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德育方法及其现代价值
《论语》所述孔子思想体系及其现代价值
《论语》所述孔子思想体系及其现代价值摘要:孔子是全世界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
后世尊称他为“至圣”、“万世师表”。
他的主要著作是《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孔子思想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心,以和为贵”,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礼乐文化的重要依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依,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
以孔子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文化,正在更深地影响着全世界。
当今的圣贤力推孔子思想,在全世界各国设立孔子学院达一千多家,这对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极大的创举。
是一个极大的创举。
关键词:孔子孔子 论语论语 思想思想思想 教育教育教育 意义意义意义 现代价值现代价值两千五百多年来,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使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孕育了两千五百多年来,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使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灿烂的中华文化,,同时这种思想渗透进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当中,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形成了宝贵的思想文化传统,形成了宝贵的思想文化传统,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教育理念、审美情趣等等,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作为记载孔子思想和言行最为权威的一部著作,也成为儒家学派和儒家思想的奠基之作。
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的礼乐文化、政治文化、制度文化、伦理道德、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众多方面,其儒家思想致广大而精微,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维的精华结晶。
浅析中国优秀道德教育传统及其现代价值_吴振晖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道德教育传统,其中许多优秀传统凝结着先人的创造和智慧,并逐渐转化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教育传统,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不仅有助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且对构建新的道德教育体系,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德育工作,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优秀道德教育传统的基本内容在以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为主体的基础上,中华民族的道德教育传统博采墨、道、法、释诸家所长,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及传统美德。
中华优秀的道德传统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大体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在地位上强调德教为先,立志修身重视德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贯传统。
孔子十分强调道德教育对于个体成长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1],孟子也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滕文公上》)[2],荀子主张“以善先人者谓之教”(《荀子·修身》)[3],《大学》[4]更是把教育的目的直接概括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把德育放在了学校教育的突出位置。
在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思想看来,人性中具备了道德的一切要素与可能,因此,只要“为仁由己”,便是道德的完成。
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明确地提出天下所有人都应以修身养性为根本。
《中庸》也说:“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甚至法家的重要代表作《管子》[5]也同样认为“故德者,得也;得也者,谓得其所以然也”,主张依靠自身的修为来领悟、强化内心的道德信念。
中国古代的教育学家还十分重视立志。
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孟子认为:“夫志,气之帅也”(《孟子·公孙丑上》)。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德育的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德育的意义文/易薇摘要:孔子创造了许多著名的教学方法,对中国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认真研究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有助于我们在现代意义上更科学地认识传统伦理思想的精神实质,对改进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孔子的教育思想,其次分析了孔子教育思想与现代德育的潜在、深层次的关系,并总结了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今德育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德育、精神内涵孔子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学家,是世界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他是中国历史上开创私人办学的教育家,他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众多宝贵的教育思想,在德育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对后世历代德育、理想人格的发展及个体的完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认真研究孔子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及方法,探索他的教育思想对现代德育理论发展的借鉴与启示,对教育科学地继承与创新,有重大的意义。
一、德育的地位及其现代意义孔子十分重视德育的作用,把德育摆在育人的首位,知识教育放在第二位,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第一》)他认为德育主导着整个社会的兴衰,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得以治理的根本,是培养圣贤君子的重要手段,在教育工作中居于首要地位。
