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二)

合集下载

04年10月《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1-自学考试.doc

04年10月《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1-自学考试.doc

04年10月《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1-自学考试(△为填空题、□为选择题、◎名词解释、☆为问答题、★重点题)导论(整章△、□、◎)一、神经解剖学知识(重点掌握)△、□、◎神经解剖将神经系统分为两大部分:即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由颅腔里的脑和椎管内的脊髓组成。

颅腔里的脑又可分为大脑、小脑、间脑、中脑、桥脑和延脑六个脑区。

椎管内的脊髓分31节。

外周神经系统是中枢发出的纤维,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它们分别传递躯干、头、面部的感觉与运动信息。

在脑、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运动的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称之为植物神经。

根据植物神经的中枢部位、形态特点,可将其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功能上彼此拮抗,共同调节和支配内脏活动。

神经组织学根据脑与脊髓内的细胞聚集和纤维排列将其分为灰质、白质、神经核和纤维束。

灰质和神经核是由神经细胞体和神经细胞树突组成。

白质和纤维束是由神经细胞的轴突(神经纤维)组成。

在大脑中,灰质分布在表层,称为大脑皮层;白质在深部,称为髓质。

在脊髓中正好相反,灰质在内,白质在外。

根据大脑皮层细胞层次不同,可将皮层分为古皮层、旧皮层和新皮层。

根据解剖部位从前向后,又可将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

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

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

顶叶为躯体感觉的高级中枢。

额叶以躯体的运动功能为主。

边缘叶:包括胼胝体下回、扣带回、海马回及其海马回深部的海马结构。

边缘系统:边缘叶及皮层下一些脑结构,如丘脑、乳头体、中脑被盖等,共同构成边缘系统,具有内脏脑之称,是内脏功能和机体内的高级调节控制中枢,也是情绪、情感的调节中枢。

在大脑髓质(白质)深部有一些神经核团,称基底神经节,包括尾状核、豆状核、杏仁核和屏状核。

尾状核与豆状核组成纹状体,对机体的运动功能具有调节作用。

间脑位于大脑与中脑之间,被大脑两半球所遮盖,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四大部分组成。

丘脑是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整合中枢。

生理心理学教案 - 《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

生理心理学教案 - 《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
4、生物化学分析法
生化物质与心理行为关系
神经系统的活动与其内部的生物化学过程是不可分割的,作为神经系统活动外部表现的心理行为与脑内的生物化学过程也必然存在着联系。因此,通过生物化学分析方法可以探讨脑内生化物质与心理行为的关系。例如,在建立条件反射过程中可以测定脑内某种物质含量的变化,即以行为作为自变量,研究它对脑内物质含量的影响。国外学者海登曾进行了这样的实验:先强迫大白鼠以新的方法取食,等大白鼠学会后立即断头取脑进行化学分析,结果发现,大白鼠的这种学习过程伴随着脑内蛋白质合成的增加。
3.蛛网膜下腔脑和脊髓表面的小血管包含在这一层中。在蛛网膜和软膜之间的空隙叫做蛛网膜下腔.在这个空隙内充满了脑脊液。大的血管也在此空隙间穿行。
(三)脑室系统和脑积液的产生
1.脑脊液的作用
脑悬浮在液体之中,重力就可减到80克,这样加在脑底的压力也大为减小。包围着脑和脊温的脑积液出减轻了脑由于头部的突然运动而受到的震荡。在临床上,如果因特殊需要抽出过多的脑积瓶病人在摇动时常常感到头痛。这表明在正常情况下,丰满的脑积浓有吸收震动的作用。其三,对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营养和代谢上是极为重要的。
教学章节:第一章:生理心理学导论(3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心理学的生理机制,尤其是重点了解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发展前景
教学重点: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生理心理学的发展新趋势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教学
第一章生理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专业的基础课之一
基本命题--心身关系
参考资料
部分相关内容
3.韦利斯氏环在大脑的底部颈动脉和基底动静脉连接成为韦利斯氏环。血管的这种连接使脑的供血有了更好的保障。因为任何一条颈内动脉或椎动脉受伤或被堵塞,由于这个环路的存在,不会严重影响脑的任何部分的供血。

生理心理学教案 - 《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

生理心理学教案 - 《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
无脑儿
空脑人
大脑移植
第一节什么是生理心理学
一、生理心理学研究和任务是什么?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其主要任务是大脑活动的方式
二、生理心理学的科学性质
是介于心理学、神经科学和信息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
三、研究生理心理学的意义
揭开意识之迷,提高心理素质;
有助于心理康复
服务于其他领域
第二节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历史回顾
5.电记录法
把生物细胞பைடு நூலகம்动时伴随的微弱电流放大后输入阴极射线示波器或墨水笔记录器、磁带记录器等,便可把生物电活动记录下来。
最常见的是脑电记录,主要是脑的自发电活动记录和平均诱发电位记录。它可用于研究感觉刺激引起的脑电变化,与行为变化相关的脑电变化,学习、记忆时的脑电变化和神经元的放电模式等。
一脑研究的历史回顾
(一)自然哲学理论
基于对心理活动与生理功能间关系之表面观察
由哲学概念加以概括
当然其理论比较肤浅
是由当时自然科学不发达所决定,但他反映了生理心理学理论的萌芽
(二)脑的机能定位
1.1811年,Gall研究灰质
2.大脑皮层与精神现象有联系颅相学
3.1811年,Bell根据高等动物和人的脑形态与功能不同,将它分为大脑、小脑,又将脊髓分为背根和腹根。这一发现成为脑机能定位理论的发端
(三)经典神经生理学理论
Sherrington、Pavlov用理学实验分析法发现
反射论
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关系
(四)细胞神经生理学
电生理学技术
成果:状结构、射弧侧支、量反应
(五)化学通路学说
生物化学技术:60年代,脑内单胺类;70年代,脑内化学通路
研究到达分子水平

生理心理学笔记1.

