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历史 京族为什么会叫“京族”呢
越南京族的起源与形成
越南京族的起源与形成越南京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南方地区历史上的拉萨部落和南蛮。
拉萨部落是指在中原王朝北移前,生活在江南和岭南地区的各种古代南方部落。
这些部落因为地理、历史、文化等原因,形成了各自独立而多元的社会结构。
南蛮是指在中国汉朝西南边陲地区的各种古老部族。
这些部族与其他部族一样,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化、宗教信仰、服饰、建筑等方面的特点。
在各个历史时期,南方和西南地区不断有人向南迁移,其中包括后来被称为京族的先民。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越南于公元前3世纪初开始形成国家,先后经历了吴越、南北朝、隋唐、五代、后梁、后唐、Ngo、Ly王朝等历史时期。
这段历史时期中南洋部落和中国汉人的融合逐渐加深,逐渐形成了越南民族。
京族是越南南方的一个重要民族,主要聚居在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地区。
他们有着独特的语言、风俗、文化以及民族传统。
京族的语言属于南岛语系,与马来西亚、印尼等南岛民族的语言相同或相似。
京族的服饰以布条包头、衣着色彩鲜艳、花纹图案精致为特征。
京族的饮食以米饭、菜和海鲜为主,而且善于制作各种鱼虾熟食,饮食习惯与越南其他地区不同。
京族的文化传统及生存方式是以水为基础的。
他们主要生活在三角洲地区的水上村落,以渔业、养殖业和农业为主要生产基础。
京族人对河流、湖泊、沟渠等水域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同时也有着丰富多彩的水上文化。
例如,京族人非常注重水上娱乐活动,他们会在节日期间举行龙舟竞渡比赛。
京族人还有特殊的婚姻习俗和传统节日等文化习俗。
总之,京族是越南南方的一个重要民族,他们富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存方式,保留着丰富多彩的水上文化。
他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南方历史上的拉萨部落和南蛮,而他们的形成是在南越历史时期南洋部落和中国汉人的融合逐渐加深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越南京族的起源与形成
越南京族的起源与形成越南京族是越南境内的一个独特民族群体,他们在越南国内的分布较为广泛,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
越南京族的起源和形成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历史过程,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解读和探究。
越南京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宋代和明代,当时中国的南方地区出现了一些农民起义和移民迁徙的现象。
随着宋朝和明朝的统治,一些南方农民因为战乱、自然灾害等原因,纷纷逃离家园,向南方或者海外迁移。
其中有一部分农民选择了跨海来到越南地区,逐渐定居下来,并与当地的土著族群融合,最终形成了今天的越南京族。
这部分农民包括了汉族、客家人、闽南人等,他们带来了自己的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使得越南京族在文化上呈现出多元化和包容性。
越南京族的形成也受到了地理环境和历史事件的影响。
越南地处东南亚半岛,地势多山,河流纵横交错。
这种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不同族群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历史上的交战、移民潮、政治变迁等事件也对越南京族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不同族群在越南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共同体,逐渐发展成为了越南京族这个特殊的民族群体。
在越南历史上,越南京族曾经历了不少艰难的历程,他们和其他民族一样,经历了战争、动乱、迁徙等一系列的历史事件。
正是在这些历史事件的洗礼和磨砺下,越南京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民族认同。
他们在语言、服饰、宗教、习俗等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这些文化风貌不仅体现了汉族、客家人等不同族群的传统特色,同时也融入了越南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形成了越南京族自己的文化身份。
在越南历史上,越南京族在社会各个领域都有着独特的贡献和影响。
在经济方面,越南京族擅长农业和手工业,在越南乡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熟练地驯养水稻、咖啡和其他农产品,为越南的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文化方面,越南京族有着丰富的文学、音乐、美术等传统,他们传承了古代文化艺术,使得越南文化在世界上展露出独特的光芒。
京族的故事
京族的故事
很久以前,京族人民居住在山上的村庄里,过着宁静的生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村庄的水源逐渐枯竭,村民们面临着严重的饮水危机。
在这个困难时期,一个年轻的京族小伙子阿龙决定带领村民们寻找新的水源。
他踏上了一段充满艰辛与险阻的旅程。