这对于德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有重要指导意义。
启示与意义:确立道德教育的首要地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下,德育的地位尤为重要。
在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上,强调个人以国家、集体为重,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在个人与他人关系上,应当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和睦相处。
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形形色色的思想冲击,人们对物质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在各个领域出现了人心失范、社会失衡、道德沦陷的情况,甚至出现严重的道德危机,德育的重要性就越来越凸显出来。
孔子的德育思想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实意义(一) 德育首位 ,全面发展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必需重视德育的教育家。
他将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放在培养君子的首要位置 ,所谓“君子怀德”,即一个人要成为君子 ,首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
他认为德育是教育的根本 ,应放在第一位。
“仁”是孔子德育思想最高的道德原则和核心。
孔子心目中的“仁”就是“爱人”, “仁者 ,爱人”。
人与人之间要充满爱心 ,有仁爱之心才能称其为人。
虽然孔子讲的爱人 ,本质上有次第等级 ,但他提出“泛爱众 ,而亲仁”仍有极高的价值。
“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这些都是孔子从人的内在心灵的需求中所揭示出来的人本主义哲学关于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命题。
这些命题表现了孔子对人的本质以及人与人相互关系认识的深刻性 ,也是孔子德育思想之所以具有永恒生命力的秘密之所在。
礼义。
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中,仁爱是其核心的价值理念,而礼则是其德育教育的修身准则,是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是把仁爱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的行为规范。
儒家德育思想的目标是通过礼规范人的行为,使社会的道德、社会的法律和家庭的准则对受教育的人都具有规范作用,使礼成为每一个人应该自觉遵守的准则,达到人对自己有礼、人对人有礼、人对自然界有礼的境界。
孔子把“和为贵”作为仁者的基本信念。
“礼之用 ,和为贵”是孔子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的著名思想。
忠恕原则是孔子思想中的具体的实施方法,孔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
”意思就是说忠恕是仁爱之道的主要方面。
忠恕主要以忠为思想的核心,对于自己而言,主要是指做人一定要忠于国家、忠于事业、忠于朋友等,要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摆正自己的心态和位置,也就是说,做事要体现忠诚原则。
明智。
明智的思想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描述。
首先,明智对于个人而言就是要有自知之明,能够正确的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也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明就是指一个人能够正确的反思自己的错误,加以改正,提升自我内在品质的高度。
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的当代德育价值
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的当代德育价值文章论述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道德,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时代价值和意义:仁,拯救溺爱的过失;义,时代经济的智慧;礼,弥补我们缺失了的规范;智,不仅是知识更是智慧;信,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标签:仁;义;礼;智;信;德育儒家五常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中。
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儒家五常也被各个时代的特色文化所发展和丰富。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当代德育也必然继承“仁义礼智信”五常的精华,并且结合时代特征和现实条件赋予其新的意义和内涵。
一、仁,拯救溺爱的过失“仁”作为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含义十分丰富。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里就体现了仁的根本——孝悌。
家庭作为基础的社会组成单位,其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否。
所以在以家庭为基础的社会生活中,对于个体的人而言,最重要的关系对象莫过于父母、兄弟、姐妹。
而孝与悌则正是体现了这两种基础人际关系。
马克思讲过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所以,一个人如果不能处理好与父母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那么将失去社会生活的道德基础。
究竟怎么样才可以拥有仁德?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通过孔子的话,我们可以知道,求仁的方法不在外,而在于内。
要从自己的内心出发。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从内心出发,以仁爱为根本,给予爱、传递爱,兼济博爱。
我们要基于对父母兄弟最纯粹的爱,将这种爱发扬推广到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身上。
这便是仁德的当代价值。
在一个独生子女的时代里,我们承受了过多的爱,来自父母与家庭的爱,为了不使我们溺水于滔滔爱河之中,我们必须学会怎样将这份爱传递出去,给予他人,真正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无私君子。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代价值
子路
在孔子的悉心教诲下,以莽撞 “好勇”、“兼人”闻名的子路却能做“闻过则喜”,具备大禹那种“闻善言则拜”的虚怀若谷的胸襟
24孝-子路 负米养亲图
颜渊
居孔门德行之首的颜渊能够 “不迁怒,不贰过”,即出了问题不迁怒他人,而能反躬自省,从而做到不重犯同一个错误。
颜渊行教图
