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试讲教案

合集下载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7篇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7篇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7篇《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7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课的结构特点;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背诵本段。

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并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 教学要点:1.理清全文思路,分析本诗结构特点。

2.鉴赏高超的音乐描写(二)过程设计:一.导语设计教师播放名曲《高山流水》(学生沉醉其中)教师:刚才同学们都沉醉在美妙的音乐世界中,那么哪位同学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呢?(学生们各抒已见,有的说轻快、流畅;有的说悲伤、忧郁;有的说激扬动听等等,很多同学觉得难以表达出来)教师小结:从同学们表达的感受可以看出,用语言来表达音乐的感受可以说是比较难的事,大家知道音乐并不是实实在在,可感的、可触摸到的实物,它是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的。

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品就更罕见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自唐以来历咏不衰,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白居易是怎样描写乐曲的。

首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出示多媒体投影:内容为白居易简介,新乐府运动,“行”体介绍及创作背景介绍(略)。

二.整体感知,纠正字音,学生朗读全诗。

三.在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叙事结构,鉴赏整齐兼变化的结构美。

1.《琵琶行》以人物为线索,形成明暗对称又交织汇聚的双线结构,这种结构既严谨缜密,又错落有致,显现出对称的整齐美,交织汇聚的变化美,明线是琵琶女的人生遭遇,暗线是诗人的感受,两线重点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句子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出诗文如下的结构(多媒体展示),即板书设计(附在后文)。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及作者白居易。

分析并掌握《琵琶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翻译并理解《琵琶行》的文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从诗歌的韵律、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人生沧桑的感慨。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琵琶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琵琶行》中的重要意象和典故。

2.2 教学难点《琵琶行》中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对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熟悉《琵琶行》的内容和背景。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参考书籍。

3.2 学生准备预习《琵琶行》并了解其背景。

准备好笔记本,以便记录重点内容。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播放琵琶音乐,引起学生对琵琶的兴趣。

简要介绍白居易和《琵琶行》的背景。

4.2 朗读与解析学生朗读《琵琶行》。

教师逐句解析诗歌,解释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

4.3 讨论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4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琵琶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或绘画活动,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等。

5.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诗歌解析和相关的写作或绘画作业。

5.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测验或提问,了解学生对《琵琶行》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第六章:教学内容与安排6.1 教学内容继续深入分析《琵琶行》中的重要意象和典故。

探讨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

6.2 教学安排讲解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和典故,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等。

通过讨论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

第七章:课堂活动与互动7.1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琵琶行(并序)》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琵琶行(并序)》的文意,掌握重要词语和句式的含义。

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能够解读并欣赏古典诗词的美。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琵琶行(并序)》的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感慨和对音乐的热爱。

领悟诗歌中表现的人生哲理和人文精神。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琵琶行(并序)》的诗意、诗境和诗意。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诗歌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和人文精神。

2.2 教学难点:诗歌中某些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分析并解读诗歌的深层含义。

理解并欣赏古典诗词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以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白居易会写下《琵琶行(并序)》?”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大意。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3 合作探讨: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3.4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节奏。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3.5 欣赏与拓展:让学生欣赏《琵琶行(并序)》的音乐性,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第四章: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包括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和诗歌鉴赏。

写一篇短文,谈谈对《琵琶行(并序)》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章:教学反思教师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

学生反馈学习效果和感受。

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讲授与互动: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促进师生互动。

《琵琶行(并序)》详细教案设计

《琵琶行(并序)》详细教案设计

《琵琶行(并序)》详细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琵琶行(并序)》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背景:《琵琶行(并序)》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化背景。

1.2.2 诗歌结构:诗歌的韵律、节奏和层次。

1.2.3 诗歌内容:诗歌的主题、意象和情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文化背景。

2.1.2 诗歌的韵律、节奏和层次。

2.1.3 诗歌的主题、意象和情感。

2.2 教学难点2.2.1 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常识。

2.2.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

2.2.3 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文化背景和鉴赏方法。

3.1.2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1.3 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3.1.4 写作法:通过写作,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和表达能力。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文本、图片和相关视频。