在旅途中,阿龙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是他始终坚持不懈,以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克服了重重难关。
经过漫长的寻找,阿龙终于发现了一处清澈的溪流。
他欣喜若狂,带着村民们回到了村庄。
村民们得知找到了新的水源后,都欢呼雀跃,纷纷前来取水。
然而,阿龙的冒险并没有结束。
他发现溪流的水源被一条巨大的恶龙所控制。
为了保护村庄和新找到的水源,阿龙决定与恶龙展开一场生死搏斗。
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阿龙终于打败了恶龙,保护了村庄和新水源。
村民们为阿龙的英勇和智慧感到自豪,他们将这条溪流命名为“龙溪”,以纪念阿龙的伟大事迹。
从此以后,京族人民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
他们深知饮水的重要性,因此每年都会举行一次庆祝活动来纪念阿龙的伟大贡献。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聚集在龙溪边,唱歌跳舞,品尝美食,共同庆祝这个特殊的日子。
如今,京族的故事已经成为了一个传颂千古的美丽传说。
它告诉
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我们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同时要珍惜水资源,保护我们的生命之源。
京族
春节:春节家家都要做 “白薯(米乙)”(用 糯米粉包糖心做成的一 种糕点),年初一早餐 不吃荤不喝酒,只吃糖 粥、粽粑和白薯(米 乙)。春节期间全村都 要到哈亭以猪、鸡、鱼 为供品祭拜诸神,回家 后要拜祖先。岁守时, 必须在祖先牌位前,摆 上白薯壹方能入睡。
日常习俗
大部分地区习惯日食三餐,居住在万尾的京族 一般习惯日食两餐,早餐多选在上午十一点左 右,直到入夜后才吃晚餐。过去京族常以玉米、 红薯、芋头混着少量的大米煮粥作为主食,只 有出海捕鱼或秋收,劳动量大时才吃干饭。如 今稻米已成为京族最为常见的主食了。日常菜 肴,以鱼虾为主,常用鱼虾做成鱼汁,作为每 餐不离的调味品。家庭饲养的猪、鸡,也是日 常主要肉类来源。京族过去有在船上不准将碗 覆置,不准脚踏在灶上等等禁忌。
民族服饰
京族男子一般都穿及膝长衣,坦胸束腰,衣 袖较窄,腰间束带。 京族妇女则内挂菱形遮胸布,外穿无领、对 襟短上衣,衣身较紧,衣袖很窄,下着宽腿 长裤,多为黑色或褐色。外出时,外套淡色 旗袍式长外衣。妇女喜欢染黑齿、结“砧板 髻”。上身束腰,突出身段,使女子显得婀 娜多姿,下摆舒展,开衩至腰际,活动方便。 京族最有特色的装饰是他们的斗笠。
宗教信仰
京族崇拜祖先,多神崇拜,特别是与海 有关的神尤为敬仰。京族过去一般多信 奉佛教、道教,少数人信奉天主教。京 族男子每次出海,老人、妇女、孩子都 要到海滩上送行,并举行一些祭海活动。
谢谢!
京族的民俗风情历史上自称“京”,他 称“越”。1958年定名为京族,京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 自治区防城港市下属的东兴市境内,主要聚居在江平镇的 “京族三岛”——巫头岛、山心岛、万尾岛以及恒望、潭 吉、红坎、竹山等地区,其他一小部分京族人散居在北部 湾陆地上、广东也有分布。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京族人口数为22517 人,2007年人口为2.1万人。 京族在越南有广泛的分布,占越南总人口的近90%(约7800 万)。
越南京族的起源与形成
越南京族的起源与形成越南京族是越南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湄公河三角洲地区和越南西南部。
他们拥有独特的语言、宗教、风俗和传统,对越南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越南京族的形成和起源充满了许多传奇和神秘色彩,让人们颇感兴趣。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越南京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3世纪的东吴时期,当时,东吴政权向南扩张,许多汉族移民涌入越南南部地区。
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群来自中国的人们选择留在越南,并逐渐融入了当地的风土人情。
越南京族被认为是混合了汉族和南方原住民族的后裔。
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越南京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
他们的语言、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都与汉族和高棉族等周边族群有所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越南京族的语言属于孤次阿陀鲁语系,与世界其他语言之间几乎没有亲缘关系,这也表明了他们在历史上的独立性和与周边民族的分隔开来。
在宗教信仰方面,越南京族主要信奉妈祖教,这是一种起源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种传统宗教。
他们崇拜的主要神祇是妈祖,崇敬海神、水神和航海神等。
妈祖教也有“水上妈祖”和“陆上妈祖”之分,其中水上妈祖是主要神格,被认为可以保佑渔民和航海者的安全,而陆上妈祖则是主要保佑农民的收成和家庭的安宁。
这种宗教信仰与越南其他民族的佛教、道教信仰有着明显的区别。
越南京族还有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
他们喜欢穿着色彩鲜艳的服饰,善于歌舞表演,擅长手工艺制作,特别是陶瓷、纺织品和编织品等传统工艺。
越南京族的传统节日也十分丰富多彩,主要有“妈祖节”、“斗鸡节”、“七月半”等,这些节日与其他越南族群的习俗也不尽相同。
越南京族的形成和起源是一个历史悠久、充满传奇色彩的过程。
