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文学思想

合集下载

《孟子》的文学成就古代文学专题

《孟子》的文学成就古代文学专题

《孟子》的文学成就古代文学专题
《孟子》是古代中国文学的重要著作,它的文学成就在古代中国文学专题上也十分显著。

首先,《孟子》继承了传统的文学表现形式,吸收了儒家、道家文化思想,并将它们巧妙地融入文学创作之中,赋予文学新的内涵。

其次,《孟子》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及富有表现力的文学手法,深深地影响了古代中国文学,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孟子》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社会文学著作,其社会思想和政治思想对古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得后人无论是在文学表现形式还是在文学理念方面都受益良多。

总而言之,《孟子》在古代文学专题上的成就无可置疑,为古代中国文学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贡献,至今仍然是古代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

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

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

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思想至上、事理至关,这是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的重要核心思想。

这种文学批评以道德思想为基础,以志趣相投的境界来定义文学好坏,所以它是以道德感情的境界,以及普遍的伦理情怀为区分标准的。

孟子的文学批评,彰显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总体特征,也反映了朝代宗教学说所根植的基础。

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强调以合乎义理和文以和。

文以和即在于呼应义理而又抒发合宜的情趣。

义理即在于善恶的区别,它要求作家作品的表现,必须符合正义和道德方面的规范,以便确保熏陶作用。

文学作品中,不论是叙述神话童话,还是宣传社会公、民理,都要有自己的宗教或社会启蒙意义,必须要符合天经地义的要求,才能够接受文学批评。

这种文学批评,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思想至上、义理至关、人为本、多元融合的审美观点。

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不但可以检查文艺作品,也可以指导文学创作。

文学批评是一种审美观点,文学创作者应当立足创作观念,以道德情怀为目标,坚持历史传统文化,并引领新的社会风气。

文学批评审美中担负的双重责任,一是保证文学和传统文化的风格,二是使社会多元化审美方向得以发展。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因其以心思维为深入的审美体系,受到了世人的高度赞誉,其背后的文化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批评以宽容体谅社会,多元植入个性,要求文学努力以其道德标准去扩展文化新尺度。

未来,只要归纳好孟子文学批评的精华,融入当今社会文化气息,促进文学的多元发展,则更进一步可以拓展文学思想的视野,完善文学观念的审美认知,使人类文明在道德境界中得以完善、发展。

仁政学说——《孟子》解读

仁政学说——《孟子》解读

第6单元仁政学说孟子肯定人人皆有“仁心”,因此,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虐政”,痛斥“残民”现象,表现出了他对社会极大的责任感和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他要求执政者言“仁义而已”而非言“利”“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对百姓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要有“恻隐之心”。

他提醒执政者“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要“君子以仁存心”。

这些都有着历史进步意义。

“仁政”论体系那了孟子基本的政治思想。

作为先秦诸子散文的重要代表,《孟子》一书具有鲜明的文学特色。

学习本单元,除了要结合文本理解“仁政”的基本含义,还要注意体味《孟子》的语言风格,分析善于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同时要注意词类活用的现象。

行仁政而王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②!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③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①[梁惠王]即魏惠王,战国时期魏国又称梁君。

②[叟]对老者的敬称。

③[亦有]只有。

吾国?’大夫①曰:‘何以利吾家②?’土、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③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⑤。

未有仁而遗其亲⑥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⑦。

天下可运于掌⑧。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⑨。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⑩。

物皆然,心为甚。

王请度之!抑11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12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孟子曰:)“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①[大夫]周代社会次于诸侯的一个等级。

孟子三则ppt课件

孟子三则ppt课件
孟子三则中的思想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文 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未来竞争力。
THANK YOU
他强调人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具备仁 、义、礼、智等美德,但需要通过内省 和外求来发扬光大。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认为君主应以人民 利益为重,实行宽政,以德治国。
孟子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之一,他的思想主张对中国古代 政治、文化、伦理等方面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思想被后世广泛传承和发 扬,成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05
孟子三则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孟子三则对社会道德建设的意义
强化社会道德体系
孟子三则强调仁、义、礼、智、 信等道德规范,有助于强化社会 道德体系,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引导个人行为
孟子三则中的道德观念对个人行 为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促使人 们更好地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法
规。
促进社会和谐
孟子三则所强调的尊重、关爱他 人,宽容、礼让等道德观念有助 于促进社会和谐,减少社会矛盾
孟子三则ppt课件
• 孟子简介 • 孟子三则的背景与意义 • 孟子三则的内容解析 • 孟子三则的启示与思考 • 孟子三则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01
孟子简介
孟子的生平与背景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
孟子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后因躲避战乱,迁居鲁国 。
实行王道的根本
孟子认为实行王道的根本在于实行“仁政”,即对内要关注民生, 对外要尊重别国,同时要注重自身品德的修养。
君主治理国家的方法
孟子提出了君主治理国家的三个方法,一是要勤政爱民,二是要选 贤任能,三是要以身作则。

