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欲求与修身

合集下载

关于修身养性的名言警句

关于修身养性的名言警句

关于修身养性的名言警句1、“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善”,欲人知,不是真善。

2、“我欲”是贫穷的标志。

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3、把自己的欲望降到最低点,把自己的理性升华到点,就是圣人。

4、把自己的欲望降到最低点,把自己的理性升华到最高点,就是圣人。

5、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6、不悲叹道路的艰难,只悲叹自身修养不好。

7、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8、不论你是一个男子还是一个女人,待人温和宽大才配得上人的名称。

一个人的真正的英勇果断,决不等于用拳头制止别人发言。

9、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0、不自重者,取辱。

不自长者,取祸。

不自满者,受益。

不自足者,博闻。

11、常常责备自己的人,往往能得到他人的谅解。

1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李商隐13、赐福别人,就是造福自我;宽待别人,就是善待自我。

14、存平等心,行方便事,则天下无事。

怀慈悲心,做慈悲事,则心中太平。

15、存私者入俗,去私者新生,无私者才是慧觉。

16、大慈缘于大善,大善缘于大爱,大爱缘于大德。

17、大肚能容,断却许多烦恼障,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

18、大学者,非大楼之谓,大师之谓也。

19、待人要有平等心,对已要有平常心。

20、道生于安静,德生于卑退,福生于清俭,命生于和畅。

21、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

22、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读书在有渐,渐乃克底有成。

23、读书有四个字最要紧,曰阙疑好问;做人有四个字最要紧,曰务实耐久。

24、对方像一面镜子,你笑他也笑。

25、恶性,往往认贼作父;善心,则能够化敌为友。

26、非礼忽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7、诽谤别人,就像含血喷人,先污染了自己的嘴巴。

28、佛性,最讲一个“善”字;禅境,最讲一个“淡”字。

29、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0、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

无欲经典句子

无欲经典句子

无欲经典句子
1. 修身养性,无欲无求。

2. 淡泊名利,追求内心的宁静。

3. 心无杂念,才能真正洞悉事物的本质。

4. 欲望是人心的枷锁,唯有摆脱欲望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5.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 欲求得更多,反而得到更少。

7. 宁缺毋滥,避免因贪婪而失去真正的幸福。

8. 不以财富来衡量人的价值,而以道德品质为准绳。

9. 不争不抢,心静自然得以平和。

10. 无欲则刚,无欲则柔。

11. 世界如此繁忙,而我淡定从容。

12. 衰者欲之,强者尽得。

13. 宁可少得,也不贪图过多。

14. 心无念想,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快乐。

15. 欲望无止境,满足不了才会痛苦。

16. 欲望让人变得贪婪,害人害己。

17. 去除欲望,才能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18. 静心无欲,悟道自然。

19. 不为功名利禄而奔波,只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20. 不在外物中寻找满足,而在自我修养中寻求真正的快乐。

21. 外在的富贵名利并不能给内心带来真正的满足。

22. 淡泊名利,方能心无挂碍。

23. 静观世事,让内心保持平静与冷静。

老子心法十字诀,教你如何为人处事,修身养性

老子心法十字诀,教你如何为人处事,修身养性

老子心法十字诀,教你如何为人处事,修身养性展开全文一、德字诀:老子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要延年益寿,返老还童,须不离常德,要做到先人后己、厚人薄己,过归于己、功归于人,勿执我见,我是而人非,勿非人而自高,贬人以自大,勿逞强用术,逞才运巧,仗势欺人,盛气凌人,言笔缺德嫉谤别人,更宜自食其力,自修自度。

切记抢骗钱财,贪污腐化。

若能甘苦如饴,宅心仁厚,功德常修,正心抱一,自能反朴还真,明心见性。

二、养字诀:少言语以养内气,寡色欲以养精气,薄滋味以养血气,咽津液以养脏气,戒嗔怒以养肝气,节饮食以养胃气,匀胎息以养肺气,少思虑以养肾气,慎行藏以养神气。

三、心字诀:万法唯心,万道唯心,心为人之主宰,亦为精气神之主宰,炼精炼气炼神,均须先从炼心始。

心涵动静,心不动则虚极静笃,明心见性,人我两忘,心无其心,无正其心,不为名动心,无心可动则近道矣。

四、善字诀:养善性,存善心,行善事,与人为善,劝人行善,内外存乎善则德行兼备,人人能行善则邪恶自消,国泰民安。

五、无字诀:对境无境,居尘无尘,动念无念,用心无心,无天无地,无人无我。

道家最上乘功夫,旨在炼神还虚,炼虚还无。

佛家要求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诀,无佛相,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佛道之最高造诣,归根结底,亦只此一无字诀而已。