3.2.2 实物教具:展示古代乐器琵琶,增强学生对诗歌形象的认识。

3.2.3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诗歌的鉴赏文章和评论,拓宽学生的视野。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导入新课4.1.1 播放琵琶音乐,引发学生对琵琶的兴趣。

4.1.2 简介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2 讲解诗歌4.2.1 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故事情节。

4.2.2 讲解诗歌的韵律、节奏和层次,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4.2.3 讲解诗歌的主题、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3 讨论与思考4.3.1 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象,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琵琶行并序教案(优秀4篇)

琵琶行并序教案(优秀4篇)

琵琶行并序教案(优秀4篇)《琵琶行》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课型:鉴赏课授课时间:一课时教学设想:《琵琶行》是一篇自读课文,且教学的重点在于整体领悟。

因此,教学中不必过份拘泥于字词教学,字词知识可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掌握。

课堂教学应围绕下列三个环节进行:通过诵读教学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结构分析把握诗歌的整体美,通过语言品味领悟形象美。

最后设计一个课后练习,用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丰富学生的想像力。

一。

导语设计与数学一样,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

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一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

中国自古就有诗乐结合的传统,如汉乐府、宋词等。

那么诗歌是怎样将无形的音乐化为可感的形象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古代诗歌中描写音乐的杰作《琵琶行》。

【说明:科学精神中包括人文精神。

设计这一导语意在引起学生思考:科学、哲学、艺术中都包含有审美因素,富于想象的综合思维是提高科学素养与培养创造力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

教学过程设计(一)、鉴赏提示: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琵琶行》选自《白氏长庆集》。

唐宪宗元和十年(8XX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求严惩凶手,陈词恳切,触怒当政者,遂遭限害,被贬为江州司马。

第二年秋天写下了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通过描写一个沦落江湖的琵琶女的身世,抒发自己遭受打击后的苦闷心情。

“行”是古体诗的一种,音律比较自由,句法参差变化,便于长篇叙事或抒情。

(二)、诵读明意,把握结构1、诵读正音:请六个同学分别朗读包括“序”在内的六段文字。

请其它同学指出朗读中读错的字词,教师根据学生归纳适当板书。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琵琶行(并序)》的作者背景、文学地位和艺术特色。

分析并解读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琵琶行(并序)》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理解他们对人生、自然的感悟。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汲取智慧,提升个人修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让学生反复朗读《琵琶行(并序)》,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停顿和情感把握。

2.2 课文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

解读诗人的情感,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

探讨诗中的哲理,如人生的无常、命运的无奈等。

2.3 文学鉴赏介绍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如关注、作者、背景等。

分析《琵琶行(并序)》的艺术特色,如对仗工整、意境深远等。

进行比较分析,如与白居易的其他作品《长恨歌》的比较。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琵琶音乐,引发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兴趣。

简要介绍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中的生僻词汇和典故。

3.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3.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学生进行课堂笔记的整理和复习。

第四章: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写一篇关于《琵琶行(并序)》的鉴赏文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欣赏古典诗词方面的进步,鼓励优秀学生。

针对学生的不足,给予指导和改进建议,提高教学质量。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并序)》。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解释“商人重利轻别离”、“同是天涯沦落人”等句子的含义。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琵琶行(并序)》。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白居易对人生沧桑、命运多舛的感慨。

(2)体会诗人对音乐、艺术的热爱的关注社会现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琵琶行(并序)》。

(2)理解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生感悟。

(2)如何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和音乐艺术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兴趣:“你们听说过琵琶这个乐器吗?它在我国古代音乐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琵琶行(并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描绘的音乐场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情感变化,感受诗人对人生沧桑的感慨。

5. 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琵琶行(并序)》。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在学习《琵琶行(并序)》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诗句,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并序)》。

(2)能够分析并欣赏白居易的诗意和意境。

(3)能够解读并分析琵琶女的音乐艺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琵琶行(并序)》的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音乐与诗歌结合的美感,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2)了解音乐与诗歌在历史背景下的相互影响,提升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琵琶行(并序)》的诗意和意境。