6.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孔子特别注重对学生理想人格的培养与塑造,他告诫学生要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兼济天下”的胸怀。正是这种教育,使曾参在临终之前还殷殷嘱托门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孔子告诫学生要正确处理义利关系,当义与利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应该道义为上; 孔子鼓励学生要有气节,做“杀身成仁”的道德君子,而不做“见利忘义”的梁上小人; 鼓励学生要有见义勇为的思想;勉力行道的精神;“不同流合污”的气节;勇挑重担、“临危授命”的气概,形成大仁、大智、大勇的高尚的品德。 在孔子思想的感召影响下,“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鲁迅先生把他们称为“中国的脊梁”。
孔子把治家之情、之理迁移到治国、平天下的宏图伟业之中,后世儒者在此基础上阐释发挥,形成了“移孝作忠”,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取士传统。
子曰: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根据《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和他的学生们把父子关系与君臣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了其道德政治化的特点。秦汉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利用孔子的思想观点大作文章,并制造出了“三纲五常”等道德条目,使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和夫妇关系的等级性进一步片面化和绝对化了,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愚忠”、“愚孝”思想的由来。
孔子强调君臣和父子关系,双方都有互守的道德信条: 贤君和忠臣相守,慈父和孝子相约 子曰: “邦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孔子德育途径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20 0 6年 7月
湖 北 教 育学 院学 报
J u n l ftu e n t ue o d c t n o r a o t b iI si t fE u a i t o
J 12 0 u. 0 6
Vo . 3 N . 12 o 7
刻理解道德规范 的意 义 、 价值 和责任 , 识道 德对个人 与社会 认 的益处 以及违反 了道 德 又有什 么 害处 , 而 在思想 深处 形成 从 鲜明的是非 、 恶观念 , 人们 在任何 时候都 自觉 遵守 和实践 善 使
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于朋友交 而不信 乎?传不 习
焉 。过也 , 皆见之 ; 人 更也 , 皆仰 之” < 人 。( 论语 ・子张》 “ ) 不 善不能改 , 是吾忧也 。 ( 论语 ・ 而》 孔 子 的这种 态度 和做 ”《 述 ) 法符合人 的认 识规律 , 道德教育的一条重要而科学 的途径 。 是
受教育者 在必要的时候进行道 德思考是“ 内省 ” 途径 的重
这些 道德规范和知识 。“ 君子学道 则爱人 ” ( 论语 ・阳货》 ,《 )
学 习道 德知识就会成为有 道德 的人 。“ 学而笃 志 , 问而近 博 切 思, 仁在其 中矣 。 ( 论语 ・ ”《 子张》 只要广泛 的学 习并 由近及 ) 远地 思考 问题 , 仁” 在这 中间了。 “ 就
( ) 以得道 。孔子认 为人的道德发展的规律就 是不断 一 学 地“ 学道 ” “ 、 适道” 守道 ”, 们的德 行最终 决 定于后 天的 和“ 人
质 。“ 贤思齐焉 , 不贤 而 内 自省也 。 ( 论语 ・里仁》 通 见 见 ”《 ) 过 内省 和修养 , 培养 自己的道德信 念和理想 。修 以养德 , 还要 求受 教育 者 自觉进行道德检查 和训练 , 坚持 自己的优 点 , 自觉 修正 自己的错误 , 内省 的基础 上 提高 自己 的道 德修养 。孔 在
董仲舒的德育目标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董仲舒的德育目标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董仲舒,中国古代哲学家,著有《论语集注》。
他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在中国学术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他深知“德育”之重要,不单单强调“道德”,同时也关注“居家”,认为“德育”不仅包括道德修养,还要注重学习和家庭生活。
他认为,学习、家庭生活和社会生
活应该有机结合起来,因此称为“三位一体”。
董仲舒的德育思想提出了重要的历史哲学有关“道德”、“家庭”以及“学习”的结合。
他强调,家庭也是道德修养的重要形式,他认为家庭的礼仪礼法关系要和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达到身心健全的和谐统一。
学习也是人道德修养中重要的一项,董仲舒鼓励人们多学习治学,并分析探讨运用道德修养的方法等等,以发展人的学识和道德修养,从而让人能够循序渐进地完成道德修养的过程。
董仲舒的德育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代价值,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家庭和学习环境对人的心态影响,因此,改善家庭环境和学习环境,能够让孩子更加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此外,董仲舒的思想也可以让青少年更贴近“家庭教育”,可以在家庭传统中发现知识价值,从而更好地发展个人品格。
在今天,董仲舒关于德育思想的观点和看法仍具有深远的意义,其现代价值已经起到了关键作用,能够更好促进社会人们的道德修养,让学习和家庭环境达到良好的平衡,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真诚的和谐与关爱。
孔子德育思想现代价值新论
春秋时代政局动荡,战乱纷争,民不聊生,道德沦丧,周礼统治秩序已经彻底崩溃。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孔子从自己长期教书育人的实践中总结出道德教育的一套理论体系,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创造,包括以“君子”为目标的理想信念教育、以“仁”为核心内容的和谐精神、以“德性优先”为原则的道德自律、以“下学而上达”为方法的德育活动和以“学、思、行”为特征的具体运用。
他的这些道德教育理论系统内容丰富,层多面广,在现代道德教育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理论导向。
一、以“君子”为目标的理想信念教育“人的内在精神风度与外在言行举止都升华到一个高于常人的境界,成为世人效法的楷模,这种人生境界就是所谓的理想人格。
”[1]儒家重视高尚人格的塑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圣人”和“君子”。
在孔子心目中,“圣人”是最高的培养目标,其标准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2]。
但孔子又认为“圣人,吾不得而见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述而》)[2]。
基于这一认识,孔子把培养“君子”作为现实人才的培养目标。
纵观《论语》,孔子认为,培养君子人格的具体要求包括“九思”、“五美”和“三戒”。
《季氏》载:“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尧曰》载:“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季氏》载:“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还认为“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2]。
整个社会如果失去指引道德发展方向的人,就会陷入道德衰败之中。
