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尔理论
玻尔理论的假设的名词解释
玻尔理论的假设的名词解释玻尔理论是著名的量子力学理论之一,由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于1913年提出。
该理论由一系列假设构成,以解释原子结构及其光谱现象,为后来的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进行对玻尔理论的关键假设进行解释与深入探讨。
1. 电子轨道玻尔理论中最重要的假设之一是电子在原子中绕核运动的轨道。
根据该假设,电子只能处于特定的能级,这些能级对应着不同的电子轨道。
每个轨道的能级都与电子的能量有关,较低能级对应着较低的能量状态,而较高能级则对应着较高的能量状态。
2. 稳定的轨道玻尔的第二个假设是电子以轨道的形式围绕原子核运动,且只有在特定的轨道上运动才能保持稳定。
这些稳定的轨道与电子的能级一一对应,一个轨道上只能容纳一定数目的电子。
当轨道已经达到最大容纳量时,电子将会进入更高能级的轨道。
3. 能级跃迁玻尔理论的第三个重要假设是电子在轨道之间进行能级跃迁。
当电子吸收能量时,它会从较低能级的轨道跃迁到较高能级的轨道。
反之,当电子释放能量时,它会从较高能级的轨道跃迁到较低能级的轨道。
这种能级跃迁会产生光谱线,为解释原子光谱现象提供了基础。
4. 频率与能量玻尔理论的第四个假设是电子在不同轨道上的运动速度与能量之间存在固定的关系。
具体来说,当电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时,所吸收或释放的能量与跃迁的频率成正比。
这个关系由著名的普朗克公式E = hf 描述,其中E表示能量,h为普朗克常量,f为频率。
5. 角动量量子化玻尔理论的最后一个关键假设是角动量的量子化。
根据经典物理学,角动量可以连续变化。
但在玻尔理论中,角动量被量子化为一系列离散的数值,即只能取特定的值。
这一假设成为后来量子力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揭示了微观世界的量子特性。
总结:玻尔理论的假设奠定了现代量子力学的基础,为研究原子结构及其光谱现象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理论依据。
通过解释电子的轨道、能级跃迁和角动量量子化等现象,玻尔理论深化了对原子世界的认识,为量子力学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玻尔理论
氢原子光谱(Hydrogen spectral series)卢瑟福的行星模型的困难根据卢瑟福的原子模型,电子像太阳系的行星围绕太阳转一样围绕着原子核旋转。
但是根据经典电磁理论,这样的电子会发射出电磁辐射,损失能量,以至瞬间坍缩到原子核里。
这与实际情况不符,卢瑟福无法解释这个矛盾。
卢瑟福模型遇到的困难实际上是利用经典力学和经典电磁学描述原子的困难,这时候就要利用一种新的方法——量子力学来研究原子。
量子论的提出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M.Planck)在研究黑体辐射时,为解释辐射能量密度与辐射频率的关系,冲破经典力学的束缚,提出能量量子化的概念。
他认为辐射物体其辐射能的放出式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地放出或吸收,每一份辐射能——量子——所代表的能量取决于辐射物体中原子的振荡频率ν即E=hν 。
式中h为普朗克常数,等于6.6262 ×10-34J.S。
1905年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A.Einstein)为解释光电效应而推广了普朗克的量子概念,认为不仅振荡的原子能量是量子化,而辐射能本身也是量子化的,辐射能也是由一份一份的量子组成的,辐射能和量子也称为光子,提出了光子学说。
建立了量子理论。
氢原子光谱(Hydrogen spectral series)光和电磁辐射1865年麦可斯韦(J.C.Maxwell)指出光是电磁波,即是电磁辐射的一种形式。
电磁辐射包括无线电波、TV波、微波、红外、可见光、紫外X射线、γ射线和宇宙射线。
可见光仅是电磁辐射的一小部分,波长范围是400nm(紫光)至700nm(红光)。
(如右图)太阳光或白炽灯发出的白光,通过玻璃三棱镜时,所含不同波长的光可折射成红、橙、黄、绿、青、蓝、紫等没有明显分界线的光谱,这类光谱称为连续光谱。
当气体原子被激发得到的是分立的、有明显分界的谱线,这类光谱称为不连续光谱或线状光谱。
第2章 玻尔理论
3.光谱 3.光谱 α粒子的大角度散射,肯定了原子核的存在,但核外电 粒子的大角度散射,肯定了原子核的存在, 的大角度散射 子的分布及运动情况仍然是个迷, 子的分布及运动情况仍然是个迷,而光谱是原子结构的反 因此研究原子光谱是揭示这个迷的必由之路。 映,因此研究原子光谱是揭示这个迷的必由之路。 电磁波谱
n = 1, 2 , 3 ....
一个硬性的规定常常是在建立一个新理 论开始时所必须的。 论开始时所必须的。
三、关于氢原子的主要结果
1、量子化轨道半径 电子定态轨道角动量满足量子化条件: 电子定态轨道角动量满足量子化条件: 圆周运动: 圆周运动:
me rn vn = nh
2 vn Ze 2 me = rn 4πε 0 rn2
back next 目录 结束
1 1 1 1 2 ( )A = RA ( 2 − 2 )Z = RA ( m 2 − n 2 ) λ m n ( z ) (Z )
1
对He+,Z=2 ,
( )He+
1
λ
1
1 1 = RA ( m 2 − n 2 ) ( 2 ) (2)
设m=4,则n=5,6,7… 则 …
back
next
目录
结束
毕克林系与巴尔末系的区别 (1)毕克林系的谱线比巴尔末系多; (1)毕克林系的谱线比巴尔末系多; 毕克林系的谱线比巴尔末系多 不同,即使n=k的相应谱线, n=k的相应谱线 (2)RHe+与RH不同,即使n=k的相应谱线,位置 也不同。 也不同。 3.类氢离子公式 3.类氢离子公式
跃迁频率: 跃迁频率:
En − Em ν = h
(3) 角动量量子化假设 为保证定态假设中能量取不连续值, 取不连续值, 为保证定态假设中能量取不连续值,必须 rn 取不连续值, 如何做到? 如何做到?
