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学数学的教学内容(马岩的实习)
学科专业知识(中学数学)
2013教师招聘考试学科专业知识(中学数学)教材一、封面二、图书基本信息作者:《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专用系列教材》编委会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作者简介《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专用系列教材》编委会由华图教育一线教师招聘考试研究专家、学者组成,编委会成员的专业背景涵盖了中小学各学段全部22门学科领域,均具有深厚的教育教学背景和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对教师公开招聘的考试政策、考试形式、出题思路、重点难点等有着全面独到的研究。
编委会一直致力于为广大考生提供质量上乘、适用高效备考的全国最专业的教师招聘考试图书。
三、图书目录目录第一部分教材教法第一章初高中数学课程标准3核心考点提示3考纲知识导读3一线名师精讲3第一节初中数学课程标准3第二节高中数学课程标准30命题热点集训48第二章中学数学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51 核心考点提示51考纲知识导读51一线名师精讲51第一节中学数学教学原则51第二节中学数学教学方法54命题热点集训58第三章经典教学案例与教案设计展示60 经典教学案例一60经典教学案例二61经典教学设计一61经典教学设计二64经典教学设计三69第二部分专业知识第一章数与代数77核心考点提示77考纲知识导读77一线名师精讲78第一节实数78第二节代数式80第三节方程与方程组87命题热点集训92第二章不等式97核心考点提示97考纲知识导读97一线名师精讲98第一节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98第二节解不等式101第三节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性规划问题108 命题热点集训110第三章集合与简易逻辑116核心考点提示116考纲知识导读116一线名师精讲116第一节集合的概念及表示方法116第二节集合的运算118第三节简易逻辑120命题热点集训123目录第四章函数127核心考点提示127考纲知识导读127一线名师精讲128第一节函数的概念和基本性质128 第二节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132 第三节指数函数140第四节对数函数142第五节三角函数144命题热点集训149第五章数列155核心考点提示155考纲知识导读155一线名师精讲156第一节数列的概念及表示方法156 第二节等差数列157第三节等比数列159第四节混合数列161命题热点集训163第六章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168 核心考点提示168考纲知识导读168一线名师精讲168第一节排列组合168 第二节二项式定理174 命题热点集训179第七章统计与概率184 核心考点提示184考纲知识导读184一线名师精讲185第一节统计185第二节概率192命题热点集训196第八章向量203核心考点提示203考纲知识导读203一线名师精讲203第一节平面向量203 第二节空间向量208 命题热点集训211第九章复数217核心考点提示217考纲知识导读217第一节复数的概念217第二节复数的运算220命题热点集训222第十章极限与数学归纳法226 核心考点提示226考纲知识导读226一线名师精讲226第一节极限226第二节数学归纳法231命题热点集训233第十一章微积分237核心考点提示237考纲知识导读237一线名师精讲238第一节导数238第二节微分242第三节积分247命题热点集训258第十二章线性代数262核心考点提示262考纲知识导读262第一节行列式263第二节矩阵266第三节线性方程组274第四节线性空间276命题热点集训281第十三章几何初步287核心考点提示287考纲知识导读287一线名师精讲287第一节基本几何元素287第二节多边形290命题热点集训299第十四章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305 核心考点提示305考纲知识导读305一线名师精讲306第一节点、线、面及其位置关系306 第二节简单几何体313命题热点集训316第十五章平面解析几何323核心考点提示323考纲知识导读323一线名师精讲323第一节直线与圆的方程323第二节圆锥曲线327命题热点集训332第十六章空间解析几何337核心考点提示337考纲知识导读337一线名师精讲338第一节空间直角坐标系338第二节空间直线、空间平面340第三节空间曲线与方程344命题热点集训345附录常用数学公式及常用结论349四、图书内容节选第一部分教材教法第一章初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考点提示1.掌握中学数学教材教法研究的基本方法;2.理解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以及常用的教学方法;3.掌握高中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以及基本理念;4.掌握数学中的基本概念、数学思想及一般教学方式。
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实验教材目录(2012年版)
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实验教材目录(2012年版)第一篇: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实验教材目录(2012年版)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实验教材目录第1章走进数学世界数学伴我们成长人类离不开数学人人都能学会数学第2章有理数§2.1 有理数 1.正数与负数2.有理数§2.2 数轴1.数轴2.在数轴上比较数的大小§2.3 相反数§2.4 绝对值§2.5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2.6 有理数的加法 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2.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2.7 有理数的减法§2.8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1.加减法统一成加法2.加法运算律在加减混合运算中的应用§2.9 有理数的乘法1.有理数的乘法法则2.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2.10 有理数的除法§2.11 有理数的乘方§2.12 科学记数法§2.13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2.14 近似数§2.15 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第3章整式的加减§3.1 列代数式1.用字母表示数2.代数式3.列代数式§3.2 代数式的值§3.3 整式1.单项式2.多项式3.升幂排列与降幂排列§3.4 整式的加减 1.同类项 2.合并同类项 3.去括号与添括号4.整式的加减第4章图形的初步认识§4.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4.2 立体图形的视图1.由立体图形到视图2.由视图到立体图形§4.3 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4.4 平面图形§4.5 最基本的图形-点和线1.点和线2.线段的长短比较§4.6 角1.角2.角的比较和运算3.余角和补角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 相交线1.对顶角2.垂线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5.2 平行线1.平行线2.平行线的判定3.平行线的性质七下第6章一元一次方程§6.1 从实际问题到方程§6.2 解一元一次方程 1.等式的性质与方程的简单变形2.解一元一次方程§6.3 实践与探索第7章一次方程组§7.1 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7.2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7.3 三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7.4 实践与探索第8章一元一次不等式§8.1 认识不等式§8.2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1.不等式的解集2.不等式的简单变形3.解一元一次不等式§8.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9章多边形§9.1 三角形1.认识三角形2.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9.2 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9.3 用正多边形铺设地面1.用相同的正多边形2.用多种正多边形第10章轴对称、平移与旋转§10.1 轴对称1.生活中的轴对称2.轴对称的再认识3.画轴对称图形4.设计轴对称图案§10.2 平移1.图形的平移2.平移的特征§10.3 旋转1.图形的旋转2.旋转的特征3.旋转对称图形§10.4 中心对称§10.5 图形的全等八上第11章数的开方§11.1 平方根与立方根1.平方根2.立方根§11.2 实数第12章整式的乘除§12.1 幂的运算1.同底数幂的乘法2.幂的乘方3.积的乘方4.同底数幂的除法§12.2 整式的乘法1.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3.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12.3 乘法公式1.