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的音乐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论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论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作者:任晓梅。(作者单位:洛阳大学师范学院音乐系)
我国的音乐美学思想可追溯到二千八百年前的西周。在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人们对“美”的认识和审美意识也在逐渐深化,形成的以孔子为代表的独特的儒家学派的音乐美学思想体系,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研究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对于领悟现代音乐美学思想以及利用音乐的教育作用来提高当代青年人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春秋战国时期,在音乐方面,儒家学派与墨家、道家所持的观点不同,但儒家观点占主流。孔子(公元前511年—公元前479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时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中国音乐、文化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孔子一生极其重视礼乐教化并一生积极躬行,其谈仁、谈礼、谈信等都影响了二千多年来的中国人的心灵。而其谈音乐则较少为人所注意。其实,孔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音乐家,他不仅懂得声乐韵律,而且会弹古琴,吹笛吹箫。他经常唱歌弹琴,以音乐表达情意和感受。孔子虽然没有建立非常系统的音乐理论,但他对音乐理论极其有研究,所形成的音乐思想已成为后人的宝贵财富,并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在理论上他强调音乐的政治作用,要求“乐”与“礼”相配合,以巩固国家统治。
孔子的音乐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在政治上崇尚“以政以德”,提倡“礼治”,重礼、乐的政治作用,强调音乐从道德上能感化人。他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关于礼。”孔子承认音乐有思想性和艺术性。以“善”和“美”来评价音乐,凡合乎所谓仁德者为善,表现平和中庸者为美。推崇以歌颂舜的文德为内容的《韶》乐为尽善尽美的艺术,把表现武王伐纣的《大武》评为尽善未尽美的艺术,“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是著名的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孔子认为音乐家可以反映人们的痛苦和欢乐,但在感情上必须受到节制,不应该超越中庸之道的伦理准则。强调形式与内容要统一,“推崇”了“乐而不淫,衰而不伤”的雅乐,不喜热情奔放或具有反抗精神的民间俗乐“郑卫之声”,“恶郑声之乱雅也”,不免带有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偏见。孔子认为,音乐美是作为一种艺术的范畴来与“善”(道德范畴)相对应的,而道德范畴所包括的,是大家所熟悉的“仁义礼智信”等儒家伦理学说,音乐以艺术的形式帮助道德实施其教化作用,道德同时也渗透进音乐,使音乐在“美”的基础上,融合“善”,达到“美善合一”,于是便形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音乐审美标准之一。孔子在美学方面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他以“美善合一”的主张奠定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其“美善合一”的观点,是深刻而成熟的音乐美学观点。
论孔子的美育思想及对当代大学教育启示
孔子 ( 公元前 5 5 1 一公元前 4 7 9年 ) , 是 中 国古
过 程 中得 以完 善 , 并在 “ 仁” 的思想 之 上 构建 其 它 思
代 伟 大 的思 想 家 、 教 育家 , 也是 中国古代 美 学 的奠基 人 。孔 子所 生 活 的时代正 值 中 国古 代历 史 大变 革 时
第 2 6卷
成 为人们 的行 为规 范 , 是 安身立命 的根本 , 在《 论语》 中“ 礼” 出现 了 7 5次 。如 “ 博 学 以文 , 约 之 以礼 。”
定 程度 的宗 教 色彩 。虽然孔 子认 为 “ 周监 于二 代 .
郁 郁乎 文哉 , 吾从 周 。 ” ( 《 论语 ・ 八佾 》 ) 极 力主 张恢 复
周 礼 。但是 他 已经觉察 到对 传统 的继 承也 应该 有所 “ 损益 ” , 他说 : “ 殷 因 于夏 礼 , 所 损益 可 知 也 ; 周 因 于 殷礼 , 所 损益 可知 也 。” 《 论语 ・ 为政》 可 见孑 L 子在 “ 从
周” 的过 程 中 , 也 以“ 损益” 的方式 阐发 了 自己的主 张 和 思想 。
1 美育的思想基石 : 仁
众所 周知 , 孔 子 的思想 核心 是 “ 仁” 。 这 一思想 在
孔 子 那里 以全 新 的思想 内涵 被提 出 .在不 断 发展 的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一 O 1 — 1 0
浅谈孔子音乐的美学思想
浅谈孔子音乐的美学思想
孔子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是一位对后世政治、文化、音乐等各个方面都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对于后世音乐美学的发展,他也同样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思想音乐美学核心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又为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是一位对后世政治、文化、音乐等各个方面都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是几千年来中国读书人的楷模。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他也对后世音乐美学的发展,也同样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他说过治国要“兴于诗,成于礼,立于乐”这样非常重视音乐的理论。
