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粮产业园做成一个“品牌”宁高宁
遇见大咖丨专访“国企放牛娃”宁高宁:“空降兵”打造“新中粮计划”,总资产大增4000亿元
遇见大咖丨专访“国企放牛娃”宁高宁:“空降兵”打造“新中粮计划”,总资产大增4000亿元“心静了,才能听到,才能看到。
心阔了,才能容纳,才能思解……”24年前,宁高宁担任华润“一把手”时,写下了《你是谁》这篇文章,在那之后,他先后执掌华润、中粮、中化、中国化工四家央企,还主导了“两化”合并,每到一处,都奇迹般地将企业带到一个新高度。
宁高宁是《遇见大咖》六季节目采访过的第一位央企负责人,通过采访,我们不仅了解到宁高宁管理央企多年所取得的斐然成绩,更体会到在成绩背后他所承受的巨大压力。
而作为节目中第一位已经退休的大咖,我们也聆听了他在不同阶段的人生感悟,感受到他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各有不同的境界。
宁高宁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底色,如何取得今天的成就和心态?在管理央企的过程中,他是如何克服困难和压力,带领团队创造出卓越的成绩?他又为何称自己为“中粮空降兵”和“国企放牛娃”?2月12日,周日22点20分,让我们在央视财经《遇见大咖》第六季第七期节目中,一起寻找答案。
从“背靠内陆”到“面向内陆”宁高宁带领团队一起再造华润1987年,宁高宁从美国学成归来,加入了华润。
到1999年,宁高宁仅用12年时间,便从一名普通员工一步步成长为华润集团总经理。
当时,华润还仅停留在香港市场,营业额在几百亿左右,而大陆正在热火朝天地发展经济。
宁高宁看到了内陆这个更为广阔的市场,和团队一起,将华润的战略由“立足香港,背靠内陆,走向世界”转为“立足香港,面向内陆,走向世界”。
同时,宁高宁还提出明确的时间表,“要用3-5年时间,在内陆打造一个新华润。
”如此“迈大步”的举措让宁高宁备受质疑和舆论压力,但这些“噪音”并没有影响到他,反而成为他和团队前进的动力。
因为“守成”不是宁高宁的风格,更何况,时代的变化使得华润当时已“无成可守”。
宁高宁带领团队,一边对华润内部进行改革,一边在内陆市场开始大手笔并购企业和业务整合,推动华润从贸易向实业转型。
宁高宁:一半企业家一半干部
宁高宁:一半企业家一半干部作者:来源:《世纪人物》2016年第02期宁高宁的进阶是体制内的职业经理人生存的典型案例。
有太多职业经理人折戟国企的失败案例,宁高宁是个例外。
从商业才能上,他是个职业经理人,长期在国企非纯粹的市场竞争主体又要参与市场竞争的拧巴的二元体制内生存,又要像干部一样听从组织号召。
他甚至比其他央企“一把手”更像个好同志,哪里需要我就到哪里去。
中化集团董事长刘德树63岁了,于是,沿袭了机关干部一样的退休标准。
中粮集团的董事长宁高宁将接替刘的位子。
这和2005年,宁高宁接替退休的中粮董事长周明臣的位子时一样。
当年,宁高宁治下的华润已成为央企在香港最风光的窗口企业。
但是,用体制内的话说,“荣誉属于历史,决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未来任重道远。
”于是,宁高宁去了中粮,又将去中化。
国企的一个重要职能是经济的调节器。
央企“一把手”的任免与组织部门任免干部一样,国企老总基本来自于系统内的任命,目前100多家央企的“一把手”,有40多家由中组部任命,其余由国资委决定产生。
国企的老板一半是企业家,一半是官员。
更高的出路是仕途。
比如那些商而优则仕的“一把手”,东风汽车的陈清泰和苗圩、中海油的卫留成等。
当然,企业家是稀缺资源,央企“一把手”的任免,也要看资本运作能力和公司治理能力。
这两点,恰恰是宁高宁的长项。
在所有的央企“一把手”里,宁高宁更具有职业经理人的素养,而央企的生存法则,不仅需要商业才能,还需要政治智慧。
宁高宁多年所做的不过是体制内的突围。
首先企业策略势必要和当下的政策合拍。
导向性正确才是风口,否则何谈发展。
宁高宁的“老虎论”和当年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做大央企”的思路不谋而合。
他的“老虎论”是这样的:山里有一只恶狼遇到26只猫,面对众多的猫,狼不免心存畏惧,但迫于饥饿,狼还是壮着胆子向一只猫下了手,猫虽多,但无法合力相救,终难逃厄运,结果猫全部被狼吃掉。
尝到甜头的狼每日食猫一只,颇感满足。
宁高宁:做好“国企放牛娃”
宁高宁:做好“国企放牛娃”作者:王环环来源:《记者观察》2021年第04期在中国商界,宁高宁是个举足轻重的存在。
他身上有着“中国摩根”的标签,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担任过四家世界500强企业重要角色的人,并获得了美国《财富》杂志颁发的终生成就奖。
从华润到中粮再到中化与中国化工,宁高宁称自己为“国企放牛娃”,也一直致力于探索国企改革的办法和路径。
“如果一定要找一个词来描述企业家,就是‘开拓者’吧。
”在宁高宁看来,“开拓”代表了创新、组织资源、提升效率、推动社会进步。
作为一个企业家,宁高宁的身上似乎并没有发生过什么乘风破浪、绝地逆袭的励志故事,他领导下的企业都具备强大的实力,但越是强大,越是难以管理。
这样的企业,特别考验领导在平日里细微之处的每一分坚持,只有毫不松懈,才能做到稳中求胜。
“陰差阳错”的求学路1958年11月,宁高宁出生在山东的小城滨州,父母亲是本地医院的医生。
在滨州,宁高宁完成了从小学到高中的教育。
1975年,刚刚高中毕业的宁高宁来到原滨州市辖区内的博兴县插队当了知青。
次年年底,经过严峻的挑选,宁高宁成为江苏某炮兵连的一名新兵。
1978年,恢复高考的第二年,部队里通知可以报考大学了,喜爱念书的宁高宁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那时的宁高宁很想成为作家,于是就报了山东大学中文系。
考试结果出来后,分数还比较高,宁高宁就在犹疑要不要换学校。
等他决心就读山东大学中文系时,被告知中文系人数已经满了。
无奈之下,他的档案被调到了经济系。
之后,宁高宁竟慢慢喜爱上了经济学,还感触到很大的成长空间,于是就决定留在经济系,直到大学毕业。
正是这段“阴差阳错”的经历改变了宁高宁之后的事业方向和人生轨迹。
1983年,宁高宁从山东大学毕业,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
或许是那个“想到更远的地方去看看”的声音仍在心头盘绕,毕业那年,当听说有出国留学机会的时候,宁高宁果断报了名。
在通过全国研究生考试公派选拔后,宁高宁乘坐飞往美国的班机,飞越太平洋,来到了美国,正式成为匹兹堡大学招收的中国内地留学生,攻读工商管理学硕士(MBA),主修财务。
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专题:中粮的战略转型
