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的价值与反思
《赵氏孤儿》读后感
《赵氏孤儿》读后感
《赵氏孤儿》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一部经典之作,该书讲述了一个孤儿赵氏在逆境中奋发向上,最终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的故事。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深刻感受到了人生的坎坷和曲折,以及在逆境中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在小说中,赵氏从小就失去了双亲,生活陷入困境,但他并没有沉沦于自怜自艾之中,而是积极努力,不断奋斗,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无论遭遇多大的挫折和困难,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赵氏在小说中的坚韧和勇气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我们不能退缩,而是要勇敢面对,坚定信念,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正如赵氏一样,只有不畏艰难,不怕失败,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除此之外,小说中对人性的描写也让我深思。
在小说中,有善良和宽容的人,也有心狠手辣的人,这些人物形象给了我很多启示。
善良和宽容是人性中最美好的品质,而心狠手辣则会导致自己最终的失败和孤独。
通过对人性的描写,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善良和宽容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赵氏孤儿》是一部充满正能量和感人故事的小说,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不仅感受到了人生的坎坷和曲折,也深刻体会到了坚持不懈和善良宽容的重要性。
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能够像赵氏一样,勇敢面对困难,坚持不懈,实现自己的梦想。
愿我们都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最终迎来属于自己的辉煌。
赵氏孤儿观后感5篇
《赵氏孤儿观后感》赵氏孤儿观后感(一):电影《赵氏孤儿》的大意是,春秋时代,晋国将军赵朔战功卓著,父亲是相国,妻子是国君的姐姐。
赵家的地位和威望显赫,受到奸臣屠岸贾的忌恨。
屠岸贾利用晋景公为赵朔庆功之机,设计以弑君之罪,诛杀赵氏家族三百余人。
赵朔妻子庄姬此时正巧生下儿子,她自杀前委托为其接生的医生程婴,在奉命前来诛杀庄姬母子的韩厥的帮忙下,将孩子藏于药箱中救走。
在全城大搜捕中,赵氏孤儿被屠岸贾抓走。
程婴和妻子在赵家好友大夫公孙杵臼的帮忙下,设计用自我的儿子换回赵氏孤儿,妻子、公孙杵臼被杀。
程婴被屠岸贾收为门客,在屠岸贾的眼皮底下将赵氏孤儿程勃养大,并让程勃认屠岸贾为干爹习武、读书。
十五年后,程勃长大成人,在明白所有真相后,杀死了屠岸贾,为赵家复仇。
程婴亦被杀死。
据司马迁《史记赵氏家》记载,春秋时期,晋国权臣赵朔家族于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遭灭族之祸,遗腹子赵武在门客公孙杵臼和程婴的保护下幸免于难,后依靠韩厥等人帮忙复兴赵氏。
在我看来,史记中关于赵氏孤儿一节记述具体,故事性极强,不似史家手笔,更象是一个传奇故事。
历史上,由此改编的各类古典戏剧,广为流传,几乎家喻户晓。
曾被法国大文豪伏尔泰改编为话剧《中国孤儿》,流传到西方。
此次,由陈凯歌、陈红夫妻将这一中国古代经典故事改编为电影,无疑是一件好事。
当然,《赵氏孤儿》影片亦有不足之处,就是人们普遍关注的,改编应如何忠实于原著的问题。
《赵氏孤儿》原著中程婴是赵家的门客、家臣。
原著主题格调是:忠臣良士除奸惩恶,赵氏孤儿平反昭雪。
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而影片中的程婴却变成了政治斗争的局外人,卷入其中是逼不得已,做出重大牺牲属情非所愿,养育赵氏孤儿十五年的动机,是为了让屠岸贾生不如死。
影片将具有明显古典英雄主义色彩的历史典故,改编成为反映乱世环境下,小人物悲情无奈的杯具故事。
这是在舍本求末,画蛇添足,极大的削弱了故事的艺术感染力。
赵氏孤儿观后感(二):经历从天上掉到地底下的惨痛失败后,现时的陈凯歌已经聪明了许多,肯低头示好,但是骨子里的高傲贵族气还在。
赵氏孤儿观后感(优秀8篇)
赵氏孤儿观后感(优秀8篇)《赵氏孤儿》观后感篇一电影《赵氏孤儿》的大意是,春秋时代,晋国将军赵朔战功卓著,父亲是相国,妻子是国君的姐姐。
赵家的地位和威望显赫,受到奸臣屠岸贾的忌恨。
屠岸贾利用晋景公为赵朔庆功之机,设计以弑君之罪,诛杀赵氏家族三百余人。
赵朔妻子庄姬此时正巧生下儿子,她自杀前委托为其接生的医生程婴,在奉命前来诛杀庄姬母子的韩厥的帮忙下,将孩子藏于药箱中救走。
在全城大搜捕中,赵氏孤儿被屠岸贾抓走。
程婴和妻子在赵家好友大夫公孙杵臼的帮忙下,设计用自我的儿子换回赵氏孤儿,妻子、公孙杵臼被杀。
程婴被屠岸贾收为门客,在屠岸贾的眼皮底下将赵氏孤儿程勃养大,并让程勃认屠岸贾为干爹习武、读书。
十五年后,程勃长大成人,在明白所有真相后,杀死了屠岸贾,为赵家复仇。
程婴亦被杀死。
据司马迁《史记·赵氏家》记载,春秋时期,晋国权臣赵朔家族于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遭灭族之祸,遗腹子赵武在门客公孙杵臼和程婴的保护下幸免于难,后依靠韩厥等人帮忙复兴赵氏。
在我看来,史记中关于赵氏孤儿一节记述具体,故事性极强,不似史家手笔,更象是一个传奇故事。
历史上,由此改编的各类古典戏剧,广为流传,几乎家喻户晓。
曾被法国大文豪伏尔泰改编为话剧《中国孤儿》,流传到西方。
此次,由陈凯歌、陈红夫妻将这一中国古代经典故事改编为电影,无疑是一件好事。
当然,《赵氏孤儿》影片亦有不足之处,就是人们普遍关注的,改编应如何忠实于原著的问题。
《赵氏孤儿》原著中程婴是赵家的门客、家臣。
原著主题格调是:忠臣良士除奸惩恶,赵氏孤儿平反昭雪。
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而影片中的程婴却变成了斗争的局外人,卷入其中是逼不得已,做出重大牺牲属情非所愿,养育赵氏孤儿十五年的动机,是为了让屠岸贾生不如死。
影片将具有明显古典英雄主义色彩的历史典故,改编成为反映乱世环境下,小人物悲情无奈的杯具故事。
这是在舍本求末,画蛇添足,极大的削弱了故事的艺术感染力。
赵氏孤儿观后感篇二花了两个小时看完了这部公映了蛮久的电影!那时在学校的时候不知道中了什么蛊,老惦记着要把当时新出的几部电影给下到电脑里。
赵氏孤儿赏析
赵氏孤儿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赵氏孤儿》赏析纪君祥的作品《赵氏孤儿》是最优秀的历史剧之一,也是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中国古代十大悲剧之一。
作为悲剧,《赵氏孤儿》的独到之处在于它的剧本取材于历史,所以这部悲剧更是一段真实的历史。
历史与艺术的结合,给人以异常震撼的心灵冲击。
法国着名文学家伏尔泰将其翻译成《中国孤儿》并说“此为具有历史真实性及其感染力的好剧”。
