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据时期台湾的差别教育
日据时期日本法律对台湾殖民统治的影响
1 日本殖民时期“台湾法律”演变1895年中日海战,中国惨败后,无奈之下与日本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了日本。
台湾在日据时期,依照日本帝国整个殖民统治时期政策,大致上以1923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时期。
1.1 特别统治法制时期(1895-1923)日本人统治初期,台湾人也有一段武装抗日时期,除了他们不甘心被殖民者外,日本政府发现台湾在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与日本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台湾的汉人在当时尚未接受西方理论,仍然信奉儒家的思想,故日本初期采取了西方强权在亚非殖民地的统治模式,强行输入近现代的法律制度和思想,直接引发了台湾当地居民的激烈反对。
在施展国家统治权的行政及司法机关,原则上依日本殖民统治者的法律,兼采当地人行之有年的制度,例如保甲或由行政官员调解纷争。
立法权虽大幅授予了解当地民情的殖民地行政首长,但帝国中央政府仍然有最终决定权。
涉及统治与社会秩序的刑事法,依日本殖民统治者的法律;不过由于当地台湾人对于日本人统治激烈反对,经常爆发武装冲突,故日本人颁布了“匪徒刑罚令”和“犯罪即决令”加强对殖民的统治。
涉及一般人民日常生活的民商事法,则依当地习惯即可[1],而当地习惯更多就是传统中国法规范畴。
台湾法律史学者王泰升一针见血的说道,近代西方所发展出来的现代法规范,乃是披着“日本法”的外衣,随着日本尖刀踏入台湾。
因为身份地位不同,台湾人民接受近代法比日本人更为辛苦,用武器胁迫的滋味,难免会使人们产生反感情绪,慢慢一些务实的台湾人发现现代法律有可保障私有财产和发展产业的可爱一面,才慢慢改变态度。
[2]而普通百姓对于中国法的观念已存在上千年,很难朝令夕改。
虽然日本政府出于稳定殖民地统治的自利动机,而兼采台湾旧惯,但在结果上也提供了台湾人民从传统社会,逐次过渡到近代社会的契机。
1.2 内地延长法制时期(1923-1945)1920年代,面对澎湃的民族自决思潮,以及受到1919年朝鲜三一独立运动的刺激,日本帝国的殖民统治政策趋向于内地延长主义,企图从制度的同一做起,弱化进而消弭被殖民民族的自我认同。
日据台湾时期的教育
二、教育的目的与宗旨
“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 培养一批既能为殖民者创造财富,又不惊扰殖民者自 身安宁和悠闲的奴仆。” 学校教育由社会教育发展而来,而日本国民精神的培 养及日语的普及又是社会教育的重中之重,如桃园兴 风会在其纲领中写道: “一、振兴母国国风;二、驯致内台人间及街庄内共 同和亲之美风;三、奖励国语,厉行习得母国礼仪作法 及其他国风。”
影响
台湾话文运动、台湾新文学运动、台湾无产阶级文艺 运动等 皇民化运动、皇民文学
参考资料
陈小冲《日本殖民统治台湾五十年史》[M],社会科 学文献出版社,2005 酒井惠美子《殖民地台湾日语教育浅论——以官方学 校教科书的编写为中心》 杨晓斌《日据时期台湾蕃童教育考》,教育评论2011 年第6期 曹绿《近代日本文化侵略特性的历史渊源及解析》, 2007 李庭晶《论日伪统治时期的奴化教育——以强制推行 日语为中心》,2009
蕃童教育
日本将台湾人分为两类:“生蕃”、“熟蕃” 蕃人,意为居于未开垦藩地的人,1936年以后日本改 称台湾人为“高砂族”。 生蕃:分布在山地,总数达十万余人 熟蕃:置于地方行政架构的管理下
初等教育入学情况
年份 1918 1939 1943 学校数量(公学校、小 学校) 514 957 1,074 学生人数 128,436 592,990 862,674
《台湾公学校规则》宗旨: 使台湾人儿童精通日语,并培养作为日本人应有的性 格。 “国语为我国精神之所在,其与修身一道,在国民精 神培养上须占特殊的地位。”
“凡得国须得民,而得民须得人心。若欲得人心,首 先,非得借沟通彼此思想的语言工具之力不可。” 后藤新平:“台湾教育始终不渝之目的为国语普及, 以普及国语作为台湾教育之根本,理由如下:第一, 作为沟通用语;第二,作为发展文化必备之工具;第 三,作为同化之必要手段。”并明确表示:“设立公 学校的目的,乃为普及国语策 1.学校教育 (1)初等教育 (2)中等教育 (3)高等教育 (4)师范教育 2.社会教育 二、教育的目的与宗旨 1.教科书的编纂 2.教科书内容分类 3.影响
日据时代的台湾教育
日据时代台湾的教育摘要:1895年4月,清政府被迫签下《马关条约》,从此台湾与大陆分离。
台湾成为日本占据的首个殖民地,日本对台实行“北守南侵”的政策,对台湾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毫不松懈,各方面均全盘日化,以达到完全占有台湾的目的。
在教育,表现的尤为明显。
关键词:日据时代差别教育台湾日据时期是台湾地方史上一个特殊的时间概念。
它是指1895 年清政府签定《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政府, 至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惨败后退出台湾, 中国对台湾恢复行使主权之间的50 年历史。
在这50 年中, 一方面是日本殖民总督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等各个层面对台湾民众及社会进行残暴的殖民统治; 另一方面是台湾各阶层人士始终采取强烈的或较温和的手段来抵抗日本殖民者的残暴统治。
二者是相伴日据台湾始终的一对矛盾, 是历史的必然产物。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仿照欧美教育制度, 建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教育体制。
