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土壤学》易考名词解释简答及论述

合集下载

土壤学考研名词解释

土壤学考研名词解释

土壤学一、地学基础知识土壤:P2土壤圈:P4土壤生态系统:P61、土壤本质是什么?其基本特征是什么?土壤的本质是具有肥力,能满足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等要素基本特征是:p3①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②多孔多相系统③具有垂直分层性④自然岩成性⑤生物特性⑥记忆特性⑦具有时空变异性⑧胶体性2土壤有哪些主要功能?如何看待土壤的重要性?功能:(1)生产功能:生长植物(2)生态环境功能:连接有机和无机的中心纽带(3)健康功能: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动植物生存与生长重要性:(1)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2)地球表层系统自然物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3)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4)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3、为什么说土壤是农业的基础?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而土壤是农业的基础,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

农业生产的特点是生产出具有出生命的生物有机体,而土壤在植物生长繁育用下列不可取代的特殊作用:营养库的作用,养分转化和循环的作用,雨水涵养的作用,生物的支持作用,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

狭义的农业包括植物生产和动物生产,植物生长、动物生长和土壤利用管理三者的关系是密切的。

从食物链的关系来看,每后一级食物链都是以前一级食物链为食物的。

由此可见,土壤不仅是植物生产的基地,更是动物生产的基地。

如果没有土壤就没有农业。

4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如何?p7(了解五大成土因素:气候、地形、生物、母质、年龄;土壤圈的特点p4)二、土壤主要物理性质和物理过程土壤的物理性质:p15土壤基质:p16土粒密度:p17土壤容重:p17土壤孔隙度:p18土壤孔隙比:p19土壤含水率(质量含水率和容积含水率)p20土壤颗粒:p20(存在形式:单粒和复粒;土壤颗粒的4种粒级: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矿物组成: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当量粒径:p21土壤粒级:p22原生矿物:p23次生矿物:p24土壤质地:p26土壤机械组成:p29土壤结构:p30(土壤结构体的种类:片状结构、块状结构、柱状结构、团粒结构)团里结构及特点p32当量孔径:p38。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土壤、土壤肥力、土壤质量土壤:是位于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那一疏松表层。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二、简答题:什么是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对指导草业生产有什么作用?•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是指土壤肥沃或不肥沃通常是相对于某种植物而言。

因为不同植物对土壤的要求是不同的所以土壤肥沃或不肥沃是相对的。

•在园艺生产中,就应当根据园艺植物对土壤的生态要求,把他们种在适宜的土壤上,即林业上的“适地适树”。

土壤特征•一、土壤是在五大成土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二、土壤是一个三相系统•三、土壤是一个多分散系的系统•四、土壤具有巨大表面积•五、土壤是一个生态系统•六、土壤的空间位置•七、土壤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八、土壤具有一定的层次构造1、写出5种矿物的名称,指出它们是原生矿物还是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石英、正长石、斜长石、云母、普通角闪石、普通辉石、橄榄石。

次生矿物:方解石、白云石、蛋白石、赤铁矿、褐铁矿、粘土矿物。

变质矿物:蛇纹石、绿泥石、滑石、绿帘石、红柱石、柘榴石。

2 、岩石有哪些三种类型?岩浆岩由岩浆冷凝而成的岩石。

沉积岩先成岩石在地表条件下,经过自然因素的作用,发生破碎搬运和堆积,这些松散的岩石碎屑物质称为沉积物。

沉积物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一类岩石。

变质岩先成岩石受地质内力作用而发生质的变化,形成具有新的矿物组成、结构、构造特征的一类岩石。

3、花岗岩、石灰岩和大理岩属于哪一类型的岩石,它们的主要组成矿物有哪些?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一、名词解释:化学风化•矿物和岩石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作用下出现破碎、疏松及矿物成分次生变化的现象称为矿物和岩石的风化。

导致上述现象的作用称风化作用。

•主要是由水、二氧化碳和氧气等参与下进行的各种过程,包括溶解、水化、水解和氧化等作用。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到母质层出现的垂直切面。

切面的深度一般在2米以内。

土壤学名词解释(完全版)

土壤学名词解释(完全版)

土壤学是以地球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为对象,研究其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等。

其目的在于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消除土壤低产因素、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名词解释:1、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2、活性酸:指的是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离子。

