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四年级数学5-7单元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认识垂直和平行∣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认识垂直和平行∣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会用直尺和量角器画垂线和平行线。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教学思想。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特征和性质,会用直尺和量角器画垂线和平行线。
三、教学难点理解垂直与平行的特征和性质,在实际中识别垂直与平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如直线的性质、角的度量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1)认识垂直a.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找出生活中的垂直现象。
b. 举例说明什么是垂直,讲解垂直的定义。
c. 演示如何用直尺和量角器画垂线。
(2)认识平行a.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找出生活中的平行现象。
b. 举例说明什么是平行,讲解平行的定义。
c. 演示如何用直尺和量角器画平行线。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直尺和量角器画垂线和平行线,互相交流,加深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
4. 巩固提高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5. 总结拓展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垂直与平行的现象,与同学交流分享。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了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学会了用直尺和量角器画垂线和平行线。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探究新知”部分,特别是“认识垂直”和“认识平行”的环节。
这两个概念是几何学习的基础,对于学生理解空间关系和后续几何知识的学习至关重要。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5、6、7单元教学设计-8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5、6、7单元教学设计学生看书,小组合作进行归纳学生思考,汇报发言口答结果,说口算的方法口答结果,说估算的方法学观察,根据被除数(除数)的变化,确定除数(被除数)怎样变化,商不变。
整理归纳所学知识,构建知识结构,掌握和理解知识间的联系。
通过练习,巩固口算和估算的方法使学生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确定商。
巩固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过程小结:商的变化规律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2、复习笔算 1)816÷51=665÷25= 816÷51= 1826÷83= 3672÷18= 1584÷48= 4325÷48=3276÷84= 组织学生笔算,说一说试商的方法和笔算的方法是什么?从被除数的高位数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2)灵活试商法同商比较折半估商“5”同头无除商“9”“8”三、练习1、整理和复习(第96页)出示图表,问:解决上面的问题,你用了什么计算方法?2、接着往下算。
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3、完成练习十八的2、3、4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第97---98页1、5、6先独立笔算,然后在全班说一说计算的结果和笔算的方法说试商方法互相说一说题意,独立填写表格,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完成竖式计算。
独立完成全班订正使学生掌握试商方法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第六单元统计第一课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课题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使学生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会整理简单的数据,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使学生体验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教案标题: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加法与减法的运算技巧教学目标:1.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并能够正确运用加法和减法进行计算。
2. 掌握两位数和两位数之间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技巧。
3.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及运算规则。
2. 两位数和两位数之间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技巧。
教学准备:1. 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
2. 教学投影仪、计算器、数学实物等教学辅助工具。
3. 教学课件、教学PPT等多媒体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教学投影仪呈现一些简单的加法和减法算式,引导学生回忆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2. 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加法和减法的兴趣,准备进入新的学习内容。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利用教学PPT或教材,向学生介绍两位数和两位数之间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
2. 结合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技巧。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示范与练习(20分钟)1. 教师示范两位数和两位数之间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解释每一步的操作过程。
2. 学生跟随教师的示范,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的运算技巧。
3. 教师在黑板上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答案讲解和订正。
四、拓展练习(10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较难的加法和减法算式,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
2.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互相讨论和解答问题。
3. 教师在黑板上进行答案讲解,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方法和技巧。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技巧。
2.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程度。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相应的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 强调作业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认真完成并及时交上。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解、示范与练习、拓展练习、课堂总结和作业布置等环节,帮助学生掌握了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技巧。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5-7单元教案
难点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
课前
准备
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设计
个性设计
一、揭示课题
板书:策略
谁来说说策略是什么意思?(好的办法,技巧……)
今天我们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创设情境,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一)解决问题1
1.出示例1场景图,小芳家栽了一些果树,看图后你知道哪些信息?
让学生独立完成解答,并说一说解题时是怎样想的。
4.做练习九第5题。
四、全课总结:
说说你觉得列表整理有什么好处?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教学后记
育才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
练习九练习九8-18题
共课时
科目
数
年级
四
主备人
执教人
教学
目标
1、进一步感受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更为清晰,确实掌握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2、进一步掌握类似于求两积和(差)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汇报交流。
4.回顾小结。
回顾上面的解题过程,与同学说说解决问题时一般要经历哪些阶段?
