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诊疗示意图
急诊分级诊疗
Ⅲ级:急性病病人
病人有急性症状和急诊问题,但目前明确没有 危及生命或致残危险,应在一定时间段内安排 病人就诊(应诊时间30分钟内)
胸痛
患者伴有发烧
Ⅲ
呈现相对稳定的生命体 50次/分<脉搏<120次/ 征,需要及早治疗 分
1促没、,有中SⅠ度PⅡO呼2在级吸9中0困%的-难9症5,%状之如和间呼体吸征短2、血头压痛高等, 症伴 状有头晕,
40℃>体温 >38.5℃咳嗽、 咳痰
Ⅳ
稳定的生命体征,无并 60次/分<脉搏<100次/
发症,可以等候
急症病人 病人目前明确没有在 短时间内危及生命或 严重致残的征象,应 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安 排病人就诊。
Ⅳ级(非急症病 人)
非急症病人 病人目前没有 急性发作症状 ,无或很少不 适主诉。
常见临床表现
护士接诊 医生接诊 接诊地点
气管插管无呼吸/ 无脉搏急性意识 障碍其他需要采 取挽救生命干预 措施的病人
急诊分级标准
分级
病情总评价
HR,适用于成年患者 呼吸频率和其他呼吸特征
血压
体温
Ⅰ
生命重症或生命体征极 不稳定,需立即抢救
心搏停止
1、频死呼吸加阵发性气喘呼 1、测不到血压 2、
吸<10次/分(成人)
2、高血压危象,生命体
呼吸停止
征不稳定
1、血压低,休克早 发烧,颈部僵
高血压、糖尿病分级诊疗重点任务及流程图
附件1高血压、糖尿病分级诊疗重点任务及服务流程图一、建立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分级诊疗健康档案根据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病率、发病率、就诊率和分级诊疗技术方案,确定适合分级诊疗服务模式的患者数量,评估病情和基本情况。
加强信息系统建设,为适合分级诊疗患者建立联通二级及以上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电子健康档案(含高血压、糖尿病专病信息)。
二、明确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疾病临床初步诊断,按照疾病诊疗指南、规范制定个体化、规范化的治疗方案;建立健康档案和专病档案,做好信息报告工作;实施患者年度常规体检,有条件的可以开展并发症筛查;开展患者随访、基本治疗及康复治疗;开展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自我健康管理;实施双向转诊。
二级及以上医院负责疾病临床诊断,按照疾病诊疗指南、规范制定个体化、规范化的治疗方案;实施患者年度专科体检,并发症筛查;指导、实施双向转诊;定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质量和医疗效果进行评估。
其中,二级医院负责急症和重症患者的救治,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
三级医院负责疑难复杂和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对二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
三、建立团队签约服务模式签约团队至少包括二级及以上医院专科医师(含相关专业中医类医师,下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含中医类医师,下同)和社区护士等。
签约服务以患者医疗需求为导向,将二级及以上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科与全科、健康管理与疾病诊疗服务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病预防、诊疗、健康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有条件的试点地区,可以在签约团队中增加临床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人员。
结合全科医生制度建设,推广以专科医师、全科医生为核心的团队签约服务。
全科医生代表服务团队与患者签约,将公共卫生服务与日常医疗服务相结合,以患者为中心,按照签约服务内容,与专科医师、其他相关人员共同提供综合、连续、动态的健康管理、疾病诊疗等服务。
绵阳市中医医院分级诊疗工作安排及流程图
绵阳市中医医院分级诊疗工作安排及流程图一、绵阳市中医医院双向转诊流程图
双向转诊单位
联络员登记患者信息、病情、初步分诊,预留挂号单、床位等
门、急诊联络员向转诊单位反馈相关就诊信息
患者持转诊单到甲方医院门诊、急诊登记并领取预留的挂号单就诊预留床位的患者持盖章的转诊单到相关科室
接诊符合双向转诊指征的患者,填写双向转诊单电话联系医院门、急诊联络员
二、不需要履行转诊手续的特殊情况
对于需要特殊陪护才能就医的特殊人群(65岁以上老年人、0-6岁婴幼儿、重度残疾人(注释1)等)、急危重症患者、同类疾病需要再次入院治疗患者、孕产妇、专科疾病患者(注释2)等,可根据病情需要自主选择省内首次就诊医疗机构。
