第三节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第2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宗法制度的建立
• 周人的文化维新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_《诗经》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
• 周代的“制礼作乐” 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礼,供给鬼神,非礼 不诚不庄。”(礼记·曲礼) 礼的形式为“仪” ,即各种礼节和仪式。
• 一 、炎黄时代:中国文化的开端
• 赫赫始祖
• 三皇五帝说 • 三皇
①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 • ②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 • ③伏羲、祝融、神农(同上); • ④伏羲、神农、黄帝(《古微书》)。
• 五帝说法: • ①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
记》;
②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 策》);
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译夷书开窗口、 《各
国律例》和《四洲志》、 仿制西舰主张建设新式 海军
• 《海国四说》是“清代史料笔 记丛刊”中的一种,是作者梁 廷(楠)以“筹海防夷”为目 的的著叙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海国四说》合《耶苏教难入 中国说》、《合省国说》、 《兰仑偶说》、《粤道贡国说》 为一书,作者在书中历述了英、 法、荷、葡、意、西等西方各 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东来,企图 用商品打开中国大门的过程与 咄咄逼人的气势,并指出其唯 利是图等特性。《海国四说》 内容新颖、认识敏锐,在近代 中国思想史上起着开先河的作 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反封建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2、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 芽
思想家 时代
思想要点
李贽 明后 期
黄宗羲 明清 之际
顾炎武 明清 之际
王夫之 明清 之际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知识概要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第一节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1 、中国文化中的上古是指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此时正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
2 、有人就有了历史和文化;中国文化的起源与中国人的起源实质上是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文化产生于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其间产生出来的工具(火)不仅是人类物质文化的开端,而且直接标志着文化的起源。
3 、中国先民的原始观念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是原始宗教和原始艺术,其中原始宗教是主流。
4 、中国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分为三大类:一是自然崇拜;二是生殖- 祖先崇拜;三是图腾崇拜。
5 、中国原始社会组织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
其中母系氏族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
父系氏族社会铜石并用,也就是传说中的五帝时期。
五帝是指黄帝、颛顼(zhuan xu)、帝喾(ku)、唐尧、虞舜。
6 、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经过征战和磨合,最终成为中华文化。
第二节商周:从神本走向人本1 、至商周,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才开始形成。
2 、商代由掌理卜筮和记事的"贞人"书写与保存的典册,便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文献。
3 、商人尊神重巫,体现了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
这种神本文化是人类思维水平尚处于蒙昧阶段的产物。
4 、神本文化也就是尊神,率民以事神。
5 、以神为本的文化逐渐开始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过渡,其契机便是商周之际的社会大变动。
6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来说,周人入主中原,具有决定文化模式转换的重要意义。
7 、周人维新,首先表现在宗法制度的建立。
这种兼具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
8 、周人的另一个文化创新,就是确立把上下尊卑等级关系固定下来的礼制和与之相配合的情感艺术系统,即"制礼作乐"。
9 、周代的礼制是周代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各种行为规范的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 西学东渐及中断 明末清初,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耶稣会士东 来。他们在给中国人带来欧洲宗教神学,也将 近代的世界观念以及自然科技成就广泛传播, 打开了部分中国士人的眼界。 由于宗法专制沉重,雍正年间,随着耶稣会士 被逐出国门,“西学东渐”几近中断,中国对 外部世界的大门日益关闭