他们的语言、宗教、风俗和传统都体现了他们与其他越南民族的不同之处,是越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越南政府也加大了对越南京族的保护和支持力度,希望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他们的文化传统,为越南多元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京族历史 近代的京族是怎样发展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京族历史近代的京族是怎样发展的
导语:京族在迁到江平地区之间已处于封建社会阶段,迁来之后,在京、汉族地主阶级的压迫剥削下,农业渔业生产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在红坎村“哈
京族在迁到江平地区之间已处于封建社会阶段,迁来之后,在京、汉族地主阶级的压迫剥削下,农业渔业生产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在红坎村“哈亭”的碑文上,就有“官事重役,不堪其苦”,“人民饥馑……”等记载,反映了京族劳动人民过去生活的悲惨景况。
1840年鸦片战争英帝国主义用大炮打开了我国的大门之后,京族地区长期被法国帝国主义者侵占和统治,在法帝国主义的侵略下,京族地区的渔、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由于洋纱、洋布的大量倾销,京族人民的许多传统工业被迫停业,不少渔民、农民在法帝国主义者的催残下,倾家荡产,流落到当时法帝国主义者统治下的越南海防做劳工,受尽了折磨。
解放前国民党的统治更使京族人民遭受空前的灾难。
国民党反动派对京族劳动人民的榨取,真是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如“用粮赋税”、“渔盐海税”、“人丁税”、“过秤税”、“乡保长米”、“自卫班长”等,无奇不有。
京族社会长期留下来的以“翁村”为首的长老制度,也被利用作为统治京族人民的工具。
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长期的统治和压迫下,京族人民曾经和各族人民一道,进行了多次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一直到1949年底,在强大的人民解放军攻势下,逃窜于附近竹山地区的国民党残余匪军全部被消灭了,京族地区才获得全面的解放,京族人民才得以翻身,作自己土地上的主人。
生活常识分享。
京族人口数为22517
婚俗 婚姻过去是父母包办。现在大多自由恋爱, 用对歌物色对象。对歌后,如果男方钟情于 姑娘,就慢慢靠近女方,并用脚尖将沙撩向 姑娘,如女方也心中有意,就会照样将沙踢 回对方。通过这种踢沙方式或互相对掷树叶 的活动,建立感情,再请“兰梅”(媒人)传 递爱歌,双方还要互赠彩色木屐一只,如果 正好是左右足配对,就被认为天生成双,可 以缔结婚约(称作“对屐”),然后男方带着 礼品,请些歌手去女方对歌认亲。举行婚礼 时,女方紧闭大门,在屋前大路和树林里设 三道悬灯挂彩的榕门。要想通过三道门,必 须对歌,直到女方歌手满意才可通过关卡。 晚宴以后,去往男方家拜堂,对歌,此起彼 伏,通宵达旦,幸福愉悦的歌声伴着天作
习俗
逢年过节都要进行祭神活动,届时要备猪、鸡、 鱼拜祖。煮猪肉拜祖还是京族女子出嫁时的一 种礼习。每年哈节,凡年满16岁的男子都要 置备鸡、酒、糯米饭、槟榔等祭品到哈亭祭祀, 经过祭拜的男子才算“入众”(即进入成年), 才能被允许参加唱哈节的入席活动,从此便可 参加捕鱼生产。
禁忌 在渔家做客,千万别说饭烧焦了,因为“焦”与 “礁”同音,怕触礁。在船上不要说“油”,把油 称为“滑水”,因为“滑”有“顺当”、“顺溜”、 “顺利”之意,而“油”与“游”同音,船破后人 落水才要游呢。移动器物要拿起来,别拖着推着移 动,因为有“搁浅”之嫌。当然,一般来说,不懂 规矩的客人是不会被责怪的。 宗教信仰 京族崇拜祖先,多神崇拜,特别是与海有关的神 尤为敬仰。京族过去一般多信奉佛教、道教,少数 人信奉天主教。京族男子每次出海,老人、妇女、 孩子都要到海滩上送行,并举行海活动.
京族是中国人吗京族的来历(为何边境地区的越南人争相归附中国)
京族是中国人吗京族的来历(为何边境地区的越南人争相归附中国)“古在南邦成原例山河之永固;今朝北国敬严村社稷之遗风”。
上面这是一副很有气势的对联,其作者是19世纪末期的京族领袖苏光清,当时这位领袖受到鼓舞,欣然为漓尾岛的哈亭(“哈亭”为京族民族建筑,是祀祖、祭神和民间娱乐的公众场所)写了这副对联表达喜悦。
当时究竟发生了何事呢?公元1887年,中法两国划定了中越边界(彼时越南已经被法国殖民控制),当时确定了北仑河北面的“京族三岛”归属中国。
对于划归中国的决定,京族人民欢欣鼓舞,他们欣然接受了从越南人变成中国人的事实。
京族哈亭京族,目前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很少,不到三万,绝大多数都生活在巫头、万尾(漓尾)、山心三岛上,俗称“京族三岛”。
如果只听名称,可能并不会注意到京族有什么特殊之处,不过实际上,“京族”就是“越族”,为越南主体民族。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京族就是越族,为何当年中越划界的时候,他们却对划归中国表示欢欣鼓舞呢?这就涉及一段特殊的历史。
先说说“京族”这个名称的来历吧,这还颇有渊源:越南北部地区自秦汉一带被中国纳入版图,被中国直接控制1000余年,至唐代当地已经彻底汉化,当地大部分居民和汉人已经没有区别,且均认为自己的汉人,并不认为自己是另一个民族。
但当地毕竟属于边疆,有些偏僻地方的人还没有汉化。
中国京族属于海洋民族五代十国乱世之时,越南当地势力趁机打败了南汉独立,但当时他们仍然认同自身属于“中国割据政权”,不过由于后继宋代不争气没有成功收复越南,而越南本身又无统一中华的实力,所以其才渐渐自成一国,并于公元1174年与中国建立正式的“国与国之间的宗藩关系”(这之前虽然越南仍然向宋朝进贡,但越南人认为宋朝属于正统,自身为割据,双方并不是“中国与外国”的关系;而宋朝则视越南为国土,属于暂时无法控制的藩镇)。
