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doc

合集下载

《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

《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

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文化人类学(英文):课程编号:课程学分:2课程总学时:32课程性质:二、课程内容简介文化人类学,就是从物质生产、社会结构、人群组织、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研究整个人类文化的起源、处长、变迁和金化的进程,并且比较各民族、各部落、各国家、各地区、各社团的文化的相同点和相异点,借以发现文化的普遍性以及个别的文化模式,从而总结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本课程主要介绍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史和理论流派,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分支及所探讨的基本问题,田野调查等以及文化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本课程是社会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文化人类学各个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以及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分支及所探讨的基本问题等,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田野工作和相关的理论思想来分析特定的文化现象。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第一章导论(3 课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文化人类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地位及研究意义,掌握跨文化比较方法;了解文化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历史;理解文化人类学的基本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掌握普同性、文化相对性、适应和整体性的概念。

2. 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化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学科概述:什么是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跨文化比较研究法;(1 课时)第二节文化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1 课时)第三节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普同型,文化相对性,适应,整体性。

(1 课时)第二章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3 课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古典进化论、船舶学派、历史特殊论学派、新进化论、法国社会学派、功能主义学派、结构主义学派、象征人类学以及解释人类学各个学派的基本观点及其代表人物的理论思想,理解各个理论流派的联系与区别,掌握摩尔根、泰勒、博尔斯、迪尔凯姆、马林诺夫斯基、布朗、列维-斯特劳斯的观点。

