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满族陈汉军旗的萨满祭祀

合集下载

民国时期的汉军“旗香”

民国时期的汉军“旗香”

著《 黑龙江外记》 卷六仅记有简略一句 : “ 汉军 旧家 祭 先有 烧香礼 , 亦 春秋 举 行 ” 。关 于 汉军 旗 人 烧香 , 直到 民 国时期 , 东 北地方 有识 之士 开始给 予关 注 , 在 些县 志 、 旧闻 中有 所 描 述 。下 面就 民 国时期 汉 军 旗香的“ 神匠” 、 “ 议定 ” 、 “ 程序” 和“ 艺术” 等问题作 介绍 。
摘 要: 旗香 , 指汉军旗人及其后裔的烧香祭 祀活动。民国时期 , 东北地 区汉 军旗香活动很普遍 , 神 匠被称 为“ 单鼓
子” 、 “ 神将 ” 、 “ 姑娘 ” ; 香班与香主有 多种议 定方式; 仪式程序 包括 准备 阶段 、 请神 阶段 、 放神 阶段 和送神阶段 ; 旗香 包含 多种 艺术形 式, 如剪纸、 诗 乐舞、 雕刻 、 绘画等等 。民国时期的汉军“ 旗香” 延续 了 自清初 以来的祭祀传 统, 同时 又有所转 向, 与“ 民香” 有所 融合。尽 管如 此 , 汉 军旗 香仍表 达 了汉军旗人 作为 一个相 对独 立族 群的特 有精神 和
《 东北汉军旗香 的考察与研究》 一书 中也是 用 “ 神 匠” 来称呼的, 其理 由也是如此。
民国 旧志 中多处 提 及 “ 掌坛 者 ” 。《 安东 县 志》 ( 民 国二 十年 , 1 9 3 1 年) 卷八 : “ 单 鼓三 四人 多于午 后 来, 掌坛 者初 击 鼓 一 通 , 且击且歌 , 众 随之 ” ; “ 掌 坛 者著彩 帽请 神 作 附 体状 , 提双铡敲铮铮响” ; “ 掌 坛
东北 地 区汉人 的大 量 流入 、 清八 旗 制 度 的建 立 以及 汉军 旗人 自身精 神需 要 的基础上 得 以产 生 的 。其信
仰和形式虽然脱胎于“ 烧香 ” , 但不同于一般 的“ 民 香” ; 虽然吸收了满族萨满跳神元素 , 但仍坚持 了汉 文 化基 因 。因此 , 旗 香具 有强烈 的个性 特征 , 极具研 究价值。旗香的发展经历 了三个阶段 : 康雍 以前的 传 人 阶段 、 乾 隆至 清末 的发 展 阶段 和 民国迄 今 的消

吉林汉军旗人萨满烧香仪式音乐文化研究

吉林汉军旗人萨满烧香仪式音乐文化研究

音乐艺术家进行创新和发展,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作品,使这种
传统音乐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与贡献
萨满烧香仪式音乐的起源和演变
通过对吉林汉军旗人萨满烧香仪式的历史和演变进行研究,可以得出结论,这种音乐起源 于古代满族人的祭祀仪式,并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发展演变,成为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 音乐形式。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跨文化比较法、归纳总结法 等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进行研究。
研究内容与框架
研究内容
吉林汉军旗人萨满烧香仪式的历史渊源、音乐特点、演奏乐器、传承现状及 发展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
研究框架
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绪论、吉林汉军旗人萨满烧香仪式的历史渊源、音乐 特点及演奏乐器、传承现状及发展策略,结论和参考文献。
现状与传承
现状
目前,吉林汉军旗人萨满烧香仪式音乐在当地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力。然而 ,这种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如后继无人、听众老龄化等。
传承
为了保护和传承吉林汉军旗人萨满烧香仪式音乐,当地政府和文化机构积极 采取措施。例如,开展文化传承活动、推广数字音乐等,以吸引更多的年轻 人关注和参与这种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在萨满烧香仪式中,音乐不仅起到了娱乐和审美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沟通 神灵、传递信息以及强化信仰的功能。
社会习俗与仪式音乐
音乐与社会生活的融合
吉林汉军旗人的社会生活习俗与烧香仪式紧密相连,音乐则 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沟通工具,传递着社会生活的信息和人 的情感。
音乐的社群功能
通过烧香仪式中的音乐,吉林汉军旗人表达了他们对社群价 值观的认同,强化了社群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表情与动作辅助
歌手在演唱时,常配合丰富的表情和动作,以表 达歌曲的情感和内涵。

吉林地区萨满祭祀“神歌”的源流探析

吉林地区萨满祭祀“神歌”的源流探析

吉林地区萨满祭祀“神歌”的源流探析“神歌”是吉林地区萨满祭祀中的重要一环,它是萨满巫师在祭祀时所唱的一类祈祷歌曲,能够祈求神明保佑族人平安、丰收等等。

这类歌曲在萨满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传承萨满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对吉林地区萨满祭祀“神歌”的源流进行探析。

萨满文化流传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该文化源自中国北部地区,而后由吉林地区传播至外部。

在萨满教徒的信仰体系中,神灵包括自然崇拜和人物神灵两类。

自然崇拜是指对天地万物的崇拜,吉林地区的萨满祭祀通常会选在农历二月至四月和七月至九月之间,这也正是农耕季节和狩猎季节的交替阶段,萨满教徒会以此祈求丰收和狩猎成功。

人物神灵则是指一些崇拜特定人物的场合,例如敬拜祖先等。

萨满巫师在祭祀过程中需要使用很多工具,其中包括神棒、礼器、祭服等。

而祈祷歌曲也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从文化历史的角度上来看,“神歌”源于古老的猎人部落,当时的猎人们会选择一些名高族长、崇高人士等作为神灵,利用舞蹈、拍手等方式来祈福,这些方式与现代的萨满祭祀有相似之处。

但现代的萨满祭祀中,祈祷歌曲主要是巫师在唱歌时与神明对话的一种方式。

在萨满教徒的信仰体系中,神明们的出现是为了帮助人类解决各种问题,巫师们也以此来帮助他们在各种场合中祈愿。

而神歌就是巫师与神明对话的桥梁。

在吉林的萨满祭祀中,“神歌”的形式多样,有独唱、重唱等。

同时,神歌也因地域、族群差异而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神歌”是以快歌、慢歌、高低音调结合为主的。

在萨满祭祀过程中,巫师们会通过祈祷歌曲来让神明宣告各种吉祥快乐的消息,神明会以掌声、投射神力等方式回应巫师的祈愿。

这种神秘、感性的对话方式彰显了萨满教徒的信仰文化。

总体来看,神歌在萨满祭祀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它通过崇拜神明并感受神明的回应来传递对自然、人类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同时,神歌也是萨满信仰在跨越时空的传承方式之一。

