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初探——以《赤壁之战》为例解读“文”与“言”的关系
《赤壁之战》教学体会
《赤壁之战》教学体会《赤壁之战》是根据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有关情节改写的。
全文按曹军南犯――火烧战船――曹军大败”事情发展顺序记叙,脉络清晰,语言通俗,但蕴含于字里行间的道理却很深刻。
我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材特点设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教学,下面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充分地自主,体现自主学习的基础性l、自觉的学习意识。
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意识要靠教师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口,诱发他们的求知欲。
可采用语言激趣、情景激趣、谜语故事、问题悬念等教学方法。
《赤壁之战》选自《三国演义》,开课前我巧用VCD光盘,再现电视剧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及曹操、周瑜、诸葛亮等人图像。
用音乐及图像渲染气氛,激起学生想知道战斗场面的情绪。
这叫情景激趣。
第二课时一开始时,我又采用的是悬念激趣法,如: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后,让学生谈谈我们己知道什么,我们还想知道什么?学生在已知战争原因的基础上迫切想知道战争经过与结果,这样就把学生坐等教师讲授的被动心理状态一下子就变成了想主动了解的欲望。
自觉学习的意识被唤醒,这是上好一课的基础。
2、足够的学习时间。
当学生想了解课文战争的经过与结果的时候,他们很想自己去读、去想,自己从中获得某方面的满足,这是学生心理特点所决定的。
因此,我在教学中给学生留有足时间,让他们有时间去读,有时间去想、去问,甚至讨论,直至他们自己认为读懂了某个内容为止,时间是自主学习的保证。
3、自由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性格、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千差万别,在课堂上教师不拘于一种或几种学习方式。
如:读书时,可以大声朗读,可以几个人齐读,可以分节读,更可以默读,这都看他自己的爱好,他觉得怎样读效果好,就怎样读。
学习某部分内容时,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教师不限定学生非要“先读、后画、再找,最后体会”不可,教师给予足够的信任和尊重,能鼓起学生自主学习的风帆。
需要合作时,与自己的伙伴组成一组,愿意几个人一组就几个人一组。
结合《赤壁之战》综合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结合《赤壁之战》综合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一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该如何将综合素质教育和文学经典读物有效结合呢?就让我们以《赤壁之战》为例,探索一种可能的途径。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役,也是文学经典《三国演义》中的一段重要篇章。
如何利用这个历史事件结合综合素质教育进行教学呢?以下是一些探索和实践:一、历史知识的学习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战争原因以及战争的过程和结果。
这些历史知识的学习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还能让他们意识到和思考决策的重要性。
二、团队协作的训练《赤壁之战》中,曹操军采取了分兵两路的作战策略,但却被刘备和孙权联手击败。
这个过程就是一次很好的团队协作的案例。
在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他们协作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锻炼团队合作能力,也可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三、思维能力的拓展除了历史知识和团队协作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小游戏和任务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把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扮演曹操军和刘备、孙权联军,并要求他们在一定时间内想出一份可行的作战计划。
这种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能让他们在互动中更好地理解《赤壁之战》的战争策略。
四、语文素养的提升《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阅读该小说不仅能够了解历史文化,还能够培养学生们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中,可以将适当篇章进行解析和学习,以让学生深化对该作品的文学价值的认识。
结合《赤壁之战》的教学方法可以在不断演变中不断探究发展的途径。
综合素质教育的实践和探索还有很多,让我们一起前进,为培养学生的多元化素质付出更大的努力。
《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
《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赤壁之战》中的战略战术、人物性格和故事主题。
3. 提高学生对古代战争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赤壁之战》原文,感受语言魅力,理解故事情节。
2. 故事梗概:介绍《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
3. 人物分析:分析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4. 战略战术探讨:讨论《赤壁之战》中的战略战术,学习古人的智慧和勇气。
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和总结《赤壁之战》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赤壁之战》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难点:分析《赤壁之战》中的战略战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主题。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战略战术和人物形象的看法。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战争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战略战术。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魅力,理解故事情节。
3. 故事梗概: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
4. 人物分析:分析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5. 战略战术探讨:讨论《赤壁之战》中的战略战术,学习古人的智慧和勇气。
