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河道横断面变化特点及对弯道的影响
简述黄河改道的过程和特点
简述黄河改道的过程和特点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也是中国的母亲河,它的发源地位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的冰川之中。
黄河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的重要水系,对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由于黄河的泥沙淤积、水患频发等问题,黄河改道问题也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下面我将简要介绍黄河改道的过程和特点。
黄河改道是指黄河自然河道发生变迁,导致水流改道的现象。
黄河改道的过程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
自然因素包括地壳运动、气候变化和河道淤积等,这些因素会导致黄河的水位、水流速度和水沙含量发生变化,从而影响黄河的河道走势。
人为因素主要是指人类的干预活动,包括修建堤坝、挖掘渠道和改变流向等。
这些人为干预活动会直接改变黄河的水流方向,引起黄河改道。
黄河改道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频繁性:黄河改道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自古以来黄河就经历了多次改道。
根据历史记录,黄河自秦汉时期以来就经历了至少200多次改道,其中规模较大的改道有30多次。
这是由于黄河河道的不稳定性和泥沙淤积等自然因素造成的。
2. 不可预测性:黄河改道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很难预测。
由于黄河水系复杂、河道变化多端,加上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相互作用,黄河改道的具体情况很难预测。
这给黄河流域的人们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3. 影响范围广:黄河改道会对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广泛影响。
改道后的黄河会改变原有的水质、水量和水位,对周边农田的灌溉和城市的供水都会产生影响。
此外,黄河改道还会导致河道两岸的土地利用发生变化,对当地的农业、工业和居民生活带来一系列问题。
为了应对黄河改道带来的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河道管理和维护工作,包括清淤、疏浚和加固河岸等。
其次,修建堤坝和水库,用以控制黄河的水流和水位,减少水患的发生。
此外,还进行了一些大规模的工程,如修建人工渠道和调水工程,用以引导黄河的水流,减轻水患的影响。
黄河下游及河口地区纵剖面调整影响因素分析概要
黄河下游及河口地区纵剖面调整影响因素分析陈雄波安催花丁大发钱裕(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河南郑州 450003)1 分析黄河下游及河口地区纵剖面调整的意义黄河下游及河口地区是一条强烈的堆积性河段,纵剖面调整与来水来沙和河道边界条件之间的关系,是河道演变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分析黄河下游及河口纵剖面调整变化,可以提出在不同来水来沙条件和边界条件下,河道冲淤演变的规律和趋势,为分析河口演变对下游河道的反馈影响提供技术支撑。
2 黄河下游及河口地区纵剖面调整概况采用3000m3/s同流量沿程水位变化来代表黄河下游及河口地区河道纵剖面的调整情况,在分析不同水沙条件下游河道纵剖面调整规律时,选择水沙特点鲜明、历时较长的时段。
根据来水来沙特点、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和小浪底水库的起始运用,分为8个典型时段进行分析,各时段花园口站水沙量见表1。
表1各时段花园口站水沙量时段(年·月)水量(×108m3)沙量(×108t)含沙量(kg/m3)单位水量冲淤量(t/m3)最大流量(m3/s)1950.7~1960.6 474 15.6 32.9 0.0076 22300 1960.10~1964.10 583 7.87 13.5 -0.01 9430 1964.10~1973.10 430 14.0 32.6 0.01 8480 1973.10~1980.10 392 11.0 28.1 0.005 10800 1980.10~1985.10 501 8.92 17.8 -0.002 15300 1985.10~1996.10 302 7.44 24.6 0.006 7920 1996.10~2000.10 188 3.75 19.9 0.0025 4350 2000.10~2004.10 221 1.48 6.7 -0.009 3360表2列出了各个时期黄河下游沿程各水位站3000m3/s流量的水位变化,表3为黄河下游及河口河段各时期纵比降变化情况。
中小流量下黄河下游游荡段河床调整规律
中小流量下黄河下游游荡段河床调整规律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流,也是中国最大的季节性河流,其下游段河床调整规律主要受水沙动力条件、堆积负荷、水工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下面将介绍中小流量下黄河下游游荡段河床调整规律的相关内容。
1. 水沙动力条件:水沙动力是影响黄河下游游荡段河床调整的主要因素之一。
中小流量时,黄河水量减少,水流流速减缓,水沙浓度下降,固沙功能减弱,河道切割力减小。
由于水沙状况的变化,黄河下游游荡段河床的冲淤程度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2. 堆积负荷:黄河下游游荡段河床调整也受到堆积负荷的影响。
随着中小流量时水量减少,河道的输沙能力减弱,与水流携带的泥沙相比,其沉积速度较快,导致河床上的沉积物堆积增加。
这样就会导致河床上的沉积物增多,引起河道淤积,造成河流断面缩窄,河床高度增加等现象。
3. 水工活动:黄河下游游荡段河床调整还受到人类水利工程活动的影响。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特别是黄河下游地区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如堤防、水库等,河道变得更加固定和不规则。
因此,中小流量时黄河下游游荡段河床的调整规律受到人类干预的影响比较大,河道冲刷能力减弱,断面宽度减小,河道泥沙的排泥能力减弱。
综上所述,中小流量时黄河下游游荡段河床调整规律主要受水沙动力条件、堆积负荷、以及水工活动的影响。