通过在祭祀中对神歌的传唱和解读,后人能够更好的理解和认同萨满文化,更好的传承和弘扬其中的精神内涵。

吉林地区萨满祭祀“神歌”的源流探析

吉林地区萨满祭祀“神歌”的源流探析

吉林地区萨满祭祀“神歌”的源流探析萨满教是中国东北地区的原始宗教之一,也是鄂温克民族、赫哲族、撒拉族等少数民族重要的宗教信仰。

在萨满教的祭祀仪式中,使用神歌是不可或缺的,因为神歌有助于联系神灵、激发信仰情感、增强信仰认同等作用。

本文将对吉林地区萨满祭祀中的神歌进行探析,了解其源流。

一、萨满教的起源和传承萨满教起源于北亚原始民族,是古老的宗教信仰之一,至今在东北地区仍有一定的影响力。

根据考古发现,萨满教已经存在于距今几千年的新石器时代。

在东北地区,萨满教主要传承于鄂温克族、赫哲族、满族、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其中鄂温克族和赫哲族是萨满教传统信仰的代表。

二、神歌在萨满祭祀中的作用萨满教中,神歌是祭师用来祷告、召唤神灵的一种歌唱形式。

神歌是具有特殊节奏和旋律的歌曲,音乐的旋律和节拍与特定神灵的性格特征相符合。

举个例子,如果要呼唤水神,就必须演唱柔和、悠扬、灵动的神歌;如果要祭拜狩猎神,就必须演唱威武、激昂、豪迈的神歌。

神歌的歌词内容通常是用萨满教的符号表达,寓意深刻、历史悠久,不同的族群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但是,不同族群的神歌具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因为它们之间的文化交融、影响相互。

神歌的目的是通过唱歌来呼唤神灵、祷告神灵,以达到萨满教信徒希望得到的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从而凝聚信徒的信仰和力量,加固族群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在吉林地区,有许多优秀的神歌歌手,他们继承了萨满教的传统,用自己的口吻演唱神歌,传承并发扬了萨满教的文化遗产。

吉林地区的神歌是在鄂温克族和赫哲族的文化基础上形成的。

在多年的演唱中,不同族群的神歌互相融合,形成了多种特色鲜明的神歌,如鄂温克族的‘素德格尔神歌’、‘阿门贝兰朝鲜族神歌’、赫哲族的‘牛姆加神歌’、‘布理黑神歌’等等。

除此之外,吉林地区的神歌还涉及到了中华文明的元素,例如在祭祀中演唱《山东烟台》、《赛马》等民间歌曲,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敬仰。

总之,吉林地区的神歌是继承了萨满教传统文化的产物,历经岁月沧桑不断发展和丰富,融合了各族民间文化元素,展现出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吉林地区现代大型民俗文化活动中萨满祭祀的作用

吉林地区现代大型民俗文化活动中萨满祭祀的作用

吉林地区现代大型民俗文化活动中萨满祭祀的作用萨满是北方多个民族最原始的信仰,早在人类的母系氏族社会里就已经广泛存在。

萨满文化是人类最早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它从远古时期一直走到了今天。

现如今,在长春周边地区的一些满族氏族中,依然保存着这些原始的、活态的萨满文化遗存。

近年来,各地纷纷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以及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程,在一定范围内,萨满文化得到了重视与保护。

在长春地区,有以萨满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旅游观光园,也有以萨满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机构。

另外,在政府层面,长春市九台区还被命名为“萨满文化之乡”。

一、现代民俗活动中萨满祭祀的祈祷祝福之意在过去,萨满是氏族、部落中主持大型活动的人,作为氏族中通灵的人为本氏族祈福祛灾。

当面临一些重大活动、事件,如战争、自然灾害、瘟疫疾病、重大节庆、丰收渔猎等情况时,一般都要举行氏族全体的大型祭祀,目的是谢神、祭神,祈求氏族平安顺利。

现在看来,实际上,萨满不仅为人们提供精神上的支持,更多的是一种对集体凝聚力的动员,是氏族部落成员的一种心理慰藉。

现如今,萨满祭祀活动的流程、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其祈祷祝福之意没有改变。

这些活动同样表达了人们对活动的顺利举行,人人康泰吉祥的期望之意。

例如,每年秋季,长春九台区都会组织“满族丰收祭”活动,祈求丰收吉祥。

活动现场有“震米”“打糕”“领牲”等满族特色活动;每年夏季,长春双阳区会举办“双阳梅花鹿节”,萨满亲手将刚刚采摘下来的鹿茸等产品交到消费者手中,表达的就是萨满最原始的祝福之意;每年冬季,各种冬捕活动中也都会有萨满主持祭祀活动,祈求开网顺利,渔业丰收。

二、萨满的祭祀活动丰富了现代民俗活动内容东北地区是满族的发祥地,是萨满文化活动的重要地区。

在现代民俗活动中,萨满祭祀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活动的内容。

一直以来,人类都是以集体的形式生存发展的,而在这些集体性的活动中,需要有统一的告示、协作、配合、调度。

而现代民俗活动中也需要一种“天命”的仪式感,萨满祭祀活动会让整个活动更加丰富饱满,强化整个活动的仪式感。

吉林地区萨满祭祀“神歌”的源流探析

吉林地区萨满祭祀“神歌”的源流探析

吉林地区萨满祭祀“神歌”的源流探析神歌,是吉林地区萨满祭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萨满信仰中对神灵的崇敬和敬畏之情,是一种宗教仪式中的重要祭祀形式。

通过神歌,萨满祭祀者可以与神灵进行交流,祈求神灵的庇佑和指引,也可以带领信徒共同进入宗教仪式的氛围中。

在吉林地区的传统萨满文化中,神歌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最具震撼力和感染力的礼仪表演形式,更是传承和弘扬萨满文化的重要载体。

那么,神歌这一神秘而古老的萨满祭祀形式究竟源自何处?又是如何在吉林地区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呢?本文将对此进行探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神歌逐渐融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中,形成了不同的祭祀风格和表演特色。

在吉林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萨满祭祀文化得以得到了充分地传承和发展,神歌也因此在这里得以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在吉林地区的神歌传统中,常常以鼓乐和高亢激昂的歌声为主要表现形式,萨满祭司们手持手鼓,跳跃起舞,辅以特有的咏唱,祈求神灵的庇佑和祝福。

整个祭祀的过程中,神歌不断响彻,使整个仪式充满了神秘而悲壮的氛围。

吉林地区萨满祭祀“神歌”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这一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

吉林地区位于我国东北部,气候寒冷,冰雪覆盖的情况较为严重,而许多萨满教仪式往往会以祈求丰收和保佑人民平安为主题。

在这样的地理背景下,吉林地区萨满教仪式常常会以鼓乐神歌为主要的表演形式,以此来感召神灵的力量,带给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

吉林地区的民族文化多样,融合了满族、朝鲜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也为神歌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使其在吉林地区得以不断丰富和完善。

