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的戏曲创作(下)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授曲》原文及翻译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授曲》原文及翻译原文:尝怪天地之间有一种文字,即有一种文字之法脉准绳,载之于书者,不异耳提而命,独于填词制曲之事,非但略而未详,亦且置之不道。
揣摩其故,殆有三焉:一则为此理甚难,非可言传,止堪意会。
想入云霄之际,神魂飞越,如在梦中,不至终篇,不能返魂收魄。
谈真则易,说梦为难,非不欲传,不能传也。
若是,则诚异诚难,诚为不可道矣。
吾谓此等至理,皆言最上一乘,非填词之学节节皆如是也,岂可为精者难言,而粗者亦置弗道乎?一则为填词之理变幻不常,言当如是,又有不当如是者。
如填生旦之词,贵于庄雅,制净丑之曲,务带诙谐,此理之常也。
乃忽遇风流放佚之生旦,反觉庄雅为非,作迂腐不情之净丑,转以诙谐为忌。
诸如此类者,悉难胶柱。
恐以一定之陈言,误泥古拘方之,是以宁为阙疑,不生蛇足。
若是,则此种变幻之理,不独词曲为然,帖括诗文皆若是也。
岂有执死法为文,而能见赏于人,相传于后者乎?一则为从来名士以诗赋见重者十之九,以词曲相传者犹不及什一,盖千百人一见者也。
凡有能此者,悉皆剖腹藏珠,务求自秘,谓此法无人授我,我岂独肯传人。
使家家制曲,户户填词,则无论《白雪》盈车,《阳春》遍世,淘金选玉者未必不使后来居上,而觉糠秕在前。
且使周郎渐出,顾曲者多,攻出瑕疵,令前人无可藏拙。
是自为后羿而教出无数逢蒙,环执干戈而害我也,不如仍仿前人,缄口不提之为是。
吾揣摩不传之故,虽三者并列,窃恐此意居多。
以我论之:文章者天下之公器非我之所能私是非者千古之定评岂人之所能倒不若出我所有,公之于人,收天下后世之名贤,悉为同调。
胜我者,我师之,仍不失为起予之高足;类我者,我友之,亦不愧为攻玉之他山。
持此为心,遂不觉以生平底里,和盘托出,并前人已传之书,亦为取长弃短,别出瑕瑜,使人知所从违,而不为诵读所误。
知我,罪我,怜我,杀我,悉听世人,不复能顾其后矣。
但恐我所言者,自以为是而未必果是;人所趋者,我以为非而未必尽非。
国家开放大学《文论专题》学后自测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文论专题》学后自测参考答案专题一孔子“兴观群怨”说1.“兴观群怨”说是孔子“()”文艺观的代表。
A.仁教B.德教C.诗教D.礼教2.孔子的文艺观是他的“()”思想在文艺方面的鲜明体现。
A.义学B.礼学C.仁学D.诗学3.通过艺术形象的譬喻,引发人的联想,并进而使人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从而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是()。
A.怨B.群C.观D.兴4.明末清初的王夫之特别重视文艺的审美情感特征,他将“兴观群怨”称为“()”A.四教B.四情C.四学D.四义5.孔子“兴观群怨”中的“观”是就文艺的()作用而言的。
A.认识B.娱乐C.教化D.表现6.“兴观群怨”说作为孔子“诗教”文艺观的代表,呈现出两个相互联系的特点:一是特别看重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文艺的教化功能;二是这种对文艺教化功能的强调始终建立在遵循文艺的()规律基础之上,尤其突出艺术的()情感特征。
A.表现B.模仿C.认知D.审美7.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题,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梁启超的“熏浸刺提”说等,是“兴观群怨”中“()”的丰富和完善。
A.诗可以兴B.诗可以怨C.诗可以观D.诗可以群专题二庄子“言不尽意”说1.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西晋陆机的“()”就是例证。
a.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b.文已尽而意有余c.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d.意不称物,文不逮意2.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唐代司空图的()就是明显的例证。
a.意不称物,文不逮意b.文已尽而意有余c.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d.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3.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北宋欧阳修的“()”就是例证。
a.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b.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c.言有尽而意无穷d.文已尽而意有余专题三刘勰的“通变”说1.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间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中国戏曲学院考试戏曲导演题目
天宇之声 内部资料
09年中国戏曲学院考试戏曲导演考试题目
初试:散文写作《我和你》和《恩师》
复试:
一,1。
()和()是中国戏曲较早的演出形式。
2。
《救风尘》中的主人公有()和()。
3.游园惊梦是明代传奇《》中的折子戏,断桥是京剧名剧《》中的折子戏。
4.李渔的戏曲作品有《》《》等。
5。
无边落木萧萧下,()。
露从今夜白,()。
6.《杜十娘投百宝箱》中的男主人公是()。
《胭脂》是清代文言小说集《》中的名篇。
