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翻译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范本
文献综述姓名 .. 学号 .. 班级 ..论文题目:前言菜名既不同菜肴能反应其特色并且为大众所能接受和理解的名称。
菜名翻译从奥运会举办以来才备受关注。
菜名的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内涵的传递。
菜名翻译是翻译研究的新领域,也是我国翻译界的一项紧急而迫切的任务。
本文旨在目的论的基础上探讨并系统地归纳出川菜菜名翻译中所使用的翻译技巧与策略,希望使具有中国特色的菜名的翻译最大限度的保留中国的特色,并让人们具体认识目的论在文体翻译中的作用,进而为菜名翻译或类似的应用型文本翻译提供启示。
正文菜名翻译是翻译研究的新领域,近年来,关于菜名翻译的文章屡见不鲜,其研究总的来说是从文化内涵和翻译理论的角度这两个方面展开。
从文化内涵角度的讨论主要是围绕文化差异的角度来讨论中式菜名的英译接受度。
阐述中式菜名音译的文章有:冯炜成的《浅析语义和交际翻译在川菜菜名翻译中的作用》依据川菜的特点,讲川菜菜名可分为两类,分别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非文化菜名,由于其直截了当地传递菜肴本身的信息,因此适用语义翻译;容易引发误解的菜名,由于菜名中含有很多西方人的禁忌,因此可运用交际翻译法,适当地选词和意译,使西方人能够最大程度地理解;有文化内涵的菜名 ,因本身表达较为含蓄,故适宜先用交际翻译将菜肴本身的特色翻译出,后用语义翻译,解释名称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秦艳容的《中国菜谱的文化内涵与翻译》从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入手,分析中餐菜单英译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中餐菜单英译的方法。
从中式菜名特点角度进行分析菜名英译的文章及观点的有刘琪的《论中式菜名英译》,分别从中国特色文化翻译的三项基本原则、翻译的技巧将中式菜名进行分类分析。
从翻译理论的角度进行菜名研究的主要是以功能翻译理论为主导。
功能派凯瑟琳娜·莱斯首次把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将语言功能,语篇类型和翻译策略相联系,发展了以源文与译文功能关系为基础的翻译批评模式,从而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
人工智能文献综述10000字
人工智能文献综述10000字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指通过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技术和方法。
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如医疗、金融、交通等。
本文将对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些重要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了解目前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热点。
1. "Deep Residual Learning for Image Recognition" (Kaiming He, Xiangyu Zhang, Shaoqing Ren, Jian Sun, 2016)这篇论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深度残差网络(Deep Residual Network,ResNet)结构,通过引入残差学习的方法解决了深度神经网络的退化问题。
该论文在ImageNet数据集上取得了当时最先进的结果,为深度学习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Playing Atari with 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 (Volodymyr Mnih, Koray Kavukcuoglu, David Silver, Alex Graves, Ioannis Antonoglou, Daan Wierstra, Martin Riedmiller, 2013)这篇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方法,将深度神经网络应用于Atari游戏的自动游戏玩家训练中。
这种方法通过将图像作为输入,直接从原始像素中学习游戏策略,取得了比之前所有方法更好的结果。
这是深度强化学习在游戏领域的开创性工作。
3.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Ian J. Goodfellow,Jean Pouget-Abadie, Mehdi Mirza, Bing Xu, David Warde-Farley, Sherjil Ozair, Aaron Courville, Yoshua Bengio, 2014)这篇论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生成模型,称为生成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GANs)。
翻译目的论视阈下的中国政治文本翻译文献综述
翻译目的论视阈下的中国政治文本翻译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升,汉语和中国政治文本的翻译需求也日益增加。
在这一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翻译目的论视阈下的中国政治文本翻译,试图从翻译目的、翻译策略和文化适应等方面探索中国政治文本翻译的规律和问题。
一、翻译目的翻译目的是翻译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决定了翻译的方向和重点。
很多学者认为,政治文本的翻译应该以传达原文的政治信息为主要目的,而忠实于原文则应当是次要的。
王琳在《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中国政治文本翻译策略分析》中认为,政治文本的传达效果应该是翻译的首要目的,翻译者应该注重原文的语用效果和思想深度,而不是简单机械地翻译语言。
因此,在翻译中运用相应的译文技巧,来达到“翻译即传译”的效果。
二、翻译策略翻译策略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运用的方法和技巧。
政治文本翻译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它需要特别的翻译策略。
赵小春在《中国政治文本翻译策略研究》中指出,政治文本具有宣传性、辞藻华丽、词汇专业等特点,因此在翻译中需要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避免译文过于平淡和生硬。
针对这些问题,翻译者可以采用增补、膨胀、借用、提前注释等翻译策略,使译文更符合原文的意图和效果。
三、文化适应文化是影响翻译质量的重要因素,政治文本的翻译更需要注意文化的适应性问题。
徐晓明在《文化适应在政治文本翻译中的应用》一文中指出,政治文本翻译中最常涉及到的文化因素包括政治制度、官方名称、文化象征等。
翻译者面对这些文化因素,需要对比原文和译文的文化差异,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文化适应,保证译文的准确性和符合性。
总的来说,翻译目的论视阈下的中国政治文本翻译需要翻译者注重原文信息的传达和思想的深度,灵活运用翻译策略,尽可能地进行文化适应,以达到翻译的最佳效果。
翻译实践报告研究手段
翻译实践报告研究手段实践报告研究手段分析本文将就实践报告的研究手段进行分析与讨论。
在进行实践报告研究时,研究者常常使用各种手段来收集和分析数据,从而得出研究结论。
以下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实践报告研究手段:1. 文献综述:在进行实践报告研究之前,研究者常常会进行文献综述,对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
通过文献综述,研究者可以了解到已有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从而为自己的实践报告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2. 实地调研:实践报告的研究往往需要对具体实践情况进行深入了解,此时可以选择实地调研的方式。
实地调研包括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通过对实践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观察和收集数据,可以获得直观、真实的研究材料。
3. 数据分析:在实践报告研究中,研究者通常会使用统计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数据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揭示实践活动的规律和特点,进一步推导出结论。
常见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
4. 质性研究方法:实践报告的研究中,有时需要对实践活动中的主观感受和意见进行深入挖掘,此时可以选择质性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方法包括深度访谈、焦点小组讨论、内容分析等,通过对个体或群体的观点和想法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归纳,可以获得丰富的研究材料。
5. 实践报告案例分析:实践报告研究中,研究者可以选择对已有的实践报告案例进行分析和比较。
通过对实践报告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其成功和失败的因素,从而为研究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实践报告案例分析还可以帮助研究者从具体的实践案例中抽象出一般性的结论和原则。
综上所述,实践报告研究中常见的研究手段包括文献综述、实地调研、数据分析、质性研究方法和实践报告案例分析等。
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研究手段来进行实践报告的研究。