中国文学批评史第3讲

中国文学批评史第3讲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 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 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 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陷,邪辞知其所离, 遁辞知其所穷。”
荀子论乐,是中国音乐美学的开山之作,对中国 音乐研究影响甚大。最明显的是《礼记· 乐记》。《乐 记》是继《乐论》之后一部音乐美学专著,现存十一 篇,收于《礼记》卷十一和《史记》卷二十四。其基 本思想属于荀子学派的著作。《乐记》的文学理论批 评价值,主要在它对艺术本质特征的阐述。
《乐记》的内容主要有:
公孙丑问道:“请问先生擅长哪一方面?”孟子说:“我善于 知悉别人的言辞,也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又问:“请问什么 是浩然之气?”孟子说:“难以说清楚的呀。它作为一种气,最广 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去伤害它,它就会充满天地四方 之间。这种气,必须与义与道相配合;没有义与道,它就会软弱无 力了。这种气是正义的日积月累所产生的,不是一时的正义行为就 能得到的。行为有一点亏心之处,气就软弱无力了。”又问:“什 么叫做善于知悉别人的言辞呢?”回答:“偏颇片面的话,我知道 它的偏颇片面之处,言过其实的话,我知道它缺失之处,邪曲的话 我知道它离开正义之处,躲躲闪闪的话,我知道它理屈词穷之处。”
荀子文学思想与文学批评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人的本性在于“仁”。荀子反其道而行 之,认为人性本恶,人对各种欲望的追求和满足才是人类共同 的本性。功名利禄、声色饮食之美,都是人所共同追求的。荀 子的“文学”,泛指学术文化,包括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也包 括诗歌、音乐等文学艺术。荀子认为“文学”是人加强本性改 造、知书达礼、进身上层社会的重要环节。这样,文学的功利 性被强化了,变成统治者的一种工具。

