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来历、风俗、诗句说课材料
历史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说课稿
历史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说课稿说课稿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种重要文体,用于教师向学生介绍将要开展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根据所提供的题目“历史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下面将按照说课稿的格式介绍该内容。
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应能够:1.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2.熟悉并掌握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3.培养对传统节日的尊重和热爱,并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2.教学难点: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PPT、课件、图片等;2.课前准备: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查找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张有关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图片,引入课题,并与学生进行简短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核心内容的呈现通过PPT介绍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包括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侧重介绍每个节日的起源、传统习俗和庆祝方式。
通过图片和文字的配合,让学生充分了解每个节日的特点和意义。
3.拓展内容的展示在核心内容的基础上,教师介绍一些其他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清明节、元宵节等。
通过简短的视频或音频资料,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4.相关活动的设计教师根据课堂时间的安排,设计相关的活动,如学生分组进行传统节日展板的制作、角色扮演、传统食品制作等。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参与传统节日,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5.总结与展望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让学生回答一些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扩大课堂的视野,介绍一些其他国家的重要节日,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
六、板书设计为了方便学生记忆和复习,教师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整理在板书上,如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名称、起源、传统习俗等,同时可以搭配一些相关的图片。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学生展示出了较好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教学目标基本得到了实现。
(完整ppt)中国传统节日知识(传说、习俗、诗词)
• 源于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庙(苏州)
•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曹娥庙(浙江绍兴)
2、端午节的习俗
吃粽子
挂艾草
赛龙舟
戴香包 五色绳
端午节的习俗
• 赛龙舟 • 赛龙舟,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
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 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 后来,端午节、赛龙舟先后传 入邻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韩国江陵端午祭庆典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3、清明节的习俗
扫
蹴
墓
鞠
插
吃
青
柳
团
4、清明节的诗词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唐 贾岛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 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1、端午节的来源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农历五月初五,是 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 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 2000多年历史。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 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
2、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
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 屈原
• 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 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 • 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 • 世界文化名人
2、春节的习俗
• 扫房(除尘): • 春节前将室外屋内,
房前屋后,彻底进行 打扫干净,迎新春。 意思是把一切“穷运”、 “晦气” 统统扫出门, 辞旧迎新。
• 年夜饭:大年夜,丰 盛的年菜摆满一桌, 阖家团聚,围坐桌旁, 共吃团圆饭。具体食 谱,南北各异,民族 各异。
• 饺子、年糕、春卷
中国的传统节日(说课稿)2022-2023学年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上册 全国通用
中国的传统节日(说课稿)一、教学思路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它们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无穷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感染力。
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学习过程中懂得感恩祖国,爱护传统文化。
并通过各种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运用能力,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 中秋节中秋节是一个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是指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时值三秋,故名“中秋”。
蜜饯、糖果、瓜子、莲蓉饼、月饼以及桂花酒等传统节日食品成为中秋节最为重要的特色。
教学目标•了解中秋节的起源、文化内涵以及传统习俗;•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家国情怀;•能够制作并品尝传统中秋食品。
教学内容•中秋节的由来和意义;•中秋节的传统食品;•制作蛋黄酥及月饼;•中秋节赏月的文化内涵。
2.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时间节点,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之一,俗称“过年”。
除夕夜是春节的最重要时刻之一,全家团圆在一起吃年夜饭,敬神祭祖,燃放爆竹、放烟火等。
教学目标•了解春节的起源、文化内涵以及传统习俗;•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家族文化;•能够制作传统春节年货。
教学内容•春节的由来和意义;•春节的传统食品;•制作汤圆和年糕;•放烟花爆竹和禁燃宣传。
3. 清明节清明节,也称踏青节、寒食节,是中华民族传統节日之一,是为了祭祀前人、表达思念之情、传递道德、弘扬民俗等等目的而广为传承。
人们到墓园扫墓,祭奠祖先。
教学目标•了解清明节的起源、文化内涵以及传统习俗;•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家国情怀;•掌握清明节文化知识和扫墓礼仪。
教学内容•清明节的由来和意义;•清明节的传统习俗;•扫墓礼仪;•优德母校植树活动。
三、教学方法1. 观看短片利用PPT或其他方式播放相关短片,让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背景、由来、相关的食品及活动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文化内涵和节日意义。
2. 游戏体验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体验和互动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激发他们对节日的热爱和参与热情。
中国传统节日 3分钟课前小讲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一、节日起源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起源于上古时代的岁首祈年祭祀,由此演变而来。
在夏商周时期,春节被称为“过年”。
春节的起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传统文化。
二、传统习俗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传统习俗活动,如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拜年等。
这些习俗不仅富有浓厚的年味,还寓意着祝福和祈愿。
例如,贴春联寓意着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而挂灯笼则象征着光明和希望。
三、美食文化春节期间的美食文化也是丰富多彩的。
在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各种美食,如饺子、年糕、糖果等,其中饺子是最具代表性的美食之一。
此外,年夜饭也是春节的重头戏,它不仅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也是展示中华美食文化的重要场合。
四、故事传说春节期间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和传说,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年兽”的传说。
这个传说讲述的是年兽因被人们用红颜色和鞭炮吓退而不再危害人们的安宁。
这些故事和传说不仅丰富了春节的文化内涵,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
五、诗词歌赋许多诗人和文学家都以春节为主题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春节的热闹氛围和丰富内涵,也传承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通过欣赏这些诗词歌赋,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春节的文化魅力。
