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图版地理必修二-会考提纲--(带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一地理必修2(中图版)提纲

高一地理必修2(中图版)提纲

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一节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分析说明不同历史阶段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及其主要分布地区(Ⅰ)不同历史阶段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及其主要分布地区1、原始型(高高低模式):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生长率分布:工业化前的国家,目前少数落后国家2、传统型(过渡模式):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1)高增长阶段:分布: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发达国家,目前的某些发展中国家2)增长下降阶段:分布:20世纪前半叶的发达国家,目前的某些发展中国家。

3、现代型(“三低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生长率分布:发达国家第二节人口的迁移说出人口迁移的概念(Ⅰ)运用所给实例归纳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Ⅲ)1、人口迁移: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2、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经济因素(主要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生态环境因素其他因素:为接受良好的教育、逃避种族歧视、结婚或离婚、退休、避寒或避暑第三节环境承载力和合理人口容量会考说明: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涵义。

(Ⅰ)说明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不同点。

(Ⅱ)1、环境承载力:主要指从生态学、资源或环境的角度看,一定时期内,某一地狱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也叫环境人口容量。

2、人口合理容量: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包括能源在内的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1)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环境承载力从自然资源承载力的角度考虑,仅考虑人口“生存”问题;人口合理容量从人口发展的角度考虑。

2)环境承载力是个警戒值,对全球来说,一定时期、一定技术条件下,环境承载力是有限的,是人口数量的极限,而合理人口容量则体现了人口在发展中的变化,它强调的人口与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相互协调。

3)合理人口容量要小于环境承载力。

2021最新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精华版)

2021最新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精华版)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 2 精品教案全册1.1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四、教具准备五、课时安排六、教学过程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多媒体课件2 课时第一课时13 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 亿人口日和中国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 总人口/ 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 1.2 和图1.3 ,让学生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1、2、3、4、读图名。

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

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复习提纲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一、人口增长: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7000多万的数量在增长。

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

3、差异:时间上——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

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发展中国家速度较快(尤其是非洲),目前增长速度趋缓。

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员不足等问题;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如图:“高高低”模式: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过渡模式: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三低”模式: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高”与“低”往往用1%为参照,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低”来形容。

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二、人口分布1、世界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90%的人口,而南半球只有10%的人口,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人口分布还集中于沿海地区的趋势。

人口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大量集中在地势低平的地方,海拔搞的地方人口相对稀少。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归纳整理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归纳整理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知识汇总1.1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1、相关概念人口自然增长:即出生率-死亡率人口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2. 人口过渡理论3.人口增长模式模式特点分布原因问题对策高高低(工业化前)出生率、死亡率为35%左右原始群落自然灾害、战争、疾病;生产力水平低下,营养不足,医疗卫生条件落后基本生存、生活得不到保障发展生产力过渡模式高增长阶段(工业化前期)首先是死亡率快速下降,出生率仍很高一些发展中国家(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肯尼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食品供应与营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增长快,人口压力大,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供应紧张计划生育,开源节流,可持续发展过渡模式增长下降阶段工业化后期) 出生率快速下降,死亡率下降缓慢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土尔其、阿根廷、印度、中国、韩国、新加坡)家庭愿意抚养更少的孩子,社会保险和福利事业的发展“三低”模式工业化后目前多数发达国家(特别是西欧负增长,死亡率略有上升);除了增长下降阶段的社会原因外,与社会文化生活日益丰富,青年人推迟结婚、减少生育有关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员不足。

社会负担重,老年人生活困难、孤独鼓励生育,鼓励移民,人口数量的变化3、应用举例世界人口增长1770年之前增长缓慢:工业化之前1770-1950年快速增长:西方国家开始工业化1950-1999年更快增长:发展中国家开始工业化1999年至今开始减速:发达国家开始进入负增长,一些发展中国家进入增长下降阶段4.特别提醒a 某时段人口的增长数量的多少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和人口基数大小两个方面b 影响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高低和人口增长的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c 人口增长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d “三低”模式的人口增长模式因老龄人口比重较高,死亡率可能上升典型例题:过渡模式的人口增长,平均预期寿命较短,出生率高,总人口中少年儿童比重高,老年人口比重低,为年轻型人口结构(多为发展中国家);“三低”人口增长模式,由于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少年儿童比重继续下降,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成为老年型人口结构(多为发达国家);由过渡模式向“三低”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则会出现成年型人口结构,由于出生率下降,人口中少年儿童比重略有下降,成年人口比重上升,成为成年型人口结构。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中图版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中图版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中图版从地理学科中我们学到,由于社会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人口发展过程不同,人们对人口现象的认识和反映也不同,所以在每个社会都有与其相应的人口思想和理论。