1.4 玻尔理论
n 3.56
13
取整,被激发到
n n3
激发态。
1
氢原子可能辐射的波长是
hc 102.6nm EE hc 656.3nm EE hc 121.6nm EE
3 1 23 3 2 12 2 1
6562.8Å 4861.3Å 4340.5Å 4101.7Å
Hα
Hβ
Hγ
Hδ
H∞
图 氢原子光谱(Balmer系)
1 1 R( 2 2 ) 波数 nf ni
1
R 109677 .581 cm
1
Balmer公式与观测结果的惊人符合,引起了光谱学家的注 意。紧接着就有不少人对光谱线波长(数)的规律进行了 大量分析,发现,每一种原子都有它特有的一系列光谱项 T(n),而原子发出的光谱线的波数,总可以表成两个光谱 项之差:
T (m) T (n)
其中m, n是某些整数。 显然,光谱项的数目比光谱线的数目要少得多。
1913年,玻尔首先把量子论应用到原子结构的研究上,使物 质结构理论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二、 玻尔基本假设 1. 稳定态假设
核外电子在一系列圆形轨道上绕核运动。在轨道上运动时无辐射, 为电子的稳定态,或定态,能量为 E1 E 2 E 3
4. 能级图
eV 0
-0.30 -0.54 -0.85 -151 帕邢系 -3.39
2
E 136eV n
n
6 5 4 3 2
巴尔末系
Rhc E 2 n
n
或
-13.58
n
n 1
电离能
基态
E 赖曼系 n 1 激发态
n
1
E
E1 136eV
387-玻尔理论
1
max
1 R( 22
1 32
)
1.097
107
(
1 22
o
1 32
)
max 6.56 107 m 6563 A
最短波长应是n=n=2跃迁的光子,即
1
min
1 R 22
1.097 107
/4
o
min 3464 A
15-4 玻尔理论
例(1)将一个氢原子从基态激发到 n =物4理学的激发态 需要多少能量?(2)处于 n = 4 的激发第态五版的氢原子
可发出多少条谱线?其中多少条可见光谱线,其光
波波长各多少?
解:(1) E
E4
E1
E1 42
E1
13.58 42
(13.58)
12.75eV 21018 J
e
由于原子总能量减小,电子 将逐渐的接近原子核而后相遇, 原子不稳定 .
e +
15-4 玻尔理论 (2)玻尔的三个假设
假设一 电子在原子中,可以在一物些第理五特版学 定的轨道上
运动而不辐射电磁波,这时原子处于稳定状态(定态),
并具有一定的能量.
r 假设二 电子以速度 v在半径为 的圆周上绕核运
里德伯常量 R 1.0973731534 107 m1
15-4 玻尔理论
二 氢原子的玻尔理论
(1)经典核模型的困难
根据经典电磁理论,电子绕 核作匀速圆周运动,作加速运动 的电子将不断向外辐射电磁波 .
物理学
第五版
e
r+
v
F
原子物理学中的玻尔理论和原子能级跃迁
原子物理学中的玻尔理论和原子能级跃迁原子物理学是研究原子及其组成部分的性质和行为的学科。
在原子物理学中,玻尔理论和原子能级跃迁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介绍这两个概念,并探讨它们在原子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玻尔理论是由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于1913年提出的。
根据玻尔理论,原子由一个中心的原子核和围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电子在不同的轨道上运动,每个轨道对应一个特定的能量。
这些轨道被称为能级,而电子在不同能级之间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能量。
玻尔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为解释原子光谱提供了理论基础。
原子光谱是指原子在受到能量激发后发射出的特定频率的光线。
根据玻尔理论,当电子从一个能级向另一个能级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光子。
这些光子的频率与能级差相关,因此不同原子会发射出不同频率的光线,形成特定的光谱。
原子能级跃迁是指电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的过程。
根据玻尔理论,电子只能在不同能级之间跃迁,而不能停留在中间状态。
当电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会释放出能量;而当电子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时,会吸收能量。
这些能级跃迁导致了原子光谱的形成。
原子能级跃迁不仅在原子光谱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还在其他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激光技术中,激光器利用原子能级跃迁来产生高强度、单色性好的激光光束。
在核能研究中,原子能级跃迁是核反应的基础,可以用于核能的利用和控制。
除了玻尔理论和原子能级跃迁,原子物理学还涉及其他重要的概念和现象。
例如,量子力学是用于描述原子和微观粒子行为的理论框架。
量子力学通过波函数和算符等概念描述了原子的行为,解释了许多奇特的现象,如波粒二象性和量子纠缠等。
总之,原子物理学中的玻尔理论和原子能级跃迁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玻尔理论为解释原子光谱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原子能级跃迁是导致光谱形成的重要过程。
这些概念不仅在原子物理学研究中起着关键作用,还在激光技术和核能研究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原子的性质和行为,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玻尔的原子理论
玻尔的原子理论——三条假设(1)“定态假设”: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电子虽做变速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电磁波,这样的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定态。
定态假设实际上只是给经典的电磁理论限制了适用范围:原子中电子绕核转动处于定态时不受该理论的制约。
(2)“跃迁假设”:电子绕核转动处于定态时不辐射电磁波,但电子在两个不同定态间发生跃迁时,却要辐射(吸收)电磁波(光子),其频率由两个定态的能量差值决定hv=E 2-E 1。
跃迁假设对发光(吸光)从微观(原子等级)上给出了解释。
(3)“轨道量子化假设”:由于能量状态的不连续,因此电子绕核转动的轨道半径也不能任意取值,必须满足)3,2,1(2 ==n nh mvr π。
轨道量子化假设把量子观念引入原子理论,这是玻尔的原子理论之所以成功的根本原因。
