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天与三伏天的来历
三九节气知识问答
三九节气知识问答
1. 问题:三九天是指哪一天?
答案:冬至逢壬日算起的第3个寒天。
2. 问题: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时间吗?
答案:是的,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寒冷的一段时间。
3. 问题:数九方法起源于何时?
答案:数九方法起源于何时没有确切的资料,但在中国民间口口相传,有历史记载。
4. 问题:为什么要数九?
答案:数九方法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消长有关,阳长阴消象征暖来寒去。
九为至阳之数,也称老阳,九又是至大之数,“至阳之数”的积累意味着阴气的日益消减,累至九次已到了头,意味着寒去暖来,“春已深矣”。
5. 问题:三九不封河有什么后果?
答案:如果三九天河水没有上冻,那来年倒春寒时,下冰雹的几率就会增多,对农作物的损伤也会极大。
6. 问题:三九四九不下雪有什么后果?
答案:要是三九天四九天里不下雪,那紧接着的五九六九天就会干旱,甚至连开春后的雨水都会很缺乏,这样会对庄稼的成长非常不利。
7. 问题:三九不刮风有什么后果?
答案:冬三九那天没有刮风的话,那农作物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农人们的收成可能也就成为一场空了。
三九天三伏天是什么意思
三九天三伏天是什么意思•相关推荐三九天三伏天是什么意思现在已经进入夏天了,这天真是一天比一天热。
夏有三伏,冬有三九,夏天三伏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热的时候,而三九天则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时候。
农村老话“三伏有一九,三九有一伏”,很多人看到这句话表示不能理解,怎么这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和最热的时候怎么掺在一起了?三伏和三九是什么意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三九天三伏天是什么意思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分享。
三九天三伏天是什么意思1俗话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九天三伏天是什么意思。
“大家所说的三九天,指的是从冬至开始算起的第三个“九天”。
三九天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望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
下面把三九,三伏天的划分,说法给大家介绍一下:热在三伏与冷在三九1、三伏天的划分三伏:初伏、中伏、末伏统称为三伏。
三伏天一般是一年中天气最热时期,初伏、末伏各10天,中伏10天或20天。
农历7月前立秋者,则中伏为10天农历7月后立秋者,则中伏为20天初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到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叫初伏,也叫头伏。
中伏: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的一段时间叫中伏,也叫二伏。
末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到第二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叫末伏,也叫终伏。
2,“三九”寒冬与冷在“三九”人们说:“数九寒天,冷在三九”。
“三九”一般出现在冬至到惊蛰。
冬至是数九的开始(一九)。
“冷在三九”:大寒正值三九,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我国习惯以冬至日作为“数九寒天”的开始,以后每隔九天为一阶段,为一九,共九个九,八十一天。
有人问:“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阳光斜射地面受热量少,应最冷,为什么说冷在三九呢?”这是因为冬至地面得到太阳热量最少,但地面积累的热量还未损失到最小,所以它不是最冷时候。
冬至以后,太阳位置虽北移,但大地吸收热量还是少于散热的热量,入不敷出,温度继续下降。
伏天从什么时候开始
伏天从什么时候开始篇一:三伏天知识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
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
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
2012年的三伏天大概在7月17日至8月17日。
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
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
按阳历计算则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
此时我国大部地区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
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
查看详情三伏贴配方由于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而庚日又与肺金有关(庚日为金,属大肠,大肠与肺相表里),为温煦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
加之精心选取有温经散寒、化痰平喘作用的膀胱经及督脉腧穴进行敷贴,相得益彰,共收扶正祛邪之功,故而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亦即“三伏贴”) 。
查看详情三伏天防暑酷暑临近,连日来,医院里感冒、发烧、头疼、胃肠不适及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逐渐增多,有的老人还诱发了心脑血管疾病。
关于末伏的来历和风俗(优秀)
关于末伏的来历和风俗(优秀)末伏还热吗? 篇一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连续时段。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始日(今天是今年的初伏始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始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始日。
今年三伏天的时间为:初伏7月13日、中伏7月23日、末伏8月12日、8月22日出伏,今年三伏天共计40天。
末伏天后天气渐渐凉爽,早晚比较凉快,中午还是比较热,每个地区会有所不同。
因为末伏已是立秋后,即使是俗称的“秋老虎”,白天热,早晚还是凉爽的。
气象上对于“秋老虎”并没有特别严格的界定,“秋老虎”是我国民间对立秋之后重新出现短期炎热天气的俗称,这里的关键含义是天气变凉后再次出现短期的炎热天气,也有一种说法,秋老虎一般最高气温在33℃以上,并且持续几天。
据了解,一般立秋过后天气开始转凉,但实际上立秋并不等于入秋。
按照气象学上的规定,连续5天滑动平均气温低于22℃算为入秋。
