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移动通信网
移动通信网络
移动通信网络
移动通信网络是指通过无线技术实现移动设备之间通信的网络。
它是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无线通信技术,使得用户可以在移动状态下进行语音通话、数据传输和网络连接。
移动通信网络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移动终端:移动终端是用户使用的设备,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移动数据终端等。
移动终端通过无线信号与基站进行通信,实现语音、短信、数据传输等功能。
2.基站:基站是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关键设备,用于向移动终端提供信号覆盖和通信服务。
基站通常包括天线、无线传输设备和控制单元等组件,可以覆盖一定范围内的移动终端。
3.移动核心网:移动核心网是移动通信网络的核心部分,负责管理和控制移动终端的通信连接。
它包括移动交换中心(MSC)、位置注册中心(HLR)、移动管理实体(MM)等功能节点,用于实现移动终端的接入、漫游、位置跟踪等功能。
4.无线接入网络:无线接入网络是基站和移动核心网之间的连接网络,用于传输移动终端和核心网之间的通信数据。
无线接入网络通常采用无线局域网(WLAN)、CDMA、LTE等技术实现。
5.业务支撑系统:业务支撑系统包括计费系统、用户认证系统、业务管理系统等,用于支持移动通信网络的运营和管理。
移动通信网络根据技术标准和覆盖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制式和网络类型,如GSM、CDMA、LTE、5G等。
这些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和演进,为用户提供了更快速、更稳定的移动通信服务。
LTE移动通信系统 第2章 OFDM技术
单载波传输系统
单载波调制与多载波调制
多载波传输通过把数据流分解为若干个子比特流,构成 多个低速率符号并行发送的传输系统。
g (t )
g (t )
g (t )
e jw0t e jwkt
e jwN t
信道
e jw0t
g (t)
e jwkt
g (t)
e jwN t
g (t)
多载波通信系统基本结构
单载波调制与多载波调制
编码
串/并 变换
IFFT
并/串 变换
增加循环
前缀
D/A
信道
解码
并/串 变换
均衡
FFT
串/并 变换
去循环前 缀
A/D
OFDM系统框图
第2章 OFDM技术
➢单载波调制与多载波调制 ➢OFDM的优缺点 ➢OFDM基本原理 ➢OFDM的IFFT实现 ➢OFDM系统的抗多径原理 ➢OFDM系统中的信道估计方法 ➢OFDM中的同步技术 ➢MC-CMDA(OFDM-CDMA)技术
是 xg n 和 hn 的线性卷积,即 r(n) xg (n)h(n),这里*表示线性卷积,
hn =[h(nM,0) h(nM,1) … h(nM,L-1)]。
在接收端,首先从接收到的信号向量中去掉保护间隔,形成向量
T
yn=[r(n,G) r(n,G+1) … r(n,M+G+1)]。很明显,xg n是由
OFDM的IFFT实现
OFDM调制信号的数学表达形式为:
M 1
D(t) d (n) exp( j2 fnt),t [0,T ] n0
各子载波的频率为
fn f0 n / Ts
当不考虑保护间隔时,则由(2.1)、(2.2)可得:
移动电子商务 第2章 移动电子商务技术基础
过智能移动终端,采用移动无线通信方式获取业务 和服务的新兴业务,包含终端、软件和应用三个层 面。终端层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MID 等;软件包括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和安全软 件等。应用层包括休闲娱乐类、工具媒体类、商务 财经类等不同应用与服务。随着技术和产业的发 展, 未来,LTE和NFC等网络传输层关键技术也将被 纳入移动互联网的范畴之内。
2014年7月,爱立信宣布,在5G无线技术一项无线测试中,传 输速度最高达到了5Gbps。无线传输速度达到5Gbps,意味着比 今天的LTE连接标准快了250倍,标志着无线传输速度再创新纪 录。这一传输速度,无论对于智能手机,还是汽车、医疗和其 他设备而言,均将受益于此。网络达到5Gbps速度,下载一部 50GB的电影仅需80秒钟,而这一速度为谷歌光纤1Gbps传输速 度的5倍。但目前5Gbps传输速度仅为实验室理想状态下的数据, 而实际商业部署则要等到2020年。
第2章 移动电子商务技术基础
2.1.2 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
来,成为一体。是指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商业模 式和应用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并实践的活动的总称。 4G时代的开启以及移动终端设备的凸显必将为移动 互联网的发展注入巨大的能量。
第2章 移动电子商务技术基础
第2章 移动电子商务技术基础