然而,《赵氏孤儿》真正令人动容之处,在于它惊心动魄的悲壮的美。
悲壮,是《赵氏孤儿》的全部色彩。
英雄人物前赴后继的自我牺牲精神,构成了全剧悲壮的基调;曲词中倾注的激烈愤懑情绪,渲染出浓重的悲剧气氛。
剧中奸臣屠岸贾得到宠信掌握大权,为了个人私怨杀害赵盾全家,为了搜捕赵氏孤儿不惜下令杀害全国的小儿;而程婴、公孙杵臼、韩厥,他们本都可以置身事外,但为了一个诺言、一腔义愤,他们自行投入到拯救赵氏孤儿的行列中来,一个个舍身取义、慷慨赴死,亦或是付出无比沉重的一生。
忠与奸、正与邪的矛盾对抗中,显示出全剧对忠义精神的颂扬。
因此,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里将此剧与关汉卿的《窦娥冤》并提,指出:“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赵氏孤儿》全剧共一折五楔子,楔子中晋国大夫赵盾被奸人屠岸贾陷害遭灭族,赵盾之子赵朔为晋灵公驸马,屠岸贾假传君命逼其自尽。
赵朔嘱咐公主,若生下儿子,取名为赵氏孤儿,待其长大后为全家报仇。
第一折赵氏孤儿出生,其母托孤于程婴后自缢。
程婴冒险带孤儿出宫,将军韩厥仗义放孤儿出宫,为保守秘密而自刎。
第二、三折屠岸贾打算将晋国婴儿全部杀戮以绝后患,程婴与公孙杆臼定计,以程子冒充孤儿,藏于公孙杆臼家中,并由程婴出面向屠岸贾告密,假孤儿被杀,公孙杆臼撞阶身亡,赵氏孤儿得以幸存。
第四、五折赵氏孤儿长成以后,程婴告知其身世,报仇雪恨。
屠岸贾被灭族,赵氏孤儿恢复赵姓,改名赵武。
赵氏孤儿的战斗与文化价值
赵氏孤儿的战斗与文化价值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许多悲惨的故事,而“赵氏孤儿”的历史故事却是其中一部令人心醉的传说。
它讲述了一个真正的英雄故事,赵氏兄妹的故事通过动情的构图让人们从中汲取勇气与信念,引领着我们用新的视角认识历史,探索中国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赵氏兄妹的传说根据《史记》中记载,起源于春秋时期。
据传故事发生在公元前5世纪,当时,处于战乱时期的赵国王室被齐国所灭,王室成员被杀害殆尽,只有赵国公主与她的兄弟幸免于难,逃到了陌生的地方。
公主为了保护弟弟,欺骗江边的打鱼人,从此两人经历种种磨难,寻找度过雪山、沸水和瘴气等险境,最终寻得百家姓的赵姓大哥哥,组建了“赵家军”,奋起抵抗齐国的侵略。
在这段历史中,虽然兄妹俩屡遭困难和挫折,但他们永远不会放弃,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勇气。
在赵家军的号召下,英勇的爱国主义者相聚一堂,纵横天下,雄镇四海。
他们无畏无惧,敢于挑战强大的齐国,坚韧不拔,最终战胜了敌人,重建了赵国。
赵氏孤儿的战斗是一个古老的传说,但是在今天,它依然有着非凡的意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任何时刻都要保持信念与勇气,不屈不挠,即使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也要坚持不懈地前行。
这些品质可能是我们所需要的,特别是在现代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勇气和信念来面对不断发生的挑战和危机。
同时,赵氏孤儿的故事还表现了中国优秀的文化价值。
这个故事最重要的部分是“人心不散”,即坚定的信念和态度,这种态度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在这种文化中,个人的信仰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促使个人行为的决策,也是支持整个社会生活的一个根基。
赵氏孤儿的故事也证明了这一观点的真实性,它以鲜明的方式展现了人性的底线,这也是一种树立了道德和社会秩序的严格规定。
总的来说,赵氏孤儿的历史故事所展现的多种文化价值,使我们能够在当今的现实世界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卓越价值。
它已经被广为流传,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段悲壮的历史,而且是它阐述了人类文明所需要的价值观与智慧。
赵氏孤儿作品赏析
赵氏孤儿作品赏析赵氏孤儿是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儒家思想的体现,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民间小说。
这部小说描写了孤儿赵盾与众多善良人士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重视亲情、友情等社会道德感化人心的一面,是一部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优秀作品。
首先,赵氏孤儿剧情紧凑,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小说从赵盾的童年开始叙述,通过赵盾与家人、亲戚、朋友、敌人的斗争,描写了一个孤儿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努力求生存、奋斗成长的艰辛历程。
小说中的各种情节、人物形象都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让人看了能够深深地被感染、被启迪。
例如,小说中的大秦寺是一个道德高尚的地方,寺中的僧人和尚领悟到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以义为道”的精神,为主人公赵盾提供了关键的帮助。
同时,小说中还出现了好多具有人民群众反抗自由的精神的人物,这些人物能够坚定地抵制不公正的社会制度和权利,体现了中华民族天性中的坚强、勇敢、自由、民主的品质。
其次,赵氏孤儿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思想,深刻描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小说中的人物多样鲜明,他们的性格、行为、言辞等都能够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
例如,主人公赵盾一开始是一个孤儿,他在受到张国老师的帮助后开始向人类文明迈进一步。
而后他在曹正与自己的兄弟刘、贾等人合作下,克服了重重困难,得到了自己应得的地位和权利。
小说还通过主人公的成长过程,表达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敬老爱亲、友情、忠诚、正义等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最后,赵氏孤儿是一部具有高度文化艺术价值的作品。
小说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别具一格的优秀传统,如合、宽、恕、能屈能伸、母子情等。
小说语言优美,行文流畅,表现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独特风格。
