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会考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高二地理知识点必修三必背

高二地理知识点必修三必背

高二地理知识点必修三必背一、地球上的大气圈地球大气圈的组成:地球大气圈主要由氮气、氧气以及其他稀有气体、水汽和悬浮微粒等组成。

二、地球大气环流1. 大气环流的形成:地球表面吸收不均匀的太阳辐射,并将辐射转换为热能后,产生温差。

由于地球自转和不同纬度地区受到的太阳辐射角度的不同,形成了纬度圈层和地球温度分布的差异,从而形成了大气环流。

2. 热带气旋:热带气旋是指赤道附近,海洋上空出现的较大规模的强热带低气压系统。

热带气旋分为台风、飓风和龙卷风三种不同名称,它们在不同地区形成的气象条件和强度有所不同。

3. 水平气压带:全球大气环流在相对平坦的地壳上形成了水平气压带,分为低压带、高压带和赤道低压带。

三、地球自然环境与资源利用1. 地球环境与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洪涝、风暴潮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通过科学研究和预测,可以减少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2. 自然环境保护:保护自然环境是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任务之一。

实施生态修复、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污染防控等措施,可以实现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3. 重要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指地球内部、表面和大气层中存在并对人类有用的物质和能量。

其中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和能源资源等。

四、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 农业地理环境:农业是人类最早的经济生活活动之一,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较大。

不同地区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对农业发展和农产品生产有着重要影响。

2. 工业地理环境:工业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经济活动之一,对地理环境的要求较高。

工业发展需要充足的能源、原材料供应和良好的交通通道。

3. 城市发展与地理环境: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地理环境影响了城市的选择、发展和布局。

合理规划城市建设,保护环境资源,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五、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地理信息技术是利用计算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对地理信息进行存储、处理、分析和应用的学科。

地理必修3知识总结

地理必修3知识总结

地理会考科目详解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区域的主要特征①区域的概念(a)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②区域的基本特征(b)基本特征:⑴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⑵区域内部表现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⑶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是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的空间结构①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及类型(a)区域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一般,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面和网络四种形式组成。

类型:乡村地域(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和城镇地域(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3、区域产业结构①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a)区域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②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a)第一产业是广义上的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①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a)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②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特征(b)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不高,以传统农业为主。

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

区域空间结构简单,区内经济差异小,中心城市缺乏,现代化交通线路数量少,分布稀疏,对外开放程度不高,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区域内部人地关系基本协调,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

5、工业化的阶段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经济特征(b)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第二、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劳动力开始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区域内部集聚作用大为加强,相继出现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区域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中心城市对于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为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区域经济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增长态势。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汇总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汇总

高中地理必修三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整理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的含义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异:⑴地理环境的差异: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北半球地理1. 北半球概述•北半球位于赤道以北的地球区域,大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68%。

•北半球地区包括欧洲、亚洲的大部分、北美洲的大部分以及北非部分地区等。

•北半球气候较为多样,包括副热带、温带、寒带等不同气候带。

2. 北半球重要地理特征a) 高山地区•北半球拥有世界上许多重要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

•高山地区对降水分布、气候形成和生态环境等有着重要影响。

b) 人口聚集地•北半球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包括中国、印度以及欧洲等地。

•人口聚集地往往集中在沿海地区和河流流域,这些地区具有良好的交通和生活条件。

c) 气候带分布•北半球的气候带分布从赤道向极地逐渐变化,包括热带、副热带、温带和寒带。

•气候带的变化对植被、农业和经济发展等都有着较大影响。

二、中国地理1. 中国地理概述•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陆地总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

•中国地势复杂多样,包括高山、平原、沙漠、丘陵等地貌。

•中国属于东亚季风气候区,气候分布广泛,包括热带、副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等。

2. 中国地理特征a) 山脉•中国拥有世界上较多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长江三峡、昆仑山脉等。

•山脉对水资源、气候和地理环境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给中国的旅游业带来了丰富的资源。

b) 河流•中国拥有重要的河流系统,如长江、黄河、长白山等。

•这些河流在水资源供给、灌溉农业、交通运输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c) 自然资源•中国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等。

•这些资源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全球气候变化1. 气候变化概述•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地球气候系统的长期变化趋势,包括气温变化、降水变化、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增加等。

•气候变化受到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如温室气体排放、森林砍伐等。

2. 气候变化的影响a) 环境影响•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增加,如暴雨、干旱、洪水等,对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高二地理必修三会考知识点

