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考试重点1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要考点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要考点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要考点及答案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和三个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英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三个理论来源.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世界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也叫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准.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列宁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论、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唯物主义的出发点.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5、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②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包含、相互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6、实践的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7、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所以,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8、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意识的本质是指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9、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物质决定意识,另一方面,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10、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11、普遍联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等特点.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12、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的实质说明了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事物不可战胜是因为: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 第二,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第三,在社会领域里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和趋势,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因而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1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是: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另一方面,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在: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又要在同一中把握对立.也就是要做到“异中有同,同中有异”.14、矛盾的特殊性及其意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特殊性有三种情形:第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不同特点.第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第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它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和活的灵魂.1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②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表现在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第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依据.第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16、度及其意义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把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度是判定事物是质变还是量变的根本标准.第二,度又是实际工作中适度原则方法的理论依据.17、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另一方面质变过程中也有量的收缩或扩张.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既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又要有脚踏实地和埋头苦干的精神.18、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其意义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辩证的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掌握辩证的否定观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辩证的否定观告诉我们,观察问题,处理问题,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和方法.第二,辩证的否定观告诉我们,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应该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第三,辩证的否定观告诉我们,对待一切外国的东西,也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19、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及其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总的趋势和总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把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就能使我们同循环论和直线论划清界限.第二,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就能使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①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②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具体表现在:正确的理论对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对实践起阻碍作用.2、认识的本质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在它们在内容、形式和特点上各不相同.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的.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掌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理论上是反对哲学史上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思想武器,在实际工作中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想武器.4、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其意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就是毛泽东从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角度概括总结出的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掌握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坚持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第二,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5、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6、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是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具体表现在它们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②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③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掌握真理的绝对性的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这一原理是批判形而上学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思想武器.第二,这一原理指导我们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即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做到坚持和创新的统一.7、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第二,真理和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第三,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第四,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掌握真理和谬误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真理和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就是真理发展的规律.第二,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要想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就必须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树立终生为真理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准备随时为真理而献身.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第一,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第二,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9、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是:第一,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第二,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第三,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坚持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具体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第二,社会意识是人们物质交往的产物.第三,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具体表现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是社会历史观的革命性变革的基础.第二,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以及当前重视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和表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具体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发展的方向和形式.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掌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这一规律首次科学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为人们正确理解社会历史问题提供了理论根据.第二,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三,这一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的理论依据.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展的方向与形式.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③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掌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这一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人们观察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科学依据. 第二,这一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第三,这一规律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也是我国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依据.5、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第二,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第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6、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二重性※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科学技术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第二,科学技术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三,科学技术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像一柄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7、人的本质马克思认为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特别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具体表现在:第一,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第二,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特别是经济关系中.第三,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及其意义※人民群众是指那些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作用表现在: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是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关系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①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②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2、劳动的二重性及其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①其统一性表现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生产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②其对立性表现在:第一,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第二,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3、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的关系※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4、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5、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反映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有五种基本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6、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价值规律的的作用是:第一,分配社会劳动,调节资源配置. 第二,激励创新,促进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第三,优胜劣汰,促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7、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第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的全过程.第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它一切矛盾的基础.第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8、劳动力商品及其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是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劳动力价值的决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力的支出,也就是劳动.劳动力商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9、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 所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的统一.10、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11、资本的本质以及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生产关系.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 第二,这种划分为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12、资本积累及其后果。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必考考点汇总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必考考点汇总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必考考点汇总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激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的舞台。

[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

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二、马克思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单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多选]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多选]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单选]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列宁在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中,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

[多选]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单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简要地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单选]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单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单选]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简答]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最新整理)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多选)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多选)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单选)费尔马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多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马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

配第,中间经济亚当。

斯密的发展,到大卫。

李嘉图结束。

(多选)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总结引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理论体系。

它的来源包括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是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上出发,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社会理想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在近代哲学中,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这个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哪一个是第一性的问题和思维是否能够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以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在于对思维和存在哪一个是第一性的问题上的回答。

同时,哲学也可以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唯心主义有两种历史形态,即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的“我”,而客观唯心主义则认为绝对理念是世界的主宰。

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即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能为人为意识所反映。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包括四个方面。

首先,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其次,它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它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最后,它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事物发展过程中,质量变化引起事物性质、状态和形态的相应变化。

3)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过程中,旧事物被新事物所否定,但新事物又会在发展过程中被更加先进的事物所否定,这是事物发展的无限循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结考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结考点

第一章1、唯物辩证法略1、 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 意识的本质和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作用: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1)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