六、艺术表现春节期间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舞龙舞狮、戏曲表演、舞蹈演出等。
这些表演形式通过艺术的手法展现了春节的喜庆氛围和文化内涵,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七、社会价值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它不仅是家人团聚、亲情凝聚的时刻,也是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场合。
通过庆祝春节,人们可以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精髓。
同时,春节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说课稿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及简介:本课选自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第22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以我们熟悉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为主,搜集资料,展开研究,一起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学习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从三维目标出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提高文化素养。
(2)采取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提高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提高沟通和表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课前收集整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成立研究学习小组,确定研究课题,通过多种途径查阅资料。
(2)课中展示探究:学生展示收集整理的成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了解相应的历史,感受传统节日承载的文化内涵。
(3)拓展提升:教师通过活动点评,学生进一步了解节日文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社会作用进行探究,树立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爱国情怀和民族向心力。
在熟练掌握教材及本节课的教学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4、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和演变,培养学生初步收集资料的能力,以及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意识和能力。
5、教学难点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二、说学情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上课非常活跃,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
并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其中包含一定的资料搜集能力。
再通过课前对学生进行搜集资料的指导,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能力,同时为了调动更多地学生能够参与其中,把全班学生分组,由学生完成各类资料的搜集。
这样的设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节日》说课稿
《传统的节日》说课稿《传统的节日》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__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传统的节日》。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传统的节日》是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的第6课第1部分。
它共有两方面的内容:春节,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
本课通过对我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和认识,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中绚丽多彩的传统节日生活是各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各种节日活动也是学生所喜爱的,所以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也定位在了解认识节日、习俗,体会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带来的乐趣。
二、说学情四年级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的阶段。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绿色小卫士。
学会了用正确的态度对待自然和环境,这位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同时,本节课旨在帮助同学们树立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本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升喜欢自己班级的情感;强化主人翁意识和团队精神【能力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布置教室,形成打扮教室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审美观;增强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
【知识目标】认识到教室是自我生活和成长的重要空间,自己有权利、有责任、有义务去改变和美化自己的成长空间,消除不利于健康发展的因素,初步了解教室布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重点】能科学、合理地装扮自己的教室,使教室有“家”的味道。
【难点】培养学生认同和喜爱自己的班级。
五、说教法和学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本节课我将采取以下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小组讨论法、情景创设法。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SZ2《传统节日》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SZ2《传统节日》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传统节日》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指导学生认识“传”“统”等11个认读字,会写“贴、街”等9个会写字。
能听写课后6个词语。
2.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儿歌。
【过程与方法】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凭借图画理解词语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了解一些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11个生字,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9个生字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教学难点】对传统文化产生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中国有一些传统节日,小朋友们想知道吗?识字1。
板书课题:识字1(齐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些传统节日,分别都有哪些风俗习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评价。
3﹒自由读一读课文,划着出本课生字,指名读,齐读。
4﹒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5﹒(课件出示)填空:本课讲了______种传统节日,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
6﹒拍手、齐读小儿歌。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识记生字:(1)(课件出示)tiē jiē sǎo zhōu ài zhuǎn tuán rè nɑo贴街扫舟艾转团热闹(2)认读生字,重点认读儿歌中的生字,自读生字。
(3)开火车读、齐读。
(4)正音,指导:“舟、转、热”为翘舌音,“扫”为平舌音,“团”是前鼻音。
(5)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它们。
如:“扫”是“扌+彐”,“转”是“车+专”,“团”是“口+才”,“热”是“执+灬”,“闹”是“门+市”,“街”是“行+圭” 。
还可以用换一换的方法记住它们:如“贴”是“站”换掉“立”加“贝”。
还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记住它们:“丹心一点到白头”是“舟”,“苗头不对”是“艾”。
2.指导写字:(1)(课件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贴街扫舟艾转团热闹学生看笔顺图,指导书写生字的笔顺,教师点拨笔画较多的字。
中 国传统节日说课稿
中国传统节日说课稿《中国传统节日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国传统节日》。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中国传统节日》是一节旨在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多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通过对这些节日的起源、习俗、文化内涵等方面的介绍,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材的编排注重系统性和逻辑性,从节日的时间顺序展开,逐步深入地介绍每个节日的特点。
同时,教材还配有精美的图片和生动的文字描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的对象是具体年级的学生。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但他们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但对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来获取知识,但在信息筛选和整合方面还需要加强训练。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名称、时间和主要习俗。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促进文化自信的树立。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中国传统节日的基本信息,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的习俗和文化内涵。