日本殖民者占据台湾后, 遂以其国内的教育体系为蓝本实施台湾社会的教育, 并将台湾的教育事业区分为应急事业与永久事业两部分,并逐步明确了以同化教育和差别教育为特征的渐进主义教育政策。
实行差别教育政策表现为:首先在学校教育级别的设置上,大力发展小学教育,限制中等和职业教育,严格控制高等教育。
其次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台人在入学机会、师资构成、升学标准和所学专业等方面受歧视和限制。
关于日据时期台湾教育的分期问题,钟安西将日据台湾50 年的教育分为四个时期,1895-1898年为草创期;1898-1919年为成型期;1919-1937年为扩展期;1937-1949年为蜕变期。
他认为,台湾殖民教育有以下特点:(1)始终为日本的殖民政策服务,带有强烈的“同化主义”的色彩;(2)有明显的愚民政策痕迹;(3)实行双轨差别教育,台湾人民深受歧视;(4)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在台湾建成了涵盖全岛的普教网络,最后使本地8-14岁适龄儿入学率达到70%以上,以及大力推行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等。
台湾地区高中历史教科书比较研究——以日据时期台湾殖民经济为例
台湾地区高中历史教科书比较研究—— 以日据时期台湾殖民经济为例■ 孟茹日本在台湾地区的殖民统治始于1895年,长达50年。
台湾地区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有关日据时期殖民经济的表述,在国民党和民进党执政的不同时期有所差异,影响着台湾民众对日本及中国大陆的认知。
日据时期台湾殖民经济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95—1904年)现代化基础建设;第二阶段(1905—1930年)农业改革和米糖经济;第三阶段(1931—1945年)战时体制的工业化建设。
当前,祖国大陆学界对日据时期殖民经济研究成果丰硕,但多是从实证的角度,揭示殖民经济殖民性本质。
如周翔鹤的《日据时期台湾工业化评析》,通过对比分析日本和台湾的国民经济构成,指出日据时期台湾经济是典型的殖民地经济;曾润梅的《日据时期台湾经济发展刍议》,驳斥了日据时期殖民经济促进台湾现代化的认识;王键的《“米糖相克”与总督府米糖统制——日据后期台湾殖民地农业之初探》,通过对日据时期台湾米糖产业发展,总督府处理米糖相克问题措施的分析,揭示了日据时期经济政策掠夺性的目的;于彤的《日本统治下的台湾金融业》,通过对日据时期货币制度的分析,指出金融业是日本榨取台湾经济的工具。
笔者试图通过分析台湾地区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有关日据时期殖民经济的表述,深化对台湾地区教育史、政治史、社会史的认识。
一、日据时期殖民经济的表述差异李登辉执政时期陈水扁执政时期马英九执政时期现代化基础建设土地、林野调查。
土地改革与林野调查是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也是日本加强控制、掠夺台湾资源的重要手段。
货币金融。
1904年,初步完成基础建设,包括关税、度量衡、货币与日本的整合。
交通建设。
除修筑各式道路外,纵贯铁路完工及基隆港两期的筑港整建工程、高雄港第一期筑港工程,对台湾的交通发展大有助益。
土地、林野调查。
开启日本财阀投资坦途,加速产业开发,达成台湾财政自给自足。
货币金融。
设立台湾银行,为台湾第一个现代化金融机构,负责统一币制。
2019-2020-日本、韩国、台湾非义务教育阶段私立教育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word范文模板 (2页)
2019-2020-日本、韩国、台湾非义务教育阶段私立教育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word范文模板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日本、韩国、台湾非义务教育阶段私立教育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从60年代到90年代初,东亚的日本、韩国、中国台北经济高速度持续发展,到1992年,日本人均GDP已达世界最发达水平,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人均GDP的增长,大大超过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步入世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之林。
仔细探讨他们经济迅速发展的奥秘,除了需及时抓住机遇,实施一系列符合国家和地区实际情况的政策措施,重视投资积累,强调激发私有经济和一定限度的国家干预,注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等之外,还应注意其不容忽视的教育背景。
他们有共同的儒家文化传统,重视教育投资,把培养人才作为一项重要国策。
这些国家和地区地幅狭窄,人口密度大,天然资源贫乏有限,因而应强调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合理利用人力资源。
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管理体制、办学途径、办学方式等方面与中国有明显的不同,有成功之经验,也有不足之教训。
不论其教育发展之得与失,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
东亚这三个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校绝大部分是公立和免费的,但家长需要支付购买教科书、校服的费用和为孩子支付上学的交通费。
在高中以上教育阶段,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都很重视发展私立教育。
1990年——1993年高中阶段教育日本公立学校在校生数增加了4个百分点,韩国和台湾公立学校在校生数分别减少了7个和11个百分点。