高二地理必修三会考知识点

高二地理必修三会考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现象与规律的学科,它关注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高中地理必修三是地理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下面将介绍高二地理必修三会考的主要知识点。

一、地球的动态特征地球是属于行星类天体的一种,具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自转使得地球呈现出昼夜交替,而公转则决定了四季的交替。

此外,地球还拥有赤道、南北极等特征。

二、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

地壳是最外层,分为大洲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幔是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一层,由岩石构成。

地核是地球的中心,由外核和内核组成。

三、板块构造与地质现象板块构造理论是地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它认为地球表层被分为若干个板块,这些板块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会发生相互碰撞、远离或滑移等运动,从而造成地壳的变动和地质现象的发生,如地震、火山喷发等。

四、地球的水资源地球表面的水资源主要包括海洋水、淡水和冰川水等。

淡水是人类生活所需要的重要资源,地下水和地表水是淡水资源的两大主要来源。

冰川是地球上的巨大淡水资源储备,对维持地球气候和区域水文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五、气候与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也被称为“世界的屋脊”。

它对亚洲和全球的气候产生着重要影响。

青藏高原的大气环流和季风系统使得该地区呈现出极端的气候特征,如高寒、干旱等。

六、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影响。

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的人类活动形式和经济结构各不相同。

例如,临海地区的人口和经济发展比内陆地区更为集中,这与海洋资源和交通便利性密切相关。

七、城市化进程与城市规划城市化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发展进行有序设计和管理。

城市化进程对于城市规划提出了挑战,例如城市空间布局、交通规划、居民配套设施等问题都需要考虑。

八、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如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应对环境问题的关键,它要求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影响后代子孙的发展需求。

高中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三地理知识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地理
- 经济发展模式:传统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现代服务业经济;
- 区域发展差异: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
- 区域合作:东盟及其影响、欧盟及其影响、世界贸易组织(WTO);
- 经济发展问题:资源约束、环境污染、城乡差距、产业结构升级等。

2.人口地理
- 人口数量与分布:人口增长、人口结构、人口迁移;
- 人口问题:老龄化、少子化、性别比例失衡、人口流动问题等;
-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对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 控制人口的政策与措施:计划生育等人口政策。

3.生态环境地理
- 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气候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与破坏等;
- 区域可持续发展:资源保护与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农业可持续发展等;- 环境问题与治理:水资源、大气污染、土地退化、海洋污染等。

4.地理信息技术
- 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与分析;
- 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球上任意位置的定位与导航;
- 遥感技术: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的原理、应用及优劣。

5.地理思维方法
- 地理观念和地理思维:地理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地理科学的方法论;- 地理信息处理技能:地图阅读、图表分析、地理实证研究方法等。

以上是高中必修三地理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1.第一章:地球与地图-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形的球体,其赤道轴略大于极轴。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自转决定了地球的昼夜变化,公转则决定了季节变化。

-地球的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地壳分为大陆壳和海洋壳,地幔是地球的中间层,地核由内核和外核组成。

-地理坐标系统:地球的表面被划分为经度和纬度网格,通过经纬度可以确定一个地点的具体位置。

2.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太阳系:太阳系是地球所在的星系,它包括8个行星、160多颗卫星和数十亿颗小行星、彗星等。

-太阳: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星体,它提供了地球所需的能量和热量。

-月球: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对地球的潮汐、日食和月食等现象产生了影响。

-恒星:恒星是宇宙中的恒定光源,它以核反应产生能量,其中最著名的是北极星和天狼星。

3.第三章:地球与水资源-水资源的分布:地球表面70%以上是水,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有限,主要分布在地下水和湖泊、河流等地表水体中。

-水资源的利用:水资源在农业、工业和生活中都起到重要作用,适当的管理和节约水资源对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水文循环:水在不同形态之间不断循环,包括蒸发、降水、融化和凝结等过程。

4.第四章:生物圈与生物多样性-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和非生物要素互相作用形成的复杂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与之相互作用的环境组成,包括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和环境之间保持着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这种稳定被称为生态平衡。

5.第五章:资源与环境-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等,它们是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农业、工业和城市建设等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合理的土地利用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农田产量。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会考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会考

1会考复习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说出区域的含义。

说出区域内各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有些有明确边界,如行政区,有些边界具有过渡性,如干湿地区;一个区域内部要素之间有内在的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性;区域划分指标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综合性的。

