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规范类型与功能
如何认识科学的社会规范及越轨行为
如何认识科学的社会规范及越轨行为科学家行为规范(莫顿)科学家行为规范包括认识规范或技术规范(技术、技巧、习惯)和社会规范。
技术规范指科学家进行研究一般要遵循的方法论准则,主要指科学家的科学思维及其成果必须符合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科学研究经验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等。
社会规范是指约束协调科学家行为的制度性要求。
技术规范和社会规范在科学家的具体实践中是交织在一起的。
默顿关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的分析:他认为“像其他建制一样,科学家也有自身共享和传递的观念、价值和标准。
它们是经过设计的,并用来指导那些科学建制里的人的行为”。
(1)含义:约束科学家的有情感色调的价值和规范综合体。
(2)内容1)普遍主义:科学的标准到处都是一样的;科学事业向所有天才开放,人们追求真理、学习与科学研究的机会是普遍的。
其根源是: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自然界规律的普遍性。
2)公有主义:所有创造新知识的人都必须把他的知识成果公之于众,发表,进入公共档案,这些科学知识、原理、定律,广为流传,任何人可自由学习、利用,不必向其创造者付代价;以个人命名的定律和理论不归于发明者及其后代所有,也不给这些人利用和支配的特殊权利。
其根源是:科学发现的合作性和继承性。
3)无私利性:从事科学活动、创造科学知识的人不应以科学谋取私利;从事科学活动的人,决不是为了赚钱或赢利,而是热衷与探索和发现,是内在的科学兴趣。
4)有条理的怀疑主义:科学的发展,可能会向被其他社会体制固定化、制度化的东西提出疑问;研究科学的人不承认在神圣的、不能批判的东西和不神圣的、可以客观研究的东西之间,有绝对的界限;对所有科学知识都要仔细检验;对发现的错误应公开宣布;怀疑、批判的原则应体现在学术会议的讨论、科学发现的评价、荣誉与资助的分配等。
其根源是:科学知识的实证性。
5)创新精神越轨行为科学活动中的越轨行为一般是指:违反科学活动中被共同承认的行为准则或者价值观念的行为。
科学越轨行为是科技管理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处理起来比较棘手的问题,尤其是在依靠科技振兴经济成为公式的今天,能否有效的约束科技越轨行为,对于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科学与规范
21 0 0年 9月 Fra bibliotek淮北 煤炭 师范 学 院学 报 ( 自然科 学版 )
J un l f u ie C a Id s yT ah r C l g N trl cec ) o ra o H a i ol n ut ec es ol e( aua S i e b r e n
研究 生 是 我 国学 术共 同 体 的 “ 成 员 ” 接班 人 、 负 着 繁 荣 我 国学 术 , 进 我 国科 学 发展 的 使命 . 准 及 肩 促 然 而 , 学界 I益 严 重 的 “ 受 : t 学术 腐 败 ” 之风 的熏 染 , 研究 生 中学术 腐 败行 为 时有 发生 , 主要 表现 任 伪造 和修 改 实 验数据 、 抄袭 和 剽 窃他 人 的研 究成 果 、 论文署 名 中 的“ 便 车 ” 搭 现象 、 文 参考 文 献 中 的弄 虚 作假 等 . 何针 论 如 对 研 究生 中出现 的学 术 不端 行 为 予 以有 效 的整 治 ? 内外 对 此 作 r大 量 的研 究 , 成 了较 为完 整 的政 策法 国 形 规体系. 在美 国, 个 世 纪 七八 十年 代 , 上 科研 不 端 行 为被 揭 发 , 国众议 院科 学技 术 委 员会 监 督 小 组就 科学 美 欺 诈事 件举 行 了首 次 听证 会 (9 1年 3月 3 18 1日至 4月 1日) 随后美 国逐 步架 构起 应 对 科研 不 端行 为 的政 , 策 法规 体 系¨. 了 9 】到 0年代 , 国研 究 生 院委员 会 就启 动 了一项 研究 生 负责 任研 究行 为 ( C 教育讨 [. 美 R R) 划 2 1 国 内一 些 重点 高校 则 在研 究 生 中启 动 了学 术规 范 和科 研道 德 教 育 计划, 如上 海 交通 大学 在 研究 生 中开 设 了 学 术规 范课 程 、 出版 了 《 科学 研 究 的道 德 与规 范》 教材 。 受此 启 发 , 我们 在 我校 硕 士研 究 生 《 自然辩 证法 》 教 学 中, 胆尝 试 , 设 了《 学 与 规范 》 一 专题 . 过近 两 年 的反 复探 索 , 感 向研 究 生 系统 介 绍科 学 规 范 大 开 科 这 通 深
宁波市小学科学学科教学规范
宁波市小学科学学科教学规范(试行)备课规范备课是教师个性化的日常教学研究活动。
小学科学备课常规即教学准备的常规,基本内容包括制定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单元教学计划与课时教学设计。
一、学期教学计划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应当包含以下四块内容:.学情分析。
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探究水平,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习惯,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及班级状况等,分析利弊,作出预设,研究对策。
.教材分析。
在认真研究课标、明确课程性质、目标,理解课程基本理念,通读全册教材和配套教师用书,参加县(市、区)级、协作区或学校教研组组织的教材备课会的基础上,对本册教材内容体系及教学目标进行系统分析,把握体系,明析目标。
.教学策略。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提出提高学期学生科学素养的具体措施。
.教学进度。
制定教学进度表,写出教学课时数,包括复习、检测、实践活动等时间安排,一般以表格的形式呈现。
学期教学计划应在学期授课前制订好,开学时上交学校并存档。
二、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整体内容分析。
