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基础知识
文言文阅读技巧复习
文言文阅读技巧复习一、文言文基础知识1.文言文的定义:文言文是古代汉语书面语的一种,以《诗经》、《尚书》、《周易》、《春秋》等经典著作为基础。
2.文言文的构成:实词、虚词、成语、句式等。
3.文言文的语法特点:主谓宾、定状补、词序、省略等。
二、文言文阅读技巧1.抓住题目:理解文章主旨,把握文章大意。
2.重视首句:文言文的首句往往起到引领全文的作用。
3.关注注释:注释可以帮助理解生僻词语和句子。
4.把握标志词:如“之”、“乎”、“于”、“乃”等,这些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和用法往往有其特殊意义。
5.分析句子结构:注意主谓宾、定状补的关系,了解句子成分。
6.理解词义:通过上下文、词义推测、成语比较等方法,准确把握词语含义。
7.推断句子意义:根据句子结构和词义,推断句子的实际意义。
8.留意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对偶等,这些手法在文言文中也常见。
9.感悟文意:通过阅读,体会文言文的意境和情感。
三、文言文阅读练习方法1.选材练习: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文言文材料进行阅读。
2.切片练习:将文章切成若干片段,逐一阅读、理解和分析。
3.翻译练习: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4.朗读练习:通过朗读,提高对文言文的语音感知和语调把握。
5.背诵练习:选取经典的文言文段落进行背诵,加深记忆。
四、文言文阅读拓展1.了解古代文化:通过阅读文言文,了解古代的风俗习惯、礼仪制度等。
2.学习古代历史:通过阅读史书、传记等文言文材料,了解古代历史。
3.领略古代文学:阅读古代诗歌、散文等作品,体会古代文学的魅力。
4.感悟人生哲理:从文言文中汲取人生智慧,提升个人修养。
通过以上复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技巧,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我国古代文化。
习题及方法:1.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正确的是:A. 吾欲之南海B. 使之计时C. 以之烧火D. 孔子云:“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之”的用法。
(乌有先生历险记)一篇搞定文言文全部知识
目 录
• 文言文基础知识概览 • (乌有先生历险记)的文言文特点 • 从(乌有先生历险记)学习文言文知识 • 文言文学习的难点与对策 • (乌有先生历险记)的启示与思考
01 文言文基础知识概览
文字与词汇
文字
文言文的文字以汉字为基础,具 有独特的笔画、结构、音韵和意 义。
归纳总结
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便于记忆和应用。
互动交流
与同学、老师进行互动交流,共同探讨学习心得和疑难问题。
05 (乌有先生历险记)的启示 与思考
文言文的传承与创新
文言文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应该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创新。在保持文言文原汁原味的基 础上,可以尝试通过现代化的表达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喜 爱文言文。
例如,可以将文言文经典作品进行现代化的改编,以更贴近 现代人的审美和思维方式,让读者在欣赏故事情节的同时, 领略文言文的魅力。
文言文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文言文虽然与现代汉语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其独特的表达 方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仍然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在文学 、历史、哲学等领域,文言文仍然是重要的研究和学习对 象。
在现代社会中,文言文的应用价值不仅体现在学术研究上 ,还可以拓展到文化创意产业中。例如,可以将文言文元 素融入影视剧、游戏、动漫等作品中,提升作品的文化内 涵和艺术价值。
如何更好地学习文言文
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 如词汇、语法、修辞等。同时,还需 要多读多练,通过阅读文言文经典作 品和练习写作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 平。
省略句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较多,有时省略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 ,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推断。例如,“乃遣魏无知等四人先 行”一句中省略了主语“刘邦”。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实词1. 实词是文言文中的基础,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等。
掌握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是阅读文言文的关键。
2. 一词多义现象:文言文中的一个词往往具有多个意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其具体含义。
例如,“走”可以表示“跑”,也可以表示“走路”。
3. 词类活用:文言文中,一些词可以根据句子的需要改变其词性或用法。
如名词可以活用为动词,动词可以活用为名词等。
例如,“兵”可以表示“兵器”,也可以表示“用兵”。
4. 通假字:文言文中,一些字可以通用,有多个替代字。
例如,“不”通“否”,“已”通“以”等。
5. 古今异义词:文言文中的词语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可能有所不同。
例如,“老师”在古代指“教师”,现代则更多指对有经验的教师的尊称。
二、虚词1. 虚词是文言文中的辅助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虚词在句子中的用法和位置对句子的意义和结构有重要作用。
2. 常见虚词:如“之”、“乎”、“于”、“乃”、“其”、“也”、“矣”、“焉”、“耳”、“则”等。
3. 虚词的用法:虚词的用法多样,需要根据具体的句子结构和语境来判断。
例如,“之”可以表示动作的方向,“乎”可以表示疑问,“于”可以表示位置等。
4. 虚词的辨析:文言文中的虚词有时可以相互替换,但意义和用法有所不同。
例如,“乎”和“于”都可以表示位置,但“乎”更侧重于表示在某个范围内,“于”则更侧重于表示在某个具体的地方。
三、句式1. 文言文的句式有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等。
掌握这些句式的特点,有助于理解句子的意义。
2. 省略句: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可以根据上下文省略。
例如,“我”可以省略,只用“行”表示主语。
3. 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句子成分位置可以颠倒,形成倒装。
例如,“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中的“必有我师焉”就是倒装句。
4. 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通常用“者”、“也”等词来表示。
例如,“孔子者,大圣人也。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1一、通假字: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女通“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日扳仲永:通“攀”,牵,引。
