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熊彼特(外国经济思想史,吴宇晖、张嘉昕 编著)

合集下载

经济发展理论熊彼特

经济发展理论熊彼特

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美]约瑟夫·熊彼特著目录第一章由一定环境所制约的经济生活的循环流转 (7)第二章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 (29)第三章信贷与资本信贷的性质及其作用 (44)第四章企业家利润 (57)第五章资本的利息 (70)第六章经济周期——初步评述 (94)附录经济变动的分析 (112)中译本序言——对本书的介绍和评论(一)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1883-1950年),美籍奥地利人,是当代西方著名经济学家。

《经济发展理论》一书是他早期成名之作。

熊彼特在这本著作里首先提出的“创新理论”(Innovation Theory),当时曾轰动西方经济学界,并且一直享有盛名。

此书最先以德文发表于1912年,修订再版于1926年,越数年又重印了德文第三版。

1934年,以德文修订本为依据的英译本,由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被列为(哈佛经济丛书)第46卷。

现在的中译本,据此英译本译出。

1883年,熊彼特出生于奥匈帝国摩拉维亚省(今捷克境内,故有人又把熊彼特看作美籍捷克人)特利希镇的一个织布厂主的家庭。

他幼年就学于维也纳的一个贵族中学;1901-1906年肄业于维也纳大学,攻读法律和经济,乃奥地利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庞巴维克的及门弟子。

当时他的同学好友中有后来成为奥地利社会民主党领导人物的奥托·鲍威尔,以及后来成为德国社会民主党人、第二国际首领之一的希法亭。

迨后他游学伦敦,就教于马歇尔;终生他高度推崇洛桑学派瓦尔拉。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熊彼特曾执教于奥国的几个大学。

1918年,他曾一度出任考茨基、希法亭等人领导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社会化委员会”的顾问;1919年,他又短期出任由奥托·鲍威尔等人为首的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参加组成的奥国混合内阁的财政部长。

1921年,他弃仕从商,任私营比德曼银行行长,1924年银行破产,他的私人积蓄不得不受牵连而用于偿债。

熊彼特创新理论评析

熊彼特创新理论评析

熊彼特创新理论评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的创新理论,并对其进行全面的评析。

熊彼特,作为20世纪最杰出的经济学家之一,其创新理论对现代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首先将对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核心观点进行梳理,包括创新的概念、类型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随后,本文将分析该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性,探讨其在当代经济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本文还将对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发展进行简要回顾,并展望其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评析,读者将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内涵与外延,为经济实践和学术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核心内容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自其提出以来,便对经济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理论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创新的概念、创新的主体、创新的过程以及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熊彼特强调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破坏”的过程。

他认为,创新不仅仅是对现有技术的改进,更是一种全新的、能够打破旧有均衡状态的变革。

这种变革能够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熊彼特将企业家视为创新的主体。

他认为,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他们通过不断创新,实现了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企业家通过引入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开辟新市场等方式,实现了经济的创新和发展。

再次,熊彼特详细阐述了创新的过程。

他认为,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企业家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强大的决策能力以及丰富的资源。

创新的过程包括发现创新机会、进行创新决策、组织实施创新以及获取创新收益等多个阶段。

熊彼特强调了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发展。

创新还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进步等。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强调了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将企业家视为创新的主体。

这一理论为我们深入理解经济发展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思路。

三、熊彼特创新理论的贡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在经济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为后来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

熊彼特创新理论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熊彼特创新理论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创新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可以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学范畴中,创新主要是指通过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来提高生产力、推动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动态过程,西方经济学中第一个系统地、完整地描述创新理论的是熊彼特(J.Shumpeter)。

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熊彼特首次提出“创新理论”。

1、创新概念熊彼特认为“创新(Innovation)”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潜在的利润,熊彼特指出这种“创新”或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具有五种情况:“一是生产新的产品,即产品创新;二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即工艺创新或生产技术创新;三是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即市场创新;四是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供给来源,即材料创新;五是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即组织管理创新。

”熊彼特的创新概念主要属于技术创新范畴,也涉及到了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等,但他强调的是把技术等要素引入经济,使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因此他所说的创新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是指经济上引入某种“新”的东西,不能等同于技术发明,他认为,只有当新的技术发明被应用于经济活动时,才能成为“创新”。

2、创新与企业家的关系熊彼特指出:“我们把新组合的实现称为‘企业’,把职能是实现新组合的人们称为‘企业家’”,企业家活动的动力源于对垄断利润或超额利润的追逐,其目的或结果是实现“新组合”或创新,可以说创新的承担者(主体)只能是企业家,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是经济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发明者不一定是创新者,同样,资本家和股东也不同于企业家,拥有资本的资本家或技术发明者,如果不把他们的资本和技术用于生产方式的新组合,没有创新行为,那他们就不能成为企业家。

3、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熊彼特认为:创新的过程是不断破坏旧结构,创造新结构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破坏过程,在创新的持续过程中,具有创新能力和活力的企业蓬勃发展,一批批老企业被淘汰,一批批新企业在崛起,促使生产要素实现优化组合,推动经济不断发展。