孟子主要思想

孟子主要思想

孟子主要思想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在儒家学派中;孔子被称为“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故历史上并称为“孔孟”;儒家学说亦称为“孔孟之道”..一、论性善1.主要观点:“性善”是孟子的中心学说;孟子的政治主张、教育思想及行为哲学等;都是根据性善学说推衍而来的..孟子的“性善论”有“四心”“四端”等说法..所谓“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认为;“四心”是人与生俱来的;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所在;“四心”又是仁义礼智这四德的发端;即“四端”..这四端是人不虑而知的“良知”和不学而能的“良能”..孟子认为;虽然“四端”是人本心所固有的;但人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充分发挥这些善端的功能;才能使之发展成完美的道德..首先;人之所以不能专心向善;甚至会作奸犯科;往往是因后天的物欲或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而丧失了本心;所以人必须存养善性;以免为后天的物欲所戕害..其次;人性的善端;犹如树枝上的嫩芽;极为细弱;存养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能加以扩充;那么它将很难茁壮成长;所以必须努力扩充善端;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到极致..再次;“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也就是说;善是人的本性;就好像是水一定是往下流一样;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规律..只有顺着人性的本然;才可以成为善人;所以应该顺性而为..最后;饮食男女是人的大欲;但如果放纵口目鼻四肢等感官欲望;势必有害于身心;所以孟子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即要求人们明辨理欲;努力克制各种感官欲望;以扩充天理;从而培养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2.性善名言: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②“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二、论行为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仁、义、礼、智四端皆存于我心..如何将这些善端存养扩充;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则是修身的第一要务..一事亲为大孟子认为人伦有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其中;事亲即子对父之“孝”与幼対长“悌”最为重要..只要能事亲;推而广之;便能移孝作忠;侍奉长上;只要“人人亲其亲、长其长”;就能实现治平大业..二守身为大..孟子认为君子要秉持操守;严格遵守礼义廉耻的道德准则..孟子肯定人有物利需求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他强调人求利逐利一定要合乎仁义、礼义、道义..如果不合乎义;即使有丰厚的俸禄也不该为;不能取;如果合乎义;则无所畏惧;甚至可以舍生取义..三内省养气..孟子认为对自己的行为要“内省”;即反求诸己;躬自厚而薄则于人..他特别重视要养气;即“养吾浩然正气”;培养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四行己有耻..孟子认为人应该有羞耻之心;这样才能远离耻辱..他把无耻之徒视为“非人”;即等同于禽兽;可见他非常鄙视那些失去了人的善性而不知羞耻的人..五主张用中..孟子继承了孔子中庸权变的思想主张;反对杨朱、墨翟两家各执一端的做法;也反对“执中无权”的行为..孟子认为人面对取与不取、与与不与、救与不救、死与不死等选择的时候;都要认真权衡其轻重缓急及利弊;要判断其是否合乎“义”..三、论教育孟子以“性善论”为其教育理论的基础..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金乐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他还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在他看来;人性本善;皆有善端;仁义礼智都是根之于心;所以教育之道;要顺应本性;循序渐进;使其自动扩充;而臻于圣贤之境;便能达到教育目的..孟子的教育主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有标准..孟子认为;教育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就像射箭一样;必须使学者能做到射中靶心才行..标准既定;人人必须自觉遵守;不能因人而异;随意降低..孟子教育的最高标准;是希贤希圣;即培养明人伦;知礼仪的“劳心者”——君子..二是环境移人..孟子认为环境的好坏;足以影响一个人的善恶..尽管善端与生俱来;但后天不良的环境会破坏人的善端;使人由善变恶;所以孟子很重视改善从学者向善的环境..同时;孟子又看到了环境移人的另一方面;即认识到后天环境对促进人的聪明才智形成有重要意义;他认为;恶劣的环境也能磨练人的意志;增进人的智能;加深人的阅历;促进人成为大有用的人才..三是教学多术..在教学上;孟子说“教亦多术”;他认为“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和“不屑之教”都是教育人的方法..他强调启发教育;认为应该启发和诱导学生;以激发学生有进无退的自觉性..在学习上;孟子要求从学的人要学会从实践中反求诸己;自动自发..他提倡学习时要能独立思考;心领神会;提倡知人论世;强调持之以恒;专心致志..孟子还提出了“易子而教”的主张..四、论仁政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在孔子“仁爱”学说的基础上;把“仁”由个人道德层面拓展到整个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形成了“仁政”思想..孟子提出“仁政”主张;其理由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人民期盼仁政..孟子生活的时代;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使得生灵涂炭;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使得民不聊生..人民如久旱的禾苗渴望甘霖一样;期盼有一个仁政的乐土..因此;孟子认为这样的时代最有必要也最适合于施行仁政..二是施行仁政才能统一天下..孟子认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施行仁政是获得民心的最好办法;能行仁政者才能得道;并获得多助;他还认为仁者无敌;推行仁政才能实现天下“定于一”的政治理想..三是仁义是社会关系的基础和社会秩序的保证..“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在孟子看来;若能以仁义规范人们的行为;就不会有犯上作乱的事情发生;从而能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孟子的“仁政”思想;其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君主为政要先仁义;后功利..一个国家大到国君小到庶民;都要遵守仁义的尊则行事..君主决不能因一己之私而有损于仁义;这样才能得道百姓的拥护..二是统治者要学会“推恩”..人性本善;人人都有不忍见到他人困苦的“不忍人之心”即恻隐之心;应该推己及人推恩;行“不忍人之政”..三是发展生产;使民以时;取民有制..只有让百姓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才能发扬孝悌忠义的思想;所以孟子提出“省刑法、薄赋税”“不违农时”等主张..五、论民本民本思想是孟子学说的精华;也是儒家的一种政治理想;至今还闪烁着民主的光芒..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民贵君轻”的思想..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人民是国家重要的组成要素;有人民才有国家、社稷和国君..一国诸侯与社稷的地位都可以变置;唯有人民的地位不容动摇..和同时代各家相比;法家主张君权至上;纵横家宣传贵士;而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在当时独树一帜..二是得民者得天下..孟子认为;邦国的主权在民..舜得到天下;其政治的合法性是得到双重保证;一重是天的接受;另一重是百姓的接受;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只有人民的拥护;国家政权才具有合法性..“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如果得不到丘民的拥护;则必然要失去天下..在孟子看来;如果国君对臣民不仁;臣民对国君也可不义;所以商汤伐桀、周武王伐纣;是杀掉了独夫民贼;而不能说是犯上作乱..孟子甚至还认为;人民也有权力“出尔反尔”..为了得民君主应该施行仁政;与民同乐..三是保民之道..人民既然是天下的根本;那么君主就负有保民的义务..保民之道包括顺民安民养民教民等诸多方面..顺民指重视民情民意;无论是用人还是断案;都要广泛征求国人的意见..安民指通过省刑法、止战争等手段;使老百姓可以安居乐业..养民指发展生产;使人民衣食无忧..教民是发展教育;以明人伦..六、论王道为了反对当时的诸侯王所崇尚的富国强兵、兼并弱小的霸道之术;孟子提出了王道主张..两者都追求称王天下;但实施的途径和策略不同:王道通过“仁政”来彰显道义;以攻心为主;霸道通过武力争夺名利;以杀伐为务..孟子把实现王道作为最高政治理想;所以凡不以王道治国者便被他视为罪人或独夫民贼;遭到他的猛烈抨击..孟子的王道思想;与他的民本思想、仁政思想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王道的基础..孟子说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在他看来;让人民安居乐业;就是王道的基础..二是王道的范畴..王道大体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最清明的社会政治;二是比较完善的伦理道德..三是王道的前景..耕织并重;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这就是孟子理想中的王道乐土..孟子提出了实现王道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因先..因先就是国家政治制度仍然遵循先王的遗规;有严格的等级秩序..值得一提的是;孟子对社会分工有高度的认识;反对君民共耕的贤君观;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二是尊贤..孟子认为要实现王道;必须有贤能之士来辅佐其政..对贤能之士;要致敬尽礼;优遇重用;以达到“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的效果..三制民之产;教化百姓..孟子主张实行井田制;他认为明君要“制民之产”;使民众生活有保障..在此基础上;劝导人民依礼而行..通过使本国人民安居乐业;来实现吸引他国人民前来归附的王道目标..四反对非正义战争..孟子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他反对国君好战杀人;并视煽动国君战争的人民为“民贼”..不过;孟子也认为;如果战争对人民有利;可以救民于水火之中;便可以诛其君;吊其民..七、论其他除了以上论性善、论行为、论教育、论仁政、论民本、论王道之外;孟子在其他方面的论述;也有许多可鉴之处..在伦理道德上;孟子全面概括了封建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观..这是对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的发展..在文学评论上;孟子提出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原则和方法..他强调对诗歌的理解;要从全诗的基本思想出发;去领会字句的含义;这就是以意逆志..他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才能客观正确地把握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这就是“知人论世”..在道德修养方面;孟子对真诚、勇气、诚信、尽职、快乐等做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在治国管理方面;孟子提出了“以德服人”的主张;他认为以德服人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还在察人察言用人减税社会分工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方法..根据自己的思想认识;孟子还对古代圣人和当时的许多人作出了精彩评价..。