中粮的战略转型主讲人:宁高宁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很高兴来到山西财经大学,因为我一直觉得在中国的这种商业管理的教育上,在过去,特别是从建国以来,一直到今天,真正有质量的管理方面的教育是在财经大学,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我在华润和在中粮,都有很多山西财经大学的同事。
在财大当时是以财务、会计教育为主的一个学校里面,他们学到了最扎实、最实用、又最能联系企业现实变化的一些知识。
今天整体的MBA相对比较宏观,相对来说比较大而化之,那些知识,相对来说对企业做大做强,走向全球更实用,在企业更受欢迎。
所以今天很高兴能够来到山西财大。
这个题目是来之前出的,叫“中粮集团战略转型"。
来的路上,因为我是第一次来太原,一上飞机,我坐的非常巧,旁边的人我相信他一定是一个我们通常说的煤老板。
因为他上了飞机以后打电话,他说他在北京买房子,他说买两栋,定了。
付定金了吗?没有。
然后说,一把付清了,一把付清了.我听了以后,我说:遇到真人了。
我就想我到了以后怎么给同学讲这个事情?一个人真正掌握了资源以后,应该怎么用这个东西?中国的企业,像上午柳总讲的,有多少可以像联想这样,像蒙牛的牛总这样,扎扎实实做一个企业,做了一个品牌,往所谓的百年老店奔去。
虽然蒙牛出了一个事故,他是一个企业的思维,不是一个投机者的思维,也不是管一个家庭理财的思维,今天炒了这个,明天炒了那个。
从这个来说,我觉得我们的同学,对中国未来的企业来说,如果能培养一批真正使企业能从长远关注股东的权益,关注企业价值、市场价值的人,就太好了。
而如果再掌握了每一个运营的环节,比如有多少人做研发?有多少人做……一个品牌的树立,有多少人去做内部?有多少人去沿着一个目标去做要搞清楚。
因为我来之前,看了网上有一句话,说任志强也来山西了。
我和他合作了很多年,任志强就是做地产的那个,被别人扔鞋的那个。
任志强要来山西(他今天应该不在吧?)他要在山西搞一个基金,这个基金好像是替山西的资金找一些出路。
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发言
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发言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启动仪式暨第五届中国食品[0.00%]安全论坛17日上午在北京召开。
这一次宣传周以“社会共治,同心携手维护食品安全”为主题,主旨在于推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走向深入。
这一次活动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公室等14家单位联合举办,全国31个省区市以及大部分市县也在同步举行宣传周活动。
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与会并表示,在经营过程中,食品安全是最好的投资,食品安全创造价值,创造百年老店,创造真正有竞争里的企业,是企业长期生存有最好竞争力的一个手段。
与此同时,他也认为,食品安全管理需要一个系统,目标是产品力,产品力的核心是食品安全。
他认为,一旦食品产业链系统建立起来后,食品安全在根本上就有了保障。
以下是宁高宁的精彩发言:尊敬的汪洋副总理,尊敬的张主任,今天非常的荣幸代表企业做一个简短的发言。
食品问题本来是一个吃的问题,本来没那么复杂,现在的食品由于质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引起了消费者的担忧,同时也引起了大量的媒体报道,集中在食品问题的事故上,据说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有三分之一的内容是关于食品安全的,特别是等到香港的奶粉不卖给大陆人了,我们觉得食品问题就超出了一个简单的社会现象了,就变成了一个社会的问题,诚信的问题,甚至我在网上看到,有一个网民写了一句话我非常受刺激,因为当时有人说外国的食品也有问题,他说外国的食品有毒也吃,中国的就不吃,这问题就变成了一个国家形象的问题了。
从这个来讲,作为企业,作为参与到食品的这场游戏里边的整个的食品这个行业里面一个参与者,就变成了一个焦点,也变成的一个风口浪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目前,现在中国几乎所有的食品企业一说起来好像底气不太足,好像都被批判,这是我们今天面临的一个现状。
中国的食品问题是不是那么严重?我觉得没有那么严重,因为,我们必须有一个基本的批判,中国的改革开放三十几年以来,中国的食品的水平、质量丰富营养是在提升,特别是中国目前人口的寿命在增长,疾病相对在减少,人口的活力智力体力,运动能力都在提升,所以中国的食品的质量是好的。
谁人不识宁高宁
谁人不识宁高宁韦三水著中信出版社谨以此书献给宁高宁本人,以及像他一样具有职业观念的经理人与企业家。
因为,他和他们的努力、执著、坚强和伟大的商业精神与商业思想需要有人去梳理、整合与记录,使之成为一个可以保留,可资借鉴、参考和学习的“活商业案例”。
我只是努力去尝试这种做法的记录者之一。
--本书作者--宁高宁先生和我有多年交往,算是老朋友。
他以前长期工作在华润,而华润是万科的第一大股东,虽然所占比例从绝对值看并不高。
2004年年底,他从华润集团总经理职位上调任中粮集团董事长,中粮是世界500强企业,摊子大。
他从香港到北京后,我们见面机会少了,但我依然关注着他充满激情的改革举措。
中粮和万科在房地产领域也有一些合作。
在我看来,高宁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推动国有企业向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方向变革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他在20世纪80年代就到美国留学,是工商管理硕士,后来在香港工作,非常了解现代经济和金融市场的规律。
华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企,虽然它确实曾经有一些政策资源优势,但在不断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华润已经成为在机制、习惯、文化上和市场经济接轨的现代企业。
高宁到中粮后,在不少方面又推动了这家央企的改革与创新。
我相信,了解宁高宁的管理思想和实践,不仅对国企,对更广泛的中国企业都有借鉴意义。
这些年,不少经济学家都指出,一个国家最稀缺、最宝贵的资源是企业家才能。
这方面,我比较同意林毅夫教授的观点。
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政府才是最重要的制度(institution)安排,政府的政策决定经济中其他政策安排的质量。
在政府提供了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基本制度安排后,决定企业成败兴衰的关键才是企业家才能以及整个企业的管理、运营和文化。