门诊治疗 明确诊断,确定治疗方案,完成门诊治疗 门诊医生填写双向转诊下转单,提出治疗意见及建议上交 需住院患者持双向转诊单及入院证 相关科室联络员协助安排患者住院 患者病情稳定符合转回社区指征 住院医生填写住院小结,提出治疗意见及建议上交 联络员联系双向转诊单位相关科室
三、绵阳市中医医院双向转诊管理组织
1、成立了绵阳市中医医院分级诊疗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办公室设在医务科,负责协调指挥全院分级诊疗工作;
2、在公共服务科下设二级科室双向转诊办公室,由公共服务科主任兼任主任,具体负责全院双向转诊日常工作。
高血压的分级诊疗 ppt课件
高血压的检出
易患人群
(1)正常高值血压人群 (2)超重和肥胖 (3)酗酒 (4)高盐饮食 (5)高血压家族史 (6)年龄≥55岁
ppt课件 6
高血压的检出
易患人群
(1)一般要求每半年测量1次血压 (2)提倡家庭自测血压 (3)利用各种机会性筛查测量血压
ppt课件
7
初次血压升高者的处理
ppt课件 11
血压测量规范
测量方法有三种 1、诊室血压; (诊断标准) 2、家庭自测血压; (提倡,排除白大衣高血压) 3、动态血压; (有条件,发现隐匿性高血压)
ppt课件 12
血压测量规范
1:水银血压计或通过国际标准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 2:袖带气囊至少覆盖80%上臂周径 3:测量前30min避免剧烈活动等;测量5min内安静休息。测量时保持安 静不说话。 4:坐位,上臂裸露,上臂及血压计与心脏齐平。老年人、糖尿病、体 位性低血压者,加测站位血压。 5:袖带下缘应在肘弯上2.5CM,松紧已插入1-2指为准。听诊器放在肱 动脉处。 6:柯氏音:收缩压听第Ⅰ音。舒张压听第Ⅴ音(消失音)。如12岁以 下儿童、妊娠妇女、严重贫血、甲亢、主关、柯氏音不消失,舒张压听 第Ⅳ音(变音)。 7:1min重复测量,一般测3次,至少取2次平均值;如果测量值相差 ppt课件 5mmHg,要求再次测量,取3次平均值。
务培训。
三级医院负责疑难复杂和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对二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 构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
ppt课件 38
谢谢聆听
ppt课件 39
第1次发现血压达到高血压诊断标准
( 1 ) 如 重 度 升 高 ( 即 收 缩 压 ≥ 180 mmHg 和 / 或 舒 张 压 ≥ 110 mmHg ),排除其他干扰因素,并安静休息后,复测 仍重度升高,可诊断为高血压。 ( 2 )如轻、中度升高(即收缩压≥ 140 mmHg 而 <180 mmHg ; 和/ 或 舒张压≥90mmHg 而<110 mmHg )者,建议4 周内再复 测血压2次,均达到高血压诊断标准,则诊断为高血压; (3 )复测血压未达到高血压诊断标准者,则增加血压测量 次数(每 3~6 个月至少测 1 次);对有条件者,进行动态血 压或家庭血压测量。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分级诊疗重点任务及服务流程图
附件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级诊疗重点任务及服务流程图一、建立慢阻肺患者分级诊疗健康档案根据慢阻肺患病率、发病率、就诊率和分级诊疗技术方案,确定适合分级诊疗服务模式的患者数量,评估病情和基本情况。
加强信息系统建设,为适合分级诊疗患者建立联通二级及以上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电子健康档案(含慢阻肺专病信息)。
二、明确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慢阻肺的早期筛查和临床初步诊断;按照上级医院已制定的疾病诊疗方案进行规范诊治,监督患者治疗依从性;建立健康档案和专病档案,做好信息报告工作;实施患者年度常规体检,有条件的可以开展并发症筛查;开展患者随访、基本治疗及康复治疗;开展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自我健康管理;实施双向转诊。
二级及以上医院负责疾病临床诊断,按照疾病诊疗指南与规范,制定个体化、规范化的治疗方案;实施患者年度专科体检,并发症筛查;指导、实施双向转诊;定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质量和医疗效果进行评估。
其中,二级医院负责急症和重症患者的救治,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
三级医院负责疑难复杂和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对二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
