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迹》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上册《月迹》语文公开课教案
四年级上册《月迹》语文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1.2 过程与方法:2. 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 学生能够感受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培养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并体会到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3.2 运用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3.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1. 利用图片展示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月亮的特点。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月亮的认识和感受。
4.2 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深入理解课文。
4.3 课堂讨论1.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4.4 情感体验1. 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表达他们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第五章: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家长协助孩子进行家庭作业。
2. 学生写一篇关于月亮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3. 家长签字确认,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态度,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6.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家庭作业进行批改,关注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6.3 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
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促进彼此的交流和学习。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学效果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对课堂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思考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
《月迹》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
《月迹》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2、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并学会写简单批注。
3、体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品读优美且富有童真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教学难点】体悟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欣悦之情。
【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二)初读,寻月之迹1、[引导]:文章围绕着月迹主要写了哪件事情?[要求]: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散读文章,概括主要内容,并做好提要。
[归纳明确]:孩子们在中秋月夜寻找月迹。
2、[引导]:孩子们在哪儿寻到了月迹?[要求]:提炼并圈划文章相关信息。
[归纳明确]: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三)品读,赏月之美1、[引导]:我们先看到镜中月。
你觉得镜中月美吗?美在何处?[要求]:齐读,任选角度,展开讨论。
(交流后,PPT呈现旁批范例)[归纳明确]:镜中月:“溜、长了腿的、爬”等词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调皮可爱。
“款款地”形象地表现了月的柔美、优雅。
“渐渐地、慢慢”等词句,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冉冉升起,由亏转盈再消失的形态变化美。
2、[引导]:你还喜欢哪儿的月?为什么?[要求]:自由散读,圈划批注,并交流。
[归纳明确]:(1)院中月:“玉玉的、银银的”写出月光的颜色美。
“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等词衬出月光的朦胧美。
“袅袅、淡淡的、痒痒的”写出孩子们似乎已经到了月亮的体验,很美妙。
整体阅读则像在读一首诗,充满着诗情画意。
(2)杯中月:“小小的、酥酥地、颤” 这些词让“我们”感觉眼中月亮是那么地惹人怜惜。
(四)再读,探月之喻1、[引导]:到了院外,孩子们并没有停下寻找的脚步,月亮无处不在。
又在河里,在孩子们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
在我和弟弟妹妹的眼中月亮代表着什么呢??[要求]:深入思考。
[归纳明确]:月亮是一切美好的事物的象征。
美好无处不在。
2、[引导]:让我们带着对这份美好的向往齐读文章最后两节。
四年级上册《月迹》语文公开课教案
四年级上册《月迹》语文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月迹》。
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掌握课文中描述月亮变化的顺序和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观察月亮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月迹》的朗读和背诵。
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学习和运用。
课文描述月亮变化顺序和特点的理解。