• 由于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中西方的冲突 已成为不可避免之势。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以血与火的形式把 中国文化推人了一个蜕变与新生并存的新的 历史阶段。
七、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 文化勃兴
• 爆发于公元750年的安史之乱,引发了潜藏 已久的种种危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 发生了巨大变迁。 • 与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大势相呼应, 中国文化亦从唐型文化转向宋型文化。
• 两宋理学,不仅将纲常伦理确立为万事万物之 所当然和所以然,亦即“天理”,而且高度强 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 • 基本观点: 理一元论 理一分殊 存天理、灭人欲 • 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 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玄学的兴盛,体现出动乱时代人们对个体存 在意义和价值的关注,而这样一种社会心理 也成为道教与佛教兴盛的土壤。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它酝酿于东汉,发展于 魏晋,至南北朝时期,北魏萧梁陶弘景更以“天 子师”之尊构造道教神仙谱系,叙述道教传授历 史,道教至此基本定型。 与道教勃兴的同时,佛教进入了魏晋南北朝文化 系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玄、佛、道二学二教的相互 冲突、相互整合,造成意识形态结构的激烈动荡。
• 公元前11世纪,周朝建立。 • 周人推行的种种制度典礼,如分封制、宗法制、 礼制,实质上无不渗透着一种强烈的伦理道德 精神。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主义、民本主义、忧患 意识乃至“天人合一”的致思趋向,皆肇始于 此。
[VIP专享]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轴心时代”
论述题目: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试举例说明。
在回答“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这一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确定何谓“轴心时代”。
把握了这一概念的具体意涵,我们才能在整个中国历史和精神过程的坐标体系内准确定位“春秋战国”这一历史阶段。
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之一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提出了充满“基督中心主义”色彩的“历史的轴心”概念。
之后,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1883~1969)对此概念作了更具普遍意义的思考和分析。
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雅斯贝尔斯提出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Axial Age)这一命题。
雅斯贝尔斯注意到,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间,位于北纬30度上下(即北纬25度至北纬35度区间)的亚欧大陆各主要文明纷纷取得了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
雅斯贝尔斯指出:“……在这时候,我们今日生活中的人开始出现。
让我们把这个时期称之为‘轴心时代’。
在这一时期充满了不平常的事件。
在中国诞生了孔子和老子,中国哲学的各个派别的兴起,这是墨子、庄子以及无数其他人的时代。
在印度,这是优波尼沙和佛陀的时代;如在中国一样,所有哲学派别,包括怀疑主义、唯物主义、诡辩派和虚无主义都得到了发展。
在伊朗,祆教提出了它挑战式的论点,认为宇宙的过程属于善与恶之间的斗争;在巴勒斯坦,先知们奋起;以利亚、以赛亚、耶利来、第二以赛亚。
希腊产生了荷马,哲学家如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柏拉图,悲剧诗人,修昔底德和阿基米德。
这些名字仅仅说明这个巨大的发展而已,这都是在几世纪之内单独地也差不多同时地在中国、印度和西方出现的。
”这些在全人类历史上足堪“伟大”之称的精神先驱们几乎不约而同地针对人类所遭遇的善与恶、是与非、痛苦与幸福,以及历史发展动力等一系列根本问题展开了探索,以思考和著述接替了膜拜与巫卜,以“人类意识”的觉醒超越了漫长懵懂的原始时代,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认识、理解世界,宗教也于斯萌蘖。
03讲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副本
▪ 3、影响延续至今
▪ 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这些古老的文化, 因为未曾经历轴心时代的文化突破与文化类 型的成功转化,而逐渐被新兴的文化征服, 并自行死去,终于成为文化的化石。
▪ 古希腊文化、犹太文化、印度文化、中 国文化因为经历了轴心时代的理性觉醒与伦 理宗教文化的确立,遂影响延续至今,成为 文化史上的活的存在。
▪ 1)原始人所信奉的为自然宗教,文明人所信 奉的为伦理宗教。
▪ 2)原始人为前逻辑思维,文明人为逻辑思维。 在原始人眼里,事物的联系是简单而间断的, 因而也是神秘的;在文明人眼里,事物之间的 联系是线性的,也是复杂的,因而随着人的知 识的提高,世界是可知的。
▪ 3)原始人融于自然之中,不是站在自然之外打量 自然,因而为天人合一,无隔无碍;文明人将自然 万物对象化,视自己为主体,视万物为客体,因而 为天人相分。
由于社会地位、思考方式和学统继承上的差 异,先秦诸子在学派风格上各具有明显的个 性差异。
儒家学派
▪ 创始人:孔子
▪ 代表人物:孔、孟、荀
▪ 核心:“仁”
▪ 思想方法:中庸辩证
▪ 四重:血亲人伦、现世事功
▪