[P 4.] 二、氢原子能级及氢光谱 (1)氢原子能级: 原子各个定态对应的能量是不连续的,这些能量值叫做能级。
①能级公式:)6.13(1112eV E E n E n -==; ②半径公式:)m .r (r n r n 1011210530-⨯==。
(2)氢原子的能级图 (3)氢光谱在氢光谱中,n=2,3,4,5,……向n=1跃迁发光形成赖曼线系;n=3,4,5,6向n=2跃迁发光形成巴耳末线系;n=4,5,6,7……向n=3跃迁发光形成帕邢线系;n=5,6,7,8……向n=4跃迁发光形成布喇开线系,其中只有巴耳末线系的前4条谱线落在可见光区域内。
[P5 .]三、几个重要的关系式(1)能级公式 2126131neV .E n E n -== (2)跃迁公式 12E E h -=γ(3)半径公式 )m .r (r n r n 1011210530-⨯== (4) 动能跟n 的关系由 n n n r mv r ke 222= 得 2221221n r ke mv E n n kn ∝== (5)速度跟n 的关系n r m r ke v nn n 112∝== (6)周期跟n 的关系332n r v r T n nn n ∝==πn E /eV ∞ 0 4。
玻尔理论
第四节、玻尔的原子模型【自主学习】一、经典理论的困难1、电子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辐射能量,最终栽入,原子寿命很短,但事实并非如此。
2、随着电子绕原子核运动的能量越来,转动也越来越,这个变化是,我们应该看到各种频率的的光,即原子的光谱应该是,而实际上原子光谱是。
二、玻尔理论的基本假设1、玻尔理论的基础及实验依据(1)在卢瑟福学说的基础上(2)普朗克关于黑体辐射和爱因斯坦关于的概念(3)光谱学,特别是氢光谱实验中测得的各种数据2、轨道假设与定态假设(1)玻尔认为,电子运行轨道的半径不是任意的,只有当半径的大小符合一定条件时这样的轨道才是可能的。
也就是说电子在这些轨道上绕核的转动是,不产生。
(2)当电子在不同的轨道上运动时原子处于不同的状态。
玻尔指出,原子在不同的状态中具有不同的能量,因此,,这些量子化的能量值叫做。
原子中这些具有确定能量的稳定状态称为。
能量最低的状态叫做。
其他的状态叫做。
(3)频率条件(跃迁假设)当电子从能量较高的定态轨道(其能量记为Em)跃迁到能量较低的定态轨道(能量记为En,m>n)时,会放出能量为hν的光子(h是普朗克常量),这个光子的能量由前后两个能级的能量差决定,即,这个式子被称为频率条件,又称。
反之,当电子光子时会从较低的能量态跃迁到较高的能量态,这个光子的能量同样由决定。
三、玻尔理论的成功—解释氢光谱的规律(1)氢光谱的规律:(2)解释:四、玻尔理论的局限简述(1). 局限性:(2).量子力学基础上的原子理论观点:【典型例题】例题 1、下面关于玻尔理论的解释中,不正确的说法是()A、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状态中,每个状态都对应一定的能量B、原子中,虽然核外电子不断做加速运动,但只要能量状态不改变,就不会向外辐射能量C、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时,一定要辐射一定频率的光子D、原子的每一个能量状态都对应一个电子轨道,并且这些轨道是不连续的例题2.对玻尔理论的评论和议论,正确的是[]A.玻尔理论的成功,说明经典电磁理论不适用于原子系统,也说明了电磁理论不适用于电子运动B.玻尔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规律,为量子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C.玻尔理论的成功之处是引入量子观念D.玻尔理论的成功之处,是它保留了经典理论中的一些观点,如电子轨道的概念例题3.下列叙述中,哪些符合玻尔理论[]A.电子可能轨道的分布是不连续的B.电子从一条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上时,原子将辐射或吸收一定的能量C.电子的可能轨道上绕核做加速运动,不向外辐射能量D.电子没有确定的轨道,只存在电子云【检测练习】1、对玻尔理论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继承了卢瑟福的原子模型,但对原子能量和电子轨道引入了量子化假设B、对经典电磁理论中关于“做加速运动的电荷要辐射电磁波”的观点提出了异议C、用能量转化与守恒建立了原子发光频率与原子能量变化之间的定量关系D、玻尔的两个公式是在他的理论基础上利用经典电磁理论和牛顿力学计算出来的2、下面关于玻尔理论的解释中,不正确的说法是()A、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状态中,每个状态都对应一定的能量B、原子中,虽然核外电子不断做加速运动,但只要能量状态不改变,就不会向外辐射能量C、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时,一定要辐射一定频率的光子D、原子的每一个能量状态都对应一个电子轨道,并且这些轨道是不连续的3、根据玻尔理论,氢原子中量子数N越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子轨道半径越大B、核外电子的速率越大C、氢原子能级的能量越大D、核外电子的电势能越大4、根据玻尔的原子理论,原子中电子绕核运动的半径()A、可以取任意值B、可以在某一范围内取任意值C、可以取一系列不连续的任意值D、是一系列不连续的特定值5、按照玻尔理论,一个氢原子中的电子从一半径为ra的圆轨道自发地直接跃迁到一半径为rb的圆轨道上,已知ra>rb,则在此过程中()A、原子要发出一系列频率的光子B、原子要吸收一系列频率的光子C、原子要发出某一频率的光子D、原子要吸收某一频率的光子6、.用光子能量为E的单色光照射容器中处于基态的氢原子。
玻尔理论
谈谈玻尔理论(河北南宫中学 张朝欣)在物理学史上,玻尔(N.Bohr )的原子原子理论是具有开创性的.㈠ 原子的核式结构对原子能量的描述电子被发现后,卢瑟福(E.Rutherford)在1909至1911年间,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的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核旋转.核外电子和核的关系与行星和太阳的关系类似,卢瑟福将自己的学说称为行星模型. 卢瑟福认为,核外电子在核对它的库仑力的作用下,绕核做匀速圆周运动 rvmre K 222=…………………①由此可得电子动能 reKmvE k 22122==原子的内部能量为电子动能与电势能之和 电势能为 reKE P 2-= (以无穷远为势能零点,中学不要求,可参阅有关书籍)所以原子的内部总能量为reKE E E p k 22-=+=卢瑟福原子的核式结构还是很不完善的,它并没有告诉我们电子在核外是如何分布的,也不能说明不同原子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起源于什么,这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更严重的是,它和经典物理理论不可调和的矛盾.