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1.1《为什么能看到物体》教案

合集下载

《为何能感知物体》教案

《为何能感知物体》教案

《为何能感知物体》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感知物体的原理和机制。

通过本教案的研究,学生将了解感知物体的基本概念、感知物体的主要感官以及感知物体的作用。

研究目标本教案的研究目标如下:1. 了解感知物体的定义和重要性;2. 探索人类感知物体的主要感官;3. 理解感知物体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内容1. 感知物体的定义和重要性- 通过讨论和示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感知物体,为什么感知物体对人类生活重要;- 引导学生思考感知物体与人类感官的关系。

2. 人类感知物体的主要感官- 分别介绍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这五种主要感官;- 针对每一种感官,给出相关示例和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体验。

3. 感知物体的作用和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感知物体对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交的作用;- 分析感知物体对个体认知和情感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感知物体的定义和重要性,并汇报自己的意见;2. 视听体验:学生通过观看和听取特定材料,体验视觉和听觉的感知物体的能力;3. 触觉体验:学生通过触摸、摸索等活动,体验触觉的感知物体的能力;4. 味觉和嗅觉活动:学生通过品尝食物和闻取气味等活动,体验味觉和嗅觉的感知物体的能力;5. 小组展示:学生分组展示感知物体对个体认知和情感的影响。

教学评估1. 学生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质量;2. 学生在感知物体的视听、触觉、味觉和嗅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和表现;3. 学生小组展示的内容和表达能力。

扩展阅读以下是一些与感知物体相关的扩展阅读:以上是《为何能感知物体》教案的简要概述,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为什么能看到物体》视物奥秘,科学探索

《为什么能看到物体》视物奥秘,科学探索

《为什么能看到物体》视物奥秘,科学探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睁开眼睛就能看到周围丰富多彩的世界,这似乎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但你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能够看到物体?这看似简单的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复杂而精妙的科学原理。

要理解为什么能看到物体,首先得从光说起。

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具有波粒二象性。

光以极高的速度在真空中传播,当它进入我们的眼睛时,就成为了我们感知世界的重要媒介。

当光线照射到物体上时,会发生一系列有趣的现象。

一部分光被物体吸收,转化为热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另一部分光则被物体反射。

反射的光携带着物体的信息,朝着各个方向传播。

我们的眼睛就像是一个神奇的“接收器”。

眼睛的结构非常复杂,主要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组成。

眼球壁分为三层,外层是坚韧的纤维膜,包括角膜和巩膜;中层为葡萄膜,富含血管和色素,具有营养和遮光的作用;内层是视网膜,这是视觉形成的关键部位。

角膜是眼睛最前端的透明部分,它就像一个凸透镜,能够让光线折射并进入眼睛。

光线穿过角膜后,经过瞳孔。

瞳孔就像是一个可调节大小的“窗口”,会根据光线的强弱自动调节大小,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量。

接着,光线会通过晶状体。

晶状体是一个富有弹性的凸透镜,它可以通过睫状肌的调节改变形状,从而使光线准确地聚焦在视网膜上。

如果晶状体的调节功能出现问题,比如变得过于扁平或过于凸出,就会导致近视或远视等视力问题。

视网膜则是眼睛中的“感光胶片”。

视网膜上分布着大量的感光细胞,包括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主要负责白天和明亮环境下的视觉,能够感知颜色和细节;视杆细胞则在昏暗环境中发挥作用,对光线的敏感度更高,但不能分辨颜色。

当光线照射到感光细胞上时,会引起一系列的化学反应。

这些细胞会将光信号转化为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的视觉中枢。

大脑就像是一个超级“处理器”,它接收到来自视神经的信号后,会对这些信息进行复杂的处理和解读。

通过对不同部位传来的信号进行整合和分析,我们才能够感知到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位置和运动等各种信息。

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六合小学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第1课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第2课混合与分离第3课生锈与防锈第4课燃烧与灭火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第5课植物与环境)第6课动物与环境第7课食物链第三单元遗传与进化第8课代代相传的特征第9课进化中的生物第10课网络课堂——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第四单元保护环境第11课保护空气-第12课水质调查第13课变废为宝第14课和谐的家园六年级上科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第1课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教学内容:课本第2-10页。

