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诚信故事
古代名人诚信的经典小故事
古代名人诚信的经典小故事在古代,有许多名人以其卓越的品德和诚信而备受尊敬。
下面将为您介绍几个古代名人诚信的经典小故事。
故事一:钟馗与屈原相传,在古代东汉末年,有一个官员因受人陷害而被流放到一片充满邪气的鬼镇。
他寄希望于有一天能够脱离这个恶劣的环境,重返世间。
他用心灵力量修行,最终成为了一位名叫钟馗的高僧,他可以以法力除魔。
而就在此时,楚国的大诗人屈原也在各地游历,传播自己的诗艺。
当他了解到钟馗的成就后,非常敬佩钟馗的修行和慈悲心。
于是,屈原写了一篇诗歌《离骚》送给钟馗,并请他帮助取回自己失去的乐器。
钟馗感谢屈原的赞赏,并表示愿意帮助他。
于是,钟馗借助自己的法力,找到了屈原失去的乐器,并将其亲自送还给屈原。
屈原深感感激,对钟馗表示了衷心的感谢。
从此以后,钟馗与屈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共同致力于传承文化和慈善事业,留下了许多令人铭记的故事。
故事二:孔子的诚信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
他以其卓越的品德和坚定的信仰而闻名于世。
有一次,孔子与其弟子在旅途中经过一片草地,看到一位农夫正在祭拜自己的祖先。
孔子停下脚步,向农夫请教如何正确祭拜祖先。
农夫恳切地告诉孔子:“我每年只能献上一只鸡,因为我贫穷。
” 孔子深切地体会到了农夫的困难,于是他鼓励农夫继续尽力,同时向他解释了祭祀的真正含义。
最后,孔子从自己口袋里拿出了两只鸡,并请农夫接受这份礼物。
这个小小的故事展示了孔子的诚信和慷慨。
他不仅在道德上给予了农夫帮助,而且向他传递了正确的思想观念。
故事三:曹操与石凌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智勇双全而闻名。
有一次,曹操的手下石凌在追击敌军时,被敌军的箭射中,但他没有告诉曹操,继续带领队伍前进。
曹操发现了石凌身上的伤,非常震惊,他问石凌为什么没有及时报告自己的伤情。
石凌坚定地回答说:“在战场上,我是你的手臂,我不能因为自己的伤害影响到大局。
” 曹操被石凌的忠诚和自我牺牲精神深深感动,他非常赞赏石凌的行为,并表达了对石凌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诚信的名人素材事例古代
诚信的名人素材
1.商鞅立木为信:商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在推行新法时,为了取信于民,在都城南门立了一根木头,承诺谁能将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就赏赐他十金。
然而,没有人相信这个承诺,因此也没有人尝试。
商鞅知道后,把赏金提高到五十金,终于有人尝试并成功扛到了北门。
商鞅如约赏赐了他五十金,表明了他的诚信。
这个故事成为了中国古代关于诚信的经典故事之一。
2.季布一诺千金:季布是秦末汉初时期的一位侠士,他非常注重诚信。
据说他曾经答应过的事情一定会做到,而且每次做事之前都会考虑清楚。
他的信誉在当时非常高,人们都称他为“一诺千金”。
3.曾子杀猪教子:曾子是孔子门下的一位弟子,他非常注重诚信。
有一次,他的妻子要带孩子出去玩,孩子哭闹不止,妻子就哄骗孩子说回来后杀猪给他吃。
曾子听到后,认为应该让孩子从小就明白诚信的重要性,于是真的把猪杀了给孩子吃。
这个故事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关于诚信的经典故事之一。
4.韩信报恩:韩信是汉朝的一位将军,他非常重情重义,对朋友和恩人非常忠诚。
他曾经得到一位老妇人的恩惠,后来在战场上救了老妇人的儿子。
为了报答当年的恩情,他在战场上放走了老妇人的儿子,并且赏赐了很多财物给老妇人。
这个故事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关于诚信的经典故事之一。
这些古代的名人素材都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说明了一个人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应该始终保持诚信和正直的品德。
古代关于诚信的经典故事【5篇】
【导语】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信不⽴,国⽆信不强。
千百年来,⼈们讲求诚信,推崇诚信。
下⾯是⽆忧考分享的古代关于诚信的经典故事【5篇】。
欢迎阅读参考!1.古代关于诚信的经典故事 宋濂⼩时侯喜欢读书,但是家⾥很穷。
也没钱买书,只好向⼈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次,他借到⼀本书,越读越爱不释⼿,便决定把它抄下来。
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
他只好连夜抄书。
时值隆冬腊⽉,滴⽔成冰。
他母亲说:“孩⼦,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
⼈家⼜不是等这书看。
”宋濂说:“不管⼈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问题,也是尊重别⼈的表现。
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失信于⼈,怎么可能得到别⼈的尊重。
” ⼜⼀次,宋濂要去远⽅向⼀位知名学者请教,并约好见⾯⽇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雪。
当宋濂挑起⾏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怎能出远门呀?再说,⽼师那⾥早已⼤雪封⼭了。
你这⼀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天不出发就会误了拜师的⽇⼦,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师不尊重啊。
风雪再⼤,我都得上路。
” 当宋濂到达⽼师家⾥时,⽼师感动地称赞说道:“年轻⼈,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2.古代关于诚信的经典故事 魏⽂侯的诚信故事 战国时候魏国第⼀个国君叫魏⽂侯,由于他处处诚信待⼈,不论当官的,还是普通百姓,都敬重他,所以魏国迅速强⼤起来。
有⼀次,他和管理⼭林的⼈约好第⼆天下午⼀定去⼭林打猎练兵。
到了次⽇,下朝后举⾏了宴会,魏⽂侯准备宴会⼀结束就去打猎练兵,可谁知宴会结束后,天忽然下起了瓢泼⼤⾬,⾬不见停反⽽越下越⼤了,魏⽂侯起⾝对众⼤⾂说:“对不起,我要告辞了,赶快准备车马,我要到效外去打猎练兵,那⾥已经有⼈在等到我了!” 众⾂⼀见国君要冒⾬出门,都有上前去劝阻。
这个说:“天下这么⼤的⾬,怎能出门呢?”那个说:“去了也⽆法打猎练兵。
”魏⽂侯看看天⾊说:“打猎练兵是不成了,可是也得告诉那位管理⼭林的⼈哪。
古代有关诚信的故事