三、建立团队签约服务模式签约团队至少包括二级及以上医院专科医师(含相关专业中医类医师,下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含中医类医师,下同)和社区护士等。
签约服务以患者医疗需求为导向,将二级及以上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科与全科、健康管理与疾病诊疗服务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病预防、诊疗、健康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有条件的试点地区,可以在签约团队中增加心理咨询师等人员。
结合全科医生制度建设,推广以专科医师、全科医生为核心的团队签约服务。
全科医生代表服务团队与患者签约,将公共卫生服务与日常医疗服务相结合,以患者为中心,按照签约服务内容,与专科医师、其他相关人员共同提供综合、连续、动态的健康管理、疾病诊疗等服务。
四、明确慢阻肺分级诊疗服务流程(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流程。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分级诊疗重点任务及服务流程图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分级诊疗重点任务及服务流程图(总1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附件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级诊疗重点任务及服务流程图一、建立慢阻肺患者分级诊疗健康档案根据慢阻肺患病率、发病率、就诊率和分级诊疗技术方案,确定适合分级诊疗服务模式的患者数量,评估病情和基本情况。
加强信息系统建设,为适合分级诊疗患者建立联通二级及以上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电子健康档案(含慢阻肺专病信息)。
二、明确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慢阻肺的早期筛查和临床初步诊断;按照上级医院已制定的疾病诊疗方案进行规范诊治,监督患者治疗依从性;建立健康档案和专病档案,做好信息报告工作;实施患者年度常规体检,有条件的可以开展并发症筛查;开展患者随访、基本治疗及康复治疗;开展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自我健康管理;实施双向转诊。
二级及以上医院负责疾病临床诊断,按照疾病诊疗指南与规范,制定个体化、规范化的治疗方案;实施患者年度专科体检,并发症筛查;指导、实施双向转诊;定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质量和医疗效果进行评估。
其中,二级医院负责急症和重症患者的救治,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
三级医院负责疑难复杂和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对二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
三、建立团队签约服务模式签约团队至少包括二级及以上医院专科医师(含相关专业中医类医师,下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含中医类医师,下同)和社区护士等。
签约服务以患者医疗需求为导向,将二级及以上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科与全科、健康管理与疾病诊疗服务紧密结合,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病预防、诊疗、健康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有条件的试点地区,可以在签约团队中增加心理咨询师等人员。
结合全科医生制度建设,推广以专科医师、全科医生为核心的团队签约服务。
2019-2020年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分级诊疗重点任务及服务流程图.doc
附件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级诊疗重点任务及服务流程图一、建立慢阻肺患者分级诊疗健康档案根据慢阻肺患病率、发病率、就诊率和分级诊疗技术方案,确定适合分级诊疗服务模式的患者数量,评估病情和基本情况。
加强信息系统建设,为适合分级诊疗患者建立联通二级及以上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电子健康档案(含慢阻肺专病信息)。