文献综述范文-翻译-当前零翻译研究问题与对策
外国语学院2018届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示)一、研究背景近来多篇论文中出现零翻译的提法(杜争鸣,2000;邱懋如,2001;明东,2002;袁斌业,2002a,2002b,2002c,2002d;石琳,2003;余清萍,2003;余清萍,傲松,2004;肖耀田,2004),但国学者所编三本译学词典(林煌天,1997;迎春,1999;方梦之,2004)均未出现零翻译这一词条,国外三本词典/术语著作(Shuttleworth & Cowie,1997;Baker,1998;Delisle,2004)亦未收入这一条目,只有国迎春(2001)编著的《汉英双向翻译学语林》收进了“零翻译(音译、形译之一种)zero translation”(58页)及“zero translation零翻译(音译、形译之一种)”(268页)两个条目,同时又有贾影(2002)反对零翻译提法,并认为承认不可译有“积极作用”。
但零翻译现象确实存在,如DIY(自己动手),IQ(智商),EQ(情商),这些零翻译词汇经常在汉语中出现。
英语中也有类似情况,如美国《时代》周刊中报道中国特色事物时经常使用拼音,如aizi(矮子),pizi(痞子),shiganjia(实干家),yuan(缘)(王祥兵,2002),shuangying(双赢),guanxi(关系)(顾静,2005)。
这些研究成果揭示了零翻译现象的存在,引进了零翻译的概念,促进了翻译理论概念的扩大,但是从发表的论文及迎春(2001)的这两个条目来看,各自运用的名称虽同(也有不同,如杜争鸣称为不译),但概念的涵及外延均有出入,因此有必要探讨当前零翻译研究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研究对策。
二、研究现状及不足1. 定义不统一、模糊不清传统翻译理论多把零翻译归结为“音译法”、“移译法”,只看到技巧层面的意义,如建栋(1999)讨论“英汉词汇空缺现象刍议”列举“音译法”、“移译法”,袁斌业(2001)论及“英语本族人音译汉语词汇的语用分析”,虽然看到“音译在我国只能用来翻译名词,而在国外则可以用来翻译包括名词在的各种词语”,但未能从中提炼出零翻译的概念,实际上这里已包含有零翻译与音译的某些区别。
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综述(2000~2019)——以《中国翻译》文献计量研究为例
2021年6月外㊀文㊀研㊀究Jun.2021第9卷第2期FOREIGNSTUDIESVol.9㊀No.2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综述(2000 2019)以‘中国翻译“文献计量研究为例皖西学院㊀刘㊀虎摘㊀要:本文对‘中国翻译“新世纪以来刊发的所有理论文章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借此窥探过去20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总体脉络和走向,为学界同行提供一份翔实的历时研究参考资料㊂分析结果表明:上述理论文章可以分为五大类,西方翻译理论研究㊁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㊁翻译实证研究㊁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和翻译教学研究㊂总体来说,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占据明显优势,但2009年后其发展势头减缓,稳中有降;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紧随其后,2010年后其发展呈现稳步上升的势头;翻译实证研究从无到有,自2004年起步并逐渐发展壮大;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持续受到学界的关注,2010年后其发展逐年走高;翻译教学研究起步平稳,2009年后成为研究热点之一㊂最后,针对中国翻译研究 中西话语生态失衡 的缺陷,本文提出了 三结合 的解决方案,并将其纳入描述性翻译研究的理论框架之中,期待为未来中国本土翻译理论体系的建构开辟一条道路㊂关键词: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中国翻译;文献计量分析;高频关键词;高引用文章中图分类号:H059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723(2021)02-0080-09一㊁引言以1987年 中国首届研究生翻译理论研讨会 和 全国翻译理论研讨会 的召开为标志,中国翻译理论研究正式起步㊂这两次研讨会 吹响了学科建设的集结号,标志着学科理论研究共同体正式形成㊂翻译学者整体展现出学科自觉和理论自觉,中国译学研究揭开了新的一页 (蓝红军2018:7)㊂从1987年到21世纪以来的十几年间,中国翻译学界的理论意识不断觉醒,对翻译研究一系列问题的认识不断加深㊂学者们围绕翻译研究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如 翻译学科的性质问题㊁翻译研究的中国特色问题以及建立独立翻译学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问题 (谭载喜2012:7),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㊂这一时期,翻译学界的关注焦点从单纯的翻译经验的总结和反思逐渐过渡到引进和借鉴西方翻译理论;到了世纪之交,又转向了翻译学的学科建设问题㊂(韩子满2019)至此,中国翻译理论研究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时期,其深度和广度都有大幅度拓展,呈现出明显的多维度㊁多视角㊁跨学科的特点,如胡陈尧(2019:106)所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翻译理论研究走出了一条博古通今㊁融汇中外㊁跨域创新的研究道路㊂ 那么,21世纪20年以来中国翻译研究取得了哪些进展?其发展脉络和走向如何?未来发展的趋势是什么?本文将致力于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期待总结21世纪头20年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的经验,并为其将来的发展建言献策㊂二㊁文献综述国内学者对过去几十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曾经做出过回顾和反思,将其划分为不同阶段并总结了其特点和成就㊂何刚强(2015)将过去30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取得的成就归结为3个方面:1)中国学界视野得到拓宽,对翻译本质的认识普遍比较深入;2)翻译研究被广泛看作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吸引了其他相关学科的参与;3)改革开放以来,翻译对国家各项事业的先导作用愈发明显,引发了应用翻译研究的异军突起㊂许钧(2018)认为,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翻译研究走过了一条开放㊁探索㊁互动和创新的发展道路:从初始开放和借鉴,引介西方翻译理论,到强化交流与反思,学习和探索研究方法,再到关注理论话语建设,致力于翻译学科建设,发展翻译教育,探索具有自身学术品格的理论体系㊂韩子满(2019)则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划分为5个阶段,即恢复与整理期㊁对外借鉴活跃期㊁学科意识觉醒期㊁研究与深入拓展期和理论与对象创新期,并以每个时期内发生的标志性事件为线索把这5个时期串联在一起㊂以上学者提纲挈领式地总结了中国译学发展的轨迹和成就,粗线条地勾勒出一幅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历史图景㊂然而,所有这些回顾和反思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都是经验式㊁随感式的定性点评,得出的结论往往过于简单㊁笼统和泛化,其中遗漏了很多重要细节,更无法看清各个时期理论发展的趋势和走向㊂因此,它们缺乏系统性的指导意义㊂有鉴于此,本文将采用文献计量的研究方法,详细扫描过去20年间中国译学研究权威期刊‘中国翻译“刊载的所有理论文章,借此集中展示21世纪以来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发展脉络㊂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检索的‘中国翻译“上刊载的理论文章包括两大类:即针对翻译理论的思考㊁评析㊁翻译家访谈以及翻译史研究等宏观理论问题的文章,与针对具体翻译技巧㊁翻译教学和翻译实证研究的微观理论问题的文章,但不包括译著评析㊁人物介绍㊁翻译史话㊁读者论坛㊁译界动态等内容,因为这些内容既不研究翻译问题,也不包含有价值的翻译思想,对翻译理论的发展没有明显的贡献㊂这样,本文收录的文章全部属于针对翻译理论㊁方法㊁技巧和教学等问题的研究,属于典型意义上的翻译理论文章㊂三㊁研究设计(一)研究问题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3个问题:1)21世纪头20年以来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总体特点是什么?2)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含子类)呈现何种发展趋势?3)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现状对未来的发展有什么启示?