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七律

合集下载

25七律长征

25七律长征

25七律长征教学目标:1、理解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能准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1、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2、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搜集相关长征的资料。

教学设计:一、介绍长征,激情导入。

1.介绍作者。

你理解画面上的这个人吗?他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

他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理论家,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和书法家。

2.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的这首诗《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3.介绍背景学生汇报交流。

二、初读全诗,交流阅读收获。

1.请同学们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全班同学有节奏的齐读这首诗。

3.读完这首诗你发现了什么?4.汇报交流。

(1).全诗共八行,每行有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是一首七言律诗。

押an韵。

小结:四句诗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诗中有很多优美词句,如:等闲,逶迤,磅礴,尽开颜。

(解释词语:“等闲”:平平常常的事。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持续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

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3).诗中还出现了三处地方名,如:五岭,雾蒙和岷山。

(“五岭”:指五座山岭。

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这五座山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乌蒙”:指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岷山”:在四川,甘肃交界的地方。

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小结:看样子,我们的同学都很聪明,个个都是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

三、细读诗句,情感升华。

1.出示《七律长征》,请同学们默读诗句,说说你从哪些地方知道了红军长征途中的“难”?哪些地方描写了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学生默读,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读情况,鼓励学生画出感受最深的词语。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25七律·长征PPT、优质教学课件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25七律·长征PPT、优质教学课件
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 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 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 水(指图),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 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 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 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 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 间里,红军战士开动每人的双脚,长驱二 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举世无双的 二万五千里长征。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 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写的。
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 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 终年积雪。
暖——1935年5月,红军 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形势险
要,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水 流湍急,敌人戒备森严。但 红军一面佯攻龙街,一面分 兵到绞车渡奇袭守敌,缴获 渡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 敌兵。结果不费一枪一弹夺 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 巧渡成功。等敌人发觉赶来 时,我军已安然到达江北。
4.交流自己写的感受,在听别人感受后,可以充实自己的感受。 (四)朗诵比赛,评比总结。 1.各组再分工,练习朗诵,准备比赛。 2.朗诵活动,各组上台朗读,可以一个小组朗诵一个小节来评比。 3.评比总结 中华少年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真心祝愿你们
能为祖国谱写璀璨的诗篇! 板书:8* 中华少年 自豪 骄傲
(3. 好像一股甜丝丝的甘浆,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 体会到这个西瓜是战士们对祖国、对小岛无限热爱的结晶,是战 士们在 艰苦的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美好果实。) (4.我就不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宝岛,会不愿在这 里安居 乐业。 体会到战士相信小昆虫会在岛上愉快地生活、劳动。这段话充分 地表明 边防战士们早已作出了在海岛扎根的打算,并努力地在这里建 设着自己 的家园。同时,又反映出他们为保卫祖国而不怕艰苦,自觉 在那“比大 陆苦得多差得多”的环境中生活的高尚品质。) 教学说明:教学过程中,学生谈到什么地方就一起体会那个地方, 体会 以学生所体会到的为主,体会表达出来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体 会读书 ,其它同学在这个同学理解的基础上可以补充自己的体会,加

精华资料25、七律·长征(朱芙蓉独立)

精华资料25、七律·长征(朱芙蓉独立)

25、七律·长征教材简析: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难点: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准备:教师自制课件;学生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及毛泽东诗词。

课时安排:1课时板书预设七律·长征毛泽东不怕难只等闲(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教学过程:一、谈“长征”导入1、板书:长征师:长征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影响中国革命前程的关键环节,是国人引以为自豪的一段历史。

通过课前的搜集资料,你知道哪些关于长征的情况?2、学生交流: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作一介绍,但不要重复介绍。

(1)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注意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

在长征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

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消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

在整个长征的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25.七律长征(完美版)