近年来,随着萨满文化的复兴和传统文化的重视,吉林地区的神歌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吉林省文化厅、民族宗教事务局等相关部门也纷纷加大了对萨满文化的保护和弘扬力度,加强了对神歌传统的挖掘和整理工作,推动了神歌这一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的传承和发展。

吉林满族陈汉军旗萨满祭祀与满族萨满祭祀的区别(可编辑)

吉林满族陈汉军旗萨满祭祀与满族萨满祭祀的区别(可编辑)

吉林满族陈汉军旗萨满祭祀与满族萨满祭祀的区别.第卷第期长春大学学报. 年月文章编号: ?? ~吉林满族陈汉军旗萨满祭祀与满族萨满祭祀的区别王成名’王伟.长春大学萨满文化研究中心,吉林长春 ; .长春市第六中学,吉林长春摘要:由于八旗汉军所处的特殊的社会环境,导致八旗汉军萨满祭祀与满族萨满祭祀既相同而又有所区别,然而也正是因为与满族萨满祭祀的区别才使陈汉军旗的信仰独树一帜。

本文试从二者所祭拜的神灵、所用神器及其有代表性的仪式等方面对二者的祭祀加以比较,以进一步认识满、汉民族间在文化上的交流。

关键词:陈汉军旗;满族;萨满祭祀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祭祀及其仪式的产数百位神灵。

生和发展本身就是一部文化史,从它身上,我们可以满族萨满所祭拜的神灵主要由清宫廷跳神所祭看到人类文化发展的某种缩影。

文化不是僵硬的固神灵和民间跳神所祭神灵两部分组成。

在清宫廷化物,它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它的这种不稳定性促中,据《满洲祭天祭神典礼》及“堂子”祭所记录的,成了文化的变迁,也正是由于文化变迁才使得各个主要有:释加牟尼、观世音菩萨、关帝圣君、七仙女、文化因子问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也构成了各长白山神、远祖始祖位,以及阿浑年锡、纽欢台吉、武文化囚子间的区别。

当外在环境发生改变时,人不都本贝予等;在民问所祭之神,综合东北三省有关资断地对自身加以调整,最终引起文化的变迁。

八旗料,主要有:祖先神、七星神、天神、长白山主、五斗星汉军形成之时,其以祭祀为标志的文化信仰就已经官、佛托妈妈、歪理妈妈、关羽、观音、以及鹰神、虎受满族萨满文化的影响,【开始脱离东北地区的神、熊神、野猪神、犬神、蛇神、水獭神等。

“民香”独立发展.从本质上讲,陈汉军旗萨满祭祀从上述部分神谱可见,汉军所请祭的灵神,是将与满族萨满祭祀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

从某巫教和佛道诸神融为一体,更多的还是表现在对道教的吸收和承袭上。

吸收部分佛教、道教内容的原种程度上可以说,陈汉军萨满祭祀文化形成的过程就是这.两种文化整合的过程。

吉林满族陈汉军旗的萨满祭祀

吉林满族陈汉军旗的萨满祭祀
2. 吉林满族陈汉军旗萨满祭祀产生的历史背景 陈汉军旗萨满祭祀, 又称 / 汉军旗香 0, 是流行于清代汉军旗人中的一种主要祭祀形式。它主要 来源于东北汉族的烧香祭祀, 基本上是民香在清代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演变。º 东北汉族的烧香祭祀, 也称太平鼓 ( 又名单鼓 ), 俗称 / 民香 0。这种祭祀活动, 早期以辽宁为 中心, 流行于东北各地, 是东北汉族民间的主要祭祀活动。民香的起源比较早。从烧香师傅流传的口 碑史料来看, 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 太平鼓起源于唐太宗东征高句丽时期。传说, 唐朝 / 征东时死 亡近百万将士, 这些亡灵夜闹宫廷, 魏征说这些屈死冤魂流落异乡, 不得超生。于是唐太宗下诏从长 安至辽东修悯忠寺庙, 广招僧道, 定期烧香祭祀, 击鼓招魂, 从此留下烧香祭祀习俗 0。» 口碑史料 显然与史实并不完全相符。据史料记载, 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时所率将士总计不超过 20万, 伤亡即使 再惨重, 无论如何是称不上百万的。但由于不谙地理、气候多变, 以至于行军途中大量的将士死亡确 是事实。隋朝三征高句丽的惨重失败, 前后几十万中原士兵倒在了辽东大地上。高句丽将隋军阵亡将 士的尸骨筑成了一座京观, ¼ 寒风吹来, 京观上的薄土被风吹去, 立刻便暴露出下面的森森白骨。太 宗即位不久, 便派人进入高句丽, 毁掉京观。太宗出征辽东之前曾说过: / 辽东旧中国之有, 自魏涉 周, 置之度外。隋氏出师者四, 丧律而还, 杀中国良善不可胜数 ,,朕长夜思之而辍寝。将为中国复 子弟之仇! 0 查证史料, 太宗在行抵营州之时, 曾亲自下诏悼念阵亡将士。 / 丙午, ( 太宗 ) 至营州, 诏辽东战亡士卒骸骨并集柳城东南, 命有司设太牢, 上自作文以祭之, 临哭尽哀。其父母闻之, 曰: -吾儿死而天子哭之, 死何所恨 . 0。½ 关于唐太宗为东征高句丽阵亡将士在幽州建立悯忠寺, 清道光 版 5塔子沟志 6 卷 5记载: / ( 凌源 ) 西寺, 始建于大唐贞观二十二年, 原为祭奠征东将士亡灵之所, 曰: -悯忠寺 . , 有永乐残碑为证。0 此外, 据 5北京胡同丛谈 6 记述: / 今北京法源寺中街, 旧有法 源寺, 本来创建于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曾下令, 在这里举行祭奠东征阵亡将士的活动, 到清代改为法 源寺。0¾ 剔除传说中夸张的部分, 5神本 6 之中所说的唐太宗为战死的将士超度, 并从长安至辽东 修悯忠寺庙当是事实。由此看来, 5神本 6 中对民香起源的传说也自有其可信的成分。军中为战亡者 超度亡魂的礼仪, 很可能会影响到从征者的后代, 以至于他们在行祭祖之礼时, 在其原来传承的礼仪 中加入公祭战亡者的某些情节, ¿ 最后使祭祖之礼逐渐演变为一种烧香祭祀的形式, 只不过当时的这 种烧香祭祀远没有现存的汉族民香祭祀复杂和规范。

吉林乌拉陈汉军旗人“台神”探微

吉林乌拉陈汉军旗人“台神”探微

摘要:“台神”是吉林乌拉陈汉军旗人入门萨满、正规学习“察玛”的一种萨满仪式。例行 仪式的原因在于“因病许愿”、“病愈还愿”;公示正名、神化身份。其萨满仪式过程主有: 听神鼓、经迷恫、坐马褥、聆听神谕、择师深入不辍地学习等几个部分。通过此仪式的举行可 使人达到心理解脱、凝聚人心、心理警示及终身神前效力等作用。
An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Tai Shen Ritual of Jilin Ula Chen Han Jun Manchu
作者: 侯雁飞[1];张荣波[2] 作者机构: [1]北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132033;[2]吉林市政协,吉林132000 出版物刊名: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7-59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5期 主题词: 吉林乌拉;陈汉军旗人;台神

