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四要素与文学本体论

合集下载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术语辞典1 .文学四要素。

这是由美国批评家艾布拉姆斯提出的观点,认为文学活动由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要素组成。

2 .摹仿说。

这是古希腊有关文艺起源的学说,认为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事物的摹仿。

它内部存在两种对立观念,一种是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否定性摹仿说,认为艺术仅仅摹仿世界的“影子的影子”,因而没有真理价值;另一种是以亚里斯多德为代表的肯定性摹仿说,与柏拉图的主张相反,认为艺术摹仿世界同样能达到真理境界,这一主张后来成为现实主义文艺观的圭臬。

3 .观物取象说。

这是中国古代有关文艺起源的学说,认为文艺的起源与人“观”天地鸟兽的运动变化并加以摹仿的行为有关。

4 .表现说。

这是西方18 世纪以来伴随浪漫主义思潮而形成的学说,认为文学是作者心灵或情感的表现。

5 .言志说。

这是中国先秦产生的学说,认为诗歌是作者情感和志向的表现。

6 .文学本体论。

这是美国批评家兰色姆提出的观点,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7 .劳动说。

这是有关文学起源于劳动的学说,认为文学活动得以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劳动。

8 .不平衡说。

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有关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关系的学说,认为艺术活动的发展与人类生产劳动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或快或慢,有时甚至呈反方向发展。

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范性表现:一种是某些文艺类型如神话和史诗只能兴盛于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另一种则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可能在艺术上反而领先。

9 .循环说。

这是加拿大批评家弗莱提出的有关文学发展动因的学说,认为文学的变化与自然节律相似,呈现出有规律的更替与循环过程,黎明和春天与喜剧对应,日午和夏天与传奇对应,日落和秋天与悲剧对应,黑暗和冬天与讽刺文学对应。

10 .文学三义。

这是说文学一词历来有着三种不同含义――广义文学、狭义文学和折中义文学。

广义文学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既包括今天所谓语言的艺术品——文学,也包括今天不称作文学的政治、哲学、历史和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文学四要素

文学四要素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提出作为作品存在的层次论,认为作品的构成是四个层面,即语言层、意义层、图式化外观层、意向性状态中的“世界”层。

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作品如果束之高阁,不跟读者、即“欣赏者”见面,也还不能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

世界——作家——文本——读者这四个要素,其间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这才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文学活动不仅是指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程,更重要的是人与对象所建立的诗意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展开。

【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在西方,有赫拉克利特的“艺术摹仿自然”论点、苏格拉底的“绘画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论点、柏拉图的“理式摹仿”说、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摹仿”说。

与西方再现说相似的是中国古代的“度物象而取真”说,五代大画家荆浩在《笔记法》中说“画者画物,度物象而取真”。

)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表现说的基本倾向是,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的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情感涌动时的创造,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但诗并不存在于对象本身,而存在于审视对象时的作家、诗人的“心境”或“心理状态”;诗人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但要使事物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

表现说产生于19世纪初兴起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柯勒律治认为“写诗是出于内在的本质,不是由任何外界的东西所引起的”,雪莱指出“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之记录”。

文学四要素名词解释

文学四要素名词解释

文学四要素名词解释
文学四要素是指文学作品中的四个基本要素,包括主题、情节、人物和语言。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学作品。

首先,主题是文学作品的核心思想或主旨。

它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生、社会、道德等方面的观点和思考。

主题可以是抽象的概念,也可以是具体的事件或情感,它通过作品中的情节、人物和语言来传达给读者,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其次,情节是文学作品中事件的发展和组织方式。

情节包括起始、发展、高潮和结局等部分,它决定了作品的结构和节奏。

情节通过一系列的冲突、转折和发展,展现了作品的张力和发展趋势,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情感参与。

第三,人物是文学作品中的角色,他们是情节的推动者和承受者。

人物具有独特的性格、行为和心理特征,他们的行为和言语展示了作品中的价值观和思想。

人物的形象可以通过作者的描写和对话来展示,读者通过对人物的理解和共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节。

最后,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和工具。

语言通过词语、句子和修辞手法来构建作品的形象和意境。

作者通过选择和运用恰当的语言,
创造出独特的文学风格和美感。

语言的运用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对声音、节奏和形象的塑造,它直接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和对作品的理解。

综上所述,文学四要素分别是主题、情节、人物和语言,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学作品。

主题传达作者的思想和观点,情节展示了作品的发展和张力,人物是情节的推动者和承受者,语言是作品的表达方式和工具。

这四个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文学世界,引导读者思考和感受。

文学概论课后题答案

文学概论课后题答案

第三章1、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活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成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再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3、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作家、作品、读者、世界。