例如,如果不是中央决定在深圳创办经济特区,今天深圳的很多优秀企业家,根本就不会有出头之日和用武之地。
但是,同样是在市场化的进程中,为什么有些企业走向了注重治理、依靠创新的现代化的道路,而有些企业还是摆脱不了封建主义、权贵资本、家长制一言堂、喜欢投机等等阴影?这的确和企业家的追求、境界有关系。
探究中粮集团老总宁高宁的人生
探究中粮集团老总宁高宁的人生探究中粮老总宁高宁的人生(一)第一次知道"宁高宁"这名字还是在高中复习的时候,那时候的自己很喜欢看《名人传记》杂志,从杂志中的内容初次知道了他的名字,现在已经记得不太清楚当时到底写了他的什么了,给我模糊的意识是这家伙很厉害.上大学之后,我开始疯狂地寻找自己的创业之路,从那个时候开始迷恋上了《赢在中国》,再次看到宁高宁本人是在《赢在中国》的决赛中的那个不眠之夜,评委席上宁高宁先生坐在第一排,在那么多的优秀企业家中他能够坐在第一排被尊奉为"带头大哥",充分说明一点:这家伙不是一般地牛掰春季的时候在家里看的CCTV年度经济人物颁奖晚会上,宁高宁先生再一次出现在耀眼的镁光灯下,在众人的欢呼声中他从容地走过狭长的红地毯,在美妙激昂的主题曲奏响的那一刻,他神圣地高举奖杯向观众鞠躬,我的心灵再一次受到了震撼。
那一刻他的身影和笑容一直在我脑海中萦绕,我个人觉得他诠释了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一生奋斗的真正意义与价值.今天再一次近距离的视角研读他的人生经历,让我觉得有必要写一些东西了,总结一下我自己的心得和感受。
宁高宁,中国山东汉子,一个小镇上医生的儿子,青年下乡插队,后来积极参军,恢复高考之后,努力拼搏考上山东大学。
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着祖国大地,命运又再一次向他伸出了橄榄枝: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获得了去美国留学的机会。
在美国获得MBA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进入香港华润,从一个普通员工做起,在短短的几年内荣升为华润集团总裁。
随着中国加入WTO的脚步不断的加快,宁高宁也开始有了回娘家的念头,华润通过在大陆一系列疯狂的投资和整合,最终在中国大陆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2004年宁高宁再次被一纸调令,空降到中国巨无霸型国有企业中粮集团做掌门。
面对喜忧参半的中粮,他睿智的选择"新官上任不放火"这样让众人费解的举动,当他深入的研究了集团的现状之后,这个企业界的魔兽开始发狂,接下来的一系列惊涛巨浪般的并购狂潮,让所有的人都感觉到了大地的震颤.看了他的简略传记之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家伙怎么能够掌管如此多的部门(119个行业,说句心里话,这么多的行业就是一个一个查询了解都够费劲了,他竟然能够把它们都置入麾下,并疯狂地赚取巨大的现金流),他怎么会有如此大的能力(同时管理200多个高官,个个都是沙场虎将、技艺超群).让一个人去管理119个行业,同时管理200多名高管,并要求每年都要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
宁高宁再造中粮
宁高宁:再造中粮作者:周政华来源:《人民文摘》2012年第02期出任中粮董事长的第六年,宁高宁把抽了35年的烟给戒了。
“因为这几年来我觉得吸烟越来越不合潮流,被人歧视,惹人讨厌。
”宁高宁是一个紧跟时代的人,从18岁高中毕业,到后来下乡插队、征兵入伍、考大学、出国读MBA,在人生的每一个重要节点上,他的履历都与时代的节拍严丝合缝。
2004年12月28日,46岁的宁高宁“空降”中粮集团时,他的任务之一就是给这家老牌国企拧紧发条,跟上全球化的节奏。
此时,中粮刚刚完成从单一外贸企业的蜕变转型,但经营范围仍显庞杂,涉足的行业多达18个。
“如果满分是100分,我给自己打70分,比及格好一点吧。
”宁高宁接受采访时如此评价他过去七年的工作。
从2005年开始,中粮步入了宁高宁时代。
他先是提出了“全产业链”和“有限相关多元化”的思路,为中粮从庞杂的业务丛林中开辟出一条捷径,而后又通过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展开一系列的产业整合和重组并购,再造了一个新中粮。
此时的中粮,已经超越了人们对于一家粮油企业的想象。
多元化与产业链刚到中粮时,宁高宁给自己列了108道思考题,这都是中粮转型要迈过去的坎儿。
杰克·韦尔奇和李嘉诚是宁高宁尊重的企业家,他们分别管理着美国通用公司和香港和记黄埔集团,这两家世界500强公司涉足的产业比中粮还要多,却经营灵活、盈利颇丰。
宁高宁希望中粮也能成为这样的企业。
最初的改变是从一些形式上开始的。
2005年初,出版了12年的《今日中粮报》改版为《企业忠良》杂志;中粮一年一度的“中层干部会”也更名为不那么机关味儿的“中粮经理人年会”;员工们也不止一次听到宁高宁说“中粮的未来一定是从经理人开始”。
1987年,宁高宁从美国匹兹堡大学学成回国后,就到了香港,加入中资背景的华润公司,此后17年,他就一直在那里工作。
直来直去的行事方式,或许是性格使然,但日后看来,与很多国企高管相比,宁高宁市场导向的企业管理理念与这段香港经历不无关系。
宁高宁:重塑中粮
4
I 删批杯
一
C N  ̄N )RI G HI A T I E N
_ _ - … … … _
名人部落 > >
—— —
_ - …
… …事长宁高宁选择在中粮更
豹竞争战略
只有整台 。 .没 有遮遮掩掩 .
了一连串的策略性 井购行动 . 横跨房地产 . 零售业等主体 行业 .目标都直指行业领袖地位.他凭僧资本韵力量开创
出华润巨大的发展空间.加遵了国内产业整台的步伐 .人 们将他称为 用资本整台 产业的探索眚 . 在一次零售连锁 的战略研讨会上 . 众人一致要求介绍
团逸个 多元化企业的管理 方法.真正实现企业 在文化 上. 财务上以及业务上的协 同性 . “守高宁反复提到协 同.
身的企业家 ,选择的是打好产业基础 . 他 曾经给 企业员工推荐过一 本书— —詹姆斯 ・ 柯林
斯所著 的 < 基业长青> 。书中描述 的一种高瞻远瞩类企业
如果没有上述两家企业. 中粮的粮食产业只是停留在
农产 品深加工领域 而有了它们 . 中粮便可将产业链延伸
有这样一个共性.那就是 务实的理想主义 。
谋定而 后动
宁高 宁由华润集团空降 到中粮集团 .从 撑
控超过 干亿资产规模 的华润转战 只有 6 0 元资产的 中 0亿
粮 集团 .资产规 模缩小 .但宁 离宁的境 界并来降低 。在 心 思缜密的宁高 宁看来 成 为一家企业 的空降兵 .无论
十八载华润路
宁高宁来到华润 . 纯属偶然 . 那一年宁高宁辜到美国 匹兹堡大学的工商篱理硕士学位 之后来到香港 . 帮朋友 收购一家银行 . 果银行没买成 .人却睛在了香港 .18 结 6 9 年的华润 正处于调整时期 .
