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主体文化到区域文化_对中原文化地位的再认识
中原文化心得体会500字
中原文化心得体会500字中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魅力。
在我学习和了解中原文化的过程中,我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中原文化的核心是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关系、礼仪道德、忠孝诚信等价值观念,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原文化中,孔子被尊奉为圣人,他的思想被广泛应用于政治、教育、家庭等各个方面。
学习儒家文化可以使人更加注重道德修养,更加重视社会和谐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其次,中原文化强调文化传承和文人精神。
中原地区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文化传统非常丰富。
中原文化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发扬光大,崇尚古代文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
这种精神也呈现在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的瑰丽作品中。
通过学习中原文化,我意识到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的尊敬,更是对人类智慧的传承和发展。
第三,中原文化注重精神追求和人生意义。
中原文化中的许多思想家、文人、艺术家都深思熟虑地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提出了许多启发人心的哲理。
他们追求精神的升华和人生境界的提升,提倡人们追求艺术、美好和真理,在寻求人生意义的过程中使自己成为更优秀的人。
从中原文化中我明白到,人生不仅仅是物质和生活的追求,更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成长的追求。
最后,中原文化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瑰宝。
通过学习和了解中原文化,我更加坚定了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中原文化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应该为中原文化的辉煌而自豪,并将其传承下去。
综上所述,学习和了解中原文化给我带来了很多收获和启发。
中原文化以孔子思想为核心,强调儒家价值观念的传承;注重文化传承和文人精神的发扬;追求精神追求和人生意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学习中原文化,我更加明白了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并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认知和理解。
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才能够理解自己的根与源,保持文化自信,并在新时代焕发出中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及现代价值
中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及现代价值在中原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勤劳的史前中原先民创造了古老的黄河文明。
此后不管是伏羲、燧人、神农的三皇时代,还是在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历史时代,甚至一直到北宋时期,河南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端之地。
河南这块古老的黄土上都书写了厚重辉煌的中原文化,奠定了中原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地位。
甚至有专家称,没有中原文化(仅指河南的文化,不包括周边几个省)就没有中国文化。
作为中国文化母体文化的中原文化在文字、文学、戏剧、科技、医学、音乐、美术、建筑等与文化有关的领域都曾经在中国和世界引领数千年。
一中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脉出生于河南郾城县的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这位文字学,训诂学,语源学的开山祖师,它所着的《说文解字》为后世书法艺术评析字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堪称中国汉语史上一部空前绝后的学术着作。
东汉时期出生于河南开封的着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书法理论家蔡邕,不仅擅长篆书和隶书,而且独创了飞白书,他的隶书被称后人称之为“八分”,赢得了“八分圣手”的美誉。
其女蔡文姬也是一位着名的女书法家。
东汉末年,河南禹州人刘德昇首创行书,开创了中国书法由楷入行的先河,被誉为“行书之祖”。
三国曹魏时期,河南许昌人钟繇在中国书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开创了中国书法由隶入楷的新貌,首创了楷书。
被后人称为“楷书之祖”。
也是中国文人书家有可靠墨迹传世的第一人,与张芝和王羲之齐名,被后人称为“钟张”、“钟王”。
其子钟会也是一位书法大家。
北魏开封书法家郑道昭所书气势豪放的《郑文公碑》,横扫一世之妙,被称为圆笔“魏碑之祖”。
和书圣王羲之合称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南北二圣”。
河南洛阳龙门的浑厚雄强的《龙门二十品》,为中国魏碑书体的正宗。
其对世界东方书坛的影响之深,之广一直延续到现在。
唐朝时期,河南禹州的禇遂良以丰丽妩媚的唐楷书法被后世誉为中国书坛上的初唐四杰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由于继承和发扬了汉代的绘画艺术,是山水画和花鸟画的萌芽时期。
中原文化同中华文明的联系
中原文化同中华文明的联系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以下是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原文化与中华文明的联系。
1、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中心地带。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原地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并深刻地影响了周边地区的文化发展。
中原地区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
这个时期的文化遗产,如彩陶、玉器、陶器等,反映了当时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组织的形成。
2、中原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中原文化在中华文明中具有重要地位。
在中国历史上,中原地区一直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文化影响力不仅局限于国内,还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原地区的文化传统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等,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中原文化与中华文明的相互影响中原文化与中华文明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一方面,中原地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忠诚”、“礼敬”等价值观念,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形态中。
另一方面,中华文明的其他地区和民族也给中原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
例如,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传统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胡汉文化”。
4、中原文化在当代的意义中原文化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中原地区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文化传统为世界所瞩目。
其次,中原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例如,河南的“大宋开封府”等历史文化景点已经成为旅游胜地,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
