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诗歌研究 毕业论文
论曹植诗的影响
论曹植诗歌的影响摘要:曹植是建安时期的一位大文学家,享有盛名,《诗品》称他为“建安之杰”。
曹植自幼随父亲曹操南征北伐,在军旅生活的熏陶下,他产生了强烈的政治热情和经久不衰的建功立业的愿望。
曹植的生平和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称帝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曹植前期的诗歌创作与后期的风格可以说是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前期诗歌内容大概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宴饮游乐唱和酬答,反映了贵公子的生活情景,如《公宴》、《侍太子坐》等。
二是抒发个人的理想抱负,如《白马篇》。
三是反应社会现实,如《送应氏》、《泰山梁甫行》等。
而其后期的作品主要述说的是自己怀才不遇,壮志不遂的苦闷以及所受的迫害。
本篇文章主要论述的是曹植诗歌的影响。
关键字曹植诗特点及影响引言: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
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曹植自幼聪慧,才思敏捷一度受到其父曹操的喜爱,几乎被立为太子。
但由于他恃才简倨,任性而为,缺少政治家的成熟与机敏,最终使曹操不满而失宠,但深受其父影响,对功名利禄的追求贯穿始终。
前期因曹植深受喜爱,随父出征,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
其诗《公宴》“公子敬爱客,终宴不知疲。
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
明月澄清影,列宿正参差。
秋兰被长坂,朱华昌绿池。
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技。
神飚接丹...”这首诗辞藻之华丽,充满贵族之气,显露出诗歌的娱乐性和社交功能,“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
明月澄清影,列宿正参差”这两句诗正是完美的写照。
随父出征的生活经历,让他充满理想抱负,《白马篇》白马饰金羁。
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
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
浅谈中国诗歌抒情品格的确立者——曹植(一)
浅谈中国诗歌抒情品格的确立者——曹植(一)论文关键词:曹植抒情诗中国诗史论文摘要:建安是中国诗歌“本乎性情”的历史转关。
曹植诗“千悲万恨”、“汹涌而发”,以其众多的数量、精湛的质量结束了中国诗歌在言志、缘事、缘情之间的左右摇摆,徘徊游移,确立了中国诗歌的抒情品格,从此,中国诗歌便一头扎向抒情一路。
这是曹植对中国诗史的一大杰出贡献。
中国与西方诗歌的最大差别在于中国诗歌以言志抒情为主,西方诗歌以模仿叙事为主。
中国诗歌发端于言志抒情,但其发展却长期依违于言志、缘事、缘情之间,左右摇摆,徘徊游移。
中国诗歌抒情品格的确立,当在文学自觉的建安时期,又当以“建安之杰”(钟嵘《诗品·总论》)的曹植着力更勤,贡献最大。
作为中国诗歌艺术渊源的《诗经》,是以言志抒情为发端的,是“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的产物,“诗三百”除《生民》、《公刘》等所谓“民族史诗”及《七月》、《氓》等少数诗作有明显的叙事倾向外,其余皆“吟咏情性”(同上)。
《楚辞》“忧愁幽思”(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也以抒情言志为主,但《楚辞》的叙事成分,较之《诗经》,则大有增强,《离骚》作为一首自传体政治抒情诗,自叙世系祖考,回顾半生经历,探索未来道路,以至上叩帝阍,下索佚女,便大量用“赋”的手法,“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日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日正则兮,字余日灵均。
”具有明显的叙事化、散文化的倾向。
《招魂》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也体物叙事,排比铺陈。
这种赋化倾向,越到后来越发突出,《渔父》中,“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日:‘子非三闻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卜居》中,“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
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日:‘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
’詹尹乃端策拂龟,日:‘君将何以教之?”’《楚辞》明显的有一种由抒情而叙事,由诗而文的脱胎换骨的发展趋势,这预示着一种新文体“汉赋”在《楚辞》母体中的孕育和诞生。
评曹植诗歌的文学价值
评曹植诗歌的文学价值作者:杨杰学号:7010120155摘要:曹植字子建,曹丕胞弟,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死后谥思,故称陈思王。