(二)研究方法利用中国知网(CNKI)在线检索‘中国翻译“2000年至2019年间发表的所有理论文章,并通过标题㊁关键词㊁摘要和全文通读将这些文章分类(含子类)㊂分别统计文章总数㊁年度文章总数㊁年度分类别(含子类)文章总数,并考察位居使用频次前40的高频关键词和高引用文章的分布情况㊂然后,借助图表和各种可视化研究工具(饼状图㊁折线图和柱状图)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总结21世纪头20年来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特点和趋势,并对其将来发展提出建议㊂(三)数据分析1)总体分析统计2000年至2019年间‘中国翻译“发表的理论文章总数和分类别(含子类)文章数量,通过后者与前者的比例关系了解过去20年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总体情况㊂2)年度对比分析统计各类别(含子类)文章年度发表的数量,据此了解过去20年间各类别研究(含子类)的动态和走势;对比各类别(含子类)之间的变化关系,据此了解过去20年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详细变化情况㊂3)高频关键词和高引用文章分析以位居使用频次前40的高频关键词和高引用文章为研究对象,找出它们所对应的研究热点和动态,据此旁证过去20年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热点分布和趋势㊂四㊁研究结果(一)总体结果中国知网在线检索结果显示,2000年至2019年间‘中国翻译“共发表理论文章1222篇㊂分类(含子类)如下:A类:西方翻译理论研究(A1西方翻译理论的引介㊁述评和西方翻译家访谈;A2运用西方翻译理论的原则㊁方法或范式来阐释各种翻译问题;A3西方翻译史研究)㊂B类: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B1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思考㊁评析㊁运用和中国翻译家访谈;B2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发掘整理;B3中国翻译史研究)㊂C类:翻译实证研究(C1基于观察㊁实验和调查问卷的实证性研究;C2基于语料库的量化研究)㊂D类: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D1西方文学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传播;D2中国文学作品在西方的译介传播;D3翻译与跨文化交际)㊂E类:翻译教学研究(E1口笔译教材㊁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E2MTI课程的思考㊁设计和优化)㊂表1㊀各类别(子类)文章发表情况总表类别(子类别)A类B类C类D类E类A1A2A3B1B2B3C1C2D1D2D3E1E2数量22624513274457650262152809321总数/占比484/39.61%395/32.32%76/6.22%153/12.52%114/9.33%㊀㊀如表1所示:西方翻译理论研究(A类)论文共计484篇,占总数的39.61%;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B类)论文共计395篇,占总数的32.32%;翻译实证研究论文(C类)共计76篇,占总数的6.22%;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D类)论文共计153篇,占总数的12.52%;翻译教学研究(E类)论文共计114篇,占总数的9.33%㊂由此可见,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21世纪头20年以来整体上表现出如下态势(见图1):首先,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备受学界青睐和重视,其论文产出占据了最大比例㊂其次,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也受到了特别关注,在论文产出比例当中位居第二㊂学者们在积极引进西方理论原则与方法的同时,也不忘思考并发展中国本土翻译理论㊂再次,翻译与文化传播和翻译教学研究也是译学界关注的热点㊂翻译与文化传播是个长盛不衰的话题,针对翻译教学的讨论也十分活跃,翻译实证研究则逐渐兴起,方兴未艾㊂图1㊀各类别文章发表情况此外,每个子类研究在整体上表现如下:西方翻译理论的引介和述评和西方翻译家访谈(A1子类)㊁西方翻译理论的原则㊁方法和范式的应用(A2子类)以及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思考㊁评析㊁运用和中国翻译家访谈(B1子类)这3个板块共同构成了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大半个江山,其论文产出占比高达60.97%㊂翻译与跨文化交际(D3子类)与中国文学作品在西方的译介传播(D2子类)是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关注的重点;而口笔译教材㊁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E1子类)则是翻译教学研究的主要侧重点㊂基于观察㊁实验和调查问卷的实证性研究(C1子类)和基于语料库的量化研究(C2子类)论文产出只占很小的比例,单从数量来看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发展趋势㊂(二)年度分析结果1)总体发展脉络和趋势对比每个研究类别的年度发展变化,可以发现近20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总体脉络和趋势(图2):图2㊀五大类别年度变化对比折线图首先,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和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共同占据了过去20年中国翻译学研究的主战场㊂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从2000年到2009年保持了稳中有升的发展势头;但2009年以后则有所起伏,虽然仍处于核心地位,但整体波动较大㊂从2000年到2011年,学界对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显著强于中国翻译理论㊂但从2012年开始,对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关注则超越了西方翻译理论㊂其次,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的总体走势是平稳增长:该类别虽然在2000年到2010年间变化波动不大,但从2010年起则稳步攀升㊂翻译教学研究则常年保持一定热度:该类别从2009年起迅速升温,到2013年达到高峰,其后又渐趋平稳㊂总之,这两个类别在过去20年里始终是研究热点之一㊂翻译实证研究则从无到有,2003年以前一片空白,从2004年起其关注度则逐渐攀升㊂2)详细发展脉络和趋势对比每个子类别的年度发展变化,可以发现近20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详细脉络和趋势:其一,西方翻译理论的引介㊁述评和西文翻译家访谈(A1子类)以及西方翻译理论的应用(A2子类)的研究呈锯齿状分布(见图3),表明它们虽然都是研究热点,但年度变化冷热不均㊂2007年以前,A2子类研究明显强于A1子类,但随后两者基本上交替上升下降,最后又归于平衡㊂西方翻译史研究则是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㊂图3㊀A子类年度变化对比折线图(A1 A3)其二,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思考㊁评析㊁运用和中国翻译家访谈(B1子类)的研究逐年走高(见图4),特别是2011年以后的发展势头甚至超过了A1和A2子类㊂中国翻译史研究(B3子类)似乎受到了特别重视,逐年走高㊂然而,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研究则萎靡不振,除了个别年度有所收获外,基本没有什么进展㊂图4㊀B子类年度变化对比折线图(B1 B3)其三,翻译实证研究2003年以前一片空白,尤其是基于语料库的量化研究(C2子类)更是从2009年起才有所起色(见图5)㊂基于观察㊁实验和调查问卷的实证性研究(C1子类)2003年后获得发展,但其论文产出还是大起大落;基于语料库的量化研究有所进展,但其成果仍然很不突出㊂图5㊀C子类年度变化对比折线图(C1 C2)其四,西方文学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传播(D1子类)似乎一直不受关注,20年来鲜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中国文学作品在西方的译介传播(D2子类)从2008年以后则受到了极大关注,其研究成果节节攀升㊂翻译与跨文化交际(D3子类)曾经是研究热点之一,但2010年以后渐趋平缓(见图6)㊂图6㊀D子类年度变化对比折线图(D1 D3)最后,关于口笔译教材㊁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E1子类)的研究一直都有成果产出,并且在2009年到2013年间形成了一个研究高潮(见图7)㊂MTI课程的思考㊁设计和优化(E2子类)的研究从2009年起异军突起,到2013年达到高峰,随后逐年平稳下降㊂图7㊀E子类年度变化对比折线图(E1 E2)(三)高频关键词和高引用文章分析1)高频关键词分析考察表2和图8,可知过去20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热点涉及领域多㊁跨度大㊁范围广㊂主要研究热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表2㊀高频关键词统计表关键词频次关键词频次关键词频次关键词频次翻译228翻译理论19误译13主体性11翻译研究66诗歌翻译18语料库13策略11文学翻译45法律翻译18翻译硕士教育13意义10翻译策略42口译研究17规范12忠实10英译38同声传译17翻译标准12汉译英10翻译教学35归化17语言服务12翻译原则10译者28方法论14翻译能力11翻译伦理10口译22口译教学14翻译史11翻译过程9异化21译介14意识形态11语境9翻译学21汉英翻译13机器翻译11隐喻9图8㊀高频关键词柱状分布图㊀㊀A.西方翻译理论研究㊂西方理论的研究范式和术语,例如异化(21)㊁归化(17)㊁方法论(14)㊁规范(12)㊁意识形态(11)㊁主体性(11)㊁忠实(10)㊁翻译伦理(10)㊁语境(9)和隐喻(9)等出现总频次高达124次,可以说炙手可热㊂B.翻译教学和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㊂翻译教学(35)和翻译硕士教育(13)达到了相当高的出现频次㊂这与前文所得出的分析结果 翻译教学研究则常年保持一定热度 相吻合;而文学翻译(45)和译介(14)则受到了更为强烈的关注㊂这与前文D2子类 从2008年以后则受到了极大关注 和D3子类 曾经是研究热点之一 相互印证㊂C.