吉林汉军旗香中张姓_烧香_群体的由来

吉林汉军旗香中张姓_烧香_群体的由来

第4期2008年8月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ofJilinNormal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ScienceEdition)No.4Aug.2008[收稿日期]2008-07-10[作者简介]范立君(1970-),男,吉林大安人,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民族史、中国近代社会史;冷传平(1975-),男,吉林白山人,吉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明清史。

近年来,萨满教的研究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对由满族萨满祭祀和汉族烧民香演变而来的汉军旗香文化的研究却很少,还存在许多有争议的问题。

而对于汉军旗香组成人群的由来问题的研究则更少。

吉林省吉林市一带的汉军旗香是我国现存汉军旗香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张姓群体又是这一部分的典型代表。

因此,本文以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陈汉军上三坛掌坛世家张氏家族族谱为主要依据,以实地考察及采访所得资料为辅助,研究了张姓“烧香”群体的由来,以期解决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

一、吉林地区的汉军旗香汉军旗香是由满族萨满跳神和“民香”(汉族民间烧香)融合演化而成。

满族的萨满教和汉族的“民香”,传给汉军旗人并相互结合之后,便有了“旗香”。

它既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烧香拜佛的烧香习俗,也与满洲旗户烧祭祀香有所不同的烧香礼俗。

从艺术角度讲,“旗香”是一种带有歌舞色彩的民间说唱形式,有娱神、娱人的双重功能。

其主要舞剧为单鼓(太平鼓),因而,又被称为“打旗香”、“唱家戏”、“打单鼓”、“打太平鼓”[1]。

旗香祭祀歌舞的司祭者又称“掌坛人”,又称为“萨满”。

在身份上有的是“跳单鼓神的艺人”,有的则是半职业性的单鼓艺人,都是拜师学艺、具有很高艺术水平的单鼓艺术家,是旗香歌舞的主要创作者和传承者。

祭祀时戴神帽,穿神衣(彩裙或大褂),打单鼓,边唱边舞。

所以,汉军旗香是清代汉军旗人烧香的简称,是汉军旗人通过飨神祭祀达到驱邪纳福目的一种特有的祭祀形式[2]208。

吉林地区萨满祭祀“神歌”的源流探析

吉林地区萨满祭祀“神歌”的源流探析

吉林地区萨满祭祀“神歌”的源流探析萨满是一种原始的宗教形式,目前在吉林地区仍然有一些萨满教徒在传承。

在萨满祭祀中,神歌是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它传承下来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神歌是在祭司和参与者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歌唱、跳动、打击乐器等方式来祷告、沟通神灵的方式。

萨满祭祀中的“神歌”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当时满洲八旗部落的族人在起义反清的战斗中,曾采用过类似的方式。

后来,神歌逐渐传入吉林地区的僧俗之间,并演化成了一种独特的形式。

在祭祀中,祭司通过神歌对不同的神灵进行祷告和请愿,以增强神灵的力量来保护族人的安全和幸福。

在神歌中,祭司和参与者用嘹亮的歌声、精准的动作和强烈的情感来呼吸和沟通神灵。

这种形式不仅能够让参与者在沉浸的氛围中感受到神灵的力量和保护,更可以深入魂灵,使人们对自己的内心有更深层次的体验和启示。

因此,神歌不仅是一种祭祀形式,更是一种文化遗产,它经过时间的考验和传承,依然流传在吉林的山林里。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革,萨满祭祀和神歌形式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变革。

近年来,以现代化形式的媒介、语言和风格等方式,神歌在不断地继承和发展着。

比如在一些庆典和节日中,神歌已不再只是传统的表现形式,更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和形式呈现给人们。

这种创造性和创新性的表现方式,有助于更好地满足现代人对于文化生活和审美追求的需求,而又能够充分传承神歌的这种文化元素。

综上所述,神歌作为萨满祭祀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吉林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承载了着人们对于神灵的呼唤、敬畏和祷告。

尽管在现代社会中,神歌的形式和风格可能会发生变化,但其包含的文化和精神内核仍将继续保留和传承下去。

吉林地区萨满祭祀“神歌”的源流探析

吉林地区萨满祭祀“神歌”的源流探析

吉林地区萨满祭祀“神歌”的源流探析一、萨满祭祀和“神歌”的基本概念萨满祭祀是一种古老的宗教仪式,它源于对自然力量和祖先的崇拜。

在萨满祭祀中,萨满师作为联系人类世界和神灵世界之间的桥梁,承担着祈求神灵保佑、祭祀祖先、祈雨等神秘仪式的主要角色。

而“神歌”作为萨满祭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一种特殊的歌曲形式,也是萨满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在萨满祭祀仪式上,“神歌”不仅是对神灵的敬意,更是承载着对祖先和自然的感恩之情。

在吉林地区,萨满祭祀仪式和“神歌”有着独特的传统特点。

吉林地区的萨满祭祀仪式通常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比如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之时,以及在村落、山林等自然环境中进行。

这种环境的选择和仪式的时间都与自然力量的变化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吉林地区的“神歌”在音乐形式和歌词内容上也有着独特之处。

在音乐形式上,“神歌”通常以鼓、哨、弦等乐器伴奏,以及萨满师特有的高亢、激昂的歌声为主。

在歌词内容上,“神歌”主要表达了对神灵的崇拜、对自然的敬畏、对祖先的追忆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些内容与吉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紧密相连,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关于吉林地区萨满祭祀“神歌”的源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文化内涵。

据考证,吉林地区的萨满祭祀和“神歌”传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蒙古和锡伯族。

这些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与吉林地区的原住民族交流融合,共同形成了当地独特的萨满文化和“神歌”传统。

《山海经》、《诗经》等古代文献中也记载了关于吉林地区的祭祀仪式和歌舞文化。

这些文献不仅揭示了吉林地区古代的宗教信仰和音乐风情,更为我们了解吉林地区萨满祭祀“神歌”的起源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文化材料。

吉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民俗风情也是萨满祭祀“神歌”传统形成的重要因素。

这里的山川河流、湖泊草原等美丽景观,以及农耕生活、牧民传统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为吉林地区的萨满祭祀仪式增添了特殊的魅力和内涵,也为“神歌”这一特殊的歌曲形式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吉林地区萨满祭祀“神歌”的源流探析

吉林地区萨满祭祀“神歌”的源流探析

吉林地区萨满祭祀“神歌”的源流探析【摘要】吉林地区是中国萨满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萨满祭祀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意义。

神歌作为萨满祭祀中的重要表现形式,起源于古代部落社会的音乐和舞蹈,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成一种神圣而庄严的仪式。