文化人类学大纲概要

文化人类学大纲概要

文化人类学大纲概要绪论人类文化学的一般问题第一章·人类学与文化观第一节、人类学的对象1.体质人类学:洪德、托皮那、赫尔默、达尔文、费孝通32.考古学43.语言学54.文化人类学(民族学)6第二节、人类学在中国1.人类学的传入与发展:芮逸夫、孙学悟、蔡元培……郭沫若、吕振羽、吴泽2.中国人类学的复兴第三节、文化的解释1.以属类确认文化:泰勒、摩尔根、钟敬文2.以属性确认文化:费雷迪埃、马林诺夫斯基、卡西尔、怀特、格尔茨3.中国文化中的文化观4.人类学最关心的文化问题:文化的评价、文化的变迁、文化涵化问题第二章·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人类学研究方法概述一、研究方法的历史二、人类研究方法的主要特色和论题1.田野调查法2.全貌观察法3.概念分析法A.普同论B.全貌论C.整合论D.适应论和变迁论E.文化相对论第二节、人类学研究的田野工作法1.田野工作的发展历程:基辛;巴斯蒂安、摩尔根、博厄思;、马林诺夫斯基、拉德克里夫-布朗;本尼迪克特、林顿、米德;柴尔德、怀特、斯图尔德2.田野工作的特点3.田野工作的类型4.田野工作的研究方法第三章·人类学的应用第一节、应用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应用人类学的主要研究范围1.形成期的研究概况:1914年以前2.发展初期的研究概况:1914-19383.扩展期的研究概况:1939-19704.决策期的的研究概况:1971-现在第三节、应用人类学在中国的实践1.新中国的人类应用与研究2.新时期应用人类学的发展基本理论第四章·进化论的人类学主张第一节、早起进化论者的主张1.达尔文《人类的由来》2.泰勒《原始文化》3.摩尔根《古代社会》4.其他古典进化论者:麦克伦南、弗雷泽第三节、新进化论者的主张1.怀特的新进化论学说2.其他新进化论者:斯图尔德、塞维斯、萨赫林斯第五章·传播论的人类学主张第一节、传播论者的主要流派1.德奥播化学派:弗罗贝纽斯、格雷布纳尔、施密特2.英国播化学派:里夫斯、史密斯3.美国文化区学派(文化历史学派):博厄斯、威斯勒、克娄伯、哥登威赛第二节、传播论者的理论主张1.拉策尔的人类地理学理论2.费罗贝纽斯的文化神话学理论3.格雷布纳尔的“文化圈理论”4.施密特的“文化圈进化论”理论5.史密斯与佩里的“极端传播论”理论第六章·法国社会学学派的人类学主张第一节、涂尔干的人类学研究1.图腾崇拜、乱伦禁忌与亲属关系2.宗教的起源与性质3.逻辑概念的起源第二节、其他法国社会学派的人类学研究者1.莫斯因和《礼物》2.列维-布留尔与互渗律学说3.其他涂尔干门徒赫尔滋葛兰言第七章·英国功能主义学派的的人类学主张第一节、马林诺夫斯基及其功能主义学说1.马林诺夫斯基生平2.马林诺夫斯基与功能主义人类学3.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论》第二节、拉德克里夫-布朗及其功能主义学说1.拉德克里夫-布朗其人2.拉德克里夫-布朗与马林诺夫斯基的异同3. 拉德克里夫-布朗的《社会人类学方法》第八章·结构主义的人类学主张第一节、莱维-斯特劳斯的主张1.莱维-斯特劳斯的生平与思想背景2.莱维-斯特劳斯的人类学观念第二节、结构主义的其他学派及代表1.莱登学派:荣格、尼达姆2.利奇的《文化与交流》第三节、结构主义与象征主义1.特纳的仪式研究2.道格拉斯论日常仪式与秩序第九章·解释人类学的人类学主张第一节、解释人类学的思想渊源1.韦伯等人的理解社会学的影响:狄尔泰、文德尔班、李凯尔特、韦伯、格尔茨2.博厄斯、赫斯科维茨的文化相对论的影响3.赖尔、科赫特的影响4.伽达默尔的历史解释学第二节、格尔茨的解释人类学1.从本地人观点出发的民族志研究2.论作为文化体系的宗教3.论互为依存的文化系统和社会系统第十章·早期中国学者的的人类学主张第一节、吴文藻和他的社区研究第二节、费孝通和他的《生育制度》第三节、林惠祥和他的《文化人类学》第四节、林耀华和他的《金翼》经典话题第十一章·经济结构第一节、经济文化类型的基本理论1.关于经济文化类型2.经济文化类型的理论及实践意义3.经济人类学:马林诺夫斯基、莫斯因、赫斯科维茨、波拉尼、萨林斯4.中国学者的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第二节、中国经济文化类型的基本框架1.采集渔猎型2.畜牧型3.农耕型第十二章·婚姻与家庭第一节、婚姻1.关于婚姻2.婚姻的发展形式1)乱婚制2)群婚制3)一妻多夫制4)一夫多妻制一夫一妻制3.缔结婚姻的方式1)掠夺婚姻2)媒妁之言3)买卖婚4)劳务婚5)交换婚6)童婚7)自由恋爱第二节、家庭1.关于家庭2.家庭的发展阶段及类型3.亲属系统1)亲属称谓2)亲属关系第十三章·社会组织第一节、原始社会诸组织形态1.原始人群2.氏族社会3.部落社会组织1)血缘部落2)地缘部落3)部落联盟第二节、民族与国家第三节、族群、民间组织1.关于族群1)文化说:巴特2)族界理论说:巴特3)原生说:格尔茨;伯格4)工具论:酷恩;布拉斯5)辩证阐释理论说:凯斯6)民族-国家及其意识形态构建说:威廉斯2.关于民间组织第十四章·宗教信仰第一节、宗教的文化属性及其功能宗教的文化属性宗教的功能1.解释功能2.文化交流功能3.教育功能第二节、宗教的产生与发展1.宗教的历史条件2.原始宗教3.古代宗教4.近现代宗教第三节、宗教的诸种类型1.泛灵信仰和泛生信仰2.巫术3.萨满教4.民间信仰第十五章·文学与艺术第一节、文化批评家的文学人类学观1.神话-原型批评:弗雷泽、泰勒;弗莱、维克雷2.新历史主义批评:葛林博雷;怀特3.伊瑟尔的文化人类学第二节、人类学家的文学人类学观1.波亚托斯等人的文学人类学理论:萨加尼、波亚托斯、波蒂斯-温纳2.人类学诗学:丽塔·达夫、戴蒙德、克利福德·格尔茨3.民族志诗学:罗姆·罗森堡、泰德克洛、海姆斯、李亦园第三节、艺术与人类学1.人类学与艺术的起源:泰勒、托马斯·芒罗2.艺术的社会功能:罗伯特·莱顿、格尔茨当代视野第十六章·城市问题第一节、城市、城市文明和城市化过程1.“城”“市”和城市文明的出现2.近代城市和城市化过程3.中国的城市化过程第二节、城市化过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1.城市人口增加所带来的问题2.城市的住房问题1)犯罪与居住空间2)疾病与居住空间3.城市的交通问题4.城市的就业问题5.城市的犯罪问题6.城市问题的处理原则第三节、城市化发展的趋势1.城市化发展的策略2.城市人类学第十七章·环境问题第一节、人类对环境与人的关系的认识1.中古文化关于人与自然的认识2.外国古代文化之环境观3.生态人类学:达尔文、克娄伯、斯图尔德第二节、环境问题与人类的生存状态1.环境问题概述2.当今世界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人口问题2)资源问题3)生态破坏4)环境污染第三节、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1.对环境问题的新认识2.可持续发展第十八章·跨国公司第一节、跨国公司的发展第二节、跨国公司理论1.垄断优势论:德尔伯格、海默2.比较优势论:雷蒙德·弗农、小岛清3.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邓宁4.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理论:刘易斯·威尔斯、亨利·福特、金·吉列5.当代学者对跨国公司推动全球化的认识:哈贝马斯、吉登斯、布迪厄、福柯、罗兰·罗伯逊、莱斯利·斯克莱尔第三节、跨国公司与经济全球化1.跨国公司的经济力量2.发展中国家的选择第四节、跨国公司与中国第十九章·网络世界第一节、网络的人类学研究1.网络人类学的基本概念2.相关论著与网站第二节、形成中的互联网社会1.互联网社会的组织结构模式2.网络语言3.虚拟社区与网民1)虚拟社区2)关于虚拟社区存在意义的探讨4.黑客5.博客第二十章·基因技术与人类发展第一节、基因与基因技术1.基因2.人类基因组研究3.基因研究的成果第二节、基因与伦理1.克隆人技术与伦理2.生殖干预中的基因研究与伦理3.基因技术与其他的伦理思考4.基因技术与伦理的协调发展。