曹植是建安时期最杰出的诗人,曹植少有才华,好文学,深受曹操宠爱,曾几次要立他为太子,由于“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4]终于失宠。
曹丕称帝后,对他压抑迫害,屡次贬爵徒封。
曹睿继位,他多次上疏请求任用,终不可得,41岁抑郁而死去。
著有《曹子建集》。
曹植在他短短的四十年的人生中创作了90多首诗,60篇赋,还有120余篇章表书信等散文,被钟嵘誉为建安之杰。
沈德潜曾赞美曹植的诗歌“子建诗五色相宜,八音朗畅,史才而不预才,用博而不逞博。
”钟嵘称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2]可见他的诗文创作成就之高。
同时曹植凭借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的才华,用其敏锐的才思写出一首首映照千古的诗歌。
无论是对文学遗产的继承,还是对后代思想文化的影响。
曹植的诗歌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价值都是巨大的,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特别是他的创作风格。
同时对我们研究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和当时诗人的思想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曹植诗歌文学价值正文:曹植的诗歌创作,以曹丕称帝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歌情调昂扬奋进,多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后期诗歌情调沉郁顿挫,多申诉他遭受压抑时的通亲用世感情。
前期诗歌以《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箜篌引》为代表。
曹植诗以五言诗名震诗坛,他的诗汲取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加以发展创造,表现出了独特的风格。
第一.强烈的个性化、抒情化。
曹植诗歌不论表现何种内容,都能在诗中看到诗人的独特形象和深厚感情。
例如《野田黄雀行》[1]中,诗人采用寓言寄托情志,幻想手握利剑挑破落网,救出自己的友人。
如“高数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节友何须多!”即使是描写景物,其中也蕴含着诗人的无限情怀,这是曹植诗的一个鲜明特色。
第二.骨气奇高,凄凉慷慨。
曹植诗歌抒情艺术特征论文
曹植诗歌抒情艺术特征论文摘要:“曹植作为建安年间诗歌大家,在当时对诗歌的研究有很大的价值。
曹植在诗歌创作上的经历、性情、天分和志向对他的诗歌创作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曹植诗歌语言华丽,手法多样,诗歌的布局也非常完美,在吸取汉乐府诗歌和古诗的创作特征之后,并加之发展,最终被后人歌颂并名垂千古,开创了我国五言六诗的新的里程碑,对我国的古代诗歌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一、曹植的创作思想在父亲曹操死前,曹植的诗歌都是汹涌澎湃、激情飞扬的。
大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
比如表达英勇战士奋勇杀敌、誓死保卫祖国的《白马篇》,就是曹植的一个典型诗歌,诗中激情飞扬、感情真挚,洋溢着不朽的青春和活力。
诗人通过《白马篇》来表达自己为壮烈事业奋斗的渴望。
寄托了诗人有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豪情。
随着曹操去世,曹植诗歌逐渐消沉,后期作品多数表达自己壮志不愁悲愤压抑的郁闷心情。
二、曹植诗歌的抒情艺术特征及成因分析(一)曹植诗歌的抒情艺术特征1、精巧的叙事抒情曹植笔下的山虫鸟兽、林木山水的内容里,涵盖着极其浓厚的思想情感,有着不同的意境,把自己的情感与周围的环境相互的联系起来,做到了真正的情景交融。
这种把抒发情感与叙述事件、写景相互的紧密联系起来,堪称是曹植诗歌的特点。
例如《赠白马王彪》,曹植在此诗之中把自己对于人生命运的感慨联系起来,又联想到任城的王曹彰、如今的白马王曹彪,二者的生离死别之痛,采用叙述事、描写景、抒发情相互发生的方式,再加以沉重悲痛的笔调和从不同的方位角度来抒发出自己强烈的悲伤情感,使读者都能感受到浓郁的悲痛情感。
正是由此,便造就了此诗无比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建安时代之后的岁月里,文人的五言诗开始逐渐的兴盛起来。
无论任何一种诗体在刚刚诞生的时候,都会面临着一种新形式的制约,因此,诗词语言推敲的重要性便会接踵而来,促使诗人们用最直接、最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身所要表达、抒发情感。
实质上,当诗人们在对诗词歌赋不断的推敲过程中,就不知不觉的把诗体的体制、形式等逐渐的完善、完美起来了。
别乐之唱君子文章——诗乐分离角度下的曹植诗歌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MASTER DISSERTATION论文题目:别乐之唱君子文章——诗乐分离角度下的曹植诗歌研究英文题目:The study of the poetry of CaoZhi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separation of tunes and poems 作者:王超指导教师:薛海燕教授学位类别:硕士专业名称: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2013年5月18日谨以此论文献给我的导师和所有指导过我的老师们别乐之唱,君子文章——诗乐分离角度下的曹植诗歌研究学位论文答辩日期:2013.5.18指导教师签字:薛海燕答辩委员会成员签字:郭泮溪李扬王庆云孙兰王海燕别乐之唱,君子文章——诗乐分离角度下的曹植诗歌研究摘要本文旨在从诗乐分离的角度入手,对曹植的诗歌创造进行研究。