同时,小说还大量使用了比喻、象征、对偶等修辞手法,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借助这些艺术手法,小说让读者对赵盾、张国老、曹正、澹台司马、良夫妇等各种优秀人物的形象刻画,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总之,赵氏孤儿是一部具有深刻意义、精湛技巧及高度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它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好人文精神,并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独特的风格。
《赵氏孤儿》观后感影评14篇
《赵氏孤儿》观后感影评(14篇)《赵氏孤儿》观后感影评11月日在南京紫金大戏院演出的昆剧《赵氏孤儿》是北方昆曲剧院一次既是复古又是创新的试验。
言其“复古”是因为这一版《赵氏孤儿》基本上复原了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大报仇》杂剧。
此杂剧分一个楔子和五折,北昆《赵氏孤儿》也是如此,同时还基本保留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特点。
言其“创新”是因为在音乐和音响的设计上可谓中西结合,同时在舞台空间的设计上,也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戏曲朴素观念和西方戏剧观念的结合。
北昆《赵氏孤儿》的舞台上基本复原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特点,其中看得出设计者的苦心,但同时也反映了复古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此剧每一折的曲牌都只能由一个脚色来唱,在此我们能看到第一折是由公主主唱,第二折韩厥主唱,第三折公孙杵臼主唱,第四折仍是公孙杵臼主唱,第五折赵氏孤儿程勃主唱。
但北昆《赵氏孤儿》并非除了主唱外其他脚色一概不唱,实际上其他脚色在适当的情况下也曾唱。
从纪君祥的元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中我们能看到,不论每一折主唱在剧中是何人,剧本总是标以“正末”主唱,这个一人主唱应该算作是一种脚色主唱,以表示这个剧本是“末本”,除了正末外,剧中其他演员几乎是没有脚色规定的,所以原剧作中的程婴也没有分配固定的脚色行当,这种一人主唱的形式是受限于当时的脚色体制的,已不再适用于今天。
创作者在剧中多处打破一人主唱的做法就是最好的明证,而且舞台上的主唱脚色发生了变化,第一折可算是旦主唱,第二折武生主唱,第三折和第四折公孙杵臼算作外或老生主唱,第五折程勃则算作贴旦扮娃娃生或小生主唱。
而不再是以前的正末一脚色主唱到底了,所以北昆《赵氏孤儿》的复古尝试应当说离原著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而且,由于复古的考虑,舞台上的演员也有脱离脚色制的意味,例如公主扮相相比传统旦扮有很大改造,赵氏孤儿的扮相也是小生和娃娃生的结合。
由于每一折都有一个脚色主唱的缘故,程婴作为《赵氏孤儿》中最关键的人物在舞台上没有得到更充分的表现。
赵氏孤儿观后感
赵氏孤儿观后感作者在这里给大家带来赵氏孤儿观后感(共含20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赵氏孤儿观后感“赵氏孤儿”的故事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晋国朝中赵盾与屠岸贾为争夺大权明争暗斗,赵盾之子赵朔之妻庄姬夫人为晋国国君的姐姐,权力争斗中,大将屠岸贾设计陷害赵盾,并下狠心除掉异己,解除后患,于是将眼中钉赵家老小全部斩尽。
不料庄姬夫人当时有孕在身,其诞下婴儿得以由赵家门客程婴保全。
程婴舍弃自己儿子性命替换赵氏孤儿帮其逃过灭门之灾,并由程婴抚养长大成人,最后赵氏孤儿杀死仇人屠岸贾得以报仇雪恨。
电影《赵氏孤儿》以“赵氏孤儿”故事为蓝本,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惊心动魄、悲痛伤悯、含辛茹苦、报仇雪恨的`故事。
情节设计上把程婴由赵家门客改为民间医生,其子替死的过程也由意胆忠心改为命运的安排使之不得已而为之,最后又让赵氏孤儿认仇人屠岸贾做了义父,以期达到屠岸贾与赵氏孤儿先建立起父子亲情后,再揭露真相,让屠岸贾在悔恨、激怒、爱恨交织的复杂的情仇中痛不欲生,直至被赵氏孤儿亲手杀死。
可以说电影的前半部分张力十足,扣人心魄,这里既把故事的因果交代清楚,情节处理上也极尽合理,让人自然而然接受了程婴以子换子的壮举。
在预谋陷害段落,设计得精巧又紧凑,值得观赏。
直到电影演到程婴阴差阳错不得已用自己孩子的性命保全住赵氏孤儿后,风格突然一转,开始上演赵氏孤儿漫漫的复仇之路。
其实这一切乃程婴的复仇之路。
如果按照电影情节的安排,当真相揭晓,这必将是一出及其悲悯的故事,仇人与仇人的后代建立了亲情,但这种亲情不得已需要被彻骨的仇恨所覆盖,这真是悲剧中的悲剧。
但是电影最不给力的地方在于悲情在最后终没有给人以完全释放的出口,反而两个人物这时的性格塑造模糊,既不大恶,也不大义,这是电影最失败的地方。
如果电影不能在悲剧中让故事得以升华,或许他能尝试着释怀仇恨,电影如果能在庄姬夫人临死前嘱托的话,“不要告诉孩子的身世,不要告诉仇人是谁,就让他过老百姓的生活”和屠岸贾有一次和义子说的话,“你不把敌人当做敌人了,就没有敌人了”多做做文章,或许会给人不同的感受。
赵氏孤儿读书心得
赵氏孤儿读书心得赵氏孤儿读书心得「篇一」看一本书,或多或少都会有那么一点感触,看元杂剧本《赵氏孤儿》,故事的背景是在春秋晋灵公、悼公时期,故事讲的是奸臣屠岸贾因与文宰辅赵盾不和,利用西戎送来的神獒在晋灵公面前告状,并假传灵公懿旨陷害赵盾一家三百口人。
让赵盾身死荒郊、赵朔用短刀自刎而死,就连当时赵盾儿媳也就是公主腹中的孩儿也不放过,公主将刚满月的赵氏孤儿托与自家门下的草泽医士程婴后便用裙带纟益死。
那屠岸贾阴狠毒辣,在得知赵氏孤儿已被人带走后,为了免于日后赵氏孤儿找他报仇,竟下令将整个晋国一个月以上、半岁以下的孩儿带到他府中亲自斩刀!程婴为了掩护赵氏孤儿,与吕吕太平庄上的因不满朝中奸臣政权局面而辞官的老宰辅公孙杵臼商议,让自己的孩儿代替赵氏孤儿去送死。
二十年后赵氏孤儿(程勃、屠成、后晋悼公赐名赵武)长大成人后得知自己的干爹竟是害死自己全家的奸臣,将当年事告知悼公,才得以报仇雪恨。
在赵氏孤儿被程婴带着逃走的过程中,将军韩厥、老宰辅公孙杵臼、程婴那还未满月的孩子都没有逃过劫难,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的大义固然让人感动,但同时,我也不由得想,在那孩子日后品行如何,资质好不好,有没有能力去为赵氏一家三百多口人报仇都还是个未知数情况下,牺牲这么多人去救一个刚满月的孩子,到底值不值得?赵氏孤儿读书心得「篇二」作为元四大悲剧之一,《赵氏孤儿》是一出交织着忠义与诚信,复仇与杀戮的惊心动魄的悲剧,极具感染力,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哈姆雷特》。
其精彩之处,源自于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以及人物的内心矛盾。
春秋年间,晋国大夫赵盾一家遭屠岸贾陷害,晋灵公听信谗言,下令抄杀赵氏满门,惟有赵朔之妻庄姬躲入宫中,产下一子。
赵家门客程婴冒死救出婴儿,为了保全这赵家唯一的血脉,许多忠义之士不惜性命,忍辱负重,只盼孤儿长大成人,为赵家复仇1755年,伏尔泰据《赵氏孤儿》创作了《中国孤儿》并在法兰西剧院上演,引起了轰动。
不同的是,伏尔泰笔下的《中国孤儿》结局与《赵氏孤儿》却大相径庭。
赵氏孤儿观后感