3、毛管持水量:毛管上升水达最大时称毛管持水量。

4、土壤退化过程: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5、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6、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指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了土壤水的能量与数量的关系。

)7、富铝化过程: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物质由于矿物的风化,形成弱碱性条件,随着可溶性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基及硅酸的大量淋失,而造成铁铝在土体内相对富集的过程。

(包括两方面的作用:脱硅作用(desilication)和铁铝相对富集作用。

)8、盐基饱和度:是指土壤中各种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9、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土壤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10、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1、潜性酸: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3+),交换性氢和铝离子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的氢离子时,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潜性酸。

土壤学考试名词解释总结

土壤学考试名词解释总结

土壤学名词解释1.地球表层系统:指的是地球表层上屎大气对流层上界,下到海洋深处和岩石上部,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和岩石圈组成的一个由非生物和生物过程叠加的物质体系。

2.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3.土壤质量:即土壤在生态界面内维持植物生产力、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或在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中,土壤具有动植物持续性,保持和提高水质、空气质量以及职称人类健康生活的能力。

)4.养料库(矿质营养学说):土壤是植物养料的储存库,植物靠吸收土壤和肥料中的矿质养料而滋养。

植物长期吸收消耗土壤中的矿质养料,会使土壤库的矿质养料储藏量越来越少,为了弥补土壤库储量,可以通过施用化学肥料和轮作等方式如数归还土壤,以保持土壤肥力永续不衰。

这一观点把土壤看做提供植物生长所必须的水分、养分和起无力支撑作用的介质,称为土壤“养料库”的概念。

土壤学界把李比希的这一学说成为矿质营养学说。

5.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结构保持不变的现象。

6.土壤腐殖质(humus)是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由非腐殖质物质和腐殖质物质组成7.土壤有机质的周转时间:当土壤有机质水平处于稳定状态时,土壤中有机质流通量达到土壤有机质含量所需的时间,称作土壤有机质的周转时间。

8.微生物多样性(microbia了diversity):又称微生物群落结构,是指微生物群落的种类和种间差异,包括生理功能多样性、细胞组成多样性及遗传物质多样性等。

9.土壤微生物生物量(soil microbial biomass):指土壤中体积小于5×103μm3的生物总量,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小型动物,但不包括植物体。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通常是以生物量碳的含量表示的。

10.菌根(mycorrhiza):高等植物根系与一类特殊的土壤真菌建立的共生体。

(完整版)土壤学名词解释

(完整版)土壤学名词解释

1、土壤、土壤肥力、土壤肥力的相对生态性。

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土壤肥力: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和水、空气、热的能力。

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生态上不同的植物,他们所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是不同的。

2、试述土壤在植物生长中的特殊作用。

1、营养库的作用2、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3、雨水涵养作用4、生物的支撑作用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3、为什么说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土壤资源的相对不可再生性)?土壤资源的相对不可再生性:土壤资源与光、热、水、气资源一样被称之为可再生资源。

但从其自然属性来看又是不可再生的,是有限的自然资源。

1、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土壤形成的时间长★土地被占用的面积逐渐扩大★土地退化日趋严重★人口剧增)2、土壤资源质量的可变性(土壤肥力在物质循环和平衡中不断获得发育和提高★高强度、无休止的向土壤索取,土壤肥力将逐渐下降和破坏)3、土壤资源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覆盖在地球表面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壤,在地面空间位置上有相对的固定性,在不同生物气候带内分布着不同的地带性土壤。

★土壤资源的空间分布还受区域性地形、母质、水文、地质等条件的影响。

★人类的耕作活动也改变了土壤的性状,从而影响土壤的空间分布。

1矿物鉴定特征、种类及主要造岩矿物矿物的物理性质★颜色根据矿物呈色的原因,分为自色、他色和假色三种。

★条痕条痕就是矿物粉末的颜色,将矿物在未上釉的瓷板上进行刻划,其留下的粉末痕迹就是条痕。

★透明度和光泽透明度是矿物允许可见光透过的程度。

光泽是矿物表面对光线反射所呈现的光亮。

★硬度矿物抵抗外力摩擦或刻划的能力称为硬度。

★解理和断口矿物受外力作用后,沿着一定方向的平行面裂开,这种现象称为解理,而裂开后形成的光滑平面则称为解理面。

而破裂成不平坦、不规则的断面,则称之为断口。

种类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1.原生矿物(岩浆)由地壳深处熔融状态的岩浆冷凝固结而形成的矿物称原生矿物2.次生矿物(表生或变质)原生矿物经物理、化学风化作用,组成和性质发生化学变化,形成的新矿物称次生矿物。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土壤:土壤就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产生植物收获量)得疏松表层。

