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科(2)一个人一生的资源消耗与产出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_各章重点
第一章1.环境经济学:这是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从本质上讲,它是一门经济学的分支。
2.库式曲线:3.环境经济学是基于资源的稀缺性而建立的。
4.环境的四种功能分别是,自然资源的提供者、废弃物的接受者、舒适的提供者、生命支持系统。
5.画图说明经济发展与环境损害之间有哪三种关系,并说明每种关系的含义。
ACDEF: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适用于发达国家、实行先污染后治理。
ACG:不可持续发展曲线。
经济发展—环境恶化;退化超过阈值时,仍不采取保护措施,导致环境急剧恶化,同时经济发展也恢复到零点。
ABEF:在经济发展初期,人们就采取预防性措施保护环境,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在良好状态,真正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对环境库式曲线的评价。
①客观上鼓励先污染,后治理,代价惨重。
②许多国家要达到$1200-2000这一水平所用时间太长。
③发展过程中有些环境代价可以避免。
④有些环境破坏具有“一去不复返”的性质。
⑤国内环境可能改善,但问题也许转嫁到了国外。
7.为什么说环境经济学本质是经济学?①所有损害环境的行为都有经济上的驱动力,不消除这种驱动力,环境保护将不可能是有效的。
②一切较为普遍的,或长期存在的环境损害通常都有经济制度上的原因,这是有关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
③与环保有关的技术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投入产出分析等,是环境保护的技术和工程不可或缺的。
第二章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2.帕累托最优: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差的情况下,改善某些人的境况,则称此时的资源配置已处于帕累托最优。
3.帕累托改进:对于一种既定的资源配置进行改变,改变的结果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好,而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差。
这种重新配置就是帕累托改进。
意味着社会福利的增加。
环境经济学——精选推荐
环境经济学1、⾃然资源的概念及特点。
答:⾃然资源:指具有社会有效性和相对稀缺性的⾃然物质或⾃然环境的总称。
是⼈类能够从⾃然界获取以满⾜其需要与欲望的任何天然⽣成物及作⽤于其上的⼈类活动的⾃然物品。
2、简述资源、环境与⽣态系统的关系?答:①资源属于环境;②资源包含环境;③资源与环境并列。
3、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基本属性有哪些?答: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资源与环境经济系统的结构、功能、效益和运⾏机理。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就是运⽤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和⽅法,分析资源与环境经济基本问题,研究⼈类经济活动中运⽤资源与环境经济政策和⼿段,通过优化经济发展模式,有效配置⾃然资源与环境,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且可持续发展的⼀门科学。
基本属性:1、边缘性:新兴的边缘学科; 2、经济学性质:建⽴在现代经济学基础上; 3、应⽤性:⼀⽅⾯,理论能指导实践;另⼀⽅⾯,实践推进理论完善。
4、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法有哪些?答:个量分析与总量分析、均衡分析⽅法、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数理模型分析⽅法、制度分析⽅法5、怎样理解可持续发展概念及其基本内涵?答:概念:既满⾜当代⼈的需要,⼜不对后代⼈满⾜其需要的能⼒构成危害的发展。
内涵:发展的主题、可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多元化的价值取向。
6、简述中国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进展及其特点,并谈谈⾃⼰的看法。
答:第⼀阶段:从引⼊到创⽴时期,特点:①论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②把当代技术经济学的有关⽅法应⽤与环境问题的具体研究。
第⼆阶段:相对成熟时期,特点:①系统的学科建设;②专题研究有较多的创新并应⽤于实践。
基本概念:资源:⼴义:指⼈类⽣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切物质的和⾮物质的要素,既包括⼀切⼈类⽣存所必需的⾃然物,也包括⼈类劳动产⽣的各种形式的⽣产资料性商品以及消费性商品;还包括⽆形的资财,以及⼈类本⾝的体⼒和智⼒。
乱用时间与精力,就会不断消耗生存成本,生活品质,生命价值
乱用时间与精力,就会不断消耗生存成本,生活品质,生命价值“生存”即生者存在的本源。
“生活”即生者活着的品质。
“生命”即生者命运的归途。
0121世纪新人类,走入思维怪圈,把“外在”一切当成人生全部。
有人说到,这是个抢钱时代,谁有时间在那磨磨唧唧。
于是乎,所有人都加入抢钱队伍,“钱”被当成了猎物。
修远,曾经跟朋友聊过这个话题。
谁见过,“猎物”遇到猎人不用尽全力逃跑的,还等着被吃掉。
天地万物皆有灵,钱的灵性不分善恶,而是人们要喜欢它,爱它,懂它,珍惜它,爱护它。
“金钱是万恶之源”这句古老话语,不知是谁说的。
于是,因“钱”发生不幸的心里私愤,导致中国几千年来,人的思维认知,认为天下不平事,全怪在“钱”身上,它得有多冤枉?孟子说“人性本善”,因为孟子心里常住着善。
荀子说“人性本恶”,因为荀子心里常住着恶。
人性有善有恶,不是因为“钱”让其发生善恶,而是人本身内心生出来的想法(起心动念)。
好比,个人对“金钱”的想法,生存与生活需要金钱来满足我们,可是内心对金钱又产生一种厌恶、鄙弃,烦恼、恐惧、痛恨各种心念。
金钱有灵性,它可以感知到人们心里想法,我们明明需要它,心里又传达另一种思想,大家可以思考一下,“金钱”会亲近我们吗?人对自己不知,人生方向不知往哪走?人对钱不知,赚钱就成了困难的事。
02时间等于能量,能量等于价值,价值等于金钱。
人有正能量与负能量。
正能量的人吸引着金钱,负能量的人追着金钱跑。
所以,人想要什么?要对自己认知,对想要的东西认知,要对自己与想要的东西关系认知。
如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当我们在一生有限时间内,不能认知自己,回到生命源点,去思考与探索。