在通读单元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单元教学内容,读懂单元编排体系,理清课文间的逻辑关系,明确单元内容的结构特点。
.制订单元教学目标。
根据全册教学目标、本单元的地位与作用和教学实际情况,确定三维目标。
.列出教学需要的学具和教具,明确不足或缺少的学具和教具,以及解决办法。
单元教学计划应在单元教学前制定好。
兼课老师不作硬性要求,但是对整单元内容要作全面分析研究。
三、课时教学方案设计课时教学计划的内容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具准备、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制定教学目标。
目标要准确、具体、恰当,切合学生实际,体现科学概念、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科学课程目标。
.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把握本课重点活动的设计。
.准备教学材料。
教师对于必需的实验器材、学具及课件(媒体)要及时做好准备、采集、制作等预备工作,结合当地特点开发课程资源。
.设计教学过程。
最新小学科学学科教学常规(规范)
最新小学科学学科教学常规(规范)小学科学教学常规为了保证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设计。
具体来说,需要:一、教学准备与设计1.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并了解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
2.通读教材,整体把握整套、本册教材内容,了解相邻年级段的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知识结构。
3.阅读教学参考资料,补充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
4.分析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和探究水平,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研究惯,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及班级状况等,以便分析利弊,作出预见,采取对策。
5.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学期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教学进度应细致安排,教学能按计划进行,尽可能不拖延或超赶进度。
对季节性较强的内容可按季节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进程。
6.设计分课时教学方案。
⑴依据课文内容和学情分析准确定位课时目标,课时目标表述应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研读本课教材文本,了解教材中活动设计安排的意图,并与教师用书结合起来研读,确定本课的核心探究活动。
教材上的观察、实验活动,教师在上课前要充分作好预设,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实施。
⑵在教学开始前,可通过抽测、访谈、作业等方法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特别要了解学生的前科学概念水平。
根据教学的需要,在课前布置学生开展收集材料、阅读资料,提前进行观察记录等。
7.精心准备有关的教学器材,器材必须充足和典型,避免两手空空进入教室进行教学,保证学生观察、实验活动顺利进行。
8.器材要适合学生的研究,要突出探究活动的重点和本质。
对教材中的设计做适当的改进,提倡开展自制教具,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学组织与实施9.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情境,激发提高学生研究热情和兴趣,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研究惯。
10.在以观察、实验为主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占用时间分配要合理,教师要做到少讲精讲、有效指导,把更多的研究时间还给学生。
11.课堂中器材的出示和回收,应该精心安排。
一般不需要把一节课的全部材料都放在桌上,可以按照教学环节的展开,先后呈现器材,达到以器材调节学生的注意力、以器材引领教学活动的效果。
科学的规范
科学的规范科学的规范是指在科学研究和科学实践中应当遵守的一系列准则和标准,它们确保了科学的可靠性、可重复性和公正性。
科学的规范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科学研究应当基于可靠的数据和证据。
科学家在进行研究时需要采集真实、准确、全面、可靠的数据,并确保数据收集方法的科学性和操作的可重复性。
研究结果应当通过实验证据来支持,并能够通过重复实验证实,以确保研究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其次,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包括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等步骤。
为了确保科学研究的可靠性和可验证性,科学家需要严格按照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并使用适当的统计方法来分析数据,避免主观偏见和个人意见的影响。
第三,科学研究应当遵守伦理规范。
科学家在进行研究时应当尊重受试者的权益和隐私,确保研究的安全性和公正性。
他们应当遵守道德准则,不进行伦理上不当的实验和行为,避免给受试者带来伤害或损失。
第四,科学研究应当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