语料库(13)也占据了一定的出现频次,但其热度还不十分显著㊂这与前文语料库量化研究成果 仍然很不突出 也形成了相互照应㊂2)高引用文章分析考察表3,可以更直观地看到过去20年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热点涉及的主题和其受追捧的程度:表3㊀论文最高引排序表论文名称引用频次论文名称引用频次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2179类型与策略:功能主义的翻译类型学592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1513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问题579坚持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做好外宣翻译工作1473意识形态与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569续表3论文名称引用频次论文名称引用频次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对某些翻译方法的新思考1346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568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1304儿童文学翻译刍议556一只看不见的手:论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控1282文本功能与翻译策略530生态翻译学解读1197翻译规范与主体意识527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1030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和翻译策略研究:以葛浩文为例515谁是翻译主体948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505文本类型理论对翻译的启示866多元系统论495翻译选择的目的性820归化/异化策略讨论的后殖民视域487选择与适应: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806伽达默尔哲学阐释与翻译研究478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阐发与新思考736原作意图与翻译策略460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心726关联理论对翻译解释的局限性456口译训练:内容㊁模式㊁方法707翻译研究: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转变445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699翻译与意识形态研究:拓展跨文化对话的空间435翻译方法应以归化为主647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433也谈归化与异化636女性主义对翻译理论的影响424译员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607解构忠实:翻译神话的终结409认知语言的翻译观604法国释意理论:质疑与探讨384㊀㊀首先,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一枝独秀㊂其研究热度㊁可及度和认可度都显著高于其他类别研究㊂在所有40篇论文中,有27篇属于这一类㊂排名前10位的高引论文中,有5篇属于此类,前20位中有12篇,前30位中有19篇㊂ 归化㊁异化㊁意识形态㊁功能主义㊁文本类型㊁语用顺应㊁接受美学㊁哲学阐释㊁关联理论㊁多元系统以及后殖民视角 等主题已然席卷了整个中国翻译研究空间㊂其次,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也达到了相当的热度和可及度㊂在高引论文当中,也出现了众多此类论文,例如 中国的文学翻译 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 以及对翻译主体的讨论㊂还有从崭新的视角看待翻译本质的论文,例如 生态翻译学解读 和 生态翻译学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 ,而且引用频次还非常高㊂这与前文的分析结果 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也受到了特别关注 保持一致㊂最后,翻译教学类论文在最高引排行榜上也十分引人注目,其研究成果的可及度和接受度可见一斑㊂例如 口译训练:内容㊁模式㊁方法 译员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 和 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 这3篇论文的引用频次十分靠前㊂五、讨论与建议(一)讨论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出,过去20年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整体上呈现出 三强三弱 的特点,即西方理论强,中国理论弱 现代理论研究强,传统理论研究弱 理论性研究强,实证性研究弱 ㊂另外,各个理论子板块研究的活跃程度随着时间变化也有所波动㊂下文结合这些特点产生的学术背景和社会文化背景进行语境化的分析,以阐明其背后的动因㊂从学术背景来看, 西方理论强,中国理论弱 的特点很可能是两者之间发展程度严重失衡造成的㊂西方翻译理论借鉴了包括语言学㊁文学㊁哲学㊁文化研究㊁美学㊁认知科学等一系列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发展出了一个较为科学而严谨的理论体系,可以多角度㊁跨学科地阐释整个翻译过程㊂例如语篇语言学和语用学理论可以用来解释翻译过程中语言转换的问题;意识形态㊁多元系统㊁翻译规范㊁后殖民等文化学派理论可以从社会文化和政治层面揭示翻译行为背后的各种操控因素;阐释学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可以揭示翻译过程中原作㊁译者和译作三者之间的关系;关联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又可以从人类思维层面解释翻译现象㊂反观中国本土翻译理论却远未达到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程度,缺乏逻辑性㊁系统性和可操作性,难以用来指导翻译理论或实践中遇到的纷繁复杂的难题㊂这样,学界自然会青睐一个成熟可靠的理论体系,并推广运用,从而形成了目前 西强中弱 的理论格局㊂ 现代理论研究强,传统理论研究弱 可能是由于传统理论的现代阐释转换不易,或者过于抽象㊁笼统,并不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㊂中国传统翻译理论见诸古代佛经翻译的序㊁跋㊁例言或评注之中,例如,唐玄奘的 五失本 三不易 求真喻俗 等等㊂它们以零散的方式存在于古籍当中,不成体系㊂严格来说,它们还只是翻译经验而非翻译理论㊂(周忠良2016)要发掘整理这些古代文献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可能收效甚微,不如直接从现代翻译实践中提炼出合适的理论并加以运用更为方便㊂ 理论性研究强,实证性研究弱 则可能是实证性研究自身的特点造成的㊂一般来说,自省式㊁归纳式的理论思考总是先于实证研究㊂先是有了理论总结或假设,然后通过实证研究加以验证㊂这样就会在大规模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之间形成一个时间差,似乎前者总是要先于后者达到繁荣㊂语料库翻译学是翻译实证研究的代表,但是由于起步晚㊁数据采集和分析时而会遇到困难㊁研究周期长等不利因素,造成了当前翻译实证研究明显落后于理论研究的状况㊂从年度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2010年前后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以及翻译教学和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逐渐兴起㊂这是 三强三弱 总体格局下的另一个重要特点㊂从社会文化背景来看,这个特点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官方政策的扶持㊁对自身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断加深以及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现实需求等因素㊂首先,2012年以后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研究赶上甚至超越了西方翻译理论研究,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官方大力提倡挖掘中国自身的翻译理论,给予了项目申请和出版上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学界意识到了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的价值㊂近年来,中国学者提出了不少原创翻译理论,例如变译理论㊁玄翻译学㊁大易翻译学㊁和合译学理论等等㊂其中,生态翻译学理论首次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来解读翻译本质,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范式㊂从高引文章分析来看, 生态翻译学解读 和 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 2篇文章被引频次竟都达到1000次以上,其热度和认可度可见一斑㊂这表明中国学者从一味追捧西方翻译理论回归到了理性,开始专注于本土翻译理论的建设㊂其次,翻译教学类研究从2009年起成为热点之一,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㊂这也归因于官方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翻译人才的需求在政策上的扶持㊂自2007年以来,MTI学位教育在全国开展得如火如荼,其课程设置㊁教材和教法的研究也火爆起来,从而大大增加了翻译教学研究的热度㊂再次,翻译与文化传播类研究自2011年起稳步攀升㊂这与官方政策的支持和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现实需求密不可分㊂由于中国政府大力实施 中国文化走出去 工程,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传播自然成为研究热点㊂特别是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学界更是聚焦于这方面的讨论㊂(二)建议上节 三强三弱 的讨论实际上暴露了当前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存在的不足㊂一言以蔽之,就是 中西理论话语生态失衡 (周忠良2016:89)现象㊂中国学界似乎已经习惯于臣服于西方翻译理论话语,学会了用洋话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其演讲的主题㊁措辞㊁腔调已然全盘西化㊂长此以来,离开了西方翻译理论话语,中国本土翻译研究大厦就会轰然垮塌,因为它没有自己的核心理论支撑㊂这个状况必须改变㊂为此,本文强烈呼吁建立中国自身的翻译话语体系,以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思想为依托,融合西方理论话语中积极的成分,逐步建立起一整套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翻译理论话语体系㊂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 三结合 ,即古今理论话语相结合㊁中西理论话语相结合㊁ 引进来 与 走出去 相结合㊂古今理论话语相结合,就是在现代学术话语规范的指引下,将中国传统典籍中蕴含的哲学和美学思想进行现代阐释和转换,为现代翻译理论研究服务㊂这方面已经有学者做出了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例如朱志瑜(2001)将中国古典玄学中的 得象忘言,得意忘象 进行现代转换,发展出了神。