实践理性、道德修养
具体来说:
▪ 1、天道观上:把超自然的信仰放到了现实人事的
从属地位 ▪ 2、历史观上:标榜“信而好古”同时对不符时代
3.士人阶层 ▪ 独立性 流动性
▪ (二) “儒”与儒家
▪ 1.“儒”的本义
司徒之官 术士 职业 学派
▪ 冯友兰:
▪ 儒与儒家两个概念,儒指以教书相礼等为职业的 一种人,儒家指先秦诸子中之一派。
• “需(儒)” 。金文“需”,上为雨,下为天。“需” 的字形义为人在雨下,会意。
第三章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战国错金银采桑宴乐攻战纹铜壶及纹饰展开,成都市出 土。是连环画的和装饰画的肇端。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3、其作品包含本民族基本精神
印度《吠陀》、《佛经》 希伯来《旧约全书》、《新约全书》 希腊《理想国》、《形而上学》 波斯《古圣书》等先哲典籍
一、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变革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为东 周。 前段因鲁史《春秋》记载而得名“春秋”( 前770——前481) 后段因列国争战而称“战国”(前481— —前221)
三晋是春秋战国时代中原逐鹿以谋取霸主地位的必争之
地。董说(yue,明代)《七国考》:“韩,天下之咽喉; 魏,天下之胸腹。”因此三晋是春秋战国时代中原逐鹿 的必争之地,纵横家应运而生,司马迁说:“三晋多权 变之士,夫言纵横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其中最 著名的有苏秦、公孙衍、张仪等人,他们当时“一怒而 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是当时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 物。
卡尔· 西奥多· 雅斯贝尔斯(1883 年2月23日—1969年2月26日),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 精神病学家。雅斯贝尔斯主要在 探讨内在自我的现象学描述,及 自我分析及自我考察等问题。他 强调每个人存在的独特和自由性。 雅斯贝尔斯有一个很著名的命题 ———“轴心时代”。
特征
1、出现专门的知识“圣贤”。
中国:孔子、老子、墨子等 印度:优波尼沙、佛陀等 波斯:琐罗亚士德等 巴勒斯坦:以利亚、以赛亚、耶利米、第二赛亚等 希腊:荷马、苏格拉底、柏拉图、修昔底德等
2、 “人类意识”首次觉醒 “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
巴勒斯坦和希腊开始奠定,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 着在这种基础上”人类其后的几千年文明发展历程, 只不过是向轴心时代核心精神的不断“复兴”。
第四章 第三节 春秋战国:“轴心时代”
私学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使大批新兴的地主、商人乃至平民 的子弟,也都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在教学内容方面,各家私学自有 侧重,但总起来看,包含了思想 修养、政治学说、文化知识、劳 动技能等多方面的内容,较之殷 商、西周时期的官学,要丰富实 用得多。
(二)百家争鸣
1、百家的兴起及其学派特征
所谓“百家”,只是对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的文化现象的一种概括。在众多学派 中,比较重要的有儒、墨、道、法、阴阳等数家。西汉司马谈在把它们概括为六 家: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并对各家作了简要的介绍和评论。文载 《史记· 太史公自序》,后人将其称为《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那时的诸子学派,由于社会地位、思考方 式和学术承传上的差异,各自的学说亦各 具特色: ① 儒家学派:在儒学创始人孔子的思想 中,“仁”与“礼”是两个最基本的范畴。 儒家学派,以“仁”为核心,以“中庸” 为思辨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实事功, 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在政治主张上, 主张行“仁政”;既主张捍卫“三代”礼 制(尤其是周礼),又主张对这些“礼” 加以适当变通,可谓守旧而又维新,复古 而又开明。儒家学派这样“一手伸向过去, 一手指向未来”的学术立场,在正在消逝
(二)华夏族和区域文化格局的形成
1、华夏族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有力地推动了华夏族的最终形 成: 过去被华夏各国视为蛮夷的秦国和楚国,在春秋近300年的时间中,已经实现了 “华夏化”;到了战国时期,西北的一些戎狄部落,逐渐为秦所统一;北方的 戎狄,逐渐被晋国所统一;东方的一些夷狄,逐渐被齐、鲁所统一;南方的苗 蛮以及一些华夏小国,为楚所统一。至此,中国燕山以南、长江以北的黄河中 下游以及淮河、汉水流域的广大居民,已基本融合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而不 再有华夏与蛮、夷、戎、狄的区别。
轴心时代在中国纲要中国文化通史
1-3第三课:轴心时代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一、从西周到东周的社会政治概况约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在今西安城西南长安县沣水中游西岸营建丰京,第二年,周武王在沣水东岸营建镐京。
后者为政治中心,前者为宗教、文化中心。
西周建都镐京(西安);东周建都洛邑。
西周(公元前l122--770)历十二代共353年,公元前771年亡于犬戎。
东周(公元前770--225年),共545年。
西周的社会状况:《左传》中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春秋因鲁国编年史《春秋》得名。
一般指前770年~前476年这个时期。
而战国时代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 年,而实际上具体时间应该是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为止,即公元前403 年~公元前221。