古代有关诚信的故事在古代,诚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被视为人们行为准则的基础。
许多古代故事都反映了诚信的重要性,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几个关于古代诚信的故事吧。
故事一,《忠犬八公》。
故事发生在中国南宋时期,有一位名叫秦桧的官员,他因为贪污受贿,被贬为普通百姓。
他养了一只名叫八公的忠犬,对它百般呵护。
有一天,秦桧在山上遇到了一只猛虎,八公为了保护主人,奋不顾身地与猛虎搏斗,最终牺牲了自己。
秦桧感到非常悲痛,因为八公的忠诚和诚信,他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自己的无耻和卑劣,于是他下定决心改邪归正,最终成为了一位有德行的官员。
故事二,《诚实的木匠》。
在古希腊,有一位木匠,他非常诚实守信。
有一天,他接到了一个贵族的委托,要求他制作一批家具。
木匠按照约定的时间把家具送到了贵族的家中,但贵族却拒绝支付工钱,还嘲笑他说,“你这样诚实守信,就是因为你没有智慧和勇气,否则你早就成为富翁了。
”木匠听后笑而不语,继续做他的家具。
过了一段时间,贵族家中发生了一场大火,所有的家具都被烧毁了,唯独木匠制作的家具完好无损。
贵族深感惭愧,决定支付木匠双倍的工钱,并向他道歉。
从此以后,木匠因为他的诚信和品德,赢得了更多的客户和尊重,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故事三,《孔子的诚信故事》。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诚信故事数不胜数。
其中有一则故事是这样的,有一次,孔子在路上遇到了一个农夫,农夫跟孔子说他丢了一只鸡,希望孔子能够帮忙找找。
孔子答应了他,并在路上找到了那只丢失的鸡。
农夫非常高兴,感激不尽。
孔子说,“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丢弃。
以上这些古代的故事,都反映了诚信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诚信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行为准则,它能够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信任和友谊。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些古代故事中汲取智慧,牢记诚信的重要性,做一个真诚守信的人。
古人的诚信故事
古人的诚信故事诚信在心,将诚信发挥在经商致富中,可以家财万贯;将诚信延伸到安身立命上,可以后世传颂;将诚信拓展到八荒六合,四海之内,则可万民归心,顺天地阴阳、法四季轮回,运之则五岳震荡,百川奔涌,诸侯朝服,天下匡正。
下面是为您整理的古人的诚信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古人的诚信故事篇一:郭汲不失信于孩子郭汲,东汉人,官至大司空、太中大夫,为官清廉信义为先,一心为百姓谋福祉。
他做并州太守时,勤政爱民,常常微服私访,解决民生疾苦,整顿吏治,平反许多冤假错案,有功于民,因此百姓一直感念他的恩义,敬仰他的为人。
郭汲每经过一县一乡,老老少少都夹道欢迎。
一次,郭汲至各地州县巡查吏治情况,带着几名随从骑马赶往西河郡美稷县。
还没有进城,就看到有几百儿童,各自骑着竹马,在道旁拜迎。
郭汲问道:“孩子们为什么自己远来?”孩子们回答说:“听说使君来到,非常高兴,所以前来欢迎。
”郭汲闻言赶忙下马,辞让致谢,在众小孩的簇拥之下进了县城。
郭汲在美稷县衙,详细阅读了近年所积案卷,有错判疑案的就马上调出重新审理,又查访民情,慰问贫苦,所致之处,百姓欢欣,多有馈赠礼物者,然则一律不取。
事办完了,又要到下一个县考察。
刚到城门口,没想到众孩童骑着竹马又来相送,一直送到了城郊外,问他:“使君哪一天返回再经过,到时还要来迎送。
”郭汲叫别驾从事计算日程,告诉了他们。
郭汲巡视在下一个县非常顺利,比原定日期早一天回来。
他为了不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露宿了一夜,等到第二天才入城……郭汲以太守之尊,与骑竹马的小孩子在道边野外说的话,都不肯失信,更何况于重大的事情呢!回来早了一天,宁可夜宿山野小亭也要信守自己说出的归期,因此而能够成就伟大的功业。
光武帝称赞他的德行说“信之至矣”。
后以“郭汲待期”为重守约信之典实。
古人的诚信故事篇二:李勉诚实无欺李勉,唐代中期名臣。
他幼通经史,生性耿直,一生崇尚道学,为官做人更是正直无私,为民所信服。
古代关于为了诚信的故事
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诚信的故事,这些故事在传统文学、历史记载和道德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以下是几个关于诚信的故事:
1. 商鞅立木:商鞅在推行新法之前,为了取信于民,在城外立了一根木头,承诺谁能将其搬到城内,就赏赐五十金。
他成功地树立了诚信的形象,使民众相信他是一个言行一致的人,从而顺利地推行新法。
2. 季札挂剑:吴国公子季札为人守信,在朋友去世后仍将朋友的宝剑挂在墓前。
后来,宝剑长出了一片叶子,人们称之为“挂剑草”。
这个故事流传千古,成为诚信的象征。
3. 曾子杀猪:曾子是孔子的弟子,他为了教育孩子信守承诺,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父母要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诚信的重要性。
4. 韩信报恩:韩信在落魄时曾受到一位老人的恩惠,后来他为了报答老人的恩情,亲自前去致谢。
这个故事体现了诚信和感恩的美德。
这些故事都强调了诚信在人际关系、道德修养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故事,人们可以了解到诚信是中国传统美德之一,也是个人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石。
古人诚信的故事20个
古人诚信的故事20个古人诚信的故事20个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统称。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古人诚信的故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人诚信的故事篇1晏殊信誉树立的故事晏殊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14岁被地方官作为“神童”推荐给朝廷。
他本来能够不参加科举考试便能得到官职,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毅然参加了考试。
事情十分凑巧,那次的考试题目是他以往做过的,得到过好几位名师的指点。
这样,他不费力气就从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并得到了皇帝的赞赏。