熊彼特经济学

熊彼特经济学

熊彼特经济学本书为创新经济学大师熊彼特著作集,含《经济发展理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从马克思到凯恩斯的十大经济学家》三部经典著作,熊彼特在其作品中指明了立足于长远的创新经济发展模式。

《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破坏式创新”理论,从经济转型到宏观调控、从企业创新到企业家精神——他为世界性经济衰退开出了治标治本的“药方”。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是作者多年来对“社会主义”这个问题进行大量思考、观察和研究后的集大成之作。

书中基于创新理论提出了资本主义不会永远存在下去,社会主义行得通,资本主义可以自动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观点。

《从马克思到凯恩斯的十大经济学家》包括熊彼特在1910-1950年间为各个经济学杂志(除了关于马克思的那一篇外)写的十篇经典的评述性文章,对影响世界经济学的十大经济学派代表人物的经济学说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和评价。

出版说明本书为熊彼特的著作合集,包括《经济发展理论》《从马克思到凯恩斯的十大经济学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三部经典学术名著。

熊彼特被誉为“创新经济学之父”,他的经济思想对于现代创新理论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系统研读熊彼特的重要著作,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其治学思路与理论价值。

也正是基于研究与教学的目的,我们翻译出版了本书,供读者参考之用。

译本基本保留了作品原貌,并附加了大量译注,便于读者阅读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时代所限,作者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读者在阅读时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书中的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

译者序21世纪属于熊彼特——浅谈熊彼特创新经济学熊彼特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还是少数几个名字被后世用以命名一个学派(新熊彼特主义经济学派)的伟大经济学家。

熊彼特出生于1883年,顺便说一下,另一位经济学家凯恩斯也在同年出生,而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则在这一年逝世。

在熊彼特的人生经历中,他一方面继承了近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大师庞巴维克、瓦尔拉、马歇尔等人的理论,其学说在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占有重要席位;另一方面熊彼特又与早期社会党人有过密切的关系,这让他的学说和主张带有较为浓重的社会主义色彩。

经济学大师的顶级智慧:熊彼特,创造性破坏理论对中国制造的启示

经济学大师的顶级智慧:熊彼特,创造性破坏理论对中国制造的启示

经济学大师的顶级智慧:熊彼特,创造性破坏理论对中国制造的启示今天我们来到维也纳,聊聊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2.8-1950.18)。

熊彼特有点贵族身份,一生都带有老派风度。

据说他见到女士,都会先微微鞠躬,然后亲吻手背。

从小,他给自己定了三大目标:成为维也纳最完美的情人,欧洲最出色的骑手,世界最伟大的经济学家。

从结果来看,起码,他实现了最后一个。

28岁,熊彼特成为奥地利最年轻的正教授,36岁成为财政部长。

而他人到中年后,运气好像也用完了。

从政从商失败,妻子母亲陆续去世。

据说他患有抑郁症,好像症状还不轻。

不过,最后还算幸运。

他去了美国哈佛大学,1950年在那去世。

在哈佛,他培养了萨缪尔森这样的学生,也算功德圆满。

约瑟夫·熊彼特1、观念试验场里走出的创新理论熊彼特的贡献,主要是创新理论。

提到创新,你可能觉得比较前卫,怎么能和一百年前维也纳挂上钩?这是因为,当时维也纳,很神奇,本身就是观念的大试验场。

维也纳是奥匈帝国首都,犹太人很活跃。

又受德语区影响,诞生很多大家。

奥地利经济学派就不说了,其他领域伟人也比比皆是。

比如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物理学家薛定谔、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作家卡夫卡。

熊彼特的老师是庞巴维克,他是属于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学者。

但熊彼特学成后自成一派。

他第一次把创新这个概念引入了经济学。

之前的古典经济学,满眼都是什么价值、地租、利润、工资这样的名词。

以往的经济学家,都是想抽象出一些静态的概念,再去描述经济现象。

但是,熊彼特跳出了这个静态的视角。

这一洞察,离不开时代刺激。

当时,国际格局正面临新旧转换。

我们知道,《国富论》出版后,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特征是蒸汽运用。

英国拔得头筹,1851年宣布成为世界工厂。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从十九世纪中后期开始,特征是电气运用。

这让德国迎头赶上,化工和电力领域超越英国。

当时英国化学师,都要去德国培训。

年轻时,熊彼特去过英德游学,目睹大国竞争。

熊彼特理论介绍及相关模型

熊彼特理论介绍及相关模型

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本观点(2)
创新是一种“革命性”变化。熊彼特曾
作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你不管把多 大数量的驿路马车或邮车连续相加,也 决不能得到一条铁路。“而恰恰就是这 种 ‘革命性’变化的发生,才是我们要 涉及的问题,也就是在一种非常狭窄和 正式的意义上的经济发展的问题。”这 就充分强调创新的突发性和间断性的特 点,主张对经济发展进行“动态”性分 析研究。

