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规律总结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反应类型总结及规律

初中化学反应类型总结及规律

精心整理

初中化学反应类型总结及规律

一、基础知识

(一)化学反应类型

1、按照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种类,可把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①金属与非金属的化合反应。例如:2Na+Cl2点燃

2NaCl 3Fe+2O2

点燃

Fe3O4

CO

(2)

(3)

②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例如:

Fe+CuSO4==FeSO4+CuCu+Hg(NO3)2==Hg+Cu(NO3)2③不是在溶液中发生的置换反应。例如:

H2+CuO ∆

Cu+H2O C+2CuO

高温

2Cu+CO2↑

(4)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复分解反应主要是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某些金属氧化物跟酸也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①酸跟碱的中和反应。例如:

HCl+NaOH==NaCl+H2OH2SO4+2KOH==K2SO4+2H2O

可见,中和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但复分解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②碱跟盐反应生成另一种碱和另一种盐。例如:

2NaOH+CuSO4==Cu(OH)2↓+Na2SO43KOH+FeCl3==Fe(OH)3↓+3KCl

③酸跟盐反应生成另一种酸和另一种盐。例如:

BaCl2+H2SO4==BaSO4↓+2HCl

④盐跟盐反应生成另两种新盐。例如:

AgNO3+NaCl==AgCl↓+NaNO3BaCl2+Na2SO4==BaSO4↓+2NaCl

⑤碱性氧化物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例如:

CuO+H2SO4==CuSO4+H2OCaO+2HCl==CaCl2+H2O

有机化学规律总结

有机化学规律总结

有机化学规律总结

有机化学规律总结

一.有机物组成和结构的规律

1.在烃类中,烷烃CnH2n+2随分子中碳原子的增多,其含碳量增大;炔烃、二烯烃、苯的同系物随着碳原子增加,其含碳量减少;烯烃、环烷烃的含碳量为常数(85.71%)2.一个特定的烃分子中有多少种结构的氢原子,一般来说其一卤代物就有多少种同分异构体.

3.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其元素的质量分数为常数.例:m克葡萄糖,n克甲醛,x克乙酸,y克甲酸甲酯,混合后,求混合物碳的质量分数.

4.烃及烃的含氧衍生物中,氢原子个数一定为偶数.

6.常见有机物中最简式同为"CH"的有乙炔、苯、苯乙烯;同为“CH2”的为单烯烃和环烷烃;

7、烃类的熔、沸点变化规律

(1)有机物一般为分子晶体,在有机物同系物中,随碳原子数增加,相对分子质量增大,分子间作用力增大,熔、沸点逐渐升高。如:气态烃:CxHy x≤4

(2)分子式相同的烃,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如沸点:

正戊烷(36.07℃)>异戊烷(27.9℃)>新戊烷(9.5℃)

(3)苯的同系物,熔沸点。邻位>间位>对位, 如沸点:

邻二甲苯(144.4℃)>间二甲苯(139.1℃)>对二甲苯(138.4℃)二.有机物燃烧规律

1.有机物燃烧通式:CxHy+(x+y/4)O2 xCO2+y/2H2O

2、烃(CXHY)完全燃烧前后物质的量的变化

(1)当Y=4时,反应前后物质的量相等。若同温同压下,100℃以上时,反应前后体积不变。

(2)当Y〈4时,燃烧后生成物分子数小于反应物分子总数。

化学规律总结

化学规律总结

化学规律总结

一、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至弱: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按顺序背诵) 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 铜汞银铂金

1.金属位置越靠前的活动性越强,越易失去电子变为离子,反应速率越快。

2.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酸里的氢,排在氢后的金属不能置换酸里的氢,跟酸不反应。

3.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排在后面的金属跟排在前面的金属的盐溶液不反应。

4.混合盐溶液与一种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的顺序是“先远”“后近”。

注意:_单质铁在置换反应中总是变为+2 价的亚铁

二、金属+酸—盐+H2↑中:

1.等质量金属跟足量酸反应,放出氢气由多至少的顺序:Al>Mg>Fe>Zn。

2.等质量的不同酸跟足量的金属反应,酸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放出氢气越多。

3.等质量的同种酸跟足量的不同金属反应,放出的氢气一样多。

三、干冰不是冰是固态二氧化碳

水银不是银是汞;铅笔不是铅是石墨;纯碱不是碱是盐(碳酸钠);塑钢不是钢是塑料。

四、物质的检验

1.酸(H+)检验

方法 1: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石蕊试液变红,则证明H+存在。

方法 2: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如果蓝色试纸变红,则证明H+的存在。

方法 3: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 pH 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知道溶液的 pH,如果 pH 小于 7,则证明 H+的存在。

化学反应规律知识点总结

化学反应规律知识点总结

化学反应规律知识点总结

一、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形成新的物质的过程。化学反应包括化学变化和化

学平衡两个基本过程。

1. 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是指化学反应中发生的物质的性质和组成的改变。常见的化学变化包括氧化、还原、电离、水解、酸碱中和等。

2. 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是指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或物质的量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在

化学平衡状态下,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浓度或物质的量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二、化学反应的类型

化学反应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双替换反应等不同类型。

1. 合成反应

合成反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结合成一种新的物质的化学反应。例如,2H2 + O2 → 2H2O,氢气和氧气生成水。

2. 分解反应

分解反应是指一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分解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化学反应。例如,

2H2O → 2H2 + O2,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3. 置换反应

置换反应是指一种物质中的原子或离子与另一种物质中的原子或离子交换位置,形成新的

物质的化学反应。例如,2Na + 2H2O → 2NaOH + H2,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钠。

4. 双替换反应

双替换反应是指两种物质中的离子相互交换,形成新的物质的化学反应。例如,HCl + NaOH → NaCl + H2O,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三、化学反应的速率

化学反应的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物产生的量。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反应物

的浓度、温度、压力等因素有关。

1. 反应物的浓度

反应物的浓度越高,化学反应的速率越快。反之,反应物的浓度越低,化学反应的速率越慢。

化学平衡移动规律总结

化学平衡移动规律总结

化学平衡移动规律总结

化学反应是物质转化的过程,而化学平衡则是在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达到一定比例时的状态。化学平衡的移动规律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平衡位置如何随着外界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的规律。下面将从温度、压力、浓度和催化剂四个方面来总结化学平衡的移动规律。

一、温度影响

在化学反应中,温度的改变会影响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速率以及平衡位置。根据Le Chatelier定律,当温度升高时,反应速率会增加。对于吸热反应,升高温度会使平衡位置向右移动,生成物浓度增加;而对于放热反应,升高温度会使平衡位置向左移动,生成物浓度减少。

二、压力影响

在气相反应中,压力的改变对平衡位置有一定影响。根据Le Chatelier定律,当压力增加时,平衡位置会向反应物浓度较小的一侧移动,以减少压力。对于反应物和生成物摩尔数相等的反应,压力的改变不会影响平衡位置。而对于摩尔数不相等的反应,压力的增加会使平衡位置向摩尔数较小的一侧移动。

三、浓度影响

在溶液中的反应中,溶液浓度的改变会导致平衡位置的移动。根据Le Chatelier定律,当浓度增加时,平衡位置会向生成物浓度较小的一侧移动,以减少浓度差。而当浓度减少时,平衡位置会向生成

物浓度较大的一侧移动,以增加浓度差。

四、催化剂影响

催化剂可以加速化学反应的速率,但不参与反应。催化剂的加入不会改变平衡位置,因为它同样影响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速率。催化剂提供了一个更低的活化能路径,使反应更容易进行,但并不改变反应的平衡位置。

化学平衡的移动规律可以通过调节温度、压力和浓度来实现。根据Le Chatelier定律,当这些条件发生改变时,平衡位置会向着减少影响的一侧移动,以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催化剂的加入可以提高反应速率,但不会改变平衡位置。这些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对于理解和控制化学反应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总结

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总结

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总结

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1.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围绕原子核运动。

2. 电子排布:电子按能量级排布,由内向外分为K、L、M、N等能级,每一能级又分为不同的亚层,如s、p、d、f亚层。

3. 元素周期表:元素按原子序数(即核内质子数)递增排列,具有周

期性和规律性。周期表分为7个周期,18个族。

4. 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如原子半径、电负性、离子化能等)随

原子序数的变化呈现周期性变化。

二、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1. 化学键:原子间通过共享或转移电子形成的强烈相互作用。主要类