秋来最早的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里,首都北京9月初开始秋风送爽,秦淮一带秋天从9月中旬开始,10月初秋风吹至浙江丽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阳一线,1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才到达雷州半岛,而当秋的脚步到达“天涯海角”的海南崖县时已快到新年元旦了。
上午10时后到下午4时前,是“三伏天”里最热时段。
特别是烈日当空期间,应尽量避免外出劳作、游玩,老弱病者、婴幼儿及孕妇更应如此。
外出最好戴上遮阳帽,或带上一把遮阳伞。
伏天应当注意哪些篇二1.三伏天饮食不要油腻,以清淡为主。
注意吃一些清淡的食物注意营养合理的搭配,合理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
一定要合情适量选食瘦肉、牛奶、禽蛋、鱼虾、豆制品、以及新鲜蔬菜等。
2.三伏天不要吃太多生冷的食物,过多食用冷食会使肠胃温度下降,引起腹泻等不适,损伤脾胃,影响食欲,吃了冷的东西,体内的内阳可能无法抵御食物的寒气,不仅会导致湿留体内,还可能会引起肠胃紊乱。
图片3.三伏天要保持身体不要脱水,注意盐分的合理摄入。
什么是三伏天_三伏天的简介
什么是三伏天_三伏天的简介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什么是三伏天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什么是三伏天_三伏天的简介,欢迎查阅!三伏天从什么时候开始三伏天又称为“伏天儿”,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潮湿、最闷热的一段时间,主要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间。
三伏天主要是指的农历的“三伏天”,是一年里最热的时候,因此提醒人们要注意避暑。
三伏天大概在一年中占到三、四十天左右,而时间多在阳历的每年七月中下旬至八月中下旬。
但实际上每年入伏的时间都不固定,而且“伏”的长短也不定。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这是按照天干的十数去计算的。
划分三伏天,主要是分为初伏、中伏、末伏。
而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天干的庚日,是第一伏的开始天,而三伏天就是从这时候开始。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而中伏又是三伏天最热的。
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中伏”之说。
因此在入伏开始就要注意避暑防感冒,夏天因为温度太高,人体难以适应,就可能会出现中暑的现象。
这时候就要多喝水,少吃油腻、辛辣的食物。
而因为室内外的温差过大是很容易感冒的,因此也要注意预防。
在室内最好披肩外套,而在出门的时候,最好在门口站一会,让身体慢慢适应室外的高温再出行。
出门之前一定要做好防晒准备,比如遮阳帽、防晒霜以及太阳伞等,还要随身携带防暑、降温的药品,如十滴水、仁丹、风油精等,防止中暑。
三伏天简介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伏即为潜伏的意思。
“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
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
所谓的“伏天”,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
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
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
文言讲,伏即为潜伏的意思。
“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
24节气的来历
牡丹立夏花零落, 玉簪小满布庭前。
隔溪芒种渔家乐, 农田耕耘夏至间。
小暑白罗衫着体, 望河大暑对风眠。
立秋向日葵花放, 处暑西楼听晚蝉。
翡翠园中沾白露, 秋分折桂月华天。
枯山寒露惊鸿雁, 霜降芦花红蓼滩。
立冬畅饮麒麟阁, 绣襦小雪咏诗篇。
大雪:12月7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1月5日前后,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八月:
秋风天气白云多,到处欢歌好晚禾,
最怕此时雷电闪,冬来米价道如何。
九月:
初一飞霜侵损民,重阳无雨一天晴,
月中火色人多病,若遇雷声菜价增。
十月:
立冬之日帕逢壬,来岁高田枉费心,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甸,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江茬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腊月,大寒整一年。
(八)二十四节气歌
打春阳气短,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惊蛰: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4月5日前后,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三九天是什么节气
三九天是什么节气
三九天是什么节气:小寒与大寒附近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一种中国民间节气。
数九从每年阳历12月下旬初冬至开始。
自冬至起,三九、四九刚好在二十四节气的小寒与大寒附近。
从冬至之日起,中国即进入了数九寒天。
天文专家介绍说,“九九”是我国北方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更为适用的一种杂节气。
它从冬至那一天开始算起,进入“数九”,俗称“交九”,以后每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那时就春暖花开了。
三九天开始后,河面结冰、江河封流,这都是很常见的现象,俗话说:在家千日易,出门一时难,说的也就是三九天的寒冷天气了。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来历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来历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
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
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
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
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
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
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
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
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通常把这八个节气称为四季八节。
三伏天从哪天开始
2020三伏天从哪天开始三伏天从哪天开始020年6月21日是夏至,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也就是七月十六日,就是三伏天的第一天。