熊彼特(1942)关于内生新产品、新方法推动经济增长的论述主要 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企业追逐垄断利润的动机促使其 创新,从而生产出新产品或发现新方法; (2)创新的过程也是一 个创造性毁灭(creative destruction) 的过程,企业创新一旦获得 成功,就会将别的企业排挤出市场,从而独自获得垄断利润。当 然,这些创新成功的企业也只有暂时的垄断权力,其又会被将来 创新成功的企业排挤出市场, 以此类推;(3)创造性毁灭是推动 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熊彼特增长理论并不要求创新过程一定是一个创造性毁灭的过程: 在垂直创新(vertical innovation) 的框架下,创新过程是一个创造 性毁灭的过程,新产品会将旧产品排挤出市场; 而在水平创新 (hori—zontal innovation)的框架下,新旧两类物品可以同时存在 于市场上。

创新是一种“革命性”变化,意味着毁灭。熊彼特 曾作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你不管把多大数量的 驿路马车或邮车连续相加,也决不能得到一条铁路。 “而恰恰就是这种 ‘革命性’变化的发生,才是我 们要涉及的问题,也就是在一种非常狭窄和正式的 意义上的经济发展的问题。”这就充分强调创新的 突发性和间断性的特点,主张对经济发展进行“动 态”性分析研究。
(1)采用一种新的产品——也就是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某种产 品的一种新的品质。

2021熊彼特“创新”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运用范文3

2021熊彼特“创新”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运用范文3

2021熊彼特“创新”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运用范文 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Joseph A. Schumpter)(1883- 1950),美籍奥地利人,1883 年生于摩拉维亚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1901- 1906 年肄业于维也纳大学,攻读法律和经济,乃奥地利学派主要代笔人物庞巴维克的及门弟子,曾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美国经济学会会长。

熊彼特在 1912 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创新的基本概念和思想,形成了最初的创新理论。

1939年和 1942 年熊彼特又分别出版了《经济周期》、《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部专着,对创新理论加以补充完善,逐渐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创新思想体系. 一、熊彼特“创新”思想的历史背景 自19 世纪 70、80 年代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日趋尖锐, 阶级对立与冲突更加激化。

特别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和世界大战的爆发给资本主义生存与发展造成很大危机。

许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过程进行认识、思考、批评或批判。

以此为理论背景和目的, 1912 年熊彼特完成了《经济发展理论》一书,1942 年熊彼特写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1942)一书。

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他提出了经济学范畴的“创新理论”,在《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等着作中加以运用和发挥,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并提出了“创造性破坏”理论。

他突破了西方传统经济学仅仅从人口、资本、工资、利润、地租等经济变量在数量上的增长来认知经济发展, 而试图通过分析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在提高生产力过程中的作用, 揭示并强调创新活动所引起的生产力变动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推动作用,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阐释和认知资本主义经济活动及其变化, 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结局。

二、熊彼特“创新”思想的主要内容 熊彼特的“创新”思想可以分为“创新理论”和“创造性破坏”理论,后者是前者的进一步发展。

熊彼特及其创新理论

熊彼特及其创新理论
5
约瑟夫·阿罗伊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 (1883——1950),与凯恩斯同年出生,这一年也是马克 思逝世的那一年。
著名的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代表 人物之一。
一生共发表论文200多篇,著作15部,一生最大的贡献在 于提出创新理论。
熊彼特精通古典文学、历史、艺术史、社会学、数学及经济 学,通晓拉丁语、希腊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和英语。
熊彼特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时,先假定存在着一种没有 变化、没有发展的静态经济,生产过程只是简单地循环 往返,即存在“经济生活的循环流转”。在这种状况下, 不存在企业家,没有创新,企业总收入等于总支出,生 产管理者所得到的只是“管理工资”,因而不产生利润, 也不存在资本和利息;经济中存在两个经济主体、两种 生产要素;产品的价值等于产品的成本,没有增值。生产 过程在这种状态循环往返,周而复始。
18
第二十二章 熊彼特的经济学说
2.创新理论
在解释经济循环流转之后,熊彼特引进自己的“创新理 论”,用于解释资本主义发展过程。
熊彼特认为,引起经济发展的外部因素主要有5种:
(1)战争、革命运动以及天灾人祸; (2)金钱的大量供应源的发现; (3)新地域、新国土的发现; (4)人口数量与年龄分布的变化; (5)同一经济体制下税务制度与关税制度的变化。
他认为影响生产要素的变化有两类:人口的增加和生产者物品 存货的增加,但这两个因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是最重要 的因素。
他认为商品供给方式的改变就是生产手段“执行新的组合”, 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也是发展理论 和周期理论讨论的核心。
21
第二十二章 熊彼特的经济学说
2.创新理论
29

熊彼特的学说及其影响

熊彼特的学说及其影响

熊彼特的学说及其影响熊彼特简介:熊彼特(1883—1950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