㈡ 原子的核式结构与经典物理理论的矛盾由原子内部能量reKE 22-=可知,r 越大,能量E 越大(绝对值越小).也就是说,只要能量是确定的,则电子轨道半径就是确定的,原子的核式结构就是一个稳定的系统.但是,根据经典的电磁理论来看,情况并非如此.由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我们知道,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电子绕核做匀速圆周运动,会在空间产生震荡变化的电场,此电场会产生同频率的震荡变化的磁场,磁场再产生电场……互相激发而产生电磁波.也就是说,电子绕核做匀速圆周运动,要辐射电磁波,辐射电磁波的频率等于电子周期运动的频率.辐射电磁波的过程,也是辐射能量的过程.伴随着电磁波的辐射,系统能量也相应减少.由reKE 22-=来看,随着能量E 的减少,电子轨道半径r 变小,最终,电子要落到原子核上.也就是说,按照经典电磁理论,原子应当是不稳定的系统,然而实际上原子是非常稳定的! 另外,按照经典电磁理论,原子辐射电磁波的频率等于电子周期运动的频率.频率rv T⋅==πγ21 ,将①解出v 代入可得32mrK e πγ=由此式可知,随着电子轨道半径r 的减小,频率γ将增大.即随着电磁波的辐射,r 将伴随着能量E 的连续减少而连续地变小,因而辐射电磁波的频率γ将连续地变大.由此可以推断,原子发光光谱应是包含一切频率的连续光谱,然而实际上原子光谱是不连续的.由以上分析可知,将我们熟悉的力学和电磁理论应用于微观的原子系统,推出的结论是原子应该是不稳定的,原子光谱应连续光谱.然而实验事实恰好相反.原子是稳定的,原子光谱是不连续的. 经典理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㈢玻尔的原子理论1913年,卢瑟福的学生玻尔在原子的核式结构基础上,在普朗克的能量量子化和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启发下,从原子是稳定的,原子光谱是不连续的的实验结果出发,将能量量子化的观点引入原子结构中,提出了一些基本假设,解救了原子行星模型的困境,成功地建立了氢原子理论,并为其它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玻尔原子理论提出的主要假设为:⑴ 轨道量子化 能量是量子化的,原子的能量状态也是量子化的,即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对应电子的不同运行轨道,由于原子的能量状态也是量子化的,因此电子的可能轨道也是不连续的.电子不能在任意半径的轨道上运行.这种现象叫轨道量子化.玻尔指出,只有满足下列条件的轨道才是可能的:轨道半径r 与电子动量mv 的乘积等于π2h 的整数倍,即 π2h nmvr =,3,2,1=n …… 为正整数,叫量子数⑵ 定态 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在这些稳定状态中运动的电子虽然具有加速度,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这些状态叫定态.一些能量的改变,(不管是由于吸收或辐射电磁波,或由于碰撞的结果)都只能从一个定态变为另一个定态的变化(跃迁)而产生,决不能任意连续地改变.⑶ 跃迁 原子从一个能量状态m E 的定态跃迁到另一个能量状态n E 的定态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个定态的能级差决定:m n E E h -=γ这个关系叫频率条件。
玻尔理论
n
n 四、氢原子的能级图: E ∞ ----------------- 0 eV
5 4 3 2
-0.54 -0.85 -1.51 -3.4
1
-13.6
五、能级:
1、能级:氢原子的各个定态的能量值,叫它的能 级。 2、基态:在正常状态下,原子处于最低能级,这 时电子在离核最近的轨道上运动,这种定态叫基态。
光子的发射和吸收
原子在始、 末两个能级Em和 En( Em>En )间 跃迁时发射光子 的频率可以由下 式决定:
h Em En
二、玻尔理论的主要内容:
1、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 在这些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然绕核运动, 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这些状态叫定态。 2、原子从一种定态(设能量为E初)跃迁到 另一种定态(设能量为E终)时,它辐射(或 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种 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 h v= E初 -E终. 3、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跟电子沿不同的圆 形轨道绕核运动相对应。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 的,因此电子的可能轨道的分布也是不连续的。
X射线照射激发 荧光,通过分析荧 光判断越王勾践宝 剑的成分.
玻尔理论成功的解释并预言了氢原子 辐射的电磁波的问题,但是也有它的局限 性.
在解决核外电子的运动时 成功引入了量子化的观念
同时又应用了“轨 道”等经典概念和 有关牛顿力学规律
除了氢原子光谱外,在解决 其他问题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玻尔理论解决了原子的稳定性和 辐射的频率条件问题,把原子结构的 理论向前推进了一步 .
பைடு நூலகம்
2、下面关于玻尔理论的解释中,不正确的说法 是( C )
A、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状态中,每 个状态都对应一定的能量
玻尔理论
2、新量子力学时代
1924年德布罗意(De Broglie)提出了波粒二 象性,尔后由德国的薛定谔(S c hor¨d I n g e r) 与海森伯(Heisenbeng)等建立了量子力学。
1927年,量子力学开始应用于 固体物理,并导致了半导体、激 光、超导研究的发展,此后由此 又导致了半导体集成电路、电子 、通信、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使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原因:(1)把微观粒子的运动视为有确定的轨道是不正确的;
(2)是半经典半量子理论,存在逻辑上的缺点,即把微观 粒子看成是遵守经典力学的质点,同时,又赋予它们量子 化的特征 .
1922诺贝尔物理学奖
• N.玻尔 • 研究原子结构,特
别是研究从原子发 出的辐射
例 试计算氢原子中巴耳末系的最短波长 和最长波长各是多少?
例题 氢原子中主量子数 n = 2 的电子至少需要吸 收多少能量才能成为自由电子?
解
E
E
E2
0
13.6eV 22
3.4eV
让我们顺着历史的车轮,来领略一下量子力学 的风光,欣赏近代物理学上的另一朵鲜花吧!