2、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协调营养条件与环境条件得能力。

(水、肥、气、热)3、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与年龄)得综合作用下发育而来得肥力。

4、人工肥力:在自然肥力得基础上,通过人为措施得影响(如翻耕、施肥、灌溉、与排水等措施)形成得土壤肥力,也称经济肥力。

5、潜在肥力:在当季节中,不能立即产生经济效益得这部分肥力。

6、土壤学:农林科学体系中得一门基础科学,主要论述土壤与农林生产各个环节之间得内在联系:土壤变肥变瘦得一般规律,以及土壤利用与改良得技术。

7、矿物:矿物就是地壳中得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得自然产物,分为原生矿物与次生矿物。

8、原生矿物:地壳深处得岩浆冷凝而成得矿物(如长石云母)。

9、次生矿物:有原生矿物经过化学变化(如变质作用与风化作用)形成得矿物。

10、五大自然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与年龄。

11、岩石: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得组合形成得天然集合体。

12、岩浆岩:由地壳深处得熔融岩浆,受地质作用得影响,上升冷却凝固而成得岩石(如灿石、原始岩石)。

13、沉积岩:地壳表面早期形成得各种岩石(岩浆岩、变质岩与先形成得沉积岩)经过风化搬运、沉积与成岩等作用,再次形成得岩石。

14、变质岩:原有得岩石受到高温、高压与化学活性物质得作用,改变了原有得结构、构造及矿物成分而形成得新岩石。

二、土壤得本质特征?肥力得四大因子?答:土壤得本质特征就是土壤具有肥力;肥力得四大因子就是水、肥(营养物质)汽、热(环境)。

三、土壤组成如何?土壤学发展过程得三大学派?答: 固体颗粒(38%)固相(50%)土壤有机物(12%)气相(50%)粒间空隙(50%)液相(50%)土壤学发展过程得三大学派:1、农业化学学派。

(提出矿质营养学说)。

2、农业地质学派(19世纪后半叶)。

土壤学考研名词解释

土壤学考研名词解释

孙向阳主编土壤学名词解释1.土壤的概念: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那一疏松的表层。

2.土壤肥力: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

3.土壤肥力的相对生态性:是指生态上不同的植物,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也是不同的,某种肥沃的土壤或不肥沃的土壤只是针对某种植物而言的,而不是针对任何植物。

4.矿物的概念:矿物是指岩石圈中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

矿物绝大部分是结晶质的单质或化合物,具有比较固定的化学成分和晶体构造,表现出一定的几何形态和物理化学性质。

5.岩浆矿物(原生矿物):是由地下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岩浆上升冷凝结晶而成的各种矿物,如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长石、石英、云母等。

6.表生矿物(次生矿物):次生矿物是原生矿物经物理、化学风化作用,组成和性质发生化学变化,形成的新矿物称次生矿物,如方解石、高岭石、岩盐、石膏、碳酸盐矿物、铁铝的氢氧化物和黏土矿物等。

7.变质矿物:是早期形成的矿物经过变质作用(一般是在高温高压下)所形成的矿物。

如石榴石、红柱石、蛇纹石等。

8.岩石的概念:指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自然界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9.岩浆岩:(占地壳重量的 94%)地球内部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

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

10.侵入岩:岩浆由地壳深处上升,在地壳的不同部位凝固成岩石,这样的岩浆活动称为侵入活动。

由侵入活动所形成的岩石叫侵入岩。

11.喷出岩:岩浆冲破上覆岩层溢出或喷出地表,甚至喷至空中,这种活动称喷出活动,也叫火山喷发或火山作用。

由喷出活动所形成的岩石叫喷出岩。

12.沉积岩:(占地壳重量的 5%,占大陆面积的 75%)由地壳表面早期形成的岩石,经风化、搬运、沉积、压实、胶结硬化而形成的岩石。

一般分为机械沉积岩,化学沉积岩和生物沉积岩三类。

827土壤学名词解释+简答题2016.12.01

827土壤学名词解释+简答题2016.12.01

一、名词解释1. 土壤是在地球陆地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由矿物质、有机质、生物体、空气、水分组成的、能够生长植物的、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