英文文献综述万能模板范文
英文文献综述万能模板范文英文回答:Introduction.A literature review is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on a particular topic. It provides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identifying the key themes, gaps, and areas for future research. A well-written literature review can help readers quickly and easily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tate of knowledge on a topic.Steps to Writing a Literature Review.1. Define your topic. The first step is to define the scope of your literature review. This includes identifying the key concepts, variables, and research questions that you will be addressing.2. Search for relevant literature. Once you havedefined your topic, you need to search for relevant literature. This can be done through a variety of sources, including academic databases, Google Scholar, and library catalogs.3. Evaluate the literature. Once you have found a bodyof literature, you need to evaluate it to determine its relevance, quality, and credibility. This involves reading the abstracts and full text of the articles and assessing their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4. Organize your review. Once you have evaluated the literature, you need to organize it into a logical structure. This may involve grouping the articles by theme, methodology, or research question.5. Write your review. The final step is to write your literature review. This should include a clear introduction, a body that discusses the key findings of the literature, and a conclusion that summarizes your findings andidentifies areas for future research.Tips for Writing a Literature Review.Be comprehensive. Include all of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n your topic, even if it is not supportive of your hypothesis.Be critical. Evaluate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the literature, and identify any gaps in the research.Be clear and concise. Write in a clear and concise style, and avoid using jargon or technical language.Proofread carefully. Make sure to proofread your literature review carefully before submitting it.中文回答:文献综述的撰写步骤。
chatgpt 文献综述
chatgpt 文献综述**机器翻译自英文,故实际文字可能存在表述不准确或局限现象****Chatgpt论文的文献综述**自然语言处理是人工智能领域中的一项重要研究。
近年来,基于深度学习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对话系统。
其中,chatgpt以其出色的语言生成和对话能力而备受瞩目。
本文旨在对chatgpt的开发和应用进行文献综述。
**背景**对话系统是指在特定主题领域进行自然语言交互且能够以人类方式理解和处理人类语言的计算机软件。
目前,对话系统在商业和社交媒体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它们可以用于客户服务,语音交互,文本聊天机器人等领域。
但是,当前许多对话系统仍然很难模拟人类智能进行自然而富有表现力的对话。
它们的问题包括无法处理多个问题,难以理解不常见的单词,不足以持续对话等。
**Chatgpt概述**Chatgpt是一个基于本体感知、基于关键词提取和基于神经网络的聊天机器人。
Chatgpt采用了一种称为Transformer的神经网络体系结构,该结构有助于神经网络在处理序列数据时获得最佳性能。
Chatgpt由英伟达团队开发,并基于OpenAI的GPT模型训练而来。
OpenAI GPT是一种生成的预训练模型,它使用无监督学习中的特定任务来学习通用自然语言处理技能。
这个模型已经在垂直搜索领域,问答系统和语言模型等方面得到了验证。
Chatgpt将OpenAI GPT模型应用于聊天机器人中。
Chatgpt的优点是它可以在缺少对话历史记录,并对模型感知的领域适应之前进行对话,自行进行对话;此外,其促进了自然语言交互。
**Chatgpt的应用**Chatgpt的应用是多样化的。
下面是一些Chatgpt的应用:**#1 聊天机器人**聊天机器人是Chatgpt应用范围内的一项重要应用。
聊天机器人可以通过处理大量语言输入数据来获取对话技能,并在实现自然对话的同时,持续进行对话。
Chatgpt可以通过接收用户输入并输出相关回复来实现聊天机器人的功能。
文献综述——精选推荐
文献综述1、前言《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小说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三大长篇代表作之一,写于1919年。
在这部小说中,毛姆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演绎了整个故事。
而其中的主人公便是思特里克兰德,他被寄予了展现小说灵魂的重任,成为一个探索人生救赎之道的先驱:思特里克兰德作为证券经纪人一直到活到中年,突然有一天抛妻弃子前往巴黎,最后又舍弃一切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与土著人一起生活,终于找到生命与艺术的栖息地。
不可否认的是,思特里克兰德作为典型的毛姆笔下的主人公,保持着毛姆式所惯有的追寻特性和漂泊特质,并且拥有着更多的勇气。
毛姆曾说道,小说的作者只能成功地塑造那些属于他自己的一部分的人物,“通过研究一个作家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 你将能够对这个作家的本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看法, 这比读任何传记都强。
也许通过对思特里克兰德的人物形象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月亮与六便士》的主题和内涵,以及窥探作者的创作特点与本质。
2、国外研究状况英国文学在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两个文学高峰中,甚为璀璨地产生了诸多杰出作家, 各文学史在描述记叙这些成就时, 均毫不吝啬地给予了相当的篇幅和足够的宣扬。
但令人诧异的是几乎在所有的英国文学史著在记叙这一时期的著名作家时,都避开了威廉·萨默赛特·毛姆这个名字。
然而,人们对他的生平却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早在他生前便有许多人跃跃欲试为其写传记。
总的来说,不管是毛姆生前,还是逝世之后,他的作品却一直是雅俗共赏的。
“并且他在读者中的声誉随着时间的流逝竟愈来愈高。
”毛姆得不到文学学术界的赏识,却得到读者的追捧,文坛地位和市场声誉落差极大。
纵观国外有关毛姆的研究,大部分也集中在对其一生的描写,而针对其作品所作的文学批评却不多见,显然也包括《月亮与六便士》及思特里克兰德。
反复翻阅收集到的所有材料,笔者发现,只要论及思特里克兰德的评论,无一例外都是认为他是个反叛者。