《孟子》的体裁

《孟子》的体裁

《孟子》的体裁《孟子》是一部古代中国哲学经典著作,以论述孟子的思想为主线,包含了他对人性、主张行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的观点。

这部作品的体裁可以被归纳为散文和议论文。

首先,《孟子》可被视作一部散文作品。

散文是一种自由而灵活的文学形式,不受特定的韵律和格律的限制,可以表达思想、感情和议论等。

据此,我们可以将《孟子》视为以散文的形式表达孟子思想的作品。

在《孟子》中,孟子通过生动的对话和富有感染力的故事来阐述他的哲学思想,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孟子》中有关“性善论”的部分,孟子通过描绘小孩子掉入井中的情景,告诉读者人性本善是与生俱来的。

这样的叙述方式灵活而生动,更加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其次,《孟子》也具有议论文的特点。

议论文是一种以逻辑论证为主要手段的文体,常常以辩证的方式阐述观点。

《孟子》中孟子经常与他的弟子或其他学者进行辩论,通过展开的对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证。

例如,在《离娄下》中,孟子与离娄并陈辩论仁义的问题,进行了多次辩论,以表达自己关于仁义的思想。

通过这种辩论的方式,孟子将他的思想呈现给读者,同时也展示了哲学辩论所具有的争论和思考的过程。

此外,《孟子》还包含了一些故事和寓言,以增强作品的说服力和可读性。

这些故事和寓言具有比喻性质,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隐喻,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孟子的思想。

例如,《告子上》中的“窍骨动”的寓言,讲述了一个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故事,以此来说明人们需要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努力来实现理想的社会状态。

这种寓言的方式,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更加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总之,《孟子》既是一部以散文形式表达思想的作品,又具有议论文的特点。

它通过对话、辩论、故事和寓言等多种手段,来阐述孟子的思想,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接受他的观点。

这种多样化的体裁使得《孟子》成为一部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重要哲学著作。

无论是对古代哲学研究者还是一般读者来说,《孟子》都是一部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遗产,值得进行深入研读与欣赏。

论《孟子》的儒学思想及文学价值

论《孟子》的儒学思想及文学价值

论《孟子》的儒学思想及文学价值《孟子》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重要的著作,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儒学思想和文学价值。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入剖析《孟子》的儒学思想及文学价值。

一、《孟子》的儒学思想1.1 伦理的礼仪《孟子》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传统的伦理礼仪。

孟子在《论语》中提出“仁之道,曰尽其责,知其事,言其志,行其节”,他强调要尽到自己的责任,要知道自己的事情,要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要自觉地遵守诚实守信的伦理节约。

孟子还提出了“礼乐不可失,仁义不可忘”的思想,他强调要重视礼仪,要坚持仁义,以挽救社会失序的状况。

1.2 政治的君臣《孟子》不仅提倡君臣的责任,而且强调君臣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关系。

孟子认为,国家之所以能够繁荣昌盛,要靠君臣之间的精诚合作。

孟子指出,君王要尊重百姓,赏识臣下,把握好政治,维护和平;而臣下则要忠心耿耿,勤政爱民,为国家做出贡献。

1.3 教育的重要性孟子也重视教育,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们伦理道德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径。

孟子认为,教育应该以爱心为基础,以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使他们成为正直善良的人。

二、《孟子》的文学价值2.1 精炼的语言《孟子》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可以说它是一种精炼的文学形式。

孟子的语言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人们受到感动,受到警醒。

2.2 内容丰富《孟子》不仅涉及伦理、政治、教育等方面,而且还涉及人性、历史、哲学、文学等多个领域,是一部独具特色的古典文学著作。

它的内容丰富,涵盖的范围很广,对现代社会仍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2.3 深刻的哲理《孟子》不仅包含了丰富的伦理道德,而且还有深刻的哲理思想。

比如,孟子提出“改变自己,改变世界”的哲理,让人们明白,要改变现状,首先要改变自己,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社会小团体做起。

三、结论从上文可以看出,《孟子》中蕴藏着丰富的儒学思想及文学价值,它不仅反映了古代儒家的伦理礼仪,而且还充分体现了政治的君臣关系,特别是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孟子文学常识

孟子文学常识

孟子文学常识
1、孟子,名轲,字子舆。

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2、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