2. 土壤肥力:指土壤经常地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四大肥力因子:水、肥、气,热)3. 土壤圈:覆盖与地球陆地表层,处于其它层面的交界面上,构成了结合有机界和无机界(即生命和非生命)联系的中心环境。

4. 土壤母质:岩石的风化产物,又称成土母质,简称母质。

5. 风化作用:岩石在地表受到种种外力作用,逐渐破碎成为疏松物质,这一过程叫做风化作用。

所产生的疏松物质就是土壤母质。

6.比表面积:可以与气体或液体相接触的面积。

在相同的体积内,颗粒越小,比表面积越大7. 土壤质地:指各粒级土粒占土壤重量的百分数,也叫土壤的机械组成。

8. 原生矿物: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9.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进一步风化形成的新的矿物。

如方解石是有碳酸钙溶液沉淀而来的;高岭石是由钾长石风化来的10. 粘粒矿物:组成粘粒的次生矿物叫粘粒矿物。

11. 硅氧四面体:是硅酸盐晶体结构中的基本构造单元。

它是由位于中心的一个硅原子与围绕它的四个氧原子所构成的配阴离子[SiO4]4-,因周围的四个氧原子分布成配位四面体的形式,故名。

12. 铝氧八面体:是层状硅酸盐晶体结构中的基本构造单元之一。

它是铝离子等距离地配上六个氧,三个在上,三个在下,相互错开作最紧密的堆积,配位形成八面体的形式,而得名13. 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同晶替代的结果使土壤产生永久电荷,能吸附土壤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使土壤具有保肥能力。

)14. 硅铝铁率(SiO2/R2O3):是判断土壤矿物的风化程度与成土阶段;作为土壤分类的数量指标之一;代表土壤中酸胶基和碱胶基的数量;15. 土壤有机质:土壤中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类特殊的高分子化合物。

考研《土壤学》易考名词解释简答及论述

考研《土壤学》易考名词解释简答及论述

2012考研:《土壤学》易考名词解释、简答及论述一、名词解释土壤、土壤肥力、自然肥力、人为肥力、潜在肥力、有效肥力、土壤生产力、土地生产力、土壤圈、土壤生态系统、原生矿物、次生矿物、粘土矿物、硅氧四面体、铝氧八面体、同晶替代、土壤有机质、土壤腐殖质、土壤矿质化过程、腐殖化系数土壤腐殖化过程、土壤有机质的周转、、矿化率、腐殖化作用、激发效应、土壤基质、土壤密度、土壤比重、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比、土壤粒级、当量孔径、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组成、土壤质地分类、土壤质地剖面、土壤结构性、土壤结构体、团粒结构、土壤孔性、毛管孔隙、非活性孔隙、通气孔隙、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重力水、毛管上升水、毛管悬着水、最大吸湿量、最大分子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凋萎含水量、毛管水上升高度、毛管水强烈上升高度、土壤水分有效性、重量含水量、容积含水量、土壤水贮量、相对含水量、土壤蓄水量、土水势、基质势、压力势、溶质势、重力势、土壤水吸力、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比水容量、土壤饱和流、土壤非饱和流、土壤导水率、土面蒸发、土壤水汽凝结、土壤入渗、土壤水的再分布、SPAC 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溶质运移、对流、溶质的分子扩散、溶质的机械弥散、水动力弥散、土壤空气状况、土壤呼吸、土壤呼吸系数、土壤氧扩散率、土壤热容量、土壤导热率、土壤热扩散率、土壤温度年变化、土壤温度日变化、土壤胶体、可变电荷、永久电荷、土壤电荷数量、土壤电荷密度、离子吸附、阳离子静电吸附、阳离子交换作用、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互补离子效应、阴离子的静电吸附、阴离子的负吸附、阴离子的专性吸附、活性酸、潜性酸、水解性酸、交换性酸、石灰位、碱化度、土壤缓冲性能、土壤缓冲容量、土壤物理机械性、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粘着点、脱粘点、土壤塑性值、土壤塑性指数、土壤抗压性、土壤抗楔入性、土壤硬度、土壤坚实度、土壤耕性、土壤压板、土壤宜耕性、土壤宜耕期、土壤粘闭、土壤退化、土地退化、土壤沙化、土地沙漠化、土壤质量、全球土壤变化。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土壤:能产生植物收获的地球陆地表面的疏松表层;2.土壤容重:指单位体积自然土体(包含孔隙)的干重;3.土壤退化:指土壤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4.土壤养分:指主要由土壤供给的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5.BS:盐基饱和度是指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率;;6.富铝化作用: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矿物发生强烈化学风化,铝、硅、铁和盐基物质发生分离,硅和盐基物质被大量淋失,铝和铁在土壤中发生相对富积;7.土壤圈:覆盖于陆地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8.粘化作用:指土壤中粘粒的形成和积累过程。