2.2 教学难点: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对月亮变化顺序和特点的深入理解。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课文《月迹》。
月亮变化图片或视频。
生词和短语卡片。
3.2 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成自然环境,可以放置一些月亮相关的图片或装饰。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以一首关于月亮的诗歌或歌曲导入课堂,激发学生对月亮的兴趣。
4.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课文《月迹》,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4.3 观察与表达:学生观察月亮变化的图片或视频,并用自己的话描述月亮的变化。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察和表达。
第五章: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1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学习的知识点,包括课文内容、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5.2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背诵课文《月迹》。
学生选择一个生词或短语,用它写一个句子,并画一幅相关的画。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评价: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朗读、讨论和作业展示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6.2 作业评价:教师可以通过检查学生回家后的背诵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句子和画作进行评价,了解他们对生词和短语的运用能力和创造力。
月迹教案_精品文档
月迹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月亮的形状、特征及其对地球的影响;2.能够描述月相变化以及其周期性;3.掌握月亮与地球、太阳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准备1.教材:《天文知识百科》;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3.教具:地球仪、月球模型;4.实验器材:月相模型、手电筒;5.辅助材料:幻灯片、绘制月相变化示意图的纸张。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个有关月亮的视频,激发学生对月亮的兴趣,引发对月亮的好奇心。
2. 月亮的形状与特征(2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月亮的照片,让学生观察月亮的形状和特征,并进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到月亮是圆形的,并且有许多坑洞,这些坑洞被称为“月海”。
3. 月亮与地球的关系(30分钟)教师利用地球仪和月球模型,讲解月亮与地球之间的关系,包括月球绕地球旋转、月亮的自转以及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引力关系。
教师利用月球模型比喻月球绕地球旋转的过程,并使用幻灯片展示月球的自转过程。
4. 月相变化(4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使用月相模型和手电筒模拟月亮的不同月相状态,并观察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师通过幻灯片演示月相变化的示意图,让学生了解月亮的月相变化是由月球绕地球公转引起的。
5. 小结与评价(10分钟)教师对本堂课进行小结,让学生回顾所学的内容,并提问让学生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教学以及实验操作,使学生对月亮的形状、特征、与地球的关系以及月相变化等方面的知识有了直观的体验和理解。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不仅对月亮的月相变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培养了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学时间可能过长,导致学生疲劳;教学内容可能过于理论性,学生难以深入理解。
因此,今后在教学中,应更加注重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愉悦中学习。
《月迹》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
《月迹》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设计1、认知目标:了解宇航员飞向月球的经过,了解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情况。
2、能力目标:通过网上教学和学生网上冲浪,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培养他们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网上收集资料的乐趣、乐意主动参与探索问题、研究问题。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飞向月球》完整地记叙了宇航员第一次飞向月球的经过,告诉我们月球很有开发价值,激发人们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文中知识涉及面广、内涵丰富。
而通过这些知识的综合,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要让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了解如此多的知识是一个难点,传统的以接受性学习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绝对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
因此,利用网络教学,以超媒体方式组织学习内容,通过灵活的导航机制,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在十分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愿望选择学习顺序,自主地探究发现,通过合作交流互补的协作学习,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三、教学对象分析: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是积极的知识探索者、建构者,虽然他们对于月球的有关知识掌握得并不多,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并不太强。
