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粤版选修高考唐宋散文选读专题复习《荔枝赋并序》张九龄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荔枝赋并序学案含解析
◆15 荔枝赋并序弯弯人生道一辈子不停行走,却总是走着弯路,总也未走入一条笔直的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的捷径;一辈子都想使自己变得更聪明,却总犯同样愚昧的错误,总是轻信,总是健忘。
轻信虚假的笑容,伪善的谎言,忘记曾经经历过的欢乐与痛楚以及被欺骗、被凌辱后的苦涩,总是在虚假的笑容、伪善的谎言面前栽跟头,总是一遍一遍地体味曾经体味过的甜酸苦辣。
海涅说“宽恕自己的仇敌是容易的”,我说宽恕自己的愚昧是自然的。
路,必然有弯曲,天下之大,能找到一条从头到尾全都笔直的路吗?人,必然是愚昧、轻信而健忘的。
人之必须学习,证明人是愚昧的;人之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证明人是轻信而健忘的。
人世之大,找不到一个不愚昧、不轻信健忘的人。
人必然愚昧、轻信而健忘,必然要不断重复犯下曾经犯过的过错。
路之有弯曲才成其为路,人之有过错才成其为人。
重复着过错的人,走在弯曲不断的路上,总不停步,这便是我们的弯弯人生。
我们的人生之路,便是由生与俱来的愚昧、轻信和健忘所派生出的许多过错失误所铺筑而成,是我们的弯弯的人生之路。
我们的人生,便因了这弯弯的路而丰富了色彩,虽然这是缤纷色彩中的青色和灰色,但若没有这青灰之色,我们的这段弯弯人生便不会辉煌。
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赏读: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
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赏读:凡事如果能预先充分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3.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曲礼上》赏读: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以放纵,不能让自己志得意满,不应该使自己乐到极端。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赏读:合抱的大树,是从毫米般的幼苗长大的;九层高的台是用土和砖堆积起来的;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
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
作者视窗风度得如九龄否?也许很多人记不起他的名字,但在八月十五,一定会有人吟唱“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4.15《荔枝赋并序》素材 作者张九龄简介
高中-语文-精心校对-打印版
《荔枝赋并序》作者张九龄简介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
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
唐玄宗开元年间尚书丞相,诗人。
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开国功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
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
玄宗即位,迁右补阙。
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
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
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
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
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
他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
有《曲江集》。
誉为“岭南第一人”。
张九龄为张说所奖掖和拔擢,张说去世后,他又于开元二十一年辅佐玄宗为宰相。
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他深为时人所敬仰,王维、杜甫都作有颂美他的诗篇。
他曾辟孟浩然为荆州府幕僚,提拔王维为右拾遗;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献给他,未能如愿,晚年追忆,犹觉得可惜(见《八哀诗》)。
在旧《广东通志》中被称为广东古八贤之一,与东晋程旼、唐代韩愈,北宋刘元城、狄青,南宋文天祥、蔡蒙吉及明末抗清名将陈子壮齐名。
打印版。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2《唐宋散文选读》第四单元)―荔枝赋并序(共15页)
5、纵览全文,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他们 间是什么关系?
文章两大部分,一为“序”,一为 “赋”,两部分重心各有不同但又互相 映衬,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篇章来铺陈描 绘荔枝的珍贵奇异,进而抒发对被弃置 埋没而不能充分施展才华的仁人志士的 同情以及对命运的思考,荔枝的珍奇、 生命的悲哀,全部融为一体。
返
回
6、就本文谈谈,“托物言志”的文章是如何完成由物 到人的思维转换的?(即:本文中荔枝和某些文人有着相 通之处,请找出二者相通的地方。)
