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_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2(差分方程_脉冲传递函数)

合集下载

计算机控制系统-第三章资料

计算机控制系统-第三章资料
12
3.2 Z变换
Z变换的定义 Z变换的性质和定理
求Z变换的方法
13
3.2.1 Z变换的定义
f(t)的采样信号 f *(t) f (kT ) (t kT ) k 0
拉氏变换
F*(s) f (kT )ekTs k 0
在拉氏变换中引入新复变量
从而有
z eTs
F
(z)
F*(s)
|
初始条件为y[0]=0, r[n]=1. 解: y[n] =0.6y[n-1]+r[n]
n=1, y[1]= 0.6y[0]+r[1]=1 n=2 , y[2]= 0.6y[1]+r[2]=1.6 n=3 , y[3]= 0.6y[2]+r[3]=1.96 ……
10
练习:
已知离散系统的差分方程 y[n]-2y[n-1]=r(k)
重根
y f [k] l11k k m1 l21k k m2 lm1k
l k
m1 m1
lN Nk
4
2. 差分方程的求解
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包括经典法、迭代法、z变换法 ✓差分方程的经典解法 (2)非齐次方程的一个特解yp[k]
输入函数r[n]形式
特解形式
λn (指数 函数)
nm(多项式) λ不是方程的特征根 单根
(2)时移性质
左位移定理(超前定理):Z
[x[n
n0 ]]
z n0
X
(z)
n0 1
zk
x[k ]
k 0
右位移定理(延迟定理): Z [x[n n0 ]] zn0 X (z)
6
例 3.1
求解差分方程 y[n]+3y[n-1]+2y[n-2]=2nu[n]

计算机控制系统-第三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第三章

G ( z ) g (kT ) z k
k 0

当系统的传递函数G(s)已知时,可按下列步骤求取 脉冲传递函数G(z)。 用逆拉氏变换求脉冲过渡函数g(t)=L 将g(t)按采样周期离散化得g(kT) 根据上式求得脉冲传递函数G(z)
15
-1[G(s)]
3. 脉冲传递函数与差分方程
根据z变换及逆z变换的性质,脉冲传递函数与差分 方程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典型的线性离散系统的差分方 程可以写成
y (k ) b j r (k j ) a j y (k j )
j 0 j 1
n
n
在系统初始条件为零的情况下,对上式求z变换
Y ( z ) b j R( z ) z a j Y ( z ) z j
图3.7 输入处无采样开关
20
5. 闭环脉冲传递函数
由于采样开关的配置不同,因此闭环离散系统没有 统一的结构形式 。 闭环脉冲传递函数的分析方法与开环脉冲传递函数类似。 例3.11
图 3.8 闭环离散系统常见结构形式
21
G( z) Y ( z) R( z ) y (kT ) z k
k 0
r (kT ) z k
k 0
图3.3 开环离散系统
14
2. 脉冲传递函数的求法
脉冲传递函数的含义是:系统脉冲传递函数G(z)就 是系统单位脉冲响应g(t)的采样值g*(t)的z变换。即用下式 表示
差分方程的求解
2
1. 差分方程的一般概念
一般情况下,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的输入r为一序列,用
r=r(k)={r(0),r(1),r(2),…} 来表示;输出y也是一序列,用 y=y(k)={y(0),y(1),y(2),…} 来表示。则系统的输入与输出之间可以用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来 描述,即

第三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2差分方程

第三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2差分方程
与输入开关同步的采样开关,如图 3.2(b)所示,这样系统变成了 离散系统。
脉冲传递函数 G(z) 的求法:
·对 G(s) 做拉氏反变换 g(t) ? L?1?G(s)?,求得脉冲响应。
·对 g(t) 响应)。
采样,求得采样信号 g*(t) (离散系统脉冲 ? g * (t ) ? ? g ( kT )? (t ? kT ) k?0
(1)迭代法 若看作数学问题求解,需考虑初始条件。 例3.8 已知差分方程为
y(k) ? y(k ?1)? r(k) ? 2r(k ? 2)
设初始条件 y(0) ? 2 ,求 y(k) 。 解: 将差分方程式写成递推形式
y(k) ? r(k) ? 2r(k? 2)? y(k?1)
令 k?1 ,则 y(1)? r(1)? 2r(?1)? y(0)
·对采样信号 g*(t) 进行拉氏变换,得 G(z)
?
G (z) ? L?g * (t)?? ? g (kT )z? k k? ? 0
G ( z) ? Z ?g (t ) ?? ? g ( kT ) z ? k k?0
G ( z ) ? Z ?G ( s ) ?
以上3式均可通用。
2、差分方程与脉冲传递函数 已知差分方程为
如果差分方程为
y(k) ? a1y(k ? 1) ? ???? an y(k ? n) ? b0r (k) ? b1r (k ? 1)? ??? bmr (k ? m)
n
m
y(k) ? ? ai y(k ? i) ? ? b jr (k ? j)
i?1
j?0
n
m
? ? Y(z) ? ai z?iY(z) ? b j z? jR(z)
i?1
j? 0