一、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核心
孔子的思想是以“礼”“仁”为核心的,其中礼为表,是制度和等级所维持的。而“仁”则为里,具体的表现方式就是以音乐的形式。所以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核心就是“仁”。孔子认为,音乐必须表现出“仁”的思想,否则是淫乐。这既是孔子给美下的定义,更是孔子对美本质的认识。孔子所说音乐所要表现“仁”,实际体现的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即是如今国际社会所提倡的一种精神,但又比如今的人道主义更加深刻。因为孔子的“仁”不仅包括爱护人的生命,尊重人的人格,追求人的价值,也包括了无私和忘我。“仁”是孔子音乐美学的基础和灵魂,渗透、贯穿了他音乐美学的各个方面。孔子的仁既可以看作是一种对于现实社会改造的理想目标,也可以看作是孔子对每一个读书人的具体要求,既是梦想也是规范。也就是说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的一种完美的追求,以道德为基础,以提倡人的生命人格发展为条件。这对于当时仍处于奴隶社会背景下的孔子来说尤为显得伟大。所以,孔子在音乐美学方面注重的是人在听音乐的时候所体现所得到的一种内在修养的提升,得到的一种仁爱、人文关怀的教育。目的不在于人从音乐中得到了多大的欲望满足,得到了多少快乐的释放,而在于人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高尚思想与品德,提升各个阶层人民的修养,使得社会可以和谐的发展。虽然说这种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目的性有些过于强烈。但这在当时确实是一种非常难能可贵的人道主义音乐美学思想,在如今也对我国文化和音乐思想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近现代思想家蔡元培先生曾提出“美育代替宗教”的主张,这也正是孔子思想近代演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现。
孔子的美学思想对现代设计启示
孔子的美学思想主张是文质彬彬,美善统一。但在文质、美善不能 达到高度统一的时候,他更强调质和善的重要性。按照这一思想,孔子的 审美观点为“君子比德”。在鉴赏自然美的方面,他也往往以君子的道 德品质来比喻。孔子曾多次赞美水。《论语· 子罕》篇记载:“子在川上 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孟子章旨》解释为:“言有本不竭,无本 则涸。虚声过实,君子耻诸。”流水日夜不停,因为它有本源。孔子认为 “君子”的“本”就是德行、学问,要是德才两方面一无所有而徒有虚 名,这就像无源之水,很快就会干涸,所以孟子说:“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这是以水的源远流长比“君子”的道德文章。 《大戴礼· 劝学》还记载 一则子贡与孔子赞美水的对话:子贡曰:“君子见大川必观何也?”孔子 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偏与之而无私,似德; 所及者生,不及者死,似 仁;其流行卑下,倨勾皆循其理,似义;其赴百仞之豁不疑,似勇;浅者流行, 深渊不测,似智;弱约危通,似察;受恶不让,似贞;苞裹不清以入,鲜洁以出, 似善化;主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厉;折必以东西,似意。是以见大川 必观焉。” 水的活泼流动,有类智者。孔子不以“仁者”“圣者”自居, 故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而退居“智者”,“见大川必观”“, 亟 称水”,正表现其智者的性格。
现代设计
现 代 设 计
现代设计的概念 现代设计的分类 现代设计的发展
现代设计的概念
对山 河 日 以现代主义的理念贯穿整个设计 月一 总 句 过程的设计活动简称现代设计。它是 成 悠 基于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的计划内容, 然 受现代市场营销、一般心理学、人体 尘 工程学约束,具有高度应用性的设计 世 间 活动。
浅析孔子美学思想
浅析孔子美学思想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浅析孔子美学思想)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浅析孔子美学思想的全部内容。
浅析孔子美学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年一479年)是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音乐家,也是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创始人。
说起大圣人孔子,孔子不但是我国春秋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同时也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重要的文献整理家、文艺理论批评家。孔子是中国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千古推崇的教育家。他在美学上的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他的“美育",不论从诗教、乐
教或艺术教育来看,孔子都是中国最早具有原创性的美学家.孔子的美学与其“仁学”息息相关,其美学重点不是在培养专业艺术家,而在通过美育,培养健全的精神人格.孔子的时代,中
国古典美学理论尚处于萌芽状态.孔子—-这位中国古代的文化巨人,不仅给后人留下许多探
索社会人生和安邦治国的论述,显示了其作为思想家。教育家深邃的思想和渊博的知识。同