7.老舍描写北京人力车夫的小说有《》,其话剧代表作有《》。
8。
柔石的代表作有《》《》。
9.《》是狄更斯的一部自传性作品,巴尔扎克的小说总名是《》。
10.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有《》《》。
二。
名词解释
1.司马迁,2,“荆刘拜杀"3.《海鸥》4,蒙太奇。
5,脸谱化。
三,作品赏析
1,柳宗元《江雪》
2,关汉卿《单刀会》片段。
四,
1,浅析关汉卿的创作。
2.浅析玉黛之爱。
- 1 -。
浅析戏曲《琵琶记
浅析戏曲《琵琶记•寻夫》李渔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戏曲作家、理论家,他在戏曲理论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最著名的是《闲情偶寄》,其中《词曲部》《演习部》为戏曲理论专著。
在《闲情偶寄< 词曲部>》和《闲情偶寄< 演习部>》中李渔对高则诚的《琵琶记》提出一些质疑,并对《琵琶记》中《寻夫》一折作了修改。
本文试图对李渔《琵琶记》改本的变动进行梳理,并就其改动的方法、运用的戏曲创作理论进行分析,对李渔改动中的不足进行思考。
一、李渔改本之变动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多次提到高则诚的《琵琶记》,仅《词曲部》和《演习部》中就有16 次之多,多是为了解释自己的戏曲理论而以《琵琶记》作为例子进行补充说明。
因为高则诚的《琵琶记》是传奇中的名篇,为世人所熟悉之剧目,其成功之处居多,用以辅助解释李渔的戏曲理论最合适不过。
但是在“立主脑”“音律第三”和“变旧成新”三个部分中,李渔却是把《琵琶记》作为批判的例子进行分析的。
而三部分所指之处正照应着《琵琶记》中《寻夫》一折,于是,李渔便对《琵琶记·寻夫》一折作了改本。
(一)赵五娘独行改为与小二同行李渔在《琵琶记·寻夫》改本中,将赵五娘在公婆坟前别过张大公后直接上路改成了赵五娘主动到张大公家里请求张大公答应自己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希望张大公可以看顾自己公婆的坟墓,第二件事是请求张大公把随从借给她路上作伴。
李渔在原文中明确地将自己的担心借张大公之口说出来了,在那样一个注重礼仪教化的封建社会,赵五娘自然应该重视纲常伦理,寻夫之路也自然要保全名节。
作为女人,赵五娘必须要自己首先想到,然后去亲口请求张大公把小二借与她,这才能显示出赵五娘注重贞洁的精神。
张大公作为慷慨义士,自然也不能待赵五娘开口之后再将小二借给她,而是说自己早已想好了要让小二随赵五娘一起进京,并且说这件事情比照管坟茔还大,还帮赵五娘分析了其中利害,其实这些话都是李渔想要说给大家听的,他借赵五娘与张大公之口说出了他改写《寻夫》一折的真实目的。
李渔戏曲创作的立主脑说名词解释
题目
(李渔戏曲创作的)“立主脑”说。
答案解析
(李渔戏曲创作的)“立主脑”说:
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记.结构》里列《立主脑》一节,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
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
传奇亦然。
”提出了戏曲创作要“立主脑”之说。
文中又说:主脑是作者立言之本意,就是说,一部戏曲是为何人何事而作。
一本戏中只有一人是主要人物,其他是陪衬;也只有一事是中心情节,其他也是陪衬。
这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就是一部戏的主脑。
所谓“立主脑”就是要决定这部戏是为何人何事而作。
立了“主脑”,就是要集中主要精力来描写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其他的众多人物和事件都要围绕中心人物和中心情节来展开。
论李渔《风筝误》的戏曲艺术
古代文学论李渔《风筝误》的戏曲艺术傅佩佩渤海大学摘要:李渔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剧作家以及戏曲理论家,《风筝误》是李渔所作《笠翁十种曲》中最脍炙人口的同时也是他艺术成就最为突出的一部作品。
《风筝误》体现了李渔在他的戏曲理论专著《闲情寄偶》中所提出的“立主脑”、“脱窠臼”“密针线”等理论,《风筝误》中“风筝”独特的叙事功能、“科浑”艺术所营造出的喜剧效果以及“宾白”的大量运用把它推上了古代喜剧艺术的高峰。
关键词:《风筝误》;李渔;风筝的叙事功能;科诨艺术;宾白运用李渔(1611~1680),明末清初著名戏剧家和戏曲理论家,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后更名李渔,字笠鸿,号笠翁,生于江苏如皋,祖籍浙江兰溪。
他曾在明末参加乡试,不料名落孙山,明清易代,时局动荡,又因家道中落,便无意仕进。
他把自己一生都贡献给了戏曲创作和演出活动。
他的戏曲小说因故事新颖,结构巧妙,且通俗易懂,一经刊行热销于市场,时常被抢购一空,以此受到了一些达官名仕的青睐、赞助。
李渔有才而自负,是个热爱生活同时懂得生活的人,他生活在明末清初的时代下,一方面受到晚明士人懂得自适遗风的影响,不避讳享乐和饮食男女;另一方面他又是极懂得察言观色的文人,在他的好友张缙彦因发思古之论遭小人诬陷被参劾后,他便有意有意避开与政治社会有关的深层问题。
他用自己满腹的才学和异于常人的人生体验创造出众多优秀的戏曲与小说,从而混迹于社会名流和达官贵人之间,赢得封建官僚们的施与而又保留了一部分的尊严,他所创作的戏曲小说不是要宣扬古圣贤之道而是作为娱乐之用,他曾说:“唯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我忧。
”[1](《风筝误》末出)他还表示说:“不肖砚田餬抠。
原非发愤著书;笔蕊生心,匪托微言以讽世。
”[2](《曲部誓词》)他所作的戏曲小说践行了自己的理论主张。