生理心理学笔记1.

生理心理学笔记1.第一章导论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与胶质细胞组成。

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与功能单位,所以又将其称为神经元。

神经系统的一切都是通过神经元实现的。

人脑内大约有1011个神经元,结构大致相同,都是由胞体、轴突、和树突组成的。

神经纤维末端有若干分支,叫神经末梢,末梢终端膨大形成扣状,称终扣或突触小体。

多数情况下树突接受其他神经元或感受器传来的信息,并将信息传至细胞体。

细胞体聚合多个树突分支接受来的神经信息,再经过细胞质内的信号转导,通过轴突传出整合后的神经信息至下一个神经元。

从神经元到下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通过一个微细的结构—突触来完成的。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发生联系的微细结构,由突触前膜(轴突末梢)、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和突触间隙(前、后膜之间的缝隙)三个部分组成。

电突触的间隙约10-15纳米、化学突触的间隙较宽,约20-50纳米。

突触前膜上有囊泡,囊泡内有神经递质。

突触后膜上有受体。

突触传递的特点:1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而突触的传递只能从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传递,这种单向传递保证了神经系统有序地进行活动。

2突触延搁。

神经冲动通过突触时,传递的速度较缓慢。

3时间和空间总和效应。

突触后膜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和一定时间内相继出现的突出后电位加以总和,只要达到单位发放的阈值,就会导致这个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

4抑制作用。

兴奋和抑制是神经元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突出活动实现的,是突触很重要的机能。

抑制可发生在突触前膜上,称为突出前抑制;也可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称为突出后抑制5对药物敏感性,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对神经递质有很高的选择性,因此,使用受体拮抗剂或激动剂可能阻止或增强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递,从而改善或提高脑的信息处理能力。

根据神经元的传递方向可将其分为三类:感觉神经元;是将感受器传来的信息,传向中枢神经系统。

中间神经元又叫联络神经元,它们将从感觉神经元中获得的信息,传给其他中间神经元或运动神经元。

沈政、林庶芝《生理心理学》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章导论——第3章神经系统的感觉和运

沈政、林庶芝《生理心理学》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章导论——第3章神经系统的感觉和运

沈政、林庶芝《⽣理⼼理学》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章导论——第3章神经系统的感觉和运第1章导论1.1 复习笔记⼀、⽣理⼼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科学与社会价值⽣理⼼理学是⼼理学学科体系中的必修课程,是⼼理科学、神经科学和信息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脑关系是⽣理⼼理学研究的核⼼命题,该命题的研究进展不仅对⼼理学其他分⽀学科的发展产⽣重⼤影响,对于认识论和哲学的理论发展也具有重⼤意义。

(⼀)⼼-⾝关系⼼⾝关系的科学命题不仅是⼼理⽣理学的基本命题,也是哲学的基本命题。

早期⾃然哲学式的⼼-⾝关系理论研究⽐较肤浅。

随着科学的发展,⼼-⾝关系的探讨逐渐为⼼-脑关系的命题所取代。

(⼆)⼼-物关系⼼⼀物关系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既是⼼理学的命题,也是哲学的第⼀命题。

⼼理学从具体的外界物质刺激与个体意识之间的制约关系中,探讨个体⼼理活动的规律。

随着新⽅法和新理论的产⽣,研究表明⼈类的意识活动是外界物质过程与脑这⼀特殊物质相互作⽤的产物。

(三)⼼-脑关系神经科学是近四⼗多年来形成的⼀门综合科学,它囊括了脑研究的许多理论和技术。

信息科学是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综合科学,它的⼀些理论概念对现代脑研究产⽣了巨⼤启发作⽤。

⽣理⼼理学必须从神经科学和信息科学中吸收新理论与新技术等新成果。

⼆、⽣理⼼理学的基本理论(⼀)脑机能定位论与等位论的统⼀性原理1.脑机能定位理论(1)1811年,贝尔根据脑形态与功能不同,将其分为⼤脑和⼩脑。

这⼀发现成为脑机能定位理论的发端;(2)1861年,布罗卡发现了位于额叶的“⾔语运动中枢”,1874年,维尔尼克发现了语⾔感觉区。

临床观察法、⼿术切除法、电刺激法、解剖学和组织学法,是脑机能定位理论所依靠的主要⽅法;(3)20世纪40~50年代,苏联关于⼤脑⽪层是条件反射暂时联系赖以形成基础的观点、现代神经⽣理学关于脑⼲⽹状结构是睡眠与觉醒中枢的理论以及60年代根据割裂脑研究提出的⼤脑两半球机能不对称性的理论观点,都可以看作是脑机能定位思想的继续和发展。

生理心理学知识总结(二)

