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办法》(7号令正式稿)
(环境管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编制指南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编制指南(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开展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统一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技术文件的内容和要求,提高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编制气象台站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应当依据气象台站所在城镇经批准实施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统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与城市开发建设;经批准的气象台站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是气象台站周边规划和建设的依据。
第三条本指南所称气象探测环境,是指为避开各种干扰、保证气象探测设施准确获得气象探测信息所必需的环境空间。
本指南所称气象探测设施,是指用于各类气象探测的场地、仪器、设备及其附属设施。
第四条编制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的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3.《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中国气象局第7号令);4.中国气象局、建设部《关于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通知》(气发〔2004 〕247号);5.江苏省气象局、江苏省建设厅《关于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通知》(苏气发[2008]83号)6.《地球电磁环境保护要求》(GB13615—92)。
第二章探测环境保护技术标准第五条编制的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应符合《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规定的保护标准:1.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和太阳辐射观测站周围的建筑物、作物、树木等障碍物和其他对气象探测有影响的各种源体,与气象观测场围栏必须保持一定距离,具体保护标准如下:注:“障碍物”是指建筑、作物、树木等影响观测场气流通畅或探测资料代表性、准确性的物体。
“孤立”障碍物是指在观测场围栏距障碍物最近点,向障碍物方向看去,与邻近物体的横向距离≥30米的单个物体在水平方向的最大遮挡角度≤22.5°的障碍物。
“成排”障碍物是指在观测场围栏距障碍物最近点,向障碍物方向看去,单个物体或2个单个物体的横向距离≤30米的集合物体在水平方向的最大遮挡角度>22.5°的障碍物。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办法》(7号令正式稿表格)

>200米 >30米
>200米 >30米
与大型水体距离 >100米
观测场四周10米范围内不得种植高于1米的作物、树木
离
生态气象监测站(含农业气象站)、酸雨监测站参照执行
“障碍物”是指建筑、作物、树木等影响观测场气流通畅或探测资 料代表性、准确性的物体。
“孤立”障碍物是指在观测场围栏距障碍物最近点,向障碍物方向 看去,与邻近物体的横向距离≥30米的单个物体在水平方向的最大遮挡 角度≤22.5度的障碍物。
上保护半径取较小值。本标准参照世界气象组织(WMO)的相关标准制 定。
仰角 ≤5.71°
≥障碍物高 度的8倍或障 碍物遮挡仰 角≤7.13°
≥障碍物高 度的8倍或障 碍物遮挡仰 角≤7.13°
≥障碍物高 度的3倍或障 碍物遮挡仰 角≤18.44°
在日出、日 落方向障碍 物的高度角 ≤5°; 四周障碍物 不得遮挡仪 器感应面
与铁路路基距离 与公路路基距离
>200米 >30米
附表1
各类气象站气象观测场围栏与周围障碍物 边缘和各种影响源体边缘之间距离的保护标准
站类或项 目 名称
国家基准 气候站
国家基本 气象站
国家一般 气象站
太阳辐射 和日照等
成排
与障碍 物距离
孤立
≥障碍物高 度的10倍或 障碍物遮挡
仰角 ≤5.71°
≥障碍物高 度的10倍或 障碍物遮挡
仰角 ≤5.71°
≥障碍物高 度的10倍或 障碍物遮挡
5—10公里
10—20公里
不得大规模改变区内的土 地利用状况和区内的地理 特征,如新建城镇、大型 外围保护区 工业(矿)区、大型水库 等,区内避免开辟空中固 定航线
20—30公里
中国气象局第7号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精)

中国气象局第7号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第一条为了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证气象探测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获取的气象探测信息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提高气候变化的监测能力、气象预报准确率和气象服务水平,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提供可靠保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气象探测环境,是指为避开各种干扰保证气象探测设施准确获得气象探测信息所必需的最小距离构成的环境空间。
本办法所称气象探测设施,是指用于各类气象探测的场地、仪器、设备及其附属设施。
第四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管理全国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工作。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工作。
设有气象台站的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本部门气象台站的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工作,并接受同级气象主管机构的指导、监督和行业管理。
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做好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工作。
第五条国家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义务,有权检举侵占、损毁和擅自移动气象探测设施和破坏气象探测环境的行为。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宣传教育,树立全民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意识。
对在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工作中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七条本办法保护以下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一)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自动气象站、太阳辐射观测站、酸雨监测站、生态气象监测站(含农业气象站)的探测环境和设施;(二)高空气象探测站(包括风廓线仪、声雷达、激光雷达等)的探测环境和设施;(三)天气雷达站的探测环境和设施;(四)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含静止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极轨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卫星测控站、卫星测距站的探测环境和设施;(五)大气本底台站、沙尘暴监测站、污染气象监测站等环境气象监测站的探测环境和设施;(六)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的探测环境和设施;(七)闪电探测站的探测环境和设施;(八)GPS气象探测站外场环境;(九)气象专用频道、频率、线路、网络及相应的设施;(十)其他需要保护的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
气象法律法规