但他们思维活跃,可塑性强,有较强的求知欲望,爱动手、动脑,思考问题比较积极。
通过几年的信息技术教育,六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上网操作能力。
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让学生通过网络自主探究、寻找学习伙伴分组学习,通过课堂交流达到知识互补,并让学生通过BBS论坛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学习交流,从而达到自我发现,自我宣传,自我教育。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真正的知识探索者。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学对象分析,本课通过教师课堂指导和学生收集资料,以启发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为主线,辅以讨论式、协作式,个别辅导式等方法组织教学过程。
其教学流程为:情境创设→问题导向→自主探究→查询信息→探索思维→合作交流→意义建构→拓宽延伸。
小学四年级语文《月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月迹》是白居易写的一首诗,了解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2)熟悉诗歌的韵律节奏,感受诗歌的美;(3)能正确朗读《月迹》这首诗;(4)掌握一些描述月亮的词语和句子。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韵律节奏的训练,提高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2)通过诗歌朗读及理解活动,让学生体会诗歌的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3)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2)培养学生对月亮的审美情趣。
2.难点:如何通过文本理解和诗歌朗读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1)教师提前准备好课文《月迹》的朗诵录音和诗歌的课文;(2)准备课件和课堂活动所需的资料。
2.学生准备:(1)预习《月迹》这首诗歌;(2)课前观察、体验月亮,写出自己对月亮的感受。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课文《月迹》的内容,并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展开讨论:“你们是怎么理解《月迹》这首诗的?”(2)教师准备一段朗诵录音,让学生欣赏一下诗歌的美,在欣赏后,学生自己评价这首诗歌的美在哪里。
2.阅读与理解(20分钟)(1)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阅读,《月迹》这首诗歌,并解释个别生字和词语的意思。
(2)学生与小组成员共同探讨《月迹》这首诗的意境和意义。
(3)学生在小组内总结、整理自己对这首诗的感受和理解。
3.朗诵与感悟(30分钟)(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对这首诗的感悟,并选取一人代表小组进行朗诵。
(2)学生就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朗读,并通过激情表演、引人入胜地方式展现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学生进行朗读和表演的同时,其他学生可以发表自己对朗读和表演的评价。
4.练习与运用(35分钟)(1)学生分小组朗读《月迹》这首诗,并通过小组比赛的方式,谁朗读的最好。
(2)学生利用自己对月亮的感受,写一首描写月亮的诗歌。
(3)学生朗读自己创作的诗歌,并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最新-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实录 月迹教学实录 北师大版 精品
月迹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多媒体图片:深蓝的夜空中一轮明月)同学们,请看,深蓝的天,明亮的月,空旷,宁静,在那浓浓的月光下,有多少精彩的童年故事。
你们瞧那──这月,圆吗?生(齐声说):圆师:美吗?生:美。
师:可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文章不用月圆、月美,却用月──生:“迹”。
(师板书课题:月迹)师:谁写的?生:贾平凹(āo)师(笑答):我们都称他为贾平凹(wā)先生,贾平凹先生为什么写月迹,他是来自童年的回忆。
(播放月夜录像:夜空中一轮明月在云中时隐时现,月下突然传来一个孩子稚嫩的喊声:“十五的月亮——圆又圆”,紧接着一群孩子一齐高兴地反复地合着“十五的月亮圆又圆……”,顿时欢笑、嬉闹声不绝于耳。
)师:诶,谁来了?生:一群的孩子。
师:你们想象一下,孩子们在月下干什么?生1:看月亮。
生2:在月下玩耍。
生3:在高喊月亮很圆。
生4:在寻找月亮。
师:他们在赏月、谈月、寻月,课后也有这么一个问题,孩子们在哪儿寻到了月亮?这篇课文,大家都预习过了,现在请你们快速浏览全文,找出孩子们寻月的足迹,先寻到哪儿,再寻到哪儿,又寻到哪儿?(生自读)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师:读好了吗?现在谁来说说,孩子们在哪儿寻到了月?生:中堂生:院子里。
生:院门外。
师:很好,(师板书:中堂院子里院门外)你们读书很认真,预习也很充分。
孩子们就是这样寻找月亮的足迹的。
三、儿化训练,品读悟情,朗读指导板块一:师:先请大家看看中堂里寻到的月亮。
请一位同学把写中堂里寻到的月的这段课文读一遍。
生读(师边听读边板书学生读不好的字词:屏气儿亏了末了)师:(师指亏了、末了)这两个词,你刚才怎么读的?生:亏了,没了(le)。
师:大家听见了吗?对吗?生:应该读末了(liǎo)。
师:很好,这个“了”字是个多音字,在这读“亏了(le)”,在这读“末了(liǎo)”,“末了”就是最后的意思,全班一起读一遍。
(生读)师:“屏气儿”这个词请你再读一遍。
(生读)师:很好,这段课文里像“屏气儿”这样儿化的词语有几个,你们很快地找找。
四年级语文《月迹》教案优秀6篇
四年级语文《月迹》教案优秀6篇《月迹》知识点积累篇一七、月迹1、解题。
【1、指月儿在孩子们心中美好的印迹2、月儿的变化过程3、寻月就是寻找美好的过程。
】2、关于线索。
【1、地点分:屋子中=院子中=沙滩上2、情感分:失望=争执嫉妒=满足3、事情发展分:盼月儿=寻月儿=议月儿】3、月儿象征什么?【美好的生活、希望、幸福、安宁、梦想等】4、寻月象征什么?【1、寻找美好希望的过程2、欣赏美好皎洁月色的一种自然美的体验】5、开头不满足,为什么结尾却满足了?【不满足:小孩子对什么都很好奇,心中有�】6、主题。