不同“否”。
裁同“才”。
策勋十二转“策”通“册”出门看火伴“火”通“伙”对镜帖花黄“帖”通“贴”为博士邪“邪”通“耶”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知”通“智”,孰为汝多知乎?“止”通“只”,只有,止有剩骨。
二、古今异义:说“悦”的古字,愉快。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为“文采和道理”今“文科和理科”。
稍稍宾客其父:古为“渐渐”;今“稍微”。
王子曰:古为“王安石自称”今为“国王的长子”从先人还家:古“死去的父亲”;今“古人”不闻机杼声今:用鼻子闻古:听到旦辞爷娘去今:从一地到另一地古:离开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表转折的连词但是古:只双兔傍地走:今:行走古:跑见往事耳:今:过去的事情古:历史及鲁肃过寻阳:今:路过古: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现在是一种学位古: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古为听今用鼻子嗅。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古为跑;今步行。
虽人有百手:古为即使,表假设连词。
今虽然,标转折连词。
日中如探汤:古热水,孰为汝多知乎:古为代词“你”,?今为姓氏。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古为离,今为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三、词类活用:父异焉:对……感到诧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邑人奇之:对……(感到)奇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名词的意动用法父利其然:认为……有利可图,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愿为市鞍马:买,名词作动词用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一屠晚归(屠,动词作名词,指屠户,一个屠户傍晚回家。
)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
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做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状语,“钻洞”的意思,企图打穿柴草堆钻过去…)四、一词多义:忽啼求之:代词,指书具并自为其名:代词,自己的并自为其名:题上借旁近与之:代词,指仲永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代词,仲永的卒之为众人:成为邑人奇之:代词,指这件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代词,代诗的或以钱币乞之:代词,指仲永的诗其受之天也:代词,代他的贤于材人远矣:比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见往事耳:了解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蒙辞以军中多务:用五、重要词句[童稚]幼小。
文言文必备基础知识
文言文必备基础知识
文言文必备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词汇:学习文言文必须掌握一定的词汇量。
理解和运用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和运用。
需要学习常用的古代汉字和词语,掌握其基本意义和用法。
2. 语法:文言文的语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需要学习其特有的句法结构和表达方式。
例如,文言文中常用的主谓宾结构、并列结构、动宾结构等,以及特殊的倒装、插入和省略等语法现象。
3. 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技巧,能够对文言文的篇章进行准确的理解和解读。
需要掌握通读全文、分析词句、理解上下文等阅读技巧,同时还要善于运用字典和辅助工具进行查找和研究。
4. 名篇诵读:学习文言文要多进行名篇诵读,比如《论语》、《史记》、《资治通鉴》等,通过阅读这些经典的文言文著作,能够熟悉文言文的语言风格和思想体系。
5. 补充阅读:除了名篇诵读外,还要进行一些补充阅读,可以选择一些文言文的课外读物,对文言文的应用和发展有进一步的了解。
6. 写作练习:通过写作来巩固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
可以选择一些文言文的写作练习题,熟悉文言文的写作规范和风格。
通过学习以上基础知识,能够逐渐掌握文言文的阅读和运用技巧,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文言文基础知识点
文言文基础知识点文言文基础知识点一、文言文是指我国古代(从先秦时期到清朝末年)采用古汉语进行书面交流的语言文字。
相较于白话文,文言文更为古朴,行文严谨,使用有一定的规范性。
二、文言文的特点:1. 字词繁多:文言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古词和书面语,这些词汇常常需要通过查阅字典来了解其具体意义和用法。
2. 语序固定:文言文的语序较为稳定,一般为主谓宾的结构,较少使用白话文中的倒装和省略现象。
3. 文言虚词:文言文中的虚词较多,包括助词、介词等,这些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需要专门的学习和记忆。
4. 文言文的修辞手法丰富:文言文中广泛运用了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以达到表达的目的。
三、学习文言文的方法:1. 扩大词汇量: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可以通过阅读古代文献和文言文教材来扩大词汇量。
2. 学习语法: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其语法规则,包括主谓宾结构、修饰成分的位置等,可以通过阅读文言文教材和做语法练习来加深理解。
3. 阅读文言文经典作品:阅读文言文经典作品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阅读《论语》、《庄子》等经典著作来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四、常用文言文表达方法:1. 句式结构:文言文的句式结构较为固定,通常采用主谓宾结构和定状补结构,表达清晰明了。
2. 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广泛使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可以通过学习和模仿经典句子来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3. 论证方法:文言文中的论证方法通常采用举例论证、比较论证等,需要通过阅读经典著作来了解和掌握。
五、常见的文言文易错点:1. 字义辨析:文言文中常常使用近义词,需要注意它们的具体用法和意义,如“言”和“语”、“睹”和“见”等。
2. 虚词用法:文言文中的虚词较多,如“曰”、“乎”、“焉”等,需要注意它们的用法和搭配,以免造成文义不通的错误。
3. 语法错误: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和白话文有所不同,需要注意主谓宾的位置、定语和状语的使用等,以避免语法错误。
六、学习文言文的意义:1. 增强语文修养:学习文言文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和修辞手法,使自己的写作更为准确、精炼。