六、少字诀:精宜少漏,神宜少耗,气宜少损,福宜少享,乐宜少寻,名宜少得,利宜少积,少一分思虑多一分精神。

七、静字诀:形欲静,心欲静,气欲静,练功中固宜求静,平时亦应求其能静,静中固宜求静,闹中亦应求其能静,静能生定,定能生慧八、寡字诀:寡言以养气,寡视以养聪,寡得以养性,寡欲以养精,寡动以养神,无所不寡则无所不清。

九、淡字诀:名心宜淡,利心宜淡,色心宜淡,爱心宜淡,嗔心宜淡,疑心宜淡,胜心宜淡,无所不淡则无所不安。

十、忘字诀:忘物可以养心,忘情可以养性,忘境可以养神,忘色可以养精,忘我可以养虚,无所不忘则无所不养。

古代家训之修身养性篇

古代家训之修身养性篇

古代家训之修身养性篇《礼记·大学》有一段大家耳熟能详的文字:“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就是著名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教育理论。

在这一理论中,修身是基础,是根本。

如果没有修身,何谈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孟子·尽心下》)而修身同时也包含养性是后天的事情,需通过人自身的艰苦努力和持之以恒才有可能培养出优秀品质。

所以,古人特别重视修身,修身养性内容在古代家训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立志。

“人无志,非人也。

”(嵇康《家诫》)“人贵立志,念念向上一等做法,有志者事竟成矣。

”(于成龙《于清端公治家规范》)“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修身须先立志。

身陷囹圄、即将被处死的杨继盛在临刑前依然告诫儿子“要立志”,“若初时不先立下一个定志,则中无定向,便无所不为,便为天下之小人,众人皆贱恶你……故吾要你第一先立起志气来”(《给子应尾、应箕书》)。

立志必须持恒。

朱熹给在外求学的儿子提醒要立下高尚之志,担心儿子“志趋卑凡,不能克己从善……自趋小人之域”(《与长子受之》)。

王守仁还专门给其弟王守文写了《示弟立志说》一文训诫弟弟,又督促侄子正思“可从抄录一通,置之几间,时一省览,亦足以发”(《赣州书示四侄正思书》)。

司马迁之所以能写出千古不朽的《史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秉承父教,立下远大的志向,忍受腐刑的凌辱和打击,“发愤著书”,终于“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司马谈《命子迁》)。

持恒贵在“素日”。

“凡人修身治性,皆当谨于素日”(玄烨《庭训格言》),不抓住“素日”而得过且过,志向不可能实现,修身也很难成功。

修身养性秘诀

修身养性秘诀

修心十字诀,养生先养心徐鹤宁德字诀老子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要延年益寿,返老还童,须不离常德,要做到先人后己、厚人薄己,过归于己、功归于人,勿执我见,我是而人非,勿非人而自高,贬人以自大,勿逞强用术,逞才运巧,仗势欺人,盛气凌人,言笔缺德嫉谤别人,更宜自食其力,自修自度。

切记抢骗钱财,贪污腐化。

若能甘苦如饴,宅心仁厚,功德常修,正心抱一,自能反朴还真,明心见性。

养字诀少言语以养内气,寡色欲以养精气,薄滋味以养血气,咽津液以养脏气,戒嗔怒以养肝气,节饮食以养胃气,匀胎息以养肺气,少思虑以养肾气,慎行藏以养神气。

心字诀万法唯心,万道唯心,心为人之主宰,亦为精气神之主宰,炼精炼气炼神,均须先从炼心始。

心涵动静,心不动则虚极静笃,明心见性,人我两忘,心无其心,无正其心,不为名动心,无心可动则近道矣。

善字诀养善性,存善心,行善事,与人为善,劝人行善,内外存乎善则德行兼备,人人能行善则邪恶自消,国泰民安。

无字诀对境无境,居尘无尘,动念无念,用心无心,无天无地,无人无我。

道家最上乘功夫,旨在炼神还虚,炼虚还无。

佛家要求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诀,无佛相,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佛道之最高造诣归根结底,亦只此一无字诀而已。

少字诀精宜少漏,神宜少耗,气宜少损,福宜少享,乐宜少寻,名宜少得,利宜少积,少一分思虑多一分精神。

静字诀形欲静,心欲静,气欲静,练功中固宜求静,平时亦应求其能静,静中固宜求静,闹中亦应求其能静,静能生定,定能生慧。

寡字诀寡言以养气,寡视以养聪,寡得以养性,寡欲以养精,寡动以养神,无所不寡则无所不清。

淡字诀名心宜淡,利心宜淡,色心宜淡,爱心宜淡,嗔心宜淡,疑心宜淡,胜心宜淡,无所不淡则无所不安。

忘字诀忘物可以养心,忘情可以养性,忘境可以养神,忘色可以养精,忘我可以养虚,无所不忘则无所不养。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您转发,您所看到的,也许正是别人所需要的!。