此外,中原地区的传统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综上所述,中原文化与中华文明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原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其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中原文化讲座心得体会
近年来,我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作为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原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
我有幸参加了中原文化讲座,深入了解到了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收获颇丰。
以下是我对这次讲座的心得体会。
一、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中原文化,又称华夏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
中原地区位于我国中部,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文明的圣地”。
在这次讲座中,我了解到中原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历史悠久:中原文化源远流长,从夏商周时期开始,就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中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2. 文化内涵丰富:中原文化涵盖了哲学、历史、文学、艺术、民俗等多个领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其中,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地位。
3. 地域特色鲜明:中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
如河南的豫剧、武术、武术、少林寺等,都是中原文化的代表。
二、中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讲座中,专家们指出,中原文化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使中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加强中原文化的研究与保护:对中原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其内涵,加强保护,使之得以传承。
2. 深化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加强与国内外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3. 创新发展模式:以创新为动力,推动中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如将中原文化与现代科技、旅游、影视等产业相结合,实现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4. 培育文化人才:加强文化教育,培养一批具有中原文化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为中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中原文化讲座的启示通过参加中原文化讲座,我深刻认识到以下几点:1. 传承文化的重要性:中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
我们要珍惜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2. 文化自信的力量: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树立文化自信,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地位及关系的认识
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地位及关系的认识一、中华文化的地位及其特点中华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它是中国历史、地理、民族、语言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
在世界文化史上,中华文化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具有独特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思想底蕴和广泛的影响力。
1.历史渊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黄河流域,它包括了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汉唐时期的诗词歌赋、宋元明清时期的戏曲曲艺等多个阶段。
2.思想底蕴中华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道德伦理教育和家庭伦理建设。
儒家思想主张仁爱之道,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孝道、忠诚等传统美德。
3.影响力中华文化不仅影响了中国本土,还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都从中国学习了汉字和儒家思想。
二、各民族文化的地位及其特点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这些文化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多元文化的大熔炉。
1.汉族文化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
汉族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注重礼仪、道德、家庭伦理等方面。
2.少数民族文化除了汉族外,其他55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例如:蒙古族有“蒙古包”、“马头琴”等特色;藏族有“唐卡画”、“藏药”等传统技艺;维吾尔族有“和田玉”、“维吾尔舞蹈”等特色。
三、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各少数民族则是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两者之间既存在着联系又存在着差异。
1.联系中华文化和各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着历史渊源和交流互鉴。
例如:藏族、满族等民族都曾经在中国历史上拥有过自己的王朝,他们的文化也在这个过程中与中华文化产生了交流和融合。
2.差异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具有独特性和多样性,它们在语言、服饰、风俗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色。
这些特色与中华文化存在着差异,但也因此丰富了中国多元文化的内涵。
四、如何认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地位及关系1.尊重多元文化我们应该尊重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不应该以某一种文化为标准来评价其他民族的文化。
中原文化学习体会
中原文化学习体会中原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中原文化的学习也逐渐受到了年轻一代的关注。
我也是其中的一员,在学习中原文化的过程中,不仅对这门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原文化的独特魅力。
首先,在学习中原文化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它包容与开放的特点。
中原地区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聚集了各个时期的文化瑰宝。
学习中原文化,包括中原音乐、中原绘画、中原书法等,让我充分领略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
我曾经参观过河南博物院,那里陈列着丰富的文物和艺术品,包括古代的乐器、陶器、青铜器等。
通过观看这些文物,我对中原文化的底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其次,在学习中原文化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对人性的引领。
中原文化强调人文关怀、价值观的塑造,它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并且倡导温柔、善良、宽容的品质。
中原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包括孔孟之道、三绝文化等,这些都是以人为本、推崇仁义道德的价值观。
在学习中原文化的过程中,我不断地从中获得启示,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培养了宽广的胸怀。
再次,在学习中原文化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其对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中原文化注重个人修养,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它要求个人要自省自律,注重品德修养和道德规范。