生理心理学知识总结(二)

生理心理学知识总结(二)引言概述:生理心理学是研究生物机制和心理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学科领域。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生理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包括情绪的生理基础、记忆与学习的神经机制、性别差异的生理基础、睡眠与梦的生理心理学解释以及应激与健康的关系。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讨,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行为与心理状态,并为心理健康的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一、情绪的生理基础:1.自主神经系统与情绪的关系: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活动对不同情绪状态的调节作用;2.激素与情绪的关系:多巴胺、内啡肽等激素在情绪调节中的作用机制;3.心理反应与情绪的关系:心率、呼吸等生理指标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变化情况;4.身体姿势与情绪的关系:脑内激素分泌与身体姿势的关联性及其对情绪的影响;5.情绪调节策略:身体活动、呼吸技巧等对情绪调节的生理效应。

二、记忆与学习的神经机制:1.神经元活动与记忆的形成:突触可塑性、长时程增强等机制在记忆形成中的作用;2.海马体与记忆的关系:海马体在空间记忆和事实记忆中的重要作用;3.皮质与学习的关系:前额叶皮质在学习和决策中的功能及其神经回路;4.情绪与记忆的关系:情绪对记忆存储和提取的影响;5.学习策略与神经机制:分散练习、深度加工等学习策略的神经机制解释。

三、性别差异的生理基础:1.性别激素与大脑发育:雌激素和雄激素在大脑发育过程中的作用;2.性别差异的神经回路:男性和女性在认知、情绪等方面的神经回路差异;3.神经递质与性别差异:多巴胺、血清素等神经递质在性别差异中的调节作用;4.性别差异的行为表现:男女在认知任务、社交行为等方面的差异;5.性别差异的神经可塑性:环境对性别差异形成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

四、睡眠与梦的生理心理学解释:1.睡眠的生理调节:光照、生物钟等因素对睡眠的调节机制;2.睡眠的阶段:快速眼动期睡眠和非快速眼动期睡眠的特点及其生理意义;3.睡眠与记忆的关系:睡眠对记忆巩固和学习的促进作用;4.梦与创造力:梦对创造力和问题解决的启示作用;5.睡眠障碍与心理健康:失眠、睡眠呼吸暂停等睡眠障碍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2018年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第二章

2018年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第二章

2011年自考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第五章学习及神经生物学基础1.联想式学习及其特点:①联想学习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刺激所引起的脑内两个以上的中枢兴奋之间,形成的联结而实现的学习过程。

分三种类型:尝试与错误学习、经典条件反射、操作式条件反射。

②三者的共同特点是:环境条件中的变化着的动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接近性,造成脑内两个或多个中枢兴奋性的同时变化,从而形成脑内中枢的暂时联系。

因此,这三种学习模式统称为联想式学习,包含着外部动因(CS——US)间的联结、刺激—反应(S——R)间的联结和脑内中枢的联结(暂时联系)。

2.非联想式学习,两种模式及区别:①非联想式学习:行为变化仅由单一模式的刺激重复呈现而引起,与之相应在脑内引起单一感受系统的兴奋变化。

②非联想式学习有两种模式:习惯化、敏感化。

区别:习惯化是由生物学意义不明确的无关刺激重复作用而引起;敏感化是由显著生物学意义的刺激,如痛觉刺激重复作用造成。

3.程序性学习及其脑中枢位、经典实验。

①程序性学习:无论是联想式学习还是非联想式学习,经过多次训练可以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

这时的学习模式出现了新的特点,短潜伏期的快速反应是一种新的学习模式。

②其脑中枢是小脑深部核。

③在生理心理学研究中的经典实验——兔瞬眼条件反射实验。

4.认知学习:高等灵长类和人类的许多学习过程,并不总是建立在重复的个体经验基础之上,往往一次性观察或摹仿就会完成,被称为“顿悟式学习”。

这种学习模式建立在视觉认知过程的基础之上,又称为认知学习。

5.味-厌恶学习行为模式,即具有联想式学习的特点,也具有非联想式学习的特点。

6.论述脑等位论与机能定位论的统一:(1)脑等位论的思想认为暂时联系的形成是神经系统的普遍功能,并不是大脑皮层的特殊功能。

①美国学者拉施里研究结果得出的结论是:大脑的等位性、整体性机能原则。

不论损毁或切除的皮层部位有何不同,只要10%-50%的大脑皮层损坏,动物学习行为就受到影响。

卡尔森《生理心理学》(第6版)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细分析与解答(第2章 神经系统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卡尔森《生理心理学》(第6版)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细分析与解答(第2章 神经系统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第2章神经系统细胞的结构和功能2.1 复习笔记一、神经系统的细胞(一)神经元1.基本结构神经元(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中参与信息处理与信息传递的物质。

大部分神经元都具有以下四个结构或区域:(1)细胞体细胞体中含有细胞核以及其他一些为细胞生命过程提供保障的结构。

(2)树突形状像树一样,由神经元的胞体发出,负责细胞间信息相互沟通。

信息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单向传递(一些特殊的突触能够双向传递信息),从轴突终扣传到另一个细胞的细胞膜。