4、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家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

其中,分别构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越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

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中。

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与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显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5、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揭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

他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读者。

6、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

劳动揭示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7、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

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水平并不是成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领先。

思考题: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答:关系: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位置: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答: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分别以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为依据。

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说

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说

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说-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是指在艾布拉姆斯文学理论中提出的四个重要元素,它们分别是情感、思想、形式和语言。

这四个要素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学作品。

首先,情感是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中的第一个要素。

情感是作品中展现出来的作者对于人类情感和体验的表达。

通过情感的渲染,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作者所要传递的情感,进而与作品产生共鸣。

其次,思想是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中的第二个要素。

思想是作者通过作品所展示出来的对于人类思考、哲学观点和价值观的反思。

艾布拉姆斯文学强调作品的思想性,通过思想的提炼和阐释,可以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

第三,形式是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中的第三个要素。

形式是指作品的结构、叙事方式、语言运用等方面的呈现。

艾布拉姆斯认为,形式是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通过良好的形式塑造,可以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意图,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最后,语言是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中的第四个要素。

语言是作品中最基本的元素,通过语言的运用,作者能够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艾布拉姆斯文学注重语言的韵律、表达力和准确性,通过精炼的语言,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趣。

综上所述,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包括情感、思想、形式和语言。

这四个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学作品。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将会详细探讨每一个要素的特点和作用,进一步揭示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的重要性和意义。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可以根据主题和要点来安排。

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因此文章结构应该能够清晰地呈现这四个要素的内容,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在文章结构部分,可以简要介绍每个要点的内容,并说明它们在整个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

以下是对文章结构部分可能的内容的建议:2. 正文2.1 第一要点: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之一——情感表达- 介绍情感表达的定义和重要性- 解释情感表达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和效果- 举例说明情感表达在著名文学作品中的运用2.2 第二要点: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之二——思想透视- 阐述思想透视的概念和作用- 分析思想透视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和价值- 引用相关文学作品中的例子,展示思想透视的运用技巧2.3 第三要点: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之三——形式结构- 简要介绍形式结构的含义和特点- 分析形式结构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具体案例,探讨形式结构的不同类型和应用2.4 第四要点: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之四——语言表现- 解释语言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 探讨语言表现对读者的影响和情感传达的效果- 引用相关的文学作品,展示语言表现的方式和技巧通过上述文章结构,读者将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的概念和重要性,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分析,对每个要点有更深入的理解。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 1-7 章复习重点一、名词阐释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也叫文学学。

文艺学是文学实践的总结,又受到文学实践的检验和修正,并给文学实践以指导。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它常常从美学、认识论、社会学、心理学等各种角度研究文学的本质、特征、内在构成和外在关系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文学理论的任务在于揭示文学作为审美文化现象的本质:既要对文学在整个文化现象中的位置和地位作出界定;又要对文学不同于其他文化现象的特质作出说明文学理论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文学实践的理论总结,因此,其自身也有一个发展过程。

3、文学活动“四要素这是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一书中提出的著名观点。

文学四要素指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要素组成的。

4、文学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阅读、批评等活动的总称。

按美国当代文艺家艾布拉姆斯的观点认为,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5、文学形式:是作家为表达内容而创造的使文学内容得以存在和表达的、具有感性直观特征文学的外在形态;6、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生活活动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现在客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7、一般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一般意识形态属于一种社会的上层建筑现象,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产生的观念及观念体系;在阶级社会里,它体现着一定阶级和社会集团的思想、要求、利益、愿望,亦即带有一定价值取向,并对人的思想行为起支配和调控的作用。

8、审美意识形态: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是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殊形式,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形式,从目的看,文学既是无功利性的也是功利性;从方式看,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从态度看: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

文学四要素名词解释

文学四要素名词解释

文学四要素名词解释文学四要素是指文学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和语言这四个方面。

这四个要素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部完整的文学作品。

首先是主题,即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主要观点或情感。

主题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是作品的核心所在。

它可以是生活哲理、人生价值观、社会问题等等,通过文学作品的叙述、描写、对话等手法来表达。

主题可以是直接明确的,也可以是间接暗示的,它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其次是情节,指的是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或者说剧情。

情节是文学作品中的骨架,通过一系列事件和行动的连续发展来展示主题。

情节包括起因、发展和结局,在其中融入了冲突、转折和高潮等元素,使作品更具吸引力和张力。

情节的构建要求紧凑合理,展现出人物的内心矛盾和变化,并与主题相一致。

人物是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形象,他们是情节展开的驱动力和主要承担者。

人物是作品的灵魂,是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心理描写等方式来展现主题的具体体现。