春秋时期是由统一走向分裂的时期。
之后是战国时代。
按照《史记》的说法,“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西周时代,王室强大,诸侯国则相对弱小。
周天子能够控制各个诸侯国。
到东周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强大,相互攻战杀伐。
潼关以西的王畿之地,都被秦国占走了。
东周王室只拥有今河南西北部的部分地域。
西周初年分封作为王室屏藩的诸侯国,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力量逐渐强大相互兼并。
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到战国时期剩下的大国只有七个了,即战国七雄,最后六国被秦国各个击破,走向了统一。
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普遍实行变法图强,奖励耕战,富国强兵。
二、周代的礼乐文明礼的广义与狭义:广义来说,是各种政治社会制度规范的总名;狭义来说是指礼仪文明。
古人认为礼的功能,是可以“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定后嗣者也。
”(《左传》)可以用于“别亲疏,定是非。
”周礼有“吉、凶、军、宾、嘉”五礼。
“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
”礼的核心原则是亲亲、尊尊、贤贤,礼有等差。
《中庸》解释儒学礼律制度的文化义涵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这个以大变革为主要特征的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
在此背景下,诸子蜂起,先后兴起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小说等学派,各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
创立诸子学派的孔墨老庄等人,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以巨大的热情、雄伟的气魄和无畏的勇气,开创学派,编纂、修订《易》、《书》、三《礼》、《春秋》等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并对宇宙、社会、人生等无比广阔的领域发表纵横八极的议论。
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追索和创造,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
自此以后的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容和方式,大多没有超出诸子百家的视野。
有鉴于此,文化史家借用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的概念,将春秋战国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轴心时代”-推荐下载
论述题目: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试举例说明。
在回答“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这一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确定何谓“轴心时代”。
把握了这一概念的具体意涵,我们才能在整个中国历史和精神过程的坐标体系内准确定位“春秋战国”这一历史阶段。
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之一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提出了充满“基督中心主义”色彩的“历史的轴心”概念。
之后,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1883~1969)对此概念作了更具普遍意义的思考和分析。
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雅斯贝尔斯提出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Axial Age)这一命题。
雅斯贝尔斯注意到,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间,位于北纬30度上下(即北纬25度至北纬35度区间)的亚欧大陆各主要文明纷纷取得了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
雅斯贝尔斯指出:“……在这时候,我们今日生活中的人开始出现。
让我们把这个时期称之为‘轴心时代’。
在这一时期充满了不平常的事件。
在中国诞生了孔子和老子,中国哲学的各个派别的兴起,这是墨子、庄子以及无数其他人的时代。
在印度,这是优波尼沙和佛陀的时代;如在中国一样,所有哲学派别,包括怀疑主义、唯物主义、诡辩派和虚无主义都得到了发展。
在伊朗,祆教提出了它挑战式的论点,认为宇宙的过程属于善与恶之间的斗争;在巴勒斯坦,先知们奋起;以利亚、以赛亚、耶利来、第二以赛亚。
希腊产生了荷马,哲学家如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柏拉图,悲剧诗人,修昔底德和阿基米德。
这些名字仅仅说明这个巨大的发展而已,这都是在几世纪之内单独地也差不多同时地在中国、印度和西方出现的。
”这些在全人类历史上足堪“伟大”之称的精神先驱们几乎不约而同地针对人类所遭遇的善与恶、是与非、痛苦与幸福,以及历史发展动力等一系列根本问题展开了探索,以思考和著述接替了膜拜与巫卜,以“人类意识”的觉醒超越了漫长懵懂的原始时代,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认识、理解世界,宗教也于斯萌蘖。
中国文化概论 第4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三、原始观念文化
中国先民原始观念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是原 始宗教和原始艺术,其中原始宗教是主流。 中国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分为三大类: 一是自然崇拜;二是生殖- 祖先崇拜;三是图腾 崇拜。
