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简介

合集下载

电影长征的简介.doc

电影长征的简介.doc

电影长征的简介电影长征基本简介作为国家重点宣传项目的大型文献纪录片《长征》由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导,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摄制。

据介绍,此次来遵义拍摄的《长征》摄制组,是以总导演、制片人闫东为首的创作班底,多年来一直在纪录片领域辛勤耕耘、卓有建树,《百年小平》《杨尚昆》《1937南京记忆》《东方主战场》等具有相当艺术水准和影响力的作品,都出自这个团队。

秋风瑟瑟,雁阵惊寒。

1934年10月16日,平日里冷冷清清的江西于都河码头,突然繁忙起来。

一队队脚步匆匆的红军集结到这里。

受周恩来委托,病中的毛泽东躺在担架上组织架桥,搭浮桥用的全都是老百姓的门板。

于都全县800多条船也全部集中到河边。

为了避免被敌人发现,红军每天晚上架通浮桥过河,次日凌晨再拆除。

不但战士,连干部都不知道目的地是哪里,更没有考虑哪一天反攻、什么时候会师之类的问题,就是随着部队走。

长征,就这样开始了。

这是8集大型纪录片《长征》中,对这次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远征的起始的描述。

电影长征拍摄花絮闫东介绍,正式开始创作之前,他先组织所有创作人员,花费数天,对几十年来纪念长征的经典作品进行了集中观摩,博采众长,争取在前人基础上再攀高峰。

这个功夫下得很硬。

江英说。

从今年5月23日到7月25日,摄制组兵分5路,分乘30辆越野车,分别去往红军长征的十几个省,最终用两个月多一点的时间,行程5.4万公里,完成了前期拍摄。

不但拍摄了所有长征路上的战役、会议发生地等重要遗址,也爬了雪山,过了草地,山的苍茫、河的湍急、雪野的酷寒、深陷草地的危险境况,都一一记录呈现。

该片最着力拍摄也是最令人瞩目的,是出镜的百位老红军集体完成了最精准的长征历史表达。

他们中约50位采访拍摄于上世纪90年代,来自闫东30年纪录片生涯中的积累,另外49位老红军则是这次集中采访拍摄的。

对老红军的抢救性采访,闫东一开始就高度重视,用足力量,他们坐在那里就是历史,不开口就是历史。

接受采访时,他们最年轻的92岁,最大的106岁,有的如今已经作古。

《长征》简介和概括

《长征》简介和概括

《长征》简介和概括
《长征》这部作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军长征70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的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

在书中,作家弘扬了长征体现出来的国家统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此外,作家还讲述了在这一伟大壮举许多感人小事,让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更加亲近地去接触长征的历史。

扩展资料:
一、长征基本路线:
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

二、长征由来:
1935年2月23日,红军总政治部在《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中,第一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长征”。

5月,朱德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盛赞“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从而第一次提出“万里长征”的概念。

随着中央红军长征里程的不断增加,“长征”的定语由“万里”逐步增大。

三、长征评价: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

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名著《长征》导读与训练

名著《长征》导读与训练

名著《长征》导读与训练
【名著档案】
书名:《长征》体裁:纪实文学作者:王树增
人物:毛泽东、周恩来、刘伯承、彭德怀、贺龙等
成书时间:2006年
地位:第一部荣获国家级三大图书奖项的优质读本
关键词:长征;中国共产党的成熟;苦痛与饥饿;意志与信念;奇迹
【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
王树增,1952年2月生于北京,中共党员,少将军衔,国家一级作家,全军艺术委员会委员获政府特殊津贴。

为了写好《长征》,作者翻阅了数千万字的资料,仅笔记就有两百多万字。

【内容梗概】
1.作品主旨: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不得已进行战略转移。

《长征》详细展现了自1931年11月中共在江西瑞金建立苏维埃政府到1936年11月23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会师,红军长征顺利结束的一段历史。