【1、抒发了儿童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渴望2、具有童心童趣,孩子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强烈心愿;争强好胜;和睦而纯洁。
】7、为什么说月儿是我们盖在天上的一枚印章?【1、印章泛指图章,证明拥有此物,且对此负责2、既然月儿是印章,那么天空就是一张白纸,纸上的作品由我们完成,为我们所拥有,我就成了天空的主人,月儿属于每个人3、天空就是我们的人生,我们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4、天空代表人世间的一切,说明我们只要有对生活美好的期盼,我们就会拥有一切,那个月儿,即希望,是我们为人生奋斗的凭证4、小孩子拥有无穷无尽的想象力。
】8、你可以从哪儿找到月儿?【1、酒杯中、天上、眼睛里、沙滩上2、说明月儿无处不在,希望也无处不在3、写作层次分明,充满诗情画意般的美感(文章对月儿的描绘)】9、孩子们争月的意义?【1、具有童心童趣,丰富的想象力2、孩子们好奇、要强3、都对美好事物充满向往。
】10、关于文中的奶奶形象。
【1、知道呵护孩子们的童心童趣和童真2、是个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们探索自然,探索外部世界3、以一个巧妙的方法解决了孩子们的小纠纷4、个人热爱生活,童心未泯,以恰当的手段把孩子们的内心诱导到更高的境界。
】11、如何解释文中说孩子们的眼睛里都有一个月儿?【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而月亮又是美好事物的象征,那就说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的愿望和理想在在孩子们内心扎下了根。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月迹优秀设计和教后反思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月迹优秀设计和教后反思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月迹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与教学设想格调清新,明丽自然,可篇幅较长,学生在阅读和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因此,采用多种形式充分阅读课文,凭借课文后的阅读提示,扫清自读时遇到的障碍,并在读熟读顺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里表达的作家对生活、对美的理解和感悟。
这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是重点,我设想通过充分的阅读,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走进作家贾平凹的内心世界,感悟作家贾平凹对美好生活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向往,体会世界上对美好的事物的发现都源于生活,源于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
二、课前准备1.教师:、课文录音、《月光曲》、《十五的月亮》光盘。
2.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如中秋节的习俗、关于月亮的民间传说、月球知识、描绘月亮的语段、、古诗等。
三、教学目标1.认识16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通过学习课文,品味月亮的美,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摘抄描绘月亮、月光的词句。
4.认真观察月亮,结合想像或联想把自己心中的月亮生动地描绘出来。
四、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课文,品味月亮的美,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难点认真观察月亮,结合想像或联想把自己心中的月亮生动地描绘出来。
六、教学课时三课时。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交流资料、激趣揭题、导入新课1.同学们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月亮的资料。
2.出示课文中的明月图,播放《月光曲》。
3.板书课题《月迹》揭题。
自读课文,自主识字1.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出示本课文后金钥匙阅读提示。
自读较长时,对自读遇到的问题,可以这样做:联系上下文思考理解有关新词;经过思考还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查资料、问别人、与同学讨论。
有些问题可以暂时搁置。
3.学生根据金钥匙阅读提示自由读文,直到把读熟读顺。
4.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
(1)同桌互考。
(2)四人小组互相抽查,完成学习卡。
四年级语文上册 月迹教案 北师大版
2、 交流:在院子里孩子们看到了什么?院子里的景色怎样?你从哪儿体会到的?有感情地练读课文。
交流:月光下的孩子们的心里想些什么?
3、孩子们对月亮产生了无尽的遐想,听了奶奶的话,作者当时想到了什么?
理解:面面相觑袅袅
你读了奶奶的话,你在想什么?
(如果没有学生讲出《嫦娥奔月》的故事,老师可补充出来)
4、 分角色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对家乡深沉的爱,
2、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发展学生的想像
情感目标
理解“月亮属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合作探究、练习、讨论
教学过程:
一、自由读课文
二、学习第二部分
1、 默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找,在院子里,我们看到了什么?议论了什么?孩子们又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2、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学生能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的老师做以梳理。
三、师:文中的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1、请同学们再仔细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
2、全班交流。随机理解“中堂”等词语。
3、哪段是写在中堂里寻到月亮的?