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学习实验设计、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玻璃杯、蜡块、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由主题人物在厨房中发现在各种现象,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都存在着物质的变化,引出“物质的变化是不是产生新物质”的问题,并板书课题《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二、新授(一)活动一:寻找身边的物质变化。

】1、让学生观察煎蛋、燃放烟花、盐溶于水、和面、冰雪融化、铁制品生锈这些日常生活中时常能见下马看花变化现象。

2、学生试描述这些变化前后及过程的现象。

(二)活动二:冰的融化。

1、回顾以前(四年级上学期)做过的蜡块加热的实验。

2、使用玻璃杯进行实验,观察冰融化成水的现象及做好记录,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3、比较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与蜡块受热过程。

4、比较讨论后,学生容易得出冰融化和蜡块融化都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5、讨论:P5页的现象。

:(三)活动三:铁锈还是铁吗1、引导学生观察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并作记录。

2、用小刀削下铁钉表面的铁锈,然后用砂纸打磨铁钉,即得铁锈和铁。

3、用磁铁靠近铁锈,进行观察。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可以知道磁铁能吸引铁,若铁锈不被磁铁所吸引,自然就得到了“铁锈还是不是铁”的答案。

3、活动延伸和应用: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铁生锈这样的变化呢并与活动二作比较。

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设计

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设计

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设计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物质旳变化第第1 1 课无处不在旳物质变化教学内容:书本第 2-10 页。

教学目旳:1、懂得物质旳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旳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旳物质。

2、学习试验设计、进行试验验证旳能力,深入培养学生旳观测能力、动手试验能力。

教学准备:玻璃杯、蜡块、生锈旳铁钉和无锈旳铁钉。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由主题人物在厨房中发目前多种现象,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都存在着物质旳变化,引出物质旳变化是不是产生新物质旳问题,并板书课题《无处不在旳物质变化》。

二、新授(一)活动一:寻找身边旳物质变化。

1、让学生观测煎蛋、燃放烟花、盐溶于水、和面、冰雪融化、铁制品生锈这些平常生活中时常能见下马看花变化现象。

2、学生试描述这些变化前后及过程旳现象。

(二)活动二:冰旳融化。

1、回忆此前(四年级上学期)做过旳蜡块加热旳试验。

2、使用玻璃杯进行试验,观测冰融化成水旳现象及做好记录,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3、比较冰融化成水旳过程与蜡块受热过程。

4、比较讨论后,学生轻易得出冰融化和蜡块融化都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5、讨论:P5 页旳现象。

(三)活动三:铁锈还是铁吗? 1、引导学生观测生锈旳铁钉和无锈旳铁钉,并作记录。

2、用小刀削下铁钉表面旳铁锈,然后用砂纸打磨铁钉,即得铁锈和铁。

3、用磁铁靠近铁锈,进行观测学生根据自己旳经验可以懂得磁铁能吸引铁,若铁锈不被磁铁所吸引,自然就得到了铁锈还是不是铁旳答案。

3、活动延伸和应用:生活中尚有无类似铁生锈这样旳变化呢?并与活动二作比较。

(四)活动四:研究蜡烛燃烧过程旳变化。

环节 1:点燃蜡烛,将一只手干燥旳烧杯罩在火焰旳上方,稍停一会儿,观测现象。

环节 2:将少许石灰水加入另一烧杯中,用石灰水将烧杯壁湿润,倒出多出旳石灰水。

环节 3、将用石灰水湿润旳烧杯,罩在火焰旳上方,稍停一会,观测现象。

通过试验学生会发现蜡烛燃烧后会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粤教版六年级上科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第1课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第2课混合与分离第3课生锈与防锈第4课燃烧与灭火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第5课植物与环境第6课动物与环境第7课食物链第三单元遗传与进化第8课代代相传的特征第9课进化中的生物第10课网络课堂——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第四单元保护环境第11课保护空气第12课水质调查第13课变废为宝第14课和谐的家园六年级上科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第1课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教学内容:课本第2-10页。