高等教育阶段日本公立院校在校生保持恒定,而韩国和台湾公立学校在校生数分别减少了6%和7%。
这说明,韩国和台湾的私立教育,无论是在高中阶段还是在高等教育阶段,仍在继续发展。
从收费情况来看,日本、韩国、台湾公私立高中收费在学校支出中所占份额逐步降低,而公立高校日本收费有较大幅度增长,韩国、台湾变化幅度不大。
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老年教育经验及启示
老年教育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老年教育经验及启示周康,刘建清(华中师范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我国大陆老年教育历经三十余,仍面临政策法规不完善、办学模式有待改进、高校资源未充分利用以及课程未完善等诸多难题。
为国大陆老年教育的问题,应当积极吸取其他国家和地老年教育的先进经验。
通过文献分析以及比较研究,借鉴国台湾地区老年教政策法规、办学模式、课程三方面的丰富经验,对我们老年教育的,在完善老年教育政策法规、大力引间,支持老年教育办学、鼓励高校,校社融合、构建丰富完备的课程等方面有着重要启示。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年教育;办学模式;课程体系;比较研究法回严”中图分类号:G7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87(2020)02-0069-06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丨I一、我国大陆老年教育的问题及出路随国大陆人口老龄势的日趋严峻所带来和社会问题日,老年教育作为缓解社会压要方式。
我国大陆老年教育三十余年,成就,保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老年人享教育利,并且还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教育需求,在着政策法规不完善、办学模式单一、高校资源利用不足、校社合作不及课系不完备等诸多问题。
国大陆老年教育面题,一方面要“修炼内功”,从内部,有效调动国内日教育资源和人才备,提升老年教育质量。
方面,在经济全球背,老年教育呈越来越多的共性011,要国和老年教育验,取长补短,完善发展国大陆老年教育事业。
在老年教育中,由于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在和文化方面,其老年教育的成功经验值鉴。
日本老年教育萌芽于二战后至2060年代,日本老年教育早、历史长,历经三十余年、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已趋成熟*21日本老年教育至,验,在至范围内都独树*2070年代末期,我国台湾引进和国家老年教育念和经验,大老年教育,老年教育大三期:第一阶1978—1980年,以宗教团起老服代表;第二阶1981—1988年,以福利取向的老年教育为主;第三阶段1989年至今,终身教育取向的老年教育*31国台湾 老年教育较晚,但在发展过程中鉴国家和验,成效较*鉴日本和国湾老年教育成收稿日期:2019-0912作者简介:周康#995),男,江西丰城人,华中师范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成人教育;刘建清#964),男,河南汝阳人,华中师范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高等教务管理.・69・功经验,对实现我们老年教育的积极转型,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具有重要的意义。
《台湾历史与文化》第六章,日据时期的台湾
二、民族抵抗的社会运动
台湾 同化 会
议会设 置请愿 活动
台湾 文化 协会l0月27日,台中埔里雾社地区泰雅族的迈 勃、钵仔仑等社人民在首领摩那·罗达奥的率领 下,袭击警察驻在所,杀死日人134名,夺取枪支 180支。日本殖民者立即调集大批军队和警察前来 镇压,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山地人不但善用天险 的地理防御作战,且战术高超又很勇敢,尤其那 种不屈不挠与日军抗战到底的精神,更使日军感 到无比的惊骇。在日军优势兵力的进攻下,他们 且战且退,顽强抵抗。日军竟然丧心病狂地使用 毒气弹进行轰炸。12月8月,起义扫于失败。事后 统计表明,参加雾社起义的泰雅族同胞l236人中, 战死或自杀者达644人,被捕564人,而这564人中, 又因日本殖民者恶毒桃唆与雾社居民有仇隙的陶 渣部落发动突然劫杀,仅剩298人,雾社地区泰驻 族人几乎濒于灭绝。
皇民化运动核心内容是破坏中华文化,灌输大和文化及 “忠君(天皇)爱国(日本)”思想。首先,强制普及日语, 不准使用汉语和地方方言,否则处以罚款。据台湾总督府 统计,1937年日语普及率为37.8%,1940年为51%, 1944年则为71%。其次,生活方式强制日本化。在全岛大 力推行神社崇拜,民间供奉的神明集中焚毁,不许奉祀。 台湾人世代相传的祖先崇拜被伊势大神宫的大麻奉祀取代, 传统的中元、春节亦遭禁止,家庭中更要设置日式风吕 (澡盆)、榻榻米等。同时,迫使台湾人改用日式姓名,试 图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皇民意识”,从而达成日本 化。再次,强化皇民思想教育。在学校,强迫接受日本国 民训练,丑化中国,抹灭学生的故国观念,提倡敬仰天皇, 了解“皇国对东亚及世界之使命”,以期树立“忠君爱国” 观;培养凶猛、好胜、服从、勇敢的日本式国民性格。
第六章 日据时期的台湾
一、殖民统治机构与法律体系
日据时期台湾蕃童教育考
日据时期台湾蕃童教育考●杨晓斌摘要本文通过对日据时期台湾蕃童教育的探讨,认为日本侵略者大力推进这一教育的实质,是试图以此为契机,对台湾少数民族实行同化。