古代家训之修身养性篇

古代家训之修身养性篇
立志。“人无志,非人也。”(嵇康《家诫》)“人贵立志,念念向上一等做法,有志者事竟成矣。”(于成龙《于清端公治家规范》)“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修身须先立志。身陷囹圄、即将被处死的杨继盛在临刑前依然告诫儿子“要立志”,“若初时不先立下一个定志,则中无定向,便无所不为,便为天下之小人,众人皆贱恶你……故吾要你第一先立起志气来”(《给子应尾、应箕书》)。立志必须持恒。朱熹给在外求学的儿子提醒要立下高尚之志,担心儿子“志趋卑凡,不能克己从善……自趋小人之域”(《与长子受之》)。王守仁还专门给其弟王守文写了《示弟立志说》一文训诫弟弟,又督促侄子正思“可从抄录一通,置之几间,时一省览,亦足以发”(《赣州书示四侄正思书》)。司马迁之所以能写出千古不朽的《史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秉承父教,立下远大的志向,忍受腐刑的凌辱和打击,“发愤着书”,终于“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司马谈《命子迁》)。持恒贵在“素日”。“凡人修身治性,皆当谨于素日”(玄烨《庭训格言》),不抓住“素日”而得过且过,志向不可能实现,修身也很难成功。
圣贤经典,古代家训;言简意赅,博大精深;格致正诚,修齐治平;修身养性,成风化人。最后,作者因难以割舍而摘引家训之经典《范仲淹家训百字铭》与读者同飨共勉:“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敬长舆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字纸莫乱废,须报五毂恩;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处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义根。”
古代家训之修身养性篇
《礼记·大学》有一段大家耳熟能详的文字:“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就是着名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教育理论。在这一理论中,修身是基础,是根本。如果没有修身,何谈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尽心下》)而修身同时也包含养性是后天的事情,需通过人自身的艰苦努力和持之以恒才有可能培养出优秀品质。所以,古人特别重视修身,修身养性内容在古代家训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修身养性的名言15篇

修身养性的名言15篇

修身养性的名言15篇修身养性的名言11、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2、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3、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

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4、小人之过也必文。

——《论语》(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5、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6、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7、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8、三思而后行。

——《论语》(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9、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10、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1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

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12、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会感到迷茫,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没有收获。

)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应当说不知道,不弄虚作假,这才是明智的行为。

)14、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译: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

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

修身养性的66句禅语

修身养性的66句禅语

修身养性的66句禅语禅语是佛教中的一种修行方式,通过短小的语句来引导人们思考和悟道。

禅语简洁而深刻,可以帮助人们修身养性,提升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下面是66句修身养性的禅语,希望能给您带来一些启发和感悟。

1.修心求道,悟道成禅。

2.耳听音,心静养。

3.抛开喧嚣,回归内心的宁静。

4.换位思考,智慧源自心灵的开放。

5.感悟生命的偶然与必然。

6.沉浸在当下的片刻中,发现所有的奇迹。

7.每个人都有一幅无尽的画卷,只等我们去欣赏。

8.保持平和的心态,才能真正地感受生活的美好。

9.心如止水,能看到更广阔的天空。

10.真正的自由来自内心的解脱。

11.心灵的和谐就是最大的财富。

12.理解生活的本质,才能看到事物的本真。

13.禅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只有懂得欣赏的人才能体会其魅力。

14.生命之花在内心开放,才能在外在世界上焕发光彩。

15.凡事皆有因果,才能理解生活的真相。

16.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不同的视角与理解。

17.修炼自己,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18.思想的束缚是内心的牢笼,只有解脱才能找到真正的自由。

19.捕捉当下,因为此刻即是永恒。

20.在沉默中,才能找到真正的声音。

21.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恩赐。

22.花开有时,花落有时,顺其自然,不强求。

23.小道消息无足轻重,真实的快乐源于内心的满足。

24.接纳一切的不完美,因为完美并不存在。

25.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每个细微的事物都蕴含着无尽的智慧。

26.静观事物的变化,从而找到自己内在稳定的中心。

27.拥抱寂静,听到大自然最真实的声音。

28.息息相关,一切众生都是相互联系的。

29.心静则万事静,心明则万事明。

30.没有什么比守护内心的平静更重要的了。

31.懂得放下,才能真正拥有。

32.用爱心对待自己和他人,因为爱是能够传递正能量的力量。

33.行走在迷茫的黑暗中,只有信念才能指引前行的方向。

34.道法自然,顺应自然才能获得全新的体悟。

35.放下执着和欲望,才能找到内心的坦然和自由。

如何修身和修心:知足常足, 知止常止

如何修身和修心:知足常足, 知止常止

如何修身和修心:知足常足, 知止常止如果每个人都能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 则社会必能安定, 天下必能太平, 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可是社会上总会有一些人不安分守己,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这样的人往往要栽大跟头。