在中小流量情况下,由于黄河水量减少,河道切割力减小,沉积速度加快,河床上的沉积物增多,导致河道淤积等现象。
同时,人类活动的加强也使得黄河下游游荡段河床调整受到更大的干预和固定,河道的冲刷和排泥能力大大减弱。
这些调整规律对黄河下游的治理和水利工程建设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需要进一步加强河道冲沙和淤积的调控,合理利用中小流量时的河道特点,加强人类活动的科学管理,以实现黄河下游的可持续发展。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基本规律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基本规律黄河,中国第二长河,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河流之一。
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一直备受关注,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这一地区的水资源利用、防洪工程以及沿岸居民的生活。
在长期的河道演变过程中,黄河下游形成了一些基本规律,本文将对这些规律进行探讨。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的基本规律之一是河道的侧向迁移。
由于黄河水量大、泥沙多,河道流速快,河床容易发生侵蚀和淤积。
长期以来,黄河下游河道在不断迁移,不断改变河道的走向。
这种侧向迁移一方面导致了河道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也为沿岸居民提供了河道利用的机会。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的另一个基本规律是河道的纵向淤积。
由于黄河水量大、泥沙多,河床容易发生淤积现象。
在河道纵向淤积的过程中,河道底部的高度逐渐升高,河床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
这种纵向淤积不仅影响了河道的通航能力,还增加了河道的防洪难度。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的第三个基本规律是河道的泥沙质量变化。
黄河是世界上泥沙质量最高的河流之一,其泥沙含量高达50%以上。
这种高含沙量不仅增加了河道淤积的速度,还导致了河道的形态变化。
泥沙质量的变化对于河道的演变具有重要影响,需要引起重视。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的最后一个基本规律是人类活动的影响。
长期以来,人类的活动对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修建堤坝、开展水利工程、进行水资源开发等,都会对河道的演变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在河道管理和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人类活动对河道的影响。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具有一些基本规律,包括河道的侧向迁移、河道的纵向淤积、河道的泥沙质量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这些规律对于黄河下游地区的水资源利用、防洪工程以及沿岸居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黄河下游河道演变规律的研究,为黄河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黄河下游河道的管理和保护,确保河道的稳定和安全。
黄河下游游荡段断面形态调整对洪水演进影响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23年第12期试验与研究黄河下游游荡段断面形态调整对洪水演进影响朱延凯1,马习贺2(1.济南黄河河务局平阴黄河河务局,山东济南250400;2.菏泽黄河河务局郓城黄河河务局,山东菏泽274000)摘要:黄河下游洪水演进过程会受到河床断面形态以及来水来沙共同制约,以黄河下游游荡段为例进行研究,根据数学模型计算和实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不同断面对洪水演进的影响。
数值模拟结果说明:在相同的进口水沙过程下,2003年洪水传播时间相比1992年,由64h 缩短到21h ,削减21%洪峰流量,减少了34%河段淤积量。
实测分析结果表明:洪峰量级接近时,洪水传播速度比较快的是窄深河段,传播时间也比较短,洪水涨率与河相系数之间呈现负相关。
窄深断面形态不但能够对游荡段洪峰传播时间进行缩短,对于河道淤积减缓也比较有利。
关键词:游荡段;洪水演进;数值模拟;断面形态;河相系数;传播时间中图分类号:TV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853(2023)12-0110-03Influence of Section Shape Adjustment on Flood Evolution in Wandering Section of theLower Yellow RiverZHU Yankai 1,MA Xihe 2(1.Pingyin Yellow River Affairs Bureau of Jinan Yellow River Affairs Bureau,Jinan 250400,China ;2.Yuncheng Yellow River AffairsBureau of Heze Yellow River Affairs Bureau,Heze 274000,China )Abstract:The process of flood evolution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is restricted by the morphology of river bed section and the inflow of water and sand.Taking the wandering section of the lower Yellow River as an example,the impact of different sections on the flood routing will be studi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mathematical model calculation and measured data.