在学习中原文化的过程中,我重视了自己的修身养性,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和人生境界。
例如,在学习中原文化的过程中,我不断思考如何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人,如何将中原文化中的美德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并且经过实践发现,只有把中原文化的理念融入到实际行动中,才能真正感受到中原文化对我的影响。
最后,在学习中原文化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中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
在学习中原文化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身份认同,并且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原文化包括哪些文化中原文化介绍
中原文化包括哪些文化中原文化介绍中原文化是以中原地区河南省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中华文化的母体和主干。
中原文化以河南省为核心,以广大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腹地,逐层向外辐射,影响延及海外。
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
中原地区在古代不仅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主流文化和主导文化的发源地。
中国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定都于中原地区,河南省占据中国八大古都的一半,包括洛阳、开封、安阳和郑州。
中原地区以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地位和人文精神,使中原文化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长期居于正统主流地位,中原文化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
一.中原文化的文明起源在中原地区的考古中,史前文明在这里的连续性表现强烈。
从新石器时代中期开始,自东向西的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和老官台文化在中原崛起,它们之间联系紧密,已经形成一个较大的文化区域,与周边文化同一时期的孤立发展相比,已表现出明显的发展优势。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半坡文化是由老官台文化发展而来,向北发展到陕北地区,沿黄河扩展至洛阳,经汉水流域影响到南阳盆地。
而中原地区的仰韶后冈文化则扩张至晋南、鲁东北等地。
仰韶半坡文化和仰韶后冈文化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仰韶庙底沟文化迅速向四方扩展,北至河套地区,南达汉水中游,东抵华北平原北部,西伸甘肃湟水流域。
与周边相比,这一时期的中原文化是处于中心地位的强势文化,起主导作用。
裴李岗文化时期人们开始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经济以农业为主,出现家畜饲养,并伴有采集及狩猎等生产方式。
仰韶文化继承了裴李岗文化的内涵,当时开始形成大规模建房而居的聚落,彩陶的使用证明了烧制技术的出现。
从龙山文化开始出现较多的城址,属于万邦时期,青铜容的使用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力发展,占卜等巫术活动当时较为盛行。
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有着直接的联系,中原地区在这一时期开始进入全新的文明时代。
在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中国迄今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碧龙形器的发现为中华民族的图腾—龙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
对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地位的认识
对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地位的认识一、中华文化的地位中华文化是指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语言文字、哲学思想、艺术文学、宗教信仰等方面。
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对中国人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世界上,中华文化也是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形态,具有重要的地位。
1. 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从甲骨文到汉字,从《诗经》到《论语》,从道家到儒家,中华文化不断地演变和发展,并逐渐成为了一个完整而独特的体系。
2. 影响深远中华文化对中国人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影响着中国人民在思想、行为等方面的表现,也影响着他们在社会生活、政治制度等方面的选择和决策。
此外,在世界上,中华文化也逐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跨国文化形态,并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3. 独特性强中华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
它不仅具有自身的语言、文字、思想、艺术等方面的特点,还具有独特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
这些独特性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也体现了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二、各民族文化地位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在语言、习俗、信仰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各民族之间也有着相互交流和融合的历史。
各民族文化在中国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1. 多元性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语言、文字、习俗、信仰等方面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2. 交流融合各民族之间并非完全隔离,而是存在相互交流和融合。
例如,在汉朝时期,汉族人与少数民族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并形成了一种共同文化传统。
3. 平等地位在现代社会中,各民族在法律、政治等方面享有平等的地位。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保护和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发展,鼓励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使各民族文化在中国社会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展。
三、对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地位的认识对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地位的认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1. 文化多元性中华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社会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当前中原文化的转换
当前中原文化的转换当前中原地区文化的转变中原地区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主要代表之一,其具有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精神遗产丰富等特点。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原地区的文化环境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本文将从文化交流、城市化、教育等多方面为您分析当前中原文化的转变。