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
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文言文是以古汉语文雅的口语为基础的书面形式,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平常的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
1.文言实词一、古今异义同一个词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叫古今异义。
平时要注意积累古今异义的词语;做题时要细心体察,不要望文生义,以今代古。
二、一词多义文言实词往往具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义项,这种现象叫一词多义。
对常用的多义词,要弄清其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系统地掌握词义。
如,“朝”本义是早晨,由于古代臣子在早晨拜见帝王,便引申为“朝见、朝拜”;由“朝见”又引申为朝见的处所“朝廷”;又引申为朝代。
考生要善于根据相关词句(具体语境)准确理解词义。
三、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就是词类活用。
要掌握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结合语境进行判断。
四、偏义复词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教材中的偏义复词的数量不多,因此要进行归纳总结。
平时训练要注意积累,考场作答要体察语境,认真比较。
2.文言虚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文言句式一、判断句白话文用动词“是”联系判断句中两部分,而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而以主语谓语直接相续。
文言文表判断的常见句式有:1.用助词“者”和“也”配合表示判断。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夫战,勇气也。
粟者,民之所种。
2.在主谓间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
初中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梳理
初中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梳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体裁,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点是初中生阅读文言文的必备素养。
下面,我将对初中文言文阅读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以供参考。
一、词语理解1. 字义辨析: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一些专有词汇、古代俗语等,在阅读中需要能够准确理解其字义。
2. 用词特点:文言文用词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异,需要注意一些古代词语的用法和特点。
二、词组短语的理解与解释1. 动补结构:文言文往往使用动宾结构,需要理解其中的动词和宾语的组合,注意不同动词的用法。
2. 动宾短语:一些固定的动宾短语需要准确理解其意思,如“作为”、“以为”等。
三、句子的短暂理解1. 语序特点:文言文的语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注意句子中各个成分的位置和用法。
2. 修饰成分:文言文中修饰成分丰富多样,需要能够正确理解修饰成分与被修饰成分之间的关系。
四、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解释1. 比喻与拟人:文言文经常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需要能够理解其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 夸张与夸饰:文言文中有时会使用夸张和夸饰的修辞手法,需要能够准确理解其中的意图和效果。
五、篇章结构的理解与解释1. 开头段:文言文的开头段往往起到引子的作用,需要能够理解开头段的主旨和主题。
2. 结尾段:文言文的结尾段通常总结全文,需要能够理解结尾段的意图和主题。
六、理解古文作者的意图1. 文言文的背景:了解文言文所处的历史背景,有助于理解其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2. 阅读者的角度:学习文言文需要以古人的角度来阅读,理解古代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
七、做好文言文的整体阅读1. 上下文理解:文言文的句子和篇章之间往往存在紧密的联系,需要通过上下文的理解来把握全文的意义。
2. 文章主题:通过对段落的理解和总结,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
以上是初中文言文阅读的主要知识点梳理。
通过掌握这些知识点,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文言文。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言文作品,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文言文常识积累
(6)首领:脑袋,性命。
例: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
值得了解的相关复音词
1.用事:掌权,主管。 2.逆旅:旅馆。 3.数奇:命运坎坷曲折。 4.属辞:撰写文辞。 5.从子:侄子。从,堂房亲属;又如“从兄”等。 6.黔首:指百姓。 7.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 8.乞身:古代称请求退职为“乞身”。 9.涉猎:泛览群书而不一定求其精。 11.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为“九拜”之一。 12.非常:异乎寻常的。 13.适会:恰逢。 14.闾里:乡里。 15.谏诤(争):直言规劝,使人改正过错。
谦称
(一)用形容词来修饰表示谦下。 “臣、仆、某”自称, 妇女往往用“妾、婢、奴”,君主常用
“寡人、不毂、孤”。在别人面前谦称自己的家长用“家”, 称比自己年纪小的亲属用“舍” 。
(二)用形容词来修饰,以示谦下,常见的有: 愚:愚兄、愚弟、愚见、愚意。 敝:敝国、敝邑(“敝”相当于“我的”)。 贱:贱体、贱躯、贱内。[“贱”相当于“我的”] 小、微、卑:小女,微臣,卑职。
奉承人,奸伪) 谲:曹操多谲,勿入伏中(欺诈,玩弄手段) 克: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能够) 戾:戾而少慈,勇而无义(暴戾,凶狠) 穷: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困窘,处境困难)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穷冬,严冬) 劝: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勉励,奖励) 如:公将如齐,与夫人皆行(到,往)
①当是时,妇手拍儿声。(林嗣环《口技》) “是时”,即“这个时候”的意思。
四、表示同时发生,如:一时。
①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林嗣环《口技》) “一时”译为“同一时候”,表示行为、 状态存在的时间短暂。
五、表示事件或动作行为突然发生,异常迅速, 出人意料,如:暴。
【例】 ①屠暴起,以刀劈狼首。(蒲松龄《狼》)
