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要法
【绝句五十六法】习作汇总(转载)作者:三笑
【绝句五十六法】习作汇总(转载)作者:三笑
第1法:
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前句重复字词多实写,第四句重复字词虚实结合是对实写进一步提升。而句首并多用“却”字。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如唐贾岛《渡桑乾》“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七绝·乡思】第1法
诗/三笑
夤夜相思月上楼,家山远水又深秋。
难敌病酒杯中底,却惹相思不尽愁。
——依韵棋子
第2法:
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前一法稍异。意在突出主题,每一个相同的字跟别的字关联后意义又不尽相同。
如宋王安石《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闲。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明僧德祥《爱闲》:“一生心事只求闲,求得闲来鬓已斑。更欲破除闲耳目,要听流水要看山”;清江湜《舟中二绝》(其一):“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载出游。却羡舟人挟妻子,家于舟上去无愁”。
【七绝·弦音】第2法
诗/三笑
抚弦几度念东风,半忆弦歌半忆松。
月下清弦思绪远,觞弦尤似梦弦中。
——依韵棋子(新韵)
第3法:
第三、四两句,轱辘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句相复,而又用“还”、“又”“更”等字以紧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启其意。如宋李遘《绝句》:“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掩映,碧山还被暮云遮”;明姚汝循《回雁峰》:“回雁峰头望帝京,寒云黯黯不胜情。贾生已道长沙远,今过长沙又几程”。
绝句56法
绝句56法
第1法: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如唐贾岛《渡桑乾》“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这句话可以视作冯先生所归纳提炼的七言绝句具体作法的总纲。以下诸种作法,绝大多数都关涉到第三句,幸读者识焉。
第2法: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前一法稍异。如宋王安石《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闲。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明僧德祥《爱闲》:“一生心事只求闲,求得闲来鬓已斑。更欲破除闲耳目,要听流水要看山”;清江湜《舟中二绝》(其一):“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载出游。却羡舟人挾妻子,家于舟上去无愁”。
第3法:第三、四两句,轱辘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句相复,而又用“还”、“又”等字以紧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启其意。如宋李遘《绝句》:“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掩映,碧山还被暮云遮”;明姚汝循《回雁峰》:“回雁峰头望帝京,寒云黯黯不胜情。贾生已道长沙远,今过长沙又几程”。欧阳永叔词云:“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青山外”,亦此句法。
第4法:与前一法同,故三四两句必有复字。特前一法为尤整齐耳。如唐李益《度破讷沙》:“眼见风来沙旋转,经年不省草生时。
王士祯绝句十二法详解要点
王士祯绝句十二法详解要点
王士祯(1628-1689)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和诗人,他在诗歌创作上提出了一种叫做"绝句十二法"的写作方法。以下是这些方法的要点解释:
1. 简法:力求言简意赅,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清晰的意境。
