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汉军研究的几点认识——兼评《汉军旗人官员与清代政治研究》一书

合集下载

民国时期的汉军“旗香”

民国时期的汉军“旗香”

民国时期的汉军“旗香”
郑德
【期刊名称】《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26)006
【摘要】旗香,指汉军旗人及其后裔的烧香祭祀活动。

民国时期,东北地区汉军旗香活动很普遍,神匠被称为“单鼓子”、“神将”、“姑娘”;香班与香主有多种议定方式;仪式程序包括准备阶段、请神阶段、放神阶段和送神阶段;旗香包含多种艺术形式,如剪纸、诗乐舞、雕刻、绘画等等。

民国时期的汉军“旗香”延续了自清初以来的祭祀传统,同时又有所转向,与“民香”有所融合。

尽管如此,汉军旗香仍表达了汉军旗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族群的特有精神和观念。

【总页数】4页(P96-99)
【作者】郑德
【作者单位】长春大学文学院,长春130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33
【相关文献】
1.乾隆年间八旗汉军出旗善后问题探析 [J], 范传南;吴丽华
2.乾隆朝八旗汉军出旗原因论析 [J], 范传南;李媛
3.八旗汉军研究的几点认识--兼评《汉军旗人官员与清代政治研究》一书 [J], 滕绍箴
4.八旗文化与满洲认同边限:以八旗汉军为中心 [J], Kim. JunYoung
5.汉军“旗香”钩沈 [J], 李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趣谈八旗制度作用 为满族建立政权提供强大战斗力

历史趣谈八旗制度作用 为满族建立政权提供强大战斗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八旗制度作用为满族建立政权提供强大战斗力
导语:什么是八旗制度,即一种军事制度,创建时期是女真族统一过程中,完成于满清政府在中国的统治正式建立之后。

关于八旗制度实际是在清朝封建
什么是八旗制度,即一种军事制度,创建时期是女真族统一过程中,完成于满清政府在中国的统治正式建立之后。

关于八旗制度实际是在清朝封建统治下的一种社会的组织方式。

八旗制度是在女真人的生活基础上衍生而成的。

在女真人的生活习惯中,骑射是主要的生活方式,因为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食物等。

女真人的生活聚居区有划分为很多的部族,相互之间常年征战,最终在努尔哈赤的努力下,女真部族得到了统一。

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后,依旧进行征战,其目的是统一周边的其他部族,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随着其统治领域的不断扩大,之前的管理方式便不再适应与现在的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努尔哈赤开始建立以黄、红、白和蓝四种不同颜色为标志的旗,即正黄、正红、正白、正蓝,当然这四种颜色都是纯色的。

四旗建立后,使得努尔哈赤的统治更加稳固,所以女真族的政权建设等方面发展非常迅速,使得四旗已经不能很到的适用,于是便衍生出了八旗。

那么什么是八旗制度?实际就是在原有的红、黄、白、蓝四色旗的基础上,又新增加了镶红、镶黄、镶白、镶蓝旗,统称为是八旗。

八旗制度即一种军事制度,它的使用使得清初期在军事方面拥有绝对的优势,当然在19世纪末期清政府统治被推翻后,它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总之,对于什么是八旗制度的回答为它是一种军事制度。

八旗制度特点
众所周知满清王朝的建立,与他们的八旗军是分不开的。

八旗制度生活常识分享。

三十年来八旗汉军研究综述

三十年来八旗汉军研究综述

国 内学 者 对 二 者 建 立 时 问 也 存 在 争 论 。因 此 对 八 旗 汉 军 王 锺 翰 主 编 的 《 国 民 族 史 》 书 认 为 “ 6 1年 ( 聪 五 中 一 13 天
的 热 点 课 题 . 八 旗 汉 军 作 为 其 中 一个 重 要 的 组 成 部 分 。 而 自然 的 建 置 时 问 也 说 法 不 一 。 发 表 , 关 的 书 籍 也 先 后 出版 了几 部 , 却 没 有一 篇 关 于 八 旗 年 ) 汉 人 降 兵 编 为 一 旗 ( 称 旧 汉 兵 ) 6 3年 ( 聪 七 年 ) 相 但 将 后 。13 天 , 汉军的专门性研究综述 阅世, 因此 。 文 拟 从 以下 几 个 方 面 对 正 式 编 汉 军 为 一 旗 ” 。 阎崇 年 指 出 天 聪 五 年 (6 1年 ) 月 , 本 嘲 13 正 改 革 开 放 以来 国 内 的研 究 状 况 做 一 系 统 综 述 。 皇 太 极 将 满 洲 八 旗 中 的汉 人 拨 出 , 编 一 旗 [ 另 4 1 景 泽 在 其 博 。王
究概 况 。
关键词 : 十年 来; 旗汉军 ; 三 八 综述 中图 分 类 号 :2 9 . K4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4 8 9 (0 90 - 0 9 0 10 — 4 9 2 0 )4 0 3 - 4
近 三 十 年 来 , 旗 制 度 一 直 是 广 大 满 族 史 、 史 学 者 研 究 八 清 少 不 了广 大 学 者 的参 与 。 关 此 问 题 的 论 文 已有 2 篇 相 继 有 0余
, /
北京 10 8 ) 0 0 1
摘 要 : 旗 制 度 是 建 国 以来 备 受 学 者 关 注 的 一 个 重要 论 题 , 作 为八 旗 组 织 三 足 之 一 的 八 旗 汉 军 。 八 而 自改 革 开放 以 来也 成 为 国 内 学者 所 研 究 和 争 论 的 一 个 焦点 。 文从 八 旗 汉 军 的 建 置 过 程 、 置 时 间 、 称 由 来 、 红 衣 ( ) 炮 的 关 系 等 方 面 , 论 建 名 与 夷 大 八 旗 汉 军与 八 旗 满 洲 、 旗 蒙 古 的 关 系 。 八 以及 八 旗 汉 军 的 瓦解 和 历 史作 用 等 方 面 来 综 述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国 内学 者 对 这 些 问题 的研