9.土壤肥力:在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中,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的能力;10.CEC: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多少;11.土壤质量:土壤质量是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12.土壤结构性:土壤中单粒、复粒的数量、大小、形状、性质及其相互排列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综合特性;13.有机质腐质化: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形成结构、成分更为复杂的腐殖质的过程;14.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称田间持水量;15.土壤热容量:指单位重量或单位体积的土壤温度升高1度或降低1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卡/克.度);16.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17.有机质矿质化:复杂的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彻底的分解,形成CO2和H2O的过程。

(二)填空题1.土壤肥力因素有水、肥、气和热。

2.人们常说的五大圈层系统分别为岩石圈、土壤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

3.土壤热量的来源主要有太阳辐射能、生物热和地热三种。

4.影响土壤可塑性的因素主要有有机质、土壤质地、交换性阳离子等。

5.目前我国土壤退化的类型主要有水土流失、土壤酸化、土壤盐碱化、土壤污染等。

6.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分别是母质、生物、地形、时间、气候。

DY土壤学

DY土壤学

一、名词解释(8个)1、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

2、土壤肥力:指土壤经常地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能力。

2-2、肥力功能:提供植物的支撑场所,调节水热气肥的功能。

3、土壤净化力:即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等过程而使土壤污染物的浓度降低而消失的过程。

3-3、净化功能:土壤通过自身作用使进入其中的污染物浓度降低或毒性小时的过程。

4*、岩石的风化作用:岩石在大气、水、温度变化和生物作用下发生的一系列崩解和分解作用。

5、化学风化:是指岩石在水和各种水溶液作用下所引起的破坏作用,它不仅使岩石破碎,更重要的是使岩石的成份发生变化,形成新矿物。

6*、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土壤随经度、维度、或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呈现出的有规律变化的现象(受空气温度影响)。

7、垂直带:随着山体海拔高程增加,在一定高程限度以内,其温度随之下降,湿度随之增高,植被及其他生物类型也发生相应改变。

这种因山体的搞成不同引起生物-气候带的分异所产生的土壤带谱,就称为土壤垂直带(受降水量温度影响)8、潜育化过程:土体在水分饱和、强烈嫌气条件下发生的还原过程。

9、潴育化过程:土壤形成过程中的氧化还原过程。

10*、白浆化过程:表土层由于土壤上层滞水而发生的潴育漂洗过程。

11、土壤的机械组成:土壤中不同粒径矿质颗粒的组合比例,一般以各粒级所占百分比表示。

12、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的作用分解为简单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料的过程。

13、可变电荷:表面基团的解离或吸附离子而自身带电,这种胶体表面的电荷随外界PH值的变化而变化。

14、永久电荷:同晶置换,指粘土矿物的晶格形成过程中,部分晶格的中央离子被其他价数的阳离子取代。

因同晶置换作用造成晶体内部不平衡引起,不受外界溶液影响。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1、土壤:土壤是指地球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2、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3、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取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4、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5、土壤腐殖质:指除未分解和半分解的动、植物组织和土壤生命体等以外的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6、土壤腐殖物质:是指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后,由多酚和多醍类物质聚合而成的含芳香环结构的,新形成的黄色至棕黑色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7、矿化过程:是指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的过程。

8、腐殖化过程:是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

9、土壤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含粒间孔隙的体积)的质量。

单位为:克/厘米-3O10、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单位为:克/厘米汽11.土壤孔度(孔隙度、总孔度):在一定容积的土体内,土壤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

12、酶:通常根据土粒直径大小及其性质上的变化)各其划分为若干组称为土壤粒级(粒组)。

13、当量粒径:细粒部分则根据颗粒半径与颗粒在静水中沉降速率的关系(斯托克斯定律)计算不同粒级土粒在静水中的沉降速度,把土粒看作光滑的实心球体,取与此粒级沉降速率相同的圆球直径作为其当量粒径。