赵氏孤儿观后感《赵氏孤儿》是由中国著名戏剧家赵丽华于20世纪50年代多次改编创作的现代戏剧作品,该剧以民族英雄赵匡胤的成长过程为主线,以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悲壮的英雄主义精神为主题,展现了中国历史上的辽、宋两代封建统治下,赵匡胤以及他的家族在不同环境中的命运起伏和英勇奋斗的故事。
作为一部戏剧作品,赵氏孤儿不仅在情节、人物刻画上有着出色的表现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戏剧形式对人性、爱国主义、权力斗争等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剖析。
观看《赵氏孤儿》后,我深受震撼,不禁产生了很多感慨和思考。
首先,我被剧中赵匡胤那坚定的意志力和顽强的毅力所折服。
在剧中,赵匡胤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孤儿,经历了被迫宰割耳朵、被抛弃和屈辱等一系列挫折,却依然坚持着自己对于国家复兴的信念,最终在历经艰辛后成为了一代伟人。
这种励志的故事情节让我深受启发,也使我明白了一个人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毅力,就能够战胜任何困难与挫折。
与此同时,赵匡胤与其他角色的交流也给了我很多思考。
剧中塑造了许多不同性格和面貌的人物,他们既有正直善良的人物,也有狡诈狠辣的反派角色。
通过这些角色的对比,我不禁想到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斗争和人性的复杂性。
赵匡胤在面临种种阻碍和诱惑时,始终保持着正直和善良,这也让我深感人心的坚守和正气的力量。
与此同时,剧中的反派角色也引发了我对权力争夺和人性的思考,他们出于权力、地位和利益的欲望,不择手段地追逐着自己的目标。
这使我不禁反思当下社会的利益驱动与道德底线的关系,同时也警示我们应该保持良知和自律,在面对权力的诱惑时能够坚守自己的原则。
此外,《赵氏孤儿》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也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剧中通过对辽、宋两代封建统治的描绘,展现了封建社会阶级剥削、腐败以及民族压迫等问题。
尽管故事发生在千年之前,但是这些历史上的问题依然与当下社会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共通性。
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批判,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我们的民族性格、文化传统以及道德观念,进一步反思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推进社会进步。
读赵氏孤儿有感
读赵氏孤儿有感《赵氏孤儿》是中国传统戏曲中著名的悲剧,讲述了春秋时期赵盾的五个儿子遭到灭门惨案后,赵盾的孙子赵氏被赵禹所救养,终于复仇的故事。
这部剧深刻地展现了中国传统美德,如孝道、忠诚、仁慈等,也表现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血腥、严酷和残酷。
在我读《赵氏孤儿》时,我深感此剧在展现出中国传统美德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黑暗面。
首先,这部剧中最深刻的一面就是孝道。
主人公赵氏的表现就体现了孝道的精神。
在剧中,赵氏表现出对父母的孝心是非常的高的,尤其是在关键时刻救助长辈、保护眷族,无不展示具体的行动奉献精神,切中我国封建文化的核心。
同时,赵氏对年长的赵禹的感恩之情也感人至深。
在我国有许多古代文学作品,如《孟子》、《庄子》等,都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而《赵氏孤儿》则将其发扬光大,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其次,本剧也表现了中国传统美德中奉献的精神。
在本剧中,赵氏的祖先和祖父赵盾为了守卫自己的领土不屈不挠的战斗,代表了崇高的牺牲精神。
赵氏和冯志先后对待义士的权利和宜其所焉也切中了我国饮食文化的核心。
他们充分体现了仁慈、宽容、勇敢、有担当的品质。
在我国文化中,奉献的精神自古以来就被誉为一种可贵的品质。
在《赵氏孤儿》中,许多人物的行动向我们展示出了这种品质的完美体现。
最后,我认为《赵氏孤儿》也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血腥、严酷和残酷。
作为一部悲剧,本剧展现了各种悲惨命运的故事,受到表彰的人物都是为了救市长卿家而死的功臣。
这些卓越的人物都深受压迫和不公平的待遇。
因此,这部剧也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黑暗面,它强调了封建制度、贵族奢靡生活的国度和民众不满的社会状态,批判和反映社会不平等、不公正、残酷的现实。
总的来说,《赵氏孤儿》是一部具有广泛意义的作品,它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美德和精神,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衰落的历史进程,其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都不可低估。
每当我读完这部剧后,我就深受感动。
我相信,这部剧将永世长存,并继续为我们提供人性、文化和历史的最佳范本。
关于赵氏孤儿读后感(精选12篇)
赵氏孤儿读后感关于赵氏孤儿读后感(精选12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赵氏孤儿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赵氏孤儿读后感篇1在《赵氏孤儿》这本书,我看了之后,十分的感动。
这个故事。
讲的是:春秋中期,晋襄公死后,晋灵公继位。
晋灵公荒淫无道,赵盾多次劝谏,招晋灵公追杀。
后来赵朔杀了晋灵公,晋景公登基。
奸臣屠岸贾与赵朔不和,向晋景公谗言。
阴谋得逞。
杀害赵氏满门,赵朔的妻子是公主,得以逃到宫中。
赵朔的妻子生下男婴后,被屠岸贾知道,程婴用自己的亲骨肉被屠岸贾乱刀砍死,公孙杵臼也被乱刀砍死了。
后来赵武成人,才知原来当年屠岸贾乱刀砍死的竟是程婴的亲生骨肉。
后来,赵武和程婴带兵攻打屠岸贾,诛灭了他的家族。
其中我最佩服的人物就是程婴,他很忠实赵家,是忠实的门客,是一个很有心机的人。
虽然他为了报仇有点疯的地步,结果却也没有复仇成功,饮恨自杀。
正所谓“和熊掌不可兼得”,要成大事者确实应该有他的那种谋略,要有所牺牲,牺牲自己的妻子,儿子,在仇人屋檐下卧薪尝胆十六年,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
并且在屠岸贾大肆搜捕赵氏孤儿时能果断的作出决策,联合公孙仵臼,救赵家的唯一血脉。
我很难想像出人为了报仇竟然有如此大的力量、智慧、忍辱负重的精神。
在仇恨面前,亲情,骨肉也变得不堪一击。
程婴和公孙杵臼为帮助忠义的赵氏不惜牺牲生命,这种侠义之风着实让人钦佩。
尤其是程婴,为了保护赵氏孤儿竟用自己的亲生骨肉为饵,来骗取屠岸贾的信任,而且甘心背负骂名十五载。
()报仇成功后,程婴不图回报,不慕荣华,以死明志,追寻故友,这种情义深深感动了世代们。
这部影片记叙的是晋国时期赵氏遭人陷害,三百人被诛,只剩下一个孤儿,被大夫程婴收养,将他抚养成人并报其杀父之仇的事。