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学习实验设计、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玻璃杯、蜡块、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由主题人物在厨房中发现在各种现象,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都存在着物质的变化,引出“物质的变化是不是产生新物质”的问题,并板书课题《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二、新授(一)活动一:寻找身边的物质变化。

1、让学生观察煎蛋、燃放烟花、盐溶于水、和面、冰雪融化、铁制品生锈这些日常生活中时常能见下马看花变化现象。

2、学生试描述这些变化前后及过程的现象。

(二)活动二:冰的融化。

1、回顾以前(四年级上学期)做过的蜡块加热的实验。

2、使用玻璃杯进行实验,观察冰融化成水的现象及做好记录,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3、比较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与蜡块受热过程。

4、比较讨论后,学生容易得出冰融化和蜡块融化都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5、讨论:P5页的现象。

(三)活动三:铁锈还是铁吗?1、引导学生观察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并作记录。

2、用小刀削下铁钉表面的铁锈,然后用砂纸打磨铁钉,即得铁锈和铁。

3、用磁铁靠近铁锈,进行观察。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可以知道磁铁能吸引铁,若铁锈不被磁铁所吸引,自然就得到了“铁锈还是不是铁”的答案。

3、活动延伸和应用: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铁生锈这样的变化呢?并与活动二作比较。

《为什么能看到物体》视物科学,光启智慧

《为什么能看到物体》视物科学,光启智慧

《为什么能看到物体》视物科学,光启智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睁开眼睛就能看到周围丰富多彩的世界,这似乎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但你是否曾想过,为什么我们能够看到物体?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奇妙而复杂的科学原理。

要理解为什么能看到物体,首先得从光说起。

光,是一种神奇的能量形式,它以极高的速度在空间中传播。

我们所看到的可见光,只是整个电磁波谱中的一小部分。

太阳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光源之一,它不断地向四周发射出大量的光。

当这些光线照射到物体上时,就会发生一系列有趣的现象。

当光碰到物体时,会出现三种情况。

一部分光被物体吸收,这使得物体可能会发热或者产生化学变化;一部分光会被物体反射;还有一部分光可能会穿透物体。

而我们能够看到物体,主要是因为物体对光的反射。

不同的物体表面具有不同的特性,这决定了它们对光的反射方式也各不相同。

比如,光滑的表面会产生镜面反射。

想象一下镜子,当光线照射到镜子上时,会以非常规则的方式反射回来,形成清晰的像。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模样。

而粗糙的表面则会产生漫反射。

例如一张纸,光线照射到纸上后,会向各个方向散射。

正是这种漫反射,使得我们从不同的角度都能看到这张纸。

物体的颜色也是我们能够看到它们的重要因素。

我们所看到的物体的颜色,实际上是物体反射的光的颜色。

比如说,一个红色的苹果,是因为它吸收了可见光中除了红色以外的其他颜色的光,而只反射红色的光,所以我们的眼睛接收到红色的光,就看到了苹果是红色的。

那么,光又是如何被我们的眼睛捕捉到并让我们产生视觉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到眼睛这个精妙的器官。

眼睛就像一台超级精密的相机。

最外层的角膜和巩膜起到保护和维持眼球形状的作用。

光线首先通过角膜进入眼睛,角膜就像一个凸透镜,能使光线发生折射。

接着光线穿过瞳孔。

瞳孔的大小会根据光线的强弱自动调节,就像相机的光圈一样。

在光线强的时候,瞳孔会缩小,以减少进入眼睛的光线量,防止眼睛受到伤害;在光线弱的时候,瞳孔会放大,让更多的光线进入,以便我们能看清物体。

2024最新粤教粤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大全总结

2024最新粤教粤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大全总结

六年级科学复习第一单元:光1.1为什么能看见物体1.为什么能看到物体: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能让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人眼看到物体的条件:当光进入到人的眼晴时,光线被折射聚焦到视网膜上,形成了一个倒立的像,而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受到刺激产生视觉信号,并由视觉神经传大脑形成视觉,也就是我们看到这个物体了。