科学家应当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向同行和学术界公开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数据,接受同行的评审和审查,并尊重其他科学家的知识产权和努力。
科学家之间应该互相合作,共享数据和想法,推动科学研究的进展。
最后,科学研究结果应当与社会利益保持一致。
科学家应当将研究成果用于人类福祉和社会进步,避免滥用科学研究的结果或伦理上不当的行为,保障科学的道德性和社会价值。
总之,科学的规范是确保科学研究的可靠性、可重复性和公正性的一系列准则和标准。
科学家在进行研究时应当遵守这些规范,以确保科学研究的结果具有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验证性,并最终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第4讲 科研规范
⑧在图像处理时,如果对整个图像进行亮度、对 比度或色彩平衡的校正,且不会模糊、消除或 歪曲原始图像所展示的所有信息,通常可以被 接受。但不应当为了强调或掩盖图像的某些部 分而对其进行欺骗性的或不当的处理,包括添 加、移除或移动对象,去除或模糊背景等。关 于图像处理方面的具体要求,应当参考不同学 科或学术出版单位的规范。在投稿时,应当指 明对图像进行过的电子处理。
(1)数据的收集与使用
●科研人员:
①应当努力使收集到的数据有意义。应当选择适当的数 据收集方法,遵守实验室操作规程和数据采集规范, 采用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和手段。
②应当保证数据的原始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应当在有 连续页码的实验或调查记录本上记录研究过程和相关 数据,不得涂改数据或撕掉记录本中的任何一页。严 禁编造、改动原始数据,或有选择地记录数据以获得 特定的结果。
①首先要有科学依据,即使由于受到人类认识能力的 限制,这些依据并不一定全面和彻底。
②科学研究应有创新性,包括学术的创新和现实的创 新。
③科研人员应当对科研活动中涉及伦理的问题自行进 行评估,不符合伦理规范原则的就放弃研究。对自 己不能确定的,需要向有关部门申请,不能擅自开 展研究。
④选题必须是能够开展的,必须基于现有的主观条件 和客观条件进行。
文献调研阶段需要遵循的规范:
①文献应可以准确地回溯到原始出处,以符合 引用的规范。
②对文献做分类研究并做出综述,当自己的论 文被提出质疑时,这些研究可以有助于解疑释 惑。
③引用、翻译和归纳文献观点,包括引用电子 资源时,也必须注意规范使用。
在选题阶段,通常要遵循四个方面的规范:
数据保存
①应以严谨的方式保存数据。如果是书面记录,就要存放在
安全的地方;如果是计算机文件,就应备份,并注意将备 份的数据保存在安全处,备份数据应与原始数据分开保存, 并且定期为所保存的数据重新备份。
科学家行为规范(莫顿)及其意义
科学家行为规范(莫顿)及其意义。
科学家行为规范包括认识规范或技术规范(技术、技巧、习惯)和社会规范。
技术规范指科学家进行研究一般要遵循的方法论准则,主要指科学家的科学思维及其成果必须符合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科学研究经验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等。
社会规范是指约束协调科学家行为的制度性要求。
技术规范和社会规范在科学家的具体实践中是交织在一起的。
默顿关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的分析:他认为“像其他建制一样,科学家也有自身共享和传递的观念、价值和标准。
它们是经过设计的,并用来指导那些科学建制里的人的行为”。
(1)含义:约束科学家的有情感色调的价值和规范综合体。
(2)内容1)普遍主义:科学的标准到处都是一样的;科学事业向所有天才开放,人们追求真理、学习与科学研究的机会是普遍的。
其根源是: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自然界规律的普遍性。
2)公有主义:所有创造新知识的人都必须把他的知识成果公之于众,发表,进入公共档案,这些科学知识、原理、定律,广为流传,任何人可自由学习、利用,不必向其创造者付代价;以个人命名的定律和理论不归于发明者及其后代所有,也不给这些人利用和支配的特殊权利。
其根源是:科学发现的合作性和继承性。
3)无私利性:从事科学活动、创造科学知识的人不应以科学谋取私利;从事科学活动的人,决不是为了赚钱或赢利,而是热衷与探索和发现,是内在的科学兴趣。
4)有条理的怀疑主义:科学的发展,可能会向被其他社会体制固定化、制度化的东西提出疑问;研究科学的人不承认在神圣的、不能批判的东西和不神圣的、可以客观研究的东西之间,有绝对的界限;对所有科学知识都要仔细检验;对发现的错误应公开宣布;怀疑、批判的原则应体现在学术会议的讨论、科学发现的评价、荣誉与资助的分配等。
其根源是:科学知识的实证性。
5)创新精神(3)意义:解释了从“个人性的知识生产活动”如何形成了“社会性的知识生产制度”,回答了这个过程应该有什么机制和条件;揭示了科学知识生产制度中的一种质量控制的机制。
小学科学学科教学规范
小学科学学科教学规范(内部资料征求意见稿)总则小学科学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主要课程,学好科学课程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
通过建立一套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规范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对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与引领者,学生是学习小学科学课程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和创造性的过程。
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拥有充足的材料和足够的时间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是学生主要学习方式,学生的科学学习还应该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
第一章教学准备第一节制定教学计划第一条熟悉课标。