作者在文中罗列了众多历史材料,记录了很多鲜为人知的事实,深入挖掘了长征历史中的细节,对青少年了解长征、了解中国共产党有重要的作用。

2.内容速览:从红军一支部队的突围和为寻找新的根据地的惨烈战斗开始记叙,讲述了负载着无数辎重的十万大军和无数老幼妇女一路的翻山越岭,一路的战争,一路的迷茫与困惑,一路的矛盾斗争,一路的绝望与期望,一路的疾病与饥饿,一路的生与死,表现了红军大规模军事转移过程中充满的艰辛与艰难。

《长征》以中央红军大规模军事转移为主要线索的同时,也用了很多笔墨全面记叙了红二、六军团,红四方面军以及留在鄂豫皖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的军事转移行动,这些行动构成红军长征的重要部分。

他们的转移与红军主力的转移一样悲壮,面临着艰难险阻,一样前赴后继,他们的信念也一样坚定。

【重要情节】。

长征书籍简介

长征书籍简介

长征书籍简介《长征》是中国作家毛泽东所著的一本重要军事历史著作。

该书于1936年在斯洛伐克被完成,是中国革命历史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以下是关于《长征》的相关参考内容。

首先,《长征》这本书以中国共产党(简称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长征为主线,着重讲述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和决策。

这本书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展示了共产党在困境中如何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以及如何协调领导与群众的关系。

其次,《长征》详细记录了红军战士长征途中所经历的艰苦与危险。

这些战士们面临的极端环境包括荒山、河流、烈日和严寒等,他们不得不与敌人进行多次激烈的战斗。

但是,《长征》也展示了红军战士的英勇和坚忍精神,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决心和牺牲精神。

此外,《长征》还涉及到红军内部的政治和组织问题。

书中揭示了红军领导层的决策过程、内部权力斗争、组织纪律和红军与当地人民的关系等方面。

这些内容展示了共产党如何在困境中维持团结和领导,以及如何与广大农民群众建立起紧密的联系。

此外,《长征》还介绍了当时中国军事战略和战术的一些特点。

毛泽东在书中详细讲述了红军如何在敌军围追堵截下执行战略转移。

他提出了“四渡赤水”的著名军事行动,并解释了这一战术的战略意义。

这一部分内容不仅可以让读者了解长征中的战斗情况,还可以深入了解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和策略。

最后,《长征》还把红军长征放在中国社会历史的背景下进行了分析。

书中提及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冲突,以及共产党的理想和目标。

这些内容使读者在了解红军长征的同时,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整体情况,以及共产党为什么能够获得如此广泛的支持和拥护。

综上所述,《长征》是一本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红军长征的历史著作。

这本书通过详实的描述和分析,展示了红军战士的勇敢与坚忍,共产党的领导能力和组织纪律,以及中国社会在当时的政治和军事背景。

读者可以通过阅读《长征》来加深对中国革命历史的了解,以及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解与认识。

长征简介

长征简介

长征简介长征1934年10月,因为博古、李德等人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红军先后逃离追踪。

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

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

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不过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

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因为连续苦战,红军由8万余人锐减5万余人,剩余3万余人。

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主力军队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

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准确领导,制定了红军之后的战略方针,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3月,组成了实际上以毛泽东为首,周恩来、王稼祥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他们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名义指挥红军的行动。

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

长征简介

长征简介

长征简介(图文版)作者铁岭晓豊长征,简言之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

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统治党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所造成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纠正这次左倾错误,战胜千难万险,足以引为自豪的英雄史诗。

参加长征的部队有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及红25军。

在红一方面军长征之前,寻淮洲、方志敏等曾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途中被敌包围而失败。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从瑞金、于都、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1935年1月红军攻占贵州遵义城,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转折会议,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四渡赤水河,一渡赤水土城渡口二渡赤水太平渡口三渡赤水茅台渡口四渡赤水二郎滩渡口巧渡金沙江,2金沙江。

