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象与境——邓碧泉诗词赏析之三

合集下载

境与象

境与象

三、本大题4小题。

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境与象袁行霈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

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

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

我所说的“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

所以我有时索性用“情志”这个提法。

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须赘言。

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释为“相加”。

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

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

然而,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

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

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

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侹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

”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

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

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

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

人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

一旦翱翔于广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

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

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

意象,意境,情感

意象,意境,情感
松柏
松柏——岁寒后凋,高大挺拔——正气凛 然,坚贞高洁——高洁之士。 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 咏松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 勿作桃李。” ----正直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 柏有本性。” ----坚贞 、高洁
竹子
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 —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
(李清照《点绛唇》)。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
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 《感恩多》)
丁香
常见意象意境----动物类
大雁
雁姿雄壮——雄浑悲壮 春秋迁徙——思乡之情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故乡渺何处?归思方悠悠。淮南秋夜雨,高 斋闻雁来。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 雁过南楼。
鹧鸪 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 别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

蝉——栖高饮露——志行高洁——高洁 之士。
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 深。……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品性高洁
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 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孤标傲世
寒蝉------悲凉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第四,从时间意识去联想。
明月之永恒
时光的流逝
个体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
对历史的慨叹和追思
第五,从空间意识去联想。
月的藐远宏阔 情感的苍凉
环境的空旷苍茫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
如何抓住意象体味情
感?
二、抓住画面,联系背 景,进行想象和感受

古诗词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古诗词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童孙未解供耕织,情感:本诗充溢着浓郁的 也傍桑阴学种瓜。乡 的喜土爱气,息赞,颂流了露农出民对紧儿张童
繁忙的劳动生活。
这首词古有诗哪词中的意象再、来意看境后和两句情:感
些意象呢?
这是一前个两怎句样意的象渔父?
渔歌子
【唐】张志和
戴在归(((西盛肥白桃鳜青斜的开美塞鹭花鱼箬风渔的的山、)前笠细父桃自流,雨 。花由水穿中飞初( 绿乐翔涨的的蓑而)))春白鳜衣忘水鹭鱼,
教材:人教2001课标版 学段:初中 学科:语文 年级:二年级 学期:下学期 课名:《古诗苑漫步》之“品古诗” (古诗词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教师:陈仕平
古诗词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意象是什么呢?
古诗词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古诗词中的意象、意境解和梦情要感借助
梦中的景物
意意象象就是是什带么有呢自?己情感的对象来揣摩做梦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意象。
( 翠绿的 )竹 (几枝 )桃花 (回暖的) 春江水(嬉戏的)鸭
翠绿的竹林外,几枝桃花摇曳生姿。鸭儿 在回暖的江水中嬉戏。(春天的无限生机)
表达了作者的喜春之情。 作者的情感
古诗词中的意象、意境这和一句情的感意
象是什么? 意象:含有情感的山川草木、人物等形象。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意象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情 者声 如子雨刚又声 烟规对感忙在啼 似(完水农:杜叫 雾采田民表鹃的的桑插鸟辛达喂起)勤了蚕了))子雨劳作,秧规。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意动境的:多赞么美美的之乡情村四,月 啊茫繁对!茫忙乡草的紧木河村张葱水生郁和又的稻活从山田的容原,,如热的白烟
似四爱雾月之的乡细情村雨。中之,人不!时传来

诗词达人│邓清泉:酬唱诗一百首

诗词达人│邓清泉:酬唱诗一百首

诗词达人│邓清泉:酬唱诗一百首第一篇:诗词达人│邓清泉:酬唱诗一百首诗词达人│邓清泉:酬唱诗一百首蓝水河社区(蓝社)出品原载:蓝水河系列公众号诗词微刊2016-07-02 编者按:本期收录的是邓清泉先生写给北京一女弟子的一百首七律,堪称诗坛传奇。