认真学习《小学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的性质、目标,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了解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
第二条阅读教材和教参。
1、浏览本册教材,整体把握本册教材内容。
2、阅读教师教学参考用书,补充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
3、通读单元概述,明确本学期总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4、了解各单元之间的联系。
特别要注意与季节性相关的内容,可按季节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进程。
第三条研究学生。
1、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探究水平,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习惯。
2、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注意力分散、好说、好动、好玩、好奇)、身心状况、家庭状况及班级风貌等,以便分析利弊,作出预见,采取对策。
第四条制定学期教学计划。
1、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学期教学计划。
学期教学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本册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分析、学期教学目标、教学进度、相关准备。
2、计划中的教学目标应体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科学知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
3、教学计划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教学进度应细致安排,力争能按计划进行,尽可能不拖延或超赶进度。
四年级科学教学规范(下学期)
四年级科学教学规范(2015-2016下学期)四年级科学在小学科学教育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折点,是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具体的事例发现事物的一般规律,学会概括、归纳事物规律的思维训练的起点。
一、教学进度表:教学进度安排表二、调动学生的策略1、创设情境,让学生好奇,激发学习兴趣。
一些妙趣横生的游戏,引人入胜的故事,设有悬念的实验等都可以作为创设情景的方法。
2、操作实验,让学生探究,保持学习兴趣。
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支配材料,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交流,甚至可以争论,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其思维的广度,让学生获取自主探索的空间。
3、各种方式,让学生思考,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教师不能用单一的方法,固定的模式,要综合应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对科学世界的探究本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可以将枯燥的科学常识用故事的形式讲出来、出示实物、演示实验以及用挂图、多媒体计算机展示研究的动态、静态图像和声音,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多种感官参与,培养其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学生的学习规范1、上课前(1)学生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及需要的实验器材,其他不相关的东西一律收到桌子里面去。
(2)指派认真负责的两名学生为课代表,在上课之前将课本发到每个人手上。
(3)若在实验室上课,在老师的准许下带好书本和实验材料有次序的进入科学教室,到指定的座位安静坐好。
(4)养成有秩序地领取实验器材和物品的习惯。
2、课堂上(1)科学课本是循环利用,课本上不允许乱涂乱画。
(2)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不做小动作,不打断别人的发言。
(3)回答问题声音响亮,不重复他人的答案,能阐述自己的观点。
(4)认真观察和真实记录。
实验中要静下心来仔细的观察,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记录数据要实事求是,真实的记录各种实验现象。
(5)成立实验合作小组,每组都有一名组长,负责收、发器材及小组内的管理工作,建议每组三至六名同学。
小学科学教程规范(全国统一版)
小学科学教程规范(全国统一版)目标本文档旨在制定小学科学教程的规范,以确保全国范围内的教学一致性和质量。
以下是我们制定的目标:1. 提供统一的科学教学内容和标准,确保学生获得全面而系统的科学知识。
2. 鼓励学生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3.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4. 强调实践与实验,鼓励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观察、实验和探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促进跨学科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教学内容小学科学教程的内容应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1. 自然界和生物多样性:包括动物、植物、环境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和保护意识。