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
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一)文言文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
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一)文言文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文言文是指古代汉语阶段中的文学语言,使用于公文、文学作品及一些文化交流。
下面是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梳理。
1. 文言文的简介:
文言文是古代的汉语文学语言,使用广泛于古代公文、经史子集、文学作品等方面。
它的特点是繁复而精细的词汇、倚仗文癖和有条理的句法结构。
2. 发展历史:
文言文发展自先秦时期的韵文,汉代出现了相对固定的文言文体系。
随着唐宋时期的文化繁荣,文言文达到了巅峰,清代后期逐渐衰落,至20世纪中叶被白话取代。
3. 文字特点:
文言文使用繁复的文字体系,有较为精细的层次划分。
与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有大量的不同字形和用法。
它常以字典为辅助工具,要求读者具备较高的理解力和记忆力。
4. 词汇特点:
文言文的词汇多为单音节词,较少有多音节词。
由于历史时期不同,文言文中的特定词汇略有差异,读者需要根据语境理解其意义。
5. 语法特点:
文言文的语法十分严密,使用具体的句法结构和语序。
其基本句型为主谓宾结构,但形式更为固定。
文言文中没有现代汉语
的助词和时态变化,需要通过上下文来理解句子的时间语境和语义。
6.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语法和词汇用法有较大差异,因此阅读和翻译文言文时需要具备一定的专门知识和技巧。
翻译文言文时要注意准确理解句子的上下文和句法结构,保持文言文的优雅和特点。
总结起来,文言文是古代汉语阶段中的文学语言,使用于公文、文学作品及一些文化交流,它具有独特的文字特点、词汇特点和语法特点。
阅读和翻译文言文需要了解其特点和语法规则,以准确理解和诠释文言文的含义。
了解古代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了解古代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其独特的韵律、严谨的结构和深刻的意蕴,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发展。
要深入了解古代文言文,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知识。
一、古代文言文的起源和发展古代文言文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逐渐发展成为秦汉时期的典籍文字。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言文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书面语言,被广泛应用于政治、文学、哲学等领域。
在唐宋时期,文言文达到了巅峰,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
二、古代文言文的特点1. 严谨的结构:古代文言文注重逻辑性和严密的结构,语句通常按照主谓宾的结构排列,使得表达更加清晰明了。
2. 独特的韵律:古代文言文注重平仄和韵律的运用,通过平仄的变化和押韵的使用,使文章更加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3. 深刻的意蕴:古代文言文注重意境和意蕴的表达,通过修辞手法和比喻等手段,使文章更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三、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古代文言文的语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语法规则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古代文言文。
1. 词序:古代文言文的词序通常是“主谓宾”的结构,与现代汉语的“主谓宾”结构相似,但有时会有一些变化。
2. 词类:古代文言文的词类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例如,“之”常用作介词,表示所属关系;“乃”常用作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3. 语法粒度:古代文言文的语法粒度较大,一个词可能包含多个意思,需要通过上下文来确定具体含义。
4. 修辞手法:古代文言文常使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四、学习古代文言文的方法要学习古代文言文,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以提高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1. 阅读经典文献:阅读古代文言文的经典文献是学习的基础。
可以选择一些著名的古代文言文作品,如《论语》、《诗经》等,通过阅读理解其中的语言和意义。
2. 学习语法规则:学习古代文言文的语法规则是理解和运用的前提。
可以通过参考相关的语法书籍或教材,系统地学习古代文言文的语法知识。
文言文的五大基础知识点
文言文的五大基础知识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思想智慧。
学习文言文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升语言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文言文的五大基础知识点: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实际意义。
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名词如“人、马、山、水”等,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
动词如“走、跑、打、吃”等,表示动作或行为。
形容词如“美、丑、高、矮”等,用来描绘事物的特征。
在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注意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比如“兵”这个字,常见的意思有“兵器”“士兵”“军队”等。
“非兵不利”中的“兵”指兵器,“兵荒马乱”中的“兵”指士兵。
还有古今异义,即同一个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不同。
例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现在仅指男子的配偶。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在表达语气、连接句子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常见的虚词有“之、乎、者、也、以、而、于、其”等。
“之”的用法多样,可以作代词、助词、动词。
作代词时,如“执策而临之”中的“之”代指千里马;作助词时,有取消句子独立性、补足音节等作用。
“乎”常作语气助词,表疑问、感叹等。
“者”“也”常用于句末,表判断、停顿等。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和掌握。
三、句式文言文的句式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别。
常见的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
