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
如何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
摘 ・ 技 点 滴 》 报 刊 。文 章 所 涉 及 的 内容 对 考 生 来 说 是 比较 科 等 新 的或 是 比较 陌 生 的 , 含 了 自然 科 学 方 面 的 某些 新 发 明 、 包 新 发 现 、 成 果 , 映 的 领 域 广 泛 , 及 生 物 工 程 、 古 学 、 体 新 反 涉 考 天 物理 、 环境 保 护 、 命 科 学 等 诸 多 领 域 。这 些 领 域 在 当 今 乃 至 生 以后 都 是 处 于 领 先 地 位 的 学 科 . 映这 些 学 科 的研 究 成 果 。 反 也 就 反 映 了 当今 人 类 最 先进 的科 学 技 术 水 平 。 自然 科 学类 文 章 选 文 的 篇 幅 都 比较 短 小 , 字 比较 简 洁 。 文 般 在 五 六 百 字 , 信 息 密集 度 高 。 但 近 些 年 很 多 高 考 试 卷 都 对 这 一 类 文 章 的 阅读 进 行 了考 查 。这 类 文 章看 起 来 文 字 语 句 并 不 难 , 由 于 内容 覆 盖 面 广 , 但 思 维 容 量 大 , 力 要 求 高 , 较 强 的 综 合 性 , 此 大 部 分 学 生 能 有 因 对 文 章 中信 息 高 度 聚集 的 内容 抓 不 住 要 点 , 不 清 关 系 , 到 理 感
如 何
阅 读
自 然
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学
类
文 章
陈 志 强
( 建 省 永 春 第 六 中学 , 建 永 春 福 福 320 ) 6 6 2
摘 要 : 科 学技 术 日益 发 达 的今 天 , 在 自然科 学类 文 章 的 阅读 能 力显 得 越 来越 重要 。 生要 有 效 阅读 这 类 文 章 , 要 学 就 有 正确 的 方 法 . 辅 以必 要 的 练 习 。 并 关 键 词 :自然科 学类 文 章 特 点 阅读
高职高考语文之科技文阅读
原文:“它具有强烈的熏蒸作用,能杀灭许多有害生物,是一
种高效、广谱的杀虫剂。”
根据文意,下列对溴甲烷最受农民欢迎原因的表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溴甲烷是一种能杀灭各种有害生物的高效、广谱的 杀虫剂。
B.溴甲烷是一种对土壤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的土壤熏 蒸剂。
C.溴甲烷能穿透到未腐烂分解的有机体中,起到很好 的防病作用。
D.溴甲烷熏蒸土壤后挥发迅速,很快就可播种,不误 农时。
11
以偏概全训练]“自然界有许多植物的叶子会运动,比如含羞 草、合欢等豆科植物白天张开叶子,晚上会合上叶子“睡眠”; 捕蝇草的叶子能闭合起来,捕食苍蝇等昆虫。像含羞草、合欢 等植物的这种“睡眠运动”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关注,可是植 物为什么会睡眠,却一直是个不解之谜。”
雷区四 主要和次要(主次不分)
分清主次,仔细对比原文
18
探究5:
【对应文段】为了防止减压病,必须在出舱前吸纯氧, 使体内的氮气逐渐排出。吸纯氧的时间长短,根据密 封座舱中氮的含量多少而定……如果将舱外活动航天 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穿上它出舱行走, 也不会产生减压病……
【试题】下列对防止减压病的方法的表述,不符合原 文意思的一项是( ) B.吸纯氧排氮并且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 380毫米汞柱以上。
9分
社会科学 类
3
对科学类文章的认识
高考科学类文章并不注重考查考生对科技 知识的了解或掌握情况,而是从语文阅读 理解的角度,考查考生对“高浓度信息” 的快速阅读理解与把握的能力。
考查核心是思维能力,主要是分析、判断 和推理能力。
4
熟悉解题步骤
解题步骤: 第一步,通读原文,整体感知 第二步,仔细审题,明确范围 第三步,查对原文,筛选整合
「精品」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1)(4)
【精品】最新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1)(附参考答案)阅读下面各篇文章,完成文后试题,每题5分,共100分.。
(一)“欧洲老鼠”计划老鼠不仅有99%的基因和人类相似,而且在胚胎发育、疾病类型甚至行为上都和人类有可比之处.。
科学家开始一项耗资1亿英镑的计划:培育不计其数的转基因老鼠.。
这项计划的目标是在老鼠身上造出糖尿病、心脏痛、癌症及精神病等人类主要疾病,揭示上述疾病的遗传根源和环境基础,找到新药物和新疗法.。
这项计划的协调人维斯特教授说:“欧盟已经认识到老鼠遗传研究之中的无穷潜力.。
”“欧洲老鼠”计划是三年前完成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后续.。
那项耗费巨资的DNA排序计划揭示了人体两万种基因的构成.。
但是,科学家目前仍然不知道其中一半基因的作用或者这些基因能制造哪些蛋白质.。
科学家承认,老鼠和人类如此相似的事实的确令人惊讶.。
医学研究委员会遗传学分部的布朗博士说:“表面看人类和老鼠显然没什么可比性,但其实它们像我们一样常常生病,而且显示出同样的症状.。
”在一个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类似的计划之下,构成老鼠基因组的两万种基因都已经排出序列.。
“欧洲老鼠”计划将使用一种称作“黑六品系”的老鼠.。
这类老鼠已经广泛用于实验室,而且完全出自同系交配.。
每只雄鼠都是其他雄性“黑六”的克隆,每只雌鼠也都是其他雌性“黑六”的克隆.。
参加“欧洲老鼠”计划的科学家将从这些“黑六”中提取胚胎,消除或改变其中一种基因,再把经过遗传改性的胚胎放回雌鼠子宫,创造一个每名成员体内都有一个变异基因的新种群.。
科学家将对“黑六”体内的两万种基因重复这个过程.。
剑桥生物信息科学研究所的伯尼博士说:“最后,这就将使我们得到两万种老鼠,而且毒种体内都有一个变异基因.。
”然后,科学家将现察这些基因变异对每种老鼠的外观和行为产生哪些影响.。
这样,他们就能发现每种基因有什么作用,由此了解相应的人类基因.。
科学家还希望弄清不冈同的基因组合对不同的人有哪些影响.。
高考语文实用文本阅读:科普文章(自然科学类)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自然科学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仙人掌科植物是个大家族,成员有上千种。