2. 典法:借用典故、古诗词或历史典故,增强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3. 借法:借用外来词汇或别的诗句,以丰富表达方式和语言韵味。
4. 近法:使用近义词、形象或近似的表达方式,增强意境的表现力。
5. 对法:通过对比、对偶或对仗等手法,营造对立或呼应的效果。
6. 多法:运用排比、反复、叠加等修辞手法,增加诗句的变化和层次感。
7. 异法:使用不寻常的词语、形象或意象,使诗歌呈现出独特和与众不同的风格。
8. 押法:注重韵律和韵脚的押韵,以增加诗句的韵味和韵律感。
9. 切法:注重词语的音节切分和节奏感,使诗句的节奏流畅和韵律协调。
10. 偶法:运用偶语、偶联或偶句的表达方式,使诗句呈现出和谐的对称结构。
11. 突法:运用突兀、意外或出人意料的表达方式,使诗句具有冲击力和独特性。
12. 全法:诗句整体感的追求,注重诗句之间的衔接、呼应和整体的艺术效果。
绝句十二法是王士祯对绝句创作的总结和提炼,旨在通过各种手法和技巧来提高绝句的表现力和艺术性。这些方法的运用可以使绝句更加精彩、生动和富有韵味。
绝句起承转合的技法
绝句起承转合的技法
一、起承转合
所谓起、承、转、合之说,以绝句诗论,一般说来是首句为起句,次句为承句,三句为转,四句为结。
(一)起句
起者或引事起,或就题起,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最理想的起句要响亮、突兀、高绝,可是于绝句而言,一般情况下难以办到。绝句求其自然即可。起,又分明起、暗起、陪起、反起等等
1、明起。所谓明起者,为开口即将题面说出,毫无些许做作。
2、如刘庆霖《北疆哨兵》:
三载哨兵明月陪,壮心已共白云飞。
他年若许天年老,血洒边关铸界碑。
起句直接入笔哨兵,可谓下笔擒题。此法最便于初学。
2、暗起。暗起者不见题字,而题之本意固在焉。
3、如刘庆霖《黄山挑夫》:
鬓霜草鞋短衣寒,身在松风云壑间。
行到峰峦奇险处,四围山影一肩担。
是由挑夫的外表起笔,较明起更有形象性。留与读者悬想之空间,而造成无穷之意味。
3、陪起。先借他种事物,以引出本题来,
4、如刘庆霖《蝶》:
草丛田野庆春归,每自无言惜晚晖。
能使行为成艺术,如花飞去又飞回。
草起句不见蝶,而是由草丛、田野、春归等眼前之景况烘托引出题目“蝶”来。
4、反起。在于不从题目正面说起,而从反面引出本题。
5、如刘庆霖《清明喜雨》:
一冬无雪近春耕,忽听云间霹雳声。
移椅窗前天色晚,坐观风雨过清明。
题为“喜雨”,而作者却从冬雪写起,恰能反衬出“喜雨”之题。
其他还有引起(与陪起相类)、兴起(由眼前物况,引出不大相关的主题)等
(二)承句
承,即是承接。承的方式也很多。有总接、明顺、暗接等等。
无论那种方法,都须依据诗的景路、理路、情路接续下来,使上下文连接严密紧凑。
无论那种方法,都须依据诗的景路、理路、情路接续下来,使上下文连接严密紧凑。
绝句结尾16法 -回复
绝句结尾16法-回复
如何使用绝句结尾16法。
绝句结尾16法,是一种古典诗歌写作技巧,旨在提高文章的结尾韵律和意境。它以四行诗句为基本单位,将每一句的韵脚按照一定的排列规律组合,使整篇文章的韵律更加丰富多样。下面我将一步一步回答如何使用绝句结尾16法。
首先,了解绝句结尾16法的原理和特点。绝句结尾16法是将四字或六字诗句的韵脚按照特定规律排列,使得整篇文章遵循一定的韵律和对仗。根据韵脚的不同排列组合,绝句结尾16法分为多种形式,如平仄对仗、轻重对仗、平平对仗等等。每一种形式都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五百余种变换,使得结尾更富韵律美感。
其次,选择适合的主题和篇幅。绝句结尾16法适用于各种主题和篇幅的文章,无论是叙事、抒情还是议论,都可以通过运用这种技巧,提高文章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当选择主题时,要尽量选择与绝句结尾16法相契合的内容,以便更好地发挥这种表达方式的特点和优势。
第三,构思文章的整体结构和细节。在使用绝句结尾16法时,要首先明确文章的主题和立意,然后从整体出发,构思文章的骨架和脉络。可以先将文章按照20-30个四行诗句的方式进行组织,然后再通过修改和调整来
完善整篇文章的结构和细节。
接下来,根据韵脚排列的规律,逐步填写文章的绝句结尾。绝句结尾16法要求每一句的韵脚按照特定的排列组合,以达到韵律的协调和对仗的美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创作意图,选择合适的韵脚排列方式,进行填写。在填写的过程中,要注意每一句的平仄,确保整篇文章的音韵和谐。