红军四渡赤水后,南渡乌江,佯攻贵阳,迫使敌滇军仓皇东调,红军乘虚直入云南,巧渡了金沙江,跳出了数十万敌军的包围圈毛泽东同志指挥红军巧渡金沙江时住过的岩洞顺利通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泸定桥。

红军夺桥时,敌人将桥板烧毁。

红军攀着铁索前进,攻占了对岸桥头堡爬雪山过草地攀登六盘山清平乐 . 六盘山毛泽东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大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1935年6月到达四川西部的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红15军团会师,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红2、6军团于1936年7月到达四川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会师。

会师后,以红2、6军团为主组成红二方面军。

两军会合后,对张国焘的反党和分裂红军的错误进行了严肃斗争。

随后,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方,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中央红军胜利会师。

关于《长征》的资料

关于《长征》的资料

关于长征的资料长征的简介长征,指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

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开始长征。

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

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

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长征各阶段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长征失利阶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大会师阶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长征简介和概括

长征简介和概括

长征简介和概括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由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会合后组成)、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为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保存有生力量,实现北上抗日,背负起拯救民族危亡的重任,陆续离开革命根据地,踏上了战略转移的征程。

1934年10月10日,红一方面军从江西瑞金、于都等地出发;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从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3月28日,红四方面军发起了四川嘉陵江战役;1935年11月15日,红二方面军从湖南桑植、刘家坪、瑞塔铺出发,他们共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绵亘不绝的雪山,纵横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湖北、河南、陕西、青海等14个省,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途中共进行了380余次战役,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粉碎了上百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

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成功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具体路线如下:
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9日)→宁夏西吉县将台堡会师。

历史上,把中国工农红军的这一伟大壮举称为——长征。

红军长征的胜利,为开展抗日战争新局面创造了重要条件,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

长征书籍简介

长征书籍简介

长征书籍简介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在1934年至1936年间进行的一次艰苦卓绝的战略行军,被誉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

这次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为了摆脱敌人的围剿和追击,保卫革命根据地,最终到达陕北的一个艰难而艰苦的行军过程。

长征的具体起因是中国红军在苏区遭受敌人的围剿,为了打破围困,中国共产党决定组织红军进行战略转移,寻找新的革命根据地。

这次行军跨越了几千公里的险峻山川,穿越了许多恶劣的地形和气候条件,面对了敌军的围追堵截和艰苦的生活环境,但中国工农红军士兵们坚韧不拔,英勇奋战,最终胜利地完成了长征的任务。

《长征》这本书详细地描述了长征的全过程,包括红军在行军途中所经历的艰辛、困苦和牺牲,以及他们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无私奉献。

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无比坚定的革命决心和英勇的斗志,以及他们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所展现的顽强意志和不屈的革命精神。

长征的胜利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重要历史事件,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

长征书籍的简介中,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的艰辛历程,展现了他们的英勇和牺牲精神,是一部值得一读的革命史书。

长征的内容简介及故事梗概

长征的内容简介及故事梗概

长征的内容简介及故事梗概推荐文章看电视剧《长征》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尽管时代不同了,中国已经不是长征年代的中国,但是中国面临的问题还有许多,各种威胁依然存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产主义理想在全世界的实现,依然任重道远。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提供关于电视剧长征的内容简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目录长征的基本介绍诗人胡丘陵的第三部长诗。

昆仑出版社,2007年出版。

这是一部有独特眼光和意趣,其结构特征和修辞手法在当下同类诗歌中具有某种“补白”意义和价值的好诗。

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壮举,不知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结晶为民族的传统和精神遗产,并成为创作的题材。

但胡丘陵更多选择那些充满吊诡、偶然性和残酷的一面,拆除历史线性链条,戳破历史必然性的假面罩,在无限接近历史真实的企图中丰富对历史的理解。

长征的剧情介绍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它以特有的精神魅力,不仅在中国人民心中产生了无穷尽的力量,而且成为突破时代和国界的神话,在世界上广为传扬。