对他们来说,“知足常乐”这句话就成了灵丹妙药。

——季羡林老子曾说过: “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意思是说, 祸患没有大过不知满足的了, 过失没有大过贪得无厌的了。

所以知道满足的人, 永远是快乐的。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也说过类似的话: “不满足使人生在欲望与失望之间痛苦不堪。

”从前有一位以打柴为生的樵夫, 他非常辛苦, 每天早出晚归, 风餐露宿, 辛勤地劳作, 日子虽然过得不富足, 但也没有什么大的烦恼。

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攒够一笔钱,然后盖一间大房子。

于是, 他老婆就天天到佛前烧香, 祈求佛祖慈悲, 让他们夫妻早日能够住上大房子。

没想到苍天有眼, 好运很快就降临了。

这一天, 樵夫上山砍柴, 无意间在一个树洞里面发现了一尊金罗汉。

樵夫将这尊金罗汉带回了家, 于是他一夜暴富, 成了远近闻名的大财主。

不到几年的时间, 他盖起了大宅子, 还将宅子周围的地都买了下来, 家里买了奴仆, 两个儿子也都和有钱人家的小姐成了亲。

按理说樵夫告别贫穷尽享荣华富贵应该非常满足了, 然而事实上他只是高兴了一阵子, 很快就犯起愁来, 茶饭不香, 坐卧不安。

老婆看在眼里, 不禁上前劝道: “现在吃穿不缺, 又有良田美宅, 你为什么还发愁呢? 就是贼来偷, 一时半会儿也偷不完, 你这个丧气鬼! 天生受穷的命!”没想到樵夫白了她一眼, 不耐烦地说道: “你这个头发长见识短的妇道人家懂什么! 怕人偷只不过是小事, 问题是十八个金罗汉我们才找到一个, 剩下的十七个还不知道藏在哪里呢?”说完, 又不停地叹气。

从此后, 樵夫整日愁眉不展, 落得疾病缠身, 最终一命呜呼。

自古以来, “得陇望蜀”就是人之常态, 得了饱暖思绫罗, 得了钱财又思权欲,许多人的贪欲就像个无底洞, 永远都不知满足。

关于修身养性的名人名言

关于修身养性的名人名言

关于修身养性的名人名言关于修身养性的名人名言篇11、少思以养神,少欲以养精,少劳以养力,少言以养气。

——张南轩2、夫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

——刘安3、借问多寿翁,何方自修育?惟云顺所然,忘情学草木。

——元结4、必要的身体需要,还是应该保证的,凡事都有个适应范围,“不及”固然不好,但“太过”亦未必尽善。

——印会河5、口腹不节,致病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

——林逋6、莫怪今憔悴,多愁定损人。

——寒山7、对于有追求的人来说,自然年龄纵然可以老,但是精神状态不可也不会老。

这样的人是永葆青春的。

——林启武8、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郑成功9、爱精保神,如持盈之器,不慎而动,则倾泻天真。

——王冰10、且夫善摄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后可以保性命延驻百年。

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

——《太上老君养生诀》11、口勿妄言,意勿妄想,可以延年。

——龚庭贤12、口之所嗜,不可随也,心之所欲,不可恣也。

——葛洪13、养生在凝神,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形全,若日逐攘忧烦,神不守舍,则易于衰老。

——翁藻14、生活之艺术只在禁欲与纵欲的调和。

——周作人15、过度的纵情作乐,使意志成为奴隶,也不给判断力自由。

——威·柯珀16、多思则神殆,多念则智散,多欲则智昏,多事则劳形。

——孙思邈17、人之致思发虑,致一思,出一神,生一念,如分火焉。

火愈分油愈干火愈小,神愈分精愈竭神愈少。

——《养生肤语》18、对于一切沉溺于口腹之乐,并在吃喝、情爱方面过度的人,快乐的时间是短的。

——德谟克利特19、老人之情欲豪畅,不欲郁阏,可以养生。

——吕坤20、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

——刘昼21、善养生者必使百节不滞,而后肢体丰腴,元气自足。

——梁章钜22、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

——孙思邈23、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

孟子中的修身思想

孟子中的修身思想

《孟子》中的修身思想按:《孟子》一书关于修身养性的内容对后世影响极大。

与《论语》相比,《孟子》多形而上之论,风格亦与《论语》迥异。

总的来说,《孟子》一书在修身养性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深度,有其不朽的价值。

考虑到原书的章节结构对于理解该书修身言论之间的关系并无直接帮助,因此这里在编排时将原书的章节结构打乱,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论养心,第二类主要论养心之法,第三类为修身境界等。