两数和乘以这两数的差2.两数和(差)的平方§12.4 整式的除法1.单项式除以单项式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12.4 因式分解第13章全等三角形§13.1 命题、定理与证明1.命题2.定理与证明§13.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全等三角形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3.边角边4.角边角5.边边边6.斜边直角边§13.3 等腰三角形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13.4 尺规作图1.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2.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3.已知角的平分线4.经过一已知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5.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3.4 逆命题与逆定理1.互逆命题与互逆定理2.线段垂直平分线3.角平分线第14章勾股定理§14.1 勾股定理1.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2.直角三角形的判定3.反证法§14.2 勾股定理的应用第15章数据的收集与表示§15.1 数据的收集1.数据有用吗2.数据的收集§15.2 数据的表示1.扇形统计图2.利用统计图表传递信息八下第16章分式§16.1 分式及其基本性质1.分式2.分式的基本性质§16.2 分式的运算1.分式的乘除法2.分式的加减法§16.3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16.4 零指数幂与负整数指数幂1.零指数幂与负整数指数幂2.科学记数法第17章函数及其图象§17.1 变量与函数§17.2 函数的图象1.平面直角坐标系2.函数的图象§17.3 一次函数 1.一次函数2.一次函数的图象3.一次函数的性质4.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17.4 反比例函数1.反比例函数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7.5 实践与探索第18章平行四边形§18.1 平行四边形的性§18.2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第19章矩形、菱形与正方形§19.1 矩形1.矩形的性质2.矩形的判定§19.2 菱形1.菱形的性质2.菱形的判定§19.3 正方形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20.1 平均数 1.平均数的意义 2.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3.加权平均数§20.2 数据的集中趋势1.中位数和众数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20.3 数据的离散程度1.方差2.用计算器求方差九上第21章二次根式§21.1 二次根式§21.2 二次根式的乘除法1.二次根式的乘法2.积的算术平方根3.二次根式的除法§21.3 二次根式的加减法第22章一元二次方程§22.1 一元二次方程§22.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直接开平方和因式分解法2.配方法3.公式法4.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5.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22.3 实践与探索第23章图形的相似§23.1 成比例线段1.成比例线段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23.2 相似图形§23.3 相似三角形1.相似三角形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3.相似三角形的性质4.相似三角形的应用§23.4 中位线§23.5 位似图形§23.6 图形与坐标 1.用坐标确定位置2.图形的变换与坐标第24章解直角三角形§24.1 测量§24.2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24.3 锐角三角函数1.锐角三角函数2.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24.4 解直角三角形综合与实践高度的测量第25章随机事件的概率§25.1 在重复试验中观察不确定现象§25.2 随机事件的概率1.概率及其意义2.频率与概率3.列举所有机会均等的结果九下第26章二次函数§26.1 二次函数§26.2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与性质2.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性质3.求二次函数的表达式§26.3 实践与探索第27章圆§27.1 圆的认识1.圆的基本元素2.圆的对称性3.圆周角§27.2 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1.点与圆的位置关系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3.切线§27.3 圆中的计算问题§27.4 正多边形和圆第28章样本与总体§28.1 抽样调查的意义1.普查和抽样调查2.这样选择样本合适吗§28.2 用样本估计总体1.简单随机抽样2.简单随机抽样调查可靠吗§28.3 借助调查作决策1.借助调查做决策2.容易误导读者的统计图第二篇: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电子教材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电子教材七年级上册(双击章节下载)第一章.rar 走进数学世界第二章.rar 有理数第三章.rar 整式的加减第四章.rar 图形的初步认识第五章.rar 数据的收集与表示七年级下册(双击章节下载)第六章.rar 一元一次方程第七章.rar 二元一次方程组第八章.rar 一元一次不等式第九章.rar 多边形第十章.rar 轴对称第十一章.rar 体验不确定现象八年级上册(双击章节下载)第十二章.rar 数的开方第十三章.rar 整式的乘除第十四章.rar 勾股定理第十五章.rar 平移与旋转第十六章.rar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八年级下册(双击章节下载)第十七章.rar 分式第十八章.rar 函数及其图象第十九章.rar 全等三角形第二十章.rar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第二十一章.rar 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九年级上册(双击章节下载)第二十二章.rar 二次根式第二十三章.rar 一元二次方程第二十四章(1).rar 图形的相似第二十四章(2).rar 图形的相似第二十五章.rar 解直角三角形第二十六章.rar 随机事件的概率九年级下册(以下为电子书需要先装阅读器软件包如“Adobe Acrobat Reader”等)二十七二次函数.rar 二次函数(扫描版)第27章二次函数.rar(word旧版本)二十八圆.rar圆二十九几何的回顾.rar 几何的回顾几何的回顾.rar(word旧版本)三十样本与总体.rar样本与总体a样本与总体.rar(word旧版本)第三篇:新课标初中数学教材目录新课标初中数学教材目录(最新)七年级上第一章有理数第二章第三章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第四章几何图行初步认识七年级下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实数平面直角坐标系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八年级上第十一章三角形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第十三章对称轴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第十五章分式八年级下第十六章二次根式第十七章勾股定理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第十九章一次函数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九年级上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第二十三章旋转第二十四章圆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认识九年级下第二十六章反比例函数第二十七章相似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第二十九章投影与视图第四篇:初中数学教材第二册目录初中数学教材第二册目录第6章一元一次方程§6.1 从实际问题到方程§6.2 解一元一次方程 1.方程的简单变形 2.解一元一次方程阅读材料丢番图的墓志铭与方程§6.3 实践与探索阅读材料 2=3吗小结复习题第7章二元一次方程组§7.1二元次方程组和它的解§7.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7.3实践与探索阅读材料鸡兔同笼小结复习题第8章一元一次不等式§8.1认识不等式§8.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1.不等式的解集 2.不等式的简单变形 3.解一元一次不等式§8.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小结复习题第9章多边形§9.1三角形 1.