他出生于一个纺织厂主之家,幼年丧父。

少年时进入奥地利最著名的贵族学校学习,展现出过人天资。

之后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法律和经济,开始了辉煌的学术征程。

师从于门格尔、庞巴维克、维塞尔等经济学大师,拜访过埃奇沃思、马歇尔。

欧文·费雪、列昂惕夫是他的朋友、同事,萨缪尔森是他的学生。

25岁时熊彼特便出版了自己的著作《经济学原理和方法》,《经济发展理论》,26岁成为德国和奥地利最年轻的经济学教授。

他也曾闯荡过政界(奥地利财长)和银行界(银行行长),但并不顺利。

熊彼特早期的作品虽为他赢得一定声誉,但并未得到广泛推崇。

实际上熊彼特一直活在凯恩斯的阴影下。

他晚期的三大著作《经济周期理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经济分析史》(逝世后由夫人伊丽莎白整理完成)为他赢得极大声誉,但熊彼特的学说真正大放异彩是在他逝世之后。

对熊彼特来说,荣誉来得太迟。

熊彼特的一生堪称传奇,他在学术上涉猎广泛,限于篇幅不可能一一介绍。

本小组将从四个方面——研究经济学的方法论,创新理论与经济周期,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探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来介绍其学说及影响。

一、熊彼特的经济学方法论作为经济分析的“工具箱”,经济理论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经济学方法论研究,这在熊彼特经济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熊彼特的方法论是熊彼特经济思想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熊彼特在学术上受到宠巴维克、门格尔、瓦尔拉和马克思等人的影响,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研究经济问题的方法论。

他在进行经济学方法论研究时,区分了方法和方法论。

方法是由一系列规则、技术程序以及与之相关的概念构成。

方法论则包括探究使用某种方法的原因,以及提供对某种理论进行评价的标准。

熊彼特主张用多种方法来分析经济问题,在他看来,没有一种现存的理论方法可以普遍适用于分析一切问题。

熊彼特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

熊彼特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

熊彼特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熊彼特首先为他准备加以分析的社会主义下了如下定义:“社会主义社会,我们用来专指这样一种制度模式,即对生产手段和生产本身的控制权是授予了一个中央当局的——或者我们也可以说,在这个社会中,经济事务原则上属于公众而不属于私人方面。

”1他把这种社会主义称作中央集权的社会主义,以区别于基尔特社会主义、工团社会主义及其他类型的社会主义。

为了避免误解,他对中央集权的含义作了一点补充说明,即在他的模式中,中央集权既没有排除行业或企业的经理们的某些行动自由(这是保证工作效率所必需的,其范围大小将由经验决定),也没有赋予中央计划部门以绝对的权力,它的计划要提交议会或国会审议,或要接受审计局—类的监察机关的监督、审查以决定取舍。

在上述定义中,熊彼特避免了自然资源、工厂和设备的国家所有权或财产权这类名词,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回避了所有制问题,从他的全部论述来看,他所说的社会主义无疑具有我们所说的公有制的性质。

他之所以回避这类名词,是因为在他看来,社会科学中的某些概念,具有太强的制度气息,不能随便把它们从一种制度移植到另一种制度中而不造成误解。

所有权、财产权这类概念便是一例,它们仅仅是商业社会的名词,正如骑土、采邑是封建社会的名词—样。

熊彼特认为中央集权的社会主义能够很好地作出关于生产什么和怎么生产的决策。

他认为社会主义和以资本主义为典型的商业社会之间的最主要区别是生产和分配在后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而在前者则是在逻辑上分离的过程,分配的原则将取决于人们的偏好。

熊彼特首先假定,在他的社会主义模式中,只有商品生产,没有货币,但允许人们有消费选择自由。

个人消费品分配按照平均分配原则,具体办法是发给每个成人一定数量的过期作废的“分配券”,它代表对一定量消费品的要求权,而各种消费品都有—定的“价格”,这些消费品的“价格”同数量乘积的总和等于所有“分配券”持有者对各种消费品要求权的总和。

这些消费品的价格是按下述方法确定的,首先由“生产部”暂时规定,然后按“分配券”持有者对暂定价格的反应加以调整,以使现存消费品全部出清。

熊彼特创新理论及其发展理论探析-经济思想史论文-经济学论文

熊彼特创新理论及其发展理论探析-经济思想史论文-经济学论文

熊彼特创新理论及其发展理论探析-经济思想史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创新作为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核心概念,几乎在他所有的经济理论中均有所体现。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创新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温一下有关创新的有关理论,而经济学家熊彼特是创新理论研究的鼻祖,对其创新理论的系统梳理就显得尤其重要。

本文主要对熊彼特创新理论及其发展理论进行了详细的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并分析了熊彼特的追随者在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熊彼特主义理论,在此基础上总结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借鉴意义的几点启示。

熊彼特的这些理论观点都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而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创新时代的到来,这就需要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需要技术和体制的相互融合。

根据我国的国情,提出了熊彼特创新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启示,这对助推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全文分为四章来介绍文章内容。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