计算机控制系统数学描述资料

计算机控制系统数学描述资料
10
、 一 Z变换的定义
z变换与z反变换
f(t)
采样
f * ( t ) f ( kT ) ( t kT )
k 0
离散Laplace变换
F * ( s ) L[ f *( t )] f ( kT )ekTs k 0
由此可看出 F(z) 是关于复变量z 的幂级数 。
令 z eTs
F( z ) f ( kT )zk
k 0
11
Z变换的物理意义
f *(t) f (0) f (T) (t T) f (2T) (t 2T) ... f (kT) (t kT) ...
F( z ) f (0 ) f (T )z1 f ( 2T )z2 ... f ( kT )zk ...
f *(t )
... ...
t
R(s)
G1(s)
b(t)
T D*(s)
G2(s)
H(s)
T C*(s)
c (t)
34
采样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闭环系统脉冲传递函数的简易计算方法
如果系统从输入信号进入反馈回路后,至回路输
出节点前,至少有一个真实的采样开关,这时可用简 易法计算系统闭环脉冲传递函数。步骤如下:
1)将离散系统中的采样开关去掉,求出对应连续系 统的输出表达式;
1、香农采样定理
为了能不失真的从离散信号中恢复原有的连续
信号,采样频率必须大于等于原连续信号所含最
高频率的两倍,即
s
2
T
2max

T 2
2 max
5
信号的采样与复现
2、保持器
保持器是将采样信号转换成连续信号的装置。
理想滤波器的滤波特性为
G( j)

计算机控制系统第三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第三章

T
2
T 2
k
(t)e jk (2t /T )dt

1 T
[e
] jk (2 t /T ) t0

1 T
(t kT ) 1 e j(2k /T )t
k 0
T k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0
3.1.1 采样过程数学描述及特性
采样信号为
f *(t) f (t) (t kT ) f (t) 1 e j(2k/T )t
图2-6 m >s /2时 频谱响应产生混叠
(s m )
17
3.1.1 采样过程数学描述及特性
例3-2 两个频率为f1=1/8Hz 、f2=7/8Hz的余弦信号被采 样频率为fs=1Hz的采样开关采样。试研究其频谱及时 域特性。
连续余弦信号的频谱为位于相应频率处的脉冲,如图 (a)、 (c) 所示。
s 1 jms 为F*(s)极点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4
3.1.1 采样过程数学描述及特性
4 理想采样信号的频域描述 1) 理想采样信号的频谱
F * (s)

1 T
n
F
(s

jns
)
s=j
F*( j)

1 T
n
F ( j

jns )
•幅频谱的计算
F*(j)
Y * (s) [E* (s)G(s)]*
E* (s)[G(s)]* E* (s)G(s)*
Y * (s) [E* (s)G(s)]*
该特性在讨论离散系统 方块图简化时将非常有 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图2-4 F*(s) 的零-极点分布

《计算机控制技术》教学大纲

《计算机控制技术》教学大纲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标准(执笔人:韦庆审阅学院: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课程编号:0811305英文名称:Computer Control Techniques预修课程: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B、自动控制原理B、现代控制理论学时安排:36学时,其中讲授32学时,实践4学时。

学分:2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地位本课程作为《自动控制理论》的后续课程,是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和仿真工程专业本科学员理解和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的技术基础课。

(二)课程基本理念本课程作为一门理论与工程实践结合紧密的技术基础课,结合自动控制原理技术、微机接口技术,以学员掌握现代化武器装备为目的。

本课程既注重理论教学,也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实践教学环节,使学员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了解相关实际系统组成,综合培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控制原理和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两大部分。

在学员理解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基础上,计算机控制原理部分主要介绍了离散系统的数学分析基础、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离散系统控制器的分析设计方法等内容;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部分结合实际的项目案例,重点介绍了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设计方法和步骤、计算机控制原理技术的应用等内容。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员应该了解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理解计算机控制系统所涉及的采样理论,掌握离散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判断方法,掌握离散控制系统模拟化、数字化设计的理论及方法,掌握一定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际系统的演示教学,学员应了解工程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步骤和过程,增强积极参与我军高技术武器装备建设的信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员应能够提高对计算机控制技术在高技术武器装备中应用的认同感,激发对自动化武器装备技术的求知欲,关注高技术武器装备技术的新发展,增强提高我军高技术武器水平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计算机控制系统---第三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第三章