认识三角形 2.三角形的外角和 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9.2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9.3用正多边形拼地板1.用相同的正多边形拼地板2.用多种正多边形拼地板阅读材料多姿多彩的图案小结复习题课题学习图形的镶嵌第10章轴对称§10.1生活中的轴对称阅读材料剪正五角星§10.2轴对称的认识1.简单的轴对称图形2.画图形的对称轴3.设计轴对称图案阅读材料对称拼图游戏§10.3等腰三角形 1.等腰三角形 2.等腰三角形的识别阅读材料 Times and dates 小结复习题第11章体验不确定现象§11.1可能还是确定1.不可能发生、可能发生和必然发生2.不太可能是不可能吗§11.2机会的均等与不等 1.成功与失败 2.游戏的公平与不公平阅读材料搅匀对保证公平很重要§11.3在反复实验中观察不确定现象阅读材料计算机帮我们处理数据小结复习题课题学习红灯与绿灯第五篇:上海初中数学教材目录总结是自我进步的阶梯上海初中数学教材目录六年级(上)第一章数的整除第一节整数和整除1、整数和整除的意义2、因数和倍数3、能被2、5整除的数第二节分解素因数1、素数、合数与分解素因数2、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3、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第二章分数第一节分数的意义和性质1、分数与除法2、分数的基本性质3、分数的大小比较第二节分数的运算1、分数的加减法2、分数的乘法3、分数的除法4、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第三章比和比例第一节比和比例1、比的意义2、比的基本性质3、比例第二节百分比1、百分比的意义2、百分比的应用3、等可能事件第四章圆和扇形总结是自我进步的阶梯第一节圆的周长和弧长1、圆的周长2、弧长第二节圆和扇形的面积1、圆的面积2、扇形的面积六年级(下)第五章有理数第一节有理数1、有理数的意义2、数轴3、绝对值第二节有理数的运算1、有理数的加法2、有理数的减法3、有理数的乘法4、有理数的除法5、有理数的乘方6、有理数的混合运算7、科学记数法第六章一次方程(组)和一次不等式(组)第一节方程与方程的解1、列方程2、方程的解第二节一元一次方程1、一元一次方程及解法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第三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不等式及其性质2、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四节一次方程(组)1、二元一次方程总结是自我进步的阶梯2、二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3、三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4、一次方程组的应用第七章线段与角的画法第一节线段的相等与和、差、倍1、线段的大小比较2、画线段的和、差、倍第二节角1、角的概念与表示2、角的大小比较,画相等的角3、画角的和、差、倍4、余角、补角第八章长方体的再认识第一节长方体的元素第二节长方体直观图的画法第三节长方体中棱和棱位置关系的认识第四节长方体中棱和平面位置关系的认识第五节长方体中平面和平面位置关系的认识七年级(上)整式第一节整式的概念1、字母表示数2、代数式3、代数式的值4、整式第二节整式的加减1、合并同类项2、整式的加减第三节整式的乘法1、同底数幂的乘法2、幂的乘方总结是自我进步的阶梯3、积的乘方4、整式的乘法第四节乘法公式1、平方差公式2、完全平方公式第五节因式分解1、提取公因式法2、公式法3、十字相乘法4、分组分解法第六节整式的除法1、同底数幂的除法2、单项式除以单项式3、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第九章分式第一节分式1、分式的意义2、分式的基本性质第二节分式的运算1、分式的乘除2、分式的加减3、可以化成一元一次方程的4、分式方程5、整数指数幂及其运算第十章图形的运动第一节图形的平移1、平移第二节图形的旋转1、旋转2、旋转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3、中心对称第三节图形的翻折1、翻折与轴对称图形2、轴对称总结是自我进步的阶梯七年级(下)第十一章实数第一节实数的概念1、实数的概念第二节数的开方1、平方根和开平方2、立方根和开立方3、n次方根第三节实数的运算1、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实数2、实数的运算第四节分数指数幂1、分数指数幂第十二章相交线、平行线第一节相交线1、邻补角、对顶角2、垂线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第二节平行线1、平行线的判定2、平行线的性质第十三章三角形第一节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与性质1、三角形的有关概念2、三角形的内角和第二节全等三角形1、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与性质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三节等腰三角形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3、等边三角形总结是自我进步的阶梯第十四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第一节平面直角坐标系1、平面直角坐标系第二节直角坐标平面内点的运动1、直角坐标平面内点的运动八年级(上)第十五章二次根式第一节二次根式第二节最简二次根式和同类二次根式第三节二次根式的运算第十六章一元二次方程第一节一元二次方程第二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第三节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第四节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第十七章几何证明第一节命题和证明第二节证明举例第三节逆命题和逆定理第四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第五节角度平分线第六节轨迹第七节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八节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总结是自我进步的阶梯第九节勾股定理第十节两点的距离公式第十八章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第一节函数的概念第二节正比例函数第三节反比例函数第四节函数的表示法八年级(下)第十九章一次函数第一节一次函数的概念1、一次函数的概念第二节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1、一次函数的图像2、一次函数的性质第三节一次函数的应用1、一次函数的应用第二十章代数方程第一节整式方程1、一元整式方程2、特殊的高次方程的解法第二节分式方程1、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第三节无理方程1、无理方程第四节二元二次方程组1、二元二次方程和方程组2、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第五节列方程(组)解应用题总结是自我进步的阶梯1、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第二十一章四边形第一节多边形1、多边形第二节平行四边形1、平行四边形2、特殊平行四边形第三节梯形1、梯形2、等腰梯形3、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第四节平面向量及其加减运算1、平面向量2、平面向量的加法3、平面向量的减法第二十二章概率初步第一节事件及其发生的可能性1、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2、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第二节事件的概率1、事件的概率2、概率计算举例九年级(上)第二十三章相似三角形第一节相似形1、放缩与相似形第二节比例线段1、比例线段2、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第三节相似三角形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第四节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总结是自我进步的阶梯1、实数与向量相乘2、平面向量的分解第二十四章锐角三角比第一节锐角三角比1、锐角三角比的意义2、锐角三角比的值第二节解直角三角形1、解直角三角形2、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第二十五章二次函数第一节二次函数的概念1、二次函数的概念第二节二次函数的图像1、特殊二次函数的图像2、二次函数y=a(x+m)2+k的图像九年级(下)第二十七章圆与正多边形第一节圆的确定第二节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1、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2、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3、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第三节垂径定理1、垂径定理2、垂径定理3、垂径定理第四节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五节圆与圆的位置关系1、圆与圆的位置关系2、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总结是自我进步的阶梯3、