二、明确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慢阻肺的早期筛查和临床初步诊断;按照上级医院已制定的疾病诊疗方案进行规范诊治,监督患者治疗依从性;建立健康档案和专病档案,做好信息报告工作;实施患者年度常规体检,有条件的可以开展并发症筛查;开展患者随访、基本治疗及康复治疗;开展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自我健康管理;实施双向转诊。
二级及以上医院负责疾病临床诊断,按照疾病诊疗指南与规范,制定个体化、规范化的治疗方案;实施患者年度专科体检,并发症筛查;指导、实施双向转诊;定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质量和医疗效果进行评估。
其中,二级医院负责急症和重症患者的救治,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
三级医院负责疑难复杂和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对二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
三、建立团队签约服务模式签约团队至少包括二级及以上医院专科医师(含相关专业中医类医师,下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含中医类医师,下同)和社区护士等。
签约服务以患者医疗需求为导向,将二级及以上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科与全科、健康管理与疾病诊疗服务紧密结合,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病预防、诊疗、健康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有条件的试点地区,可以在签约团队中增加心理咨询师等人员。
结合全科医生制度建设,推广以专科医师、全科医生为核心的团队签约服务。
全科医生代表服务团队与患者签约,将公共卫生服务与日常医疗服务相结合,以患者为中心,按照签约服务内容,与专科医师、其他相关人员共同提供综合、连续、动态的健康管理、疾病诊疗等服务。
分级诊疗ppt课件
➢ 我国围绝经期女性人数众多,激素治疗率低 ➢ 围绝经期疾病危害严重 ➢ 围绝经期门诊有利于提供患者依从性 ➢ 围绝经期门诊有利于满足患教需求 ➢ 围绝经期门诊有利于开展临床研究
12
精选ppt课件
我国围绝经期女性人数仍在不断增加
➢ 据2000年中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我国围绝经期女性超过1 亿
➢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中国2010年有1.6亿绝经妇女,到 2030年这一数字将增长为2.8亿。至少60%有或多或少、或 轻或重的绝经相关症状。
20
17
医院数(个) 17
15
12
10
无专病门诊 有专病门诊
5
1
0 1-20 21-40 41-60 60以上
一项调查显示,当前医疗机构开设专病门诊的数量及规模均存在较大差距
周凌明:综合性医院专病门诊层级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12:7-8 5
精选ppt课件
当前我国专病门诊的现状——功能定位模糊
45%
45%
42%
60%
40%
50%
35%
33%
30%
40%
25%
25%
30%
20%
20%
15%
10%
10% 0%
5%
0%
南部
西部
中部
北部
图1 1999年美国绝经女性HRT使用情况
16
图2 2012年美国绝经女性HRT使用情况
精选ppt课件
建立围绝经期门诊的重要性
➢ 我国围绝经期女性人数众多,激素治疗率低 ➢ 围绝经期疾病危害严重 ➢ 围绝经期门诊有利于提供患者依从性 ➢ 围绝经期门诊有利于满足患教需求 ➢ 围绝经期门诊有利于开展临床研究
分级诊疗ppt课件
建立统一的电子病历系统,实现患者 信息的共享和传递,提高诊疗效率。
开发移动医疗应用,方便患者随时随 地获取医疗服务,提高医疗服务可及 性。
健康信息平台
建立区域健康信息平台,整合各类健 康数据,为疾病预防和控制提供支持 。
04
分级诊疗的效果评价
分级诊疗的效果指标
诊疗效率指标
衡量分级诊疗体系中各级医 疗机构的工作效率和诊疗质 量,包括平均住院时间、平 均处方费用等。
能够提高其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进一步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分级诊疗的背景
总结词
分级诊疗制度的提出和实施,是基于我国医疗资源分 布不均、医疗服务效率低下等问题的现实背景。
详细描述
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现象较为突出,大医院拥有 丰富的医疗资源和优秀的技术人才,而基层医疗机构 则相对薄弱。这导致许多患者盲目涌向大医院,不仅 加剧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使得基层医疗机构 得不到有效利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提出了分 级诊疗制度,旨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 效率和质量。