人物可以分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通过对人物性格特点、背景、关系等的刻画,使之具备丰满的个性和鲜明的形象。

人物的塑造应该真实可信,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和关注。

最后是语言,指的是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方式和技巧。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通过对词语、句子和修辞等的运用,使作品富有艺术性和感染力。

语言包括形象生动的描写、对话的逼真自然、节奏韵律的把控等等,能够使读者产生直观的感觉和强烈的共鸣。

语言的运用是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它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作品的美感和思想内涵。

综上所述,文学四要素主题、情节、人物和语言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部完整的文学作品。

主题给予作品思想内涵,情节展现了主题的发展过程,人物是主题的具体体现,而语言是主题、情节和人物的表达方式,使作品具备了艺术性和感染力。

只有将这四个要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创作出一部有意义、有思想、有感染力的优秀文学作品。

文艺学基础知识与理论

文艺学基础知识与理论

一、名词解释1、文学本体论:文学本体论是美国新批评派理论家兰塞姆提出的术语。

文学本体论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是仅仅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义”、“含混”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

2、游戏发生说:康德认为艺术活动是人类想象力的游戏,是一种自由的游戏,是合目的性合无目的性、有意图性和无意图性、艺术和自然的统一。

席勒和斯宾塞发展了康德这一思想,提出了过剩精力这一概念,认为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人类除了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外,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人们打发多余时间和精力的方式就是游戏,它是艺术发展的早期形式和艺术的本质。

3、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一般把文艺学分为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4、话语:是与语言、语言系统、言语和文本等存在联系和区别的概念。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话语则是其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人与人通过语言进行沟通的行为与活动,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它包含五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文学作为话语行为,正体现了文学的基本属性:它决不只是个人所有物,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活动;决不是个人言语行为,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话语实践。

5、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作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二、理论分析题(30分)请运用文学话语理论,举例分析语境的重要性答:语言在人类的交际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交际总是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这个语言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语境"。

文学四要素

文学四要素

文学四要素文学四要素是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提出的,他提出文学是一种活动,由四个相关的要素组成,即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者共同构成文学活动。

其中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更是文学作品再现或反映的对象;作者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不仅是写作的主体,而且也是把自己对世界的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

通过阅读作品而与作者达成沟通;作品是作者的创造物和读者阅读的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文学典型:1、定义: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指写实型作品,言语系统中呈现出的具有显出特征的富有审美能力的,含有丰富历史意蕴的性格,又称为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典型人物的审美特征一般具有以下三点:典型人物的审美特征:三方面:具有独特丰满鲜明的个性;具有巨大深刻的社会概括性;典型人物的个性和社会概括性具有统一性。

3、典型论的发展及论争典型的概念基本上由西方文论创立,其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17世纪以前,类型说;18世纪以后,个性典型观;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趋于成熟,“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代表巴尔扎克《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鲁迅《孔乙己》《阿Q正传》马克思主义典型论(高度的个性化背后蕴藏着巨大的社会历史内容和揭示社会发展潮流)(时代背景下共同群体的特征)(历史过程中本质的真实)马克思主义典型论要求:1、充分表现人物的真实个性(细节的真实)2、要求个人的典型与他的生活环境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表现整个社会的现实和精神状态作家不仅要写出主人公“怎么样”,而且要写出“为什么”,不仅要告诉读者主人公的思想和行动,而且也要写出是什么社会环境驱使主人公如此思想和行动。

马克思主义典型论不是永恒人性的代表,而是现实世界的矛盾的突出反映,属于特定的历史状态。

例如:《红与黑》1830年历史纪实,仅仅属于资产阶级。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基本概念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文学活动:文学以活动的方式而存在,是整个人类活动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美]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文学活动作为文学理论的客体是复杂的多层次系统。

从意向上可以理解为两个过程: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

❖ 文学理论的性质【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它与其他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它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其研究范围,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内容.【对象和任务】 任务: 世界 (文学四要素) 1.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发展的根由、规律。

M 。

H 。

艾布拉姆斯 2.文学活动本质论:从总体上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

作品 《镜与灯》 3。

文学创作论: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 4。

作品构成论: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读者 作家5.文学接受论: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应有品格】实践性:文学理论是对古今中外一切文学活动实践的总结,其出发点和基础只能是文学活动的实践。