型有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2. 离子键:正负离子通过静电吸引力形成的化学键,常见于活泼金属

和活泼非金属之间。

3. 共价键:两个或多个非金属原子通过共享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共

价键有单键、双键和三键之分。

4. 分子几何:分子中原子的空间排布,受电子对排斥和吸引的影响。

例如,水分子呈V形,二氧化碳分子呈线性。

三、化学反应原理

1. 反应类型: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还原-氧化反应等。

2.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和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等。

3. 反应速率:化学反应进行的速度,受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等

因素的影响。

4. 化学平衡:可逆反应达到一定条件下的动态平衡状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

四、溶液与电解质

1. 溶液:一种或多种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相体系。

2.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达到最大溶解度的溶液。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

1.原子序数:人们按电荷数由小到大给元素编号,这种编号叫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

2.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这一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具体内容如下: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①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最外层电子数从1→8个的周期性变化。

②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同周期元素、随着原子序数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的周期性变化。

③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正价+1→+7,负价-4→-1的周期性变化。

④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的周期性变化。

【注意】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递增呈周期性变化的本质原因是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3.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横七竖十八

第一周期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8种元素

第三周期 8种元素

周期第四周期 18种元素

(横向)长周期第五周期 18种元素

第六周期 32种元素

不完全周期:第七周期 26种元素

主族(A):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

族副族(B):ⅠB、ⅡB、ⅢB、ⅣB、ⅤB、ⅥB、ⅦB

(纵向)第VIII 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族与ⅠB族中间

零族:稀有气体元素

【注意】表中各族的顺序:ⅠA、ⅡA、ⅢB、ⅣB、ⅤB、ⅥB、ⅦB、VIII、ⅠB、ⅡB、ⅢA、ⅣA、ⅤA、ⅥA、ⅦA、0

(2)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与元素周期表关系的规律:

①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

②电子层数=周期数(电子层数决定周期数)

③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最高正价数

化学反应规律及方程式小结

化学反应规律及方程式小结

化学反应规律及方程式小结

一、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1、2Mg+O2点燃2MgO

2、3 Fe+2O2点燃 Fe3O4

3、2Cu+O2高温2CuO

二、非金属+氧气=非金属氧化物:

(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1、C+O2点燃CO2 2C+O2点燃2CO

2、S+O2点燃SO2

3、4P+5O2点燃2P2O5

4、2H2+O2点燃2H2O

三、其它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氧化反应)

1、2CO+O2点燃2CO2

2、CH4+2O2点燃CO2+2H2O

3、C2H5OH+3 O2点燃2CO2+3H2O

4、2CH3OH+3O2点燃2CO2+4H2O

四、金属+非金属;非金属+非金属:(化合反应)

1、2Na+Cl2=2NaCl

2、H2+Cl2=2HCl

五、碱性氧化物+水=碱

(限CaO、BaO、Na2O、K2O)(化合反应)

1、CaO+CO2=Ca(OH)2

2、BaO+CO2=Ba(OH)2

六、酸性氧化物+水=酸(化合反应)

1、CO2+H2O=H2CO3

2、SO2+H2O=H2SO3

3、SO3+H2O=H2SO4

七、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含氧酸盐;

(限CaO、BaO、Na2O、K2O)(化合反应)

1、CaO+H2O=CaCO3

2、BaO+H2O=BaCO3

八、碱+酸=盐+水:(复分解反应)

1、Cu(OH)2+2HCl=CuCl2+2H2O

2、Cu(OH)2+H2SO4=CuSO4+2H2O

3、Fe(OH)3+3HCl=FeCl3+3H2O

4、Mg(OH)2+H2SO4=MgSO4+2H2O

5、2NaOH+H2SO4=Na2SO4+2H2O

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规律性总结

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规律性总结

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规律性总结化学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它按照元素的原子序