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the same process of imported water and sediment,the flood propagation time in 2003was shortened from 64hours to 21hours compared with 1992.The peak discharge is reduced by 21%,and the sediment accumulation is reduced by 34%.The measured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magnitude of flood peak is close,the flood propagation speed is relatively fast in the narrow and deep reaches.The propagation time is also relatively short.There i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flood inflation rate and the river phase coefficient.The narrow and deep section shape can not only shorten the propagation time of flood peak in wandering section,but also reduce the sedimentation of river channel.Key words:wandering section;flood routing;numerical simulation;section shape;river regime coefficient;propagation time1黄河下游游荡段断面形态调整对洪水演进影响分析黄河下游某游荡型河段总长301.11km 。
高一地理必修1_知识拓展:黄河下游断流及危害
黄河下游断流及危害摘要黄河下游断流形势越来越严重,给下游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危害;黄河断流的原因既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必须有效地控制。
关键词断流;黄河1.黄河断流情势黄河发源于青海高原的约古宗列渠,流经我国的九省,在山东北部入海。
其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8%。
黄河每年平均输沙为16亿吨左右,居世界60余条大河之首。
泥沙淤积使黄河下游河床抬高,郑州花园口以下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
1960年因三门峡水库截留,使黄河下游首次发生历时141天(从3月7日至7月22日)的断流。
自1972年黄河下游再次断流以来,其断流的时间不断提前,断流的天数和长度有增无减,情况越来越严重。
从1972年到1998年的27年中,下游断流21年,平均十年八断,在70年代和80年代,断流主要发生在每年雨季之前的5月和6月。
90年代以后断流的时间向冬春季的2月、3月、4月和夏季的7月、8月份延伸转移。
70年代的十年中断流7年,累积断流105天,每年平均断15天,断流发生在4月至8月。
据本人统计,在90年代的前八年中,断流7年,累计断流717天,每年平均断流102.43天,断流发生在2至12月。
1997年最多达226天。
91年至97年黄河断流情况见表1。
根据黄河沿岸引水量、气候及经济发展来看,下游断流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难以得到有效缓解,断流将可能继续存在。
表1:90年代黄河断流情况统计表2.黄河断流危害由于黄河断流,黄河下游两岸地区的生态环境、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活都会受到巨大的影响,严重断流若不能得到有效控制,黄河将会变成内陆河或季节性河流,这将导致一场严重水荒。
1997年由于黄河流域普遍干旱,以黄河为主要水源的东营、滨州、德州和青岛等城市以及中原油田和胜利油田等90多万城镇居民饮水发生严重困难,严重地扰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据有关资料统计,1972年至1996年因黄河断流,农田累计受旱面积为4963平方千米,农作物减产98.6亿千克,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22亿元;导致工业经济损失达146亿元。
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
靳辅治河
• 靳辅(1633~1692),字紫垣,汉军镶黄 旗人,清康熙时治河名臣。 • 因势利导,随时制宜,他主要用了明代治 河专家潘季驯的“束水攻沙”方法,而如 “寓浚于筑”等方法皆属创新。在他的总 方针下,把具体措施分为八个问题,每题 一疏,所以就成了八疏。
(七)清咸丰五年(1855)以来的 河道
但花费还是以百亿计算。第二年夏天,水渠建成了。皇帝亲自巡视, 下诏书要靠黄河的郡国设立负责河堤的官员,一如西汉的制度。王景 由此知名。
(四)唐末至北宋末(公元10世纪 ~1127年)
• 唐朝末年,黄河下游河道已渐渐淤高。景 福二年(893)河口段发生改道,五代时, 决口频率加快,平均不足三年就发生一次。 《宋史· 河渠志》记载:十一世纪初,今山 东商河、惠民、滨县境内河床已经“高民 屋殆逾丈”,形成悬河。决口地点从下游 向上游移动,以今河南的澶州(濮阳)、 滑州(滑县东旧城)段最多。洪流涌向东 南,积累在梁山附近,将原巨野泽扩大为 著名的梁山泊。
(三)东汉至唐末大河安流期(公 元1~10世纪)
王景其人
• 约公元30年-85年左右,字仲通,乐浪郡诌 邯(今朝鲜平壤西北)人。东汉建武六年 (公元30年(庚寅年))前生,约汉章帝建元 和中卒于庐江(治今安徽庐江西南)。东 汉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少学易,广 窥众书,又好天文术数之事,沉深多伎艺, 时有荐景能治水者,明帝诏与王吴共修浚 仪渠,吴用景坞流法,水不复为害。
(二)战国至西汉早年(公元前四 世纪~公元初年)
(三)东汉至唐末大河安流期(公 元1~10世纪)
• 东汉明帝永平12~13年(69~70)王景治河,根据王莽时 决河冲出的大河溜势,随地形高下,勘测了一条从河南荥 阳至千乘海口的新河道,修筑堤防水门,新河自长寿津与 西汉大河别流,史称:东汉大河。此后大约800年间黄河 下游出现相对稳定的局面。未发生大改道。 • 过去一直将功绩归于王景,其实主要原因是从东汉以后, 大量北方游牧民族入居黄河中游土地退耕还牧,植被复苏, 水土流失减弱。下游河道泥沙游 也响应减少。其次是当 时黄河下游筑堤以后,河道顺直东流,有利于河水冲刷, 延缓堆积;再次是当时下游道两岸还有不少支流和湖泊可 以分洪。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其影响概述 邹逸麟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其影响概述2007-05-29邹逸麟载《椿庐史地论稿》点击: 365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其影响概述邹逸麟载《椿庐史地论稿》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干流全长为5464公里,流域面积为752443平方公里。