判断句通常以“……者,……也”“……,……也”“……者,……”等形式来表示判断。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省略句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都可能省略。
例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省略了谓语“鼓”。
被动句常以“于”“为”“见”等词来表示被动关系。
如“受制于人”“为天下笑”“见欺于王”。
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马之千里者”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千里之马”。
四、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
文言文阅读基础理论知识
文言文阅读基础理论知识考点剖析一、常见实词、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应指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
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的复习可以注意三点:一是不要离开原文(语言环境)。
二是不要离开课本,大家一定要牢固掌握三年来课内学过的文言实词,掌握它的常见含义、用法。
三是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具体讲就是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
2000年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要求同学们掌握的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关于这18个文言虚词,同学们复习时首先应重新翻翻教材,看看课本上对每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的归纳,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知识网,再用到具体文章中去就容易多了。
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
一般地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例如:“食”字,①吃。
《捕蛇者说》:“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②吃的东西,食物。
《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③专指饭。
《隆中对》:“百姓孰敢不箪食(sì)壶浆以迎将军乎?”④读sì,喂。
《马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⑤通“蚀”,亏损。
《易·丰》“月盈则食。
”掌握一词多义的方法: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1、本义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就词的来源说的,即该词最初的意义,如“向”的最初意义是朝北的窗户,“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走”的最初意义为跑等。
另一种理解是就词的应用来说的。
把最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
如“兵”的基本意义是“兵士”,“走”的基本意义是“步行”。
文言文基础知识
文言文基础知识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古今异义例词例句古义今义1 居居十日过了居住2 走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跑走3 再一股作气,再而衰第二次又4 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护城河水池5 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停驻质量差;次数6 戾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暴戾7 令何患令名不彰耶美好的命令8 寻未果,寻病终不久寻找9 狱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案件监狱10 坐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坐下11 渠问渠哪得清如许它(他)水渠12 微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微小13 迁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官吏调职迁移14 形无案牍之劳形身体形状15 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卑鄙16 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下品质低下17 牺牲牺牲玉帛,弗敢专也祭祀用的物品为正义事业而奉献18 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父母兄弟等姻缘亲属19 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错相通交通运输20 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男性的配偶21 绝境同上与世隔绝的地方山穷水尽的地步22 无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不必说条件关系连词23 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多少数学学科之一24 开张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开业25 会计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聚集商议财务人员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文言文基础知识
文言文基础知识一、什么是文言文?文言文是指古代汉民族使用的文字和语言形式。
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文言文主要出现在先秦时期至清朝末年,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
与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因此需要我们学习和理解。
二、文言文的特点1. 语法复杂:文言文的语法规则相对较复杂,包括句法、词法和语序等方面的规定。
例如,文言文中的动词、名词、形容词等词类有着丰富的变化形式,需要我们熟练掌握。
2. 词汇丰富:文言文的词汇量非常庞大,其中包括了许多古代的人名、地名、典故和成语等。
学习文言文需要积累大量的词汇,以便理解和运用。
3. 修辞华丽:文言文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夸张、比喻、排比等,以增强表达的效果和感染力。
学习文言文需要我们善于理解和欣赏其中的修辞手法。
三、文言文的学习方法1. 阅读经典文本: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是阅读经典文本,如《论语》、《史记》、《红楼梦》等。
通过阅读经典文本,我们可以了解文言文的用词、句法和修辞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2. 多做练习:学习文言文需要不断地进行练习,包括翻译句子、分析句子结构和理解古文的含义等。
通过练习,我们可以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培养语感:学习文言文需要培养对古代汉语的语感,即对古代汉语的音韵、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感觉。