气象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已经1999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自2000年1月1日起施行。
2、《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48号,已经2002年3月13日国务院第5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自2002年5月1日起施行。
3、《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已经2010年1月20日国务院第98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10年4月1日起施行。
4、《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已经2012年8月22日国务院第214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12年12月1日起施行。
5、《气象预报发布与刊播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第6号令,自2004年2月1日起实施。
6、《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中国气象局第7号令,自2004年10月1日起施行。
7、《施放气球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第9号令,自2005年2月1日起施行。
8、《气象行业管理若干规定》中国气象局第12号令,已于2005年10月9日经中国气象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9、《涉外气象探测和资料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第13号令,经2006年7月14日中国气象局局长办公会议和2006年8月14日国家保密局局务会审议通过,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10、《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中国气象局第16号令,经2007年6月11日中国气象局局务会审议通过,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11、《防雷减灾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第20号令,《防雷减灾管理办法》已经2011年7月11日中国气象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
2013年《防雷减灾管理办法》作相应的修订,于2013年6月1日起施行。
12、《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中国气象局第21号令,已经2011年7月11日中国气象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
13、《防雷工程专业资质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第22号令,已经2011年7月11日中国气象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
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探测环境评估方法比较分析

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探测环境评估方法比较分析王小兰;张建磊;施丽娟;张鑫;宋传经【摘要】全面掌握全国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简称“地面站”)探测环境现状可以为实现探测环境评估管理自动化奠定基础.对2007年国家级地面站探测环境评估方法(试行)进行修订,从评估项设置、计算方法和技术指标、测量方法等方面对修订前后的评估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表明:修订后的评估方法明确,符合《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的规定,适应当前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业务需求;抽样分析比较也表明修订后的评估方法具备延续性和可比较性.【期刊名称】《气象水文海洋仪器》【年(卷),期】2015(033)003【总页数】6页(P1-6)【关键词】地面气象观测站;探测环境;评估方法【作者】王小兰;张建磊;施丽娟;张鑫;宋传经【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北京100081;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北京100081;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北京100081;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北京100081;山东省气象局,济南25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12.1气象观测资料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可比较性和连续性,这不仅取决于观测仪器、观测方法和观测人员的技术水平,也依赖观测仪器所在的环境状况。
气象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可比性得不到有效保障,就会对气候事件的监测和预报能力产生严重制约,对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能力形成严重影响[1]。
因此,客观评价地面站的探测环境状况并依法进行探测环境保护,对于保证气象观测资料的"四性"、提高天气和气候监测预报水平、达到防灾减灾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地面站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技术要求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气象事业进步和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修改,经历了不断调整细化、标准不断提高和内容不断修改完善的过程[2],对地面站的探测环境也逐渐由定性评价走向定量评估。
2007年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领导,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组织实施,制定了《气象台站观测环境综合调查评估方法(试行)》(以下简称“试行方法”)[3],对全国国家级气象台站的探测环境展开综合调查评估,基本了解了当时全国地面站探测环境状况。
地面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探析

地面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探析【摘要】气象探测环境是确保获取气象数据准确的基础,但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原本处于城市郊外的各级气象站探测环境日益恶化,气象环境保护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根据气象探测环境的现状,分析了当前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探测环境现状分析保护措施地面气象探测数据要求观测记录不仅仅只反映测点的气象状况,而且还能反映测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平均气象状况,因此探测环境周围不能有对气象资料有严重影响的污染源和干扰源。
保护好地面探测环境是保证观测数据质量,确保气象预报预测服务水平的前提。
1 气象探测环境现状及影响气象探测环境的主要因素地面气象观测场要求选在与它周围大部分地区自然地理条件相同的地点,同时考虑到气象服务和生活的方便,因此大都建在城市的郊外。
随着各地城镇建设规模的扩大,很多台站气象探测环境不断受到影响和破坏,探测环境保护与城市发展矛盾日益凸显,来自观测场四周的各种障碍物和干扰源严重影响了气象探测环境和探测工作的正常进行。
1.1 城市建设发展影响气象站探测环境气象站初建时都选择在郊区,探测环境良好且符合要求,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多数台站所处位置变成城区,造成探测环境的日益恶化,许多气象站不得不面临迁站。
另外,台站四周的树木逐渐长大,连接成排,成为影响气象探测外部环境的次要因素。
1.2 台站内部建筑影响探测环境以往建设的气象站面积小,大多都在10亩以下,由于建设用地的限制,办公楼距离观测场较近,导致对观测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个别领导为了绿化站内环境,忽略了对观测环境的影响,一些高大的观赏植物长高后影响了探测环境。
2 地面气象探测环境保护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2.1 城市发展规划给探测环境保护带来困难伴随城市的迅速发展,各地城市发展规划地域扩大,道路延伸,高层建筑物增多。
各级政府注重建设项目推动和城市的经济发展,造成气象局地址不断搬迁甚至没有投入使用环境就遭到破坏。
中国气象局第7号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