3、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在人性方面,孟子主张性善论;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4、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一书,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

它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

《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

5、孟子的主要作品: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2)《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
(3)《王顾左右而言他》,出自《孟子·梁惠王下》;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

《孟子》的文学价值

《孟子》的文学价值

《孟子》的文学价值
《孟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文学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文笔简洁、寓意深刻。

孟子的语言简练,善于运用寓言和警句来表达哲学观点,使人能够深刻理解他的思想观点。

2. 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

孟子的思想强调仁义道德,关注个人和社会的道德标准,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对培养人才有重大意义。

3. 丰富的辞藻与哲学思考。

孟子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夸张等,同时也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使文章更加精彩。

4. 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

《孟子》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5. 对现代社会仍有借鉴意义。

尽管《孟子》是一部古籍,但其中的某些思想观点,在当今社会依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如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等。

孟子的文学成就

孟子的文学成就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中国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文学成就十分显著,他的著作《孟子》汇集了他多年来的思想精华,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孟子》共有七篇,涉及了政治、哲学、教育、道德等多个领域,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

《孟子》中的思想被世人称为“孟子思想”,它强调“仁”的重要性,认为“仁”是社会秩序的基础,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弘扬了“仁政”的理念,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

此外,孟子还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即“问答式”,他在《孟子》中采用了大量的问答形式,使文章更加流畅,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总之,孟子的文学成就十分显著,他的著作《孟子》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最重要的一部著作,而且也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并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即“问答式”。

孟子的评价

孟子的评价

孟子的评价中国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孟子,出生于公元前372年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他在历史上拥有很高的地位,他的作品被视为中国文化中的珍贵宝石。

至今,孟子的思想和教诲仍然影响着中国人民。

而孟子也正因此得到了世人的肯定,他的先进思想和人文思想被深深的记住在人们的心中。

孟子的先进思想和人文研究被高度重视,孟子的文章大多以探讨人的道德、公正、礼义等道德主题为主。

孟子在论述道德的时候,他强调了慈悲、宽容、精诚、忠诚、公平等道德观念。

孟子在《论语》里提出,“慈悲为先,礼义为后”,这句话揭示了孟子真正的思想,即公平正义才是根本,而礼义则是表达公平正义的一种形式。

此外,孟子还强调了爱国主义精神,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以全国人民的利益为重,同时也要求大家要和睦相处,做到彼此关心、维护国家的和平。

孟子的文章中有很多著名的警句,比如“利己主义必使国家灭亡”以及“治国先治家”,这些警句深深的影响了当今的中国人的价值观。

此外,孟子的文学作品也颇受好评,他的文笔简洁明了,笔锋流畅,用词准确,意蕴深广之外,文章中也极富哲理性,而且有着深刻的人文研究,令世人充分感受到孟子伟大的智慧。

此外,孟子也得到了世人的一致好评,很多著名的历史学家都非常称赞孟子,对他的这种思想和人文研究给予了极高的赞誉,而他的思想也被认为是代表中国社会文明的精神财富,受到了众多学者的赞赏。

在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孟子的思想仍然留存在人们心中,他的先进思想和人文研究为中国人民创造了更加繁荣昌盛的文化环境,而他的著作在中国文化中也被誉为不可多得的宝藏,他的人文研究为后人提供了可贵的借鉴,被誉为典范。

孟子的作品和思想不仅非常贴近当今的社会和文化,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他的文章充满了人文精神,当今的学者甚至希望通过孟子的发现,来了解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

同时,由于孟子的思想和研究的深刻性和高精神境界,也被认为是中国文明产生的启示,他的思想和文章将永远流传下去,传播他深厚的人文精神,给世人留下一种深刻而又难以磨灭的记忆。

由《孟》《庄》异同看战国诸子的特点及文学风貌。

由《孟》《庄》异同看战国诸子的特点及文学风貌。

由《孟》《庄》异同看战国诸子的特点及文学风貌。

《孟子》和《庄子》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哲学著作,它们展示了战国时期诸子思想的特点和文学风貌。

《孟子》的特点和文学风貌:1.强调人性和道德:《孟子》以孟子的言论为中心,强调人性的善良和人的自觉性,提出了亲情、义理、仁爱等重要观念。

文中通过对人性的思考和道德伦理的诠释,展示了孟子的儒家思想和为政者应具备的品质。

2.修辞手法的运用:《孟子》在表达上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夸张等,以增强表达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这些修辞手法使得文本更具有感召力和表现力。

3.对话的形式:《孟子》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呈现,通过孟子与学生和当时的君王、官员等角色的对话和辩论,表达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通过对话的方式,文本更贴近生活和实践,展现了儒家教育和思辨的特点。

《庄子》的特点和文学风貌:1.强调自由和自然:《庄子》以庄子的思想为中心,强调自由、自然和无为而治等观念。

其文中通过寓言、象征及超越常识的事例和形象,表达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2.富有幻想和诙谐的语言:《庄子》的文学风貌更加奇特独特,通过夸张、幻想、讽刺和诙谐等手法,使得文本充满了诗意和幽默感。