一、世俗化与娱乐性:李渔的戏曲创作特点李渔在科举失利后毅然放弃走科举荣身的道路,选择“笔耕为业,拟购佳砚代南亩”李渔于是把精力放在了戏曲创作上。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卷二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卷二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论语‘为政》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A.‘尽美矣,又尽善也’B.‘思无邪’C.‘尽美矣,未尽善也’D.‘乐而不淫,哀而不伤’2、孔子“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 )A.“和而不流”B.“引譬连类”C.“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D.“考见得失”3、教材指出:《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方面,又必须( )A.“怨而怒”B.“主文而谲谏”C.“劝百而讽一”D.“风以动之,教以化之”4、王充《论衡•佚文》里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 )A.“讽谏”说B.“疾虚妄”C.“文为世用”说D.“知人论世”说5、认为“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了“文气”说的古代文论作品是( )A.《文心雕龙•体性》B.《典论•论文》C.《诗品序》D.《文赋》6、在文体论上把文章分为“四科”八种和十类的古代文论家分别是( )A.曹丕和钟嵘B.陆机和刘勰C.曹丕和陆机D.钟嵘和刘勰7、刘勰提出了“体性”的概念,讲的是( )A.文章的体裁与文学性质的一致性B.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C.创作时要体会各种文学体裁的性质D.在文学鉴赏中,读者要领会文学体裁的性质8、《文心雕龙•风骨》篇中的“风骨”,近人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认为( )A.“风即文辞,骨即文意”B.“风即讽刺,骨即刚正不阿”C.“风即言辞动人,骨即立意强健”D.“风即文意,骨即文辞”9、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是( )A.“直寻”B.“诗赋欲丽”C.“诗缘情而绮靡”D.“滋味”说10、教材指出:钟嵘在《诗品序》里提出“滋味”说,而要创造出作品中深厚的滋味,钟嵘认为关键在于( )A.如何运用新兴的五言诗的形式来写作B.如何综合运用赋、比、兴的方法来写作C.如何吸收并运用四言诗“文约义广”的经验来写作D.如何学习并灵活运用《诗经》和《楚辞》的语言形式来写作11、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的诗歌批评家是( )A.庄子B.钟嵘C.孟子D.刘勰12、提出“取境”问题,并认为“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的唐代诗论家是( )A.陈子昂B.司空图C.皎然D.白居易13、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唐代文论家是( )A.韩愈B.陈子昂C.皎然D.白居易14、司空图提出诗歌应具有“韵外之致”的说法,教材认为:“韵外之致”,应该是指有意境的作品( )A.用韵优美,寄托深远B.具有的启人深思的理趣C.表层文字、声韵覆盖下的无尽情致D.表层形象之外,还能让鉴赏者联想到朦胧模糊的多重境象15、在《送参寥师》一诗中提出用佛教“空静”观来说诗的是( )A.司空图B.欧阳修C.白居易D.苏轼16、李清照在《论词》提出的著名观点是词应( )A.“清空雅正”B.“点铁成金”C.“别是一家”D.“脱胎换骨”17、教材认为:谢榛诗论讨论的中心之一是情景问题,他主张( )A.“情景适会”B.“情主景附”C.“情景为二,各不相附”D.“为情寻景”18、提出诗歌创作要有“神韵”的清代诗论家是( )A.王夫之B.沈德潜C.袁枚D.王士禛19、袁枚的诗论著作主要有( )A.《原诗》B.《随园诗话》C.《姜斋诗话》D.《带经堂诗话》20、王国维词学理论核心是( )A.“境界”说B.“神韵”说C.“性灵”说D.“格调”说二、多选题(在每个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出1-5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考试题目与答案自考必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考试题目与答案自考必备试卷代号:1094 座位号巨口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 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汉语言专业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1月题号四五总分分数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她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与“”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 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即《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橘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_ 而绮靡”,“赋_ 而浏亮”。