最后,对整篇文章进行修改和润色。在完成绝句结尾的填写后,可以对整篇文章进行修改和润色,使其更符合创作初衷和审美要求。可以适当增删细节,调整句子的顺序和表达方式,以使文章更加流畅和有条理。同时,也可以对韵脚的组合和排列进行微调,以提升文章的音韵美感和表现力。
绝句的12种写法
绝句的12种写法
绝句的12种写法
法一:前二句或赋陈,或起兴,或议论,第三句以否定词转接
无风无雨少骄阳,林木森森草带香。
绿水青山看不足,老牛野岸自徜徉。
法二:前二句说一事,第三句以转折连词承接。
雨过晴空雾气流,山前草木绿幽幽。
却看春水欲齐岸,只待渔人好放舟。
法三:第三句故作假设或设问之辞,第四句答之
群峰无语立斜阳,十里稻花风自香。
若问桃源何处洞,渔舟无路到山乡。
法四:前二句说今事,第三句追忆畴昔,多用年来、忆、记等词。
轻划竹筏岸边游,薄暮唯将空网收。
记得前年春汛日,鲤鱼跃动自登舟。
法五:以前二句说往事,第三句则用而今、此日等词点明今事,以见今昔之感。
与君携手正清秋,芳径翠园明月楼。
今日娇儿能步走,斜阳立尽盼归舟。
法六:前二句直赋眼前景,第三句以好是、分明、好到等词著以作者的评论。
小舟摇过绿杨村,雾气迷蒙野色昏。
好借山头半轮月,照人千里到家门。
法七:此法为渔洋匠心所在,一二句就题直起,亦直赋眼前景、心中情,第三句以叙写人事转接,而结句则必由实返虚,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读渔洋最须注意此等处,以其有神韵
虹桥耸立薄云天,两岸疏林带晓烟。
落尽杨花春欲暮,一河碧浪荡孤船。
法八:以第四句为主,用否定词作结,然第三句亦不可轻忽,多用时间状语或转折连词、因果连词与之有一呼应
清歌一曲动纤尘,阵阵荷香曙色新。
今日莲花开又艳,湖滨不见去年人。
法九:第四句作诘问,第三句或呼应,或不呼应
春山草木自芳菲,碧浪清波映落晖。
网罢东湖舱已满,何人沽酒待船归。
法十:前三句皆写今事,而第四句则归结到诗人身上,追忆往昔,但不具体说出,自有无限风流蕴藉。这与法五第三句点明今事固不相同。法五是以前二句说往事,第三句则用而今、此日等词点明今事,以见今昔之感。与君携手正清秋,芳径翠园明月楼。
绝句结尾技巧十六法
绝句结尾技巧十六法
绝句结尾技巧十六法
【一】以景结情,浑含不尽诗的灵魂,一在情一在景。情由景生,景与情合,情景交汇,景情相融,诗意方生。所以古人说“诗咏情性”、“诗惟情景”。清人袁枚《随园诗话》谓“诗家两题,不过'写景、言情’四字”。写景、言情要在绝句区区四句中充分展开,似无可能。倘一意为之,又难免堆垛和平舖之嫌。因之,或寓情于景,或景融于情,或景现而情隐,或情浓而景淡,通常便成为绝句较多採用的表现手法。我们知此,通读唐人绝句时,便可明白为何大多绝句圴以写景为主。诗人的写景,其实也蕴含言情在内。但要构思得巧妙,方称佳作。以景结情,更是历代诗评家称誉最高的结尾技巧。以景结情,妙在情未说出却以景断之,是为含蓄。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二】移情入景,深注感概与“以景结情”稍为不同的另一种结尾手法是移情入景。虽然二者均以自然景色为收結,但写作手法完全不同。前者是写情正浓、势如奔马,忽勒马回首,转以风景入眼,思绪万千。后者则是既写景又写情,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惜景生,景依情现,诗人融情于景后延长而去。如,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三】案而不断,玩味无穷绝句虽然限于体裁和容量,难以表现纷纭复杂的世事,难以刻画丰富多彩的人生,它只能在空间上截取某一个角落,在时间上摄取某一个片断。就象一幅国画,一张照片,定格的只是局部而非整体,更难得有过程。但也不是说绝句在叙述人生世事方面就捉襟见肘无能为力,关键看你有没有浓缩事态捕捉特定情景的能力。善于写作绝句的高手常在短短的四句之内,既能写尽纷繁曲折的重大事端或历史变迁,同时也能赋予深厚的个人情感。在这种擅长叙事而言情的绝句中,诗人往往会在叙述方面出现时空变幻的大跳跃,而结尾由于缺乏足够的空间通常又会用一种似方开头即已结束的技巧,好比法官升堂只待原告被告说完即宣布退堂,没有裁决,没
梦欣:绝句结尾十六法(一)以景结情,浑含不尽
梦欣:绝句结尾十六法(一)以景结情,浑含不尽
编者按
绝句体小句促,要写得好写得耐人寻味,工夫全在结尾。尾联的結句是全诗点晴结穴之所在,历来为诗家所重。唐代以来的诗评家,对绝句的结句有诸多评析,但大多止于一鱗半爪,缺乏整体观察。笔者多年涉猎绝句,于历代诗人尤其是五七绝好手的结句习惯感受良深,特撮摄出来说与读者共识。