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中国传统节日知识传说、习俗、诗词课件 (一)
中国传统节日知识传说、习俗、诗词课件(一)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传承千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民俗风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在学习中国传统节日知识方面,可以通过传说、习俗、诗词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下面我们逐一进行介绍。
一、传说中国传统节日背后蕴藏着许许多多有关的传说,这些传说不仅在历史的长河中承载着民族的文化遗产,更是人们对于人生的理解与感悟。
例如,在中秋节这个传统节日中,人们流传着“嫦娥奔月”的传说,讲述了玉兔、长嫦娥和后羿的故事。
而在端午节,有“屈原投江”、“包公办案”的传说等等。
通过这些传说,人们可以更好地体验和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
二、习俗每个中国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这些习俗往往易懂易学,富有趣味,例如春节的贴春联、年夜饭、放烟花等等,清明节的祭祖扫墓、踏青等等,这些传统习俗都是中国人民生活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通过学习这些传统习俗,不仅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的生活方式,还能增强人们的传统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诗词中国传统节日中涵盖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许多诗词中也以节日为主题,描绘出了节日的美好与特殊,更富有意境和艺术性。
例如在中秋节中常常引用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唐代的《静夜思》等等,通过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可以提升人们的审美水平,还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悟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学习中国传统节日可以从传说、习俗、诗词等多方面入手,只有深入了解其中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各种课件的编写也为我们更好地学习中国传统节日提供了方便,丰富了学习方式和手段。
我们应该珍视、传承、发扬好我们民族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说课稿
传统节日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载体,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和文化价值。
在教材中,它占据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
主要内容围绕我国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展开,通过介绍这些节日的起源、习俗、活动以及相关故事,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
(1)作用与地位本文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文化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能够认识到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瑰宝,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同时,本文在教材中起到了串联起不同节日,形成完整知识体系的作用。
(2)主要内容本文详细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习俗以及相关故事。
通过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案例,使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习俗及相关故事;(2)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介绍自己家乡的传统节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提高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3)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传统节日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3)引导学生关注传统节日的现代意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习俗及相关故事;(2)文章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3)运用所学知识,介绍自己家乡的传统节日。
2. 教学难点:(1)对文章中复杂句子结构的理解和运用;(2)分析传统节日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3)引导学生关注传统节日的现代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说教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以及凸显与他人教学的不同之处。
《传统节日风俗》说课稿(精选4篇)
《传统节日风俗》说课稿(精选4篇)第一篇:《传统节日风俗》说课稿《传统节日风俗》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叫黄杰俊,来自南阳职业学院,2020年7月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英语专业,文学学士,2020年九月入职南阳职业学院公共教学部,担任公共教学部的专职教师。
在此期间,参与校级重点项目一项,已结项,并在上半年参与编写校本教材工作。
担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工作。
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第九章第四节,课题是《传统节日风俗》。
对于本节课,一、教材分析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校本课程所选用的是由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由刘少虎老师,彭明福老师,余扬老师担任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的丰富的人生智慧,本教材以学生的兴趣为根据精选了教学内容,同时将传统与现实相结合,使学生明白传统文化的现实魅力。
二、学情分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基础的提高、生活环境的改善、西方文化的涌入,传统文化在现代人尤其是学生的意识中被逐渐淡化。
他们或许把《弟子规》《三字经》倒背如流,或许把中秋节的月饼春节的饺子吃的津津有味,可是仍有如此多的孩子衣来伸手、铺张浪费、任性自私、缺乏民族爱国意识。
这就在潜意识中削弱了国家的综合实力,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三、教学目标根据本节课程的知识结构和内容,结合大一学生的知识体系,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的规划,本课时确定2、素养目标:(1)使学生经历自主讨论交流过程,意识到自己是一名中国人就要保护并弘扬我国文化。
(2)树立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的信念,增强团结合作的意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本节课内容理论性较强的特点,我采用案例导入法、提问法、讲授法、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能讲给他人听,让众人产生共鸣。
传统节日优秀说课稿
传统节日优秀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传统节日”在课文中的作用主要是使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丰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本文在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既是语文学习的载体,又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本文主要内容涵盖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我国四大传统节日,通过对这些节日的起源、习俗、活动等方面的介绍,让学生全面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魅力。
此外,本文还涉及了一些与节日相关的诗词、故事等,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又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
1. 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本文通过描述春节的来历、习俗和活动,让学生了解春节的重要性,以及它在我国人民心中的地位。
2. 清明节:作为传统的祭祀节日,清明节承载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情感。
本文介绍了清明节的起源、习俗和相关的诗词,让学生感受这个节日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3. 端午节:端午节是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节日,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
本文从端午节的起源、习俗、活动等方面展开,让学生了解这个节日的独特魅力。
4. 中秋节: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团圆节日,寓意着家庭和睦、国家繁荣。
本文通过讲述中秋节的起源、习俗和诗词,让学生感受这个节日的温馨氛围。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活动等,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学会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节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通过欣赏、体验、创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引导学生关爱家庭、尊重长辈,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学会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节日。