那么,就会把过多时间与精力放在无关领域消耗掉,自身能量越来越低。
所谓,金钱需求性也就越来越远。
“生存”是件简单的事,随着时代环境与背景不断发生变化,人的思维认识自当也要跟着发生变化。
如当下,房价与物价的上升,让生存成本提高,钱越来越不值钱。
第五、六章环境资源优化配置环境产权理论
3.1公平的含义
不同的社会福利函数基于不同的公平观念。 人们和社会对公平有不同的理解,社会福利 函数也有不同的形式;
三种不同的理解: •规则公平 •起点公平 •结果公平
3.2公平与效率
公平与效率的联系:
a一定程度的公平是实现效率的必要条件; b收入分配会影响社会福利。在收入的边际效用递减的 情况下,调节收入分配有助于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形态特征
效用边界线均与横纵轴
相交;
a1 a2
a3
效用边界线互相相交; a4
某段效用边界线会落在 其它效用边界线之内;
性 质:
效用边界线上,可以排除以下几点: 生产契约曲线之外的要素投入组合; 消费契约曲线之外的所有商品分配方式; 没有落在效用边界线上的所有效用可能性线 效用边界线代表着一种帕累托效率。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第五章 环境资源优化配置
第一节 经济效率的实现 (重点、难点) 高效率的生产、消费过程及效用边界线
第二节 帕累托最优的政策意义 一.帕累托最优的充分、必要条件及最大社会福利 二.帕累托最优的政策意义
第三节 环境资源配置效率目标的选择 一.传统福利经济学衡量环境资源配置效率的缺陷 二.后福利经济学的福利标准与环境资源配置效率 三.可持续发展思路下的效率和帕累托最优
四、同一平面上的两条等产量线不相交;
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
为获得相同的产量,投入的不同要素可以有不同 的数量组合,这意味着投入的生产要素之间存在 着技术替代关系;等产量的斜率小于零,表明为 保持相等的产量,增加一种要素的投入量,就要 减少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
等产量线上的每一点斜率,就是两种要素的边际 技术替代率(<0)。
公平与效率的矛盾:
《环境规划和管理》课程作业
1983 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进一步制定出我国环境管理的大政方针: 一是明确提出了环境保护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战略任务,是一项基本国策,从而确立了环 境保护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是制定出我国环保事业的战略方针,即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 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即同步发展方针; 三是确定把强化环境管理作为当前工作的中心环节。 3. 持续发展战略方针
以前各种管理理论所适用的范围就十分有限,例外的情况越来越多。所以说,没有任何一种 理论和方法适用于所有情况。因此,管理方式或方法也应该随着情况的不同而改变。为了使 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要进行大量的调查和研究,然后把组织的情况进行分类,建立模式, 据此选择适当的管理方法。 6. 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又称数理学派,它是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继续和发展。其代表人物为美国的伯 法等人。伯法的代表作为《现代生产管理》。 有时人们把数理学派,决策学派和系统学派统称为管理科学学派,其特点是借助于数学模型 和计算机技术研究管理问题,而且是偏于定量的研究。 7. 经验主义学派 经验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戴尔,他的代表作有《伟大的组织者》、《管理:理论和实践》; 德鲁克的代表作有《有效的管理者》。 这一学派主要从管理者的实际管理经验方面来研究管理,他们认为成功的组织管理者的经验 是最值得借鉴的。因此,他们重点分析成功组织管理人员的经验,然后加以概括,找出他们 成功经验中具有共性的东西,然后使其系统化,理论化,并据此向管理人员提供实际的建议。 认真学习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分析现代管理学派的师承关系,了解先进的管理思想和 方法,对促进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环境学概论期末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大气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2、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现代湖沼学也把这一现象当作湖泊演化过程中逐渐衰亡的一种标志。
3.半衰期:是指某种特定物质的浓度经过某种反应降低到剩下初始时一半所消耗的时间。
4.人口环境容量: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最高人口数。
5.废物资源化: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6.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7.环境科学: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8.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运行的总称。
9.电磁污染:电场和磁场的交互变化产生电磁波。
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汇汛的现象,叫电磁辐射。
过量的电磁辐射就造成了电磁污染。