(1)整理条件和问题。(理解题意)
(2)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分析数量关系)
(3)算出答案后进行检验。(检验)
三、解决问题
1.“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相互说一说题目中的信息和问题,然后列表整理,再解答并交流,最后说说解题思路。
2、使学生经历把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和数量关系。
课前
准备
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设计
个性设计
一、引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5、6、7单元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5、6、7单元教学设计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第一课时:口算除法(例1)课题口算除法(例1)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3、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具图片教学过程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意图一、准备题:1、20、50、120、150分别是几个十?2、口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60÷2 80÷4 90÷3 120÷6二、新授:1、出示例1 (1)有80个气球。
每班20个。
可以分给几个班?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80里面有几个20?怎样列式? 80÷20 如何计算?小组交流讨论。
小组汇报:练一练:80÷48= 90÷30= 83÷20≈ 80÷19≈ (2)有120面彩旗。
每班30面。
能提什么问题?可以分给几个班?怎么计算?列式: 120÷30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120里面有几个30?几个30是120? 120是12个10,30是3个10,120个10除以3个10,商4。
练一练:120÷40 150÷50 160÷80小结:口算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可从除法意义上想得数,也可用乘法去想,算后要验算一下,必免出现120÷30=40的情况,验算时可以用乘法来验算:30×40=1200学生口答结果 80里面有4个20,商4方法一:想20×4=80,所以80÷20=2 方法二:8÷2=4,所以80÷20=2 可以分给几个班? 120÷30120里面有4个30,商44个30是120,商4120是12个10,30是3个10,120个10除以3个10,商4。
四年级数学第五单元、第七单元、数学好玩、第八单元最新精品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去图书馆教学目标:1 、能根据简单的路线图描述2 、根据给出的方向与距离标出物体的具体位置3、通过具体情境,理解方向、距离两个条件对确定位置的作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能根据简单的路线图描述难点:能准确描述自己家到学校的行走路线学习方法:情景教学法,谈话法,转化法一、复习导入同学们,我们县城有个图书馆不知道大家去过没有?知道他在那里吗?请去过的同学大致说一下学校到图书馆的路线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也是去图书馆,一起来学习吧。
板书课题:去图书馆二、探究新知1、探究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
请同学们观察课本61页情境图,笑笑要从家去图书馆,怎样才能说清楚他要走的路线?看看机灵够、淘气、笑笑给出的提示,想想要描述行走的路线,必须要抓住那几个要素,哪位同学可以说说呢?学生反馈,师适当点拨生1先看朝哪个方向走生2每一段走多远吗生3在哪里转弯生4向什么方向走多远到哪里2、启发,画一画、填一填、说一说注意让学生回答问题抓住基本要素真棒,为了让大家更清楚的应用语言描述,老师帮助大家准备了一道填空题,请大家结合这样的句子将行走的路线画一画、再填一填。
同桌两人一组讨论完成,说一说笑笑行走的路线吧?尝试同桌互相说。
模板:笑笑向-————(方向)走————米到————3、反馈交流,指名学生回答。
尽量让学生用上老师给的填空模板,请大家翻开书看看61页示意图1,结合自己画的示意图想想你们发现了什么?通过画示意图,完成填空式,是不是很容易我们就能抓住方向、距离、途经的地方这三个要素。
哪位同学可以快速的整理一下今天我们学的描述路线图的方法呢4、小结行走路线的方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先画一画行走路线示意图(2)再找出三要素5、探索比较、描述往返路线笑笑在图书馆看完了书,要回家了他应该怎么?请大家一起来看课本61页示意图2大家思考一下,三要素变不变?变了什么?生:方向变了,距离没变、途径的地方没有变仿照刚才去图书馆的方法描述笑笑返家的路线,同桌互相说一下。
四年级下册五,六,七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教材分析单元教材分析: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
本单元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
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
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此把握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及图形的拼组。
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3、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4、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能够辨认和区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单元教学难点: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5、6、7单元教学设计-7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5、6、7单元教学设计2、介绍方法:被除数的头是4,除数的也是4,商不是9,则是8。
3、练习:4455÷452136÷24二、巩固练习2408÷433312÷361938÷383080÷35三、总结在掌握基本试商方法的基础上,掌握这些灵活试商的方法。
四、作业:自己自主练习几题体会试商方法学生说试商的方法。
仔细观察,发现特点,总结试商技巧尝试练习独立完成后,汇报试商过程独立完成,说出试商方法使学生掌握试商的技巧,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
通过练习,巩固试商方法。
第九课时:商的变化规律课题商的变化规律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2、会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4、使学生经历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5、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教具图片教学过程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意图一、故事导入安排老猴子分桃子的故事1、8个桃子分2天吃完,16个桃子分4天吃完,32个桃子分8天吃完,64个桃子分16天吃完。