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第六节正多边形与圆1、正多边形与圆2、正多边形与圆第二十八章统计初步第一节数据整理与表示第二节统计的意义第三节表示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量1、表示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量2、表示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量第四节表示一组数据波动程度的量1、表示一组数据波动程度的量2、表示一组数据波动程度的量第五节表示一组数据分布的量1、频数分布直方图2、频率分布直方图第六节统计实习拓展型课程第一章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第一节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1、根与系数的关系2、根与系数的关系3、根与系数的关系第二节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1、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2、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3、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第三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确定1、三点式2、顶点式3、两根式4、应用总结是自我进步的阶梯5、应用第二章直线与圆第一节圆的切线1、判定定理2、性质定理3、切线长定理4、内切圆5、两圆的公切线6、求公切线的长第二节与圆有关的角1、圆周角定理2、圆内(外)角3、弦切角定理4、弦切角定理的应用第三节与圆有关的线段1、相交弦定理与割线定理2、切割线定理第四节圆内接四边形1、性质定理2、判定定理。
甘肃省靖远县糜滩中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4.4.3一次函数的应用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材第四章第四节第三部分: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一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距离、速度、成本、利润等。
2.学会根据实际问题列一次函数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次函数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一次函数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通过一次函数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内容包括:
-实际问题中的距离、速度关系,如行程问题。
-实际问题中的成本、利润关系,如售价和销售量问题。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用一次函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举例:通过图像判断两个一次函数关系式的交点,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优解。
(3)灵活运用一次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巧。
-难点在于培养学生面对不同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一次函数知识进行分析和求解。
-举例:在面临多个变量时,如何确定关键变量,简化问题。
安徽省长丰县实验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数学四教案:1.1.1任意角
1。
1。
1 任意角过程图1回忆初中我们是如何定义一个角的?所学的角的范围是什么?用这些角怎样解释现实生活的一些现象,比如你原地转体一周的角度,应怎样修正角的定义才能解释这些现象?由此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而引入角的概念的推广问题。
提出问题①你的手表慢了5分钟,你将怎样把它调整准确?假如你的手表快了1。
25小时,你应当怎样将它调整准确?当时间调整准确后,分针转过了多少度角?②体操运动中有转体两周,在这个动作中,运动员转体多少度?③请两名男生(或女生、或多名男女学生)起立,做由“面向黑板转体背向黑板”的动作.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各转体了多少度?活动:让学生到讲台利用准备好的教具——钟表,实地演示拨表的过程。
让学生站立原地做转体动作。
教师强调学生观察旋转大致是360°的几倍,然后再具体求解。
例2 写出终边在y轴上的角的集合。
活动:终边落在y轴上,应分y轴的正方向与y轴的负方向两个.学生很容易分别写出所有与90°,270°的终边相同的角构成集合,这时应启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能否化简这两个式子,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来。
让学生观察、讨论、思考,并逐渐形成共识,教师再规范地板书出来.并强调数学的简捷性.在数学表达式子不唯一的情况下,注意采用简约的形式.图2解:在0°—360°范围内,终边在y轴上的角有两个,即90°和270°角,如图2。
因此,所有与90°的终边相同的角构成集合S1={β|β=90°+k·360°,k∈Z}。
而所有与270°角的终边相同的角构成集合S2={β|β=270°+k·360°,k∈Z}。
于是,终边在y轴上的角的集合S=S1∪S2={β|β=90°+2k·180°,k∈Z}∪{β|β=90°+180°+2k·180°,k∈Z}={β|β=90°+2k·180°,k∈Z}∪{β|β=90°+(2k+1)·180°,k∈Z}={β|β=90°+n·180°,n∈Z}。
数学专业实习教案初中
数学专业实习教案初中教案标题:初中数学专业实习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实习活动,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数学思维。
3. 提高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 数与代数- 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应用- 分数与小数的运算- 比例与比例方程- 二次根式的计算与应用2. 几何与空间- 点、线、面的基本概念-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应用- 平行线与三角形的性质- 圆的性质与应用- 三视图与展开图3. 数据与概率- 统计图表的制作与解读- 数据的分析与应用- 概率的基本概念与计算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如测量实际物体的面积和体积,制作统计图表等,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2. 学生分组合作完成数学问题的解决,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3. 学生进行数学游戏和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4. 学生进行数学建模活动,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究,主动构建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游戏化教学:引入数学游戏和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 情境教学:通过实际问题和情境,将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评估:1. 日常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在实习活动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2. 作业评估:布置与实习内容相关的作业,评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实习报告评估:要求学生撰写实习报告,总结实习活动中的学习收获和问题解决过程,评估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 数学教材和教辅资料:提供学生所需的数学知识和练习题。
2. 实际物体和测量工具:用于实践活动和测量实际物体的面积和体积。
初中数学学科知识综合与实践
2021/10/10
18
(3)对称问题 让学生充分认识世界,认识图形,探索其中蕴含的几何规律。
1.点关于点对称 2.点关于直线对称
3.直线关于直线对称
2021/10/10
19
(4)圆的问题
初中数学对圆的学习是比较深入的,教材以及比较详细的对 弧、弧长、圆心角、圆周角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讲述,在教学过程 中,应该重点让学生学习圆心角定理,圆周角定理、垂径定理, 在活动课中,将部分内容融入生活的气息,如:船能否过桥下的 问题。
D
B
2021/10/10
A E C
E
D
A
B
C
17
(2)解直角三角形
例:要想使人安全地攀上斜靠在墙面上的梯子的顶端,梯子与地面所 成的角α一般要满足50°≤ α ≤75°.现有一个长6m的梯子. 问:
1.使用这个梯子最高可以安全攀上多高的平房?(精确到0.1m)
2.当梯子底端距离墙面2.4m时,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α等于多 少(精确到1°)?这时人能否安全使用这个梯子?