【三】快速抢答“课堂学案”上有关 思考题。(检查巩固)
【四】与文本对话
(依次由各组主持人讲解,其他组同学解* 2、主题归纳*
3、分析第1段内容(写作缘由)*
4、 分析第5段内容(与前文的关系)*
5、纵览全文,内容分为两大 部分,他们间是什么关系?* 6、“托物言志”的文章是如何 完成由物到人的思维转换的?* (2)结 (1)选 构谨严, 7、本文 写作特色: 材精当, 文气跌宕, 寓意深刻* 引人入胜*
返 回
3、分析第1段内容:
本段为“序”的部分,意在表明写作此赋的缘由,并 简单概括了赋的基本内容。那么本文的写作缘由是什么 ? 明确: “况士有未效之用,而身在无誉之间,苟无深知,与 彼亦何以异也?” 即:为不被人发现赏识、不能施展才 华的文人士子鸣不平。
返
回
4、 分析第5段内容:
最后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和 前文有什么关系? 在前文的充分描摹展现了荔 枝珍奇的基础上,写它完全可以 被进献给宗庙王公,但因生于偏 僻远地山川阻隔而难于被“贵人 ”所知。 这段是对前文的深化,是作 者言志的部分。 由荔枝不被“贵人”发现赏 识自然而然地引出对那些不被“ 贵人”发现赏识的文人士子命运 的哀叹,由物及人,体物写志。 返 回
新粤版选修高考唐宋散文选读专题复习《荔枝赋并序》张九龄
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尔其勾芒在辰,凯风入律,肇允含滋,芬敷谧溢,绿穗靡靡,青英苾苾,不丰其华,但甘其实。
如有意乎敦本,故微文而妙质。
蒂药房而攒萃,皮龙鳞以骈比,肤玉英而含津,色江萍以吐日。
朱苞剖,明珰出,冏然数寸,犹不可匹。
未玉齿而殆销,虽琼浆而可轶。
彼众味之有五,此甘滋之不一。
伊醇淑之无准,非精言之能悉。
闻者欢而竦企,见者讶而惊仡。
心恚可以蠲忿,口爽可以忘疾。
且欲神于醴露,何比数之湘橘?援蒲桃之见拟,亦古人之深疾。
1.下列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肇.允含滋肇:开始B.如有意乎敦本.本:根本C.此甘滋.之不一滋:水分D.非精.言之能悉精:美丽解析:选C。
滋:甘甜。
2.下面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肤玉英而.含津B.未玉齿而.殆销C.闻者欢而.竦企D.皮龙鳞以.骈比解析:选AD。
A、D项,表修饰,连词;B项,表转折,连词;C项,表递进,连词。
3.下面的句子分为四组,完全属于赞美荔枝甘美的一组是( )①芬敷谧溢②微文而妙质③肤玉英而含津④虽琼浆而可轶⑤此甘滋之不一⑥口爽可以忘疾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③④ D.②④⑥解析:选B。
①写花香,②写木质,③写荔枝内膜,均不合题意。
④⑤⑥都赞美了荔枝的甘美,符合题意。
4.下面对本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荔枝在春天开花、结果、成熟。
B.文段详细地描写了荔枝果的外形、内膜、果肉,运用的是由外到内的顺序,很有层次性。
C.文段在正面描写荔枝甘美的基础上,又用人们对荔枝的态度来衬托,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D.作者盛赞荔枝是为了托物言志,以荔枝之甘美比仁人志士之才德,抒发仁人志士连遭贬谪、正义不能伸张的苦闷和无奈。
解析:选A。
结合原文内容,B、C、D三项均可找到根据,A项分析有误,荔枝的果实成熟在夏季。
二、语言运用5.下面是一首小诗的前两节,请你仿写第三节。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答: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答案:示例: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6.阅读下面的一则新闻,然后回答问题。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4.15《荔枝赋并序》素材 作者张九龄人物生平
《荔枝赋并序》作者张九龄人物生平早年经历官宦世家少有才名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
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
唐仪凤三年(678年)出生于世代仕宦的家庭。
曾祖父张君政,曾任韶州别驾;祖父张子虔出任过窦州(治所在今广东信宜县)录事参军;父亲张弘愈,曾为新州索卢县(今广东新兴县南部)县丞。
张九龄幼时聪明敏捷,擅长写文章。
9岁知属文,13岁能写出好文章,时用书信干求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非常赞赏他,说:“这个人一定能有所作为。
”王方庆的赞叹,对鼓励他立下远大志向有积极作用。
崭露头角任官唯贤青年时期的张九龄,才智过人,勤奋好学,能诗善文。
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登进士第,为考功郎沈佺期所赏识。
被授予校书郎官职。
长安三年,宰相张说因直言得罪了武则天的宠臣张昌宗,被流放到岭南,过韶州,得阅张九龄文章,夸奖他的文章“有如轻缣素练”,能“济时适用”,一见而厚遇之。
张说博学多才,是当时文人的领袖,又是朝中多有建树的重臣,他的激励对刚刚走上人生道路的张九龄是很大的鼓舞。
神龙三年(707年),张九龄赴京应吏部试,才堪经邦科登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神龙四年夏,奉使岭南,就便省亲。
他当了几年秘书郎,得不到调迁,萌生归乡之念。
正好太子李隆基有所作为,举天下文藻之士,亲自策问,九龄应试道牟伊吕科,对策优等,升为右拾遗。
李隆基即位为玄宗,张九龄改任左拾遗。
但是,张九龄与宰相姚崇的矛盾却越来越大。
姚崇是唐玄宗所器重的大臣,执掌军国大权。
张九龄在唐玄宗上台的第二年,就上书姚崇,提醒他“远馅躁,进纯厚”。