20世纪30年代,乌云笼罩着中华大地。

骗取孙中山信任的蒋介石,夺取了国民党最高实力派权力。

蒋介石不顾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三省、进犯华北的事实,为彻底消灭中国工农红军,亲自部署、指挥第五次“围剿”,企图把新生的红色政权消灭在摇篮中。

此时中央主要负责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抛弃“诱敌深入、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积极防御战略,与敌人拼消耗,使红军遭受惨重损失。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

长征的故事梗概20世纪30年代,乌云笼罩着中华大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蒋介石在“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下,相继对中央苏区发动了四次军事围剿,均遭到了惨重失败。

蒋介石为彻底消灭中国工农红军,遂又亲自部署了第五次围剿,待到1934年4月,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成了蒋介石的进攻重镇。

时任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的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不顾朱德、毛泽东等同志的反对,调红一、三军团会同原驻守广昌的红九军团共九个师的兵力,在广昌以阵地战与蒋介石的数十万大军拼消耗,致使广昌保卫战死伤红军过万人。

长征简介2

长征简介2

中心思想
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认识长征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举,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毛主席曾经说过:“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告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的原因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路线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抛弃了毛泽东的军事路线,使红军处处挨打。
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歌表现了红军藐视困难,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
字词学习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课文简介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名著《长征》的主要内容

名著《长征》的主要内容

名著《长征》的主要内容《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在1934年至1935年间进行的一次逃亡与斗争的伟大壮举。

这部作品描绘了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共产党人坚强的意志,展现了他们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畏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英勇形象。

《长征》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作品生动地描绘了红军的起义和毛泽东领导下的秋收起义,以及红军在土地革命斗争中崛起的过程。

作者通过翔实的史料和精彩的描写,展示了革命者们面对白色恐怖和反动统治的勇气和决心。

其次,作品详细记录了红军在战争中取得的一系列胜利,如斗争的第一阶段——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以及在土地革命战争中粉碎敌人的进攻。

通过对这些胜利的描写与分析,读者可以深刻理解红军的战略思想与战斗技巧,以及共产党领导人的英明决策和智慧指挥。

再次,作品描述了红军与敌人的激烈战斗与几经反复的游击战争。

红军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围剿,毅然决定展开长征。

他们跋山涉水、跋涉艰苦,与艰苦的自然环境和强大的敌人进行殊死搏斗。

作者以生动而真实的笔触描绘了红军士兵的坚毅意志和舍身忘死的英勇精神。

最后,作品描述了长征的胜利和红军在途中获得的众多成果。

红军在长征中发展和壮大,培养了大批干部和指挥员,最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长征的胜利为红军和中国共产党带来了无尽的信心和力量,使他们能够继续前行、取得最后的胜利。

综上所述,《长征》这部作品完整而系统地呈现了红军的起义、斗争和游击战争的全过程。

通过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和丰富的史实,读者可以深刻了解那个动荡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这部作品不仅是对长征这段历史的再现和记录,更是对中国革命精神的崇高歌颂和真挚赞美。

在今天,它依然是引领人们追求真理和正义、坚定信念和奋斗目标的重要文献之一。

第三单元名著自主阅读推荐《长征》知识点总结+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名著自主阅读推荐《长征》知识点总结+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长征》知识点总结作者简介王树增,中国军旅作家,1952年2月生于北京,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少将军衔,国家一级作家,现供职于武警部队政治部创作室,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全军艺术委员会委员。

1968年,王树增赴山西省临汾市乡村插队务农。

1970年,他应征入伍,历任空降兵某部战士、班长,武汉军区空军政治部创作室专业作家,鲁迅文学院教师,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编剧。

他于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91年,他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作家研究生班。

1992年,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2008年10月1日,他在百家讲坛主讲的《长征》受到广大听众的青睐。