中国气象局第7号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第一条为了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证气象探测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获取的气象探测信息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提高气候变化的监测能力、气象预报准确率和气象服务水平,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提供可靠保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气象探测环境,是指为避开各种干扰保证气象探测设施准确获得气象探测信息所必需的最小距离构成的环境空间。
本办法所称气象探测设施,是指用于各类气象探测的场地、仪器、设备及其附属设施。
第四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管理全国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工作。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工作。
设有气象台站的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本部门气象台站的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工作,并接受同级气象主管机构的指导、监督和行业管理。
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做好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工作。
第五条国家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义务,有权检举侵占、损毁和擅自移动气象探测设施和破坏气象探测环境的行为。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宣传教育,树立全民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意识。
对在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工作中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七条本办法保护以下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一)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自动气象站、太阳辐射观测站、酸雨监测站、生态气象监测站(含农业气象站)的探测环境和设施;(二)高空气象探测站(包括风廓线仪、声雷达、激光雷达等)的探测环境和设施;(三)天气雷达站的探测环境和设施;(四)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含静止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极轨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卫星测控站、卫星测距站的探测环境和设施;(五)大气本底台站、沙尘暴监测站、污染气象监测站等环境气象监测站的探测环境和设施;(六)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的探测环境和设施;(七)闪电探测站的探测环境和设施;(八)GPS气象探测站外场环境;(九)气象专用频道、频率、线路、网络及相应的设施;(十)其他需要保护的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
2014年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岗位练兵内容梳理

综合气象业务技能竞赛暨岗位练兵范围一、综合观测、网络与资料业务(一)基础理论包括大气科学相关知识、计算机及网络知识、综合观测(含地面、高空、雷达、大气成分等)基本知识、相关法律法规、观测业务改革调整、各类观测设备维护保障、观测产品加工分析应用知识等。
主要包括:1.大气科学类相关知识:天气学相关知识、大气物理学相关知识、气候学相关知识、大气探测学相关知识和大气化学相关知识。
2.地面观测基本知识:《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和记录簿表格式》、《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第6版)》(世界气象组织)、《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功能规格书》、《降水观测规范-称重式降水传感器(试行)》、《前向散射能见度仪观测规范(试行)》、《天气现象仪观测规范(试行)》、《激光云高仪观测规范(试行)》、《自动雪深观测规范》、OSSMO、ISOS业务系统软件操作手册等气象观测基本知识。
3.计算机与网络:计算机操作系统基本知识、常用办公软件基本应用知识、通讯网络相关知识、数据库基本知识。
4.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管理办法》、《地面气象观测质量考核办法(试行)》《地面气象观测工作优秀集体及个人考核办法》等。
5.观测业务改革相关:《中国气象局关于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气发【2013】54号)、《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调整技术规定》、《地面气象应急加密观测管理办法》、《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气象观测技术装备保障业务发展的意见》(气发【2013】118号)以及中国气象局、省局下发的各种业务技术管理文件和规定等。
6.综合观测相关:《大气成分观测业务规范》、《大气成分观测业务技术手册》、《大气本底站观测场室技术规范》、《雷电观测业务规范(试行)》、《自动土壤水分观测规范》(试行)、《大气探测学》、《雷达气象学》、《卫星气象学》等。
中国气象局令第30号令《气象台站迁建行政许可管理办法》(2016)

中国气象局令第30号令《气象台站迁建行政许可管理办法》(2016)《气象台站迁建行政许可管理办法》已经2016年4月1日中国气象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6年9月1日起施行。
局长2016年4月7日气象台站迁建行政许可管理办法第一条为规范气象台站迁建行政许可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和监督气象主管机构有效实施行政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因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或者城市(镇)总体规划变化,确实无法避免影响气象探测环境,且无法采取补救措施,需要迁建气象台站的行政许可。
本办法所称迁建,是指将气象台站的观测场所、探测设施及配套的附属和基础设施等从现址迁移到新址的活动。
第三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大气本底站、国家基准气候站和国家基本气象站迁建行政许可的审批和管理,并对其他气象台站迁建行政许可行为进行监督管理。
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其他气象台站迁建行政许可的审批和管理,并承担大气本底站、国家基准气候站和国家基本气象站迁建行政许可的初审和管理。
第四条申请迁建气象台站的,应当由建设单位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向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提出申请。
第五条拟迁新址必须同时满足以下要求:(一)能够代表现址所在区域的天气气候特征;(二)符合全国气象观测站网布局;(三)符合法律、法规、标准和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对气象探测环境的技术规范和管理规定;(四)占地面积满足观测场地、探测设施、业务用房和辅助用房以及配套设施的布局要求,并预留与气象台站功能相适应的业务发展空间;(五)具备必要的供电、供水、交通、通信等基础条件;(六)涉及无线电业务的,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
第六条申请人在提出申请时,应向受理机构提供以下材料:(一)气象台站迁建申请表;(二)气象台站选址报告书;(三)拟迁新址的土地使用权证。
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审批