14、机械组成:是指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所占的百分含量,也称颗粒组成。

15、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16、土壤结构体:是土粒互相排列和团聚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结构的土块或土团。

17、土壤结构性:是由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及结构体内外的孔隙状况等产生的综合性质。

18、当量孔径:是指相当于一定的土壤水吸力的孔径。

《土壤学》复习题及答案

《土壤学》复习题及答案

《土壤学》复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土壤:能产生植物收获的地球陆地表面的疏松层次;2.土壤容重:指单位体积自然土体(包含孔隙)的干重;3.土壤退化:指土壤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4.土壤养分:指主要由土壤供给的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5.BS:盐基饱和度是指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率;6.同晶替代:层状硅酸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其它大小相近,电性相同的离子取代,而矿物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7.富铝化作用: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矿物发生强烈化学风化,铝、硅、铁和盐基物质发生分离,硅和盐基物质被大量淋失,铝和铁在土壤中发生相对富积;8.土壤圈:覆盖于陆地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9.粘化作用:指土壤中粘粒的形成和积累过程。

10.土壤肥力:在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中,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的能力;11.CEC: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多少;12.土壤质量:土壤质量是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13.土壤结构性:土壤中单粒、复粒的数量、大小、形状、性质及其相互排列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综合特性;14.可变电荷:在介质的酸碱度影响下产生的,其电荷类型和电荷数量均决定于介质的酸碱度,又称pH 依变电荷;15.土壤呼吸强度: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断面(或单位土重)的CO2数量;16.有机质腐殖化: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形成结构、成分更为复杂的腐殖质的过程;17.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称田间持水量;18.土壤热容量:指单位重量或单位体积的土壤温度升高1度或降低1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卡/克.度);19.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20.有机质矿质化:复杂的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彻底的分解,形成CO2和H2O的过程。

(二)填空题1.土壤肥力因素包括水、肥、气和热。

土壤学名词解释(完全版)

土壤学名词解释(完全版)

土壤学是以地球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为对象,研究其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等。

其目的在于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消除土壤低产因素、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名词解释:1、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2、活性酸:指的是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离子。

3、毛管持水量:毛管上升水达最大时称毛管持水量。

4、土壤退化过程: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5、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6、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指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了土壤水的能量与数量的关系。

)7、富铝化过程: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物质由于矿物的风化,形成弱碱性条件,随着可溶性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基及硅酸的大量淋失,而造成铁铝在土体内相对富集的过程。

(包括两方面的作用:脱硅作用(desilication)和铁铝相对富集作用。

)8、盐基饱和度:是指土壤中各种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9、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土壤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10、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1、潜性酸: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3+),交换性氢和铝离子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的氢离子时,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潜性酸。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的结构表层。

其基本特性是具有肥力。

2.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

3.土壤剖面:由成土作用形成的层次成为土层(土壤发生层),而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称为土壤剖面。

4.土壤生产力:土壤肥力因素的各种性质和土壤的自然、人为环境条件构成了土壤生产力。

5.自然肥力:是指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育而来的肥力,它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

6.人为肥力:耕作熟化过程中发育而来的肥力,是在耕作、施肥、灌溉及其它技术措施等人为因素影响作用下所产生的结果。

7.有效肥力:在农业实践中,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只有其中一部分在当季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益,这一部分肥力叫有效肥力。

8.潜在肥力:在农业实践中,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而没有直接反映出来的肥力叫做潜在肥力。

9.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中处于四大圈层(气、水、生物、岩石)交界面上最富有生命活力的土壤连续体或覆盖层。

10.土壤生态系统:是以土壤为研究核心的生态系统,可分为研究土壤生物的生态系统和研究土壤性状与环境关系的土壤生态系统两类。

11.矿物:指天然产生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在结构的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12.风化作用:是指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裂和分解的过程,包括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

13.土壤母质:岩石矿物的风化产物,又称土母质。

14.土壤原生矿物:是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15.土壤次生矿物:在风化及成土过程中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成的新矿物。

16.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土壤学考试重点总结附答案

土壤学考试重点总结附答案

一、名词解释(30分,共5对,一个名词3分)1.土壤颗粒组成与土壤质地(p114)土壤颗粒组成(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的质量百分数土壤质地:在土壤机械组成基础上的进一步归类,它概括反映着土壤内在的肥力特征。