另外,还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二章主要介绍了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以熊彼特理论为基础的发展理论:基于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技术创新经济学、基于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国家制度创新。

第三章是对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思考,这部分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第一部分介绍了熊彼特创新理论产生的时代意义,第二部分介绍了熊彼特创新理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三部分是对熊彼特创新理论的评价。

第四章主要研究了熊彼特创新理论对中国的现实意义。

主要从四方面进行阐述:(1)发展高素质企业家团队,顺应时代要求;(2)有秩序、稳步的调整经济结构;(3)创新融资渠道,改善融资环境;(4)促进科技创新,需要完善创新生态体系。

关键词:创新理论企业家经济结构科技创新AbstractAs the core concept of Joseph Schumpeter innovation theory, Innovation is embodied inall of his economic theory.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people increasinglyfocus on the meaning of innovation to the economy development, so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review the related theory about innovation.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comb JosephSchumpeters innovation theory because he is theancestor in this field. This article mainlyteases Joseph Schumpeters innovation theory and its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nalyzes thenew Schumpeter theory which is development by his followers. Whats more, this articlesummarize several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Joseph Schumpeters theory have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innovation which is also veryimportant in this ag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motes the adventof the innovation era. And this era requires a high quality team of entrepreneurs, the mutualfusion of technology and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condition,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some important suggestions, which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country.The article content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which mainly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research significance and 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In addition, it also introduces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innovations of this article.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main content of Joseph Schumpeter innovation theoryand the development theory which is based on the Joseph Schumpeters theory. It includes the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conomics and the state system innovation which is based on thetheory of Schumpeter state innovation theory.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thinking of Joseph Schumpeter innovation theory, which is alsothe most important chapter of this article. This chapter includes three parts. The first one is theera significance of Joseph Schumpeter innovation theory. The second one introduces the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Joseph Schumpeter innovation theory.And the last one is the the evaluation of Joseph Schumpeter innovation theory.The fourth chapter introduc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Joseph Schumpeter innovationtheory in China which is expounded from four aspects: (1)Build high-quality entrepreneurialteams, to comply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2)Adjust the economic structureorderly and steady; (3)Innovative financing channels and improve the financing environment;(4)Improve the Innovation system and Promot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Key words: Innovation theory Entrepreneurs The economic structure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目录摘要Abstract1 绪论1.1 研究背景1.2 研究意义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 国外研究现状1.3.2 国内研究现状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1.4.1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1.4.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2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及其延伸和发展2.1 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产生的时代背景2.2 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内容2.2.1 组合和新组合的概念2.2.2 创新的特殊内涵及其原因2.2.3 创新的传导机制2.2.4 创新的主体动力--企业家2.2.5 创新引起经济周期理论2.3 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发展2.3.1 基于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技术创新经济学2.3.2 基于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国家制度创新3 对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思考3.1 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意义3.1.1 理论意义3.1.2 现实意义3.2 对熊彼特创新理论的评价3.2.1 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价值3.2.2 熊彼特创新理论的缺陷与不足4 熊彼特创新理论及其发展对中国的现实意义4.1 发展高素质企业家队伍,顺应时代要求4.1.1 壮大企业家队伍,引领经济发展4.1.2 培养企业家精神,促进自主创新4.2 有秩序、稳步的调整经济结构4.3 创新融资渠道,改善融资环境4.4 促进科技创新,需要完善创新生态体系结论参考文献后记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卓尔不群的创新者--熊彼特

卓尔不群的创新者--熊彼特

卓尔不群的创新者--熊彼特作者:李英爽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6年第4期李英爽(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北京 100000)摘要: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美籍奥地利人,是20世纪上半期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

1883年,熊彼特出生于奥匈帝国摩拉维亚省(今捷克境内)特利希镇的一个织布厂主的家庭。

1901年熊彼特就读于维也纳大学,学习法律,后来兴趣逐渐转向经济学,师从维塞尔和庞巴维克。

1906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熊彼特精通古典文学、历史、艺术史、数学及经济学,通晓拉丁语、希腊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英语。

1909年起执教于切克诺维茨大学和格雷兹大学;1919年任奥地利财政部长;1921年,任私营比德曼银行行长。

1925—1932年,熊彼特从政界、商界回到学术界,任波恩大学经济学教授。

1932年迁居美国,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直到1950年逝世。

1930年他与其他经济学家共同倡议成立了“计量经济学会”,并于1937—1941年担任该会会长。

1948—1949年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他是以非美国人的身份当选该会会长的第一人。

关键词:经济学;理论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6)10-0263-02收稿日期:2016-03-20作者简介:李英爽(1973-),女,河北衡水人,讲师,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硕士。

研究方向:企业成长、管理创新。

一、熊彼特的经济学说(一)经济发展理论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是熊彼特早期的成名之作。

熊彼特在这本著作里首先提出的“创新理论”(Innovation Theory),当时曾轰动西方经济学界,并且一直享有盛名。

他提出的“创新思想”深刻地剖析了现代社会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原因,被西方经济学界公认为博学多闻、兼收并蓄的经济学大师。