25.七律长征(完美版)
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 险峻。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逶迤的五岭
返 回
磅礴的乌蒙山
返 回
五岭逶迤腾细浪,
比喻、夸张
乌蒙磅礴走泥丸。
反衬手法,突出表 现红军不畏艰险、 英勇顽强的革命英 雄主义和革命乐观 主义精神。
诗意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 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小波 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 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课外作业
1.背诵、默写本诗
2.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和毛 主席的诗歌。
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
资料袋
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 其间经过11个省,翻过18座大山,跨 过24条大河,爬雪山,过草地,行程 约二万五千里……其间他们历经无数
次生死考验,由开始时的八万多人到
长征胜利时,只剩下了六千多人。终
于,1935年10月,长征即将胜利,毛
主席回顾所经历的艰难险阻,激动地 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意思: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
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精神:体现了红军不怕艰难
险阻的英雄气概。

联 五岭逶迤腾细浪
承 接 比喻夸张 形容绵延不断 “ 乌蒙磅礴走泥丸。 千 山”
对偶
形容巍峨高大
五岭逶迤腾细浪,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腾细浪: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长征】中央工农红军长征路线介绍及地图
走过水草地 翻越大雪山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四渡赤水
遵义会议 突破四道 封锁线 巧渡金沙江
七律知识知多少?
结构: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25-七律--长征学习单(答案)

25-七律--长征学习单(答案)

• 二、读出画面 •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几幅“征难图”,认真思考后用简洁 的话加以概括。 • 腾越五岭 疾跨乌蒙 巧渡金沙 飞夺泸定 喜踏岷山 • 三、读出情感 •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连绵不断、高大雄伟 • “逶迤”、“磅礴”形容山的 ,这是 渺小 实际的山;“细浪”、“泥丸”形容山的 ,这是 红 军 眼 中 的 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山 。 诗 句 表 现 了 红 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卜算子·咏梅》题中 卜算子 是词牌名,咏梅 是词的题目。 梅花 • 2.“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中“她”指 , 耐得严寒与寂寞,、与世无争、默默奉献 赞颂了梅花 的 品格。 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 3.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傲寒俊俏,谦诚高尚。她是为共产主义 顽强 而奋斗的 象征;表现了中国革命者在六十 欢快 年代面临国剧巨大肯难的时候,那坚贞不屈的 精神以 及为广大人山脉、_____ 、 岷山 金沙江 大渡河 _____、 _____ 、_____ 。
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 • 5.诗中一“暖”一“寒”相对照,“暖”表现了 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寒”表现了 ,突出了革命英雄 主义精神。 • 6.“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应理解为…( C ) • A.毫不畏惧长征的艰难,只以闲暇的乐观态度对待征途艰 难。 • B.不怕征途艰险,山高路远只当作度过空闲。 • C.不怕征途困难,山高路遥只当作平常事一般。
五上语文学习单答案
两宝贝的家 2018.12.11
25 七律 长征
• • • • • • • •
一、读懂诗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 叙事 )诗, 从文章的体裁角度看,属于( 七言律 )诗。 2、请用“/”划分出朗读节奏,有感情地朗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句诗来 • 3、全诗是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七律长征

25七律长征

诗句赏析
• 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 • 万水千山只等闲。 • 概述了红军长征经历的千难万险以及面对 困难的态度。 • 第二、三、四句从万水千山中挑选了几个 典型的例子,生动具体地描绘了红军战胜 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
诗中哪两句概括了全诗?它们 体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
首联: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大渡桥横铁索寒
大渡桥横铁索寒
“寒”字分别表现了什么?说说从中你体会 到了什么?
“寒”字用来烘托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 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大渡桥横铁寒”:
1、“寒”字烘托出战斗的紧张激烈, 寄托着对死难烈士的无限哀思。
2、“寒”字既烘托出泸定桥险恶的 形势,又描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 飞夺泸定,令敌人胆寒的壮烈情景。
飞夺泸定桥
红四团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 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 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 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 冒 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 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王明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
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
资料袋
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 其间经过11个省,翻过18座大山,跨 过24条大河,爬雪山,过草地,行程 约二万五千里……其间他们历经无数
次生死考验,由开始时的八万多人到
长征胜利时,只剩下了六千多人。终
于,1935年10月,长征即将胜利,毛
泸定桥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 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 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 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 根,铺上木板,就是桥 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 晃,就像荡秋千似的。 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 掉了,只剩下铁链。向 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 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 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 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 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 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 桥对岸的泸定桥背靠着 山,西门正对着桥头。 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 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 工事.