它来源于文学活动的实践,也须经得起文学活动的实践的检验。

价值取向:民主的:以提倡广大人民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为归依;科学的: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揭示文学活动的规律,总结出文学创作和欣赏的经验,具有深厚的学理性;现代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同时包括文学理论在内的精神文化建设必须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 文学理论的形态【形态多样化依据】文学活动过程分类两种文学哲学:文学创作是对社会生活的反应→反映论视角(马克思主义) / 表现论文学心理学:创作—作品-接受是一个心里转换过程,带有特殊的心理行为.(比兴、虚静、神思、滋味、物感、象外、妙悟、童心、性灵、神韵、意境、出入;移情、心理距离、直觉、审美态度、无意识升华、投射)文学符号学:创作—作品—接受是个符号化的过程。

文学的四要素说名词解释

文学的四要素说名词解释

文学的四要素说名词解释文学的四要素是指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四个基本要素,包括情节、人物、语言和主题。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作品中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了作品的内涵和形式。

情节是文学作品中的故事线索或情节线索,它是作品的骨架,承载着作品的发展和进程。

情节可以是相对简单的线性叙事,也可以是错综复杂的多线叙事。

它通过情节的衔接和推进,引导读者进入作品的世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想象力。

情节的设置需要合理,能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和思考,让读者投入到作品中,与作品的发展产生共鸣。

人物是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塑造的载体,也是情节发展的主体。

人物的定位和塑造需要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活力,使其在读者的心中栩栩如生。

人物可以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也可以是作者根据生活经验或想象创作的虚构人物。

无论真实还是虚构,人物都需要具有一定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作品。

通过人物的冲突、成长和转变,读者能够深入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语言是文学创作中最基本的表达方式,通过语言的运用来传递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语言的选择和运用需要丰富多样,既能够表达作者的深度思考,又能够贴近生活,让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具有足够的语言感染力,能够触动读者的内心,引发读者共鸣。

不同的作品类型和风格,可能会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手法,但无论如何,语言应该是美丽、精确、生动的,使作品更具艺术感和感染力。

主题是文学作品中的核心思想或中心思想,是作品传递给读者的作者意图和情感之所在。

主题可以是社会现象、人性探索、历史背景等,也可以是抒情、思考、哲学等。

主题的选择需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辨和思考,使作品具有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主题的呈现和探索,作品能够在审美层面上得到读者的赏识和思考。

四个要素情节、人物、语言和主题在文学作品中相互交织、相互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它们之间的关系密切而复杂,相互促进和制约。

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

文学四要素:是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他认为文学活动包括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要素。

环节:文学活动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展开的,包括体验、创作、接受三环节构成的完整的文学活动。

命题:文学定义所包含的命题有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是作者与读者沟通情感的一种独特渠道,是作家人体的体验的凝聚,是一种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之间的关系:世界是作品的源泉,是客体;作品是艺术家的创造,是本体;艺术家是创作的主休;欣赏者是文本的接受者,没有接受者,文体也不成为作品,接受又是作品社会价值的体现。

四者是文学活动的过程中的四个要素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

文体与作品区别:文本仅仅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还没有受到接受者的阅读、欣赏,还没有产生审美功效,不具备社会性。

作品是文本爱到接受者的阅读、欣赏后,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才成为作品,具有了社会性,产生了审美功效。

六说:1、再现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或再现。

在西方,最古老的“模仿说”也就是再现说。

2、表现说: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怀古的自然流露。

西方的真正的表现说产生于19世纪初兴起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

3、实用说: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文学的根本目的是外在的功利性。

4、独立说:认为文学是无关现实功利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创造。

5、客观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把文体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文体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

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

6、体验说: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认为文学只存在于读者与文体的交流活动中。

综合性的文学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怀古的语言组织。

文学概论笔记

文学概论笔记

文学概论笔记【童庆炳】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和文学接受论。

文学理论应该具有实践性、阶级性的品格。

概念解释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称为文艺学。

它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五个分支。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指研究文学活动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3、文学批评文艺学的分支之一,指分析和评价具体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学科。

播音主持培训|广播电视编导培训|数字媒体专业|中传考研|广播电视艺术学:4、文学史文艺学的分支之一,指从历时的视角探讨各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发展的具体历史的学科。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称为文艺学。

文学理论属于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如果说文学批评、文学史主要是研究文学中的“特殊”,即具体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话,那么文学理论则是研究文学中的“一般”,即它的任务是探讨文学活动的普遍规律、概念范畴和相关的方法,形成理论系统。

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可分为以下七种: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

文学理论分为这些形态的依据是: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活动。

从文学创作到文学作品产生再到文学接受,这是一个活动过程。

按马克思的理论,文学创作是一种“艺术生产”。

这样,实际上同一个文学活动,在意向上可以理解为两个过程: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的文学理论,它的理论支点是文学活动论、意识形态论、反映论和艺术生产论。

文学四要素

文学四要素

文学四要素文学四要素是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提出的,他提出文学是一种活动,由四个相关的要素组成,即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者共同构成文学活动。