黄河在中游流经一片面积约58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
黄土结构疏松,易受侵蚀,又因中游地区雨量集中,自然植被破坏,每年夏秋暴雨季节,水土流失严重,各条支流将大量泥沙汇集到黄河里,随着水流带至下游。
据近年秦厂站实测资料,每年输送到下游的泥沙有16亿吨,其中大约有12亿吨输送入海,4亿吨沉积在河床上,日积月累,使河床抬高,成为“悬河”。
今天黄河下游河床一般高出地面3米—5米,最高处竟达10米,成为海河和淮河水系的分水岭。
洪水来时对下游河道威胁很大。
历史时期黄河的水沙条件和今天基本相同。
由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技术,黄河曾长期发生决溢和改道。
据粗略统计,新中国成立以前三、四千年内,黄河下游的决-口泛滥达一千五六百次之多,河道曾多次作较大幅度的改道,洪水波及的范围北达天津、南抵苏皖,包括今天的黄淮海平原,纵横25万平方公里。
因此,历史上黄河曾以“善淤、善决、善徙”的河流闻名于世。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中华民族活动的中心。
几千年来黄河在这块土地上的决溢改道,引起了这座历史舞台地理面貌的巨大变化,从而严重影响了下游地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正常进行。
因而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及其所产生的影响与黄河流域的社会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黄河下游河道历史变迁概述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极为复杂,不仅次数频繁,流路紊乱,波及地域也极为广阔。
今据河道的主要流向,大体可分成四个时期:(1)春秋战国时代至北宋末年由渤海湾人海时期;(2)从金元至明嘉靖后期下游河道分成数股汇淮入海时期;(3)明嘉靖后期至清咸丰四年(1854)下游河道单股会淮入海时期;(4)清咸丰五年以后河道由山东利津入海时期。
对黄河下游断面形态调整及影响因素的新认识
主槽淤积量 占总 淤 积量 的 8 % , 5 主槽 和 滩 地 淤 积 量之 比 为
58: 。 8 年及 19 . 11 6 9 94年汛前大断 面对 比, 以上游荡型河 高村 段有 8% 的断面河 宽减 小 , 般减 少 1% 一5 %_ 。黄河下 5 一 5 0 2 ]
游各典 型断 面主槽河宽普遍减小 J 。渭河 19 97年汛前河宽 只 及 18 9 5年汛前 的 13—14 / / 。华县水文站 主槽宽度最小仅为 4 5
主槽 、 滩地淤积量之 比为 1 34;96—19 : . 18 94年 , 黄河下 游河道
用的结果 , 仅与 当年 流 量有关 , 不 而且 也与 往年 的流 量有 关 。
根据花园 口一高村 l 8个断面、5年的长系列资料 , 3 分析河段主 槽平均河宽与多年 ( 、 、 1年 2年 3年和 4年 等 ) 平均流 量 , 现 发 花园 口一高村游荡型河段 与 4年平均流 量关 系密切 , 相关性较 好 。考虑到当年 流量 和往年流量对 主槽 河宽的影响程度不 同 , 又分析了 4年各 占不 同权重 的年均流量与主槽河宽 的关 系( 当 年 占 5% , 0 往年分别 占2 % 、0 、0 ; 0 2 % 1 % 或者 4年各 占 2 % ) 5 ,
第 3 卷第 l 0 O期
20 0 8年 l 0月
人
民
黄
河
V0 . O. . 0 1 3 No 1 Oe . 2 0 t ,0 8
YE 0 RI ER UL W V
【 防洪 ・ 河 】 治
对黄河下游断面形态调整及影响 因素的新认识
张 敏 张壮 志 张 , , 辛
(. 1黄河水利科学研 究院, 河南 郑 州 400 ; . 503 2 中国长江 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湖北 宜 昌 430 ) 402
黄河下游河道横断面变化特点
第23卷第3期2012年6月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Water EngineeringVol.23No.3Jun .,2012收稿日期:2012-01-05;修回日期:2012-02-20作者简介:付春兰(1963-),女,山东济南人,工程师,从事黄河水文测报整工作。
黄河下游河道横断面变化特点分析付春兰,董学阳,韩晓羽,马骁,李倩(黄河水利委员会山东水文水资源局,山东济南250100)摘要:探讨了黄河下游不同河段断面水力几何形态及断面形态特征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变化特点。
研究结果表明:①游荡型河段,河宽随流量的增大而增大,但水深与流量之间基本没有相关关系;②蜿蜒型河段,在水流达到满槽河宽之前,断面几何形态和断面特征参数的变化与游荡型河段相似;在水流达到满槽河宽之后,水面宽与流量关系不大,平均水深与流量成正比关系;③过渡型河段断面特征参数的变化具有游荡型河段的断面特征,又具有弯曲型河段的断面特征。
关键词:河床演变;水力几何形态;河型;流量中图分类号:TV1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43X (2012)03-0179-03Analysis of th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rivertransversal section in downstream of the Yellow RiverFU Chunlan ,DONG Xueyang ,HAB Xiaoyu ,MA Xiao ,LI Qian(Shandong hydrological bureau of water resources of The Yellow River water resourcescommission ,Ji nan ,Shandong 250100,China )Abstract :The different section hydraulic geometry form of and the relationship and change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section shape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in down stream of yellow River were discussed.