时对文艺也发表了不少精辟的见解,构成了他关于文艺的本质、文艺的功能和文艺的审美标准
等独特的思想体系,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文艺家的价值观念,艺术趣味和美学追求,并且逐
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学传统.而孔子的美学思想比较丰富,涉及到审美理想、审美准则、审
孔子“乐教”思想对现代音乐的影响与渗透
、
3/ 乐 教 育 s  ̄/ 0 1 8音  ̄ . 1 2 6
的机会 和 权利 ,而不 应 有 区别 。 的技艺 传授 ,而是 将伦 理道德 的 其乐 教的本质 是在受 教育对象 的 教育与审美情感很好地结 合起来 , 选择上 既无 富贵与贫贱 之分 ,又 尤 其强 调乐教在 培养情感 审美 和 无华夏 与胡夷之 别 。他这 一教 育 美 育 中的作 用 和地 位 。他在 乐教 主张打破 了古代 “ 学在 官府 ,贵 实 施 过 程 中 ,注重 “ 、礼 、乐 ” 诗 族 垄断礼乐 教育 ”的局 面。这虽 三 位 一 体 ,以 礼 为 中 心 ,诗 、乐 然 逃 不 出 阶 级 局 限 之 囿 限 ,却 在 从属 于礼 。礼作 为一 种行为 的规 更 大 程 度 和 更 广 层 面 上 扩 大 拓 展 范 ,它 直 接 维 护 一 定 的 政 治 制 度 了社会 受教 育 面 。《 记 》 日 : 和统 治秩序 ,它要求人 们应该 怎 史 载 “ L 以 《 》 《 》 《 》 样做 ,不应该 怎样做 ;而 乐却是 孑子 诗 、 书 、 礼 、 《 乐》教弟子 ,盖三千焉 ,身通六 通过 陶冶性情 的方式 ,把 理智上 艺 者七 十有 二 人 。 ”在 孔 子 的 “ 认 为应该 这样做 变成情感 上 自觉 七 十 二 贤 ” 中 ,绝 大 多数 属 “ 教 ” 去 做 。这 样 才 能 把 统 治 者 的 伦 理 无 之人 。他 们受惠 于孔子有 教无类 和道 德 要 求 以 循 序 渐 进 而 化 物 无 的 思 想 和 行 为 ,成 为 社 会 “ 贤 声 的 方 式 深 人 人 心 ,也 就 是 把 道 士” ,在 中 国的 历 史舞 台上 发 挥 了 德 的境 界 和 审美 的境 界 统 一 起 来 。 重 要作用 ,这是孔 子乐教最具 实 即所谓 “ 以治 性 ,故能 成 性 , 乐 成性亦能修身也 。 ”从而使文士们 3审 美与道 德 的情 感教 化 思 想 最终完 成 “ . 修身 齐家治 国而平天 孑 子 用 音 乐 来 教 化 民 众 ,他 下 ”的历 史 使命 。 L 认为音乐 艺术 的最高境界 是音 乐 在 当今 的音 乐 教 育理 念 中 , 与道德 的相互结 合 ,音乐 依附 于 不 仅是把 音乐教育 作为美 育的重 道 德 理 论 就 能 够 感 动 人 心 ,让 人 要 方 面 , 同 时 还 把 音 乐 教 育 作 为 在艺术 的浸染 中唤起 生命 的热情 、 门 情 感 道 德 艺 术 来 对 学 生 进 行 美 的 渴 望 、善 的 向 往 ,又 通 过 潜 教 育 。我 国新 课 程 教 育 理 念 强 调 移 默化 的方式使音 乐成为 了修身 了十点 ,其 中一 点就是 :音乐 教 养 性 、培 养 道 德 情 操 的 手 段 。 孔 育 要 以 审 美 为 核 心 。这 就 表 明音 子 的乐教思 想是情感体 验与道 德 乐教育作 为实施 审美教育 的 主要 教化 的完美结 合 ,是一 个人人 格 途 径 ,它 的 任 务 是 让 受 教 育 者 不 的体 现 。 仅 感 受 到 音 乐 艺 术 的美 ,从 而 喜 二 、 孔 子 “ 教 ” 思 想 对 现 爱音乐 ,提高音乐 审美感 受和表 乐 代 音乐 教育 的 影响 现力 ,同时 能让 心 灵得 以净化 , ( ) 重视 审 美 与 道德 相 结 合 道 德 情操 得 以升华 ,完 善 人格 , 一
孔子美育思想的现代阐释
孔子美育思想的现代阐释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孔子之所以被后世称为“圣人”,其思想建立在儒家学派的基础上,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他对于美育的看法和观点。在孔子看来,美育不仅仅是审美教育的篇章,更是人类精神和文化世界的一次浸润。本文将从现代的角度出发,对孔子美育思想进行阐释,让更多人能够深入了解孔子的美育思想,并从孔子的美育思想中汲取灵感。
一、美是可以教育的
孔子认为美是可以教育的,这种观点在现代也同样成立。美归根到底是人的审美经验和美感体验的产物,美感体验是可以通过教育而培养和提高的。比如,在现代艺术教育中,美感的培养可以通过各种专业的教育来实现。艺术教育的实践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对于美育思想和个性的启蒙和培养。
二、审美情趣的提高是必须的
孔子强调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非常必要,因为只有通过审美情趣的提高才能够更好的感受到美的魅力。在现代,我们也可以从此发现,审美情趣的提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实现,例如参观画展、收听音乐会、阅读文学作品等。这些活动可以很好的代表了审美情趣的提高。
三、艺术教育必须突出“传统”
孔子认为传统是塑造人的性格、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因素,他强调艺术教育必须突出“传统”,以此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我们也可以在现代中看到这一点,从各个大学中的相关专业,获悉许多的专业和课程都是专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四、美育需要贯穿生活
孔子认为美育在生活中应该贯穿始终,不是只存在于教育中。这个观点同样适用于现代,美育并不仅仅是在某个特定场所的学习,它应该被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中。就像孔子所说,学习艺术不能只学习手艺,也要注重大道。针对这点,我们应该将美丽的生活融于每个个人的生活当中。