(1)〖尽心〗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尽心上》)〖求放心〗孟子曰:「仁,人心也。

义,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告子上》)〖养心〗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

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

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尽心下》)〖存心〗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

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

』自反而忠矣。

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

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乃若所忧则有之。

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

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

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

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

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离娄下》)〖操存〗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

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

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

大学之道中揭示修身与养性关系的句子

大学之道中揭示修身与养性关系的句子

大学之道中揭示修身与养性关系的句子
1、养身必先养心,修身必先修行。

2、愉悦不在得到的多,而在计较的少。

3、入世者聪,出世者慧。

4、念头端正,福星临,念头不正、灾星照。

5、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6、知错而改,知耻而思。

7、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8、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10、满招损,谦受益。

11、不迁怒,不尤人。

12、三思而后行。

13、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才。

14、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先修其身。

15、富润屋,德润身。

16、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17、修其身,正其心。

18、如切如搓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19、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20、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诚意,意诚而后心正。

孔子所说的君子十条

孔子所说的君子十条

孔子所说的君子十条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被尊称为“万世师表”。

在他的著作《论语》中,有很多至今仍然被人们所传颂和讲述的名言佳句。

其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十条”,这是他对一个人品格道德和修养要求的十个方面。

这些要求在当今社会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修身孔子曾说过:“修身致其道,正名治其国”。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君子,首先要注重自身修养,不断学习和探索道德、文化、科学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修养水平。

只有做到自己的道德和品德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才能够做到治理国家、社会。

因此,修身是君子之本。

2. 君子胜于小人君子的品德和修养胜于小人,孔子说一句话:“君子可以安上天下,小人难以安身”。

这句话意味着君子的道德和品德的高尚,可以得到人民的尊重和爱戴,使其治理天下安定、稳定;而小人则往往因为其损人利己的行为在人民中失去尊重,往往会引起混乱和不安。

3. 文武全才君子应该是文武全才,即要擅长文化艺术,还要善于武术技能的运用。

孔子曾说过:“君子必有勇气。

”然而,文化素养与道德品格同样重要。

孔子认为人才应该全面发展,不但要具有文化修养,还要具有战斗力,才能够在工作中克服承担的种种压力和困难。

4. 诚实守信孔子认为君子要守信用,不要轻易作出承诺而无法实现,要当人诚实,不欺骗别人,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目的和承诺。

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5. 尊重他人君子在接待和对待别人时一定要心存尊重,即使对待敌人也应该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尊严,不应该轻视和贬低别人。

孔子曾经说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是告诫我们总是要优先顾及别人的利益和需要,为他们创造环境和条件。

6. 勇于负责君子要有勇气,担当自己应尽的责任。

孔子说:“行道者当以勇士为范,逆于时而勇于行。

顺于时而勇于止。

”意思是说,要勇于做出正确的选择,按照自己的信念和道德准则去行事,既要勇敢决断,又要有耐心和智慧。

中国修身名言100句经典

中国修身名言100句经典

中国修身名言100句经典以下是中国修身名言100句经典中的其中一些: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4、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6、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报国家。

——秋瑾7、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8、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10、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11、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蜜。

——庄子1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1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14、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

——孟子1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16、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17、言必信,行必果。

——孔子1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1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20、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增广贤文》2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22、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刘备2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24、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25、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26、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李商隐27、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28、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汤显祖29、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30、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彭端叔3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3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3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34、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己而知彼,一胜一负;不知己不知彼,每战必殆。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越世高谈 自开户牖 10 论修身教案 语文版必修5-语文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越世高谈 自开户牖 10 论修身教案 语文版必修5-语文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论修身◆论修身求学无止境,学问之乐,“朝闻道,夕死可矣”;于纷乱世事之中,内省内求,淡定从容,成就完美人格;坚守忠恕,一以贯之,嘲讽面前不气馁,不改君子风范……在那个混沌的时代,孔子的信念之灯照亮他坎坷的人生;而他的仁爱之烛则照亮了千秋万代……◆ 神游物外在那样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有谁能比得上庄子逍遥?在庄子看来,人与万物共生,生于自然,长于自然,归于自然。