无线网络的分类及应用 无线局域网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WLAN是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在一定的局部范围内建立
的网络,是计算机网络与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 物,它以无线多址信道作为传输媒介,提供传统有 线局域网LAN(Local Area Network)的功能,能够 使用户真正实现随时、随地、随意的宽带网络接入。
第2章课件蜂窝的概念
(4)当移动终端主呼时,在反向控制信道中 发送通话初始请求,通过这个请求,移 动终端将电话号码、电子序列号(ESN)和 被叫电话号码发送出去,移动终端还发 送基站分类标识(SCM),表明该用户发送 功率水平。小区基站接收到这些信息并 将其发送给MSC。 MSC再校验该请求后, 通过PSTN连接到被叫方,同时通知基站 和主叫用户将信道移到没被使用的前向 和反向信道上去,以便开始通话。
②面状服务区
通常情况下,服务区不呈条状而是一个
宽广的平面,称为面状服务区。
构成方法:
将整个服务区划分为许多小区(无线区), 这些小区的实际形状取决于电波传播条 件和方向性。
实际的面状小区的覆盖,基站天线全向辐射时为一 个圆,实际为不规则,有重叠区。
理想情况:若基站使用全向发射天线,基 站覆盖区实际上是一个圆。但从理论上说,圆 形小区邻接会出现多重覆盖或无覆盖区。
簇:共同使用全部可用频率的N个小区叫做一簇, 若系统中簇复制得越多,则系统容量越大,频 率的利用率越高。
因 数 N 叫 做 簇 的 大 小 , 典 型 值 3 、 4 、 7 、 9 、 12 、……
蜂窝的概念
1974,Bell实验室提出蜂窝概念 蜂窝系统---“小区制”系统 将所要覆盖的地区划分为若干个小区,每个小区的
设置分集接收台 基站发射用全向天线,基站接收用定向天线
(可有8~10dB增益) 提高基站接收灵敏度 同频转发
2.2 服务小区的形状
条状服务区 面状服务区
①条状服务区
定义:指用户的分布呈条状(或带状), 例如铁路、公路、狭长城市、沿海水域、 河流等。
图2.1、2.2
(称为警告)通过前向语音信道发送到移 动手机通知它振铃,以提示用户接电话 (总共几秒钟)。 (3)一旦通话开始了,为了保证用户在移进 及移出基站时的通话质量,MSC调整移动 终端的发送功率和移动终端与基站间的信 道,这叫做切换。语音信道使用了特殊的 控制信道来使BS和MSC在通话过程中控制 移动终端。
移动通信(第五版)(章坚武)第1章教学教材
物信学院
课件制作:蔡彦
第1章 概述
由于收发频率有一定保护间隔, 提高了抗干扰能力, 中 心转信台的加入使通信区域得到了有效扩大, 因此, 这种方 式常用于组建有几个频道同时工作的专用网(专网)。
物信学院
课件制作:蔡彦
第1章 概述
2. 半双工制 图1 - 2中,通信一端(A)采用双工制,而移动台(B)采用单 工制, 这种方式称为半双工制。半双工制的优点是:① 移动 台设备简单, 价格低, 耗电少;② 收发采用不同频率, 提高 了频谱利用率; ③ 移动台受邻近电台干扰小。 其缺点是移动 台仍需按键发话,松键受话,使用不方便。 由于收发使用不同的频率, 因此移动台(B)的收发信机可 以交替工作, 也可以收常开, 只控制发, 即按下PTT发射。 半双工制主要用于移动台接入有线网(如市话网), A作为有线 网接入点。
移动通信是指移动用户之间或移动用户与固定用户之间进 行的通信。
与其他通信方式相比, 移动通信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 电波传播条件恶劣。
(2) 具有多普勒效应。
由于移动台在运动中,所以产生多普勒频移效应,频移值fd 与移动台运动速度v、工作频率f(或波长λ)及电波到达角θ有关,
即
fd
v
cos
(1-1)
物信学院
课件制作:蔡彦
第1章 概述
2) 异频单工
异频是指通信双方使用两个不同频率f1和f2。 这种方式 中通信双方的操作仍采用“按—讲”方式。 由于收发使用不
同的频率, 因此同一部电台的收发信机可以交替工作, 也
可以收常开, 只控制发, 即按下PTT发射。 其优缺点与同
频单工基本相同。 在无中心转信台转发的情况下, 电台需
无需按PTT开关, 类同于平时打市话, 使用自然, 操作方便。 频分双工制的优点是: ① 收发频率分开, 可大大减小干扰;
移动通信- 第2章 移动通信信道与天线
地波、百千米 以内
百米波 十米 波
中等距离点到点广播和水上移 动
长和短距离点到点全球广播, 移动通信
对流层散射绕射 几百千米以内
米波
空 间波、对流 100km 以 层散射 绕射、视内 距
视距
30km 左
视距
20km
分米 波
右 厘米 波
毫米 波
短和中距离点到点移动通信, LAN 声音和视频广播个人通信
• 发射机发射信号后,经过一定距离的传播,功率因为辐射而受到损耗,这种损耗称为路径损耗。路径损耗 定义为有效发射功率与接收功率之间的差值。
• 当在有增益的情况下,自由空间的路径损耗为:
• 当天线具有单位增益,即发射天线的增益和接收天线的增益都为 1 时,其路径损耗 PL(dB)则简化为: • 把波长变换为频率后,考虑到发射和接收天线的增益,路径损耗用对数表示, 分别为:
第 2 章 移动通信信道与天线
2.1移动通信信道