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

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

文化人类学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430207X10课程名称:文化人类学/Cu1tura1Anthropo1ogy课程类别:学科教育课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无适用专业:社会学、法学教材、教学参考书:1C•恩伯一M・恩伯著,杜杉杉译,《文化的变异》,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2.李亦园著,《人类的视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3.罗伯特F墨菲著,王卓君等译,《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商务印书馆,1994o4.王铭铭著,《人类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o5.雷蒙德・弗思著,费孝通译,《人文类型》,华夏出版社,2002o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文化人类学》在社会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属于专业基础课系列的必修课程,是学生理解和把握质性研究方法、锻炼基本人文素养的重要课程。

该课程的意义在于:(1)培养学生掌握文化人类学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2)激发学生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学会理解和欣赏他人,培养包容的心态;(3)学会用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概念和理论理解与分析社会文化现象,探讨社会文化问题;(4)积极培育学生的人类学想象力,引导其探索人性普同性与文化多样性,拓宽其看问题的视野。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1、教学:教师侧重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出发,逐渐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不断深入探索,另外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互动与积极参与,同时课后安排作业和阅读任务,撰写读书笔记,较好地培养学生们的专业学习兴趣,提升其理解与分析日常生活与社会现实的能力。

学生应该按照教师的要求,阅读有关文献并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到课程之中来。

6、知识: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准确把握文化人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核心理论与研究方法。

7、能力:让学生理解并能运用文化人类学的基本理念分析和思考社会文化现象,具备人类学的眼光。

8、素质:提升学生基本人文素养,在理解文化与人性的基础上学会理解和包容他人。

四、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注:实践包括实验、上机等五、实践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无)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完整版)《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

《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文化人类学(英文):课程编号:课程学分:2课程总学时:32课程性质:二、课程内容简介文化人类学,就是从物质生产、社会结构、人群组织、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研究整个人类文化的起源、处长、变迁和金化的进程,并且比较各民族、各部落、各国家、各地区、各社团的文化的相同点和相异点,借以发现文化的普遍性以及个别的文化模式,从而总结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本课程主要介绍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史和理论流派,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分支及所探讨的基本问题,田野调查等以及文化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本课程是社会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文化人类学各个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以及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分支及所探讨的基本问题等,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田野工作和相关的理论思想来分析特定的文化现象。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第一章导论(3课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文化人类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地位及研究意义,掌握跨文化比较方法;了解文化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历史;理解文化人类学的基本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掌握普同性、文化相对性、适应和整体性的概念。

2.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化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学科概述:什么是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跨文化比较研究法;(1课时)第二节文化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1课时)第三节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普同型,文化相对性,适应,整体性。

(1课时)第二章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3课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古典进化论、船舶学派、历史特殊论学派、新进化论、法国社会学派、功能主义学派、结构主义学派、象征人类学以及解释人类学各个学派的基本观点及其代表人物的理论思想,理解各个理论流派的联系与区别,掌握摩尔根、泰勒、博尔斯、迪尔凯姆、马林诺夫斯基、布朗、列维-斯特劳斯的观点。

2.教学重点与难点:整体分析理论第一节历史建构理论:古典进化论(摩尔根、泰勒的理论观点),传播学派(英国学派、德国-奥地利学派、美国学派),历史特殊论学派(博尔斯的理论观点、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论以及米德的文化决定人格论),新进化论(莱斯利·怀特的文化马克思主义和朱利安·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1课时)第二节整体分析理论:法国社会学派(迪尔凯姆的社会整体论、马塞尔·莫斯、列维-不留尔、赫尔茨的整体观),功能主义学派(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主义观点以及拉德克利夫、布朗德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人类学(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理论);(1课时)第三节意义探求理论:象征人类学和解释人类学的基本观点、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文化人类学理论教学大纲