绝句是定型于唐代的诗体,属近体诗的一种。因而举凡近体诗的写作方法,也一样适用于绝句。但绝句毕竟又有自身的特点,因而又略有不同。比如说“卒章显志”、“首尾呼应”这些在诗文中普遍运用的结尾,在绝句中也有使用,白居易就提倡“卒章显志”,其绝句也大量使用这种方式作结。但绝句因其体小容量小,除了首联就是尾联,主题难以延伸,如果收结用“卒章显志”,主题一点出来便容易“词意俱尽”,显得诗意浅白。所以历来的诗评家多讥白诗过于浅露。但白居易主张诗要大众化,要的正是这种浅白风格。因此也不能一慨而论说浅露一定不好。写诗不能千人一面,绝句也不能只有含蓄尽玩深沉的一种风格。但多数人都说好的、在民众中留传最广泛的绝句,就是风格的主流,就是我们所要研究的重点。以此,我们逐一剖析,即可看到历代诗人在写作绝句中,如何巧妙地处理结尾。
概括来说,有以下十六种结尾方法。
插图作者:周鸿雁
(一)以景结情,浑含不尽
诗的灵魂,一在情一在景。情由景生,景与情合,情景交汇,景情相融,诗意方生。所以古人说“诗咏情性”、“诗惟情景”。清人袁枚《随园诗话》谓“诗家两题,不过'写景、言情’四字”。写景、言情要在绝句区区四句中充分展开,似无可能。倘一意为之,又难免堆垛和平舖之嫌。因之,或寓情于景,或景融于情,或景现而情隐,或情浓而景淡,通常便成为绝句较多採用的表现手法。我们知此,通读唐人绝句时,便可明白为何大多绝句圴以写景为主。诗人的写景,
七言绝句的56种作法
主题: 七言绝句的56种作法 第1法: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如唐贾岛《渡桑乾》“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 这句话可以视作冯先生所归纳提炼的七言绝句具体作法的总纲。以下诸种作法,绝大多数都关涉到第三句,幸读者识焉。 第2法: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前一法稍异。如宋王安石《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闲。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明僧德祥《爱闲》:“一生心事只求闲,求得闲来鬓已斑。更欲破除闲耳目,要听流水要看山”;清江湜《舟中二绝》(其一):“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载出游。却羡舟人挟妻子,家于舟上去无愁”。 第3法:第三、四两句,轱辘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句相复,而又用“还”、“又”等字以紧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启其意。如宋李遘《绝句》:“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掩映,碧山还被暮云遮”;明姚汝循《回雁峰》:“回雁峰头望帝京,寒云黯黯不胜情。贾生已道长沙远,今过长沙又几程”。欧阳永叔词云:“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青山外”,亦此句法。 第4法:与前一法同,故三四两句必有复字。特前一法为尤整齐耳。如唐李益《度破讷沙》:“眼见风来沙旋转,经年不省草生时。莫言塞外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明黄荣《牡牛图》:“江草青青江水流,卧吹孤笛弄清秋。放牛莫放南山下,昨日南山虎食牛”。 第5法: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故首二句多有“去岁”、“去年”等字,而三句多有“今年”、“今日”等字,而首二句与末二句又必有相复之字,以见呼应。如宋杨万里《中秋前二夕钓雪舟中静坐》:“去岁中秋正病余,爱他明月强支吾。今年老矣差无病,后夜中秋有月无”;宋李遘《送春呈袁祖州》:“去年春尽在宜春,醉送东风泪满巾。今日春归倍惆怅,相逢不是去年人”。 第6法: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故首二句多用“前年”、“昨日”等字,而第三句则用
渔阳绝句十一法
渔阳绝句十一法
1 要点:
上法前三句皆是烘托,结句归结自身。
2 要点解读:
前三句时空、场景的描写,目的主要是为第四句起铺垫的作用。
因此,前三句铺垫得到位,第四句就容易出彩,所以本法,重点应放前三句,第四句点明自己即可。
3 创作过程:
一是前三句交代清楚时空与场景,为第四句做铺垫。
二是第四句归结到自身上。
例诗:
长江如练布颿轻,千里山连建业城
草长莺啼花满树,江邨风物过清明。
——江上望青山忆旧二首之二
凿翠流丹杳霭间,银涛雪浪急潺湲。
布帆十尺如飞鸟,卧看金陵两岸山。
——大风渡江三首之一
三月嬉春射雉城,钵池新水縠纹生。
紫云低唱灵雏拍,爱忍春寒坐到明。
风俗淮南古禁烟,红桥解褉雨晴天。
酒徒散尽杨枝别,说着花朝一惘然。——花朝道中有感寄陈其年三首之二、三