2010至2011年,他先后在百家讲坛主讲《王树增解读淮海战役》《王树增解读平津战役》《王树增解读辽沈战役》,同样引起轰动,在中央电视台特别节目《1911再读辛亥》(六集)《脚踏着祖国的大地》(六集)中任节目总撰稿。

2016 年12月,他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著有长篇纪实文学《远东朝鲜战争》,长篇历史随笔《1901年》等。

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鲁迅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

创作背景1934年,有一群共产党人带领着一支队伍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穿越千难万险用血肉之躯走出了一条光辉之路,这条光辉之路名叫长征。

作者王树增查阅大量史料,实地采访许多老红军战士,历时六年精心打造出文学巨著《长征》。

《长征》是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地反应长征的文学作品,书中的许多重大事件和资料都是首次披露。

为增进广大读者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弘扬长征精神,作者根据全新史料,在原本《长征》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增加和全面修订,添加了大量对战役、人物的细节补充,推出全新的《长征》修订版。

《长征》修订版的推出既是对伟大崇高的长征精神的致敬,也是向广大《长征》读者的隆重献礼。

主题概括在书中,作者弘扬了长征体现出来的国家统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

此外,作者还讲述了这一伟大壮举背后的许多感人的小故事,通过丰富的细节让我们更加深入地去接触长征的历史。

电影长征的主要内容

电影长征的主要内容

电影长征的主要内容电影《长征》是一部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为题材的影片,该片由导演贾樟柯执导,于2021年上映。

影片以红军长征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年轻的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经历的艰难困苦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影片以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真实的人物形象,展现了长征精神的伟大力量。

影片以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为背景,通过红军战士的视角,展现了长征途中的磨难和坚韧。

在长征途中,红军面临着艰难的自然环境和敌人的围追堵截,但他们始终不屈不挠,坚持不懈地前行。

影片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展现了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以及他们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

影片还通过展现红军战士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深刻揭示了长征途中的人性光辉。

影片中的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面临着饥饿、疾病和伤亡,但他们依然相互扶持,坚定不移地为共产主义事业而战。

影片通过真实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情节,展现了红军战士们在长征途中的坚强意志和高尚情感,以及他们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影片以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真实的人物形象,展现了长征精神的伟大力量。

影片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生动地再现了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们的艰辛历程和革命情怀,展现了长征精神的伟大力量。

影片以其深刻的历史底蕴和真实的人物形象,向观众展现了长征精神的伟大力量,激励人们继续传承和发扬这种伟大的精神力量。

总的来说,电影《长征》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生动再现了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和革命情怀,展现了长征精神的伟大力量。

该片以其深刻的历史底蕴和真实的人物形象,向观众展现了长征精神的伟大力量,激励人们继续传承和发扬这种伟大的精神力量。

影片以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真实的人物形象,展现了长征精神的伟大力量,激励人们继续传承和发扬这种伟大的精神力量。

长征影评200字

长征影评200字

长征影评200字摘要:1.长征简介2.影片概述3.影片主题与历史意义4.影片表现手法与视觉效果5.总结评价正文:1.长征简介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为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于1934 年开始的一次战略转移。

这次历时两年多的艰苦行军,总行程约二万五千里,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篇章。

2.影片概述《长征》是一部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为背景的历史题材影片。

影片通过讲述红军长征过程中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展现了革命先烈们坚定的信仰和顽强的意志。

影片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基础,通过艺术的手法,再现了长征这一伟大的历史壮举。

3.影片主题与历史意义《长征》深刻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英勇斗争、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影片主题鲜明,凸显了信仰、信念、团结、奋斗等核心价值。

同时,影片通过展现长征过程中的艰苦卓绝,让观众了解到革命先烈为实现民族复兴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

这对于传承长征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4.影片表现手法与视觉效果《长征》在表现手法上,采用了纪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方式,使影片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影片中的战争场面宏大壮观,真实地再现了长征时期的战争环境和红军英勇作战的场面。