“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审批”事项政府统一服务操作办法本办法用于本县行政区内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政府统一服务事项中在气象台站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建设项目的操作。
县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行为的监督检查。
操作步骤:1、项目单位按照《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行政许可管理办法》,通过政府专门机构向气象主管机构提出办理申请。
申请人提交以下书面材料,并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1)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行政许可申请表;(2)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正、副本或申请人身份证明;(3)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与气象探测设施或观测场的相对位置示意图;(4)委托代理的,应出具委托协议。
申请人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还应当提交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概况和规划总平面图。
2、气象主管机构在收到全部申请材料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三十二条和《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行政许可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令第 29 号)第五条的规定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出具书面凭证。
3、气象主管机构受理后,组织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并组织现场踏勘和专家论证,在收到全部申请材料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作出准予许可的书面决定;不符合要求的,作出不予许可的书面决定,并说明理由。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四十五条规定进行技术审查(含现场踏勘)的,所需时间不计入审批时间内。
技术审查(含现场踏勘)时间一般不超过一个月。
4、气象主管机构将书面决定书通过政府专门机构下达项目单位。
项目单位取得行政许可后,如果建设规划或工程设计发生变化的,应当重新申请。
确因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或者城市(镇)总体规划变化,确实无法避免影响气象探测环境,且无法采取补救措施,需要迁建气象台站的,气象台站迁建所有费用由申请人全部负责。
《涉外气象探测和资料管理办法》

涉外气象探测和资料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涉外气象探测和资料管理,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外国组织和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气象探测以及汇交、获取、提供和使用气象资料等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外国组织和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前款所述活动,应当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组织合作进行。
第三条从事涉外气象探测以及汇交、获取、提供和使用气象资料等活动,应当坚持依法监管、有效利用的原则,维护国家安全,促进气象国际合作。
涉及国家安全、国家秘密的涉外气象探测和气象资料的汇交、获取、提供和使用等活动,应当遵守国家安全和保密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规定。
第四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全国涉外气象探测和资料的管理。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涉外气象探测和资料的管理。
国家安全、保密等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共同做好涉外气象探测和资料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向未经批准的外国组织或者个人提供气象探测场所和气象资料。
外国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气象探测活动和气象资料损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安全和利益。
国家机关和涉及国家秘密的单位不得擅自将涉及国家秘密的气象资料提供给外国组织或者个人。
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将涉及国家秘密的气象资料以任何方式提供给外国组织或者个人。
涉及国家秘密的气象资料不得以任何方式发表。
第二章涉外气象探测站(点)的设立第六条涉外气象探测站(点)的设立,实行行政许可制度。
未经许可,不得设立涉外气象探测站(点)。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涉外气象探测站(点)设立的审批,涉及国家安全、国家秘密的,应当分别征求国家安全、保密等部门的意见。
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有关要求,做好涉外气象探测站(点)设立的技术审查(含现场踏勘)工作。
新疆气象部门执法机构运作模式探讨

多年来 , 象部 门一直 是 国务 院直属 事业单 位 。 气 20 0 0年《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气象 法》 布后 , 象部 门 颁 气
体 系初步建 立 , 三级气象 行政 执法 队伍基 本完善 , 执
中国气象局 《 气象行政执法文书》2o 版) (0 7 规 定了 2 7种气 象行政 执法 相关执 法文 书 , 但在 实际执 法 手工填制 执法文 书过 程 中 ,仍然有 文书制 作不规
范 现象 , 主要 有 : 法律 文 书格 式使 用 不 正确 , 书填 文 写 不规 范 , 内容 不全 , 址不 详 ; 法行 为适 用 条 款 地 违
沙 漠 与 绿 洲 气 象
。
第4 卷 增刊
21 00年 8月
D。。。ta。 O。。。。。e。。l。y 。e。。。‘ ’。。。。。。。’。 — 。。 。。。d’。。i 。。。。。。 。 。s r。。。 。。’ 。。t。r 。g 。。。。n 。。a 。 M。。o。 。— 。e。。‘ 。 。。 ss。e。。 o。 。o
经授 权而成 为行 政执法 主体 , 具有 社会管 理职责 , 这
使 我们一 方面要 以事业 单位 的身 份做好各 类气 象服
气象行政执法人员依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 《 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 《 、通用航空飞行管制条 例 》《 、气象 灾害 防御条例 》 国务院 42号令 《 、 1 国务 院 对确 需保 留 的行政 审批 项 目设 定行政 许可 的决定 》 、 《 新疆气象条例》《 、气象探测环境 和设施保护办法》 以及 中国气 象局 的部 门规章 等法律法 规 ,围绕气 象 灾 害 防御 、 象探 测 环境 保护 、 工 影 响天 气 、 气 人 施放
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迁址申请材料审查办法