一自信天门为我开,方能涉世遇奇才。

常将秃笔当矛戟,总把诗坛作舞台。

珠玉千行随指跃,风情万种出心裁。

初谙根远连枝茂,从此攀山仰古槐。

二情自心头未肯乔,诗成可目胜阿娇。

花能解语何须说,舫亦随流不用摇。

风送对禽栖竹岭,月扶双影度枫桥。

从来互赠无铜臭,一曲新词赛碧瑶。

三赠句香于岭上花,腮红犹怪梦中他。

人无情思诗无主,我有斑痕玉有瑕。

醉里萦牵醒益剧,日间思念夜尤加。

休言柳絮穷归宿,沾到诗魂即是家。

四一伞同栖谢雨情,跟随感觉作徐行。

人因多话翻无话,路舍近程择远程。

意上云天归五岳,心随鸥鹭到三京。

纵然今世非新约,莫是前生有旧盟。

五一从别后梦犹惊,我在湖湘他在京。

无奈身心烦寂夜,只凭诗作述幽情。

抛钱暗处卜凶吉,观月红窗看雨晴。

满腹思丝如野蔓,悄悄爬去测归程。

六壁上琵琶久未弹,为诗学步正邯郸。

虽然一梦随师易,却是三更入睡难。

满座唯他知月缺,全城独我识灯阑。

忽收短信归期近,洗漱更衣对镜团。

七虽然天降小寒潮,一见伊人便解貂。

既说逢山闻玉笛,还谈遇水过金桥。

三更总被缠绵误,五谷难将饿意消。

思到临溪犹止步,只因德范有航标。

八为报平生不展眉,传将短信会雄姿。

恐因碧野人言茂,却怨红窗月魄亏。

挹露难消他口渴,展笺终得我心夷。

自因世事分平仄,醒后难成梦里诗。

九桃花又染故乡春,好庆吟仙降世辰。

四眼迷蒙双坠盏,五音嘹亮互扶人。

相宜雅句求平仄,互敬真情失主宾。

吹烛分糕成两块,更从云际赏金轮。

一〇诗书一任醉馀狂,毕竟斯文世泽长。

虽恐情绵蚕缚茧,终因日久海生桑。

恩师伴坐山犹软,玉手相持水亦香。

此谊原非同彼谊,倩谁抄去又佳章。

十一拈毫飒爽慕雄姿,惹得丝牵无绝期。

谈话总同寻僻处,邀游难待掌灯时。

画求古朴诗求雅,柳怕摘枝人怕离。

诗词的“力”——邓碧泉诗词赏析之六

诗词的“力”——邓碧泉诗词赏析之六

诗词的“力”——邓碧泉诗词赏析之六一首优美的诗词,为何令人心动?是长长短短的文字吗?不是。

是抑扬顿挫的节奏吗?不是。

是生动形象的物象吗?不是。

是朗朗上口的吟诵吗?不是。

诗词是一股力,是由文字与节奏、象与境、节奏与韵律等等诸多元素整合起来的一股力。

正是这股力拨动了读者的心弦,令读者的心灵为之颤动,随之舞动。

诗词的力不同于物理学中的“实”力,它是一种“虚”力。

但只要敞开心扉,我们就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它的存在。

因为,它能触动我们的情绪,震动我们的灵魂,感动我们的心灵,也能推动我们的思考。

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催发多少眼泪;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迸发多少愉悦;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激起多少豪气;慧能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引出多少思索。