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他运用“创新理论”来阐述经济增长、经济发展问题,并且对企业家的特点以及创新的含义和作用都作了开创性的论述。

《经济学经典著作选读》课堂上学习到的熊彼特创新理论

《经济学经典著作选读》课堂上学习到的熊彼特创新理论

专门史杜飞 10011309115《经济学经典著作选读》课堂上学习到的熊彼特创新理论一、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本观点经济学家熊彼特赋予“创新”以丰富的经济内涵并奠定现代创新理论基础,熊彼特于1912 年在他的代表作《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创新概念。

随后,熊彼特又在1939 年出版的《商业周期》和1942 年出版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两部著作中,较系统地总结归纳了他关于创新的理论思想,较全面地提出了创新理论。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主要有以下基本观点。

1 、创新的定义和内容熊彼特认为:创新是把一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并通过市场获取潜在的利润的活动和过程。

熊彼特提出的创新包括五方面的内容:①引入一种新产品;②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③开辟新市场;④获得新的原材料;⑤实现一种新的组织。

2 、创新与企业家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企业家的根本职能。

创新者就是企业家。

企业家是企业的经营者,但企业经营者并不一定能成为真正的企业家,即创新者。

真正的企业家必须具备四个基本的能力条件:①要有眼光,能看到别人不一定看得到的潜在的利润;②具有能抓住机遇的敏锐性;③要有胆量,敢于冒风险;④要有组织能力,不仅能动员和组织企业的内部资源,还能够组织利用外部资源来实现创新。

3 、创新与经济发展经济由于创新而得以发展。

创新的实现使创新者获得高额的利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引起模仿和竞争。

这就导致创新产品或劳务的市场价格下降,于是消费者和整个社会从中获益。

当价格下降至无利可图时,一轮创新即告结束,新的创新又将开始。

这样,创新、模仿和竞争推动着经济浪潮式发展。

这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本质。

4 、创新与毁灭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毁灭。

这里的毁灭是指一批企业在创新浪潮中被淘汰,其生产要素被重新组合。

不断创新,不断毁灭,一些企业在创新中发展了,另一些企业被淘汰了。

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企业兴衰的基本规律。

5 、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的行动,是创新和经济发展这些“重要现象的动力”。

经济发展理论熊彼特读后感

经济发展理论熊彼特读后感

经济发展理论熊彼特读后感依我看来,这是一本每个人都应当读一读的好书,若你对经济学知之甚少,则尤其如此。

我看的这个版本是它的第三版中文版,由梁小民翻译,分上下两册。

现在最新的英文版已经是第五版了。

我现在只读完了它的上册,即前十七章。

我打算先暂停一段时间,看看其他的书,然后再继续学习它的下册。

我这个人是比较缺乏经济头脑的:不会赚钱、不会投资、也不会花钱。

从小,周围就没有真正懂经济学的人,所以没有受到过这方面的熏陶。

因而对我来说,就不是单纯看看投资一类的书就可以学会赚钱的了,需要从头开始,首先培养自己最基础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读这本书,果然斩获非常大。

很多以前不是太明白的一些现象,现在都存有了一些代莱认知:小至国家的经济,比如说,中美之间的贸易对谁不利,对谁存有弊;英国当年为啥必须搞出圈地运动;大至个人经济,比如说我的工资就是如何被制订的等等。

以后我会慢慢把这些见解都整理记录下来。

这本经济学原理的开篇就提出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其后的章节都是围绕着这十大原理对各种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的分析论述。

在这里,我就以重新复习一遍这十个原理的方式来作为自己的读后感吧。

这十大原理中的头两条不单适用于经济学领域,而是对我们所做的任何决定都适用,所以我在这里对这两条做了评论。

其它条目领会得还不够深,要过些时候单独写评论。

1、People face tradeoffs.人们遭遇权衡权衡。

这一条作为十大原理之首,是因为每个人即便从未学过经济也会对它有最深刻的体会。

经济学中所有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这个权衡取舍引出来的;而经济学研究的意义也正是在于帮助人们在权衡取舍中选择最优的方案。

我想要大家必须都存有过和我同样的体会:性欲很多,能够获得满足用户的却很少。

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这是一个最熟为人知的权衡取舍。

而我自己也是每天面对各种权衡取舍:早饭吃包子还是油条;多花点时间工作还是多花点时间锻炼身体;平时多学计算机还多学习经济;是买房还是投资;是愁眉苦脸地计划将来的每一步路,还是干脆啥也不想又傻又开心的过日子。

熊彼特与他的创新理论

熊彼特与他的创新理论

熊彼特与他的创新理论熊彼特与他的创新理论■ 朱志强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1950),是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

1883年,熊彼特出生于奥匈帝国摩拉维亚省特利希镇的一个织布厂主的家庭。

1901~1906年肄业于维也纳大学,攻读法律和经济。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熊彼特曾执教于奥地利的几所大学,又担任过内阁财政部部长、私营银行行长。