1.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是中原地区文化变迁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让中原地区的文化面貌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原地区的文化传播向全国甚至世界延伸,出现了民间文化和当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的振兴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另一方面,全球化也是文化交流的推动力之一。
中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传播和接受,中原地区的文化标志性建筑和景观,如布达拉宫、长城、晋祠等,不仅成为国内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之一,也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全球化带来的开放,也让更多的外国文化元素融入中原地区文化中。
2.城市化城市化是目前中原地区文化转变的一种重要趋势。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中原地区的城市化过程正在加速,城市化进程在带动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在影响着中原地区文化的发展。
一方面,城市化在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平台,让文化的氛围更加浓厚。
比如,在中原地区一些城市现在出现了许多文化公园和文化街道,各类文化人才的交流、展示都更加集中;同时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建设,文化的环境和条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改善,文化生活变得多样化和便捷化。
另一方面,城市化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比如城市化发展速度过快,导致大量传统文化的场所和遗产被破坏或消失;同时大量新城区与新建建筑物,缺乏文化气息和传统文化相关元素,无法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3.教育随着教育的普及和开放,中原地区的文化教育环境也在不断改善。
如现在中原地区大量的高校,各类文化知名学院、营造了更多的文化氛围;同时,各类文化艺术活动更为公开与广泛,使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得到了更广泛的推动和发展。
浅析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浅析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原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中原地区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传统。
中原地区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中原地区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首先,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现在历史和文化遗迹的保护和继承上。
中原地区有许多重要的历史遗迹,如陕西的兵马俑、河南的洛阳古城等,这些遗迹见证了中原地区悠久的历史和繁荣的文化。
政府和社会各界致力于保护和修复这些遗迹,让人们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传承。
此外,中原地区还设立了许多专门的文化机构和研究机构,致力于中原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推动中原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发展和传播。
其次,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现在教育和人才培养上。
中原地区有许多优秀的教育机构,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这些学校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注重对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学校设立了许多专门的课程和研究机构,让学生能够学习和了解中原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信仰。
与此同时,中原地区也推动了中原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来。
第三,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现在艺术和文化活动的丰富多彩上。
中原地区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许多有影响力的传统艺术形式,如京剧、曲艺等。
同时,中原地区也有许多著名的艺术节和文化活动,如长春花灯节、登封牡丹节等,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许多参与者和观众,也促进了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第四,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现在道德伦理和社会习俗的保持和弘扬上。
中原地区有许多深受人民喜爱和尊重的传统道德伦理和社会习俗,如孝道、尊师重教等。
这些道德和习俗在中原地区得到了广泛宣传和传承,在当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中原地区也不断推动传统道德伦理和社会习俗的弘扬,通过各种方式使人们更加关注和重视这些传统价值观,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综上所述,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中原文化的论文
中原文化的论文1. 引言中原地区作为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哲学思想和传统习俗而闻名于世。
本论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原文化的特点、影响以及它对中国社会的重要性。
2. 中原文化的起源中原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中国黄河流域。
这一地区的古代文明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原文化以其独特的农耕文化、古代都城的建设以及对社会组织的影响而著称。
黄河流域的农耕技术和灌溉系统的建设使中原地区成为中国农业的重要支撑点,推动了农耕社会的发展。
3. 中原文化的特点中原文化在艺术、哲学和传统习俗方面有其独特的特点。
3.1 艺术形式中原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而闻名。
其中包括传统绘画、书法、剪纸、剪窗花等。
黄河流域的自然风光、古代建筑和人文景观为艺术家们提供了灵感与创作的源泉。
传统的绘画和书法作品以其自然、细腻的风格,表达了中原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3.2 哲学思想中原文化也以其深厚的哲学思想而著称。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墨家思想等都在中原地区得到了发展和传承。
这些思想体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儒家强调仁爱、孝道和社会秩序,道家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而墨家则强调公平与互助。
这些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原地区以及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
3.3 传统习俗中原地区也有许多传统习俗,如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代表了中原文化中人们对于家庭团聚、亲情和民间传统的重视。
同时,中原地区的传统习俗还包括结婚、葬礼等各种场合的风俗礼仪。
4. 中原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中原文化对中国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4.1 社会和谐中原文化强调和谐与稳定,这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原地区的文化思想和道德观念塑造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这种强调社会秩序、和谐相处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
中原文化区特征及形成分析
中原文化区特征及形成过程分析1. 中原文化概况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从表层看,她是一种地域文化,从深层看,她又不是一般的地域文化,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中国中原文化璀璨瑰丽,其中,体现在河南的部分更为突出。
中国中原文化的璀璨瑰丽,集中体现在河南的部分。