近十年国内影视翻译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影视翻译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跨文化交流的增加,影视翻译在传播中国文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近十年来,国内影视翻译研究在理论探讨、实践应用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旨在对近十年国内影视翻译研究的主要成果、热点问题和未来趋势进行综述,以期为影视翻译领域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在理论探讨方面,国内学者对影视翻译的本质、特点、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不仅探讨了影视翻译与文学翻译、口译等其他翻译形式的异同,还提出了影视翻译应遵循的“视听性”“口语化”“文化传真”等原则。
同时,随着翻译学、语言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影视翻译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视角也日益丰富和多元化。
在实践应用方面,国内影视翻译在译制质量、传播效果和市场影响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方面,随着国内影视产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优秀影视作品走向世界舞台,为影视翻译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国内影视翻译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影视翻译风格和特色。
在技术创新方面,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影视翻译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升级。
例如,机器翻译、语音识别、自动字幕生成等技术的应用为影视翻译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的解决方案;同时,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也为影视翻译的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和想象空间。
然而,尽管国内影视翻译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影视翻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影视翻译的质量和效果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评价体系;新技术在影视翻译中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需要更多的实践验证和理论支撑等。
因此,本文将对近十年国内影视翻译研究的主要成果、热点问题和未来趋势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为推动影视翻译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也希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实践者对影视翻译领域的关注和投入,共同推动中国影视翻译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翻译质量量化评价研究综述
谢谢观看
1、客观评价方法
(1)均方误差(MSE)和峰值信 噪比(PSNR)
(1)均方误差(MSE)和峰值信噪比(PSNR)
MSE和PSNR是最常用的客观图像质量评价指标,它们主要通过比较原始图像和 处理后的图像像素值来计算误差。MSE表示图像像素值的平方误差的平均值, PSNR则表示原始图像像素值与处理后图像像素值的最大值的比值。
内容摘要
在基础研究方面,翻译质量自动评价被定义为利用计算机技术和自然语言处 理技术,对翻译文本的质量进行自动评估。其特点包括高效性、客观性和可重复 性。然而,自动评价的准确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翻译领域、语言对、数据集等。
内容摘要
在技术手段研究方面,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方法在翻译质量自动评价中得 到了广泛应用。这些方法能够从大量数据中学习翻译规则和模式,从而实现翻译 质量的自动评估。其中,基于深度学习的翻译质量自动评价模型在准确性和稳定 性方面表现更为突出。
翻译质量量化评价研究综述
01 摘要
03 文献综述 05 参考内容
目录
02 引言 04 结论
摘要
摘要
翻译质量量化评价是翻译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旨在客观地评估翻译作品的 准确性、流畅性和可理解性。本次演示对翻译质量量化评价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和不足,并探讨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关键词:翻译质量,量 化评价,研究综述
结论
深入研究不同语言的翻译特点,解决跨语言评价的问题;4)加强与人工评审 的结合,探索更为全面的翻译质量评价体系。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翻译需求呈爆炸式增长。然 而,翻译资源有限,难以满足庞大的需求。为提高翻译效率,许多研究者将目光 投向了翻译质量自动评价领域。本次演示旨在综述翻译质量自动评价的研究现状、 方法、成果和不足,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前景。
论译文的文学性再现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三个中译本为例
论译文的文学性再现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三个中译本为例一、概述作为语言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仅仅是简单的词汇转换或语句对译,它更是对原文的深刻理解和二次创作。
尤其是如此。
在文学翻译中,译文的文学性再现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对于译作的成败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三个中译本的分析,探讨文学翻译中译文的文学性再现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译文的文学性再现是翻译的核心任务之一。
文学作品的魅力往往在于其独特的文学性,包括语言的美感、情感的表达、意象的创造等。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更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文学性。
这要求译者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翻译技巧,能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运用目标语言进行再创作,使译文同样具有文学性。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在文学翻译中同样重要。
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涉及到两种文化的交流和碰撞。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自身文化背景、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
译者在发挥主体性的也要尊重原文的文学性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力求在保留原文文学性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译文的文学性再现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在文学翻译中相辅相成,共同影响着译作的成败。
通过对三个中译本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两个因素在文学翻译中的具体表现和作用,为今后的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1. 介绍论文主题:译文的文学性再现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本文旨在探讨译文的文学性再现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三个中译本为例进行深入分析。
在全球化背景下,翻译作为不同文化间交流的重要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译文的文学性再现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更是翻译过程中的核心议题。
译文的文学性再现,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准确、生动地传达原文的文学韵味和审美价值。
这要求译者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敏锐的艺术感知力,能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运用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再现原文的文学魅力。
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则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根据自身的审美标准、文化背景和个人风格,对原文进行再创造。
文献综述修改
官方与网络字幕翻译对比研究以《黑衣人3》字幕翻译为例1.2文献综述要研究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考察一下国内外对字幕翻译的研究现状。
自电视电影出现以来,围绕着影视剧字幕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逐渐发展推进开来。