6.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和总结《赤壁之战》的主题思想。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参与情况,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的质量,检查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分享交流能力。
《语文教案-赤壁之战》
《语文教案-赤壁之战》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赤壁之战》的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掌握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赤壁之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1)曹操大军南下的原因和形势。
(2)诸葛亮和周瑜的智谋。
(3)赤壁之战的经过。
(4)战后的影响和意义。
2.2 教学重点理解《赤壁之战》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领悟文章主旨。
2.3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赤壁之战》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探讨其现实意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三国演义》和《赤壁之战》,激发学生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
3.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智谋,探讨赤壁之战的意义。
3.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深入分析课文内容。
3.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4.3 课程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三国演义》原著,《赤壁之战》相关注释和解析。
5.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5.3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计算机等。
第六章:教学方法6.1 讲授法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和战争经过。
6.2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6.3 案例分析法分析《赤壁之战》中的经典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
《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人物和故事情节;分析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提高文本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赤壁之战》原文阅读。
2.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
3.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文学知识解读文本,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人物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艺术特色。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赤壁之战》的故事情节,概括作品主题。
2. 分析《赤壁之战》中的文学手法,举例说明。
3. 结合个人感受,谈谈对《赤壁之战》中爱国情怀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赤壁之战》的故事情节、人物和作品主题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赤壁之战》中文学手法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作品情感态度的认同,以及爱国情怀的培养。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
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作品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
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图片和地图,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故事发生的时空背景。
2. 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中人物的语言、情感和性格特点。
3. 设计情景模拟,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亲身体验赤壁之战的场景和氛围。
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的关系
如何处理文言文教学中“言”与“文”的关系所谓“文”是指字词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所谓“言”是指字词句本身的意义或作用。
语文教育家张志公说,“所谓阅读就是老师带着学生走进去走出来”。
文言文阅读也是如此,这样一个进去、出来的过程,体现在文言文教学里,言是一个桥梁的作用,最终是为文服务的。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文言并举,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我想,语文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积累,还是“文化”的积累。
2009年高考中,湖北一考生用文言文写就的《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获得满分。
作为中学生,在考场中能大胆选用文言文的形式写作,并运用得比较成熟,说明该考生阅读了大量书籍,有较强的古典文学功底。
此文对于革命先烈的赞颂,对于英雄主义的抒发,又体现了该考生独特的思想感悟和一定的人文素养。
该考生取得如此成绩,不仅依靠文言知识的积累,更得益于平时古典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熏染。
如何让这一成功的个例成为普遍现象,如何让大多数学生都能用文言文写出文质兼美的作文呢?作为一名在教学一线工作多年的教师,对此感慨良多:1、重“言”轻“文”的无奈当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重言轻文的现象十分普遍。
高考文言文阅读题,更侧重对文言知识的检测,而弱化对文章人文精神、思想文化层面的考察。
如果高考考查形式改一改,设想在大作文之前要求用文言文写一篇小作文,或文言文阅读题更侧重对人文思想的考察,我们的高中文言文教学就不会如此被动。
高考考查方式不变,教师在分数的压力下,平时的指导思想和教学方式很难有大的改观。
立足现实,我们不能奢求高考对于文言文的考察方式在短时期内有大的改变,但是从学生的长远发展,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大目标来看,我们必须改变重言轻文的现状。
单一枯燥的说教式、灌输式的文言文教学方式虽然有短期之效,从长期看却会扼杀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丧失对于文章之美的鉴赏能力,进而丧失人文素养的积累。
《赤壁之战》一文教学设想及教后随感.