数和电子结构,将所有已知的化学元素有序地排列在一张表格上。周

期表展现了元素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对于理解化学性质和预测新的元

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周期表中的规律性进行总结,帮助读者更

好地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与特点。

周期表的基本结构

周期表通常由横行(周期)和列(族)构成。横行表示元素的周期,每周期增加一层电子壳;列表示元素的族,同一族中元素拥有相似的

化学性质。周期表中的第一横行称为1周期,第二横行称为2周期,

依次类推。垂直列上的元素称为主族元素,分别由代表性元素(1A至

7A族)和过渡元素(1B至10B族)组成。

周期表中的规律性总结

1. 元素周期性

元素周期表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元素周期性。元素周期性是指元

素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呈现出的周期重复性。这种周期性主要

源于电子结构的变化。按照Aufbau原理,电子填充顺序是按照能级从

低到高的顺序进行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的电子填充顺序也

逐渐变化,因此元素的性质也会出现周期性的变化。

2. 原子半径的变化

周期表中,原子半径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一般来说,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加。在同一周期中,由于外层电子壳的电子数增加,原子核与电子云之间的吸引力减弱,电子云膨胀,原子半径增大。在同一族中,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减小。这是因为在同一族中,原子核的电荷数增加,外层电子壳的电子数保持不变,原子半径随之减小。

3. 电子亲和能的变化

电子亲和能是指一个原子吸收一个自由电子形成阴离子时释放的能量。电子亲和能通常与原子的电负性有关,电负性越大,电子亲和能越大。周期表中,电子亲和能通常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大,特别是在气体族。这是因为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核的电荷数增加,靠近原子核的电子相对稳定,吸收新的电子来形成阴离子需要克服较大的排斥力,因此电子亲和能增大。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规律总结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规律总结

化学元素周期表规律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规律总结

1、同一周期内,从左到右,元素核外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原子半径递减,其中0族元素除外。

2、同一族中,由上而下,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原子序数也会随之递增,元素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则递减。

元素周期表规律

1、原子半径的规律

(1)除了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着电子层数增多,原子的半径也会随之增大。

2、元素化合价的规律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3、单质的熔点规律

(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

(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4、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规律

(1)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5、最高价氧化物和水化物的酸碱性规律

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6、非金属气态氢化物规律

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同周期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水溶液一般酸性越强;同主族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越弱。

化学规律归纳总结

化学规律归纳总结

九年级化学规律归纳总结

一、化合价规律

1.化合物中,H元素通常显+1价,O 元素通常显-2价;

2.化合物中,K,Na,Ag +1价,Al +3,亚铁+2,铁+3,其余金属通常显+2价;

3.硫酸根(SO4)、碳酸根(CO3)-2价;硝酸根(NO3)、氢氧根(OH)-1价,铵根(NH4)+1价

4.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5.氯化物中,Cl元素显-1价;6.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0。

二、金属活动性顺序

1.两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判断的方法:

(1)根据金属能否与酸反应或与酸反应产生气体的速率来判断。

(2)根据金属能否与盐溶液反应来判断。

2.探究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以活动性居中的金属为标尺。

方案一:选择中间的金属和两边的盐溶液;

方案二:选择中间的盐溶液和两边的金属;

方案三:选择前两种金属与稀酸反应,再用较不活泼金属与后一种金属的盐溶液反应。

三、常见酸碱盐溶解性规律

1.(一般情况下)所有的酸均可溶;

2.碱中可溶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钾(KOH)、氢氧化钡[(Ba(OH)2]和氨水(NH3·H2O),氢氧化钙[(Ca(OH)2]微溶,其余的碱均难溶;

3.(1)所有的钾盐、钠盐、铵盐和硝酸盐均可溶;

(2)盐酸盐(氯化物)中不溶AgCl;

(3)硫酸盐中不溶BaSO4,微溶CaSO4和Ag2SO4,其余均可溶;

(4)碳酸盐只溶钾、钠、铵,微溶MgCO3,其余的均难溶。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规律总结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规律总结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规律总结

化学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家们构建的一个表格,用来描述原子的性质和组成。它是以元素原子中电子结构不同来构建出来的,可以用来识别元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化学元素周期表由元素原子中的量子数决定。这些量子数可以用来表示原子的状态,包括它的电荷、构造、尺寸和性质。另外,它还可以用来表示两个原子之间的关系,因为它们的状态会随量子数的变化而变化。

化学元素周期表有很多规律,主要分为五个类别。

第一、周期规律:周期表是一种系统性的划分,可以使我们了解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组织情况。周期规律规定,元素质子的数量依次增加,它们的特性也会随之稳定。