姚崇复书嘉纳其言,在选官用人中消除过去缘亲是举的流弊,坚持以才取人,整顿吏治。
先天元年(712年)12月,玄宗于东宫举文学士,张九龄名列前茅,授左拾遗;他曾上书唐玄宗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风气;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
开大庾岭然而,意见并不总是一致,过了三年,开元四年(716年)秋,张九龄又以“封章直言,不协时宰”,招致了姚崇不满,这年秋天,他以秩满为辞,去官归养。
2020版语文新步步高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学案:第四单元 第15课 荔枝赋并序 含答案解析
第15课 荔枝赋并序1.通假字(1)诸公莫之知,而固.未之信 同“故”,当然。
(2)魏文帝方引蒲桃..及龙眼相比 同“葡萄”,一种水果。
(3)蒙休和之所播,涉寒暑而匪.亏 同“非”,不,不是。
(4)不丰其华.,但甘其实 同“花”,花朵。
(5)亭十里而莫致,门九重兮曷.通 同“何”,怎能。
(6)故无厌.于所甘 同“餍”,满足。
2.古今异义(1)每至季夏,其实..乃熟。
古义:它的果实。
今义: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2)蒂药房..而攒萃。
古义:芍药的子房。
今义:①出售药品的商店;②医院或诊疗所里供应药物的部门。
(3)虽受气..于震方。
古义:吸纳天地之气。
今义:遭受欺侮。
(4)其珍可以羞.王公。
古义:进贡(给人进食)。
今义:羞耻。
3.一词多义(1)信⎩⎪⎨⎪⎧诸公莫之知,而固未之信.:动词,相信信.雕盘之仙液:副词,确实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形容词,可靠的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名词,实情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动词,同“伸”,伸张低眉信.手续续弹:副词,随便,随意(2)就⎩⎪⎨⎪⎧而世务卒卒,此志莫就.:动词,实现乃谢客就.车:动词,上,登上然嬴欲就.公子之名:动词,成就金就.砺则利:动词,靠近使归就.戮于秦:动词,接受(3)殆⎩⎪⎨⎪⎧未玉齿而殆.销:副词,几乎,近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名词,危险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副词,几乎,近乎,差不多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副词,大概,恐怕思而不学则殆.:形容词,疑惑不解(4)实⎩⎪⎨⎪⎧其实.乃熟:名词,果实因道扬其实.:名词,实际情况实.玳筵之绮缋:副词,确实4.词类活用(1)夫物以不知而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忽视 (2)不丰.其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丰盛 (3)此甘滋之不一.:数词作形容词,一样 (4)未玉齿..而殆销:名词作动词,用牙齿咬 (5)但甘.其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甘美 (6)不高不卑,陋.下泽之沮洳: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陋 5.文言句式(1)诸公莫之知: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宾语前置。
高二语文优化课件:《荔枝赋并序》(3)(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如开元十八年(731),张九龄被迫辗转任桂州刺史、充岭南道按
察使。这篇《荔枝赋并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心境的表露。
1.文章第一段是小序,序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作小序? [我的理解] 小序从荔枝的出产地写起,写了荔枝成熟的季节、
荔枝的味道,诸公以及魏文帝等人对荔枝的不了解,同时也 交代了自己为荔枝写赋的原委。
主要成就
代表作品 《唐丞相曲江张先生文集》《望月怀远》《感遇》
[写作背景] 张九龄做宰相时,享有“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的 美称。他一生三度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补阙、中书舍人、秘 书少监、中书令等职。他在职期间,为政清廉,刚直不阿,敢 于犯颜直谏,竭力匡扶社稷,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积极 推行务实而有远见的改革,为巩固“开元盛世”以及防止唐朝由 盛转衰和暴政局面的出现等做出了相当重要的历史贡献。后 世称誉张九龄的历史功绩、刚直气节以及政治远见为“曲江 风度”。但生性耿直的张九龄也时常遭遇李林甫等人的排挤,
缋,通“绘”,华丽,有色泽 ④实玳筵之绮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曷,通“何”,怎么 ⑤门九重兮曷 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一词多义
动词,完成 ①此志莫就 ______________ . 动词,趋,赴 ②此人可就 见,不可屈致也 ________________ . (1)就 动词,靠近,接近 ③金就 砺则利 ________________ . 动词,赴任 ④连辟公府不就 .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名词,根本
(3)致 ③乃致 其父兄、昆弟而誓之 . ④彼于致 福者,未数数然也 .