它们相貌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茎的不同,多为柱状或掌状,小的如砂石,大的似巨柱。
表面有的平滑、有的结节,有的凹陷,有的呈圆球状……仙人掌的“老家”在美洲,大多生活在荒漠地带,少数生长于热带地区,比如常见的昙花属、蟹爪兰属的一些种类。
之所以能在沙漠的干旱气候下繁衍生息,是因为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为刺状,大大缩小了蒸腾面积,使体内的水分不容易散失。
绿色的肉质茎很肥厚,表面有角质和蜡质,不仅贮藏水分,还代替叶子进行光合作用。
这种植物每到晚上打开气孔吸收二氧化碳,白天则在封闭气孔(防止水分散失)的同时,还能用晚上收集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
通过该过程,就可以避免白天蒸腾作用损耗水分。
对于沙漠中的行走者,仙人掌就是一棵救命树。
在沙漠中,一棵15米至20米高的仙人掌,可蓄水两吨以上。
每公顷的刺梨仙人掌能储存180吨水,足够养活5头成年牛。
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2015年遭遇干旱,当地民众关键的食物和水源、动物的草料都来自刺梨仙人掌。
仙人掌不仅是贮水能手,还是节水模范。
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拔出一棵仙人掌称重后有37.5千克,把它扔到角落里6年后再称,重量为26.5千克。
也就是说,这些年它动用自己的储备,在没喝一口水的情况下仅消耗了11千克,但凡换成别的绿色植物,估计早已成了标本。
有些生命力顽强的仙人掌也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严苛,一旦生长环境被严重破坏,就很难继续生存。
在众多破坏因素中,人类活动是导致植物濒危的主要原因,如无节制的采伐利用、非法贸易等。
间接原因则更为复杂,如大气、水以及土壤污染、外来物种入侵、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系统功能受损、植物所依赖动物群体的退化等。
这些都会直接减少植物群体的数量或间接干扰植物群体的正常维持和更新,当特定植物群体的数量减少到一定数量,就会进入濒危、野外灭绝或灭绝的状态。
仙人掌是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关键组成部分,同时对于许多动物的生存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所在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达标训练题
面约为 10 30万平方公 里.到 了冬季则超 过 2 0 00
万平方公里 。 南极 大 陆 的 永 久冰 层 厚 度 超 过 3 0 00
在严寒 中存活是 因为冰 雪本身能起到保 护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作 用, 使动植物 与外部极端环境相 隔绝。事 实上 , 气 候 突变对动植物 来说才是致命的敌人。
三 峡 ” 学说 。 的
是 人
在 中学历史课 本 中写着 :距今 10万年 的元 “ 7
谋人是 中国最早 的人类。” 如今这一说法在科 学家 的研 究下有待修改 , 因为在 巫山龙骨坡发现 的“ 巫
山人 ” 2 4万 年 以前 , 元谋 人 还 早 了 3 年 。 在 0 比 0万 这 不 但 是 我 国迄 今 发 现 的 最 早 的 古 人 类 化 石 , 而且 将 中 国 的 史前 文化 往 前 推 进 了 10多 万 0
B极地冰层融化 , . 地球将 因失 去镜面效 应 , 接 受更多 阳光辐射而进一步变暖 。
类化 石 汇 集 到一 起 ,就 会 发 现 长 江 流域 发 现 的人
类化 石 地 点 最 多 , 了总 数 的 8 %, 长 江 流 域 以 占 6 而
c极 地浮游 植 物既依 靠 冰层保 护 , 加速冰 . 又
等 动 物 将 濒 临灭 绝 。此 外 , 流 会 因海 水 温 度 上 升 洋
而改 变 , 水将 吞 噬 一 个 个 文 明 国度 。 海
水 是 少数 可 在 相 当 小的 温度 区 间 里 改 变形 态
的 物 质 。 这 是 因为 水 分 子 间的 连 接 方 式 既 脆 弱 又
灵 活 。其他 物质 的分 子 在 温 度 下 降 时 逐 渐 集 中 , 但 水 在 降 温 到 4 氏 度 的 情 况 下 密度 即 为 最 大 。 一 摄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浅谈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浅谈作者:谢志生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7年第12期高考命题对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部分的赋分及考查形式是相对稳定的,均放在第Ⅰ卷,设3道题或4道题,全部采用客观选择题型,考查点集中在词句的理解、信息的筛选整合、归纳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以及推断想象上。
该题区分度较大,失分率较高。
我们在复习中要想进行有效的备考训练,必须对其选文特点、阅读方法、错项设计三个方面有所了解。
一、自然科学类文章选文特点自然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以及天文学、地质学、医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文章。
这类文章的选材,往往是反映某一领域最新动向的文章,即某一领域的新工艺、新技术、新理论、新发现。
其主体结构较简单,大致分三部分,开始提出新概念,接着谈论用途、意义,再展望其应用前景。
然而,在主体结构中往往穿插了新旧几个概念,许多不同科学家或流派的观点,新与旧的区别、新概念的优点与缺点等内容,导致其内容复杂化,信息繁多。
如以下简表所示:科技文对象:新工艺(技术、理论等)结构:主体结构穿插内容新概念(新旧几个概念)新用途、意义(不同科学家观点)前景展望(新旧区别)(新概念的优点、缺点)二、自然科学类文章题目错项设计方式从历年高考题目来看,出题人在错项设计时,基本采用“增”、“删”、“换”、“改”、“变”等方式。
“删”是指出题人在选项中删掉了原文里修饰、限制性词语或内容,这些词语有“大多”“凡是”“所有”“都”“全”“几乎”“到……为止”“除……之外”等,从而导致“缩小范围”、“以偏概全”,“有意缺失”等错误。
“增”是指在选项中增添内容,这些内容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从原文信息中推断出来,从而导致“无中生有”的错误。