八旗制度的研究

八旗制度的研究

八旗制度的研究八旗制度是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清朝的重要制度。

对八旗制度的研究,有助于对满族社会和清王朝的认识。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清王朝的奠基人,满族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努尔哈齐,在统一女真各部的基础上,对牛录组织进行适应当时形势的重大改造,创立了历史上有名的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消亡,与有清一代历史相始终。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封建王朝,八旗制度随之而消亡,但是它在边疆少数民族中,仍有一定的影响。

努尔哈齐建立八旗后的百余年间,没有记载八旗的志书,雍正五年(1727年)四月初八日,皇五子和亲王弘昼与大学士马齐、鄂尔泰、张廷玉等奉敕撰修,乾隆四年(1739年)成《八旗通志》初集二百五十三卷,八旗开始有志。

嘉庆元年(1796年),大学士福康安等奉敕续修,成《八旗通志》续集三百五十六卷,增辑乾隆年间史实,以补初集之不足。

此外,官修史书和私家著述,都为八旗制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由于史籍记载的含混和矛盾,人们对八旗制度的认识必然有一个历史过程,这正如盂森所说:“浅之乎视八旗者,以为是清之一种兵制,如《清史稿》以八旗入《兵制》是也。

夫八旗与兵事之相关,乃满洲之有军国艮制度,不得舍其国而独认其为军也。

至《食货志》亦有丁口附户口之内,稍知八旗与户籍相关矣;然言之不详,仍是膜外之见,于八旗之本体,究为何物,茫然不辨。

”这样学者专家开始了对八旗制度的研究,然而在旧中国的条件下,多属一般性的论述,而孟森先生独辟蹊径1936年发表了《八旗制度考实》(《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本,第三分),为八旗制度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呜”的方针指导下,八旗制度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截止六十年代初期,陆续发表了郑天挺、傅乐焕、莫东寅、王钟翰、李旭等先生的论著。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来随着满族史和清史研究的发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八旗制度的研究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更为可喜的是一代中青年在开创新局面中茁壮成长。

《八旗与清朝时期的政治体制与军事力量》 (2)

《八旗与清朝时期的政治体制与军事力量》 (2)

军事力量:八旗是清 朝时期的重要军事力 量,具有强大的战斗 力和组织能力
政治体制:八旗制度是 清朝时期的重要政治体 制,对清朝的政治稳定 和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社会影响:八旗制度 对清朝的社会结构、 民族关系和文化传承 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史评价:八旗制度 在清朝时期发挥了重 要作用,但也存在一 些问题和弊端,如权 力斗争、腐败等问题
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八旗制度下,满族、蒙古族、汉族等各民族之间的人口流动日益频 繁,推动了清朝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八旗对清朝文化传承的影响
满族文化:八旗制度促进了满 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语言文字:八旗制度对满族语 言文字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风俗习惯:八旗制度对满族风 俗习惯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宗教信仰:八旗制度对满族宗 教信仰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外籍兵的比较
八旗兵:清朝时期 最主要的军事力量, 由满洲、蒙古、汉 军组成
绿营兵:清朝时期 第二大军事力量, 由汉人组成,主要 承担地方防务
蒙古兵:清朝时期 第三大军事力量, 由蒙古人组成,主 要承担边防任务
外籍兵:清朝时期第 四大军事力量,由外 国人组成,主要承担 特殊任务,如外交、 贸易等
对八旗的评价
作用:在清朝时期,八旗成为 国家的主要军事力量,对清朝 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八旗的演变过程
起源: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 各部时,将各部族分为八旗, 每旗由一位首领统领
发展:皇太极时期,八旗制 度逐渐完善,成为清朝的基 本政治制度
鼎盛:清朝入关后,八旗制 度达到鼎盛,成为清朝统治 的核心力量
衰落:清朝中后期,八旗制 度逐渐衰落,军事力量Biblioteka 渐 削弱起源:明朝的卫所制度
绿营军的比较

浅谈清代八旗

浅谈清代八旗

浅谈清代八旗
杨永琴
【期刊名称】《黑龙江民族丛刊》
【年(卷),期】2003()4
【摘要】八旗制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

入关前,它实行兵民合一,即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的职能,对推动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强化各族人民的统治起了积极的作用。

入关以后,八旗官兵又被派往各地驻防,成为单纯的职业军人,他们为巩固边疆、抗击外来侵略、促进民族间的大融合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随着清朝由盛及衰的转变,八旗官兵骄奢淫逸的弱点充分显现出来。

最后,八旗制度在清朝的消亡中走向解体。

【总页数】3页(P82-84)
【关键词】八旗制度;常务兵制;八旗生计
【作者】杨永琴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博物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9
【相关文献】
1.清代八旗汉军的瓦解及其社会影响——兼论清代满汉融合过程的复杂性 [J], 谢景芳
2.浅谈清代八旗的建立 [J], 许会娟
3.清代武举设科取士探究
——以八旗为例 [J], 马城城
4.清代八旗驻防族群的土著化进程与地方认同 [J], 潘洪钢
5.清代东北八旗驻防协领研究综述 [J], 王晓桐;谷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军八旗—搜狗百科

汉军八旗—搜狗百科

汉军八旗—搜狗百科
汉军八旗的主要来源是明末主动归附或在之后的战争中被后金及其后身清朝俘获于辽东的人丁,以汉人为主,也有少部分汉化女真人和曾入明为官的蒙古人等等,起初均编隶于满洲八旗之下。