• 通信信道(Communication Channel)是通信网中数据传输的通 路,一般分为物理信道和逻辑信道。物理信道指用于传输数据 信号的物理通路,它由传输介质与有关通信设备组成,逻辑信 道是指在物理信道的基础上,发送与接收数据信号的双方通过 中间节点所实现的逻辑通路。
• 2、慢衰落
• 慢衰落是由大气折射、大气湍流、大气层等平均大气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 主要与气象条件、电路长度、 地形等因素有关。由于障碍物的阻挡而造成的阴影效应,使得接收信号强度下降,但该场强中值随地理位 置的改变变化缓慢,因此慢衰落又称为阴影衰落或对数正态衰落。
• 慢衰落的场强中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且与位置与地点相关,衰落的速度取决于移动台的速度。接收信号 电平的随机起伏,即接收信号幅度随时间的不规则变化,衰落对传输信号的质量和传输可靠度都有很大的 影响,严重的衰落甚至会使传播中断。
移动通信(第二章)
空间选择性衰落用相干距离描述。相干距离定义为两根天 线上的信道响应保持强相关时的最大空间距离。相干距离越短, 角度扩展越大,反之,相干距离越长,角度扩展越小。 典型的角度扩展值为:室内环境 360,城市环境为 20 ,平坦 的农村为 1。
传播损耗模型
❖ Okumura模型(奥村模型) ❖ Okumura-Hata模型 ❖ Hata模型扩展 ❖ COST-231模型 ❖ COST-231-Walfish-Ikegami模型
四种主要的效应
❖ 远近效应 由于接收用户的移动性,移动用户与基站之 间的距离也在随机变化,若各移动用户发射 信号的功率一样,那么到达基站时信号的强 弱将不同,离基站近者信号强,离基站远者 信号弱。通信系统中的非线性将进一步加重 信号强弱的不平衡性,甚至出现以强压弱的 现象,即为远近效应。
四种主要的效应
✓若频率管理或系统设计不当,就会造成同
频干扰;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为了提高频率利用
✓农村:K 4 .7 8 lg f2 1 8 .3 3 lg f 4 0 .9 4
传播损耗模型
❖ Hata模型扩展(适合于个人通信系统)
适用条件: 频率:1500MHz-2000MHz 距离:1km-20km 基站天线高度:30m-200m 移动台天线高度:1m-10m
传播损耗公式 :
L 5 0 ( u r b a n ) 4 6 . 3 3 3 . 9 l g ( f c ) 1 3 . 8 2 l g ( h b ) ( h m ) ( 4 4 . 9 6 . 5 5 l g ( h b ) ) l g ( d ) C M
信号损耗
❖ 多径传播引起的损耗(快衰落): 在数十波长的范围内,接收信号场强的瞬时 值呈现快速变化的特征,这是由多径传播引 起的,称作快衰落,又称作小尺度衰落。其 电平分布一般服从瑞利(Rayleigh)分布或 莱斯(Rice)分布。
移动通信原理-整理(第二章)
第二章 蜂窝组网技术● 说明大区制和小区制的概念,指出小区制的主要优点。
小容量的大区制一个基站覆盖整个服务区,发射功率要大利用分集接收等技术来保证上行链路的通信质量只能适用于小容量的通信网大容量的小区制将覆盖区域划分为若干小区 ,每个小区设立一个基站服务于本小区,但各小区可重复使用频率 带来同频干扰的问题● 简述越区切换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MAHO ?当正在通话的移动台进入相邻无线小区时,业务信道自动切换到相邻小区基站,从而不中断通信过程。
移动台辅助切换(MAHO):每个移动台检测从周围基站中接收信号能量,并且将这些检测数据连续地回送给当前为它服务的基站。
● 什么是同频干扰?它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减少?所谓同频干扰,即指无用信号的载频与有用信号的载频相同,并对接收同频有用信号的接收机造成的干扰一般采用频率复用的技术以增加频谱效率。
当小区不断分裂使基站服务区不断缩小,同频复用系数增加时,大量的同频干扰将取代人为噪声和其它干扰,成为对小区制的主要约束。
这时移动无线电环境将由噪声受限环境变为干扰受限环境。
了减小同频干扰,同频小区必须在物理上隔开一个最小的距离,为传播提供充分的隔离。
● 另外,可以采用定向天线减小同频干扰采用六边形的原因用最小的小区数就能覆盖整个地理区域最接近于全向的基站天线和自由空间传播的全向辐射模式● 中心激励(center-excited):基站设在小区的中央,用全向天线形成圆形覆盖区。
顶点激励 (edge-excited) :基站设在每个小区六边形的三个顶点上,每个基站采用三副120度扇形辐射的定向天线,分别覆盖三个相邻小区的各三分之一区域。
● 绘出单位无线小区簇的小区个数N=4时,三个簇彼此邻接时的结构图形。
小区半径为R 时,相邻簇同频小区的中心距离如何确定?D=根号(3*N )*R● 用六边形表示一个小区,使相邻小区无空隙,则每一簇的小区数量N 满足什么关系式? j ij i N 22++=N=4,7,12.J=2,I=0.1.2● 说明改善蜂窝系统容量的三种方法以及各自的原理。
移动通信简答和综合题