)2.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如太阳、亮着的电灯、燃烧的蜡烛等,它们属于光源。

3.光源分为:1.自然光源 2.人造光源4.太阳是巨大的自然光源,使我们白天看到周围的一切。

5.月亮不是光源,不能自行发光,月光是月亮反射太阳的光6.人造光源发展史:篝火→火把→油灯→蜡烛→电灯(1878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电灯,它是迄今为止人类制造出来的最好的人造光源。

)补充:刚熄灯时,眼前一片漆黑,过一段时间,眼睛适应后,是不是就能看到物品了呢?为什么?能。

这是因为房间受到其他微弱光线的影响,像月光、远处灯光等。

1.2光的传播1.光源发出光后,光沿直线传播。

2.光沿传播的现象,如:月相的变化,小孔成像,(照相机),阳光透过树叶像一条直线射到地面...(用直线和箭头表示光线及其传播方向,“照相机”的屏幕上会出现一个倒立的火焰图像)1.3 光的反射1.镜子(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光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镜子等表面光滑、光亮的物体,光线的前进方向会很明显发生改变,这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2.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现象3.平面镜具有很强的反射光线能力1.4设计制作:潜望镜1、潜望镜的工作原理是通过两块平面镜利用光的反射原理。

2、制作一个简单的潜望镜至少需要两块平面镜。

3、潜望镜里的两块平面镜让光发生两次反射。

4、潜水艇在水下是通过潜望镜观察水面上的情况。

(上下拐角处安装平面镜时,两块平面镜应该互相平行,都跟水平方向成45度角)1.5 光的颜色1.白色光是由7种颜色构成。

2.阳光的七种颜色有红、橙、黄、绿、蓝、靛、紫。

六年级科学,为什么能看到物体教案及反思

六年级科学,为什么能看到物体教案及反思

六年级科学,为什么能看到物体教案及反思一、介绍在六年级科学课上,我们学习了物体的性质和光的传播。

我们很好奇为什么能看到物体,于是老师为我们设计了一节关于光线传播和物体的教学。

在这节课上,我们不仅学会了物体的透明、不透明和半透明性质,也学会了光线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原理。

二、物体为什么能看到我们在生活中常常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体,无论是实物还是图片。

但是,为什么能看到这些物体呢?这是因为当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时,部分光线被物体表面反射出去,而另一部分光线则穿透了物体,再被散射到我们的眼睛中。

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能看到物体的原理。

三、光的传播当我们对物体的可见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们又学习了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我们知道,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可以在真空中传播,也可以在空气、水、玻璃等介质中传播。

但是,当光线通过不同介质传播时,它的速度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折射现象会出现,也解释了为什么水中的东西看起来会变形。

四、教案反思这节课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为什么能看到物体,也让我了解了光的传播原理。

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当老师讲解物体的不透明性质时,我有些难以理解。

因为在我们平时接触到的物体中,不透明、半透明和透明性质并不是非常明显的,很难一眼看出来。

我觉得如果老师能用更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个概念,或许会更容易理解一些。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我个人认为,学习物体的可见性和光的传播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有趣和实用的知识。

通过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也可以解释一些我们平时觉得奇怪的现象。

为什么镜子中的反射物像被左右颠倒了一样?为什么鱼缸中的鱼看起来变形了?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学习光的传播原理来解释。

六、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对物体的可见性和光的传播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学会了如何解释为什么能看到物体,也了解了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我也意识到了在教学中更好地运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抽象的概念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11《为什么能看到物体》(教案)

小学科学11《为什么能看到物体》(教案)

小学科学11《为什么能看到物体》(教案)《为什么能看到物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光线传播的原理,知道为什么我们能看到物体。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假设并进行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并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了解光线传播的原理。

2. 理解为什么我们能看到物体。

三、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

2. 实验用的光源、物体、屏幕等材料。

四、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课1.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为什么能看到物体》。

”2. 引发学生的思考:“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呢?”Step 2 探究光的传播1. 向学生简单解释光的传播:“光是我们能够看到物体的原因,它可以从光源经过传播,然后把物体反射的光传入我们的眼睛。