1925年,他重返学术界,赴德国任波恩大学教授。

1932年迁居美国,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1948~1949年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直到1950年初逝世,。

他的代表作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首次提出了“创新”(Innovation)的基本概念,形成了最初的创新理论。

之后的1939年和1942年,熊彼特分别出版的《景气循环论》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部专著对他的创新理论加以补充完善,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创新经济学理论体系。

熊彼特认为,创新(Innovation)和发明(Invention)、创造(Creative)是不完全一样的。

一种发明,只有当它被应用于经济活动时,才能称其为创新。

发明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发现,而创新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应用。

“只要发明还没有得到实际的应用,那么在经济上就是不起作用的”,熊彼特认为“创新”不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一个经济概念。

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而这种“新组合”的目的是获得潜在的利润,即最大限度地获取超额利润。

他进一步明确指出了这种“新组合”具体包括五个方面:生产出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新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实现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前两个方面属于技术创新,而后三个方面则属于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的范畴。

熊彼特是不是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没有广泛认同的答案熊彼特是美籍

熊彼特是不是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没有广泛认同的答案熊彼特是美籍

熊彼特是不是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没有广泛认同的答案熊彼特是美籍熊彼特是不是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没有广泛认同的答案。

熊彼特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移民前他凭借一场题为“税收国家的危机”的演讲进一步提高了知名度。

在演讲中,他对税收制度进行了批评,称该制度导致企业家“移民到了税率较低的国家”,从而阻碍了创新。

他还强调、对社会服务的过度需求可能会削弱资本主义制度。

正是在那次润讲之后,熊彼特成为奥地利第一共和国的财政部长。

其后移居美国,曾任在哈佛大学任教,担任过美国经济学会会长。

熊彼特被誉为“创新理论”的鼻祖。

他的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一书,提出了“创新”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即经济发展是创新的结果,轰动一时但后来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

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于1911年出版。

这本书使他声名鹊起,并成为经济学的经典著作之一。

1934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的英文版,其副标题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

他还著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经济分析史》等书籍。

近年来,熊彼特在中国大陆声名日隆,特别是一谈到“创新”,熊彼特的“五种创新”理念时常被人引用和提及,几乎到了“言创新必称熊彼特”的程度。

熊彼不仅是“创新理论”立说者,还是“商业史研究”的奠基人。

评论人士认为熊彼特在西方世界的影响也正在被“重新发现”。

据统计,熊彼特提出的“创造性毁灭”,在西方世界的被引用率仅次于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

熊彼特于1930年与挪威经济学家、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拉格纳·弗里施和耶鲁大学的欧文·费雪共同创立了计量经济学会。

他们希望促进数学和统计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应用,由此弗里施将其命名为“计量经济学”。

他组织了几个讨论小组,比如包括熊彼特的“七智者”小组,组员们都是冉冉升起的新星。

这个小组吸纳了哈佛大学经济系的精英:道格拉斯·布朗、张伯伦、戈特弗里德·哈伯勒、西摩·哈里斯、爱德华·梅森、奥弗顿·泰勒,以及熊彼特最喜欢的同事,也是未来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俄罗斯人华西里·里昂惕夫,他的学生中包括美国首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等明星人物,而萨缪尔森后来纠正了熊彼特的一些数学错误。

熊彼特的政治思想

熊彼特的政治思想

熊彼特的政治思想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1950)美籍奥地利经济学、社会学家和政治思想家。

他关于政治尤其是民主的思想集中在1942年出版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书中。

一、程序民主指出,“18世纪的民主哲学可以用下面的定义来表达:民主方法就是为现实共同福利作出政治决定的制度安排,其方式是使人民通过选举出一些人,让他们集合在一起来执行它的意志,决定重大问题。

”(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72页)他认为,古典民主理论的核心“共同福利”既不存在,也不可能;这“主要不是因为某些人可能需要不同于共同福利的东西,而是由于根本的事实,即对不同的个人和集团而言,共同福利必然意指不同的东西。

”(372页)另外,即使有一种充分明确的共同福利能为所有人所接受,那也不意味着对各个问题都能有同等明确的答案。

这实际上就是说,在利益或价值问题上,人们是难以达成共识的。

既然如此,所谓的“人民意志”这个概念,也就没有意义了。

在批判古典民主理论的基础上,熊彼特提出了一种新的民主理论,他称之为“竞争领导地位的理论”。

这一理论的关键之点,就是将民主的功能由“选民决定政治问题”替换为“选举作出政治决定的人”,也即把人民的任务限定为产生政府,或产生用以建立全国执行委员会或政府的一种中介体。