量子物理起源于对原子物理的研究,人们 从原子光谱中获得原子内部信息。
一 氢原子光谱的规律性
Hα
Hβ
Hγ Hδ
656.3 nm 486.1 nm 434.1 nm 410.2 nm
1885年巴尔末(Balmer)找到了一个经验公式:
m v 2 (1)
r
h
n=1、2、3、4
…...
mvr n (2)
M>>m
2 (1)、(2)式联立解之
rn
n2
h2 0 me2
122原子结构玻尔理论
122原子结构玻尔理论玻尔理论是向量量子力学的第一个独立建立的基本理论,它对氢原子的谱线结构作了第一个解释。
原子是一个由带电粒子构成的微观系统,它的基本结构可以通过多种理论进行描述。
在玻尔理论中,原子被认为是由电子和质子组成的。
质子位于原子核中,具有正电荷,质量较大;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具有负电荷,质量较小。
玻尔在1913年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是基于下面几个假设:1)电子在绕原子核旋转时会发生辐射,失去能量,最终坠入原子核;2)只有当电子的能量量子化为离散的值时,它才能保持在稳定的轨道上运动。
基于这些假设,玻尔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结果。
根据玻尔理论,电子在绕核运动时,只能占据特定能量的轨道,称为能级。
能级分为基态和激发态,基态对应最低的能量,激发态对应较高的能量。
每个轨道可以容纳一定数量的电子,但是每个轨道内的电子必须具有不同的量子数。
为了描述轨道内电子具体状态,玻尔引入了量子数。
主量子数(n)表示电子所处的能级,角量子数(l)表示电子所处的轨道形状,磁量子数(m)表示电子运动的方向。
玻尔理论还给出了氢原子的能级公式。
根据该公式,氢原子的能级E和主量子数n有关,能级越高,对应的n值越大。
能级之间的差值是离散的,而且当n增大时,能级之间的差值也会变得越来越小。
除了能级和能级间的能量差异,玻尔理论还解释了氢原子谱线的出现。
根据玻尔理论,当氢原子由激发态回到基态时,电子会释放出一定的能量。
这些能量以光的形式辐射出来,对应特定的波长和频率。
根据玻尔的公式,可以计算出氢原子谱线对应的波长或频率。
尽管玻尔理论成功解释了氢原子的谱线结构,但是对其他多电子原子体系的解释效果较差。
这是因为玻尔理论忽略了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为了解释多电子原子的结构和性质,后来发展出来了更精确的量子力学理论。
总结来说,玻尔理论是原子结构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它通过引入能级和量子数的概念,成功解释了氢原子的能级结构和谱线现象。
同时,玻尔理论也为后来的量子力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促进了对原子结构的更深入研究。
1.4 玻尔理论
1.4.2 氢原子光谱
用如图 1-1 所示的实验装置,可以得到氢的线状光 谱,这是最简单的一种原子光谱。
E = h
(1-3)
式中 E 为光子的能量, 为光子的频率,h 为 Planck 常数,其值为 6.62610-34 Js。物质以光的形式吸收或放 出的能量只能是光量子能量的整数倍。
电荷量的最小单位是一个电子的电量。 我们将以上的说法概括为一句话,在微观领域中能 量、电量是量子化的。量子化是微观领域的重要特征, 后面我们还将了解到更多的量子化的物理量。
n12 n22
玻尔理论对于代表氢原子线状光谱规律性的 Rydberg 公式经验公式的解释,是令人满意的。
玻尔理论极其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但它的原子 模型仍然有着局限性。玻尔理论虽然引用了 Planck 的量 子论,但在计算氢原子的轨道半径时,仍是以经典力学为 基础的,因此它不能正确反映微粒运动的规律,所以它为 后来发展起来的量子力学和量子化学所取代势所必然。
1896 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A. H. Becquerel ) 对 几十种荧光物质进行实验,意外地发现了铀的化合物放射 出一种新型射线。法国化学家玛丽·居里(M. S. Curie) 以铀的放射性为基础进行研究,陆续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 钋等,发现了放射过程中的α 粒子、β 粒子和γ 射线。
1911 年,英国人卢瑟福(E.Rutherford )根据α粒子 散射的实验,提出了新的原子模型,称为原子行星模型或 核型原子模型。该模型认为原子中有一个极小的核,称为 原子核,它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带有若干个正电 荷。而数量和核电荷相等的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运动,就 像行星绕太阳旋转一样,是一个相对永恒的体系。
玻尔理论-
玻尔理论玻尔理论,又称玻尔原子论,是量子力学最早的发展方向之一。
它由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在20世纪早期提出,是对经典力学中的行星运动的类比和推广,被广泛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玻尔理论的基本原理、发展历程以及物理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一、玻尔理论的基本原理玻尔理论的基本原理是,原子中的电子绕着原子核旋转并在不同的轨道上运动,每个轨道都对应一种能量状态。
这些轨道由一些固定的量子数来描述,电子在该轨道上的运动只能以某些特定的能量量子(即能量量子化)的形式存在,不能连续地进行。
玻尔理论基于下面两个假设:1.电子在原子内的运动是旋转而非运动,而且只有在确定的轨道上才能旋转;2.在该轨道上,电子的角动量是规定的,不会发生变化,电子在轨道上的能量也是规定的,不会变化。
基于上述假设,玻尔使用了量子条件来推导原子的能级结构,结果表明,电子在原子中所能具有的能量是量子化的,而且能量的量子数只能是一个自然数。
玻尔利用牛顿力学和库仑定律建立了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这个模型用来描述电子在不同轨道上的运动状态。
这一模型成为了现代量子力学的基础之一,而且为认识原子和分子性质在物理学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
二、玻尔理论的发展过程在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期,物理学家们已经通过研究原子光谱、电离现象和化学反应等现象展开了对原子的探索。
而这个领域的发展正是玻尔理论面世的背景和契机。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提出了能量量子化的概念,从而开启了量子物理学的大门。
此后,量子理论得到了迅速的进展,但是对原子结构的理解仍然很有限。
1913年,玻尔提出了他的原子理论,用来解释原子光谱线上的谱线。
这个理论基于经典力学的公式,假设了电子在轨道上运动并将其运动状态量子化,使能量是离散的而不是连续的。