其中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更是文学作品再现或反映的对象;作者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不仅是写作的主体,而且也是把自己对世界的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

通过阅读作品而与作者达成沟通;作品是作者的创造物和读者阅读的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文学典型:1、定义: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指写实型作品,言语系统中呈现出的具有显出特征的富有审美能力的,含有丰富历史意蕴的性格,又称为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典型人物的审美特征一般具有以下三点:典型人物的审美特征:三方面:具有独特饱满鲜明的个性;具有巨大深刻的社会概括性;典型人物的个性和社会概括性具有统一性。

3、典型论的发展及论争典型的概念基本上由西方文论创立,其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17世纪以前,类型说;18世纪以后,个性典型观;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趋于成熟,“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代表巴尔扎克《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鲁迅《孔乙己》《阿Q正传》马克思主义典型论〔高度的个性化背后蕴藏着巨大的社会历史内容和揭示社会发展潮流〕〔时代背景下共同群体的特征〕〔历史过程中本质的真实〕马克思主义典型论要求:1、充分表现人物的真实个性〔细节的真实〕2、要求个人的典型与他的生活环境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表现整个社会的现实和精神状态作家不仅要写出主人公“怎么样”,而且要写出“为什么”,不仅要告诉读者主人公的思想和行动,而且也要写出是什么社会环境驱使主人公如此思想和行动。

马克思主义典型论不是永恒人性的代表,而是现实世界的矛盾的突出反映,属于特定的历史状态。

例如:《红与黑》1830年历史纪实,仅仅属于资产阶级。

文学四要素

文学四要素

文学四要素
文学是人类文明的精神遗产,通过字里行间传递着情感、思想和智慧。

要深入
理解文学作品,了解其中的内涵和价值,我们需要关注其中的四要素:题材、情感、思想和形式。

题材
文学作品的题材即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和主题。

题材反映了作家关注的社会现象、人类生活及情感体验,可以是历史、爱情、人生等多种主题。

通过选择不同的题材来表现作品的独特风格和意义。

文学作品的题材也体现了作家对当前社会现实的认知和态度,是作品深刻内涵的折射。

情感
情感是文学作品中的灵魂。

作家通过对情感的表达,让读者共鸣、感动和思考。

情感在文学作品中贯穿始终,可以是喜怒哀乐,爱恨情仇。

情感的真挚和深刻是文学作品感染读者的关键,也是作品传递思想和价值的桥梁。

思想
文学作品是作家对世界的思考和探索的结果。

作家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价值取向,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人生、社会和宇宙的真理。

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内容是文学作品的灵魂,也是作品超越时空的力量。

形式
文学作品的形式是作品外在的表现方式。

形式多样丰富,可以是小说、诗歌、
散文等。

不同的形式可以展现不同的文学美感和艺术风格,让作品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形式的选择和运用是作家创作的重要手段,也是作品呈现的特色和风格。

综上所述,文学四要素——题材、情感、思想和形式,共同构成了文学作品丰
富多彩的内涵和魅力。

通过深入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四要素,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和体会作品的艺术之美,提升我们的审美境界和人生感悟。

文学四要素与文学本体论

文学四要素与文学本体论
在这些前人所提出的理论观点中尽管所能倾向的对象会有差异,但是我们 在研究这些理论的时候不能只把握这四个元素中的其中一个,而是四个要素构 成的整体活动及其流动过程和反馈过程,文学作为一种话语活动,这四个基本 要素不是彼此孤立或静止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文 学活动系统就是由世界、作品、作者、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并不是人们主观随意划定的,总体而言,我们的一 个理论前提是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即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文学不是以成品这种形式存在的而是以活动的方式存在的。
文学本体论指关于文学存在的本源与本质的学说和理论。
(1)从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出发,认为文学的本体是社会生活,可称之 为反映论本体论;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1/6
我尽一杯,与君发三愿:一愿世清平,二愿身强健,三愿临老头,数与君相见。——《白居易》
而他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人们去关注众多、相对、变动、暂时的事物之外的 那个单一、绝对、不动、永恒的理念,并且从中获得真正的认识,在他看来, 事物的世界可感而不可知,理念的世界可知而不可感。
亚里斯多德的《诗学》首先阐述了文艺和生活的关系,他发扬了古希腊传 统的“模仿说”,认为现实世界是文艺的蓝本,文艺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但他 也认为模仿并不是消极的抄袭,而是通过观察和认识,来反映现实中具有普遍 意义的事物。《诗学》第九章说:
“诗人的职责不在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 律或必然律是可能的事。诗的真实不同于历史的真实,艺术的真实不同于生活 的真实,诗是虚构,在虚构中揭示事物的必然性而抛去偶然性,所以诗或艺术 的真实可以高于生活的真实;由于认识到诗必须符合可然律和必然律,显示事 物的内在联系,亚里斯多德特别强调作品必须是有机整体,都应以动作或情节 为纲,总体构思模仿的方式。他们是不同的,,然而,从三个方面——有一个媒 介,对象、方法或者模仿模式,作为在每种情况下不同。