“中国摩根”宁高宁
自 己会 得多 少 分 。
自从 来 到 中 粮 ,宁 高 宁 所 做 的
一
自称 “ 放牛娃”
宁高 宁肯 定不会公 开承认 “ 中 国 摩 根 ” 这 一 称 号 ,他 把 像 自 己 这 样 为 国家 打 工 的 央 企 经 理 人 比 喻 为
“ 牛 娃” 。 放
切 努 力 都 只 有 一 个 目标 :让 中 粮
更 像 企 业 , 同 时 ,他 又 不 能 置 央 企 角 色 于 不顾 。这 使 他 有 点 尴 尬 ,在 受 到 外 界 的 指 责 时 ,他 也 会 为 自 己 的角 色辩 护 。 跟 宁 高 宁 打 过 交 道 的 集 团 管 控 专 家 自万 钢 对 他 的 评 价 是 : “ 是 他 个 理 想 主 义 者 ,有 时 候 主 动 跳 出 来 代 表 一 个 群 体 发 言 ,有 点 堂 ・ 诃 吉 德 的 气质 。”
人物
I Ⅱm IE R 0I] ) E { (I P
宁高宁所做的—切努 力都只有—个 目 : 中粮更像企业 标 让
‘ 国摩根’ ‘ 中 ’ 宁高宁
萧 三 匝
口
宁 高 宁 要 淡 出 中 粮 ? 这 是 一 个 足 够劲 爆 的话 题 。
企 业家宁高宁
3 2 日 ,中粮 集 团 旗 下 中 国粮 月 8 油 控 股 公 司 发 布 公 告 称 ,集 团 董 事 长 宁 高 宁 不 再 兼 任 控 股 公 司 董 事 会 主 席 。 两 天 后 ,中 粮 集 团旗 下 另 一 上 市公 司 中 国 食 品 也 发 布 公 告 称 , 宁 高 宁 将 不 再 兼 任 中 国 食 品 董 事 会
牛 ,莫不 如此 。
企 业 家 。 但 在 熊彼 特 对 企 业 家 的 经
宁高宁:蒙牛新掌门的的精彩人生
宁高宁:蒙牛新掌门的的精彩人生导语:宁高宁:蒙牛新掌门的的精彩人生在企业家群体里,宁高宁既不帅又不酷,也并非雄辩滔滔,但这个毕业于山东大学经济专业后又到美国匹兹堡大学深造的山东汉子却拥有众多粉丝。
兼具理性与率性、温和与霸气,宁高宁身上有种令人倾倒的独特魅力。
初识宁高宁,是在十年前的山东同乡会上。
当时感到宁高宁的名字有点奇怪,读完其名的效果就是“过嘴不忘”。
从变革华润到空降中粮,再到不久前执掌蒙牛,宁高宁成为中国商界的典范,也顶上了“中国摩根”的光环,由此演绎了一段精彩的人生传奇。
中国摩根在北京,要忽略中粮的存在,实在是件困难的事:公交车上是热腾腾的五谷道场方便面;地铁里的广告灯箱里闪耀着福临门的食用油和各种大米;超市的货架上最醒目的地方摆放着蒙牛液态奶、金帝巧克力、长城葡萄酒;便利店里是林志玲代言的悦活饮料……当然,它们都打着“中粮出品”的标志,还有六个大字“产业链,好产品”,下面有行注释:从地头到餐桌。
“产业链,好产品”,这是中粮在每个自己的产品上向外界做出的承诺,也是宁高宁不遗余力地推进中粮全产业链战略的最终目的。
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期待着宁高宁的全产业链能给大众带来真正的放心产品;但对于生意人乃至整个商业社会,关心的却是支撑起中粮全产业链战略的宁式资本运作。
有人这样评价宁高宁的全产业链战略:“全产业链”其实就是早已过时的“纵向高度整合”模式的时尚表述,顶多适合一个全新产业初期,不能当做长期发展战略。
如同水桶原理,什么都做,什么都做不好;又如同品牌定位,什么都是,什么都不是。
真正的“全产业链”不在于拥有,而在于影响。
中粮的“产业链,好产品”,只能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说说可以,却不能迷恋。
对于这样的评价,宁高宁并不生气。
在他看来,这样评价中粮全产业链的人,只是看到了中粮和自己大手笔收购的表象,而没有真正明白这一系列资本运作背后的真实目的。
宁高宁在华润集团的十几年里,“收购”这个词就和他如影随形,也就免不了外人简单地将中粮的一系列资本运作和全产业链划上等号。
中粮大合并宁高宁如何整合分割小单元?公司,宁高宁,分割.doc
中粮大合并宁高宁如何整合分割小单元?-企业,宁高宁,分割商务指南照宁高宁对国资委主导的这次重组意图的具体理解,“国资委确定这个事情,就是为了促进中国粮食市场的流通模式的建立,真正建立新型的中国粮食市场上粮食流通,提高各种食品,研发、营销的整体性。
这两个公司重组可以带来中国这个产业的进步。
”“网”罗天下对于这次重组的具体,宁高宁提到的更多的还是他对于企业和市场网络建设的期待。
中粮和中谷都具备较为完善的产业链,“目前我们这个企业里,还没有真正实现价值链的。
”宁高宁认为。
在宁高宁看来,最为关键的是掌握整个粮食流通的整体价值链,“任何价值链里面不具备真正的力的,或是价值链里面组合不合理的公司,最终一定会出问题。
”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与兼并过后,欧美国家以仓储为基础、工业为支柱、为龙头、物流为延伸的大型粮食和粮食企业集团,已成为当代粮食现代物流的主要代表。
我国的粮油行业如果还分散作战,将很容易被跨国巨头侵占中国市场。
比如A、邦基(Bunge)、嘉吉(Cargill)、路易?达孚(LouisDreyfus)等国际四大粮食集团等。
具体而言,中粮虽然承担了我国95%以上的粮食业务,但由于国内粮食内、外贸的旧体制,中粮内、外贸一体化经营一直难以实现,在国内缺少粮食专用码头、仓储等基础设施,导致中粮集团的粮食物流体系严重滞后。
而中谷在国内有珠江、长江、黄河流域和东北、内蒙古、京津塘地区五大重点经营区域,存在购销网络、仓储运输、粮油加工和科技开发四大体系,营销网络覆盖全国。
这正好与中粮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互补。
细分而言,宁高宁的感觉很乐观,比如小麦的内销怎么搞,这是中谷做的事情;但将来可能要和中粮结合。
中谷的玉米加工比较强,出口比较弱,这就需要中粮的出口渠道。
中谷释压中谷粮油集团公司的总经理张建辉,在这次会议上提出由于个人的原因,需要退出中粮的接管工作,修养一段时间。
接替他的是从中粮物流部调任过来的栗明,这位时任中粮集团总裁助理的新中谷掌舵人,似乎和中谷有着不小的渊源。
宁高宁:告别摩根时代
的杰 克 ・ 尔奇,18 韦 96年也 在 此 年 龄将 G E 公司一切改 组都纳人掌控 之中。 不过 ,宁 高宁头上 的光 环可 不是 “ 国 中 的杰克・ 韦尔奇” ,而是 “ 中国摩 根” 0 1 。20 年,
去,小 麦进 来 以方便 面出去,整 个公 司会 由
此成为一部前后联动 的机 器。 20 09年 1 1 , 中粮 集 团 召开 高层 月 7日
Hale Waihona Puke 宁高 宁终 于找到 了全产 业链 这根 “ 竹 务虚会, 宁高宁正式提 出 “ 全产业链”的想法。 签” ,将整个中粮像糖葫芦一样穿起来 。 全产业链战车开始发动 。中粮 下子铺开T4"
对 国资委来 说 ,这 是 个 很大 的创 新。据 说.