2. 琵琶女的音乐艺术及其在诗歌中的表现。

难点:1. 诗歌中涉及的史实背景和文化内涵。

2. 音乐与诗歌的相互关系和融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琵琶曲《琵琶行》,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琵琶行(并序)》,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3. 课堂讲解:讲解《琵琶行(并序)》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的结构、意境、意象等,解读琵琶女的音乐艺术。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音乐感受诗歌,分析音乐与诗歌的相互关系,探讨《琵琶行(并序)》的艺术特色。

5. 课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进行诗歌创作或音乐表演,展示对《琵琶行(并序)》的理解和感悟。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琵琶行(并序)》的诗意和意境,以及音乐与诗歌的相互关系。

四、课后作业1. 背诵《琵琶行(并序)》。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结合音乐进行创作或表演。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歌内容、意境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对音乐与诗歌相互关系的认识和探讨。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如播放琵琶曲、展示历史图片等,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 创设情境: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琵琶行(并序)》的背景知识。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琵琶行(并序)》的作者白居易。

讲解诗歌的背景和历史情境。

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1.4 教学活动教师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学生阅读《琵琶行(并序)》并理解诗歌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琵琶行(并序)》的意义和主题。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2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采用案例分析和比较教学法。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2.4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琵琶行》来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第三章:文化背景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琵琶行(并序)》所反映的唐代社会和文化背景。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3.2 教学内容讲解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

分析《琵琶行(并序)》中所描绘的人物和社会现象。

3.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教学法。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3.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唐代社会和文化背景。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体验诗歌中所描绘的人物和场景。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理解。

第四章:创作与表达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创作来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

4.2 教学内容讲解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和原则。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

4.3 教学方法采用创作指导和小组合作教学法。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4.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和原则。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并进行小组讨论和评价。

《琵琶行(并序)》优质课教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并序)》优质课教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并序)》优质课教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琵琶行(并序)》优质课教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三)1《琵琶行(并序)》优质课教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三)一、前言《琵琶行(并序)》是我国唐代文学史上一篇文学经典作品,被认为是唐代风俗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受到历代人民共同喜爱的艺术品。

作为教师应当将这个文学经典带给学生们,让他们了解到优秀的文学作品。

二、文学作品简介《琵琶行(并序)》是唐朝文学家白居易所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全文共计24章,讲述了琵琶师李白与美女高力士的爱情故事。

其中并序是作者的序言,意思是并,这也是许多文学作品的一种写作方式。

全文曾经在唐代广为流传,后来被宋代周密欣赏,并在他的《齐谐记》中引用大量的篇章来加以评析。

《琵琶行》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也是一首哀乐之歌,是唐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三、教学方法1.学生们可以通过阅读《琵琶行(并序)》这篇文学经典,了解唐代文学的美。

2.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引导学生们阅读文本,理解文本的意思和内涵。

3.案例分析,让学生们通过具体案例,感受到文学经典的深度和广度。

4.批判性阅读,在参照文本的基础上,学生们可以对文本进行批判性思考,并写下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四、教学内容1.看完《琵琶行(并序)》全文后,我们可以了解到:琵琶是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其结构优美,音质悠扬,被称为“琵琶声彻上林”,在中国文学、音乐等艺术领域都有着极高的地位。

《琵琶行(并序)》通过一段感人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人性、爱情、情感等问题。

2.《琵琶行(并序)》讲述了一个关于琵琶师李白与美女高力士的爱情故事,文笔生动、情感深刻,通过这个故事,读者可以尤其思考在古代的女性地位,爱情的价值和意义。

3.《琵琶行(并序)》对人类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极深的影响,在文学、音乐、美术等多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表现和影响。

五、教学方法1.教师应先让学生们通过反复阅读《琵琶行(并序)》文本,掌握其基本的情节与背景知识,并提出提问,这样有助于引起学生们的思考。

《琵琶行》(并序)教案(通用11篇)

《琵琶行》(并序)教案(通用11篇)

《琵琶行》并序教案《琵琶行》(并序)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琵琶行》(并序)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琵琶行》并序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白居易及行这种文学体裁;2、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3、体会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4、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1、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体会诗中的出色音乐描写。

【教学难点】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

【教学准备】录音机、乐曲《春江花月夜》。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

它不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

如何才能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现出来呢?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典范,自唐以来历咏不衰。