可见,诗词中确有一股力,它能透过字面作用于人的心,令人心动。

让我们细细体味碧泉先生的诗词,用心灵去感应蕴含在其中的力。

至情至性的感染力动情为诗,情为诗动。

动情之下,必有好诗篇,必令读者情为之动。

这是诗词创作的必然。

诗人有感而发,所作诗词必然满含深情,这种情,是诗人的心声,是人性的体现。

但凡有情之人,必有相同相似的情感频率。

读有情之诗,也就必能引动情感共鸣。

这就是诗词情感内涵表现出的感染力。

诗词,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张扬。

“吐纳英华,莫非性情”,自碧泉先生笔下流淌出来的,无不是他的感情泉水。

在他诗词中涌动的,无不是他至情至性的情感体悟。

作为性情中人,他有他的喜怒嗔痴,他都不加掩饰地将其投射到自己的诗词创作中,当这些真实的情感一旦被入木三分的笔力再现出来,就具有了可令人感同身受的感染力。

唐多令游新屋仔村花卉满山丘。

清泉带彩流。

就几年,一展鸿猷。

椰绿桃红财路广,看交易,到田头。

水秀可行舟。

山青好旅游。

乐农家,诗兴悠悠。

状态最佳微醉酒,借明月,再登楼。

新屋仔村是广东省文明村,被评为首批“湛江最美的村庄”之一。

该村以种植经营花卉为主业。

红军长征百诗

红军长征百诗

红军长征百诗红军长征百诗卢凌日题记:邓碧泉先生博览群书,披阅长征史料五千多万字,所作长征百赋,循史探幽,独辟蹊径,颇多深见卓识,故不惟文字奇美,亦史学一家矣。

先生每成一赋,必赐余欣赏,熟读之余,感慨生焉。

于是借先生史腹,抒我诗怀,旁生之作,未免浅陋。

今得附骥刊登,不亦沾先生之光乎!(一)瑞金革命征途费运筹,由来霸业赖宏猷。

瑞金一启长征路,万里云山写春秋。

(二)沙洲坝僻野谁言不卧龙?沙洲坝上可寻踪。

伟人行址煌煌在,三棵树前唱大风。

(三)叶坪一自红都建叶坪,神州赫赫走精灵。

工农高举擎天帜,检阅台前枪有声。

(四)云石山一山如坠北辰高,古寺同眠两英豪。

共论时艰扶既倒,黎平伏笔始今朝。

(五)梅坑梅坑一度“小中央”,作战挥旗将令忙。

刘叶周朱故居地,马蹄踢踏声犹昂。

(六)马道口马道当年战马驰,而今回望梦依稀。

长征路上多节点,此地资谈有话题。

(七)岩背村漫将成败论英雄,汗水岂无点滴功?岩背背时不背志,但凭心迹亦认同。

(八)宁都识势英雄举义旗,宁都一笔史留诗。

军心失驭民心去,得失攸关一着棋。

(九)董振堂举旗易帜觅英明,许国何辞百战径。

马革裹尸横浩气,将军名记地有声。

(十)罗塘上兵伐谋次伐交,派心难伐笑王朝。

罗塘默许开关诺,便教雄鹰上九霄。

(十一)兴国此地曾经七师雄,知兵自古退为攻。

撤离兴国避锋刃,史论而今记一功。

(十二)于都集结于都屯兵粮,西行打点事匆忙。

自兹挥手长相别,秋水依依泪沾裳。

(十三)过五岭横绵五岭莽苍苍,跨越神兵步昂扬。

识破机关为自保,高棋一着南天王。

(十四)奔袭城口傲恃碉群不可摧,神兵孰料迅如雷。

仓皇只择逃生路,堪笑王师空有威。

(十五)汝城战云四起压危城,一旦兵争梁柱倾。

百万雄师过境后,始知弦外曲中声。

(十六)陈济棠前观一态后一容,面孔先生不相同。

独霸南天多指谪,羊城却唤得春风。

(十七)李汉魂精忠报国一昆仑,百战沙场浩气存。

感国伤时悲社鼠,林泉归伴佛一尊(十八)潇水回望湘江潇水两茫茫,一水欢腾一水伤。

定风波解读分析

定风波解读分析

解读: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一种“纯意向性客体”,它依赖人类意识的意向性投射活动产生、存在,并且得到价值的实现。

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创作是作家对外部世界进行意向性投射的过程。

文学作品一旦完成,就成为独立的纯意向性客体,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活动才能真正实现其存在。

波兰文论家英加登把文学作品分成四个层次:语音现象层、意义单元层、轮廓化图像层和再现客体层。

这种层次划分展现了审美活动重心是从文本向读者转移的。

在前两个层次中,文本固有的形式因素占支配地位,从第三个层次开始,文本则逐渐退后,读者的想象取得主动。

这四个层次决定了读者不能脱离文本进行不着边际的猜想,也决定了文学作品不能脱离读者的阅读而独立存在。

《定风波》作为“纯意向性客体”,也必须通过读者的阅读和欣赏活动,才能展现它的价值和风貌。

通过阅读,我们会发现词中短短的文字符号构造了一个丰盈而灵动的意象世界。

打开这意象之门,呈现的是苏轼旷达淡泊之中所包含的痛苦复杂的情感世界。

这种阅读,即读者的意向性投射活动,也是在文本的四个层面上逐渐展开并趋于成熟的。

首先从文本的语音现象层来看,它是文本的其他层次,特别是意义单元层次的物质基础。

语音现象层指的是文字的字音和在字音基础之上的语音构造。

字音负载字词的意义,并通过语音素材(即物理上的发音和生理上的发音)实现具体化。

在许多文学文本中,语音同时还具有独特的审美功能,字词的发音,它们构成的韵律和节奏,直接体现了文本的审美特性,参与文本意义的构成。

相对于其他体裁的文本,词和音乐的关系尤为密切。

词具有“依声填词”的特点,这也决定了语音现象层在词的层次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

苏东坡的这首《定风波》词,共11句,用了5个平韵。

因平声舒缓,力度弱,“声、行、生、迎、晴”,依次呈现,就像平原上的小溪流水,轻柔舒缓,在空间上造成一种平静而又空旷辽远的审美效果。

并且这几个字字音清澈明快,也给人轻松舒适的感觉。

另外,第一、二、三、五、六、八、九、十一句,都是七个字的长句,形成工整、连绵、和缓的抒情格式,奠定了全词平和的情感基调。

中考语文复习之古诗词鉴赏课件ppt

中考语文复习之古诗词鉴赏课件ppt
【题目形式】 (1)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2)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要准确地使用评价诗歌的一些术语。
语言风格
鉴赏古代诗歌常用词语
平淡 :(质朴):不加修饰,平易近人。 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绚丽:词藻华丽,富有文采。 明快: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含蓄:意在言外,引而不发。 洗炼: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例:“越中山色镜中看”中的“镜中看”启发读者去想象
兰溪山水的美妙景致,请作具体描述。
3.理解意境(氛围类):
例:(1)“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 “塞下风景”的哪些特点? (2)在“缓步徐行静不哗”一句中,既表明军队正在行进, 又给人静悄悄感觉的短语是-------。
4.赏析词句(表达技巧类):
边塞诗:渴决望心建;壮功志立难业酬、、保报家国卫无国的门 的悲愤;久居边关思念亲人 的忧伤、孤独。
游子漂泊在外(久戍边关、 行旅诗:久宦在外)的孤独寂寞 和 …… 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中考题)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春 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答题方法 :明确指出所使用的修辞 或 表 达技巧,阐述这种修辞 或 表达技巧表现 了什么内容 或 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或揭示 了什么道理。
答题格式:这首诗运用了﹙修辞 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 表达了﹙怎样﹚思想、情感。
【题型示例】分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句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 样抒发诗人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 【答题要点】
第二问: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 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 现了夏夜的寂静。
2.描写画面 类题型的解答:

文化积淀与诗词的厚积薄发——邓碧泉诗词赏析之二

文化积淀与诗词的厚积薄发——邓碧泉诗词赏析之二

文化积淀与诗词的厚积薄发——邓碧泉诗词赏析之二岂料愚顽喜赋诗,虫鱼花鸟入心扉。

三年草作诗三百,半是荒唐半是痴。

这是碧泉先生口占的一首自嘲七绝。

自2005年12月至今,三年多的时间里,碧泉先生共创作了三百多首诗词。

这样的速度,许多专业诗人也难以达到。

令人惊叹的不仅是他诗词创作的速度和对诗词创作的痴迷,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三百多首诗词,从叙事纪实到旅游散记,从生活随笔到历史感悟,题材丰富多样;从白描记录到浓墨抒情,从观物生情到寓理于事,手法不一而足……精品力作俯拾皆是。