文化人类学理论教学大纲

文化人类学理论教学大纲文化人类学理论教学大纲引言文化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共性的学科,涉及到文化的起源、发展、变迁以及人类与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

作为一门学科,文化人类学理论的教学大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为学生提供了系统性的学习框架和理论基础,帮助他们深入了解和掌握文化人类学的核心概念、方法和理论。

一、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在文化人类学的教学大纲中,首先需要明确介绍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概念。

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非遗传的符号系统,包括语言、价值观、习俗、艺术等。

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学科,它关注人类的生物学、语言、社会和文化等方面。

文化人类学则是在人类学的框架下,专注于研究人类文化的学科。

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

教学大纲中应包括对于实地调查、参与观察、访谈、文献研究等方法的介绍和讲解。

通过实践和理论结合的方式,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行为和思维方式。

三、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框架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框架是教学大纲中的重点内容。

教学大纲应包括对于结构功能主义、符号学、实用主义、文化相对主义等理论的介绍和分析。

通过学习这些理论,学生可以理解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变迁,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文化人类学的研究领域文化人类学的研究领域是教学大纲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教学大纲应包括对于亲属关系、宗教、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研究领域的介绍和探讨。

通过学习这些研究领域,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组织、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五、文化人类学的应用与实践文化人类学的应用与实践是教学大纲中的重要内容。

教学大纲应包括对于文化人类学在社会发展、跨文化交流、文化保护等方面的应用与实践的介绍和讨论。

通过学习这些应用与实践,学生可以将文化人类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结论文化人类学理论教学大纲是培养学生对于文化多样性和共性的认识和理解的重要工具。

通过系统性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理论框架、研究领域以及应用与实践。

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

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

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文化人类学是研究特定的人类文化及一般意义上的人类文化的基本模式,从文化的视角来理解人类的政治、经济、宗教、婚姻家庭、日常生活等行为。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文化人类学这门学科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初步了解各分支人类学及其应用,并能初步运用文化人类学有关理论与方法分析该领域中的重大问题,尤其是文化人类学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

二、教学手段与方法1、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讲授与启发、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促进教学相长。

2、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考核方式1、平时考核平时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30-50%。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课堂提问、课外作业、期中考察等,具体形式和次数可根据情况而定。

2、期末考试期末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50-70%,采用考察的方式。

四、大纲细目(一)人类学学科及其研究对象1.人类学学科概述2.社会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3.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发展及其应用(二)文化人类学的学科视角和研究方法1.文化人类学的学科视角2.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三)文化的内涵、结构、功能与变迁1、文化的内涵2、文化的结构3、文化的功能4、文化变迁(四)跨文化交流、文化冲突与涵化1.文化的多元性2.跨文化交流3.文化冲突4.文化涵化(五)文化与人格1.人格理论与心理人类学2.文化濡化3.社会人格与国民性(六)文化与性别1.社会性别2.性别角色与性别关系3.人类学视野中的同性恋(七)婚姻、家庭、亲族与继嗣1.婚姻2.家庭3.亲属网络4.继嗣制度(八)种族、民族、族群与社区1.种族2.民族3.族群与区域文化4.社区研究(九)经济人类学1.经济人类学的基本理论2.文化与经济制度3.财富的占有4.交换与分配5.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十)政治人类学1.国家与社会2.社会分层3.社会控制(十一)宗教人类学1.宗教2.巫术(十二)历史人类学1.历史人类学的形成与发展2.历史人类学的特点3.历史研究中的人类学趋势(十三)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学派1.文化进化学派2.文化传播学派3.文化功能学派4.当代西方人类学理论五、参考教材1、孙秋云主编《文化人类学教程》,民族出版社,2004。

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

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
课程负责人
张小军
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类型
□文化素质课□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其它
教学方式
√讲授为主□实验/实践为主□专题讨论为主
□案例教学为主□自学为主□其它
授课语言
√中文□中文+英文(英文授课>50%)
□英文□其他外语
学分学时
学分
总学时
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
考试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中文
外文
教材
主要参考书
1、亲属制度
2、婚姻
3、家庭
第十一章、政治与权力政治文化
1、国家与社会
2、政治人类学
第十二章、经济
1、经济文化
2、经济的文化
3、经济人类学
五、心智的文化
第十三章、宗教
1、宗教
2、宗教的文化
3、宗教人类学
第十四章、艺术和文学
1、临界与生命
2、艺术的人类学
3、文学的人类学
第十五章、科学和教育
1、知识的文化
先修要求、适用院系及专业
二、课程内容简介(200-400字,双语教学课程须同时提供中英文内容简介)
本学科以人类社会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发展为主题。首先介绍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发展以及对文化的理解。其次从人类物质文化开始,循序进入广义的文化人类学的内容:文化与生态的关系、“人”的文化的四个纬度(语言、身体、性别和人格);第四部分介绍文化与制度的关系,具体从家庭制度、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三个面向进行分析;第五部分则深入到心智的文化,分别介绍人类的宗教、文学艺术和科学教育。最后从时空的角度分别介绍日常文化、大众文化及文化的全球化,希望通过梳理这一脉络深化对我们现实社会和文化的理解。

