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第1阶段测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一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教育社会学》第一章至第四章(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格1分,共计15分)
1.将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2.教育社会学事实学科论强调教育社会学的,关心这门学科的科学价值,进行判断。
3.在学术界,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奠基人。
4.美国功能主义教育社会学派的头号代表人是。
5.当代教育社会学在“取向修正时期”出现了两个主要倾向:第一是;第二是。6.农业社会背景下,教育的主要承担现存的不平等生产关系以及相应的整个社会关系的。
7.和是“后喻型”文化结构得以延续的两个关键条件。
8.教育机会均等可区分出三种意义上的均等,一是“起点均等”,二是“”,三是“”。
9.阶段的就学机会,是反映教育机会享有状况的最基本的指标。
10.就教育机会问题来说,地区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
;二是。
二、判断题(仅需要判断正误,无须说明理由;每题2分,共计10分)
1.教育社会学就是研究一般的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
2.典型的教育社会学研究一定是定量研究。
3.农业社会的教育系统主要担负的是“社会防范职能”。
4.后工业社会国家赋予教育以“社会更新职能”。
5.文化阶层差异对教育的影响具有波动性和随机性特点。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计15分)
1.教育社会学
2.狭义文化
3.“前喻文化”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
1.简述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2.简述工业社会与农业社会教育的重要区别。
3.地区间教育机会状况失衡的主要表现。
4.简述学校传递能力遭受的挑战。
五、论述题(不仅要陈述核心观点,还需要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阐释;20分)
1.比较分析“后喻型”文化结构与“前喻型”文化结构的区别以及对教育取向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相互关系说”
2.客观性,事实
3.涂尔干
4.帕森斯
5.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并存
6.再生产职能
7.缺少疑问;缺少觉悟
8.过程均等;结果均等
9.义务教育
10.地区的经济实力及其教育投入;群众的经济收入及其家庭教育支出
二、判断题
1.错2.错3.对4.对5.错
三、名词解释
1.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2.狭义文化指生活于一定的文化共同体中的人们长期积淀而成的一套文化心理系统,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审美情趣等,而价值观念的系统是其核心。
3.是与后喻文化相对的一个文化概念,指的是以开拓未来为使命的文化的类型。
四、简答题
1.第一,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第二,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
第三,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2.首先,在精英培养职能上,工业社会中的教育在制度上逐步开放了其培养对象的范围,直至最终面向社会所有阶层的子女,即从农业社会中的消极的封闭式的“社会保举”,逐渐转变为积极的开放式的“社会筛选”。
其次,与农业社会不同的是,工业社会中的庶民教化已不再是与劳动力再生产几无干系的一种“纯教化”活动,而是与劳动力的专门培养与培训紧密结合起来了。
3.地区间教育机会状况失衡,首先表现为就学机会实际享有的失衡上;其次表现在儿童入学后所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上,如教育经费、教学仪器、师资质量等。
4.学校的传递能力首先遇到的是家庭的挑战。随着家长受教育程度的逐步提高,大部分家长对学校教育不再怀有顶礼膜拜之情,而且多少扮演起评价者、参与者乃至替代者的角色。事实上,即便是学校,对于家长的日益增强的传递能力也是持肯定态度的。
学校在传递能力上面临真正严重挑战的是大众传播媒介,其主要原因在于大众传媒比学校中的文化传递往往更具有吸引力。随着大众传媒的传播速度日益迅捷、传播内容日益丰富、传播手段日益多样,其对于学生的魅力更是有增无减。
五、论述题
1.“后喻型”文化对变化缺乏认识,对现存生活方式所有方面的普遍正确性予以持久的、无可置疑的认同。缺少疑问、缺少觉悟是这种文化得以延续的两个关键条件。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就十分强调稳定,贬抑变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注重“天道”与“人道”的和谐。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上下长幼有序、尊卑贵贱有别的伦理道德规范。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全力搭建的是个体社会一体化结构。
中国传统教育的取向表现出明显的封闭性,形成了师授学承的教育模式。
第一,师生关系的不平等。
第二,以传授为主。
第三,考核以掌握为标准。
培养的是“积累型”、“继承型”的人才;极大压抑个性。
“前喻型”文化结构中代表未来的是孩子;年轻人按照自己的首创精神自由行动;人们乐
于接受各种相互冲突的观点,而不是正统观念。
教育取向显示出“开放性”总体特征,“师导生创”的教育模式:
第一,师生之间无论在人身还是在思想观点上都不存在明显的管束与依附的关系。
第二,师主要扮演启发者、引导者和协助者的角色。
第三,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理性精神和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