沈黎东上古犍为,红树苍藤竹亚枝。
骑马青衣江畔路,一天风雨望峨眉。——夹江道中二首之一
绝句律诗的句法
绝句律诗的句法
绝句、律诗的语句,在句式节奏上有其特点。
五言通常是“二三”式,即分上二字下三字两个较大的单位。从意义上看,上“二”有时可分为“一一”,下“三”常可分为“二一”或“一二”。因此,五言句式有多种。常见几种句式举例如下:
“二三”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刘采春);“江湖莫漫游”(李群玉)。
“二二一”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李商隐)。
“二一二”式:“海日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李商隐)。
“一一三”式:“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杜甫);“柳挂九衢丝,花飘万家雪”(武元衡)。
七言通常是“四三”式,即分为上四字下三字两个较大单位。上“四”往往又可分为“二二”“三一”。下“三”如同五言,往往又可分为“二一”、“一二”。所以,七言句式更多。常见几种句式举例如下:
“四三”式:“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王维);“十里暗流声不断”(李群玉)。
“二二三”式:“月落乌啼霜满天”(张继);“云开远见汉阳城”(卢纶)。
“三一三”式:“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
“二二二一”式:“金陵王气黯然收”(刘禹锡)。
“二二一二”式:“青海长云暗雪山”(王昌龄)。
后四式也可视作“四三”式。
七言“四三”式、五言“二三”式,是近体诗句法的基本格式。它们各分为这样两个大的节奏单位。因此在写作绝句律诗时,构造句子就要在这框架内进行。作词,有些词调五言可用“三二”、“一四”式,七言可用“三四”、“一六”等式,写绝句律诗则不可以。绝句律诗基本上是由一个双音词或一个双音词组作为一个节奏单位,即一个节拍,句末单字可自成一拍,所以五言必然是上二下三,七言必然是上四下三。
绝句五十六法简介
绝句五十六法简介
绝句五十六法是唐代诗人李昌祥所著的一本关于绝句创作技巧的手册。该书共分为五十六章,每一章都具有一定的技法和方法,包括抒情、抒怀、描写、比兴、借景等多种手法。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意合”,即意思和语言构成紧密联系,相互统一,思想和感情贯穿全诗。此外,绝句五十六法对于诗歌节奏、平仄、押韵等方面的讲解也相当详细,对于创作绝句有很大的启发作用。这本书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诗歌创作宝典,至今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如何写绝句
如何写绝句
如何写绝句
【一】、绝句的起、承、转、合:
绝者裁也。所谓绝句,不过两联,离尾即首,离首即尾,其章法也是起承转合。通常,起承在一二句,转在第三句,是绝句最为着力之处,结通常要有独特的意义。一首诗,在确定了主题(立意)并且选择好题材后,就要考虑如何组织安排这些题材来更好地表现主题。一般要求是,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把题材主次分明,有起有结地组织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构成一首完整的诗篇。章法无高下,只要适宜表现主题就为好。章法无定法,以适宜表现主题为原则,可以用前人的成法,也可以自己创法。古人论诗的章法,多主起、承、转、合。起是发端。承是承接。转是转换。
合是结束。一章之内,起结转换皆应随意而发展,不可离题过远以致脱节。胡震亨《唐音癸签》中说“绝句之法……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于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水推舟矣”。“绝句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刘熙载《艺概》云“绝句取径贵深曲,意盖不可尽,以不尽尽之。”
下面一句一句进行分析:
一、起承:
绝句的第一联,一般都是写实、写景、叙事、议论等。那么就要求首句起得响亮,首句起:以首句点题为正起。有明起、暗起、陪起和反起四种。起者或引事起,或就题起,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最理想的起句要响亮、突兀、高绝,可是于绝句而言,一般情况下难以办到。绝句求其自然即可。还是以“平直叙起为佳”,一般认为,应以适宜表现主题和便于组织成篇为准,不可偏执。