由于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对汉人的种种苛政,起初的地位并不高。

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便力图改变这种状况,汉军的始建就是体现之一。

天聪五年(1631年)以前,后金军中尚无大炮,攻城时难免会受到很大阻碍。

于是在该年,皇太极因永平之战俘获的王天相会造炮,命其铸造红衣炮,并始编汉军一旗,旗纛为青色,由额驸佟养性率领这支“重兵”。

汉军之所以在满语中被称为“重兵”也正是由于归降汉人铸造、掌管火炮而得名,因此可知汉军创制之初扮演着八旗军队中“重炮兵部队”的角色,火炮对于后金军队的重要性也使得汉军地位获得了提高。

崇德二年(1637年)七月,汉军扩建为二旗,旗纛仍为青色。

两年后(1639年)再增至四旗,旗纛为纯青镶黄、纯青镶白、纯青镶红和纯青色。

不过,无论是汉军一旗、二旗还是四旗时期,旗下人丁的本籍均属满洲旗分之下,当时汉军的旗色只是为了对兵种加以区分。

崇德七年(1642年)六月,由于清朝取得松锦大战的胜利,将此战降人和之前大凌河降人编立佐领,与原先的汉人佐领一同组建汉军八旗,旗色与满洲八旗相同,至此汉军开始拥有独立的旗籍。

揭秘清代的八旗旗奴们:害怕见身份比己卑的旗主

揭秘清代的八旗旗奴们:害怕见身份比己卑的旗主

揭秘清代的八旗旗奴们:害怕见身份比己卑的旗主导读:八旗是清代的户口编制,最初都是满人。

皇太极时,由于有大量的汉人和蒙古人归顺,又被编为“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由宗室担任旗主,下设各级管理者,下层旗民称之为“旗奴”。

旗奴虽然名字难听,却是享有特权的。

清军入关以后,曾以圈占明皇室和勋戚庄田的名义,把京城方圆五百里内、约十六万余顷的田地全部圈分给了八旗将士。

而在清初,旗人在社会上享有显赫的地位,不少汉人也主动加入到汉军旗中,成为旗奴,由此获得经商上的便利。

旗奴是世代沿袭的,若是因公犯罪,只废黜本人的旗籍,其子孙依然位列隶属的旗谱之中;若是因私犯罪,则连同子孙一起被从旗中除籍。

旗奴不管日后如何显贵,依然是旗主名义上的奴仆,对旗主必须毕恭毕敬,不得有丝毫的悖逆。

到了清代后期,有些旗主的家道破落,生活潦倒,只能做些粗贱的重体力活餬口,诸如驾车、殡葬时抬棺、挑夫,等等。

如果旗主在路上看到有发迹显达了的昔日旗奴,骑着高头大马,坐着装饰华丽的车,衣衫华美,不免要心理不平衡,于是就会把旗奴叫下来,让他代自己做苦工。

旗奴不敢违抗,只得再三请安,说尽好话,又给些银子,以免代劳之苦。

所以,旗奴中的富贵者,是很害怕见到身份较己为卑的旗主的。

张祖翼的《清代野记》载,道光年间,有旗人任两淮转运使,其妻与扬州知府的妻子时常往来,关系非常好。

某天,知府的妻子想在家里宴请转运使的妻子,由于不懂得满人的礼仪,就想要找一个满人妇女作陪,免得届时出丑。

于是,她查遍扬州城内的官员女眷,只有中军守备的妻子是满人,而且是名门世家之女,遂上门求见,把请客作陪的事情一说,守备的妻子满口应承。

到了宴会的日子,守备的妻子早早就来了。

不久,转运使的妻子亦如约而至,可是,邀来作陪的守备的妻子却大剌剌地面南而坐,也不站起来见礼。

主人正感到讶异,却见转运使的妻子双膝跪下,向守备的妻子请安。

守备的妻子说:“今天这里的主人赏饭,你也不必太过拘礼,可坐下。

”转运使的妻子又是双膝跪下道谢,然后才坐了下来。

清朝八旗制度研究

清朝八旗制度研究

清朝八旗制度研究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至今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影响。

清朝建立初期,其执政家族,也就是满族,为了保持其统治,推行了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是指将全国人口分成了八个不同的旗,每个旗中都有满族和汉族,旗内的人不分官府民间,共同生活、共同出兵,并以骑马射箭为基础的军事制度。

一、八旗制度的特点1. 放宽户籍管制,使其成为一个社会隶属体系清朝的八旗制度是建立在已经存在的士族制度基础上的,士族制度并不产生财富,而八旗制度则允许非满族(汉族尤其)成为旗人,旗人可以参与到八旗军队和官员职务以及赋税中。

这种放宽差别条件,加之一系列特殊待遇,使得整个旗人社会呈现出了一种凝聚力十分强大的体系。

旗人们在面对外来压力时往往有着相当高的凝聚力和协作能力。

2. 建立专制的军队文化和制度每个旗成员被视为军人,接受严格的训练,消除个人的阶级和贵族的差别。

八旗军马术、射箭、枪械表现得非常出色,八旗制度与这些锻炼息息相关。

每个旗都拥有自己的福利制度,这些福利都限定了统一的服装、军事各项标准制度、家庙、官职等等建议都是为了保证军队的统一性、忠诚度。

军队文化的影响也对其它范畴有转移性,这种强烈的军事文化使得清朝能在当时亚洲形势下保持强大的农业和地位。

3. 建立朝廷特许的非常财富因八旗军队的特殊地位,清朝使得每个旗都有着一定的生产和商贸特许权,这些特许权虽然中间有着严格的套路,但是较之清朝后期开放,“廉价劳动力”所带来的资本流动,当时的确为旗人社会保证了收入、权利等等。

4. 建立与非满族同居特许对相片中的“清朝的头号特卖”,这四个字是我在当时清朝流行的一种评价方式,指的是偏安而论的旗人。

这种评价方式的出现是因为先祖们担起了维护国家安全的职能,甚至在内战中承担过关键任务。

由此,清朝满族与华夏南北之间的恐惧与战争联系起来,为八旗制度铺平了道路;同时,由于严格的居住规则、示威标志和统一表达规范,非满族居住的社会能够被清朝所同意并在官方内可容纳。