如此高的作品质量,如此多的作品数量,如此短的时间,能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

庄子曰:“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能有这样骄人的创作成果,绝非偶然,究其原因,实是“厚积薄发”。

五十年的人生阅历,五十年的学习思考,五十年的情感历程,在诗人心中沉淀酝酿,如同封存了半个世纪的美酒,一旦为诗词这文学载体所启封,就会汩汩而出,承载于三百多首诗词中,自是杯杯香醇,令人陶醉。

难怪碧泉先生曾说:“我很幸运,终于找到了诗词这个抒发情感、阐释思想的载体。

”永遇乐西京怀古漠北山南,天连陇右,秦岭拱护。

泾渭分明,相依灞浐,八水行商旅。

骚人墨客,佳人才子,书画琴棋歌舞。

十三朝、帝王将相,香车宝马旗鼓。

一歌长恨,秦砖汉瓦,多少辉煌归土。

雁塔题名,灞桥折柳,旧事随风雨。

无情岁月,有心黎庶,自古荣枯有序。

看今日、唐风再起,九州绿怒。

这首《永遇乐》是碧泉先生2007年国庆长假在西安旅游时所作。

词中无论是人文地理,抑或历史典故,皆是信手拈来,驱象行诗,挥洒自如。

从“漠北山南,天连陇右,秦岭拱护。

泾渭分明,相依灞浐”的地理描写,到“八水行商旅。

骚人墨客,佳人才子,书画琴棋歌舞。

十三朝、帝王将相,香车宝马旗鼓”的人文风物;从“一歌长恨,秦砖汉瓦,多少辉煌归土。

雁塔题名,灞桥折柳,旧事随风雨”的历史感慨,到“自古荣枯有序”的规律总结。

直至“唐风再起,九州绿怒”的呐喊。

诗歌意境鉴赏三法

诗歌意境鉴赏三法

诗歌意境鉴赏三法作者:邓彩莲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08年第12期【摘要】诗歌鉴赏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把握,本文对该问题作了深入探索,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体会诗歌意境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诗歌鉴赏意境阅读教学古诗以抒情为主,无论是重视音韵、词彩也好,讲求词序、修辞技巧也好,其目的都是为了抒发情意,表达题旨。

它们共同构成一种蕴含丰富的语言境界,古人称之为境界或意境。

所以,体会诗歌妙处的关键在于意境的领会。

意境具有含蓄性、暗示性的特点,并非能轻易把握,如何才能体会诗歌的意境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抓住诗眼,体会意境诗人讲究炼字,“吟安一个字,捋断数茎须”,这种表现力强,意蕴丰富生动,韵味十足的字是诗中语言的精华所在。

古人把在关键处锤炼出的好字称为“诗眼”,“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

”这些字使全句气蕴灵动,最能翻出新意开拓情趣,它也是洞察诗中旨趣的窗口。

“着一字而境界(意境)全出”,“炼字”即是“炼意”。

一字之微,有关于境界全局,抓住了这些字、词,就好像找到了开启境界的钥匙。

如齐己的《早梅》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

”齐己叹服,拜郑谷为“一字之师”。

“一枝”之所以胜于“数枝”,并不在于数量多少的表层含义,而在于这一枝傲雪先开的梅花,最早宣告春天的消息,最先在严寒中带来暖意,春光就从这一枝上开始,这一枝变成了春色的最初象征。

由于一枝,而显得更集中而有典型性,诗人对他的惊喜赞叹之情也显得更强烈而深挚。

找到了“一”这个“诗眼”,便能体会整首诗歌的意境。

二、展开联想,领悟意境联想与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重要因素,也是诗歌鉴赏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

“形象大于思维”的艺术现象就是读者、鉴赏者发挥了其联想与想象力的结果。

诗之境界的产生,一靠“见”,即通过艺术形象的“直觉”把握而获得;二靠“悟”,即读诗需经过艰苦思索,引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越深刻;联想越丰富,诗的境界越完美。

山居秋暝阅读答案

山居秋暝阅读答案

山居秋暝阅读答案1.用简洁的语句概括这首诗歌所描写的内容。

答案:描写了秋山雨后的月夜。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色?答案:前句写静景,后句写动景,诗人用动静结合的方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景观:明月照耀着苍翠的松林,月光透过林木的缝隙泻在林间;晶莹闪亮的泉水在山石上流淌,不时发出淙淙的清音。

3.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答案:从侧面表现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弃。

是八上语文《导学》105页上的吧!还有一个练习题是这样的:1.填空:首联把地点____、时间____、季节____、环境_____全点了出来。

2.后面明明写了浣女渔舟,怎么说是空山?答:3.以动写静,以动衬静的几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诗中出现松、泉、竹、莲意象,都是美好高洁的,有何深意?答:5.尾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什么志向?答:6.写出你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理解。

答:(以下是2006年资阳巿中考题)7.这首诗选自____朝著名山水诗人王维的《》。

(1分)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1分)A.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把地点、时间、季节、环境全点出来了。

B.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一光一声,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自然景物的幽静。

C.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

D.全诗格调清新,富于生活气息,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尚的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9.用几句话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展示的画面描绘出来。