他说,“民主政治的意思只能是:人民有接受或拒绝将要来统治他们的人机会。

”因此,民主是一种政治方法,是为产生做出政治决定的人而安排的一种制度形式。

这种新的民主理论与古典民主理论不同的地方在于,古典民主理论强调人民意志和公共福利,而新的民主理论则是强调程序方法。

二、精英民主“民主政治并不意味也不能意味人民真正的统治。

民主政治就是政治家的统治。

”民主作为一种制度,只是产生政治家(精英)的一种程序。

他之所以主张精英民主,其重要原因是他对大众的不信任。

在对政治中的人性进行分析时,他非常推崇勒庞对大众心理的研究结论,在他看来,责任心的减弱和有效意志的缺乏,使普通公民对国内、国际政策普遍无知,并缺乏判断力,其行为迟钝,思维缺少理性,以致于在政治领域,普通公民成为政治上的原始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2 “创新”与经济周期理论
• 1.“创新”与周期波动 • 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以“创新”理论为基础。他认为, 经济周期由于“创新”活动引起原有均衡状态的破坏和新 的均衡状态的出现而产生。由于“创新”的引进并非连续 平稳,而是时高时低、时密时稀,这就产生了“商业犯环” 或“商业周期”。同时,在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中,由于 “创新”活动对经济的影响有大有小,时间上有长有短, 因而,形成经济周期也就长短各异。
漫画: 维也纳1919年的一份报纸上嘲笑新 任奥地利共和国财政部长熊彼特的漫画。
• (1)“创新”与经济周期的阶段 • 熊彼特认为,在创新出现之前,经济处于静态均 衡状态。企业家之所以“创新”,是因为看到了 盈利机会。“创新”的结果将引起经济的变化, 使资本主义出现“繁荣”和“衰退”两个阶段。 • (2)“创新”和多种经济周期 • 许多“创新”可能是互相依存的,它们构成一个 较广泛的“创新”过程,最终导致多种经济周期。 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大体上存在着三种长度不等 的周期:长周期(或长波)、中周期(或中波)、 短周期(或短波)。三种周期中的任何一种周期 都与一定的“创新”活动相联系。
17.3 创新与资本主义前景
• 1.熊彼特论证了资本主义将死亡。 • 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只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 方法,亦即采用新消费品、新的生产或运输方法、 新市场,产业组织的新形式的生产技术的变革过程。 “资本主义”和“企业家”是以不断革新生产技术、 不断进行“创造性的毁灭”为其本质特征和推本职 能的。一旦经济进步使一切都“自动化”,无需 “人的作用”,“投资机会”随之消失,“企业家” 已无用处,“资本主义”便无法生存,而将“自动 地”进入“社会主义”。 • 资本主义经济通过不断的“创新”活动,使经济不 断增长,而经济增长使经济生活中出现越来越多的 新问题和新要求,企业家的历史使命将会结束。
第17章 熊彼特
• 17.1 “创新理论”与资本主义特征 • 17.2 “创新”与经济周期理论 • 17.3 “创新”与资本主义前景
1夫· 阿罗斯· 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 1950)是美籍奥地利人,著名经济学家。主要著作有: 《经济发展理论》(1912)、《经济周期》(1939)和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1942)和《经济分 析史》(1954)
• 创新理论的特色 • 所谓“创新”就是把一种从未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 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可见,这里的“创新” 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不是一个技术概念。一种新的发明, 只有当它被应用到经济活动中去时,才成为“创新”。企 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 引进“新组合”。 • 熊彼特从“创新”引出资本主义。他认为,资本主义在本 质上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和方法。由此他论述了资本、 利润和利息的概念。“创新理论”的最大特点是强调生产 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极 端重要作用,并把这种“创新”看成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和 最主要的特征。
• 2.“创新”与经济增长 • 熊彼特以“创新理论”来解释经济增长。他认为, 经济增长通过经济周期的变动来实现。从旧的均 衡到新的均衡,经历高涨和收缩的各个阶段,产 品结构发生变化,总产品也会有所增加,因此, 这一过程就是经济增长的过程。 • 在熊彼特的理论体系中,经济增长的动力是“创 新者”, 即有见识、有组织才能,敢于冒风险的企 业家。但在近代历史上的某些国家中,政府也起 到经济增长的发动者的作用。由“创新”、“模 仿”、“适应”推动着经济增长。 • 获取额外利润是企业家进行“创新”活动的目的, 也是经济增长的动力。熊一种“战斗的冲动”, 一种非物质的精神力量在支持着企业家的活动, 即“企业家精神”。
• 2.熊彼特对社会主义前景的态度 • 熊彼特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指一种制度模式, 在这个社会中,对生产资料和生产本身的控制权 被授予一个中央当局,社会的经济事务原则上属 于公众,而不属于私人。 • 熊彼特谈到社会主义的优点。但他提到,这种优 越性只是指“蓝图的逻辑”,而“实际上也许是 全然不能实现的”。甚至认为这种“可能的优越 性,在实践中可能变成实际的低劣性”。 • 熊彼特提出,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可以分为三种形式:(1)成熟状态下的社会主义 化,(2)不成熟状态下的让会主义化,(3)变 法前的社会主义政策。他最赞成并主张所谓“成 熟状态下”的和平过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