的z变换。
解:
另一种由F(s) 求取F(z) 的方法是留数计算方法。本书对此不予讨论
利用MATLAB软件中的符号语言工具箱进行F(s)部分 分式展开
已知
,通过部分分式展开法求F(z) 。
MATLAB程序:
F=sym(′(s+2)/(s*(s+1)^2*(s+3))′); %传递函数F(s)进行符号定义
即得到
3.4.4 干扰作用时闭环系统的输出
根据线性系统叠加定理,可分别计算指令信号和干扰信号作用下的输出响应。
G(z)
Z
1
esT s
G1(s)G2 (s)
R(s)单独作用时的 系统输出[N(s)=0]
干扰单独作用时的 系统输出[R(s)=0]
共同作用时的系 统输出
图3-13 有干扰时的计算机控制系统
图3-10采样控制系统典型结构
一般系统输出z变换可按以下公式直接给出:
C(z)
前向通道所有独立环节z变换的乘积 1闭环回路中所有独立环节z变换的乘积
3.4.3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闭环脉冲传递函 数
1. 数字部分的脉冲传递函数
控制算法,通常有以下两种形式:
差分方程
脉冲传递函数D(z)
(z变换法)
连续传递函数
2. 由脉冲传递函数求差分方程
z反变换
z反变换
3.4.1 环节串联连接的等效变换
1. 采样系统中连续部分的结构形式
并不是所有结构都能写出环节的脉冲传递函数
3.4.1 环节串联连接的等效变换
2. 串联环节的脉冲传递函数
3.4.1 环节串联连接的等效变换
3. 并联环节的脉冲传递函数
根据叠加定理有:

计算机控制第三章

计算机控制第三章

的映射关系。
一般地,令s= σ+jw,利用 z=eTs=eσTejwT,有:
z e e
Ts
( j )T
re
jT
对应z的模为:r=|z|=eσT,相角∠z=2kπ+ωT;
σ<0时,r<1;σ=0时,r=1。
第二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模型 第三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构成
得到如下映射关系:
1. s平面的右半平面映射到z平面单位圆外;
对之采样,并取拉斯变换
H (s, ) L h(kt T ) (t kT ) h(kt T )ekTs k 0 k 0
第二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模型 第三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构成
令z= eTs,取Z变换,上式为
H ( z, ) h(kt T ) z k Z H ( s)e Ts
第二步:对h(t)采样
h(kT ) 1(kT ) 1(kT T ) eakT ea( kT T )
第三步:对上式取Z变换
1 e aT H ( z ) Z h(kT ) z e aT
第二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模型 第三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构成
z 1 z 1 H ( z ) Z h(kT ) aT z 1 z 1 z e z e aT 1 e aT z e aT
传递函数H(z)所有极点都落在z平面单位圆内。
Z不同极点对应的输出响应脉冲序列
第二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构成
三、极点pl在z平面位置与对应分量的瞬态响应序列的关 系如下: 1)实轴上的单极点
若pl为实数,则上式对
应的瞬态分量为
cz ytl (k ) Z 1 l cl plk z pl

求下列各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或输出的z变换

求下列各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或输出的z变换
第三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数学基础
3.1 差分方程
3.2 z变换
3.3 逆z变换
3.4 脉冲传递函数
1
3.1 差分方程
在连续系统中,表示输出和输入信号关系 的数学模型用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来描述;在 离散系统中,则用差分方程、脉冲传递函数和 离散状态空间表达式三种方式来描述。
差分方程的一般概念
11
3. 留数计算法
实际遇到的z变换式F(z),除了有理分式外,也可 能有超越函数,此时用留数法求逆z变换比较合适。当 然,这种方法对有理分式也适用。 设已知 z 变换函数 F(z) ,则可证明 F(z) 的逆 z 变换 f(kT)值,可由下式计算
f (kT ) Re s[ F ( z ) z k 1 ] z pi
差分方程的求解
2
1. 差分方程的一般概念
一般情况下,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的输入r为一序列,用
r=r(k)={r(0),r(1),r(2),…} 来表示;输出y也是一序列,用 y=y(k)={y(0),y(1),y(2),…} 来表示。则系统的输入与输出之间可以用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来 描述,即
y ( k n) a j y ( k n j ) b j r ( k n j )
z
7
z变换的性质和定理
z 1 lim f (t ) lim ( ) F ( z ) lim (1 z 1 ) F ( z ) 终值定理 t z 1 z 1 z dF ( z ) z变换的微分 Z [tf (t )] Tz dz F ( z) f (t ) f (t ) z变换的积分 Z [ ] dz lim 0 t 0 t Tz t
卷积定理 设 则 比例尺变化