【动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文化人类学

【动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总学时数:32总学分数:2课程性质:选修课适用专业:动画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本课程是以影像传播与视觉艺术专业学生为教学对象,以文化人类学为教学内容,是一门学习和研究它研究人类各民族创造的文化,以揭示人类文化的本质的理论课程,是传播与艺术专业的知识拓展课程。

在讲授过程中,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既有基本的理论阐述,又能结合具体的影像传播作品进行鉴赏。

在文化人类学属下,考古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发掘、研究古代人类的物质遗存来复原人类无文字记载时期的社会文化面貌,探讨人类文化的起源和演变;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与社会环境、人们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和宗教信仰的关系,同时把语言当做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考察它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规律;民族学则主要研究各民族和各地区、社区的文化,比较其异同,分析这种异同的产生原因,认识这种异同存在的意义,揭示人类文化的本质,探讨文化的起源和演变规律。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文化人类学概述、文化人类学考古学分支、文化人类学分类、人类文化的起源、文化与持续生存、群体与秩序、文化与超自然力量、文化人类学与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要求动画专业的学生对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概况有宏观的了解,从而确定影视动画的人类学的属性,对影视动画具备一定的文化领悟能力,为日后进行动画制作打下素养与理论基础。

三、实践环节和要求:无。

四、教学时数分配:六、有关说明:1、教学和考核方式:本课程考查课,考核方式为开卷。

考核要求:平时30%,考试70%2、习题:课程中安排相关关于历史、制度、艺术的影像资料检索收集,分析探讨代表影像作品,研究影像与文化的相互影响,总结人类文化发展规律,培养适应跨文化影像交流的国际视野。

3、能力培养要求:使学生较为系统全面地了解中外影像和文化相互影响的历史演变其规律,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力并掌握对文化的影像学习方法,为以后进一步研究文化与艺术以及影视动画创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文化人类学课程大纲

文化人类学课程大纲

文化人类学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介绍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对文化差异和文化演化的理解。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了解并掌握文化人类学的核心内容,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化人类学的核心概念和基础理论;2. 掌握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3. 分析和解读文化差异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4. 理解文化的演化与变化、文化适应和创新等问题;5.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课程内容1. 文化人类学概述- 文化的定义与特征- 文化人类学的起源和发展- 文化人类学的核心概念2. 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 演绎与归纳方法- 实地调查和参与观察- 访谈、问卷调查和采访 - 文化人类学的比较方法3.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流- 文化认知与文化观念- 语言和非语言交际- 礼仪与文化差异- 跨文化冲突与解决4. 文化的演化与变化- 文化的适应与创新- 文化传承与转变- 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 文化演化的模式和机制5. 文化人类学的应用领域- 跨文化管理与国际业务 - 发展与社会变迁- 多元文化教育与多元主义四、教学方法1. 前导讲述:通过授课形式向学生介绍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 教学案例:引入实际案例,分析和讨论文化差异和交流问题;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社区、企业或其他文化场所,亲身体验和了解外部文化;5. 课程论文: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文化差异或文化演化的论文,培养学术写作和研究能力。

五、考核方式1. 课堂出勤与参与度(占总评成绩的10%);2. 课堂小作业和讨论(占总评成绩的20%);3. 实地考察报告(占总评成绩的30%);4. 课程论文(占总评成绩的40%)。

六、参考教材1. "文化人类学导论",作者:柯布;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 "文化丛林:人类学与文化差异",作者:马-克鲁克;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3. "文化是什么",作者:约瑟夫·埃德金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文化人类学学概论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社会学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64学时 4学分一、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文化人类学各个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核心概念以及文化人类学的各个学科分支以及所探讨的基本问题、基本理论,从而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增长其认识、分析问题的角度和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包容能力,加深其对人、社会、族群、文化的认识,并通过亲自参加田野调查的实践,增加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要求在对本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在课堂上应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勤于思索;在课堂讨论中,应主动配合教师,联系实际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能够针对不同见解展开辨论;课下,应认真阅读教师推荐的阅读书目,并积极加以思考。

三、先修课程无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的重点是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人类体质的属性、田野调查研究方法的过程、沟通的意义、乡村与城市、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濡化和社会化与涵化、族性与社会分层、政治组织和社会控制、宗教与仪式、文化展示等。