在吉林地区,神歌得到了艺术和宗教界的高度关注和传承,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当代社会,神歌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更是一种使人民群众团结起来的精神象征。

吉林地区萨满祭祀“神歌”的保护和传承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更是对当代文化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吉林地区、萨满、祭祀、神歌、传统、意义、起源、演变、传承、文化、地位、重要性、启示1. 引言1.1 背景介绍吉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其中以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乌拉族等少数民族为主,这些民族中多信仰萨满教。

萨满祭祀仪式是这些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一直以来都是他们生活、工作、生育等各个方面中的重要仪式和庆典。

神歌作为萨满祭祀仪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连接神灵和人类的桥梁,具有极其重要的宗教意义和文化价值。

吉林地区萨满祭祀“神歌”的源流探析,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更可以在当代文化交流中发挥重要的启示作用。

神歌所传承的丰富文化内涵,将为我们提供更多思考和畅想的空间,有助于丰富当代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2. 正文2.1 吉林地区萨满祭祀的传统意义吉林地区萨满祭祀在当地具有深厚的传统意义,是吉林地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萨满祭祀在吉林地区被视为与自然界、祖先和神灵沟通的重要方式,体现着人们对自然、祖先的敬畏和尊重。

通过祭祀活动,人们向神灵祈求丰收、平安和幸福,认为神灵的保佑能够带来好运和福祉。

萨满祭祀还承载着一种文化认同和集体记忆,传承了丰富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弘扬了吉林地区独特的文化精神。

在现代社会,萨满祭祀的传统意义虽然受到挑战和冲击,但仍然保留着一定的影响力和生命力,成为吉林地区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之一。

吉林地区萨满祭祀“神歌”的源流探析

吉林地区萨满祭祀“神歌”的源流探析

吉林地区萨满祭祀“神歌”的源流探析吉林地区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省份,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在吉林地区,有一种古老的萨满祭祀活动,被称为“神歌”。

这种祭祀活动在吉林地区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并且至今仍在继续进行。

“神歌”可能是吉林地区最古老的一种祭祀形式。

传说早在几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时期,吉林地区的祖先们就开始进行“神歌”祭祀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演变,“神歌”逐渐成为吉林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

“神歌”的形式和内容非常多样,但是核心的元素是歌曲和舞蹈。

在祭祀仪式中,吉林地区的萨满会穿上特制的服装,手持乐器,翩翩起舞,同时伴随着特有的歌曲演唱。

这种歌曲是用吉林地区的方言演唱的,旋律优美动听,富有地方特色。

在“神歌”中,歌曲的内容通常是对自然界的崇拜和对神灵的祈求。

吉林地区的自然环境独特而壮观,有着广袤的森林、湖泊和山脉。

在古代,吉林地区的居民完全依靠自然界来生活,因此对自然界的崇拜是“神歌”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在歌曲中,萨满们常常通过歌颂山水之美来表达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之情。

“神歌”中还经常涉及到祭祀活动。

在吉林地区,祭祀被认为是与神灵沟通最直接、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在祭祀仪式中,萨满会与神灵进行对话,传达人们的愿望和祈求。

歌曲和舞蹈作为祭祀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人们向神灵致敬的方式,也是人们表达自己思念和祈祷的工具。

尽管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吉林地区的“神歌”祭祀依然保留下来,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融入了现代文化。

如今,在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和纪念活动中,吉林地区仍会举行“神歌”祭祀仪式,让人们通过歌唱和舞蹈与神灵沟通,传承和弘扬这一古老的文化传统。

吉林地区的“神歌”是一种源远流长的萨满祭祀活动,通过歌曲和舞蹈表达对自然界的崇拜和对神灵的祈求。

这种祭祀形式是吉林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代表着吉林地区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陈汉军张氏萨满文化传承特征探析

陈汉军张氏萨满文化传承特征探析

陈汉军张氏萨满文化传承特征探析作者:杨锦鸿龙欣杞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第10期【摘要】目前,学界对陈汉军萨满文化的研究集中于横向的文化现象及艺术特性,而对于纵向的文化传承尚存在不少未尽探索之处。

本文选取吉林市乌拉街陈汉军张氏家族为典型,通过对其传承线索的大概梳理,探析陈汉军萨满文化传承中的特性。

【关键词】陈汉军;传承;特征【中图分类号】K28 【文献标识码】A一、陈汉军张氏萨满传承概况据20世纪80年代吉林地区出土的《汉军旗香坛续》①可知,陈汉军张氏萨满所属的“关东八坛”祖述辽阳道士杨子修。

康熙三年(1664年)杨子修进入长白山修炼,在潜修二十年后出山沿松花江顺流而下传授技艺,依次遇到上三坛“王学(音崤)”“廖学”“常学”,并很快形成体系,再于今乌拉街韩屯附近遇到胡侯谢万曾五人,形成中五坛,而后一直发展。

民国初年,因排满政策对满洲萨满祭祀打压造成东北民间信仰真空,陈汉军萨满作为介于满汉、旗民的大众信仰得到迅速发展,乃至达到鼎盛。

新中国建国后,陈汉军张氏萨满文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沉寂,但在改革开放初期迅速恢复,传承至今。

作为“关东八坛”上三坛中“王学”掌坛家族,在“中五坛”均已失传,上三坛另两坛“常学”“廖学”独木难支的现状②下,乌拉街张氏是吉林省陈汉军萨满文化中保存最完整、传承最连续的萨满家族。

在风起云涌的历史进程中,陈汉军张氏萨满文化辗转迍邅,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并因其文化特色深受东北地区民众的青睐。

二、陈汉军张氏萨满传承特性(一)依托又超脱于家族的传承模式重梳陈汉军萨满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张氏传承的萨满文化有较为明显的家族性。

弓通张氏祖籍山东登州莱阳府,其族谱③载:“先祖德耀公自来关东,在会宁境内采挖人参,颇有积聚,遂由山东带领二子景和、景发迁居盛京,历五年,随太祖皇帝平刘贼(刘綎)、削宁远,大有功绩,蒙入盛京内务府包衣镶黄旗”张氏家族因此得以入旗,并于顺治八年(1651年)始世居吉林市乌拉街。

吉林乌拉街陈汉军烧香习俗"外添儿"神曲研究

吉林乌拉街陈汉军烧香习俗"外添儿"神曲研究

吉林乌拉街陈汉军烧香习俗“外添儿”神曲研究王丽娟(吉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摘要】汉军烧香习俗是清康熙年间流传下来的清八旗汉人的祭祖祭天仪式,一直以来定期举行和共同参与成为族内认同的标志性祭祀活动,也成了族内成员祈福禳灾祷祝平安的强大的心理依托。

习俗中的“音声”部分在整个仪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外添儿”神曲是其中最具特色的形式之一,象征着人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观和人文主义关怀。