一是自然崇拜:亦称自然神崇拜
所谓自然神崇拜,就是把诸如日月星辰,风 云雪雨乃至名山大川等自然现象神化,进而把它 作为一种超自然力量加以崇拜、祈求它的保护和 赐福。甚至包括动植物等。
之所以称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是 文化史家借用了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提出的概念。其主要 含义是指当时诸子百家创造的各个学派,使得中国文化精 神的各个侧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国民族文化 从此大致确立了。 主要依据有: (1)在社会生产力上,由青铜时代进入了封建社会。 (2)在民族方面,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原民族与周边各 族不断融合,形成了华夏族。 (3)在文化上进入了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 (4)哲学思想尤为活跃,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
禹的时代开始了“夏文化”的进程,其特征是: (1)工具形态由石器、陶器过渡到青铜器; (2)农业生产己有相当发展; (3)私有制确立; (4)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建立起来。
五、上古文化分布
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 大文化集团;经过征战和磨合,最终成为中华文 化。
中华民族
(1)华夏文化集团
婚姻关系的不断变化,证明人类逐步走向文明。
2.氏族关系: 中国原始社会组织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 氏族社会。 母系氏族是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结成的原始社 会的基本单位。 母系氏族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贯穿整个 新石器时代。
地皇神农氏 说法不一 人皇伏羲氏 极其混乱! 天皇燧人氏
父系氏族社会是以父亲的血缘关系为中心结 成的原始社会晚期的基本单位。 父系氏族社会铜石并用,也就是传说中的五帝 时期。五帝是指黄帝、颛顼(zhuan xu)、帝喾 (ku)、唐尧、虞舜。说法不一。
第四章 第三节 春秋战国:“轴心时代”
墨家也被认为是阴阳家学派,运 用阴阳消长模式来论证社会人世 的发展变化,主张从时间、空间 的发展中去把握人生、人世和社 会发展变化的规律。
⑤兵家学派,系统地论述在战争中如何对地形、地物的运用,如何调配兵 力、运用谋略,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等一系列战略战术问题。 那时的诸子学派,既有各自的特征,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具有鲜明 的文化目的性,这就是“救时之弊”。对此,胡适先生已有明论:“吾以 为诸子至老聃、孔丘并于韩非,结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故其学皆应 时而生。”(《诸子不出于王官论》 使大批新兴的地主、商人乃至平民 的子弟,也都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在教学内容方面,各家私学自有 侧重,但总起来看,包含了思想 修养、政治学说、文化知识、劳 动技能等多方面的内容,较之殷 商、西周时期的官学,要丰富实 用得多。
(二)百家争鸣
1、百家的兴起及其学派特征
所谓“百家”,只是对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的文化现象的一种概括。在众多学派 中,比较重要的有儒、墨、道、法、阴阳等数家。西汉司马谈在把它们概括为六 家: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并对各家作了简要的介绍和评论。文载 《史记· 太史公自序》,后人将其称为《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那时的诸子学派,由于社会地位、思考方 式和学术承传上的差异,各自的学说亦各 具特色: ① 儒家学派:在儒学创始人孔子的思想 中,“仁”与“礼”是两个最基本的范畴。 儒家学派,以“仁”为核心,以“中庸” 为思辨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实事功, 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在政治主张上, 主张行“仁政”;既主张捍卫“三代”礼 制(尤其是周礼),又主张对这些“礼” 加以适当变通,可谓守旧而又维新,复古 而又开明。儒家学派这样“一手伸向过去, 一手指向未来”的学术立场,在正在消逝
儒家学派这样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的学术立场在正在消逝的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宗法社会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儒学能在历朝新的统治秩序稳固后屡屡被捧上独尊地位的重要原道家学派在本体论上主张道是万物之宗尊重天道崇尚自然道家的自然尽管也是客观的自然发展变化的规律但也不完全是儒家强调的天命或天理而是一种超功利的境界带有玄思的品格和自适的情趣
第三讲中国传统文化的轴心时代
• 敬天保民思想的意义:
• 第一,周初的统治者对统治权威的来源和 依据问题已有充分的认识。(民意、民心) • 第二,从敬天保民的核心理念出发,周人 合乎逻辑地引发出一系列政治统治的思想 和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无逸”和 “民彝”。 • 第三,敬天保民的落脚点是保民和德政。
• 周礼的形式为“仪”,即各种礼节和仪式。 依照周礼各级贵族祭祀、用兵、朝聘、婚 丧都要遵循合乎其等级身份的礼节仪式, (分吉、凶、军、宾、嘉五礼)。