10.环境评价:是研究人类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评价环境质量水平,对环境要素或区域环境质量进行定量描述,为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11.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SO2、NOx、HC、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12.水体自净:水体受到废水污染后,逐渐从不洁变清的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13.逆温: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逆温;14.永久性听力偏移:如果长期暴露在较强噪声(90分贝以上)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就会导致听力永久丧失,这就是噪声性耳聋,也叫永久性听力偏移。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环境的影响和自然资源的使用与消耗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说明低碳社会构建的必要性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环境的影响和自然资源的使用与消耗,因而如何协调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人类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生态失衡等环境问题日益加剧,正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低碳社会建设是人类应对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
一、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将经历三个大的阶段:在人类社会早期,“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动植物一样被大自然的威力所震慑,从而产生对大自然的敬畏心理。
”这种状况是人与自然界的原始的“同一性”表现,这种同一性是由不发达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随着人类获得的生产力的增长,人类逐渐认为自己是一切的主宰,因而出现了征服自然的思想和行动。
最后,在未来社会,共产主义走入融合期,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下面我们通过四个文明来具体分析这三个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一)原始文明:人消极适应自然这一时期,人类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生存问题.原始人以现成的自然物为生活资料,人类过着几乎和其他动物一样完全融会于自然之中的原始生活。
由于所使用的工具非常简陋,生产力水平的极其低下.人类受外部自然的驱使,处于屈从、被支配的状况。
人与自然的这种原始结合,体现了当时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天然的、纯朴的和谐,以及生态环境仍然处在一种自然平衡的状态,这种认识与其说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不如说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朴素的、直观的认识。
因为在这一时期,原始人还没有真正将自身与自然界区分开来,人与自然的统是缺乏分化的原始统一。
此时人类基本上是受环境的主宰,处于次要和从属的地位。
当然,也正是由于人类不能主宰和支配自然,才使得原始文明时代人与自然之间能够形成一种相对混沌同一的、自在的和谐关系,使得自然生态系统能够自在和谐地存在着,并按自身的规律持续进化,进而发展出新的文明形态。
(环境管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1、资源的概念: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所发现的有用且稀缺的物质、能量及其功能过程的总和,它们往往以原始(自然)状态进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费过程以提高人类当前或未来的福利。
资源经济学角度考虑:1)具有用途并产生价值的物质2)资源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信息、技术的变化,人们能够拓宽资源的范围)(随着人们需求、物质相对稀缺性的变化都能将以前没有价值的物质变成资源)3)稀缺性。
在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强调资源的数量和人们的需求相比的数量是有限制的,有别于资源与环境科学中的资源范畴。
4)天然性:(强调资源以自然或以原始物质形式进入人类的经济过程)2、资源的分类非再生资源:1)又称为不可更新资源或耗竭性资源2)资源的存储量一定,主要是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可再生资源:1)又称可更新资源或非耗竭性资源2)该类资源的存储量是在自然过程中或在人类参与下可以更新或持续补充² 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的联系:1.在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2.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可以避免可再生资源成为不可再生资源或者非再生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3、共享资源指没有明确的所有者或虽具有法律上的所有者,但不能行使其权利的例如:公海、草原、河流4、资源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2地域性(区域具有资源优势,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3多用性(可以在多种用途之间分配,如水资源)4数量有限性与潜力的无限性(数量在技术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第二章1、资源稀缺的概念:由资源的自然有限性所引起的在经济上表现为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取得和使用资源的一种状态。
主要标志:资源在市场上价格的存在。
2、资源稀缺与资源短缺,资源短缺是怎么回事,举例,判断稀缺:经济社会中资源的一般内在性质,是指一般的、所有的资源而言。
短缺:是资源的一种个别性状,是相对于其他资源而言的一种市场上相对供不应求的现象,反映着某种资源在市场上供应的程度和供求状况。
经济原理个人与社会的资源分配
经济原理个人与社会的资源分配资源是任何制度的核心要素,资源的分配是经济系统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中,资源的分配主要通过价格机制来进行调节。
然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资源分配关系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经济原理的角度探讨个人与社会的资源分配,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个人与社会的资源分配关系个人与社会的资源分配关系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个人在面对有限资源时,通过做出选择来满足自身的需求。