孔子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一、孔子音乐美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以“仁”为精神心孔子主张音乐美育要以“仁”为精神核心,在《论语·学而》提出:“泛爱众,而亲仁”。“仁”是家思想的核心观点,既指一种道德情感,又指一种博爱精神,具有伦理学的意义。《论语·八佾记载“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将“仁”的精神视为“礼”、“乐”的实现前提。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动荡造成礼崩乐坏的局面,周代原有适应血缘制与宗法制的礼乐文化被现世的价值观念冷落,孔子力图重建理想的社会制度,但他认识到仅靠“礼”的外在规定,无法使人完全遵循礼法。因此,孔子创造性地提出了“仁”的文化精神,以“泛爱众”作为“仁”的情感依托,在继承古代乐教传统的基础上,把“乐”作为陶冶人情、冶人性和培养人格的最佳方式,通过“乐”的活动推行“仁”的精神,使孔子的音乐美育思想超越西周礼乐思想具有新的人文意义。
在音乐美育中,孔子以“仁”的精神为核心,强调音乐要具有美的形式和善的内容,提出“尽善尽美”的审美标准。“仁”是“乐”的意义所在,通过“美”呈现为音乐有意味的表现形式,同时又是“礼”的道德基础,通过“善”呈现为音乐内容的精神意义。
《论语·八佾》记载“子谓,‘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矣。'”孔子赞贯《》乐、《武》乐有优美的旋律,都具有关的形式:但在内容上,《韶》乐歌颂舜的德治,禅让转位,选贤举能,以表现仁爱美德为内容符合孔子的社会政治主张,所以《韶》乐“尽善”。
而《武》乐唱颂周武王伐商的战功之乐,以高扬杀伐征讨为内容,
故《武》乐“未尽善”。就“善”和“美”比较而言,孔子认为“善”是根本,也是审美的基本价值标准。孔子对《》乐、《武》乐的不同评价,强调音乐应以“仁”的精神为核心,追求内容善和形式美的和谐统一,对于当前的音乐美育在结合音乐形式和音乐内容的学习等方面,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孔子音乐美学思想对当下音乐教育的启示
孔子音乐美学思想对当下音乐教育的启示
作者:安秋莹
来源:《好日子(下旬)》2018年第01期
摘要:音乐作为一种文化,一种艺术,能够存在这么多年,与“美”是密不可分的。正是因为感受到音乐的“美”,人们才会通过音乐教育的形式把音乐传承下来,因此音乐美学与音乐教育是息息相关的。我国音乐美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孔子就是其中贡献最大的人物之一,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对儒家、对历史上、甚至是当下音乐审美教育都有着宝贵的价值。
关键词:孔子美学思想;美善合一;美育
我国音乐源远流长,有着八千多年的历史,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美学思想。现如今中国民族音乐发展昌盛,与历史上各种出现的各种美学思想都是分不开了,当然也离不开一代代优秀的音乐家作出的贡献。其中孔子就是中国音乐美学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
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识涵盖政治、思想、文化、教育、伦理等各个方面,是中国文化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孔子一生十分重视礼乐教化,其关于“仁”、“礼”等都影响了两千多年来中国人的心灵。孔子其实也是一个音乐家,他懂得声乐韵律,也会弹琴吹笛,他经常用音乐表达情感。他虽然没有建立系统的音乐理论,但是他的音乐思想对后世产生十分深刻地影响,他的美学思想更是后人的宝贵财富。
一、孔子音乐美学思想
1、“美善合一”,是孔子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孔子提倡礼乐制度,“礼”是指人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以及礼仪规矩,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懂得礼。“乐”是指音乐。礼乐相结合的目的在于教化,诱导人向善,让社会一片祥和。体现在音乐美学上,就是“美善合一”。音乐给人带来的不止是情感的愉悦,更应该进一步影响人的思想,帮助人养成良好的品德。美和善的结合是音乐审美的基本原则,“美”与“善”相比,善是根本,也是审美价值的基本标准,只有符合“善”的音乐才是好的音乐。孔子把音乐的“美”与道德的“善”结合在一起,强调音乐要以艺术的形式帮助道德实施其教化作用,同时道德也要渗透进音乐,使音乐在“美”的基础上,融合“善”,达到“美善合一”的境界。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音乐审美标准之一。
《论语》中关于美育的论述
《论语》中关于美育的论述
在古代中国文化中,美育一直被视为培养人的德、智、体、美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论语》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也对美育发表了一些看法。
首先,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了音乐在美育中的作用。他认为,“乐可以修身,可以安众,可以治国,可以平天下”。他认为通过音乐的表达和感受,可以让人们陶冶情操,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同时,音乐也可以让人们感到愉悦和安宁,缓解压力和焦虑,起到安抚的作用。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方面,音乐的作用也同样重要,可以调节社会秩序和人们的情绪,起到平抚的作用。
除了音乐,美育中的绘画、书法、雕塑等也受到孔子的重视。他认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通过学习绘画、书法等艺术,可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让人们在生活中更加积极、阳光和自信。同时,艺术也可以通过抽象和具象的表达形式,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生活。