庄子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和畅快淋漓的笔触,唤起读者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

3.探索哲学和反思现象:《庄子》通过讲述奇异的故事、对抗常识的推理,探索人生和宇宙的意义。

庄子以才思敏捷和超然物外的观察力,引发读者对哲学和自我的思考。

总的来说,战国时期的诸子著作在文学风貌上有一些共同之处,例如运用修辞手法、对话的形式以及对人性、道德和政治问题的思考。

然而,《孟子》和《庄子》在特点上也存在差异,《孟子》强调人性和道德,通过对话和修辞手法传达思想观念,《庄子》则注重自由和自然,并以幻想、诙谐的语言表达哲学思考。

这些特点和文学风貌使得战国时期的诸子著作丰富多样,为后世的文化思潮和文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影响。

孟子孔子文学观念

孟子孔子文学观念

孟子孔子文学观念
孔子和孟子的文学观念如下:
1.孔子把文学看作是一种道德实践,认为文学和礼仪制度、音乐舞蹈一样可以健全人的品格,起到人性塑造的作用。

他主张以"文之以礼乐"而后"可以成人",即通过文学的教化作用来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1。

2.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讲求"养浩然之气",对后来文学理论中的"文气"起到了奠基作用。

此外,荀子对儒家文学理论进行继承和发展,形成明道、言志、抒情相结合的文学观点;汉代儒士信奉孔子的"温柔敦厚"的思想,进一步形成了原道、征圣、宗经的原则等,也是孔子和孟子文学观念的延伸和发展。

孟子的文学思想

孟子的文学思想

论孟子文学思想孟子作为孔子之后的儒家著名代表人物,其思想体系基本继承孔子的“仁”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然而,孟子的文学批评思想则向着文学的接受和批评方面发展,这一点和孔子有所不同。

在文学接受和批评方面,比较著名的是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知言养气”和“同乐”“同美”思想。

一、“以意逆志”说“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重要的文学接受思想。

《孟子·万章上》中,孟子针对咸丘蒙对《诗·小雅·北山》理解上的偏颇,提出了“以意逆志”的文学读解方法: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

《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

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 靡有孑遗。

’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显然,咸丘蒙对《诗·小雅·北山》中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两句诗的理解是不正确的。

这不正确之处,按孟子的意思,就在于他没有抓住诗人之志,而是断章取义地理解诗句,那自然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

孟子认为,此诗的关键之处是“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诗·小雅·北山》),即孟子所说的“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

因为这首诗是讽刺国王任用大夫劳逸不均,善恶无别的,因此,诗中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绝对不是以实言之,而是一种夸张的手法,就如同《诗·大雅·云汉》中所说的“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一样,并不是实指,而是一种虚夸。

“以意逆志”的方法虽然是针对《诗经》的正确理解而提出来的,但是孟子也把它应用到其他文学作品的接受上。

《孟子·尽心下》云: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的文体特征

孟子的文体特征

孟子的文体特征
孟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之一,他的文学风格独具特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 以义理为中心,注重道德伦理。

孟子的著作注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以及人与天地之间的伦理关系。

他善于以寓言、比喻等手法来阐释道理,让人们更易于理解。

2. 语言简练,深入浅出。

孟子的文风通俗易懂,注重言简意赅,避免华丽的修辞和繁复的句式。

他的文笔深入浅出,让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3. 善于运用反问和排比等修辞手法。

孟子在文章中常常使用反问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以此来强调他的观点和思想。

这些修辞手法有助于提高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使读者更容易接受他的思想。

4.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民情怀。

孟子的著作充满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民情怀,他关注人民的利益和幸福,提倡仁爱之道,反对暴力和战争。

这些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 1 -。

先秦文论2

先秦文论2

周南 · 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huī tuí)。 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 我姑酌彼兕(si)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jū)矣,我马瘏(tú)矣, 我仆痡(pū)矣,云何吁矣。
涵义:
“以意逆志”:是指读者在品鉴文章的时候要根 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 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 曲全篇的主旨。 这是孟子提出的较为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意”是指读者之意,既不断章取义,也不牵强附 会,而“志”则是作者的思想意志。就是说读者要 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孟子文论的思想基础
性善论 仁政 礼治 大丈夫
性善和仁政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
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 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 公孙丑上》)
从“仁”的思想引申开去,自然就引出了“以 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的仁政思想。孟子认 为在当时新兴的封建君主要巩固自己取得的政权, 必须要懂得争取民心的重要性,要看到人民的力量, 因此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重要 思想,君主必须实行“仁政”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
二、孟子的主要文学理论思想
1、“与民同乐”的文艺观
提出: 孟子:“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 也。” 齐宣王:“可得闻与?” 孟子:“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齐宣王:“不若与人。” 孟子:“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齐宣王:“不若与众。” ··· ··· 孟子“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梁惠王下· 庄暴见 孟子》
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母断机

孟子以意逆志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价值

孟子以意逆志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价值

孟子以意逆志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价

孟子是中国古代先哲之一,其著作《孟子》被视为中国儒家经典之一。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他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观点,对于文学的创作、批评和传承等方面,具有着重要的价值。