附件: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迁址申请材料审查办法为了切实加强地面气象观测站迁址工作的管理,规范申请材料的审查工作,根据《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气发〔2008〕201号)、《关于地面气象观测站站址变动有关问题的函》(气测函〔2009〕27号)和《关于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站址迁移有关事宜的通知》(气测函〔2011〕89号)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一、审查内容地面气象观测站迁址申请材料,包括《关于XX国家XX 站迁址的请示》正文、《地面气象观测站站址变动申请表》、《地面气象观测站站址勘察报告书》、《站址变动分析报告》和相关附件材料等。
二、任务分工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负责审查《关于XX国家XX 站迁址的请示》正文、《地面气象观测站站址变动申请表》、《地面气象观测站站址勘察报告书》(及其相关附件材料),以及《站址变动分析报告》中站址变动、气象探测环境和站网布局相关内容。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负责审查《站址变动分析报告》中资料分析相关内容。
三、审查重点(一)申请材料是否齐全一致1.《关于XX国家XX站迁址的请示》正文、《地面气象观测站站址变动申请表》、《地面气象观测站站址勘察报告书》(及其相关附件材料)是否符合气测函〔2009〕27号文件要求;2.《站址变动分析报告》是否符合气测函〔2011〕89号文件要求;3.相同的参数、内容在各种材料中是否一致。
(二)理由是否充分1.实施城市规划或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申请材料中是否附有当地政府出具的证明或其它证明文书;2.气象探测环境已遭严重危害且无法就地改善的,是否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3.因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的,现址是否已不具备设站条件;4.气象部门在保护现址的气象探测环境过程中是否做出了大量、积极的工作,申请材料中是否附有证明文书。
(三)拟迁站址是否符合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标准,是否具有代表性根据拟迁站址观测场四周全景照片、障碍物仰角图、障碍物情况表和城市建设规划图等,审查拟迁站址是否符合《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的有关要求,是否具有代表性。
《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全文

《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全文关于《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全文第一条为了保护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确保气象探测信息的代表性、准确性、连续性和可比较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气象设施,是指气象探测设施、气象信息专用传输设施和大型气象专用技术装备等。
本条例所称气象探测环境,是指为避开各种干扰,保证气象探测设施准确获得气象探测信息所必需的最小距离构成的环境空间。
第三条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实行分类保护、分级管理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将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第五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全国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工作。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工作。
设有气象台站的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做好本部门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工作,并接受同级气象主管机构的指导和监督管理。
发展改革、国土资源、城乡规划、无线电管理、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保护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并有权对破坏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的行为进行举报。
第七条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等部门制定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依法纳入城乡规划。
第八条气象设施是基础性公共服务设施。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气象设施建设规划的要求,合理安排气象设施建设用地,保障气象设施建设顺利进行。
第九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按照相关质量标准和技术要求配备气象设施,设置必要的保护装置,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的规定,在气象设施附近显著位置设立保护标志,标明保护要求。
2012年全省气象行政执法岗位技能竞决赛法律法规基本知识考试试卷B卷和答案-10.20

单位:姓名执法证号--------------------------密封线---------------------------2012年全省气象行政执法岗位技能竞赛法律法规基本知识试卷B卷及答案得分统计表说明:本试卷满分为100分,答题时间为120分钟。
一、填空题(共25题,每空0.5分,共25分)1、《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规定,因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或者城市(镇)总体规划变化,确需迁移气象台站的,建设单位或者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向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提出申请。
经论证,对于符合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要求的,在纳入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后,按照先建站后迁移的原则进行迁移。
2、气象法规定,外国的组织和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气象活动,必须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会同有关部门批准。
3、《河南省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办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编制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纳入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组织实施。
4、气象法规定,安装的雷电灾害防护装置应当符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使用要求。
5、《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规定,气象设施是基础性公共服务设施。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气象设施建设规划的要求,合理安排气象设施建设用地,保障气象设施建设顺利进行。
6、行政机关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10日内向申请人颁发、送达行政许可证件;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在7日内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
7、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
8、气象法规定,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城市规划、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
9、行政许可法规定,行政机关受理或者不予受理行政许可申请,应当出具加盖本行政机关专用印章和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
有关防雷法律法规知识介绍