现在不行 宁高宁觉
于旭波 汇报工作 时,国资委主任 李荣融 几次 他调到 了经济 系。毕业 后 宁高宁赴美 国匹兹 得 没有预 算 的业 务不是好业 务,预 算一旦确 因赞 赏打断 他的发言。李 荣融的 态度可 以理 堡大 学,攻 读工 商 管 理学 硕 士,主修 财go - 解: 曾几何时 ,中粮 是让 国资 委 比较头 痛的 这 成为后来他令下属畏惧的原因之- : 学历构 了央企 中产业运作方 向垂直一体化的典范。
三个字, 中猛 然一动,好 像 下 心 “ 子顿悟 了” 。 如果 把 中粮 的 资产 像 沙发 一样 重 新 排 序,排序 的规律从 “ 出口” ,也 就是 从终 端消
宁高宁 : 告别摩根时代
文 | 伊 凡 何
费品切入 ,反推 到各 个环 节,产 品就能 在链
【励志人物】宁高宁:蒙牛新掌门的的精彩人生
【关键字】励志人物宁高宁:蒙牛新掌门的的精彩人生在企业家群体里,宁高宁既不帅又不酷,也并非雄辩滔滔,但这个毕业于山东大学经济专业后又到美国匹兹堡大学深造的山东汉子却拥有众多粉丝。
兼具理性与率性、温和与霸气,宁高宁身上有种令人倾倒的独特魅力。
初识宁高宁,是在十年前的山东同乡会上。
当时感到宁高宁的名字有点奇怪,读完其名的效果就是“过嘴不忘”。
从变革华润到空降中粮,再到不久前执掌蒙牛,宁高宁成为中国商界的典范,也顶上了“中国摩根”的光环,由此演绎了一段精彩的人生传奇。
中国摩根在北京,要忽略中粮的存在,实在是件困难的事:公交车上是热腾腾的五谷道场方便面;地铁里的广告灯箱里闪耀着福临门的食用油和各种大米;超市的货架上最醒目的地方摆放着蒙牛液态奶、金帝巧克力、长城葡萄酒;便利店里是林志玲代言的悦活饮料......当然,它们都打着“中粮出品”的标志,还有六个大字“产业链,好产品”,下面有行注释:从地头到餐桌。
“产业链,好产品”,这是中粮在每个自己的产品上向外界做出的承诺,也是宁高宁不遗余力地推进中粮全产业链战略的最终目的。
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期待着宁高宁的全产业链能给大众带来真正的放心产品;但对于生意人乃至整个商业社会,关心的却是支撑起中粮全产业链战略的宁式资本运作。
有人这样评价宁高宁的全产业链战略:“全产业链”其实就是早已过时的“纵向高度整合”模式的时尚表述,顶多适合一个全新产业初期,不能当做长期发展战略。
如同水桶原理,什么都做,什么都做不好;又如同品牌定位,什么都是,什么都不是。
真正的“全产业链”不在于拥有,而在于影响。
中粮的“产业链,好产品”,只能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说说可以,却不能迷恋。
对于这样的评价,宁高宁并不生气。
在他看来,这样评价中粮全产业链的人,只是看到了中粮和自己大手笔收购的表象,而没有真正明白这一系列资本运作背后的真实目的。
宁高宁在华润集团的十几年里,“收购”这个词就和他如影随形,也就免不了外人简单地将中粮的一系列资本运作和全产业链划上等号。
宁高宁--倾情奉献中粮集团构建核心竞争力
*Motorola公司建立了在其无线电通讯技术专长基础之上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使其在核心业务交换机等通讯 产品市场上享有持久的优势地位,而且在BP机、双向移动无线装置和蜂窝式电话等产品领域也遥遥领先
*Sharp公司的液晶显示技术,使其在笔记本电脑、袖珍计算器、大屏幕电视显像技术等领域都比较容易地获 得一席之地
•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的基础和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源 • 企业竞争力是多种多样的。对于具体企业来说,不是每种竞争力都同样重要、等量齐观的 • 核心竞争力是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5
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输入
资源
企业生 产过程 的投入
系统
能力
一组资 源的整 合
是否满足一定 的检验标准
独特性
•指那些极少数现有或潜在竞争对手能拥有的能力 •有价值而普遍存在的资源和能力可能会造成对等的竞争,只有当企
业创造并发展了那些与竞争对手共有能力不一样的能力时,才会产 生竞争优势 •如果某技能为整个行业普遍掌握,但企业在这个方面的水平远远高 出其他公司,这种技能也是核心竞争力 •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
19
评判标准之二——核心竞争力是不可替代的能力
不可替代性
•某一特殊能力无法被其它能力所替代 •一种能力越难被替代,它能产生的战略价值就越高,就 越能给客户带来价值
•企业的专有知识以及建立在经理和员工之间信任基础上 的工作关系就是很难被了解、也很难被替代的能力
20
评判标准之三——核心竞争力是独特的能力
23
西南航空公司的活动体系
活动
无餐饮
无订座 服务
频繁可靠 15分钟的 的起降 通道逗留
有限的 乘客服务
宁高宁的三个关键词
宁高宁的三个关键词作者:陈艾来源:《商界·中国商业评论》2009年第09期谁人不识宁高宁,谁人真识宁高宁?从华润到中粮,所有人都看到宁高宁在资本市场叱咤风云挥斥方道。
但谁又看到了宁高宁隐秘的内心世界?宁高宁已经成为一个符号。
年7月,中粮联手厚朴基金入股蒙牛,幕后推手宁高宁又一次出现在媒体的聚光灯前。
此时,距离宁高宁入主中粮时的宣言——“用五年时间使中粮成为中国粮油食品业真正最强大的企业”正好五年,毋庸置疑,中粮在宁高宁资本魔杖的拨弄下,收购新疆屯河,接手五谷道场,推广“福临门”,入主蒙牛……一番眼花缭乱的变阵,中粮已经在事实上成为中国粮油食品业的第一品牌。
曾经在华润顾盼自雄的宁高宁,用中粮再一次证明了自己。
谁人不识宁高宁!然而,聚光灯下的宁高宁,我们能看到的,是他的骄人业绩,是他的缜密运作和落落大满的管理文章。
很少有人注意到宁高宁曾经的文学学士身份,他的内心世界,他的感情生活,外界更是一无所知。
谁人真识宁高宁?关键词一:职业中粮以61亿港元的代价收购蒙牛20.03%的股权,是今年中国食品行业最大的一起收购案。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收购期间,居然有传言称宁高宁被“停职学习”。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中粮集团的反应是向公安机关报案!看起来,宁高宁的职业化精神已经深深地渗入了中粮集团。
职业化,是宁高宁将自己激荡的内心与严谨的工作表现截然分开的基本依据。
从军使他第一次受到职业的锻造:在军队里。
没有个人性格,只有组织意志;在美国匹兹堡大学的工商管理学习,他接受了西方管理体系里,工作与生活完全分开的理念;而香港华润的工作经历,使宁高宁的个人理想在高度市场化与国际化的环境里进行了无缝对接。
也正是这段经历,使他完全形成了职业经理人的人生规划,从而奠定了其职业化的性格定位。
也正是香港华润,把宁高宁推向了新国企职业经理人的全新历程。
“中国公司的未来,一定是从职业经理人开始的”。
宁高宁把职业经理人的定位划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经理人的职业来自信任和委托,看管别人的钱财,不要把经理人与所有人搞混了:二是经理人还得是艺术家,艺要精,要把别人的钱财看好,作为经理人,要让信你的人财富不断增加,不然就不是一个好的职业经理人:三是经理人也是一种商品,今天好销,明天可能没市场,关键看你本身的质量,这种市场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压力中会有不同味道,经理人各种味道都要学会耐心品尝。