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ed that first ,the wandering type river section ,the river width increases with the river flow ,but the water depth has no relationship with the flow.Second ,winding type river section ,be-fore water reaches the full river width ,the relationship and change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section shape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are as same as with wandering type river ;after water reaches the full river width ,the water width has no relationship with the river flow ,the average water depth has the direct ratio with river flow.Third ,the excessive type river ,th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river channel transverse sec-tion had not only the features of wandering type river ,but also that of winding type river.Key words :fluvial proces ;hydraulic geometry ;river pattern ;flow0引言黄河下游河道自上而下,由宽浅的游荡型逐渐变为窄深的弯曲型,其横断面形态发生明显的变化,由此导致不同河段的河相关系、输沙能力及河床演变产生明显的差别。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基本规律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基本规律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黄色河流。
黄河下游河道演
变是黄河流域地貌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
几点。
首先,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具有周期性。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的周期大约
为500年左右,这是由于黄河下游地区的地质构造和河道特征所决定的。
在这个周期内,黄河下游河道会经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包括河
道侵蚀、河床升降、河道迁移等。
其次,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具有不稳定性。
由于黄河下游地区的地质构
造和河道特征的复杂性,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具有不稳定性。
在演变过
程中,河道的形态和位置会发生变化,这对周边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活
动都会产生影响。
再次,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具有多样性。
黄河下游地区的地质构造和河
道特征的多样性,使得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具有多样性。
在不同的地区,河道演变的过程和规律也会有所不同。
最后,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具有可预测性。
虽然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具有
不稳定性,但是通过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地质构造和河道特征的研究,
可以预测黄河下游河道演变的趋势和规律,为沿岸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黄河下游河道演变是黄河流域地貌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规律包括周期性、不稳定性、多样性和可预测性。
对于黄河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需要密切关注黄河下游河道演变的趋势和规律,采取科学的措施进行防治和管理。
黄河下游河道横断面形态演变特点及调整规律探讨
图4-41Q=4000m3/s,S=80m3/s中段放水过程中图片
is4000m3/s Fig.4-41Picture in experiment when discharge
an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is80ke:/m3in middle reach
一图一4-42一Q=3000m34s,S=I50m3-/s下段族水后地形——
69
图4-40Q==2000m3/s,S=lOOkg/m3上段放水过程中图片fig4.40Picture in experiment Whendi¥harge is2000m3/s and sediment concen仃afion is100.kg/mj砸upper reach
Fig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4-42Picture after experiment when discharge is3000m’/s
an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is150kg/m3in
down.reach
总结前面各因素对主槽河宽的影响,利用本次试验的17组资料,建立了主槽横断面形态相对稳定情况下的主槽河宽关系式:
利用17组试验,得出水深与各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关系式:
h=O,081Qo.426S“016J432(4.10)符号同前述,相关系数r2=O.9243。可以看出水深关系式(4.10)中流量的指数比河宽关系式(4.9)中流量指数大,也就是说,水深的变化幅度大于河宽的变化幅度。从式(4.10)也可以看出,同样水沙条件下比降越大,水深越小;比降越小,水