(3)轴突轴突是一条又长又细的管道,外面常包裹有髓鞘,负责把信息从细胞体传导到终扣。

轴突所传递的最基本信息是动作电位。

对于一个轴突,动作电位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总是一定的。

当动作电位到达轴突分叉时,动作电位会随之分为几支,每一支轴突的动作电位和分叉前的大小与强度一致。

(4)轴突终扣轴突末梢与其他神经元形成突触,并传送信息到其他神经元,就是轴突终扣。

当动作电位传递到轴突终扣时,轴突终扣就分泌一种被称作神经递质的化学物质,激发或者抑制感受器细胞,从而决定其轴突上是否有动作电位的产生。

2.内部结构(1)细胞膜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由两层脂质分子构成,内有许多细胞器。

(2)细胞质细胞质是细胞内可见的半透明物质,含有许多特殊的微小结构。

线粒体是这些结构中的一种,能分解葡萄糖等营养物质,生成的三磷酸腺苷(ATP)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3)细胞核细胞核是细胞中心区域的结构,包含染色体。

染色体由长链的脱氧核糖核酸(DNA)组成,是蛋白质合成的模板。

基因是染色体上的片断,含有单个蛋白质分子的信息。

蛋白质对细胞有至关重要的作用:①支撑作用。

各种不同的蛋白束构成细胞骨架,彼此连接,支撑了神经元的形状。

②发挥酶的作用。

有的酶促进某些分子结合,有的酶却加速分子的离解。

③参与细胞内的物质运输。

长长的蛋白质束组成微管,进行轴浆转运,即负责物质快速而有效地在轴质(轴突中的细胞质)中传递。

从胞体到轴突终扣的传输称作顺行性轴浆转运,从轴突终扣到胞体的运输称作逆行性轴浆转运。

生理心理学笔记总结演示教学

生理心理学笔记总结演示教学

生理心理学笔记总结第一章绪论1.生理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即研究外界事物作用于脑而产生心理现象的物质过程的科学。

生理心理学正是以脑为中心,研究心理的生理机制或行为的生理机制。

2.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因此,研究并揭示心理现象产生过程中有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和它的高级部位——大脑的活动方式,是生理心理学的主要任务。

3.研究生理心理学的意义:第一,生理心理学为科学心理学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它在解释心理的实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新的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这门学科对心理科学的发展必将继续产生重要影响。

第二,人类的科学事业正在面临着物质的本质、宇宙的起源、生命的本质和智力的产生四大问题的挑战。

这四大问题的最后一个,也是最困难的一个:智力是如何由物质产生的,正是心理科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

研究智力的产生,生理心理学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第三,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能够为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好的思路。

第四,研究生理心理学的巨大动力和这门学科的生命力,还在于它是对人类自身的心理活动进行寻根究底的。

第五,生理心理学能够为许多实践领域服务,尤其是为人类的医疗卫生事业服务。

4.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脑立体定位技术●脑损伤法●原理:大脑皮层机能定位说、大脑皮层机能等势说●具体方法:不可逆损伤: 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可逆损伤: 扩布性阻抑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伤●刺激法(电刺激法,化学刺激法)原理:任何心理和生理活动都是由神经系统的兴奋所引起,电刺激和化学刺激可以代替外部刺激。

●电记录法:原理:神经系统的兴奋是以生物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生物化学分析法原理:机体活动受化学物质的影响(递质、受体),并且能改变体内化学物质的含量。

●分子遗传学技术:原理:基因控制化学物质的合成。

●脑成像技术:定义:通过成像技术记录脑活动的部位和功能变化。

分为结构成像和功能成像。

生理心理学笔记总结

生理心理学笔记总结

第一章绪论1.生理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现象得生理机制,即研究外界事物作用于脑而产生心理现象得物质过程得科学。

生理心理学正就是以脑为中心,研究心理得生理机制或行为得生理机制。

2.研究对象与任务:生理心理学得研究对象就是心理活动得生理机制,因此,研究并揭示心理现象产生过程中有机体得生理活动过程、特别就是中枢神经系统与它得高级部位——大脑得活动方式,就是生理心理学得主要任务。

3.研究生理心理学得意义:第一,生理心理学为科学心理学得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它在解释心理得实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得作用。

随着新得研究成果得不断涌现,这门学科对心理科学得发展必将继续产生重要影响。

第二,人类得科学事业正在面临着物质得本质、宇宙得起源、生命得本质与智力得产生四大问题得挑战。

这四大问题得最后一个,也就是最困难得一个:智力就是如何由物质产生得,正就是心理科学研究得主要问题之一。

研究智力得产生,生理心理学就是可以大有作为得。

第三,生理心理学得研究成果能够为高新技术得发展提供好得思路。

第四,研究生理心理学得巨大动力与这门学科得生命力,还在于它就是对人类自身得心理活动进行寻根究底得。

第五,生理心理学能够为许多实践领域服务,尤其就是为人类得医疗卫生事业服务。

4.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与技术:●脑立体定位技术●脑损伤法●原理:大脑皮层机能定位说、大脑皮层机能等势说●具体方法:不可逆损伤: 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可逆损伤: 扩布性阻抑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伤●刺激法(电刺激法,化学刺激法)原理:任何心理与生理活动都就是由神经系统得兴奋所引起,电刺激与化学刺激可以代替外部刺激。