(将数字板书在黑板上)2、提问:老猴子运用了什么知识教育了小猴子?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新知1、提问:观察数字,你发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学生说方法,教师板书。
8 ÷ 2 = 4 16 ÷ 4 = 432 ÷ 8 = 464 ÷ 16= 42、我们分别用第2、3、4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被除数、除数分别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
(扩大)3、教师带领学生分别比较。
4、提问:谁能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5、学生讨论,并发现: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至第七单元教案
建立梯形的高的概念,学会画梯形的高。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
谈话:同学们,在过去的时间里你们都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啊?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梯形。(导入课题:认识梯形)。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多媒体出示例题,让学生说说这些是什么图片,红色线段围成的图形是什么?
2.小组合作,想办法自己做也个梯形,在小组里交流。
教学重难点:
5.想想做做5,用两张长方形纸叠在一起,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用这两个梯形能拼成哪些图形?
6.思考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反馈。
六、全课小结
谈话: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了哪种平面图形?它有什么特点?
板书设计:
认识梯形
六、找规律
第一课时:(探索事物搭配的规律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对几个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对几个事物进行搭配的所有方案,探索搭配的规律。
第二课时:(认识梯形)
教学内容:
课本第46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梯形,认识梯形的高及各边的名称,认识等腰梯形。
2.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梯形的认识过程,了解梯形的特征。
3.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会画高。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5、6、7单元教学设计-3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5、6、7单元教学设计五、作业:86页2、3、4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计算后说出计算方法通过练习,掌握灵活试商的技巧,提高试商速度。
第六课时:笔算除法(例4)课题笔算除法(例4)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学习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总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2、巩固除法的估算及验算方法。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商的位置。
难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教具图片教学过程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意图一、复习:商是几位数?为什么?4)948 4)348二、新授:1、出示例5:(1)学校共有576名学生,每18人组成一个环保小组,可以组成多少组?问:怎样列式?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试商?57比18大,18除57个十,商几个十?“3”应写在哪一位的上面?第一次商后余3比18小,说明商3合适。
余3是3个十,下步该怎么办?问:这道题的商是几位数?商是多少?观察每次商后的余数,你发现了什么?576÷18=32 32 18)576 54 36 36 0练一练:805÷23826÷591487÷47 总结: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从被除数的高位数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学生独立完成,说出计算的方法读题列式576÷18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试商?把6落下来后,用18除36商几?“2”应写在哪一位的上面?没有余数。
说明商2合适。
学生观察后汇报:每次商后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学生总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复习笔算方法,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使学生弄清楚每一位商的书写位置,及其道理,主动探索计算方法使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2)十月是学校环保月,共收集了930节废电池,平均每天收集废电池多少节?问:怎样列式?如何验算?2、比较一位数除法与两位数除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3、练习,先估算商大约是多少,再计算。
四年级数学上册 四、五、六、七单元复习教案 北师大版
四、五、六、七单元复习
二、探究新知
多举一些生活中用负数表示的数据,让学生说说它的的意
义,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生活中的负数。
练习时,要让学生明确填表前首先要确定上车人为正数,下
车人负数。
复习画旋转90 º后的图形时,先让学生议一议,说一说,明
确是围绕哪一点旋转,再动手画一画。
平移时,
先让学生知道平移是将原来图上每个点都移相同的格数,
梳理知识,培
养学生归纳整理的
能力。
根据知识设计问
题,运用知识解决
问题,拓展能力。
如果第四站是终
点站,有多少人下
车。
说一说以什么为
中心点。
教案连接
探索发现
再移一移,画一画。
采取计时的方法四人小组进行比赛,每小组第一名老师给于表
扬。
二、作业
算一算,看谁算的
又快又对。
试商、改商、中括
号的练习。
板书设计:
3.整理与复习(二)
图形的变换(旋转)、除法、
生活中的负数
教案连接探索发现
第二课时巩固练习
一、量一量:
以学校为观察点,四人小组一起量一量、说一说,建筑物的位置和距离,以及各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认识看图,量角度,解决问题的练习。
从图片中提取相关信息,解决问题。