诗乐分离本身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过程,不同的时代,其实构成了诗乐分离的不同阶段。
本文探讨的诗乐分离阶段是与曹植相关联的汉魏六朝时期,事实上与曹植关系密切的主要是汉魏,但是汉魏六朝的诗乐关系本身前后相续,故有所延伸。
汉魏诗乐分离与曹植之间的中介者是五言诗。
五言诗是汉魏诗乐分离的重要产物,而曹植则对五言诗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曹植对诗乐分离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诗乐分离对于曹植的诗歌创作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诗乐分离构成了曹植诗歌创作的重要背景,汉末魏初文学地位的提升,诗乐分离的加速,和大量创作拟乐府的背景,使得诗歌开始承担起抒情寄托的重要功能。
诗乐分离也推动了曹植“文质彬彬”的创作风格的形成。
诗乐分离对曹植的影响也蔓延到曹植在后世的评价方面。
南朝钟嵘将曹植提升到“其源出于国风”“譬人伦之有周孔”的位置。
他将在五言诗形成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曹植作为典范。
而《文心雕龙·乐府》中则提及南朝时有对曹植乐府作品称为“乖调”的说法,说明在当时已经有人认为曹植的拟乐府之作为“乖调”,是不合乐的。
可见,在南朝诗乐分离的背景下,曹植的拟乐府作品所受到的评价也分成了分别从诗与乐的角度出发的两种方向。
我为何撰写《曹植诗传》
第23卷第4期2016年8月琼州学院学报Journal of Qiongzhou University Vol.23No.4Aug.2016收稿日期:2016-08-20作者简介:木斋(1951-),男,北京人,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究员,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邀请教授,韩国全南大学邀请教授,台湾中山大学客座教授,美国休斯顿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诗词史,著有《宋词体演变史》《曲词发生史》《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走出古典———唐宋词体与宋诗的演进》《宋诗流变》《唐宋词流变》《苏东坡研究》等学术专著。
“古诗与汉魏六朝文化研究”主持人语我为何撰写《曹植诗传》木斋关于《古诗十九首》代表的汉魏古诗与曹植甄后恋情之间的关系,我从2004年秋季动笔撰写,翌年开始在《山西大学学报》等多家刊物陆续发表,至2009年岁末,获得教育部高等教育社科文库资助,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问世,似乎,关于《古诗十九首》公案的研究,可以告一段落。
但问题并不这么简单。
自从拙作《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问世之后,不断有新的史料出现,或确认验证了此前推断假设式的论断,或修正微调了此前的认知。
这种新材料的震撼感何止一端?可以说是络绎奔会,纷至沓来。
种种实证、铁证,就像是万物皆备于我,为我而设一般。
此前的种种疑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千尺冰封,涣然而为一溪春水。
让我应接不暇的新的史料、新的信息,不断修正我此前的研究和认知,不断丰富和增添两者之间恋情进展的细节。
可以说,此前出版的拙作和论文,仅仅是为这部史传的写作所作的奠基和准备,仅仅是全面细致描述曹植一生以及和古诗关系的种子,我不得不动笔重写这一公案的诸多细节,并按照编年体方式,将《古诗十九首》代表的汉魏古诗,和曹植集中固有的诗赋打并一体加以研究和整合。
我将其命名为《曹植诗传》。
可以说,到这一本诗传,才是这一研究的总结和最后果实。
写完这本书之后,关于“十九首”和曹植关系的研究,就我个人而言,可以宣告完成了。
曹植诗歌研究
黑龙江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曹植诗歌研究论文题目:学院:文学院年级:2009级专业:汉语言文学*名:***学号:********指导教师:***2014 年4月10 日摘要近几十年来对曹植研究的论文很多,文章主要从曹植诗歌的整体进行研究,包括思想内容、艺术特征和写作风格以及对曹植诗歌艺术的传承等问题。
还有就是曹植典型代表作品的研究,包括《洛神赋》和《白马篇》等。
上述研究都从不同方面肯定了曹植在文学史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展现出曹植“骨气奇高,辞采华茂”的艺术风格以及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曹植,“建安之杰”之一,现今为止流传下来八十多首诗歌,辞赋和散文也有四十余首。
曹植的诗歌创作风格的形成,除了继承前人的优秀传统外,他本人的成长环境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诗歌创作的内容与形式。
本篇论文主要从曹植创作风格的形成,发展以及变化等来深入研究曹植与他的诗歌。