但晏殊并没有所以而洋洋自得,相反他在理解皇帝的复试时,把情景如实地告诉了皇帝,并要求另出题目,当堂考他。
皇帝与大臣们商议后出了一道难度更大的题目,让晏殊当堂作文。
结果,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夸奖。
相比较我们有的同学为了得到一个好一点的成绩就徇x舞弊,抄袭夹带偷看等舞弊,我们要感到汗颜。
晏殊当官后,每日办完公事,总是回到家里闭门读书。
之后皇帝了解到这个情景,十分高兴,就点名让他做了太子手下的官员。
当晏殊去向皇帝谢恩时,皇帝又称赞他能够闭门苦读。
晏殊却说:“我不是不想去宴饮游乐,只是因为家贫无钱,才不去参加。
我是有愧于皇上的夸奖的。
”皇帝又称赞他既有真实才学,又质朴诚实,是个难得的人才,过了几年便把他提拔上来,让他当了宰相。
晏殊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的故事说明,一个人为人诚实,表里如一,不弄虚作假,对于取得别人的信任是多么的重要啊!古人诚信的故事篇2蔡璘坚还亡友财吴县有一个叫蔡璘的人。
他重视诺言和职责,重视朋友之间的情谊。
有一个朋友寄放了千两白银在他那,没有立下任何字据。
过了不久,他的朋友死了。
蔡璘把他朋友的儿子叫来,要把千两白银还给他。
他朋友的儿子很吃惊的样貌,不肯理解,说道:“哎呀!没有这样的事情,哪里有寄放千两白银却不立字据的人?并且我的父亲从来没有告诉过我呀。
”蔡璘笑着说:“字据是在心里,不是在纸上。
古代名人诚信的经典小故事
古代名人诚信的经典小故事在古代,诚信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质,被许多名人以及普通百姓所崇尚。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一些古代名人诚信的经典小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古人的高尚道德观念,更给我们带来启示和思考。
故事一:孔子与樊迟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
有一次,孔子告诉樊迟:“你去给我买一匹马。
”樊迟照办,买了一匹相当贵重的良马送回给孔子。
孔子接过马后,却没有付钱,而是告诉樊迟:“你退回这匹马去吧。
”樊迟问孔子:“为什么?”孔子回答:“我不能用你所做的贼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孔子坚守自己的原则和道德标准,在面对不诚信的行为时,宁愿放弃也不愿接受。
他不但看重自己的名声和品德,也教育了樊迟及其他学生。
孔子以身作则的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故事二:张仪以信守约张仪是战国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谋略家。
在公元前308年,秦国担心魏国会违约,决定先行出兵,占领魏国的旅人山。
然而,张仪担任秦国使者,他坚守信守约定的原则,以道义和信誉说服了秦王。
张仪亲自上表劝阻称:“背约的话,秦国的信誉将受到破坏,违背信守约的文化传统。
”最终,秦王采纳了他的意见,取消了先发制人的计划。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张仪以信守约的行为,保护了秦国的信誉和名誉。
他深知信誉对于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于个人和国家的长远利益的影响。
故事三:贾谊的执着诚信贾谊是西汉时期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坚守诚信的原则,为人正直,不言而信。
据说有一次贾谊为人表白,但被女方拒绝。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继续追求,直到女方答应了他的感情。
他的执着和诚信令对方信服,最终成功得到了她的芳心。
贾谊的故事传颂许多年,他的诚信成了品德的楷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在何种情况下,诚实和坚持都能够带来成功。
诚实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的基石,也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关键。
结语以上是几个古代名人诚信的经典小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古人崇尚诚信的态度和行为。
无论是孔子的坚守原则、张仪的以信守约或者贾谊的执着诚信,这些名人的行为都彰显了他们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道德观。
古人的诚信故事
古人的诚信故事在古代,诚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德,古人们通过许多真实的故事来传承和弘扬诚信的价值观念。
这些故事不仅让人们感受到古人的高尚品德,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人生智慧。
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听古人的诚信故事吧。
故事一,《三打白骨精》中的唐僧。
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经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妖魔鬼怪的阻挠。
其中,白骨精就是其中之一。
白骨精化身为美丽女子,企图迷惑唐僧,但唐僧始终坚守诚信,没有被她所蒙蔽。
即使白骨精多次变身试图引诱唐僧,唐僧也始终不为所动,最终三打白骨精,化解了危机。
唐僧的诚信和坚守正道的品德,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崇高的榜样。
故事二,《孟子》中的梁惠王与管仲。
在《孟子》中,记载了梁惠王与管仲之间的故事。
梁惠王曾问管仲,“吾欲用兵,谁可与争锋?”管仲回答说,“唯有诚信可与争锋。
”梁惠王不以为然,后来管仲说服梁惠王,通过信守承诺、信守盟约,使得梁国强大起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治国安邦的基石,也是人与人相处的基础。
故事三,《左传》中的鲁隐公。
在《左传》中,记载了鲁隐公与季孙的故事。
当时,季孙向鲁隐公借了一件宝物,但后来却不肯归还。
鲁隐公派人去讨要,季孙却说这件宝物已经送给了他。