虽然正从中国分离,但越南人的民族认同一时仍然没有形成,他们仍然认为自己是汉人而不是越人,属于汉人分离政权,于是住在京畿(河内)地方的人自称为“京人”;将清化、乂安一代还没彻底汉化的人称为寨人,将山区的少数民族称为蛮人(有意思的人,当地山地民族也认为京族为汉人,称呼其为“交人”(Keo),这个名称源自历史上的交趾郡)。
京族
京族四四班李渃淼京族是一个靠海生活的民族,虽然它的历史不算非常悠久,但无论是它的服饰,还是它的习俗,都妙不可言。
京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的万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地处祖国大陆海岸线最西南的部位,与越南隔海相望。
京族原为"越人",历史上亦称为"京人",1958年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三岛的京族是15世纪末16世纪初从越南涂山迁徙来的,至今约500年历史。
京族人大多以捕鱼为生。
京族人们的服饰简单而朴素。
京族男子一般都穿及膝长衣,坦胸束腰,衣袖比较窄。
妇女则内挂菱形遮胸布,外面穿没有领子、对襟短上衣,衣身比较紧,衣袖很窄,下着宽腿长裤,多为黑色或褐色。
而因为京族靠海生活,斗笠就成为了他们最具特色的服装了。
每当外出时,外面都会套淡色旗袍式长外衣。
最有趣的是,京族妇女喜欢染黑齿、结"砧板髻。
京族主要信仰道教、佛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
京族的节日的内容也丰富多彩。
最隆重的节日要数“哈节”了。
"哈"是京语译音,含有"歌"、"请神听歌"的意思。
每当哈节前一天,京族人家家户户打扫门亭,里里外外布置一新,哈节那天,全村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聚集在哈亭内外,举行迎神、祭祖和"唱哈"等活动,非常热闹。
哈节的第一部分是迎神。
人们先把神迎进哈亭,各家各户再把自家养的“象”(其实是猪)牵出来,选一头最大的“象”,牵着他围着哈亭转三圈,在半夜杀掉,猪头祭神,八斤猪肉给众人吃,剩下的留给养猪的人。
第二部分是祭神,祭神一般在下午三点钟左右。
祭祀仪式开始后,首先由主祭者带领人们迎接来自海上、天宫各位神灵、祖先进入神位,读祭文,紧接着是向诸神敬酒和献礼。
在祭祀之后进行娱神的过程中,表演内容不但穿插了人们喜闻乐见、反映生活情趣的古诗词演唱、历史故事说唱等,还要唱"进香歌"、跳"进香舞"、"进酒舞"、"天灯舞"等。
京族历史 京族人是中国人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京族历史京族人是中国人吗
导语:京族过去曾称为越族,1958年春正式改称京族。
根据群众回溯和现有文字材料,京族的祖先从十五世纪开始,就陆续从越南涂山(今越南民主共和国
京族过去曾称为越族,1958年春正式改称京族。
根据群众回溯和现有文字材料,京族的祖先从十五世纪开始,就陆续从越南涂山(今越南民主共和国建安省)等地迁到今天的东兴各族自治县巫头、澫尾、山心等岛,最先居住在巫头和江平镇附近的寨头村,后来逐渐向澫尾、山头、潭吉等地发展。
在澫尾村的乡村中有“先祖父洪顺三年从涂山漂流到此,立居乡邑……”的记载。
洪顺是越南十六世纪封建王朝的年号,洪顺三年即公元1151年,相当于我国的明朝武宗正德六年。
从此可以看到,迁来澫尾这部分京族,至少已有将近五百年的历史。
京族的祖先迁到江平地区时,邻近的恒望、红坎、贵明、佳邦等地早已有汉族居住。
当时的巫头和澫尾还是丛林密盖的荒岛,后经京、汉两族人民的共同努力,驱蛇蟒、伐荆棘、筑海堤、垦荒坡,开拓了自己的家园。
山心和潭吉原来也是荒凉的小岛,与陆地隔着一片汪洋,京汉两族人民携手合作,修筑了海堤,把两个小岛和陆地连接起来,使它变成了两个半岛,既便利了两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又开辟了大片土地和盐田,发展了生产。
京族劳动人民初迁来时,主要从事渔业生产,以简陋的渔业工具捕鱼,后来向邻近汉族学会了种植水稻,才逐步扩大起来。
适应着沿海地区的自然条件,盐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也发展起来了,特别是制鱼汁业相当发达,成为京族地区一项重要的经济收入。
越南京族的起源与形成
越南京族的起源与形成越南京族是越南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关于越南京族的起源和形成始终是历史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之一。
本文将从越南京族的起源、社会和文化形成等方面来进行全面的探讨。
一、越南京族的起源越南京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的春秋战国时期。
那时,越南北方的中国北部,南方的东南亚等地区,生活着一些被称为"百越"的部落。
这些部落主要居住在山地和丘陵地带,以游牧、渔猎为生,生产力水平较低,并且社会组织也不够完善。
公元前三世纪左右,秦朝进行了南郡和交趾的征服之后,中国北方的一些百越部落被西迁到了越南地区。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部落逐渐与当地的土著民族进行了交融,逐渐形成了越南京族。
这一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其中涉及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在这个演变的过程中,百越文化和中国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越南京族的独特文化。
二、越南京族的社会形成越南京族社会形成的过程中,经历了多次的政治变迁和社会变革。
在中国古代,越南地区曾分别被汉朝、东晋朝、南北朝和唐朝等中国王朝统治过。
这些王朝的统治对越南地区的社会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越南地区的社会形态不断向中国文化靠拢,越南京族的独特文化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形成。