【关键词】汉军烧香习俗;“仪式音声”;“外添儿”神曲【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曹本冶先生的“仪式中的音声”理论,为中国民族音乐学仪式音乐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从“思想”中寻求“行为”的动因,“以‘思想’‘行为’作为基点,视仪式为宇宙观或社会价值观的外向行为展现……在‘宇宙观/信仰或社会价值观’‘仪式化过程’‘仪式音声’三者一体的互通互动关系中理解‘音声’在仪式展现过程中的功用和意义。

”①“仪式音声”在吉林乌拉街陈汉军烧香习俗中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将此纳入这一动态的理论互动当中,该行为之背后的“思想”会得以还原和展示。

一、汉军烧香习俗与族内认同汉军旗是清代八旗中特殊的成员,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多由被俘的关内降卒或迁居东北的汉民组成。

他们大多社会地位低下,且背井离乡,再加上苦寒之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固在心理上形成强烈的家族依存感和共同抗争的团结意识,并通过家族内或家族间共同烧香祈福的祭祀礼仪来进一步强化和加深。

因此,扎根东北的汉军旗,或以族内为单位或以多族联手的形式,进行烧香祭祖续谱连宗,逢年过节或家族添人进口或遇天灾疾病等,也都聚集一起祈祷烧香,祈求家族兴旺昌盛,保佑儿孙富足安康。

强烈族内认同感让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形成稳固的家族意识,并通过仪式不断得以强化和巩固,汉军烧香习俗便以这种心理为依托而得以发展传承。

因汉军旗是八旗当中的汉人,中原汉民传统的祭祖烧香习俗必然会带入东北,融合东北其他民族的祭祀形式,于“康熙二十年后……他们为了不忘家乡故土并加强内部联系,在原有烧香祭祀的基础上吸收满族萨满跳神的某些因素”,久而久之便形成“既别于满族萨满祭祀,又异于汉族祭祀(民香)的一种特殊祭祀形式”。

吉林地区萨满祭祀“神歌”的源流探析

吉林地区萨满祭祀“神歌”的源流探析

吉林地区萨满祭祀“神歌”的源流探析
萨满祭祀是指在游牧部落和原始社会中,萨满(巫师、祭司)为祷告神灵、祈求祝福
和预测未来所进行的宗教仪式。

在吉林地区,萨满祭祀的一项重要仪式是“神歌”,这是
由萨满亲自演唱的一种特殊歌曲。

本文将对吉林地区萨满祭祀“神歌”的源流进行探析。

“神歌”的源流可以从其名称中找到一些线索。

在萨满语中,“神”意为神灵,“歌”意为歌曲。

这表明“神歌”是一种专门为神灵歌唱的歌曲。

通过歌唱,萨满向神灵传达自
己的祈求和崇拜之情。

“神歌”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类崇拜自然力量的时期。

在吉林地区的萨满祭祀仪式中,萨满会以特殊的方式演唱“神歌”。

他们通常在寂静
的夜晚或庄严的祭坛上吟唱。

他们的歌唱方式独特而神秘,常常伴随着铜鼓和锣等乐器的
演奏。

萨满的歌声往往高亢激昂,有时悲壮婉转,有时激情澎湃。

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歌声
和音乐表达自己的信仰和情感。

“神歌”的演唱方式也是吉林地区萨满祭祀的特色之一。

萨满借助颤音、律动、颤音、拖长音等技巧,使歌曲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他们的演唱既是一种祈祷和崇拜的方式,也是
一种与神灵沟通的手段。

通过歌唱,萨满希望能够获得神灵的庇佑和指引。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神歌”还与当地文化传统和民俗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一些
农耕社会中,萨满会在传统节日或重要的农事活动中演唱“神歌”,以祈求丰收和平安。

这也使得“神歌”成为了当地文化发展的一部分,被人们广泛传唱和传承。

清代满洲旗人生活中的萨满祭祀

清代满洲旗人生活中的萨满祭祀

清代满洲旗人生活中的萨满祭祀清朝入关以后,满洲民众编于八旗之下,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以驻防征战为职责,仰赖俸饷钱粮为生业,并日益接受汉文化的浸染。

然而,萨满教作为一种传统信仰,在满洲旗人的生活中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

吉林地区的一些满族人家,至今保留着“神本子”,记录着萨满祭祀时诵唱的祷词。

早期的萨满一般斟酌事体,编为吉祥之语以祝祷。

清中期以后,满语日渐衰微,但萨满祭祀时必须使用本民族语言祝祷,因此,一些家族的萨满或精通祭祀的族人将萨满祷词用满文记录,当满文难以识别时,便用汉字记录满语读音。

这些被称为“神本子”的文本流传至今,是萨满文化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综观各姓萨满神词,其祝祷有一定规程,先要向神灵报告姓氏、祭祀人的属相,然后要报告祭祀缘由,即因何事而祭,之后是各类祝祷。

其中,由于祭祀缘由类别繁杂,一般会附列于神词之后,多者达十余条。

在这些祭祀缘由中,有的为阖家安康而祭,有的因出天花、孕妇生产而祭,也有的为马生病、丢东西急于找回而祭,还有一些祭祀与入关后满洲旗人特定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能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面貌。

以下综合杨姓、石姓、海尊富姓、臧姓、付姓、关姓等家族神词进行分类介绍。

立“祖宗板”祭祀吉林杨姓神词中列有如下条目:“盖新房子”:“为使玛法、神灵喜乐,今已盖了新房,敬立祖宗龛,乞请祖先神灵保佑。

”“为买旧房子新立祖先用”:“因购买了旧房,需立新祖宗板,今祭祀神灵、玛法,望祖先神灵喜乐为好。

”“借房子上名堂用”:“萨满宴请色夫、神灵、玛法,统统降临受祭。

今在借的房中,重新设立祖宗板,祭祀祖先、神灵、玛法。

望神灵、玛法喜乐为好。

”“为房屋不净另换祖先板祭祀”:“因为房屋不干净,侵入了邪气,使父母妻子得病。

今上牙碰下牙,亲口许愿,保佑家中太平康宁。

需更换供神板,祭祀祖先神灵。

”分析以上神词可知,无论建新房、买旧房还是借房子,都要举行立“祖宗板”的祭祀仪式。

结合民间调查得知,满族人在入住新房之前要先“立祖宗板”,也称“立祖爷”或“上名堂”,即在正房西屋西墙上方立一横板,上供香牒。

吉林地区萨满祭祀“神歌”的源流探析

吉林地区萨满祭祀“神歌”的源流探析

吉林地区萨满祭祀“神歌”的源流探析吉林地区是中国的北方边疆地区,民族多样性丰富。

在吉林地区的一些民族中,特别是鄂温克族和赫哲族,萨满教是他们的传统信仰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宗教和巫术,是通过巫师(萨满)与神灵进行沟通和祈祷的一种方式。

而“神歌”则是萨满祭祀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是一种特殊的歌词表达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神歌”的源流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原始宗教信仰。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对于自然的崇拜和求助是很迫切的,于是就出现了萨满教这种祭祀形式。