25七律长征

25七律长征

“暖”字和“寒”字分别表现了什 么?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暖”字表现了红军战士渡江脱险 的喜悦心情;“寒”字表现了飞夺泸 定桥的惊险悲壮。
我体会到了红军克敌制胜、勇 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意思:(5)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 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 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 欢快心情】 (6)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 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地寒 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表现了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 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颈联
这两句诗概括了长征途中经历 的两件大事,是什么?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上承“万水”二 颈联 字 金沙 水 拍 云崖 暖, 名词 名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大渡 桥 横 铁索 寒。 名词 名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七律知识知多少?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是 诗的一种,每篇共有八句,每 句七个字;偶句末字押韵,中 间四句对仗;分为四联,每联 两句,分别是首联、颔联、颈 联和尾联。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首 联 颔 联 颈 联
尾 联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拓展延伸
同学们,我们的红军战士在如此 艰难的情况下能战胜一切困难,能时 刻保持乐观主义精神。那么,当我们 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这样那样的困 难时,我们该怎么做呢?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 时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25七律长征(修改版)

25七律长征(修改版)

颔联
五岭逶迤腾细浪,
形容山绵延不断。
意思:绵延不断的五岭,在
红军眼里,不过是微波细浪 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 在红军看来也只是小泥丸在 脚下滚动。
乌蒙磅礴走泥丸。
形容山巍峨高大。


承 五岭逶迤腾细浪, 接 形容绵延不断 “ 千 乌蒙磅礴走泥丸。 山”
形容巍峨高大
对偶
五岭逶迤 征
学-检查预习
毛泽东,字润之,1893 年12 月26 日 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 年9 月9 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
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 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诗人,书法家。
学-检查预习
导← →学
自由朗读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wēi yí pá ngbó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mí n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诗中哪两句概括了 全诗?它们体现了红军 怎样的精神?
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革 命前途的美好向往和自信。
《七律· 长征》赞颂了中国工农 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和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长征是什么?
在中国作家魏巍的笔下,长 征是“地球的红飘带”。 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笔下, 长征是“前所未闻的故事”。 在埃德加· 斯诺的笔下,长征 是“惊心动魄的史诗”。 在毛泽东的笔下,长征是宣 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 播种机。
颈联
这两句诗概括了长征途中经历 的两件大事,是什么?

25长征七律

25长征七律

七律•长征
这是一首七言诗。所谓的七言诗 就是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 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就 是七律。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 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 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七律知识知多少?
七律知识知多少?
结构: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25 长

毛 泽 东 1935年10月
首联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颔联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远征难”三个 字怎么理解?
远征:行程之远,
时日之长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 路上的一切艰难困 苦,把千山万水都 看得极为平常。
难:牺牲之大, 经历之苦
远征难:总括了红军 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 切困难。
颔联: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腾:向上跳跃。 磅礴:气势雄伟。
对偶
乌蒙磅礴走泥丸。
形容巍峨高大
五岭逶迤腾细浪,
比喻、夸张
反衬手法,突 乌蒙磅礴走泥丸。 出表现红军敢 于战胜一切困 难的高大形象 和伟大气概。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颈联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颈联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毛泽东(1893-1976)
毛泽东: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 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 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
湘潭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
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1914~1918年,在湖南第 一师范学校求学。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 体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 ,1920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