文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文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名词说明:1.文学四要素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图示,文学事实上由四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完整系统,四要素分别是作品, 世界, 作家和读者,他们之间具有确定的结构关系。

2.意识形态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创建,依据威廉斯归纳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意识形态至少三层意思:第一,意识形态是指特定阶级或集团的信念体系。

第二,意识形态是各种幻觉的信念体系,尤其是说位的虚假观念或意识,及真知或科学形成比照。

第三,意识形态是意义和观念的一般产生过程。

3.艺术构思是指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然激起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

4.文学指责是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以确定的理论, 方法对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探讨和评价的文学活动。

5.生疏化以作者或者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以生疏的眼光描写,以消解“套板反应”,使读者产生某种新颖感的构思方式。

如曹雪芹及刘姥姥6.文学材料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却相对粗糙的刺激和信息。

7.意境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8.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及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9.文学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意自身文化,审美及消遣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用,利用,阅读或观赏的一项活动。

10.隐含的读者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详细化的预想读者。

叙述者讲解并描述故事是一种语言沟通行为,叙述者在叙述时心目中存在者潜在的接受着,这种由叙述者所设定的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隐含的接受者。

简答及论述:一, 文学消费的二重性指什么?①文学消费具有特殊商品消费性质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文学艺术不仅具有商品属性,更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因而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具有二重性质。

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说

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说

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说
艾布拉姆斯(M·H·Abrams),美国著名文论家。

1945年在哈佛大学获英国文学博士学位,翌年,到康奈尔大学英文系任教,主要著述有《镜与灯》(1953)、《欧美文学术语辞典》(1957)、《朴素的超自然主义》(1971)等,另外他主编的《诺顿英国文学选集》成为西方许多大学英文专业的教材。

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说,概括出西方文学批评的四大理论: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客观说,提出了批评对文学加以评说的四大要素,即从作品、宇宙(世界)、作家、读者的四种视角来看待文学的见解。

文学四要素说提出后,在文艺学界被普遍接受。

美籍华人学者刘若愚先生曾以此说来梳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理论框架,体现了艾氏观点的普遍涵盖力。

本教材在对文学活动各阶段的讲授中,对艾氏的观点有所汲取。

文学概论二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二名词解释

1、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

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2、文学四要素:当代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3、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4、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5、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6、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7、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体验和创造。

8、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9、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10、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

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

11、经验和体验:个人和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

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深义、诗意和个性的部分。

经验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真理的世界(当然这还是常识、知识,即前科学的真理);而体验则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并不是人们主观随意划定的,总体而言,我们的一个理论前提是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即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文学不是以成品这种形式存在的而是以活动的方式存在的。

文学本体论指关于文学存在的本源与本质的学说和理论。

(1)从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出发,认为文学的本体是社会生活,可称之为反映论本体论;(2)从文学是作家的思想感情的表现出发,认为文学的本体是作家的心灵世界,可称之为表现论本体论;(3)从文学就是文学本身出发,认为文学的本体就是文学的审美特性及作品自身,可看作是文本学或现象学的本体论。

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在所有意欲包罗万象的理论中,就艺术作品总的情况而言,有四个要素即包括作品、作家、宇宙、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他们的关系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几乎所有的理论都只明显地倾向于一个要素,需要找到一个中介,根据其中一个要素,生发出界定、划分和剖析艺术作品的主要范畴,他认为文学作为一个活动总是由其核心是作品,在这四大要素中,始终占据中心地位的,即这个中介就是作品,他认为艺术的起源和主要作用在于模仿,它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这也反映了作者的批评立场始终就是与阅读文学作品密切相关的,作品与艺术家(也及其作者)的关系也是艾布拉姆斯讨论的重点。

柏拉图从模仿世界的观点出发,在结论上否定了艺术存在的合理性,在《洞穴》中他提出的观点偏向于世界,这个世界既包括现实世界,也包括柏拉图的理论世界,他这种看法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实的摹仿。

他通过一群人犹如囚徒世代居住在洞穴里,由于被锁住而不能走动、回头和环顾左右,在这样的一个洞穴里所发生的一切,通过一系列的论证和比喻,柏拉图终于完成了他关于两个世界的区分,从而建立起他的理念世界。