今天,我们就一起聆听这美妙的音乐。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了解作者及“行”这种体裁学生阅读相关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定六位同学依次朗读序文和全诗,每人读一段,并正音。

2、小声播放乐曲《春江花月夜》,教师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3、把握诗歌内容:学生快速默读诗序文和全诗,把彼此对应的部分找出来。

明确:序文的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四、五句(“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同诗的第二、三段对应;第六、七句(“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跟第四段对应。

四、作业:反复读全诗。

第二课时一、鉴赏诗歌:1、提问:诗中几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明确:诗人三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

第一次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她的演奏是诗人和他的客人听到的。

第二次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

第三次仍是明写,但写得简略。

2、赏析琵琶女的第一次演奏(1)学生自由朗读诗的第一段。

(2)学生思考:琵琶女第一次演奏的曲子是什么,文中没有明确交代,同学们能判定出是哪种基调吗?有什么理由?明确:它的基调是悲凉的,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这“绕船明月江水寒”之际,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二是它确实打动了“惨将别”中的主客的心,加重了离愁,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白居易。

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简介《琵琶行》的创作背景。

介绍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白居易的图片。

引导学生阅读《琵琶行》并理解其大致内容。

第二章:诗文解析2.1 教学目标分析《琵琶行》的诗意、韵律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2.2 教学内容分析《琵琶行》的诗意和主题。

解读诗中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朗读《琵琶行》,感受其韵律美。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第三章:文化内涵3.1 教学目标了解《琵琶行》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3.2 教学内容解析《琵琶行》中的文化元素,如琵琶、江南等。

了解古代音乐和诗歌的关系。

3.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琵琶的音乐表演。

引导学生讨论《琵琶行》中的文化内涵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第四章:创作实践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创作实践来深入理解《琵琶行》的艺术魅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琵琶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手法。

指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

4.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的技巧讲解。

学生根据《琵琶行》的艺术特色进行诗歌创作,并互相交流分享。

第五章:综合活动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综合活动深入理解和欣赏《琵琶行》。

5.2 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表演活动。

学生通过综合活动展示对《琵琶行》的理解和欣赏。

5.3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或表演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景剧等。

各小组展示活动成果,并互相交流心得。

第六章:审美鉴赏6.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琵琶行》的审美价值。

6.2 教学内容分析《琵琶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023年琵琶行并序公开课教案,3篇

2023年琵琶行并序公开课教案,3篇

2023年琵琶行并序公开课教案,3篇(完整文档)琵琶行并序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朗读整体把握,积累部分字词;2、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过程与方法:3、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4、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教学重点: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教学难点: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早读教师放录音范读,学生熟读、预习这首诗)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唐代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

”过分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

所以人称“诗魔”。

这个诗人是谁呢?他就是——白居易。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歌《琵琶行》。

二、诗人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邓邽(今陕西渭南县)。

早年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地接触和了解。

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

唐宪宗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制死,白居易因上表急请严缉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

唐穆宗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曾积极兴修水利,筑堤防洪,泄引湖水,灌溉田亩千顷,成绩卓著。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改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

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卒,终年七十五岁。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在文学上,他与元稹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中坚,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

其讽谕诗《秦中吟》、《新乐府》,广泛尖锐地揭露了当时政治上的黑暗,抨击了现实中的流弊,表现了爱憎分明的进步倾向。

《8.3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教案(共三篇)

《8.3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教案(共三篇)

《8.3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

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琵琶行》是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本课的一个重点。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积累基础知识,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熟读成诵,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理清思路,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两人身世的相似性,有效提问,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 欣赏并学习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 引导学生品读经典,积累名句,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教学重难点】1.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学习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课前准备】1.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创作和文学成就。

2.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歌、行、引等文体知识。

3.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琵琶行》写作背景。

4.自读课文,梳理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积累白居易名句,导入新课。

1.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初出城留别》2.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放言五首·其一》3.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后宫词》4.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长恨歌》5.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感逝寄远》6.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大林寺桃花》7.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放言》8.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钱塘湖春行》9.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长恨歌》10.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11.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九诗》1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琵琶行并序教案(13篇)