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中图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中图版(一)1、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原料和动力的依赖下降;对劳动力数量的依赖下降,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提高;对市场和信息通达度的依赖提高。

2、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1)、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进而形成工业地域。

2)、工业集聚的最终目的:共用基础设施,节约运费,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3)、工业企业集聚的主导因素:利用廉价劳动力;利用交通枢纽;利用资源;利用能源。

3、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污染空气:工厂应布局在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向,或与季风方向垂直的郊外;2)、污染水源:工厂应布局在河流下游。

3)、固体废弃物污染: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中图版(二)传统稻作农业分布: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气候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特点: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农业地域分布地区区位因素生产特点类型原始迁移热带雨林地区①人口稀少刀耕火种;不使用畜力,很少使农业某些原始部落②生产力水平低下用工具,生产技术低下,无固定土地。

随人口数量增加,生态破坏愈加严重稻作农业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的热带雨林区①高温多雨的气候②平坦的土地③劳动力丰富④种植历史悠久①小农经济②单产量高,商品率低③机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⑤科技水平低传统旱作谷物农业温带大陆的东岸以及亚热带干旱的山地①气候干旱,降水不稳定②生产历史悠久,经验丰富③劳动力丰富④灌溉是保证产量的重要条件自给自足,精耕细作;采用各种方法恢复土壤肥力,有饲养家畜的传统。

商品谷物农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地代表:美国中部平原的商品农业区位优势:①优越的自然条件②便利的交通运输③地广人稀高度发达的工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主要种植作物:小麦、玉米大牧场放牧业美国、阿根廷以牧牛为主;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以牧羊为主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区位优势:①优良的天然草场②地广人稀,地租低交通运输便捷混合农业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主要是饲养牲畜和谷物生产的混合农业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特点:①农场是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②农民可以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③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中图版(三)1.自然区位因素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气候热量:不同热量带分布着不同的生物;光照;植物有喜光与喜阴之分;降水:不同生物的生长发育要求不同的水分条件。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中图版)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中图版)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中图)版.(5)黄赤交角为23°26′,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3(中图版)复习提纲、2、高中地理·必修1(6)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自转或公转)运动。

夏至6月22日地球在宇宙中必修1 第一章23° 23日秋分 9月0°★课标: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冬至12月22日春分3月21日1、(1)宇宙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23°地月系银河系太阳系)天体系统的级别:2(总星系河外星系(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200亿光年)节气移动方向时间(前后)直射点位置、天王星(3)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赤向北春分道 3月21日绕日公转共同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其中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和海王星(远日行星);北回归线向南6月22夏至日 4)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在于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唯一存在着高智慧生物的天体。

(赤向南秋分道 9月23日存在生命原因是:①外部条件: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南回归线日冬至 12月向北 22 ②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液体水、可供呼吸的大气。

(★课标: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7 )各节气的特点研究2、()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 夏至日冬至日春分或秋分日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太阳主要成分是氢和氦,4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由赤道向南北两侧正午太阳高度的北南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递减赤道地区正午太分布规律拉萨。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结构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结构

高中地理(必修二)会考要点背诵第一节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一、世界人口增长1、工业革命开始之前,世界人口的增长是比较________的;工业革命的出现,使欧美一些工业革命起步较早的国家首先出现了人口____________的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口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从历史过程来看,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________的,具有明显的________。

二、人口增长模式2、世界各国人口的变动主要是由人口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变化而引起的。

3、人口发展具有一定规律可循,即人口的增长经历了从“_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再到“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因此说世界人口增长具有_________特点。

4、人口增长的转变是从____________开始的。

5、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项指标构成;近代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

6、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1)“高高低”模式:特点:高________、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较低,人口增长十分________。

成因:一方面是由于____________、战争和___________的影响;另一方面归结为当时__________水平低下、人口营养不足和_____________条件落后。

分布:非洲热带雨林区的_____________处于这个阶段。

(2)过渡模式a、高增长阶段:特点:出生率____,死亡率却_________,____________增大,人口增长明显______。

成因:工业生产促进了社会的__________发展,提高了食品供应与营养水平,同时________条件也有所改善,使___________急剧下降,人口的平均寿命也随之上升。