2. 物质与能量:介绍物质的性质、变化和能量转化等基本概念,培养学生对物质和能量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3. 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引导他们进行科学思维和方法的训练。
4. 健康与安全:传授基本的健康知识和安全常识,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和安全意识。
5. 科技与社会:介绍科技对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对科技发展的理解。
教学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建议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促进他们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2. 实践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和教学资源,创造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情景教学:将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学习和应用科学知识。
5. 评价与反馈: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果。
教材编写与评审编写小学科学教材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 科学性和准确性:教材内容应基于科学原理和准确的科学知识,避免错误和误导。
2. 清晰易懂:语言简练明了,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易于理解和接受。
汇总整编小学科学课程规范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科学发现、技术突破及重大创新不断涌现。
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繁荣,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
科学技术正深刻改变着社会,而社会的发展又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科学不仅作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驱动力,也代表着一种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一种当代公民必备的素质。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推动人类社会和生产力发展的同时,给每一位当代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与发展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小学科学课程旨在通过探究式学习,保护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因此,小学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责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性课程科学素养一般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增强公民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公民科学素养的重任,儿童早期的科学教育对每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因此,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是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亲自收集证据,形成对问题的看法,再经过讨论和辩论,建构和理解主要的科学概念;体会到人们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获取正确的知识,并了解科学知识是相对稳定并不断发展进步的;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运用科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以及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科学规范
科学规范普遍主义(universalism)。
“普遍主义”是关于科学成果的评价标准和科学界的准入资格的规范。
这个规范有两重含义:其一,它要求以实证的、逻辑的这种普遍的而非个人性或个性化的标准来评价科学和科学成果——“真理性主张,无论其来源如何,都应该服从于先定的非个人性的标准:即要与观察和以前被证实的知识相一致。
对于要进入科学之列的主张,不管是接受还是拒绝,并不依赖于主张提出者的个人或社会属性;他的种族、国籍、宗教、阶级和个人品质都与此无关”;反对“同样的行为要根据人的地位和身份的不同而做出不同的评价”。
其二,这个规范要求科学殿堂的准入资格的平等:“普遍主义规范要求在科学职业生涯上向有才能的人开放”,反对以任何理由如低微的出身、种族、政治倾向,限制有才能的人从事科学活动。
纳粹德国把犹太血统的科学家统统排斥于大学和科研机构之外,就违背了普遍主义规范的这一要求。
可见科学中的普遍主义规范既指科学成果的评价标准,也指参加科学活动的机会平等。
普遍主义第二层含义与民主社会重视普遍平等的价值观是相通的,这反映了科学与民主的深层的亲和性。
所以默顿说,“科学的持续发展只能发生在具有某种秩序的社会中(即民主社会中)。
”普遍主义规范的价值基础和依据,除了平等这一民主社会的普适价值之外,还有科学的基本价值要素——客观性。
科学的客观性与根据个人的社会属性来进行评价的“特殊主义”标准是根本不相容的。
对此,默顿有生动的描叙:“纽伦堡的法令不能使哈伯制氨法失效,仇英者也不能否定万有引力定律”[25]。