此外,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丰满鲜活,表现了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与智慧。

在视觉效果上,影片通过精美的画面和生动的音效,使观众仿佛置身于长征的历程之中。

5.总结评价总的来说,《长征》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影片。

它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基础,通过艺术的手法,展现了革命先烈们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

电影长征的简介

电影长征的简介

电影长征的简介作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特别制作的一部重要纪录片,《长征》将于10月中、下旬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电影长征的简介,供大家参阅!电影长征基本简介作为国家重点宣传项目的大型文献纪录片《长征》由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导,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摄制。

据介绍,此次来遵义拍摄的《长征》摄制组,是以总导演、制片人闫东为首的创作班底,多年来一直在纪录片领域辛勤耕耘、卓有建树,《百年小平》《杨尚昆》《1937南京记忆》《东方主战场》等具有相当艺术水准和影响力的作品,都出自这个团队。

秋风瑟瑟,雁阵惊寒。

1934年10月16日,平日里冷冷清清的江西于都河码头,突然繁忙起来。

一队队脚步匆匆的红军集结到这里。

受周恩来委托,病中的毛泽东躺在担架上组织架桥,搭浮桥用的全都是老百姓的门板。

于都全县800多条船也全部集中到河边。

为了避免被敌人发现,红军每天晚上架通浮桥过河,次日凌晨再拆除。

不但战士,连干部都不知道目的地是哪里,更没有考虑哪一天反攻、什么时候会师之类的问题,就是随着部队走。

长征,就这样开始了。

这是8集大型纪录片《长征》中,对这次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远征的起始的描述。

电影长征拍摄花絮闫东介绍,正式开始创作之前,他先组织所有创作人员,花费数天,对几十年来纪念长征的经典作品进行了集中观摩,博采众长,争取在前人基础上再攀高峰。

“这个功夫下得很硬。

”江英说。

从今年5月23日到7月25日,摄制组兵分5路,分乘30辆越野车,分别去往红军长征的十几个省,最终用两个月多一点的时间,行程5.4万公里,完成了前期拍摄。

不但拍摄了所有长征路上的战役、会议发生地等重要遗址,也爬了雪山,过了草地,山的苍茫、河的湍急、雪野的酷寒、深陷草地的危险境况,都一一记录呈现。

该片最着力拍摄也是最令人瞩目的,是出镜的百位老红军集体完成了最精准的长征历史表达。

他们中约50位采访拍摄于上世纪90年代,来自闫东30年纪录片生涯中的积累,另外49位老红军则是这次集中采访拍摄的。

名著阅读《长征》详细知识整理及相关练习题和答案

名著阅读《长征》详细知识整理及相关练习题和答案

个崭新的中国,这支队伍名叫
,叫这条光辉之路名叫 ______。 长 征 从
______(地
名)出发,到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结束,总里程约为
2.
著名报告文学作家

时六年、精心打造的巨著《 》,从人类文明发展 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
军长征
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 最全面地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
17.请说出几个中央红军长征中的主要事件。 18 红军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开始长征的?长征胜利有什么伟大的历史意义?
19. 1934 年 11 月中央红军长征途中损失最大的一场血战是哪一次战役?请结合文本具体解 说。
20. 请说一两件红军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
21. “四渡赤水”描绘了长征途中哪几件事?
王树增为写《长征》,差不多翻阅了数千万字的资料,仅笔记 就做了二百多万字, 写作时参阅的长征地图几乎都被“时间”磨破了。 对于一个严肃的写作者来说,这是一次漫长 而艰苦的精神之旅。
王树增创作了两大系列的历史文学作品:一是中国革命史系列,包括《远 东朝鲜战争》《长征》 《解放战争》和《抗日战争》;还有一个是中国 近代史系列,包括《1901》《1911》和(1921》。 这些书都是写给当代 中国青年人看的,他希望年轻人通过自己的作品读懂历史。
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 1934 年 11 月 16 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 年 9 月 15 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 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 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最早到达陕北的一 支红军。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 1935 年 5 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 中坝、青川、平武 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 年 10 月 9 日到达 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 里;