●电记录法:原理:神经系统得兴奋就是以生物电得形式表现出来得。

●生物化学分析法原理:机体活动受化学物质得影响(递质、受体),并且能改变体内化学物质得含量。

●分子遗传学技术:原理:基因控制化学物质得合成。

●脑成像技术:定义:通过成像技术记录脑活动得部位与功能变化。

生理心理学主要知识点

生理心理学主要知识点

生理心理学主要知识点生理心理学(Psychophysiology)是一个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与生理反应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探索了生物机制如何影响认知、情绪和行为,深入了解人类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本文将重点介绍生理心理学的主要知识点,并提供相关实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一、神经传递和神经元活动生理心理学研究神经系统是如何传递信息的,以及神经元如何相互作用以产生复杂的心理过程。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组成。

神经脉冲通过轴突传递,而树突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号。

荷兰神经生理学家Herman von Helmholtz证明了神经脉冲传递速度的重要性,他的实验为神经元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提供了关键证据。

二、感觉和知觉感觉和知觉是生理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感觉是指我们接收外部刺激的过程,而知觉是我们根据这些感觉信息构建的主观体验。

例如,视觉感觉涉及我们的眼睛接收到的光线,并将其转化为我们所看到的物体和色彩。

知觉过程则包括我们对物体形状、大小和运动的认知。

草莓是一个经典的例子,即使在看不见其真实颜色的情况下,我们仍然能够通过形状和其他视觉特征来识别它。

三、注意力和意识注意力是我们集中精力和意识的能力,它是我们处理感觉信息和规划行为的关键。

生理心理学研究注意力是如何在大脑中被调节和分配的。

例如,双任务实验中,研究人员让参与者同时进行两个任务,结果发现任务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会影响注意力的分配。

此外,意识是我们对外部和内部刺激的主观体验。

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意识障碍的病人,如昏迷患者或意识丧失的人,来深入了解意识的生理基础。

四、情绪和情感情绪和情感是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中的重要元素。

生理心理学研究情绪如何与生理过程相互作用,并如何通过生理指标来衡量情感状态。

例如,心率、皮肤电活动和脑电图是常用的生理指标。

当我们经历情绪激动时,这些指标会发生变化。

通过研究这些生理变化,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情绪状态的特征。

什么是生理心理学(二)2024

什么是生理心理学(二)2024

什么是生理心理学(二)引言概述:生理心理学是研究身体生理与心理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本文将延续前一篇文章,继续探讨生理心理学的相关内容。

首先,我们将讨论感觉与知觉在生理心理学中的作用。

其次,我们将探讨学习与记忆和情感与动机在生理心理学中的重要性。

然后,我们将重点讨论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关系。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睡眠与梦境对心理活动的影响。

最后,我们将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

正文:一、感觉与知觉在生理心理学中的作用1. 感官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如眼睛、耳朵和皮肤的作用。

2. 感觉与感知的差异,感觉是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而知觉则是对感觉信息的解释和理解。

3. 感觉与知觉的神经基础,包括感觉神经传递信息的过程和大脑中负责感知的区域。

二、学习与记忆在生理心理学中的重要性1. 学习的基本过程,包括输入信息、编码、存储和检索等步骤。

2. 记忆的类型,包括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并探讨海马和额叶在记忆中的作用。

3. 生理学习理论,如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以及它们对心理活动的影响。

三、情感与动机在生理心理学中的重要性1. 情感的生理基础,包括大脑中负责情绪处理的神经结构,如杏仁核和前额叶皮层。

2. 情感对认知和行为的影响,如情绪的调节作用和情绪对决策的影响。

3. 动机的生理基础,如奖赏系统和多巴胺的角色,以及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四、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关系1. 意识的定义和特征,包括自我意识和注意力。

2. 无意识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如隐喻和失忆症等。

3. 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无意识过程对决策的影响。

五、睡眠与梦境对心理活动的影响1. 睡眠的生理过程和不同睡眠阶段的特征。

2. 睡眠障碍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如失眠和睡眠呼吸暂停症。

3. 梦境的定义和理论,如弗洛伊德的梦解析理论和反映性梦境理论。

总结: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生理心理学是一个多领域的学科,涵盖了感觉、知觉、学习、记忆、情感、动机、意识、无意识、睡眠和梦境等方面。

生理心理学笔记

生理心理学笔记

生理心理学笔记生理心理学绪论一、研究对象与任务·研究对象:以人的心身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目的:为了说明各种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它与其他相关学科联系非常紧密,随着相关学科理论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二、历史回顾1、自然哲学理论·柏拉图:古希腊。

第一个区分“身”“心”学者。

·亚里士多德:继承并发展柏拉图学说,区分出人的不同感觉的学者·笛卡尔:身心交互理论——认为人的机体是受人的灵魂控制的,而且指出灵魂对机体作用点就是人脑中的松果体·莱布尼茨:身心平行论——认为灵魂与机体是由两种不同的微粒组成。

两者各不相同且都不变性,所以身心之间是平行关系,没有交互作用。

推出灵魂特征的先天性2、脑机能定位理论——某个特定的功能对应特定的大脑某个位子·理论的基础:1811年。

Bell区分了大脑、小脑及脊髓的背根、腹根·发展里程碑:Broca——语言运动区;Wernicke——语言感觉区·重要人物:Brodmann——大脑皮质分为52个区域;Penfield——倒立小人·脑机能等位理论:Lashley提出,使脑定位理论被认为存在很大局限性3、经典神经生理学理论把定量分析引入生理学研究,建立经典神经审理学理论·Pavlov:狗唾液分泌标本·Sherrington:猫股四头肌标本4、细胞神经生理学理论·示波器技术发展,对神经细胞电活动记录越来越精确,对神经细胞电发放的时间关系和频率特点展开了研究·通过细胞电活动研究,发现了网状非特异系统的功能,引申出反馈在反射活动中的作用。