“换”是指在选项中换掉原文的词语或内容,导致“偷换概念”“指代不明”等错误,“改”是指在选项中改变原文句间关系,从而导致“强加因果”、“颠倒因果”等错误。
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
考 点 精解
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主要考查 ‚理解词句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 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 1.理解词句 主要考查对文章中重要的概念(词语)或 句子的理解。对概念(词语)的理解一般是选 出最全面准确(或错误)的一项,对句子的理 解一般是选出与原文意思一致(或不一致)的 一项。
第五章
现代文阅读
第 1 节
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1)
1
考 点 精解
《考试大纲》中明确要求‚能阅读一般 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能力层级: B级,理解;C级,分析综合;E级,鉴赏评 价。 自然科学类文章的内容涉及天文、地理、 生物、物理、化学、医学以及当代最新的高 科技知识等领域内出现的新的理论、新的发 明、新的技术,以说明为主,属说明文范畴。
2
考 点 精解
社会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科学的 文章,包括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语言学、 美学、考古学等。从选文来看,高考中的社科 文往往富有时代气息和人文涵养,其内容覆盖 了古文化(考古)、文章学、文艺鉴赏、书法、 绘画、道德观念、社会伦理、语言与写作、音 乐、教育诸方面,涉及学科门类齐全。但从表 达方式上看,都是以议论为主,直接阐述事物 的道理,表现一定的见解和主张。
下列有关本文中的‚中国之道‛的说法,不准确的一 项是( )
A.中国之道是指渗透着中国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的 现象。
B.中国之道并不存在于所有中国文化现象之中。 C.中国之道的核心包括天下为公、天人合一、和而 不同等思想。
D.中国之道是建立在普适理念基础上的高尚的文化 精神。 6
命 题 揭秘
解析: A。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在第一段末 句可以找到依据,中国之道并非‚现象‛,而是中国 文化中‚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
「精品」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4)
【精品】最新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附参考答案)阅读下面各篇文章,完成文后试题,每题5分,共100分.。
(一)深海的发现:从“大洋中脊”到“深部生物圈”人们看惯了绵亘的山岭和曲折的海岸,一般不会问“为什么”的问题.。
90年前,A•WEGENER发现大西洋两侧的非洲和南美洲海岸线可以拼合,又有同样的化石,从而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但当时回答他的只是嘲笑和冷漠.。
半个世纪后,深海测量技术发现深海洋底也有高山峻岭,全世界有8万公里长的山脊蜿蜒在各个大洋,而大西洋的中脊恰好与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平行,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大陆和大洋的岩石圈是分成若干“板块”的整体.。
同样,沐浴在阳光下的人们,看惯了飞禽走兽、树木花草,决不会对“万物生长靠太阳”产生怀疑,又是深海洋底“黑暗生物圈”的发现,开辟了新的视野.。
上世纪70年代,“ALVIN”号深潜器在东太平洋发现了近百度的高温区,原来海底有“黑烟”状的含硫化物热液喷出,冷却后形成“黑烟囱”耸立海底.。
更为有趣的是在热液区的生物群.。
现在,这类热液生物群在各大洋被发现的地点已经数以百计,离我们最近的就在日本冲绳海糟.。
黑暗食物链的基础,是在还原条件下进行化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的原核心生物,据推测与生命起源时的生物群相近.。
不只是海底,近年来发现在数千米深海海底下面数百米的深处,还有微生物在地层的极端条件下生存.。
这种“深部生物圈”虽然都由微小的原核生物组成,却有极大的数量,有人估计其生物量相当于全球地表生物总量的1/10.。
“深部生物圈”的发现,大大拓宽了“生物圈”的分布范围.。
原来从极地冰盖到火山热泉,从深海海底到地层深处,生物的分布几乎无处不在,人类迄今研究和熟悉的,只不过是生物圈中的一小部分.。
不但海底,海水层里也是一样:运用新技术,发现了普通显微镜下看不见的微微型浮游生物.。
深海大洋的发现,纠正了我们对生物界的偏见:我们用肉眼甚至用光学显微镜见到的只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上层,只占生物圈的一小部分;地球生态系统的真正基础,在于连细胞核都没有的原核生物.。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附详细参考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几个月前,来自一些地方的研究人员演示了使光以每秒17米的缓慢速度通过一堆冰冷的钠原子的过程。
但是把原子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是非常困难的,要使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能够变为现实,需要采用简单一些的方法。
得克萨斯州农业机械大学的韦尔奇博士意识到,在冰冷的钠原子中使光速降低的基本原理在热的铷原子中也同样适用。
用热的铷原子做实验要简单得多,它包括把一个装有固体铷金属的特殊透明容器(称为“小室”)加热到大约100摄氏度,然后把两束经过细微调节、波长略微不同的激光射入小室。
即使穿过普通的透明材料,比如玻璃或水,光速也会略微降低,因为光会与组成材料的原子相互作用。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影响是微弱的,并且任何加强这种影响的试图都会导致光的吸收。