5、联系与发展的观点略6对立统一的观点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成新事物。

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但在不同的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7、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的关系原理1,区别:在一对矛盾中,闹吨的主要方面是:居支配地位,其主导的决定作用的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是:处于被支配地位,其次要作用的方面。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2,联系: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没有主要方面,无所谓次要方面,反过来说也是一样。

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方面的解决,次要矛盾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主要矛盾方面的解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709考试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709考试重点
(3)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增加。吸引外资发展本国经济,不但是发展中国家的迫切要求,也会死发达国家过剩资本的一个出路,而且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也在增加。
38.影响利润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剩余价值率的高低.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
3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政策和措施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40.实现人的自由而全国发展的必要条件有.完全摆脱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压迫的束缚.完全摆脱旧式分工的束缚 完全摆脱仅仅作为谋生手段的劳动的束缚.完全摆脱接收教育和训练的限制
源泉:绝对地族的源泉是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超额剩余价值,绝对地租就是这部分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45.简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1)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其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是不同的,由此决定,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6.除了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外,剩余价值率还可以表示为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
7.劳动力价值决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包含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8.资产阶级道德观的基本原则是利己主义
9.资金循环中实现价值增殖的阶段是.生产阶段
10.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实现的条件下,第一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的总价值应等于两大部类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总和
第三,资本全球化。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输出意味着资本国际化开始出现。近二三十年来,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形成了资本全球化趋势。
原因: (1)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知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知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知识一、简答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案: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怎样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答案:首先回答实践的含义,然后实践的特点,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最后是回答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社会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构成了社会糊口的基本领域。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方法论?答案: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发生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有保存其积极因素。

方法论:这告诉我们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既不能完全肯定一切也不能完全否定一切。

肯定中包含否定。

否定中包含肯定,尤其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时,我们因该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笔记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简答题】●(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简述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含义及二者间的关系。

【简答题】●(1)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2)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①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

②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

③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简要说明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及其实现条件。

【简答题】●(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2)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需要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一是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而不是零散不全,必须合乎实际而不是错觉。

二是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改造。

●2、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

【论述题】●(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它们的联系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

●(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在理论上会导致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

经验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唯理论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感性经验是不可靠的。

●(4)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经验主义或者教条主义的错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的定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定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

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相对于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作的个别理论判断和具体结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根本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3.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1) 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观察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透视时代风云的锐利目光;**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目光和战略定力。

(2)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马克思主义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

(3)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仍然存在;**人类的未来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启迪和指引。

4. 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5.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马克思考试重重点(附答案)

马克思考试重重点(附答案)

2015-2016(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内容要点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一块整钢“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

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

科学性并不意味着价值中立和没有立场,革命性也并不意味着缺乏客观态度和科学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

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先验的,而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的。

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的关键,就在于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整理-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整理-重点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科1、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间:19世纪40年代中期马克思主义的客观历史条件-----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以及马克思主义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马恩的崇高理想、勤奋好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使他们两人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2、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自身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内在统一整体马克思主义的广义理解:包括创始人在内及其继承者-----列宁主义、中国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第一、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第二、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第三、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第四、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

中国近期的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关系: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注意理解把握要点,二者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远大的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相对于最高理想来说,共同理想是近期的具体理想。

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大二《马克思原理》划重点(考试必考的)

大二《马克思原理》划重点(考试必考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划重点◆绪论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从不同角度,作出不同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

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及其意义关系:①辩证统一的关系②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显示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2、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及其意义关系: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及意义:规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与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的进到了一个更高的程度意义:正确认识和把握认识运动的总过程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坚持在实际工作中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和党的群众路线统一起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发展.我们党的一切决策都要以代表和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作到科学化和民主化.在决策形成之后,还必须到群众中去,在实践中加以修正、补充和发展.只有遵循群众路线和工作方法去从事各项工作,才能使我们的认识最大限度的符合客观实际,从而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优异的成绩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和意义关系:辩证统一的关系①:两者相互依存②:二者相互包含意义: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5、结合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谈一谈你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及其关系的认识结合①: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考试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考试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4、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5、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6、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7、价值: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观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

价值是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8、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9、意识形态: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

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

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

10、共产主义:一种建立在马克思社会主义基础上的社会和政治学说。

或建立在马克思社会主义基础上的社会和政治运动,它说明历史是无情的阶级斗争,最终必然是无产阶级在任何一个地方的胜利,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与此相应的是所有人在社会和经济上的平等,最终导致一个无阶级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重点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重点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重点笔记一、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的、完整的、革命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创立经历了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的融合,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列宁主义、思想、理论等重要理论成果。