2021/10/10
6
第二节:数学活动
初中数学活动课是学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数学实验、 数学讲演、数字游戏、数学板报等多种方式,调 动所有感官以获取数学知识,体会数学乐趣的课 程模式。
2021/10/10
7
一、活动课的意义与分类
意义:活动课是在教师的指导或参与下,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 自己动手、动脑进行实践的过程,它是一种培养学生兴趣、发展能 力的实践性教学活动。
2021/10/10
20
(五)注重学生的创新性是对数学活动课的升华。
活动课教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 效的方法。
初中数学各章节主要内容Word版
初中数学各章节主要内容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1.1 正数和负数1.2 有理数1.3 有理数的加减法1.4 有理数的乘除法1.5 有理数的乘方第二章整式的加减2.1 整式2.2 整式的加减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3.1 从算式到方程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4.1 多彩多姿的图形4.2 直线、射线、线段4.3 角4.4 课题学习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 相交线5.2 平行线及其判定5.3 平行线的性质5.4 平移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6.1 平面直角坐标系6.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第七章三角形7.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7.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7.3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8.1 二元一次方程组8.2 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8.4 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举例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9.1 不等式9.2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10.1 统计调查10.2 直方图10.3 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11.1 全等三角形11.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1.3 角平分线的性质第十二章轴对称12.1 轴对称12.2 作轴对称图形12.3 等腰三角形第十三章实数13.1 平方根13.2 立方根13.3 实数第十四章一次函数14.1 变量与函数14.2 一次函数14.3 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14.4 课题学习选择方案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15.1 整式的整除15.2 乘法公式15.3 整式的除法15.4 因式分解八年级(下)册第十六章分式16.1 分式16.2 分式的运算16.3 分式方程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数17.1 反比例函数17.2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第十八章勾股定理18.1 勾股定理18.2 勾股定理的你定理第十九章四边形19.1 平行四边形19.2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19.3 梯形19.4 课题学习重心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20.1 数据的代表20.2 数据的波动20.3 课题学习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的分析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21.1 二次根式21.2 二次根式的乘除21.3二次根式的加减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22.1 一元二次方程22.2 降次——解一元一次方程22.3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第二十三章旋转23.1 图形的旋转23.2 中心对称23.3 课题学习图案设计第二十四章圆24.1 圆24.2 点、直线、圆和圆的位置关系24.3 正多边形和圆24.4 弧长和扇形面积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25.1 随机事件与概率25.2 用列举法求概率25.3 用频率估计概率25.4 课题学习键盘上字母的排列规律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六章二次函数26.1 二次函数及其图像26.2 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26.3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第二十七章相似27.1 图形的相似27.2 相似三角形27.3 未似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28.1 锐减三角函数28.2 解直角三角形第二十九章投影与视图29.1 投影29.2 三视图29.3 课题学习制作立体模型。
武邑县师院附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一次函数1函数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第四章一次函数1 函数1.了解函数产生的背景和函数的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属于函数关系.2.通过对函数概念的探索,初步培养学生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3.让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探索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模式.重点掌握函数的概念,会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属于函数关系.难点能把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函数问题.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教材第75页图4-1及相关问题,并由学生讨论完成题目.师:在现实生活中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大量存在.函数就是研究一些量之间确定性依赖关系的数学模型.(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函数的相关概念.(1)课件出示教材第76页“做一做”第1题.师:层数n和物体总数y之间是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得出:只要给定层数,就能求出物体总数.(2)课件出示教材第76页“做一做”第2题.师:在关系式T=t+273中,两个变量中若知道其中一个,是否可以确定另外一个?一般地,如果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并且对于变量x的每一个值,变量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表示函数的方法一般有:列表法、关系式法和图象法.对于自变量在可取值范围内的一个确定的值a,函数有唯一确定的对应值,这个对应值称为当自变量等于a时的函数值.理解函数概念时应注意:(1)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2)这两个变量互相联系,当变量x取一个确定的值时,变量y的值就随之确定.(3)对于变量x的每一个值,变量y都有唯一的一个值与它对应,如在关系式y2=x(x>0)中,当x=9时,y对应的值为3或-3,不唯一,则y不是x的函数.师:上述问题中,自变量能取哪些值?指出要根据实际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三、练习巩固教材第77页“随堂练习”.四、小结函数的概念包含以下三方面:(1)两个变量;(2)两个变量之间唯一确定的对应关系;(3)当一个变量取一个确定的值时,另一个变量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五、课外作业教材第77~78页习题4.1第1~4题.本节课是函数学习的起始课,因此理解函数的基本思想和表达方式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生活实例中对变量的提取,帮助学生比较深刻地领悟了函数的意义.教材安排的实际问题,旨在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领悟相关概念,这些问题不宜单纯作为教师讲解的例题,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其中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可以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鼓励学生举出自己熟悉的实例,穿插在几个问题的讨论之中.2.定理与证明【基本目标】1.理解已学的5个基本事实;理解定理的概念.2.理解证明概念,体会证明的必要性.【教学重点】证明的过程与步骤.【教学难点】证明的必要性.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什么是命题?命题的结构是什么?2.命题如何分类?如何证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今天我们将学习说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的方法.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一)基本事实教师讲解,并板书:(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4)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5)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上述五个命题是被公认的真命题,我们将它们当作基本事实,是我们用来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原始依据,即出发点.(二)定理与证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举反例来说明下面两题中归纳出的结论是错误的.从而说明证明的重要性.1.教师讲解:请大家看下面的例子:当n=1时,(n2-5n+5)2=1;当n=2时,(n2-5n+5)2=1;当n=3时,(n2-5n+5)2=1.