在《论语》中,还有一些关于美育的名言警句,如“不学礼,无以立”,“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愚,无以知贤”,都强调了美育对人的修身和修德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论语》中对美育的论述,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在当今社会中,美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我们应该重视美育教育,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和文明。
孔子美学思想对现代设计启示
孔子也常常以玉来比君子之德。《荀子·法行篇》记载:子贡问于孔 子曰:“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珉者,何也? 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邪?”孔子 曰:“恶。赐,是何言也! 夫君子岂多而贱之,少而贵之哉! 夫玉者,君子比 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 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 辞也。故虽有琅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 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此之谓也。”这说明玉的美好名贵,并不是因为玉少,所以更显珍贵,而 是因为玉具有象征仁、知、勇、情、义等道德的特征,才使君子感到它 美而可贵。所以珉虽然雕上许多花纹,但不如玉的光泽明澈可爱。玉与 珉的差别在质而不在文。玉不仅有自然的美,并且具有象征君子之德的 特征,这就使人见了更能妙发性灵,丰富想象,受到美的感染和享受。由 此可见,“君子比德”的审美观点,是孔子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这种美学思想和表现手法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很大的影响。
结合起来。个体的心理愿望同社会的伦理规范的交汇融合,成 为孔子美学最为显著的特征。孔子的美学就是他的“仁学” 思
想的延伸。中庸是是至诚、至善、至美的三个维度的统一。至 诚的道德情感是它的根本,完美地遵守社会规范、求无缺憾的美 是它的本质。中庸不是庸俗的折中,而是诚、善、美的巅峰。
孔子的美学思想里有两个重要的范畴,即“文”和“质”,孔子曾着 重论述了二者矛盾统一的关系。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 彬,然后君子。(《雍也》) 文就是文采,华饰。质就是实质,指事物的本质。 文、质的关系也就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孔子认为,实质胜过文采辞藻, 就显得粗野。文采辞藻胜过实质,就显得浮夸,所谓“华而不实”,“繁于 文采,则见以为史。”(《韩非子难言》) 就像祭神的颂词一样,有漂亮的 文词而无实际的内容。朱熹曾解释:“彬彬,物相杂而适均之貌”。“文 质彬彬”就是说文采和实质配合得很恰当,形式和内容很好地结合起来, 孔子认为,这就是“君子”的典型。孔子主张“文质彬彬”、文质兼备, 但就文、质比较,他更强调质的重要性。而孔子强调的“质”则是指仁、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作者:项亮刘嘉璐
来源:《商情》2014年第33期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音乐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对音乐教育的道德内涵以及对音乐教育的美育作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梳理并分析孔子的教育思想对音乐教育的影响,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强调音乐对素质教育作用的时代,仍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孔子教育思想音乐教育影响
作为研究音乐教育现象、揭示音乐教育规律的科学,音乐教育是对音乐教育学科全方位的总结,是音乐教育理论体系的总和。它一方面吸取其分支学科的成果以丰富自身,另一方面又对其它分支学科起指导作用。孔子作为大思想家、教育家,是一个极爱音乐的人,也是最懂音乐的人。《论语》中记载他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八佾》载:“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可见孔子不仅重视音乐的美,更重视音乐中的善。孔子推崇的是能反映善与美的音乐,能够启迪人的心灵,这也体现了音乐的心理教育功能。孔子“礼乐”思想的核心是音乐的美和善的统一。《论语·八佾》载:“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认为没有仁,礼乐就失去了意义。由此看来,孔子的礼乐思想是以人的内部修养为基础的,这种礼乐是一种高层次的直达人心的音乐。可以说,孔子的音乐美和善相统一的主张,孔子的“礼乐”思想等,对中国传统和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都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着音乐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孔子教育思想以人的培养和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人的素质的提高为主要任务,具有其自身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项,以《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书”为基本教材。《论语·述而》讲:“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其内容包括了“知”(智)、“勇”、“艺”、“义”、“礼”、“乐”等诸方面。