2.中原文化的主要特征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它的形成及发展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过程,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吸取周边文化精髓,形成了丰富多样,独具特色的文化内容。
在中原文化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迁徙,战争,经济交流等活动因素的频繁影响,导致了中原文化不断与异地文化交流融合,从而形成了相对不甚明显的文化特征。
但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它的历史特征又是不可磨灭的。
通过对中原文化的起源及发展过程的了解和分析,我们总结出了,中原文化区的主要特征:2.1、根源性中原文化在整个中华文明体系中具有发端和母体的地位。
从“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三皇五帝”、“河图洛书”等神话传说,到早期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等考古学史前文化,都发生在河南。
8000年前左右的裴李岗文化,在新郑裴李岗遗址出土了数百件磨制石器和陶器。
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出土了大量的彩陶和磨光石器。
5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河南也发现了相当丰富的陶器动物浮雕及鼎、罐、壶等文化遗存。
由此可以看出,史前文化在河南发现不只一处,也不只是少数、若干处的几件历史遗存,而是连续的、有规模的历史遗存。
此后的夏、商、周三代,又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根源,同样发端于河南。
作为东方文明轴心时代标志的儒道墨法等诸子思想,也正是在研究总结三代文明的基础上而生成于河南的。
这些都充分表明河南在整个中华文明形成时期都处于领先地位,也足以说明中原大地是中华民族文明最早起步的地方之一,即证明了她的根源性。
2.2、原创性中原文化的原创性基于其本身的根源性上,正是由于中原文化是整个中华文明体系的根源,因此她具有独特的开创性特征,对整个文化体系起着筚路蓝缕的开创性作用。
区域文化的心得
在新石器时代,根据所发现的考古遗址,大体可以划分为黄河流域文化区、长江流域文化区、珠江流域文化区和北方(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文化区。
在那时,已经奠定了后来农耕文化区和游牧文化区的基础。
中国区域文化的形成经历了特定的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区域文化格局形成,基本上发生在东部汉族区域的内部,到隋唐以前,共同性渐增,差异性渐减。
但在隋唐以后,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的新的区域文化又加入进来,起初是与汉文化频繁发生摩擦和冲突(这也是一种文化碰撞),甚至对立,后逐渐变成了汉文化圈内的组成部分,走上共同性渐增,差异性渐减的轨道。
中国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是指产生在河洛地区的区域性文化。
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
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中华民族文化,是在当今中国版图范围之内,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
大量考古发现资料和古代文献记载说明,华夏文化是汉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母体文化。
华夏文化主要源自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夏商文化及其更为久远的河南龙山文化,多年来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已经证实,河南龙山文化是夏文化形成的直接源头。
河洛地区是河南龙山文化的重要分布地区,就这点而言,河洛地区可以说是夏文化、华夏文化的发源地及其形成、发展的核心地区,也可以说是以后汉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
齐鲁文化一直具有文化的和政治的象征意义,基本代表了华夏文化传统的正宗。
吴越文化以太湖为中心,包括今天的江苏、浙江、上海地区,影响到安徽东部和江西的东北部。
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网密布,雨量充沛,农业极为发达。
经过长时期的历史发展,中国经济和文化重心逐渐从北方转移到这里。
到明清时期,沿海的地理优势充分显露出来,商业贸易迅速发展起来,城市极为繁荣。
以“吴侬软语”为特征的吴语,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构成独特的语言文化系统,强化了这里的区域文化特征。
秦人以法家思想治国,文化上具有鲜明的功利主义特点,加之其地理位置便于与北方和西域的文化交流,使其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具有包罗万象、兼容并蓄的特点,不仅留下了历史上各民族文化、各种宗教、各种艺术形式的痕迹,商业文化也很发达。
中原文化的流变与现代价值分析
中原文化的流变与现代价值分析中原地区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文化区域之一,其地域范围多次变换,但总体上包括黄河中下游地区,涵盖今天的河南、山西、河北、陕西等多个省份,因此也被称为中原文化区。
中原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对中国甚至世界文化的演进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分析中原文化的流变及其现代价值。
一、中原文化的流变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经过多次演变。
在早期文化时期,中原文化上下求索,积极学习周边其他文化,吸取营养,逐步形成了独具韵味的文化体系。
秦朝、汉朝是中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国历史上的交通、农业、铁器制造、地方政权等等世界上很多领域都产生了划时代的变革,中原文化也随之迈向了新的阶段。
唐朝时期是中原文化的又一次高峰期,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加,对萨斯、波斯、印度、东南亚以及朝鲜、日本等国家的积极交往,中原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东亚文化的一部分,对日本、韩国、越南等国的文化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现代社会,中原文化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因为新时代需要更加发达、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来承载日益增长的社会和人民需求,中原文化也随之面临激烈的竞争。
同时,由于社会快速的发展和深刻的变革,人们对中原文化的需求也随之变化和升级。
中原文化在经济、教育、文艺、传媒等领域的影响力逐渐减弱,急需新的发展与创新。
二、中原文化的现代价值分析(一)文化传承的价值文化传承是中原文化的核心价值,它不仅是中原文化中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和智慧的体现,也是未来发展的基石。
中原文化的传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特别是需要社会主流媒体和教育机构的积极宣传和弘扬,同时需要大力挖掘和整合文化资源,构建多元化的文化交流和传播机制。
(二)文化创新的价值文化创新是中原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中原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
文化创新是针对当代社会需求和文化趋势而进行的创新,具有比较强的站在当代的特点,它需要创新意识、创新思路、创新工作、创新体制等的有力保障。
中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中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中原文化学习体会以前总是对中原文化好奇,每每被中原文化的魅力所吸引,这次非常幸运的踏上中原大地,置身于中原文化的强大氛围中,早已被这里的历史所感染,被这里的文化所震憾,作为远道而来的新疆培养班的领队、辅导员及学员们如何才能真正地感受中原文化呢?我们应该静下心来,认真了解学习中原文化的相关知识,亲(来源说明好范文网:)临重点旅游文化胜地触摸中原文化棱角,在浓烈的文化氛围中体会中原文化的韵味,领略中原文化风采,感悟深厚的文化底蕴。
首先通过网络、史书资料来了解学习中原文化的相关知识。
“中原”一词从词义上讲有“中央、平原”的含义,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在古代被视为天下之中心。
广义上泛指包括整个黄河的中下游地区,从狭义上仅指河南省,因此,河南堪称真正的中国之中,大中原之中。
文化意义上的中原,表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中华文化的象征,是正统中华文化的代名词。
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原不仅是汉民族的文化圣地,也是苗族、黎族、瑶族、彝族等中华民族的精神圣地。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内涵丰富。