1、点题:
点题要尽可能避用题面字。如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诗中用“朝辞”点题中“早发”。“白帝城”因没有别称无法避开。《黄鹤楼送孟浩然至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诗中用“故人”点题中的“孟浩然”,“西辞”点“送”,“下扬州”点“至广陵”。点题多在第一句,也有在其他句的。
绝句作法:诘问法
绝句作法:诘问法
绝句短小精萃,韵味深长。它往往通过简洁的画面、一时的情景来表达诗人的心绪变化和悠远情怀。绝句的作法,除了前人总结的起、承、转、合外,还有其他常见的作法。
(三)诘问法
诘问法,即在绝句的某一句中,采用设问或反问语气,自问自答,或问而不答,以强调内容,引人注意,调动情绪,启发思考;以使绝句的层次分明、结构紧凑,或起波澜,有变化,以更好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贺知章《柳枝词》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咏物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新美的喻象,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气,葱翠袅娜;后两句更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喻为“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表现出来,不仅立意新奇,而且饱含韵味。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
高适《塞上闻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此诗用明快秀丽的基调和丰富奇妙的想象,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反映了边塞生活中安详、恬静的一面。诗人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在虚实交错、时空穿梭之间,把战士戍边之志与思乡之情有机地联系起来,统一起来,构成一幅奇丽寥廓、委婉动人的画卷。“借问梅花何处落”一句中,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同时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
诗中的思乡之情含蓄隽永,委婉深沉,令人咀嚼不尽。
杜牧《秋浦途中》
七言绝句56法
七言绝句56法
第1法: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如唐贾岛《渡桑乾》“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这句话可以视作冯先生所归纳提炼的七言绝句具体作法的总纲。以下诸种作法,绝大多数都关涉到第三句,幸读者识焉。
第2法: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前一法稍异。如宋王安石《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闲。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明僧德祥《爱闲》:“一生心事只求闲,求得闲来鬓已斑。更欲破除闲耳目,要听流水要看山”;清江湜《舟中二绝》(其一):“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载出游。却羡舟人挟妻子,家于舟上去无愁”。
第3法:第三、四两句,轱辘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句相复,而又用“还”、“又”等字以紧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启其意。如宋李遘《绝句》:“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掩映,碧山还被暮云遮”;明姚汝循《回雁峰》:“回雁峰头望帝京,寒云黯黯不胜情。贾生已道长沙远,今过长沙又几程”。欧阳永叔词云:“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青山外”,亦此句法。