关键词日据台湾蕃童教育所青年团作者杨晓斌,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实习员(福州350003)中日甲午战争后台湾被日本占领,首任台湾总督桦山资纪在“训示”中指出,“若欲拓殖本岛,非先驯服生蕃”。
民政局长水野遵在施政报告《台湾行政一斑》中认为,“教育蕃民是我政府的责任,开发蕃地是培养富源之要务”。
日据当局将原住民视为“无知、自灭民族、劣等人种、未开化之野蛮民族”,急欲实施同化教育。
这除了企图以此巩固统治外,也有掠夺台湾山地自然资源以获取经济利益的考虑。
1896年4月,日据当局设置抚垦署,负责管理原住民的抚育、授产、取缔及“蕃地”开垦、制造樟脑等“殖产”事项。
抚垦署发布“有关番人番地调查事项”,派员深入蕃社与原住民接触,调查原住民的风俗习惯及所在山林资源的翔实资料。
从1897年开始,实施原住民教育成为抚垦署长的一项重要任务。
林埔抚垦署长斋藤认为,“番人教育应以智育为主,德育次之。
智育应以极其简易者为限度。
而招来番童于抚垦署,不易实行,故宜派遣署员到达番社,从事一般抚育,行有余力,则以教之。
又当教育番人,尤需斟酌宗教也。
”埔里抚垦署长枪山认为“拟设投产场于番社,派员常川驻在,从事投产,一面教授蕃童以五十音及度量衡之用法,想抚育番人,应与授产并行也。
”①这一时期,日据当局将原住民依汉化、归顺的程度分为“熟蕃”与“生蕃”。
“生蕃”分布在山地,人口总数多达10余万人。
已汉化的“熟蕃”放置在地方行政的架构下管理。
生活在山地的“生蕃”则列入“殖产”的农林项目中,由“番人抚育”、“抚垦署”等部门共同管理,“生蕃”所生活的山地区域则被列为“理蕃区域”。
台湾总督府嘱托伊能嘉矩调查山地情况后认为,原住民文明程度较低,但可通过教化使之成为文明的人类。
日据当局采纳该教育方针,针对开化程度不同的原住民区域,采取对南部的国语传习所制订教育原住民学童的措施,而北部则实施简易的原住民教育。
台湾省高等教育史简介
专门学校 高等教育 台北帝国大学
日据时期—实业教育
日据时期的实业教育,即中等职业教 育,在规模上与普通中学相当,在内容 上极其繁杂。主要有实业学校和实业补 习学校。前者主要招收“小学”“毕业” 生,后者是在“小学中”实行实业教育, 教授学生一种职业技能。 初期都是讲习所或公立学校附设的实 业科,1919年颁布“台湾教育令”后成 立正式的实业学校和实业补习所。
省教育经费占全省总支出百分比
1944 6.41
1946 8.41
1947 20.78
1948 25.79
1949 27.64
1950 24.91
1951 25.38
1952 24.84
1953 24.62
1954 25.04
1955 25.78
职业教育 师范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国民党政府接管台湾省以后对原有日 据时期的职业学校进行了调整与扩充。 特别是国民党政府退台之后,为了配合 “反攻复国之大业”,重视职业教育, 使得这10年中台湾省的职业教育有了很 大的发展。 初级职业学校、高级职业学校。 非常注重实践。
日据时期高等教育的特点
1.布局合理。 2.重视应用科学。 3.精兵简政,行政人员主要是教师。 4.排斥台胞。 5.歧视女性。 6.具有浓厚的帝国主义色彩。
六、光复后初步发展阶段(1945~50年代中期)
特点: 除旧换新 1950年提出“戡乱建国”教育方针,推 行国民党化教育 较日据时期发展很快 重视职业教育 解决师资问题
台湾省高等教育史简介
阶段划分
17世纪以前 荷西占据时期(约1624~1662) 明郑时期(1662~1682) 清王朝时期(1683~1895) 日据时期(1895~1945) 光复后初步发展阶段(1945~50年代中期) 光复后快速发展阶段(50年代中期~70年代中期) 光复后稳步发展阶段(70年代中期~1987) 解除“戒严令”后的发展(1988~现在)
台湾地区幼儿教师教育的发展历史与启示_陈琦
2010年1月第1期浙 江 教 育 学 院 学 报J OURNAL OF Z H EJI ANG EDU CAT I ON I N S T I TUTE January 2010No .1收稿日期:2009-10-15作者简介:陈琦(1984-),女,浙江绍兴人,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吕苹(1970-),女,浙江嘉兴人,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教授。
台湾地区幼儿教师教育的发展历史与启示陈 琦,吕 苹(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浙江杭州310012)摘 要:我国台湾地区幼儿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六个时期,分别是萌芽期、过渡期、受挫期、停滞期、再生期和茁壮期。
关键词:幼儿教师教育;台湾地区;历史变迁中图分类号:G619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574(2010)01-0029-08我国台湾地区幼儿教师教育的发展阶段,根据台湾学者蔡春美的观点可以分为四个时期:萌芽期、发育期、停滞期和再生期(清末至1988年)[1]41。
本文根据台湾地区幼儿教师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将1895年至今的发展进程分为六个时期来叙述,分别是萌芽期、过渡期、受挫期、停滞期、再生期和茁壮期。
台湾地区幼稚园教育最早萌芽于日据时期(1895-1945),幼儿教师主要由日本/保姆0担任,目的是渗透日本殖民政策;1949年国民党退据台湾地区,进入过渡期;1955年后,台湾地区全日制的幼稚师范科停办,幼儿教师教育受到重大打击,称为受挫期;1970年进入了停滞期,在职进修成为培养幼儿师资的主要模式,发展缓慢;直到1983年,全日制的幼稚师资科重新设立,幼师科升格成为幼儿教育系,对幼儿教师的学历要求提高至大学毕业,进入再生期;20世纪90年代之后,幼教师资素质提升、进修渠道多元开放,标志着台湾地区幼儿教师教育日趋茁壮。
纵观台湾地区幼儿教师教育的发展与变迁过程,我们可吸取经验与教训,如学者庞丽娟就认为从台湾地区幼儿教师的发展历程中可获得的一个重要的经验及其启示是/立法促进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建设0等[2]49。