难点是如何将人类学的基本理论运用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当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本课程采用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学生课下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课堂讨论。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人类学要义(4学时)1.教学内容(1)何为人类学(2)人类学的领域(3)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2.重、难点提示(1)重点是人类学的研究领域;(2)难点是人类学的方法论。

第二章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一)(4学时)1.教学内容(1)进化论(2)传播与社会、文化(3)功能论2.重、难点提示(1)重点是人类学发展历史轨迹;(2)难点是各理论流派的联系和区别。

第三章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二) (4学时)1.教学内容(1)自然、结构与符号(2)结构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3)后现代主义与人类学的重构2.重、难点提示(1)重点自然、结构符号论、结构马克思实践理论和后现代注意理论;(2)难点是各理论流派的联系和区别。

文化人类学讲义提纲(总)

文化人类学讲义提纲(总)

⽂化⼈类学讲义提纲(总)第⼀讲⽂化⼈类学概说该讲主要介绍⽂化⼈类学的学科地位、基本的学科理念、研究对象等问题。

我将与诸位讨论是主要问题是:如何以⼈类学的视⾓来观察“民族⽂化”?⼀、关于⽂化⼈类学的定义⽂化⼈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 )是研究⼈类及其⽂化的学科。

1.⽂化⼈类学主要关注⽂化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化⼈类学的⼀系列理论的建⽴,是⽴⾜于分析⽂化的差异性(difference)和相似性(similarity)的基础之上的。

(古典进化论、传播论、功能主义、历史特殊论等等)2.⽂化⼈类学⾸先是基于对于“异⽂化”(Other culture )的研究,然后在漫长的学科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异⽂化”向“本⽂化”的时空变迁。

这种时空变迁⼤体上是以第⼆次世界⼤战的结束为分⽔岭的。

导致这种变迁的原因是多⽅⾯的。

3规则。

⽂化是差异性和相似性的统⼀。

4.什么是⽂化?Culture or civilization, taken in its wide ethnographic sense is that complex whole which includes knowledge, belief, art, morals, law, custom, and any other capabilities acquired by man as a member of society. (Tylor 1871:1)。

⾃Tylor1871给出了⽂化的定义之后,100多年⾥,⼈们对于⽂化的探讨始终充满了热情。

1952年,美国的⼈类学家克鲁伯(A.L. Kroeber )和克拉克洪(Clyde Kluckhohn )合写了⼀本《⽂化:概念与定义的批判性回顾》(Cul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该书列举了1871年到1951年间关于⽂化的160多种定义。

《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大纲

《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大纲

《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大纲总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文化人类学学科发展的基本轨迹,了解文化概念与文化的基本特质,及各个不同学派的理论与方法,尤其是重要代表人物的理论主张;同时,批评地吸收各派的理论方法,注重国外理论对国内学者学术成果的影响,即外国的理论如何应用中国的研究实践,从而,达到对理论方法的掌握。

第一章人类学的产生和发展教学要点:1、什么是人类学及文化人类学。

2、什么是文化。

3、人类学的产生和发展。

4、该学科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5、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体质和社会文化的学科,研究社会文化的部分叫文化人类学,研究体质的部分叫体质人类学。

文化是渗透有人类意识的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这里的意识指:人类为生存长期同自然同社会斗争的经验积累)。

人类不同人群的交往始于人类社会的早期,但人类学的产生发展和欧洲烈强以掠夺财富的活动分不开。

“殖民地人的管理和教育”、制定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政策、不同族际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为全人类的根本利益(生存与发展)服务,都离不开人类学理论的应用。

社会学研究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行为的一门学问,而这些关系与行为背后的指导因素却是一系列的文化观念。

两门学科是对人类生存系统“软环境”的不同侧面的研究。

一个注重具体的行为(社会学),一个注重抽象的理念(文化人类学)。

第二章进化论在人类学的地位教学要点:1、文化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2、文化进化论的思想基础。

3、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4、进化论对人类学的主要贡献。

5、各个学界对进化论的评批观点。

6、进化论对我国学界的影响及建国以来的建树。

进化论学派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索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人类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步发展。

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要经历这种循序进化的阶段,造成这种普遍性的最终原因在于人类心理的一致性。