我们能不能就此下这样的结论:对于任意的正整数(n2-5n+5)2的值都是1呢?实际上我们的猜测是错误的,因为当n=5时,(n2-5n+5)2=25.2.教师再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a=b,那么a2=b2.由此我们猜想:当a>b 时,a2>b2.这个命题是真命题.【答案】上面的说法不正确,举一个反例来看,因为3>-5,但32<(-5)2.【教师总结】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用观察、验证、归纳、类比等方法,发现了很多几何图形的性质.但由前面两题我们又知道,这些方法得到的结论有时不具有一般性.也就是说,由这些方法得到的命题可能是真命题,也可能是假命题.【教师讲解】数学中有些命题可以从公理出发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它们是正确的,并且可以进一步作为推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三)定理的证明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教师引导】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几何语言,注意推理步步有据,并在后面的括号里写上每步的依据.【教师讲解】此命题可以用来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因此我们把它也作为定理.定理的作用不仅在于它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而且可以作为进一步确认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三、随堂练习,巩固新知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的课后作业部分,教师巡视、及时点评.四、典例精析,拓展新知例试证明:如果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的角平分线互相垂直.【教学说明】教师引导文字命题证明步骤,先画图写出已知求证,再分析找出思路,最后写出证明过程,注意步步有据.五、运用新知,深化理解如图,AD∥BC,∠A=∠C,求证:AB∥CD.【教学说明】教师启发由AD∥BC,得到了什么?要证明AB∥CD,需要证明什么?与AD∥BC相关的信息是什么?如何书写使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六、师生互动,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有何收获?有何困惑?与同伴交流,在学生交流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的课后作业部分.本节课从同学们已学的五个性质入手,讲解了基本事实的概念作用与地位,从发现命题的结论不具有一般性让学生理解证明的必要性,从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的证明让学生感知证明的步骤与要求.本节课有很多理性认识,学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在学习中及时完善与提升.对证明的条理问题应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培养学生更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第2课时函数的表示方法一.选择题1.(2015春•碑林区期中)父亲告诉小明:“距离地面越高,温度越低”,并且出示了下面的表格:距离地面高度0 1 2 3 4 5(千米)温度(℃)20 14 8 2 ﹣4 ﹣10那么根据表格中的规律,距离地面6千米的高空温度是()A.﹣10℃B.﹣16℃C.﹣18℃D.﹣20℃2.(2015春•栾城县期中)如图,△ABC中,已知BC=16,高AD=10,动点C′由点C沿CB向点B移动(不与点B重合).设CC′的长为x,△ABC′的面积为S,则S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A.S=80﹣5x B.S=5x C.S=10x D.S=5x+803.(2015春•蓬溪县校级月考)下表是弹簧挂重后的总长度L(cm)与所挂物体重量x (kg)之间的几个对应值,则可以推测L与x之间的关系式是()所挂重量x(kg)0 0.5 1 1.5 2弹簧总长度L(cm)20 21 22 23 24 A.L=2x B.L=2x+20 C.L=x+20 D.L=x4.(2014•南平)一名老师带领x名学生到动物园参观,已知成人票每张30元,学生票每张10元.设门票的总费用为y元,则y与x的函数关系为()A.y=10x+30 B.y=40x C.y=10+30x D.y=20x5.(2014秋•新泰市期末)弹簧挂上物体后会伸长,已知一弹簧的长度(cm)与所挂物体的质量(kg)之间的关系如表,由上表可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物体的质量0 1 2 3 4 5(kg)12 12.5 13 13.5 14 14.5弹簧的长度(cm)A.弹簧的长度随物体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其中物体的质量是自变量,弹簧的长度是因变量B.如果物体的质量为4kg,那么弹簧的长度为14cmC.在弹簧能承受的范围内,当物体的质量为6kg时,弹簧的长度为16cmD.在没挂物体时,弹簧的长度为12cm6.(2014春•宜城市期末)若y与x的关系式为y=30x﹣6,当x=时,y的值为()A.5B.10 C.4D.﹣47.(2015•魏县二模)如图,根据流程图中的程序,当输出数值y=5时,输入数值x是()A.B.﹣C.或﹣D.或﹣8.(2015•宝应县校级模拟)汽车匀加速行驶路程为,匀减速行驶路程为,其中v0、a为常数、一汽车经过启、匀加速行驶、匀速行驶、匀减速行驶之后停车,若把这一过程中汽车的行驶路程s看作时间t的函数,其图象可能是()A.B.C.D.9.(2015•广东模拟)一艘轮船和一艘快艇沿相同路线从甲港出发到乙港,行驶过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轮船的速度为20千米/小B.快艇的速度为千米/小时时C.轮船比快艇先出发2小时D.快艇比轮船早到2小时10.(2015•深圳模拟)一个面积等于3的三角形被平行于一边的直线截成一个小三角形和梯形,若小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分别是y和x,则y关于x的函数图象大致是下图中的()A.B.C.D.11.(2015•黄冈模拟)如图所示,一列快车从甲地驶往乙地,一列慢车从乙地驶往甲地,两车同时出发,设慢车行驶的时间为x(h),两车之间的距离为y(km),图中的折线表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B点表示此时快车到达乙地B.B﹣C﹣D段表示慢车先加速后减速最后到达甲地C.快车的速度为km/hD.慢车的速度为125km/h二.填空题12.(2015•铜梁县一模)函数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13.(2015•大庆模拟)写出一个函数,使得满足下列两个条件:①经过点(﹣1,1);②在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你写出的函数是.14.(2015春•蓬溪县校级月考)油箱中有油30kg,油从管道中匀速流出,1h流完,则油箱中剩余油量Q(kg)与流出时间t(min)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15.(2015春•宝安区期中)一慢车和一快车沿相同路线从A地到B地,所行的路程与时间的图象如图,则慢车比快车早出发小时,快车追上慢车行驶了千米,快车比慢车早小时到达B地.16.(2014•义乌市)小明从家跑步到学校,接着马上原路步行回家.如图是小明离家的路程y(米)与时间t(分)的函数图象,则小明回家的速度是每分钟步行米.17.(2014•益阳)小明放学后步行回家,他离家的路程s(米)与步行时间t(分钟)的函数图象如图所示,则他步行回家的平均速度是米/分钟.18.(2014•濮阳校级模拟)在全民健身环城越野赛中,甲、乙两选手的行程y(千米)随时间(时)变化的图象(全程)如图所示.有下列说法:①起跑后1小时内,甲在乙的前面;②第1小时两人都跑了10千米;③甲比乙先到达终点;④两人都跑了20千米.其中正确的说法的序号是.19.(2014•裕华区一模)三军受命,我解放军各部奋力抗战在救灾一线.现有甲、乙两支解放军小分队将救灾物资送往某重灾小镇,甲队先出发,从部队基地到该小镇只有唯一通道,且路程为24km.如图是他们行走的路程关于时间的函数图象,四位同学观察此函数图象得出有关信息,其中正确的说法有(填序号如①②③④).20.(2014•濮阳校级模拟)甲、乙两人前往12千米外的地方植树.图中l甲、l乙分别表示甲、乙行驶的路程S(千米)与时间t(分)的函数关系,则每分钟乙比甲多走千米.一.选择题1.B 2.A 3.B 4.A 5.C 6.C 7.C 8.A 9.B 10.A 11.C二.填空题12.x≠-3 13.y=x214.Q=30-0.5x0≤x≤6015.22764 16.80 17.80 18.①②④19.①②③④20.。
初中数学教育见习教案
初中数学教育见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能够运用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猜想验证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相似多边形的定义2. 相似多边形的性质3. 相似多边形的判定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能够运用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的数学问题。
2. 教学难点:相似多边形的性质的证明及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观察、猜想、验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猜想验证能力。
2. 采用合作交流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相似图形,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初步感知相似多边形。
2. 新课导入:介绍相似多边形的定义,让学生理解相似多边形的概念。
3. 课堂讲解:讲解相似多边形的性质,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4.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及运用。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教学内容是否讲解清晰,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七、板书设计相似多边形的性质1. 定义:形状相似,但大小不一定相同的多边形称为相似多边形。
2. 性质:(1)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边成比例。
(2)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
(3)相似多边形的面积比等于对应边的比例的平方。
中学数学教学与实践研究教学大纲