提升患者满意度
通过优化就诊流程、提高医生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等措施 ,分级诊疗能提升患者满意度,增强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 和忠诚度。
促进资源合理利用
分级诊疗能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高床位使用率和设备配 置效率,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和过度集中,促进医疗服务 的公平可及。
05
分级诊疗的挑战与对策
分级诊疗面临的挑战
分级诊疗的未来发展方向
智能化医疗服务
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 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推
动分级诊疗的智能化发展。
跨区域医疗联合体
通过建立跨区域的医疗联合体, 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提升分级诊疗的整体效果。
来了!急诊预检分诊分级标准(2018年版)
来了!急诊预检分诊分级标准(2018年版)图文综合自网络急诊预检分诊是急诊就诊的首要环节,安全有效的急诊预检分诊可准确识别急危重症患者,确保患者安全,提高急诊运行效率。
《急诊预检分诊专家共识》从分诊原则、预检分级标准、分级分区管理、分诊人员岗位设置、紧急时限性疾病患者分诊流程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提高我国急诊分诊水平,保证急诊患者安全、及时、有序就诊。
下面主要介绍该专家共识中的急诊预检分诊分级标准。
预检分诊级别本标准按病情危急程度分为四级,每位患者的分诊级别不是固定不变的,分诊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尽早发现影响临床结局的指标,并有权限及时调整患者的分诊级别和相应的诊疗流程。
Ⅰ级为急危患者,需要立即得到救治。
急危患者是指正在或即将发生生命威胁或病情恶化,需要立即进行积极干预。
Ⅱ级为急重患者,往往评估与救治同时进行。
急重患者是指病情危重或迅速恶化,如不能进行即刻治疗则危及生命或造成严重的器官功能衰竭,或短时间内进行治疗可对预后产生重大影响。
Ⅲ级为急症患者,需要在短时间内得到救治。
急症患者存在潜在的生命威胁,如短时间内不进行干预,病情可能进展至威胁生命或产生十分不利的结局。
Ⅳ级为亚急症或非急症患者。
亚急症患者存在潜在的严重性,此级别患者到达急诊一段时间内如未给予治疗,患者情况可能会恶化或出现不利的结局,或症状加重及持续时间延长;非急症患者具有慢性或非常轻微的症状,即便等待较长时间再进行治疗也不会对结局产生大的影响。
急诊预检分诊分级标准(2018年版)Ⅰ级☑患者特征:急危☑级别描述:正在或即将发生的生命威胁或病情恶化,需要立即进行积极干预☑客观评估指标:心率>180 次/min 或<40 次/min;收缩压<70 mmHg/急性血压降低,较平素血压低30~60 mmHg;SpO2<80% 且呼吸急促(经吸氧不能改善,既往无COPD 病史);腋温>41℃;POCT 指标;血糖<3.33 mmol/L;血钾>7.0 mmol/L ☑人工评定指标:心博/ 呼吸停止或节律不稳定;气道不能维持;休克;明确心肌梗死;急性意识障碍/无反应或仅有疼痛刺激反应(GCS<9);癫痫持续状态;复合伤(需要快速团队应对);急性药物过量;严重的精神行为异常,正在进行的自伤或他伤行为,需立即药物控制者;严重休克的儿童/婴儿;小儿惊厥等☑响应程序:立即进行评估和救治,安排患者进入复苏区☑标识颜色:红色Ⅱ级☑患者特征:急重☑级别描述:病情危重或迅速恶化,如短时间内不能进行治疗则危及生命或造成严重的器官功能衰竭;或者短时间内进行治疗可对预后产生重大影响,比如溶栓、解毒等☑客观评估指标:心率:150~180 次/min或40~50 次/min;收缩压:>200 mmHg或70~80 mmHg;SpO2:80%~90% 且呼吸急促(经吸氧不能改善);发热伴粒细胞减少;POCT 指标;ECG 提示急性心肌梗死☑人工评定指标:气道风险: 严重呼吸困难/气道不能保护;循环障碍,皮肤湿冷花斑,灌注差/怀疑脓毒症;昏睡(强烈刺激下有防御反应);急性脑卒中;类似心脏因素的胸痛;不明原因的严重疼痛伴大汗(脐以上);胸腹疼痛,已有证据表明或高度怀疑以下疾病:急性心梗、急性肺栓塞、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急性心肌炎/ 心包炎、心包积液、异位妊娠、消化道穿孔、睾丸扭转;所有原因所致严重疼痛(7~10 分);活动性或严重失血;严重的局部创伤-大的骨折、截肢;过量接触或摄入药物、毒物、化学物质、放射物质等;严重的精神行为异常(暴力或攻击),直接威胁自身或他人, 需要被约束☑响应程序:立即监护生命体征,10min 内得到救治,安排患者进入抢救区☑标识颜色:橙色Ⅲ级☑患者特征:急症☑级别描述:存在潜在的生命威胁,如短时间内不进行干预,病情可进展至威胁生命或产生十分不利的结局☑客观评估指标:心率:100~150 