这部影片,刻画了许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其中有两个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个是程婴,另一个是屠岸贾。
赵氏孤儿读书笔记
赵氏孤儿读书笔记关于赵氏孤儿读书笔记【三篇】雾都孤儿这本世界名著讲述的是发生在19世纪的一个动人故事。
书中的主人翁是一位孤儿,他的名字是奥利弗·特威斯特。
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赵氏孤儿读书笔记【三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 赵氏孤儿读书笔记赵氏孤儿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故事,它讲述了一个忠诚、正义和家庭的故事。
这个故事被改编成了一部著名的京剧,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阅读这个故事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个故事所传达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忠诚和正义是人类的本质,我们应该坚守这些价值观,而不是被金钱和权力所迷惑。
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家庭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珍惜家庭和亲情,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交易的筹码。
此外,这个故事还涉及到了一些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
例如,赵氏孤儿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充满战争和政治斗争的时代,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同时,这个故事也涉及到了一些文化传统和信仰,例如祭祀和巫术等。
这些文化元素让这个故事更加丰富多彩,也让人们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阅读这个故事的过程中,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个故事的文学价值。
这个故事的语言简洁明了,情节紧凑,让人不禁为之心动。
同时,这个故事也涉及到了一些哲学思考和人性探讨,例如人性本恶、因果报应等。
这些思考让人们对生命和人性的本质有更深入的理解。
总之,赵氏孤儿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它让我们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让我们深入思考了生命和人性。
我相信,这个故事会一直流传下去,并且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赵氏孤儿读书笔记为本网站原创作品,不得擅自转载!第二篇: 赵氏孤儿读书笔记《赵氏孤儿》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著名的戏剧,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赵氏家族的悲壮故事。
这部戏剧不仅在文学上有着极高的价值,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人性的复杂性。
在剧情方面,赵氏孤儿的父母被奸臣所害,他被赵盾收养并成长为一名英勇的将领。
赵氏孤儿读后感
赵氏孤儿读后感《赵氏孤儿》是中国古典戏曲艺术中的一部重要作品,它以其深刻的人物塑造和感人至深的情节而著称。
这部戏剧讲述了一个孤儿赵盾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故事,展现了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坚韧和勇气。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忠诚、孝道和勇气的追求,也感受到了这些美德在现代社会中的珍贵意义。
在《赵氏孤儿》中,赵盾作为一个孤儿,从小就饱受欺凌和不公待遇。
然而,他并没有沦为逆境的牺牲品,而是以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断挑战命运的安排,最终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英雄。
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明白了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勇敢面对,不屈不挠地向前。
这种精神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它强调了对困难的坚持和对命运的挑战,给予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难时的启示和鼓舞。
除此之外,赵盾对家国的忠诚和对亲情的珍爱也让我深受触动。
在戏剧中,赵盾不仅是一个顽强的个体,更是一个忠诚的爱国者和一个孝顺的儿子。
他不仅为了家族的荣誉和家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更是在面对家族的危机时,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为了家族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
这种对家国和亲情的忠诚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深刻地明白了家国情怀和亲情的珍贵。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忠诚和珍爱的精神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提醒着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亲情,更要对国家和社会负起责任,为家族和国家的利益而努力奋斗。
总的来说,《赵氏孤儿》是一部充满中国传统美德的戏剧作品,它通过赵盾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坚韧、勇气、忠诚和亲情的追求。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些美德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也受到了这些美德的启示和鼓舞。
希望我们能够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弘扬这些美德,成为一个坚韧、勇敢、忠诚和孝顺的人。
赵氏孤儿读后感