日据时期和光复初期台湾职业教育探析
日据时期和光复初期台湾职业教育探析本文探寻日据时期台湾职业教育的发轫发展情况,分析殖民教育政策的演变以及台湾职业教育的特点:日据时期职业教育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带有浓重的殖民地色彩。
光复初期台湾职业教育的改革及其成效做出评价:出台了去“殖民化”的教育策略;规范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扩大,类别增加,条件设施改善。
但由于只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混淆了职业教育和短期培训的功能和任务,为台湾重普教轻职教风气的漫延埋下了隐患。
标签:日据时期;台湾职业教育;光复初期;改革台湾物产丰富,气候宜人,是一块璀璨的明珠,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国疆土的“宝岛”。
自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之后,被迫割让给日本,在长达51年的日据时期,台湾逐步建立起一个带有显著特色的殖民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也在这一时期发轫并得到初步发展。
文章试图探寻日据时期台湾职业教育发轫情况和发展脉络,分析殖民教育政策的演变以及台湾职业教育的特点,并对光复初期台湾职业教育的改革及其成效以及职业教育的不足做出分析和评价。
一、日据时期台湾职业教育1、日据时期职业教育的发轫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台湾被迫割让给日本,日本殖民者对台湾实行了长达51年的殖民统治。
在占领台湾初期,殖民当局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教育体制,此时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强化日语同化教育,职业教育更无从谈起。
台湾殖民当局的教育指导思想是日本人作为既得利益者,他们应当享受和日本国内相同的教育待遇,重点开展日语教育以及比正规小学少一至三年的初等教育,反对进行高于初等教育的中等职业教育。
日剧初期,台湾的初级工业职业教育始办于1900年的“国语学校”铁路电信科,培养铁路电信职工,1904年糖务局举办糖业讲习所,培养制糖工人;1912年学务部开办附属工业讲习所,培养初级工业技术人员。
这些都是应付经济建设急需,附设于政府和业务机关及学校,为临时性的初级工业职业教育。
后来在日本国内实业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在公办学校安排了实业课,以后又设立了一些培训班性质的讲习所和实业部,1915年在台湾人要求设立中学校的运动中,日本政府才在台湾举办正规的实业学校,即开始举办培养初级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的实业学校。
日本殖民时期对台湾社会与文化的影响
日本殖民时期对台湾社会与文化的影响介绍:台湾是一个拥有复杂历史和文化的岛屿。
其中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是日本殖民统治时期(1895-1945年)。
在这段时间里,日本对台湾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和文化改造。
本文将探讨日本殖民时期对台湾社会与文化的影响,并分析其在当今台湾社会中的持久影响。
1. 教育体制的改革日本殖民时期,日本政府对台湾进行了完善的教育体制改革。
他们修订了教科书,将日本历史和价值观灌输给台湾学生。
日本语言也成为了必修科目,并取代了汉语的地位。
这种文化同化政策导致了台湾学生对日本文化的接触和接受,许多台湾人开始使用日语,并接受了日本的文化习俗。
2. 经济与基础设施发展日本统治下的台湾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
他们修建了铁路、港口和道路等基础设施,推动了台湾的现代化。
这不仅带来了投资和商业机会,还增加了台湾与日本的交流。
许多台湾人被吸引去日本工作,扩大了台湾与日本之间的人员流动。
3. 社会制度的改革日本殖民时期,日本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社会制度改革,包括拥有官僚机构和警察力量的现代行政体制。
他们还引入了西方的法律体系,取代了过去的传统法律。
这些改革带来了各种变化,包括土地制度的改革、税收制度的改革和法律体系的改革等。
这些社会制度改革对台湾社会的组织和运作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文化交流与日本文化接受日本文化在台湾殖民时期得到了大规模的传播和接受。
日本艺术、音乐、电影和戏剧等文化形式进入了台湾,对传统台湾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台湾人开始习得日本的礼仪和生活方式,并逐渐接受了日本文化的某些价值观。
这种日本文化的影响在当今的台湾社会中依然存在,例如传统的茶道、剧院和音乐表演。
5. 抵抗与文化保留然而,在日本殖民统治下,也出现了反抗和保留本土文化的努力。
一些台湾人积极维护和传承自己的传统文化,并抵制日本化的影响。
这其中包括文学、艺术和媒体等领域的活动。
这些反抗和保留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台湾的本土文化,并形成了今天台湾多元文化的基础。
浅析台湾的亲日情结
浅析台湾的亲日情结【摘要】当今我国台湾地区不少同胞的亲日情结甚浓,虽然日据的年代早已远去,为何不少台湾同胞却一直保持着“亲日情结”?造成的原因又是什么?有何利弊?这些问题对我们更好地了解台湾,促进两岸关系等多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亲日情结形成原因利弊权衡一亲日情结的历史渊源亲日情结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日据时期。