鲁隐公没有放弃,最终通过法律的手段,成功要回了宝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社会交往的基本准则,也是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这些古人的诚信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诚信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处世原则。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学习古人的诚信精神,坚守诚信,做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只有诚信,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也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稳健。
愿我们都能从古人的诚信故事中汲取力量,成为一个真诚可信的人。
关于古人的诚信故事
以下是几个关于古人诚信的故事:1. 商鞅立木: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
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
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五十两。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两黄金。
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2. 一诺千金: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
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
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
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
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
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
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3. 宋濂借书:宋濂是我国明代一个知识渊博的人。
他从小喜爱读书,但家里很穷,上不起学,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
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
他只好连夜抄书。
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
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抄吧。
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
”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
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
中国古代诚信故事
中国古代诚信故事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关于诚信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在当时激励着人们,也
成为了后人传颂的经典。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中国古代关于诚信的故事。
故事一,《信陵君破釜沉舟》。
信陵君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个贵族,他在出征时下令将所有的船只破坏,以此
来激励士兵们战斗到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但只有坚持诚信,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
故事二,《管仲放鞭》。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大臣,他在齐桓公面前放下鞭子,表示自己愿意受
到鞭打以示诚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需要有所承担的,只有敢于承担责任,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
故事三,《范蠡断桥》。
范蠡是春秋时期吴国的一位谋士,他在为越王勾践效力时,断桥而去,表示自
己不会回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需要有坚定的决心和勇气的,只有坚定不移,才能实现自己的诚信承诺。
故事四,《孟子慎交》。
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中说,“故君子慎其独也,小人慎其寡也。
”这句
话告诉我们,诚信是需要在平时的行为中培养的,只有平时的慎重和谨慎,才能在关键时刻表现出诚信的品质。
总结。
中国古代的诚信故事,无论是信陵君破釜沉舟,还是管仲放鞭,都深刻地诠释
了诚信的重要性。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需要有勇气、决心和承担的,只有这
样,才能真正做到诚信。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些故事中汲取力量,不断提升自己的诚信品质,成为真正的君子。
诚实守信的典故
诚实守信的典故诚信是立足之本,那么历史上有哪些诚实守信的典故呢?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诚实守信的典故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诚实守信的典故:戒欺「戒欺」,即不自欺亦不欺人。
《礼记·大学》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意谓真诚实意就是不自欺。
宋代哲学家陆九渊也说:「慎独即不自欺。
」即使在闲居独处时,自己的行为仍能谨慎不苟且,不会自欺。
中国现代学者蔡元培先生说过:「诚字之意,就是不欺人,亦不可为人所欺。
」可见,戒欺是诚信的重要准则之一。
诚实守信的典故:杨震「不受四知金」东汉名臣杨震在赴任东莱郡太守的途中,经过昌邑县。
昌邑县令王密是他过去推荐的秀才,王密深夜带十斤黄金私赠给杨震。
杨震说:「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知道。
」杨震回答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听了这番话,很羞愧地走了。
杨震「不受四知金」的故事,说明他的道德修养已达到了不自欺的「慎独」境界。