第三章_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2(差分方程_脉冲传递函数)

第三章_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2(差分方程_脉冲传递函数)

对第1种情况:
Y1 ( z ) R( z )G1 ( z ) Y ( z ) Y1 ( z )G2 ( z ) Y ( z) R( z)G1 ( z)G2 ( z)
Y1 (s) G1 (s) R( z ) Y (s) Y1 ( z) G2 ( s) Y1* (s) R( z )G1* (s) * * Y (s) Y1 ( z) G2 ( s)
y (k ) ai y (k i ) b j r (k j )
i 1 n j 0 n m
Y ( z ) ai z iY ( z ) b j z j R( z )
i 1 j 0
m
Y ( z) G( z) R( z )

m
1 ai z i
1 eTs G p (s) 1 G ( z ) Z G ( s ) Z G p (s) (1 z ) Z s s
什么是零阶保持环节?即保持一个采样周期的采样信号, 如图3.6所示。
us (t )
T
o
t
o
t
us (t T )
§3.2 差分方程
连续系统的动态过程,用微分方程来描述; 离散系统的动态过程,用差分方程来描述。
1、差分方程的一般形式 系统的输出Z传递函数与系统输入Z传递函数之比,当初 始条件为零时,称为系统的Z传递函数。一般可表示为
Y ( z ) b0 b1 z 1 b1 z 2 bm z m R( z ) 1 a1 z 1 a2 z 2 an z n
y(k ) y(k 1) r (k ) 2r (k 2)
设初始条件 y(0) 2 ,求

3第三章Z变换1gxs

3第三章Z变换1gxs
1 z Z [ I ( t )] = = −1 1− z z −1
7
求取衰减的指数函数的Z变换 例2. 求取衰减的指数函数的 变换 指数函数e 解:指数函数 -at(a﹥0)在各采样时刻的值 ﹥ ) 为e-anT(n=0, 1, 2……) )
Z[e -at ] = 1 + e -aT z −1 + e -2aT z −2 + .... + e -naT z − n + ....
得到x(t)的 变换的一个级数和,如果能把其写成闭合形式, 得到 (t)的Z变换的一个级数和,如果能把其写成闭合形式, (t) 则可应用。 则可应用。
6
例1. 求单位阶跃函数的Z变换 求单位阶跃函数的Z 单位阶跃函数I(t)在各采样时刻的值均 解:单位阶跃函数 在各采样时刻的值均 为 1。 I(nT)=1, 2……) I(nT)=1, (n=0, 1, 2 ) Z[I(t)]=1z0+1z-1+1z-2 +…… +1z-n+ … 公比为z 公比为z-1,若|z-1|<1, 则:
Z [ x ( nT )] =
n


x ( nT ) z − n =

n=0


a n z −n
n=0
z Z [a ] = z−a
|az-1|<1
10
三、Z变换的性质 1、线性定理 设连续时间函数x (t)及 (t)的 设连续时间函数 1(t)及x2(t)的Z变换分别为 (z)和 (z),并设a 为常数,则有: X1(z)和X2(z),并设a1、a2为常数,则有:
e( t )δ T ( t ) = e* ( t ) = e( t )∑ δ (t − nT ) = e( 0 )δ (t ) + e( T )δ (t − T ) + e( 2T )δ (t − 2T ) + L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
控制指令通过零阶保持器作用于被控对象,试求T=0.2s,1s,
2s时的对数频率特性图(BODE图)并比较之。
80
81
82
83
84
1)建立数学模型
85
86
87
88
89
90
本章学习要求
1. 差分方程:了解向前及向后差分的定义及相应的线 性差分方程的表示方法,会使用z 变换方法及迭代法求 解线性差分方程。
数,其周期为
,即
是 的周期函 。
(4)在使用离散系统频率特性时,应注意如下问题:
---离散环节频率特性
不是 的有理分式函数,不能像连续系统
那样使用渐近对数频率特性。
---离散环节频率特性形状与连续系统有较大差别,当采样周期较大以及
频率较高时,由于混叠,使频率特性形状有较大变化。
94
(2) 3-8(1) 3-10 3-14
D(z) 1 GH(z) 0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误差信号处没有采样开关,则不能求出闭环离散系
统的脉冲传递函数,而只能求出输出采样信号的 z 变换函数 C(z) 。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连续域频率特性 G( j) 随 的变化,相当于考察 G(s) 当 s 沿虚轴变化时 (s j) 的特性。 离散系统频率特性 G(e jT ) 相当于考察脉冲传递函数 G(z) 当 z 沿单位圆变化时 (z e jT ) 的特性
C(z) G(z)E(z) E(z) R(z) B(z) B(z) GH (z)E(z)
该闭环离散系统脉冲传递函数