向宁高宁学习如何重组整合国有企业——中粮集团篇
向宁高宁学习如何重组整合国有企业——中粮集团篇作者:王国强宁高宁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大师,他先后担任华润集团、中粮集团、中化集团三家国有企业的掌门人,并且在任内都发起了公司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并购重组整合,最终成功将这三家企业都带入了世界500强,宁高宁和宋志平、张瑞敏等杰出国企领导人一样,用成功实践,证明了中国特色国有企业制度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是国企改革值得借鉴的样本。
今天开始,我们介绍学习一下中粮集团的重组整合,借他山之石解决国有企业改革中遇到的问题。
一、为什么中粮集团的重组整合值得学习中粮集团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企业,肩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集团明确以打造国际大粮商的目标,通过与中土畜、中谷、华粮、华孚、中纺五家央企的重组,建立起以粮、油、糖、棉为核心的产业格局。
实现“四粮合一”。
中粮贸易是中粮集团原有粮食进出口业务和中谷的粮食内贸业务、华粮的粮食物流业务、中纺的粮食贸易业务重组而来,重组后打造世界一流粮食流通企业,年粮食贸易额3000万吨以上。
“四油合一”重组。
中粮集团原有油脂业务、中粮国际中国区油脂业务、中谷油脂、中纺油脂重组后,“打造世界一流油脂公司”,保持国内油脂行业领导者地位。
中粮糖业与华孚食糖业务重组后,“打造国际大糖商”,国内市场份额占比超三成。
中粮肉食是由中粮集团原有肉食业务和华孚肉食与冷链业务重组而来;中粮工科是由中谷原有粮油食品工程业务和华孚粮油食品工程业务重组而来;中纺集团的棉纺业务则独立成为专业化公司,打造国际大棉商。
中粮集团通过专业化整合、战略性重组,突出做强了核心主业,实现了国有企业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二、中粮集团做对了什么?第一,坚持专业化发展,对同类业务坚决合并。
如前所述,中粮集团在发展粮食贸易、油脂加工、糖业、肉食加工等几大产业时,都对原来中粮、中纺、中谷、中糖等企业的相应版块进行了同类合并整合,以专业化为目标跨集团跨企业整合;第二,坚持战略引领,做行业第一,在重组中有进有退,坚决退出非主业非核心资产和低效无效资产。
宁高宁简历
宁高宁简历篇一:中国经济人物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客服设为首页2012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揭晓12月12日,2012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公布。
获奖名单紧扣“实体经济”的主题,涉及传统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新兴产业以及互联网、金融等行业,充分体现了2012年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国企改革创新、互联网产业变局等多方面的特点。
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终身成就奖:郭鹤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梁稳根、马云、杨元庆、宁高宁、王健林、张维功、胡问鸣、宋志平、郁亮、关锡友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创新奖: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任务团队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新锐奖:雷军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提名奖:周海江、鲁伟鼎胡占凡:积极履行媒体责任为中国经济提供舆论支撑12月12日,2012 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盛典系列活动在北京隆重举行。
中央电视台台长胡占凡表示,中央电视台愿意积极履行媒体的责任,为全球经济复苏和中外经贸合作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撑,源源不断地传递信息和力量。
[观点]周放生:规范、有序、科学、有组织地改革国企 [观点]中国应考虑与他国共构全球金融新框架 [观点]张维迎:国企影响社会公平竞争 [观点]朱光耀:2013年中国外部经济环境充满不确定性 [观点]佐利克:中国经济发展关键在于结构性转型 [观点]成思危:明年GDP增长目标应定为7% [观点]佐利克:中国金融系统亟待改革2012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盛典系列活动●颁奖晚会[实录]时间:19:00-21:30内容:见证2012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产生●实业论坛开幕、主旨演讲[实录]时间:9:00-12:00议题:怎样让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保持平衡,让企业家不再成为“弃业家”。
●论坛:国企的承担与突破[实录]时间:14:00-16:00议题:国企改革的下一步该向哪里走?● 2012年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品牌价值评价结果发布会[实录]时间:14:00-16:00内容:国家质检总局对我国已在境内上市的股份制企业拥有的自主品牌首次开展的货币价值测算和评价结果。
接管中粮11年宁高宁临别赋长诗《如果》
接管中粮11年宁高宁临别赋长诗《如果》58岁宁高宁调任中化集团董事长,赋长诗《如果》告别中粮2016-01-05 20:46:1358岁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粮”)掌门人宁高宁将赴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下称“中化集团”),出任董事长。
2016年1月5日下午,中国中化集团公司召开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大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王京清宣布中化集团公司主要领导变动的决定:宁高宁同志任中国中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
中化集团原董事长、党组书记刘德树到龄退出领导班子。
董事长职务的任免按有关法律规定和章程办理。
宁高宁十一年前,在华润集团任职近20年的宁高宁,空降到中粮接替周明臣出任董事长一职。