和量子力学有所不同的是,玻尔理论基于轨道和能量的概念来描述电子的运动状态,而不是以波函数的形式来描述。
随着量子力学的广泛应用和科学发展的进步,玻尔理论的内在瑕疵也逐渐显现出来。
玻尔理论解析
玻尔理论解析玻尔理论是现代物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它是由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于1913年提出的,用来解释原子发射和吸收光的能量量子化现象。
本文将对玻尔理论进行深入解析,探讨它的意义和应用。
原子结构与玻尔理论在玻尔理论之前,对原子内部的结构和电子运动的认识非常有限。
人们只知道电子以某种方式绕原子核旋转,但具体的过程和原理并不清楚。
玻尔在研究氢原子时发现了光谱线的量子化现象,即当高能量的电子从外向里跃迁时,会放出特定的频率的光。
他将这种现象归结为电子的能量量子化,即电子只能在能量水平上跃迁,不能跃到中间的过渡状态。
这种跃迁所释放的能量正好与所放出的光的能量相等,从而产生了光谱吸收和发射的现象。
玻尔理论的出现,让我们对原子的电子结构和运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根据玻尔理论,原子的电子以离散的能级存在,而这些能级是量子化的。
在每一个能级上,电子的能量是稳定的,不会出现停留在中间的临时状态。
当电子由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会释放出一定能量的光子,称为辐射。
反之,当电子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时,会吸收一定能量的光子,称为吸收。
这种跃迁只能发生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如外部激发或热激发。
物理学中的量子观念玻尔理论的出现,不仅深化了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也对量子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量子观念,即物理学中基本粒子的量子化现象和描述,是从玻尔理论开始的。
在量子观念中,粒子的性质和运动是离散和量子化的,与经典物理学所描述的连续性和定量化的性质有很大的不同。
量子观念的出现,开启了现代物理学的新纪元,对多个物理学分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应用价值玻尔理论在物理学中的应用价值非常大。
它不仅对原子结构和运动的研究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也同时拓展了理论物理学的应用范围。
该理论广泛应用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等众多领域中,包括原子能源、材料科学、光学技术、电子学等方面。
玻尔理论的实用价值,让它成为现代物理学中的一项核心理论之一,应用前景广阔。
3 波尔理论
天然放射性核素能够自发地放出各种射线, 从而衰变为另一种核素。
2 α射线:带两个正电荷的氦核 He4 粒子流;
β射线:带负电荷的高速电子流;
γ射线:从原子核内放出来的电磁波,它实际 上是一束能量极高的光子流,它的波长比X射 线还要短,穿透本领比X射线更强。
β
γ
α
1895-1897的三大发现,使物理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 电子的发现否定了原子是最小物质结构单元的说法
三、玻尔理论
1913年英国剑桥大学的学生N· Bohr提出了一个假 设,成功地解释了H原子光谱。 1、基本思想 ① 承认卢瑟福的原子天文模型 ② 放弃一些经典的电磁辐射理论 ③把量子的概念用于原子系统中 2、玻尔的三条假设 ① 原子系统只能存在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 中(E1、E2、E3·· ·),在这些状态中,电子绕核作 加速运动而不辐射能量,这种状态称这为原子系 统的稳定状态(定态)
m确定那个谱线系 n确定哪条谱线 m n 光 谱 系 区域 日期 1 2 赖曼(Lyman)系 紫外 1906年 可见 1880年 2 3 巴尔末(Balmer)系 可见 1908年 3 4 帕邢(paschen)系 红外 1922年 4 5 布喇开(Brackett)系 红外 1924年 5 6 普芳德(Pfund)系 此后又发现碱金属也有类似的规律。
1、发射光谱:原子受激后又自动“退激”而自发 发出的辐射
2、吸收光谱:连续光谱照射下,原子吸收光子,
明亮背景上出现了若干暗线 五、玻尔理论的成功及局限 1、成功 ① 能较好地解释氢原子光谱和类氢原子光谱;
1922年获诺贝尔奖 ③能级间跃迁的频率条件。 2、局限性
① 用经典理论推出电子有固定轨道、确定的 空间坐标和速度 ② 人为引进量子条件,限制电子运动
第15章 量子物理基础------玻尔理论
px x h
经严格证明此式应为:
px x 2
py y 2
pz z 2
这就是著名的海森伯测不准关系式
测不准关系式的理解
1. 用经典物理学量——动量、坐标来描写微观粒子 行为时将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 2. 可以用来判别对于实物粒子其行为究竟应该用经典 力学来描写还是用量子力学来描写。 3. 对于微观粒子的能量 E 及它在能态上停留的平均 时间Δt 之间也有下面的测不准关系:
e2 v2 m 2 2 4 0 rn rn 1
h L mvrn n 2
2 2
0h rn n ( ) 2 m e
0 0h r1 0.53 A 2 me 2
第一玻尔轨道半径
rn n r1
2
(2)能量量子化和原子能级
1 e 2 E n mv n 2 4 0 rn
32
o 1 ~ 6563 A 32
连 续
H
0
青H
0
深绿H
0
3645.7 A 4340.1 A 4860.7 A
二、玻尔理论的局限性
1. 把电子看作是一经典粒子,推导中应用了牛顿 定律,使用了轨道的概念, 所以玻尔理论不是彻 底的量子论。 2.角动量量子化的假设以及电子在稳定轨道上运动 时不辐射电磁波的是十分生硬的。 3. 无法解释光谱线的精细结构。 4. 不能预言光谱线的强度。
2、频率假设 原子从一较大能量En的定态向另一较低能量Ek的定 态跃迁时,辐射一个光子
h En Ek
跃迁频率条件
原子从较低能量Ek的定态向较大能量En的定态 跃迁时,吸收一个光子
玻尔理论
B.α粒子在B处的速度最大 C.α粒子在A、C两处的速度大小相等 D.α粒子在B处的速度比在C处的速度要小
[解析] 从A到B,电场力做负功,α粒子的速度减小, 从B到C,电场力做正功,α粒子的速度增大,所以选项A、 B错,D正确.由于A、C处于同一等势面上,根据动能定 理得粒子在A、C两处的速度大小相等,所以选项C也正 确.
En=En21(n=1,2,3…) 对于氢原子而言,r1=0.53×10-10m,E1=-13.6eV
光的波粒二象性、物质波
命题规律 考查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理解、物质波的理 解.
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下列 关于光的本性的陈述正确的是( )
A.牛顿的“微粒说”与爱因斯坦的“光子说”本质上 是一样的
[答案] CD
能级
命题规律 考查对玻尔理论的理解和氢原子跃迁、电离能量 的计算.