18世纪欧洲社会思想家有关学说的影响,人类学学科本身思想脉络的影响及生物进化论的影响是文化进化论的思想基础。

《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

《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

《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第一篇:《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文化人类学/ CULTURAL ANTHROPOLOGY 课程代码:10606520-0 10618030-0 课程类别:考古专业基础课,历史学选修课;其他学院的选修课学时38-学分2;学时57,学分3 教学目的:介绍人类学发展的历史及理论流派,文化人类学学科所探讨的基本问题,田野调查的一般方法.通过理论探讨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通过教学实习使学生教学要求:掌握人类学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学科基本发展情况,学科分支及所探讨的社会问题等,并用相关的理论思考相关问题.教学大纲: 绪论文化人类学课程介绍声像资料:What Is Anthropology 36M 第一部分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及发展历史一,文化理论轨迹二 ,早期学说及单线进化论三,文化传播论(传播学派)本讲主要参考资料: 相关声像资料: 挑战人类进化模式 50分钟 BBC WORLDWIDE BBA出品,最初题目为:有些喜欢热SOME LIKE IT HOT.四,历史特殊论学派五,文化与人格学派六,结构功能论(或结构功能主义学派)主要参考书: 声像资料: Tribal Wisdom And The Modern World 之二“Strange Relations” 奇怪的关系60m 注:人类学发展历史和学派介绍视课时情况安排5-7次课.第二部分人类学分支学科一, 生态人类学参考书目: 声像资料: 生态伦理 AN ECOLOGY OF MIND 60分钟二, 宗教人类学本讲参考书目: 声像资料: 成佛之门 GATE TO THE BUDDHA WEN-JIE QIN 52分钟.三, 旅游人类学有关声像资料: Powwows An Introduction To Native American Powwows 58分钟注:有关文化人类学分支学科的介绍视课时情况可以安排5-7次课,即还可以介绍“医学人类学”,“影视人类学”,“教育人类学”等分支学科.第三部分专题讲座一, “KULA(库拉)”——交换专题本讲主要参考资料: 声像资料:库拉——权力圈 KULA RING OF POWER“A T ALE OF RITUAL, POWER AND SORCER IN THE SOUTH PACIFIC'S Islands OF LOVE” 二, 饮食与文化专题三, 族群理论本讲参考资料: 声像资料:1,错误的认同 Mistaken Identity 60分钟2,山上的薄雾与墨西哥 Mountain'S Mist & Mexico 56分钟注:该部分视情况还可以介绍“婚姻,家族”等专题,共5次课.第四部分田野调查方法调查方法专题:田野调查从准备到完成报告的个案分析参考书目: 声像资料: Margaret Mead's new Guinea Journal 90mins First contact A Film by Bob Connelly and Robin Anderson Anthropologists at work: Careers making a difference 36mins 注:田野调查方法安排两次课,田野实习一次.主要参考书: 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修订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杨堃著《民族学概论》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夏建中编著《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黄淑娉,龚佩华著《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宋蜀华,白振声主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庄锡昌,孙志民编著《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构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日)绫部恒雄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社会文化室译《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英)拉德克利夫-布朗(A.R.Radcliffe-Brown)著;夏建中译《社会人类学方法》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汪宁生著《文化人类学调查》*.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2王建民等著《中华民族学史》(上,下卷)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1998.林耀华,庄孔韶著“中国的民族学:回顾与展望”长春:《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六期.周星,王铭铭主编《社会文化人类学讲演集》(上,下册)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宋蜀华主编《中华民族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胡耐安著《中华民族志》,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4(1964)文化人类学经典费孝通:《江村经济》林耀华:《金翼》E.B.泰勒:《原始文化》摩尔根:《古代社会》弗雷泽:《金枝》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原始形式》,《社会学研究方法论》莫斯:《论礼物》马凌诺夫斯基:《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英文徐),《科学的文化理论》拉德克利夫-布朗:《安达曼岛民》,《社会人类学方法》博厄斯:《原始艺术》,《人类学与现代生活》,《种族,语言和文化》露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校馆),《文化模式》玛格丽特-米德:《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特维-斯特劳斯:《野蛮人的思维》,《结构人类学》怀特:《文化科学》R·赫尔兹《右手的优越》玛丽·道格拉斯《污秽与禁忌》注:这些只是基础性的参考书,不全面,尤其是新近翻译,出版很多,不一一列举.任课教师:徐君博士副教授,哈佛大学2001-2002年访问学者所在单位: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藏学研究所参考书目:¡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文化人类学》课程教学大纲

《文化人类学》课程教学大纲

《文化人类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96602课程名称:文化人类学英文名称:Cultural Anthropology课程类别:公共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 所有专业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二、课程简介文化人类学是人类学的最重要分支学科之一。

本课程将系统介绍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历史、研究方法、认识论和方法论主题等。

在此基础上,课程将详细介绍文化人类学的主要研究领域、理论议题和分析视角,并结合中国研究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用人类学视野分析日常生活的兴趣。

Cultural anthropolog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anthropology as a discipline. First of all, the course intends to introduce the subjects, the history, the methodology, and the epistemology of anthropology. The course will also introduce the main fields, theoretical issues and analytical perspectives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To stimulate the students’ interest to analyze the everyday live from th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these issues will be taught together with the cases of contemporary China.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的通识课(选修)。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主题,理论流派,以及文化人类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议题等等。