关键词曹植诗歌内容形式“三曹”AbstractIn recent decades there are many papers about CaoZhi, these papers mainly regard his poetry as a whole, including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artistic features and the writing style as well as on's poetic art inheritance and succession issues. And it is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s work of research, including "the goddess" "white paper" and so on. These studies from different aspects show him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but also show'"high character, and rhetoric by writing style" artistic style and is worth us learning and using for reference. CaoZhi is one of "JianAn literature ". Today so far survived more than eighty poems, Ci and prose also has more than forty. His poetry creation style formation, in addition to inheriting predecessors' excellent tradition, his growth environment is also largely affected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his poetry creation. This paper mainly from his creation style's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change, to in-depth study's and his poetry.Key wordsCaoZhi; The poetry; The content; The form; Three Cao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前言 (1)一、曹植诗歌创作情况 (2)(一)曹植前期的诗歌创作 (2)(二)曹植后期的诗歌创作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代诗宗”曹植——论曹植对中国诗史的独特贡献
“一代诗宗〞曹植——论曹植对中国诗史的独特奉献论文关键词:曹植中国诗史“骨气奇高〞“辞采华茂〞论文摘要:中国诗史“二源合一流〞的嬗变大势,文质彬彬、情文并茂,追求“壮美〞的美学定位,以抒情为本的文化品格,以五言诗为主的诗体形式,皆由曹植垂范并师法千秋。
曹植“一代诗宗〞的诗史地位,是由曹植的四大奉献奠定的。
建安诗歌是中国诗歌开展史上一座光辉的里程碑。
这座里程碑,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然“邺中诸子,陈王最高〞(皎然?诗式?),后世言建安诗,也莫不首标曹植。
然曹植诗歌的里程碑意义何在?他究竟对中国诗歌有何独特奉献?本文拟从四个方面略抒己见。
曹植诗隐括?风?、?雅?,组织?庄?、?骚?,得?汉乐府?精髓,法?十九首?意象,继往开来,初步确立中国诗歌“二源合一流〞的嬗变大势。
中国诗歌开展,明显地呈现出“二源合一流〞的大势走向。
“二源〞即以?诗经?为代表的北方诗学体系,以?楚辞?、?庄子?为代表的南方诗学体系。
建安诗歌一代繁盛,正是“得?风?、?雅?、?骚?人之气骨〞,二源交汇,南北合流,儒道合一的产物。
唐代诗歌革新运动,标榜“汉魏风骨〞,正是要恢复或再次确认这个大势走向。
然建安诗人真正融二源于一流,远继?风?、?雅?、?庄?、?骚?,近承?汉乐府?与?十九首?,下开盛唐李白、杜甫诸人,得首推曹植。
曹操诗21首,全为乐府诗,内容上槁目时艰,肠断民瘼,艺术上古直悲凉,通脱自然,显然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和刚健质朴的风格。
曹操长于四言诗,似有?诗经?遗风,然许学夷的?诗源辨体?卷四谓其“正是乐府之体,不当于?风?、?雅?求之。
〞吴乔的?围炉诗话?卷二也谓曹操四言诗“不受束於?三百篇?句法〞。
曹操的杂言诗,包括一些游仙诗,也似有?庄?、?骚?韵味,但主要还是源于汉乐府的杂言体和游仙诗。
所以沈德潜?古诗源?卷五称“孟德诗犹是汉音〞。
曹丕诗一半以上为乐府,并且“乐府酷是本色〞(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曹丕工于言情,大量抒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怨,这也显然“源出于?十九首?〞(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逊卷五);王粲为“七子之冠冕〞,相比之下,他受汉乐府和?十九首?的影响较小一些,王粲存诗20首,乐府诗仅有5首,其诗从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皆与?十九首?相差较远;王粲诗更多地受到诗、骚的影响,这正如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逊卷七所说,王粲诗乃“小雅、变风之余〞,刘熙载?艺概?卷二也谓“王仲宣诗出于骚〞,其余“六子〞存诗太少,缺乏论。