氢原子从能级 m 跃迁到能级 n 时辐射红光的频率为 ν1,从能级 n 跃迁到能级 k 时吸收紫光的频率为 ν2,已知普朗克常量为 h,若氢原子从 能级 k 跃迁到能级 m,则( )
A.吸收光子的能量为hν1+hν2 B.辐射光子的能量为hν1+hν2 C.吸收光子的能量为hν2-hν1 D.辐射光子的能量为hν2-hν1
[答案] BCD
物理学家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在光屏处 放上照相底片,若减弱光电流的强度,使光子只能一个一个地通过 狭缝,实验结果表明,如果曝光时间不太长,底片上只出现一些不 规则的点子;如果曝光时间足够长,底片上就会出现规则的干涉条 纹,对这个实验结果有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A.曝光时间不长时,出现不规则的点子,表现出光的波动性 B.单个光子通过双缝后的落点无法预测 C.干涉条纹中明亮的部分是光子到达机会较多的地方 D.只有大量光子的行为才能表现出光的粒子性
关于玻尔理论的几点注记
关于玻尔理论的几点注记1.玻尔理论玻尔理论,关于原子结构的一种理论.1913年由玻尔提出.是在卢瑟福原子模型基础上加上普朗克的量子概念后建立的.要点是:(1)原子核外的电子只能在某些规定的轨道上绕转,此时并不发光;(2)电子从高能量的轨道跳到低能量的轨道时,原子发光.具体来说,玻尔理论包括三条假说1、原子能量的量子化假设: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的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然做加速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2、原子能级的跃迁假设:原子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定态时,原子辐射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种定态的能量差决定.3、原子中电子运动轨道量子化假设: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对应于电子的不同运行轨道.由于原子的能量状态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运动的轨道也可能是不连续的,即电子不能在任意半径的轨道上运动玻尔理论的优点:成功解释了氢原子光谱不连续的特点,解释了当时出现的"紫外灾难".玻尔理论的局限性这个理论本身仍是以经典理论为基础,且其理论又与经典理论相抵触.它只能解释氢原子的光谱,在解决其他原子的光谱是就遇到了困难,如把理论用于非氢原子时,理论结果与实验不符,且不能求出谱线的强度及相邻谱先之间的宽度.这些缺陷主要是由于把微观粒子(电子,原子等)看作是经典力学中的质点,从而把经典力学规律强加于微观粒子上(如轨道概念)而导致的.“玻尔理论”的提出,打破了经典物理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揭示微观世界基本特征的前景,为量子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这是一种了不起的创举,不愧为爱因斯坦的评价--玻尔的电子壳层模型是思想领域中最高的音乐神韵.2.解释其内容与应用: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能成功地解释粒子散射实验,但无法解释原子的稳定性和原子光谱是明线光谱等问题.为此,1913年玻尔提出了开创性的三个假设:(1)定态假设: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的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电子虽然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这些状态叫定态. (2)跃迁假设:电子从一个定态轨道跃迁到另一个定态轨道上时,会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能量由这两种定态的能量差来决定,即(3)角动量量子化假设:电子绕核运动,其轨道半径不是任意的,只有电子的轨道角动量(轨道半径r和电子动量mv的乘积)满足下列条件的轨道才是可能的:n=1,2,3……式中的n是正整数,称为量子数.4.玻尔理论在氢原子中的应用(1)氢原子核外电子轨道的半径设电子处于第n条轨道,轨道半径为r,根据玻尔理论的角动量量子化假设得n=1,2,3 (1)电子绕原子核作圆周运动时,由电子和原子核之间的库仑力来提供向心力,所以有(2)由(1)(2)式可得n=1,2,3……当n=1时,第一条轨道的半径为=5.3×10 –11m其他可能的轨道半径为,4r1 ,9r1 , 16r1 , 25r1 …(2)氢原子的能级当电子在第n条轨道上运动时,原子系统的总能量E叫做第n条轨道的能级,其数值等于电子绕核转动时的动能和电子与原子核的电势能的代数和En = (3)由(2)式得(4)将(4)式代入(3)式得En = (5)这就是氢原子的能级公式当n=1时,第一条轨道的能级为E1 = = —13.6eV其他可能轨道的能级为E n= = eV n=2,3,4……由轨道的半径表达式可以看出,量子数n越大,轨道的半径越大,能级越高.n=1时能级最低,这时原子所处的状态称为基态,n=2,3,4,5……时原子所处的状态称为激发态.(3)玻尔理论对氢光谱的解释由玻尔理论可知,氢原子中的电子从较高能级(设其量子数为n)向较低能级(设其量子数为m)跃迁时,它向外辐射的光子能量为=辐射的光子频率为=将上式改写为= =将上式和里德伯公式做比较得R= =1.097373×10 7 m –1这个数据和实验所得的数据1.0967758×10 7m-1基本一致.因此用玻尔理论能较好地解释氢原子的光谱规律,包括氢光谱的各种线系.例如:赖曼系、巴尔末系、帕邢系、布喇开系等的规律.当然,玻尔理论也有局限性,它在解释两个以上电子的比较复杂的原子光谱时遇到困难.后来诞生了量子理论——量子力学,在量子力学中,玻尔理论中的电子轨道,只不过是电子出现机会最多的地方.(四)原子的受激辐射——激光原子辐射有两种情形:(1)自发辐射:处于激发态E2的原子,由于不稳定自发地跃迁到低能的E1上,同时辐射光子.光子的能量为= ,普通的光源发光就属于这种辐射.它辐射的光子彼此能独立,发射的方向和初相位都不相同,所以我们可以从各个方向看到它发出的光.(2)受激辐射;当原子处于激发态E2时恰好有能量为= 的光子趋近它,原子就可能受到此外来光子的激励而跃迁到低能态E1上,同时发射出一个和外来光子完全一样的光子.激光就是由受激辐射产生的,一个入射光子由于引起受激辐射可以得到两个同样的光子,如果这两个光子在媒质中传播时再引起其他原子发生受激辐射,就会产生越来越多的相同的光子,使光得到加强,这就是激光,激光具有高单色性、高相干性、高亮度、而且方向性好.二.原子核(一)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一些不稳定的原子核会自发地转变成另一种原子核同时放出射线,通常有射线、射线和射线. 