八旗制度管理类书籍

八旗制度管理类书籍

八旗制度管理类书籍:深入探索历史遗产引言:八旗制度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一项重要制度,被视为满洲人政权的组织和管理系统。

旗制度的建立和运作对于清朝的统一和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两个世纪的时间里,八旗制度一直是中国社会政治组织的核心,也是历史上最为成功的制度之一。

因此,对于八旗制度管理类书籍的需求也相应增加。

本文将介绍几本关于八旗制度管理的经典书籍,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八旗制度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

一、《清代八旗制度研究》该书由李文田教授编著,是一本系统性介绍清代八旗制度的权威著作。

书中详细解析了八旗制度的产生、发展以及运作机制。

作者通过深入研究清代档案和历史文献,全面回顾了八旗制度在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此外,书中还深入探讨了八旗制度对清朝中央政权的支持以及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二、《八旗制度与中国社会变迁》该书由周铁夫教授撰写,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八旗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通过对各方面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分析,作者指出了八旗制度在中国社会转型期间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八旗制度对经济、文化和民风民俗的塑造,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全面、立体的八旗制度管理类的论述。

三、《中国清朝八旗制度研究》该书由清史研究所所长王德毅撰写,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

书中首先对清朝的八旗制度进行了概述,然后重点研究了八旗制度在社会管理和军事组织方面的运作机制。

作者通过对八旗制度的历史文献和实际案例的研究,揭示了制度管理的有效性和灵活性。

同时,作者还系统地分析了八旗制度在清朝衰落时期的原因和影响。

四、《满洲八旗制度研究》该书是满洲文化研究专家邵国荣教授的重要著作,对满洲八旗制度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书中深入剖析了满洲八旗制度的历史渊源、兴衰原因以及对社会管理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作者通过对八旗制度的解读,以及与其他政权制度的对比,呈现了八旗制度在满洲地区特有的历史背景下的具体应用。

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研究论文

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研究论文

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研究论文一皇太极在位近二十年期间,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的建立。

这不仅解决了大量内附的蒙古人和汉人的组织形式问题,而且也使八旗制的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在论述这点之前,先对蒙、汉八旗的建立过程作一简略叙述。

元朝灭亡后,蒙古族北返故土,形成瓦刺、鞑靼两部。

到明后期,更分为漠西、漠北、漠南三部。

漠西蒙古即原瓦刺部,又称卫拉特四部。

漠北蒙古又称外喀尔喀三部。

漠南蒙古则以元朝嫡裔察哈尔蒙古最强盛,其余鄂尔多斯、土默特、阿索忒、雍谢布、喀喇沁、内喀尔喀五部、科尔沁诸部皆受其控制。

科尔沁、喀尔喀等部蒙古自1593年古勒山战役失败之后,开始与努尔哈齐建立联系,而察哈尔林丹汗则绐终坚持与明朝的结盟。

经过努尔哈齐、皇太极两代的努力,终于击溃察哈尔蒙古,将投归后金国的一部分漠南蒙古改编成八旗蒙古,同时对已经臣服但仍留蒙古草原上的漠南、漠北蒙古,也采取了编旗方式,称为外番蒙古各旗。

本文涉及的只是统属于满洲八和硕贝勒之下、与八旗满洲并列的八旗蒙古。

努尔哈齐建国之前,已有蒙古人投入其下,吴讷格即是其中最著名者。

但八旗刚建立时,来归的蒙古人数并不多,所以直至天命六年才出现了蒙古牛录的记载。

当年十一月,“蒙古喀尔喀部内古尔布什台吉,莽果尔台吉率民六百四十五户并牲畜业归”,努尔哈齐授二人总兵官之职,赐以“满洲一牛录三百人,并蒙古一牛录,共二牛录。

”〔1〕此时蒙古牛录尚不多,未有另立八旗蒙古之必要,故古尔布什虽领蒙古牛录,但仍隶八旗满洲之下。

到天命七年初,情况有了变化。

原臣属于察哈尔的科尔沁、兀鲁特诸部贝勒明安等十七人举部来投,带来人口凡三千余户。

同时,又有喀尔喀部分台吉亦来投。

如此大量蒙古人众的拥入,实为后金国与蒙古诸部关系中前所未有。

为给尚未来归的蒙古各部树立榜样,天命七年三月,努尔哈齐致书来归之蒙古诸贝勒云:“我思自喀尔喀前来之诸贝勒编为一旗,自察哈尔前来之诸贝勒编为一旗。

我念尔等来归,故编尔等为二旗。

八旗与清朝政治论稿

八旗与清朝政治论稿

八旗与清朝政治论稿
1 八旗
八旗,是指在清朝时期(1644-1911)经皇帝封赐而诞生的八个军饷,即新疆八旗、湖北八旗、满洲八旗、江南八旗、西域八旗、永乐八旗、江苏八旗和蒙古八旗,它为满清大一统提供了重要支撑。