它包含十八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1、史前文化。
河南史前文化时间久远、内容丰富、领域广泛。
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以及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成为河南史前文明的主要代表,充分说明中原大地是中华民族文明最早起步的地方。
2、神龙文化。
神龙是智慧、勇敢、吉祥、尊贵的象征。
河南是龙的故里。
被称为人文始祖的太昊伏羲,在今周口淮阳一带“以龙师而龙名”,首创龙图腾。
中原和全国各地的民俗,也有不少与龙有关,如每逢喜庆之日舞龙灯,农历二月二祭龙王、吃龙须面,端午节赛龙舟等。
从中原大地产生并完善的龙形象,目前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中华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共同的精神支柱。
3、政治文化。
黄帝创立了治国理政的雏形。
随着氏族部落的发展演变,中原地域出现一批大大小小的国家。
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从夏朝到元代3400多年间,河南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先后有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中国有八大古都,河南就有开封、洛阳、安阳、郑州四个。
中原文明的发展与演变
中原文明的发展与演变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孕育了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
中原文明的发展与演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璀璨篇章。
本文将从历史、社会、文化等角度来探讨中原文明的发展与演变。
一、历史上的中原文明中原文明起源于公元前21世纪中期,当时中原地区已经形成了以殷商时期为代表的中华文明。
殷商时期是中原地区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此期间,礼乐、文明、艺术、技术等方面的成就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为后世的发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公元前771年,商朝灭亡,周朝取代了商朝的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
周朝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南北文化的交流,促使中原文明和华夏文明的融合和转化,形成了千年不衰的优秀文化传统。
公元前5世纪中晚期,战国时期的中原文明达到了巅峰。
战国时期是中原地区的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诸子百家、兵器、工艺品、书法、音乐等各个方面的成就,为中国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二、社会制度的变迁随着历史的推进,中原地区的社会制度也不断发生变革和调整。
封建社会的出现,使得社会阶层分明。
中国古代的五等级制度将社会人员分为士农工商和吏,这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到了明清时期,封建主义已经到达了最后的阶段,而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却是很迅速和蓬勃的。
随着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开展,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传统的中原文明逐渐走向了现代的道路。
三、文化的传承中原文明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原文明的传承,是对祖先智慧和创造的继承和发扬。
古代文化的影响直接映射在现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技术发展上。
中原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在很多方面都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诸如文人墨客、丝路、兵器制造、科学发展等方方面面都植根于中原文明的灿烂历史。
文人墨客是中原文明不可替代的一部分,他们以文学为载体来传承中原文化,塑造了中华文化独立自主的形象。
再谈中原文化区的概念和同心圆模式的万年历史
再谈中原文化区的概念和同心圆模式的万年历史本文说的中原文化区指的是现代考古和历史学上对中原文化区的定义,不同时期的古籍文献的学人论述与此毫无关系,更没有任何用来比较的意义。
考古学上中原文化区的划分也与时代密不可分,我们简单对各个时期考古文化做下简单梳理从新石器文化面貌比较清晰的角度来看,中原文化区最早的考古学发现是距今9000年的贾湖遗址,学界主流将其并入裴李岗文化。
进入距今8000年前后,中原文化区扩大了范围,西部关中至陇东出现了老官台文化。
主要遗址有甘肃的大地湾遗址,关中的老官台遗址,其中大地湾遗址绵延长达3000年,一直延续至仰韶晚期,其长时跨度在中国史前遗址中异常夺目,中原腹地晚一些的大河村遗址也是长达3000年,这些从一个方面反映出早期中原文化圈的持续发展状态。
黄河流域文化面貌趋于一致,包括下游的后李北辛两支通常认为是前后相继的文化,也与中原腹地的裴李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太行山东麓廊道是中原文化与燕山南北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
考古文化面貌也呈现出来南北的一些差异,从磁山文化南北不同类型的划分上可见一斑。
这是古老中国同心圆模式的第一次扩张。
主要发生在黄河流域。
中华文明另外两处重要文化区,西辽河和长江流域此时并未呈现出统一的态势。
付巧妹先生从基因上对此也进行了精确分析,通过她对古人骨基因的提取分析。
得出了距今9500年来东亚古人类流动的初步认识。
距今6500年前我国南北人群交流很少,属于各自为战的时期。
这与考古所见是差不多的。
不过这里的南北方是以长江为界的。
事实上黄河流域考古文化已经抵达淮南。
蒋乐平先生认为太湖流域的马家浜文化是北方人南下的结果。
应该是可信的。
不过宁绍平原河姆渡一脉此时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很可能是上山跨华侨这个传统向南发展的结果。
而环太湖的马家浜却来自北方。
距今6000年前后,黄河流域进入庙底沟时代,考古文化上呈现出很强的扩张态势,韩建业先生称之为最早的文化中国。
这与付巧妹先生从古基因上发现的规律也是相似的。
中原的地域文化
中原地域文化第一章总述(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中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认识中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2.理解中原文化的当代价值,加深对中原文化的地位及影响的认识。
(二)内容要点第一节中原文化的概念及特点1.中原文化的概念中原文化是产生于中原地区的区域文化,是以河洛文化为核心,辐射至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文化成果和文化形态,是中原地区长期积淀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凝合体。
2.中原文化的构成中原物态文化、中原制度文化、中原行为文化、中原心态文化。
3.中原文化的特点根源性、核心性、丰富性、人文性、散播性。
第二节中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1.农耕文化对中原文化精神的哺育2.中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线索第三节中原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1.中原物质文化遗产所谓中原物质文化遗产,其实也就是中原地区遗留下来的以物质形态为标志的文化遗产。
是指中原人在与自然界进行斗争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切物质手段。
它包括生产工具、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生活资料、精神生活的物质条件等。
2.中原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1)确证古代中原文明的历史基础(2)传达中原文化精神的良好途径(3)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最佳教材(4)丰富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厚重素材(5)开发旅游经济、振兴地方经济的有效手段3.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标准称谓是“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亦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无形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其承载空间。