移动通信简答和综合题简答题1.与有线通信相比移动通信的特点有哪些?答:移动通信是有线通信的延伸,与有线通信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终端用户具有移动性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在于用户的移动性,需要随时知道用户当前位置,以完成呼叫、接续等功能;用户在通话时的移动性,还涉及到频道的切换问题等。
(2)采用无线接入方式移动用户与基站系统之间采用无线接入方式,频率资源的有限性、用户与基站系统之间信号的干扰、信息的安全保护等。
(3)具有网间漫游和互通功能移动通信网之间的自动漫游,移动通信网与其他网络的互通,各种业务功能的实现等。
2.简述移动通信系统中发信机的主要作用。
答:发信机的主要作用是将所要传送的信号首先对载波信号进行调制,形成已调载波,已调载波信号经过变频(有的发射机不经过这一步骤)成为射频载波信号送至功率放大器,经功率放大器放大后送至天馈线。
3.解决移动通信多址系统设计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答:一是多路复用,也就是将一条通路变成多个物理信道;二是信道分配,即将单个用户分配到某一具体信道上去。
4.简述GSM 网络无线小区模型中的3/9 复用方式的主要特点。
答:3/9 频率复用方式的主要特点是:(1)不需要改变现有网络结构;(2)在原有的基站基础上通过改变复用方式就可提高容量;(3)系统不需增加特殊功能;(4)需要有足够的频带宽度以保证跳频效果。
5.简述GSM 网络中直放站(中继器)的功能及其工作原理。
答:直放站的基本功能就是一个射频信号功率增强器。
直放站在下行链路中,由施主天线现有的覆盖区域中拾取信号,通过带通滤波器对带通外的信号进行极好的隔离,将滤波的信号经功放放大后再次发射到待覆盖区域。
在上行链接路径中,覆盖区域内的移动台手机的信号以同样的工作方式由上行放大链路处理后发射到相应基站,从而达到基地站与手机的信号传递。
六、综合题1.阐述移动通信系统中天线和馈线的主要作用。
答:天线是移动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把射频载波信号变成电磁波或者把电磁波变成射频载波信号。
移动通信练习题+答案
移动通信练习题+答案移动通信练习题第一章:移动通信基础知识1·什么是移动通信?移动通信是一种通过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的通信方式,可以实现在移动状态下进行语音通话、短信传送和数据传输等功能。
2·移动通信的主要技术有哪些?主要技术包括蜂窝通信技术、调频多址技术(FDMA)、时分多址技术(TDMA)、码分多址技术(CDMA)等。
3·请介绍移动通信的蜂窝通信技术。
蜂窝通信技术是指将通信区域划分成多个小区域,每个小区域都有自己的基站,并为移动终端提供服务。
这种技术可以增加频谱利用率和系统容量。
4·移动通信的频段有哪些?移动通信的频段主要包括800MHz、900MHz、1800MHz、1900MHz 等。
5·什么是3G、4G、5G?3G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提供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
4G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可以提供更快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稳定的信号。
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具有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低的延迟。
第二章:移动通信网络结构1·请描述移动通信网络的结构。
移动通信网络通常由核心网和无线接入网两部分组成。
核心网负责处理和转发用户数据,无线接入网提供无线信号的覆盖。
2·请介绍移动通信网络的核心网。
核心网包括移动交换中心(MSC)、服务网关(SGW)、用户数据库(HLR/HSS)等,负责管理和控制用户的通信服务。
3·请介绍移动通信网络的无线接入网。
无线接入网包括基站子系统(BSS)和无线接入网控制器(RNC),负责提供无线信号的覆盖和对移动终端的控制。
第三章:移动通信协议1·请介绍移动通信中的主要协议。
主要协议包括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和LTE(Long Term Evolution)等。
移动通信简介以及cmpp、sgip、smpp简介
捷信新员工入职培训第一章前言以下内容是根据个人的理解整理的捷信项目中涉及的部分移动通信网知识的简要介绍,供捷信项目新员工学习了解。
水平有限,可能还有不少错误,但是只求大致了解,希望不致于贻笑大方。
若发现理解、阐述上有问题,请回复邮件告知。
第二章移动通信网简介基本网络结构涉及的概念MS:移动台,即俗称得手机用户;BTS :发射台?负责无线信号的收发;BSC:负责控制BTS;MSC:移动交换机,就像一个以太网交换机负责在各个计算机之间交换数据一样,移动交换机负责控制通话等等——当然,实际复杂得多。
GMSC:关口局,关口MSC。
GMSC用于连接两个不同的运营商或者异构的网络。
实践中,厂家设计时通常将MSC 设计为可以兼当GMSC。
例如,杭州移动的GSM网络要和杭州联通的GSM 网络通信,则双方各自有一个GMSC,两个MSC之间通过TUP/ISUP协议通信。