25__七律·长征资料

25__七律·长征资料

等闲
1.寻常;平常。 2. 轻易;随便。 3. 无端;平白。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 烧若等闲。 ——于谦 只为人民谋解放,粉身碎 骨若等闲。——许光达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上的一切艰难困苦, 万水千山只等闲。 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 为平常。
不仅如实地写出了红军 长征途中所经历的千难 万险,更揭示出共产党人 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 藐视一切困难的英雄主 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 精神。
小结:
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概括了 红军长征 的光辉战斗 历程 ,热情洋溢地歌颂了 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 的革命英雄主义 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充分 显示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 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 和 战斗力 。
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 艰险的大无畏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重重大山里倒下了多少红军战士啊! 红一方面军在长征开始时有86000余人, 到了遵义会议时只剩下了37000余人,短 短四个月就损失了近50000余人。这就意 味着平均每天都会有比我们班还多的人 失去生命。1935年10月,陕北会师时, 只剩下了不足7000人了。
这是一首七言诗。所谓的七言诗就 是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 字,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七律诗 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 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两句子为一 联,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 联——尾联。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5七律长征》预习PPT课件

《25七律长征》预习PPT课件

6
逶迤(wēi yí)
2021/3/26
7
礴丸崖岷
逶迤丸崖岷
wēi yí
2021/3/26
8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wēi yí
pángbó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mĭn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组课文
25 《七律·长征》
2021/3/26
1
毛泽东 1935年10月
2021/3/26
2
七律 长征
2021/3/26
3
2021/3/26
4
我读《长征》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读出气势。
2021/3/26
5
我读《长征》
你读懂了什么? 我读懂了
2021/3/26
2021/3/26
30
红军不怕远征难, “远征难”三个
万水千山只等闲。
字怎么理解?
远征:行程之远,
红军不怕万里长 征路上的一切艰 难困苦,把千山 万水都看得极为 平常。
时日之长
难:牺牲之大,
经历之苦
远征难:总括了红军 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 切困难。
2021/3/26
31
五岭逶迤腾细浪, 理 解 颔
2021/3/26
40
课后探究
• 魏巍的《地球的红飘带》 • 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
记》

2021/3/26
41
❖长征是什么?
❖ 在中国作家魏巍的笔下,长 征是“地球的红飘带”。 ❖ 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笔下, 长征是“前所未闻的故事”。 ❖ 在埃德加·斯诺的笔下,长征 是“惊心动魄的史诗”。 ❖ 在毛泽东的笔下,长征是宣言 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 机。

25.七律长征

25.七律长征

首联: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远征:行程之远,时日之长
难:牺牲之大,经历之苦
远征难: 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 的一切困难。 等闲:平平常常 “万水”以金沙江和大渡河为代表。 “千山”以五岭和乌蒙为代表。
首联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意思: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
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精 体现了红军不怕艰难 神:
险阻的英雄气概。

联 五岭逶迤腾细浪,
比喻张
对偶
乌蒙磅礴走泥丸。
诗意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 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小波 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 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小练笔
诗句把 五岭
比作 细浪
押韵
七律· 长征
首 联 颔 联 颈 联
尾 联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5
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 / 远征 / 难, .. 万水/千山/只/等闲。 . 五岭/逶迤/腾细浪, .. 乌蒙/磅礴/走泥丸。 .. 金沙/水拍/云崖/暖, . 大渡/桥横/铁索/寒。 . 更喜/岷山/千里/雪, .. 三军/过后/尽/开颜。 ..
上承“万水”二 颈联 字 金沙 水 拍 云崖 暖, 名词 名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大渡 桥 横 铁索 寒。 名词 名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尾联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加欣喜 红一二四方面军,这里指 三军: 全部红军部队。 尽开颜: 全部笑逐颜开 更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5 七律·长征课时一课时主备贺丽芳教学目标1. 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4.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难点1.理解诗意,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学情分析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了解诗歌背景1. 长征是震惊世界的伟大壮举,有着讲述不完的故事,说说你知道的长征途中的故事。

(《飞夺泸定桥》、《让马》、《一袋干粮》、《丰碑》……)2. 师介绍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长征是非常艰苦的……(出示红军长征的线路图,师述)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了五岭,突破了乌江,四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十一个省,行程二万五千余例,完成了举世无双、惊天动地的万里长征。