四、 品读课文,体会寓景之情。
(一)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划出描写月亮的句子。
四、师:可奶奶却说,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联系上下文,讨论: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吗?
全班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谈出自己的理解,并做到有根有据,分析到位。
(若学生没有注意到后面几个自然段,可引导学生:文中的孩子们觉得月亮是什么呢?等问题让他们去关注这些话。)
四年级语文上册 月迹 4教案 北师大版
月迹教学要求:1.初步了解月亮在我国人们感情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3.体会一切从孩子眼中看出的意义。
4.揣摩文中所写孩童语言的特色。
教学重难点:1.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2.难点:文中所写奶奶形象的特点和作用;“月亮是我们印在天空上的印章”的含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我们曾经读过许多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唱过许多与月相关的歌曲,有的是纯粹歌颂月的美好和纯洁,有的是借天上明月表达心中的情感和思绪。
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升上夜空,清澈的月光洒满大地,让人产生无数情思遐想。
文人墨客更是对月亮倍加青睐。
现在我要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月相关的诗文。
(①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③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④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⑤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⑥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⑦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⑧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取材广泛,结构活泼自由,摘取生活中的片段和点滴寄托作者的情思和愿望,表现作者对生活的认识、感受和态度。
形散神聚。
贾平凹的《月迹》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凸"、"凹"--问学生读音(tū、āo)意义(向外突出、向内凹陷).但是在这个名字中"凹"念"wā"。
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
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
陕西话中,娃凹同音。
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
著有小说《商州》、《山地笔记》等。
贾平凹早期的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
月迹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月迹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月迹》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掌握生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亮运行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小组合作探究、教师讲解的方式,使学生全面理解课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探究热情。
引导学生珍惜美好的事物,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月亮运行的特点和作者对月亮的情感。
2.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月亮的图片、课文朗读等。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和月亮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月亮每天都在天空中做什么吗?
它为什么会每天都在移动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月迹》。
”
2.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标出生字词。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朗读的语速、语调和情感。
3. 小组合作探究(15分钟)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6人,讨论以下问题:
+ 月亮有哪些特点?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来?
+ 作者对月亮有着怎样的情感?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月迹》教学设计
《月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月迹》这首诗词,学生能够了解诗歌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2.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鼓励他们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教学内容:1. 诗歌欣赏:学生欣赏老舍的《月迹》。
分析诗歌中的诗意、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能力。
2. 诗歌分析:学生对《月迹》进行细致分析,了解其结构、诗意和主题。
3. 创作练习: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创作一首与《月迹》主题相关的诗歌作品。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月亮的图片,激发学生对月亮的兴趣和联想,引入《月迹》这首诗歌。
2. 诗歌欣赏:播放老舍的《月迹》朗诵录音,学生跟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音美和意境。
3. 诗歌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月迹》的诗意、意象和修辞手法。
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4. 讨论与交流:学生讨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解读和想法。
5. 创作练习: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素材,引导学生创作一首与《月迹》主题相关的诗歌作品。
6. 展示与评价: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交流。
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和交流:观察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的参与程度和思维深度,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诗歌作品评价:评价学生创作的诗歌作品,包括内容的创新性、表达的准确性和语言的流畅性。