中学数学教学与实践研究教学大纲一、《中学数学教学与实践研究》的目的和要求(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1.使学生系统掌握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为从事中学数学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能用数学教育理论剖析中学数学教材和教法,有效地指导中学数学教学实践,并分析和解决中学数学教育活动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以形成较强的教学意识。
3.使中学数学教师体味到数学教育理论的价值,增进对数学教学活动的理解,并在情感态度和教学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
4.通过中学数学教学与实践研究的学习,将使学生掌握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掌握数学教育的目的、原则、方法及基本知识,掌握数学学习过程、数学教材构成原理及数学教师培养的规格等,为从事教育实习和将来从事中学数学教育作好理论准备。
5.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突破口,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融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增强意识为一体,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本课程面授48课时,自学96课时【本文】第1章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对我国数学教育发展概况和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有一定的了解。
理解中学数学教育改革的动因,国际、国内数学教育改革的足迹。
把握数学教育改革的动向,并有意识地参透到日后的从教中。
内容要点:1、我国数学教育发展概况和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简介。
2、数学教育不断改革的原因分析。
国际、国内数学教育改革的状况和趋势。
3、使学生掌握最新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特点。
掌握最新中学数学教材的基本内容、教学要求及改革特点。
理解中学数学教学目的制定的依据,把握中学数学教学目的的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国际、国内数学教育改革的状况和趋势为本章的重点;对中学数学教学的指导作用为本章难点。
教学方法:启发式地讲授为主,辅以讨论和问答。
教学手段:板书授课时数:4学时第2章中学数学教学目的教学目的:1、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学数学教学是中学教育基本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
第十一届初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展示与培训活动(教案).1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菱形的概念及其性质》
d.菱形对角线上的点,其对角线两旁的三角形全等。
3.菱形的判定方法:
a.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b.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c.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
二、核心素养目标
《菱形的概念及其性质》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菱形的定义和性质,提高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探索菱形的判定方法,使学生掌握运用已知条件和几何性质进行推理的方法,增强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让学生从具体的菱形图形中抽象出一般性的规律,理解菱形与其他平行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提高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和沟通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菱形的基本概念。菱形是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它在几何图形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性质。它是平面几何中的重要图形之一,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程建筑中。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分析一个实际生活中的菱形应用,让大家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菱形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难点解析: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证明方法和思路,如使用对角线性质、全等三角形等。
举例: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几何证明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菱形的概念及其性质》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见过菱形的图案或结构?”比如,我们常见的一些红绿灯的形状就是菱形。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菱形的奥秘。
师范生初中数学教学实习教案
师范生初中数学教学实习教案教案标题:师范生初中数学教学实习教案教学目标:1. 熟悉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了解教学内容和要求;2. 掌握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本教案以初中数学的“代数”为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重点:1. 代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2. 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3.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4. 平面直角坐标系与直线的方程;5.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入代数的概念和作用,激发学生对代数的兴趣。
2. 概念讲解与示范(15分钟)- 介绍代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通过实例进行讲解和示范; - 引导学生理解代数的符号表示和代数式的含义。
3. 练习与巩固(20分钟)- 分发练习册或作业本,让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练习;- 监督学生的练习过程,及时解答他们的问题。
4. 拓展与应用(15分钟)- 设计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5. 总结与评价(10分钟)- 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反馈意见,及时进行评价和反思。
6. 课后作业(5分钟)- 布置适当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提供必要的参考答案或解题思路。
教学方法与策略:1. 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2.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促进互动和交流。
3. 问题导入: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4. 多媒体辅助:使用多媒体教具和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和趣味性。
评估与反馈:1. 课堂观察: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练习册或作业本:检查学生的练习成果,发现和纠正错误。
3. 口头反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肯定和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数学课程 内容的选择
适度性标准
即选取的课程内容应该与学生的知识水平 和接受能力相适应,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 富有挑战性的并能在中学教学计划时间内 能够完成教与学的数学知识。
中学数学课程内容 的选择
初.高中数学内容具体安排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 、 准》中规定的教学内容 2、《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的内容框架
必修-2 必修
必修-3 必修
必修-4 必修
必修-5 必修
*上图中 上图中
代表模块, 代表模块,
代表专题,其中 个专题组成 个模块. 个专题组成1个模块 代表专题,其中2个专题组成 个模块
高中数学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数学内容,包括 个模块 个模块。 必修课程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数学内容,包括5个模块。
内容结构表
内容结构表
《数学课程标准》第三学段(7—9年 数学课程标准》第三学段 年 级)具体内容 具体内容
数与代数具体内容: 1) 数与式:①有理数;②实数;③代数式; ④整式与分式。 2) 方程与不等式:①方程和方程组;②不 等式与不等式组。 3) 函数;①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 变化规律;②函数;③一次函数;④反比 例函数;⑤二次函数。
数学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Ⅰ 数学 :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Ⅰ(指 对数函数、幂函数)。 数函 数、对数函数、幂函数)。 数学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数学 :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数学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 数学 :算法初步、统计、概率。 数学4: 三角函数)、 )、平面 数学 :基本初等函数Ⅱ(三角函数)、平面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第二节《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的内容框架
高中数学课程基本框架 课程内容的编排原则
高中数学课程基本框架