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悟节日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对中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可能了解不深。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参与过一些传统节日活动,但对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可能缺乏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实践活动来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知道各个节日的特点和习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各个节日的特点和习俗。
2.教学难点: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材和实践活动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传统节日。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掌握各个节日的特点和习俗。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和体验,共同探讨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4.实践活动:学生参与传统节日的实践活动,如制作灯笼、包粽子等,亲身体验和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5.总结与反思:学生通过总结和反思,深化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中国的传统节日(说课稿)(优秀版)word资料
中国的传统节日(说课稿)(优秀版)word资料中国的传统节日(说课稿)《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国标版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第二单元第6课《我们的民风民俗》第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节日的习俗和来历、故事传说等相关知识。
2、通过感受过节的欢快和喜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的能力,提高对社会现象的辨别,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是教育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以及由传统节日衍生的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是教育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初步理解节日的含义,初步接触由传统节日衍生的传统文化,传统礼仪。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发现: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东西,国家今年为了保护传统文化,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节这四个传统节日列为了法定国假日。
可是生活中很多孩子并不清楚这些节日所蕴涵的民风民俗。
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更多的了解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
一、引入中国最盛大的节日是春节,因此本堂课我就用春节来引入课题。
为了吸引孩子的眼球,我首先以一张热烈的红红火火的贴福照片激起学生对中国最大传统节日春节的感受。
互相说说对春节的印象和体验,但孩子的表述一般比较零散,往往只触及某个细节,不可能比较系统、到位,为了较规范的学会认识传统节日的方法,借助引入动画《春节的由来》,使学生对春节的由来、传统民风民俗有个完整、系统的认识。
进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对传统节日比较有章法的认知,也为教学本课揭开了话题:中国的传统节日。
同时借助开篇春节的认识,也引导好孩子认识民俗节日的思路,那就是既要了解它的内涵(由来\传说\寓意),也要充分感知人们的庆祝活动以及开展这些活动的意义,为孩子们自我探索其他节日铺垫思路和方法.二、教学新知(一)认识传统节日学生往往对传统节日认识不太清晰,为了帮助学生准确认识中国的传统节日,特别设计了两个游戏。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说课稿3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22课。
教材通过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历史底蕴。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此外,教材还引导学生从节日文化中体会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如亲情、友情、团结、爱国等。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同时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但鉴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对一些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挖掘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掌握有关节日的历史文化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2.难点:引导学生从节日文化中体会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讲授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趣味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图片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这些节日有什么了解?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3.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节日,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该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并准备进行成果展示。
4.成果展示:各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学在欣赏和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各个节日的了解。
中 国传统节日说课稿
中国传统节日说课稿《中国传统节日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国传统节日》。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中国传统节日》是一节旨在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
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传统节日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中国主要传统节日的名称、时间和习俗。
能够简单描述传统节日的由来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收集资料、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中国主要传统节日的时间、习俗和文化内涵。
2、教学难点理解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价值。
二、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地展示传统节日的场景和习俗,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收集有关传统节日的资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探究学习法鼓励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春节联欢晚会的视频片段,引出课题“中国传统节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1、春节介绍春节的时间(农历正月初一)。
讲解春节的习俗,如贴春联、吃年夜饭、放鞭炮、拜年等。
讲述春节的由来和意义,强调团圆、喜庆的氛围。
人教版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传统的节日》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传统的节日》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传统的节日》是人教版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使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语言表达、文化内涵的理解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语言美,感受文化内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学会通过抓关键词、句子的方法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语言美和文化内涵,培养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如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直观地展示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和分享自己了解的传统节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读: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理解其意思。
3.讲解: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子的方法来理解课文,讲解生字词的意思,解释课文中的语言美和文化内涵。
4.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强调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我国传统节日来源习俗相关诗句
除夕时间:农历一年最后一天,即十二月廿九或三十,当年十二月是小月则在廿九,逢大月则在三十。
各大传统节日标志由来: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以击鼓的方式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习俗:守岁、放烟花、吃粽子。
诗句:《除夜》-(唐)来鹄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春节即夏历(农历)新年时间:狭义农历正月初一,广义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由来: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才正式把夏历(农历)新年定为“春节”,因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习俗:守岁放鞭炮贴春联拜年吃饺子诗句:拜年-(明)文征明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元宵节时间:农历正月十五由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因此又称“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日。