,到达 ①亭十里而莫致 ______________ . 动词 名词,情趣 ②所以兴怀,其致 一也 ______________ .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四单元 第15课《荔枝赋并序》 课件 (共24张PPT)
会不能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大胆质疑。
所以,表面写荔枝,实际写人才;表面不温不火,实 则怒火中烧。就张九龄本人而言,因受李林甫等人的 排挤而遭贬,对文中荔枝的命运体会是最深的,因而 选择了荔枝来表情达意。
写作 特色
2.结构严谨,文气跌宕,引人入胜。
文章先写了小序,交代了写作动机,也概括了下 文的写作内容。第1、第2段极力铺叙渲染荔枝的奇秀 和甘美,将荔枝称为席上珍品。第3、第4段侧重写荔 枝的神奇功效,“有终食于累百,愈益气而治内”、 “沉美李而莫取,浮甘瓜而自退”,在这里是说荔枝 为水果精品,作用广泛,应为众人所用,且尽其所用。
(6)特殊句式。 ①诸公莫之知,而固未之信
宾语前置句,宾语“之”前置,“诸公莫知之,而固未信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时二方不通,传闻之大谬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完全可以被进献给宗庙王公,但因生于偏僻远地山川阻
隔而难于被“贵人”所知。由荔枝不被“贵人”发现赏识 自然而然地引出对那些不被“贵人”发现赏识的文人士子 命运的哀叹,由物及人,体物写志。这段是对前文的深化, 是作者言志的部分。
写作 特色 1.选材精当,寓意深刻。 作者找到了荔枝与仁人志士的契合点,为荔枝 即为遭受不公正待遇之人同情和叫屈,也是对当时社
结构 框架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危险 殆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几乎,近乎,差不多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大概,恐怕 思而不学则殆 疑惑不解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真实 善人也,信人也诚实,有信用 信 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相信,信任 自可断来信 信使,送信的人 却都是往来书信 书信,信件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5课 荔枝赋并序
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 而“勿”者下学之持守。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 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骛高骛远哉?夫以振古聪明知之颜 渊,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 下学之工夫。其少有不及于颜渊者,从可知矣。故知道之至极 者,在此而不在彼也。
狂风大作,起皱折的是浮萍;弯身摆头的是杂草;早已无 踪影的是翠鸟,皱折只是一刻,风稍小时,萍面又恢复了原 状。尔后,又是皱折,浮动不定。有时也有鱼儿的“拜访”。 风是魔鬼,杂草是细菌,然而却破坏不了它。
风后,萍面依然是完整的——除了少许的杂物。 这,使我不由得想起了文天祥的诗句“身世浮沉雨打 萍”。是啊,人生又何尝不像浮萍,平静的人生里时刻都有风 浪;而风浪又蕴藏着平静的人生。
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740),又名博物,字子寿,谥文献。韶州曲
江(今广东曲江)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 张九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担任宰相的岭南人,有“当年
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的美称。他一生三度入朝,在 朝廷前后任职20多年,历任左拾遗、左补阙、中书舍人、秘书 少监、中书令等职,“开元之治”凝结着张九龄的不朽功绩。
3.荔枝在价值、际遇方面,与人有着哪些相通之处? 【答案】荔枝因为不为人知而被忽视,味道因为无法比较 而受到怀疑,长期不可验证,最终还是受到委屈。有的人未能 施展才华,一直没有获得声誉,如果对他没有深入了解,那么 他就与荔枝一样不为人所知。
技法镜鉴
托物言志是《荔枝赋并序》的主要特点。作者找到了荔枝 与仁人志士的契合点,为荔枝即为遭受不公正待遇之人同情和 叫屈,也是对当时社会不能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 大胆质疑。所以,表面写荔枝,实际写人才;表面不温不火, 实则怒火中烧。就张九龄本人而言,因受李林甫等人的排挤而 遭贬,对文中荔枝的命运体会是最深的,因而选择了荔枝来表 情达意。
高中语文 第15课 荔枝赋并序同步试题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高中语文第15课荔枝赋并序同步试题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张九龄诗歌赏析感遇十二首(其一)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译文: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赏析: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
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
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诗以草木照应,意旨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文言积累王冕僧寺夜读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