能够看出她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亥业的认识。
5.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和《》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 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论。
7.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的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的著名书信体论文《》。
85 88.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_ ”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 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见《词源序),又提出了“”和“__ ”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功 .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摹拟复古之风,提出了“,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说的诗学主张。
11. 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镇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尽得12. 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_ ”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古代名剧鉴赏答案
古代名剧鉴赏答案作为舞台艺术的戏曲——说白、科介、穿关1【单选题】最早关于元代杂剧的书是()。
A、《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B、《元刊杂剧三十种》C、《琵琶记》D、《娇红记》我的答案:B2【单选题】著名戏曲选集《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是()代著名藏书家赵琦美编著。
A、唐B、宋C、元D、明我的答案:D3【单选题】以下张爱玲的哪一部小说被改编为戏曲?()A、《金锁记》B、《半生缘》C、《倾城之恋》D、《红玫瑰与白玫瑰》我的答案:A4【多选题】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成功的原因有()。
A、定位明确B、融入了当代时尚元素C、把握时机D、本身知名度我的答案:ABD王安祈《金锁记》与白先勇《牡丹亭》1【单选题】中国戏曲基本构成元素不包括()。
A、扮演B、音乐C、舞蹈D、剧本我的答案:D2【单选题】优伶有三种类型,即倡优、俳优和伶优,其中的俳优主要负责()。
A、吹打乐器B、专管歌舞C、从事笑谑D、专管跳舞我的答案:C3【多选题】“汉代百戏”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至汉代的一个大环境,其中的“戏”包括()。
A、杂技B、戏剧C、各种技艺D、游戏我的答案:ACD4【判断题】扮演是戏剧的一个基本元素,是戏剧的本质之一。
()我的答案:√戏曲是中国文化的结晶1【单选题】变脸是()中的一个重要表演技能。
A、昆剧B、京剧C、川剧D、越剧我的答案:C2【判断题】杂技表演是中国戏曲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我的答案:√中国古典戏曲——以歌舞演故事1【单选题】宋代话本中的“入话”与宋杂剧的哪一个组成部分意义相近?()A、艳段B、正杂剧C、话剧D、表演我的答案:A2【单选题】下列属于宋杂剧两大组成部分的是()。
A、开场和结尾B、艳段和正杂剧C、三言二拍和正杂剧D、艳段和末剧我的答案:B3【单选题】王实甫的作品有()。
A、《西厢记弹词》B、《西厢记诸宫调》C、《西厢记》D、《弦索西厢》我的答案:C4【单选题】下列选项中,谁写作了《东京梦华录》这本书?()A、孟元老B、崔令钦C、白朴D、周密5【单选题】从哪个朝代开始出现“勾栏瓦舍”?()A、元代B、明代C、宋代D、唐代我的答案:C6【判断题】戏剧不依赖物质。
【最新】李渔文章赏析-推荐word版 (2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李渔文章赏析篇一:李渔李渔与《闲情偶寄》姓名:朱晓琳班级:10级汉语言一班学号:1070150110学院:文法学院摘要:李渔是我国明末清初杰出的戏曲理论家,他的戏曲理论主要集中在《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演习部》和《声容部》中,也有少数戏剧理论散见于他的诗文辞赋中。
李渔的戏曲思想标志着我国古代戏剧理论的成熟,李渔的作品内容包容了戏曲理论的基本方面,代表了古代戏剧理论的最高成绩,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李渔,闲情偶寄,园林艺术李渔是我国明末清初的一位杰出文学家、戏曲实践家和理论家。
他的创作及其理论研究涉及到诗词、文赋、小说、戏曲、诗文理论、词学理论、戏曲理论等方面,但成就最大的是他的戏曲理论。
他的戏曲理论主要集中在《闲情偶寄》的《词曲部》、《演习部》以及《声容部》中的一部分。
另外,也有少数戏曲理论散见于他的诗文词赋中,如《窥词管见》等。
《闲情偶寄》是作者联系元明以来的戏曲创作实践、结合个人的创作体会,并吸取了前代理论批评家的真知灼见而形成的,其中的曲论,组织周密,条理清楚,形成了我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批评体系。