一个不是很恰当的比喻,GMSC 类似与一个路由器,连接不同的网络甚至是异构的网络。
TMSC :汇接局,T局。
任意两个MSC之间要通信,若采用两两直接互连的网状连接,则需要大量的传输线路,为了节省传输资源,通信网通常采用网状+树状的网络拓扑——每个省设置两个TMSC,本省的MSC与本省的TMSC 连接,省之间通过TMSC 连接。
即,一个杭州用户给一个广州用户打电话,其话路先从杭州MSC 到浙江省的TMSC,然后到广东TMSC,最后到广州的MSC。
VLR :拜访位置寄存器(VisitedLocationRegister),负责保存在所服务区域的用户的信息,比如用户有无短信收发能力、用户有无呼转能力等,还负责分配、保存一些临时的信息,比如MSRN、TIMSI 、TLDN 等;理论上一个VLR 可以同时为多个MSC服务,实践中VLR和MSC在物理上作为同一个设备(就像东信的CDMA2000 交换机,一个MSC中有两块路板控制整个交换的FMCP即MSC 部分,另外一块是VLR 专用的VLRP)。
第2章 第二代移动通信网络及其移动性管理
第2章第二代移动通信网络及其移动性管理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采用模拟技术,有多种制式,我国主要采用的是TACS。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有欧洲的GSM和北美的DAMPS和CDMA技术等,目前我国广泛应用的是GSM系统。
第二代移动通信替代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完成了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转变,其主要特性是为移动用户提供数字化的语音业务以及低速数据业务。
2.1第二代移动通信网络系统2.1.1 蜂窝系统的发展蜂窝系统的概念和理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由美国贝尔实验室等单位提了出来,但其复杂的控制系统,尤其是实现移动台的控制直到七十年代随着半导体技术的成熟,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和微处理器技术的发展以及表面贴装工艺的广泛应用,才为蜂窝移动通信的实现提供了技术基础。
直到1979年美国在芝加哥开通了第一个AMPS(先进的移动电话业务)模拟蜂窝系统,而北欧也于1981年9月在瑞典开通了NMT(Nordic 移动电话)系统,接着欧洲先后在英国开通TACS系统,德国开通C-450系统等。
蜂窝移动通信的出现可以说是移动通信的一次革命。
其频率复用大大提高了频率利用率并增大系统容量,网络的智能化实现了越区转接和漫游功能,扩大了客户的服务范围,但上述第第一代模拟系统有四个主要的缺点:1、各个系统之间没有公共接口;2、很难开展数据承载业务;3、频谱利用率低无法适应系统大容量的需求;4、系统安全保密性差,易被窃听,易做“假机”。
尤其是在系统间没有公共接口,因此系统相互之间不能漫游,给移动用户造成很大的不便。
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主要包括GSM、IS-95以及D-AMPS三种。
我国的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使用的是GSM标准制式。
2.2G SM系统GSM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是由欧洲主要电信运营者和制造厂家组成的标准化委员会设计出来的,它是在蜂窝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GSM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史源于欧洲。
早在1982年,欧洲已有几大模拟蜂窝移动系统在运营,例如北欧多国的NMT(北欧移动电话)和英国的TACS(全接入通信系统),西欧其它各国也提供移动业务。
2024版移动通信(第五版)(章坚武)第2章课件
移动通信(第五版)(章坚武)第2章课件•移动通信概述•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移动通信的工作原理目录•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移动通信的标准化与演进•移动通信的应用与挑战01移动通信概述定义发展历程特点优势移动通信的应用领域个人通信行业应用物联网智慧城市02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移动台定义移动台功能移动台分类030201移动台基站子系统定义基站子系统是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与移动台进行无线通信,并将信号传输到网络子系统。
基站子系统功能基站子系统包括基站收发信机、基站控制器等设备,主要实现无线信号的接收、发送、调制、解调等功能。
基站子系统分类根据覆盖范围和容量需求,基站子系统可分为宏基站、微基站、皮基站等多种类型。
网络子系统功能网络子系统包括移动交换中心、基站控制器、传输设备等,主要实现用户通话的建立、保持和释放,以及数据传输的控制和管理。