从七月十六开始进入头伏,酷热难耐的三伏天正式拉开帷幕。
入伏的第一天,在农村有什么风俗习惯呢?其他地方的习俗我不太了解,我们胶东地区农村入伏的第一天中午,就是家家包饺子吃。
多少年来,胶东地区一直流行着入伏饺子立秋面,谁家不吃就是王八蛋这个说法。
为了不当王八蛋,谁家也要吃这顿饭。
小时候每到入伏和立秋这两天,我都特别感激这句话,我总在想,如果没有这句话,我妈一定不会包饺子给我们吃。
习俗延续到今天,我个人理解是那个时候农村都很贫穷,为了能吃上顿饺子,乐观的人们才想了这么个说辞,为的就是在贫穷的日子里面改善一下生活,让生活有一点点的色彩。
过去的农村比较贫穷落后,进入三伏天以后,很多吃的东西容易发霉变质,但那个时候没有冰箱,聪明的农村人有自己特殊的冷藏办法。
我记得那时候,我们附近几十家人家都吃一眼井里的水,夏天的井水特别冰凉,菜园里长的黄瓜吃不了的时候,就从井里挑回冰凉的井水,回家以后把黄瓜放在冰凉的水里面。
如果有掰开的黄瓜,整个屋子都会飘着那浓浓的黄瓜味儿。
现在家家都有冰箱了,却再也闻不到那记忆中的黄瓜味儿了。
每年的三伏天如何和计算得来初伏、中伏、末伏称为三伏,在三伏中的日子就是三伏天,每年都有30天或40天。
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这天算初伏的第一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这天算是末伏的第一天。
因此,中伏可能会是二十天。
比如从中伏第一天算起经过十天都还未跨过立秋日,则这一年的中伏就为二十天。
如果立秋当日是庚日,则立秋这天进入末伏,这种情况是比较少见的,今年(20XX年)就属于这种情况。
入伏的计算非常繁琐,若无万年历,几乎是没有人能刻意掌握的,除非你很用心的每日记录。
要想掌握入伏的日期,先要熟悉我国独有的“干支纪法”。
我国古代习惯用“天干”和“地支”搭配起来记录年、月、日和时辰。
天干和地支是我国古代用做记录次序的汉字符号。
三伏天的来历介绍
三伏天的来历介绍三伏天的来历介绍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
“入伏”后,全国多地将会进入持续高温模式。
传统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
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亦指天气太热,宜伏不宜动之意。
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干支历的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
三伏天的日期计算三伏天,一伏是十天,这是按照天干的十数去计算的。
所以,划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天干的庚日,为第一伏的开始天。
比如,20XX年的夏至,是西历年的6月21日,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28天之后,就是第三个庚日,所以,20XX年的7月20日,就是第一伏的开始;十天之后,又是个庚日,也就是7月30日,就进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后,又是一个庚日,且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进入了第三伏;如果是20XX年,7月15日是第三个庚日,就是第一伏的开始(初伏);十天之后,又是个庚日,也就是7月25日,就进入了第二伏(中伏);十天之后,又是一个庚日,但是还没过立秋,再过十天(这年的中伏就有20天了),又是一个庚日,且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也就是8月14日,就进入了第三伏。
这就是说,每年进入三伏天之后,都是很热的,特别是中伏的十天(有时是二十天),是最热的。
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中伏”之说。
21世纪新算法庚日公式:GR=(D-[Y/4]) MOD10(GR庚日、D偶数年31单数年36、Y年、[ ]取整、MOD取余)三伏天入伏时间明陈三谟《岁序总考全集·一年二十四节气详解》“小暑六月节”条的说法是:“夏有三伏,五月夏至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
”通俗说就是: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至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前一天止,分为“初伏”“中伏”“末伏”,俗称“三伏天”。
三九天是什么意思
三九天是什么意思三九天是指的农历年的一段时间,具体为冬至后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
大家知道三九天是什么意思呢?下面为大家推荐一些三九天的意思含义分析,欢迎参阅。
三九天的意思三九天是中国传统农历年中的某一时段,也称“三九天”。
中国俗语有“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之说法。
中国农历有“九九”的说法,用来计算时令。
计算的方法是从冬天的冬至日算起(从冬至开始叫“交九”,意思是寒冷的开始),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直到“九九”,即到第九个九天,数满九九八十一天为止。
这时冬天已过完,春天来到了。
“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即冬至后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
人们说:“数九寒天,冷在三九”。
需要注意的是“三九”是九天而非一天。
“三九”一般出现在冬至到惊蛰。
而“冬至后第三个第九天”是指“三九九”,也是“三九”和“四九”相交之日,并非“三九”。
从冬至起,每九天为一九,至九九为止。
冬至后第十九天至第二十七天为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老舍《四世同堂》二九:“她的南屋是全院中最潮湿的,最冷的;到三九天,夜里能把有水的瓶子冻炸。
”杨朔《乱人坑》:“三九天身上也难得些棉絮,只是披着石灰袋子,破麻包。
”三九严寒的意思三九严寒是是指,一年之中,人体感觉最寒冷的时候通常是每年的“三九”时,故又称“三九严寒”。
我们可以从数九歌的歌词中看出:“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冰河开,八九雁归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三九天全国通常都会有降雪,而过完三九天之后气温回升,连柳树都重新发芽长出。
三九天怎么计算2016年三九天从2016年1月9日开始,至2016年1月17日三九结束。
三九第1天2016年1月9日三九第2天2016年1月10日三九第3天2016年1月11日三九第4天2016年1月12日三九第5天2016年1月13日三九第6天2016年1月14日三九第7天2016年1月15日三九第8天2016年1月16日三九第9天2016年1月17日三九天,比较好计算,每年的冬至节这天,就开始进入“数九”,之后,你只要熟悉了中国传统的节气口诀,就知道寒暑时间表了。
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
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分享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
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
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