可以通过朗读古文、听古代音乐和观赏古代戏曲等方式来培养语感。
四、文言文的应用价值1. 增强语言能力:学习文言文可以提高我们对汉语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增强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历史。
3. 提升阅读能力:文言文的阅读相对较难,需要我们对古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有较高的理解能力。
通过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以提升阅读理解的能力,对其他文学作品的阅读也会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异义例词例句古义今义1 居居十日过了居住2 走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跑走3 再一股作气,再而衰第二次又4 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护城河水池5 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停驻质量差;次数6 戾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暴戾7 令何患令名不彰耶美好的命令8 寻未果,寻病终不久寻找9 狱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案件监狱10 坐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坐下11 渠问渠哪得清如许它(他)水渠12 微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微小13 迁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官吏调职迁移14 形无案牍之劳形身体形状15 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卑鄙16 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下品质低下17 牺牲牺牲玉帛,弗敢专也祭祀用的物品为正义事业而奉献18 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父母兄弟等姻缘亲属19 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错相通交通运输20 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男性的配偶21 绝境同上与世隔绝的地方山穷水尽的地步22 无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不必说条件关系连词23 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多少数学学科之一24 开张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开业25 会计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聚集商议财务人员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a 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例: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
“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五、其他,表示强调。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
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3)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一、“中心词+后置定语+者”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二、“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三、数量词做定语后置例: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4)介宾结构后置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
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译为“把骨头扔给它”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胜是阳城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是赵国的良将)2、句末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方柯,天才也。
”(方柯是天才)3、用“者”表判断“方柯者,中国之人。
”(方柯,是中国人)4、用“为”表判断“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不能说是设法生财)5、用“乃”表判断“是乃狼也。
”(这是狼)“电脑乃高科技用具。
”(电脑是高科技用具)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了涉世家》)“......,......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夫战,勇气也。
(《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胄。
(同上)省略现象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
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
(柳宗元《捕蛇者说》)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司马迁《鸿门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问:“( )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左传•曹判论战》)2.省略谓语。
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
例如: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同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3.省略宾语。
有动词宾语的省略。
例如: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
(司马迁《陈涉世家》)每字为一印,火烧( )令( )坚。
(沈括《活板》)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 )斗卮酒。
(司马迁《鸿门宴》)有介词宾语的省略。
例如:竖子不足与( )谋。
(同上)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陶渊明《桃花源记》)4.省略介词。
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
例如:今以钟磬置( )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苏轼《石钟山记》)激昂( )大义,蹈死不顾(张博《五人墓碑记》)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