对于我们现代道德教育来说,重要的是激励个人完善自我,形成坚强的意志,通过创造人们人人所景仰的人格典范,引导人们追求崇高道德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以“仁”为核心内容的和谐精神孔子把“君子”设定为德育的目标,那么,“君子”的本质是什么?在《论语》第一篇《学而》中,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的主要思想及社会价值
摘要:《论语》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之一,是中国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基石,它囊括了道德、仁爱、孝道、教育等诸多思想。
其中的“道德”“仁”“礼”思想、教育思想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和精髓。
它启迪着人们自觉修身道德达“仁”,完善自我,去追求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实现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关键字:《论语》道德仁爱孝道教育和谐价值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就好像春天永远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
两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
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
是人道的启蒙者。
他的思想博大精深。
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
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
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
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
早在公元一世纪,孔子儒家思想就传入东亚地区。
论语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3篇)
第1篇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具有深远的影响。
《论语》作为孔子的言行录,记录了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论语》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以期为现代教育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引言《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将《论语》中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应用于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论语》中的教育理念1. 仁爱为本孔子认为,“仁”是教育的根本。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以仁爱之心对待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潜能。
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2. 德育为先孔子强调德育的重要性,认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成为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3. 因材施教孔子主张因材施教,认为“教学相长也”。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特长,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4. 重视实践孔子认为,知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 自我修养孔子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教师应注重自身修养,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三、《论语》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1. 教师应以仁爱之心对待学生教师应学习《论语》中的仁爱思想,关心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潜能。
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平等、关爱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心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感受到关爱和温暖。
2. 注重德育教育教师应将德育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将《论语》中的道德观念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例如,在讲解《论语·为政》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仁者爱人”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3. 实施因材施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特长,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儒家教育思想的现代德育价值
儒家教育思想的现代德育价值恣意纵横于历史的生命隧道,不难发现,在中国古代的各种学术流派中,没有哪一个学派像儒家学派那样以教育为中心全力打造深入全民的思想体系。
而在世界各种文化中,也几乎没有哪一种文化像儒家文化那样以教育作为立国的根本。
可以肯定地说,儒家的教育学说本身就是当时最为成熟、也是今人最值得借鉴的学说之一。
一、儒家教育思想的概述孟子在论述夏、商、周的学校教育时指出“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孟子?滕公文上》)孟子的这一论述正表明了我国古代重视道德教育的社会特征。
“明人伦”是我国传统教育的教育目的和教育中心。
此外,《学记》中提出的“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的理论又可全面理解为我国传统教育的课程论,它所提倡的正是“藏息相辅”,即“正业”与“居学”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关注具体的德育方面,孔子提出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正是在提倡一种完美的灵魂教育。
于此相近,孟子的“持志养气”的修身方法实际上也强调有志之士应具有刚强的精神力量。
而从某种意义上看,这两种观乎人文的智慧和精神力量也正是现代社会我们所极力推崇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对德育的环境问题的探索中,“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的理论与孟子“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
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孟子?告子》)的论述无一例外都宣告“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的必要性。
同样,在儒家的道德教育理论中,道德实践也是极其重要的环节。
孔子于“理崩乐坏”之际,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政治,明确表明了儒家关于“以德治国”的耐性。