反射活动不仅制约于外界刺激,也制约于网状非特异系统兴奋水平所决定的唤醒状态·发现了“全或无”和“级量反射”规律5、化学通路学说通过对神经通路中的化学物质变化的定量研究,发现神经传导过程中的化学传递方式,从而发现心理活动过程中的化学作用机制。

【考试大论坛】-《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

【考试大论坛】-《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

北大《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为填空题、□为选择题、◎名词解释、☆为问答题、★重点题)导论(整章△、□、◎)一、神经解剖学知识(重点掌握)△、□、◎神经解剖将神经系统分为两大部分:即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由颅腔里的脑和椎管内的脊髓组成。

颅腔里的脑又可分为大脑、小脑、间脑、中脑、桥脑和延脑六个脑区。

椎管内的脊髓分31节。

外周神经系统是中枢发出的纤维,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它们分别传递躯干、头、面部的感觉与运动信息。

在脑、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运动的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称之为植物神经。

根据植物神经的中枢部位、形态特点,可将其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功能上彼此拮抗,共同调节和支配内脏活动。

神经组织学根据脑与脊髓内的细胞聚集和纤维排列将其分为灰质、白质、神经核和纤维束。

灰质和神经核是由神经细胞体和神经细胞树突组成。

白质和纤维束是由神经细胞的轴突(神经纤维)组成。

在大脑中,灰质分布在表层,称为大脑皮层;白质在深部,称为髓质。

在脊髓中正好相反,灰质在内,白质在外。

根据大脑皮层细胞层次不同,可将皮层分为古皮层、旧皮层和新皮层。

根据解剖部位从前向后,又可将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

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

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

顶叶为躯体感觉的高级中枢。

额叶以躯体的运动功能为主。

边缘叶:包括胼胝体下回、扣带回、海马回及其海马回深部的海马结构。

边缘系统:边缘叶及皮层下一些脑结构,如丘脑、乳头体、中脑被盖等,共同构成边缘系统,具有内脏脑之称,是内脏功能和机体内的高级调节控制中枢,也是情绪、情感的调节中枢。

在大脑髓质(白质)深部有一些神经核团,称基底神经节,包括尾状核、豆状核、杏仁核和屏状核。

尾状核与豆状核组成纹状体,对机体的运动功能具有调节作用。

间脑位于大脑与中脑之间,被大脑两半球所遮盖,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四大部分组成。

丘脑是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整合中枢。

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第二章

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第二章

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第二章
第二章感觉生理心理学
1.神经生理学将感觉系统分为特异感觉系统和非特异感觉系统。

2.视觉的产生:①清晰地投射到视网膜上;光感受机制是将在激发视网膜上光生物化学和光生物物理学反应,实现能量转换的光感受功能,产生视感觉信息。

3.神经反射:调节反射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反射活动,既包括不随意性自主神经反射,又包括眼外肌肉的随意性运动反应。

意义:视轴、晶体曲率和瞳孔同时变化的反射活动就是调节反射,是保证外界景物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的重要生理机制。

4.眼睛的随意性运动的方式及在视觉中的意义
(1)①眼睛的运动有许多方式,当我们观察位于视野一侧的景物又不允许头动时,两眼共同转向一侧。

两眼视轴发生同方向性运动,称为共轭运动。

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二)超柱:在大脑视觉皮层中,具有相同感受野的多种特征检测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对各种视觉属性综合反应的基本单元。

超柱仅实现同一种感觉模式中,各种属性的综合反应,形成简单的知觉;联络区皮层的多模式感知细胞,则将多种模式的感觉信息综合为复杂的知觉。

精神盲:两半球颞下回的损伤使猴不能识别现实刺激物。

它们看见蛇也视而不见,冷若冰霜,失去了正常猴所具有的那种恐惧反应能力。

因而将颞下回损伤造成的这种认知障碍,称为精神盲。

颞下回的一些神经元,不仅对复杂视觉刺激物单位发放率增加和发生最大的反应,而且对多种其它感觉刺激,如躯体觉、运动觉、食物嗅觉与味觉等刺激均可引起其单位发放率的变化。

因此,将这类神经元称谓多模式感知神经元。

第四章注意注意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只不过是一种心理状态,是某种心理活动的指向性、选择性、集中性。

这种心理活动可能是感知过程,也可思维过程,所以,注意总是和认知活动同时存在。

◎朝向反应就是由这种新异性强刺激引起机体的一种反射活动,表现为机体现行活动的突然中止,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发出的方向。

通过眼、耳的感知过程探究新异刺激的性质及其对机体的意义。

朝向反应是非随意注意的生理基础。

经典神经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狗唾液条件反射实验中发现,对于已经建立起唾液条件反射的狗,给予一个突然意外的新异性声音刺激,则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立即停止,狗将头转向声源方向,两耳竖起,两眼凝视瞳孔散大,四肢肌肉紧张,心率和呼吸变慢,动物作出应付危险的准备。