八旗制度提供了有效的政治管理框架,有助于满清专制统治更好地实施。

在八旗制中,各旗负责各自地区的治安管理,并由每个旗下设置的军队支持、负责满清一统的安全以及实施清政府的对外政策。

当叛乱出现时,八旗和其他军队合作,使清政府得以有效抵御威胁,以确保清朝的政治稳定性。

2 清朝政治论
清朝政治体系是一个以统一中央专制为特征的传统封建帝制政治体系。

清朝政治以皇室为核心,皇室衙门负责皇家内政的管理,各个处置任务,实施封建臣民的制度,而总督和官吏有共同的职责——岗位、职能、支付待遇、监督节制等日常官僚职能。

在这个体制下,皇室臣民之间的行政关系也在不断的确认和调整之中,以确保清朝统治的有效性和目的与政策的实现。

清朝政治的最特点之一是对政治中心下放,建立省和县,统一管理有效实现贯彻政策,避免了政策落后。

当政府认识到传统帝制下和政治管理有所不足时,便采取改革,使中央权力有效地落实到行政编
制之下。

清朝更重视掌握民心,充分发挥民生政策,减轻民众负担,增进民生,有助于保和实现清朝的统治目标。

近代以来清代汉军旗人研究的回溯与反思

近代以来清代汉军旗人研究的回溯与反思

近代以来清代汉军旗人研究的回溯与反思孙守朋【摘要】The studies on the Hans in the Manchu Army in Qing Dynasty began in 1930s and got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since 1980s with the study by Meng Sen. These studies could be divided into studies on individ⁃ual Han soldiers and Hans in the Manchu Army as a group. The latter revealed more about Hans collectiv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eir organization, their social status and historical roles, their culture and ethnic identity and so on. In summary, studies on Hans in the Manchu Army have expanded to in-depth ones since modern times, but studies of them as a group or a social bracket are far from adequate, and their relations with other groups have al⁃ways been confused.%清代汉军旗人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自孟森以来,尤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迄今,汉军旗人研究成果可观。

此方面研究大体分为汉军个体与群体研究,后者比前者更体现汉军群体特征,主要集中在汉军旗人组织、地位与历史作用、文化与民族认同等方面。

清朝史中的八旗研究

清朝史中的八旗研究
Kyle
Crossley)(‘孤军>、‘透明之镜:清朝皇族的观念》,
埃德伍德・路斯(Edward J.M.Rhoads)‘满与汉:晚清到民国时期的民族关系与政治权力,
1861—1928),马克・欧立德(Mark C.E1liott)‘满洲之道:清朝的八旗制度与民族认同>
等一批有影响的著作。他们的研究,从理论方法到具体观点,都令人耳目一新,在中国清史
八旗史和与之密切相关的满族史、清史著述踵相问世,尤其王锺翰师的“四考”——‘清史
杂考》、‘清史余考》、《清史续考》、‘清史补考》,将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锺翰师作为国内 研究满族史、八旗史的领军人物,其治学特点在中国学者中颇具代表性。一是长期从满族史 角度研究清史,一是高度重视摹本史料的搜集与整理,一是注重实证性研究。实证性研究, 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在八旗史、满族史研究中,同样贯彻始终。在实证性研究中,锺翰 师尤重满文文献的利用,认为这是原创性研究的基础,并构成其研究的基奉特色。他注重从 民族关系的角度切入八旗史和满族史研究,对八旗内部满汉等民族成分的融合、汉人“满化” 与满人“汉化”诸现象,都有精辟论述。 近三十年来,在新的学术环境下成长起的一代中国学者,继承前辈治学传统和特色,薪 火相传,在八旗史研究中开拓进取,取得了显著成就。成就主要表现在:
“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国际学术研讨会
清朝史中的八旗研究 刘小萌・
I摘要I在清史研究中,政治史研究一直足重点领域之一,它涉及范围广,包括制度、政 策、边疆、民族、事件、人物、外交等诸多方面。近年来,在国家清史纂修工程的推动下, 政治史研究的步伐明显加快,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出现了一批新成果。与此同时,在海内外
“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国际学术研讨会 界很快引起关注∞。 既然是“新清史”,首先虑澄清的+‘点,就是究竟“新”在何处?有些学者将“新清史” 的丰要特点概括为,一是强调清朝统治与历代汉族王朝的区别,强调清朝统治中的满洲因素, 一是霞视利用满、蒙等少数民族史料。笔者认为,这种概括似有不妥。如前所述,这两个特 点,中日学者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已有长期实践,尤其在利用满文、蒙文文献考证史实方 面,取得令世人瞩同的成绩。无视学术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成果,将两个特点作为一种“新” 的发明而归功于新清史,这种说法是台合适,答案小言自明。 当然,澄清卜述事实。并小是要否定新清史的ffI导之功。在从满族角度研究清史、利用 满文文献研究八旗史方嘶,中U学者同然起步甚早,成果显著,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成 为囡际学术界的共识。以往困内一些学者论剑清史,往往自觉不自觉地站在汉族立场也即王 朝正统的立场上,不妨把这种立场概括为“汉族中心论”。基于这种立场,清史中的满族, 通常只占很小比重。不少学者,对满族在清朝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对满族制度(八 旗制度、内务府等)与文化在清朝史巾的深刻影响,缺乏应有关注;对满文等少数民族文献 的苇视,则长期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学者范围。然而,当新清史提出上述观点时,情况不同了, 国内一些学者,颇有茅塞顿开之感,推其波而助其澜,以“汉族中心论”为代表的一些陈IEl 观念,则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清史在端正清史研究的发展方向方面, 确实功小可没。 为什么新清史会产生如此大影响?挟美国强势文化之余威固然是一个原因,同样重要的 一点是,在新清史的话语系统中,强调满族与满文文献的重要性,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提法, 而是从其环环相扣的逻辑关系中导引出的一种方法论要求。这一逻辑关系或可概括为:清朝 是满族建立的十朝,其统治带有不同于汉族+朝的鲜明特点;满族不仅是中原汉族的统治者。 同时也是东北亚诸多民族的共主。从这个角度讲,重视满族与满文文献,乃是上述逻辑关系 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话说回来,美国新清史究竟新在何处?笔者以为,与中日研究相比,新清史的优势丰要 表现在理论方法、研究角度和观点创新。 第一,理论方法。近二三十年来,西方史学无论从理论还是研究方法一卜都发生不断变化, 新的研究领域小断拓展,旧观点则不断更新甚伞淘汰。新清史的理论创新,集中表现在用族 群理论解释满族历史和满族特自.的八旗制度等方面. 第■。研究角度。新清史的关注点,主要有满族形成、满族认同、八旗制度、清朝特色、 统治模式等。而广义的新清史。其实,{:不局限于对满族与八旗的研究, 还包括对清帝围的