庄子希望超然物外、无拘无束、自由地生活在社会上。

这只是庄子因为不满黑暗现实的羁绊而提出来的一种生活方式与社会理想。

自由,绝对自由,逍遥,成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伟大追求。

◆ 论民本在战乱纷纷、强权横行、暴力充斥的战国时代,孟子以其恻隐之心,体察人民疾苦,欲救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

于是总结归纳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极力劝谏君王爱民养民教民,虽遭失败,但其关注民生、为民请命的责任意识,傲视王侯、威武不屈的浩然之气千古长存。

◆祸兮福兮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不居的。

他观察到天地间万物万事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例如有无、刚柔、强弱、祸福、兴废等等,它们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结的。

所以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老子提出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句,自古及今是极为著名的哲学命题,往往被学者们征引来用以说明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10 论修身◎诗海拾贝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赏析】这首词当为易安南渡后的词作。

上片开头两句,描绘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

其中“接”“连”两字将“天”“云涛”“晓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下片开头写词人的回答,“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

结尾处词人写“九万里风鹏正举”,又是紧接上片乘船渡海的动作和四周海天相接的景象,进一步对风进行烘托描绘,境界更加宏阔。

古代家训之修身养性篇

古代家训之修身养性篇

古代家训之修身养性篇 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 2020.古代家训之修身养性篇《礼记·大学》有一段大家耳熟能详的文字:“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就是着名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教育理论。

在这一理论中,修身是基础,是根本。

如果没有修身,何谈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孟子·尽心下》)而修身同时也包含养性是后天的事情,需通过人自身的艰苦努力和持之以恒才有可能培养出优秀品质。

所以,古人特别重视修身,修身养性内容在古代家训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立志。

“人无志,非人也。

”(嵇康《家诫》)“人贵立志,念念向上一等做法,有志者事竟成矣。

”(于成龙《于清端公治家规范》)“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修身须先立志。

身陷囹圄、即将被处死的杨继盛在临刑前依然告诫儿子“要立志”,“若初时不先立下一个定志,则中无定向,便无所不为,便为天下之小人,众人皆贱恶你……故吾要你第一先立起志气来”(《给子应尾、应箕书》)。

立志必须持恒。

朱熹给在外求学的儿子提醒要立下高尚之志,担心儿子“志趋卑凡,不能克己从善……自趋小人之域”(《与长子受之》)。

王守仁还专门给其弟王守文写了《示弟立志说》一文训诫弟弟,又督促侄子正思“可从抄录一通,置之几间,时一省览,亦足以发”(《赣州书示四侄正思书》)。

司马迁之所以能写出千古不朽的《史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秉承父教,立下远大的志向,忍受腐刑的凌辱和打击,“发愤着书”,终于“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司马谈《命子迁》)。

关于修身的诗句

关于修身的诗句

关于修身的诗句
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慎思明辨笃行致良知。

”——
这句话虽非直接出自某一古典文献的完整原句,但融合了儒家思想中关于个人修养与家国天下的理念,体现了修身的重要性。

2.“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诸葛亮
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 孟子
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屈原
5.“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 这句并非直接出自某一
古典文献,但常被用作修身养性的格言,强调无欲则刚的品格。

6.“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 这句话虽非直接出自某
一具体作者,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宽容博大的精神,与修身养性密切相关。

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孔子
8.“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诸葛亮
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杜甫
10.“高润屋,德润身。

”—— 《大学》。

关于修身的名言格言

关于修身的名言格言

关于修身的名言格言道德其实无处不在,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近得触手可得!有哪些关于道德修养的?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修身的名言,希望能帮到你。

关于修身的名言1. 修身不言命,谋道不择时。

——无稹2.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礼记3. 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4.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黄石公5. 闻人之谤当自修,闻人之誉当自惧。

——胡居仁6.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7. 修其本而末自应。

——苏轼8. 君子反道以修德。

——吕氏春秋9. 修已而不责人。

——左传10. 修之至极,何谤不息。

张九龄11. 好习惯是一个人在社会交场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

苏格拉底12.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13. 兰芳不厌谷幽,君子不为名修。

《养正遗规》14. 修身以不护短为第一长进。

人能不护短,则长进者至矣。

吕坤15. 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朱熹道德修养名言1. 正已而不求于人。

2. 富贵不傲物,贫贱不易行。

3. 习惯之始如蛛丝,习惯之后如绳索。

4. 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5. 养生治性,行义求志。

6. 一个人只有在他努力使自己升华时才成为真正的人。

7. 美德大部分包含在良好习惯之内。

8. 最为贤明的生活方式是蔑视时代的习惯,同时又一点也不违反它地生活着。

9. 学苍竹到老虚心留劲节,敬苍松久经风雨不知寒。

10. 反躬自省和沉思默想只会充实我们的头脑。

11. 崇德莫盛乎安身,安身莫大乎有政,有政莫重乎无私,无私莫深乎寡欲。

是以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笃其志而后行。

12. 一个好的习俗比法律更可靠。

欧里庇得斯吾善养浩然之气。

13. 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

14. 欲影正者端其表。

15. 一个人的后半辈子均由习惯组成,而他的习惯却是在前半辈子养成的。

16. 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古人修身养性的方法

古人修身养性的方法

古人修身养性的方法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知识阶层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即“修身”,是一个极为显著的特色。