中图版(上海)高中地理第二册知识点复习提纲

中图版(上海)高中地理第二册知识点复习提纲

中图版(上海)高中地理第二册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五篇人口专题16 人口增长·人口增长:人口增长=人口自然增长(出生死亡)+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人口-死亡人口)/总人口*1000‰=出生率-死亡率人口机械增长率=(迁入人口-迁出人口)/总人口*1000‰=迁入率-迁出率人口增长率=(机械变动人口+自然变动人口)/总人口*1000‰=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机械增长率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是衡量人口自然变动的三个基本指标。

世界人口的发展: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工业革命前——增长缓慢工业革命后至二战——增长加快二战后——迅速增长·人口发展的四个阶段:工业化之前:人口低增长阶段特征: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规模很小,增长缓慢工业化初期:人口高增长阶段特征:高出生率、死亡率急剧下降、自然增长率上升;人口规模迅速扩大,增长加速(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这个阶段)工业化中后期:人口增长率下降阶段特征:出生率快速下降、死亡率缓慢下降、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规模扩大速度趋缓(中国处于这个阶段)后工业化时期:低增长阶段特征: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处于这个阶段)老年人口比重增加,死亡率有所回升(老龄化的直接表现)一些国家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人口规模趋于稳定或缩小·人口构成:人口构成包括人口的年龄构成、性别构成、职业构成和文化构成。

衡量人口性别构成的主要指标是人口性别比,即指某一人口中男性对女性的比例。

通常以每100个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表示,正常情况下,人口出生的性别比约为103~107。

·人口金字塔:是一种可以形象、直观地同时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的图形。

分类:增长型(发展中国家)、稳定型和缩减型(发达国家)增长型:底座宽大,塔顶窄小,少年儿童和青年比重大,人口高增长稳定型:除塔顶人口逐步缩减外,其余各年龄段的数值相近缩减型:底座收缩,少年按儿童比重下降,人口规模趋向缩减·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与负增长:人口老龄化: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等于或大于7%直接表现:死亡率回升、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规模不再扩大或趋于萎缩人口严重老龄化:等于或大于10%(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出现老龄化现象)(欧洲是目前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洲)产生原因:人类寿命延长和出生率下降①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较高,人均寿命长,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健全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②生育观念的改变,出生率降低直接影响(导致的社会问题):劳动力短缺、青壮年负担加重、社会赡养费用上升、财政压力增大、改变社会储蓄和投资行为,造成社会需求不旺,影响经济增长解决政策:鼓励生育、推迟退休、接纳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压力:直接表现: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快,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非洲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大洲,也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婴儿死亡率最高、平均预期寿命最短的大洲)社会问题:加大了就业、资源、环境、教育、医疗卫生等的压力,导致国家积累财富减少,经济增长缓慢,生活水平下降;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人口贫困解决政策: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人口众多、资源不足、环境承载力弱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逐步转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我国现在属于低自然增长率,但是人口依然在逐年增长,原因是人口基数过大)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是(四个问题):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人口素质比较低,有待提高,人才短缺问题突出;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人口流动数量大、规模大。