在唐朝时期,越南地区曾有过几次华人世袭政权的建立,这使得中国文化对越南地区的社会形成产生了更为直接的影响。
经过长时间的交融,越南地区的土著民族与百越部落形成了新的社会形态,这就是越南京族社会形成的基础。
与此越南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也对越南京族的社会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整个社会形成的过程中,越南地区的百越部落逐渐演变成了越南京族的主体,而中国文化也为越南地区的社会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
这种文化融合和社会演变,形成了如今的越南京族社会形态。
越南京族的文化形成,主要是在百越文化和中国文化相互渗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中华各民族简介——京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京族京族概况历史:京族的祖先原居越南吉婆。
后来有一部分人自越南涂山沿海捕鱼来到巫头岛等地定居,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京族过去被称为“越族”。
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京族。
人口:京族约有人口2.3万人。
分布: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市的万尾、山心、巫头、潭吉4个自然村。
经济:京族以渔业为主,以农为辅,属沿海渔业和农耕混合的经济文化类型。
近年来,京族三岛又发展了农业、鱼类加工业和人工珍珠养殖场。
京族风俗图腾:信仰:京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京族过去一般多信奉佛教、道教,少数人信奉天主教。
习俗:逢年过节都要进行敬一祭神活动。
届时要备猪、鸡、鱼拜祖。
煮猪肉拜祖还是京族女子出嫁时的一种礼习。
每年哈节,凡年满16岁的男子都要置备鸡、酒、糯米饭、槟榔等祭品到哈亭祭祀,经过祭拜的男子才算“入众”(即进入成年),才能被允许参加唱哈节的入席活动,从此便可参加捕鱼生产。
禁忌:在生产方面,新造的竹筏下水之前忌讳别人坐在上边,鱼网放在海滩时,忌讳人从上边跨过,在制作新鱼网和新网下海时,忌讳不相干的人走近观看或说东道西。
在生活方面,在船上忌讳把饭碗反扣过来,进山打柴带米出门时,忌讳把米粒掉落在地上,初一、十五忌讳别人进门借火,吃完晚饭点灯后,忌讳别人来借钱。
京族人的孕妇不能进入哈亭参加哈节活动,孕妇怀孕半年以上则忌讳在孕妇的房内剪东西。
在渔家做客,忌讳说饭烧焦了,因为“焦”与“礁”同音,怕触礁。
在船上不要说“油”,把油称为“滑水”,因为“滑”有“顺当”、“顺溜”、“顺利”之意,而“油”与“游”同音,船破后人落水才要游。
移动器物要拿起来,不可以拖着推着移动,因有“搁浅”之嫌。
婚俗:京族男女青年订婚,男方要用一定数量的猪肉、糕饼等作为礼品送给女方,贫穷之家也要送少量的糖、糯米、茶叶、糕饼作为订婚礼。
结婚时,男方要备一百斤猪肉、二百提酒(每提等于200克)、七斗米及其他礼品,送给女方。
婚后三天,新娘“回潮”,夫妻俩将自家染红的糯米饭两托盘(约6斤),猪肉两块、鸡两只回娘家谢拜岳父母,婚礼才算结束。
京 族
京族jing zu /Jing ethnic minority group京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
历史上自称“京”,他称“越”。
1958年定名为京族。
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区的山心、沥尾、巫头三地及恒望、潭吉、红坎、竹山等地区。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京族人口数为22517.使用京语,与越南语基本相同。
现基本上通用汉语广东方言和汉文。
京族自15世纪以后陆续从越南涂山等地迁来,最先居住在巫山岛和江平镇附近的寨头村,后来才逐渐向尾、山心、潭吉等地发展。
清朝政府曾在江平地区设立“江平巡检司”,清末属防城县管辖。
京族和当地汉族人民一道,披荆斩棘,筑海堤,垦荒坡,劳动生产,共同开发了南方的沿海边疆,守卫着祖国的南大门。
在历史上曾和汉、壮等族人民联合进行过多次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中法战争期间,京族聚居的福安村里长杜光辉率领京族、汉族群众数十人,参加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
1886~1887年间,法军侵占江平地区时,当地京、汉族人民联合组成义军,坚决抗击法国侵略者。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尾、山心京族30余人参加东兴总工会领导的船工工会。
山心京族地区曾成立农民协会。
总工会及农民协会允后在沥尾、山心组织动员京族群众数百人举行游行示威,参加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本家的斗争。
1944年初,日本帝国主义者侵入京族地区,京族人民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纽争州川:平地区抗日游击小组,开展武装斗争。
解放战争中,京族人民积极参加游击队活动,为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
解放前,京族主要从事浅海捕捞的渔业,兼营农业、盐业。
地主、富农和渔业资本家占有大量的渔、农业生产资料。
沥尾、巫头、山心、潭吉的地主、富农、渔业资本家占4村总户数的%,他们占有4村渔箔的%,每人平均占有数为贫苦渔民的倍;拥有4村渔船总数的%;占有4村耕地的%,平均每人占有的耕地数为贫农的倍。
封建的租佃剥削是京族地区的基本剥削方式,在渔业上表现为网租和箔租,剥削量达70%以上;在农业上表现为地租,租率占产量的50%。