《论文》谈曹植诗女性形象在传统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
谈曹植诗女性形象在传统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内容提要:作为“建安之杰”的曹植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位具有卓越成就的文学家,他的有关于女性题材的诗歌则是其诗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众多以女性为题材的作品中,曹植的诗更是独具一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就对其诗中的女性形象作一下简单的分析,并且就其对前人诗中的女性形象的继承和发展问题进行一下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曹植女性题材继承和发展Summary : Cao Zhi in " Kin On outstanding " it plants to be one with remarkable achievement writer in the history of our country's literature, it i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their poems that he has poems about women's subject matter. Among numerous works to regard women as subject matter, poem that plant Cao Zhi original in more style, have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later age. Make a simple to image of women in their poems analysis below, and image inherit and development problem carry on brief argumentation to forefathers women of poem on it.Keyword:CaoZhi Women's subject matter Inherit and develop目录引言 (1)一、弃妇、思妇的形象 (1)二、盛年不嫁的女子形象 (6)三、“香草美人”的形象 (10)注释 (14)参考文献 (14)后记 (15)引言曹植(192—232),字子建。
浅谈曹植诗歌及其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
浅谈曹植诗歌及其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摘要]曹植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其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极为深远。
具体来说曹植诗歌创作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五言诗的影响。
曹植擅长五言诗,从东汉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五言诗,经过他多数量、高质量的创作,扩大了五言诗的创作题材和手法,使五言诗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占领一席之地。
二是对中国文人诗歌抒情传统的影响。
曹植的诗歌抒情意味浓厚,讲求抒情手法,影响深远。
三是对中国诗歌文质彬彬发展道路的影响。
曹植诗歌的艺术价值奇高,其诗歌创作讲求遣词造句,对中国诗歌美学影响深远。
曹植的诗歌给诗歌艺术的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嘉惠后代文人的诗歌创作。
[关键词]曹植诗歌影响前言曹植是建安时期诗歌创作的集大成者,甚至是汉魏六朝时期成就最大、影响最深的诗人之一。
在曹植诗歌创作的过程中,做到了情感和语言的完美结合。
此外,他的天才诗思、豪放性情、传奇人生,都富有迷人的魅力,所有这一切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富盛名的诗人之一。
古今文学评论家也纷纷认同曹植在建安诗坛甚至是中国诗史所取得的建树及地位。
钟嵘《诗品》多以曹(植)、刘(桢)并称,有时也加上王粲,明确的将三人推为建安诗人代表,均为上品。
王士祯说:“汉魏以来,两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
顾所好为仙才者,为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
”(《带京堂诗话》)[1]175曹植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影响是深远的,他在写作手法和抒情方式上的创新,开创了我国古典诗歌在抒情传统上的新的篇章;他致力于五言诗的创作,在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为确立五言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体裁上的地位奠定了基础;此外,他的诗歌讲求文与质的完美结合,改变了汉魏以前重文轻质或重质轻文的诗风,完善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标准,促进了中国古典诗歌在文质彬彬道路上的发展进程。