赵氏孤儿读后感《赵氏孤儿》是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传奇剧,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感人的情节,深受读者喜爱。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赵氏孤儿的命运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孝道、忠义等价值观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人情冷暖和社会阶层的不公。
小说以赵氏孤儿的悲惨遭遇为开端,赵氏孤儿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从小就饱受着苦难的煎熬。
然而,尽管生活给予他无尽的磨难,但他却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乐观和对人性的善良。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不仅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性格,还表现出了对家人和朋友的无私关爱。
这种对生活的乐观和对人性的善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另一方面,赵氏孤儿的命运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人情冷暖和社会阶层的不公。
在小说中,赵氏孤儿所经历的苦难大多是由于社会的不公和人情的冷漠所致。
即使在面对如此多的苦难和困难时,赵氏孤儿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乐观和对人性的善良,这种品质使他在逆境中依然坚韧不拔,不屈不挠。
这种精神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赵氏孤儿的命运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孝道、忠义等价值观的追求。
赵氏孤儿在面对种种困难和磨难时,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乐观和对人性的善良,这种品质使他在逆境中依然坚韧不拔,不屈不挠。
这种精神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赵氏孤儿这部小说通过对赵氏孤儿的命运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孝道、忠义等价值观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人情冷暖和社会阶层的不公。
赵氏孤儿的命运让人们深切地思考了生活的意义和人性的善恶,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孝道、忠义等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传奇剧,更是一部富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文学作品。
赵氏孤儿的读后感
赵氏孤儿的读后感《赵氏孤儿》是中国古代一部独具特色的传奇小说,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描写了东周末年的历史场景,以赵氏孤儿赵家荣为主人公,讲述了他因父亲赵盾谋反而被赶出赵家,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成功复仇的故事。
阅读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报恩、忠孝、仁爱等美德,同时也让我在心灵深处印下了深深的感动和震撼。
书中所描绘的历史背景和它所反映的人性现实与当代的生活有相通之处。
它不仅包含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丽之处,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赵氏孤儿》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它教会我们诚实、勤劳、勇敢、正义、同情等多种品德,启发我们积极向上,努力奋斗,而神话般的故事情节也使我们对努力和坚持不懈有了更强烈的意识。
在这个物质主义盛行的时代,人们更加注重物质的追求和快乐的享受,而《赵氏孤儿》用一种奇诡的方式提醒我们,让我们了解和认识自己,并引导我们回归精神世界,回归道德的根源。
在我看来,《赵氏孤儿》不只是一本传奇小说,更是一本读者能够得到人文、历史、伦理、道德等多方面振奋的好书。
这部作品反映的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是一种宝贵的历史遗产,是值得现代人们去探究、去发掘和去传承的文化宝石。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人都有完成心愿的欲望,但往往由于各种原因而无法实现。
读完《赵氏孤儿》之后,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出美好的未来,计划自己的人生路线,这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阻力的抗争,但只要有坚持不懈的信念和信心,我们一定能够达成自己的心愿。
总之,我对这本书表达了我深深的敬意,因为它让我们珍惜自己的生命,更好地去拥抱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相信,这部经典之作一定能够引领人们从追求物质到追求精神的转变,让人们更加坚定自己的人生信仰,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作品赵氏孤儿观后感范文5篇
作品赵氏孤儿观后感范文5篇《赵氏孤儿》观后感篇1在家看赵氏孤儿,完全是思维混乱,结构颠倒,台词也差,结尾更是荒谬。
这个千古流传故事的精髓就在于一个“义”字,拍的完全看不出来,拍成了程婴这么多年养大赵家的孩子就是为了给自己的儿子报仇,也太狭隘了吧。
赵氏孤儿的故事千古流传,感动了这么多中国人,核心就在于一个“义".公孙杵臼和程婴就是两个再普通不过的老百姓,和赵家没有一点儿关系,但是两个人都是义士,两个人商量好为了保存赵家忠良的血脉,一个献生命一个献亲子,这是多么的大忠大义!赵家是三代忠良,电影开头演的却忠不忠,恶不恶!赵丞相还欺负屠岸贾,好像屠岸贾杀赵家是自保一样。
整个故事充满了逻辑上的硬伤,让人完全看不懂是怎么回事儿!电影中部演的乱七八糟,演的像过家家一样。
原来故事中老程婴十几年背负着全国人的骂名,全国人都骂他出卖朋友出卖忠臣之后,认贼为主,只有他一人知道真相,自己做着自己的事情,古人的境界决不仅局限于那一己之狭小的感情!程婴必然是痛苦的,失去独子,但是换子之为是他发于主动,绝无后悔的~~我真是对程凯歌失望之极,看完了真想臭骂他一通,辜负了这么好的中华故事,真劝他去好好听听赵氏孤儿那出京剧,那是可以给人听哭的一出好戏!“老程婴提笔泪难忍,干头力绪涌在心。
十五年屈辱俱受尽,佯装笑脸对(转原板)奸臣。
晋国中上下的人谈论,都道我老程婴贪图富贵与赏金,卖友求荣害死了孤儿是一个不义之人。
谁知我舍却了亲儿性命,亲儿性命,我的儿呀!抚养了赵家后代根。
为孤儿我已然把心血用尽,说往事全凭着水墨丹青。
画就了雪冤图以为凭证,以为凭证,(接散板)叩门声吓得我胆战心惊。