巴甫洛夫认为这种对新异刺激的朝向反射本质是脑内发展了外抑制过程。

新异刺激在脑内产生的强兴奋灶对其他脑区发生明显的负诱导,因而抑制了已建立的条件反射活动。

随着新异刺激的重复呈现,失去了它的新异性,在脑内逐渐发展了消退抑制过程,抑制了引起朝向反射的兴奋灶,于是朝向反射不复存在。

由此可见,巴甫洛夫关于朝向反射的理论主要是根据动物的行为变化,概括出脑内抑制过程的变化规律,用他的神经过程及其运动规律加以解释。

具体地讲,脑内发展的外抑制是朝向反射形成的机制,而主动性内抑制过程――消退抑制的产生引起朝向反射的消退。

★☆索科洛夫的朝向反应及如何解释(匹配理论)索科洛夫在朝向反应的研究中发现,它是一个包括许多脑结构在内的复杂功能系统。

这一功能系统的最显著特点是它在新刺激作用下形成的新异刺激模式与神经系统的活动模式之间的不匹配,是这种反应的生理基础。

具体地讲,这种机制发生在对刺激信息反应的传出神经元中,在这里将感觉神经元传入的信息模式和中间神经元保存的以前刺激痕迹的模式加以匹配,如果两个模式完全匹配,传出神经元不再发生反应。

两种模式不匹配就会导致传出神经元从不反应状态转变为反应状态。

◎儿童注意缺陷障碍有些儿童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冲动任性、学习困难、暴发性情绪变换,甚至出现一些严重的行为问题,如打架、逃学、说谎、诈骗等。

人类对这类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段历程。

一百多年前就曾经把这类儿童行为问题确定为多动症。

50年代,发现活动过度和冲动行为并不是这类儿童行为问题中的重要共性,有人提出这些行为问题可能是由于儿童早期或产程中,脑受到轻度损伤而造成的,称轻度脑损伤。

美国精神疾病分类和诊断手册1980年将这类儿童行为问题归类为注意缺陷障碍,认为注意缺陷是这类儿童共同的突出问题。

这类儿童的主动性,随意注意能力极弱而被动性不随意过程过度活跃,所以很容易因外界条件变化而分散注意力。

第五章学习及其神经生物学基础★☆一、什么是联想学习、种类、特点联想式学习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刺激所引起的脑内两个以上的中枢兴奋之间,形成的联结而实现的学习过程。

分三种类型:尝试与错误学习、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式条件反射。

是环境条件中哪些变化着的动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接近性,造成脑内两个或多个中枢兴奋性的同时变化,从而形成脑内中枢的暂时联系。

因此3种学习模式统称联想是学习,包含外部动因间的联结、刺激-反应联结和脑内中枢间的联结(暂时联结)△□◎二、非联想学习两种非联想式学习模式:习惯化与敏感化。

非联想式学习是因为行为变化仅由单一模式的刺激重复呈现而引起,与之相应在脑内引起单一感受系统的兴奋变化。

★☆什么是程序性学习?其必要的脑中枢位于哪?其经典代表实验是什么?无论是联想式学习还是非联想式学习,经过多次训练可以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

这时的学习模式出现了新的特点,短潜伏期的快速反应是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其脑机制中最必要的中枢是小脑深部核。

在生理心理学研究中,以兔瞬眼条件反射为其典型代表。

◎认知学习:与经验式学习不同,高等灵长类和人类的许多学习过程,并不总是建立在重复的个体经验基础之上,往往一次性观察或摹仿就会完成。

这种学习模式建立在视觉认知过程的基础之上,又可称认知学习。

★☆简述何为脑的等位论?用什么实验证明?1917年,美国学者拉施里着手研究动物联想式学习的脑定位问题,以寻求一些脑结构在联想学习中的作用,即脑的机能定位关系。

然而,几十年的研究结果使他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即大脑的等位性、整体性机能原则。

不论损毁或切除的皮层部位有何不同,只要10%-50%的大脑皮层损坏,动物学习行为就受到影响。

其动物学习障碍与损毁皮层部位的大小成正比。

损毁50%皮层就使动物完全丧失学习能力。

拉施里的研究方法较为简单,存在许多不足,然而他的脑等位论思想却延续到现在。

联络区皮层□颞下回又可分两部分:远离枕叶的部分与三维物体的认知学习有关,与枕叶距离较近的部分与二维图形鉴别学习有关。

(考过问答)对猴进行了延缓的物体不匹配训练。

首先让猴观察一个圆柱体,当它将圆柱体移开就会发现下面有一小块食物。

间隔10秒钟以后,猴的面前出现两个物体,一种是刚刚见过的圆柱体,另一个是未见过的长方形。

这时猴移动长方体也会得到一小块食物,如果它移动曾见过的圆柱体,则得不到食物。

训练几日,这种行为模式就得到巩固。

对猴手术损毁与枕叶相邻的两半球颞下回,需对之进行73次训练才能重新习得这种行为;而损毁与枕叶远隔部位的颞下回,则训练1500次仍不能重新学会这种行为模式。

将行为训练中匹配时间间隔从10秒逐渐延长可达120秒,损毁与枕叶相邻的颞下回,不影响这种逐渐延长的延缓反应;损毁远隔枕叶的颞下回,则猴不能学习这种延缓的不匹配行为。