在研究曹植诗歌创作的影响等方面,我国的文学研究者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张亚新、于浴贤、钱志熙、木斋等,他们均在各自的相关著作中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及看法,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均肯定了曹植诗歌创作的历史研究价值。
曹植赞诗研究
曹植赞诗研究一、综述曹植生逢乱世,在时代洪流和曹操的影响下,他有着建功立业、济世安民的强烈愿望。
在其早期抒发理想抱负的诗歌里,大都激扬着积极向上的热情和豪迈的情调。
后世学者大多着眼与曹植的政治失意或满腔幽愤的诗文,而对他的“赞诗”很少提到或研究,但他的“赞诗”却是了解其思想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因此,本小组主要对曹植的“赞诗”进行理解与分析。
为了更好地理解曹植的“赞诗”,首先应该了解“赞”这种文体,所以本小组先论述了“赞”作为一种文体,它的发展历程及具体含义,然后再对曹植的“赞诗”做具体的分析,其中包括对曹植“赞诗”的创作背景(时代、人生际遇)、数量统计、主要内容及对象的介绍;对曹植“赞诗”的创作动机、写作手法的分析;和最后的与曹植五言诗比较。
(ZYQ )二、赞诗体综述“赞”作为一种文体,它的产生应该在汉代。
刘勰将其源头追溯到《诗》《书》,他在《文心雕龙·宗经》中说:“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
”在《颂赞》中,他论述了“赞”体文的源流:“赞者,明也,助也。
昔虞舜之祀,乐正重赞,盖唱发之辞也。
及益赞于禹,伊陟赞于巫咸,并扬言以明事,嗟叹以助辞也。
故汉置鸿胪,以唱拜为赞,即古之遗语也。
至相如属笔,始赞荆轲。
及迁史固书,托赞褒贬,约文以总录,颂体以论辞;又纪传后评,亦同其名;而仲治流别,谬称为述,失之远矣。
及景纯注雅,动植必赞,义兼美恶,亦犹颂之变耳。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首先,刘勰认为“赞”作为文体,产生于汉代,即“至相如属笔,始赞荆轲”。
(现在有据可查的最早的人物赞是司马相如的《荆轲赞》,但已失传。
)其次,刘勰认为“赞”的意思是“助”和“明”,这就告诉我们“赞”的内容是相应对象的客观说明,而不是作者的主观见解和评价。
对于“赞”的功能和体制特点,刘勰在《文心雕龙》里也有论述,其《颂赞》篇说:“义兼美恶,亦犹颂之变耳。
然本其为义,事在奖叹,所以古来篇体,促而不广,必结言于四字之句,盘桓乎数韵之词。
曹植议论文作文(3篇)
曹植议论文作文(3篇)人们常把目不识丁、不懂文化的人称作文盲,这种人常常会受到世人的蔑视与指责,但是社会上更多的一种人是假文盲,这种假文盲是比真文盲还要可恶还要令人发指的。
这不,华居武——著名温画家一九八四年的一幅《假文盲》便把那群自私的人批判得体无完肤,使我陷入深深的沉思。
这幅漫画画的是车站前等车的.一幕。
寒风呼啸,大雪纷飞,四个衣冠楚楚、斯斯文文的男人站在候车处。
这四个人都穿着厚厚的棉袄,把身体裹得严严实实的,瞧,站在第一个的那个男士,他那啤酒肚挺得大大的,脚上穿着一双油光发亮的皮鞋,一看这架式,就指不定是哪里的领导;第三个人一眼看上去就知道是个老知识分子,只见他鼻梁上架着一幅眼镜,头戴着一顶南瓜帽,嘴巴不屑地撇在一边;排在第四位的人带着一个大大的口罩,一件长长的军大衣从上罩到下,看这穿着打扮,应该是一个有洁癖的人,他现在肯定在沾沾沾自喜:哈哈,就我一个人有准备你们就等着挨冻吧。
寒风呼呼地吹着,一块醒目的牌子——“母子候车处”屹立在这候车道前。
咦,这四个看不见牌子上写的字吗?瞧,在牌子下还站着一个弱不禁风的女人,刀子手里还抱着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想必这个妇女是急着带孩子上医院,不然谁会在这么冷若冰霜的天带孩子出门呢?可是这会儿,她却被那几个人高马大的壮士“无情”地挤在候车处外……我想:那个个看上去文质彬彬、满腹经纶的绅士居然是假文盲。
难道他看不见牌子上的几个大字吗?不,他们是识字的,显然,他们都是在利益的驱使下丢弃了面子“装文盲”。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算少吗?大街上,一个小青年将吃完的零食袋子就随手扔在地上,其实,在离他不远处便立着一块牌子“保护环境,禁止乱扔垃圾”,公共汽车上,一个带着眼镜的书生坐在座位上,在他的座位旁立着“老弱病残专座”,在他身旁便站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他拄着拐杖,这个书生非但不让座,还把头故意撇向车窗外,他难道看不见老爷爷吗?其实,这样的假文盲在社会随处可见,他们的]群队正在日益增大,我们怎能让这假文盲再如此的猖狂、横行无忌呢?我们应该伸出我们正义之手,扫除这些可恶的假文盲,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议论文论据:热爱劳动篇1、道理论据: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植诗歌研究——创意是手段,创“益”是目的The study of Cao Zhi's poems摘要曹植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之一,也是建安文人中最杰出的人物,其诗歌艺术成就非常高。
从东汉时期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五言诗,经过他多数量、高质量的努力创作,不仅诗歌艺术更加觉醒、独立,题材范围扩大,而且诗歌艺术风格、形式也取得了空前的大发展,对于建安时期开拓出文人诗歌艺术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和形成彪炳千古的“汉魏风骨”作出了突出贡献。