《赤壁之战》一文教学设想及教后随感2008-01-21借用鲁迅先生的话,作为我本次说课的开始。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同样,课是人上出来得,上的人多了,也便成了焦点。
教书5年,听过将近10位老师上这一节,其中的感受林林总总、各有千秋。
归结为一句话:上好一堂课,难!上好一堂好课,更难。
一、教材分析《赤壁之战》,这是一则历史故事,是根据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五十回的有关情节改写的。
它记叙了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攻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采用诈降和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的故事。
它告诉人们知己知彼,看准敌人的弱点,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克敌制胜。
同时,本文又是第七单元的首篇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学会简要的复述课文。
而要学会复述课文,必须建立在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明白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取其精华,去其无用。
因此,在考虑如何设计教学时,必须围绕――(熟悉课文,理清脉络,为复述课文打下基础)这一训练重点展开。
此外,《赤壁之战》一文虽叙事较长,但内容丰富,条理清楚,道理深刻。
事情的前因后果,一目了然。
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语言训练和接受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二、本节课设计意图在第一课时教学中主要采用“开放式、主体式”教学法,让学生熟悉课文,了解内容,提出问题,争论问题,而教师通过问题,适时点拨。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为本。
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教学指导思想。
1、演好“重头戏”这一课时教学主要围绕“说英雄、论英雄、谈英雄、评英雄、成英雄”展开,是本节教学的重头戏。
(1)、课的开始,以一道普通的数学判断题打开本节课的话茬。
以少胜多,点出了这场战争的特点。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事实也证明这一点是有效的。
(2)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这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产生的一个新动向。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是一部排得非常出色的影片。
借用此剧的主题曲,一方面让学生领略三国时期刀光剑影,群雄纷争的壮阔场面。
《语文教案-赤壁之战》
《语文教案-赤壁之战》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赤壁之战》的故事背景、人物和情节。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分析和解读《赤壁之战》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学会通过文学作品的描写和对话,推断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赤壁之战》中的英雄气概和忠诚精神。
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文学作品。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赤壁之战》全文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2.2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
解读作品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2.3 教学难点:理解历史背景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阅读理解:分组阅读和讨论,理解《赤壁之战》的情节和人物关系。
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和对话,推断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3.2 文学鉴赏: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解读作品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从文学角度欣赏作品的表达技巧和艺术价值。
3.3 批判性思维: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分析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引入《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好奇心。
4.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赤壁之战》,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组讨论,解答疑问,推断人物性格和情感。
4.3 文学鉴赏: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解读作品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进行小组讨论。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5.2 阅读理解:学生完成阅读理解练习题,评估对情节和人物的理解程度。
评价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准确性。
5.3 文学鉴赏:学生完成文学鉴赏练习题,评估对作品主题和象征意义的理解程度。
小学语文《赤壁之战》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赤壁之战》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赤壁之战》的故事情节,掌握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学生能够运用语文知识,解读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思考,对故事进行分析和评价。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提高阅读理解和合作能力。
学生通过写作和表达能力,培养表达思想和创造力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故事中的英雄情怀和智慧,培养爱国情怀和正义感。
学生能够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情感,培养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赤壁之战》的故事文本,包括主要人物、情节描述和对话。