只有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做到不自欺,才算是真正的「诚信」。
诚实守信的典故:胡雪岩与「戒欺」牌匾著名徽商胡雪岩在杭州胡庆余堂药店中,向内挂了一块「戒欺」的牌匾。
他在跋文中写道:「凡贸易均著得欺字」,「余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余以欺世人。
」胡庆余堂药店之所以能够蜚声于海内外,生意兴隆,其秘诀就在于「戒欺」二字。
这则故事说明,「戒欺」二字是企业成功的秘诀,也是企业家的无价之宝。
诚实守信的典故:过而能改《左传·宣公二年》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孔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韩愈曰:「告我以吾过者,吾之师也。
」陆九渊曰:「闻过则喜,知过不讳(忌讳),改过不惮(畏惧)。
」古人申居郧曰:「小人全是饰非,君子惟能改过。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哲贤认为如何对待过错,是君子与小人的重要区别之一。
中国古代哲人强调知过即改,这是诚实的一种表现。
诚信的古人故事
诚信的古人故事
故事一,《孔子与樊迟》。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非常注重诚信这一品德。
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弟子樊迟一起行走在路上,途中遇到了一只鸟笼。
孔子问樊迟,“这只鸟是怎么进去的?”樊迟回答说,“是从笼门进去的。
”孔子接着问,“那它为什么不从笼门飞出来呢?”樊迟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因为它已经习惯了在笼子里。
”孔子告诉樊迟,诚信就像是一扇打开的门,只要我们肯走出去,就能够获得自由和成功。
故事二,《信守诺言的管仲》。
管仲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非常重视诚信和信守诺言。
有一次,他在齐国做官时,因为一些误会被贬到了楚国。
在楚国,管仲受到了楚国国君的重用,但他仍然忠于自己的国家齐国。
后来,齐国国君派人来楚国接管仲回国,楚国国君对他非常惋惜,希望他留下来。
但管仲义无反顾地回到了齐国,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诺言和忠诚比一切都重要。
故事三,《汉武帝与卫青霍去病》。
汉武帝是中国汉朝的一位伟大皇帝,他非常重视诚信和忠诚。
在对外征战中,他派遣了卫青和霍去病两位将军率领大军出征匈奴。
在征战中,卫青和霍去病都表现出了非常高的诚信和忠诚,他们严
格遵守军纪,严守军规,深得士兵和百姓的信任和拥戴。
最终,他
们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为汉朝的疆土安定和百姓安宁做出了巨大的
贡献。
这些古人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品德,它能够
让我们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也能够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
加坚定和成功。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些古人故事中汲取力量,不断提
升自己的诚信意识,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古代诚实守信的故事(精选17篇)
古代诚实守信的故事古代诚实守信的故事(精选17篇)古代诚实守信的故事篇1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
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门的,给予十金。
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没有敢搬这块木头的。
然后,商鞅又布告国人,能搬者给予五十金。
有个大胆的人终于扛走了这块木头,商鞅马上就给了他五十金,以表明诚信不欺。
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终于使老百姓确信新法是可信的,从而使新法顺利地推行实施。
分析:“人无信不立。
”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都是一样的,言而无信则自取灭亡。
话题:“人无信不立”“诚信”“证明”。
古代诚实守信的故事篇2季布,汉朝人,他以真诚守信着称于世。
时人谚云:“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意思是说,季布的一句话,比金子还要贵重。
后来,季布跟随项羽战败,为刘邦通缉,不少人都出来保护他,使他安全地渡过了难关。
最后,季布凭着诚信,还受到汉王朝的重用。
分析:只有诚信待人者,才能被别人诚信相待。
话题:“诚信与人生”“互助”“诚信的价值”。
古代诚实守信的故事篇3李苦禅是我国当代著名画家,他为人爽直,凡答应给人作画,从不食言。
有一次,有位老朋友请他作一幅画,李苦禅因有事在身,未能及时完成。
不久,当他接到老友病故的讣告后,面有愧色,即趋作画,画了幅“百莲图”,并郑重其事题上老友的名字,盖上印章,随即携至后院,将画烧毁。
事后,对儿子说:“今后再有老友要画,及时催我,不可失信啊!”分析:真正的画家、艺术家都是些感情真挚而丰富的人。
他的不虚伪造作,讲诚信,从不食言,真可谓画品如人品。
话题:“诚信人生”“重诺”。
古代诚实守信的故事篇4清代乾隆年间,南昌城有一点心店主李沙庚,最初,以货真价实赢得顾客满门。
但其赚钱后便搀杂使假,对顾客也怠慢起来,生意日渐冷落。
一日,书画名家郑板桥来店进餐,李沙庚惊喜万分,恭请题写店名。
郑板桥挥毫题定“李沙庚点心店”六字,墨宝苍劲有力,引来众人观看,但还是无人进餐。
古人诚信家风故事
古人诚信家风故事古代中国受孔子思想的影响,诚信是一种被普遍重视的美德。
在古人的价值观念中,诚信是建立在道义、礼仪和正直的基础上的,它是一种言行一致、守信用、守承诺的品质。
古人通过各种生活事例和家风故事,将诚信的重要性传递给后世,让人们懂得诚信之道,并且将其传承下去。
下面就为大家讲述一些古人诚信家风故事。
故事一:《萧何断发》公元前195年,刘邦在汉中拱手称王。
时任丞相的萧何为了避免刘邦受到曹、项等人的威胁,主张杜绝忠臣受恶报的现象,于是率先献出自己的头发。
由于古人的发冢也是一个象征,举世闻名的萧何因此丧失了朝廷职位,但他的诚信和忠诚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故事二:《孟子拒绝南阳借粮》孟子早年东游,途经南阳时,遇到当地的士人请他担任南阳借粮的官职,以帮助南阳脱困。
但孟子回绝了这个职位,理由是南阳借粮不应该依赖于外援,而应该依靠本地的人民努力自救,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个故事表现了孟子坚持诚信原则,不愿意参与虚伪行为的精神。