因此,重要的是使光的速度降低,而且不至于被吸收。
韦尔奇博士通过小室做到了这一点。
这种方法把铷原子置于一种非常微妙的量子状态中,在这种状态下铷原子不能吸收光。
同时,两束光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另外一束波长很长的光,这束光的传播速度比原先两束光的速度要慢得多。
降低光速能获得诸如非线性等其他一些效应。
在大多数情况下,光的行为是线性的:把入射到玻璃上的光的强度增加一倍,穿过玻璃的光的强度也会增加一倍。
但是,非线性意味着入射光的微小变化会导致透射光的巨大改变。
正是这种性质使光学开关的设计者们兴奋不已。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工程师阿塔奇认为,人们在通过光缆传送光脉冲时,常常需要把某个用来与其他信号作对比的信号延迟一段时间。
目前的做法是把其中一个脉冲沿着为此目的而专门建造的很多光纤发送出去,而采用一个大小为1升、装满高温铷气的小室能够达到同样的目的并且更加有效。
韦尔奇小组的成员卡什说,装满铷气的小室在改变激光束以产生难以获得的波长方面极其有效。
他们已考虑运用这个原理制造一个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由于紫外线波长短,因此可以用来读取刻录在光盘等媒介上的形状更小、排列更紧密的数据。
自然、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方法与步骤
自然、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方法与步骤第一步逐段划读原文划出关键词句,明确各段要点、全文主题和思路1、逐段划出关键词句,在各段旁边批要点。
用波浪线画出每段表主要意思的中心句(开头结尾)用括号括出联结过渡句(“但是”等转折词后的,“而且”后的)、判断句(常表明观点看法)、双重否定句、疑问句。
用圈圈出关键词及重点阐述的主问题、次问题、主概念、次概念(关键词指问题概念前后的表示肯定否定、时间、程度、数量、范围、已然未然、原因结果、条件、称代的修饰限制词语及问题间、概念间的关联词。
例如:是、能、会、必然、不是、也许、可能、或许,已经、正在、将会,很、非常、十分、极其、最、一般、可以,“一些”“有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 “有时”、凡、都、全、所有、一切、大概、大约、往往、常常、除----外、只有、只要、无论—都、因为、由于、之所以、而且、但是、然而,其、这、那、与此相反等)2、回头扫读整体明白各段要点、全文主题(社会类找“问题”或”观点”,自然类找“概念”)、全文思路(一般总分、分总、总分总。
社会类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归结问题思路写。
自然类按提出概念---揭示概念情况---归结概念,或按提出概念后,按特点、原理、构造、功用、发现、现状、前景、评价来写)。
第二步划读题干,明确要求与提示选正确项要逐项核对排除,选错误从四个项中最可能错的突破(如有关键词语、句型特殊复杂)第三步,逐个审读选项,找准对应段句,找差别,找错因、找答案1、逐个审读选项,划出选项中关键词(表示肯定否定、程度、数量、范围、已然未然、原因结果、条件、称代的词,这是审读重点)。
2、找准找全选项相对应的段句。
注意社科文的对应区间有时涉及到几段文字。
3、将选项与文章内容逐字逐词逐句进行比较、对照、分析、找错因、判断。
对选项中增、删、调序、杂糅、改变说法的要仔细辨别和原文意思是不是吻合,不吻合就错误。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技巧
⑵怎样考查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述出来的,有的则分散在多处,需要经由辨别和筛选得出正确判 断。
6.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⑴推断、想象考查的是什么能力? 考查推断力和想象力是对潜在能力的测试。读文章不仅要读而且要思,探究文外知识,为学习和
根据原文,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补充”了军费之需。“补充”指“在主要事 物之外追加一些”,因此,B项说“主要来源”则主次颠倒。
对策: 做此类题,要仔细审读原文,清楚哪些是主要一面的,哪些是次要一面的。
6、混淆时间 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
例如:
对策:
在阅读原文时,考生应把“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来”等这些修饰限制词语作 为关注点,否则就会造成时间的混淆。
7、信息遗漏 就是命题者在设置“陷阱”时,故意漏掉原文中必不可少的信息,从而导致信息不全面。
例如:
2004年全国卷(三)第9题C项:“适应化学药品需要若干个世纪,而人生太短,所以人类能够适应化 学药品的想法是根本行不通的。”
全的错误。 第二步,针对试题,尤其是选项,到原文中找相关语句。这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切不可忽视。 第三步,把选项和在原文中找到的相关语句进行比较,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
五、科技文阅读设置陷阱十二种类型
1、以偏概全(句子的理解)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或者以全局替代局部,以一般替代个别,
将被人所利用。”此项推断依据是“澳大利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斯塔曼海……将撒哈拉 大沙漠的沙尘带到意大利、新西兰、法国……减缓酸雨的发生”,但原文只是说曾给这三个国家带 来过好处,并不能推断出“将被人类利用”的结论,条件不充分。
高考语文科学类文章阅读1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掌握
概念相互间的关系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概念的偷换或转移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世界上有了一种东西,就有了与之相应的概念。词语 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词语的思想内容。概念的内涵 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 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在科学类文章中,概念是 由词语来表达的,概念的内涵指的是词语的含义,概念外 延指的是词语的外在形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五讲