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

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

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11061课程名称:文化人类学英文名称:Cultural Anthropology开课学期:6学时/学分:64/4课程类型:专业教育课课程性质:必修课开课专业:社会学社会工作选用教材:周大鸣主编:《文化人类学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主要参考书:1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商务印书馆1991年2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3孙秋云主编:《文化人类学教程》,民族出版社2004年4田兆元主编:《文化人类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庄孔韶主编:《人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6周大鸣主编:《人类学导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7王铭铭主编:《20世纪西方人类学主要著作指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8[美]罗伯特尸•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商务印书馆2009年一、课程简介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类后天习得的生活方式与思想方式的学科。

主要研究人类行为和文化,包括经济生活、婚姻家庭、政治组织、宗教信仰等各方面内容。

英文简介:In the class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We study the mode of life and thought that human beings learn after their birth. It includes human action and cultures, which entails economic lif e, marriage and family, political organizations, religion and beliefs and so on.二、藻程性质、目的后任务 ,本课程重点介绍文化人类学的起源、开展、研究方法、理论学派、热点问题等。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对文化人类学课程的理论与知识,有一个基本理解和掌握,以启发、培养学生从新的社会学视角看待相关问题,将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运用到社会学研究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文化人类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40610283开课单位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中文名称文化人类学
课程名称
英文名称cultural of Anthropology
介绍文化人类学的基本知识、人类学发展的历史及理论流派、文化人类学
教学目的与重点学科所探讨的基本问题,田野调查的一般方法。

旨在深化同学对文化与社会的理解。

课程负责人张小军
□文化素质课□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其它
教学方式√讲授为主□实验 / 实践为主□专题讨论为主
□案例教学为主□自学为主□其它
√中文□中文+英文(英文授课 >50%)
授课语言
□英文□其他外语
学分学时学分总学时
考核方式及成绩考试
评定标准
中文外文
教材及主要参考
教材

主要参考书
先修要求、适用
院系及专业
二、课程内容简介( 200 - 400 字,双语教学课程须同时提供中英文内容简介)本学科以人类社会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发展为主题。

首先介绍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发展以及对文
化的理解。

其次从人类物质文化开始,循序进入广义的文化人类学的内容:文化与生态的关系、“人” 的文化的四个纬度(语言、身体、性别和人格);第四部分介绍文化与制度的关系,
具体从家庭制度、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三个面向进行分析;第五部分则深入到心智的文化,
分别介绍人类的宗教、文学艺术和科学教育。

最后从时空的角度分别介绍日常文化、大众文
化及文化的全球化,希望通过梳理这一脉络深化对我们现实社会和文化的理解。

三、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可列多级标题,如设有实验,还须注明各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及实验内容)
文化人类学概论
一、文化的理解
第一章、什么是文化人类学
1、人类之学(人类学史)
2、文化人类学(应用人类学)
3、民族志(民族志)——田野志(现象人类学)
第二章、什么是文化
1、文化与自然
2、文化的定义
3、波粒二象:文化与社会
4、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流派
二、生态与文化
第三章、能量与文化
1、能量的文化
2、文化的能量变迁
3、文化生态学
第四章、人工器物的文化
1、早期的器物文化:考古人类学
2、科学:人工器物的创造发明
3、器物的文化与社会化
第五章:群性与文化
1、人类群性和文化
2、群体与种群
3、族群与认同
4、阶层与阶级
三、“人”的文化
第六章、语言
1、什么是语言?
2、语言和思维
3、语言人类学
4、语言的社会应用
第七章、身体
1、身体的文化
2、象征的身体
3、社会和政治的身体
4、医学人类学
第八章、性别(性别研究)
1、性别的文化
2、性别的文化建构
3、从妇女人类学到女性人类学
第九章、人格
1、人格的自然和文化
2、国民性和民族性
3、心理人类学
四、文化与制度
第十章、家庭、婚姻和亲属制度
1、亲属制度
2、婚姻
3、家庭
第十一章、政治与权力政治文化
1、国家与社会
2、政治人类学
第十二章、经济
1、经济文化
2、经济的文化
3、经济人类学
五、心智的文化
第十三章、宗教
1、宗教
2、宗教的文化
3、宗教人类学
第十四章、艺术和文学
1、临界与生命
2、艺术的人类学
3、文学的人类学
第十五章、科学和教育
1、知识的文化
2、科学人类学
3、教育人类学
六、生活的文化时空
第十六章、日常文化
1、城市人类学
2、乡村研究
2、狩猎和采集、从农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生活形态
第十七章:大众文化
1、大众文化(传播论)的文化批评
2、大众消费文化
3、大众传媒和文化工业
第十八章、文化全球化
1、地球村(历史人类学)
2、文化全球化反省
3、世界的未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