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
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
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
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
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
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数伏与数九
数伏与数九冷在三九,热在三伏,这话一点不假。
三伏是怎么计算出来的?数伏与数九不一样,数九是从冬至日算起,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以至‘九九’。
而数伏并不是从夏至日开始,是从夏至以后的三庚算起。
所谓‘夏至三庚便数伏’,一庚为十天,第三个庚日为初伏,也叫头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第六个庚日为末伏。
例如,今年的6月21日是夏至。
从21日到30日为一庚,从7月1日到10日为二庚,从11日到20日为三庚。
那么,今年的初伏就是从第三庚的7月11日到20日这十天的某一天。
究竟是十天的哪一天,要看日历。
今年当然就是三庚的最后一天了。
初伏与夏至的天数不一定,最少是21天,最多是30天。
所以,末伏的末一天距夏至最少51天,故‘秋后有一伏’。
我们说,冷在三九,是指数九的第三个九天,在一月中旬,最为寒冷。
其实,从数九开始,共八十一天,在一年中都是最冷的。
而热在三伏,则包括了初伏,中伏和末伏。
在三伏天,天气最为炎热。
有些谚语说的好。
比如,头伏有雨,伏伏有雨。
言外之意是富富有余。
表达了劳动人民期盼丰收的心情。
三伏还是食文化。
流传有头伏饺子,二伏面。
看的出,劳动人民对三伏的关爱。
三伏是文化,九九也是文化。
有一句谚语叫“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背阴消;六九看杨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从冬至到小寒,到大寒再到立春的前一天共是45天,从一九到五九也是45天,所以,‘春打六九头’,六九的第一天一定就是立春了。
九九加一九,就是九十天。
春分到了。
春天来了。
“数九”是我国劳动人民从长期生产斗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又称“冬九九”,是我国冬季一种民间节气。
“数九”从每年阳历12月下旬初“冬至”的次日开始。
“头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这是我国一些地区的歌谣,人们习惯用它来描述“冬至”后两个多月里的气候变化。
“冬至数九”,就是从“冬至”这天算起,“冬至”是“头九头”,往后数九天称为“头九”,第二个九天为“二九”,第三个九天为“三九”,依此类推。
三九、三伏、九九歌谣
三九、三伏、九九歌谣什么是三九、三伏?九九歌谣?什么是三九?为什么寒冷?"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约在1月中下旬。
"三九"天为什么最冷呢?这要从当时地面吸收和散发热量的多少来看,冬季这时候虽然白昼短,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最少,但此时地面散发的热量还多于吸收的热量,近地面的空气温度还要继续低下去,当地面吸收到的太阳热量几乎等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气温才达到最冷。
到"三九"以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又将多于地面散失的热量,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也随着逐渐回升。
因此,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冬至后的"三九"前后。
何时入九?九九歌谣冬至这一天开始数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提冬数九”。
数上9天是一九,再数9天是二九……数到“九九”就算“九”尽了,“九尽杨花开”,那时天就暖了。
人说“冷在九、热在伏”,数九虽冷,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冷也冷得不一样:黄河中下游的《九九歌》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河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望柳;七九开河,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
江南的《九九歌》是:一九二九相见弗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筚篥(古代的一种乐器,意指寒风吹得篱笆噼噼响声);四九三十六,夜晚如鹭宿(晚上寒冷象白鹤一样卷曲着身体睡眠);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六九五十四,贫儿争意气;七九六十三,布袖担头担;八九七十二,猫儿寻阳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
最冷的是三九、四九,在吉林:三九四九冻死狗,在江苏则是“三九四九拾粪老汉满街游”,可见气温相差很大。
什么是三伏?何时入伏?"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
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
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少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
三伏天的意思是什么_三伏天属于什么节气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三伏天的意思是什么_三伏天属于什么节气整理三伏天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但许多人对于这个伏天并不是很了解,今日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2023三伏天的意思是什么,盼望能关心到大家!名目三伏天是什么意思节气名称,消失在小暑与立秋之间,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三伏天消失在小暑和处暑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
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由于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
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
返回名目三伏天是什么节气三伏天消失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所以三伏天不属于二十四节气。
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
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由于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