一、李渔生平李渔(1611—1680),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中年改名李渔,字笠鸿,号笠翁,亦署新亭樵客、觉道人、随庵主任、湖上笠翁等,明末清初著名戏剧家。
祖籍浙江兰溪夏李村,出生于一个药商世家。
他自幼就十分聪明,通读四书五经,全家把光宗耀祖,考取功名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但由于封建科举制的种种弊端,李渔后来几次乡试均未能中,便入金华府同知许宸章署为幕客。
南明亡,他绝意仕途,归夏李村建伊山别业(又称伊园)隐居,过着“识字农”生活。
李渔出生时享受了富足生活,之后家道中落,移家杭州时,“卖赋以其糊口”。
康熙五年前后获得乔、王二姬,李渔在对其进行细心调教后组建了以二姬为台柱的家庭戏班,常年巡回于各地为达官贵人作娱情之乐,收入颇丰,这也是李渔一生中生活最得意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李渔文学创作中最丰产的一个时期。
古代文论选读 文档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2. 孟子提出了“以意逆志”说和“知人论世”说,这确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3.《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4. 《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5.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
6.陆机在《文赋》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说,主张诗歌重在抒发感情,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乎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
7.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提出了“兴寄”和“风骨”说,要求文章寄怀深远,言之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想鲜明、语言精警。
8.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提出了“诗穷而后工”说,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的自身特点联系起来。
9.李清照在《词论》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张炎的《词源》则对词提出了“清空”和“意趣”的审美要求。
10.明代后期的思想家李贽主张文学要表现真心,提出了“童心”说;而后受其影响的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则提出了“性灵”说。
11.清代的李渔在《闲庭偶寄》中认为戏曲创作要“立主脑”这是指一部戏曲的要有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
12.王国维在他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人间词话》中提出了著名的“境界说”,这是他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1.(司空图的)“四外”说:“四外”说是指唐代诗论家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和《与极浦书》中提出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就是所谓的“四外”说。
(2分)“四外”说笼统地说都是指丰富的醇美韵味,细分则内涵略有不同:“韵外之致”,应该是指意境作品表层文字、声韵覆盖下的无尽情致;(1分)“味外之旨”则应是侧重指意境作品所具有的启人深思的理趣;(1分)“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则是指意境作品在表层描绘的形象之外,还能让鉴赏者联想到、但又朦胧模糊的多重境象。
中国古代文论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作业题1、孟子“以意逆志”说的理论意义。
答: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在孔子解诗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意逆志”的理论,意,即作品的意旨;志,即作诗者的思想。
以意逆志就是指:解说或理解诗歌不要抓住只言片语而望文生意,也不应该对某些夸张作机械理解,必须领会全篇的整体精神,并结合自身的品味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和意向。
在此,“意”有两方面的含义:说诗者的心意和蕴藉作品中的整体情意。
孟子提出“以意逆志”旨在反对割裂章句或局限于字面意思而歪曲诗的本意,主张从诗的整体来体现诗人的思想,是对春秋战国时代以断章取义的手段的反驳和纠正。
这也是它存在的理论意义所在。
对孔子以“仁义”为标准的人格美和人格美的形成,都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从而发展并完善了孔子的美学思想。
2、毛诗派言志新论的理论开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诗大序提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发乎情”“吟咏情性”,开拓出“情”作为诗歌表现的重要内容,为后来的缘情说的提出提供了基础。