尤其在秦汉之后,修身之道要求的对象,从以前的统治者——君子,亦即所谓的人才层面,开始转变成为对所有阶层人士的要求。

对于个体的人来说,“修身”是一种“为己”的学说,追求的是自己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完美,孜孜以求的是涵养德性、变化气质的修养。

1、正心诚意《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这部儒家经典对于如何修身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强调自身修养的理性自觉,注重修身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要修身首先要认识到它的意义,端正自己的态度。

也就是格物致知,“明明德”,“明善在乎格物穷理’,这是修身的认知阶段,旨在主体认识能力的提高。

2、善思《论语》中记述了孔子的主张:“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这段话全面概括了人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其中孔子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做到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虽然不能做到时时思考,事事反省,但如果能意识到做事有考虑,先思后动,为人处世有自我的准则,也是就是做到“善思”了。

3、自重言行徐干在《中论》中认为,君子修身要自重言行,“君子必贵其言,贵其言则尊其身,尊其身则重其道,重其道所以立其教。

”明确指出修身之道的要义在于贵言,也即自重言行,《论语》中也说:“君子不重,则不威。

”人的言行,一举一动要自重;讲话,一言一行要自重;处世,一事一物要自重;人生,一时一刻要自重。

人若不自尊自重,何能要求别人尊重之。

所谓“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人必自轻而后人轻之。

”古人立身处世,追求自重言行,既是对自我的尊重,也是赢得他人尊重的前提。

4、谦卑自守《周易》“谦”卦有“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句,牧即养、守也,卑以自牧就是谦卑自守的意思。

人生修身养性十诀

人生修身养性十诀

人生修身养性十诀“德”字诀----老子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要延年益寿,返老还童,须不离常德,要做到先人后己、厚人薄己,过归于己、功归于人,勿执我见,我是而人非,勿非人而自高,贬人以自大,勿逞强用术,逞才运巧,仗势欺人,盛气凌人,言笔缺德嫉谤别人,更宜自食其力,自修自度。

切记抢骗钱财,贪污腐化。

若能甘苦如饴,宅心仁厚,功德常修,正心抱一,自能反朴还真,明心见性。

“养”字诀----少言语以养内气,寡色欲以养精气,薄滋味以养血气,咽津液以养脏气,戒嗔怒以养肝气,节饮食以养胃气,匀胎息以养肺气,少思虑以养肾气,慎行藏以养神气。

“心”字诀----万法唯心,万道唯心,心为人之主宰,亦为精气神之主宰,炼精炼气炼神,均须先从炼心始。

心涵动静,心不动则虚极静笃,明心见性,人我两忘,心无其心,无正其心,不为名动心,无心可动则近道矣。

“善”字诀----养善性,存善心,行善事,与人为善,劝人行善,内外存乎善则德行兼备,人人能行善则邪恶自消,国泰民安。

“无字诀----对境无境,居尘无尘,动念无念,用心无心,无天无地,无人无我。

道家最上乘功夫,旨在炼神还虚,炼虚还无。

佛家要求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诀,无佛相,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佛道之最高造诣,归根结底,亦只此一无字诀而已。

“少”字诀----精宜少漏,神宜少耗,气宜少损,福宜少享,乐宜少寻,名宜少得,利宜少积,少一分思虑多一分精神。

“静”字诀----形欲静,心欲静,气欲静,练功中固宜求静,平时亦应求其能静,静中固宜求静,闹中亦应求其能静,静能生定,定能生慧。

“寡”字诀----寡言以养气,寡视以养聪,寡得以养性,寡欲以养精,寡动以养神,无所不寡则无所不清。

“淡”字诀----名心宜淡,利心宜淡,色心宜淡,爱心宜淡,嗔心宜淡,疑心宜淡,胜心宜淡,无所不淡则无所不安。

“忘”字诀----忘物可以养心,忘情可以养性,忘境可以养神,忘色可以养精,忘我可以养虚,无所不忘则无所不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欲求与修身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人类社会很多美好的愿望都毁在了个人的欲求之上,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亦将如此,如此如此的在自己的伤疤上重复下刀,乐此不疲,这就是人类的主观性,涉及到欲求,刀不作用在自己的身上,永远不知道疼,即使砍在自己身上,还有“好了伤疤,忘了疼”的千古名言,如此反复,难怪涉及人主观性存在的一切存在,都被负能量充斥着。