故事三:《晏婴归还女儿》晏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政治家,虽然他因被逐出国家而贫困,但他始终坚守诚信的原则。
一天,晏子的女儿迎娶了一个富有的家庭,但婚后不久,丈夫就因家族事务的缘故离世。
富人家族出于复仇心理,想要把晏子的女儿留在家中当奴隶。
晏子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去要回女儿,他告诉富人家族:“我把女儿嫁给你们并不是看上你们的财富,而是看中了你们的家族。
”最后富人家族被晏子的诚信所感动,答应归还女儿。
故事四:《孔子对擅自撤离的人的教诲》孔子曾经有一个学生因为父亲生病,擅自离开去照顾父亲。
当他回来后,孔子责备他说:“即使你父亲生病,也不能忘记自己的职责。
作为学生,你应该先诚实地告诉我实情,然后再请假回去。
这样你才能保持你的诚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诱惑,我们都应该克制自己,坚守诚信的原则。
故事五:《曾国藩因讲诚信而赢得人心》清朝末年,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盗贼横行,吉林地区的贼寇更是猖獗。
中国古代诚信故事
中国古代诚信故事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诚信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诚信的重视,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关于中国古代诚信的故事吧。
故事一,《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
管仲和鲍叔牙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两位贤臣,他们一起为国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管仲被贬谪到楚国的时候,鲍叔牙曾多次前去楚国寻找管仲,希望他能回到齐国继续为国效力。
然而,管仲却始终坚守诚信,不愿意背叛楚国的信任。
最终,管仲在楚国任职期间,以其高超的才能和守信的品德,赢得了楚国国君的信任,为齐国争取了宝贵的外交时间,最终成功回到了齐国,并为齐国的繁荣作出了更大的贡献。
故事二,《孟子的故事》。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仁义”、“诚信”等重要思想。
在孟子的一次游学途中,他曾遇到了一个农夫,农夫告诉孟子,他的邻居欠了他一把斧子,却一直不肯归还。
孟子听后,便陪同农夫去找邻居,请求邻居归还斧子。
邻居却说自己从未借过斧子,孟子并没有强求,而是离开了。
后来,邻居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来归还斧子并道歉。
孟子的诚信和宽容感化了邻居,也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故事三,《张良投胯下的故事》。
张良是西汉初年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曾在刘邦的帐下为谋士。
据传说,刘邦曾在一次饮宴中,将自己的马缰绳交给张良保管,张良却将马缰绳投到刘邦的胯下,表示自己对刘邦的忠诚和诚信。
刘邦对张良的诚信和忠诚深为感动,从此将张良视为知己,两人并肩作战,最终建立了西汉王朝。
这些古代诚信故事,不仅让我们了解到古人对诚信的重视,更让我们明白诚信是一种宝贵的品质,它能感化人心,凝聚力量,成就伟业。
愿我们能从这些古代诚信故事中汲取智慧,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一个诚信的人,为社会和谐、国家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古代诚信故事
古代诚信故事在古代,诚信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品质,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诚信不仅是一种道德准则,更是一种处世之道。
下面,我们将讲述一些古代关于诚信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古人的诚信精神。
故事一,《柳宗元的《朝花夕拾》》。
柳宗元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他的《朝花夕拾》中有一则关于诚信的故事。
有一天,柳宗元在路上捡到了一袋钱,他拿着钱四处寻找失主,最终找到了一个商人。
商人非常感激柳宗元的诚信,慷慨地报答了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信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美德,只有用诚信的态度对待他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故事二,《孔子的《弟子规》》。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规》中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
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言必信,行必果。
”这句话告诉我们,说话要守信,做事要有果断。
只有言行一致,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这也是诚信精神在古代教育中的体现。
故事三,《三打白骨精》。
《三打白骨精》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故事。
故事中,孙悟空为了救唐僧,与白骨精进行了三番战斗。
在最后一次战斗中,白骨精变成一个美丽的女子,企图迷惑孙悟空,但孙悟空诚信的品格使他不为所动,最终成功打败了白骨精。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战胜一切诱惑的利器,只有坚守诚信,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故事四,《曹操与刘备的故事》。
在三国时期,曹操与刘备是两位非常有影响力的政治家。
有一次,曹操在一次战斗中俘虏了刘备的妻子,但在知道刘备为人正直诚信后,他主动放了刘备的妻子,并送给刘备一匹好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信不仅可以赢得他人的信任,更可以化解矛盾,促进友谊。
以上这些古代诚信故事,都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告诉我们诚信是多么的重要。