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
三伏天中的“伏”伏即为埋伏的意思。
“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
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
所谓的“伏天”,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三伏天和节气之间其实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只不过三伏天期间正好在夏天小暑、大暑、处暑这三个节气的阶段,同为夏天最热的时间。
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有10天),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有的年是10天,有的年是2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也称终伏(有10天),总称为三伏。
返回名目三伏天怎么去湿气1、多喝姜茶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
”姜具有温补祛湿的作用,夏季可以多吃点姜,补补阳气。
三伏天什么时候结束(共10篇)
三伏天什么时候结束(共10篇)三伏天什么时候结束(一): 夏有三伏,也就是初伏、中伏和末伏,那么它们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是固定的还是每年都有变化如果三伏天的时间段是每年都有变化的,那么它的规律是什么伏天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是每年都有变化的,不是固定的.初伏从夏至的第三个庚日开始,为10天.立秋那天是三伏,也是10天.初伏和立秋之间为中伏.因闰年闰月等等原因,中伏的时间有10天,也有20天.三伏天什么时候结束(二): 三伏天三九天是何时开始的,【三伏天什么时候结束】最佳答案"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约在1月中下旬."三九"天为什么最冷呢这要从当时地面吸收和散发热量的多少来看,冬季这时候虽然白昼短,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最少,但此时地面散发的热量还多于吸收的热量,近地面的空气温度还要继续低下去,当地面吸收到的太阳热量几乎等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气温才达到最冷.到"三九"以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又将多于地面散失的热量,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也随着逐渐回升.因此,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冬至后的"三九"前后.何时入九九九歌谣冬至这一天开始数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提冬数九”.数上9天是一九,再数9天是二九……数到“九九”就算“九”尽了,“九尽杨花开”,那时天就暖了. 人说“冷在九、热在伏”,数九虽冷,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冷也冷得不一样:黄河中下游的《九九歌》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河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望柳;七九开河,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江南的《九九歌》是:一九二九相见弗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筚篥(古代的一种乐器,意指寒风吹得篱笆噼噼响声);四九三十六,夜晚如鹭宿(晚上寒冷象白鹤一样卷曲着身体睡眠);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六九五十四,贫儿争意气;七九六十三,布袖担头担;八九七十二,猫儿寻阳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最冷的是三九、四九,在吉林:三九四九冻死狗,在江苏则是“三九四九拾粪老汉满街游”,可见气温相差很大.什么是三伏何时入伏"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少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间.夏九九歌谣“冬至”数九过冬寒,有的地方也有“夏至”数九过酷暑的歌谣.“夏九九歌”: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浑身汗湿透;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半夜寻被子;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三伏天什么时候结束(三): 2023年夏天的初伏天,二伏天,三伏天分别是什么日期啊求达人~2023 年 6 月 21 日,农历五月十四己酉夏至.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 是头伏的第一天.7 月 13 日,农历六月初六庚辰,是头伏第一天 ,头伏 10 天.7 月 23 日,农历六月十六庚寅,是二伏第一天 ,二伏 20 天.8 月 7 日立秋.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三伏的第一天.8 月 12 日,农历七月初六庚戌,是三伏第一天 ,三伏 10 天.8 月 21 日,伏天结束.今年的伏天一共 40 天,即:头伏 10 天,二伏 20 天,三伏 10 天.三伏天什么时候结束(四): 三九天与三伏天是具体哪天通俗易懂些,不要官态扯淡~三九天是从冬至开始,每九天算一九,即冬至后十八天后进入三九,二十七天后三九结束进入四九,三九和四九基本上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三伏我不知怎么算的,旧时日历上都标着,每一伏是十天或二十天,三伏共四十天,三伏结束后那天就是处暑,这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三伏天什么时候结束(五): 三伏天是根据什么确定的,有什么典故么【三伏天什么时候结束】“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前人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为二十天,则共有四十天.据《通书》、《阴阳历书》和《万年历》查考可知:今年是阳历公元2023年,阴历乙酉(鸡)年.“三伏”是:7月15日,阴历初十庚子日为初伏(又叫头伏);7月25日阴历二十庚戌日为中伏(二伏);8月14日,阴历七月初十日庚午日为末伏(三伏).一般年份,每伏十天,三伏共三十天.但今年的“年份”就是“中伏”(二伏)二十天.因此,“三伏”期共四十天.即从阴历初十初伏起,至末伏的最后一天(阴历七月二十日)出伏止,前后正好四十天.“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俗话说“热在三伏”,按照我国传统历法,今天开始进入夏季常年相对最热的“三伏天”.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连续时段.