(接唱二黄散板)实可叹一家人被碱抄斩,那时节血成河尸骨堆山;狗奸贼做此事天怒人怨,这冤仇到如今一十五年。
”导演啊,你是怎么了?这世道已然是黑不黑,白不白,大家眼睛都只盯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老婆儿子热炕头,死活发生在眼下都不管,回想想古人,为了一个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人,什么叫忠义,什么叫牺牲,咱们做不到吧,难道连一个老故事一个传奇在大屏幕上都编不了给大家吗?《赵氏孤儿》观后感篇2不久前,我张店全球通电影院观看了《赵氏孤儿》这部影片,颇有感触。
赵氏孤儿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赵氏孤儿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赵氏孤儿告诉了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人是为什么活着的,既然活着,那就要活得有气节,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并非人人都能够成为英雄式的人物,但是既然为人了,就不能脱离了正义和道德。
赵氏孤儿说的是春秋时期赵武的故事,本为出生世卿大族之人,奈何尚在其年幼之时,由于其母与其叔公不和,其母因此便移居宫中,后经历“下宫之难”,赵氏被灭族,经由韩献子冒死觐见景公,才得以保留赵氏一家血脉,仅留赵武遗孤。
后赵武常年被王侯打压,看似难有出头之日,但是他却能够忍辱负重,加强自身能力,默默地丰满着自己的羽翼,在晋悼公的辅助下,他一直晋升到了新军将之职,才开始崭露头角。
世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亦没有永远的朋友。
当年才30出头的赵武,却已与那些年过半百的一干重将平起平坐,这都得益于悼公对他的照顾,赵武感激悼公对他的知遇之恩,便立志要报国以谢恩。
赵武乃一文将,不善将兵,他更重于德行,与诸侯共存共荣,在执政晋国之时,致力于维护中原联盟的稳固和对荆楚势力的压制。
至此,赵氏在遭遇灭族之难之后,赵武重新成为中军将,贵为正卿。
电影《赵氏孤儿》在2010年上映,这部电影由陈凯歌导演执导,葛优、葛优、王学圻、黄晓明、范冰冰、海清、鲍国安、张丰毅、赵文卓、王瀚、赵文浩等人联袂出演,讲述的就是民间医生程婴,在一系列机缘巧合之下被卷入了赵氏的灭门事件当中,后将赵氏孤儿用药箱救出,避免了赵氏孤儿惨遭毒手,后抚养赵氏孤儿长大成人,而赵氏孤儿最终不负所托,报仇雪恨的故事。
虽然电影跟历史上的最终结局有部分差异,应该也是为了剧情的需要而做了一些改动。
但是,对于整个事件要表达的主题还是一致的,那就是:人为什么要活着,要学会感恩,还要有节气,也不可失去了正义和道德。
赵氏孤儿观后感
赵氏孤儿观后感(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规章制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legal docu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赵氏孤儿观后感在观赏了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氏孤儿》的价值与反思摘要:元著名杂剧家纪君祥据史实改编撰写的《赵氏孤儿》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大悲剧.剧作家通过对史料中人物和重要情节的巧妙改写,使得故事的矛盾更加尖锐,主题也更加鲜明,(忠)、(信)、(仁)、(义)的正义宣泄使得中国仁义至上的儒家仁人思想得到了体现和颂扬,大团圆的故事结局更是反映了中国悲剧宣称的(为非作歹的邪恶势力可能得逞于一时,但最终无法逃脱正义的惩罚)的审美特点。
2013年阎建钢导演执导的《赵氏孤儿案》给了我们新一轮的视觉冲击,剧中淡化了元杂剧的“忠义”与“复仇”的主题,更多地着眼于表现小人物的人性情怀,以期更为契合当代的文化精神与价值观念。
当(存孤弃子)的壮举不再对应(赵氏孤儿大报仇),程婴的大义凛然似乎黯然失色了,其命运多舛的一生可谓(因悲而成义,因义而更悲)。
关键词:《赵氏孤儿》、程婴之悲、仇恨重审如果说(人最高限度的感受、享受生命从而产生一种生命的崇高感),是纪君祥版的《赵氏孤儿》赋予我们的视觉震撼。
那么(悲剧——即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就成为了阎建钢导演执导的《赵氏孤儿案》施舍给我们的精神救赎。
一、《赵氏孤儿》价值解构“赵氏孤儿”的故事取材于春秋时期晋国发生的宫廷政变,最早见于《左传》,经过历代文人无数次的演绎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
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纪君祥据史实改编创作的《赵氏孤儿》更是被人广为传颂,纪君祥从《左传》、《国语》、《史记》等史籍取材,并据历代流传的程婴存孤弃子的故事,进行加工创造,写成了这部壮烈的悲剧。
剧作讲述的是春秋时晋国鉴奸戾重臣屠岸贾谋害忠直大臣赵盾,使赵家300余口满门抄斩,只余赵盾之孙──襁褓中婴儿被门客程婴所救而幸免一死。
但是当屠岸贾发现有人偷偷救出孤儿后,竟发布榜文勒令交出赵氏孤儿否则将杀死国内所有一月以上半岁以下幼儿。
程婴为保全孤儿和全国幼儿,在几番剧烈的思想挣扎后毅然决定献出自己的老来子冒顶孤儿,其至友公孙杵臼也为此献出了生命。
寂寞成功后,程婴小心翼翼的将赵氏孤儿赵武抚养成人,20年后告诉其灭族的真相,赵武手擒屠岸贾,大仇最终得报。
整部剧作人物形象性格鲜明生动,戏剧冲突跌宕起伏,气氛激越慷慨,鞭挞了屠岸贾等人阴险残暴的利己行为,歌颂了程婴、公孙杵臼等人舍身取义的崇高精神。
《赵氏孤儿》不仅在中国影响深远,至今还活跃于舞台,而且在18世纪译成几种外文风行于欧洲,也是最早被介绍到外国的久享盛誉的古典名剧。
”国学大师王国维更是称其“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这部作品的“忠义”与“复仇”的主题蕴含丰富的中国传统道德伦理意识,其中所彰显的主要是一种舍生取义的“忠义”观,这是传统文人受儒家文化长期熏陶的结果,是儒家伦理道德所构筑的社会秩序的体现。
我们所熟知的“赵氏孤儿”的故事从《左传》开始到元代流传千年,每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念较之于前代都会有所更移,但这些并没有改变这一故事宣扬的“忠义”与“复仇”的主题,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一直是其最为核心的价值观。
而在朝代变迁,蒙古族入主中原、汉人受异族统治的时代背景下,纪君祥选择这个题材来创作杂剧,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个人的政治、思想倾向。
在表现出一定反元复宋、怀念汉室江山思想的基础上,基本不拘泥于历史的改动,反而进一步突出了“忠义”与“复仇”的主题。
由此可以看出其期望传统儒家伦理道德秩序复归的强烈诉求是无可置疑的,当然在当时的大背景下看这部作品,我更愿意相信这是统治者统治不当而民众群起而攻之的最直接表现。
当回归到传统道德评判标准,我们不难发现在当时儒家的那种大义凛然、舍生取义的“忠义观”的指引下,《赵氏孤儿》中的人性评判呈现出非善即恶、善恶二元对立的简单模式。
屠岸贾大奸大恶的形象深入人心,他的作恶多端也直接指向其人生结局的凄惨。