从理论视野上,毛诗派把诗学关注重心从孔子的实用功利性、孟子的文本阅读而转向诗歌创作,为诗歌的体裁和创作方法做了系统阐释。
3、班固、王逸关于楚辞论争的实质。
答:班固、王逸关于《楚辞》论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是关于关于屈原人格,班固发挥儒家明哲保身的宗旨,意为屈原露才揭己,以至于沉江而死,是激愤过度,有失温柔敦厚之旨;王逸则从儒家杀身成仁的信念出发,以为屈原“进不隐其谋,退而不顾其命”,恰恰体现了忠贞的人格魅力,其高洁傲岸的人格值得肯定。
第二是对《离骚》作品的评价,班固认为《离骚》等作品中多怪诞、虚无之语,这些不是“法度之正”,与经义不符;王逸则从体裁和用语方面把《楚辞》与儒家经典进行比较,认为《离骚》依经取义,正好继承了诗人之义。
争论实质:班固、王逸对《楚辞》的评价都从居于正统的儒家思想出发,但却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反映了汉代儒家思想的内在矛盾性。
汉儒一方面提倡诗歌之怨刺讽谏精神(为了维护统治),另一方面又要维护君权神圣,对怨刺及激愤的人格诗人加以种种限制。
李渔戏曲美学思想中剧本创作理论的解读
李渔戏曲美学思想中剧本创作理论的解读李渔是明朝晚期的戏曲家和评论家,他对戏曲美学思想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李渔的戏曲美学思想中,剧本创作理论占据了重要地位,他提出了创作剧本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本文将对李渔戏曲美学思想中剧本创作理论进行解读。
李渔提出了“诚意”和“趣味”的原则。
他认为,剧本创作应以诚意为基础,即剧作家要有真挚的情感和真实的创作动机,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剧本。
李渔主张在创作中融入趣味元素,使剧本更易于引起观众的兴趣和共鸣。
他认为,趣味是剧本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只有将诚意和趣味相结合,才能创作出真正优秀的剧本。
李渔注重“情节”的构建。
他认为,好的剧本应具有丰富的情节,包括情感的起伏、冲突的激烈和情节的跌宕起伏等。
他倡导情节要具备逻辑性和连贯性,避免出现突兀和莫名其妙的情节转折,否则会使观众产生困惑和厌倦。
李渔还提出了情节的合理性原则,即情节要符合人物的性格和社会背景,不可随意安排,以保证整个剧本的合理性和可信度。
李渔还对剧本中的人物刻画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主张人物塑造要根据剧本的主题和情节需求,创造出具有鲜明个性、丰满而复杂的人物形象。
他认为人物的形象要立体、真实,要体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并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李渔还提出了人物的唯一性原则,即每个角色都应该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性格,不可出现人物替代或重复的现象。
李渔对剧本的语言运用也给予了重要关注。
他认为剧本的语言要符合古代文学美的规范,注重妙语、含蓄和充满艺术感。
他强调剧本语言要避免生硬、粗糙和平淡的表达,以充分展示作者的才华和艺术修养。
李渔还主张在语言运用中融入音韵美和节奏感,以增强剧本的艺术感和表现力。
李渔戏曲美学思想中的剧本创作理论提出了诚意与趣味原则、情节构建原则、人物刻画原则和语言运用原则等,这些原则为戏曲剧本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
李渔的剧本创作理论对后世的戏曲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为后来的剧本创作和戏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测题
一、填空题1.曹魏时著名文论家___________在《典论.___________》中提出了"文以___________为主"的著名论断。
2.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体的"四科八种"说:"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___________宜理,铭诔尚实,___________欲丽。
"3.曹丕《典论.论文》说:"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___________ ,是以各以所长,___________ 。
"提出了作家的才能和文体的性质特点之间的关系,并批评了文人相轻的缺点。
"4.晋代文论家___________在《文赋》中提出了 "___________ "说,强调了诗歌的抒情作用,打破了诗歌的抒情受传统诗教的束缚。
5.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___________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___________而绮靡","赋___________而浏亮"。
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6.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风骨"一词的含义历来众说纷纭,教材认为:"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___________;而"骨"则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___________。