孔子《论语·泰伯》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体现了孔子所讲之“乐”,其中包含了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论语·宪问》中所讲“文之于礼乐”,强调《诗》的颂诵要结合礼乐,音乐实施的过程同样要结合文、礼。二是对音乐教育这一行为的完整概括,讲授教育者通过对《诗》的弦歌颂诵,得到内心情感意象、修养等方面的培养和陶冶。这其中包括了人的心智聪慧(“知”)与意志体魄(“勇”),并涵盖了人们的社会礼仪与行为规范,使人们在行为修养、人际交流等方面都得到陶冶与培养。可见,孔子的教育思想是通过诗乐与礼仪的学习,实现礼乐教化的目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孔子所讲之乐,远远超出了一般人所讲的属于“艺”的音乐范畴,也超出了外求于礼、内求于乐的礼乐同一层次之“乐”。其教育思想始终离不开以音乐教育为手段,以完成诗乐与礼仪的学习为先决条件,实现其教化作用为最终目标和任务,形成了孔子具有现代美育意义的音乐教育思想。这种对人的全面发展和培养的思想,渗透到人的素质的全面培养和提高以及世界观的改
[孔子,美育,思想]孔子美育思想对当代小学审美教育的价值
孔子美育思想对当代小学审美教育的价值
小学审美教育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就是通过一切艺术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此达到美化心灵、规范行为、提高道德素质和自身修养的目的。长期以来,小学审美教育处于尴尬的位置,学校一般以形式单一的美术课、音乐课取而代之。小学阶段的审美教育对小学生的心灵培育、审美思想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传统文化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不断推广,小学审美教育也逐渐脱离了教育生产而成为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被视为人生教育中的黄金教育时间。席勒说过:我们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我们才可以达到自由。[1]孔子在审美教育方面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提倡由诗的吟诵而发起心志,由礼的讲求而得以立身,由乐的陶冶而完成君子的教养[2],并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将美育渗透到教育体制当中,认为凡是受教育的人都必须接受审美教育,并要求自己的学生无论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都要追求美的境界。
一、孔子的美育思想
1.兴于诗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孔子曾说过:《诗经》有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无不出自真情。并认为诗教是一种情感教育,能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情感,培养正确的情操。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3]他也赞同孔子对诗教的看法,并认为《诗经》能以情感人,最终使人获得正确的情感品德。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也提到:孔子举此一言以包盖三百篇之大义也。惟其诗人性情,千古如照,故学于诗而可以兴、观、群、怨。[4]诗教通过诗歌教育在塑造高尚的品格、提高思想道德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能够塑造君子形象,最终成就善良人性,这与孔子所提倡的审美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孔子提倡诗教的审美教育方式,不仅实现了对学生文化知识的教授,同时也达到了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文,是指人的文采;质,质朴的意思。孔子认为既要注重思想品德的修养,也要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只有文采和质朴配称得当,使外在感性形式和内在的高尚品德充分结合,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孔子音乐思想的现实意义
孔子音乐思想的现实意义
作者:孙宝泽丛明娟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年第06期
我深感当下人们审美能力缺失,不会对美好的事物产生兴趣,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界限模糊。高中阶段,正是学生审美能力提高的关键时期。我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而传统文化正是涵养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所以通过读《论语》来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学生通过读《论语》,将有助于汲取《论语》中的审美内涵,学得一些优秀的精神品质和圣人风范,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孔子把音乐放在了完成自己学业的最后一步,同时他也把礼乐置于治国的重要位置。所以“乐”在《论语》中是非常重要的部分。然而,当下的《论语》研究和教学过多注重“仁义礼智信”,而忽略了对孔子音乐思想的研究。孔子认为,“礼”规定社会秩序,“乐”则加以调和。我也觉得音乐能够让我们的内心有节奏感,从小接受音乐熏陶的人内心都比较平和,爱音乐的人一般都不会变坏。
虽然《论语》里面谈及音乐的句子不多,但它是孔子思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如:
1.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2.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3.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4.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5.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6.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7.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輅,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论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及现实意义
其有 的 美 感 作 用 。 当 然 ,孔 子 提 出 的 “兴 、观 、群 、怨 ”的思 想 ,不 是 浮 华 、夸 张 ,这 句 话 就 是 朴 素 的太 过 头 就 像 个 野 人 ,文 采 太 过
仅 是 “诗 教 ”和 美 育 的 理 论 源 头 .而 且 他 本 身 所 衍 生 的 概 念 也 成 头 就 显 得 浮 华 、只 有 文 和 质恰 到好 处 ,这 才 是所 谓 的君 子 风 度 ,这
子 学 琴 师 襄 子 。十 日不 进 ,师 襄 子 日 :“可 以益 也 ,'孑L子 日 :“丘 已 是 团结 和 睦 的思 想 .而在 孔 子 的思 想 中这 种 “仁 ”的 思想 是 尤 为重
习其 曲 .未 得 其 数 也 ”有 间 ,日 :“已 习 其 数 ,可 以 已 也 ”孔 子 日 : 要 的 “歌 乐 者 ,仁 之 和 也 ”(《孔 子 世 家 、儒 家 解 》)其 中 “仁 ”是 歌 唱
为 审 美批 评 的 重要 理 论 ,对 于音 乐 的 “移 风 易 俗 、莫善 于 乐 ”(《孝 也 就 是 “中 和 之 音 ”这 其 实 也 符 合 了 孔 子 的 “德 治 ”的思 想 有 求 ,体
经、广要道》)的作用 ,在孔子 眼中是 重要的 ,在他看来 ,要改变社 现 了儒 家 思 想 的哲 学 体 系 。
学 习 亦 是那 样 的投 入 ‘‘孑L子 适 齐 … …与 齐 太 师 语 乐 ,闻 《韶 》音 ,学 子 看 来 乐 可 以使 人 和 睦相 处 .礼 可 以使 人 互 相 尊 重 ,因而 在 孔 子
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的相关研究分析
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的相关研究分析
音乐美学是以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基础性理论学科。同时它也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首先它是美学、艺术哲学的一个分支,又是音乐学的一个部门。孔子认为艺术在社会中产生积极作用,并提出一系列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
1 关于音乐美学的认识
如果把音乐美学看作一门对于音乐艺术的认识和思考的学问,亦即音乐思想,那么,它是自古就有的。它的历史和音乐自身的历史一样久远,因为人们在创造音乐的同时,也就开始了对它的思考。在我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但是,把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看,并且称之为音乐美学只不过近一、二百年的事情。音乐美学是美学艺术哲学的一个分支,同时又是音乐学的一个部门,是以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一门基础性理论学科。它特别把音乐的本质与特征、音乐的形式与内容、音乐的创作、表演与欣赏、音乐的功能、音乐的美与审美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2 孔子对音乐的审美理想认同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礼乐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对音乐的审美理想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要把遵守奴隶制等级制度的礼作为内心自觉的要求,即所谓克己复礼为仁。仁在孔子那里,具有伦理学的意义。它首先体现在与礼、乐的关系中。仁而不仁如礼何,仁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以仁的实现为礼、乐实现的前提,孔子说:君子不仁者有矣夫,
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就是说,君子中可以出现不仁者,而小人中决不会出现仁者。这样说,仁也就成为一种天赋的道德属性。孔子十分重视审美和艺术的仁用,孔子认为:审美和艺术对精神的影响深刻有力,所以审美和艺术在人们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就能起到一种特殊的作用。孔子又说:我欲仁,斯仁至矣。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仁或不仁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愿望和自身的修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孔子的音乐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论文摘要孔子的音乐美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继承古代乐教传统的基础上,孔子主张以“仁”为精神核心,以“和”为审美追求,通过音乐的美感教育推动“德”的教育和强化“礼”的规范,注重以“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等方式推动音乐美育实践活动。在当前,深入探析孔子的音乐美育思想,对于音乐美育思想的发展和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孔子音乐美育启示意义
一、孔子音乐美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一)以“仁”为精神核心