网络子系统定义网络子系统是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核心部分,负责实现移动通信网络的交换、传输、控制等功能。
网络子系统分类根据网络结构和功能需求,网络子系统可分为电路交换网络、分组交换网络等多种类型。
1 2 3操作维护子系统定义操作维护子系统功能操作维护子系统分类操作维护子系统03移动通信的工作原理无线电波传播特性01020304无线电波基本特性传播方式传播损耗电波传播模型多址技术多址技术概念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码分多址(CDMA)1调制技术分类模拟调制方式数字调制方式解调技术调制与解调技术信道编码与交织技术解释信道编码的定义、目的及分类。
详细介绍线性分组码的构造、编码和译码过程。
阐述卷积码的基本原理、编码器和译码器结构。
解释交织技术的原理、作用及实现方式,包括块交织和卷积交织等。
信道编码概念线性分组码卷积码交织技术04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分集接收技术分集接收技术的概念01分集接收技术的分类02分集接收技术的实现方式03功率控制技术功率控制技术的概念功率控制技术的分类功率控制技术的实现方式信道分配技术信道分配技术的概念信道分配技术的分类信道分配技术的实现方式软件无线电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概念软件无线电技术的特点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应用05移动通信的标准化与演进3GPP 3GPP2ITUIEEE移动通信的标准化组织移动通信的演进历程第一代移动通信(1G)采用模拟技术,主要提供语音通话服务。
移动通信课程第二章(2)
D5 D4
BS
D3
BS
MS
D
r0
BS
D6
D2
D1
BS
BS
27
1). 全向小区系统C/I的计算(5/10)
2) 有效信号: 3) 无效信号:
n C P r T 0
I
k 1
m
n P D T k
4) 全向小区系统C/I :
C PT r0 n I
r0
n
P
k 1
m
2.2.1.2 条状服务区的C/I 2.2.1.3 面状服务区的C/I
1). 全向小区系统的C/I 2). 定向小区系统的C/I
11
2.2.1.1 信号/同频干扰比
信号/同频干扰比 (只考虑两个单独的小
区)
同频 小区A r0 MS 同频 小区B
D
Q=D/r0
同频干扰示意图 D 为同频复用距离 r0 为小区半径 Q=D/r0 为同频复用比
1 C/I 6
3N
4
73.5 18.7dB 17dB
满足17dB信干比的要求。
31
1). 全向小区系统C/I的计算(9/10)
b). 最坏情况下全向天线系统C/I 的计算:
BS BS
D+r0
n
将最短干扰距离( DK D r0 ) 带入计算:
C 1 I DK k 1 r0
C / I 40lg Q 1
14
2.2.1 同频干扰
2.2.1.1 信号/同频干扰比 2.2.1.2 条状服务区的C/I 2.2.1.3 面状服务区的C/I
1). 全向小区系统的C/I 2). 定向小区系统的C/I
通信网第二章(电话网1)
双重归属来去话全覆盖汇接
固定电话网
电话网网络组织和结构 电话网中路由规划
路由概念
路由定义
路由是网路中任意两个交换中心之间建立的一 个呼叫连接或传递信息的途径。 个呼叫连接或传递信息的途径。 可由一个电路群组成, 可由一个电路群组成,也可由多个电路群经交 换机串接而成。 换机串接而成。
电路上的呼损指标
本地网分无级网和有级汇接网。 本地网分无级网和有级汇接网。 汇接局尽可能设在话务量密度中心。 汇接局尽可能设在话务量密度中心。
分区汇接方式 全覆盖方式
逐步减少汇接区和汇接局数目。 逐步减少汇接区和汇接局数目。 分步实现所有端局向汇接局的双归属 双归属( 分步实现所有端局向汇接局的双归属(Dual Homing)。 。 汇接局的话务负荷分担方式
全方位覆盖 就近入网 具有网关性质 职能专一化 业务的多样性
长途网的结构
省际平面 DC1 DC1 DC1 DC1
省内平面
DC2 DC2 A省
基干路由 高效直达路由
DC2 DC2 DC2 B省
低呼损直达路由
DC2 DC2
长话交换系统等级设置原则
省会本地网
个或2个长途交换系统时,均设为含DC2功 设1个或 个长途交换系统时,均设为含 个或 功 能的DC1。 能的 。 个或3个以上的长途交换系统时, 设3个或 个以上的长途交换系统时,则设 个 个或 个以上的长途交换系统时 则设2个 DC1和若干个 和若干个DC2。 。 和若干个
服务范围仅限于一个市区的本地网 服务范围仅限于一个 县的本地网 服务范围包括市区及若干郊县的本地网
扩大的本地网分类
特大和大城市本地电话网 中等城市本地电话网
本地网的构成
汇接局
《移动通信系统原理》课件
移动网络的安全配置
了解如何配置移动网络以保护 用户数据和网络安全。
移动网络的加密算法
介绍移动网络中常用的加密算 法,以确保数据的机密性。
第五章:移动通信标准
移动通信标准的发 展历程
追溯移动通信标准的历史, 了解其发展演变的重要阶段。
移动通信标准的分 类
介绍移动通信标准按照不同 标准制定机构的分类方式。
手机信号发送原理
解析手机是如何发送信号 和数据以与其他设备进行 通信的。
第二章:移动通信网络
1
移动通信网络组成和结构