教案连接探索发现。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5、6、7单元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5、6、7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5、6、7单元的基本概念和知识要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自信心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5、6、7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 1. 第5单元:数的认识和计数。
2. 第6单元:整十整百的认识和运算。
3. 第7单元:三位数的认识和运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数的认识和计数方法,整十整百的概念与运算,以及三位数的认识和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整十整百的概念和运算规则,以及三位数的运算。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数的认识与计数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物品,引导学生观察并积极参与,引发学生关于数的认识的思考。
2.引入: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不同数量的物品,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和答题表达数量。
3.讲解: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数的概念和阿拉伯数字的表示方法。
4.实践:老师设计互动游戏,让学生亲自操作,通过不同的活动锻炼学生的计数能力。
5.总结: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数的认识和计数方法,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课时:整十整百的认识和运算1.复习:教师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帮助学生回顾整数的概念和计数方法。
2.引入:教师通过展示物品或者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解释整十整百的概念和意义。
3.讲解: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整十整百的运算方法和规则,并用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4.实践:教师设计练习题和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整十整百的运算,加深理解。
5.总结: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整十整百的认识和运算规则,巩固所学内容。
第三课时:三位数的认识和运算1.复习:教师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帮助学生回顾整十整百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2.引入:教师通过展示物品或者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解释三位数的概念和意义。
3.讲解: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三位数的运算方法和规则,并用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分数的整数和真分数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分数的整数和真分数一、教学目标1.识别正整数、自然数、偶数、奇数。
2.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读法和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3.分类整数与分数。
4.学会将真分数转化成带分数或整数的形式。
5.发现带分数与整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6.巩固和扩展数学的基本功。
7.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分数的概念,理解分数与整数的区别。
2.将真分数转化成带分数或整数的形式。
3.发现带分数与整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4.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课前导入:通过学生的熟知的商场物品,购买方式和价格帮助学生理解整数,分数的概念和应用。
2.听故事、演示和练习的结合教学。
3.思维导图的应用。
4.课堂互动的讨论中心。
四、教学过程与方法1.导入(10分)通过课前准备好了的商品和价格,引导学生从购买、花费金额的角度来理解整数和分数的概念,巩固自然数、正整数概念。
2.分类整数与分数(15分)通过比对了解整数和分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分数的概念(20分)利用绘图和多媒体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和符号。
4.真分数的转化(25分)将真分数转化成带分数或整数的形式,通过练习和思维导图的应用掌握方法。
5.带分数和整数(20分)从实例出发,帮助学生理解带分数与整数的联系和区别。
6.练习和巩固(10分)通过评估学生掌握的程度、练习巩固、课堂互动等方式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五、课堂体会数学教育应该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加强理解和应用的良好平台。
整数与分数是基础,应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探究,减少机械记忆伤害。
课前准备与课程结构体系的设计也很重要,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兴趣爱好也应该尽可能的尊重。
教育应该是教师的关爱与学生的尊重,共同理解共谱的美好未来。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5、6、7单元教学设计-12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5、6、7单元教学设计汇报交流:做环保贺卡,打电话发电子邮件问候,宣传节约用纸,计划自己平日节约用纸的方案等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数学广角课题数学广角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图片教学过程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意图一、情境导入:1、同学们喜欢吃烙饼吗?谁烙过饼,或看家长烙过?能给大家说说烙烙饼的过程吗? 2、烙烙饼中也有数学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到数学广角中去学习有关烙烙饼的知识。
板书课题:数学广角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情境图片:妈妈正在烙饼,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每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