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物质第一性原理物质第一性原理是指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反作用原理意识反作用原理是指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能够阻碍事物的发展。

3、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普遍性原理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4、矛盾特殊性原理矛盾特殊性原理是指不同事物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不同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5、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是指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新的量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6、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新事物替代旧事物,但新事物又保留了旧事物的某些方面。

7、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是指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又反作用于实践。

8、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指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由其后继者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外延:马克思主义包括许多流派,主要有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工联主义、实用主义等等。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必备各章节知识点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必备各章节知识点

a t i me an dA l lt h in gs in th ei r be i ng ar eg oo df o rs om et h in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①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2、什么是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3、矛盾的基本属性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4、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发展为条件。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竞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5、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说明和谐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五牛商城校园批发商城制作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是关于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4、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党纲----------------《共产党宣言》,1948年2月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5、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

6、恩格斯在1876--1878年写出了《反杜林论》,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7、马克思在1883年3月14日逝世,恩格斯在1895年8月5日逝世。

8、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9、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体现在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的实践性上。

(1)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2)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

10、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就是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1、共产主义是人类美好的社会。

12、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发展的条件:(1)经济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整理

一、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来源和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三个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2.意识的起源和本质(30-3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从起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的生物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意识。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3.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的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4.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35)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和意义(45)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终始,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必背考点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必背考点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必背考点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①从它的创立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

4.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5.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因: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6.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①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②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③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7.马克思主义重要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

从狭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什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渊源是什么?它主要是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而创立的崭新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阶级基础:是谈论的某个阶级,对于马克思主义,只能是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实践基础:当然也是某一对象的实践活动,对于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工人阶级)的实践活动,就是表现为工人罢工和起义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的特点:1.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观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唯物论:是指坚持物质是第一性的,即物质第一,意识第二,这与唯心主义对立。

辩证法:是指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分析问题,这与形而上学是对立的。

哲学基本问题:其一,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其二,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只有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才可能科学地解决世界的可知性问题,也只有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才可能把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贯彻到底。

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的。

首先,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其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总之,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哲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

实践概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和实现自我的客观性物质活动。

实践特征: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什么: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物质世界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本质方面。

唯物辩证法:就是对物质世界的这两个不可分割的本质方面的反映。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2量变质变规律: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

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3否定之否定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

事物的发展:量变质变质――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质通过属性表现;把握质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起点。

量――事物的规模、程度、运动速度的快慢、颜色深浅等可量化的规定性;把握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量变质变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矛盾分析法: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观察、分析社会现象,以达到认识社会现象发展变化的内在联系与机制的方法。

它是对社会现象作定性研究的基本方法。

规律解释的:是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联系: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

但是,人可以使用自己的躯体和物质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引起自然界和某些变化,并能有目的地引发、调节和控制自然界中的实物、能量和信息过程,使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生有利于人的变化或保护有利于人的稳定。

区别: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认识论的区别:①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

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⑴、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指明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否认实践作用,把人的认识生物化、自然化的缺陷,即离开入的社会性、离开了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

⑵、它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科学地说明了人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揭示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认识直观化、凝固化、片面化的形而上学的缺陷。

⑶、由上面可知,和旧唯物主义相比,它是彻底的科学的反映论。

它以实践观和辩证法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观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的狭义性、机械性、直观性、被动性的缺陷。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实践是认识的关系:人类社会生话的本质是实践的,在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或实践决定认识,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其理由、内容、表现包括: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⑶、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⑷、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区别:①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②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③真理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联系: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

人类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要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来解决真理和价值的冲突,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统一为前提的。

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统一起来的结果。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人们在实践中通过真理与价值的相互引导、相互结合、相互过渡来实现真理和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价值是一人为本人类社会发展基本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规律社会的主要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再次,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社会存在的内容是什么?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成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构成:具有复杂而精微的结构,由诸多层次和因素构成。

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来看,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两个层次;从社会意识主体的范围来看,它可以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两者关系构成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第一,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第二,社会意识的变化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社会存在变化了,社会意识也要或迟或早地发生相应的变化。

第三,在阶级对抗或有阶级斗争存在的社会中,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

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错误的社会意识,则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起着阻碍或破坏作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阶级斗争对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作用:首先,阶级斗争推动了同一社会形态自身的发展。

其次,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

最后,阶级斗争推动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首先,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其次,改革可以为新生的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再次,改革具有在一定程度上破除旧思想、旧观念、旧风俗、旧习惯,树立新思想、新观念、新风俗、新习惯的作用;最后,改革有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江泽民说:“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