在吉林地区,当地的各个民族通过“神歌”与自然界和神灵进行沟通和祈祷,以获取平安、祥和和丰收等福祉。

可以说“神歌”是吉林地区萨满教信仰的文化表达方式之一。

在吉林地区的萨满教中,巫师是担任“神歌”表演的重要角色。

巫师被认为是能够与神灵沟通的媒介和代表,他们通过歌唱神歌,能够引导神灵的到来,并传达人们的祈祷和希望。

所以,巫师在萨满祭祀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他们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还要具备特殊的天赋和能力。

他们能够通过咒语和神歌的演唱,带领族人和神灵一同舞动,以祈祷丰收、医病和保护部落的安全。

“神歌”的演唱过程也是一种神圣的仪式。

在祭祀的时候,巫师会披上特制的服饰,戴上面具,手持乐器,在神灵的指引下开始演唱神歌。

神歌的歌词通常以神话、寓言和比喻的方式表达,以传达人们对于神灵的崇拜、敬畏和寄托。

在演唱的过程中,巫师需要表现出一种特殊的气场和感应力,以便与神灵进行交流。

而且,神歌的演唱通常带有独特的旋律和节奏,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神歌”是吉林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遗产。

它既反映了当地民族的信仰和价值观,也体现了他们对于自然界的敬畏和对于生活的向往。

它也是巫师们传承和宣传萨满教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

通过神歌,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认识吉林地区的萨满教文化,也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一文化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批汉军官员, 也就是所谓的 / 天命旧 汉臣 0, 是清入关前八旗汉军的骨干。这些本来就是辽 沈、广宁之人的汉族边民, 与女真族历来有着较多的文化交融, 也是后金统治者比较信任的 / 旧汉 人 0。皇太极远出征战, 曾嘱咐 / 旧汉臣 0 的后代: / 因尔等可信, 是令留守, 新附官员, 时加监 视 0, º 可见关系非同一般。
宋朝时期, 我国北方地区汉族的烧香祭祀被称为 / 打断 0。据宋吴曾所撰 5能改斋漫录 6 记载: / 崇宁大观以来, 内外街市鼓笛拍板, 名曰打断。至郑和初有旨立赏钱五百千, 若用鼓板改作北曲 子, 并作北服之类, 并禁止支赏。0À 其后民间不废鼓板戏, 改名 / 太平鼓 0。之后, 宋代宣布巫医 邪术治病为非法, 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禁巫活动。Á / 太平鼓 0 由于其中充斥着较为浓厚的迷信内容,
现居住于吉林地区的陈汉军旗后裔, 其先祖基本上都是清初迁入辽东后转入吉林地区的。努尔哈 赤灭乌拉国后, 其国王布占泰率残部逃往叶赫部, 由于其城池完好, 乌拉国遗民纷纷归来。皇太极时 期为了防止乌拉国再度叛乱, 选派纳殷城的迈图, 携其家眷任 / 乌拉地间嘎善达 0。 1657年, 清朝命 迈图开辟贡山和贡河, 并设立八旗。lu / 打牲乌拉总管署 0 由此产生。lv 乾隆年间 ( 1740), 为了应战
2. 吉林满族陈汉军旗萨满祭祀产生的历史背景 陈汉军旗萨满祭祀, 又称 / 汉军旗香 0, 是流行于清代汉军旗人中的一种主要祭祀形式。它主要 来源于东北汉族的烧香祭祀, 基本上是民香在清代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演变。º 东北汉族的烧香祭祀, 也称太平鼓 ( 又名单鼓 ), 俗称 / 民香 0。这种祭祀活动, 早期以辽宁为 中心, 流行于东北各地, 是东北汉族民间的主要祭祀活动。民香的起源比较早。从烧香师傅流传的口 碑史料来看, 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 太平鼓起源于唐太宗东征高句丽时期。传说, 唐朝 / 征东时死 亡近百万将士, 这些亡灵夜闹宫廷, 魏征说这些屈死冤魂流落异乡, 不得超生。于是唐太宗下诏从长 安至辽东修悯忠寺庙, 广招僧道, 定期烧香祭祀, 击鼓招魂, 从此留下烧香祭祀习俗 0。» 口碑史料 显然与史实并不完全相符。据史料记载, 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时所率将士总计不超过 20万, 伤亡即使 再惨重, 无论如何是称不上百万的。但由于不谙地理、气候多变, 以至于行军途中大量的将士死亡确 是事实。隋朝三征高句丽的惨重失败, 前后几十万中原士兵倒在了辽东大地上。高句丽将隋军阵亡将 士的尸骨筑成了一座京观, ¼ 寒风吹来, 京观上的薄土被风吹去, 立刻便暴露出下面的森森白骨。太 宗即位不久, 便派人进入高句丽, 毁掉京观。太宗出征辽东之前曾说过: / 辽东旧中国之有, 自魏涉 周, 置之度外。隋氏出师者四, 丧律而还, 杀中国良善不可胜数 ,,朕长夜思之而辍寝。将为中国复 子弟之仇! 0 查证史料, 太宗在行抵营州之时, 曾亲自下诏悼念阵亡将士。 / 丙午, ( 太宗 ) 至营州, 诏辽东战亡士卒骸骨并集柳城东南, 命有司设太牢, 上自作文以祭之, 临哭尽哀。其父母闻之, 曰: -吾儿死而天子哭之, 死何所恨 . 0。½ 关于唐太宗为东征高句丽阵亡将士在幽州建立悯忠寺, 清道光 版 5塔子沟志 6 卷 5记载: / ( 凌源 ) 西寺, 始建于大唐贞观二十二年, 原为祭奠征东将士亡灵之所, 曰: -悯忠寺 . , 有永乐残碑为证。0 此外, 据 5北京胡同丛谈 6 记述: / 今北京法源寺中街, 旧有法 源寺, 本来创建于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曾下令, 在这里举行祭奠东征阵亡将士的活动, 到清代改为法 源寺。0¾ 剔除传说中夸张的部分, 5神本 6 之中所说的唐太宗为战死的将士超度, 并从长安至辽东 修悯忠寺庙当是事实。由此看来, 5神本 6 中对民香起源的传说也自有其可信的成分。军中为战亡者 超度亡魂的礼仪, 很可能会影响到从征者的后代, 以至于他们在行祭祖之礼时, 在其原来传承的礼仪 中加入公祭战亡者的某些情节, ¿ 最后使祭祖之礼逐渐演变为一种烧香祭祀的形式, 只不过当时的这 种烧香祭祀远没有现存的汉族民香祭祀复杂和规范。
13 4
社会科学战线 # 2008年第 10期 # 区域历史与文化
时组织披甲出征、平时协助打牲及维护打牲区域内社会治安秩序之需要, 另设乌拉协领衙门。¹ 随着 乌拉地区 / 两衙 0 的设置, 清朝又将部分陈汉军旗人拨入乌拉地区。迄今为止, 这些陈汉军旗后裔 在吉林乌拉地区已经生活了上百年。据笔者调查, 乌拉地区的汉军旗后裔多达 33谱系, 其中陈汉军 6谱系。这部分陈汉军旗人后裔与满族人相处时间更长、更密切, 其不断趋于满化的习俗中又体现出 与满族细微的差别, 更使得其信仰独具特色。