科学类文章的阅读(一)
主讲:尹龙国
科学类文章
自然 科学类文章
社会 科学类文章
所谓“自然科学类”的 文章,是指研究自然科学及技 术方面的文章,涉及数学、物 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 科以及天文学、地理学、医学 、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 。
所谓“社会科学类”一 般包括哲学、经济、教育、 语言、历史、文化、伦理、 民俗、宗教研究和美学原理 等学科的论文,一些哲理性 议论散文也可归入此类。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具有反比关系,即一个概念的 外延越大,则它的内涵越小;反之,一个概念的外延越小, 则它的内涵越大。“中学生”比“学生”多了“中”的内涵, 因而具有这种属性的对象(外延)也就越少;同样“学生”比 “中学生”少了“中”的内涵,因而具有这种属性的对象(外 延)也就越多。
科学类文章阅读必备的基本思维能力 侧重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
议论说理散文 两类科学文章
科学类文章阅读必备的基本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能力的要素分析
基本思维形式
概念 判断 推理
基本思维过程
分析 综合 抽象 比较 概括和具体化
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
科学类文章阅读必备的基本思维能力
新课标语文现代文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之科学类文章阅读自然科学类二、高考真题(一)7、【解析】该题重点考查对“人类胚胎干细胞”这一概念的解释,测试的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和辨析并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级。
对“人类胚胎干细胞”的概念的理解在文章的第一段中,特别是是第一段的第一句话。
对概念的理解应该抓住它最本质的特点,也就是要注意它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质特点。
对“人类胚胎干细胞”的概念理解应抓住文章中“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囊胚”“内侧”“内细胞群”。
A项错在“囊胚外表的扁平细胞”是胚胎的支持组织,不包含其中。
C项是对“人类胚胎干细胞”开始分化的解释。
D项由第二段可以看出,成年干细胞与人类胚胎干细胞不同,所以“也指成人身上的成年干细胞”不正确。
【答案】B。
8、【解析】该题重点考查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
能力层级为B级。
这道题比较简单,A 项只是说成年干细胞的分布,与生物学家判断无关。
【答案】A。
9、【解析】该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
能力层级为B级。
该题错在把原文中的“基本上”与“也有一定”说成肯定,在整合信息时故意设置障碍。
A依据第二自然节前半部分,C依据第二自然节后半部分,D依据第三段。
【答案】B。
【解析】该题重点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
A项说法太绝对,只是在鼠身上的实验去得结果,把在小鼠身上的研究说到人身上。
10、【答案】A。
(二)7.【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意的理解。
能力层次为D级。
根据原文“因此白鹤梁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
加上白鹤梁上的题刻大多出自历代名家之手,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和保留价值,白鹤梁因此成为三峡库区惟一一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D项明显不是原因。
【答案】D8.【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意的理解能力。
能力层次为C级。
题干是“”,关键是一个“急需”,在A、B、C、D四个选项中,显而易见D项最“急需”。
【答案】 D9.【解析】A说“白鹤梁平时都隐没在水中”而原文却是“白鹤梁多数时候隐没在江水中”把“多数时候”改成“都”把特称判断说成了全称判断,A项错误。
高中语文高考试卷考点之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和报告科普文章阅读知识汇总,带参考答案共十一页
语文高考试卷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和报告科普文章阅读知识,带参考答案本文收集整理了高中语文高考试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阅读和报告、科普类文章阅读知识,并配上详细参考答案,内容全共十一页。
同学们认真完成这些练习,并对过答案,对学习高中语文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阅读和报告、科普类文章阅读知识一定有很大的帮助,希望大家喜欢这份文档。
第一部分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阅读知识一、(2013年大纲版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多数环境学论著认为,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而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
但是,荷兰学者克罗宁博格所著的《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一书中的观点,似乎可以让人稍稍缓解一下在气候变暖问题上的紧张感。
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当下发生的所有气候变化,从地球的立场出发,都是“正常运作”。