首先,孟子的意逆志思想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孟子认为,文学不应拘泥于表面意义,而应通过意逆去探索其深层含义。

这一思想对于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让作家们能够更好地挖掘作品的内涵和深意,从而创作出更有内涵的文学作品。

其次,孟子的意逆志思想也对文学批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对于文学作品的批评,孟子提出了“从心所欲,不逆人心”的原则,认为批评者应该站在作品的角度去审视,以文学作品自身的内涵和价值为评判标准。

这一思想为后世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方法,强调文学作品的独立性和审美价值,避免了评判标准过于主观化和人云亦云的问题。

最后,孟子的意逆志思想对文学传承也具有重要意义。

他认为,文学传承应该是以文学本身的内涵和价值为导向的,而非机械地传承形式和形式化的传承。

这一思想对于后世文学传承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强调传承的必要性和对文学本身的尊重。

综上所述,孟子的意逆志思想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

作为一位古代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思想和观点对于文学创作、批评和传承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后世文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孟子文学思想孟子作为孔子之后的儒家著名代表人物,其思想体系基本继承孔子的“仁”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然而,孟子的文学批评思想则向着文学的接受和批评方面发展,这一点和孔子有所不同。

在文学接受和批评方面,比较著名的是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知言养气”和“同乐”“同美”思想。

一、“以意逆志”说“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重要的文学接受思想。

《孟子·万章上》中,孟子针对咸丘蒙对《诗·小雅·北山》理解上的偏颇,提出了“以意逆志”的文学读解方法: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

《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

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 靡有孑遗。

’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显然,咸丘蒙对《诗·小雅·北山》中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两句诗的理解是不正确的。

这不正确之处,按孟子的意思,就在于他没有抓住诗人之志,而是断章取义地理解诗句,那自然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

孟子认为,此诗的关键之处是“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诗·小雅·北山》),即孟子所说的“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

因为这首诗是讽刺国王任用大夫劳逸不均,善恶无别的,因此,诗中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绝对不是以实言之,而是一种夸张的手法,就如同《诗·大雅·云汉》中所说的“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一样,并不是实指,而是一种虚夸。

“以意逆志”的方法虽然是针对《诗经》的正确理解而提出来的,但是孟子也把它应用到其他文学作品的接受上。

《孟子·尽心下》云: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

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尚书·武成》所述为武王伐殷之事,事成之后,武王具体描述了牧野之战的残酷场面:“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

罔有敌于我师,前途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孟子对这样的写法并不满意,认为会“以辞害义”,所以他提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主张,这里并不是不要《书》,而是要对《书》中所描述的情景进行具体分析,不可盲目相信《书》中所写的一切,所以他说:“吾于《武成》,取其二三册而已矣。

”不可信者不取。

关于“以意逆志”,历来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其一是指说诗者心中之意,如赵歧注云:“意,学者之心意也。

……人情不远,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是为得其实矣。

”[1](P393)朱熹注云:“当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

”这里的“意”,应该属于读者阅读作品时所产生之意。

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必然产生对作品的理解,以其对作品的理解去探讨作品的本意,即赵歧、朱熹所说的“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

其二是作者作品之意。

苏轼云:夫诗者,不可以言语求而得,必将深观其意焉。

故其讥刺是人也,不言其所为之恶, 而言其爵位之尊,车服之美,而民疾之,以见其不堪也。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是也。

其颂美是人也,不言其所为之善,而言其冠佩之华,容貌之盛,而民安之,以见其无愧也。

“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服其命服,朱黻其皇”是也。

(《既醉备五福论》,《苏轼文集》卷二)这里苏轼主张要“深观其意焉”,而不是只了解诗的字面意义,“深观其意”的“意”即是作者作品之意。

清代的吴淇也有这样的看法,他在《六朝选诗定论·缘起》中说:诗有内有外,显于外者,曰文曰辞;蕴于内者,曰志曰意。

……汉宋诸儒以一“志”属古人,而“意”为自己之意。

夫我非古人,而以己意说之,其贤于蒙之见也几何矣!不知志者古人之心事,以意为舆,载志而游,或有方,或无方,意之所到,即志之所在,故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犹之以人治人也。

吴淇说得更清楚,在他看来,“意”与“志”具有同一性,“意”是“志”之舆,即载体,“意”用来载“志”,因此,“意之所到,即志之所在”。

显然,苏轼和吴淇的观点与赵歧和朱熹不同,更强调“意”来自作家作品本身,是与“志”相一致之“意”。

其实,孟子的“以意逆志”是要说诗者把握诗的全部含义,而不是断章取义,在此基础上去探讨作者之“志”。

这里的“意”和“志”虽有联系,但却是不同的。

“志”可以看做是诗的主题,孟子认为《诗经·北山》中“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两句蕴含着作者之志,是全诗主题。

“意”是文章的基本内涵,要从文章的范围内全面理解,不能只从文字上去理解,孟子批评咸丘蒙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作了断章取义式的理解,指出:“是诗也,非是之谓也”,说明要从诗的角度进行全面理解,而不能将诗中的个别诗句同现实作简单的比附。