了解移动通信网络的不同组成部分及其在整个系统中的作用。
2
移动通信网络的接入技术
探索移动通信网络中用于接入的各种技术和协议。
3
移动通信网络的分布式拓扑结构
介绍移动通信网络采用的分布式拓扑结构,以确保可靠和高效的通信。
第三章:无线传输技术
1 无线传输原理和分
类
深入了解无线传输的基 本原理和不同的分类方 式。
2 无线传输的调制和
解调技术
探索无线信号的调制和 解调技术,以确保数据 的可靠传输。
3 无线信号的调制方
式
介绍不同的无线信号调 制方式,并讨论其特点 和应用。
第四章:移动网络安全性
移动网络的安全问题
探讨移动网络面临的安全挑战 以及保护用户隐私的重要性。
移动通信标准的国 际组织
介绍负责制定和推动移动通 信标准的国际组织。
第六章:移动通信技术的未来
1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展望移动通信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2
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场景
探索未来移动通信技术在不同应用领域中的应用场景。
3
移动通信技术的创新应用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 数据
• 在一定情况下,在话音信道上还可传递数据。 例如, 在 越区切换时,通话将暂时中断(模拟蜂窝系统中一般要求限定在 800 ms之内),可利用这段时间在话音信道中,以数据形式传递 必要的指令或交换数据。
• 3. 信号音(ST)
• 信号音为线路信号。它是由移动台发出的单向信号。例如 ,在BS寻呼MS过程中,如果BS收到MS发来的ST,就表示振 铃成功。在切换过程中,原BS收到MS发来的ST信号,则表示 MS对切换认可。 ST是带内信号, 一般在0~300 Hz之间。
• 也有的移动通信网是一些专用网,并不对公众开放,不 进入电话网,或与PSTN的互连较少。例如,工业企业中的无 线电调度网、公安指挥、交通管理、海关缉私、医疗救护等 部门使用的无线电话网,通常称为专用的移动通信网。
•
•2.2 移动通信体制
•2.2.1 • 大区制就是在一个服务区域(如一个城市)内只有一个 或几个基站(Base Station,BS),并由它负责移动通信的 联络和控制, 如图2-1所示。 • 通常为了扩大服务区域的范围, 基站天线架设得都很 高, 发射机输出功率也较大(一般在200 W左右), 其覆盖半 径大约为30~50 km。
•
• 随着用户数的不断增加,无线小区还可以继续划小为 微小区(Microcell)和微微小区(Picrocell), 以不断 适应用户数增长的需要。 在实际中, 用小区分裂(Cell Splitting)、 小区扇形化(Sectoring)和覆盖区域逼近 (Coverage Zone Approaches )等技术来增大蜂窝系 统容量。 小区分裂是将拥塞的小区分成更小的小区,每个 小区都有自己的基站并相应的降低天线高度和减小发射机 功率。 由于小区分裂提高了信道的复用次数, 因而使系 统容量有了明显提高。 假设系统中所有小区都按小区半径 的一半来分裂, 如图2-3所示,理论上,系统容量增长接 近4倍。 小区扇形化依靠基站的方向性天线来减少同频干 扰以提高系统容量, 通常一个小区划分为3个120°的扇区 或是6个60°的扇区。
• 但是这种体制在移动台通话过程中,从一个小区转 入另一个小区时,移动台需要经常地更换工作频道。无线 小区的范围越小,通话中切换频道的次数就越多,这样对 控制交换功能的要求就提高了,再加上基站数量的增加, 建网的成本就提高了,所以无线小区的范围也不宜过小。 通常需根据用户密度或业务量的大小来确定无线小区半径 ,目前,宏小区半径一般为1~5km左右。
•
下行频率/MHz 870~880 930~935 935~954 954~960 1805~1815 1840~1850
•2.5 移动通信环境下的干扰
•2.5.1 同频道干扰
• 1. 同频道干扰保护比指标 • 接收机输出端有用信号达到规定质量的情况下,在接收 机输入端测得有用射频信号与同频无用射频信号之比的最小 值, 称为同频道干扰保护比。 • 对于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网, 其同频道干扰保护比指标规 定如下:
•
•图2-3 按小区半径的一半进行小区分裂示意图
•
•2.3 移动通信的信道结构
•2.3.1 话音信道(VC)
•1. 检测音(SAT) • 在模拟蜂窝系统(AMPS和TACS)中,检测音(SAT)是指在 话音传输期间连续发送的带外单音。MSC通过对SAT的检测, 可以了解话音信道的传输质量。当话音信道单元发射机启动后 , 就会不断在带外(话音频带为300~3400 Hz)发出检测音(5970 Hz或6000 Hz或6030 Hz)。SAT由BS的话音信道单元发出,经 移动台MS环回。
• (2) 同频道干扰概率。
• 同频道干扰概率规定为10%。
•
• (3)考虑衰落影响、 干扰概率和静态射频保护比后的同 频道干扰保护比。
• 当有快衰落和慢衰落时,通常的做法是在静态同频道干 扰保护比(P)上加上同频道干扰余量(ZP),即P+ZP(dB) 。 表2-2列出干扰概率为10%时的P+ZP值。
•式中,D/r为同频道复用保护距离系数。
•
•图2-4 同频道复用保护距离系数
•
•表2-3 同频道复用保护距离系数D/r