1.课程框架 . 高中数学课程分成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高中数学课程分成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模块 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数学必修课, 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数学必修课 , 共 5个模 个模 学分。 块,计10学分。 学分 选修课程共有4个系列 选修1、 选修2的模块 个系列: 选修课程共有 个系列 : 选修 、 选修 的模块 个模块, 学分) (共5个模块,计 10学分) 和选修 、选修 的16 个模块 学分 和选修3、选修4的 个专题, 每个专题1学分 学分, 学分。 个专题 , 每个专题 学分 , 计 16学分 。 学生可以 学分 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愿望进行选择。 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愿望进行选择。 每个模块2个学分 授课36学时 每个专题1学分 个学分(授课 学时), 每个模块 个学分 授课 学时 ,每个专题 学分 授课18学时 学时) 个专题可组成1个模块 (授课 学时),每2个专题可组成 个模块。 个专题可组成 个模块。
数学课程的内容领域
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 实践与综合应用
数与代数
"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与式、方程与 不等式、函数,它们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 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人们从数 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 和把握现实世界。
与大纲相 比
与大纲相比
与传统内容相比, 数与代数”部分加强的内容: 与传统内容相比,“数与代数”部分加强的内容: 1) 强调通过实际情境使学生体验、感受理解数与代数的 强调通过实际情境使学生体验、 意义 2) 增强应用意识,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增强应用意识, 3) 加强学生的自主活动,重视对数与代数规律和模式的 加强学生的自主活动, 探求。 探求。 4) 重视计算器和计算机的使用,并提出了加强对近似计 重视计算器和计算机的使用, 算和估算的要求。 算和估算的要求。 减弱的方面: 减弱的方面: 1) 降低运算的复杂性、技巧性和熟练程度的要求。 降低运算的复杂性、技巧性和熟练程度的要求。 2) 减少公式,降低对记忆的要求。 减少公式,降低对记忆的要求。 3) 降低了对于一些概念过分“形式化”的要求。 降低了对于一些概念过分“形式化”的要求。
数学课程的内容 领域
统计与概率
"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 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它通过对数据收 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 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推断 和预测
统计与概率强调注意的方面: 统计与概率强调注意的方面: 1) 强调统计与概率过程性目标的达成。 强调统计与概率过程性目标的达成。 2) 强调对统计表特征和统计量实际意义的 理解,对由数据得到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 对由数据得到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 理解 对由数据得到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 3) 注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 注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 4) 注意统计与概率和其他内容的联系。 注意统计与概率和其他内容的联系。 5) 注意避免单纯的统计量的计算和对有关 术语进行严格表述。 术语进行严格表述。
2、空间与图形具体内容: 、空间与图形具体内容: 1)图形的认识:①点、线、面;②角;③相 )图形的认识: 交线与平行线; 三角形; 四边形; 交线与平行线;④三角形;⑤四边形;⑥圆; 尺规作图; 视图与投影。 ⑦尺规作图;⑧视图与投影。 2)图形与变换: 图形的轴对称; 2)图形与变换:①图形的轴对称;②图形的 平移; 图形的旋转; 图形的相似。 平移;③图形的旋转;④图形的相似。 3)图形与坐标。 )图形与坐标。 4)图形与证明。 )图形与证明。
高中数学课程结构图
选修3-6 选修 选修4-10 选修
……
选修3-5 选修
选修3-4 选修
பைடு நூலகம்
选修4-4 选修
选修3-3 选修 选修2-3 选修 选修3-2 选修 选修1-2 选修 选修2-2 选修 选修3-1 选修 选修1-1 选修 选修2-1 选修
选修4-3 选修
选修4-2 选修
选修4-1 选修
必修-1 必修
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 选择
时代性与社会作用标准
即选取的课程内容应该是与时俱进的, 即选取的课程内容应该是与时俱进的,能 反映现代社会生活、 反映现代社会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普遍 需要的、广泛应用的数学基础知识( 需要的、广泛应用的数学基础知识(包括 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
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 选择
北师大教材,每册课本上《课题学习》 北师大教材,每册课本上《课题学习》的内容
案例:用一张长方形的铁皮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 案例:用一张长方形的铁皮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 怎样制作使得体积尽量大?(不考虑焊接处) ?(不考虑焊接处 怎样制作使得体积尽量大?(不考虑焊接处) 假设长80cm,宽50cm) (假设长 , 说明: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 说明: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学生可能会从以 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①无盖长方体展开后是什 么样?② 么样?②用一张长方形的铁皮怎样才能制作一个 无盖长方体?基本的操作步骤是什么 基本的操作步骤是什么?③ 无盖长方体 基本的操作步骤是什么 ③制成的无 盖长方体的体积应当怎样去表达?④ 盖长方体的体积应当怎样去表达 ④什么情况下 无盖长方体的体积会较大? 无盖长方体的体积会较大
发展性标准
即选取的课程内容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 维和数学能力,对增进学生理解和体会数 学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以及在培养学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重要作用的数 学知识。
中学数学课程内 容的选择
后继作用标准
即选取的课程内容应该是学生后继学习 和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数学基础知识。 和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数学基础知识。 也就是说, 也就是说,中学数学课程内容应该是达 到中等教育水平和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 学习以及自我发展所需要的数学知识。 学习以及自我发展所需要的数学知识。
数学课程的内容 领域
空间与图形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 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 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 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幻灯片 13
空间与图形加强的方面: 空间与图形加强的方面 1) 强调内容的现实背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 强调内容的现实背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 2) 增加了图形变换、位置的确定、视图与投影等内容。 增加了图形变换、位置的确定、视图与投影等内容。 3) 加强了几何建模以及探究过程,强调几何直觉、培养空间观 加强了几何建模以及探究过程,强调几何直觉、 念。 4) 突出“空间与图形”的文化价值。 突出“空间与图形”的文化价值。 5) 重视量与测量,并把它融合在有关的内容中,加强测量的实 重视量与测量,并把它融合在有关的内容中, 践性。 践性。 6) 加强合情推理,调整“证明”的要求,强化理性精神。 加强合情推理,调整“证明”的要求,强化理性精神。 削弱的方面: 削弱的方面: 第一、二学段,削弱了单纯的平面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等计算。 第一、二学段,削弱了单纯的平面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等计算。 第三学段,削弱了以演绎推理为主要形式的定理证明, 第三学段,削弱了以演绎推理为主要形式的定理证明,减少定理 的数量——用4条“基本事实”证明 条左右的结论;删去了大 条左右的结论; 的数量 用 条 基本事实”证明40条左右的结论 量繁难的几何证明题,淡化几何证明的技巧, 量繁难的几何证明题,淡化几何证明的技巧,降低了论证形式化 的要求和证明的难度。 的要求和证明的难度。
上的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上的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数学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数学 :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上述内容覆盖了高中阶段传统的数学基础知识 和基本技能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集合、函数、 和基本技能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集合、函数、 数列、不等式、解三角形、立体几何初步、 数列、不等式、解三角形、立体几何初步、平 面解析几何初步等。 面解析几何初步等。不同的是进一步强调了这 些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实际应用, 些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实际应用,而不在 技巧与难度上做过高的要求。 技巧与难度上做过高的要求。 此外,基础内容还增加了向量、算法、概率、 此外,基础内容还增加了向量、算法、概率、 统计等内容。 统计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