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于是学成了博学多能的儒生。
高中语文 第15课 荔枝赋并序学案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
◆15荔枝赋并序弯弯人生道一辈子不停行走,却总是走着弯路,总也未走入一条笔直的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的捷径;一辈子都想使自己变得更聪明,却总犯同样愚昧的错误,总是轻信,总是健忘。
轻信虚假的笑容,伪善的谎言,忘记曾经经历过的欢乐与痛楚以及被欺骗、被凌辱后的苦涩,总是在虚假的笑容、伪善的谎言面前栽跟头,总是一遍一遍地体味曾经体味过的甜酸苦辣。
海涅说“宽恕自己的仇敌是容易的”,我说宽恕自己的愚昧是自然的。
路,必然有弯曲,天下之大,能找到一条从头到尾全都笔直的路吗?人,必然是愚昧、轻信而健忘的。
人之必须学习,证明人是愚昧的;人之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证明人是轻信而健忘的。
人世之大,找不到一个不愚昧、不轻信健忘的人。
人必然愚昧、轻信而健忘,必然要不断重复犯下曾经犯过的过错。
路之有弯曲才成其为路,人之有过错才成其为人。
重复着过错的人,走在弯曲不断的路上,总不停步,这便是我们的弯弯人生。
我们的人生之路,便是由生与俱来的愚昧、轻信和健忘所派生出的许多过错失误所铺筑而成,是我们的弯弯的人生之路。
我们的人生,便因了这弯弯的路而丰富了色彩,虽然这是缤纷色彩中的青色和灰色,但若没有这青灰之色,我们的这段弯弯人生便不会辉煌。
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赏读: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
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赏读:凡事如果能预先充分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3.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曲礼上》赏读: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以放纵,不能让自己志得意满,不应该使自己乐到极端。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赏读:合抱的大树,是从毫米般的幼苗长大的;九层高的台是用土和砖堆积起来的;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
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
作者视窗风度得如九龄否?也许很多人记不起他的名字,但在八月十五,一定会有人吟唱“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粤教版 高中语文 唐宋散文选读 第4单元 荔枝赋并序
【提示】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把对荔枝的描写与对 不被人赏识的士人的同情融为一体。荔枝就像那些高洁之士一 样,心怀美玉却不被赏识。 如他在序中写道“夫物以不知而轻,味以无比而疑,远不 可验,终然永屈。况士有未效之用,而身在无誉之间,苟无深 知,与彼亦何以异也?因道扬其实,遂作此赋。”即事物因为 不为人知而被忽视,味道因为无法比较而受到怀疑,长期不可 验证,最终还是受到委屈。况且士人未能施展才华,一直没有 获得声誉,如果对他没有深入了解,那么他就与荔枝没有区别。 于是大力推介荔枝,写作这篇赋。 这样看来,文中所写的荔枝,其实就是士子。荔枝的珍奇 象征士人的才德,荔枝的情态象征士人的品格,荔枝的“每被 销于凡口”象征了士人的被埋没,荔枝的“罕获知于贵躬”象征 了士人的不能被掌权者赏识重用的悲哀。荔枝与士子两相映 衬,引人同情和感叹。
4.运用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通过对某一物象的描写,寄托自
己的某种情怀。(300字左右) 5.课外阅读张九龄《望月怀远》《曲江集》。
品位高洁
微文妙质 不丰其华,但甘其实。 甘美无比 味特甘滋,百果之中,无一可比。 远不可险 山五峤兮白云,江千里兮清枫,何斯美之独远?
3. 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体现了“天人合一” 这一思想。请同学们探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托物言志,就是指借助外界的某种事物来表明自己 的好恶爱憎的情感,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某种外物之 上的一种写作方法。运用这种方法作文,可达到举浅近事 物表达深远的思想感情,写寻常之物表达重大主题的目的。 我们学习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使文章显得既深刻含蓄、饶 有韵致,又具体形象、可感性强。它的特点是通过状写事 物,感物而生情,托物而言志。它是先写物,但不就物论 物,不停留于物本身,而是将物清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之 后,再赋予物更深一层含意。由物而生情,通过抒发情怀, 表述事理,来突出文章主题。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4.15《荔枝赋并序》张九龄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来加以描述述,,而但世是务政卒务卒繁,忙此,这志一想莫法没就有。实现。每 欲: :常 想常 。。
为 折: 。写 世; 务作 卒。 卒赋 cù述c:ù:作政赋务描匆写促、。述莫说:。
暇 日,追 叙 往 心,夫物以不知而轻, 岭南的闲暇,抓紧时间写这篇赋文,事物因为不为人知而被忽视,
亭 一: 短古 亭代 。行门政九区重划:,宫多门十。里曷一:长何亭,,怎五能里。
山五峤兮白 云, 山有五岭高入白云,
江千里兮清 枫,何 斯 美 之 独 远? 江有千里岸生清枫,为什么这么美好的生物却生长偏远之地?