在当今社会,诚信依然是我们应该尊重和遵循的品质,只有用诚信的态度对待他人,我们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愿我们能够从这些古代诚信故事中汲取力量,坚守诚信,成为值得信赖的人。
古人的诚信故事_故事大全
古人的诚信故事在心,将诚信发挥在经商致富中,可以家财万贯;将诚信延伸到安身立命上,可以后世传颂;将诚信拓展到八荒六合,四海之内,则可万民归心,顺天地阴阳、法四季轮回,运之则五岳震荡,百川奔涌,诸侯朝服,天下匡正。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人的诚信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古人的诚信故事篇一:郭汲不失信于孩子郭汲,东汉人,官至大司空、太中大夫,为官清廉信义为先,一心为百姓谋福祉。
他做并州太守时,勤政爱民,常常微服私访,解决民生疾苦,整顿吏治,平反许多冤假错案,有功于民,因此百姓一直感念他的恩义,敬仰他的为人。
郭汲每经过一县一乡,老老少少都夹道欢迎。
一次,郭汲至各地州县巡查吏治情况,带着几名随从骑马赶往西河郡美稷县。
还没有进城,就看到有几百儿童,各自骑着竹马,在道旁拜迎。
郭汲问道:“孩子们为什么自己远来?”孩子们回答说:“听说使君来到,非常高兴,所以前来欢迎。
”郭汲闻言赶忙下马,辞让致谢,在众小孩的簇拥之下进了县城。
郭汲在美稷县衙,详细阅读了近年所积案卷,有错判疑案的就马上调出重新审理,又查访民情,慰问贫苦,所致之处,百姓欢欣,多有馈赠礼物者,然则一律不取。
事办完了,又要到下一个县考察。
刚到城门口,没想到众孩童骑着竹马又来相送,一直送到了城郊外,问他:“使君哪一天返回再经过,到时还要来迎送。
”郭汲叫别驾从事计算日程,告诉了他们。
郭汲巡视在下一个县非常顺利,比原定日期早一天回来。
他为了不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露宿了一夜,等到第二天才入城……郭汲以太守之尊,与骑竹马的小孩子在道边野外说的话,都不肯失信,更何况于重大的事情呢!回来早了一天,宁可夜宿山野小亭也要信守自己说出的归期,因此而能够成就伟大的功业。
光武帝称赞他的德行说“信之至矣”。
后以“郭汲待期”为重守约信之典实。
古人的诚信故事篇二:李勉诚实无欺李勉,唐代中期名臣。
他幼通经史,生性耿直,一生崇尚道学,为官做人更是正直无私,为民所信服。
李勉年少时很贫困,一次客游外地时,曾与一书生同借宿在河南商丘的一家旅店中。
诚信古代小故事
诚信古代小故事•相关推荐诚信古代小故事(精选17篇)我国古代讲诚实守信用的故事太多了,不胜枚举,举不胜举。
有一些故事同学们可能是如数家珍,有的是随口道来。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古代诚信故事,希望能帮到大家!诚信古代小故事篇1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臣去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情愿让出十五座城来换赵国收藏的“和氏壁”,希望赵王答应。
这件事让赵惠文王左右为难:要是答应了,怕上秦国的当,丢了壁又得不到城;要是不答应,又怕得罪秦国。
于是,赵惠文王就想蔺相如出使秦国,让他要么把壁带回来,要么把十五个城池带回来。
蔺相如一口答应了,并且说:“不完成使命不回来见大王。
”蔺相如带着和氏壁到了咸阳,秦昭襄王接见了他,蔺相如把和氏壁献上去。
秦昭襄王接过壁看了看,挺高兴,又把壁递给美人和左右侍臣,让大伙儿传着看,可是就不见秦王提换城的事。
蔺相如确信秦昭襄王不是真心换壁。
于是,他上前对秦昭王襄王说:“这块壁有点儿小毛病,只是不容易看出来,让我来指给大王看。
”秦昭襄王信以为真,就吩咐侍从把和氏壁递给商相如。
蔺相如一拿到壁,就怒气冲冲地说:“赵王诚心诚意派我把壁送来。
可是,大王并没有交换的诚意。
如今壁在我手里,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宁可把我的脑袋和这块壁在这柱子上一同撞碎!”说着,他真的拿着和氏壁,对着柱子作出要砸碎的样子。
秦昭襄王怕他真的砸坏了壁,连忙命令大臣拿上地图来,并且把准备换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
蔺相如怕再上当,就说:“大王如果诚心换壁,应当斋戒五天,然后再举行一个接受壁的仪式,我才敢把壁奉上。
”秦王答应了。
蔺相如回到宾馆,叫一个随从的人打扮成买卖的模样,把壁贴身藏着,偷偷地从小道跑回赵国去了。
过了五天,秦昭襄王召集大臣们和别国的咸阳的使臣,在大殿上举行隆重的仪式。
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去,向秦昭襄王行了礼,说:“秦国自秦穆公以来,前后二十几位君主,没有一个讲信义的。
我怕受骗,丢了壁,对不起赵王,所以把壁送回赵国去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的诚信故事篇一:郭汲不失信于孩子
宋濂,明初文学家,官居学士,他以继承儒家道统为己任,提出做文章的风格要与道德内涵一致。他自幼守信好学,一生勤学不辍,“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他自己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讲:“我小的时候非常好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书。所以只能向有丰富藏书的人家借来看,借来以后,就赶快抄录下来,每天拼命的赶时间,计算着到了时间好还给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为诚实守信,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
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前辈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大雪。当宋濂准备上路时,他的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今天不出发就会误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他穿上草鞋,背上行李,踏着几尺深积雪,一个人走在深山之中。当他到达老师家里时,四肢都冻僵了不能动弹,很长时间以后才有了知觉,老师赞叹地说:“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欧阳修不仅严谨治学,也严谨做人、做事。他待人真诚坦荡,始终注重提携奖掖后俊,苏轼、苏洵、苏辙、曾巩等人皆出于他的提拔,使北宋文坛出现了人才辈出的繁荣景象。欧阳修与宋祁同修《新唐书》,书成后,按惯例修史在书前只署官位最高者一人的名字。当时欧阳修比宋祁的官位高,因此,御史决定《新唐书》只署欧阳修一人的姓名。但欧阳修却说:“宋公于《列传》亦功深者,为日且久,岂可掩而夺其功乎?”宋祁知道后很受感动,说:“此事从所未闻也!”