根据这一实验结果,他们认为在认知学习行为和物体记忆中,远隔枕叶的颞下回具有重要作用。

电刺激颞中回和记录颞下回神经元单位发放的实验研究,也证明了颞下回在不同颜色物体匹配学习和延缓记忆中具有重要作用。

(考过论述)什么是延缓反应和交替延缓反应,它证明了什么问题?△□关于前额叶皮层与学习记忆的关系问题,1935年杰克逊的延缓反应实验,一直被誉为经典研究的范例。

让猴观察眼前的两个食盘,其中一盘内有食物,然后将两食盘盖起来再用幕布将它们遮起以避免猴盯食盘。

几秒或几分钟后将幕布拿开,观察猴子首先打开哪个食盘盖。

如果猴打开原先放好食物的食盘盖,它就会得到食物奖励。

对实验程序稍加修改,只有当猴记住前一次获得奖励食盘的位置,下一次打开另一位置食盘的盖,才能再次得到奖励。

这种行为模式称为交替延缓反应。

延缓反应和交替延缓反应既是空间辨别学习模式,又是短时记忆的行为模式,即是时间、空间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正常猴对于不同延缓时间的延缓反应,甚至是几分钟的延缓反应,也很容易建立起来。

但是,对双侧前额叶损伤的猴即使是建立1-2秒钟的延缓反应,也十分困难。

前额叶皮层损伤引起短时记忆障碍,是导致延缓反应或交替延缓反应困难的主要原因。

仔细分析延缓反应的行为模式,我们可以将之归纳为两个不同的因素:空间辨别反应和时间延迟反应。

只有两个因素同时存在,前额叶损伤行为障碍才能表现出来。

如果仅仅要求动物进行空间辨别,则前额叶损伤并不影响这种行为模式的训练;对动物仅进行延缓条件反应不伴有空间辨别,这种行为模式也不受前额叶损伤的影响。

由此可以认为,□△前额叶联络区皮层与时间和空间关系的复杂综合功能有关。

海马在学习中的作用辐射形8臂迷津证明空间辨别学习;海马损毁的动物,多次重复某一新异刺激,朝向反射也不消退;在食物强化的延缓条件反射中,动物在延缓期内就出现过多的过早食物运动反应,这些事实说明海马具有抑制性调节作用;海马对学习的调节作用更可能是由于它属于边缘系统的结构,参与情绪反应的调节机制,对学习行为发生的间接效果。

第六章记忆的生理心理学基础△◎□记忆痕迹理论的主要观点,用什么实验证明。

60-70年代间形成的记忆理论,将人脑内的记忆过程大体分为两类,即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前者的脑机制为神经回路中生物电反响振荡;后者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是生物化学与突触结构形态的变化。

这就是盛行20多年的记忆痕迹理论。

◎逆行性遗忘症:病人对早年发生过的事情仍保持良好的记忆,而对电休克治疗之前发生的事情却完全遗忘,这种仅对最近事情的选择性遗忘叫……□△实验:首先训练动物完成主动躲避条件反应或被动躲避条件反应,然后对动物进行电抽搐处理,再检查电抽搐之前,习得行为保持的程度。

改变习得行为训练和电抽搐处理之间的间隔,从数秒钟至数十秒乃至几小时,考察间隔时间不同与短时记忆丧失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随着两者间隔时间的延长,电抽搐对短时记忆的干扰作用明显变弱,间隔1小时以上则电抽搐已不影响记忆。

这种结果成为记忆痕迹理论最初的有力证据。

它说明短时记忆很不稳定,易受电抽搐的干扰,经过1小时以后,记忆已经巩固,不再受电抽搐的影响,此时发生了质的变化,从短时记忆变な奔且洹¡小时的时间是短时记忆痕迹转变为长时记忆痕迹的必需时间。

△反响回路1小时以上的连续振荡一起回路的化学变化,形成稳定的长时记忆痕迹,就不再受电休克的影响。

长时记忆的脑形态学基础△☆传统记忆痕迹的最后一个观点,即长时记忆痕迹是突触或细胞的变化。

虽然记忆痕迹理论形成时,人们对突触化学传递的知识还很少,但根据当代积累的科学知识,我们可以把这一论断归结为3方面含义:突触前的变化包括神经递质的合成、储存、释放等环节;突触后变化包括受体密度、受体活性、离子通道蛋白和细胞内信使的变化;形态结构变化包括突触的增多或增大。

他们对比了生活环境、学习能力和脑结构变化的关系。

这一研究足以说明脑形态结构与功能均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学习记忆能力与脑结构变化有一定关系,但并不能精确说明长时记忆痕迹究竟与哪几项脑结构或突触变化有关。

海马的记忆功能海马→穹窿→乳头体→乳头丘脑束→丘脑前核→扣带回→海马,这条环路是30年代就认识到的边缘系统的主要回路,称为帕帕兹环。

海马结构与情绪体验有关,近些年发现,内侧嗅回与海马结构之间存在着三突触回路,它与记忆功能有关。

☆三突触回路具有什么特性,证据及通过什么实验证明?3突触回路是海马齿状回内嗅区与海马之间的联系,具有特殊的机能特性,成为支持长时记忆机制的证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