第3章计算机控制系统数学描述与性能分析

第3章计算机控制系统数学描述与性能分析

第3章计算机控制系统数学描述与性能分析信息学院·谭树彬tanshubin@2013 年3月计算机控制系统本章内容:z 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z 脉冲传递函数z 计算机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z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代数稳定性判据z 计算机控制系统稳态过程分析z 计算机控制系统暂态过程分析z计算机控制系统的频域特性分析3.2 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3.2.1 离散系统离散时间系统(简称离散系统)就是输入和输出均为离散信号的物理系统。

图3.1 离散系统线性离散系统:变换函数D 满足叠加原理。

12()()()e k ae k be k =+输入为:则输出为:12()[()][()][()]u k D e k aD e k bD e k ==+3.2.2 差分方程n 阶后向非齐次差分方程:12()(1)(2)()n u k a u k a u k a u k n +−+−++−L 012()(1)(2)()m b e k b e k b e k b e k m =+−+−++−L 1()()()nmi j i j u k a u k i b e k j ===−−+−∑∑或:其中:n a ≠n 阶前向非齐次差分方程:12()(1)(2)()n u k n a u k n a u k n a u k +++−++−++L 012()(1)(2)()m b e k m b e k m b e k m b e k =+++−++−++L 其中:m n≤(满足因果关系的需要)前向差分方程后向差分方程初始条件为零3.2.3 差分方程求解1) 迭代法求解适合于计算机求解,可以编制程序。

例3.1一阶差分方程的迭代公式(1)()()u k au k be k +=+求差分方程的解。

迭代法、经典解法和z 变换解法解:设u(0) 是给定的边界条件,则0k =(1)(0)(0)u au be =+1k =2(2)(1)(1)(0)(0)(1)u au be a u abe be =+=++2k =32(3)(2)(2)(0)(0)(1)(2)u au be a u a be abe be =+=+++……123()(0)(0)(1)(2)(1)k k k k u k a u a be a be a be be k −−−=+++++−L 110(0)()k k k j j a u a be j −−−==+∑通解或自由变量特解或强制分量其中为齐次方程的特征根。

差分方程脉冲传递函数Dz课件

差分方程脉冲传递函数Dz课件

插入数学公式和图表
添加动画和交互功能
在课件中插入相关的数学公式和图表,以 直观地展示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的形式。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可以添加适当的动画 和交互功能,使课件更加生动有趣。
实现效果
清晰表达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的关系
01
通过课件,能够清晰地表达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之间
的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系统的动态行为。
测试反馈
在小范围内测试新版课件,收 集反馈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需求分析
了解学习者的需求和学习目标 ,为课件的优化提供方向。
设计开发
根据优化方法,进行课件的重 新设计和开发。
推广应用
经过完善后,将优化后的课件 推广到更广泛的学习者群体中 。
优化效果
01
02
03
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优化课件的内容和形 式,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 趣和参与度,进而提高学 习效果。
描述具有时间延迟的变量随时间的变化率。
差分方程的应用场景
数字信号处理
在数字信号处理中,差分方程用于描述离散信号 的变换和滤波过程。
离散事件模拟
在离散事件模拟中,差分方程用于描述离散事件 的演变和相互作用。
ABCD
控制系统
在控制系统中,差分方程用于描述系统的动态行 为和反馈控制。
经济学和金融学
在经济学和金融学中,差分方程用于描述离散时 间序列的经济数据和金融市场的动态变化。
dz课件的特点
精确性
基于数学模型和差分方程,能够精确描述系统的动态行为。
可视化
通过图形界面展示系统状态和参数变化,方便用户理解和分 析。
dz课件的特点

• 灵活性: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自定义系统参数和输入信号, 进行多种场景下的模拟和分析。