欲求、欲求,因为对感官客观感受无限的主观性放大,使机体感官对于内外部信号隐性的客观感觉,越来越处于屏蔽状态,加之随着人类客观能动力的增强,所造就的主观精神存在的滋养,使现代人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主观上的欲求,就是机体客观的、唯一的诉求,如此深入人心,具有普遍意义的存在,要比以往人类主观世界的一切存在,都要根深蒂固,这就是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在物欲纵横的现代社会,人的欲求是广泛的、深刻的,但归根结底还是机体感官的客观感觉,因为感觉是连接认知主体主观性,与内外部客观存在之间的媒介,要想借助各种外部存在满足自己主观上的欲求,必然要借助感官的作用。

虽然在心的作用,派生了许多纯主观意义上的欲求,并且这种纯主观上的欲求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但是要想使机体获得客观上的满足感,依然需要借助客观的感官作用,所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主观欲求的问题,还是要从机体感官的客观感觉入手。

之所以以“欲求与修身”为题,更多的是为了将人类主观上的欲求归于客观化,要想使人在主观认知上,将机体感官的感觉归于客观化,必须具有一个显性的易感的统一标准,可以预见,自然状态下,机体各具体感官的客观需求得以满足时,机体应该处于一种良好的主客观的状态。

既然从根本上讲,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满足,个体或社会整体的主客观需求,那么使社会所有个体的身体,都能够达到主客观上的良好状态,从而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必然是社会发展的终
极目的,如此,懂得修身也就成了人存在的基本技能。

欲求与修身是对立的存在,还是统一的存在呢?从根本上讲,还是机体主客观的统一性问题,将被主观歪曲了的,机体感官的客观需求,重新归于客观化,也就完成了欲求与修身的统一性存在。

要想使欲求归于客观,也就是使机体感官的客观感觉显性化,首先还是要在主观认知上,获得有助于修身的相关认知,以求自主的使机体达到,那种主客观上良好存在的状态。

谈到人的欲求,就不得不涉及到父母对于子女的那份期待,虽然“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一种纯主观上的欲求,但是其不但具有客观的根源,在现代社会还具有普遍的意义,那我们又当如何看待这份期待呢?为人父母者,大多都已经是成年人,对自身、社会以及其他自然存在,有了较稳固的主观认识,大体上清楚自己的需求和自己期待的生活、存在方式,所以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在将来,获得自己所期待的那种生活、存在方式,并从小按照心中的憧憬,去塑造自己子女的主观认知和客观的条件。

这种因爱而产生的期待,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建立在自己主观认知基础上的,对于自身以及内外部环境的欲求,是否具有客观的意义和普遍的适用性呢?又是否合于自己孩子现在、以及将来的主观欲求或客观需求呢?
家长之于子女,无论如何在主观认知上,都称的上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但是由于现代社会太多的强调主观性,而使每一个个体都生活在负能量的笼罩下,失去了机体对于内外部存在客观的感知能力,如此,家长又如何保证自己期待的合理性、适用性呢?整理脑海中的主观认知,过往的一切认知又有多少,恰恰有利于现实中自己的存在,所以家长不必过分的执着于自己主观上的那份期待,而应该更多的去关注孩子的客观需求。

也许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除了失于客观性的那份过度的期待或溺爱以外,根本找不到安放自己父爱母爱的那个支点,如此,我们便可以将目光放在历史的高度去看待。

历史是丰富的,但是真正留给我们的,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又有多少呢?只有那代代相传的文化信仰,
以及对待生活的那种态度和融入生活中的风俗习惯,所以父母之于子女最重要的影响,是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对待生活的态度,是自己主观精神的外在形式,及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存在。

所以如果父母真的爱自己的子女,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身体健康,生活上顺心如意,并且无论面对什么问题都能够游刃有余,那么首先要从自己的主观性入手,重塑自己的精神存在,让自己的生活中充满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的习惯,要拥有良好的生活态度,给孩子营造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环境,只有自己的欲求,自己的主观性归于客观化,才能使自己的期待更具普遍意义,为子女所接受,并服务于子女将来的良好存在。

欲求与修身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更是父母能够给予子女最宝贵的财富,是前人之于后人最好的礼物。

用“修身”一次,因为感觉上近于道家意味,根本上是希望人能够回归于自然,接近自然,将自己置身于自然之中,客观的去考虑自己主客观的欲求,将修身作为存在过程中的根本去考量,以求达到自然所希求的那种,人类应该拥有的存在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