小女孩说:爸爸、妈妈和我每人一张,问: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安排的?自己的方案一共需要多长时间烙完?问:烙一张饼需要几分钟?烙两张呢?一共要烙3张饼,怎样烙花费的时间最少?问:还可以怎样烙?哪种方法比较合理?启发引导:在用第二种方法烙第3张饼的时候,本来一次可以烙两张饼的锅现在只烙了一张,这里可能就浪费了时间。
想一想,会不会还有更好的方法呢?启发学生发现:如果锅里每次都烙两张饼,就不会浪学生自由汇报观察理解情境图的内容找出题中的信息总共要烙3张饼。
学生讨论汇报:可以一张一张的烙;烙一张饼要6分钟,烙3张饼要18分钟。
可以先烙两张,再烙一张,这样只用12分钟,节省6分钟。
先烙1、2号饼的正面,接着烙1号饼的反面和3号饼的正面,最后烙2、3号饼的的反面,有9分钟。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5、6、7单元教学设计-6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5、6、7单元教学设计7)有163个鸡蛋,每30个装一箱,这些鸡蛋需要()个箱子。
3、说说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二、练习内容1、计算346÷42171÷571674÷93876÷73÷8710332÷842、计算并验算4814÷83 8445÷333243÷471827÷631568÷28 2669÷3 63、按要求在()里填上一位适当的数字,再计算。
商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25÷38()76÷27 ()96÷82()04÷644、解决问题; 1)一个排球42元,300元最多可以买几个排球?学生口答结果指名回答,全班订正学生说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独立完成,同位互相检查计算过程。
独立完成,汇报计算结果。
学生填写数字在计算独立分析解决问题。
复习除法有关知识,为下面练习做准备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计算法则,掌握灵活试商的技巧,提高计算的能力提高学生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过程 2)一部电话机94元,一部扫描机846元,扫描机的单价是电话机的几倍?3)探究题小英做一道除法题时,把除数48看成84,结果得到的商是37余12,求正确的商是多少?4)竞赛题:三、总结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你学会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了吗?说说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四、作业:91页5----8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讨论后交流汇报独立完成后汇报加强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八课时:试商的方法课题试商方法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巩固除法法则、掌握试商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过程,学会试商的笔算方法。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和认真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试商的方法难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教具图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一、介绍试商方法:同头无除商“9”“8” 1、出示例题:4214÷43=9898 43)4214 387 344 344 0。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5、6、7单元教学设计-10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5、6、7单元教学设计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三、总结:1、提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除法里有商的变化规律,那么谁能说说你觉得这个规律需要我们注意的有哪些?2、你们看我这样写对吗?为什么?48÷12=(48×0)÷(12×0)让学生判断。
四、巩固练习1、书p94 1 (填空)2、书p94 2 (填空)3、书p94 3、4五、总结在运用商的变化规律时,一定要注意什么?(“同时”,“相同”。
)六、作业:第95页5、6、思考题讨论后总结商的变化规律说出注意的地方学生判断。
解答疑问。
弄清表的结构,独立解决问题。
独立填写各题的商,再交流自己的想法。
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通过练习,进一步熟悉商不变的规律,了解商不变的规律的应用价值。
第十课时:整理和复习课题整理和复习课型复习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和复习,提升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平 2、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3、使学生经历整理和复习本单元知识的全过程,牢固掌握知识点 4、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重点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商不变的性质。
难点能够正确的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具题卡教学过程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意图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两位数的除法”这一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2、打开数学书看第五单元的内容,看看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本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二、复习知识点1、复习除法口算 1)直接说结果。
720÷80=480÷60= 360÷90= 240÷30=420÷70=900÷30=180÷20=560÷80=250÷50= 450÷90=630÷70= 4000÷80= 说一说口算的方法是什么?小结:口算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可从除法意义上想得数,也可用乘法去想,算后要验算一下,验算时可以用乘法来验算 2)估算368÷60≈422÷80≈720÷89≈ 722÷90≈ 350÷68≈ 455÷70≈ 578÷60≈ 507÷80≈289÷50≈ 说一说估算的方法是什么?小结:两位数除法的估算,一般是把两位数看作与它比较接近的整十数,再口算出结果。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概念,以及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并对分数的加减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分数的运算规则理解不深,运算速度和准确性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2.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3.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动有趣的例题和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和教学素材。