”2. 展示图片或视频,向学生演示光的传播过程,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光的传播原理。

Step 3 实验探究1. 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实验用的光源、物体、屏幕等材料。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以观察光传播的实际情况。

3. 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让他们发现光是如何传播的。

Step 4 分享实验结果1. 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

2. 整合学生的观察结果,引导他们总结光的传播规律。

Step 5 解答问题1.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一些问题:“为什么在没有光的地方我们不能看到物体?”、“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我们看不到物体?”2.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和解读,确保他们理解了光的传播规律和为何能看到物体的原因。

Step 6 拓展探究1. 鼓励学生开展更多关于光传播的实验或者调查,进一步深入了解光的性质和特点。

2. 引导学生提出更多相关问题,鼓励他们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来寻找答案。

五、板书设计为什么能看到物体?- 光的传播原理- 观察光的实验- 光的传播规律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光的传播原理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回答为什么我们能看到物体的问题。

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课设计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第 1 课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教课内容:课本第 2-10 页。

教课目的: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不过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学习实验设计、进行实验考证的能力,进一步培育学生的察看能力、着手实验能力。

教课准备:玻璃杯、蜡块、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

教课过程:一、情境引入由主题人物在厨房中发此刻各种现象,让学生感觉到身旁各处都存在着物质的变化,引出“物质的变化能否是产生新物质”的问题,并板书课题《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二、新授(一)活动一:找寻身旁的物质变化。

1、让学生察看煎蛋、燃放烟花、盐溶于水、和面、冰雪消融、铁制品生锈这些平时生活中经常能见下马看花变化现象。

2、学生试描述这些变化前后及过程的现象。

(二)活动二:冰的消融。

1、回首从前(四年级上学期)做过的蜡块加热的实验。

2、使用玻璃杯进行实验,察看冰消融成水的现象及做好记录,而后进行全班沟通。

3、比较冰消融成水的过程与蜡块受热过程。

4、比较议论后,学生简单得出冰消融和蜡块消融都不过形态发生了变化。

5、议论: P5 页的现象。

(三)活动三:铁锈仍是铁吗?1、指引学生察看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并作记录。

2、用小刀削下铁钉表面的铁锈,而后用砂纸打磨铁钉,即得铁锈和铁。

3、用磁铁凑近铁锈,进行察看。

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能够知道磁铁能吸引铁,若铁锈不被磁铁所吸引,自然就获取了“铁锈仍能否是铁”的答案。

3、活动延长和应用:生活中还有没有近似铁生锈这样的变化呢?并与活动二作比较。

(四)活动四:研究蜡烛焚烧过程的变化。

步骤 1:点燃蜡烛,将一只手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儿,察看现象。

步骤 2:将少许石灰水加入另一烧杯中,用石灰水将烧杯壁润湿,倒出剩余的石灰水。

步骤 3、将用石灰水润湿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察看现象。

经过实验学生会发现蜡烛焚烧后会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五)活动五:给物质变化分类。

《为什么能看到物体》看见原理,科学课堂

《为什么能看到物体》看见原理,科学课堂

《为什么能看到物体》看见原理,科学课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睁开眼睛就能看到周围的世界,这似乎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呢?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神奇而有趣的科学原理。

要理解为什么能看到物体,首先得从光说起。

光就像是一位无声的信使,它以极快的速度在空间中传播。

光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这使得它既能表现出像波一样的传播特性,又能像微小的粒子一样与物质相互作用。

当光源,比如太阳或者灯泡,发出光之后,这些光线会向四面八方传播。

当光线照射到物体上时,会发生一系列有趣的事情。

物体可以分为透明物体、半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

对于透明物体,比如纯净的玻璃,光线能够几乎无阻碍地穿过。

这是因为透明物体的分子结构和原子排列方式使得光线能够顺利地通过,并且在通过的过程中很少被吸收或散射。

而对于不透明物体,光线就没那么容易穿透了。

当光线照射到不透明物体的表面时,一部分光线会被反射回来。

这就是我们看到物体表面颜色和光泽的原因。

比如,一个红色的苹果,当白光照射到它上面时,苹果会吸收大部分波长的光,而反射红光,所以我们的眼睛接收到反射回来的红光,就看到了苹果是红色的。

半透明物体则介于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之间,部分光线能够穿透,但同时也会有部分光线被反射和散射。