二、“知人论世”说“知人论世”是孟子提出的著名的文学批评思想。

《孟子·万章下》云: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这里,孟子是针对“尚友”的问题提出“知人论世”的思想的。

“尚友”,即注重人际交往,与人为友,与人为善,不仅要广交今世之朋友,而且也要与古人为友。

与古人为友,则既要“颂其诗,读其书”,又要“知其人”,“论其世”,因为“颂其诗,读其书”是知其所言,而“知其人”、“论其世”则是知其所行,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一个人。

由此可见,孟子的“知人论世”说与孔子的“知人”说是十分接近的。

孔子的“知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孟子的“颂其诗,读其书”即“听其言”,而“知其人”、“论其世”则是“观其行”,同样都是对人的完整考查。

所以,朱自清在《诗言志辨》中说道:“至于‘知人论世’,并不是说诗的方法,而是修身的方法。

‘颂诗’、‘读书’与‘知人论世’原来三件事并列,都是成人的道理,也就是‘尚友’的道理。

”然而,尽管孟子的“知人论世”说是针对“尚友”问题提出来的,但此处的“尚友”关键在于“尚论古之人”,“古之人”已不复存在,要了解“古之人”,首先要阅读其留下来的作品,即“颂其诗,读其书”,但这还不够,要真正理解古人著作,还要“知其人”,“论其世”,了解其思想品格、道德修养,以及艺术才能和风格,方能深入地“论古之人”。

这实际上已经提出了鉴赏、批评的程序与方法问题,“颂诗”、“读书”是第一层次的鉴赏与批评,“知人论世”是第二层次的鉴赏批评。

只有第一层次的鉴赏批评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进入到第二层次的鉴赏批评,才能真正把握古人文章的底蕴与境界。

而“颂诗”、“读书”与“知人论世”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这里,孟子将两者的关系说得十分明确,“颂其诗,读其书”是目的,“知其人”、“论其世”是方法,只有深入了解作者的身世、品行、思想,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作品。

孟子不仅明确地提出了“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主张,而且也积极地实践着这种批评方法。

孟子在评价《诗·小雅·小弁》与《诗·邶风·凯风》时说:公孙丑问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

’”孟子曰:“何以言之?”曰: “怨。

”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己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

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

《小弁》之怨,亲亲也。

亲亲,仁也。

固矣乎,高叟之为诗也!”曰:“《凯风》何以不怨?”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

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

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

”(《孟子·告子下》)孟子对高子将《小弁》归为“小人之诗”提出批评,认为这首诗同样是“高叟之诗”。

至于《小弁》怨而《凯风》不怨,那是由于诗作者所处的境遇不同。

《小弁》向来被看做是放臣逐子之作,孟子认为诗作者无罪见放,亲之过大,所以诗中对君父强烈的怨刺是合理的,相反,“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而《凯风》是儿子歌颂母亲抚养之恩的诗篇,篇中深自责备,可知作者当是一个充满孝心之人。

亲子之间虽有不愉快的事,但属于“亲之过小”,所以不怨是正常的。

孟子对两诗的评价,完全从诗的本事出发而进行“知人论世”式的评说,实践着他“知其人”、“论其世”的批评主张。

“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是紧密相关的,“意”和“志”都是具体的“人”和“世”的产物,有其独特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如果将两者割裂开来,便将陷于主观片面,而不能正确地评诗论文。

王国维说得好:“由其世而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治古诗如是,治后世诗亦何独不然?”(《玉溪生诗年谱会笺序》).三、“知言养气”说孟子的文学批评思想中还有“知言养气”说,虽然孟子在谈到“知言养气”问题时,主要是针对自己的心性修养和人性辨别,但于文学鉴赏却十分有益。

关于“知言”,吴英在《孟子集注》中说:“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

”由此可知,“知言”是“尽心知性”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分析研究“言辞”来理解其意义,判知其情性,诚如孟子所说:“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孟子·公孙丑上》)言辞不同,其内心所想,其性情所钟是不同的,而且亦会带来不同的后果,“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

(《孟子·公孙丑上》)“养气”则是指批评家的思想修养,即通过“养气”而形成自己的“浩然之气”。

所谓“浩然之气”,孟子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之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孟子·公孙丑上》)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气”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大致可以划分为物质之气和精神之气两个方面。

孟子之所谓“气”具有融合物质之气和精神之气的特点,他将“塞于天地之间”的物质之气“配义与道”,使其成为具有了道德内涵的“浩然之气”,而将“至大至刚”之气“配义与道”,则体现了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过程与方法,其思想修养,于此可见一斑。

从文学批评的角度看,“知言”和“养气”与文学鉴赏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

关于“知言”,孟子虽然是针对人性辨别而言,通过言辞考查人的思想性格,但引申来说,人的思想性格也可以通过言辞来表现,言辞对于表现人的思想性格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而,进行语词分析,不仅可以了解文学的基本内涵,更可以把握作家的思想性格。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不仅作为文学的思维工具,更作为文学的载体而存在,文学离开了语言就无法生成和传播,更谈不上鉴赏和批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