①以中国三大自然区区域差异为例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镜子) 水文2②以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为例分界线:1月0℃等温线——暖温带与亚热带秦岭—淮河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补充:北方与南方;旱地与水田;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等南北四大亚区的差异(P9、P10图)③岛屿对人类活动影响(阶段性)①产业转移部门: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原因:(1)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2)区域之间总体水平的差异方向: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举例:亚洲:美国日本四小龙、东盟中国、越南珠三角:香港珠三角欠发达的相邻地区3②中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案例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原因:自然:地貌千沟万壑,地势起伏大;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长期农业生产导致森林草原被毁坏;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如过渡开垦、放牧、樵采、开矿等。

经济损失(1)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减少(2)沟壑发展、泥石流破坏工矿交通设施危害(3)水、土、肥的损失干旱生态破坏(4)淤积江河湖库洪涝(下游“地上河”)(5)畜清排浑导致水量损失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治理措施: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工程措施(打坝淤地、修水平梯田)、技术措施(喷灌、滴灌、地膜覆盖、轮作套种)案例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治理原因:自然: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温带大陆性气候,深居内陆距海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且变率大;冬春季节多大风;蒸发旺盛;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植被稀少;地表物质疏松。

地理会考必修三知识点

地理会考必修三知识点

地理必修3一、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1.区域: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①地理位置差异:长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矿产资源贫乏,松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4.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对农业:①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②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对商业: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5.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长江三角洲)早期: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高二地理必修三学考知识点

高二地理必修三学考知识点

高二地理必修三学考知识点自然地理学考点:1. 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演化地球的结构:地球由核心、地幔和地壳组成。

核心分为内外核,地幔是介于核心和地壳之间的层,地壳是最外层的固体岩石层。

地壳演化:地壳演化包括岩石圈的形成和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是指地球上的地壳被分为若干个大块,这些大块构成了地球的表面,并在长时间的作用下相互移动。

2. 大气圈和气候变化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上的气体层,由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和天然界共四个层次组成。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地球上气候要素在长时间尺度上的变化。

常见的气候变化有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沙漠化等。

3. 水资源和水循环水资源:水资源是指地球上的水体资源,包括地下水、湖泊、河流等。

水循环: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从水体蒸发、凝结、降水、径流再回到水体的过程。

水循环是维持地球水资源平衡的重要机制。

4. 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地球上的陆地资源,包括森林、耕地、草地等。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包括农业、工业、城市建设等。

人文地理学考点:1. 人口与城市人口:人口是指某一地区或国家的居民总数。

人口变化涉及到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人口流动等因素。

城市:城市是指人口密集、经济繁荣、社会功能齐全的地区。

2. 危机与发展危机:危机是指突发的、具有破坏力的事件或情况。

常见的危机包括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经济危机等。

发展:发展是指经济、社会、科技等各个方面的进步和提高。

发展水平可以用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收入等指标衡量。

3. 旅游资源与开发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指具有观赏价值、旅游开发潜力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

旅游开发:旅游开发是指对旅游资源进行规划和利用,以吸引游客,提升地区经济发展。

4. 区域发展与合作区域发展:区域发展是指一个地区内经济、社会、人口等方面的持续改善和提升。

区域合作:区域合作是指在某一地区内,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地理必考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地理必考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地理必考必修三知识点归纳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必考必修三通常包含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归纳:自然地理部分:1. 地球与地图:- 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地球是一个近似椭球体,自转和公转。

- 地图的类型和比例尺:地形图、政区图等,以及比例尺的概念。

2. 气候与天气:- 气候类型: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

- 气候影响因素:纬度、地形、洋流等。

- 天气现象:风、雨、雪、雷等。

3. 水文地理:- 水循环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

- 河流系统:河流的类型、流域、水文特征。

4. 地貌学:- 地貌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

- 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如地震、火山)、外力作用(如风化、侵蚀)。

5. 生物地理:- 生物分布:不同气候和地形条件下的生物分布规律。

-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人文地理部分:1. 人口地理:- 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人口迁移。

- 人口结构:年龄、性别、种族、宗教等。

2. 城市地理:- 城市化过程:城市化的定义、阶段和影响。

- 城市空间结构:中心商务区、住宅区、工业区等。

3. 经济地理:- 农业地理:农业类型、农业区位、农业政策。

- 工业地理:工业类型、工业布局、产业集群。

- 服务业地理:服务业的类型和空间分布。

4. 交通地理:- 交通网络: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

- 交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5. 政治地理:- 国界和领土:国界的定义、类型和争议。