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时写的。

3.师介绍体裁:教师随笔回顾那段峥嵘岁月,二万五千里长征,谱写了多少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造就了多少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又留下了多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

那么,如此丰富深厚的历史内涵,又是如何浓缩到一篇只有56字的诗歌中的呢?今天我们来共同赏析这首《七律长征》。

(板书课题)解释“七律”,即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句,每句七字。

每两句为一联。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二、初读诗歌,指导朗读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 边读边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不明白的地方借助注释理解,也可以小组解决。

三、基础达标1. 完成两导两练P105初读点拨第一题。

2. 小组互读,正音正字。

3. 完成两导两练P106初读点拨第二题。

4. 同桌互判。

5. 集体订正,规范写法。

四、再读课文1. 默读诗歌,读出节奏。

2. 同桌互读,正音正字。

3. 小组内轮流朗读。

4. 抽查指导朗读。

五、整体感知1.大声朗读诗歌,思考:①全诗主要围绕哪句话写的?②借助两导两练P106第3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③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2.汇报反馈。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六、小结有节奏的朗诵诗歌。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弄清了课文诗句的意思,明白全诗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告诉我们长征途中困难重重,但战士们英勇无畏,把困难看做平常小事。

2.齐读诗歌二、精读感悟(一)感受红军“远征难”: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思考:远征难,红军一路遇到多少天险困难,诗歌中提到了哪些,在书上圈出来。

结合自己课前查阅的资料,想想红军的远征究竟“难”在何处?2. 学生自主学习3.小组交流自学成果,认真倾听,积极吸收,重新整理。

4. 集体展示(1)点拨一:行军难延绵数千里的五岭,路途遥远;海拔2000多米的乌蒙山,山势险峻;不仅如此,天上还有几十架敌机轰炸,地上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两岸高耸的山崖;大渡河水流湍急,唯一可以过天险的泸定桥只剩下十几根铁索;岷山终年积雪不化,难以行走……(2)点拨二:生存难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还有哪些?(没有吃的、没有穿的,缺少炮弹药、没有军事地图、缺乏医疗设备等等。

)在长征途中,红军吃不饱、穿不暖,枪炮弹药补给不足,行军路线不知在何方。

每天,天上有几十架飞机狂轰滥炸,地上有几十万部队围追堵截,在这种情况下,要生存下来是多么的不容易。

(生读第一联)(3)指导朗读:读出长征的艰难!红军仅仅在湘江一战中就损失了五万勇敢的战士(生读)同学们,读诗不仅需要用嘴,还要用心哪!长征途中不知有多少战士被沼泽、雪山吞没了生命;不知有多少战士因饥饿、寒冷而倒下;又不知有多少战士死在了敌人的枪口下。

(生读)(二)感受红军“只等闲”:1.万水千山只等闲,但就是这样的困难在红军的眼里却是平平常常的小事。

①你觉得红军战士怎么样?(勇敢、无畏、坚强等)②从诗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红军的勇敢?2.学生自主学习,标注感受。

3.小组交流自学成果,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取长补短。

4.集体展示(1)“腾细浪”、“走泥丸”A说感受:绵延不绝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滚动着的小泥丸。

B看图(课件出示),指导朗读五岭山脉纵横四省、绵延千里,乌蒙山海拔2300多米,气势磅礴。

拖着病残之躯,忍饥挨饿翻越这样的大山,他们走了一天又一天,山是翻了一座又一座,战士们的草鞋走破了一双又一双,有的战士累倒了,有的战士病倒了,有的战士永远留在了山上。

但这样的困难红军怕不怕?(不怕)(媒体出示诗句,师生合作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多么强烈的对比呀,谁能读出红军的英勇气概?(2)“暖”与“寒”,学生学着刚才的方法,先说说感受,再读好诗句。

教师随机引导:A.金沙江是长征途中一次重要的战斗,师可以补充故事: 1935年5月,红军主力在毛主席率领下,浩浩荡荡向云南进发。

快到金沙江畔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远远望去,乌黑乌黑的一长列大山横在眼前,金沙江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滚滚江水溅起层层浪花,撞击着两岸的云崖,发出轰轰的巨响。