他的道德教育以“仁”为核心和源动力,以“礼”为方法和宗旨,目的就是将二者尽力结合以塑造“文质彬彬”的真君子。
笔者认为,除上述思想外,儒家教育思想中的“启发教学”和“顺导性情”的学说也是现代德育工作真正需要重树的两个方面。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的德育思想
孔子的德育思想案例陈述孔子的整个教育思想体系是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他认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成为圣贤君子的首要条件。
孔子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曾经提出过许多道德规范、道德信条作为其德育的内容,而其中最为核心的是“礼”和“仁”。
“礼”是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从“礼”中引申出来的基本精神,按孔子的说法主要是“爱人”或“忠恕”。
孔子的“仁”是根据“礼”即等级关系去“爱人的,从家庭内部爱起,即以对父母的孝、对兄弟的悌为基础,在转移到其他社会关系方面,君臣之间要忠,朋友之间要信。
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人与人之间各有其礼,各遵其德。
这就是道德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他在这里第一次提出了道德与政治、法律的关系,道德在治乱问题上,即在巩固一种社会秩序中的作用问题。
在他看来,治理国家,只靠法律、行政是不行的。
用刑法来统一人们的行动,只能使百姓因为害怕而不敢做坏事,却不能使人有知耻之心,自觉地不做坏事。
“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却可以起到行政、法律所不能起的作用,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自觉从善,走上正道。
“齐之以礼,”就是要用礼来统一人们的行为,是人们的一切言论、行动都符合礼的要求,不作违礼的事,不说违礼的话,这是孔子的目标,而这一点又与孔子所提出的德紧密联系,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这就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由此可知,齐之以礼也是孔子提倡的“仁”的根本要求。
在孔子那里,仁和礼,或者说德和礼,是互为表里的。
在道德与政治的关系上,孔子曰:“书云:‘孝乎为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论语?为政》)。
孝悌是孔子仁的道德的核心内容。
这里孔子说能够实行孝悌,并把这种品德影响到为政的人身上去,也就是从事政治了。
这就把道德教育看作了政治统治的一个方面。
论中国古代儒家伦理道德的现代价值意义
论 中国古代儒 家 伦理道 德 的现代价 值 意义
孟 宪 慧 , 2
(. 1山西财经 大学 , 山西 太原 00 0 ; . 3 0 6 2山西水利职业技 术学院, 山西 太原 002 ) 30 7
[ 摘要 ] 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给人 类社会 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 荣和 高度的物质文明,也 改变 了人们 的
之纪” “ 、仁厚及于鸟兽昆虫” “ 、养财 以任地 ”“ 、履时以 象天” “ 、春夏秋冬育护天下” 之类 , 都包含有注重生态 平 衡 、 从 自然规 律 的意 义 , 遵 蕴含 着 深 刻 的生 态 伦 理 观 , 当代科学发展 、 与 可持续发展 的要求相吻合 , 对保 护人类生存环境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从表面上看 , 生 态 失 衡 、 球 变 暖 、全 球 危 机 ” 自然 系 统 内平 衡 关 全 “ 是
束作用。 三纲五常” “ “ 中,三纲” 是起决定作用 的部分 , 提倡 孝 道 、 家长 制 , 为在 家 能孝 顺 父母 , 政 就 能效 认 从
忠 国君 。“ 常” 处理 人与人 之 间关 系的基 本道 德准 五 是
在儒家伦理 的思想体系中, 对个体人格完善 的追 求构成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 。 至善至美 的独立人格 是儒 家所追求的最终 目标 , 圣人” “ “ 、贤
鉴、 扬弃和超越 。尤其是在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的道德文明建设过程中, 仍然可以借用儒家伦理道德 的形式 , 吸取其精华 , 赋予体现时代精神的新 内容 , 并
借 助伦 理 道德 的深 厚历 史 文化 渊 源 , 在社 会 民众 心 理
上重塑共同道德信念的权威感和归属感。
2 强 调 主体躬 行践 履的 实践方 法
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2)
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秦学娜从孔子德育思想中汲取合理成分来启示现代教育,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这不仅是当前教育改革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需要,更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孔子德育思想中,有着非常丰富的道德教育内容和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法。
我们从孔子道德教育方法的内容等方面入手,分析儒家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来为当代道德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新思路,这对于新形势下的青少年道德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促进学校道德教育改革和发展,推进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孔子德育方法的主要内容孔子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道德教育经验,形成了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
孔子自我修养和道德教育的方法,对受教育者的自身道德涵养,思想品德修养,以及伦理道德修养的提高都有重要意义。
(一)立志于道,持之以恒在道德教育方法中,孔子首要强调的是要立志。
孔子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弟子,立志贵从少年始。
孔子曾自称其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可见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确定志向,树立人生目标和理想。
(二)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在进行道德教育中,孔子非常重视“学”与“思”,认为二者不可偏废,主张二者并用,相互补充。
孔子强调学思结合,学与思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过程。
正如他提出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努力学习是深入思考的前提和基础,认真思考也离不开学习。
深入思考又是努力学习的动力,有效学习也离不开思考。
学思结合的同时,孔子还主张要温故而知新。
温故,就是学习、温习古代的典籍、过去的知识。
知新,就是通过巩固复习旧知识获得新的认识、新的体会、新的见解。
孔子提出温故知新的道德教育方法,阐明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实现从温习旧知识到得出新知识,把旧知识的认识迁移到对新知识的研究上。