7.教材指出:《文心雕龙.体性》篇提出的"体性"的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___________风格与作家的_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
8.教材指出:刘勰认为文的实质是: ___________是其内容, ___________是其表现形式。
9.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诗经》和《楚辞》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而《诗经》的系统又分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两系,探源溯流,评价深刻精到。
《十二楼》主要内容解读与赏析
《十二楼》主要内容解读与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十二楼》主要内容解读与赏析【导语】:李渔李渔是继冯梦龙、凌濛初之后影响最大,也是最富创作个性的拟话本小说家。
简述李渔的戏曲主张
简述李渔的戏曲主张李渔(1875-1944)是中国近代戏曲发展史上著名的学者、教育家、改革家,也是改革前后戏曲动态发展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他在近百年来中国戏曲史上颇具影响力,并将中国戏曲改革带入20世纪。
李渔的戏曲主张主要包括:一是发扬民族戏曲文化,重视戏曲传统。
李渔崇尚杜甫、白居易等诗词传统,相信戏曲文化的精华就在于诗词的抒情思想,坚决反对剧作家胡夷化、罗贯中化的做法,认为“民族戏曲是一个全宋元民族文化的汇集”。
他强调,戏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戏曲艺术家应该坚持反对剧作家抄袭、仿效外国戏剧的抒情思想,而是要把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融入戏曲表演之中,以便在中国的文化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记。
二是发扬文人戏曲文化,重视文人戏曲的熟悉性。
他认为,由文人创作的文人戏曲文化,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表达的是精神的文化,而不是粗俗的体制和社会风尚,并且把其作为重要的戏曲作品来传承,以便培育观众的审美情操。
三是发扬抒情性戏曲文化,重视戏曲表演者的才艺。
李渔认为,抒情性戏曲文化是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种文化,它把艺术表演和诗词艺术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展现诗词文学的精美,又能充分发挥表演者的才艺,反映出天人合一的自然美和精神美。
他强调,抒情性戏曲文化应该以抒情性的角度,结合表演的艺术与风格,增强表演的趣味性和感染力。
四是发扬新派戏曲文化,重视戏曲改革的发展。
李渔认为,新派戏曲文化带来的变化,有助于将抒情性戏曲文化与传统戏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弥补了传统戏曲文化的不足;同时,也塑造了新型的、更有趣的戏曲表演模式,从而降低了戏曲艺术的认知门槛,使戏曲艺术更容易地被大众接受。
为此,他提出:“新派戏曲的变革,既应当把抒情性的情感发挥到极致,又应当有智慧地融入现代年代的改革,以创出一种具有现代性、简洁性与新颖性的戏曲文化。
”。
从《李笠翁曲话》到《缀白裘》——李渔曲论到时剧的传承与演变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9年2月20日Feb.202019第39卷第2期Vo1.39No.2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9.02.017从《李笠翁曲话》到《缀白裘》——李渔曲论到时剧的传承与演变刘明妍(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淮北235000)摘要:《李笠翁曲话》是将《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演习部》单独摘录出来结合而成的。
李笠翁以其雄厚的戏曲审美素养和深刻的舞台搬演实践,对戏曲剧本编写及演出等各方面做出了系统完备的理论归纳。
到一百年后戏剧选集《缀白裘》出现之时,李渔戏剧理论中所提倡和排斥的各个方面,是否在实际的戏剧表演中得到了一一实现和解决,可以基于时剧选本《缀白裘》进行分析与探索。
关键词:《李笠翁曲话》;《缀白裘》;演出本;商业性;折子戏中图分类号:12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640(2019)02-0041-02《闲情偶寄》作于康熙十年(1671),而《缀白裘》最终册成书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两部作品相距百载,看似毫无瓜葛,实则不然。
在曹聚仁先生的《万里行记》中写道:“……(李渔)在金华、兰溪、义乌一带流行的婺剧,乃是在弋阳腔、宜黄腔的底子上,加上了昆腔的新风格.李笠翁正是这一戏曲的保姆。
”[1],P157)可见,戏曲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李渔时期地方小调萌芽发展的“因”,演变成了《缀白裘》中收录的地方戏的“果”。
《李笠翁曲话》最为特殊之处,当是作者李渔十分重视戏剧实践,他说“填词之设,专为登场”⑵倔2>,又说当自己进行戏曲创作时,“手则握笔,口却登场。
全以身代梨园,复以神魂四绕,考其关目,试其声音,好则直书,否则搁笔,此其所以观、听咸宜也”[31lP48)o 与其他文人的戏曲理论着重声调格律比兴寄托不同,李渔的戏剧观念多是以实际登场出发。
李渔的戏曲理论