(3分)答:10.山中明明有浣女、渔舟,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是空山呢?11.人们常称赞王维的诗诗中的画,画中有诗,苏轼更是将其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誉为诗中有画的典范之句。

你能够将此画描绘出来吗?答案:1.山晚秋雨2.大概诗人来到山林,远离了嘈杂烦扰的市朝,山居给他的突出印象就是非常寂静;当然,山中林木茂盛,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

虚实相生的诗词艺术——邓碧泉诗词赏析之七

虚实相生的诗词艺术——邓碧泉诗词赏析之七

虚实相生的诗词艺术——邓碧泉诗词赏析之七虚与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对重要概念。

在哲理中,它是“有无相生”、“非实非虚”的自然辩证,在军事上,它是“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的兵家诡道,在政治上,它是“虚功实做”、“务实务虚”的治世哲学,在建筑中,它是“高低凸凹,全凭虚实”的空间艺术,而在文章书画中,它就是“虚实相生”的意趣境界。

较之其他的传统艺术,古诗词对“虚实”的运用显得更加简洁而含蓄,其审美也更妙趣横生。

数十字的精心营构,实则如锥刻刀勒,具象精微而刻画生动;虚则如风影露痕,可想象而难以描绘。

可以说,诗词就是虚实的艺术。

从宏观上看,它是诗人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交融。

体现在诗词的象与境,物象是具体的、实在的,意境是抽象的、隐匿的,只有象境相依、虚实相生,诗词才有体有魂,才是完整的艺术作品;从微观上讲,虚实相生也是诗词的一种语言艺术和写作技巧,它是诗词抽象语言与写实笔法的精心排置和巧妙运用,虚实结合的诗词行文,才能使诗词情景交融,达到亦真亦幻、灵动生趣的效果。

碧泉先生对诗词虚实的描述令人印象深刻:“诗词的虚实运用就像太极图的原理,具体的物象与抽象的意境,好比是太极图的两条阴阳鱼,互相转化、互相依存,从而构成了诗词的整体;而阴阳鱼中的眼睛,就好比是诗词创作的虚实技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才真正赋予诗词以灵性。

”化实为虚虚,是“超以象外”的情思。

在诗词中,既有统领全诗意旨的虚境,亦有着墨于实体之外的虚笔。

这是将有限的笔墨演化出无限思维空间的必然途径,也是“诗意”的真正所在。

《四虚序》云:“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热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

否则偏于枯瘠,流于轻俗,而不足采矣。

”艺术创作,追求将客观的真实境象转化为充满作者主观情意的艺术形象,这就是“以实为虚”。

如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是从景物化入哲思的虚境之化;而李商隐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
后主被俘入宋后有着随时被害的死亡威胁有着故国难归的亡国恨痛有着眼看着妻子被凌辱的耻辱有着昔为君主今为囚徒的强烈反差这些感受交织于胸痛苦得近乎麻木很难分辨此时此刻究竟是因为什么而悲哀而烦恼除了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真是无法形容
课外古诗词鉴赏与背诵
主讲人:周思静
指导老师:彭碧玲
班级:196
学校:长沙大学附属 中学
随堂测验
1、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蚕至死丝才吐尽,蜡烛烧成灰烛泪才流尽,原本表 现了爱情的坚贞,现在多用来比喻奉献精神。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咏叹了忠贞爱情,含蓄蕴藉地写出了浓郁的离别之恨 和缠绵的相思之苦。 3、最后一句用了怎样的传说?有何用意? 青鸟是传说中为西王母传递信息的神鸟。这里写出了 作者认为对方居住不远,希望有人前去传递书信的想 法。但这并没改变相见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 的希望,痛苦仍将继续,前途依旧渺茫。
李商隐的爱情诗是最为人们广泛传诵的。他 常取名《无题》,或以诗中两字为题做为此类诗 的题目,后人就把无题诗作为爱情诗的别称。 其实李商隐的无题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隐 晦朦胧的爱情诗。诗人的对象和恋情在当时是不 能公开的,写相思又无法直说,所以写得迷离恍 惚。另一种则是借恋情而寄托激愤,抒发感慨, 就象他自己所说:“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 喻君子”。以他的两首《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和“相见时难别亦难”为例,前一首写有情男 女无法如愿的苦楚,后一首刻画了陷入绝境的爱 情,诗情变幻迷离,难以捉摸。
上阕:“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婉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 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 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 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 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月如钩 ”,是作者西楼凭楼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 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 少遐想、多少回忆?承载着他人生的无常之悲。而俯视楼下,但见 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 ”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 合无痕。全句摹画了一幅意境朦胧、浸染着哀愁的图画。

奇诗共欣赏,疑义相与析--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语文古诗鉴赏题指瑕辨疑

奇诗共欣赏,疑义相与析--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语文古诗鉴赏题指瑕辨疑

奇“诗“共欣赏,疑义相与析——2020年高考全国卷I语文古诗鉴赏题指瑕辨疑◎彭兰彭兰,湖%航天高中教+。

虽然2020年高考早已尘埃落定,人们对于高考语文试题的讨论热度渐退,但在新一轮的复习备考过程中,高考试卷中仍有一些问题需要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精研覃思。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古诗鉴赏题的古诗释义即是问题之一。