大自然的变化类似于四季交替,只不过是它的时间尺度要长得多。
根据作者的描述,大自然的“春天”是在一万年以前开始的,那时,天气已开始转暖,曾经覆盖了当今人类广泛活动区域的冰层逐渐在阳光下融化,海平面上升,而人类祖先的生活方式则开始从渔猎转向定居农业。
到现在,人类已经处在“夏季”,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担心气温上升可能会带来的危害。
“夏季”终将过去,这也是自然规律,只不过是要再等待一段漫长的时期,“秋季”才会来临。
那时海平面将会下降,而今天人们因为气温上升所引发的讨论也将随之结束。
克罗宁博格面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以及由此造成的极端天气频发、荒漠化加重、物种灭绝加速等情况,之所以显得十分淡定,在于他看待这一问题时使用了与众不同的时间尺度。
通常人们只考虑几十年或几百年的事情,并且一直在用这种人类的尺度去衡量大自然,结果每个人都为现在的气候最大值紧张不已。
其实,这在克罗宁博格看来只不过是大自然循环中出现的“一丝波纹而已”。
如果我们超越现阶段人类思考问题的尺度,观察一个漫长的周期,情形也许就不会那么令人沮丧了——那就是一万年的时间尺度。
自然科学文章
自然科学文章
《神奇的自然科学》
嘿,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大自然就像一个超级大的宝库,充满了各种让人惊叹不已的奥秘!
比如说天上的星星,那可不是简单的亮点哦。
你想想,那一颗颗星星就像是镶嵌在黑色天幕上的宝石,亮晶晶的,多美啊!我们看到的星光,说不定是它在几百万年前发出来的呢,这简直太神奇了吧!
再看看动物世界。
蚂蚁那么小个,却能建造出精妙绝伦的巢穴,这难道不厉害吗?这不就像我们人类能建造出高楼大厦一样令人佩服!还有鸟儿,它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天空翱翔,我们要是也能飞该多好啊。
植物也很奇妙啊!那些大树,它们扎根大地,经历风雨却依然挺拔,这不就是一种坚韧的象征吗?花朵呢,五颜六色的,还散发着迷人的香气,这不就是大自然给我们的礼物吗?
嘿,你们有没有想过,要是没有了太阳,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呢?那肯定是一片黑暗和寒冷啊!太阳就像是我们的生命之源,给我们带来光明和温暖。
就好像我们在黑暗中突然看到了一束光,那种欣喜的感觉。
还有风啊,有时候温柔地吹拂着我们,让我们感到凉爽;有时候又变得很猛烈,像个小脾气的孩子。
这像不像我们的心情,时好时坏呢?
自然科学真的太有趣了!它让我们了解到这个世界原来是这么的丰富多彩。
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大自然,不是吗?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一直享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美好和惊喜啊!所以,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篇一: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现代文阅读指导——自然科学类文章典型题目【考点透视】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考查的热点有: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辨识文章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理解说明的顺序;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概括说明的内容;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分析文段结构;进行与文段内容有关联的个性化表达。
一、对文章解读能力的考查,始终是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考查的主要内容。
1.理解重要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阅读材料中出现的科学术语、科学概念,能对其含义做出理解;重要代词所指代的内容,能够具体解释;修饰限制性的词语,能对其作用阐释清楚。
2.理解重要句子在文章中的意义和作用。
能找出段落或全文的中心句,对其在段落或全文的地位、作用做出阐述;对复杂句子、特殊句子、重要句子的意义能结合语境具体理解;能够发现文中的语病,找出并加以修改。
3.供的内容,对文中出现的新概念下定义;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对事物的特点进行阐述;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进行总结;根据文意,给文章增加标题。
二、理解并掌握自然科学类文章的技法,仍将是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
1.说明顺序。
准确理解局部或整体的说明顺序;能够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排列句序。
2.说明层次。
熟练划分不同类型段落的说明层次;在理清层次的基础上,将抽出的句子能够还原到文章中去,并说明理由。
3.说明结构。
准确理解全文的结构特点;理清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掌握过渡句段、照应句段、总括句段的作用;对局部内容在全文中的地位及作用做出阐述,并说明是否删掉的理由。
4.说明方法。
能够快速判断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并阐述其作用。
5.说明语言。
对文章的语言特点进行归纳概括;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作用;阐述具体句段的语言特点。
三、注重培养考生的科学素养,始终是自然科学类文章考查的一个亮点。
中考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目前主要是对科技自然科学类文章的考查,根据新课标中“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要求,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考查的题目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策略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策略第一章第一章 命题特征命题特征概念:所谓自然科学类文章,就是通常所说的科技说明文。