教学资源:1. 《月迹》的诗歌朗诵录音。
2. 显示器或投影仪,用于展示诗歌和图片。
3. 学生写作素材和工具,如纸张、笔等。
月迹教学设计(通用7篇)
月迹教学设计〔通用7篇〕
月迹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会认“袅、嫦”等7个生字,掌握“累”这个多音字。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划分文章的段落
3、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4、感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妙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
1、给文章划分段落。
2、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教学难点
感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妙事物的情怀。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看到题目,我想起一首诗:〔出示课件2〕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入青云端。
这首诗是孩子们眼中的月,“白玉盘”、“瑶台镜”多么美妙的比喻呀。
从中可以看出,在孩子们的眼中,月是多么美妙。
今天这篇文章也写了孩子眼中的月。
如今就让我们去看一看吧。
板书:月迹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出示课件3〕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2、借助工具书或者向别人请教,解决这些生字词。
3、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生汇报学习成果
课文共分三局部:
板书:〔出示课件4〕
第一局部〔1~2〕写中秋夜晚,“我们”盼望月亮的到来。
第二局部〔3~23〕写“我们”到院子里观月议月、到河中寻月的过程。
第三局部〔24〕写“我们”在沙滩寻找月亮,并发表感慨。
《月迹》教案设计
《月迹》教案设计月迹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熟悉诗歌《月迹》的内容,理解其中的意义和感情;- 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准确表达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了解并分析现代诗歌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方式。
2. 能力目标- 能够感知并理解诗歌的美感;- 能够准确朗读、诠释和表达诗歌的意义;- 能够用适当的语言和方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美的敏感性;-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喜爱;-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增强情感的外溢和抒发。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 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准确传达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 分析诗歌的主题、用词和结构,理解诗歌的内涵; - 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2.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引导学生细致感受和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培养学生准确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 诗歌《月迹》的复印件;- 诗歌朗读示范音频;- 诗歌分析和鉴赏的教学PPT。
2. 材料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笔记;- 诗歌《月迹》的学习手册。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 创设课堂氛围,唤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播放一段与月亮相关的美丽音乐,引导学生联想到诗歌主题;- 向学生提问:你们平时有没有看到过美丽的月亮?你们对月亮有什么感受?2. 朗读和欣赏(15分钟)- 教师朗读诗歌《月迹》,并适当调整语速和语调,突出诗歌的节奏感和情感;- 学生跟读和合读,感知诗歌的美感和韵律;-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用词和结构,并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涵。
3. 分析和讨论(20分钟)- 展示诗歌分析和鉴赏的教学PPT,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义、文学特点和表达方式;- 学生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点评和引导,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迹》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
册)
学习内容及学习要素的分析:
《飞向月球》是苏教版语文第11册的一篇记叙文,记叙了宇航员第一次飞上月球的经过,并告诉我们月球很有开发
价值。
全文依循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了“飞向月球”、“登上月球”、“月球很有开发价值”这三方面的内容,体
现了人类探索宇宙的勇气和登上月球后的喜悦心情以及人类
开发利用月球的坚定信念和伟大气魄。
文中知识涉及面广、
内涵丰富。
由于学生现在的生活与文章内容相差甚远,也不
可能带着学生去太空走一走,月球上看一看,因此学生很难
从文章本身产生对宇航员、宇宙飞船及太空的真切理解。
怎样引导学生用什么方法去学习才能起到事半而功倍的
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课前建立
一个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网站,将宇航员的太空生活、月球之迷,人类对神秘宇宙的探索历史、探索工具和宇宙之迷和课
文的朗读等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都收集进去。
引导
学生自由上网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而新课程标
准向我们提出,必须凸现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合作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在儿童心灵深处都
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
究者,探索者。
”(苏霍姆林斯基)。
网络教学为此提供了
更为广阔的空间,学生自己在网络环境中上网查找获取资料,可以更好地培养阅读、筛选、获取信息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学对象分析,本课通过教
师课堂指导和学生收集资料,以启发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为
主线,辅以讨论式、协作式,个别辅导式等方法组织教学过程。