从《闲情偶寄》谈对李渔戏曲理论几点认识摘要:李渔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戏曲理论家,他的《闲情偶寄》中的戏曲理论部分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集大成之作。
李渔联系元明以来的戏曲创作实践,结合个人的创作体会,并吸取了前代理论批评家的真知灼见,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作了较系统的总结,从而构造出一个完整、内容丰富、具有民族特色的戏曲理论体系。
关键词:李渔、《闲情偶寄》、戏曲理论李渔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戏曲理论家,他的《闲情偶寄》中的戏曲理论部分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集大成之作。
王运熙、顾易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评价道:“《闲情偶寄》中的曲论,组织细密,条理清楚,形成了我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批评体系。
”①《闲情偶寄》中关于戏剧理论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前两个部分《词曲部》(李渔此时所谓“词曲”,即今日所指的戏曲)和《演习部》——被后人独立刊行,名之为《李笠翁曲话》或《李笠翁剧论》。
另在《声容部》“习技第四”中,对表演艺术也经行了一定的论述。
②在这些部分中,李渔联系元明以来的戏曲创作实践,结合个人的创作体会,并吸取了前代理论批评家的真知灼见,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作了较系统的总结,从而构造出一个完整、内容丰富、具有民族特色的戏曲理论体系。
《词曲部》主要论及戏曲创作的立意、构思、语言、音律程式乃至剧本的通俗化问题。
《演习部》总结了昆曲艺术的教学和舞台演出的经验,论述了戏曲演出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如如何选择和改造剧本、如何教授演员唱曲道白以及演员服饰妆扮和音乐伴奏等,并提出演戏不能落于俗套,要推陈出新。
在《声容部》中,李渔还对如何挑选、训练演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总之,李渔的戏曲理论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座丰碑。
第一,李渔《词曲部》中提出了“结构第一”的观点,“至于结构二字,则在引商刻羽之先,拈韵抽豪之始。
”③一反自元以来曲为先的传统,提出先有结构,而后才应考虑曲调音律的问题——“结构第一,词才第二,音律第三”。
李渔把从重“曲”转而到重“戏”,①转引自王红梅、邓婕·浅析李渔曲论中的“重机趣”·焦作教育学院学报·第17卷第2期2001年6月.②方晚·对李渔戏剧理论和创作的再认识.[J].东方艺术·艺论推崇结构,强调叙事。
简要叙述归纳李渔的戏剧创作理论
简要叙述归纳李渔的戏剧创作理论李渔是明末清初杰出的小说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
他一生长期从事戏剧活动,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到晚年,他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戏剧艺术实践,撰写了我国第一部从舞台艺术角度论述戏剧理论的专著——《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和《演习部》五卷,从剧本创作到舞台表演,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戏剧理论主张。
李渔的戏剧创作理论主要表现在:(1)注重戏剧文本创作的整体性①理论与实践结合这源于他较为丰富的创作经验和舞台经验,在《闲情偶寄》的填词部、演习部里,他系统地论述了关于戏剧创作和表演的多方面的问题,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戏曲理论的体系。
他强调作剧之前,必先立好框架,制定全形,若急于拈韵抽毫,“当有无数断续之痕”,终于是要失败的。
这恰恰体现李渔对戏剧创作整体性的重视。
②创作与创作方法的结合一是戏剧文本创作的宗旨;二是戏剧文本创作的方法。
这种带明显“体验”色彩的创作方式将戏剧文本的创作、舞台的搬演和观众的接受统一起来。
这两个方面都有效地增强了戏剧文本创作的目的性和指向性,将戏剧文本创作积极融入到整个戏剧活动之中。
③戏剧活动的整体性李渔在其《闲情偶寄》清晰地道出了戏剧艺术的三方面基本活动:戏剧文本创作(设此种文字)、戏剧舞台搬演(借优人说法)和戏剧观众接受(与大众齐听)。
其中,“设”、“借”、“与”这三个动态化的词语把三个领域的戏剧活动有序地连结在一起,完整地描述了一次戏剧活动基本过程并与戏剧的社会作用相连接,形成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大戏剧”概念。
有关戏剧艺术众多因素在戏剧活动中积极互动,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阐释了完整意义上的戏剧。
(2)强调舞台表演的通俗化、娱乐化①李渔的戏剧观决定了舞台表演的通俗化、娱乐化李渔的创作特色是他放弃了高雅的追求,而在戏曲的大众化、通俗化方面孜孜不倦。
他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迎合更大层面因而也是低层次观众的兴趣,为此在实践中创立了一套戏曲写作的实用方法,包括关目新奇、线索简单清晰、曲白并重、不避俚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