琵琶行并序教案(13篇)

琵琶行并序教案(13篇)琵琶行并序教案(1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琵琶行并序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琵琶行并序教案1【课例实录】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师:请同学们先欣赏一段视频。

(播放经过编辑的《江南烟雨琵琶行》视频及解说词)师:视频中提到的诗人是谁?生:白居易。

师:白居易是怎样一位诗人?生: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

师:不仅如此,白居易还是一位富有同情心、悲悯心的诗人。

他在《长恨歌》一诗中既讽刺了唐玄宗重色误国,又表达了对玄宗思念杨玉环的同情,他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他在《卖炭翁》一诗中讲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表达了对下层劳动者的同情与悲悯。

那么,白居易由长安被贬到江西九江的浔阳江头,又对什么人发出了怎样的慨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

(板书课题)师:琵琶行的“行”是什么?生:诗歌的一种体裁。

师: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它是一种以铺叙记事为主的歌词。

二、诵读小序,概括情节师: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诗前的小序。

(生读小序)师(纠正个别读音):诗前小序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谁能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生:它主要写了琵琶女的身世。

师:写身世,也就是介绍了写《琵琶行》的原因。

三、初读文本,抓关键句师: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

我们首先走进文本,放声地、自由地来读一下这首诗,好不好?下面我们自由地放声来读。

(播放《琵琶行》琵琶曲音乐,学生放声自由读。

5分钟左右)师:好,刚才大家已经读过了这首诗,我们都沉浸在诗的境界里。

那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首诗最能体现诗人情感和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师:对,同学们,“沦落”是什么意思呀?生:落魄失意。

琵琶行并序教案13篇

琵琶行并序教案13篇

琵琶行并序教案琵琶行并序教案1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琵琶行并序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琵琶行并序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琵琶女的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身世和诗人宦途潦倒,沟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诉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

2、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

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朗读背诵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写作背景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

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

朝廷宦官专权跋扈,藩镇割据作乱,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

他为官有“兼济天下”之志。

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

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

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

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

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

部编版高中必修二《琵琶行并序》教案范文三篇

部编版高中必修二《琵琶行并序》教案范文三篇

部编版高中必修二《琵琶行并序》教案范文一教学目的1. 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背诵第二节;2. 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3. 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教学设想1. 重点与难点: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2. 学法指导: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3.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程序一、激趣导入谁能说出一些古代与音乐有关的故事?《诗经》:“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高渐离易水送别荆轲。

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

司马相如向卓文君求爱弹奏《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皇,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

”稽康悲奏《广陵散》。

《西厢记》莺莺听张生弹琴:“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

他那里思不穷,我这里意已通,娇鸾雏凤失雌雄。

他曲未终,我意转浓,争奈伯劳飞燕各西东,尽在不言。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寄闲情淑女解琴书”黛玉论琴:“琴者,禁也。

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

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

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和平,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

所以古人说‘知音难遇’。

若无知音,宁可独对着那清风明月,苍松怪石,野猿老鹤,抚弄一番,以寄兴趣,方为不负了这琴。

……”《三国演义》诸葛亮演空城计时焚香弹琴以示其闲静而惑乱司马懿。

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也有刘正风与魔教长老琴箫合奏而为知己的故事。

马志远曾据《琵琶行》作《江州司马青衫泪》杂居。

叙述白居易和裴兴奴恋爱故事。

二、诵读鉴赏:(一)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二)讨论精讲,点拨要点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关于《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3篇)

关于《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3篇)

关于《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精选3篇)关于《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展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帮大家的关于《并序》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诗歌第二段。

2、欣赏诗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3、品味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教学重点: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主旨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课时第一课时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歌第二段。

2、品味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1、音乐导入,激发兴趣:(课前播放一段古典音乐)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因此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

刚刚老师给大家听的这首曲子大家觉得怎么样?那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曲中的音乐技法或者自己的感受吗?可能这对大家来说并非易事,因为音乐不像高耸入云的山峰,也不像奔腾不息的河流,苍翠蓊郁的森林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飘渺难以捕捉。