宁高宁刚接手中粮时,中粮资产近600亿元,而现在的中粮资产已超过719亿美元(约合4654.23亿元人民币),在2015年《财富》全球500强排行榜中名列第272位。
宁高宁,1958年11月生,曾主修过经济学,是资本运作高手。
其收购整合的能力在业内可谓出名,早在华润时,宁高宁就已展现了其在资本市场的运作能力。
除了曾在华润集团公开大举投资内陆业务外,其还对华润集团完成了多元化改造的初步战略。
在华润的诸多并购事件中,最为人熟知的当属其主导的华润雪花啤酒的一连串并购整合。
在华润任职期间,宁高宁还将把华润集团从外贸企业转型为投资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宁高宁加入中粮后,又主导了五十多起的并购,先后涉足五谷道场、蒙牛等公司。
2013年,中粮击败对手中储粮,收购粮食物流企业华粮,中粮、中谷、华粮三家粮食央企“三粮合一”,实现了粮食内贸、外贸、物流业务的统一,中粮也成为国内最大的粮油贸易商。
此外,宁高宁还力推中粮集团的“全产业链”构想,其提倡各板块沿着产业链不断发展,形成了包括福临门食用油、长城葡萄酒、五谷道场方便面、大悦城Shopping Mall、亚龙湾度假区等在内的诸多品牌产品和服务组合。
如今,中粮的业务涉及农产品贸易、物流、加工和粮油食品生产销售等,为接近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提供粮油食品,产品遍布多领域。
中粮集团-宁高宁文摘
空降兵2005.05 总第2期◎ 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空降兵又好像一位陌生人闯进了一场热热闹闹的家庭聚会这个题目一写下来,就觉得文章不好写,可想了半天,又觉得绕不开,因为我自己在无意之中就做了空降兵,不先说说这件事,以后的话也不好说。
企业的空降兵,无论是哪个层面上的,都会是一件很尴尬的事,就像是一场正在进行的激烈的足球赛中突然换上一名队员(可能还是队长),这名新队员对他的队友和球队的打法并不了解,他要在比赛中融入到队伍中去,很容易造成慌乱;空降兵又好像一位陌生人闯进了一场热热闹闹的家庭聚会,他不知道大家正在谈什么,也不清楚这个家里的很多故事,这时候他开口讲话,很容易唐突。
企业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它有大脑,有耳目,有骨骼,有肌肉,有心跳,有呼吸,具备了一个有机生命的所有特征。
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自然的、有机的成长是最健康,风险最小的。
空降兵是外来的,外来人加入到企业组织中来,有点像器官移植,可能会带来新的变化和动力,但也一定伴随着额外的风险,这与企业通过并购来发展有相似的道理。
前几天见到可口可乐公司的董事长,问他为什么在退休了两年多以后又回来公司工作,他虽然说了很多原因,但我相信,可口可乐不想请一个不是可口可乐公司的人来做董事长是主要原因。
虽然这样,这几年企业界空降兵的现象还是很多,成功的像是IBM的Louis Gerstner,不成功的,也是最近刚离开公司的惠普的Carly Fiorina。
虽然我们的公司与人家比起来差得很远,有些不可比,但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
虽然空降兵因为缺少了平稳的延续性,会带来更多的挑战,但它在企业发展的某个特定阶段上,作为企业管理和改革的一种方法,看来还会继续存在。
同时,这种方法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新加入到企业中的空降兵本人,都会带来更多的考验。
企业管理的理论虽然很多,可在空降兵这件事上没有太多的指导,不像企业中的成本管理、市场营销一样,有些大家有相当共识的理论。
空降兵的职务是任命而来,可以画在组织结构图上,但不是工作中形成的自然的领导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中粮产业园做成一个“品牌”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通过产业园模式实现生产环节系统性低成本的同时,还可以实现集团在各个区域统一的对外形象、统一的品牌、统一的政府关系。
要逐步把综合产业园做成一个“品牌”,就像我们的“大悦城”,到各个地方政府一谈,对方非常容易接受,非常支持。
因为我们的项目确实可以提升当地的形象,还给地方政府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这样我们就能够逐步形成自身独特的优势。
在“综合产业园”的基础上提出集团的区域战略从集团的长远发展来看,如果把“综合产业园”建设的意义仅仅定位于加工环节的协同,我认为还是不够的。
产业园应当开启中粮下一步发展的一个新思路——就是从产业链到产业园,再到集团的区域战略——要解决中粮作为一个全国性的公司,怎么样真正覆盖到全国各个区域市场、在各个区域取得竞争优势的问题——这是一个关乎“全产业链”战略如何落地的重大问题。
在1987年外贸体制改革之前,我们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公司——不仅有北京总部,还有各地的分公司,有一个覆盖全国的网络。
但外贸体制改革之后,总公司与各地分公司脱钩,中粮突然之间就只剩一个总部了。
那以后,中粮又进行实业化转型,又实施了“集团有限相关多元化,业务单元专业化”的战略,通过不断的业务扩张和市场开拓,才逐步有了今天这个局面。
那明天呢?中粮集团能不能变成全国人民的中粮?能不能成为一家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可以引领中国人生活方式、可以影响并带动产业发展的全国性公司?是不是我们在北京,在福临门大厦这个楼里面呆着就可以实现?还是说我们可以采用一种什么方式去覆盖全国的各个区域市场,从而彻底地深入到全国各地人民的生活中去?现在北京有个京粮集团,在北京它是我们一个很强的竞争对手,如果上海再有个上粮,天津再有个天粮……如果全国各个区域都有了我们的强劲竞争对手,那还有没有我们中粮的市场空间?这本身就是我们的一个思维问题——我们能不能既有一个全国性的中粮集团,又真正实现本地化经营。
就像汇丰银行,一直定位于The World's Local Bank,直译过来就是“世界的本地银行”——世界性银行,本地化经营。
再来说中粮集团,能不能把一个全国性中粮,具体化为一个个本地化中粮,在立足各个区域市场的基础上实施全国化经营。
以成都产业园为例,我们能不能以拿下四川省这个区域市场的心态来看待我们的产业园?能不能在四川省建一个小中粮集团?四川这个地方比较封闭,因为交通的问题,与别的地方不太容易形成统一市场。
由于它的这种相对封闭性,一旦在这里建立了竞争优势,就比较容易保持。
如果我们具体到每个区域平台上看,“全产业链”就更加必要。
在这个区域里面,我们的业务真正实现整体化,真正实现对市场、对客户、对消费者的覆盖,让这个区域里面的民众、政府都真正感受到中粮集团的存在。
经营思想的统一高于物理上的统一我希望我们的综合产业园建设能够带着一种思想、带着一种方式进行,而不是简单地把产业园当成一个硬件、一个综合加工厂。
按我们的经营实践来看,经营思想上的统一应当高于物理上的统一。
当然,要实现经营思想上的统一,总是需要有个形式和载体,没有载体是不行的。
但反过来说,只有载体这种物理形式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要赋予一种思维在这个载体里面。
只有这样,我们在看问题的时候,才能够不是简单地从我们各业务自身的角度出发。