.
2002年5月16日,龙虎山上清官遭雷击,烧毁古建筑物250 ㎡ ; 同年7月17日,庐山目无障碍亭遭雷击,造成4人死亡,13人受伤; 8月15日,德兴市遭雷击,烧毁闭路电视线5km,设备210台,移动通信中断 18小时; 8月26日,进贤县池溪乡洪源渡口007号船遭雷击,击晕9人溺水身亡; 8月28日,南昌市湾里区锦绣峰因雷击造成3人死亡,多人受伤; 2003年7月23日,京福高速公路黎川段连接处,因雷电引发雷管爆炸,造成3 死4伤; 2003年3月15日,九江化工厂遭雷击,造成78栋民房倒塌或受损,7人受伤, 灾情涉及浔阳区两个街办的五个居民委员会,直接经济损失上千万元; 同年8月9日、10日庐山锦绣谷和待睛亭相继遭雷击,造成3人死亡,22人受 伤.
3、 防雷立法,是加强防雷安全监管力度的需要。建国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不少国 家防雷规范标准,部门防雷规范标准,行业防雷规范标准,但在执行规范标准的过 程中,不按规定设计,施工的情况十分突出,对应当安装防雷装置的场所而未安装 的相当普遍,对已经安装的防雷装置的维护管理基本是空白,导致不少建筑物防雷 设计不到位,施工质量不到位,安装不到位和防雷装置如同虚设的情况也十分突出, 人为地加大了防雷安全隐患。因此,防雷立法,目的是为了加大防雷安全监管力度, 解决上述存在的突出问题。
.
4、 防雷立法,是国防建设,国家安全的需要。防雷安全对国防建设,国家安全非常重要, 据说,美国花了上亿美元研制的一个军用卫星,就因雷电击发了控制系统,使这个卫 星在没有作好发射准备的情况下发射上天了。我国也因雷电引发了湖北省某军用仓库 和黄岛军用油库大爆炸的事件,爆炸现场惊天动地,特别是黄岛军用油库的大爆炸惊 动了世界。因此,卫星发射,导航系统,导弹发射试验,国防设施,国家安全机密档 案库,是防雷安全的重中之重,必须通过立法律予以保障。
气象法规引用标准研究

摘 要:中国气象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制度建设,初步形成了标准和规程相配套的气象法律法规体系。
气象标准在支撑气象法律法规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存在普遍性引用标准的可操作性不强、标准被引率低、配套标准供给不足、引用标准表述欠准确、引用废止或失效标准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律法规的实施和标准的应用。
本文基于以上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气象法规,气象标准,引用标准,标准被引率DOI编码:10.3969/j.issn.1674-5698.2024.05.007Research on Standards Reference in Meteorological Laws and RegulationsCUI Xiao-jun 1 WANG Kai-bin 2* HUANG Xiao 1 LI Bao 3 WU Ming-liang 1(1.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Training Centre; 2. Wuhu Meteorological Bureau;3. Department of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Abstract: 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CMA) has comprehensively promoted the construction of a law-based administrative system, and has initially established a system of meteorological laws and regulations matching standards and procedures. Meteorological standard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uppor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meteorological laws and regulations, 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weak operability of universal reference standards, low reference rate of standards, insufficient supply of supporting standards, inaccurate expression of reference standards, and reference annulment or invalid standards, etc., which affe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standards to a certain extent. Based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Keywords: meteorological laws and regulations, meteorological standards, reference standards, standard reference rate气象法规引用标准研究崔晓军1 汪开斌2* 黄 潇1 李 宝3 吴明亮1(1.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2.芜湖市气象局;3.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基金项目:本文受中国气象局气象软科学项目“气象标准约束力分析与评价研究”(2023ZZXM18)资助。
气象局观测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玉树州气象局观测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第一章概述 (5)一、项目概况 (5)二、项目背景: (5)三、可研报告编制依据 (5)四、主要研究范围 (6)五、内容摘要和主要技术指标 (7)第二章基本情况 (9)一、项目区概况 (10)二、项目单位现状 (14)第三章项目建设必要性 (14)一、防御极端气象灾害的需要。
(15)二、建设完备的预报预测工作平台 (15)三、建设有效快捷的气象服务系统 (16)第四章建设条件 (16)一、项目选址 (17)二、工程地质条件 (17)三、土地利用条件及场地三通一平 (21)四、外部建设条件 (22)五、道路交通条件 (23)六、施工条件 (23)七、建筑材料和运输条件 (23)第五章建设内容和规模 (23)一、建设内容 (23)二、建设规模 (24)三、功能设置 (24)第六章项目建设方案 (24)一、方案编制的依据 (24)二、建筑设计指导思想与原则 (25)三、总平面布置 (26)四、玉树州气象局观测站单体建设方案 (27)五、设备配置 (38)六、辅助及公用设施 (41)第七章环境保护、安全及消防 (43)一、概述 (43)二、环境影响分析 (43)三、主要污染源与污染物 (45)四、综合治理方案 (46)六、消防 (48)第八章节能、节水 (49)一、依据 (49)二、设计阶段节能措施 (49)三、施工阶段节能措施 (50)四、运营阶段的节能措施 (51)五、节水措施 (51)第九章项目组织与管理 (52)一、组织机构 (52)二、项目管理 (52)三、劳动定员 (53)第十章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53)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54)第十一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55)一、投资估算 (55)二、资金筹措 (56)第十二章工程招投标 (57)一、招标依据 (57)二、招标范围及组织形式 (57)四、评标委员会人员要求 (58)第十三章项目评价 (60)第十四章结论与建议 (61)一、结论 (61)二、建议 (61)附表: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附图:1、项目区域位置图2、总平面布置图3、门急诊住院综合楼各层平面图4、辅助用房平、立剖面图附件:1、《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2、《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3、《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4、《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5、玉树州气象局观测站用房建设项目建设用地的预审意见第一章概述一、项目概况(一)项目名称:玉树州气象局观测站建设项目(二)项目建设单位:玉树州气象局(三)项目建设性质:新建(四)项目建设地点:位于玉树县结古镇扎西科滩路东侧、扎西科路北侧二、项目背景:玉树州气象局位于玉树县结古镇扎西科滩路36号,属国家基本站,为一类艰苦台站,1953年12月由玉树县巴塘机场向西北方迁移25公里至玉树县城所在地结古镇(玉树县一完小内)。
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 促进气象监测健康发展