读完2020年高考全国卷I古诗鉴赏题及诗歌注释,笔者就感觉诗歌迷雾重重,令人生疑。

首先,作为一首七律,这首诗怎么会出现颔联联重的秀枝”和“不怕江花不满枝”的同,注释,教,诗为“作诗”,诗”一为于人,定的,诗人能在家教书,有出诗14题的B,那么 然解释不通,的宾语 不。

,注释联中注为,令人生疑。

与之对的,律诗颔联对,一,之。

,联诗枝语,语是诗人是友人 B.于人,有的会,作者的诗出。

C.作者虽然身在教,但心中然,领略美好春光)可以看出,出题人认为的语是人休(皮因眼疾无法完成诗人一起的定),诗枝的语是诗人。

此理解,人我出诗篇、在教书两件事之间应该是因果关系,么诗歌一联中不应该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

出题人的理,首抨格难。

最后,颈联法奇特,难,出题人在命制诗题似乎有避难,注释择题中全无涉及。

经查阅,笔者发现对这首诗意有详细解读的资料共有六,一篇是一线教师的解读,见于微信公众号“湘语文”2020年7月9推送文章《首发!2020全国I卷诗歌鉴赏精讲及答案析,超详细哦!》,署名广州天河王子文,四是南京师范大学钟振振教授的答疑文章,见于凤凰诗刊”微信公众号,是《秀枝钟振振教授答疑信》《就诗答读者钟振振教授答疑信》《2020全国高考语文试卷阅读之一钟振振教授答疑信六》《年全国高考语文卷,阅读之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二七)》,最后就是中华书局、等撰,王锡九校注《松集校注》1263-1265页对于本诗的注解。

这些材料见解各异,为我们 读思的同,诗歌解读复。

于诗歌读的疑难要是联,为于论,笔者首联、颔联、联的序分而论之。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重点讲练-专题02--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ppt课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重点讲练-专题02--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ppt课件)
16
【答题规范】
①概括画面要素 ( “xx图”式短语,常见要素为时间、地点、事件、主 要景物等,通常4~6字)
②点出画面氛围 (常用四字短语)
③分析蕴含情感
【参考答案】
①描绘了汉江奔流的景象,汉江萦纡万里,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 踞。江水四溢,泛滥于中国,波涛汹涌迅疾奔流, 营造了浩瀚磅礴、气 势宏大的氛围; ②渲染了汉江汹涌浩大的气势,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 统、国运兴盛蓄势,突出了歌颂盛世伟迹的主题。
关注,提高自己的发现能力; ②“析”
掌握基本答题模式,在审清题干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 合理的解读。
24
【真题直击】
(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春日秦国怀古 【唐】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 ,泾水③ 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20
三、情景关系类
21
示例:
①哀景写乐
②乐景写哀
• 塞下曲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 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 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
•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 客舍青青柳色 新。 劝君更尽一 杯酒, 西出阳关 无故人。
22
【题型解析】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 注: 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阙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 析。
32
【答题规范】
①指出作用; ②结合作用,紧扣文本进行分析; 如果有多种作用,则按题干要求,逐条归纳,分点作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的象与境——邓碧泉诗词赏析之三“象”,即事物的表象,是能用“色声香味触”五官感受到的事物。

诗词中的象又分为物象和意象,物象是指客观事物的形象,意象则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形象。

《周易•系辞》就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

诗词之用象,绝非无由而为,之所以用此象而非他象,本身就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好恶与思想选择。

例如,诗词取“梅”为象,梅这种植物、景物就是物象,而一旦入诗,它就已经不是单纯的景物,而是“坚强、不屈不挠”的代指,这就是它蕴含的意象,但在字面,也仅是“梅”一字。

“境”,即意境。

评价一首诗词,我们常说诗味浓、境界高,这些感受并非诗词的字面反映,而必须透过诗词的象用心去领会。

诗词的意境是诗词深层次的感情映射、思想内涵,但它并非凭空存在,而必须要依靠字面的景、物、事得以附着。

因此,要想真正理解一篇诗词,不但要对诗词的象加以研读,更要对诗词的境加以揣摩。

优秀的诗词创作,必于高远处立意境,善细微处用象。

对于立意和用象,碧泉先生也有他自己的心得感悟。

虞美人诗词感悟从来韵律怡情性,心在阳春景。

风花雪月水烟波,总揽湖光山色不嫌多。

寓情松竹垂杨柳,妙在三巡酒。

作诗心静坐春风,多少名言佳句月明中。

这首词是碧泉先生总结自己诗词创作感悟所作。

其中不但对诗词的立意、用象作了精到的阐释,也谈及他个人诗词创作的一些心得。

首句是他对诗词的总体看法——“从来韵律怡情性”,此处以“韵律”代指诗词,无论是诗词创作还是诗词欣赏,都是愉悦心灵、陶冶性情的好途径。

“心在阳春景”,诗词能怡情冶性,是因为创作的灵感、欣赏的情趣均是源自美好的意境。

因此,只有好的立意构境,才能使诗词有阳春白雪之雅,读者也才能有如沐春风之感。

对于象,碧泉先生是赞成博取而精选的,应当充分观察考虑相关的物象,“风花雪月水烟波”,动静虚实、色形声味,皆不可放过,只要使用得当,即使“总揽湖光山色”也“不嫌多”。