具体来说其诗歌创作的影响在三方面:曹植长于五言古体,对五言诗在中国诗坛上的牢固地位影响深远;曹植诗歌抒情味浓厚,对中国文人诗歌的抒情传统影响深远;曹植诗歌“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对中国诗歌壮美的美学风格和文质彬彬的发展道路影响深远。
同时给诗歌艺术的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嘉惠后代文人诗歌创作。
关键词:曹植;诗歌研究;五言诗AbstractCao Zhi is one of our history's great poets and the most prominent Jian’an scholar, whose poems also have very high artistic achievements. With his multi-volume and high-quality creative efforts, the Five-character poetry, which begun to rise up from Eastern Han Dynasty, was developed more awareness and independent in poetry art, expanded the scope of the subject matter, made an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in the poetry artistic style and form, even made an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open up the scholar-poetry-art’s unparalleled prosperity and form the vigorous style of Han-Wei Dynasty shined through the ages during Jian’an period. Specifically, Cao Zhi’s contribution to the Chinese-poetry is mainly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First, he is expert in Five-character-ancient-verse poetry, which established the firm status in Chinese poetry. Second, his poems have a strong lyric taste, which formally established the Chinese-literati-poetry’s lyric tradition. Third, his poems have the character of high strength, wonderful spirit and gorgeous expressions, which established Chinese-poetry’s aesthetic splendor style and gentle path of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his poems pointed out a new direction to the poetry art, which had a far-reaching impact to the future generations’ poetry.Key words: Cao Zhi ; Poetry study; Five-character poetry目录引论 (1)一、曹植简介 (1)二、建安时期的文化背景 (2)三、曹植的文学思想及其诗歌创作 (3)四、曹植诗歌中矢志不移的功业诉求 (5)(一)曹植前期诗歌 (5)(二)曹植后期诗歌 (7)五、曹植诗歌的影响 (9)(一)曹植五言诗对中国诗坛的影响 (10)(二)曹植诗歌对中国文人诗歌抒情传统的影响 (10)(三)曹植诗歌对中国诗歌文质彬彬发展道路的影响 (11)六、结束语 (11)注释 (12)参考文献 (12)谢辞 (13)引论诗歌作为人类吟咏性情的产物,其功能主要是抒情。
但原始形态的诗歌基本上是一种自然的诗歌,带有较大的自发性,自然的抒情、祭祀、鼓舞群情等功能占有较大的地位,诗歌艺术尤其是诗歌的语言艺术的功能是次要的,甚至处于蒙昧的、不自觉的状态,原始的发展很缓慢。
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中,大概到《诗经》时代,就取得了对诗歌的初步自觉。
但《诗经》和汉乐府与音乐、娱乐、祭祀等功能复杂地联系在一起,存在于歌乐舞三位一体的状态中,不能算是纯粹的诗歌艺术,没有真正的独立与自觉。
诗歌艺术的真正发展,是在它走上自觉的发展道路之后,这时的诗歌不但远离了原始的诗歌状态,而且也摆脱了音乐的母体,作为一种纯粹的文学体裁而存在。
这种自觉的诗歌艺术,具体地说萌芽于《诗经》,初现于屈宋的楚辞,而最终成立于中古时期的文人诗歌艺术。
中国古代文人诗歌系统的确立,以及从自然的诗向自觉的诗的转变,是由以五言诗为主要体裁的魏晋诗人来完成的,而处于魏晋最前沿的建安诗人,尤其是以“三曹”为中心的建安诸子则自然而然地肩负起了诗歌发展过程中历史赋予他们的重任,向着文学的觉醒与独立而发展,为诗歌的自觉而努力。
一、曹植简介曹植(192-232),字子建,是曹操的第三子,与父亲曹操、兄长曹丕被后世称为“三曹”。