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始日(今天是今年的初伏始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始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为20天,比如今年.一般说来,“三伏天”中又以“中伏”的平均气温最高.当然,古人的这种推算方法并不十分科学,并不一定与当年的气象实际紧密结合,各地全年中的极端最高气温也不一定出现在“中伏”,甚至不一定在“三伏”.但不管怎么说,“三伏天”确实是盛夏酷暑的时候,大家要注意防暑降温.初伏头伏夏至1后第三个庚日2起到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日子.第三个庚日为入伏,作为初伏的第一天.中伏二伏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3后第一个庚日前的一段时间.第四个庚日定为中伏开始的第一天,农历七月前立秋者,则中伏为10天;农历七月后立秋者,则中伏为20天.末伏终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到第二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第二个庚日定为出伏,即伏天结束.三伏天什么时候结束(六): 三伏天三九天有没有哪个电子日历标有三伏天,三九天的“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少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间.三九天:三九天是古人在生产斗争中总结出来的气节,从冬至这一天算起称一九,往后顺数每九天为一阶段,称二九,三九……九九共八十一天,称冬至数九.三九天气候怎样三九天,古代歌谣,“一九,二九,两手不出袖口”(冬天气候寒冷,手放在袖口内),“三九,冰上可行走”(河水结冰).三伏天什么时候结束(七): 三伏天是指什么啊大家都知道,三九天,是人所感受到最冷的时段.三九天,比较好计算,每年的冬至节这天,就开始进入“数九”,之后,你只要熟悉了中国传统的节气口诀,就知道寒暑时间表了.这就是:“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九九八十一,耕田老汉田中立.”.这意思是说,由于地球有积蓄前端时间的冷热能量的情况,所以,进入冬至之后,还有40天的最冷天气;冬至之后的18天,僵手足;冬至之后的18天—36天的这18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可以冻死猪狗;而一旦进入冬至之后的36天——54天的这18天,沿河的柳树就发新芽了,气候就转暖了;而冬至之后的54天——70天,人们就要脱下冬衣了;冬至之后的70天,就要准备春耕了,天气就彻底暖和了.而三伏天怎么计算呢三伏天的计算稍微复杂点,但是,只要掌握了中国传统历法的规则,还是很容易计算的.由于在中国传统历法中,一年365天都是按照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与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的配制组合确定的,所以,天干与地支的组合,每六十日为一个循环.这样,中国传统历法中,每天都有个天干地支日,比如甲子、丁已……日子等.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这,是按照天干的十数去计算的.所以,划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天干的庚日,为第一伏的开始天.比如,2023年的夏至,是西历年的6月21日,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28天之后,就是第三个庚日,所以,2023年的7月20日,就是第一伏的开始;十天之后,又是个庚日,也就是7月29日,就进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后,又是一个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进入了第三伏.这就是说,每年进入三伏天之后,都是很热的,特别是第三伏的十天,是最热的.中国民间老百姓根据地球积蓄热量的情况,总结出了二十四个秋老虎的说法,这意思是说,每年的立秋之后的二十四天,同样是很热的.但是,中国民间老百姓也同时总结出了“立秋早晚凉;蚊从立秋死”的谚语.这意思是说,立秋之后虽然天气还很热,但是,一早一晚却是凉快了,而且,讨厌的蚊子也开始从立秋就越来越少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天干地支配制组合日子的六十循环情况,所以,有的时候,初伏结束之后,不见得马上就会出现庚日,于是,有的时候,中伏期间,可能会超过十天.三伏天什么时候结束(八): 三九和三伏天是怎么定的大家都知道,三九天,是人所感受到最冷的时段.三九天,比较好计算,每年的冬至节这天,就开始进入“数九”,之后,你只要熟悉了中国传统的节气口诀,就知道寒暑时间表了.这就是:“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九九八十一,耕田老汉田中立.”.这意思是说,由于地球有积蓄前端时间的冷热能量的情况,所以,进入冬至之后,还有40天的最冷天气;冬至之后的18天,僵手足;冬至之后的18天—36天的这18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可以冻死猪狗;而一旦进入冬至之后的36天——54天的这18天,沿河的柳树就发新芽了,气候就转暖了;而冬至之后的54天——70天,人们就要脱下冬衣了;冬至之后的70天,就要准备春耕了,天气就彻底暖和了.而三伏天怎么计算呢三伏天的计算稍微复杂点,但是,只要掌握了中国传统历法的规则,还是很容易计算的.由于在中国传统历法中,一年365天都是按照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与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的配制组合确定的,所以,天干与地支的组合,每六十日为一个循环.这样,中国传统历法中,每天都有个天干地支日,比如甲子、丁已……日子等.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这,是按照天干的十数去计算的.所以,划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天干的庚日,为第一伏的开始天.比如,2023年的夏至,是西历年的6月21日,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28天之后,就是第三个庚日,所以,2023年的7月20日,就是第一伏的开始;十天之后,又是个庚日,也就是7月29日,就进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后,又是一个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进入了第三伏.这就是说,每年进入三伏天之后,都是很热的,特别是第三伏的十天,是最热的.中国民间老百姓根据地球积蓄热量的情况,总结出了二十四个秋老虎的说法,这意思是说,每年的立秋之后的二十四天,同样是很热的.但是,中国民间老百姓也同时总结出了“立秋早晚凉;蚊从立秋死”的谚语.这意思是说,立秋之后虽然天气还很热,但是,一早一晚却是凉快了,而且,讨厌的蚊子也开始从立秋就越来越少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天干地支配制组合日子的六十循环情况,所以,有的时候,初伏结束之后,不见得马上就会出现庚日,于是,有的时候,中伏期间,可能会超过十天.三伏天什么时候结束(九): 求一篇文章的开头这是我自己写的开头“蝉叫声在夏日的谢幕演出中渐渐隐去,太阳已不是三伏天那般毒辣.秋,悄悄地到来.一如一个新的学期的到来.”结果我朋友说有逻辑问题,不太符合生活实际.就是刚开学的时候蝉叫声没有消失什么的.求一个开头,内容能反映出夏天(暑假)结束了,秋天来了,(新生)开学了. 或者告诉我我写的开头有没有逻辑问题也行,我这里是湖北气候。