再深入一步思考,我们在建设一个产业园的同时,在制造供给的同时,能不能创造有效需求出来?我们能不能为消费者、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能不能在区域市场真正地占据一个领先的市场份额?所以,我们的产业园建设一定要有一个系统思考,要使各业务立足于综合产业园形成经营思想上的统一。
关于内部运行机制的问题,比如出资主体的问题、怎么协调各业务之间及单元与产业园之间关系的问题、财务核算的问题、费用分摊的问题、考核的问题、管控模式的问题等等,都是我们内部的问题,都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解决的问题。
我们绝不能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就不搞产业园、就不搞区域战略、就放弃区域市场。
还以四川为例,如果我们现在所有在四川的业务形成合力,则五年以后,中粮在四川所有的客户和消费者,都能感受到中粮是一个很好的供货商、一个很好的生产商、一个很好的品牌。
四川有差不多九千万人口,每个人都要吃东西,这个市场大得很,如果我们能够占据一个比较大的份额,那将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数字。
从区域战略地图到组织架构图过去我们画集团的组织架构图,总是职能部室—业务板块这种形式。
但是,这种图无法表示出我们的市场和客户到底在哪里,所以未来必须要形成我们的区域战略图,这个区域战略图要和我们的业务架构、管理架构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我们的产业和区域的结合、实现我们的战略在区域上落地。
通过规模化和专业化的结合,实现各业务在区域上的协同,进而实现集团业务的整体性多元化。
企业存在一个固有的问题,就是规模化与专业化之间的矛盾问题。
所以,我们一定要在规模和专业化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现在,我们希望把业务放在一起,实现规模化、整体性所带来的系统低成本,同时我们也希望,我们的每一个专业化的业务,都能实现专业化的管理。
这之间就会存在一个矛盾,很难解决的一对矛盾。
这个必然是很难的,因为如果容易的话,也就不需要我们这些人了。
所以,当我们说中粮集团在这个行业中是一个比较大的公司的时候,那么我们所面临的问题肯定就是中粮集团是一个比较难管的公司。
实际上,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的话,则我们的组织架构就必须要落实到区域上,这个区域不仅仅是生产性区域,而更多的是一个市场份额区域,因为客户的认可和最大的市场份额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所以,今天来看,我们在区域上能否成功,就成为我们的“全产业链”战略能否落地、能否最终成功的关键因素。
我们可以逐步地把每条产业链,到全国范围内去覆盖各个区域,在每一个区域里,我们的业务都实现有机协同,只有这样,我们的业务才能够实现一个全国性的协同。
如果我们真正能够实现全国的销售、原料的种植和采购、品牌的运营、产品创新和科技研发等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的有机协同,那我们这个“全产业链”战略就可以落地了。
在这个基础上,中粮集团每推出一个新产品,我们就可以迅速把它推到全国市场,每次做品牌推广,都可以在全国产生很大的影响力。
这是我们的目标,我们正在逐步实现的过程中,可能需要5到10年的时间,这是一个不断演进、进化的过程,包括我们团队的思维、我们的能力、我们的投资,这个过程还可能产生反复,但大方向是不会错的,这个过程自身最终能够把中粮集团变成一个真正的全国性的、在行业里有领导力的、真正服务了全国消费者的粮油食品公司。
在这个过程中,任何短期的、局部的、个体的、自私的小思维,如果妨碍这个大目标的实现,都是不对的。
产业园和区域公司的自主权应当逐步给产业园或未来的区域公司相对大一点的经营权,使它逐步能够对这个区域有一定的把握和影响。
这里边还是存在一对矛盾,“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这对矛盾永远会存在,因为你不给区域上一定的权力,它就没有积极性;如果给的权力太大,又会有点乱。
我们可以试验一下,赋予各区域管理平台一定的经营权,使其对当地市场有相当的能动性。
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十几年前,沃尔玛在深圳第一家山姆店,现在看来非常可笑,它当时是个全球性的采购系统,当时在超市卖轮胎、千斤顶、润滑油,因为美国的超市里面都卖这东西,而在中国,发现放了一年多没人买。
这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僵化的教条主义。
当然,老外也不简单,学得也挺快,从卖千斤顶到卖甲鱼,都转变过来了。
这个转变是市场逼来的。
我们也会发生这样的转变。
我们调整所谓的产业园、区域公司、总部、单元的管理关系,大家尽可以用开放和试验性的心态来看他,我们允许试验,允许在一定的范围内试错。
从这个角度来说,产业园或区域公司的负责人的角色非常重要,这个人一定是一个有战略思维的商人,一个能带领和推动业务进步的人,一开始可能自己不去管业务,或没去经营业务。
但他必须是这个区域的领导者,他知道什么地方可以建产业园,什么业务可以进产业园,这个区域什么东西可以销售,这个区域应该怎么做市场,管理平台的架构应该怎么设置,他应该有相当强的建议权,他绝不能是一个仅仅听指挥的下级。
我们必须站在中粮集团全国战略的高度来看这个事情。
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强调,在“全产业链”战略下,业务单元是主体,这是我们基本的管理骨架,这个不能变。
我们必须要逐步学会把握好这两个管理维度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架构之中的人,就像骑自行车一样,一开始学会的时候抓把抓得很紧,慢慢就放松了,因为他知道怎么把握了。
管理也是一样,这个对我们来讲都是非常大的考验,我们这个过程就是逐渐进步的过程,逐步学会把握“度”的过程,逐步磨合的过程,最终每个层面都会有活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始终需要保持的是思维不断改进、优化的头脑。
近期内做好一个综合产业园项目前面讲的都是我们的远期目标,我们看着远期目标的同时,要把近期的事情做好。
近期内,我们的团队要首先做好一个综合产业园项目的推进和建设,比如四川,一步一步地扎扎实实地,从选址、规划布局、投资建设、设计管控模式一直到项目运营,每一步都设计好、执行好。
希望我们建成了以后,真正成为一个区域性的、内部有机协同的、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占据相当市场份额的、对当地经济做出较大贡献的区域平台。
如果第一个成功了,我们就可以往全国复制,我们就会变成比较强的全国公司,否则,京粮、上粮、天粮……就可能会把我们中粮架空了。
这个和我们的“全产业链”战略完全不矛盾,而且是“全产业链”战略的延续、是“全产业链”战略落地的重要载体,是我们这么多年经验积累、不断思考得出来的结论。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