古人的诚信故事篇二:李勉诚实无欺
李勉,唐代中期名臣。他幼通经史,生性耿直,一生崇尚道学,为官做人更是正直无私,为民所信服。
李勉年少时很贫困,一次客游外地时,曾与一书生同借宿在河南商丘的一家旅店中。不到十天,这个书生忽然得了重病,一病不起,李勉对他竭力照顾,他在临死前从布袋中拿出一百两银子交给李勉说:“我家住在江西南昌,想不到在这里得病将死。请您拿着它为我料理后事,剩余下来的都送给您。”李勉答应为他料理后事,后事办好后却把剩余的银子放在其墓穴中一起埋下。隔了几年,李勉担任开封县尉。那死去的书生的兄弟来寻找这个书生,一路寻找他的行迹。到了商丘,打听出李勉曾经为书生主持过丧事,就特地来拜访他。李勉陪同那个书生的兄弟前往商丘墓地祭奠,并挖出了剩余的银子全部交给了他。
欧阳修晚年时,仍常将自己平生所写的文章,清理出来进行修改,每字每句反复推敲,甚是认真,有时忙的废寝忘食。他的夫人道:“你已年迈致仕(退休),难道还怕先生责难生气吗?又何必费心去一一修改呢?”欧阳修认真地说:“我既然发现了错误的地方,那当然要去修正。要不就会误导后人啊!”
古人的诚信故事篇四:宋濂谨守诚信
例如他写完《醉翁亭记》后,诚心向人征求意见,他读给一位樵夫听,当读到“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时,樵夫说:“您文章的字好象多了点。我打柴上山,站在南天门,放眼一望,四周都是山……”顿时,欧阳修明白了,于是提笔将前边一串文字划掉,换上“环滁皆山也”五个字,这就是人们今天看到的《醉翁亭记》言简意赅的开头,只这一句便总括了滁州胜状,也总领了全文气势。
唐德宗时,李勉任吏部尚书,他不畏权贵,遇事敢言,特别注意维护朝廷礼仪。唐德宗非常宠幸奸臣卢杞。卢杞时任澧州刺史,遭到给事中袁高的弹劾,认为卢杞奸邪败政,贬官尚不足以抵塞罪责,然而唐德宗却不予罢免。一日,唐德宗对李勉说:“众人皆言卢杞奸邪,朕怎么不知道!卿知其状乎?”李勉回答:“天下皆知其奸邪,独陛下不知,所以为奸邪也!”这是一句极佳的对答,流传天下,人们都佩服他的正直。
郭汲巡视在下一个县非常顺利,比原定日期早一天回来。他为了不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露宿了一夜,等到第二天才入城……
郭汲以太守之尊,与骑竹马的小孩子在道边野外说的话,都不肯失信,更何况于重大的事情呢!回来早了一天,宁可夜宿山野小亭也要信守自己说出的归期,因此而能够成就伟大的功业。光武帝称赞他的德行说“信之至矣”。后以“郭汲待期”为重守约信之典实。
古人的诚信故事篇三:欧阳修治学严谨
欧阳修是北宋文坛领袖,官至副宰相,在文学观点上主张明道致用,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以“道”为内容,为本质,以“文”为形式,为工具。特别重视道德的修养,提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他的诗词和文章在当时就被称为“极品”,受到文人学士的广泛赞誉,这源于他的治学严谨,做文章务求精益求精。他每写文章,草稿出来后,即贴在室内墙壁上,反复推敲修改,有的文章甚至改得不留原稿一字,直到称心如意为止。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时值隆冬腊月,北风狂呼,以至于砚台里的墨都冻成了冰,家里穷,哪有火来取暖?宋濂手指冻的都无法屈伸,仍然坚持连夜抄书。抄完了书,一路跑着去还书给人家,决不超过约定的还书日期。
面对贫困、饥饿、寒冷,宋濂不以为意,不以为苦,一心努力学习,明白了很多做人之理。到了二十岁,他成年了,就更加渴慕圣贤之道。但由于没有老师指点,遇有问题常常得不到解决,他就步行一百多里路,去找自己同乡中有成就的前辈请教。
正是因为宋濂能忍受穷苦,把艰苦的生活当作是一种磨炼,是对意志品质的考验,以苦为乐,他才能成就事业。他说道:“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读书明理是最神圣的事情,所幸自己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
古人的诚信故事
郭汲,东汉人,官至大司空、太中大夫,为官清廉信义为先,一心为百姓谋福祉。他做并州太守时,勤政爱民,常常微服私访,解决民生疾苦,整顿吏治,平反许多冤假错案,有功于民,因此百姓一直感念他的恩义,敬仰他的为人。郭汲每经过一县一乡,老老少少都夹道欢迎。
一次,郭汲至各地州县巡查吏治情况,带着几名随从骑马赶往西河郡美稷县。还没有进城,就看到有几百儿童,各自骑着竹马,在道旁拜迎。郭汲问道:“孩子们为什么自己远来?”孩子们回答说:“听说使君来到,非常高兴,所以前来欢迎。”郭汲闻言赶忙下马,辞让致谢,在众小孩的簇拥之下进了县城。
郭汲在美稷县衙,详细阅读了近年所积案卷,有错判疑案的就马上调出重新审理,又查访民情,慰问贫苦,所致之处,百姓欢欣,多有馈赠礼物者,然则一律不取。事办完了,又要到下一个县考察。刚到城门口,没想到众孩童骑着竹马又来相送,一直送到了城郊外,问他:“使君哪一天返回再经过,到时还要来迎送。”郭汲叫别驾从事计算日程,告诉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