少数民族京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教学课件
京族的民间舞蹈具有浓郁的地方 特色和民族风情,常见的舞蹈包 括《花棍舞》、《竹杠舞》等, 展现了京族人民的热情和活力。
京族的民间手工艺
刺绣
京族的刺绣工艺精湛,绣品图案精美 、色彩鲜艳,常见的绣品包括绣花鞋 、绣花帽等。
编织
京族的编织工艺独特,编织出来的物 品轻便、实用,常见的编织品包括草 编、竹编等。
京族传统服饰的种类与样式
长袍
京族传统长袍多为大襟长袖,长及脚踝,男性 多在节日或重要场合穿着。
短衫
短衫为女性日常穿着,以轻便、舒适为主,多 搭配长裤或裙子。
坎肩
坎肩是一种无袖的上衣,多在夏季穿着,具有 透气、舒适的特点。
京族传统服饰的色彩与图案
色彩
京族传统服饰的色彩以红、黄、蓝、绿为主,搭配间色,形成鲜明的对比,显得 色彩鲜艳。
唱哈节
唱哈节是京族传统的歌节,人们会聚集在哈亭唱歌跳舞,展 示京族的音乐舞蹈文化。
鸡节
京族人会选择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十之间的一天,杀鸡祭祀 祖先,祈求家庭平安和幸福。
京族的民间艺术
哈歌
哈歌是京族传统的民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哈歌的歌词内容丰富,曲调优美,是 京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03
京族的传统服饰
京族传统服饰的特点
色彩鲜艳
工艺独特
京族传统服饰的色彩以红、黄、蓝、 绿为主,搭配间色,形成鲜明的对比 ,显得色彩鲜艳。
京族传统服饰的工艺以刺绣、编织为 主,特别是刺绣工艺十分精湛,绣出 的图案栩栩如生,极富艺术价值。
图案精美
京族传统服饰的图案多以花鸟鱼虫等 自然元素为主,寓意吉祥如意,且具 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文化价值
京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通过对京族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和 文化传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同时,京族文化也是中越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有助于增进两国之间 的友谊和文化交流。
古老而又神秘的京族历史文化(京族有哪些特色民俗和文化)
古老而又神秘的京族历史文化(京族有哪些特色民俗和文化)久远的历史就像一壶陈年老酒,越是陈酿越有月岁的味道。
古老的民族就像一部尘封已久的书籍,每当翻开扉页时都有一种历史厚重感。
在我国西南边陲海滨城市,有一个古骆越部落后裔。
他们世代居住于“京族三岛”,感受着来自大海的馈赠。
京族是一支聚居于西南边疆的跨境民族,大约在公元十六世纪初左右,从越南涂山来到我国巫头岛附近的寨头村。
当时正处于明武宗朱厚照统治时期,由于当时明朝沿海城市较为发达,所以曾有很多境外民族,前往广西沿海城市居住。
京族就是源于越南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气先民渡海来到中国寨头村之后,在此地以捕捞海洋生物为生。
“先祖父洪顺三年(1511年,明武宗正德六年)从涂山漂流到此,立居乡邑”,这段史料就充分说明了京族的起源。
作为一个起源于越南的跨境民族,其民族根系依然在越南境内。
只不过历经几百年的沧海桑田之后,京族早已与当地的多个民族相互融合。
无论是文化艺术还是民族习俗,基本上都与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默契。
我国境内的每一个民族,都有比较悠久的民族历史。
这与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几千年的灿烂文明,以及丰富多彩的历史发展进程,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如果将国土比喻成一个玉盘,那么五十六个民族就是五十六颗珍珠。
这些珍珠的形状虽然有大有小,而且每一颗珍珠的年份也大不相同。
当将它们装在同一个玉盘中时,就被散发出耀眼夺目的光辉。
我国境内的京族虽然仅有五百年左右的历史,但是在众多少数民族中也散发着,属于本民族的耀眼光芒。
一、京族历史起源京族的民族之根是在越南涂山,越南境内的京族是其民族主体,也就是说越南人基本上都是京族。
中国境内的京族全部是由越南迁入,从这个角度来看京族属于跨境民族。
作为少数民族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在历经几百年的磨合之后,早已成为了有民族认同感的境内民族。
1.古骆越族后裔现代社会中的京族主要散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
其中,东兴市江平镇中的三个海岛,澫尾、山心、巫头是主要聚居地。
京族
民族特产
京族喜吃鱼、虾、蟹、
鱼汁及大米糍粑“风吹 穑”。京族的典型食品 有:鱼汁,又称“鲶 汁”。是京族民间传统 调味品,以各种小鱼经 腌制而成。妇女爱嚼槟 榔。
民族服饰
族男子一般都穿及膝长衣,坦胸束腰,衣袖较窄,腰间束带。
京族妇女则内挂菱形遮胸布,外穿无领、对襟短上衣,衣身 较紧,衣袖很窄,下着宽腿长裤,多为黑色或褐色。外出时, 外套淡色旗袍式长外衣。妇女喜欢染黑齿、结“砧板髻”。 上身束腰,突出身段,使女子显得婀娜多姿,下摆舒展,开 权至腰际,活动方便。 京族最有特色的装饰是他们的斗 笠。 现在的京族地区,仍有部分老年妇女穿民族服装, 上身穿窄袖紧身对襟无领短上衣及菱形遮胸布,下穿黑色或 褐色长宽裤子,外出时加穿白色长外衣,形似旗袍而开衩较 高,结“砧板髻”。少数妇女还保留染黑牙齿的习惯。 但现在多数青年男女的服饰已与附近汉族相近
文 化 艺 术
习俗禁忌
在京族的渔业生活中,至今还保留着“见者有份” 的被称为“寄赖”习俗。“寄赖”即汉族俗话说的 “沾光”之意。如果想吃海味,就可到退潮后的渔 箔边或满载归来的渔船上,捡一些拿走,主人是不 会怪罪的。 在长期的渔业生活中,京族人民还 形成了一些礼仪与禁忌习俗。如饭烧焦了,不可说 “焦”,因为“焦”与“礁”同音,怕触礁;在船 上将“油”说成“滑水”,“滑”即“顺利”、 “顺当”之意。京族男子每次出海,老人、妇女、 孩子都要到海滩上送行,并丼行一些祭海活动。