黄河下游游荡段断面形态调整对洪水演进影响分析
黄河下游游荡段断面形态调整对洪水演进影响分析作者:程亦菲夏军强周美蓉邓珊珊来源:《人民黄河》2022年第04期摘要:黃河下游洪水演进过程受来水来沙条件和河床断面形态的共同制约,但目前研究较少考虑断面形态调整的影响。
以黄河下游游荡段为研究对象,基于实测资料分析和一维非恒定水沙耦合数学模型计算,研究在相同平滩断面面积下不同断面形态对洪水演进过程的影响。
实测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当洪峰量级接近时,窄深河段的洪水传播速度较快,传播时间较短;洪水涨率与河相系数负相关(确定性系数R2=0.91)。
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进口水沙过程相同的条件下,与1992年宽浅河道相比,2003年窄深河道下花园口至高村游荡段洪水传播时间由64 h缩短至21 h,洪峰流量削减21%,河段淤积量减少34%。
窄深断面形态不仅能缩减游荡段洪峰传播时间,同时有利于减缓河道淤积。
关键词:断面形态;洪水演进;数值模拟;游荡段;黄河下游中图分类号:TV143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 1000-1379.2022.04.012引用格式:程亦菲,夏军强,周美蓉,等.黄河下游游荡段断面形态调整对洪水演进影响分析[J].人民黄河,2022,44(4):57-62.Analysis of Influences of the Adjustment of Channel Geometry to the Flood Routing in a Braided Reach of the Lower Yellow RiverCHENG Yifei,XIA Junqiang,ZHOU Meirong,DENG Shanshan(State Key Laborator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Science,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Abstract:Flood routing process is constrained by the inflow and sediment conditions and channel geometry,while the influences of the latter is seldom analyzed. Based on the measured hydraulic data and a coupled 1D morphological model,the braided reach of the Lower Yellow River was selected as the study section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s of adjustment of channel geometry to the flood routing in the case of same magnitude of bankfull area.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of measured hydrological data indicate that when the magnitude of flood peak discharge is slightly changed,the velocity of flood propagation is larger in the narrower and deeper cross section with smaller geomorphic coefficient,and the corresponding propagation time is smaller;the rising rate of floodwater level share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geomorphic coefficient,with the determination coefficient equals to 0.91;numerical simulation by 1D model shows that keeping the upstream conditions unchanged,the flood propagation time of the channel with smaller geomorphic coefficient in 2003 is reduced from 64 h to 21 h,and the flood peak discharge and the deposition volume reduced by 21% and 34% respectively,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channel with narrower and deeper geometry can reduce the time of flood propagation and relive the channel aggradation as well.Key words:channel geometry;flood routing;numerical modelling;braided reach;Lower Yellow River1引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河下游的水沙过程发生了较大变化,河床调整过程较为显著,尤其是高村以上游荡段,河床冲淤过程复杂,断面形态变化显著[1-2]。
黄河下游河道变窄的原因
黄河下游河道变窄的原因
嘿,你问黄河下游河道为啥变窄呀?这事儿啊,其实有好几个原因呢。
首先呢,黄河水里带着好多泥沙哇。
这些泥沙一路跟着河水往下游跑,到了下游的时候,水流速度变慢了,那泥沙就开始慢慢沉淀下来。
时间一长,这河床可不就越来越高了嘛。
河床高了,河道看起来自然就变窄了似的。
就好比一个大胖子挤在一个小过道里,那过道肯定显得窄啦。
还有啊,人类的活动也有影响呢。
比如说在河边搞建设呀,有时候会占掉一部分河道。
这就像在一个本来就不宽的路上又摆了些东西,那路肯定更窄了嘛。
还有一些人在河边种地啥的,也可能会影响河道的宽度。
另外呢,黄河下游有时候水量也不是很大。
水少了,那河道看起来也会显得窄一些。
就像一个大水池,水满满的时候看着挺宽敞,水少了就感觉周围的边都露出来了,显得窄窄的。
我给你讲个事儿哈,我有一次去黄河下游的一个地方玩。
本来想着能看到很宽的河道呢,结果到了那儿一看,哎呀,这河道比我想象的窄多了。
我就很纳闷呀,这咋回
事呢?后来听当地人说,就是因为上面说的那些原因。
泥沙太多啦,河床高了,再加上人类活动的影响,河道就越来越窄了。
看着那窄窄的河道,我就想啊,这黄河可得好好保护呢,不然以后说不定会变得更窄。