默顿说“客观性拒斥特殊主义。
科学上被证实的过程和关系是客观的,这一情况不容许强加任何特殊的有效性标准。
”[26]既然科学只容许普遍主义标准。
那么,这个普遍有效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它就是经验证实的标准和逻辑自洽的标准。
在默顿对科学规范的最初阐述中,普遍主义规范是讲得最多、最明确和最有针对性的一个。
起初,在批判纳粹种族主义对犹太血统的科学家的迫害的背景下,默顿强调了普遍主义规范的第二重含义,即从事科学活动的机会平等。
科学规范的内涵、类别、功能、结构和形式
科学规范的内涵、类别、功能、结构和形式
徐梦秋
【期刊名称】《自然辩证法通讯》
【年(卷),期】2004(26)3
【摘要】提出科学规范论的十大问题。
阐述科学规范的内涵、功能与类别;阐述科学规范系统的逻辑结构与科学规范的存在和表达形式。
【总页数】5页(P14-18)
【关键词】科学规范;内涵;类别;功能;逻辑结构;表达形式;规范逻辑
【作者】徐梦秋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哲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N03;G322.9
【相关文献】
1.浅谈建筑空间中的形式与秩序--功能、结构与形式美的辩证关系 [J], 慈晨晨
2.一种基于层次结构的类别管理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J], 鲍娟
3.浅谈文化的内涵、形式及功能 [J], 陈曦
4.论科学规范的结构和功能 [J], 李继宗;官鸣
5.浅议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基本内涵、类别及影响因素 [J], 闫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科学规范探析
创新论坛■王华英科学规范探析科学的指数式发展、自身公正性、共享性、渗透性和扩散性特点及强势地位使其对其他文化具有垄断性、霸权性、颠覆性,使人们对科学产生了崇拜。
哥白尼式的悲剧已为人鲜见,但科学因人为原因偏离固有规范结构而打上政治化、军事化、商业化印记及其应用的恶果却不断增多。
因而科学规范问题的深入探讨具有迫切性、必要性、重要性。
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几个基本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科学规范的涵义1、默顿界定的科学规范的涵义科学规范在默顿那里被称为科学的精神特质。
他关于科学规范或科学精神特质的定义成为后来人们研究的坐标、参照系。
在《科学社会学》中他指出:“科学的精神特质是指约束科学家的有情感色彩的价值观和规范的综合体。
这些规范以规定、禁止、偏好和许可的方式表达。
它们借助于制定性价值而合法化。
这些通过戒律和儆戒传达、通过赞许而加强的必不可少的规范,在不同程度上被科学家内化了,因而形成他的科学良知,或者用近来人们喜欢的术语说,形成了他的超我。
尽管科学的精神特质没有被明文规定,但可以从科学家的道德共识中找到,这些共识体现在科学家的习惯、无数讨论科学精神的著述以及他们对违反精神特质表示的义愤之中。
”在这里他指出了科学规范的涵义、科学规范的表现形式、科学规范起作用的方式。
他还进一步指出了四种制度上必需的科学规范:普遍主义、公有性、无私利性以及有组织的怀疑态度,构成了现代科学的精神特质。
2、中国学术界关于科学规范的涵义我国学术界关于科学规范的定义比较多,以《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年第3期徐梦秋关于科学规范的定义最具权威性:“科学规范是指导和调控科学共同体成员行为的、具有普适性和长效性的指示或指示系统。
”由此可以看出,默顿的科学规范的涵义强调科学规范的控制性,而徐梦秋的定义则重点在指示性上。
显然后者较前者更符合时代要求。
一般而言,进行科研的科学家都有很强的自我约束、自我调控能力,即他们的自律性比较强。
因此方向上的指示尤为重要。
10科学技术社会规范及运行
C.论文引证的回朔效应
科尔兄弟研究发现,当一位科 学家的杰出成绩得到承认后, 人们可能会追溯并重新评价其 早期工作。这种现象被称为 “回溯效应”。
该效应表明,对一位科学家早期工 作引证数量的增加,是由于他目前 在科学界分层体系中所处的地位较 高,而不是由于其早期工作质量有 所改进。
D.社会承认中的波敦克效应
权力与知识有何关系?
F·培根早就提出“知识就是力量 (power)”。
法国学者福柯在“知识就是力量”的基础上, 进一步补充认为,知识既是力量的工具,又 是力量的结果。
力量的结果是指知识因力量而得以增长。
这一点也正是今天科学技术高速增长的同 时又处于深度悲哀之中的原因(异化为异 己的力量)。
麦克斯韦曾这样回顾光的理论 发展:“关于光的本质有两种 学说,即微粒说及波动说。我 们如今习于相信波动说了,那 是因为所有相信微粒说的人都 已经死了。”
孟德尔的遗传定律被埋没了几 十年才被重新发现,在很大程 度上也是基于此点。普朗克效 应表明,科学家之所以成为权 威,并不在于作出贡献之际, 而在于得到承认之日,其竞争 对手死去之时。
G.科学分层中的棘轮效应
科学家一旦因为自己的工作而获得某 种承认与地位,就再也不会退回到原 来的地位;就象有棘爪防止倒转的棘 轮一样。“棘轮效应”表明科学界分 层结构中的流动是单向的,只能升迁 不可逆下。
这种效应在科学金字塔结构的 越高层表现得越突出。朱克曼 通过对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的 研究指出:“一旦成为一个诺 贝尔奖获得者,不论是好是歹, 都将稳固地居于科学界的精英 行列。”
外在的实际目标,而不是academic那样 的真理性目标。 专门的(expert):研究者因为是求解问 题专家而聘用,而非个人 创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规范类型与功能(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福建厦门361005)[摘要]在科学界、学术界不端行为屡屡出现的今天,科学规范的建构和完善已是当务之急。
科学规范是指导和调控科学共同体成员行为的、具有普适性和长效性的指示或指示系统,也是评价科学活动和科学家行为的正当性、合理性的标准。