(三)克己内省,改过善迁克己内省是孔子关于自我修养的方法中最具特色的方法。
克己,就是以一定的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服个人私欲,使自己的行为合乎道德规范。
《论语》中孔子德育思想及其现代育人艺术价值
268《论语》中孔子德育思想及其现代育人艺术价值曹彬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摘要:孔子是我国教育的奠基者,也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以及教育家,其思想影响了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其《论语》成为儒家的经典,他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奉为“万世师表”,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论语》是孔子思想的结晶,其中他的德育思想直到现在还影响着我们的教学,他提出了“有教无类”思想、“因材施教”思想,对我国现代教学模式的创新也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孔子的思想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的德育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是当代的文化瑰宝,而且对当代教育的模式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本文主要通过对孔子的德育思想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思想在当代教育体系中德育教育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论语》;德育思想;现代育人艺术价值;探究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与“礼”,在其教育思想中也有体现。
孔子是我国最早提出德育教育思想的人,他认为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另外其还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制教育。
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他认为“礼”是道德规范,“仁”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他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德行的培养,强调教育必须将德育放在首位,认为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对我国现代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在当代的教育教学中应该注重以育人为本,发挥孔子思想的艺术价值,以育德为先,体现在对学生品行的重视,说明了德育的重要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德育教育,在当代教育中应该融入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以育德为先,这是当代教育之本,也是发挥孔子思想艺术价值的体现。
一、孔子德育思想的分析(一)德育教育以“仁”为核心孔子可以说是我国教育的典范,虽然经历了时代的变迁,但是孔子的思想依然散发着光芒,影响着我们的教育理念,这是孔子德育思想在现代教育中产生艺术文化价值的体现[1]。
在孔子思想中提出“仁者爱人”,他认为一个有仁心的人必然能够做到与他人和睦相处,从孔子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仁”几乎贯穿了其整个思想体系,其他思想都是由“仁”演化而来。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如下:
1.要做学问,先学做人。
“做学问先要学会做人”是德育教育的核心任务。
教育的宗旨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我国第三次全教会再次强调素质教育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知识。
2.有教无类,诲人不倦。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光辉的思想,应该是“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一生教育实质的表现。
3.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在教育教学方面,孔子有许多发明创造。
其中有些创见即使是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来看,也仍不失其真理的意义。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被总结成《论语》,对中国历史和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并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孔子思想的核心观点孔子的思想核心体现在他关于人的道德自律和修养方面的观点上。
《论语》中有许多关于人际关系、政治治理和教育方法的记录,这些记录展现出孔子对于人性、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的思考。
首先,孔子提出“仁”的概念,即人之为德也。
他认为人应当以仁为中心,通过修养自身的品德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孔子强调,仁者爱人,关心他人的利益,倡导亲和、宽容和善良的品质。
其次,孔子强调“礼”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际关系的和谐需要有一套公共规范,这就是礼。
孔子认为,遵守礼仪可以建立起社会秩序和道德准则,有助于人们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并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
最后,孔子提出了“君子”的理念。
他认为君子是具备高尚品德和高尚行为的人。
君子应当以德行为准则,倡导正直、谦逊和公正,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为社会做出贡献。
二、孔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孔子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从教育、政治和伦理三个方面来具体阐述。
教育方面,孔子提出了教育的宗旨和方法,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主张教育要注重德育,培养学生的素质和道德品质。
这种注重德育的教育观念一直延续至今,为中国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政治方面,孔子提出了“仁政”的理念,即以仁义为核心的政治管理。
这种理念强调政治的公正、清廉和利益最大化,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规范化和现代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伦理方面,孔子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宽容和善良。
如今,这种价值取向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和谐相处、互相尊重和合作,这与孔子的思想是一致的。
三、孔子思想的局限性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孔子思想的局限性。
论语-德育思想