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期末试卷及答案_中图版_2024-2025学年

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期末试卷及答案_中图版_2024-2025学年

期末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_____ 是中国面积最大的高原。

A. 云贵高原B. 内蒙古高原C. 喜马拉雅山脉D. 青藏高原2、下列城市中,位于印度半岛南部的是 ______ 。

A. 孟买B. 加尔各答C. 首尔D. 雅加达3、下列关于地球自转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B、地球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C、地球自转的速度在赤道处最快D、地球自转会导致昼夜更替4、以下哪项不属于地球大气圈的组成成分: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臭氧5、下列哪种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大陆西岸的温带地区,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暖湿润?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草原气候C、地中海气候D、温带季风气候6、下列关于板块构造理论说法正确的是?A、海底扩张学说证明了板块是静止不动的B、板块的移动是由于地壳的内力作用引起的C、板块构造理论仅适用于解释大陆地壳的变动D、热点是相对地壳板块位置固定不动的7、以下哪项自然地理事物属于地球的岩石圈?A. 冰川B. 河流C. 珍珠D. 地壳8、我国的哪个地区被称为“天然渠”,具有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的特点?A. 长江流域B. 淮河流域C. 珠江流域D. 黄河流域9、下列关于我国主要山脉的叙述,正确的是()A. 大兴安岭属于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B. 喜马拉雅山脉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C. 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最终注入东海D. 天山山脉横跨我国南北两部 10、下列关于我国主要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 长江流域主要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B. 黄河流域主要流经第二级阶梯C. 珠江流域主要流经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D. 海河流域主要流经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11、下列关于世界气候类型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5°之间的地区B、地中海气候的最大特征是全年温和湿润C、温带季风气候主要位于温带大陆的东岸D、极地气候区全年受赤道低压带影响12、以下哪一项不是形成干旱气候的必要条件?()A、地处低纬度B、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C、沿岸有寒流经过D、周边有高大山脉阻挡湿润气流13、题目:下列哪个地理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而形成的?A. 海市蜃楼B. 鱼群洄游C. 狂风暴雨D. 日食14、题目:关于地球的形状,以下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 海地三角形B. 扁平球C. 正圆球D. 椭球15、以下哪个地区属于我国三大平原之一?A. 云贵高原B. 四川盆地C. 华北平原D. 东南丘陵16、以下哪项不是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A. 温带季风气候B. 热带雨林气候C. 高山高原气候D. 寒带气候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甲河流位于北方地区,全长约200千米,流域面积约为2000平方千米。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总复习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总复习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知识汇总1.1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1、相关概念人口增长包括两个方面: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有很多,如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受业状况、婚姻生育观、某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但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人口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人口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2. 人口过渡理论3.人口增长模式模式特点分布原因问题对策高高低(工业化前)出生率、死亡率为35%左右原始群落自然灾害、战争、疾病;生产力水平低下,营养不足,医疗卫生条件落后基本生存、生活得不到保障发展生产力渡模式高增长阶段(工业化前期)首先是死亡率快速下降,出生率仍很高一些发展中国家(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肯尼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食品供应与营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增长快,人口压力大,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供应紧X计划生人口数量的变化3、应用举例 世界人口增长1770年之前增长缓慢:工业化之前1770-1950年快速增长:西方国家开始工业化 1950-1999年更快增长:发展中国家开始工业化1999年至今开始减速:发达国家开始进入负增长,一些发展中国家进入增长下降阶段 4.特别提醒a 某时段人口的增长数量的多少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和人口基数大小过渡模式 增长下降阶段 (工业化后期) 出生率快速下降,死亡率下降缓慢 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土尔其、阿根廷、印度、中国、韩国、新加坡)家庭愿意抚养更少的孩子,社会保险和福利事业的发展育,开源节流,可持续发展“三低”模式工业化后目前多数发达国家(特别是西欧负增长,死亡率略有上升);除了增长下降阶段的社会原因外,与社会文化生活日益丰富,青年人推迟结婚、减少生育有关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员不足。

社会负担重,老年人生活困难、孤独鼓励生育, 鼓励移民,两个方面b 影响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高低和人口增长的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c 人口增长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d “三低”模式的人口增长模式因老龄人口比重较高,死亡率可能上升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典型例题:过渡模式的人口增长,平均预期寿命较短,出生率高,总人口中少年儿童比重高,老年人口比重低,为年轻型人口结构(多为发展中国家);“三低”人口增长模式,由于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少年儿童比重继续下降,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成为老年型人口结构(多为发达国家);由过渡模式向“三低”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则会出现成年型人口结构,由于出生率下降,人口中少年儿童比重略有下降,成年人口比重上升,成为成年型人口结构。

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

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人口的变化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中国13亿人口(2005/1/6)。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人口模式特点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Ⅱ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一节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一、世界人口增长1.人口增长的方式:自然增长、机械增长[会计算人口增长率=(出生人口—死亡人口)/初期总人口]2.世界人口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