西方影视剧的开发早技术高,对十字幕翻译的研究相对时间较长,其广度及深度都强于国内的研究。
反观国内,虽然字幕翻译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影视剧的不断深入人心,其发展态势同样不可小觑。
1.2.1国际前沿《巴别塔》杂志刊出了一篇题为《电影与翻译》(Cin ema et Traduction)的文章。
这篇文章是第一篇讨论影音翻译(Audiovisual Translation, A VT)的学术文章,它拉开了A V T研究的序幕(刘宁2007 : 23 ) o 电影刚开始进入人们视线并逐渐成为娱乐生活一部分的头几十年里,配音电影一直占据着外国电影传播的主要地位,因此少有的几篇关十A V T研究的文章大多是阐释配音电影的,即最传统的译制片。
1976年Istvan Fodo:出版的英文著作首次综合了语言学、符号学、美学、心理学等多个角度来讨论配音电影。
他的研究是最早的研究电影译制较为系统的专著,这一研究奠定了西方A VT研究的基础,Fodo:本人也被认为是早期配音译制领域研究的领头人物(董海雅2007: 13 ) o即便配音译制研究已经开始系统发展、字幕翻译仍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但还是有学者在字幕翻译研究方面做出了一些贡献。
1974年,Dollerup一篇关十字幕研究的文章开始引起人们对字幕翻译的关注。
Dollerup深入研究了荷兰语翻译的英语电视节目中的字幕错误,这一研究对其本人在后期继续研究字幕与语言学习也有一定作用。
从这之后,字幕翻译的研究慢慢后来居上,成为A VT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
1982年,ChristophoerTitford发表了一篇名为《字幕:有限制的翻译(Subtitling: Constrained Translation)》的文章,他认为字幕翻译之所以受到限制是因为影音与字幕配合上的特殊性,即字幕上时空的限制等。
文献综述的写法及参考范文
文献综述的写法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要求同学们学写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
对于毕业设计的课题综述,则要结合课题的性质进行书写。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
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
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
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算法、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
文献综述标准万能模板
文献综述标准万能模板
引言
在引言中介绍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提出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并概述本文的结构和内容安排。
一、相关研究综述
在这一部分,对相关领域内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要求对相关领域内历史、现状、发展趋势、研究现状等做出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在文献综述的过程中,要强调对其优缺点的分析,以及对其局限性和发展潜力的展望。
二、重点领域综述
在本部分,重点对研究领域内的最新发展和研究成果进行详细综述。
从不同的角度或者层
面综合介绍、评价,并分析相关文献的深度和广度。
三、理论与方法综述
在这一部分,综述本领域内的理论发展和方法应用。
需要分析相关理论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并对研究方法的优劣势和适用性进行评价。
四、存在问题综述
在本部分,详细综述相关领域的研究存在的问题,包括研究的理论基础不够完善、方法论
上的缺陷、数据来源的不足、结论不够充分等。
全方位的审视研究存在问题的根源和成因。
五、研究展望
在这一部分,对本领域内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可能的前景进行展望。
提出对未来研究的方向
和精确的问题,提出建议和问题研究方向。
结论
在结论中,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指出研究的意义和重要性,对已有研究成果有所
批判性的评价,同时,提出未来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并展望研究的前景。
参考文献
在这一部分列出全文中所引用的文献,并确保参考文献的标准格式、准确性和完整性。
从目的论角度看体育新闻英汉翻译-之文献综述
从目的论角度看体育新闻英汉翻译-之文献综述从目的论角度看体育新闻英汉翻译(文献综述)1.研究背景体育新闻是新近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体育事实的报道。
[1] (P.22) 如今,随着世界各地体育热潮的不断兴起,体育报道已经成为新闻报道中非常重要的版块,占有极大的地位。
全球许多报纸的体育版往往能够占到整个报纸的近四分之一,可见它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性。
[2] (P.2) 然而,英语体育新闻在词汇、句型等方面有其自身特色,这些无疑给译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新闻的翻译必须跳出以单纯的语言对等为原则的模式而寻求新的发展。
[3] (P.1)目的论的提出无疑为体育新闻的英汉翻译提供可靠的指导。
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
[4] (P.7) 因此,译者若能熟练掌握翻译目的和翻译方法,则能译出高质量的译文。
鉴于此,本文拟从目的论的角度对英语体育新闻的汉译进行探讨,希望可以帮助译者更了解体育新闻的语言特色及功能,并为译者的英语体育新闻汉译提供指导,也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目的论对体育新闻翻译的适用性。
2.研究现状2.1 体育新闻与翻译的关系体育新闻旨在传播人类体育运动、健身活动及其相关的一些信息,张扬人类向自身的极限挑战、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追求自身的至善至美的一种人文精神。
[5] (P.48) 建国初期以来,体育新闻从一报几刊发展到如今几乎每报必有版面或专栏。
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对国外体育新闻的翻译早已成为必然。
在翻译过程中,一些人名、地名、队名及体育术语常常被认为是翻译的难点。
近年来致力于解决这类问题的专著、词典有近10种[6] (P.1),如张菊荣的《体育英语风》[7],梭伦的《实用体育英语》[8],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奥运广播电视业务英语》[9]等等。
此外,还有不少文章从其他角度对英语体育新闻的汉译进行研究,如彭菲的《国际体育新闻的编译技巧》[10]和葛瑞峰的《探析目的论视野下的英语体育新闻汉译》[11]等等,这些都为体育新闻的翻译提供一定的指导。
王璐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I. 已占有的文献资料:[1] Gentzler, E.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2] Newmark, 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 New York: Prentice Hall, 1988.[3] Nida, E.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4] Nida, E. 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 Leiden: E. J. Brill, 1964.[5] Peter Newmark.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6] 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7] 麻争旗.论影视翻译的基本原则[J].现代传播,1997(5).[8] 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2001(2).[9] 秦洪武.论读者反应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的意义[J].外国语,1999(1).[10] 许建平.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1] 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12] 赵春梅.论译制片翻译中的四对主要矛盾[J].中国翻译,2002(4).II. 主要论点综述:中国与世界多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其中影视作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大众传媒,如潮水般涌入中国。
其文化载体的功能越来越突出。
深度学习文献综述
深度学习文献综述深度学习文献综述引言: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其通过模拟人脑神经网络的机制,实现了高效的特征提取与学习能力。
随着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和大规模数据的产生,深度学习在图像识别、语音处理、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突破。
本篇文章将对深度学习的一些经典文献进行综述,以及对其研究领域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一、深度学习的经典文献1. LeCun et al. (1998) - Gradient-based Learning Applied to Document Recognition这篇论文是深度学习的开山之作,LeCun等人提出了卷积神经网络(CNN)的模型架构,并将其应用于手写数字识别的任务中。
该论文提出的LeNet-5模型在MNIST数据集上取得了出色的性能,标志着深度学习的诞生。