2.2 教学资源: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如《三国演义》原著和相关的历史图片。
教学多媒体课件,如动画视频、图片和音乐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学生通过观看相关动画视频或图片,引起对故事的兴趣。
3.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故事文本,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解答阅读中的疑问和解决问题。
3.3 分析和评价: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分析故事中的英雄形象和智慧之处。
学生通过评价和表达,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阅读理解和表达方面的表现。
4.2 同伴评价:学生通过互相评价,给予同伴在阅读理解和表达方面的反馈和建议。
4.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和指导。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拓展阅读: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原著的相关章节,深入了解赤壁之战的背景和历史。
5.2 创作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与赤壁之战相关的故事或剧本,并进行表演。
5.3 家庭作业: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引导性问题:设计一系列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细节和深层含义。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的关系建构
探索篇•课题荟萃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的关系建构陈鹏德(甘肃省武威市武威第八中学,甘肃武威)从初中开始学习文言文到现在已经近六年了,可很多同学包括我自己都对文言文学习提不起兴趣。
总觉得现在学文言文也用不到,需要记背的东西又那么多,而且我们与当初的那个时代又有很深的隔膜,真的很难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进去领略那些历史人物。
因此对文言文的学习非常排斥。
可是现今的中高考中文言文的比例又越来越重了,为了更好地学习文言文,我带着自己的困惑研读了一些书籍,查找了一些资料。
现在粗浅地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文言文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一)现在常见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是“学习字词—划分段落—归纳段意—分析主旨—总结特色”式的陈旧不变的套路。
如此形式下的课堂,仍然是教师“填鸭式教学”的另一种形式。
(二)以应试为导向弃人文熏陶于不顾。
因为中考、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试题内容都直接或者间接从课文中找得到依据,所以文言文教学时重在强化知识点的记忆。
课堂上,教师分析知识点之后总会附带一句:“这一句式某某年中考曾出现。
”学生一听,马上打起精神在该知识点上画着重符号以便课后背诵。
长此以往,名句名段要背,实词虚词要背,特殊句法要背,中心思想也要背。
本该是一堂充满人文气息的文学赏析课化为了无数个“背”字,学生无可奈何地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这种应试课堂,教师无暇顾及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学生得不到正确引导去感受课文中的人文气息,达不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汲取民族智慧”,就更谈不上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了。
二、解决文言文教学问题的方法(一)树立正确的文言文学习观于漪老师说:“汉语言文字记载着中华数千年的古老文化,这个形体不是无生命的僵硬的符号,而是蕴涵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
”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中国人虽然需要现代化,但是中国人的现代化,得先知道自己才成;而要知道自己,还得借径于文言或古书。
”我们国语是从文言文这片沃土中成长起来的,而且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承载着我们的民族文化,因此,中学生唯有重视文言文,学好文言文,才能建构对传统文化的审视能力、传承能力。
文言文教学中言与文的关系之我见
文言文教学中言与文的关系之我见文言文教学中言与文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我们习惯上感觉文言文应该侧重于“言”的教学,因为它毕竟是距离我们现在生活太远的一种语言,学生学习起来难度也比较大,而且考试时涉及较多的考点,所以把一节课的重心放到其上面是必要的。
于是有许多语文老师在教学文言文时,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语言文字的疏通与掌握,句子的翻译上,对文章的感情与内涵一带而过,甚至直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记住就完了,根本不去做任何的研讨。
教学中主要就是让学生从字面上弄个透彻,这样教可能知识落实得比较好,但是这样教学生不快乐,课堂过于沉闷。
我们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教材编写者从浩如烟海的文章中摘选的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像初中教材中的《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等都是流传千古的名文。
所以课堂上就要让学生充分咀嚼到其味道,自然不可偏废。
于是有的语文老师干脆就将文言文当成现代文来教,大致把现代文教学的方法搬到文言文教学中,认识字面和句面意思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进行。
这样教学生学习文言文会觉得轻松,教师却会觉得不踏实,因为学生对课文字面的认识漏洞较多,有时就要回头再把字面落实一下,非常费事。
这样看来二者的关系就比较复杂了,我认为“言”是“文”的理解感受的基础,“文”是“言”的学习应用田地。
但是它们都不是学习的目的,只是手段,无论什么学习最终是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发展。
所以对待文言文教学要有一个冷静的心态,从根本上来找出解决的办法,合理处理二者的关系,教学中力争二者兼顾。
一、文言文教学中处理好“言”和“文”的关系,意义重大文言文教什么呢?顾名思义,一个是“言”,一个就是“文”。
文言文教学能不能体现出它应该有的内涵,体现它本身的教学规律,就是看你如何处理好“言”与“文”这一对矛盾。