八集纪录片《长征》观后感

八集纪录片《长征》观后感

八集纪录片《长征》观后感(原创实用版3篇)目录(篇1)一、前言二、纪录片《长征》的概述三、纪录片的主题和亮点四、个人观后感及体会五、总结正文(篇1)【前言】纪录片是一种特殊的影视艺术形式,它以真实事件为基础,通过艺术的手法进行再现和诠释。

作为中国现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征一直是影视作品的热门题材。

近期,一部名为《长征》的八集纪录片在各大媒体平台播出,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对该纪录片进行观后感分析。

【纪录片《长征》的概述】纪录片《长征》通过珍贵的历史资料、生动的再现场景和深入的访谈,全面展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伟大历程。

该片共分为八集,每集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分别为:长征的起因、决策、开始、突破、转折、会师、结束和长征的影响。

全片以严谨的历史态度、独特的叙事角度和感人的人物故事,深入挖掘了长征的内涵和价值。

【纪录片的主题和亮点】纪录片《长征》的主题是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展现中国工农红军为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英勇斗争的历史画卷。

该片的亮点在于:一是珍贵的历史资料,如长征途中的遗址、遗物、文献等;二是生动的再现场景,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长征的艰苦和伟大;三是深入的访谈,片中采访了许多长征亲历者和专家学者,让观众更加全面地了解长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个人观后感及体会】作为一名中文知识类写作助理,我在观看《长征》后深受启发和感动。

首先,我为红军将士在艰苦条件下坚定信念、英勇斗争的精神所折服。

长征途中,红军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但他们始终坚定信念,为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战斗。

其次,我为红军将士严密的组织纪律和高度的团结协作所感动。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始终保持严密的组织纪律,严格执行上级的决策和部署,表现出了高度的团结协作精神。

最后,我为长征精神在当今社会的传承和发扬所鼓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总结】总之,纪录片《长征》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内涵和现实意义的作品。

中学语文《长征》解读及例题解析

中学语文《长征》解读及例题解析

选读名著资料八上《长征》目录一、文学常识 (3)1、作品简介 (3)2、作者简介 (3)二、主要内容及体裁特色 (3)三、重点章节概述 (4)1、第九章.夜郎之月 (4)2、第十二章.金沙水畔 (4)3、第十三章.喜极之泪 (4)4、第十八章.江山多娇 (5)四、主旨 (5)五、试题及答案解析 (5)一、文学常识1、作品简介《长征》是王树增所著的长篇纪实文学。

该书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军长征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的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

王树增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实地采访了许多老红军战士,书中的许多重大事件和资料都是首次披露;在书中,作者弘扬了长征体现出来的国家统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此外,作者还讲述了在这一伟大壮举许多感人小事,让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更加亲近地去接触长征的历史。

2、作者简介王树增,男,中国著名的军旅作家。

1952年2月生于北京,1970年入伍。

现供职于武警部队政治部创作室。

全军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大校军衔,国家一级作家,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著有长篇纪实文学《远东朝鲜战争》,长篇历史随笔《1901年》等。

作品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

二、主要内容及体裁特色全书以长征的时间推进和地域转换为基本框架,从1934年10月贵州甘溪突围写到1936年10月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完整地展现了分散在不同地域的红军历尽艰险转战大半个中国的历史。

这种全景式的写法,使得《长征》有着史诗般的宏大与庄严。

作为纪实文学作品,真实是必须坚守的原则。

在遵循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长征》有着浓厚的文学色彩。

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来表现长征中的“人”,既有对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袖浓墨重彩的描绘,也有对很多无名红军战士细致入微的刻画。