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
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
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
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
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
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
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
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
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
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通常把这八个节气称为四季八节。
三伏天是什么意思
三伏天是什么意思导读: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伏即为潜伏的意思。
“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
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
所谓的“伏天”,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
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
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
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
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
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中医认为“夏季暑湿,适宜清补”三伏天饮食。
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喝水多,导致湿气侵入人体,而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出现积水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
暑湿对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泻燥的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
且夏季归心,而心喜凉,宜食酸,所以夏季应适当地多吃一些酸性的食物。
比如可常吃些小麦制品、李子、桃子、橄榄、菠萝、芹菜等。
“三藏三补”养“三九”
“三藏三补”养“三九”养生保健01-15 11:40在我们川渝民间有这样一句谚语:“三九四九,冻死猪狗”。
正如人们常说“数九寒天,冷在三九”。
也就是说每年的“三九四九”这个时段是一年最寒冷的时节,就连看寒能力极强的狗也有可能被冻死。
“数九”是中国独有的一种传统民间习俗。
按照我国传统的历法计算,从冬至次日开始数起,每九天为一个时段,共有九个时段。
第一个九天叫“一九”,其后依次称“二九”、“三九”、…“九九”,合称“九九”。
整个冬季中,这九九八十一天气候较冷,此期过后,天气回暖,大地将春。
在这较冷的“最难将息”时节,人们以九数之,屈指度日,因此叫“数九”;这一段的天气也相应地称“数九天”。
“数九”源于何时?尚无可考,但在南北朝时就已经很流行。
据南朝梁宗德《荆楚岁时记》记载,当时已有数九之俗:“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
屈指数日的人们比较闲暇,于是通过对天气寒暖、物候以及人事物事的观察,联缀了《九九歌》,广泛流传,以志数九消寒。
在全国各地,因气候变化不同,民间流传的版本也不同。
儿时母亲教我的《数九歌》是标准的川渝版,虽然岁月流逝已近半个世纪,但至今依然熟记:“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担;八九七十二,猫狗卧阴地;九九八十一,庄稼老汉田中立。
”2013年的“三九四九”是从1月8日的“三九”起至1月23日“四九”结束。
古人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说法,因此“三九”养生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冬季是生机潜伏、阳气内藏的季节,是保养、积蓄能量的最佳时机,应讲究养藏之道,适时进补,可以增加营养,祛寒气、壮身体。
这个时段可适当多吃羊肉、牛肉、芹菜、白萝卜、土豆、大白菜、菠菜、苹果、桂圆等。
此时也正是亲朋好友相聚,吃麻辣火锅、红焖羊肉的好时节。
在传统中医里面,“三九”养生更强调“三藏三补”。
“三藏”:一藏谓之曰“勿妄泄精”,节欲保精,忌过分疲劳;二藏谓之曰“勿妄耗神”,心神调和,不要过分劳心,晚上少熬夜;三藏谓之曰“勿妄泄气”,情绪节制,不要过分喜怒哀伤,包括不要过分体劳,如激烈运动、过分出汗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九天与三伏天的来历?
大家都知道,三九天,是人所感受到最冷的时段。
三九天,比较好计算,每年的冬至节这天,就开始进入“数九”,之后,你只要熟悉了中国传统的节气口诀,就知道寒暑时间表了。
这就是:“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九九八十一,耕田老汉田中立。
”。
这意思是说,由于地球有积蓄前端时间的冷热能量的情况,所以,进入冬至之后,还有40天的最冷天气;冬至之后的18天,僵手足;冬至之后的18天—36天的这18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可以冻死猪狗;而一旦进入冬至之后的36天——54天的这18天,沿河的柳树就发新芽了,气候就转暖了;而冬至之后的54天——70天,人们就要脱下冬衣了;冬至之后的70天,就要准备春耕了,天气就彻底暖和了。
而三伏天怎么计算呢?三伏天的计算稍微复杂点,但是,只要掌握了中国传统历法的规则,还是很容易计算的。
由于在中国传统历法中,一年365天都是按照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与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的配制组合确定的,所以,天干与地支的组合,每六十日为一个循环。
这样,中国传统历法中,每天都有个天干地支日,比如甲子、丁已……日子等。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这,是按照天干的十数去计算的。
所以,划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天干的庚日,为第一伏的开始天。
比如,2006年的夏至,是西历年的6月21日,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28天之后,就是第三个庚日,所以,2006年的7月20日,就是第
环 目 迹皇 熘 螅 质歉龈 眨 簿褪?月29日,就进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后,又是一