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定了马关条约,割让了台湾、澎湖列岛。
台湾自那以后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直到1945年二战后才结束其对台湾长达50年地殖民统治。
当时,日本殖民者为了把台湾改变成为日本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其压迫性的政治统治基础上,日本强制推行了文化上的同化政策①。
其主要措施有:推行殖民地教育体制。
在台湾的教育体制和在日本国内推行的十分类似,课程设置上,必须按照日本国内的课程设置来设置课程,增设了日本历史、日本地理、日语及修身课程;各个学校的日籍教师一般都占学校教师总人数的80% 以上,校长和日籍教师大多数是日殖民统治当局各机构或军队中的现役军政官员,日籍教师的教育方法也是从日本本土搬来的,强制灌输效忠天皇、效忠日本的思想。
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日本为了奴化台湾同胞,消灭他们的反抗意识,大学不少专业台湾同胞是不能学习的,最为普遍的是大多数人都去念医学等一定程度上威胁不了日本统治的专业了,导致了医生行业在台湾“泛滥”,这也是台湾今天一直保有尊重医生的原因。
强制普及日语。
这是非常明显的殖民统治措施,像英国等殖民国家,语言同化是殖民统治必不可少的同化措施。
具体做法有取消汉语课本、报纸等读物,使用日语教学,甚至有禁止用汉语交流的举措。
强制推广日本化的生活方式。
当时同胞们的衣食住行,甚至宗教信仰等一系①《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政策及其影响》,沈美华著,广西社会科学,2007.列习惯都受到了日本的强制。
穿和服、家庭设置日式风吕、榻榻米、禁止崇拜祖先、禁止宗亲会、没收台湾人的族谱、取消传统节日等。
日据时期台湾佛教僧伽教育的发展
余像数年 前月眉 山灵泉寺、大湖法云寺、火山大 仙岩、台南
开元 寺等都有创设过佛学院。但是 因经济的不许 , 数个月问 就断命 了。 现在像 南瀛佛教会 的讲习会 , 每年都有开过一两
的太平洋战争战略 ,成为皇民化运动 的工 。
二 台湾 佛教僧 伽教 育养成 事业 的几种 形式
日本佛教是伴随着 日本对 台殖民统治一起进入台湾的 ,
回的讲 习, 教徒 因此也有可 以得到一些法味 , 可算很稀有 的。
【】 5
曾氏的论述发表于 民国二十四年 (9 5 ,其时, 日本 13 )
学林柿沼文明 , 及台中佛教会馆林 德林兼任佛学部教师,并 聘请大陆高僧讲授佛学课程 , 自浙江普陀山志圆法师曾受 来 邀来院讲 般若经 》[0 7 1 法云寺女子佛 学院 :法云寺住持觉 力禅师来 自福建鼓 山,比较重视僧侣的教育 , 在善慧法师发起设立灵泉寺佛学 院的同时,他也积极筹备在法云寺开办女众佛学院一南溟佛 教 学院。次年妙吉和达玄两位法 师从大陆佛学院毕业返台,
本圆法师、心源法师、斋教 先天派 的黄玉阶和 台南开元寺都
给与 了大力相助 。 初期的经费 ,由 日本曹洞宗 两大本山和台 湾曹洞宗 僧众及皈依信众共 同筹措 , 初创经费 日币 60 0 0元 , 曹洞宗大 本山负责 3 0 ,其余 由台湾岛内自行筹措 。学 0 0元 制采 取三年制 ,每年 收学 生 2 5名 ,分本科和研究科二级 。 “ 台湾佛教中学林”在大正六年 (9 7 1 1 )四月正式开学 。初
地 ,直至 14 9 5年 8月第二次世界大 战结束 ,台湾光复 回到
从我国台湾和日本教育看语文与国学教育的界限
ywjszxk@近来很多学校开设了国学课程或者传统文化课程,不过老师们对国学课程有不少困惑,其中最主要的是划分语文和国学的界限在哪,国学教育到底是独立的学科或者教育领域,还是属于语文教育的一部分?这一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十分复杂。
国学课程进入我国当代学校教育课程体系还只是最近几年的事情,时间不长,诸多问题还未来得及详细考虑。
在我国台湾地区,以及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教育中也有类似于我国大陆国学的课程,其中有些课程已经存在了几十年,在课程建设的方方面面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国台湾地区以及日本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对我国可能有一些借鉴意义。
一我国台湾地区在高中阶段,有三种与大陆的语文教育接近的课程,分别使用《国文》《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国学概论》教材,其中前两者是必修课程,后者是选修课程。
在具体内容上,国文课程大致类似于大陆地区的语文课程,只是在选文上,古典文献的比例更高,与后两者在选择的范围标准上也有一些差异。
这一课程一般每周学习3学时。
《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以节选传统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四书”的内容为主,也包含了与“四书”的内容有关的文化思想。
几年前,我国大陆引入了该教材,由中华书局修订后出版,改名为《中华文化基本教材》,由各地自行选用,而没有成为正式的地方教材。
《国文》《中国文化基本教材》这两种教材是台湾大学入学考试必考内容,因此在台湾受到很大重视。
《国学概论》作为选修教材,包括文字源流、修辞、文学体裁、史学、经学和子学等章节,具有较强的学术性。
在日本,与我国大陆语文课程类似的课程是国语课程。
在高中阶段,国语课程有国语表达(I、II )、国语综合、现代文、古典和古典讲读等课程。
其中国语表达(I )与国语综合属于必修课程,各2学分;国语表达(II )2学分,现代文4学分,古典4学分,古典讲读2学分,均属于选修课程。