但对于象的使用,就必须结合诗词意境来精拣准用,凡所用物象,必考虑其深层意象,“寓情松竹垂杨柳”,例如松之傲岸、竹之气节、柳之伤感,并非随意而用,关键就在于“寓情”,用所选之象抒己之情,表己之意。

该词末三句则是诗人的个人创作感悟,醉意、静心、更深月明,皆是他创作诗词的最佳状态,三巡酒后,精神轻松;心静之时,文思敏捷;皓月当空,更是浪漫情怀,心旌摇曳,好词佳句自是唾手而得。

循着碧泉先生立“阳春”之境,揽“不嫌多”之景,择“寓情”之象的立意用象之法,仔细赏玩其诗词,就会发现,这样的创作手法,正是他的诗词立意宏阔、诗味浓郁、意象生动的成功经验。

特定物象的撷取但凡行文作诗,必有其所选题材、所述对象。

如登临怀古之作,登临之古迹,即为所述之对象;又如游览抒怀之作,游历之景物,即为所赞之客体。

而这些对象,又必是特定的,黄山的景物当然与泰山不同,春之生机盎然当然与冬之肃杀苍莽迥异,因此,行文作诗就必须着眼于所选题材的特定性,对于所选物象也必考虑其与题材的特定对应。

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所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堪称边塞诗中的绝唱,此句将塞外大漠的风景刻画得苍劲细腻,令人一读就能感受到塞外的苍凉浩阔,原因就在于诗人对塞外特定物象的细致观察和绝妙运用。

大漠无风无碍,烽烟孤升,自然不同于普通农家的袅袅炊烟;塞外气清野阔,黄河上一轮圆日西沉,自然比山角树头的落日更为醒目而壮阔。

作者正是紧扣这些塞外风光的特点,恰如其分地运用特定的物象,才营造出如此逼真生动的如画之境。

对于特定物象的撷取,碧泉先生的说法浅显明了:“诗词,尤其是写景状物的诗词,必须抓住写作对象的特点,所选取的物象必须是最能反映其特点的东西。

切忌随意堆砌物象,泛泛而写。

要衡量所选用的物象是否有其特定性,有个简单的方法,就是让读者只看诗词内容,别告诉他标题,如果读者能准确的读懂你要写的是什么,那就是成功的。

倘若诗词内容‘放之四海而皆准’,让人不明所指,例如写名山的诗词,看完之后不知道是写山的,或者看得出是写山,却不知道写的是黄山还是泰山,那就是失败的,原因就是没有抓住描写对象的特点和特定物象。

”青衫湿海浪人生栖身海岛波涛上,海浪也情浓。

熟闻看惯,潮升潮落,秋月春风。

遮阳斗笠,丰收竹篓,解困烟筒。

推船出海,捕鱼捉蟹,其乐融融。

湛江,是一个半岛城市,不但有着1400多公里的海岸线,港口岛屿更是星罗棋布。

许多生活在海边的渔民,看惯潮起潮落,栖身风浪之中,过着辛劳而又怡然自乐的生活。

碧泉先生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湛江人,对他们充满了感情,更将他们的生活刻画于自己的诗词之中,创作了这首《海浪人生》。

渔民有着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体现在诗词中,也就必须精准地选用其特定的物象,方能收到意象生动之功。

该词上阕使用了远景的描写手法,给我们营造了一个海边远眺的诗词景象。

“栖身海岛波涛上,海浪也情浓”,如同一张海上渔歌唱晚的美丽画面:辽阔无垠的大海,夕照之下,伴着潮起潮落,泛起金黄色的片片鳞光。

而在那远远的波光与小岛之间,隐隐地,我们看见了一叶扁舟,在海浪温柔的簇拥下,正倔强地向着岸边划来。

仿佛我们也能看到站在船头的渔民那充满丰收喜悦的笑容和在夕阳下与海面一样泛着光辉的古铜色皮肤。

下阕,诗人则使用了长焦特写的方法,“遮阳斗笠,丰收竹篓,解困烟筒”。

这三个物象均是渔民身上最普通也最有代表性的东西,一顶抵御阳光暴晒的竹斗笠、一个满载收获的鱼篓、一把消除困乏寂寞的水烟筒,诗人并没有正面描写渔民的形象,而是简单的撷取了这三个特定物象,就在读者面前将一个渔民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劳动的辛勤、丰收的喜悦、怡然自乐的休闲,都轻松在这寥寥十二字中得以清晰反映。

这就是运用特定物象描写特定题材的成功范例。

碧泉先生的诗词中不乏游记类的佳作。

从这些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不仅是在旅游中放松心情,更是凝神去捕捉当地的特点,用心去感受当地的人文风情。

2007年,碧泉先生前往福建龙岩,参观了堪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奇的客家民居建筑——永定土楼。

独特的建筑风格、深厚的历史积淀、淳朴的客家民风,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且看他是如何来描述这一独特题材的:望海潮永定土楼武夷余脉,博平岭下,汀江南去蜿蜒。