个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进入了第三伏。
这就是说,每年进入三伏天之后,都是很热的,特别是第三伏的十天,是最热的。
中国民间老百姓根据地球积蓄热量的情况,总结出了二十四个秋老虎的说法,这意思是说,每年的立秋之后的二十四天,同样是很热的。
但是,中国民间老百姓也同时总结出了“立秋早晚凉;蚊从立秋死”的谚语。
这意思是说,立秋之后虽然天气还很热,但是,一早一晚却是凉快了,而且,讨厌的蚊子也开始从立秋就越来越少了。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天干地支配制组合日子的六十循环情况,所以,有的时候,初伏结束之后,不见得马上就会出现庚日,于是,有的时候,中伏期间,可能会超过十天。
“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
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前人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
”有的年份“中伏”为二十天,则共有四十天。
据《通书》、《阴阳历书》和《万年历》查考可知:今年是阳历公元2005年,阴历乙酉(鸡)年。
“三伏”是:7月15日,阴历初十庚子日为初伏(又叫头伏);7月25日阴历二十庚戌日为中伏(二伏);8月14日,阴历七月初十日庚午日为末伏(三伏)。
一般年份,每伏十天,三伏共三十天。
但今年的“年份”就是“中伏”(二伏)二十天。
因此,“三伏”期共四十天。
即从阴历初十初伏起,至末伏的最后一天(阴历七露 眨┏龇 梗 昂笳 盟氖 臁?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
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
俗话说“热在三伏”,按照我国传统历法,今天开始进入夏季常年相对最热的“三伏天”。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连续时段。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始日(今天是今年的初伏始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始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为20天,比如今年。
一般说来,“三伏天”中又以“中伏”的平均气温最高。
当然,古人的这种推算方法并不十分科学,并不一定与当年的气象实际紧密结合,各地全年中的极端最高气温也不一定出现在“中伏”,甚至不一定在“三伏”。
但不管怎么说,“三伏天”确实是盛夏酷暑的时候,大家要注意防暑降温
“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即冬至后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
我国阴历有“九九”的说法,用来计算时令。
计算的方法是从冬天的冬至曰算起(从冬至开始叫“交九”,意思是寒冷的开始),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直到“九九”,即到第九个九天,数满九九八十一天为止。
这时冬天已过完,春天来到了。
一般“三九”时最冷。
楼上朋友说的“冬至后第三个第九天”是指“三九九”,也是“三九”和“四九”相交之日,并非“三九”。
老北京的习俗,冬至曰起要画“九九消寒图”,这一习俗在明人的著作中已有记载,这图是一幅梅花图,画一枝梅花.上面有81个花办(代表九九八十一天)。
每过一天就用笔染一个花办。
待过完这8l天,81个花办也全染过了,春天到了,所以叫“九九消寒图”。
而且在明代北京,还有刻印好的“九九消寒图”,在市面销售,这就更省事了,而且在这图旁还有《九九歌》。
这《九九歌)是利用人对寒冷的感觉以及物候现象(即因天气气温的变化而导致动植物的变化的现象,如柳树发芽,桃树开花,大雁飞来等等,均与当时气温有关,而这些与几月几日并无必然关系)来反映天气的冷暖。
笔者小时候北京地区流行的《九九歌》是这样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通俗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这“九九”之说。
早在南北朝时就有了。
当时民间从冬至日数起,到九九八十一天,寒冷的日子就过完了。
而这(九九歌)大约起源于宋代。
到了明代已很流行了,而《九九歌)在民间流行时,却有不同的版本,内容及详略均不同。
我们看看明代的<九九歌》的不同说法,十分有趣。
明代《五杂俎》记载了当时《九九歌》的一种说法:“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二十七。
篱头吹篥(指大风吹篱笆发出很大的响声。
这声篥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乐器名。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指天冷,在屋内睡觉却像在露天睡觉一样冷);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六九五十四,贫儿争意气;七九六十三,布纳担头担(指天热了,脱掉衣服担着);八九七十二,猫犬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
’这一说法较为详尽。
而据该书记载,当时(明代)的北菪功乜区流行的,《九九歌》则远没这么复杂,十分简单明了:“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四九,围炉饮酒;五九六九,访亲探友;七九八九,沿河看柳。
”而目通俗易记。
而明代专门记载北京风物的《帝京景物略》所记的《九九歌》与上述又有不同:“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堆盐虎(盐虎本来指古代一种虎形的盐.这儿比喻人们所堆的雪人);六九五十四,口中出暖气;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要伸脚睡,蚊虫屹蚤出。
”这最后几句对于冬天受冻的穷汉给予了很大的同情。
这两个复杂的《九九歌》版本互有异同,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五九四十五”,前一说法为“太阳开门户”;后一说法为“家家堆盐虎”。
这可能反映了这两首《九九歌》产生的时期在冬六的降雪量有着很大的差别。
上述明代北京地区流行的简单版本《九九歌》中说:“七九八九,沿河看柳。
”而上一世纪时的《九九歌》都成了“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这一改动不可忽视,它反映了明代时北京的天气比上一世纪时北京天气要冷,以至于从物候现象表现出来,柳树出芽长叶要相差一段时间。
冬天的《九九歌》十分流行,因为零冷的天气让人感到十分难熬,其实夏天也有《九九歌》,不过夏天可不像冬天一样。
要画什么“九九消暑图”了。
夏天的九九与冬天相对应,从夏至日算起,也有九九八十一天,据明代《五杂俎》记载为:“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古代有冰窖,冬天藏冰,夏天取出应用);四九三十六.汗出如洗浴;五九四十五,难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人佛寺;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阶前鸣促织(促织指蛐蛐)。
”这夏天的《九九歌》写得十分生动有趣,而且以人的主观感觉为主。
上述冬夏(九九歌)反映了老北京地区人们对于气候变化的了解与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