咱不能光想着从黄河那里得到好处,也得好好爱护它呀。
不然以后连个漂亮的风景都看不到了,那多可惜呀。
所以啊,大家都得行动起来,保护黄河,别让它的河道再继续变窄啦。
黄河改道的利与弊
黄河改道的利与弊第一篇:黄河改道的利与弊1.黄河改道的利与弊:(四)黄河下游决溢和改道的影响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
其下游河道的变迁极为复杂。
黄河改道不仅次数频仍,流路紊乱,波及地域也极为广阔,对这一广大区域的地貌变迁造成极大的影响。
1.造成大面积黄泛区。
2.直接改变了黄淮海平原的水系面貌,从而间接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许多湖泊被黄河泥沙淤浅后,不久均被开垦为农田。
大面积水体的丧失造成气候干燥、水资源缺乏。
3.黄河泥沙的广泛淤积,使黄淮海平原地面普遍淤高。
巨野泽(大野泽),先秦为九薮之一。
汉称“兖州薮”。
武帝时黄河瓠子决口,河水注入巨野泽,水域不断扩大。
唐时泽水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里。
后晋开运元年(944), 黄河在滑州决口,淹没四州之地,大泽南部淤高,水体北移,梁山成为湖中一座孤山。
宋代黄河三次灌注梁山泊,“梁山泊”之名始见。
金元时黄河南徙,但北泛时仍灌注梁山泊,梁山泊迅速淤浅。
元至正四年(1344)黄河灌注梁山泊,“河徙后,遂涸为平陆”。
洪泽湖,位于江苏省西部,面积1586平方公里,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
由淮河南岸的几个小湖演变而来。
隋时改名洪泽浦。
宋代湖与淮河相距还较远。
金元以后,黄河夺淮入海,淮河下游淤塞,黄淮倒灌,湖面迅速扩大。
明清修高家堰,抬高洪泽湖水位,淮湖合为一体。
泗州城被湖水淹没,明祖陵淹于湖中。
乾隆以后,黄水倒灌,洪泽湖东北一带淤成平陆,清水不畅,遂“借黄济运”。
淮扬运河淤塞,洪泽湖水继续扩大,向低洼地倾,形成今天的成子湖。
“倒了高家堰,淮、扬二府不见面。
”1.下游大片的湿地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2.填海造出了大片的可利用的土地3.抵御海水对海岸的侵蚀4.形成下游肥沃的平原黄河改道以后,下游地区河患次数增多,且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所造成的灾祸也就非常惨重。
常年持续的河患使得下游地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黄河决口后,洪水恣意泛滥,巨浪滔天,大面积的草木、庄稼、动物等被淹没。
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形成的自然条件
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形成的自然条件1. 引言说到黄河,那真是个了不起的家伙,它的故事比小说还精彩,波澜壮阔,充满传奇。
在它的下游部分,河段像个调皮的小孩,时而直奔前方,时而又左右摇摆,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那么,这些“游荡型河段”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别急,让我慢慢道来。
2. 水文条件2.1 水量变化首先,咱们得聊聊水量。
这黄河可不是个老实的水渠,它的水量可随时变换,春天融雪的时候,水流猛得很,像打了鸡血一样。
而到了夏秋,雨水一来,河水又涨又满,大家伙儿都说“水涨船高”。
所以,水量的变化对河道的形状影响可大了!水流强劲时,河道就会被冲刷得光滑流畅,而水量减少的时候,泥沙就开始作怪,开始淤积,形成各种曲折的小弯道。
这种上下波动的水流,简直就像黄河在玩“捉迷藏”。
2.2 泥沙含量再说说泥沙,这可是黄河的“特产”。
黄河的泥沙含量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仿佛河水里搅拌了满满的沙子。
泥沙的存在就像“调皮的小精灵”,它们跟水流一起奔腾,碰撞出一堆奇妙的变化。
河流在流动的时候,泥沙被冲刷,或者被带到新的地方沉淀。
这些沉积物一堆堆地堆在一起,慢慢就形成了新的河道、沙洲和岛屿。
于是,河流就开始“游荡”,不断地改换着自己的模样。
3. 地形特征3.1 河床形状黄河的下游,地形特点也很“调皮”。
那里地势相对平坦,没有高山大川的阻挡,简直像一块平坦的画布,任河水随心所欲地挥洒。
地形的平坦让水流缺少了应有的约束,反而让河水在这儿开始撒野,形成了弯弯曲曲的河道,真是好不任性!3.2 周围环境而且,黄河周围的环境也对河段的形成起了不小的作用。
附近的植被、土壤类型都会影响水流的流速和泥沙的沉积。
植被茂密的地方,水流慢,泥沙沉积得快,河道就可能变得更加宽阔。
而在光秃秃的地方,水流快,泥沙流失得多,河道则显得狭窄。
各种自然因素交织在一起,就像是一场精彩的“变形记”。
4. 人为因素4.1 水利工程当然,咱不能忽视人类的“神手”。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家伙儿为了生活、灌溉,搞了不少水利工程,修了水库、筑了堤坝,这些可是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形成的另一层“调味品”。
黄河下游河道横断面变化特点及对弯道的影响
黄河下游河道横断面变化特点及对弯道的影响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水利工程的建设也越来越完善。
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世界上最复杂难治的河流。
目前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尚不完善,高村以上游荡型河道河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二级悬河”发育,“横河”“斜河”发生概率增大,威胁下游防洪安全。
特别是下游滩区居民多,长期以来滩区安全建设严重滞后,滩区近180万群众安全缺乏保障;滩区洪灾风险大,淹没频率高,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低。
关键词:黄河下游;河道横断面;变化特点;弯道影响引言黄河下游河道横断面变化直接关系河道的排洪输沙能力,横断面形态变化对弯道曲率的影响关系着河道的河势变化,一直是黄河下游河床演变研究的重点。
为防止小洪水漫滩,减少滩区淹没损失,滩区群众对生产堤毁而复修、破而复堵,对小浪底水库拦蓄中小洪水保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针对黄河下游河道和滩区治理提出的新要求,开展了黄河下游河道与滩区改造方案的研究,旨在通过对黄河下游河道及滩区进行改造,在黄河下游滩区设置一定标准的防护堤及滩区滞洪区,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防护堤与下游设防大堤间的洪灾损失,促进滩区经济发展,缓解当前滩区发展与治河防洪日益突出的矛盾。