2.练习题和测试题。
3.教学工具(如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分数加减法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小明有2个苹果,小华给了小明3个苹果,请问小明现在有多少个苹果?”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和例题,呈现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和运算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理解例题,讲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步骤。
3.操练(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解题方法和经验。
然后,教师选取几个典型的题目进行讲解,巩固学生对分数加减法的理解。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六七单元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结合两积之和、归一等实际问题的教学,引导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按一定的步骤解决问题等策略,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培养策略意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教材分成两段安排:第一段,教学用列表的策略整理条件和问题,用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两积之和问题的数量关系,总结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第二段,结合归一问题的教学,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相关的解决问题策略。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有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初步了解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的策略;体验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的策略,能根据需要合理确定解题思路;归纳和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按一般步骤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
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实施解题活动的过程,进一步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有理有据地表达,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养成自觉检验、自我反思的习惯和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逐步养成独立思考、乐于和他人合作等良好习惯,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综合运用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归纳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并能按步骤实施解题。
四、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时间6课时(包含单元测验2课时)主备人:徐善伍授课人:全册第课时教学内容:解决问题的策略(1)第五单元第 1 课时教学内容:第56—57页的例题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比较复杂的相关信息,学会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5、6、7单元教学设计-11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5、6、7单元教学设计3、通过分析你能发现什么?学生讨论交流三、巩固新知1、完成106页做一做2、完成练习二十的第1题、第2题和第3题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第103―104页3、4、5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全班交流发现信息,提出和解决问题在整个社会所有的车辆中,轿车的数量是最多的。
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完成统计图并回答问题,全班交流汇报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并回答下面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使学生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第三课时:你寄过贺卡吗?课题你寄过贺卡吗?课型实践课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根据阅读材料内容和调查结果分析数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4、使学生体验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5、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敏锐眼光,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用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贺卡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1、出示贺卡,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同学们在元旦的时候都收到过贺卡吗?你给谁寄过贺卡吗? 2、今天我们来上一节:你寄过贺卡吗?的实践课(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 1、发现问题; 1)呈现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学生阅读平时寄贺卡的行为消耗掉了大量的木材对废品要有效回收2)昨天老师布置了小组调查:本小组成员及家庭在去年收到的贺卡数量。
学生制成统计表,填写统计表。