天涯共此时
八、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张九龄(678-740),字___子_,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
唐中宗景龙初中进士,玄宗朝应“道侔伊吕科”,策高第,位 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曾预言安 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他守正不阿,为奸臣 李林甫所害,被贬为荆州长史。开元末年,告假南归,卒于 曲江私第。他七岁能文,终以诗名。其诗由雅淡清丽,转趋 朴素遒劲,运用比兴,寄托讽谕,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推 动的作用。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 态?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15
基础自主学案
第
课
课堂互动探究
荔
枝
赋
写作素材积累
并
序
知能优化演练
基础自主学案
二、通假字 ①而世务卒.卒.(卒,通“猝”,匆促) ②涉寒暑而匪.亏(匪,通“非”,不) ③不丰其华.(华,通“花”) ④实玳筵之绮缋.(缋,通“绘”,华丽,有
浮甘瓜而自退。岂 一 座 之 所 荣, 让甘美的甜瓜流走。荔枝哪里只是一座山的荣耀,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5课 荔枝赋并序练习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第15课荔枝赋并序也许很多人记不起他的名字,但在八月十五,一定会有人吟唱“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他协助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他重修了梅岭古道,使南粤大地不再是蛮夷之邦;他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他大力帮助后进诗人,让孟浩然做了他的从事,提拔王维为右拾遗,是既有权位又受人羡慕的文学巨匠。
他就是张九龄。
唐代有名的贤相。
自他去世后,唐玄宗每览宰相人选,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选自百度文库从寒窗苦读的一介书生到百官之首的宰相,张九龄的人生道路也曾一帆风顺。
他文才出众,少年闻名,早在十三岁时,就上书广州刺史,王方庆一见而叹,这个孩子将来前途不可限量。
王刺史的话后来又被当朝宰相张说重新评价,说张九龄的文章“如轻缣素练,实济时用”,并且肯定地对别人说,且得到扶持,甚至“叙为昭穆”无论是考量人才,还是上书言事,都获得朝廷内外的赞誉。
张九龄的仕途成功,得益)。
【课内挖掘】动天墨砚有一年,韶州大旱,田地干裂,禾苗枯萎。
人们从早到晚都去大鉴寺求雨。
张九龄目睹惨状,倍感难受,问求雨的人:“你们这样就能求得到雨吗?”求雨人说:“求得多了,老天爷就会感动。
”张九龄听后仍说,老天爷是靠不住的。
求雨人见这个小孩说个不停,不耐烦地说:“有本事你降些雨来。
”张九龄一听这话,不声不响地将他的墨砚放在地上,两手捧着墨磨了起来。
求雨人奇怪,问他要干什么。
九龄说:“我要写状子告老天爷。
”大家以为小孩说气话,不作理会。
谁知,墨砚里的清水越磨越黑,天也越来越黑,待把一整条墨磨完,天空已乌云密布,电闪雷鸣。
这时,九龄猛然拿起墨砚往天上一泼,只听哗啦一声,那盘墨水即化作倾盆大雨落了下来。
全城的人都从家里跑出来,让雨水淋个痛快。
打这时候起,张九龄的名字就深深刻在曲江百姓心里。
(选自好诗文网)【课外运用】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回家与家人团圆、与亲人聚会也成为了我一种梦想和奢望。
有过牵肠挂肚的怀念,也有过一干二净的遗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尔其勾芒在辰,凯风入律,肇允含滋,芬敷谧溢,绿穗靡靡,青英苾苾,不丰其华,但甘其实。
如有意乎敦本,故微文而妙质。
蒂药房而攒萃,皮龙鳞以骈比,肤玉英而含津,色江萍以吐日。
朱苞剖,明珰出,冏然数寸,犹不可匹。
未玉齿而殆销,虽琼浆而可轶。
彼众味之有五,此甘滋之不一。
伊醇淑之无准,非精言之能悉。
闻者欢而竦企,见者讶而惊仡。
心恚可以蠲忿,口爽可以忘疾。
且欲神于醴露,何比数之湘橘?援蒲桃之见拟,亦古人之深疾。
1.下列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肇.允含滋肇:开始B.如有意乎敦本.本:根本C.此甘滋.之不一滋:水分D.非精.言之能悉精:美丽解析:选C。
滋:甘甜。
2.下面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肤玉英而.含津B.未玉齿而.殆销C.闻者欢而.竦企D.皮龙鳞以.骈比解析:选AD。
A、D项,表修饰,连词;B项,表转折,连词;C项,表递进,连词。