离散系统数学模型

离散系统数学模型

sin(c t ) h(t ) F [ H ( j )] t
1
理想低通滤波器脉冲响应 不符合物理可实现系统的因果关系 (即系统响应不可能发生在输入信号作用之前), 因而该滤波器是物理不可实现的。
零阶保持器(ZOH)
时域方程
xk (t ) x ( kT ) kT t ( k 1)T
第3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
1 2 3 4
信号的采样与恢复 离散系统的时域描述——差分方程 Z变换 脉冲传递函数
采样系统与离散系统概念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典型原理图如图所示。
可简化为下图所示结构。这种系统结构为采样系统。
整个系统输入输出均为采样信号,系统可以看为离散时 间系统。 系统中的变量有数字信号,称数字控制系统。
f (k 2) 2 f (k 1) f (k )
n 阶向前差分-- 一阶向后差分--二阶向后差分--n 阶向后差分---
n f (k ) n1 f (k 1) n1 f (k )
f (k ) f (k ) f (k 1)
2 f (k ) [f (k )] f (k ) 2 f (k 1) f (k 2)
m
s
2

n 1
F * ( j )
s
2
1/T
( s m )
s
m ( s m ) 0 (s m ) m
(b)
s
(s m )

(b) m >s /2时频谱响应产生混叠
3.1.2 采样定理 采样定理(香农定理)
一个连续时间信号x(t),设其频带宽度是有限的,其最高频率 为ωmax(或fmax),如果在等间隔点上对该信号x(t)进行连续采样, 为了使采样后的离散信号x*(t)能包含原信号x(t)的全部信息量。 则采样角频率只有满足下面的关系: ωs≥2ωmax 采样后的离散信号x*(t)才能够无失真地复现x(t)。 采样定理规定了需要的最小采样是s>2max ,但考 虑到实际闭环系统稳定性以及其他设计因素的要求, 所需要的采样频率比理论最小值要高得多。

计算机控制系统复习知识点总结

计算机控制系统复习知识点总结

(1) 0 n (1) (1) 0
| (0) | 1 (1) 0 ( 1) 0
5.采样周期与系统稳定性 答: (1)离散系统的稳定性比连续系统差; (2)T 减小,稳定性增强。
第 5 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经典设计方法
1.控制器特性指标及离散化方法
第1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导论
1.计算机控制系统与连续(模拟式)控制系统的根本差别。 答:数字计算机作为系统控制器。 2.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答:指令给定装置、计算机系统、被控对象、执行机构、测量装置。
图 1 计算机控制系统基本框图 3.计算机控制系统特点。 (1)系统结构特点:是由模拟与数字部件组成的混合系统。 (2)信号形式特点:有多种信号形式(连续模拟、离散模拟、离散数字等) ,是一种混合信 号系统。 (3)系统工作方式特点:可同时控制多个被控对象或被控量,即可为多个控制回路服务。 同一台计算机可以采用串行或分时并行方式实现控制,每个控制回路的控制方式由软 件来形成。 4.计算机控制系统优点。 (老师说了解一下) (1)易实现复杂控制规律; (2)性价比高; (3)适应性强灵活性高; (4)系统测量灵敏度 高。 (5)控制与管理容易结合并实现层次更高的自动化; (6)系统可靠性和容错能力 高。 5.计算机控制系统分类。 答:直接数字控制(direct digital control,DDC)系统、计算机监督控制(supervise control by computer,SCC)系统、分散型计算机控制系统(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DCS) 。 本书主要研究直接数字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问题,
第 7 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组建以及实现技术
1.滤波方法 滤波方法分为:模拟滤波,数字滤波。 滤波方法 平均值滤波 中值滤波 限幅滤波 惯性滤波 适用情况 周期性干扰信号 偶然的脉冲干扰 随机脉冲干扰及采样器不稳定 干扰信号波动频繁