程婴、公孙杵臼、韩厥等人的忠贞、信义被展现的淋漓尽致,所谓(好人)坎坷波折的一生在(赵氏孤儿大报仇)的壮举中让人看到了(舍生取义)的希望和价值。
这种单一片面的叙事性呈现出的这种非善即恶的人性观念和善必胜恶的复仇观念是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的体现,它显示出传统文艺作品对人性复杂性探讨的缺失。
尚且不评判剧作本身的好坏,但就这一点来看,就好像早期影视作品中的抗日题材剧,给人一种亘古不变的盲目复仇性。
二、程婴——悲壮、忠义的化身程婴是贯穿全剧的一个最关键人物,灭孤势力的由强而弱和救孤势力的由弱而强,以及整部戏剧矛盾冲突的发展转化,都是通过程婴这一人物形象来实现的,从最初无奈救孤出宫到倾其所有助孤报仇,他都有参加而且还是不能缺少的主要人物,他的性格也是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不断发展并逐渐臻于完善的。
作者并役有把他单一的描写成一个完美无缺高大全的英雄形象。
相反作者对他的刻画是最为丰富的,当他被迫无奈救孤出宫时,他有过犹豫甚至退缩;当他拷打公孙杵臼看到公孙支持不住时,他焦虑又痛苦,而当他看着尚不满月的亲儿被剁成三段时,禁不住惊痛掩泪;就连在帮助赵武报仇之后还念念不忘大呼:“小主人,你今日报了冤仇,复了本性,则可怜老汉一家儿无所靠也!”从这些细节我们可以看出他身上有着和常人一样对亲情、友情的渴望,当然更强烈地体现了他磅礴、高昂的正义精神。
作者对程婴形象塑造的高明之处不仅在于将其刻画成忠义的化身,更胜在对程婴社会身份的刻画。
程婴原本是个民间医生,投奔在晋国驸马赵朔门下作门客,因感恩赵朔的赏识之情,所以在奸臣屠岸贾奉君命将赵家满门抄斩,只留身怀六甲的公主禁在府中时,还坚持每天给公主端茶送饭。
他忠实、善良,但同时也有些胆小,当他得知公主生下一个小男孩,而灭绝人性的屠岸贾还要待其满月后用钢刀铡死时,也只有扼腕喟叹。
公主唤他进宫,托他将孤儿带出去,他还是顾虑重重:“屠岸贾贼臣闻知你产下赵氏孤儿,四城门张挂榜文,但有掩藏孤儿的,全家处斩,九族不留,我怎么掩藏得他出去?”公主以死相托,他才被迫把婴儿放进药箱,慌慌张张地抱着出来。
守门的韩厥将军不愿意将孤儿“献出去图荣华”,毅然放走了程婴和孤儿,并自刎而死取信于程婴。
韩将军的刚烈正直激励了程婴,促使他下定了救孤的决心。
于是,程婴就这样贸贸然登上了历史舞台,以一个平常的草泽医生身份存孤弃子,忍辱负重了20余年演绎了千古的不朽传奇。
那么又是什么促使程婴舍子救孤的呢?难道仅仅是为了报恩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肯定“知恩报恩”是其救孤的初衷,但支持他一如既往20余年的必然是他骨子里生生不息的凛然大义。
当其听说屠岸贾发觉赵氏孤儿被偷带出宫,便要将晋国半岁之下一月以上的婴儿全都拘到元帅府中,“一个个亲手剁作三段”,以绝赵家之时,激起他的无比义愤,进而挥刀向邪恶势力进军。
与此同时,他救孤的信念也从最初的报赵驸马“平日优待之恩”上升到“救晋国小儿之命”的思想高度。
程婴在与屠岸贾等人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发展完善着性格,当屠岸贾将其认作尊贵门客时,他不得不违心地做着他最不愿意做的事情,但表面上还要装得不动声色,把痛苦噎回肚里。
经过感情上的强烈撕扯和斗争,练就了其隐忍而坚定的理智,诠释出他(因悲而成义、因义而更悲)的漫长而又悲壮坎坷的一生。
三、赵武仇恨重审众所周知在纪君祥的版本中,赵武在得知屠岸贾是杀父仇人后毅然决然查明一切为父平反并在一切明了后将其杀害为父报仇,接受了主公的封赏又入朝为官为国效力。
程婴、公孙杵臼、韩厥等义士也得到了相应的赐名、奖赏。
可谓善恶到头终有报,20余载的积愤终于得到了发泄,也是在这样一片拍手称快中这个剧本走向了终结。
我暂且不用现在的严格悲剧眼光评价其好坏,但我想这个结尾终究是符合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都说时势造英雄,我觉得这个说法用到文学作品中也是一样的,程婴的大义凛然在当时赢得一片喝彩,但在现代人眼里似乎就行不通了。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不认同更不相信会有像程婴这样的所谓(傻瓜),为了那看不见摸不着的执念而舍弃自己生命的延续。
人们更不理解赵武怎能为了所谓的血亲而忘却20余年的养育之恩,现在的读者大多有着理想的个人主义而很少有人具备报效祖国的崇高理念。
所以,理所当然的另类(大团圆结局)应运而生。
与大团团结局截然不同的电视剧版《赵氏孤儿案》,在演绎中淡化了(报仇雪恨)的观念,赵武在得知养育自己20余年的义父屠岸贾是灭族仇人时,几经思想挣扎后放下了仇恨,选择了原谅。
这个大胆的改写一瞬间就吸引了一大批读者的眼球,这个改写充分考虑到现代读者的心里接受,试想我们怎么能残忍到忽略20几年的相处和养育之恩,而为了那早已随风远去的仇恨给生活涂抹幽怨的黑色,那这和20年前的大奸臣屠岸贾有什么区别,倒不如把那些过往交给时间评判。
因为历史是不会被改写的。
对于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结局谁都无可厚非,它只是作者有意识的文学创作,绝对不能忽视的是当坚持了20几年的信念灰飞烟灭时,赵武尚且还有亲舅舅,有为国之心,但是程婴有什么呢?人到暮年的悲凉?思亲之情的哀痛?抑或是……不管程婴怎么继续以后的生活,不能否定的是他用人生最美好年华为之筑造的忠义之塔坍塌了。
公孙、韩厥等人年轻而高尚的生命就这样陨殁了,不能说没有价值但最起码没有达到期望的高度。
[摘要]与元代以来的传统剧情相比,电影《赵氏孤儿》的核心剧情存在诸多漏洞,片中主要人物形象塑造也呈现出整体性的混乱与失败。
影片在叙事方面的问题来源于影片刻意回避主人公程婴的严肃道德选择,从而解构了影片中牺牲的崇高道德意义。
而在解构了这一经典故事的价值核心之后,影片的叙事失去了意义的支撑点,变得破碎不堪。
影片在解构道德价值与讲述道德正剧之间的犹疑与徘徊,撕裂了影片的叙事,也从侧面见证了当代中国的道德信仰危机。
[关键词]《赵氏孤儿》;陈凯歌;叙事失败;价值解构顾彬说当代中国作家只会讲故事,但我们的当代电影,却似乎具有相反倾向:不会讲故事。
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是最新的一个例证,在观影时,我明显感到了叙事的失败。
一、细节的失真与情节的缺陷影片叙事方面的失败最外在地体现在故事的细节、环境的不真实上。
中国先秦时代的军队竟然用上了马蹬;作为率大军坐阵的一国权臣,屠岸贾去营救干儿子时竟单骑前往,赶跑了所有敌兵……抛开这些细节上的失真,更重要的是,电影似乎缺乏将故事讲圆的能力。
这在一个关键情节上表现很突出:心狠手辣的屠岸贾竟然会轻易放过一个他曾怀疑是赵孤的婴儿。
如剧中人物公孙杵臼所说,屠岸贾根本不需要判断到底哪个孩子才是赵孤,他只要把两个孩子一起杀了,就可保万无一失。
在剧中看不出有什么理由让屠岸贾会具有这种同情心,更看不出,屠岸贾为何会把一个与自己有杀母之仇的孩子放在身边作干儿子来培养,甚至当他看出孩子就是赵孤后,他还会亲自上阵去把他救下来,并且给他机会来向自己复仇。
对屠岸贾这个人物的这种处理显得没有道理。
从元代纪君祥以来,这个关键情节在中国无数的戏剧版本中通常是这样来处理的:程婴与公孙杵臼事先谋划,程婴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公孙家,然后程婴装作一个见利忘义的告密者去向屠岸贾告发公孙藏匿赵孤,公孙和代替赵孤的程婴之子死后,程婴因告发有功获得屠的信任,然后屠才可能把假冒程婴之子的赵孤收为养子,并因此可能有后面借外力而复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