读课本P4图1-1-2:世界人口增长折线的“拐点”出现在什么时间?为什么?二、人口增长模式1770年,第一次产业革命;1950年,第三次产业革命,二战结束1.人口增长模式比较(理解课本P5图、P6、7文字)“高高低”模式、过渡模式(高增长阶段、增长下降阶段)、“三低”模式的特征,分布地区,死亡率下降的原因、出生率下降的原因2.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7 %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10 %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读课本P8“图1-1-10”]:怎样从该图中读取每个点的“三率”数值[会阅读“三角坐标图”]:怎样从该图中读取每个点的“三率”数值案例研究:中国人口变化模式(课本P9、10):①新中国成立以后唯一的一次人口负增长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三年自然灾害)②我国出生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是什么?(计划生育)③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什么出现了两次小的增长高峰?(生育高峰期人口进入生育年龄)第二节人口的迁移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分类】永久、季节;自发、有组织;个人、集体;自愿、被迫;国际、国内人口迁移1.国际人口迁移(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2.国内人口迁移(1)历史上:①清代以前:黄河流域 长江、珠江流域 原因:政治因素(战争)②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前:“闯关东”、“走西口”原因: 经济因素(2)新中国成立后:①改革开放前:国家有组织地移民到东北、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地(人口自由迁移少:计划经济、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②改革开放后:欠发达地区 发达地区(内地 沿海城市、工矿区;乡村 城市)原因: 经济原因(3)国内人口迁移的重要形式: 乡村 人口向 城市 迁移和集中, 20世纪初仅局限于工业发达国家,目前为世界各国尤其是 发展中 国家普遍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经济发达地区, 就业 机会较多、 经济收入 较高、生活条件较好、医疗教育水平高的地方往往成为人口迁入区。

】例如:人口由落后区迁入经济发达区、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民工潮等。

2. 政治 因素:(战争、移民戍边)3. 社会文化 因素:(宗教种族、外出求学) 4. 生态环境 因素:例如美国老年人口的迁移 5.其他因素(性别年龄、家庭婚姻) 三、人口迁移的影响1.对迁入地的利: 提供劳动力 , 促进经济发展 , 提高城市化水平 ;弊: 资源紧张 , 环境污染 , 就业困难,住宅紧张,交通拥堵,社会管理困难 ; 2.对迁出地的利:缓解人地矛盾、就业压力,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发展,加强与外界联系; 弊: 当地人才减少,劳动力不足 。

【我国人口现状】人口自然增长: 三低 模式;原因是 计划生育 ;影响: 人口老龄化 ;措施: 见左页 人口机械增长:迁移方向为 欠发达—发达(内陆—沿海,农村—城市) ;原因是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影响 见上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一、城市的地域形态——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点状其他功能区:行政中心区、文化区、混合功能区、郊区经济因素:城市内部地租的差别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形成(影响地租的因素交通通达度)[注意:地租曲线] 原因历史因素:是城市功能分区的基础,影响今后土地功能分区社会因素: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宗教信仰行政因素:政府制定政策和城市规划[易考点]:城市各功能区的区位选择及原因分析三、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一般来说,城市的规模越大,内部功能分区越明显,服务功能就越强;反过来,随着城市功能的增强、作用范围的增大、吸引人口的增多,相应的城市规模也必然扩大。

但并不等于说,城市的规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的强弱成正比。

第二节城市化一、城市化的概念1.城市化内涵:①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②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转化;③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2.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化的本质内容是第二三产业的建立和集聚。

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另外,发达国家出现了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现象;而发展中国家仍以城市化为主,个别大城市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2.城市化进程加快3.特大城市迅速发展(发展中国家发展速度更为惊人)4.出现了巨大的城市带上述城市带的共同特征:地理位置上中纬度地带;自然条平原地带;政治经济中心枢纽;空间分布带状延伸。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2.不利影响:环境质量下降;就业困难;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社会治安差。

【措施】:①环境治理与保护(如使用清洁能源,垃圾分类,污水处理);②城市绿化;③建设卫星城,开发城市新区,分散城市职能;④改善城市交通,居住环境,规划城市道路,住房建设;⑤控制城市规模,加强城市管理。

[卫星城的意义]:①分担城市职能;②缓解城市土地、交通压力;③利于保护、改善环境;④促进城市合理发展。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建筑上:1.空间布局上:美国大城市中心多是摩天大楼,离开市中心,建筑物高度急剧下降,然后又缓缓地向郊区递减;而欧洲很多城市的中心是广场、大教堂以及市政厅,高层建筑大多位于城市中心区外围。

产生上述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两国的发展历史不同。

2.建筑结构上:中国园林讲究含蓄;西方园林直率敞朗。

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中西地域文化不同,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和封闭性,而西方文化以外向和开放著称。

3.建筑风格上:中西宫廷,中国南北方建筑风格均不同[注意]: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是长期的。