计算机控制系统 数学描述及脉冲传递函数

计算机控制系统 数学描述及脉冲传递函数

i 0
bi x (k i ) a i y(k i )
i 1
m
n
3. 由微分导出差分dy( t ) y (t ) y( kT ) y( kT T ) y (t ) (1)一阶差分: t dt T
例:一阶微分方程: T0 y ( t ) y( t ) ax( t ) 对应的一阶差分方程:
y(k ) a1 y(k 1) an y(k n)
b0 x(k ) b1 x(k 1) bm x(k m)
y (k )
2. 离散系统差分方程形式
注意:n 阶; n-m=d,输出相对于输入有d拍延迟。 后向差分与前向差分。 物理意义:采样系统某时刻的输出值, 由当前与过去时刻的输入值及过去时刻的 输出值共同决定。
C ( z) G( z) R( z )
1 ai z i
i 0
n
C ( z ) ai z C ( z ) b j z j R( z )
i i 1 j 0
n
m
Z反变换
c(k ) ai c(k i) b j r (k j )
i 1 j 0
2. 迭代法 已知x(kT)和初值y(0),令k=1,2,3…,逐步求出 各采样时刻的输出序列y(T), y(2T),… . 例:教材例4.2
y (k ) y (k 1) x (k ) x (k 1) 1 x( k ) 0 k 为偶数 k 为奇数
y(-1)=x(-1)=0
复习:1.Z变换的定义
2.滞后定理: 3. 超前定理
Y ( z ) Z[ y ( t )]

k y ( kT ) z k 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 z ) r *(t ) R( s )
r (t )
G( z )
(a)
Y ( z)
y *(t )
R *(s) r *(t )
G( s)
Y (s)
y (t )
Y * ( s)
G( z )
(b)
图3.2 脉冲传递函数
输入信号 r (t ) 经采样后为 r *(t ) ,其Z变换为 R( z ) ,但其输出为 连续信号 y(t ) ,为了用脉冲传递函数表示,可在输出端虚设一个 与输入开关同步的采样开关,如图3.2(b)所示,这样系统变成了 离散系统。
G p ( s)
Y ( s) Y ( z )
图3.5 有零阶保持环节的开环脉冲传递函数 实际上,采样信号要加到一个连续环节上时,一定要通过 零阶保持环节。对计算机系统来说,计算机输出一定要通 过D/A变换器(即零阶保持环节)。
1 eTs G( s) Gh0 ( s)G p ( s) G p ( s) s
脉冲传递函数 G( z ) 的求法:
1 g ( t ) L G(s),求得脉冲响应。 · 对 G(s) 做拉氏反变换
· 对 g (t ) 响应)。
采样,求得采样信号 g *(t ) (离散系统脉冲
g * (t ) g (kT ) (t kT )
k 0
· 对采样信号 g *(t ) 进行拉氏变换,得 G( z )
(3.30)
(c)采样输入与采样输出
Y (s) R( z)G(s)
Y * (s) R( z)G(s) R( z)G* (s)
*
Y ( z) R( z)G( z)
星号交换原则2:等号两边都取星号,对已有星号的可 以移出括号之外,注意 R( z)G( z) RG( z)
(d)采样输入与连续输出
Y (s) R( z)G1 (s)G2 (s)
* Y (s) R( z) G1 (s)G2 (s) R( z )G1G2 ( s) * *
Y ( z ) R( z )G1G2 ( z )
类似,对几个无采样开关串联连接的情况,
G( z) Z G1(s)G2 (s) Gn (s) G1G2 Gn ( z)
i 1 j 0 n m
并设所有初始条件均为零,得
z nY ( z ) ai z n iY ( z ) b j z m j R( z )
i 1 j 0 n m
G( z)
m j b z j j 0
m
z n ai z n i
i 1
n
3、开环脉冲传递函数 (1)单个环节脉冲传递函数
(2)串联环节的脉冲传递函数
G( z )
R( s )
R( z )
G1 ( s)
G1 ( z ) Y1 (s)
Y1 ( z )
G2 ( z)
G2 ( s)
Y ( s)
Y ( z)
(a)
G( z )
R( s )
R( z )
Y ( s)
G1 ( s)
G2 ( s)
Y ( z)
(b)
图3.4 串联环节的脉冲传递函数
解:对上述差分方程两端做Z变换,得 z 2Y ( z) z 2 y(0) zy(1) 3zY ( z) 3zy(0) 2Y ( z) 0
( z 2 3z 2)Y ( z) ( z 2 3z) y(0) zy(1) z Y ( z) 2 z 3z 2
y(k ) y(k 1) r (k ) 2r (k 2)
设初始条件 y(0) 2 ,求
y (k ) 。
解:将差分方程式写成递推形式
y(k ) r (k ) 2r (k 2) y(k 1)
y(1) r (1) 2r (1) y(0) 令 k 1 ,则 k 0 k 设 r (k ) k 0 0 故 y(1) 1 0 2 1
A1 A2 Y ( z) 1 1 1 2 z z 3z 2 ( z 1) ( z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z 1 z 2
z z Y ( z) z 1 z 2
查Z反变换表,得
y(k ) (1)k (2)k
k 0,1, 2,
§3.3 脉冲传递函数
图3.6 单位阶跃函数
gh0 (t ) us (t ) us (t T )
Y ( z) G1 ( z )G2 ( z ) R( z )
类似,几个环节串联,且它们之间均有采样开关隔开, 则可得
G( z ) G1 ( z )G2 ( z ) Gn ( z ) Gi ( z )
i 1 n
对第2种情况,两个连续环节之间无采样开关,这样在 输入与输出两个采样开关之间的连续函数为 G(s) G1 (s)G2 (s) , G( s) 可看作一个独立环节 。
1 eTs G p (s) 1 G ( z ) Z G ( s ) Z G p (s) (1 z ) Z s s
什么是零阶保持环节?即保持一个采样周期的采样信号, 如图3.6所示。
us (t )
T
o
t
o
t
us (t T )
§3.2 差分方程
连续系统的动态过程,用微分方程来描述; 离散系统的动态过程,用差分方程来描述。
1、差分方程的一般形式 系统的输出Z传递函数与系统输入Z传递函数之比,当初 始条件为零时,称为系统的Z传递函数。一般可表示为
Y ( z ) b0 b1 z 1 b1 z 2 bm z m R( z ) 1 a1 z 1 a2 z 2 an z n
利用Z变换基本性质中延迟移位定理,可写成 差分方程,一般形式为:
y(k ) a1 y(k 1) an y (k n)
b0 r (k ) b1r (k 1) bm r (k m)
(3.25)
若系统的Z传递函数写成超前形式
b0 z m b1 z m 1 bm Y ( z) R( z ) z n a1 z n 1 an
(c) (d) 图3.3 单个环节脉冲传递函数
(a)连续输入与连续输出 (b)连续输入与采样输出
Y ( s) G( s) R( s)
Y * ( s) R( s)G( s)
*
(3.28)
(3.29)
星号交换原则1:等号两边都取星号,即
Y ( z ) Z R(s)G(s) GR( z ) RG( z )
星号变换规则3:在串连环节中,每一项需要进行星号变 换,或二个采样开关之间的环节为独立环节(离散形式)。
注意:
G1 ( z)G2 ( z) G1G2 ( z)
这一点可通过实例说明: 设:
1 G1 ( s ) s
, G2 ( s) 1
s 1
1 1 G( z ) G1 ( z )G2 ( z ) Z Z s s 1
R( s )
G( s)
Y ( s)
R( s )
G( s)
Y ( s) Y * ( s)
(a)
(b)
G1 (s)
R( s ) R( z )
G( s)
Y ( s) Y ( z )
Y ( z) Y ( s)
G( z )
R( s ) R( z )
G1 ( z ) Z [G ( s )Gh 0 ( s )]