就是通常所说的科技说明文。
主要指研究自然科学及科技主要指研究自然科学及科技发明或发现方面的文章,发明或发现方面的文章,内容主要涉及数学、内容主要涉及数学、内容主要涉及数学、物理学、化学、物理学、化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以及天体物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以及天体物理、地质学、医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电子学等学科的文章。
理、地质学、医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电子学等学科的文章。
考纲要求:2008年全国高考语文考纲对这部分的要求是:“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 级;考查对文章的分析综合,能力层级是C 级。
级。
考查内容:考查内容:近几年高考试卷中,近几年高考试卷中,近几年高考试卷中,这一类文章的阅读一直占有稳定的位置。
一般来说,科这一类文章的阅读一直占有稳定的位置。
一般来说,科技说明文的考查内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技说明文的考查内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①新科技、新发明的内涵;②新发明的依据;③新科技、新发明的特点;④人们对新发明的评价;⑤新科技、新发明的操作程序、有关的设备、人员等;⑥新科技、新发明的意义及应用;⑦新发现的内容及意义;⑧新发现的过程及人们对它的态度等。
及应用;⑦新发现的内容及意义;⑧新发现的过程及人们对它的态度等。
设题方法:删、调、改、漏、凑设题方法:删、调、改、漏、凑1.删一──删减。
一般来说,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状语、定语)是删减的首选对象,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意的改变,或者造成表达内容范围的扩大缩小,或者造成内容理解的扭曲。
的扭曲。
2.调──调换,指调换词语顺序。
词序变化也往往导致语句含义的变化。
.调──调换,指调换词语顺序。
词序变化也往往导致语句含义的变化。
3.改──指改变一下说法。
这种方法比较常见,而且类型繁多。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浅谈自然科学类文章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浅谈] 自然科学类文章
一、自然科学类文章选文特点
自然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以及天文学、地质学、医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文章。
这类文章的选材,往往是反映某一领域最新动向的文章,即某一领域的新工艺、、新理论、新发现。
其主体结构较简单,大致分三部分,开始提出新概念,接着谈论用途、意义,再展望其应用前景。
然而,在主体结构中往往穿插了新旧几个概念,许多不同科学家或流派的观点,新与旧的区别、新概念的优点与缺点等内容,导致其内容复杂化,信息繁多。
如以下简表所示:科技文
对象:新工艺(技术、理论等)
结构:主体结构穿插内容
新概念(新旧几个概念)
新用途、意义(不同科学家观点)
前景展望(新旧区别)(新概念的优点、缺点)
二、自然科学类文章题目错项设计方式
从历年高考题目来看,出题人在错项设计时,基本采用“增”、“删”、“换”、“改”、“变”等方式。
“删”是指出题人在选项中删掉了原文里修饰、限制性词语或内容,这些词语有“大多”“凡是”“所有”“都”“全”“几乎”“到……为止”“除……之外”等,从而导致“缩小范围”、“以偏概全”,“有意缺失”等错误。
“增”是指在选项中增添内容,这些内容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从原文信息中推断出来,从而导致“无中生有”的错误。
“换”是指在选项中换掉原文的词语或内容,导致“偷换概念”“指代不明”等错误,“改”是指在选项中改变原文句间关系,从而导致“强加因果”、“颠倒因果”等错误。
“变”是指在选项中把已然与未然、必然与或然混淆,这一类词语有“将来”“已经”“预计”“有望”“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5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97页
自然科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考点,主要见于“考纲阐释”所述 的7个方面。下面就与科学类文本阅读密切相关的4个考点一一解说。
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即概念的含义 科学类文本中的重要词语,主要是一些重要的概念。阅读时只有把 握这些概念的内涵,并明确概念所包含的对象,才能真正读懂这类文 章。一般来说,科技类文本中的重要概念,内涵相对固定,所包含的对 象十分明确,只有这样,文章的思维才能在概念这一基础“锚桩”的 固定下展开。
.
6
明确概念主要包含明确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概念的内涵是
事物的本质特征,是一个事物区别另一个事物的标志;概念的外延
是指具有这一特征的所有对象,是概念包含的所有事物。
明确概念内涵的方法是下定义。下定义的公式可表述为:被
定义的概念=特征+邻近的属概念。邻近的属概念就是被定义概念
最接近的上位概念。如“平行四边形”邻近的属概念是四边
.
1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的要求与 对社会科学类文章的要求是一样的,在高考命题中主要体现 在以下四个方面: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 要句子的含意;③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④根据文章内 容进行推断和想象。其中①②能力层级为B级,③④能力层级 为C级。类文本的考查,在题型设计上呈现出一 些变化。综合近两年的考试情况,科技类文本的考查有如下几个特 点:
.