P+ZP/dB
22.5
30.8
26.5
34.8
D/r
4.7
7.3
5.6
8.9
•
•2.5.2 邻频道干扰
• 工作在k频道的接收机受到工作于k±1频道的信号的干扰 ,即邻道(k±1频道)信号功率落入k频道的接收机通带内造成 的干扰称为邻频道干扰。解决邻频道干扰的措施包括: • (1) 降低发射机落入相邻频道的干扰功率,即减小发射机 带外辐射; • (2) 提高接收机的邻频道选择性; • (3) 在网络设计中,避免相邻频道在同一小区或相邻小区 内使用,以增加同频道防护比。
•
•表2-4 无三阶互调干扰的信道组
•
•2.5.4
• 当外界存在一个离接收机工作频率较远, 但能进入接收 机并作用于其前端电路的强干扰信号时,由于接收机前端电 路的非线性而造成对有用信号增益降低或噪声增高,使接收 机灵敏度下降的现象称为阻塞干扰。这种干扰与干扰信号的 幅度有关,幅度越大,干扰越严重。当干扰电压幅度非常强 时,可导致接收机收不到有用信号而使通信中断。
•
• (1) 静态同频道干扰保护比。
• 对于三级话音质量其下限信噪比为14 dB。 对应的有用信 号与干扰信号之比为8 dB。 所以,为了维持三级话音质量下限 , 静态同频道干扰保护比要求大于等于8 dB。
• 对于四级话音质量其下限信噪比约为25 dB。为了维持四 级话音质量下限,静态同频道干扰保护比要求大于等于12 dB 。
•
•2.5.3 互调干扰
• 在专用网和小容量网中,互调干扰可能成为设台组网 较关心的问题。产生互调干扰的基本条件是: • (1)几个干扰信号(ωA、ωB、ωC)与受干扰信号的频 率(ωS)之间满足2ωA-ωB =ωS或ωA+ωB-ωC =ωS 的条件; • (2) 干扰信号的幅度足够大; • (3) 干扰(信号)站和受干扰的接收机都同时工作。
•式中, K为信道组的序列号,最大为K=N,• j为信道序号的取
• 我国GSM网和TACS网均采用了这种方法。如果基站采用 了无方向性激励时,通常以12个无线小区(基地区)作为一个 簇(cluster), 其信道组配置如图2-5所示。按K+jN的规律,可
•
•
•2.5.5 近端对远端的干扰
• 当基站同时接收从两个距离不同的移动台发来的信号时, 距基站近的移动台B(距离d2)到达基站的功率明显要大于距离
基站远的移动台A(距离d1,d2<<d1)的到达功率,若二者
频率相近,则距基站近的移动台B就会造成对接收距离距基站远 的移动台A的有用信号的干扰或仰制,甚至将移动台A的有用信 号淹没。 这种现象称为近端对远端干扰。
•
•图2-1 大区制移动通信示意图
•
•2.2.2 小区制(蜂窝)
• 小区制就是把整个服务区域划分为若干个无线小区( Cell), 每个小区分别设置一个基站, 负责本区移动通 信的联络和控制。 同时, 又可在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 )的统一控制下, 实现小区之间移动用户通信的转接,以 及移动用户与市话用户的联系。比如,可以把图2-1中的服 务区域一分为七, 如图2-2所示。 每个小区(半径为2~ 20 km, 目前小的有1~3 km,有的城市为500 m)各设一 个小功率基站(BS1~BS7),发射功率一般为5~20W, 以满 足各无线小区移动通信的需要。
•(1) 提高接收机前端电路的线性度; •(2) 在接收机前端插入滤波器, 提高其选择性; •(3) 选用无三阶互调的频道组工作。
•
• 3. • (1)蜂窝移动通信网。 由于需要频道多和采用空腔谐振 式合成器,只有采用互调最小的等间隔频道配置方式, 并依 靠设备优良的互调抑制指标来抑制互调干扰。 • (2) 专用的小容量移动通信网。 主要采用不等间隔排列 的无三阶互调的频道配置方法来避免发生互调干扰。表2-4列 出无三阶互调的频道序号。由表2-4可见,当需要的频道数较 多时, 频道利用率很低, 故不适用于蜂窝网。
•
•2.3.2 控制信道(CC)
• 1.
• 当移动用户被呼时,就在控制信道的下行信道发起呼叫移 动台信号,所以将该信道称为寻呼信道(PC)。
• 2. 接入
• 当移动用户主呼时,就在控制信道的上行信道发起主呼信 号, 所以将该信道称为接入信道(AC)。
• 在控制信道中,不仅传递寻呼和接入信号,还传递大量的 其他数据,如系统的常用报文、指定通话信道、重试(重新试呼 )等信号。
•(1) 加大发射机天线之间的距离; •(2) 采用单向隔离器件和采用高Q谐振腔; •(3) 提高发射机的互调转换衰耗。
•
• 2. 接收机互调干扰 • 当多个强干扰信号进入接收机前端电路时,在器件的非 线性作用下,干扰信号互相混频后产生可落入接收机中频频 带内的互调产物而造成的干扰称为接收机互调干扰。 减少接 收机互调干扰的措施有:
•表2-2 干扰概率为10%时的P+ZP
话音等级 三级话音质量 四级话音质量
P/dB 8 12
ZP/dB
σL=6 dB σL= 12dB
14.5
22.8
14.5
22.8
P+ZP/dB
σL=6 dB σL=12 dB
22.5
30.8
26.5
34.8
•
• 2.同频道复用保护距离系数D/r
• 在蜂窝网中,使两个同频小区保持必要的距离是保 证同频道干扰保护比达到指标要求的主要办法。在全向基 站区中,同频道复用保护距离系数由图2-4定义。为了满 足表2-2的同频道干扰保护比指标,所需要的系数可由式 (2-1)计算,其结果列于表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