第4法:与前一法同,故三四两句必有复字。特前一法为尤整齐耳。如唐李益《度破讷沙》:“眼见风来沙旋转,经年不省草生时。莫言塞外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明黄荣《牡牛图》:“江草青青江水流,卧吹孤笛弄清秋。放牛莫放南山下,昨日南山虎食牛”。
写好绝句诗的几种方法
写好绝句诗的几种方法
绝句是古典诗歌中最常写、最易学、最难精的诗体。
难就在于字数少(20或28字),要想说大话、唱高调、炫耀才学、卖弄词藻、铺排典故、大发议论都不行。这20个字(或28个字)就象20位(28位)贤人,每字都有一定的位置,都要发挥特别的作用,一个字也不能浪费。廖国华说:“信息量越多越好”。
要写好绝句,“必须情感深挚,兴会淋漓,神与境会,境从句显,景溢目前,意在言外,节短而韵长,语近而情遥,神味渊永,兴象玲珑,令人一唱三叹,低回想象于无穷。这才是绝句中的精品。”(霍松林语)
怎样写绝句?最基本的是要考虑如何布局?如何开头和如何结尾?现在先讲布局。
布局是把选取的一定的素材,根据显示主题,表现内容的需要,进行恰当的剪裁和合理的安排,使诗文中的各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绝句的布局,主要有以下八法:
一、起承转合法
这是最常见的方法。它是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感情波澜的自然起伏
或事理的内在逻辑往下写的。此法往往表现为起、承、转、合在一首诗中四句的具体运用。“起”,诗的开头;“承”,接着开头的意思加以发展;“转”,是转折,开拓新意;“合”,是结束全篇。为了写好绝句,在采用此法时,要求:起要扣题、突兀;承要连贯、自然;转要新颖、巧妙,多为结句作准备;结要含蓄、深邃或铿锵有力,醒明本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如:《拂晓飞抵巴黎》:
夜魔底事苦相缠?风雨催程路九千。圣母晨钟惊宿梦,巴黎别见一重天。
起句突兀地提出责问,交代事情的起因;第二句承述航程漫长而艰难为首句作铺展;第三句转述晨钟警醒,另拓新意,为结句作引线;结句综合点明主题,暗寓作者思想观点,但不明言,让人去想象、推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句流源
今人对绝句之误解,最常见者有二:一为浅易。以为绝句字数最少,乃近体诗中最易学写一类。其实不然。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律诗难于古诗,绝句难于八句,七言律诗难于五言律诗,五言绝句难于七言绝句。杨万里在《诚斋诗话》中亦讲:五七字绝句最少,而最难工,虽作者亦难得四句全好者,晚唐人与介甫最工於此。如李义山忧唐之衰云:“夕阳无限好,其奈近黄昏。”“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芭蕉不解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莺花啼又笑,毕竟是谁春。”唐人《铜雀台》云:“人生富贵须回首,此地岂无歌舞来。”《寄边衣》云:“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折杨柳》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皆佳句也。如介甫云:“更无一片桃花在,为问春归有底忙。”“祇是虫声已无梦,三更桐叶强知秋。”“百啭黄鹂看不见,海棠无数出墙头。”“暗香一阵风吹起,知有蔷薇涧底花。”不减唐人,然鲜有四句全好者。杜牧之云:“清江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唐人云:“树头对尾声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韩偓云:“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蔷薇花在否,侧卧卷帘看。”介甫云:“水际柴扉一半开,小桥分路入青苔。背人照影无穷柳,隔屋吹香并是梅。”东坡云:“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船。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四句皆好矣。
所以,学诗之顺序应是: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七绝、五绝。二为后成。