而他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人们去关注众多、相对、变动、暂时的事物之外的那个单一、绝对、不动、永恒的理念,并且从中获得真正的认识,在他看来,事物的世界可感而不可知,理念的世界可知而不可感。

亚里斯多德的《诗学》首先阐述了文艺和生活的关系,他发扬了古希腊传统的“模仿说”,认为现实世界是文艺的蓝本,文艺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

但他也认为模仿并不是消极的抄袭,而是通过观察和认识,来反映现实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事物。

《诗学》第九章说:“诗人的职责不在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是可能的事。

诗的真实不同于历史的真实,艺术的真实不同于生活的真实,诗是虚构,在虚构中揭示事物的必然性而抛去偶然性,所以诗或艺术的真实可以高于生活的真实;由于认识到诗必须符合可然律和必然律,显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亚里斯多德特别强调作品必须是有机整体,都应以动作或情节为纲,总体构思模仿的方式。

他们是不同的,,然而,从三个方面——有一个媒介,对象、方法或者模仿模式,作为在每种情况下不同。

《作为手法的艺术》诗的(艺术的)作品的生命,随着作品和艺术的消亡,作品逐渐扩大,事物被感受若干次之后开始通过认知来被感受:事物就在我们面前,我们知道这一点,但看不见它。

所以,我们关于它无话可说。

在艺术中,把事物从感受的自动化里引脱出来是通过各种方式实现的。

人们在生活中不是以做的事,而是以说的话为依据的,形象不是可变谓语的不变主语。

形象的目的不是使其意义易于为我们理解,而是制造一种对事物的特殊感受,即产生“视觉”,而非”认知。

”形象性的目的在色情艺术中可以观察得最清楚。

一般语言(散文的)的节奏、劳动歌和劳动号子的节奏,它一方面,能够代替在必要时喊一声“吭唷,加油”的口令,另一方面能够减轻劳动,使之自动化,从而体现了作品的重要性。

在这些前人所提出的理论观点中尽管所能倾向的对象会有差异,但是我们在研究这些理论的时候不能只把握这四个元素中的其中一个,而是四个要素构成的整体活动及其流动过程和反馈过程,文学作为一种话语活动,这四个基本要素不是彼此孤立或静止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文学活动系统就是由世界、作品、作者、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因此,文学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它们是构成文学活动的必备要素。

生发出借以评判作品价值的主要标准,崇作品与作品本身的关系也许正是那些摆脱大的社会文化语境、致力于表现纯粹个人情感和美学理想的抒情诗类作品所侧重的方面,在那些作品的作者那里,文学作品被当成自满自足的封闭的客体,作家的创作几乎是本着“为艺术而艺术”的目的,这些作品常常被那些曾在批评界风行一时的英美新批评派批评家当作反复细读的“文本”。

文本中心主义的批评模式后来被结构主义批评推到了一个不恰当的极致而受到各种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文论的反拨。

而作为主张批评的多元价值取向的艾布拉姆斯则同时兼顾了批评的各种因素,当然这也正是他能和各批评流派进行对话但他本人的批评倾向则不那么鲜明的原因所在。

艾布拉姆斯在其《镜与灯》一书的导言里提出了艺术四要素,并由此构成了一个坐标从而有可能将不同的理论纳入其中进行比较。

艾氏认为,关于艺术的理论不论它们有多大的分歧,但都少不了这四个地素:即,作品──艺术家──世界──读者,这四要素构成了一个坐标:这是古希腊也是欧洲长期占统治地位的一种文艺观,代表人物是德谟克里特、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

xx哲学家xx克里特说:“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

”。

洞喻”即洞穴之喻。

只能直视洞壁的情景。

他们身后有一堆火在燃烧,火与人之间有一堵矮墙,墙后有人举着雕像走过,火光将雕像投影在他们面对的洞壁上,形成了变动的影像。

由于他们长期看着这些影像,便以为是真实的事物。

但是如果有一个囚徒挣脱锁链,回头第一次见到火光,虽然一时会刺眼眩目,但经适应后他就会分清影像与雕像,并明白雕像比影像更真实。

如果他被人拉出洞外,第一次看到太阳下的真实事物,也会再次眼花缭乱,先见到阴影,再看水中映象,进而看事物,最后抬头望天,直接见到太阳,这才知道太阳是万物的主宰。

柏拉图明确指出,这个比喻“可以整个地应用到以前的论证上,将囚徒们居住的洞穴比作可见世界,里面的火光比作太阳。

如果你把上升的途径及对上方万物的静观比作是灵魂上升到可知世界,就没有误解我的意思”。

[9]可见,“洞喻”与“线喻”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论证两个领域及其各自等级层次的区分。