4
根据对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在本考点的命题分析,结合2010年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特对2011年高考作如下展望:
1.科技类文本阅读命题每年虽有变化,但稳定仍是主要的,表现在:① 考点相对集中,多见于理解词句、筛选整合信息、推断;②设题技巧比较 固定,如干扰项大多为偷换概念、无中生有、以偏赅全、张冠李戴、或 然与必然混淆、未然与已然混淆、因果颠倒、强加因果、答非所问等; ③在准确理解信息基础上进行判断和推理是科技类文本阅读考查的重 点。
形,“沙尘暴”邻近的属概念是风沙天气现象,等等。如对“沙尘暴”
的解释:沙尘暴是由于风将大量沙尘卷起,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
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这一语言表述形式完全符合下定义的公式,
其中“风将大量沙尘卷起,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就是
“沙尘暴”这一概念的特征即内涵, “风沙天气现象”就是邻近的
属概念。
2.选材的多样化现象有所改变。2007年的考查主要涉及“生物、理 化”两大类,这和以往所选的医学、气候、海潮、太空等多样题材相比, 内容覆盖面相对较小。
3.文字障碍相对较小,阅读难度有所降低。2008年的4~ 6段文字基 本没出现专业性太强的词句,也没有生僻字词,一般考生都能较为顺利地 读懂文章,这点在今后可能体现得更明显。
明确概念外延的方法是分类别。分类别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
把概念包含的事物分成若干个小类。在分类别时,一定要注意标
准一致和列举充分。
.
7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即判断的含意
自然科学类文本中的重要句子,主要是一些关涉全文主要内容的 重要判断。这些判断或对说明的对象的性质有所断定,或提出一个重 要的观点,或在陈述科技事实后得出结论。无论哪种情况,这些句子都 包含两个必要的因素:被解说的对象、被断定的属性。
.
9
整合信息就是把筛选出来的信息加以归类概括,进行一定的理性提 升,以形成相对抽象的认识。在阅读过程中,按照一定要求或自己的阅读 理解筛选的信息一般数量较多,内容较具体,呈现的形态也较为零碎杂乱, 这就要下一番整理的功夫。整理时,我们通常把同一类的信息归在一起, 去掉多余和无关的细节,再把相关的几类信息归在一起,找到一个更大的 概念,把相关的几类信息用一个概念加以整合,这就是概括抽象的思维过 程,也就是信息整合的实质。一般来说,经过信息整合,人们的思维和认识 就会上升一个或几个层次。
.
10
四、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 自然科学类文本的推断,实质是基于原文信息所作的推理。所谓推 理,就是根据已知的判断,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推导出未知判断或结论的 思维过程。因此,一个完整的推理包含三个要素:已知判断,逻辑规则、新 的结论,转换成文本阅读中的推断。这三个要素是:原文信息、逻辑规则、 新的结论。一个推断是否正确,也要从这三个方面去考察。 1.考察原文信息是否可靠。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原文信息是推 断的依据。因此,考察推断的前提与原文信息是否高度一致,是确定一个 推断正确与否的首要方面,绝大多数试题在此设置考查点,错误的推断在 原文依据方面,或无中生有,或偷换概念,或以偏赅全,或曲解原意,由于推 断的依据错误,整个推断也就跟着错误。
1.考点轮流考查,试题数量减少 对《考试大纲》规定的7个考点,全国卷和各省市卷都不作全面考查, 而是抽出24个考点,轮流考查。试题数量也相应减为24题。统计显 示,下列考点考试频率较高: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②理解文 中重要句子的含意;③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④根据文章内容进行 推断。
2009年只有湖南等4个省市考了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试题。
.
8
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并整合信息,是自然科学类文本阅读最核心的能力,因此成 为历年各地高考必考的考点。所谓筛选,就是对文章呈现的信息作 出区分,挑选出重要信息、次要信息和冗余信息。一般来说,文章中 的句子不都具有同等的地位和作用,有的句子居于主要地位,承载着 文章重要信息,有的句子或阐释,或说明,或叙述,或补充,居于次要地 位,承载着次要信息;有的句子可有可无,有它有利于内容的准确、全 面表达,删除后也不影响文章内容的表达,其承载的是冗余信息。筛 选就是这样一个区分信息主次的过程。这种区分与阅读理解高度相 关,所以叫理解性筛选。还有一种检索式筛选,即按照一定的要求,迅 速从文字材料中挑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这种筛选与阅读速度和阅 读注意度相关,考生在答题时一边看题一边读文,用的就是检索式筛 选。
.
3
2.题型以单选题为主,兼有判断题和主观题 科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以单项选择题为主,每题3分。北京卷、 上海卷有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等题型。 3.侧重考查理解、分析综合能力,不涉及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 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主要关涉理解能 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主要关涉分 析综合能力。一般来说,科学类文本阅读较少涉及鉴赏评价和探究 能力的考查。 4.命题材料新颖,多关涉科技动态和当代生活 科学类文本阅读考查选用的材料,通常是反映自然科学领域最 新动向的文章,其涉及的内容相对考生而言,是比较“新”或是比较 “陌生”的“新知识”,这些“新知识”反映了自然科学的研究动 态和成果,并且与国计民生、科技发展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