岚拥翠涟,土墙黛瓦,楼分五凤方圆。

聚散势延绵。

过小桥流水,石巷回旋。

四落三堂,族居围屋脉根连。

楹联题刻诗篇。

配雕梁画栋,花木芊芊。

深屋读书,清溪洗砚,山歌喝犊梯田。

门户对桃源。

见柿红一路,峰谷开颜。

竹马童谣,心随唢呐入新年。

该词上阕采用了层层递进的方法,由远及近,由大环境渐入小环境,最终将目光锁定在全词对象——永定土楼。

武夷山、博平岭、汀江,此三个物象均为地理坐标,清晰地定位了永定土楼的地理位置,有地理常识的读者便能一目了然;诗词的镜头进一步推进,“岚拥翠涟”,依山偎绿,这是永定土楼的自然小环境,仅用“岚”、“翠”二象就将土楼周边生态景观生动点染;接着,镜头聚焦到全诗的主角——风格独特、形态各异的土楼,有美轮美奂、廊道纵横的方楼圆寨,也有三堂两横、前低后高的五凤楼,虽星罗散布,却散聚有致,格局有法。

下阕以人文为主,特写镜头不断切换,充分选用了最能反映土楼客家居民人文风俗的景象,有“楹联题刻诗篇,雕梁画栋”的文化积淀,也有“深屋读书,清溪洗砚,山歌喝犊梯田”的耕读家传;有“门户对桃源。

见柿红一路,峰谷开颜”的人文生态,也有“竹马童谣”生活情趣。

收笔处更是化实为虚,遥想新年的热烈场面,使诗词意象更为深远。

全词镜头感强烈,层次渐进,虚实有度。

所用物象颇多,可谓目不暇接,但诗人择象绝非泛泛,均为能准确描绘永定土楼及客家生活的特定物象,故令人读之如身临其境、印象深刻。

所谓物象的“特定”,不仅在于它是事物客观存在的特质,更在于作者对该物象的特定理解。

对物象特定性的不同理解,直接决定了作者对该物象的选择,甚至有时对于同一题材,出于作者的特定视角或需要,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撷取手段,产生风格迥异的艺术效果。

湖光岩,是中国独一无二的玛珥湖(火山喷发后形成的湖泊),也是湛江的著名景点。

此地山水灵秀,实是文学创作的好题材,历代文人墨客多有遗墨。

而湖光岩本身的特定物象,无论是白日之碧湖赤岩,抑或深夜之湖光镜月,为前人几近用绝。

也正因为这样,如何别出心裁,写前人之未写之景,猎前人之未用之象,为现时的诗人、作家增加了超越的难度。

碧泉先生也以湖光岩为题材作过一首《渡江云》,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避免雷同,另辟蹊径的:渡江云月夜游湖光岩闲游偕百侣,秋高气爽,夜色染茱萸。

赏玉壶悬壁,镜月湖光,云影有中无。

雄狮对峙,林深处、宿鸟情呼。

漾月圆、冰清玉洁,好运见龙鱼。

鸿儒。

题名玩月,赤壁生辉,胜万千话语。

僧老去、留温石桌,经绕藤葫。

今宵正对中秋月,古寺前、素酒香菇。

蘸玉液,齐来描画天图。

此词诗人实是煞费苦心而作。

他精心地构思出一个中秋夜游湖光岩的情景,在幽静淡雅之中凭立出独特的怀古追思之境。

以此为出发点,选用了符合这个特殊意境的特定物象。

从重阳“茱萸”,到月夜的“镜月湖光”;从林中“宿鸟情呼”,到湖光岩“龙鱼”;从历代文人的“题名玩月”,到湖畔楞严寺的“经绕藤葫”。

有实景的“雄狮”岭,也有虚景的“玉壶”壁;有实写现时的“漾月圆、冰清玉洁”,也有虚写当年释琮长老与李纲论道的“僧老去、留温石桌”。

这些物象俱是精心选择、串用得当,令全诗营造出一种亦真亦幻、古今交叠、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别出机杼,不落窠臼,真可谓“绝妙好词”。

寓情于物,化意为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脍炙人口的《天净沙·秋思》,所取物象皆平常无奇,却令人读之如临悲怆凄冷之境,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

盖因这短短二十八字,比兴之十一景,景景溢情,字字含意,为人勾画出一幅逼真的羁旅荒郊图,感人动情之处,不在字面的物象,而在于潜隐于背后的丰富意象。

难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道:“廖廖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一曲《秋思》,心中隐隐作痛,悲泪欲出”。

诗词意象是联结物象与意境的关键环节,只有认真体味物象背后的意象,才能真正感悟到诗词的意境。

正所谓“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如咏菊之诗,必体味菊之色香外的清高纯洁,方能明白诗人坚贞高洁的人格追求。

又如以梧桐为象之景,必体味梧桐之萧瑟冷寂,方能感受诗人凄凉悲伤的情感流露。

这就是意象在诗词中的重要作用。

鹧鸪天雷州西湖海国西湖凝义情,曲桥北折又南行。

青芜青石贤踪路,难弟难兄送别亭。

风澹澹,雨轻轻。

平湖杨柳小浮萍。

十贤祠纪留文墨,万世千秋座右铭。

这是碧泉先生的一首登临怀古之作。

宋代文豪苏轼曾被贬儋州,与其胞弟苏辙同寓雷州西湖,泛月湖中。

词中借景抒情,所用之景取喻准确、意象生动。

“曲桥”北折南行,不仅实写湖中曲桥之形,也寓意苏轼自惠州再贬海南,暗叹一代贤臣身世坎坷曲折。

用“青芜青石”、“风澹澹”、“雨轻轻”的凄冷意象,意构出文人落难的悲凉情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