例如,人们要获得美的认识,就不能靠美的人物、美的雕像、美的建筑、美的风景或美的图画等事物,因为它们总是相对的,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永远美丽,只有去把握美自身即美的理念,它才是永恒的、绝对的、无限的。

在某种意义上说,柏拉图提出理念论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知识的问题。

既然如此,我们如何能够认识理念呢?他只能慢慢适应阳光的照耀,先看阴影,再看水中的映像,进而看事物本身,抬头看天上的月亮和星辰,最后直接观察太阳,知道太阳是岁月和季节的原因,主宰着世界万物。

由于文学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文学,故对文学本体的看法,是多种多样的。

譬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派把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归结为无意识,认为审美和艺术不过是无意识欲望的转移、改装和升华。

因此,无意识、即以性欲为中心的本能冲动,是文学创作的本源。

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研究的对象不是作为总体的文学,而是文学性,即那个使某一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因此文学性是文学的本质。

现象学美学代表人物之一英加登认为,文学作品既不是观念的实体,也不是物质的实体,而是一个独特的存在领域,是个纯意向性的客体;它由语言现象层、语义单位层、再现客体层和图式化方面层四个互为条件、层层递进的层次构成。

在我国,对文学本体论,尤其是现象学意义上的文学本体论的研究,还开始不久。

目前文学理论界对文学本体论的看法,大致有三种:另外,尚有一些研究者把反映论本体论与表现论本体论的观点综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介乎于二者之间的看法。

对文学本体论的深入研究,有可能构成我国文学基础理论发展的基本形态。

在艾布拉姆斯《镜与灯》的导论部分他分析了文学四要素即世界、作品、读者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诗学》有一段比较诗和历史的论述相当重要,。

诗学》的立论精辟,内容深刻,形成了西方现存最早的一部高质量的、较为完整的论诗和关于如何写诗及进行诗评的专著,至今对西方文学批评仍然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诗有诗的真实,它是合乎规律的,带有普遍性,所以柏拉图的“诗不显示真理”的论点不能成立;其次,再次,诗可以通过“安上姓名”的个别人物来显示普遍性和必然性,这就形成了“一般与特殊统一”的观点。

,从这个观点出发,他认为无论是史诗还是悲剧,,而不应以人物性格为纲,因为以情节为纲,较易显示事件的必然性。

情节要整一,一部作品只应有一个主要的情节,从开始发展到顶点,然后转崐到必然的结局。

亚里斯多德在《诗学》里着重分析了悲剧,他认为悲剧着意在严肃,不着意在悲,他认为“按照我们的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完整而具有一定长度的行动摹仿。

所谓'完整',指事之有头,有身,有尾。

所谓'头',指事之不必然上承他事,但自然引起他事发生者;所谓'尾',恰与此相反,指事之按照必然律或常规自然的上承某事者,但无他事继其后;所谓'身',指事之承前启后者。

所以结构完美的布局不能随便起讫,而必须遵照此处所说的方式。

”在《诗学》的七到二十二章,亚里斯多德详细分析了一般戏剧作品所必须考虑崐的六个要素:情节(动作),人物性格,思想,语言,表演和歌唱,作为重中之重,他又特别讨论了“情节”和“性格”,指出“如果有人能把一些表现'性格'的话崐以及巧妙的言词和'思想'连串起来,他的作品还不能产生悲剧的效果;一出悲剧,尽管不善于使用这些成分,只要有布局,即情节有安排,一定更能产生悲剧的效果。

……因此,情节乃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

”“悲剧艺术的目的在于组织情节(亦即布局),在一切事物中,目的是最关重要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亚里斯多德还在写作方法上进行了论述,强调“悲剧所以能使人惊心动魄,主要靠'突转'与'发现',此二者是情节的成分。

”与情节的安排相关,亚里斯多德还特别强调动作的整一,并指出悲剧的时间不应无限制地延续。

“一个完整的行动,里面的事件要有紧密的组织,任何部分一经挪动或删削,就与使整体松动脱节。

要是某一部分可有可无,并不引起显著的差异,那就不是整体中的有机部分。

”亚里斯多德的有机整体概念后来被古典主义者引申为悲剧创作著名的“三一律”。

总体考察,亚里斯多德的文艺观点带有唯物主义倾向,基本上符合现实主义的创作观念,他的《诗学》为西方的文艺理论奠定了基础,两千多年来一直有深远的影响。

在美国的影视教育中,《诗学》也是学生的必读书目之一,因为亚里斯多德总结的一些古典文艺创作理论在今天的艺术实践中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