正是:金沙江水浪滔滔,两岸峭壁插云霄,巨浪翻滚几丈高,穿行水上一叶漂。

敌人为了阻挠红军北上,又封锁各处渡口,而且抢去了江面所有的渡船。

穿插设问:你们说,面对汹涌的江水和狡猾的敌人,红军该怎样渡过金沙江呢?红军战士按照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扰乱敌人的视线,同时又顺利地俘获了敌人侦察用的两只船。

结果,我军不费一枪一弹,捉到俘虏六十多个,夺取了金沙江的主要渡口。

很快,红军所有大队人马,全部胜利渡过金沙江。

回顾这段战斗历史,给人什么感受?(高兴,愉快,暖洋洋)B. 引导朗读:金沙江之战,干净利落,快刀斩乱麻,高兴呀!再读。

(生读诗句)长征中,红军几乎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每天都有战友牺牲,可是巧渡金沙江之战却没费一枪一弹!真是开心啊!(生读诗句)可惜,这样令人欣喜的战斗太少了。

(出示图片:铁索桥)这就是位于大渡河上的铁索桥,也叫泸定桥。

泸定桥离水面十几米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

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算是桥面。

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

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

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倾泻下来,冲到岩石上,水声震耳欲聋。

不要说攀着铁索过桥,就是站在江边瞅一眼,你心里有什么感觉?预设:害怕(这就是寒)读句心惊肉跳(这就是寒)读句毛骨耸然(这就是寒)读句C.那冰冷的铁索,那险峻的高山,那湍急的水流已经让我们不寒而栗,更何况对面还有凶狠的敌人!还记得我们学过的《飞夺泸定桥》的战斗场面的描写吗?一起来读一读,重温那激烈的战斗场面。

媒体出示图片、文字:(生齐读)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

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

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D.说感受。

看了这场战斗,你有什么感受?(战斗惨烈,战友牺牲,大渡桥上的铁索寒光闪闪,寒气逼人哪!)E.小结,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暖”,写出了巧渡金沙江的愉快;“寒”,写出了强渡大渡河的惊心动魄,这一“暖”一“寒”是红军战士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两场战斗,能读出这两种不一样的感受吗?自己练一练。

(男女生分别朗读)红军山不怕,水也不怕,真是“万水千山只等闲”。

(3)“更喜”、“尽开颜”A. 千里茫茫的雪山,红军吃不饱,穿不暖,抱着病残之躯,艰难地行进在雪山上。

对缺衣少食的红军战士来说,无异于人间地狱啊!为什么还“更喜”?(出示图片)(只要翻过这座雪山,胜利就在眼前。

长征就要胜利了,高兴哪!所以眼前那茫茫无际的千里雪山也让人更加欢喜了!) B.翻越雪山意味着长征即将胜利,红军战士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终于胜利了。

在这胜利的时刻,红军战士是什么样的心情?谁能用自己积累的词语描述一下这种热烈的场面?(欢呼雀跃、心情欢呼、笑逐颜开……)这就是诗中所写的“尽开颜”(一片欢腾喜悦之态)三、总结:1.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了解了红军战士在漫漫长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他们的勇敢与坚强令我们钦佩。

2.毛主席在回首这段历程的时候,激情澎湃,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出示毛泽东草书图)从毛主席这飞扬的文字当中,你读出了一份什么?(高兴、赞叹)带着我们理解和感悟,让我们选择自己喜欢音乐和着读一读这首诗。

(出示楷书版诗词)3.正是因为我们的红军英勇无畏,任何困难艰险都无法阻挡他们前行的脚步,所以长征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说明:种多样的读,使学生在了解诗意的基础上,读出诗韵、读出诗情,在朗读体验中,情感得以升华。

四、拓展延伸:一首《七律长征》只用了短短56个字,就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红军过千山,涉万水的“征难图”。

你最欣赏哪一幅?请你做不少于200字的描述,并说说理由。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