其中与我国大陆的国学课程较为接近的是古典与古典选读。
一般情况下,选择文科、理科的学生都要学习4学分的古典课程,内容一般包括日本古代文献和中国古代文献(即汉文)两大部分。
日本统治时期的台湾
日本统治时期,规定山泽地带的治安由军队及宪兵负责;村落的治安,由警察担当;山泽和村落之间,则由宪兵和警察共同戒备。
这是一部由军队、宪兵、警察三者协力镇压统治台湾人民的殖民法。
在日据时期,台湾民间吓唬孩儿有一句惯语:“大人来啦!”所谓“大人”就是指当时的日本警察。
1896年,第一批日本警察到台。
自此以后,以日本警察为主体的警察,成为伸入中国人日常生活的鬼魇,是直接屠杀台湾中国人的刽子手。
日本警察遍及台湾社会的各个角落,台湾成为名符其实的警察社会。
以1902年为例,全台设有10个厅警察课、97个支厅、992个派出所,以后最多时各类警察机构达到1500余处,警察18000余人。
在台湾的经济发达地区,每隔2、3公里就有一个警察机构;每300人就配有一名警察。
日本占领下的台湾,可以说是日本警察的世界,在警察法西斯式的管制下,中国人的基本权利都被剥夺。
皇民化时期(1937之后):取销报纸中的汉文栏废止学校中的汉文课改日本姓名穿日和服改用阳历禁止台湾传统戏曲不能拜台湾神明要拜日本神道教还要求撤去正厅牌位禁止祖先崇拜台湾丰富的物产也成为日本掠夺的目标。
在日本殖民统治之下,台湾的制糖业更是成为日本掠夺的对象。
殖民当局规定,蔗农生产的甘蔗只能卖给当地日本控制的制糖会社,台湾蔗农成为日本糖业资本家的奴隶,每斤糖的价格从1921年的11.6钱,下降到1937年3.2钱;每年90%以上的台湾糖输入日本。
因此人们说:“一部台湾糖业史,就是一部日本殖民史。
”台湾糖的命运成为日本殖民掠夺下,台湾农业、工业、加工业的缩影。
在日本殖民者的眼里,台湾的即是日本的,必须无偿提供。
就在“七七事变”前后,日本总督府下达了撤销全台学校汉文科、废止各种报刊中文版的命令,同时颁布相应的惩罚措施,强迫台湾民众学习、使用日语。
在“七七事变”前后,台湾花莲厅发布训令,规定公务场合如果不用日语者立即解职。
在台湾许多地区,规定不学日语者征收过怠金。
各种苛刻的惩罚禁令数不胜数,甚至如果买车票时听不懂日语,得到的回答是:“你不是皇民,买票要到后边去。
日据时期台湾教育的双重性
作者: 薛菁
作者机构: 福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历史系!福建福州350011
出版物刊名: 闽江学院学报
页码: 60-63页
主题词: 日语教学 奴化教育 差别教育 近代化
摘要: 文章认为日本自 1895年占领台湾至 194 5年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其间 ,日本在台实施的教育具有双重性 :一方面是典型的殖民教育 ,具体表现为强制推行日语教学、奴化教育和差别教育 ,主观上是以教育为手段 ,达到同化台湾人民 ,培养中下级技术人才作为其代理人 ,以利于殖民地经济运作和政治统治的目的 ;另一方面是客观上实现了台湾教育的近代化。
在建立殖民地教育体制的过程中 ,日据台湾当局采用近代西方体制 ,从教育系统及学制都采用西方近代化的模式 ,客观上为台湾近代新的教育制度全面确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因此 ,台湾教育的近代化亦始于日据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日据时期台湾的差别教育
[摘要]日据台湾五十年期间,为达到永久统治台湾,日人在台建立了以传授日语为主的一整套殖民机制,实行差别教育政策。
表现有二:一是在学校教育级别的设置上,大力发展小学教育,限制中等和职业教育,严格控制高等教育。
二是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台人在入学机会、师资构成、升学标准和所学专业等方面受歧视和限制。
[关键词]日据时期日本台湾差别教育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倡导“有教无类”,即对受教育者,不论贫富贵贱,兼收并蓄,一视同仁。
然而,1895年清廷甲午战败,日人统治台湾后,日人在台办教育的目的不是在于提高台湾人民的文化素质,而是为了培养可供其利用的特定的人力资源。
为达到此目的,日人在台五十年教育的基本措施是实行差别教育,一方面在学校设置上大力发展小学教育以普及日语,同时防止台人接受高等教育;另一方面在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制造人为的不平等状态。
一、学校级别的设置
学校教育是台湾教育事业的主干,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日人在台办学是为其统治目的服务,因而在学校级别的设置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平等。
我们以下表为例:
1212、1241—1242页。
a为1917年数字,b为1943年数字。
从上表可以看出,日人在台广设公学校和小学校,大力发展初等教育。
1920年台湾拥有公学校、小学校625所,学生175596人,1935年917所,学生407449人,1944年1099所,学生932525人;适龄儿童就学率,从1917年的13%提高到1943年的71%。
日本发展初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台人子弟普遍地掌握日语,实现其同化。
正如总督府民政长官后藤新平所说:“台湾教育始终不渝之目的为国语普及”,“以普及国语作为台湾教育之根本,理由如下:第一,作为沟通用语;第二,作为发展文化必备之工具;第三,作为同化之必要手段”[1]。
对于台湾的中等教育,日人也有一定控制。
因为他们害怕蹈英国政府在印度的复辙,因“广设学校……他日致以其人之刃反伤其人之果”[2],因而主张:“台湾土人教育之至当措置为,以产业上之技能教育为主……尽可能不施高等之普通教育”[3]。
因此把受初等教育的台胞引到专门学校、职业学校接受技能等实用性培
训,以满足其统治需要的低级人力资源。