射线是氦原子核组成的粒子流, 射线是高速的电子流, 射线是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原子核由于放出某种粒子而转变成新核的过程叫衰变.原子核是一个量子体系,核衰变是原子核自发产生的变化,是一个量子跃迁的过程,它服从量子力学的统计规律.对任何一个放射性元素,它发生衰变的时刻是不可预告的,但对足够多的同一种放射性元素的集合,作为一个集体,它的衰变规律是则是十分精确的.用N0表示初始时的原子核数,经t时间后衰变的原子核数为N,则有N = N0 (1)这就是放射性衰变服从的指数衰减规律,式中代表一个原子核在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几率,称为衰变常数.放射性元素衰变有一定的速率,我们把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需要的时间叫半衰期T.即当t = T时,有,由(1)式可得T=或者写为对某种确定的放射性元素,原子核发生衰变的时间有早也有晚,它们存在的时间不一样.理论上常用平均寿命来表示放射性元素在衰变前的平均生存时间,放射性元素的平均寿命可表示为原子核放出射线后自身就发生衰变,在衰变过程中,质量数、电荷数、能量、动能是守恒的.根据质量数和电荷数的守恒定律,可以判定衰变的产物;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结合衰变前后粒子的质量,可以求出衰变过程中所放出的能量.(二)原子核的结合能与质能方程核子在结合成原子核时,由于有强大的核力作用,必须释放一定的能量.反之,将原子核分解成核子时,则要吸收同样多的能量,这个能量叫原子核的结合能.由于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放出了结合能,因此核的质量跟组成它的核子的质量比较起来就要小一些,设由Z个质子、N个中子组成的原子核,其质量为M,如果这Z个质子,N个中子是分散的,总质量应为Z m p + N m n,则由分散到结合在一起质量相差这叫做原子核结合过程的质量亏损.由爱因斯坦的相地论的质能方程有E= m c2这个方程表示物体的的能量增加E,那么它的质量也相应地增加,反之亦然.式中c为真空中的光速.所以在原子核结合过程中,质量亏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为E= m c2这就是原子核的结合能.原子核的结合能与其核子数之比叫每个核子的平均结合能.不同原子核的平均结合能不同,轻核和重核的平均结合能都较小,中等质量数的原子核,平均结合能较大,质量数为50—60的原子核平均结合能最大. (三)核的裂变和聚变1.重核的核子平均结合能比中等质量的核的核子平均结合能小,因此重核分裂成中等质量的核时,会有一部分原子核结合能释放出来,这种核反应叫裂变,如铀核裂变.当中子打击铀235后,应形成处于激发状态的复核,复核裂变为质量差不多相等的碎片,同时放出2—3个中子和原子核结合能U+ n Xe + Sr + 2 n + 200Mev这些中子如能再引起其它铀核裂变,就可使裂变反应不断地进行下去,这种反应叫链式反应,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原子弹、原子反应堆等装置就是利用U核裂变的原理制成的.链式反应要不断进行下去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每个核裂变时产生的中子数要在一个以上.2.轻的原子核变成较重的原子核时,也会释放出更多的原子核结合能,这种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核叫做聚变.如:H+ H He + n + 17.6Mev使核发生聚变,必须使它们接近到10-15米.一种办法是把核加热到很高温度,使核的热运动协能足够大,能够克服相互间的库仑斥力,在互相碰撞中接近到可以发生聚变的程度,因此,这种反应又叫做热核反应.氢弹是根据聚变的原理制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大假设如下:
第一,轨道定则:假设电子只能在一些特定的轨道上运动,而且在这样的轨道上运动时电子不向外辐射能量,因而解决了原子的稳定问题(按照经典电磁理论,电子绕原子核做变速运动,会向外辐射电磁波,致使电子向原子核靠近,最后导致原子结构的破坏)
第二,跃迁定则:在上述轨道运动时,如果电子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就要相应吸收或放出相应的能量。
这个定则很好的解释了原子光谱问题。
第三,角动量定则:电子绕核运动的角动量,必须是普朗克常量的整数倍。
这个定则用于判定哪些轨道是允许的。
综上所述,波尔理论的三大假设,已经初步显示出量子的威力,不过还带有明显的经典物理色彩,比如轨道的概念,无论如何,这三个假设已经向我们展示出了微观世界不连续的特征。
波尔理论的重要性
(1)它正确地指出了原子能级的存在,即原子能量是量子化的,只能取某些分立的值。
这个观点不仅为氢原子、类氢离子的光谱所证实,而且夫兰克——赫兹实验证明,对于汞那样的复杂原子也是正确的。
这说明玻尔关于原子能量量子化的假设比他氢原子理论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
(2)玻尔正确地提出了定态的概念,即处于某一些能量状态En 上的院子并不辐射电磁波,只有当原子从一些能量状态En 跃迁到亮一些能量状态Em 时才发射光子,光子频率v 由Hv= En - Em 决定。
事实证明这一结论对于各种院子是普遍正确的。
(3)由玻尔的量子化条件L=n?,引出了角动量量子化这一普遍正确的结论。
波尔理论的优缺点
它很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对复杂的却有困难。
此理论的成功之处是把量子论引入原子模型,不过对于电子的运动及位置它承认了经典物理的观点,并用经典力学来计算的。
总得来说玻尔引入量子论是个很了不起的成就。
关于波尔理论
电子撞击原子使其跃迁,那么E=E1+E2+△E,E表示电子的动能,E1表示原子的动能,E2表示原电子的动能.△E全部转化为原子里电子的动能,那么电子变到更高一级后库伦力的改变导致其动能的改变,这个动能与撞击而得到的动能是一回事吗,如果不是,又怎么样解释呢,请详细说明.
绕原子核旋转的电子由于获得光能能量上升而跃迁到较高能级,彼时该电子能量为
En=-(13.6*e)/(n^2)伏特,仅与电子所在电子层数(即主量子数n)有关。
按照波尔加设库仑力(即静电吸引力)提供向心力的话,由于电子离原子核远了,库仑力变小则圆周运动速度也应该减小咯?也就是动能应该减小咯?
这个和撞击而得到的动能似乎不是一码事……
不过话说回来你的问题我也没完全看懂
波尔的氢原子理论的两个困难
1.困难之一:不能解释多电子的情况
玻尔的理论只考虑到电子的圆周轨道,即电子只具有一个自由度,因此它对只有一个电子的氢原子和类氢原子的谱线频率作出了解释,对于具有两个或更多电子的原子所发的光谱,这理论遇到了根本的困难
2.困难之二:不能解释原子的稳定性
玻尔的理论虽然提出了定态的概念,但是没有解释电子处于定态时为何不发生电磁辐射? 按照经典的电磁理论,当电子绕原子核高速运动时,电子应该向外辐射电磁波,从而电子的能量减少,电子要向原子核靠近,最终原子要坍塌
而事实上原子很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