次/min 或50~55 次/min;收缩压180~200mmH g 或80 ~ 90mmHg;SpO2: 90%~94% 且呼吸急促(经吸氧不能改善)☑人工评定指标:急性哮喘,但血压、脉搏稳定;嗜睡(可唤醒,无刺激情况下转入睡眠);间断癫痫发作;中等程度的非心源性胸痛;中等程度或年龄>65 岁无高危因素的腹痛;任何原因出现的中重度疼痛,需要止疼(4~6 分);任何原因导致的中度失血;头外伤;中等程度外伤,肢体感觉运动异常;持续呕吐/脱水;精神行为异常:有自残风险/急性精神错乱或思维混乱/焦虑/抑郁/潜在的攻击性;稳定的新生儿☑响应程序:优先诊治,安排患者在优先诊疗区候诊,30min 内接诊;若候诊时间大于30 min,需再次评估☑标识颜色:黄色Ⅳ级☑患者特征:亚急症☑级别描述:存在潜在的严重性,如患者一定时间内没有给予治疗,患者情况可能会恶化或出现不利的结局;以及症状将会加重或持续时间延长☑客观评估指标:生命体征平稳☑人工评定指标:吸入异物,无呼吸困难;吞咽困难,无呼吸困难;呕吐或腹泻,无脱水;中等程度疼痛,有一些危险特征;无肋骨疼痛或呼吸困难的胸部损伤;非特异性轻度腹痛;轻微出血;轻微头部损伤,无意识丧失;小的肢体创伤,生命体征正常,轻中度疼痛;关节热胀,轻度肿痛;精神行为异常,但对自身或他人无直接威胁☑响应程序:顺序就诊,60 min 内得到接诊;若候诊时间大于60min,需再次评估☑标识颜色:绿色Ⅳ级☑患者特征:非急症☑级别描述:慢性或非常轻微的症状,即便等待一段时间再进行治疗也不会对结局产生大的影响☑客观评估指标:生命体征平稳☑人工评定指标:病情稳定,症状轻微;低危病史且目前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无危险特征的微疼痛;微小伤口-不需要缝合的小的擦伤、裂伤;熟悉的有慢性症状患者;轻微的精神行为异常;稳定恢复期或无症状患者复诊/仅开药;仅开具医疗证明☑响应程序:顺序就诊,除非病情变化,否则候诊时间较长(2~4 h);若候诊时间大于4 h,可再次评估☑标识颜色:绿色。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分级诊疗18个常见病分级诊疗流程(2019年版)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分级诊疗常见病分级诊疗流程(18个)目录一、脑梗死 (2)二、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 (3)三、糖尿病 (4)四、高血压 (9)五、癫痫 (10)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12)七、冠心病 (14)八、泌尿系结石 (15)九、支气管炎 (17)十、腰椎间盘突出症 (24)十一、慢性肾病,肾功能不全(成人) (25)十二、肝和肝内胆管肿瘤 (40)十三、子宫平滑肌瘤 (41)十四、消化性溃疡 (42)十五、乳腺疾病 (43)十六、肠梗阻 (44)十七、甲状腺癌 (45)十八、地中海贫血 (48)一、脑梗死TIA/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为局部性缺血造成的短暂性脑或视网膜神经功能缺陷,临床表现为缺血部位的相应症状和体征,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为数分钟至1小时;可反复发作;无任何急性梗死的证据发现。
脑梗死TIA 不是良性疾病,它预示患者处于发生脑梗死的高度危险中,应予积极处理,以减少发生脑梗死的机率。
脑梗死是指脑部供血中断,又无充分侧支循环代偿供血时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产生的神经系统症候群,不包括全脑性缺血和缺氧性坏死,如窒息和心跳、呼吸暂停引起的全脑病损。
根据上述定义,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一级医院疑诊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应优先就近转卒中急救地图中的卒中定点救治医院。
二级医院1.脑血管病初步诊断;2.二级预防治疗方案的调整;3.定期随访及评估的患者;4.急性期TIA/脑梗死患者;5.应进行血管评估,应尽量查明病因及发病机制;6.符合以下条件患者,转诊至三级医院:(1)不能进行血管评估,病因及发病机制诊断不明的患者;(2)无条件进行溶栓或血管内治疗;(3)有严重合并症,当地医院无法良好控制,病情许可时。
三级医院1.脑血管病初步诊断;2.二级预防治疗方案的调整;3.定期随访及评估的患者;4.急性期TIA/脑梗死(初发与复发)患者;5.未进行血管评估,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的患者;6.需要进行血管介入检查或治疗患者;7.门诊治疗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8.原有疾病基础上再次加重,需重新评估的患者;9.符合以下条件患者,可转下级医院:(1)已明确病因及发病机制诊断,病情稳定的患者;(2)生命体征稳定,无严重合并症的患者;(3)有合并症,甚至需要长期高级生命支持患者,但生命体征相对稳定,下级医院具有生命支持条件,需要长期康复的患者。