第二、组别规律:组别规律是周期表中一种明显的分层模式,它可以清楚的表明原子的性质和结构特征。元素的组别划分可以根据元素本身的特性和化学性质来进行,它们的性质会随着从左到右排列而变化。

第三、相对原子质量规律: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的原子质量都是一定的,这种定律规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排列是按照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来分布的。

第四、元素的特性规律:元素的特性规律是描述根据元素原子中构造和电荷分布所决定的特性随量子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这可以通过元素中电子结构和电荷密度来体现,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元素

的量子数来推断它们的性质变化趋势。

第五、元素稳定性规律:化学元素稳定性规律规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排列也会随量子数而改变,元素的稳定性也会随着量子数的变化而变化,这也是元素原子中电子结构变化的一个结果。

以上就是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规律总结,可以看出,化学元素周期表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表示,有助于理解元素的特性。此外,它也是理解物质的组成和变化规律的基础和工具。只要掌握了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规律,就可以更好地了解物质的组成和特性,进而加深对元素之间关系的理解。

常见化学规律小结

常见化学规律小结

常见化学规律小结

第一篇:常见化学规律小结

常见化学规律小结

1、常用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指示剂PH的变色范围

甲基橙:

<3.1红色

3.1——

4.4橙色

>4.4黄色

酚酞:

<8.0无色

8.0——10.0浅红色

>10.0 红色红色石蕊:<5.1红色

5.1——8.0紫色

>8.0蓝色

2、在惰性电极上,各种离子的放电顺序:

阴极(夺电子的能力):

Au3+ >Ag+>Hg2+ >Cu2+ >Pb2+ >Fa2+ >Zn2+ >H+ >Al3 +>Mg2+ >Na+ >Ca2+ >K+

阳极(失电子的能力):

S2->I->Br– >Cl->OH->含氧酸根

注意:若用金属作阳极,电解时阳极本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Pt、Au除外)

3、在解计算题中常用到的恒等:

原子恒等、离子恒等、电子恒等、电荷恒等、电量恒等,用到的方法有:质量守恒、差量法、归一法、极限法、关系法、十字交法和估算法。(非氧化还原反应:原子守恒、电荷平衡、物料平衡用得多,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守恒用得多)

4、原子、离子半径大小规律: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

同周期元素的原子,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小;同主族元素的原子,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

5、晶体的熔点:

原子晶体 >离子晶体 >分子晶体

中学学到的原子晶体有: Si、SiC、SiO2和金刚石。

原子晶体的熔点的比较是以原子半径为依据的:

大学化学之10大找规律方法总结

大学化学之10大找规律方法总结

大学化学之10大找规律方法总结

在研究大学化学时,找规律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以下是总结出的10大找规律方法:

1. 周期表法则:基于周期表上元素的位置和特定的属性之间的关系来进行预测。

2. 填写电子皮层法则:电子收容原则和Hund定则可预测离子层和价层构成。

3. 电负性规律:通过比较元素的电负性来预测它们在化合物中出现的位置。

4. 价电子对排斥理论:通过确定分子中所有原子的每个电子对的排斥和互斥关系来确定分子的形状。

5. 关键键长法则:分子中相邻非氢原子之间的最短距离趋于一种独特的大小。如果键长比这个值长,那么这个分子中的相邻原子不太可能直接相互作用。

6. 变价法则:确定元素可以成为多种离子的可能性。

7. 阴离子规则:由于不同的酸和碱有不同的阴离子,因此可以根据阴离子规则预测酸碱反应的方向。

8. 分子电荷规则:通过计算给定分子化学键的键级来预测该分子的总电荷。

9. 反应平衡定律:描述化学反应中不同物质浓度变化的关系。

10. 动态描述:通过分析分子构象的运动来预测化学物质的反应过程。

通过掌握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大学化学中的各种问题。

初中化学规律总结

初中化学规律总结

初中化学规律总结

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它有许多基本规律。本文将介绍初中化学的几个

基本规律,帮助初中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

1. 物质的组成

在初中化学中,我们了解到所有物质都由原子组成。原子是最小的化学元素,

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其中,质子的数量决定了原子的原子序数,而中子和质子的数量之和决定了原子的质量数。