2008年第3期青海气象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促进气象监测健康发展李进虎(青海省气象局,青海 西宁 810001) 摘 要:本文阐述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依法保护好气象探测环境对促进气象探测基本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和连续性的重大意义;分析了青海省气象台站探测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气象台站;探测环境;保护1 引言气象探测工作是整个气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人民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保护好气象探测环境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
气象探测资料必须具有代表性是获取气象探测资料的前提,而气象观测站的观测场及相关设施是获取具有代表性观测资料的唯一场所。
它周围环境和设施保护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气象探测基本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和连续性,关系到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和气象服务的准确性和针对性,关系到社会发展、经济建设、航空航天、国防建设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全问题。
2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1985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气象局《基准气候站观测环境保护规定》:1998年中国气象局制定下发了《各类气象探测环境的技术规定》。
1999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2001年8月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公布了《青海省气象条例》。
2006年7月青海省人大常委会修订并公布了《青海省气象条例》。
年月青海省人民政府下发了《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
2004年10月中国气象局公布了《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7号令)。
2004年10月中国气象局和建设部联合发出《关于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通知》。
2006年8月省气象局制定下发了《青海省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监督管理办法》。
2006年11月中国气象局公布了《气象行政许可实施办法》(15号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气象局令
第7号
《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已于2004年7月1日经中国气象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4年10月1日起施行。
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
二○○四年八月九日
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
第一条为了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证气象探测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获取的气象探测信息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提高气候变化的监测能力、气象预报准确率和气象服务水平,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提供可靠保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气象探测环境,是指为避开各种干扰保证气象探测设施准确获得气象探测信息所必需的最小距离构成的环境空间。
本办法所称气象探测设施,是指用于各类气象探测的场地、仪器、设备及其附属设施。
第四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管理全国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工作。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工作。
设有气象台站的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本部门气象台站的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工作,并接受同级气象主管机构的指导、监督和行业管理。
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做好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工作。
第五条国家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义务,有权检举侵占、损毁和擅自移动气象探测设施和破坏气象探测环境的行为。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宣传教育,树立全民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意识。
对在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工作中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七条本办法保护以下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
(一)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自动气象站、太阳辐射观测站、酸雨监测站、生态气象监测站(含农业气象站)的探测环境和设施;
(二)高空气象探测站(包括风廓线仪、声雷达、激光雷达等)的探测环境和设施;
(三)天气雷达站的探测环境和设施;
(四)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含静止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极轨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卫星测控站、卫星测距站的探测环境和设施;
(五)大气本底台站、沙尘暴监测站、污染气象监测站等环境气象监测站的探测环境和设施;
(六)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的探测环境和设施;
(七)闪电探测站的探测环境和设施;
(八)GPS气象探测站外场环境;
(九)气象专用频道、频率、线路、网络及相应的设施;
(十)其他需要保护的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
第八条各类气象站四周应当开阔,保持气流通畅。
第九条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和太阳辐射观测站周围的建筑物、作物、树木等障碍物和其他对气象探测有影响的各种源体,与气象观测场围栏必须保持一定距离,具体保护标准见附表1。
自动气象站四周不得有致使气象要素发生异常变化的干扰源。
自动气象站具体保护标准根据其布设站类按照附表1执行。
生态气象监测站(含农业气象站)、酸雨监测站具体保护标准根据其布设站类参照附表1执行。