为此,日人在台湾办的中等教育,从上表可以看出:1920年有中等学校6所,职业学校5所;1935年中等学校为24所,职业学校46所,1944年中等学校发展到45所,职业学校发展到117所。
日人在台办的中等教育的特点是,在教学内容上侧重于台湾地方的需要,即课程设置安排了许多实用性的科目,并采用日式管理。
其实质是为了稳定日人在台的统治,训练一批既可供其利用又不会妨碍其殖民统治安定的中下层人才。
至于高等教育,因日人害怕台人接受高等教育威胁其在台湾的殖民统治,因此严格控制。
在台统治50年来,台北帝国大学是日人办的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1928年设立,分文政部和理学部,后增设医学部及工学部。
日人在台设立台北帝国大学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考虑到迁台日人子弟日益增多,为便利他们接受高等教育防止“回流”;另一方面,害怕台人子弟赴日和大陆求学后接触到欧战后新兴民主主义、民族主义思想,进而以敏锐的政治眼光看待日本在台的统治,对其构成威胁。
《台湾民报》曾说:“台湾人近来的向学心日渐增加,而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愈迫切,然而台湾的学校教育不能满足学者的要求,所以多数的台湾学生不得不跋涉重洋到内地中国或外国去留学。
对此现象当局者以为于统治上不便当,为欲阻止台湾青年的岛外留学,于是乎着意于台湾大学之建设”[4]。
从此则消息可见日人设立台北帝国大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以上日人在台建立的教育体制可以看出,日本统治者在台实行的是歧视性的政策,在初等教育上为普及日语,实现其顺利统治,大力发展,在中等和职业教育上为了获得所需的人力资源,有所限制,而高等教育则是严格控制。
二、教育资源的分配
日人在台的各级别学校教育资源的分配上也存在着不平等。
在台的日本人占据资源优势,而台湾人处于“二等公民”的地位。
正如《台湾新民报》所说“向来教育政策有两面,即对内地人(日本人)采用积极的教育,而对台湾人实行消极的教育”[5]。
日人为了顺利实现其殖民统治,在台湾大力发展初等教育,因此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在初等教育上表现的尤为突出。
首先,实行公学校和小学校制度,日籍儿童上小学校,台籍儿童上公学校。
其次,小学校比公学校的师资力量好,教育投资大。
1920年代初,小学校有资格教员占教育总数的70.9%,公学校只占42.5%;小学校教育薪金平均1099元,公学校教育薪金仅604元,相距达495元之多;小学校平均每个学生拥有教育经费67元,公学校学生为36元,后者只有前者的53.7%[6]。
再次,教育程度存在着差别。
台湾儿童在公学校修完六年的总课程,其程度一般都在小学校五年级以下。
即使到1922年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新台湾教育令》颁布以后,取消了公小学校的区别,但仍有适用于日本人的第一课程表和适用于台人的第二课程表之分,前者明显优于后者,但考试是以小学校的第一号课表为准出题,因此
台湾儿童处于明显的劣势。
台湾的中等学校主要为便利据台的日人子弟升学而设。
从上表1930年代初的统计可见,小学校毕业的日人约4500余名,进入中等学校的有2000多名,约占半数。
而公学校毕业的台人25000余名,进入中等学校的却仅有1000余名,不及日人的1/20。
原因不仅是升学考试以日人儿童上的小学校的课表为准出题,而且,日本殖民者还规定,报考中高等学校的台湾学生“不得超过全部录取名额的五分之一”[7]。
这些赤裸裸的歧视政策把大部分台人的受较高教育的权利剥夺。
对此,《台湾民报》曾公开批评“将台湾人所负担的租税,建设维持学校,然而受教育的恩惠的学生,不但是以收容在台的日本学生为主,甚至每年由日本内地大批移入学生。
如此使台湾人负担经费,而教育由日本内地移入的学生,此岂非明白的教育的榨取?”[8]
至于高等教育,因日人害怕台人受到高等教育威胁其统治,因而高等教育的资源基本上由日本学生独占。
1928年建立的台北帝国大学,其首届入学新生共60人,其中台籍学生仅6人;即使在日据末期的四十年代,日籍学生占81.8%,而台籍学生仅18.9%。
[9]另外,日人对于台人所受的教育专业也严格限制,禁止台生接受法律、政治等文法方面的教育。
以1944年台北帝国大学为例,在校学生357人中,台人仅85人,文政学部只有2人,理农学部1人,工学部2人,其中有80人为医学部学生,这是因为台湾缺乏医生,日本医生多不愿来台湾,不得不培养一些当地医生[10]。
总之,日人在台处心积虑实行差别教育政策,台人在入学机会、师资构成、受教育程度、升学标准和所学专业等方面受歧视和限制。
日人的目的是阻止台人掌握高深的学问和社会科学知识,企图使他们永远无知任其驾驭,并不是近年来某些日本人所说的台湾的教育归功于日人。
参考文献
[1]陈小冲.日本殖民统治台湾五十年史[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08.
[2]井出季和太.台湾治绩志[M]. 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90:331.
[3]吴密察. 从日本殖民地教育制度发展看台北帝国大学的设立[A].台湾近代史研究[C].台北:稻乡出版社,1990:160.
[4]浪费的台湾大学[N].台湾民报. 1929-3-17.
[5]教育普及运动[N].台湾新民报. 1930-8-23.
[6]陈小冲.日本殖民统治台湾五十年史[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5:312.
[7]台湾人中等教育的危机[N].台湾新民报. 1931-4-18.
[8]打破榨取的教育政策[N].台湾民报. 1927-9-25.
[9]台湾省51年来统计提要[Z].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统计室编印,1946:1214-1215.
[10] 戴国辉. 台湾与台湾人[M].日本:东京研文堂. 198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