传统民居
京族过去的居屋多带“干栏”式建筑遗风,以木为柱,以竹、
泥为墙、茅草为盖,属草庐茅舍一类,易于搬动。但现在大 多筑方石砖瓦房屋。房高约7米,屋顶盖瓦,稳固凉爽,可 抗台风。近年还出现了不少钢筋水泥楼房,带有阳台和装饰 性栏杆,摆放着鲜花盆景。屋檐下挂着串串干鲜海货,或待 客或运往各地市场。 “海榄”是京族群众对红树林的俗 称,大片大片的红树灌木林被叫做“海榄山”。红树林四季 常青,不怕海水浸泡,涨潮时在潮水中顽强护岸,退潮后在 滩地上阻挡风沙。它的表皮里含有大量“单宁素”,是鞣革 工业中必需的原料,因而京家人视它为海里的“神树”和 “摇钱树”。传说这种“神树”是山神王从十万大山派来探 海观光的,结果它们乐而忘返,永驻此地,成为京家的“朋 友”。
广西京族课件ppt
03
广西京族风俗习惯
传统节日
哈节
京族最隆重的节日,每年农历六 月下旬举行,持续三天。节日期 间举行祭祀、歌舞、民间艺术表 演等活动,是京族文化的重要载
体。
唱哈节
京族的传统歌节,又称“哈歌节 ”。节日期间,京族群众聚集在 哈亭,唱哈歌、跳舞、饮酒,表 达对祖先的敬仰和对生活的热爱
。
鸡头节
京族青年男女的情人节,又称“ 歌节”。节日期间,京族青年男 女聚集在鸡头山,通过唱歌和跳
发展文化产业
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打造具有京族特色的文化品牌。
感谢观看
THANKS
京族米酒
以糯米为原料,经过酿制而成,口感醇厚,味道 香甜,是京族的传统饮品之一。
旅游服务
住宿
京族地区有多家酒店和民宿,提供各种类型的住宿选择,满足不同 需求的游客。
餐饮
京族地区的餐饮业发达,有各种特色餐馆和小吃摊位,提供各种美 食。
交通
京族地区交通便利,有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可供选 择。同时,当地的公共交通也比较发达,方便游客出行。
培育新兴产业
重点发展海洋经济、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推动经济 多元化发展。
加强区域合作
积极参与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和东盟自贸区建设,拓展国际合作空 间。
文化传承与保护
保护传统文化
加强对京族语言、文字、音乐、舞蹈等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弘扬民族精神
挖掘和弘扬京族勤劳、勇敢、团结、和谐的民族精神,树立文化自 信。
京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广 西东兴市是京族唯一聚居地。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京 族人口总数为2.2万人左右。
历史背景
京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华南沿海一带,特别是今广东、广 西、海南等地区。
京族历史演进与独特习俗
京族历史演进与独特习俗京族,又称京族羌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
他们生活在四川、甘肃、青海和陕西等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习俗。
本文将从历史演进和独特习俗两个方面来介绍京族。
一、京族历史演进京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羌族。
羌族是中国西部的古老民族,他们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有明确记载。
随着历史的发展,羌族分为不同的支系,并形成了京族。
京族的历史演进与他们所居住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京族主要分布在高原和山区地带,这些地区气候恶劣,交通不便。
因此,京族人民在历经多次迁徙和战乱后形成了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
自古以来,京族就以勤劳、智慧著称。
他们多从事农耕和畜牧业,发展出了许多有效的生产方式和传统技艺。
同时,京族人民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压力,但他们凭借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团结一心的力量,一次次克服困难,保留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二、京族的独特习俗1. 传统服饰和装饰品京族人民有着独特的服饰和装饰品。
男性常常穿着蓝色和黑色的羊皮袍,女性则喜欢身穿五颜六色的绣花长袍。
此外,京族人民还善于制作各种装饰品,如羊角环、银饰等。
这些服饰和装饰品不仅是京族人民的身份象征,也展示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和独特的审美观。
2. 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京族人民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
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羌族传统的“蒸熊节”,这是京族人民向神灵祈福的重要仪式,也是展示京族文化的舞蹈、歌曲表演的场所。
除此之外,京族人民还有其他一些传统节日,如农历新年、端午节等,这些节日不仅丰富了京族人民的生活,也促进了京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 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京族人民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歌舞和手工艺品制作。