清代八旗生计问题探析

清代八旗生计问题探析

清代八旗生计问题探析
魏影
【期刊名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13)002
【摘要】入关后,清政府对旗人采取了"恩养"政策,然而随着旗人人口的增加与旗丁的奢侈腐化,八旗生计问题便日渐成为朝廷的负担和社会的累赘.为此,清政府自康熙朝始,历雍正到乾隆朝耗费巨多帑项,采取汉军出旗、八旗非正身旗人出旗为民、设立井田、赏赐银两、赎回民典旗地、设立养育兵制度等诸多措施,以求解决、维系这种制度,均收效甚微.乾隆初年,政府中的一些有识之士便开始提出了移驻京旗闲散回至东北屯田的思想,并在随后付诸实施,直至清末.虽然这一政策最终未能完全实现统治者的最初目的,但确有相当部分的京旗子弟留在了回屯地.
【总页数】5页(P68-72)
【作者】魏影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中心,哈尔滨,1500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9.2
【相关文献】
1.清代热河驻防八旗派遣与满蒙关系探析 [J], 王晓辉
2.清代青州驻防八旗生计问题研究 [J], 徐雪坤
3.广州驻防八旗生计问题探析 [J], 梁冲
4.清代八旗妇女旌表类型探析 [J], 刘恋
5.清代八旗补放绿营武官问题探析 [J], 王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八旗旗主研究论文

八旗旗主研究论文

八旗旗主研究论文一、“八和硕贝勒”应为旗主八人八和硕贝勒一词首次出现于天命七年三月初三日努尔哈赤规划身后八王共治制的训谕:继我而为君者,毋令势强之人为之,此等人一为国君,恐倚强恃势,获罪于天也。

且一人之识见能及众人之智虑耶?尔八子可为八和硕贝勒,如果同心干国,可无失矣。

尔等八和硕贝勒,有才德能受谏者可继我之位,若不纳谏,不遵道,可更择有德者主之。

至于八和硕贝勒理国政时,或一个贝勒有得于心,所言有益于国家,另七个贝勒当会其意而发明之。

[4]这一规划的一个重要宗旨,是造成八人分主八旗共治国政的局面,以制约被推举为共主的旗主,因而不允许每一个旗主拥有两旗的过强势力,以防这种“强势之人”为汗后“倚强恃势”欺凌他人,导致家族内讧,国家衰亡。

这一规制,正是根据本家族和其他女真部族的惨痛教训而制定的,因而“八和硕贝勒”应是按其宗旨而设置的八个旗主。

训论中的“尔八子可为八和硕贝勒”、“或一个贝勒有得于心……另七个贝勒当会其意而发明之”,也显然都是确指的八个人。

此后,努尔哈赤为完善这一制度而试行的某些措施、颁发的训示,也都表明八旗旗主确为八人。

天命八年(1623年)正月,努尔哈赤命“八固山王设八臣辅之,以观察其心。

”[5]“八臣”为八个八年五月,记努尔哈赤下令“八贝勒之家人”,将其训示之词“缮录八份,分送诸贝勒家各一份。

”[6]抄录八份,人手一份,受训示的贝勒正好八人。

同书天命十一年(1626年)闰六月十九日,记努尔哈赤命“八固山贝勒各赏以著甲男丁一户、役使男丁一户,共赏十六户。

”[7]共赏十六户,每人二户(即著甲男丁一户、役使男丁一户),被赏的固山贝勒正好八人,因而,这段史料已明确说明所谓“八固山贝勒”不是泛指八旗(固山)的诸贝勒,而是八个固山贝勒。

而“固山贝勒”正是旗主,此外固山贝勒的满文,也正与《满文老档》其他处称旗主——固山贝勒的满文一样,都是gūsaibeile[8],又进一步说明当时的“八固山贝勒”有八个旗主。

揭秘汉军八旗用命拼出的江山却不是自己的!

揭秘汉军八旗用命拼出的江山却不是自己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汉军八旗用命拼出的江山却不是自己的!
导语:满洲八旗制度,由努尔哈赤创设。

明万历二十九年,建立黄、白、红、蓝四旗,旗皆纯色,所以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

之后为适应满族社...
满洲八旗制度,由努尔哈赤创设。

明万历二十九年,建立黄、白、红、蓝四旗,旗皆纯色,所以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

之后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努尔哈赤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完善了八旗制度,在原有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

这时的八旗制度,统称为满洲八旗。

这种军政合一的管理体制,极大地提高了满族的战斗动员能力,在和明朝军队对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清太宗时,由于统治需要,又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相同。

尤其是汉军八旗,在巩固清王朝统治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历史角度来看,清太宗为了笼络归降的明朝将士,确实花了很多心思,多次赏赐大凌河城归降的明军,就是一个例子,而且任用汉人谋士筹谋划策。

不过,归根结底,满清之所以重视和重用汉人,完全是功利主义,是为了夺得江山不得已而为之,总的来说,他们对汉人仍然心存疑虑,所以会采取很多措施加以防备。

天聪五年以前,后金军中没有攻城大炮,攻城时受到很大阻碍。

皇太极利用王天相会造炮,决定编汉军一旗,旗纛为青色,由额驸佟养性率领。

崇德二年,汉军扩建为二旗,旗纛仍为青色。

两年后增至四旗,旗
生活常识分享。

八旗汉军在明清兴亡时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八旗汉军在明清兴亡时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八旗汉军在明清兴亡时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八旗是满清政权的嫡系军队,八旗制度的整体由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及汉军八旗构成。