3.下面的句子分为四组,完全属于赞美荔枝甘美的一组是( )①芬敷谧溢②微文而妙质③肤玉英而含津④虽琼浆而可轶⑤此甘滋之不一⑥口爽可以忘疾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③④ D.②④⑥解析:选B。
①写花香,②写木质,③写荔枝内膜,均不合题意。
④⑤⑥都赞美了荔枝的甘美,符合题意。
4.下面对本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荔枝在春天开花、结果、成熟。
B.文段详细地描写了荔枝果的外形、内膜、果肉,运用的是由外到内的顺序,很有层次性。
C.文段在正面描写荔枝甘美的基础上,又用人们对荔枝的态度来衬托,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D.作者盛赞荔枝是为了托物言志,以荔枝之甘美比仁人志士之才德,抒发仁人志士连遭贬谪、正义不能伸张的苦闷和无奈。
解析:选A。
结合原文内容,B、C、D三项均可找到根据,A项分析有误,荔枝的果实成熟在夏季。
二、语言运用5.下面是一首小诗的前两节,请你仿写第三节。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答: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答案:示例: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6.阅读下面的一则新闻,然后回答问题。
代人排队本不是一件新鲜事,不过最近杭州下沙一家服务公司推出了“银行代排”服务:付2元钱,就帮你排队。
许多杭州人说,上银行少则排队半小时,多则2小时,2元钱换2小时,值啊。
还有人说,这种服务的推出,银行应该感到脸红。
请从雇佣者和被雇佣者两个不同的角度,分别给“银行代排”下一个定义。
(所下的定义要分别突出两者不同的利益)(1)雇佣者的角度:“银行代排”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种雇佣行为。
(2)被雇佣者的角度:“银行代排”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种雇佣行为。
答案:(1)花2元钱雇人到银行去替自己排队以节省时间(2)到银行去替别人排队以换取2元钱报酬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注意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环诡.(ɡuǐ)西掖.(yì)迁累.(lěi) 惊仡.(yì)B.大谬.(muì) 暇.日(xiá)绀.理(ɡān) 蠲.忿(shú)C.黛.叶(dài) 蓊.郁(wēnɡ)沮.洳(jù) 绮缋.(ɡuì)D.攒.萃(cuán) 骈.比(pián)冏.然(jiǒnɡ) 嘉.宾(jiā)解析:选D。
A项,“掖”应读“yè”;B项,“谬”应读“miù”,“绀”应读“ɡàn”,“蠲”应读“juān”;C项,“蓊”应读“wěnɡ”,“缋”应读“huì”。
2.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而世务卒卒..,此志莫就卒卒:勿促B.因道扬..其实,遂作此赋道扬:彰显,表彰C.乃作酸..于此裔作酸:变作酸味D.下合围..以擢本合围:双手合抱解析:选C。
作酸:植物生长。
3.下列加点虚词的含义与用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其实乃.熟乃:于是,就B.故微文而.妙质而: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C.味以.无比而疑以:因,表示原因的介词D.诸公莫之.知之:代词,“它”解析:选C。
以:表原因的连词。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文本选段,完成4~7题。
南海郡出荔枝焉,每至季夏,其实乃.熟,状甚环诡..,味特甘滋,百果之中,无一可比。
余往在西掖,尝盛称之,诸公莫之知,而固未之信。
唯舍人彭城刘侯,弱年累迁..,经于南海,一闻斯谈,倍复喜叹,以为甘旨之.极也。
又谓龙眼凡果,而与荔枝齐名,魏文帝方引蒲桃及龙眼相比,是时二方不通,传闻之大谬也。
每相顾闲议,欲为赋述,而世务卒卒,此志莫就。
及理郡暇日,追叙往心,夫物以不知而轻,味以无比而疑,远不可验,终然..永屈。
况士有未效之用,而身在无誉之间,苟无深知,与彼亦何以异也?因道扬其实,遂作此赋:果之美者.,厥有荔枝。
虽受气于震方,实禀精于火离,乃作酸于此裔,爰负阳以从宜。
蒙休和之所播,涉寒暑而匪亏。
下合围以.擢本,傍荫亩而抱规..。
紫纹绀理,黛叶缃枝,蓊郁而霮,环合而棼。
如盖之张,如帷之垂,云烟沃若,孔翠于斯。
灵根所盘,不高不卑,陋下泽之沮洳,恶层崖之崄巇,彼前志之或妄,何侧生之见疵?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状甚环诡..,味特甘滋环诡:珍贵奇异B.弱年累迁..,经于南海累迁:多次贬官C.远不可验,终然..永屈终然:最终D.傍荫亩而抱规..抱规:环绕成圆形解析:选B。