• 周初统治者的新认识:认为“上天”只把 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 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 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取而 代之。因此,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 “以德配天”。
• “敬天保民”的思想内容:
• 首先,敬天。天子是皇天选派来人间代天 行职的,因此他必须恭敬地对待上天,并 对上天负责。 • 其次,保民。即以关爱之情怀治理百姓。 这方面有功绩,即是有德,就会得到上天 的庇佑。 • 第三,天命是可以改变的,而改变的依据 便是“德”。“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 民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 后母戊鼎(原名“司 母戊鼎”)是商后期 (约公元前十四世纪 至公元前十一世纪) 铸品,原器1939年 3 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 家庄武官村。此鼎形 制雄伟,832.84千克。 高133厘米、口长110 厘米、口宽79厘米, 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 大最重的青铜器。
2、周人敬天保民
• 西周以百里小邦打败了赫赫大国,这在西 周贵族的思想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响,使他 们震惊与反思。《尚书· 召诰》云:“我不 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西 周统治者在吸取夏、商两朝特别是商纣的 兴亡教训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明德慎 刑”、“敬天保民”的理论。周人认为夏 商的灭亡是由于“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 命”,强调“天命”的归属转移是以帝王 能否“保民”为依据的。
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轴心时代”
论述题目: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试举例说明。
在回答“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这一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确定何谓“轴心时代”。
把握了这一概念的具体意涵,我们才能在整个中国历史和精神过程的坐标体系内准确定位“春秋战国”这一历史阶段。
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之一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提出了充满“基督中心主义”色彩的“历史的轴心”概念。
之后,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1883~1969)对此概念作了更具普遍意义的思考和分析。
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雅斯贝尔斯提出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Axial Age)这一命题。
雅斯贝尔斯注意到,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间,位于北纬30度上下(即北纬25度至北纬35度区间)的亚欧大陆各主要文明纷纷取得了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
雅斯贝尔斯指出:“……在这时候,我们今日生活中的人开始出现。
让我们把这个时期称之为‘轴心时代’。
在这一时期充满了不平常的事件。
在中国诞生了孔子和老子,中国哲学的各个派别的兴起,这是墨子、庄子以及无数其他人的时代。
在印度,这是优波尼沙和佛陀的时代;如在中国一样,所有哲学派别,包括怀疑主义、唯物主义、诡辩派和虚无主义都得到了发展。
在伊朗,祆教提出了它挑战式的论点,认为宇宙的过程属于善与恶之间的斗争;在巴勒斯坦,先知们奋起;以利亚、以赛亚、耶利来、第二以赛亚。
希腊产生了荷马,哲学家如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柏拉图,悲剧诗人,修昔底德和阿基米德。
这些名字仅仅说明这个巨大的发展而已,这都是在几世纪之内单独地也差不多同时地在中国、印度和西方出现的。
”这些在全人类历史上足堪“伟大”之称的精神先驱们几乎不约而同地针对人类所遭遇的善与恶、是与非、痛苦与幸福,以及历史发展动力等一系列根本问题展开了探索,以思考和著述接替了膜拜与巫卜,以“人类意识”的觉醒超越了漫长懵懂的原始时代,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认识、理解世界,宗教也于斯萌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与儒的分歧:
• • • • • “兼爱”与“仁爱”的异同。 礼乐问题上的分歧。 丧葬问题上的分歧。 “天”“鬼”问题上的分歧。 “命”的问题上的分歧。
墨与儒的分歧:
• • • • • “兼爱”与“仁爱”的异同。 礼乐问题上的分歧。 丧葬问题上的分歧。 “天”“鬼”问题上的分歧。 “命”的问题上的分歧。
• 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 亲也,利索加也。故舆人成舆则欲人 之富贵,匠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 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 人不死则棺不买,情非憎人也,利在 人之死也。——《备内》 • 利之所在,民归之;名之所彰,士死 之。——《外储说左上》 • 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 市。——《难一》 • 主卖官爵,臣卖智力——《外储说》
• 3、阴阳家——深观阴阳消息 • 阴阳,本义指日照的向背,“阴者见 云不见日,阳者云开而见日” • 春秋战国时期,借用这一概念来解释 自然界中相互对立、彼此消长的物质 或其属性。 • 阴阳家的核心思想:阴盛则阳衰,阳 盛则阴衰,矛盾双方互为消长,一生 一灭,构成自然社会万事万物运动发 展的终极原因和基本方式。
严明的军事团体作风