比如磨砂玻璃,我们能够看到后面有物体的轮廓,但却看不清楚具体的细节。

那么,这些反射、散射或穿透物体的光线又是如何被我们的眼睛捕捉到从而让我们看到物体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到我们眼睛的神奇结构了。

我们的眼睛就像是一个精密的光学仪器。

眼睛的最前端是角膜,它就像一个透明的窗户,让光线能够进入眼睛。

接着是瞳孔,它会根据光线的强弱自动调节大小,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量。

光线穿过瞳孔后,会经过晶状体。

晶状体就像一个可调节的透镜,它能够通过肌肉的收缩和放松来改变形状,从而使光线准确地聚焦在眼睛后部的视网膜上。

视网膜就像是相机的底片,上面布满了感光细胞。

感光细胞主要分为两种: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粤教版六年级上科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第1课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第2课混合与别离第3课生锈与防锈第4课燃烧与灭火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第5课植物与环境第6课动物与环境第7课食物链第三单元遗传与进化第8课代代相传的特征第9课进化中的生物第10课网络课堂——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第四单元保护环境第11课保护空气第12课水质调查第13课变废为宝第14课和谐的家园六年级上科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第1课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教学内容:课本第2-10页。

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学习实验设计、进展实验验证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玻璃杯、蜡块、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由主题人物在厨房中发现在各种现象,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都存在着物质的变化,引出“物质的变化是不是产生新物质〞的问题,并板书课题?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二、新授〔一〕活动一:寻找身边的物质变化。

1、让学生观察煎蛋、燃放烟花、盐溶于水、和面、冰雪融化、铁制品生锈这些日常生活中时常能见下马看花变化现象。

2、学生试描述这些变化前后及过程的现象。

〔二〕活动二:冰的融化。

1、回忆以前〔四年级上学期〕做过的蜡块加热的实验。

2、使用玻璃杯进展实验,观察冰融化成水的现象及做好记录,然后进展全班交流。

3、比拟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与蜡块受热过程。

4、比拟讨论后,学生容易得出冰融化和蜡块融化都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5、讨论:P5页的现象。

〔三〕活动三:铁锈还是铁吗?1、引导学生观察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并作记录。

2、用小刀削下铁钉外表的铁锈,然后用砂纸打磨铁钉,即得铁锈和铁。

3、用磁铁靠近铁锈,进展观察。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可以知道磁铁能吸引铁,假设铁锈不被磁铁所吸引,自然就得到了“铁锈还是不是铁〞的答案。

3、活动延伸和应用: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铁生锈这样的变化呢?并与活动二作比拟。

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课《为什么能看到物体》教学设计

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课《为什么能看到物体》教学设计

粤教科技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1第1课《为什么能看到物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为什么能看到物体”是《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光”的第1课。

本课活动是先让学生知道能够自行发光的是光源,接着通过观察暗盒中的物体等探究活动来让学生了解: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本课共由2个活动组成。

活动1“关灯了”,主要是观察、比较在开灯和关灯状态下的教室内物体前后的现象。

活动2“观察暗盒中的物体”是让学生利用暗盒进行观察活动,比较关灯前后暗盒内的光源、物体的不同现象,感受人眼为什么能看得见物体。

二、学情分析学生多数没有经历过处在完全黑暗的暗室,对是否关灯后看不见物体是不能很好地了解的。

生活中他们遇到的黑暗其实不是真正的暗室,或多或少会有外面的光线透进来室内,因此对人眼看到物体的条件不能准确理解。

需要制作一个内部完全黑暗的暗盒,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有四年级简单电路的知识基础,设计和操作方面也有一定能力,因此设计和制作一个自带光源的暗盒不是难事。

三、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光源。

2.知道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3.通过探究,观察和比较人眼看见物体的条件。

4.注重证据的意识,能对现象进行科学的解释。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比较,探究人眼看见物体的条件。