孔子主张音乐美育要以“仁”为精神核心,在《论语·学而》提出:“泛爱众,而亲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既指一种道德情感,又指一种博爱精神,具有伦理学的意义。《论语·八佾》记载“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将“仁”的精神视为“礼”、“乐”的实现前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动荡造成礼崩乐坏的局面,周代原有适应血缘制与宗法制的礼乐文化被现世的价值观念冷落,孔子力图重建理想的社会制度,但他认识到仅靠“礼”的外在规定,无法使人完全遵循礼法。因此,孔子创造性地提出了“仁”的文化精神,以“泛爱众”作为“仁”的情感依托,在继承古代乐教传统的基础上,把“乐”作为陶冶人情、陶冶人性和培养人格的最佳方式,通过“乐”的活动推行“仁”的精神,使孔子的音乐美育思想超越西周礼乐思想具有新的人文意义。
在音乐美育中,孔子以“仁”的精神为核心,强调音乐要具有美的形式和善的内容,提出“尽善尽美”的审美标准。“仁”是“乐”的意义所在,通过“美”呈现为音乐有意味的表现形式,同时又是“礼”的道德基础,通过“善”呈现为音乐内容的精神意义。《论语·八佾》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矣。’”孔子赞赏《韶》乐、《武》乐有优美的旋律,都具有美的形式;但在内容上,《韶》乐歌颂舜的德治,禅让转位,选贤举能,以表现仁爱美德为内容符合孔子的社会政治主张,所以《韶》乐“尽善”。而《武》乐唱颂周武王伐商的战功之乐,以高扬杀伐征讨为内容,故《武》乐“未尽善”。就“善”和“美”比较而言,孔子认为“善”是根本,也是审美的基本价值标准。孔子对《韶》乐、《武》乐的不同评价,强调音乐应以“仁”的精神为核心,追求内容善和形式美的和谐统一,对于当前的音乐美育在结合音乐形式和音乐内容的学习等方面,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二)以“和”为审美追求
孔子以“和”作为音乐美育的审美追求,体现了其“中庸”的哲学观,即“中立而不倚”,并与其倡导“仁”的精神是相互融通的。徐复观指出:“仁是道德,乐是艺术。孔子把艺术的尽美,和道德的尽善(仁),融合在一起,这又如何可能呢?这是因为乐的正常的本质,与仁的本质,本有其自然相通之处。乐的正常的本质,可以用一个‘和’字作总括。”
在音乐美育中,孔子肯定音乐能够抒发和激动人的情感,但他强调这种情感表现要有理性的自律和调节,从而保持内在情感体验和外在形式表现处于恰到好处的和谐状态,使人获得感性和理性相互融合的审美愉悦,实现性情的陶冶和心性的净化。孔子称赞礼乐作品《关雎》,认为其符合“和”的情感表现尺度,具
有情理结合的美育价值。《论语·八佾》记载“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指出《关雎》描述的感情让人感到快乐而不放荡,令人感到忧愁但不悲伤,即无过也无不及之处。孔子提出以“和”为尺度,对当时的音乐进行整理。《论语·子罕》记载“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孔子教授弟子音乐,正是以符合“和”的雅颂为教育对象。
二、孔子音乐美育思想的现代意义(一)有助于推进道德教育
孔子肯定“乐”具有情感特性,认为音乐由外界事物触动人的情感活动而产生。在《孔子家语·辩乐解》中,孔子提到:“故君子之音,温柔居中,以养生养之气。忧愁之感,不加于心也;暴厉之动,不在于体也。夫然者,乃所谓治安之风也。小人之音则不然。亢丽微末,以象杀伐之气,中和之感,不载于心;温和之动,不存于体。夫然者,乃所以乱之风。”指出“君子之音”的情感表现“温柔居中”,“小人之音”的情感表现“亢丽微末”,从而对个体心性和社会治安产生不同影响。孔子把握住艺术与审美的根本特点,认为音乐对人的教育有别于道德和科学,是直接诉诸于审美情感。因此要把音乐作为教导“德”的重要方式。在《孔子家语·辩乐解》中,孔子指出:“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民之财兮。’唯修此化,故其兴业勃焉。德如泉流,至于今王公大人述而弗忘。”舜通过弹奏“温柔居中”的“南风之诗”,使人民心灵受到熏陶,从而推动王道之业的盛行,使道德品行如泉水流淌,对后世王公大人产生深远影响。这里的“德”是指儒家礼教、仁义之“德”,孔子要求音乐表现和宣扬儒家仁义之“德”,使人通过“乐”的审美教育达到道德完善的境界,发扬“至德”的光辉。孔子以音乐美育推动“德”育的具体阐释,对于当前的审美教育在重新关注和构建艺术美育和道德教育方面,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二)有助于推进礼俗规范教育
在孔子的音乐美育思想中,“礼”与“乐”密切相关,互为表里。“礼”是儒家提倡的等级制度以及相联系的道德规范等上层建筑,其思想核心就是“仁”。“乐”具有感化人心的作用,将“礼”的规范内化于心,转变为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为构建符合“礼”的规范的社会秩序,孔子重视将礼教和乐教结合起来,将二者作为重建礼乐社会的重要途径。《礼记·乐记》记载“乐行而伦清,……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孔子强调个体人格的思想行为仍然要符合“礼”的规范,配合“乐”的审美教育实现。《论语·泰伯》记载“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在具体实施时,“礼”、“乐”各有侧重。《礼记·乐记》记载“乐由中出,礼自外作”,“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指出“礼”侧重于外在规范,“乐”则侧重于内在感化。“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礼”是一定理智的表现,以一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伦理为准绳。“乐”与“礼”的统一,即是情与理的统一,体现以理节情的平衡。孔子把这种统一和平衡作为对音乐及其审美教育的基本要求。孔子关于音乐美育与礼制二者关系的阐释,对于当前的审美教育在如何看待艺术美育与政治建设之间的关系,具有较大的现代意义。
(三)有助于推进乐教施教目的的实现
乐教作为孔子施教的重要内容,与德教、礼教的宗旨是一致的。孔子极为注重音乐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