从日常的文言文教学的情况来看,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大失误,或者说对文言文教学质量和效果影响最大的问题,也就是这两者关系处理不好。
二、平日教学中在“文”和“言”关系处理上的一些误区在日常教学及一些教学研究活动之中,我留意了一些课堂对“言”和“文”的关系处理,发现常常会表现出很多问题。
赤壁之战说课稿
赤壁之战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赤壁之战》。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赤壁之战》是一篇经典的历史故事,出自《三国演义》。
这篇课文以生动的笔触,详细地描绘了赤壁之战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展现了三国时期众多英雄人物的智慧和谋略。
从语文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这篇课文具有很高的价值。
首先,它的语言简洁明快,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提高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文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跌宕起伏,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_____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知识基础。
但是,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讲解。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探究问题,但在归纳总结和深入思考方面还需要培养和提高。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积累优美的语句。
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复述课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三国时期英雄人物的智慧和谋略,激发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赤壁之战的经过和结果,体会孙刘联军以少胜多的原因。
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曹操的自负、周瑜的机智、诸葛亮的谋略等。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一些文言词汇和句子的意思。
引导学生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赤壁赋》文本解读及教学内容重构研究
《赤壁赋》文本解读及教学内容重构研究《赤壁赋》文本解读及教学内容重构研究《赤壁赋》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是东晋文学家曹操所著。
该篇文章凭借其雄奇壮丽的诗句与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对《赤壁赋》的文本进行解读,并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对其内容进行重构。
首先,我们需要从文本本身出发,全面理解《赤壁赋》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曹操与刘备、孙权联军在赤壁展开一场生死搏斗。
作者通过描绘赤壁战役的形势、士兵的英勇以及刘备、孙权的智谋,将这段历史刻画得淋漓尽致。
其次,我们需要分析《赤壁赋》的文学手法与艺术成就。
篇章开头“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恢弘豪迈,展现了曹操主帅豪情万丈的形象,这一句旋律悠扬的句子在整个赋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接着,作者通过对环境描写的精细刻画,使读者仿佛置身赤壁之间,感受着水流的涛声和波涛的起伏。
众多形容词与景物描写相互结合,形成画面感,使整个作品生动鲜活。
此外,我们还需关注《赤壁赋》中反映的历史与人物形象。
曹操与刘备、孙权在赤壁之战中一决雌雄。
作者通过描绘刘备、孙权的机智和曹操的骄傲,展现了三位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
文中还写到士兵们的英勇,他们为了家园、民族大义,奋不顾身地投身战斗。
通过对历史人物与战争的描写,赋予了《赤壁赋》更深入的内涵。
基于对《赤壁赋》的文本解读,我们可以进行教学内容的重构。
在教学中,我们应通过多种形式来让学生对这篇作品进行深入理解。
可以通过组织赏析会、学生演讲、剧场表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背后的历法与文化内涵。
通过辅助材料的使用,如音频、视频等,让学生更多角度地了解《赤壁赋》。
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摘抄赋文、翻译赋文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与创造力。
在教学内容重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拓展与延伸。
可以利用抒发情感、创作小说、写诗歌等方式让学生体验《赤壁赋》的魅力。
《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
《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情节和意义。
2. 分析《赤壁之战》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和战争策略。
3. 提高学生对古代战争、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认知能力。
4.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东汉末年,曹操统一北方,孙权、刘备等势力抗曹。
2. 《赤壁之战》的主要情节:草船借箭、苦肉计、火烧连营等。
3. 《赤壁之战》中的主要人物:曹操、周瑜、诸葛亮、赵云等。
4. 《赤壁之战》的战争策略:水战、火攻、奇谋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情节、人物和战争策略。
2. 教学难点:《赤壁之战》中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情节、人物和战争策略。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赤壁之战》的文学价值和战争策略。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赤壁之战》中的典型事件和人物。
4. 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扮演《赤壁之战》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
五、教学准备1. 教材:《赤壁之战》相关文本、图片、地图等。
2. 课件:制作《赤壁之战》的PPT,包括历史背景、情节、人物、战争策略等。
3. 道具:代表战争双方的旗帜、兵器等。