2. Hinton et al. (2006) - A Fast LearningAlgorithm for Deep Belief NetsHinton等人提出了深度置信网络(DBN)的模型,该模型是一种多层次的神经网络结构,能够自动学习数据的分布特征,并利用该特征进行分类任务。
这篇论文在语音和图像识别等领域的任务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且DBN成为了后续深度学习模型的基础。
3. Krizhevsky et al. (2012) - ImageNet Classification with Deep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Krizhevsky等人的这篇论文提出了深度卷积神经网络(DCNN)模型AlexNet,通过使用GPU加速训练,将深度学习应用于大规模图像分类任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AlexNet在ImageNet挑战赛中获得冠军,并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
二、深度学习的研究领域1. 图像识别深度学习在图像识别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从最早的LeNet-5到后来的AlexNet、VGG、GoogLeNet、ResNet等模型,通过不断增加网络的深度和复杂性,深度学习在图像分类、目标检测和语义分割等任务上都取得了非常优秀的结果。
英语文献综述 范文
英语文献综述范文English: Conducting a literature review in English requires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search topic, the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ynthesize information, and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to evaluate different studies. The process involves systematically searching for relevant articles, reading and summarizing the key points, analyzing the findings, and identifying gaps in the existing research. A well-written literature review should provide a clear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knowledge on the topic, discuss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findings, and propos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dditionally, it is essential to acknowledge and cite the sources properly to avoid plagiarism and give credit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for their work.Chinese: 进行英语文献综述需要全面了解研究主题,具备分析和综合信息的能力,以及评估不同研究的批判性思维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度翻译的文献综述
作者:刘东雪
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6年第03期
【摘要】深度翻译是翻译实践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其理论来源于文化人类学的深度描写理论。
本文探讨翻译与文化人类学的关系,进而引出美国翻译理论家奈梅·阿皮亚的深度翻译这一概念,指出文化人类学观照下的深度翻译的实质是注释,深度翻译是对译文加脚注、译释和评注等的翻译策略。
深度翻译的研究对丰富翻译研究的理论话语,开阔翻译研究的理论视野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深度描写深度翻译注释文化人类学
一、引言
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与文化的科学,或者也可以讲是从文化这个角度研究人的科学。
美国翻译理论家阿皮亚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下并受到了深度描写的启发,提出了“深度翻译”的概念。
深度翻译是翻译实践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其对丰富翻译研究的理论话语,开阔翻译研究的理论视野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深度翻译的来源——深度描写
1999年,文化人类学的解释学转向代表人物者克利福德·格尔兹提出了民族志的“深度描写”方法。
“深度描写”是人类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注重细节、强调阐释的研究方法,格尔兹提出文化不是一种引致社会事件﹑行为﹑制度或过程的力量;它是一种风俗的情景,在其中社会事件、行为制度或过程得到可被人理解的——也就是说,深的——描述。
深度描写式的民族志感知、阐释行为之间的文化层次,建构一个分层化等的意义结构,解释“这些陌生的行为在那些陌生的地方所具有的自然的意义”。
“深度翻译”是对“深度描写”的借鉴,继承了后者对“语境”和“意图”的重视,并在当代文化相对主义的大背景下充分关注文化差异,对文化翻译的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三、深度翻译的涵义
在深度描写的基础上,美国理论家夸梅·阿皮亚创造出“thick translation”一词,中文译为“深度翻译”或“厚翻译”,具体做法指在翻译文本中,添加各种注释、评注和长篇序言,将翻译文本置于丰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中,以促使被文字遮蔽的意义与翻译者的意图相融合。
阿皮亚提出三个深度翻译的理论要点:第一、强调意图的重要性。
在很多情况下,了解语义并不等于理解意义。
话语是行为的产物,因此和所有行为一样,都具有某种产生的理由,或者说是意图。
第二、强调语境的重要性。
阿皮尔认为,要了解说话者的意图,就要把握语境,需要“深度语境化”。
第三、充分关注差异。
四、深度翻译注释的类型
对于“深度翻译”的具体实践,即添加注解、评注的深度语境化。
注释是对已有作品中的词语、内容引文、出处等所做的说明,一般是针对作品的疑难处进行说明,目的在于使人们能更准确、完整地理解作品。
如下分析了深度翻译具体实践中,注释的类型:
1.专有名词解析。
这是注释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一部分。
专名包括选文中出现的历史人物、地名、概念术语以及选文的来源书籍,这部分注释内容构成全部注释的大多数。
2.背景信息。
强烈的读者意识和服务意识,构成了本书注释编选的一条基本原则。
在这部分注释中,读者可以看到文化方方面面的信息。
3.文内互文。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注重历史传承的民族。
在思想传统上,中国人素有崇古、崇权威的较强倾向。
这点也反映在中国古代翻译话语中。
后世论者经常援引前人的话语来证实自己的论点,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或者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阐发,提出自己的观点。
4.文外互文。
这部分内容指向翻译话语体系的研究,注释中在对某些概念作出语境化解释之后,往往会给出这一方面的国内外相关研究,供对相关论题感兴趣的读者进一步参考。
实际上,其他类别的注释都或多或少提及后人的相关论述与研究,这里主要是按注释内容的独立性作为归纳标准。
五、深度翻译的研究价值
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源语言文本中深厚的文化意蕴和富有诗意的独特表达风格,译者只有通过深度翻译添加各种注释或评注,才能阐释出源语言文本中丰富的语言和文化语境,从而在目的语中充分再现源语言“意义之网”中的语境意义和原作者的意图。
翻译标准的制定不仅与原作内容、风格、文本类型和原作者的意图密切相关,还要考虑文化、社会现实、翻译目的以及读者需求等因素。
译者的选择应以是否恰当为依据,在尽量贴近原文和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之间寻找平衡。
文化人类学视角的深度翻译策略,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首先,拓展了译者的话语空间;其次,再现了历史文化语境,使他者文化发出自己的声音;第三,促进了多元主体间的对话;第四,加强了跨文化交流与理解;第五,强化了译者作为文化协调人的文化身份,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提供平台。
六、结语
在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的格局下,深度翻译在翻译实践中越来越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翻译方法。
深度翻译由深度描写衍生而来,是在翻译文本中,添加各种注释、评注和长篇序言,将翻译文本置于丰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中,以促使被文字遮蔽的意义与翻译者的意图相融合。
深度翻译理念在翻译策略的选择及其对文化的传递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Appiah,K.A.(2000).Thick translation[A].In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C].L.Venuti.(ed.).London &New York:Routledge.
[2]克利福德·格尔兹.韩莉译.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3]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