¹ 5清太宗文皇帝实录 6 卷 8,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年影印本, 第 109页。 º 5清初内国史院档案满文译编 6 上册, 北京: 中国第一档案馆, 1988年, 第 82页。 » 5清太宗文皇帝实录 6 卷 14,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年影印本, 第 199页。 ¼ 5清太宗文皇帝实录 6 卷 37,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年影印本, 第 494页。 ½ 5清太宗文皇帝实录 6 卷 47,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年影印本, 第 626页。 ¾ 5崇德七年奏事档 6, 载 5清代档案史料丛编 6 第 11辑, 北京: 中华书局, 1984年, 第 1 - 9页。 ¿ 5清太宗文皇帝实录 6 卷 61,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年影印本, 第 831页。 À 孙静: 5乾隆朝八旗汉军身份变化述论 6, 5黑龙江民族丛刊 6 2005 年第 2期。 Á 王景泽: 5清朝开国时期八旗研究 6, 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2年, 第 131页。 lu 尹郁山等编著: 5乌拉史略 6, 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2年, 第 6 页。 lv 打牲乌拉总管署是清朝管理地方打牲部落行政事务的机关, 主要负责向清皇室进贡当地的土特产。
随着对明战争的胜利, 大量的汉族人以各种方式加入后金, 尤其是天聪四年 ( 1630) 大量的永 平炮手的归顺, 为汉军的扩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天聪七年 ( 1633) , 皇太极命满洲各户有汉人十丁 者授锦甲一, 共一千五百八十户, 命旧汉军额真马光远等统之, 分补旧甲喇之缺额者。» 这些 / 新汉 官 0 在被 / 恩养 0 了三年之后, 终于被编入汉军旗中。到天聪八年 ( 1634) 出征宣府、大同时, 汉 军旗的规模较以往有了更明显的壮大。崇德二年 ( 1637), 皇太极又采纳鲍承先的建议, / 分汉军为 两旗, 以昂邦章京石廷柱为左翼一旗固山额真, 昂邦章京马光远为右翼一旗固山额真。照满洲例编壮 丁为牛录 0。¼ 两旗纛色皆用元青。崇德四年 ( 1639) 六月, 在原有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析汉军 / 二旗 官属兵丁为四旗。每旗设牛录十八员, 固山额真一员, 梅勒章京二员, 甲喇章京四员 0, 马光远、王 世选、石廷柱、巴颜各任固山额真。½ 崇德七年 ( 1642) 六月, 清军取得松锦大战的胜利, 缴获了大 量轻重型火器和弹药, ¾ 为扩大汉军炮兵提供了物质条件。以此为背景, 皇太极决定再析汉军四旗为 八旗, ¿ 将大凌河、松锦降人全部编入旗内。汉军的旗色、官制与满洲、蒙古八旗相同。至此, 八旗 汉军正式形成。八旗汉军的主体来源于辽东汉人, 在清朝开国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如后人所指出的 / 我国龙兴河漠, 基王汉军。汉军云者, 以别于汉人未附者也 0。汉军不同于一般汉人, 他们在清朝 国家肇建过程中获得了具有征服者地位的旗人资格。À 迨及清朝入关, 他们皆以 / 陈汉军 0 自命, 并 邀从龙入关之功, 又别于新入汉军旗者。Á
吉林满族陈汉军旗萨满祭祀的历史渊源
1. 吉林满族陈汉军旗的形成 有清一代, 八旗制度是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 同时也是军事组织形式, 具有行政、生产和军事等 多种职能, 旗人 / 出则为兵, 入则为民, 耕战二事, 未尝偏废 0。¹ 这一制度对于强化清朝对各族人 民的统治, 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顺治年间, 为了加强对八旗的控制, 清统 治者对八旗的顺序进行了调整, 分上三旗和下五旗, 上三旗较下五旗的地位要高。上三旗归天子直接 管辖, 为皇帝的亲兵, 负责守卫皇宫; 下五旗负责驻守京师及各地。最初天子对下五旗的控制并不十 分严格, 后来, 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 下五旗实际上也逐渐由天子直接管辖。从内部组成来看, 八旗 主要由满洲、蒙古和汉军三部分构成。 八旗汉军正式成立于皇太极时期。但是, 作为汉军构成因子的汉人牛录, 在努尔哈赤时代就已经 存在了。º 早期,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与对明朝战争的过程中, 曾掳掠了大量的辽东汉人。这些 汉人绝大部分成为满族人的奴隶, 另有少部分被编为民户从事耕种, 还有一部分最初被编入八旗满洲 以服兵役。这一时期的所谓汉兵 ( 汉军 ) 还 没有单独编为一旗, 而是隶 属于八旗满洲。天 命三年 ( 1618) 四月, 后金兴师征明, 大获全胜, 努尔哈赤便将所俘获的汉民 / 编千户 0, 以明制设立官员, / 交其原主游击李永芳管辖 0。» 这是清代关于由专门的汉官管辖汉人的最早记载, 也是影响汉军建立
关键词: 吉林; 汉军; 萨满; 祭祀 中图分类号: D989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7- 0246 ( 2008) 10- 0132- 07
历史上, 满族陈汉军旗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作为八旗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与满族接触和融合 的同时, 他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俗, 其中最具特点的是萨满祭祀习俗。而这一习俗 尤以吉林地区的汉军旗人保留和传承得最为完整, 已成为吉林省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之一, 同时也是 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这一习俗至今仍起着 非常重要的作用。
吉林满族陈汉军旗的萨满祭祀
Hale Waihona Puke 133的比较大的转折。
皇太极即位后, 为了更好地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 开始压缩托克索农庄的规模, 并增编汉人民 户, 改善了一部分汉人的 待 遇, 使 满汉 之间 的关 系 保持 在双 方都 能接 受的 范 围之 内。天 聪四 年 ( 1630) 十月编审壮丁时, 汉牛录得以扩充, 并且出现了甲喇, 同时任用了大批汉官, 奠定了汉军旗 建立的组织基础。这一时期, 皇太极对归降的汉人, 一改过去将其全部编入满洲八旗或分给满官为奴 的做法, 而是采取将其中的一部分编为民户或组成 / 新汉兵 0 的新措施。天聪五年 ( 1631) 正月乙 未, 皇太极敕谕佟养性: / 凡汉人军民一切事务付尔总理, 各官悉听尔节制。0 同时又谕众汉官: / 凡 汉人军民一切事务, 悉命额驸佟养性总理, 尔众官不得违其节制 ,,藐视养性, 是轻国体而玩法令 也。0¹ 皇太极将这批汉人从满洲八旗中正式分离出来, 这标志着军政合一性质的汉军旗开始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