以“三曹”为中心,“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和蔡琰等人为羽翼,共同构成建安文学的代表,是中国文学进入自觉时代的先锋文学家。
他们创造出来的“建安风骨”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典范和永远风流。
“三曹”作为建安文学的奠基人备受关注,曹植尤其受到更多的重视,这固然与他诗歌创作成就更为突出有关,“邺中诸子,陈王最高”,其人生遭遇使历代读者为他洒一掬同情之泪,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宋敖陶孙《诗评》论及曹植曰:“曹子建如三河少年,风流自赏” [1]将青年曹植才情非凡、风流倜傥、志得意满的个性及精神风貌概括无遗。
曹植自幼颖慧,出言为论,落笔成章,深得曹操宠爱,甚至曹操曾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吾欲立为嗣”,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
然而由于他主观感情强烈、行为放任、屡犯法禁、任性而为,缺乏政治家应有的成熟与稳重,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最终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被立为太子。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称帝。
从此,曹植生活状况也因此一落千丈,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基本上被剥夺了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根本无从发挥个人政治才能,建功立业的壮志落了一场空。
公元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文帝),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
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
曹植《迁都赋》中写道“余初封于平原,转出临淄,中命鄄城,遂徙雍丘,改邑浚仪,而末将适于东阿,号则六号,居实三迁。
连遇瘠土,衣食不继。
”得不到信任和处处被折磨的艰难处境跃然纸上,尝尽世间冷暖和酸甜苦辣,因此可以说曹植一生大起大落,既体味了生命的无限尊贵,又遭遇了极度卑微,可谓丰富多彩。
最后封地在陈郡,于公元232年逝世,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二、建安时期的文化背景在整个汉代,文人写作诗歌只是一些偶然性的行为,直到汉末文人群体的文学意识才日益觉醒,诗歌创作风气日益兴盛,开始出现了一些追求审美意蕴,作风较多越出经学与经世之学范畴的五言诗人,初步形成诗人群体。
魏晋时代,虽然已经形成了群体的诗歌创作风气和一定规模的诗人群体,但还不普及,即使在“五言腾踊”的建安时期,写作诗歌也还只是曹魏士人集团中以“三曹”为主的一小部分人,而吴蜀两国基本上还没有进行五言诗创作的风气。
汉末社会的急剧变化,结束了汉代大一统和思想大一统,文人从僵化的社会秩序中解放出来,思想产生剧烈震荡,开始以积极进取、求真务实的姿态追求建功立业、拯济天下,希望赢得人生的不朽。
汉代经明行修的选士标准因之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两汉的政治权威与思想权威不复存在,文人脱卸了旧有的道德信条和礼教规范的重压,有感于社会的离乱,民生的凋敝,生命的短暂,兼之沉浮于风云变幻,目睹人间种种悲剧,深感到事功难以尽凭,命运不可逆料,兴衰荣辱难以把握,思想更超出汉人“天人合一”理论的规范,在奋进乐观的同时,不免对人生悲剧、内心体验和生命价值有更深刻的思考,重新认识与发现自我,儒学之外的思想(玄学)因之兴起。
文人天然感慨良多,文学的功利束缚又相对松弛,诗歌抒情言志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故其立身行事,往往能率心任性,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
建安时期,思想上由汉末经学和子学向魏晋玄学转化的过渡,也是朴学向思辨哲学、浪漫哲学发展的过渡,诗歌艺术受到时代精神的浸注,追求慷慨悲凉的美,兼之汉末文章渐趋华丽,建安作家于事功不朽和文章不朽并不偏废,文学的美学特征开始受到自觉的重视,文学也因此获得独立于经学的地位,出现了飞跃式发展。
当然建安诗歌的发展也遵循着诗歌艺术内部的发展规律,既吸收汉乐府“缘事而发”和《古诗十九首》无名氏诗人单纯抒情的特点,又吸取汉末名士以气节志望为诗为文的特点,使诗歌在内容和艺术上都超越了前代。
“三曹”、“七子”等人在学术倾向上,儒学自然是他们的学问基础和思想上的重要渊源,但他们看重的不是传统的经学和礼学,而且子学范畴也不局限于儒学,他们重视博涉多通,善于表达和表现,关注现实,主张学术和文学应有经世之用,因而博涉多通、奋发有为之外,兼有务本尚用的特点,企图通过学术和文章培养思想能力和从事政治事务能力。
这是一种务本尚用的治学主张。
“建安”是一个有作为的时代,无论是实际的政治,还是思想、学术都显示出质朴、明朗、刚劲、大气、有为的特色。
建安诗人的思想风貌,尤其是他们所具有的锐气以及自觉尊重文化、注重思考的人文精神,是历代文人少有的,正是这种良好的素质,使得士人们面临劫乱仍能关注文化,而且正因为受文化遭受浩劫性破坏的景象所刺激,激发起复兴文化,建设文化的热情,这种热情成了建安文化和文学发展的原动力,这种刺激而生的热情毫无疑问是建安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