- 政治区划:行政区划、政治中心。

6. 文化地理:- 文化景观:语言、宗教、风俗等文化特征的空间分布。

- 文化扩散:文化传播的方式和影响。

结尾:地理学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要求我们了解地球的自然现象,还要理解人类活动如何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

掌握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以及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前进。

高二地理必修三常考知识点

高二地理必修三常考知识点

高二地理必修三常考知识点I. 地壳和地形的形成
地壳结构
地壳的构成与演化
地壳运动与地震发生
地面形态与地形类型
II. 沉积岩和变质岩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主要类型的沉积岩及其特征
变质岩的形成过程
主要类型的变质岩及其特征
III. 火山和火山地貌
火山的形成和组成
火山喷发类型及特征
火山地貌类型及地貌要素
IV. 地下水与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的形成和来源
地下水的运动和循环
地下水的利用与管理
地下水资源的分布与开发
V. 气候与气候因素
气候的定义与分类
气候要素及其测量方法
气候控制因素与气候分布规律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VI.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地质灾害与气象灾害
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及其形成原因防灾减灾的基本理念与措施
VII. 区域可持续发展与环境问题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
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影响
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以上为高二地理必修三常考知识点的大致范围。

学习地理必须掌握这些基础知识,以便在考试中能够应对各种题型和挑战。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并理解这些内容,提高自己的地理知识水平,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地球的位置与形状:地球位于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形状近似于一个椭球体。

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

3.地球的经纬度:经度是指从东西方向测量地球表面的线,纬度是指从南北方向测量地球表面的线。

4.太阳高度角与地方时:地方时是根据当地的太阳高度角确定的时间。

5.地球的地貌与地层:地球的地貌特征包括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河湖海等,地层是地壳由上至下的结构层次。

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1.地球的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围绕其表面的气体层。

2.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圈由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中间层、热层和外热层等组成。

3.大气层的温度分布与大气环流:大气层的温度分布表现为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大气环流指的是大气层内不同原因引起的气流运动。

4.大气中的水汽与降水:水汽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形式。

5.地球的温度变化与气候带:地球的温度变化表现为赤道附近较高,两极附近较低,气候带根据温度和降水的差异划分。

6.生物圈与生物多样性:生物圈指的是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范围,生物多样性是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丰富程度。

第三章: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1.地球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2.地表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地表水资源的分布受气候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3.水的循环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的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在大气圈、地表和地下的循环运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指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防止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污染。

4.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水资源的利用包括供水和排水,管理水资源需要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和技术。

第四章:生物和人类的生活环境1.生物的生活环境:生物的生活环境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土壤和空气等。

2.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3.景观:景观是指在观察区内所能见到的自然和人工的一切景物的总体。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一、地球与地图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形状为近似于椭球体,不是完全的球状。

-地球的光带由两个半球组成:北半球和南半球。

2.地球的划分-地球可以分为东西半球、北南半球、东西半球和热带、北极、南极等多种划分方式。

3.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方式。

-地球自转导致了昼夜交替、地球的自转轴倾斜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地球公转的轨道呈椭圆,导致了地球的距离日太阳的距离的变化。

4.地球的地理网格系统-地球的地理网格由经线和纬线组成,用于标明地球上任意一个点的位置。

-经线为南北方向的线,纬线为东西方向的线。

-经线和纬线的交点称为地点的地理坐标。

5.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是地球上各种自然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综合体。

-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和水文等。

6.地图的制图与使用-地图是对地球上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进行减量表达的平面表象。

-地图的比例尺表示地图上的长度与实际距离的比例关系。

-地图符号是地图上表示各种事物的图形和颜色。

7.中国地图与地理区划-中国地图的特点是纵向跨度大,东西方向上很窄;地理区划是基于自然和人文差异进行的划分。

-中国地理区划包括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等区域。

二、地球的水资源和环境保护1.水的分布与运动-水资源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海洋和冰川中,淡水资源非常有限。

-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从海洋、江河、湖泊、土壤蒸发升华、再降水的过程。

-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都可以影响水资源的分布和运动。

2.地下水资源-地下水是地球表面以下的水资源。

-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和补给受地质构造、降水情况和地下水埋藏条件等因素影响。

-过度抽取地下水会导致地面下陷、水源枯竭等问题。

3.淡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水资源的利用主要包括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