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欢快、自主的学
习过程中获得各方面最大限度的收获,情境创设→问题导向
→自主探究→查询信息→探索思维→合作交流→意义建构→
拓宽延伸。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知识
的拥有者、权力的象征者,而是一个领航者、组织者,是网
上资源的提供者,学生学习的支持者。
通过简炼的语言,引
导学生参与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的学习
活动不断改进。
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就是教师组织、调控、纠正学生学习行为的过程。
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网上浏览法:从网上获取大量的相关知识,为理解
课文内容提供条件。
2、成功激励法:在学生获得学习成功后,引导其他学
生评议、激励。
3、合作学习法:利用对话窗口,引导学生质疑,释疑,
开展合作学习。
教学目标:
1、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获取、处理信息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网络,了解人类第一次飞上月球及现代宇航事业发展的有关资料,感受人类探索宇宙的勇气和登上月球后的喜悦心情以及人类开发利用月球的坚定信念和伟大气魄。
3、运用网络查找、阅读其它人类对神秘宇宙的探索历史、探索工具和宇宙之迷相关资料,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4、运用网络技术,自查自评学习效果,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学生现在的生活与文章内容相差甚远,也不可能带着学生去太空走一走,月球上看一看,因此学生很难从文章本身产生对宇航员、宇宙飞船及太空的真切理解。
为了突破这一局限性,我准备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作用,让网络资源为学生所用,让他们在网络环境中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学习来完成。
三、教学对象分析: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是积极的知识探索者、建构者,虽然他们对于月球的有关知识掌握得并不多,探索宇宙
奥秘的兴趣并不太强。
但他们思维活跃,可塑性强,有较强的求知欲望,爱动手、动脑,思考问题比较积极。
通过几年的信息技术教育,六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上网操作能力。
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让学生通过网络自主探究、寻找学习伙伴分组学习,通过课堂交流达到知识互补,并让学生通过BBS论坛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学习交流,从而达到自我发现,自我宣传,自我教育。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真正的知识探索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上课伊始,就通过多媒体出示宇航员登上月球的图片,这有利于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质疑:看了杨利伟在神舟五号上生活工作的录像,你想知道什么呢?学生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候,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已被充分地激发出来了,也有内在的学习任务作为动力。
这为下面的探究、合作学习提供了可能。
于是就可以很自然地过渡到重点内容的学习了。
二、依托网络,自主探究:
(一)自主学习
在重点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有的同学可能对宇宙飞船是如何在太空中飞行的比较感兴趣,而有的同学可能对宇航员的太空生活比较好奇,也有的同学可能想对月球的特点进行
深入研究等等,这时教师可以先进行简单的上网指导,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如:可以一个人独自学习,可以寻找合作伙伴,你有什么感受或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去“论坛”中交流交流,让学生了解学习的要求,明确学习的目标,接着在专题网页中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性的探究活动。
学生在电脑上进行点击、浏览的过程中可以较全面地欣赏到一些图文,了解到更多的相关信息,。
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了解到更丰富的知识,最大限度地扩大了课堂的信息容量。
另一方面,知识也可以以积极的状态储存于学生的头脑中,学生的探究兴趣不仅可以长时间的保持而且还会越来越浓厚,这就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地进行探究活动。
其间教师只需巡视给予一定的指导或对遇到问题的学生给予适当的点拨,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得以很好的体现。
(二)交流讨论:
在学生充分探究后,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语言把所了解到的相关信息说一说,并谈谈自己学习后的感受。
(可以通过电脑展示出来)这一教学过程的设计有两个目的:A.了解学生探究的成果,体会教材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B.有效地训练学生组织语言、读说的能力,激发他们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三、拓展延伸,深化学习
在第一次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后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进行
第二次的上网学习,更进一步地用网络资源帮助学生把学习
的空间更大限度的拓宽。
教师引导:“神秘的宇宙的确奥妙
无穷,你们想不想更深刻地了解他们?请自己上网查找资料,并将这些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制成电子卡片,并将它介绍给
你的同学。
”这时候可以告知学生一些网址或方法,让他们
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地上Inter网,去了解更多的自己感兴
趣的有关于航天科技及宇宙奥秘的知识。
临下课前几分钟左
右可以组织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电子卡片,交流学习成果。
现在的教学观是大教学观,我们不可能仅仅依靠有限的课堂
教学时间来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们只有借助课外的广泛
学习,才可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此,本环节的设
计正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时空。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学习工具,也成为一种学习的方式,我们只有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起来,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变革,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