中国自古就有诗乐结合的传统,但是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却是不多,堪称精品的更是少之又少,唐代大诗人的《琵琶行》可谓是描写音乐的极品,他终究是怎样写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导入新课。

播放琵琶曲《汉宫秋月》,要求学生用心倾听,感受曲中的感情。

然后,利用知音传说,引入新课——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

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并序》
一、导入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父,是音乐把他们联系了起来;(俞伯牙与钟子期)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因为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进了经典,他那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李忱以诗吊之,其中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句。

(互文,童子、胡儿能解吟唱长恨曲、琵琶篇)说明《琵琶行》通俗易懂,流传之广;一千多年后,它依然是珠玉璀璨,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二、解析
放朗诵,思考:
1.白居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琵琶行》?
明确:被贬浔阳。

2.快速浏览课文,概括诗人在这首长篇叙事诗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他听了琵琶女的弹奏并为他作了一首诗。

三、分析课文,了解诗人及琵琶女的情感变化线索
1.诗歌若以人物为线索,那么这人物是谁?(琵琶女、诗人)
2.第一段主要写的是诗人的行动和心情(情感)。

我们用原文回答可用哪几个字?
明确:惨将别
如何理解表达诗人情感的“惨”的含义呢?
自然环境:秋的寒意,又值夜晚。

著一“秋”字便境界全出。

秋风、秋声、秋色(秋意)与夜联系起来,自然出现了一个秋夜阴冷凄凉的境界。

官场境况:直言被贬,失意谪居,又送别好友,更是冷落寂寞,心情压抑。

与自然环境一起奠定全诗的基调。

再加上喝酒没有音乐作伴助兴,于是心情很不
愉快,怀着凄凉的心情同朋友道别,见到的只有寒江冷月,即“惨将别”
3.就在“惨将别”之际,是什么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呢?
明确:琵琶声
可见琵琶声魅力之大,那么这是一种怎样的音乐呢?是否可以推测?
虽然没有明写是什么声音,但可以从二人当前的心境中可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使主客听到后,更加重了凄惨的心情。

4.于是诗人情不自禁的开始了什么行动?
(寻声问)
琵琶女的反应是什么?
(欲语迟)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为什么会这样,体现了琵琶女什么样的心情?
从出场可看出琵琶女:举止端庄,神态含羞,矛盾心情。

不出来:千呼万唤,盛情邀请,难以拒绝。

出来:古代女子在众人面前抛头露面是羞耻的事。

5.在盛邀之下琵琶女弹奏起来,通过琴声可以表现其怎样的思想情绪?
调弦定音,声中含情,声声含悲,心事无限,似有满腹辛酸往事。

(声声思)
6.诗人听此音乐的感受是什么?
(已叹息)
7.琵琶女弹奏完毕,接下来又有什么言行?她的身世、遭遇、心境如何?
(起敛容)“自叙少小时欢乐事”
封建社会才女的悲剧: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乐。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8.诗人听了琵琶女自叙身世后的情感如何?
明确:重唧唧
为什么会这样?
(迁谪意)
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及被贬后的心情: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身居京城、才高位显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贬出京城、怀才不遇
9.诗人为什么道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话?
诗人与琵琶女有诸多的相似之处:
①都是从京城长安来到偏僻的江州(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
②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一个誉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才华横溢的大诗人)
③都有从荣至衰的不幸遭遇(一个因年老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
④都怀有满腹的“幽愁暗恨”。

10.琵琶女听诗人自叙遭遇后的感受如何?
(良久立)
11.最后两个人又有怎样的情感表现?
(弦转急)(青衫湿)
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表现呢?
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遇,所以乐声更凄悲,于是“弦转急”。

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壮志难酬,所以“青衫湿”。

两人至此情感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全诗的情感到这里达到了高潮,也照应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12.本诗人物线索有两条:
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明、实,从具体的现象反应主题)
一条以诗人感受为线索(暗、虚,从事物的本质揭示主题)
两条线索交织、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句子上。

双线结构,虚实相生,对比衬托,结构严谨,景、情、事结合在一起,深化主题。

13.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表达了对琵琶女不幸身世的同情;强烈倾诉了自己被贬官、壮志难酬的满腔
悲愤;控诉了封建社会对人才的摧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