-水资源的保护包括水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水质的保护等方面。

4.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保护水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必修三地理知识点归纳

必修三地理知识点归纳

必修三地理知识点归纳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 地球的赤道半径与极半径-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季节变化、地方时差2. 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图的比例尺、图例、注记- 地图的种类: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 地图的阅读与解读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2. 水文循环与洋流- 水文循环的过程- 河流的特征与分类- 洋流的形成与影响3. 地貌与地质作用- 地壳的结构与板块构造- 内外地质作用及其表现形式- 地貌类型:山脉、平原、盆地等4. 土壤与植被- 土壤的形成与分类- 植被的分布与生态系统- 人类活动对土壤和植被的影响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化- 世界人口分布与迁移- 城市化过程及其影响- 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2. 经济活动与区域发展- 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地理分布- 区域发展差异与合作- 交通运输的地理意义3. 环境与发展- 环境问题:污染、荒漠化、森林砍伐等 -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实践- 国际合作与环境保护政策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与GIS- 遥感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功能与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作用2. 地图制图与空间分析- 地图制图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空间分析技术的应用- 地图的解读与地理信息的提取五、地理实践活动1. 地理观察与实地考察- 观察自然现象与地理环境- 实地考察与数据收集- 地理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2. 地理研究与项目学习- 地理课题的选择与研究方法- 项目学习的设计、实施与评估- 地理研究成果的交流与展示请将以上内容复制到Word文档中,并根据需要进行格式设置,如标题样式、列表编号、字体与段落格式等,以确保文档的专业性和可读性。

您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大纲或课程要求,对上述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删和调整。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地理必修三是中学地理课程的一部分,内容涵盖了许多重要的地理知识点。

本文将对地理必修三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归纳。

以下是地理必修三的知识点概述: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环境1. 地理坐标与地球网格地理坐标是描述地理位置的方式,通常用经度和纬度表示。

地球网格是基于经纬度系统建立的网格状坐标系统,用于定位和测量。

2. 地球运动与地球的特性地球有自转和公转运动,自转使地球呈现出昼夜交替的现象,公转使得地球形成四季变化。

地球具有板块构造、大洋地质和地质灾害等特性。

3. 土地利用与环境保护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

有效的土地利用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是指保护自然环境和预防环境污染,以确保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性。

第二部分:人口与城市1. 人口问题与就业人口问题是指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等问题。

就业是指为人们提供工作机会以实现生计和发展。

2. 城市与城市化城市是指人口聚集、经济发达、社会文化繁荣的地区。

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涉及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等问题。

第三部分:经济地理1. 经济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经济发展是指国家或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变化。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经济联系不断深化和扩展的过程。

2. 工业布局与能源问题工业布局是指工业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

能源问题是指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能源供需平衡的问题。

第四部分:地球环境问题1. 自然地理灾害与防灾减灾自然地理灾害包括地震、台风、洪涝灾害等。

防灾减灾是指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和影响的措施。

2. 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同时不危害子孙后代能够满足其发展需求的发展方式。

第五部分:中国地理1. 中国的自然地理与区域分异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多样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地理环境。

2. 中国的人口与经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加。

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必修3知识点清理

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必修3知识点清理

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必修3知识点清理必修三是高中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它涵盖了大地、气候、生态环境等多个主题。

下面是对必修三知识点的详细总结和解释。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1.地球的内部构造: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

2.地球的岩石圈:由地壳和上部地幔的部分组成,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

3.地质构造:主要包括构造、地貌、岩石和矿产等四个方面。

二、大气圈和水圈1.大气圈的结构:包括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和间歇层。

2.气候要素:主要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速和降水量等。

3.气候区划:按照气候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特点,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气候区域。

三、地球的水资源1.水资源的分布: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与地理因素有着紧密的关系,主要受制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因素。

2.地下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主要储存在地下岩石层中。

3.水循环:水在地球上由地面蒸发成气态水蒸汽,然后升华到大气中,形成云层并降水到地面,形成径流或渗入地下。

4.地球的主要湖泊和河流:主要有五大洲的湖泊和河流。

四、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1.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动态系统。

2.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反映着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生态平衡的稳定性。

3.研究技术:主要包括生态学调查方法、生态普查技术、生态监测方法等。

4.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介绍了人类对自然资源进行利用时应注意的环境保护措施,以及常见的环境污染问题。

五、全球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指全球变暖现象,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温度上升。