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条件:气候(气温、降水、光照、昼夜温差)、地形(①平原发展种植业②山地丘陵发展畜牧业、林业)、土壤、水源(灌溉水源)、耕地面积[思考]:为什么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可以发展种植业?(引黄河水灌溉)河西走廊发展种植业的水源来自哪里?(祁连山冰雪融水)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劳动力、农业技术、政策、历史基础、地价等[小结]:自然条件决定能种什么,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到底种了什么。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世界农业大体可分为13种不同的地域类型:原始农业(3):游牧业、迁移农业、初步定住农业传统农业(4):传统旱作谷物农业、传统稻作农业、传统混合农业、地中海式农业现代农业(6):现代旱作谷物农业、现代混合农业、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市场园艺业、种植园农业【注意】:稻作农业的特点:小农经营、水利工程量大、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现代旱作谷物农业的特点: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科技水平高现代混合农业的优势:①互惠互利(良性农业生态系统);②时间互补(合理安排农事活动);③(市场灵活)经济收入稳定城郊农业的主要农产品是肉蛋奶、蔬菜、水果、花卉、区位优势为城市边缘,靠近市场,交通便利;地价高,适合高利润产品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过砍、过牧、过垦易导致土地荒漠化问题、不合理灌溉易导致土地盐碱化问题、大量农药使用易导致土壤板结、污染第二节工业区位一、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注意】:在不同时期,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如,普通家具厂为市场指向型,伊春家具厂为原料指向型;南京、北京的石化工业为市场指向型,大庆、辽阳的石化工业为原料指向型;新疆的棉纺织工业为原料指向型,上海的棉纺织工业为市场指向型;伊利呼和浩特乳品生产基地为原料指向型,北京、大庆液态奶基地为市场指向型二、工业地域1.工业联系:产品联系(产品“上下游”,产品与零部件“总厂与分厂”的关系)空间联系(公用基础设施或劳动力)信息联系(利用计算机网络)2.工业集聚的意义:降低运费,降低能耗,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劳动力;节约成本,集中处理污染,加强信息交流、技术协作;最终,降低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3.工业地域类型:工业联系往往导致工业集聚,工业集聚便形成工业地域。

[世界主要工业区]三、工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1.对环境要求高的工业:分布于环境优美区,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厂、感光器材厂)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分布于城区,(如服装厂、玩具厂)规模大,轻度污染的工业:分布于城市边缘或近郊区,(如汽车制造厂)重度污染的工业:分布于远离城市的郊区,(如钢铁工业、石化工业)2.有大气污染的工业:水泥厂、酿造厂(理解风频玫瑰图)有水污染的工业: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有大气和水污染的工业:化工厂、炼油厂有固体废物、大气污染的工业:发电厂、钢铁厂[小结]:对各类企业进行区位选择第三节地域联系一、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及主要方式2.通信3.商业贸易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水路交通时代:城市呈带状或组团状铁路、公路交通时代:城市沿交通轴发展综合交通时代:城市从单一到多方向、从内聚到沿轴放射状发展1.交通运输方式与商业网点的形成商业中心出现在沿江、沿海地区、铁路和公路沿线及水陆交通便利的枢纽地带2.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与商业网点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大城市,市中心的传统中心商业区衰落,新的大型商场大都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条件优越的地方,试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①市中心地价高,交通拥堵,停车不便;②城市边缘,地价低;③市中心人口外迁;④交通发达 【思考】1.为什么交通便利处易形成城市? 因为交通便利,利于人流物流集散 2.中国商业中心布局有何特点?为什么?特点: 东部地区密度大于西部,多在沿海沿江,铁、公路沿线或枢纽地带原因:①交通便利,利于人流物流集散,便于原料、产品运输;②市场广阔四、【地形对交通的影响】——注意回顾必修一第四章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环境问题分类生态破坏:如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 等 环境污染:如 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 等 世界三大酸雨区: 欧洲 、 北美 、 我国长江以南地区 。

【思考】1.为什么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的酸雨比北方严重?① 经济发达,矿物燃料使用多 ② 南方降水多 ;③北方地区土壤大多呈碱性,飞扬的土壤颗粒可以和空气中的酸性气体中和,而南方土壤大多为 酸 性,缺少这样的中和。

④特殊地,四川盆地地形封闭,污染物不易扩散;多云雾;当地煤的含硫量高,酸雨严重。

2.为什么二氧化碳增多,会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因为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二氧化碳多, 大气逆 辐射强,大气的 保温 作用增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