本办法所称源体,是指省级气象主管机构确定的对气象探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有影响的大型锅炉、废水、废气、垃圾场等干扰源或者其他源体。
第十条高空气象探测站四周的障碍物对探测系统天线形成的遮挡仰角不得大于5°,在高空气象探测站盛行风的下风方向120°范围内,不得大于2°。
在探测气球施放场地半径50米范围内,不得有架空电线、建筑物、树木等障碍物。
其他建筑物和火源与氢气房的距离不得小于50米。
第十一条天气雷达站主要探测方向的遮挡仰角不得大于0.5°,孤立遮挡方位角不得大于0.5°;其他方向的遮挡仰角不得大于1°,孤立遮挡方位角不得大于1°,且总的遮挡方位角不得大于5°。
天气雷达站四周不得有对雷达接收产生干扰的干扰源。
第十二条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含静止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极轨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卫星测控站、卫星测距站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按照国家关于《地球站电磁环境保护要求》(GB13615-92)执行。
极轨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周围障碍物的仰角不得大于3°。
第十三条大气本底台站的保护区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基本保护区、外围保护区,具体的保护范围和标准按照附表2执行。
第十四条沙尘暴监测站、污染气象监测站等环境气象监测站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标准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另行制定。
第十五条严禁在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场区内从事任何建设和改变场区内自然状态的行为。
本办法所称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是指利用辐射特性稳定、均匀的地物目标作为辐射参考基准,通过星地同步观测,对在轨运行遥感仪器进行绝对辐射定标或星上辐射定标校正的场地。
第十六条闪电探测站的高频探测天线60°下视角空间之内不得有任何障碍物。
以闪电探测站的高频探测天线为中心,半径100米范围以内,不得有导电物体或者高于天线系统的障碍物。
半径100米范围以外(含100米),障碍物与天线的仰角不得大于3°,电磁场干扰应当小于闪电接收机的阈值范围。
第十七条GPS气象探测站视场周围障碍物的仰角不得大于10°,且远离大功率的无线电发射台和高压输电线。
各种无线电发射台与GPS气象探测站接收机天线的距离不得小于2公里,高压输电线与接收机天线的距离不得小于200米。
GPS气象探测站附近不得有大面积的水域或者其他对电磁波反射(吸收)强烈的物体。
第十八条各类无线电台(站)不得对气象专用频道、频率产生干扰。
气象通信线路和设施不得被挤占、挪用、损坏,以保证气象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输。
气象无线电频率的保护,按照国家无线电管理法规执行。
第十九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将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标准报送当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备案。
第二十条城乡规划、建设、国土等有关部门,在审批可能影响已建气象台站探测环境和设施的建设项目时,应当事先征得有审批权
限的气象主管机构的同意。
未经气象主管机构同意,有关部门不得审批。
新建、改建和扩建气象台站和设施,应当符合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标准。
第二十一条未经依法批准,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迁移气象台站和设施。
确因实施城市规划或者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需要迁移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高空气象探测站、天气雷达站、大气本底台站等国家布点的气象台站的,应当报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批准;需要迁移其他气象台站的,应当报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批准。
拆迁和新建气象台站和设施的全部费用由同级政府或者建设单位承担,并保证新建气象台站和设施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迁移的气象台站应当按照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的规定进行对比观测。
第二十二条无人值守的自动气象站,应当由该站的所有单位委托所在地人民政府或者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负责保护。
当事人应当签订《委托保管书》,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十三条禁止下列危害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行为:
(一)侵占、损毁和擅自移动气象台站建筑、设备和传输设施;
(二)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设置障碍物;
(三)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进行爆破、采砂(石)、取土、焚烧、放牧等行为;
(四)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种植影响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
的作物、树木;
(五)设置影响气象探测设施工作效能的高频电磁辐射装置;
(六)进入气象台站实施影响气象探测工作的活动;
(七)其他危害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行为。
第二十四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可以并处5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侵占、损毁和擅自移动气象台站建筑、设备和传输设施的;
(二)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设置障碍物的;
(三)设置影响气象探测设施工作效能的高频电磁辐射装置的;
(四)其他危害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行为。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可以并处3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进行爆破、采砂(石)、取土、焚烧、放牧等行为的;
(二)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种植影响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作物、树木的;
(三)进入气象台站实施影响气象探测工作的活动的。
第二十六条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
府其他有关部门所属的气象台站的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标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七条本办法所称大于、小于、高于,包括本数。
第二十八条本办法自2004年10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