2、分析问题: 1)出示问题:1)估算一下,全校所有的学生共收到多少张贺卡?所有的家庭收到的贺卡相当于砍掉多少课大树? 2)引导思考:怎样根据小组的统计结果,估计全班、全年级和全校共收到多少张贺卡?出示阅读资料(1)小组合作探索贺卡学生自由发言学生阅读材料汇报内容小组汇报,交流调查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平行四边形教学内容:p.43~45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及其基本特征。
第一道例题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选取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学生能够接触的物体图片,让学生从中找出平行四边形;再要求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能看到平行四边形”,从而激活学生已经积累的有关平行四边形的感性认识。
接着,让学生“想办法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并相互交流,使学生在都手操作中进一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第二道例题通过让学生量出平行四边形两条对边间的距离,引导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揭示高和底的含义。
教学中点:1、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2、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知道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会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提高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三角板、学具盒教学过程:一、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1、学生从学具盒里拿出可拼搭的小棒。
(共5根,从中选4根)拼成一个长方形。
交流:你从5根中选4根的时候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说说长方形边有什么特点?角呢?板书:边:对边相等角:4个都是直角2、老师操作:把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问:现在这个图形还是长方形吗?为什么?(4个角不是直角了,就不是长方形了。
)你知道它是什么图形吗?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通过刚才的变化过程,你能说说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特点吗?板书:对边相等,对角相等(2个锐角、2个钝角)3、继续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更多的平行四边形。
问:与三角形的稳定性相比,平行四边形怎么样?利用它容易变形的特点,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举例:校门口的拉门。
你还能说一些吗?4、做平行四边形:(1)用橡皮筋围平行四边形。
(2)在点子图上画平行四边形。
老师注意巡视,并请学生交流思考的方法,强调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5、老师在黑板上,结合特点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二、画平行四边形的高1、板书:高问:你联想到什么?(高要和底对应、垂直、直角标记……)在下面的边上写:底以这条边为底,你知道它的高怎么找?(指名拿三角板比画)可能:直角边和底重合,另一直角边和顶点重合。
问:有没有别的方法?通过移动三角板,画出若干条高,问:这样的高有多少条?(无数条)学生画出点子图上平行四边形的高。
2、试一试,你能量出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各是多少厘米吗?指出:可以任意地找一边为底,底和高是相对的。
三、练习:1、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如果不是的,说说理由。
2、你会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用四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呢?学生拼,老师注意请生展示。
3、右边是用七巧板中的三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你能移动其饿一块将它改拼成长方形吗?4、取一张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纸,你能剪一刀,把它拼成一个长方形吗?有几种剪法?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5、画出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底边上的高。
课后小记:我的新授部分教学过程和教材有较多的不同。
我个人认为通过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转变过程,学生可以更清楚地直接了解到平行四边形边和角的特点,节约时间。
在点子图上画平行四边形和画高我觉得很重要,一定要通过巡视指导每个学生画出规范的图形。
认识梯形教学内容:p.46~49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梯形,包括认识梯形的基本特征,梯形的底和高以及等腰梯形等。
教材的编排与认识平行四边形相似,也是从生活实际出发,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地安排认识梯形的活动。
教学重点:认识梯形的基本特点,会画梯形的高。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梯形,发现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高及梯形个边的名称,认识等腰梯形。
2、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长方形纸,三角板、学具盒等教学过程:一、复习平行四边形:1、用手笔画一个平行四边形,说说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分别有什么特点?板书: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2、取一长方形纸:昨天作业中有一题是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现在我请大家把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你会吗?说说怎么变?撕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把它拼好,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二、认识梯形:1、把刚才拼的那个三角形旋转后拼上去,问:这个图形你认识吗?取下该三角形,问:这个图形你认识吗?板书课题:梯形指出:这节课我们来认识梯形与刚才复习的平行四边形相比,梯形的边和角有哪些特点?板书: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口述:这组对边只要平行,不要求相等,另一组对边则不平行;四个角对角都不相等。
指出:梯形和平行四边形因为都是四边形,所以它们的内角和都是360度。
2、学生在点子图上画一个梯形。
老师巡视指导。