孔子的道德教育有以下两个鲜明特色:一是教育的根本。
孔子素以道德教育著称于世,认为德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 所以抓教育首先要抓德育。
孔子还告诉我们, 德育本身也有基础。
抓德育就要狠抓这个基础。
所谓“ 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 务本”就是要“ 抓根本”,这里的“ 本”即做人的根本, 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 学会做一个有有仁爱之心高尚道德、高尚人格的人。
教会学生做人这就是德育的根本目标、根本任务。
六艺的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由此可见,孔子的教学内容包括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
德育就是主, 其余皆是从。
这正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以学文” ( 《论语·学而》)。
这里的文,指的是文化知识,也就是智育。
“这段话的前五句讲的是如何做人即德育的内容, 后两句“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是指在学会做人即达到德育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学习文化科学知识。
由此我们可以说,孔子在2000年前就已提出了教学应以德育为基础,把德育放在首位。
而现代素质教育,都强调以德育为基础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这个与孔子的思想是继承与发展。
二是重视实施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接着要解决的问题是, 要让学生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孔子心目中有高尚道德的人是有仁爱之心的人, 也就是能“ 泛爱众”,即对大众博爱、能为人民大众办实事谋福利的人。
但是这样的崇高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 必须有适当的培养途径和方法才能逐渐完成理想人格的塑造, 达到最终的目标。
“ 由近及远, 推己及人”就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最好方法。
其具体实施步骤则是“ 孝、悌、忠、信”, 即开始培养仁爱之心。
,从而建立起亲密的人际关系。
孔子在学而篇提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先从自己做起,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然后进行横向扩展, 在对兄弟友爱( “ 悌”) 的基础上, 进一步向左右推即对平辈要讲友爱, 对朋友要态度真诚讲求信用。
这就是“ 由近及远”逐步做到孝、悌、忠、信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的德育方法及其现代价值作者:刘钰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年第03期[摘要] 《论语》是孔子德育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也是研究孔子德育思想的基本资料。
本文以《论语》中的德育方法为研究对象,对学思并重、自省自讼、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愤起悱发、鞠躬践行的德育方法进行了阐述,并从促进当代德育发展的角度出发,对《论语》德育方法有助于引导德育内化、加强德育实践的现代价值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加强和改进当代德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 论语;德育方法;现代价值[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3-0060-02《论语》是儒家德育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也是我们研究孔子德育思想最基本、最可靠的历史资料。
孔子将其一生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在孔子长达一生的德育实践中,有许多的德育方法曾被孔子所采用,他也根据实践经验创立了一些新的德育方法,这些方法对于当代德育的发展仍具有十分宝贵的借鉴意义。
本文选取《论语》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方法来进行论述,并对其现代价值进行分析。
一《论语》德育方法(一)学思并重,自省自讼孔子认为,经过学与思相结合的活动,人们实现“仁”,继而才能达到“君子”的境界。
针对如何对待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的著名论断。
学习和思考应该被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只学习不思考,就不能实现所学的知识内化吸收,只思考不学习,最终也只会一无所得。
“学”是一个对知识进行积累的过程,在“学”的基础上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加入自己的观点,使其成为自己的思想,这就是“思”的过程。
孔子曾说“吾犹及史之阙文也”[1]、“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1],孔子反对对书本知识的盲目崇拜,也反对对他人所说之词盲目苟合,他强调通过自己的思考才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学思并重”的基础上,孔子首先提倡“自省自讼”,要求人们不断反省自己,在自省中促进自身的发展。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要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特别是比自己贤明之人,同时也要在看见他人的短处时能够及时反省自己,提醒自己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改善自己的不足。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这是说对于他人的优点要善于学习,对于他人的错误要反省自己的行为。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通过不断的反省,将自省与忠、信、学联系起来,在“自省自讼”中提升自己。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孔子的德育对象十分广泛,涵盖社会的各个阶层。
因此,他在德育实践中采用了“因材施教”的方法。
《论语》中颜渊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
”仲弓问“仁”,孔子回答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张问“仁”,孔子说“恭、宽、信、敏、惠。
”[1]对于不同的弟子,孔子对“仁”的解释也有异。
这体现了孔子为师十分注重观察弟子的特点,善于将“因材施教”的方法贯彻于德育活动的始终。
“因材施教”能够极大地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这一方法在现代德育实践中仍绽放着耀眼的光芒。
孔子不仅开创了“因材施教”的德育方法,在德育实践中孔子也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工作,强调“循循善诱”。
孔子所说的“循循善诱”,在德育实践中又可以细化为有耐心、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正面激励学生三个方面。
翻阅《论语》一书,能够了解到,孔子为学生解答各种问题时总是不厌其烦,在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时,孔子总是能够用语言激励学生继续努力。