根据科学规范调整的对象、科学活动的阶段或目标、科学家的权利和义务、科学规范的抽象程度或强弱程度,可以将科学规范分成七大类十六种:调整科学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调整科学活动中人与物之间关系的规范,调整科学活动中各种知识之间关系的规范;指导科学研究的规范,指导科学成果评价的规范,指导科学成果应用的规范;科学认知规范和科学伦理规范;实体性规范和程序性规范;权利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科学原则与科学规则;提倡性规范和强制性规范等。
[关键词]科学规范科学规范的类型科学规范的功能[作者简介]徐梦秋(1954-),男,江苏省射阳县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技哲学研究。
李永根(1976-),男,江西省赣州市人,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科技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N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041(2006)11―0018-06社会生活中的各项活动要正常有序地进行,不能没有规范的调控,科学活动也不例外。
但是,科学家从事的科学活动又有别于其他社会活动,它是以追求真理、造福人类为使命的。
这就决定了调控科学活动的规范有别于调控其他社会活动如经济活动的规范。
这种调控科学活动的规范我们称之为科学规范。
科学规范为科学家的行为提供指导,它告诉科学家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对科学家的行为起到引领、纠偏和授权的作用。
科学规范又能转化为一种标准,为科学共同体和社会各界评价科学活动和科学家行为的正当性、合理性与创新性提供评价的尺度。
作为引导科学家行为的指令,科学规范不同于个别的指令,而是一种针对全体或多数科学共同体成员的、具有普遍适用性和长期有效性的指示或指示系统。
它不是调控科学家作为普通人的行为的规范,而是调控其科学活动的规范。
因此,可以将科学规范定义为:指导和调控科学共同体成员行为的、具有普适性和长效性的指示或指示系统。
科学规范的形成,有的是约定俗成的,有的是科学共同体制定的,还有的是权力机关制定的。
科学规范早就存在于科学研究的活动中,但在业余科学时代,科学活动中的规范主要是针对科学家个人的认知性规范;到了科学建制化亦即科学成为一种职业并对社会发生重大影响之后,对调整科学共同体内部关系的规范和调整科学共同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规范的需要,就逐步地凸显出来了。
特别是在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提出作为科学的精神特质的若干科学规范以后,科学活动中的规范问题日益受到学术界与公众的关注。
基于对科学的制度性目标――“扩展被证实的知识”的强调和维护科学自主性的考虑,默顿提出了“公有主义,普遍主义,非谋利性,有组织的怀疑主义”等四个规范。
这四个规范被科学家所认同、内化,就成为科学的精神特质。
默顿认为,这是科学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特有的规范。
默顿规范的提出,在科学规范问题的研究上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不过,默顿的观点也受到马尔凯等学者的质疑、批评。
而默顿学派中人则对默顿规范加以辩护与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科学规范。
比如,巴伯就提出了两条新的规范――“信仰理性”、“感情中立”。
毋庸置疑,默顿规范并没有涵盖所有的科学活动,囊括所有的科学规范,而且也只是一些原则性的规范。
科学活动中还有大量的具体的规则需要揭示和梳理。
而且,随着科学活动领域的扩大,科学对社会生活影响的加深,将会有一些新的科学规范出现。
因此,有必要在默顿规范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研究。
一、根据科学规范所调整的对象的不同。
可以把科学规范分戍:调整科学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调整科学活动中人与物之间关系的规范、调整科学活动中各种知识或理论之间关系的规范首先,调整科学活动中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
这一规范还可分为:(1)调整科学共同体成员之间关系的规范。
例如,中国科技部等机构共同制定的《关于科技工作者行为准则的若干意见》第二条规定,“对不同的学术观点,应当进行平等的讨论”;《中科院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第八条要求,“发扬科技协作和集体主义精神”。
(2)调整科学共同体成员与非共同体成员之间关系的规范。
例如,《赫尔辛基宣言》第十条规定:“在医学研究中,保护受试者的生命和健康,维护他们的隐私和尊严是医生的职责。
”又如,《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第一章第二条指出:“院士对国家科技重大问题的决策有建议权。
”其次,调整科学活动中的人与物之间关系的规范。
这一规范也可分为:(1)调整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如动物之间关系的规范。
例如,“在动物实验中要人道地对待动物,遵循3R原则”。
所谓3R,就是Re~placement(代替)、Reduction(减少)、Refinement(改进)。
(2)调整研究者与研究的工具如仪器设备之间关系的规范。
例如,“禁止使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烧杯”等。
再次,调整各种科学知识之间关系的规范。
调整各种知识之间关系的规范亦可分为:(1)协调理论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关系的规范。
例如,“构成理论体系的各个概念和各个命题之间不应当有逻辑矛盾”。
(2)协调理论与理论之间关系的规范。
例如,“新理论不应当与被证实的既有理论相矛盾”等。
上述三种科学规范的功能都是调整科学活动中的各种关系,以保证科学使命的实现。
但是,由于调整的对象不同,因此又有不同的性质与特点。
第一类科学规范调整的是人际关系,属于社会规范;第二类科学规范调整的是物我关系,主要是技术规范;第三类科学规范调整的是思想关系,为逻辑规范。