2.土壤有机质(p93)与土壤腐殖质(p102)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

/土壤中含碳的有机化合物。

土壤腐殖质:由芳香族有机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缩合成的一类复杂的高分子有机物,呈酸性,颜色为褐色或暗褐色。

3.土粒密度与土壤容重(p132)土粒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质量,单位g/cm3 或t/m3土壤密度(土壤容重):自然状态下(包括土粒之间的孔隙),单位容积土壤的烘干质量(旧称土壤假比重或土壤容重),单位g/cm3 或t/m34.土壤活性酸度和土壤潜性酸度(p214)土壤活性酸度:由于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所表现的酸度。

土壤潜性酸度:土壤胶体吸附的H+和Al3+所引起的酸度。

5.土壤粘结性和土壤粘着性(p136)土壤粘结性:土粒间通过各种引力而粘结在一起的性质。

土壤粘着性:土壤在一定含水量条件下,土粒黏附在外物上的性质。

6.土壤与肥料(p2 p281)土壤: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那一层疏松的表层。

肥料:以提供植物养分为主要功用和部分兼有改善土壤性质的物料。

7.土壤肥力与土壤质量(p3)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

土壤质量: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存、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和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8.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和腐殖化(p96 p100)矿质化:复杂的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的过程。

腐殖化:土壤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9.吸湿系数与田间持水量(p147)吸湿系数:又称最大吸湿量,是指干土从相对湿度接近饱和的空气中吸收水汽的最大量,即吸湿水的最大量与烘干土质量的百分率。

土壤学考试名词解释

土壤学考试名词解释
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第二章
1、名词解释 土壤有机质( Soil organic matter , SOM )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包括 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类有机物质。 土壤腐殖质 (humus)是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 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矿化作用 (mineralization) 土壤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及其酶的作用下,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 和水,并释放出其中的矿质养分的过程。 冻土效应 (effect of soil freezing) 土壤冰冻以后, 在其解冻后的最初 1~2 周内,二氧化碳和氨 释放量增多的现象。 干土效应( effect of soil drying ):土壤经过干燥后,在加水湿润的最初 1~2 周内,二氧化 碳和氨释放量增加的现象。 腐殖化过程 :(Humification) 动物、植物、微生物残体在微生物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 用而形成腐殖质的过程。 激发效应 ** ( Priming effect):投入新鲜有机质或含氮物质而使土壤中原有机物质的分解速 率改变的现象。使分解速率增加的称正激发效应;降低的称负激发效应。
8、 盐基饱和度( BSP) 在土壤胶体上所吸附的阳离子中,盐基离子的数量占所吸附交换性 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比,叫盐基饱和度。
9、离子饱和度 percentage ion saturation 土壤中某一交换性阳离子占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 百分数称为该交换性阳离子的饱和度。 Cation percent saturation
water
17、入渗率 infiltration rate 在土面保持有大气压下的薄水层,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土壤 的水量。

土壤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土壤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1.土壤的概念及其组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

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

2.土壤肥力是反映土壤肥沃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衡量土壤能够提供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养分的能力。

3.土壤腐殖质是土壤中有机物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有着特殊化学和生物本性的、构造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是土壤有机质存在的主要形态。

4.硝化作用:氨基酸脱下的氨,在有氧的条件下,经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的作用转化为硝酸的过程。

5.土壤容量是指在作物不致受害或过量积累污染物的前提下,土壤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6.最小养分定律:作物的生长和产量的高低受最小的养分所限制,当一种必须的养分缺乏或不足,其他养分含量虽多,作物也不能正常生长。

是指植物的生长受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所支配的定律。

7.离子的被动吸收:是一种顺电化学势梯度的吸收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

主动吸收:逆电化学势梯度且消耗能量的吸收过程,有选择性。

8.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即CEC是指土壤胶体所能吸附各种阳离子的总量,其数值以每千克土壤中含有各种阳离子的物质的量来表示,即mol/kg。

9.植物营养临界期: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某种养分的需要虽然绝对数量不一定很多;但很迫切的时期,如供应量不能满足植物的要求,会使生长发育受到很大影响,以后很难弥补损失。

10.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是指某种养分能发挥其最大增产效能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作物对某种养分的需要量和吸收量都是最多的,这时期也是作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11.复混肥料:指复合肥料和混合肥料的统称。