三、认识梯形的高:1、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梯形,学生自己读p.47上的一段话。
交流板书这四条边的名称:上底、下底、腰、腰旋转手中的梯形,再让学生分别指一指这4条边的名称,并说明理由。
2、请学生上黑板用三角板比画高的位置。
结合画高指出:从上底到下底的垂直线段是梯形的高。
这样的高可以画多少条?(无数条)3、交流几种较特殊的梯形:从学生中收集几种较特殊的梯形展示:(1)直角梯形:这个梯形中有2个直角,这样的梯形叫直角梯形。
找一找,它的高在那里?(就是其中的一条腰)(2)等腰梯形:举刚才做的等腰梯形,其中这个梯形的腰有什么特点?(相等)指出:这样的梯形叫等腰梯形4、学生继续在点子图上画梯形,要求画出三种梯形:一般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并分别标出它们的高。
四、完成练习:试一试:量出下面每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完成想想做做:1、先说出下面哪些图形是梯形,再分别指出这些梯形的上底、下底和腰。
是梯形的标出其中平行的一对边,不是梯形的也说明一下理由。
2、在下面的梯形里画一条高,可以把梯形分成两个图形。
你能有不同的画法吗?方法一:从交点处画高,分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方法二:不从交点处画高,分成了两个直角梯形3、下面是一张长方形纸对折两次后的展开图。
理解:以展开图上的10个交点为顶点,画出不同的梯形,并和同桌分别说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交流后总结:只添一条线得到的是直角梯形;添两条线的是一般梯形或是等腰梯形。
大家画出的梯形各不相同,但高长度是相等的。
4、折纸作业布置:(1)用两个完全一样大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说说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底、下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呢?(2)一个平行四边形剪开并拼成一个长方形。
(3)用一个梯形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
(4)用一个三角形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
5、用七巧板拼一拼,拼成大小不同的梯形,边拼边分别指出它的上底、下底和高。
课后小记:这节课感觉书上安排得太满了,用一节课来上完,很紧张。
特别是一些折折拼拼再交流,讲不透,很可惜。
所以我布置成了回家作业。
还有一点个人看法:这是第一节课认识梯形,却一下子要探究那么多和其它图形的联系,是不是有点太急了?我觉得如果另外安排一节课可能会更合适。
找规律教学内容:p.50、51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经历将两种事物进行简单搭配的过程,探索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
例题安排了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
第一层次,通过学生买玩具的情境,提出“买有个木偶娃娃,再配上一顶帽子,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的问题。
第二层次,教材安排了两次探索和交流活动,帮助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无序到有序,逐步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三层次,通过在小组里讨论“怎样选配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木偶的个数和帽子的顶数,与有多少种选配方法是什么关系”等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教学重点:探索用乘法解决这类问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对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简单的搭配的过程,学习有顺序有条理、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思考,探索出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的数量关系。
2、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思维能力,培养符号感。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许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去解决,从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今天我们学习找规律,想想以前学过的找规律都说了些什么呢?(间隔问题,举例:锯木头、上楼梯、种数等周期问题,举例:算星期几、第几个的颜色等)这节课我们学习找规律中的“搭配问题”二、认识并解决“搭配问题”1、穿衣服的搭配问题:有的女孩子特别爱漂亮,每天总想穿出新花样,总觉得自己的衣服不够多。
找一个学生问一问:你这个季节的上衣有几件?裤子呢?大家一起帮她算一算,每天的一件上衣一条裤子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交流:(1)画图(图略),用连线的方法来表达。
(2)根据图帮助理解:比如5件上衣,6条裤子每件上衣有6种搭配的可能性,5件上衣就是5个6。
或先考虑裤子,每条裤子有5种搭配方法,6条裤子就有6个5种小结:不管是从上衣开始考虑还是从裤子开始考虑,其结果都是一样的:5×6=30(种)“5件上衣和6条裤子”裤子竟然会有30种不同的搭配,看来衣服是不少了,只要我们合理搭配就行。
2、语文、数学老师的搭配问题:每年新学期开始,校长都会考虑语文数学老师的搭配问题,每个年级安排6个语文老师,3个数学老师,那具体的一个班级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你是怎么想的?和同桌说一说。
交流:每个语文老师都会有3种不同的搭配,那6个语文老师就有6×3=18(种)(或从数学老师开始考虑)3、男、女同桌的搭配:如果不考虑身高、视力等因素,就单纯的考虑这张桌子上安排一个男生一个女生,你说有多少种不同的人选呢?(本班25个男生,25个女生)估计学生会选择算的方法:25×25=625(简单介绍这道题的简便算法)问:这题有没有学生也会选择用画图的方法呢?为什么?(数据多了,还是用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4、生活中的搭配问题还有很多,大家来交流,并把它编成数学问题再解决。
(略)5、刚才大家列举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有关系的两个物品的搭配,其实像这样的走路问题也用到了今天学的知识。
画图:(图略)(1)分两段,每段都有2条路;让学生或者可以从图上数一数,或者可以列式算一算(2)再添上一段,其中也有2条路;让学生继续解决。
还可以在某一段再添上一条路或几条路,让学生体会到计算方法的优越性。
三、学生阅读书:学生阅读书上的第50、51页,把例题中的问题和同桌议一议。
讨论:画图方法和计算方法各有什么利弊?四、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1、(第1题)学生读题后自己完成2、(第2题)提醒学生注意一共有三个问题,要一个一个地表达清楚,包括算式和“答”3、布置课后思考:生活中的搭配问题还有很多,除了课上讲的这些,每位学生最好再能找一两样准备下节课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