它是相对于各民族可传承的物质遗产即所谓的“有形遗产”而言的,大致相当于我们平时所说的精神遗产。
4.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1)见证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荣历史与维护我国文化身份的基本依据(2)传承民族精神的途径(3)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与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4)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5)国际社会文明对话的必然要求第四节中原文化的地位及影响1.中原文化催生了中国文明的形成2.中原文化主导了中国文化的发展3.中原文化导引了中华民族精神(1)自强自立精神(2)崇文重教精神(3)重功致用精神(4)勤俭节约精神4.中原文化丰富了世界文化的资源第二章中原文化的典型区域形态(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文化区域的概念及其形成,认识中原文化的典型区域形态与划分方法。
试论中原文化与地方文化
、
夏 商 周 三 代 是 中原 文化 的奠基 时期 文字 的产 生 使文 化的 传播 与 继 承 有 了强 有 力 的武
器 故 天 文 历 法 礼 乐 制 度 以 及 其 他 种 种 意 识 形 态 方 面 的 东 西 得 以 逐 渐记 录 下 来
, , 。 、 、 、 。
文 化 的兴
、 ,
起 促进 了 农 工 商 业 的 发 展 和 政 权 的 完 整 化 社 会 秩 序 也 得 以 安 定 下 来 禹 汤 文 武 周公 都 是 中 原 文 化 的 奠 基 人 或 倡 导 者 故 能 得 到 孔 子 的 高度 赞 颂 与仰 慕 尊为 先 王 化乃 至 中国文 化 的功绩 是永 世 长存 的
九州即 中原
。
本文 讨 论 的 中 原
,
文化 是 指 广 义 的 中原 地 域 内 的 文 化
“ ”
, 。 ,
,
。
地 方 这 一 地 域 概 念 本文 是 指 中 原 以 外 的 周 边地 区 凡 是在 这 些 地 方 产 生 的 文 化 即 为
, 、 、 、 、 . 、 。
,
地 方 文化 如 说 得 具 体 一 些 有 时 以 当 地 的地 名来命 名文 化 如 关陇文 化 闽文 化 吴 越 文 化 赣 南 文 化 潮 汕 文 化 划 分 得 范 围 更 小 一 些 的有武 夷文 化 天 台 山 文化等 等
。 , ,
“
”
。
他 们 对 中原 文
,
春秋 战 国 是 中 原 文 化 的 第一 个 繁 荣时 期 以 儒 学 为 首 的诸 子 百 家 之 学 群 起 争 鸣 使 中原文
化 高度 繁 荣
。
。
孔 子 及 其 弟 子 中 的 大 多 数 都是 鲁 人 孟 子 为 邹 人 邹鲁 都在 今 山 东 境 内
感悟中原文化1000字
感悟中原文化1000字中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的瑰宝。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对于塑造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通过学习中原文化,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中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它以中原地区为代表,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中原文化强调“仁爱”、“礼义”等价值观念,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道德修养。
在中原文化中,人们追求的是内心的平和与安宁,注重的是道德品质的培养和人格的完善。
这种价值观念对于塑造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原文化弘扬了传统的美德和道德规范,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物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很容易忽略道德伦理的约束和社会公德的要求。
而中原文化中,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提倡了“以德化人”的理念,强调人们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
这对于培养社会公民的道德观念和人格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原文化中,还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价值。
在中原文化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是最为珍贵的情感。
中原文化强调了家庭中的和睦相处和互助精神,鼓励人们关心家庭,尊重父母,孝敬长辈。
这种重视家庭和亲情的价值观念,对于现代社会破碎化的家庭关系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学习中原文化的过程中,我还深刻体会到了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中原文化涵盖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文学、艺术、科学、哲学等各个方面。
中原文化的经典著作、古代文人的诗词歌赋,都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这些经典著作,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中原文化还强调了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
中原文化将中原地区视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和核心地带,注重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精神风貌。
在学习中原文化的过程中,我对中国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有了更深的体会。
中原文化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精神风貌,让我对自己的民族更加自豪和自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7207222[作者简介]史道祥,男,河南省渑池县人,河南教育报刊社编审,主要从事历史文化专题研究;郭敏,女,河南省唐河县人,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历史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研究。
由主体文化到区域文化:对中原文化地位的再认识史道祥1,郭 敏2(1.河南教育报刊社河南,郑州450004;2.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郑州450044) 摘要: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互动过程中,“中原”一词上历经方位概念、地域概念到观念概念的演变,文化传承关系超越地域从未间断。
中原文化因具备了承载中华文化的主体内涵,其摇篮地位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深人人心。
在新时期,中原文化作为一种区域文化被赋予新的内涵,对中原文化的探索趋于理性和内化,研究范围上从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定位于当今行政区划内的“河南”本身,研究内容上从抽象的理论探索转向中原崛起背景下的文化软实力的支撑,研究重点从对传统文化的回顾转向对现实的解读和未来的展望……这既是对中原文化地位的重新估价,也是文化研究深化和细化取得的可喜成果。
关键词:中原文化;学术研究;地位反思中图分类号:G 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0238(2007)0320142206 文化是时代的产物。
作为现代意义的文化概念,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原文化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化和细化,特别是从主体文化到区域文化的认识,从宏观研究向微观研究的延伸,从重视传统到引领现代的定位,从抽象的理论探索转向经济社会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支撑,等等,需要我们对中原文化进行重新梳理和反思。
一、从文化概念上分析,“中原”一词的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以“中原”作为地域概念是“中”的方位词的延伸,进而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互动过程中,渐渐地由地域概念演变为观念概念,使中原文化具备了承载中华主体文化的内涵,并且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深人人心。
“中”在甲骨文里有多种写法,中间像旗杆,上下有旌旗和飘带,旗杆正中竖立,学者由甲骨文的“立中”猜测其为上古立竿测影或举行礼仪活动之事。
如饶宗颐先生认为:“立中、立 即建旗也,故卜日以免旗为风所偃。
”[1]唐兰先生解释得更为具体:“盖古者有大事,聚众于旷地,先建中焉,群众望见中而趋附,群众来自四方,则建中之地为中央矣。