很多人认为满清统一中国就军事的因素而言是“弓马娴熟”的原因,实际上还有其它更重要的原因。

综观古代战争史,骑兵野战能力强、攻坚能力弱,不论在旷阔平原的北方、还是在山河密布的南方,均属如此。

北方少数民族欲攻坚城,多数不得不采取旷日持久的围困方式,待城内粮草日绌时,再相机夺取(例如金兵在宣和七年的南侵时,围攻太原二百六十天后才攻克、而围攻中山府竟需三年时间)。

采用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能否切断守军与外部的联系,彻底杜绝守军的外援。

在骑兵容易发挥特长的北方平原,这种方法可以有效使用;但在南方,由于河湖纵横、崇山密布、道路崎岖,守城的军队完全可以通过水路、山路这两种途径与外部联系,围城的军队即使有骑兵优势,但也要受客观环境的限制,由此可知,在南方作战时,欲破坚城,不能够只依赖骑兵优势。

何况这种旷日持久的围城方式,一方面会使已方将士疲惫和松懈,另一方面也会因时间拖延太久导致敌情发生重大变化而功败垂成(例如安史之乱时,叛军知道江淮庸调是唐朝的命脉,故围攻江淮的屏障睢阳及南阳,但叛军攻睢阳用了十一个月、而攻南阳则用了一年,当叛军攻克两城时,唐军已经收复西京,故叛军无力再扰唐朝的经济命脉江淮)。

现代有人提出疑问:为什么南明没有和南宋一样长期偏安于南方?中国的南方拥有众多的河流及山脉,这些地理因素对骑兵是一个限制,汉人完全可以据险而守,形成南北分裂的局面,我认为关键在于与南宋对峙的金国没有无坚不摧的大炮,与南明对峙的清军却拥有号称“威武大将军”的攻坚利器红衣大炮,并用它给南明致命的打击。

那么清军究竟是如何拥有和使用这些大炮的呢?这种大炮叫红夷炮(明廷官员称荷兰人为红夷,又曾经误认为这些火炮是荷兰人制造和使用的,故称之为红夷炮,清廷忌讳“夷”字,遂取其谐音,称红衣炮),最初是由明朝于天启年间(1621——1627年)派人至澳门向葡萄牙当局购买力,尔后又聘请葡萄牙技术人员和工匠,训练中国的铸炮工匠仿制而成,这些火炮属于欧洲人在16世纪后期经过火炮改造和统一炮制后的一和早期加农炮。

清代前期八旗汉军特殊作用浅议

清代前期八旗汉军特殊作用浅议

自澳 门的十一门红夷大炮 , 使擅长野 战骑 射的清军 “ 大挫
而退 ” ( 1 ) 嘲 卷 2 。皇太极 即位后 , 天聪元年 五月 (67 率 在 12 )
即崇德 四年 (6 9 八. , 13 )- 皇太极 又将汉 军 两旗 分建 为 四 _月 3
征伐朝鲜的得胜之师突袭宁远、 锦州。明军“ 出宁远城 东二
要集 中在火器运 用 、 络汉人及连接满汉关 系 、 笼 充任地方 文武官员等几个要 点上 。 ( ) 一 汉军在火器运用 中的独特作用
炮 的重装步兵。它的 出现使原本 只善于野战冲锋的满 、 蒙 八旗拥有 了不可或缺的火力 支援 与攻坚力 量 , 并进一步演 变成为八旗 的重要组成部分一 ,旗汉军 。史书上关于汉
收 稿 日期 :0 9 0 - 9 20 — 2 1
作者简介 : 范传南(92 ,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 学院 2 0 级博士 , 究方向 : 18 -)男, 08 研 明清史。
里 , 阵于南 , 列 沿城环 列枪炮” 代善等三 大贝勒恐 惧 明军 ,
炮 火 猛 烈 “ 以距 城 近 不 可 攻 , 上 勿 进 。 甚 力 ” 皇 太极 皆 愿 劝 。
( 东北师 范大 学 历 史文化 学院 , 吉林 长春 102 ) 304