分级诊疗病种参考标准
准
乡级疾病名称 慢性扁桃体炎(非手术) 急性肠炎 小儿支气管炎 阑尾炎(非手术) 慢性胃炎 前列腺增生症(非手术) 腰肌劳损 疱疹性咽炎 上呼吸道感染 小儿支气管肺炎 急性扁桃体炎 慢性胆囊炎 附件炎 骨性关节炎(非手术) 风湿性关节炎 腰椎间盘突出(非手术) 化脓性中耳炎 鼻窦炎 慢性阻塞性肺病(签延期) 盆腔炎 高血压病 锁骨骨折(非手术) 颈椎病 肩周炎 慢性支气管炎 宫颈炎 淋巴结炎 脑梗塞恢复期 胆结石(非手术) 前列腺炎 脑神经衰弱 结膜炎 软组织损伤合并轻度感染 急性胃炎 慢性肠炎 牙周脓肿 下尿路感染 营养不良性贫血(轻度) 细菌性痢疾 功能性子宫出血(非手术) 上下肢骨折(非手术) 输尿管结石(非手术) 急性乳腺炎 痔疮(非手术) 急性支气管炎 梅尼埃病 带状疱疹 更年期综合症 腹泻病
良性甲状腺瘤(手术)
腕管综合征 四肢骨折
腰椎骨折(重症除外)
溃疡性结肠炎 肛瘘 肛周脓肿(非手术) 肛周脓肿(手术) 胆囊息肉(手术) 婴幼儿腹泻病 胆囊结石(非手术) 胆囊结石(手术) 病毒性心肌炎 高血压病(2.3级) 动脉粥样硬化 冠心病(非介入治疗) 高血压性心脏病 肺源性心脏病
心肌病(再同步化治疗除外)
阑尾炎及周围脓肿(非手术) 阑尾炎及周围脓肿(手术)
病
种
参
考
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分 级 诊 疗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县级疾病名称 上呼吸道感染(儿科) 小儿支气管肺炎 鼻窦炎(非手术) 鼻窦炎(手术) 大叶性肺炎 鼻出血 鼻中隔偏曲(手术) 支气管哮喘(持续状态除外) 支气管扩张 间质性肺炎 肺脓疡 脓胸 血气胸 结核性胸膜炎 新生儿窒息 上消化道出血 肝硬化(失代偿期除外除外) 病毒性肝炎 返流性食管炎 胃息肉(手术) 急性胰腺炎(水肿型)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空腔脏器穿孔 慢性萎缩性胃炎 急性肠炎(重症) 急性细菌性痢疾 肠梗阻 脾破裂 腹膜炎 腹腔脓肿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级诊疗技术方案
附件5县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级诊疗技术方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是最常见地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高,疾病负担重,对我国居民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实践证明,慢阻肺是可以预防与治疗地疾病。
对慢阻肺患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定期监测与长期管理,可以减缓肺功能下降,减轻呼吸道症状,减少急性加重发生率。
本方案地制定,有助于各县域医疗机构落实自身功能定位,对改善患者地生存质量,提高一体化医疗服务质量有着积极地作用。
一,县域不同医疗机构功能定位(一)村卫生室。
负责慢阻肺高危人群地早期筛查,患者定期随访;向上转诊可疑慢阻肺患者;接收上级医院向下转诊地慢阻肺患者,开展患者随访,基本治疗及康复治疗;监督患者治疗依从性;早期识别与初步评估慢阻肺急性加重,有条件地可以对轻度急性加重患者开展雾化吸入治疗;开展健康教育,指导与监督患者戒烟与正确使用吸入装置;有条件地村卫生室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与中医药早期干预工作。
(二)乡镇卫生院。
负责慢阻肺高危人群地早期筛查,患者定期随访;开展便携肺功能检测(有条件地可开展支气管舒张试验)与胸部影像学检查,筛查或初步诊断慢阻肺;按照上级医院已制定地疾病诊疗方案进行规范诊治;识别,诊断与评估慢阻肺急性加重;处理轻中度急性加重患者,开展雾化治疗,氧疗等;向上转诊急危重症患者;实施患者年度常规体检,有条件地可以开展合并症筛查。
向下转诊治疗方案明确地稳定期慢阻肺患者;负责中医诊断治疗,随访评估与村级医疗机构中医药健康教育培训。
(三)县级医院。
开展肺通气功能,支气管舒张试验,弥散功能等检查与胸部影像学检查,负责确诊慢阻肺;按照疾病诊疗指南与规范制定个体化,规范化地治疗方案;有中医药服务能力地医院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规范化地中西医治疗方案;实施患者年度专科体检,合并症筛查;指导,实施双向转诊;急危重症患者地救治;定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质量与医疗效果进行评估,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技术指导与业务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