作者善于表现历史事件中的精彩细节,使历史人物真正“活”起来,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山,秋 风里个绵绵(介支)个秋风寒,树树里 个梧桐叶落尽,愁绪里个万千压在心间, 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里个人儿(介 支)再回山。”电视剧《长征》看完了。 可这悠扬而又优美的歌声,还萦绕在我 的耳畔。革命苏区的乡亲们情意绵绵, 眼含着热泪送别红军的情景;红军将士 为中国的解放事业所付出的艰辛场面仿 佛依然在我的眼前。......
2014-5-24
• 沧海桑田,时过竟迁,可长征路上的画面依然历 历在目。许多红军将士将永远地长眠在长征路上, 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铸成的伟大的长征,已成为中 华民族宝贵的财富,他是一部理想信念的教科书。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 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 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 颜。”毛主席满怀豪情的诗篇,是对红军指战员 艰苦奋斗,英勇顽强精神的真实写照。长征精神 犹如一座丰碑,光辉的屹立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 大史册中,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奋发 图强,坚忍不拔,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加伟大 富强。
2014-5-24
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2014-5-24
想一想:红军将士们血战湘江、突破乌江、四渡赤 水、强渡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哪一次的胜利不 是用红军将士的鲜血换来得。不管是天上飞机轰 炸,地上重兵围堵,还是人间天险,都未能挡住 红军队伍前进的步伐。多少红军将士流尽了最后 一滴血,耗尽了最后一点力气,把整个生命都献 给了为人民谋解放的斗争中。他们坚信光明就在 前头,正是这种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和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鼓舞着红军将士沿着党 中央指引的方向一路向前。
2014-5-24
谢谢 观 赏
3
70年多前,在中央根据地(江西), 由于王明的路线错误,红军的第五 次反“围剿”失败了。红军做出了 战略大转移的决定,开始了史无前 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的初 期阶段,由于博古和李得的指挥错 误,导致了红军作战连连失利,损 失惨重。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 3万人。
2014-5-24
• 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重新指挥红军作战,局面 才有所好转。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 沙江,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把蒋介石的几 十万军队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夹金山海拔四千多 米,终年积雪,空气稀薄,人烟稀少,且气候变 化无常,显然是一道难关。翻越雪山时,为了躲 避敌人的飞机轰炸,红军常常在半夜就起来爬山。 许多红军战士身上还穿着单衣,天上忽而下着大 雨,忽而又下起了大雪,越是这样越是不敢停下 来,有些红军战士由于饥寒交迫走着走着就倒下 去了。
2014-5-24
• 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力量支撑着红军义无反顾, 勇往直前?看完电视剧《长征》后我找到了答案: “那就是每当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走入困境的时候, 都是毛泽东引领着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走上正确的 道路;还有就是红军将士对共产主义理想坚定不 移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 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为创建新中国取得革命的 胜利,他们抛头颅、撒热血,不顾个人安危,转 战于生死之间,其悲壮的历程谱写了惊天地、泣 鬼神的伟大革命篇章。
• 简介:
长征(金韬、唐国强执导电视剧) • 电视剧《长征》上映于2001年,该剧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 导中国工农红军在逆境中战略转移,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 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生动刻画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 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挽狂澜于既倒的雄才大略,弘扬 了不怕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该 剧由王朝柱编剧,金韬、唐国强共同执导,唐国强、刘劲、 陈道明等联袂主演。是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 获奖作品。 • 红军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以它特有的战争魅力,不 仅在中国人民心中产生无穷尽的精神力量,而且就像是最完 美的神话突破时代的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 剧情梗概: 20 世纪30年代,乌云笼罩着中华大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 时候!蒋介石在"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下,相继对中央苏区 发动了四次军事围剿,均遭到了惨重失败. 蒋介石为彻底消 灭中国工农红军,遂又亲自部署了第五次围剿,待到1934年4 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