累迁:连续升官。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每至季夏,其实乃.熟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B.①以为甘旨之.极也②吾欲之.南海,何如C.①下合围以.擢本②又试之以.鸣D.①果之美者.,厥有荔枝②天下者.,高祖天下解析:选D。
A项,“乃”,①副词,才;②介词,在。
B项,“之”,①助词,无实义;②动词,到。
C项,“以”,①连词,用来;②介词,用。
D项,“者”,都表停顿。
6.下面对文章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前在中书省的时候,曾经大力赞美荔枝,由于当时没有人知道荔枝,所以没有人相信荔枝的甘美。
B.作者认为魏文帝将葡萄、龙眼跟荔枝相比,是由于盛产荔枝的南方与盛产葡萄的西方之间不通往来造成的。
C.荔枝生长在偏远的南方,接受天地日月的精华,历经寒暑才长成大树,既鄙视洼地的低湿,又厌恶层崖的高险。
D.作者由荔枝联想到一直没有获得声誉、未能施展才华、没有人推荐的人士,于是写这篇文章告诉他们要像荔枝一样。
解析:选D。
D项,“写这篇文章告诉他们要像荔枝一样”一句,理解错误,作者托物言志,为没有施展才华机会的士人鸣不平。
7.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公莫之知,而固未之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夫物以不知而轻,味以无比而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彼前志之或妄,何侧生之见疵?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诸公没有人知道,当然不肯相信我说的了。
(2)事物因为不为人知而被忽视,味道因为无法比较而受到怀疑。
(3)那些以前的记载有的是错的,为何指责荔枝生于侧枝?(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先大夫集后序曾巩宋既平天下,公始出仕。
当此之时,太祖、太宗已纲纪大法矣,公于是勇言当世之得失。
其在朝廷,疾.当事者不忠,故凡言天下之要,必本天子忧怜百姓、劳心万事之意,而推大臣从官观望怀奸、不称天子属任之心,故治久未洽。
至其难言..,则人有所不敢言者。
虽屡不合而出,其所言益切,不以利害祸福动其意也。
始公尤见.奇于太宗,自光禄寺丞、越州监酒税召见,以为直史馆,遂为两浙转运使。
未久而真宗即位,益以材见知。
初试以知制诰,及西兵起,又为自陕以西经略判官。
而公常激切论大臣,当时皆不悦,故不果用。
然真宗终感其言,故为泉州,未尽一岁,拜苏州,五日,又为扬州。
将复召之也,而公于是时又上书,语斥大臣尤切,故卒以龃龉终。
公之言,其大者,以.自唐之衰,民穷久矣,海内既定,天子方修法度,而.用事者尚多烦碎,治财利之臣又益急,公独以谓宜遵简易,以与民休息,塞天下望.。
祥符初,四方争言符应①,天子因之,遂用事泰山,祠汾阴,而道家之说亦滋甚,自京师至四方,毕大治宫观。
公益诤,以谓天命不可专任,宜绌.奸臣,修人事,反复至数百千言。
呜呼!公之.尽忠,天子之受尽言,何必古人。
此非传之所谓主圣臣直者乎?何其盛也!何其盛也!公在两浙奏罢苛税二百三十余条在京西又与三司争论免民租释逋负②之在民者盖公之所试如此。
公卒以龃龉终,其功行或不得在史氏记,藉令记之,当时好公者少,史其果可信欤?后有君子欲推而考之,读公之碑与其书,及余小子之序其意者,具见其表里,其于虚实之论可核矣。
公卒乃赠谏议大夫。
姓曾氏,讳某,南丰人。
序其书者,公之孙巩也。
至和元年十二月二日谨序。
【注】①符应:古人认为天降的祥瑞,与人事相应,称符应。
②逋负:拖欠。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疾.当事者不忠疾:痛恨B.以与民休息,塞天下望.望:希望C.宜绌.奸臣,修人事绌:通“黜”,罢黜D.至其难言..,则人有所不敢言者难言:责难当世的言论解析:选B。
望:怨恨。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公之.尽忠,天子之受尽言,何必古人②以自唐之.衰,民穷久矣B.①始公尤见.奇于太宗②益以材见.知C.①以.自唐之衰,民穷久矣②以.谓天命不可专任D.①天子方修法度,而.用事者尚所烦碎②蟹六跪而.二螯解析:选D。
A项,“之”,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项,“见”,都表被动。
C项,“以”,都是“认为”。
D项,“而”,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并列。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朝立国后,虽积极推进法制建设,却未实现政通人和;在曾公看来,这主要是由于各级官吏心怀奸邪,不堪重任造成的。
B.曾公在朝廷上言论激切,勇于谏诤,颇受两代国君的赏识和重用,成就了历史上一段‘主圣臣直’的佳话。
C.祥符年间,道教思想在朝野泛滥,全国各地大建宫观,曾公极力谏诤,表现了敢于与潮流抗争的大无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