2.陆地退化与荒漠化:主要指因为人类的不当利用,引起土地退化和土地荒漠化的现象。

3.环境污染问题:污染主要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

4.生物多样性丧失: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引起的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退化。

以上是对必修三地理学知识点的详细总结和解释,希望对你备考地理学业水平测试有所帮助。

高二会考必修三知识点地理

高二会考必修三知识点地理

高二会考必修三知识点地理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对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而在高二会考中,必修三地理知识点的掌握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从地理学科的三个方面,即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对高二会考必修三地理知识点进行阐述。

一、自然地理1.地理景观的形成与演变地球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地理景观系统,包括陆地景观和水域景观。

地理景观的形成与演变是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之一。

例如,山地的形成与地壳运动密切相关,而河流的形成与水文循环、地表侵蚀有关。

学生在学习中要了解各种地理景观的形成机制以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2.气候与气象气候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是指某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

而气象则研究短期的天气现象。

学生需要了解各种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特征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同时,学生还应掌握气象要素的观测方法和天气预报的基本原理。

3.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是地理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包括能源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并且了解其开发与利用对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例如,在学习煤炭资源时,学生需要了解煤炭的形成条件、储量分布以及其在能源方面的作用。

二、人文地理1.人口与城市人口与城市是人文地理的重要内容,学生需要了解人口的数量、分布以及人口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同时,学生还要理解城市化过程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例如,学生在学习城市化过程时,需要了解城市化的定义、特征以及城市化对农村人口和资源利用的影响。

2.经济地理经济地理是研究各国和地区经济活动和生产关系的地理学科。

学生需要了解各国和地区的主要经济活动和产业,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并了解其发展现状和趋势。

例如,在学习农业时,学生需要了解农业类型、农业现代化的特点和路径,以及农业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3.文化与旅游地理文化与旅游地理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分支,它研究不同地区的文化形态和旅游资源。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特点,包括语言、宗教、传统习俗等,并了解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开发利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发展区域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表现为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同:都是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异: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对农业: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对商业: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开发早期:长江三角洲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江三角洲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江三角洲人口越来越稠密。

(人口迁移)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农业社会后期: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江三角洲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遥感RS:人们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全球定位系统GPS,主要是定位,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三大组成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应用:野外调查、定位、导航、大地测量、工程测量地理信息系统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优点: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②功能强大;③动态监测(GIS与RS相结合)GIS与地图最基本的区别:数据模型应用:凡是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遥感(RS)用于获取信息,全球定位系统(GPS)用于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GIS)用于处理信息,分析表达结果。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我国西北地区地理位置: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地形条件: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则是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内陆盆地,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形成荒漠化的因素自然因素:(1)气候干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2)土质疏松,地表多沙质的沉积物;(3)大风日数多,并且集中;(4)气候异常,持续干旱加剧荒漠化进程人为因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的不当: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④水资源利用不当⑤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森林分布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热带雨林的分布分布范围: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相逢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

分布区域: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是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

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①地球之肺: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②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占全球1/5以上的物种,1/4的药品来源雨林生态的脆弱性表现:雨林的养分主要储存在地上植被,土壤贫瘠;而地上植被又最易遭受人类破坏;一旦被破坏则难以恢复。

亚马孙开发计划① 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历史原因:开发较晚;自然原因:环境湿热;社会经济原因:人口很少②20世纪60年代: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③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A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B移民亚马孙平原 C吸引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雨林的保护寻求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的平衡,保护放在第一位,进行保护性开发。

具体举措:三保二设一结合•三保:加强环保教育;实行保护性开发;建立自然保护区•二设:设立国际基金;加强缓冲区建设•一结合: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两类能源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②市场广阔③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能源基地建设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环境的保护与治理①提高煤的利用技术;②调整产业结构;③“三废”的治理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尼罗河文明两河文明黄河——长江文明印度河——恒河文明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不同地段的保护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

气候:亚热带地区,冬末春初降水多。

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

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① 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②1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

③ 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流域的综合开发TVA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

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东北地区地理条件①气候条件: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作物一年一熟,易受热量的影响。

②地形、土壤条件: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③社会、经济条件:工业: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共促农牧交通: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

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三山脉三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小兴安岭、大兴安岭、长白山农业布局特点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区。

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

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

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地区专业化生产其他知识:①三江平原商品率最高;②国营农场,机械化程度最高。

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区:A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B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C 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山区农业: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条件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②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③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④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