4. 视频资料:有关《赤壁之战》的电影、电视剧片段。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赤壁之战》的战争地图和人物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讲授历史背景:讲解东汉末年的政治局势,引导学生了解曹操、孙权、刘备等势力。
3. 讲述情节:详细描述《赤壁之战》的主要情节,包括草船借箭、苦肉计、火烧连营等。
4. 分析人物:介绍《赤壁之战》中的主要人物,包括曹操、周瑜、诸葛亮、赵云等,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作用。
5. 讲解战争策略:解析《赤壁之战》中的水战、火攻、奇谋等战争策略,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战争的战术和智慧。
七、课堂讨论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赤壁之战》的文学价值和战争策略。
《语文教案-赤壁之战》
《语文教案-赤壁之战》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人物和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团结协作、智慧与勇气等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赤壁之战》原文阅读与解析。
1.2.2 相关知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人物介绍。
1.2.3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理解《赤壁之战》的故事情节,掌握人物形象和特点。
2.1.2 分析文章的表达手法和艺术特色。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古代战争术语和战略战术。
2.2.2 深入剖析人物心理和情感。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导入新课3.1.1 图片展示:展示赤壁之战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3.1.2 问题引导:提问学生对三国时期的了解,引出《赤壁之战》。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
3.2.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3.3 课堂讨论3.3.1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3.3.2 小组汇报: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3.4 教学解析3.4.1 课文解析: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解析,解答学生疑问。
3.4.2 艺术特色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表达手法和艺术特色。
3.5 实践与拓展3.5.2 推荐阅读:教师推荐相关文学作品,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环节,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4.2 读后感评价:对学生的读后感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4.3 小组讨论评价:对各小组的讨论汇报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工具5.1 教学资源5.1.1 课文文本:《赤壁之战》原文。
《赤壁之战》分析
《赤壁之战》分析《赤壁之战》分析孙繁《赤壁之战》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学生对其中主要的故事情节比较熟悉,文字也并不难懂。
这些是教学本文的有利条件。
但文章篇幅较长,人物较多,事件较繁,矛盾叠出,学生乍读起来不易掌握。
这是我们对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的基本认识。
这篇文章是较长的一篇文言文,在教学中,原则上要做到“长文短教”,要指导学生在弄懂字词语句的基础上,扣住内容,分析表现形式,才能以点带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读写的能力。
在指导预习中,我们着重介绍了两点:1.《资治通鉴》的编写目的及其特点。
着重指出,《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
编写目的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对历代君臣事迹的记述,为封建帝王治理国家提供正反两方面的鉴戒,以巩固其统治。
了解了这一点,学生才能进一步理解《赤壁之战》的立意深刻、剪裁得当、详略适宜的特点。
2.简要介绍赤壁之战的斗争形势。
着重指出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
它是以曹操为一方,以孙权、刘备为另一方的战争;它是曹操与孙权、刘备之间为了争夺天下必然爆发的一场历史性的战争。
在赤壁之战以前,曹操曾先后镇压青州黄巾军,迎汉献帝居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破袁术,杀吕布,灭袁绍,黄河流域基本上被他统一了,下一步就要吞并孙权、刘备的地盘了。
而孙权只有江东六郡,刘备寄寓荆州,只有精兵万余人,他们都远不如曹操的势力强大。
可是赤壁之战的结果,孙、刘以弱胜强,把当时的紧张形势扭转了过来,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基础。
为什么能得到这样的结果呢?从《赤壁之战》这篇文章中就可以得到生动具体的回答。
这样介绍就能明确历史背景,造成悬念,激励学生阅读分析课文、寻求正确答案的兴趣。
在指导预习,结合文字点拨弄懂全文基本意思的基础上,我们首先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列出文章的提纲,从而初步找出孙、刘之所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要列出以下提纲:第一部分(第一—二段):提出孙、刘联合抗曹的战略方针,这是以弱胜强的正确前提;第二部分(第三—四段):确定孙、刘联合抗曹的战略方针,这是以弱胜强的共同认识,是全文的重点所在;第三部分(第五—七段):执行联合抗曹的战略方针,这是以弱胜强的灵活战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教学初探——以《赤壁之战》为例解读“文”与
“言”地关系-中学语文论文
文言文教学初探——以《赤壁之战》为例解读“文”与“言”地关系冯长美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地精华,一些脍炙人口地文言文经过千百年时间地淘洗而流传下来,而被选为教材地文言文更是精华中地精华.但由于时代久远,文言文教学中受到文字、读音、文意(义)、句式、修辞、官名诸多因素地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重视“言”,而忽视了“文”地解读,教学效果很不理想.高中文言文教学已经深深陷入文言文就是翻译地“泥潭”.从而,出现了“教师累”“学生苦”“效果差”地不正常现象,甚至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语文地学习兴趣,而语文老师在学生心目中也成了照本宣科地代名词,造成语文一直在各学科中处于尴尬地位.