二、根据科学活动的阶段。
也可以把科学规范分为:指导科学研究的规范、指导科学成果评价的规范、指导科学成果应用的规范科学活动作为一个完整的周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科学研究阶段、科研成果评价阶段、科研成果应用阶段。
相应地,科学规范也可以分为三大类:指导和调控科学研究的规范、指导和调控科学成果评价的规范、指导和调控科学成果应用的规范。
第一,指导和调控科学研究的规范。
科学研究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小阶段:确定研究对象或课题的阶段、实施研究的阶段、发表科研成果阶段。
(1)科学始于问题,提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或课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但是,研究课题的确定不能随心所欲,而应遵循一定的规范。
例如,“所选课题应具有可行性和创新性”就是选择科研课题的基本规范之一。
违背客观规律,不可行的课题(如永动机研究)或不具有创新性的课题(如在基础研究中重复国外已有成果的所谓“国内首创”),就是无科学价值的,不应作为科研课题。
此外,“不应危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得违背人类的基本道德观念”,也是选择课题所应遵循的基本规范。
所以,中国科技部和卫生部制定的《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第四条就规定:“禁止进行生殖性克隆人的任何研究。
”(2)科研课题确定后,就进入研究阶段。
这一阶段的任务包括文献调研、观察实验、提出假说、验证假说等。
完成这个阶段的任何一项任务都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如“调研文献必须采用追溯法或纵横法以全面了解与所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提出假说必须以一定的科学事实为基础”,在进行科学实验时“要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在对假说或科学发现进行验证时要遵循“实验必须具有可重复性”等要求。
所谓“实验的可重复性”,是指一项新的科学发现要获得科学共同体的承认,必须满足该发现在同样的条件下可被其他科学家重新发现的要求,如果不能则不被承认。
美国物理学家韦伯根据自己的观测,宣称捕捉到来自宇宙的引力波,但别的科学家至今都没有通过观测发现引力波的踪迹。
因而,韦波的所谓发现是不被承认的。
(3)研究完成后,就进入科研成果发表阶段。
这个阶段又可分为论文写作与论文发表两阶段。
指导论文(研究报告)写作的规范包括对论文内容的要求和对形式的要求。
对内容的基本要求是“如实地报告研究结果,不得捏造、篡改、拼凑数据(样品)”。
对形式的基本要求是遵循论文写作的一系列技术规范,如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应遵循国家标准计量局颁布的《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指导论文发表的规范则有“未经同行评议,不得随意在大众媒体发布研究成果”,“不得一稿多投”等。
第二,指导和调控科学成果评价的规范。
研究成果发表后就进入对之进行评价的阶段。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外行很难对科学成果作出中肯的评价,所以,成果的评价只能采取同行评议的方式。
同行专家必须遵循成果评价活动的各种规范,总的要求就是遵循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提出的“普遍主义”与“有组织的怀疑主义”这两大原则。
具体说来,首先,要遵循有关评价程序的规范。
例如,“评审专家如果与被评审人有利害关系,应当回避”,“应当遵循双盲原则”等。
其次,要根据合理的标准来评价。
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可分为客观性评价和创新性评价,亦称真理性评价和价值性评价。
真理性评价是对科学成果是否正确的判定,价值性评价是对科学成果的创新价值的有无及大小的判定。
所以,有关评价标准的规范又分为客观性或真理性标准与创新性或价值性标准。
爱因斯坦提出的“一个希望受到应有的信任的理论,必须建立在有普遍意义的事实之上”、“理论不应当同经验事实相矛盾”,和默顿提出的“不应当与被证实的理论相矛盾”,就是客观性或真理性的基本标准。
而“科学研究应当扩展被证实的知识”、“新理论应当具有更高的解释力与预言力”等,则是创新性的基本标准。
有些贴上“国内首创”、“填补国内空白”等标签的科研成果,只是对国外已有研究的模仿,并不具有创新性。
第三,指导和调控科学成果应用的规范。
在大科学时代,科学既耗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又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渗透到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这种影响的性质与程度,科学家往往比公众有更清楚的认识。
因此,科学家既要关心自己的研究,也要关心自己研究成果的应用,肩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科学家在涉及科学成果的应用时,应当遵守关于科学成果应用的规范。
1946年成立的世界科学家协会的宗旨就规定:“充分利用科学,促进和平和人类幸福,尤其要保证科学应用有助于解决当代的迫切问题。
”“乌普斯拉规范”也规定,“科学家应该保证科学成果的应用不会引起严重的生态破坏”,“科学成就不应该应用于或有利于战争和暴力”。
三、根据科学活动的目标即追求真理与造福人类,可以把科学规范分为求真的规范与求善的规范,即科学认知规范与科学伦理规范首先,作为一种以探索客观世界、发现真理为目标的活动,科学研究有它自身特有的认知性规范。
求真的规范是服务于发现科学真理的规范,而发现科学真理的过程其实就是认识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过程。
因此,求真的规范又可称作认知性规范,即关于科学研究本身该如何进行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