粤教科技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2五、教学准备教具准备:自带光源的暗盒(黑色盒子、黑色卡纸、简单电路、白色小球、剪刀、胶水)、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课件等。

学具准备:制作暗盒的材料(黑色盒子、黑色卡纸、简单电路、白色小球、剪刀、胶水)、白色乒乓球、橡皮擦、记录单等。

六、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设置情境:同学生日会上,彬彬提醒在吹蜡烛之前先找到灯的开关。

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1单元第1课《为什么能看到物体》教学设计

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1单元第1课《为什么能看到物体》教学设计
六、作业布置
在我们身边有哪些发光现象?这些光来自于哪里?
联系生活回答
在灯光下观察
在无灯光下观察
比较
回答
分析得出结论
认识制作器材
按步骤制作暗盒
按要求实验观察,做好观察记录
讨论交流
阅读资料,回答
例举
独立完成
阅读资料
讨论
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光源。
认识到人眼看到物体的条件与光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会自制暗盒
通过实验,得知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能让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2、提问:
人眼看到物体的条件是什么?
明确:
光。当光进入到人的眼晴时,光线被折射聚焦到视网膜上,形成了一个倒立的像,而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受到刺激产生视觉信号,并由视觉神经传大脑形成视觉,也就是我们看到这个物体了。
联系生活回答
回答
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知道光是人眼看到物体的条件
讲授新课
一、关灯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如太阳、亮着的电灯、燃烧的蜡烛等,它们属于光源。
通过阅读知道月亮不是光源
课堂知识检测
拓宽知识面
巩固课堂知识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能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光源;知道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能让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通过观察和比较,能分析出光的存在是人的眼睛能看到物体的重要因素,意识到需要用证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总结课堂
板书
板书设计
1、你还知道生活中的哪些光源?
归纳:
闪电、萤火虫、火山、篝火……
2、观察
(1)在这间能完全遮蔽光线的教室里,亮着灯,我们能看到哪些物品?
归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粤教版科学六年级上1.1《为什么能看到物体》教学设计
关闭灯后,看到的物品不清楚、模糊、颜色不明。

(4)刚熄灯时,眼前一片漆黑,过一段时间,眼睛适应后,是不是就能看到物品了呢?为什么?
明确:
能。

这是因为房间受到其他微弱光线的影响,像月光、远处灯光等。

3、小结: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我们认识到人眼看到物体的条件与光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观察暗盒里的物体
此时的房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暗室。

我们可以制作一个自带光源的暗盒,进一步研究没有光源是否还能看见物体。

1、器材准备
一个纸盒、一套简单的电路装置、一张黑色卡纸、各种不同颜色的物品。

2、制作步骤
①将电路开关安装在盒子外,方便控制灯泡的亮灭;
②将电路的灯泡安装在盒子内,让发光的灯泡能照亮盒子内部;
③在盒子的一侧开个小孔;
④用一张黑色卡纸卷成纸简,一端插入开好的孔内,眼睛能从的另一端观察到盒子内部。

3、友情提示
①制作暗盒时,尽可能选择黑色等深色的盒子,以便达到最佳效果。

②可使用小手电筒代替简单电路装置。

将电简头插进盒内,开关在盒外。

③要保证所有的空隙都要密封,避免有光线透入盒内。

4、实验过程
①观察灯泡不发光的暗盒内部,尝试描述看到的情况
②打开开关,点亮灯泡,观察并描述暗盒里的情况
③比较两次观察的现象
5、填写实验记录
6、讨论
人眼为什么能看到光源?为什么能看到不发回答
分析得出结论
认识制作器材
按步骤制作暗

按要求实验观
察,做好观察
记录
讨论交流
认识到人眼看到
物体的条件与光
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会自制暗盒
通过实验,得知
来自光源的光或
来自物体的反射
光进入眼睛,能
让我们看到光源
或该物体。

眼睛,能让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通过观察和比
较,能分析出光的存在是人的眼睛能看到物体的重
要因素,意识到需要用证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板书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