然则中本徽帜,而其所立之地,恒为中央,遂引申为中央之义,因更引申为一切之中。
”[2]“中原”二字合用从现在的文献上最早可见于《诗经》,如《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吉日》:“瞻彼中原,其祁孔有。
”《小雅・节南山之什・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但这些“中原”并非完全的地域概念,《毛传》云:“中原,原中也。
”前者意思是说用以打猎的原野地域广大,后者意思是说民众在原野中采摘豆子。
到了春秋时期,中原一词仍有原野之意,如《礼记・礼器》:“故圣王所以顺,山者不使居川,不使渚者居中原,而弗敝也”云云。
作为地域概念的“中原”是取“天下之中”的涵义,不同时期所指代的意义也不一样。
在中华文明肇始时期,因“天下之中”和“河洛”的地域称呼“中原”专指洛阳地区,这里因夏、商、周三代奠基、河洛文化的繁盛而成为中原文化的心脏地带。
左思《三都赋》说:“盖闻天以日月为纲,地以四海为纪。
九土星分,万国错 。
崤函有帝皇之宅,河洛为王者之里。
”河洛地区较早地成为我国的政治中心,《史记・封禅书》云:“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
”周成王使召公营建洛邑,周公认为洛邑为“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史记・周本纪》)。
《论衡・难岁篇》:“儒者论天下九州,以为东西南北,尽地广长,九州之内五千里。
竟三河土中,周公卜宅,《经》曰:‘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
’雒,则土之中也。
”这和《周礼・地官・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是一致的。
后世如《晋书・王弥传》载:“弥谓曜曰:‘洛阳天下之中,山河四险之固。
’”《文献通考・经籍考》曰:“譬如洛居天下之中,行者四面而至。
”皆指洛阳居中的中心地位,与之相关的“豫州”、“中州”、“河南”概念都因此地理位置命名,所以在以后的行政区划与地理概念的结合中“中原”成为河南省的别称。
由“天下之中”引申到中原华夏诸侯国,其文化观念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得以成长和成熟,“中”的观念也因此纳入中原哲学体系和道德价值体系。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中国”和“四夷”的区分,在上古人的观念中,应该是“无怠无荒,四夷来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因而周世衰微后,孔子感叹说:“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
”在春秋诸侯纷起的时候,人们逐渐把“天下之中”的范围扩大,“中国”、“中原”之词也就别四方应运而生。
如《国语・晋语三》记载秦国在如何处置晋惠公问题上,秦穆公问:“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公子絷主张杀之,公孙枝说:“不可。
耻大国之士于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仇。
虽微秦国,天下孰弗患?”《国语・吴语》记载吴王争霸时,吴王夫差“使王孙苟告劳于周”,说了这么一段话:“吾先君阖庐不贳不忍,被甲带剑,挺铍 铎,以与楚昭王毒逐于中原柏举。
天舍其衷,楚师败绩,王去其国,遂至于郢。
王总其百执事,以奉其社稷之祭。
”这里的中原也是与“秦”、“吴”相对应的中原诸侯国之意,这样的区分背后隐藏着中原诸侯文化内涵的一致性。
在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统治前期,中国的政治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这不仅造就了中原文化的灿烂,而且使政治化的文化政策、措施达于四方,影响后世的文化观念,中原成为黄河中下游的地域专称,中原文化呈现出政治一体化的区域特色。
秦朝开始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统治,秦汉至北宋的政治中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所以这时的中原词义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汉初刘邦争得天下后,淮阴侯韩信被夷三族,高祖听说韩信死前最后一句话是“恨不用蒯通计”,便宣蒯通责问他,并要治他劝说韩信谋反的大罪。
蒯通就对高祖说:“秦之纲绝而维弛,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这就是“逐鹿中原”典故的由来,蒯通说的山东,在战国、秦、汉时指崤山或华山以东黄河流域广大地区。
再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记载,西汉武帝时期,赵人徐乐上书谈论国是说:“何谓瓦解?吴、楚、齐、赵之兵是也。
七国谋为大逆,号皆称万乘之君,带甲数十万,威足以严其境内,财足以劝其士民,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於中原者,此其故何也?非权轻於匹夫而兵弱於陈涉也,当是之时,先帝之德泽未衰而安土乐俗之民众,故诸侯无境外之助。
此之谓瓦解,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
”这里是说吴楚诸王在中原被擒,地域显然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互动过程中,“中原”地域概念越来越模糊,渐渐地演变为观念概念,但文化传承关系超越地域从未间断,中原文化由此树立了中华主体文化的地位,特别是在国家分裂或民族矛盾尖锐时期,这种象征意义更加强烈。
如三国蜀汉名相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十六国时羌族首领姚弋仲在有病时对他的诸子说:“石氏待吾厚,吾本欲为之尽力。
今石氏已灭,中原无主;我死,汝亟自归于晋,当固执臣节,无为不义也!”(《资治通鉴》卷99《晋纪》21》)北魏孝文帝太和七年十二月下诏禁止同姓为婚,他在总结以前诸帝之所以没有禁止这一现象时说:“皇运初基,中原未混,拨乱经纶,日不暇给,古风遗朴,未遑厘改,后遂因循,迄兹莫变。
”(《魏书・高祖纪》)在宋辽夏金元民族政权对峙时期,“中原”的地域概念更加泛化,观念概念得到进一步加强,“中原”成为“中国”、“中华”同义词。
就辽、金而言,《辽史・百官志》云:“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冶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大金国志》卷14《熙宗孝成皇帝》4载:“熙宗自为童时聪悟,适诸父南征中原,得燕人韩 及中国儒士教之。
后能赋诗染翰,雅歌儒服,分茶焚香,弈棋象戏,尽失女真故态矣。
”就北宋而言,太平兴国四年,太宗亲征幽云,宋廷下诏云:“北燕之地,中国旧封。
晋汉以来,戎夷窃据,迨今不复,垂五十年。
……爰兴师律,以正封疆。
拯溺救焚,聿从于民望;执讯获丑,即震于皇威。
”(《宋会要辑稿》卷930)北宋灭亡后,康王即位,岳飞上书:“陛下已登大宝,社稷有主,已足伐敌之谋,而勤王之师日集,彼方谓吾素弱,宜乘其怠击之。
黄潜善、汪伯彦辈不能承圣意恢复,奉车驾日益南,恐不足系中原之望。
臣愿陛下乘敌穴未固,亲率六军北渡,则将士作气,中原可复。
”岳飞还多次上书论恢复河山之略,如:“金人所以立刘豫于河南,盖欲荼毒中原,以中国攻中国,粘罕因得休兵观衅。
臣欲陛下假臣月日,便则提兵趋京、洛,据河阳、陕府、潼关,以号召五路叛将。
叛将既还,遣王师前进,彼必弃汴而走河北,京畿、陕右可以尽复。
然后分兵浚、滑,经略两河,如此则刘豫成擒,金人可灭,社稷长久之计,实在此举。
”(《宋史・岳飞传》)至元末,朱元璋发布《奉天讨元北伐檄》也说:“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扰扰,故率群雄奋力廓清,志在逐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国之耻,尔民等其体之。
”(《明太祖实录》卷入21《鸿遒录》5)。
另外,近代反清志士丘逢甲做《送颂臣之台湾》:“王气中原在,英雄识所归。
为言乡父老,须记汉官仪。
”邹容《革命军》言:“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其中原含义明显是一种民族文化观念的体现。
“中原”、“中国”观念概念强化的背后,是各种民族文化在中原地区的碰撞、融合,也是中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的土壤。
由地域概念演变为观念概念,是中原文化超越其他地域文化的一次飞跃,也由此奠定了中原文化成为中华主体文化独一无二的重要地位。
二、近世以来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原文化作为中华主体文化,历经中华文化外来说冲击之后,在新兴的考古学、人类学等成果支持下,重新站住了脚,被赋予中华文化发祥地的独特地位,中原地区因此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文化被赋予了宏观而神圣的内涵。
近代五四前后,中国思想界进入一个开放的时代。
在西方科学思想的影响下,在“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下,在备受外来凌辱的现实中,学术界对传统文化的精神控制进行了极大的怀疑和无情的批判。
顾颉刚先生曾说:“我的《古史辨》工作则是对于封建主义的彻底破坏,我要使古书仅为古书而不为现代的知识,要使古史仅为古史而不为现代的政治与伦理,要使古人仅为古人而不为现代思想的权威者。
换句话说,我要把宗教性的封建经典———‘经’整理好了,送进了封建博物院,剥掉它的尊严,然后旧思想不能再在新时代里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