作为青年教师,我一直想摆脱文言文教学不能进行改革地尴尬局面,为此,两年前,我默默开始了文言文教学改革地探索.下面,请允许我以《赤壁之战》为例,进行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关系处理地解读.
首先,导入学习,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文言文教学只有完全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积极性.为此,备课时,我们为学生精心准备了视频资料《腾飞说三国》第23集.也就是说,在学生熟读文本地基础上,我们利用一节课时间给学生播放视频,以更加直观地艺术让学生去感受文本情节,并在腾飞地讲解中对文本有了更深地了解.甚至有地老师给学生播放《刘备摔子》进行娱乐,吸引学生.在这一环节,重在“文”地感知,“披文入情”.
其次,自主学习,学生自行解决文本内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
“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据此,我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在能够熟练翻译文本地基础上,系统整理在文本中出现地基本文言知识,如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特殊句式等.在这一环节,学生侧重于完成“言”,而非“文”.
再次,应用学习,巩固落实上一环节“言”地学习内容.导入学习部分给学生补充有关《资治通鉴》内容和与本课有关地小故事,以及赤壁之战地背景介绍,开始接触“文”.自主学习部分重在文本基础知识地落实,将在上一环节中学习和整理地内容彻底落实到学案上,将知识内化为自己地东西.另外,我还利用网络将历年来高考中出现地有关本课地考点一一列举出来,以引起学生地高度重视. 最后,合作学习,探究分析文本中地人物形象以及赤壁之战以少胜多地原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地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地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会用历史观理解古诗文地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科学地观点审视作品,准确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基于这一目标,我精心备课,悉心组织.一方面,要让学生有热情去投入学习;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体会文本中具鲜明个性地鲜活人物.于是,我让学生聆听杨洪基老师演唱地《滚滚长江东逝水》,感受三国时代地壮烈与豪迈!在此情景之下,让学生再次诵读文本,分角色朗读.由于前几节课地层层铺垫,学生积极性非常高,争先恐后进行阅读.不言而喻,学生在分析其形象时就比较到位,不会出现一些不合理地观点.
综合以上论述,我得出一个结论,在文言文地教学中,要想提升学生地个人素养,强大内心力量,就必须真正走近那个时代,走近作者,与作者、作品进行心灵沟通.所以我们要围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采取切
实有效地教学措施,来努力探索和实践“新课标”.譬如学习《离骚》《屈原列传》,就要学习屈原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地伟大爱国精神和“宁赴长流而葬身鱼腹”也不“与世推移”地高洁品质;学习《游褒禅山记》,就要学习王安石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地执着求真和“深思而慎取”地严谨地治学态度;学习《廉颇与蔺相如》,就要学习蔺相如地“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地深明大义、“怒发上冲冠”地智勇兼备以及廉颇地“负荆请罪”地知错善改地优秀品质.
这一切,都源于教师观念地更新.在精心设计导语,合理创设情境,加以必要地音乐机视频资料辅助教师高涨学生地学习热情,从而提升学习效率,传统文化地传承水到渠成!再次强调,“言”是基础,“文”是必然!我想,只有我们处于教学一线地教师不断反思教学,创新教学,我们地教学才会有更加美好灿烂地明天!学生地潜能才能不断地被发掘!
★作者单位:山东济南市历城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