• 墨家不仅是一个学派,也俨然是一个军事 团体,有严密的组织,严格的纪律。 “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 死不旋踵。”
• 其领袖称为“巨子”,由贤者担任。对所 有成员握有生杀予夺的绝对权威。 孟胜“阳城自杀” ——田襄子
• 2、法家 • 先驱人物:管仲、子产。主张强化法 令刑律。 • 代表人物:李悝、吴起、商鞅、申不 害、慎到、韩非。 • 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 到重“势”。 • 韩非集法、术、势之大成,建构完备 的法家理论。
• 司法平等思想: •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 君主亦“不得背法而专制”(《南 面》),而应该“明公私之分,明法 对 知识分子和舆论进行严密控制。
• (2)势——权势,君主所处之位势 • 治国者必须凭其君主之位势,运用自 己手中的权力,才能禁众抑下。 • 相反,圣人虽德若尧舜,行若伯夷, 若不处君主之位,也断不能正三家。 • 治国不能凭德与贤。
• 法家的影响:阳儒阴法,外儒内法,儒与法的相 辅相成是近千年来中华文明的主题。 • 西汉· 贾谊提倡 “阳儒阴法”。 • 其一, “阳儒”即公开倡导儒家思想,说明汉代 统治者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教化人心和思想宣传的 重要性。 • 其二, “阴法”即在实际政治活动中推行并依靠 法家。 • 其三,它代表了一种兼容并蓄的政治心态,这样, 就既避免传统儒家的空洞的政治理想主义, ,也 避免了纯任法家的苛察严酷。
• 法家以法治国有显著功效。
• 李悝在魏、吴起在楚、商鞅在秦、申不害 在韩、公仲连在赵、邹忌在齐,均先后进 行过“变法”,并取得了相当成绩。 • 与儒、墨、道相比,法家成熟较晚,但成 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 (1)法:政令 • “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 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 也。”(《定法》) •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 而布之于百姓者也。”(《难三》) • 法的特点:强制性、权威性、普遍性、 客观性、稳定性与公开性。
• 《尚贤》 • “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 无能则下之。” • “不辨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 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
• 《尚同》
• “层层上同,上之所是,必亦是之,上之所 非,必亦非之。” •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 天,则葘犹未去也。”
• 《天志》 • “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 有矩;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 员。” • “天志”是经过改造的下层劳动者利 益与愿望的神圣的“外化”。
• (1)经济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一方面促进了更 高层次的劳动分工,使脑力劳动与体 力劳动完全分离,由“劳心者”和 “劳力者”两部分社会成员分别承担; 另一方面也提供了足够数量的劳动产 品以养活一批“不耕而食”的“劳心 者”。
• (2)社会条件 •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故王臣公, 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 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 —— 《左传·昭公七年》 • “我家臣也,不敢知国。”“家臣而欲张 公室,罪莫大焉。”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 进入春秋时代,“士”阶层摆脱了宗法制 度的枷锁,不再依附于宗族,也不受卿大 夫的役使,获得了基本的人身自由。
• 3、 “学术自由,百家争鸣;显学虽有, 但无独尊。” • 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一统 的观念形态。学术环境宽松活泼,使 文化人有可能进行独立的、富于创造 性的精神劳动。
• 稷下学宫 • 齐桓公于国都稷门外设立学宫,招揽天下 贤士,勉其著书立说,讲学论辩,在生活 上予以优惠。 • 历桓、威、宣、湣、襄五代君王而不衰。 • 稷下学宫内汇集了道、法、儒、名、兵、 农、阴阳诸家之学,“成为一时学者荟萃 的中心,周、秦诸子的盛况在这形成了一 个最高峰。”(郭沫若《十批判书》)
• • • •
《兼爱》《非攻》 《尚贤》《尚同》 《节用》《节葬》《非乐》 《天志》《明鬼》《非命》
• • • •
《兼爱》 “天下之乱,皆起于不相爱”; “兼相爱,交相利。”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 人必从而利之。”
•
《非攻》: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 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 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 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 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 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 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 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 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 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为 大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 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 韩非的历史观: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 “上古竞于道德,中古逐于智谋,当今争 于气力。” • “夫古今异俗,新故异备,如欲以宽缓之 政、治急世之民,犹无辔策而御悍马,此 不知之患也。” • “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 因为之备。”