1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效果分析1.1发生滚河、横河和斜河顶冲大堤险情的几率大大降低历史上,因“横河、斜河、滚河”顶冲堤防造成黄河下游堤防多次决口。
新中国成立以后,也不断出现“横、斜河”顶冲堤防,严重威胁堤防安全的局面。
河道整治工程修建后,控制河势的能力加强,减少了在控导工程掩护范围内发生“横河、斜河、滚河”危及堤防安全的机率。
如1964年汛期花园口站最大洪峰流量9430m3/s,沿河各地河势变化很大,不少险工脱河,被迫在平工段抢修险工。
1982年,汛期花园口站最大流量15300m3/s,整个洪水过程河势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没有发生平工变险工的现象。
下游河道在有计划整治以前,防洪没有重点,主流顶冲到哪里,险情抢护到哪里,不仅临堤抢险紧张,而且使堤防布满险工。
黄河下游断流情况及趋势分析
黄河下游断流情况及趋势分析摘要:本文对黄河下游的断流情况进行了回顾和评价,对断流的成因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在此基础上,依据利津断面的分阶段最长断流历时(天数)趋势,建立了数学预测模型,对2000年水平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黄河断流趋势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黄河断流趋势预测1.断流情况概述1.1断流起始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径流观察工作始于1919年,距今已经86年。
但黄河断流,特别是长时间大尺度(河长)断流是近年来发生的事。
1960年,黄河三门峡大坝建成蓄水,由于运用不当和考虑不周造成黄河下游花园口断面断流25天,高村断面断流7天,利津断面断流141天(利津断面长时间断流主要是因为其上游王庄引黄闸为引取水资源,在河道中筑坝将水堵死所致)[1]。
除此之外,一直到1972年,黄河断流的“序幕”渐渐拉开,而且,呈现出了愈演愈烈的趋势。
1.2近年来的断流情况黄河断流自1972年起始之后,在距今(1995年8月)不到24年的过程中,其断流频数、历时和河长,均不断增加。
以利津水文断面为例,70年代的最长年断流历时为21天,80年代的最长年断流历时为36天。
进入90年代后,该断面的年内断流历时急剧增加,1991年断流历时为16天,1992、1993、1994年断流历时分别高达82、61和75天。
1995年,仅1-7月份断流历时就已高达121天(见表1)。
70年代至80年代的断流历时,主要集中在每年的5、6月份。
然而,进入90年代后,黄河下游的断流历时迅速向冬春季的2、3、4月份和夏秋季节的7、8月及10月份延伸。
从表1可见,黄河利津断面非5、6月份的断流历时,70年代累计为24天,80年代累计为37天;进入90年代后的前6年已累计断流154天。
在过去的20多年中,黄河夹河滩断流仅1981年出现2天间歇性断流,而1995年7月份却出现了有史以来连续断流3天和间歇断流2天的局面,使黄河断流的河长高达662km以上,为黄河下游(按花园口以下)总河长768km的86.1%。
简述历史上黄河改道过程的特点
简述历史上黄河改道过程的特点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之一,流经中国境内的河道长度为5,464公里。
由于黄河的河道地势陡峭,水流湍急,加上河床高度逐渐上升,河道淤积严重,因此黄河改道的现象在历史上多次发生。
黄河改道的过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不断地改变河道路径:黄河改道的过程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经历了多次改变。
在历史上,黄河曾多次改变河道路径,形成了不同的河道走向。
这种不断改变的特点使得黄河成为一个具有多条河道的河系,为中国的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2. 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黄河改道的过程常常伴随着自然灾害的发生。
由于黄河的河床高度逐渐上升,河道淤积严重,一旦出现河道改道,就会导致河水泛滥,引发洪水灾害。
这些洪水灾害对周边地区的农田和居民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3.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黄河是中国北方的重要灌溉水源,改道对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一方面,河道改道导致了原本灌溉的农田失去了水源,造成旱灾;另一方面,河水泛滥也会淹没农田,导致农作物的减产甚至歉收。
因此,黄河的改道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不稳定性。
4. 积极的治理措施:为了解决黄河改道带来的问题,中国历代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治理措施。
例如,宋代时期,官府在黄河两岸修建了一系列的堤防和水利工程,以防止洪水泛滥;清代时期,雍正皇帝下令修建了大堤,对黄河进行了有效的治理。
这些治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黄河改道带来的问题。
5.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改道不仅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影响,也对人类的居住和交通带来了困扰。
河水泛滥会淹没村庄和城市,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河道改道也会使原本位于河边的城市和村庄失去了交通优势,造成经济落后。
因此,黄河改道对人类活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黄河改道的过程具有多次改变河道路径、频繁发生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和人类活动造成影响以及采取积极治理措施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黄河改道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地理现象,也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