明清不少诗家认为绝句乃律诗之截取一部,先有律诗而后有绝句。如《诗法源流》云:绝句者,截句也。如后两句对者,是截律诗前四句;前两句对者,是截律诗后四句;皆对者,是截中四句;皆不对者,则截前后各两句也。其实不然,从绝句之起始流源看,五绝始于汉,七绝始于南朝之宋。而五律始于魏,七律始于南朝之梁,故绝、律并不同源,且绝还早于律。许学夷在其《诗源辩体》中考曰:“古诗五言四句如采葵莫伤根、南山一树桂二篇,格甚高古,语甚浑朴,有天成之妙,此五言绝之始也。”“明远七言四句,有夜听妓一篇兰膏消耗夜转多。乱筵杂坐更弦歌。倾情逐节宁不苦。特为盛年惜容华,语皆绮艳,而声调全乖,然实七言绝之始也。”“五言四句,其来既远。至王、杨、卢、骆,律虽未纯,而语多雅正,其声律尽纯者,则亦可为绝句之正宗也。上承梁简文、庾肩吾五言四句,转进至太白、王、孟五言绝。”“七言四句始于鲍明远、刘孝威、梁简文、庾信、江总。至王、卢、骆三子,律犹未纯,语犹苍莽,其雄伟处则初唐本相也。转进至杜、沈、宋三子七言绝。”
谢榛《四溟诗话》云:“七言绝句,盛唐诸公用韵最严,大历以下,稍有旁出者。作者当以盛唐为法。盛唐人突然而起,以韵为主,意到辞工,不假雕饰;或命意得句,以韵发端,浑成无迹,此所以为盛唐也。宋人专重转合,刻意精炼,或难於起句,借用傍韵,牵强成章,此所以为宋也。”律绝用韵,较为单纯,只在偶句押平声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七绝首句多押韵,五绝首句多不押韵。宋人绝句押韵略松,常借邻韵用之,以成独特体格。
绝句命意
凡作诗须命终篇之意,切勿以先得一句一联,因而成章;如此则意不多属。然古人亦不免如此。如述怀、即事之类,皆先成诗,而后命题者也。
作诗必先命意,意正则思生,然后择韵而用,如驱奴录;此乃以韵承意,故首尾有序。令人非次韵诗,则迁意就韵,因韵求事;至於搜求小说佛书殆尽,使读之者惘然不知其所以,良有自也。(《室中语》)
魏庆之《诗人玉屑》云:“意格欲高,句法欲响,只求工于句字,亦末矣。故始于意格,成于句字;句意欲深欲远,句调欲清欲古欲和,是为作者。”诗以意义为主,文词次之;意深义高,虽文词平易,自是奇作。世人见古人语句平易,仿效之而不得其意义,便入鄙野,可笑。(刘贡甫诗话)
老杜剑阁诗云:“吾将罪真宰,意欲剗叠嶂。”与太白“捶碎黄鹤楼,剗却君山好。”语亦何异!然剑阁诗意在削平僭窃,尊崇王室,凛凛有义气;“捶碎”、“剗却”之语,但一味豪放了。故昔人论文字,以意为主。(黄彻《蛩溪诗话》)刘熙载《艺概》云:“绝句取径贵深曲,盖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
绝句於六义多取风、兴,故视他体尤以委曲、含蓄、自然为尚。以鸟鸣春,以虫鸣秋,此造物之借端托寓也。绝句之小中见大似之。
绝句意法,无论先宽後紧,先紧後宽,总须首尾相衔,开阖尽变。至其妙用,惟在借端托寓而已。”
绝句命意比律诗更为单纯,四句一意贯穿,切不可散,散则神形皆颓。
诗有两重
陈文蔚说诗,先生曰:谓公不晓文义则不得,只是不见那好处。如昔人赋梅
去: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十四字谁人不晓得!然而前辈直恁地称叹,说他形容得好。是如何?这个便是难说,须要自得他言外之意,须是看得他物事有精神方好。若看得有精神,自是活动有意思,跳掷叫唤,自然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个有两重:晓得文义是一重,识得意思好处是一重。
有浑然意思
江西之诗,自山谷一变,至杨廷秀又再变,遂至今日越要巧越鬼差;杨大年辈文字虽要巧,然巧中自有浑然意思,便巧也使得不觉。欧公早渐渐要说出,然欧公诗自好,所以喜梅圣俞诗,盖枯淡之中,自有意思。欧公最喜朝士送行两句云:“晓日都门道,微凉苑树秋。”又深喜常建两句云:“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自言平生要学不得。今人都不恋此意,只是要阚事、使难字,便谓之好文字。(晦庵)
句外之意
诗有句中无其辞,而句外有其意者,巷伯之诗。苏公刺暴公之谮已,而曰:“二人同行,谁为此祸?”杜云:“遗人向市赊香杭,唤妇出房亲自馔。”上言其力贫,故曰“赊”;下言其无使令,故曰“亲”。又“东归贫路自觉难,欲别上马身无力。”上有相干之意而不言,下有恋别之意而不忍。又“朋酒日欢会,老夫今始知。”嘲其独遗已而不招也。又夏日不赴,而云“野雪兴难乘”,此不言热而反言之也。唐人云:“葛溪漫淬干将剑,却是猿声断客肠。”又钓台:“如今亦有垂纶者,自是江鱼卖得钱”唐人长门怨:“错把黄金买词赋,相如自是薄情人。”崔道融云:“如今却羡相如富,犹有人问四壁居。”(诚斋)思而得之
古人为诗,贵於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