• 韩非子的《说难》: • 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也;又 非吾辨之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 而能尽之难也。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 而以吾说当之 。 • 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 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 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 几矣。 司马迁:余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 而。
• 《明鬼》 • “故鬼神之明,不可为幽间广泽,山林 深谷,鬼神之明必知之。鬼神之罚, 不可为富贵众强,勇力强武,坚甲利 兵,鬼神之罚必胜之。”
• 《非命》 • “执有命者之言曰:‘命富则富,命贫 则贫,……虽强劲何益哉?’”、 • “夫安危治乱,存乎上之为政也,则 夫岂可谓有命哉? ”
• 墨家的逻辑——三表法:本,原,用。 • “何谓三法?曰:有考之者,有原之者, 有用之者。恶乎考之?考先圣大王之事; 恶乎原之?察众之耳目之请,恶乎用之? 发而为政乎国,察万民而观之。此谓三法 也。” (《非命下》) • 本:上本之於古者圣王之事。 • 原: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 用: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 人民之利。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背景
•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辉煌,最根本的 原因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 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 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
1、“士”阶层的崛起
• 孔子以后,“士”主要用作知识分子阶层 的称谓 。 “士不可以不弘毅。”(《论语·泰伯》)
• 士阶层,拥有独立的社会地位,掌握专门 的文化知识,不耕而食,不富而贵,作为 专职的脑力劳动者阶层出现于春秋战国时 代风云激荡的历史舞台上。
• “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 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史记》)
《吕氏春秋》“高何、县子 石,齐国之暴者也,指于 乡曲,学于子墨子。所卢 参,东方之钜狡也,学于 禽滑厘。”
• 墨子的思想: • 子墨子游。魏越曰:“既得四方之君,子 则将先语?”子墨子曰:“凡入国,必择 务而从事焉,国家混乱,则语之尚贤尚同; 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嬉音湛湎, 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 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非 攻。故乐择务而从事焉。” ——《墨子· 鲁 问篇》
• 4、“王官失守,学术下放”——世守专职 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 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 • 殷周时代,巫史掌管文化教育,只有贵族及 其弟子才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的内容,也 限制在礼制、法度、宗教神学的范围内。 • 随着周天子权力旁落,宫室衰败,宗法奴隶 制趋于瓦解。学在官府的局面自然维持不下 去了。许多原载王公贵族、诸侯大夫门下从 事各种文化活动的士,纷纷流落民间。
• “君主治国,如御马车,国为君之车,势为 君之马。御马驾车,令行禁止,其国乃治。 若弃车下马,君失去其赏罚生杀之权,则 失去其威势。”
• (3)术——君主所掌握的驾御群臣百官的 秘术、权术。 • 术乃藏于君主胸中,不以示人,但能驾御 群臣。此为臣下所不可知而为君主所独掌 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君人南面之术。 • 术的具体内容:“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 实”(《奸劫弑臣》)。 • “因任而授官”,指君主知人善任,因能 力大小而授群臣以不同官职,使其职能相 当。 • “循名而责实”,指“循名实而定是非, 因参验而审言辞”。作用在察督群臣的是 非功过。
• 变法目的:利民萌便众庶 • 韩非子对堂谿公:“窃以为立法术, 设度数,所以利民萌便众庶之道也。 故不惮乱主暗上之患祸,而必思以齐 民萌之资利者,仁智之行也。”《韩 非子· 问田》
• 韩非子的人性论:人都是自为、自利的 • “且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 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 女子杀之者,虑其後便、计之长利也。故 父母之於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 而况无父子之泽乎!今学者只说人主也, 皆去求利之心,出相爱之道,是求人主之 过父母之亲也……”——《六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