此外,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组成的化合物。分子的化学式由各个原子的符

号和位置表示。

2.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最重要的学习工具之一。它将元素按照它们的化学和物理

特性排序。如下图所示: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的主要分组是金属、非金属和半金属。每个元素都有一个独特的原

子序数和化学符号。通过观察周期表,我们可以发现,元素周期表是有规律的。例如,同一组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因为它们拥有相同的电子构型。而同一周期的元素拥有相同的电子壳层数。

3. 化学键

化学键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共享或转移电子而形成的一种组合力。化学键有三

种类型: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是由正电荷和负电荷吸引而形成的化合物。例如,钠和氯的组合形成了氯化钠。

•共价键是由化学原子通过共享电子而形成的化合物。

•金属键是一种由朝向结构中多个金属原子的电子共享而形成的键。

4. 酸碱中和反应

酸碱中和是一种化学反应,它是一种将酸和碱混合在一起后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通常,这是一种快速反应,可以通过在反应中使用试纸来检验酸碱性。

如下面的反应:

HCl(酸)+ NaOH(碱)→ NaCl(盐)+ H2O(水)

在这个反应中,氢离子,也就是酸(HCl)与氢氧根离子,也就是碱(NaOH)结合,形成氯化物离子(NaCl)和水(H2O),使溶液中的酸碱度中和。

中考化学总结规律

中考化学总结规律

中考化学总结规律

引言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以及与能量的

关系。中考化学试题通常以选择题和简答题为主,要求考生对基本的化学概念、实验操作和常见化学规律有一定的掌握和应用能力。本文将总结中考化学中常见的规律,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一、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它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顺序,将所有已知元素排列在一张周期表上。元素周期表的主要作用是概括和归纳元素的性质和规律。根据元素周期表的布局,我们可以总结以下规律:

1.周期性规律: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电子层排列,每个周期代表

着一个电子层。同一周期内的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同时,随着周期数的增加,元素的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量逐渐增大。

2.族式规律: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被分为若干个族。对于主族元素

(1A-8A族),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它们的化学性质,同一族的元素在化学性质上有很大的相似性。

3.元素周期表中的奇特规律:元素周期表中的F、Cl和Br元素的电子

排布与化学性质并不完全一致。这是由于重要的电子排布原理(饱和电子排布原理)被违反,导致这些元素的电子排布与周围的元素有所差异。

二、离子化合物的性质

离子化合物一般由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组成,其中金属元素会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而非金属元素会获得电子形成阴离子。离子化合物的性质可以通过以下规律总结:

1.晶体结构规律:离子化合物一般形成晶体结构,晶体的特点是有规

律的排列和相对稳定的结构。离子晶体中阳离子和阴离子相互排列,形成离子晶体的晶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规律总结

1.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至弱: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按顺序背诵)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①金属位置越靠前的活动性越强,越易失去电子变为离子,反应速率越快

②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酸里的氢,排在氢后的金属不能置换酸里的氢,跟酸不反应;

③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排在后面的金属跟排在前面的金属的盐溶液不反应。

④混合盐溶液与一种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的顺序是“先远”“后近”。

注意:*单质铁在置换反应中总是变为+2价的亚铁。

2.干冰不是冰是固态二氧化碳;水银不是银是汞;铅笔不是铅是石墨;纯碱不是碱是盐(碳酸钠);塑钢不是钢是塑料。

3.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

①搅拌或振荡。搅拌或振荡可以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

②升温。温度升高可以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

③溶剂。选用的溶剂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也不同。

4.原子结构知识中的八种决定关系

①质子数决定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因为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

②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③质子数、中子数决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因为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④电子能量的高低决定电子运动区域距离原子核的远近

因为离核越近的电子能量越低,越远的能量越高。

⑤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类别

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金属,>或=4为非金属,=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稀有气体元素。

⑥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失电子,>或=4为得电子,=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稳定。

⑦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合价

原子失电子后元素显正价,得电子后元素显负价,化合价数值=得失电子数

⑧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原子失电子后为阳离子,得电子后为阴离子,电荷数=得失电子数

5初中化学实验中的“先”与“后”