超前形式:
y(k n) a1 y(k n 1) an y(k )
b0r (k m) b1r (k m 1) bmr (k )
如果差分方程为
y(k ) a1 y(k 1) an y(k n) b0 r (k ) b1r (k 1) bmr (k m)
i 1
j 0 n
bj z
j
如果差分方程为
y(k n) a1 y(k n 1) an y(k )
b0r (k m) b1r (k m 1) bmr (k )
y(k n) ai y(k n i) b j r (k m j )
G( z ) L g * (t ) g (kT ) z k
G ( z ) Z g (t ) g (kT ) z k
k 0
k 0

G ( z ) Z G ( s )
以上3式均可通用。
2、差分方程与脉冲传递函数 已知差分方程为
延后形式:
y(k ) a1 y(k 1) an y(k n) b0 r (k ) b1r (k 1) bmr (k m)

k 2
y(2) r (2) 2r (0) y(1) 2 0 1 3
继续令 k =3,4,--- ,可求出k为任何整数时的输出 y(k ) 。 迭代法的缺点,难以写出通式 y (k ) 。
(2)Z变换法 在求解数学问题时,采用Z变换法也需考虑初 始条件。 在利用Z变换的左移定理时,即
当初始条件为零时
y(k n) a1 y(k n 1) an y(k ) b0 r (k m) b1r (k m 1) bm r (k )
2、差分方程的求解 (1)迭代法 若看作数学问题求解,需考虑初始条件。 例3.8 已知差分方程为
1 e Ts 注意,此时 G1 ( s) 中包含有零阶保持环节 s
Y (s) G1 (s) R( z)
(3.31) 。
第2种、第4种情况,只能写出输出的表达式,不能写出它 的脉冲传递函数。只有当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均有采样开 关,即它们均为离散信号时,才能写出它们之间的脉冲传 递函数。 能否得到脉冲传递函数,与采样开关的设置有关,也与观 察的角度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