要: 八旗汉军——满语称 “ 乌真超 哈” 即装备火器作战 的重装步兵 。作为八旗满 、 汉三大组成部分 中最后完成 , 蒙、
的拼 图, 编成于清太 宗崇德七 年( 62年 ) 14 的八旗汉军在政治角力与武 力运 用上对清军人关 进而一统天下产生 了重 要作 用。这一点在清初八旗汉军运用火器征战 、 充任地方文武官员 、 笼络汉人及连接满汉关系等方面体现得更加 明显。 关键 词 : 汉军 ; 火器 ; 任官 ; 满汉关系 中图分类号 :2 9 K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9 86 (0 0 0— 0 6 0 10 — 6 62 1 ) 10 8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
民族国家 , 同样通过作为国家形态的八旗制度 , 将国
众所 周知 , 清代八 旗制 度 的研究 , 是史 学研 究 中 内不 同民族之尊卑 区别开来 , 成为 阶级和民族双重 的难 题 。我 国史 学界 研究 八旗 制度 的先驱 是著 名清 体 制 的统治 工 具 。这 种 具有 民族 特色 的 国体 , 在 中
期“ 所定 之 国体 ” n 。所谓 “ 国体 ” , 在当时 的国家 八旗体制 中的阶级关系 , 我们暂不赘述。在此 里, 不仅通过八旗制度 , 将满洲( 诸 申) 人, 分作不 同 单就其内部的民族关系谈几点看法。刘风云教授说 的阶级和阶层 , 而且作为少数民族建立 的多 民族 的 得好 , 旗是 “ 地方 屙 陛” , 满、 蒙、 汉等是 “ 民族 屙 l 生” p 。
[ 收稿 1 3 期] 2 0 1 4 — 0 5 — 1 5 [ 基金项 目]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 汉军旗人与清代 社会研究 ” ( 编号 : 2 0 1 2 B S 1 8 ) ; 吉林 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 学研究项 目 “ 清代汉军旗人 群体 嬗变研究 ” ( 编号 : 吉教科文合字 [ 2 0 1 3 ] 第1 5 5 号) ; 吉林省社会科 学基 金项 目“ 东北满族著 姓谱 牒文献整理
No . 4
J u l y . 2 0 1 4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7 — 5 6 7 4 . 2 0 1 4 . 0 4 . 0 0 2
八旗 汉 军研 究 的 几 点认 识
兼评《 汉军旗人 官员与清代 政治研 究》 一书
制 度 中的地 方 属 性 和 民族 属 性 的关 系分 辨 不 清 , 行 走 。又譬 如 , 八旗制度 在顺 治八年 ( 1 6 5 1 年) 之后 , 文 紊乱 。或 称 “ 八旗汉军” , 又称 “ 汉军八旗” 。对 于 形 成 上三 旗 和下 五旗 。一 般人 理解 上三旗 当指八旗 八 旗 满洲 正 黄旗 、 八 旗 满洲 正 白旗 。下 “ 八旗满洲” 、 “ 八旗蒙古 ” 亦然 。一篇文章 、 一部著 满 洲 镶黄 旗 、 作, 两种 写 法交互 使 用 , 令 人 眼花 缭乱 。出现 这种 情 五旗 当指 八旗 满洲 正 红旗 、 八旗 满洲 镶红 旗 、 八 旗满
滕 绍 箴
( 中国社会科 学院 民族 学 与人 类 学研 究所 , 北京 1 0 0 1 0 1 )
[ 摘 要] 孙守朋博士的《 汉军旗人官员与清代政治研究》 一书, 从八旗研究来讲 , 选题恰 当 , 见解独到 , 特殊论
断, 资料翔 实 , 是一部难得的开拓作品 。此书对 于整体的八旗汉军来说 , 是阶段性 的成果 , 如欲较全 面地完成一部 有
八旗汉军研究的几点认识兼评汉军旗人官员与清代政治研究一书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100101孙守朋博士的汉军旗人官员与清代政治研究一书从八旗研究来讲选题恰当见解独到特殊论断资料翔实是一部难得的开拓作品
第 4期
2 0 1 4 年 7月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J i l i n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Hu ma n i t i e s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n )
史专家 , 泰斗级学者孟森先生。他 明确指 出: “ 八旗 国历 史 上 , 已经不 是第 一 家 。它有 力 地推 动 各 个少 之本体 , 究为何物 , 茫然不辨” , 指出清代留下的这部 数 民族政 权 , 特别 是满 洲 民族 由部 落 向国家 的 过 渡 分遗产 , 是个难啃的问题。尽管数十年来 , 有诸多专 与发展 , 并通过战争 , 加速凝聚其他民族在满洲贵族 家 学者 , 著作累累 , 有 分 量 的文 章 不下 数 十篇 , 但 就 的旗 帜之下 , 乘 大明王 朝腐 败之 机 , 在 中国东北 边疆
迹” , 也由于满洲贵族有意“ 隐蔽” , 以致造成所谓“ 不 以 , 1 7 世纪诞生的八旗制度 , 对于满洲贵族 事业成 溯其源 , 无从测其尾” , 而陷于孟森先生所说 的“ 以其 功, 所起 的历史作用 , 确实不可小视。李治亭先生认
昏昏而欲 使人 昭昭 ” 的境地 , 进 而致使 今 日的专 家学 为 “ 八 旗 制 如 同解读 清 史 的 ‘ 密码 ” ’ , 是研 究 清 史 的 者 研究 起 来 , 只有 两 个 字 就 是 “ 难也 ” 1 。这 便 是 这 “ 入 门途 径 ” , 也是 “ 维 系着满 、 蒙、 汉及 其他 各 民族 为
分量 的八旗汉军研究著作 , 尚需从 内容扩充 、 理论深度等方面继续努力 。 [ 关键 词] 八旗研 究 ; 八旗汉军
[ 中图分类号] K 2 4 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7 — 5 6 7 4 ( 2 0 1 4 ) 0 4 — 0 0 0 8 — 0 8
些年来 , 有关八旗制度 的专著少而又少 的主要原因。 体, 长治久安 , 真称 得 上 是 一 奇 迹 ” [ 3 1 。李 先 生 在 满 洲 贵 族 明确 指 出 : “ 八 旗 为 国家 根 本 ” 。它 学术研 究 中是一 位敢说 话的人 , 我想 对于清初八 旗制

之所 以被定 为 “ 根本” , 主要 它是 在 努 尔 哈赤 立 国时 度 的历史作用来说 , 任他 如何 高调评 价 , 都 不会过 分 。
研究与开发利用” ( 编号 : 2 0 1 2 B S 1 5 )
[ 作者简介 ] 滕绍箴( 1 9 3 7 -) , 男, 辽宁铁岭人 , 中国社会科 学院民族 学与人类 学研究所研究 员 , 研究方 向: 明清史 , 满族史 , 东北
民族 史。

8一
长期以来 , 有关研究八旗制度 的文章 , 常常对于八旗 组旗 , 但 其独立性十分有 限 , 它们始终随满洲旗行
“ 八旗 之本 体 ” 研究 , 始终众 说纷 纭 , 莫 衷一 是 。如果 形 成 新 的凝 聚 中心 。这个 凝 聚 中心 , 随着 新 政 权事 轻看 这 个 问题 , 恐 怕 一 辈子 也不 会 在 这里 有 真 正 的 业 的发 展 , 雪 球越 滚越 大 , 一 直滚 到 中原 。而八 旗制 发 言权 。同 时 , 在 八 旗制 度 演进 中 , 所谓“ 其 脱化 之 度 却是 这个 雪球凝 聚 的真正 筋 骨和 内在 的拉力 。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