指含有氮、磷、钾三要素中两种和两种以上养分标明量的肥料。

可以通过化学合成和混配制成,包括二元型(如NP NK PK)和三元型(NPK。

12.土壤酸碱度:土壤溶液的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考研:《土壤学》易考名词解释、简答及论述
一、名词解释
土壤、土壤肥力、自然肥力、人为肥力、潜在肥力、有效肥力、土壤生产力、土地生产力、土壤圈、土壤生态系统、原生矿物、次生矿物、粘土矿物、硅氧四面体、铝氧八面体、同晶替代、土壤有机质、土壤腐殖质、土壤矿质化过程、腐殖化系数
土壤腐殖化过程、土壤有机质的周转、、矿化率、腐殖化作用、激发效应、土壤基质、土壤密度、土壤比重、土壤容重、
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比、土壤粒级、当量孔径、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组成、土壤质地分类、土壤质地剖面、土壤结构性、土壤结构体、团粒结构、土壤孔性、毛管孔隙、非活性孔隙、通气孔隙、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重力水、毛管上升水、毛管悬着水、最大吸湿量、最大分子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凋萎含水量、毛管水上升高度、毛管水强烈上升高度、土壤水分有效性、重量含水量、容积含水量、土壤水贮量、相对含水量、土壤蓄水量、土水势、基质势、压力势、溶质势、重力势、土壤水吸力、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比水容量、土壤饱和流、土壤非饱和流、土壤导水率、土面蒸发、土壤水汽凝结、土壤入渗、土壤水的再分布、SPAC、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溶质运移、对流、溶质的分子扩散、溶质的机械弥散、水动力弥散、土壤空气状况、土壤呼吸、土壤呼吸系数、土壤氧扩散率、土壤热容量、土壤导热率、土壤热扩散率、
土壤温度年变化、土壤温度日变化、土壤胶体、可变电荷、永久电荷、土壤电荷数量、土壤电荷密度、离子吸附、阳离子静电吸附、阳离子交换作用、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互补离子效应、阴离子的静电吸附、阴离子的负吸附、阴离子的专性吸附、活性酸、潜性酸、水解性酸、交换性酸、石灰位、碱化度、土壤缓冲性能、土壤缓冲容量、土壤物理机械性、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粘着点、脱粘点、土壤塑性值、土壤塑性指数、土壤抗压性、土壤抗楔入性、土壤硬度、
土壤坚实度、土壤耕性、土壤压板、土壤宜耕性、土壤宜耕期、土壤粘闭、土壤退化、土地退化、土壤沙化、土地沙漠化、土壤质量、全球土壤变化。

三、简答题
1、土壤在植物生长繁育中有哪些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2、简述近代土壤科学的发展及其主要观点?
3、简述硅酸盐粘土矿物种类及一般特性?
4、简述我国土壤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
5、简述褐腐酸和黄腐酸在性质上的异同点?
6、土壤腐殖质是如何形成的?
7、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上的作用如何?
8、国际制和美国制土壤质地分类的要点如何?
9、比较砂粒、粉粒和粘粒组成和性质的区别?
10、肥沃土壤要求的良好土壤孔性指标如何?
11、简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在实际工作中的用途?
12、土面蒸发需要哪些条件?又包括哪三个过程?
13、简述土壤空气与近地表大气组成上的差异?
14、简述土壤温度的年变化与日变化规律?
15、简述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征?
16、影响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有哪些?
17、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18、影响交换性阳离子有效度的因素有那几个方面?
19、简述影响土壤酸度的因素?
20、土壤粘结力的本性及影响粘结性因素如何?
21、我国土壤退化是如何分类的?
22、我国土壤退化的背景与基本态势如何?
23、土壤质量评价参数指标是如何选择的?
24、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包括哪些内容?
25、土地退化与土壤退化有何区别?
四、论述题
1、试述土壤腐殖质的性质?
2、试述土壤有机质在肥力和生态环境上作用及其条件途径?
3、试述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及其改良途径?
4、试述团粒结构形成的机制?
5、试述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作用及其改良途径?
6、试述华北农田土壤水分周年变化状况?
7、试述酸性土成因?
8、试述碱性土成因?
9、试述土壤酸碱性与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关系?
10、试述土壤退化的主要类型及其防治?
有虫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加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