(1)使用托盘天平使用托盘天平时,首先要调节平衡。调节平衡时,先把游码移到零刻度,然后转动平衡螺母到达平衡。

(2)加热使用试管或烧瓶给药品加热时,先预热,然后集中加热。

(3)制取气体制取气体时,必须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装药品。

(4)固体和液体的混合固体液体相互混合或反应时,要先加入固体,然后加入液体。(5)试验可燃性气体在试验氢气等的可燃性时,要先检验氢气等气体的纯度,然后试验其可燃性等性质。

(6)氧化还原反应用还原性的气体(如H2、CO)还原氧化铜等固体物质时,一般需要加热。实验时,要先通一会儿气体,然后再加热。实验完毕,继续通氢气,先移去酒精灯直到试管冷却,然后再移去导气管。

(7)稀释浓硫酸稀释浓硫酸时,先往烧杯里加入蒸馏水,然后沿烧杯壁慢慢注入浓硫酸,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冷却后装瓶。

(8)分离混合物用重结晶的方法分离食盐和硝酸钾的混合物,当食盐占相当多量时,可以先加热蒸发饱和溶液,析出食盐晶体,过滤,然后再冷却母液析出硝酸钾晶体;当硝酸钾占相当多量时,可以先冷却热饱和溶液,析出硝酸钾晶体,过滤,然后再蒸发母液,析出食盐晶体。

(9)中和滴定在做中和滴定的实验时,待测溶液一般选用碱溶液,应先向待测溶液中加入酚酞试剂,使之显红色,然后逐滴加入酸溶液,搅拌,直至红色恰好退去。

(10)除去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除去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时,应把混合气体先通过盛有浓氢氧化钠溶液的洗气瓶,然后接着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11)检验混合气体中是否混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在检验混合气体中是否混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时,应把混合气体先通过盛有无水硫酸铜的干燥管,然后再通过盛有石灰水的洗气瓶。

(12)金属和盐溶液的置换反应混合溶液与一种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的顺序是“先远”“后近”;金属混合物与一种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顺序也是“先远”“后近”。

6.反应中的一些规律

(1)跟盐酸反应产生能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一定是CO32-(也可能为HCO3-离子,但一般不予以考虑)◆凡碳酸盐与酸都能反应产生CO2气体。

(2)跟碱反应能产生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NH3)的,一定为NH4+(即为铵盐)。

●溶于水显碱性的气体只有NH3(NH3+H2O=NH3·H2O)

(3)可溶性的碳酸盐加热不能分解,只有不溶性碳酸盐受热才能分解。CaCO3=CaO+CO2↑酸式碳酸盐也不稳定,受热易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7.实验中的规律

①凡用固体加热制取气体的都选用高锰酸钾制O2装置(固固加热型);

凡用固体与液体反应且不需加热制气体的都选用双氧水制O2装置(固液不加热型)。

②凡是给试管固体加热,都要先预热,试管口都应略向下倾斜。

③凡是生成的气体难溶于水(不与水反应)的,都可用排水法收集。凡是生成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的,都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凡是生成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的,都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④凡是制气体实验时,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导管应露出橡皮塞1-2ml,铁夹应夹在距管口1/3处。

⑤凡是用长颈漏斗制气体实验时,长颈漏斗的末端管口应插入液面下。

⑥凡是点燃可燃性气体时,一定先要检验它的纯度。

⑦凡是使用有毒气体做实验时,最后一定要处理尾气。

⑧凡是使用还原性气体还原金属氧化物时,一定是“一通、二点、三灭、四停”

8.实验基本操作中的数据

(1)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要使用漏斗,但酒精量不得超过灯身容积的2/3。

(2)用试管给液体加热时,还应注意液体体积不宜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时试管宜倾斜,约与台面成45°角。

(3)用试管盛装固体加热时,铁夹应夹在距管口的1/3处。

(4)托盘天平只能用于粗略的称量,能称准到0.1克。

(5)用蒸发皿盛装液体时,其液体量不能超过其容积的1/3。

(6)如果不慎将酸溶液沾到皮肤或衣物上,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如果是浓硫酸,必须迅速用抹布擦拭,然后用水冲洗),再用溶质质量分数为3~5%的碳酸氢钠溶液来冲洗。

(7)在实验时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取用:液体取1~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8)使用试管夹时,应该从试管的底部往上套,固定在离试管口的1/3处。

初中化学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一)

【知识点精析】

表1 空气和水的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