京族人民通过歌舞表演,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文化,同时也用手工艺品制作展示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京族的歌舞和手工艺品制作深受人们的喜爱,也成为京族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品牌。
总结:京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习俗。
经过历史的演进,京族人民保留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并在艰苦的生存环境中发展出一系列具有独特特色的习俗。
越南京族的起源与形成
越南京族的起源与形成越南有许多民族,其中之一就是京族。
京族起源于孟加拉国及缅甸一带的少数民族,原本是一支部落。
他们在历史上经历了很多的战争和迁徙,在很多次的迁移和融合之后,最终形成了今天的京族。
京族最早的发源地是缅甸和孟加拉国交界处,也是他们逃离缅甸的起点所在。
在缅甸,京族曾经遭受过很多的歧视和苦难,他们生活在一个贫穷而不安全的环境中,不断地遭受着种族歧视和压迫。
为了生存,他们只好四处流浪,自保。
随着时间的推移,京族在流浪的过程中和其他民族发生了交流和融合。
在逃亡的过程中,他们和较为友好的族群结为好友,并且拥有了一些共同的文化特征,如吃的饮食、穿的服装等。
逐渐地,这些共同特征成为了他们自身文化的一部分。
京族在历史上还曾经多次遭遇战争和征服。
在达伽马航海发现亚洲以后,欧洲殖民者就陆续光顾了东南亚各国,印度支那也开始有了殖民统治。
在这一过程中,京族曾经被暴力征服,他们的财产和生活都受到了很大的破坏。
越南王室也曾经强行征召京族公民作为军队的属员,这种对京族的压迫和剥削,让他们生活的更加不安宁。
靠着各种原因和发展,京族逐渐演化成今天的样子。
在越南南方的平原地带,京族形成了一个自己的群体,他们拥有不同的方言和语言习惯,以及独特的文化习惯,如特别的服饰、舞蹈和习俗等。
这些独特的文化习惯,成为京族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展示了他们的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和表现形式。
总结来说,京族的起源和形成,是一个充满苦难和战争的过程。
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京族几经波折,逐渐从不同的部落和民族之间融合而成。
如今,在越南南部的平原上,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独特文化的民族,继续着他们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族历史京族为什么会叫“京族”呢
>在50年代初期,京族曾称为“越族”,巫头、内心、澫尾三岛曾分别建立越族自治乡。
1958年5月1日建立东兴各族自治县(1978年12月25日改名为防城各族自治县,今又改称防城港市,并升格为地市级)时,根据其历史、语言、文化特点、生活习俗和本民族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
京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的民族。
追本溯源,她的先民在秦汉时代属南越国,后归交趾郡,与骆越有某种亲缘关系。
而就现今居住在中国的京族来说,其祖先乃是十六世纪初开始陆续从越南北部的涂山(今海防市附近)等地迁徙而来的,至今不到500年的历史。
1951年中央访问团联络组曾深入京族地区调查访问,并写出《防城二区巫头、澫尾、山心越南族概况》,文中写道:“据老辈传说,越南人(即京族——引者)原先住在越南的桃山(即涂山——引者)做海为生,大概10多代前,刘、阮两姓在海上打鱼,赶着一群大鱼来岛上,当时岛上没人住,荒草树木,虎兽很多,越人见此人少,打鱼做海容易,即住下来。
其后刘、阮两姓又回桃山邀来黎、李等姓同来做海,此后子孙繁衍,有了这么多人。
”1953年中南民委及广西民委又曾对京族的社会历史进行联合调查,记述的材料更为翔实:在巫头、山心、澫尾三岛,京族共有25个姓氏,各姓群众都公认刘、阮两姓迁来得最早。
1958年,广东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的调查材料(当时防城划归广东)也说:防城境内京族共30个姓氏,其中刘姓最多,占20%,阮、黄、吴、苏、武五姓次之,共占41%,来得最早的刘、阮二姓已有16—17代,来最晚的裴、曾、丁
三姓只有2—3代,一般为9代左右。
诸姓京族分别从越南涂山、清花、宜安、花丰、瑞溪、芒街、万柱、角白等地迁来。
1953年中南民委和广西民委联合调查时,曾在“三岛”发掘出一批珍贵文物,这些文物材料所提到的年份,与上述的口碑材料所说的迁来时间是大体相符合的。
说明京族的祖先迁入中国防城定居,当始于十六世纪初叶1511年左右,尔后又不断地陆续迁来。
京族之所以在十六世纪初叶开始陆续迁来中国,其原因可能是与当时越南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后又沦为法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有密切关系。
据有关历史记载,在“洪顺”(1509—1515年)前后的数十年间,越南封建王朝为争夺帝位,互相拼杀,变乱不己,朝政腐败不堪,从而导致社会长期混乱,人民饥馑流离,农民起义此伏彼此。
1527年以后,越南又相继进入“南北朝”、“黎皇郑主”、“郑阮分争”、“西山农民起义”等战乱时期。
此外,法国殖民势力大举入侵,直到1883年竟逼迫越南承认其为保护国,1885年逼迫中国清政府放弃对越南(当时称“安南”)的保护,承认其为越南的保护国。
这样,越南便沦为法帝国主义的殖民地,越南各族人民随之陷入了更加痛苦的深渊。
而在北部湾畔的这座中国荒岛来说,自然就被一部分饱受战乱之若的京族人民视为避难维生的乐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