在这种方法下,学生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这就是“循循善诱”的智慧。
(三)愤启悱发践履躬行在德育实践过程中,孔子特别看重对弟子的启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在学生自己努力思考却无果时再去启发他,在学生理解却无法表达时再去引导他。
对于孔子的这一言论,儒学集大成者朱熹是这样理解的:“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启,谓开其意。
发,谓达其辞。
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
反者,还以相证之义。
复,再告也。
”[2]只有学生先“愤”后“悱”、举一反三,老师的启发才能起到关键作用,才能达到德育所期望的效果。
经过“愤启悱发”使知识得到内化,但孔子认为仅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不运用于德育实践仍是不够的。
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1]书读的再多,却无法将书本中的知识应用于实践,那么读再多的书也是无用之功。
孔子还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1]“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
”[1]将“践履躬行”的思想带进德育实践中,引导人们做到“知行合一”,在此基础上倡导举止合乎“仁”和“礼”,从而能达到德育目的。
《论语》中的德育方法是《论语》一书的精华之处,深入理解《论语》德育方法是我们挖掘《论语》德育方法现代价值的前提。
上文对《论语》中重要的德育方法进行了梳理,对“学思并重、自省自讼;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愤启悱发、践履躬行”的德育方法尽可能全面的进行了分析,下文将对《论语》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进行挖掘。
二借鉴德育方法开辟德育新思路《论语》德育思想是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的精髓,对于当代德育理论和实践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在这一层面上,《论语》中所述的德育方法正好能够给现代德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有助于当代德育新思路、新方法的开辟。
(一)引导德育内化孔子非常重视当代德育的要求和人们自身内心道德诉求的转化,强调引导受教育者通过自己的学习、思考能够反省自己的行为,将德育内化成自己的需要,。
在现代社会道德滑坡现象的现实下,通过德育使人们发自内心的认同当代德育的内容,从而自觉的遵守道德规范。
首先,借鉴《论语》中“学思并重”的德育方法,引导人们自觉的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起来,从而有助于德育的内化。
在德育实践中,孔子首先总结出了“学思并重”的方法,并把这一方法放在德育实践中的首位。
孔子认为学习和思考应同样重要,只采用其中一种方法而忽视另一方法是不可取的。
在现代社会中,有过分注重应试教育,突出课本知识而忽视学生自身需要的现象,要改善这一现象,需要从当代德育方法的创新入手,借鉴“学思并重”的德育方法,引导德育内化。
其次,借鉴《论语》中“自省自讼”的德育方法,引导人们在不断的自我反省中促进自身的发展。
孔子在“学思并重”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人们不仅要学习、要思考,还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反思自己的行为。
孔子将这一方法总结为“自省自讼”。
在当代德育实践中,有一味向受教育者灌输德育理论而忽视受教育者自身反省思考的现象,要促进当代德育的持续发展,就要改善这一现象,在当代德育实践中借鉴“自省自讼”的方法,引导受教育者在自我反思中实现德育的内化,促进当代德育的发展。
最后,借鉴《论语》中“因材施教”的德育方法,根据个体的差异、有针对性的进行德育,从而促进德育的内化。
在当代德育实践中,这种德育的内化至关重要。
孔子特别重视“因材施教”的方法,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对他们的教育也应该有所区别。
自身能力素质比较突出的学生,他们的道德的内化及养成不会需要太多外界的指导,而对于其他的学生而言外界的引导教育特别重要。
借鉴“因材施教”的方法,结合“学思并重”“自省自讼”的方法理念,引导学生将德育内化为自身的修养,引导德育的内化。
(二)加强德育实践重视德育实践是孔子德育思想的一大特征,通过德育实践,孔子总结出许多具有借鉴价值的德育方法。
在现代社会中,只有通过德育实践的活动,让人们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在实践中获得更直观的感受,才能不断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真正将德育要求转化为人们的内在的道德诉求,完成德育的内化,从而加强德育的实效性。
首先,借鉴《论语》中“愤起悱发”的德育方法,提高学生进行德育活动的自觉性,从而加强德育实践。
“不愤不起,不悱不发”是一种提倡学生独立思考、举一反三的思想。
老师对学生的引导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去实践去思考。
在现代社会中,确实存在侧重于对受教育者的引导而忽视受教育者自身的思考的现象,对于这一现象,应从当代德育方法上着手,以受教育者的立场出发,借鉴“愤起悱发”的德育方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发的学习、思考,重视德育实践的作用,以此开辟当代德育的新思路。
其次,借鉴《论语》中“践履躬行”的德育方法,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自觉的运用于德育实践中去。
孔子认为,经过“愤起悱发”实现了对受教育者的引导还不够,还要引导受教育者在德育实践中亲自去践行,才能真正的完成德育的任务。
同时强调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注重每一项细小的道德修养,让人们在德育实践中去学习、感受,引导人们实现德育的内化。
借鉴“践履躬行”的德育方法,引导每一个人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在实践中真正地认识自己,养成“践履躬行”的好习惯,能够自觉主动的接受德育,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将德育理论的学习与德育实践结合起来,真正使当代德育的价值得到体现。
最后,借鉴《论语》中“知行合一”的德育方法,既重视德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又强调德育实践。
孔子既重视对受教育者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自觉思考的引导,也重视引导受教育者在实践中学习。
这一方法强调的是在德育实践中对知识的检验,将所学的知识变为受教育者的行为,特别是将德育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在现实社会中,要想改善当代德育重理论轻实践的趋向、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就需要从德育的源头出发,也就是从德育方法上来思考。
由此可见,“知行合一”的德育方法对于加强德育实践以及当代德育新思路的开辟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1]孔丘.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8.[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3]南怀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