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
习俗: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
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舞龙、赏花灯、舞狮子等风俗诗句:《上元夜》 (唐)崔液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立春由来: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
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
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习俗:吃春饼、春卷,诗句:“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
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
”寒食节时间:清明节前一天来历: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逃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子推。
介子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
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及风俗习惯教案资料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及风俗习惯教案资料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及风俗习惯精品资料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及风俗习惯中国的传统节日自汉以后基本定型,有一定增减,民国以后,由于正式西化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民间仍然坚持其中一些政府未法定的少数。
直至文革,政府更削减了宣传除春节以外的传统节日,即使对于春节,也被宣传成“过革命化的春节”。
改革开放以后,民间开始庆祝一些传统节日,报刊上也相应作了些介绍宣传。
目前,包括法定假日以外,民间庆祝的传统节日大约占传统节日的三分之一。
传统节日里包含了许多民俗文化和传统人文观念,以及宗教因素,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有一定的意义,下面罗列主要传统节日,以饷对这方面感兴趣的朋友。
一、过年的传说相传: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今年的除夕,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然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会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二。
元宵节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热闹的一天,因为过了这一天,绝大部分人们都要上班了。
元宵活动盛大在有灯会和烟火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节日来历、风俗、诗句
中国传统节日来历、故事、诗句、风俗活动
一、除夕: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
“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
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乃除旧布新之意。
“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
(唐)范成大《卖痴呆词》: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
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
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
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
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
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
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
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
风俗活动:贴春联、放爆竹、敲锣鼓、吃饺子、拜年。
诗句:
王安石《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三、元宵节:
阴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来历: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被看作是吉日。
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
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
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
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上元”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因有张灯、看灯习俗,民间又称“灯节”。
风俗活动:吃元宵、踩高跷、挂花灯、猜灯谜。
诗句:
(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四、立春: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
来历:我国历史上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
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
”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风俗活动:吃春饼、春卷。
用布制作小娃娃或公鸡,佩戴在孩童身上。
缝小布袋,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
用鞭子打春牛(用泥做)三下,将泥牛打烂,土而洒在农田。
诗句:
《附三醉立春》:
撷来新韭碧参差,金脍银芽色色丝.;
一片软云细细裹,奉与父老报春知。
五、寒食:
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
来历、故事:春秋时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介子推。
于是介子推携老母隐居绵山。
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
但介子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
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
风俗活动:不生火、吃寒食、扫墓。
诗句:
韩翃《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六、清明节:
来历:农历三月初八是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风俗活动:烧纸上坟,踏青,开展体育活动。
诗句: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七、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
“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
来历: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
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
风俗活动:吃粽子、赛龙舟。
诗句:
文秀《端午》诗: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八、七夕节: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
来历:民间传说牛郎织女阴历七月七日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
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
风俗活动:妇女比赛针线活。
诗句:
五代·后唐的杨璞《七夕》: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九、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
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
来历: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
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
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风俗活动:晚上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赏月,吃月饼。
诗句:
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十、重阳节:
我国古代以九为阳,阴历九月九日正是阳月阳日,故名“重阳”。
来历、故事:相传东汉时费长房对汝南人桓影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袋,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
”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
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袋、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
因“高”与“糕”音同,所以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风俗活动:做茱萸袋、吃重阳糕、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
诗句:
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一、冬至:
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是冬至节。
来历: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风俗活动:北方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诗句:
(唐)白居易《邯郸冬至夜》: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十二、腊八节:
农历腊月初八。
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来历: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得道成佛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风俗活动:喝腊八粥,祭祖敬神,胭脂腊八蒜。
诗句:
清·夏仁虎《腊八》:
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
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