社会则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来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
个人的资源分配是基于效用最大化的原则。
个人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偏好,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进行选择。
例如,一个人在购买商品时会考虑价格、品质和个人喜好等因素,以获得对自己来说最大的满足。
社会的资源分配涉及到公平和效率的问题。
市场机制通过价格的形成和竞争的机制来实现资源的分配,追求效率。
然而,在市场机制下,资源的分配并不总是公平的。
一些人可能由于自身条件或市场竞争的结果而获得更多的资源,而其他人则可能得到较少的资源。
二、个人与社会资源分配中的问题尽管市场机制是资源分配的高效方式,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市场机制无法解决所有资源分配问题。
一些公共物品和外部性问题无法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需要政府干预来实现资源的公共分配。
其次,市场机制下资源的分配也可能带来不公平现象。
富人可以通过资源的积累获取更多的资源,而穷人则可能无法获得基本的生活需求。
这种不平等可能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公正。
三、解决个人与社会资源分配问题的方法为了解决个人与社会资源分配的问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和社会福利政策来实现资源的再分配。
通过向高收入者征收更多的税收,并向低收入者提供社会福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其次,政府还可以通过监管和规范来保障市场的公平竞争。
消费者权益保护、反垄断法律和劳动法等措施,可以防止市场垄断,维护市场的竞争性,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
最后,教育和职业培训也是解决资源分配问题的关键。
人类的资源利用和管理?
人类的资源利用和管理?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资源的需求量和开发程度不断加大,进而引起了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浪费。
人类是谁的管理者,我们需要准确定位自己的位置,探究并管控资源,保护我们的家园。
一、自然资源的分类和特点自然资源是指地球上存在的一切可以利用的物质和能量。
按其类型不同,自然资源可分为能源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野生植物和动物资源等。
每种自然资源都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部分自然资源还具有问题性。
(1)能源资源:能源资源是指人类可以利用的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等。
此类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石,电力、热能、燃料和运输等重要制度都离不开它。
(2)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指那些可以开采的物质,包括金属矿、非金属矿、宝石等。
这类资源需要精细分离,因此开采难度大,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3)水资源:人类每一次活动都少不了水,所以它被称为“生命之源”。
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水也是一个问题资源。
(4)土地资源:土地是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重要场所,在现代化城市中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
但土地开垦和开发过程中,也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
(5)森林资源:森林资源中有大量可用的材料和瀑布,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生态服务。
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森林面积不断减少,需要单独进行监控与保护。
(6)野生植物和动物资源:野生生物资源是地球上特有的资源,往往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替代的。
对于一些贵重野生动物,亟需保护。
二、资源开发的利弊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人类社会在发展路上不断向前。
然而,在不当的利用和过度开发下,资源的持续利用性就会大大降低,并会产生不可逆的环境问题。
因此,资源开发的利弊需要我们充分认识,找到一个平衡点。
1. 资源开发带来的好处:(1)提高生产力。
资源是工业和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合理开发和利用可以带动生产的提高,促进经济长远发展。
人类行为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人类行为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日益加剧。
人类行为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不仅对我们自身造成了负面影响,也直接威胁到了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就人类行为对能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消耗展开讨论,并提出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建议。
一、能源资源消耗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活所必需的重要资源,但过度的能源消耗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并导致全球气候变化。
首先,我们使用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来满足我们的能源需求。
然而,这些化石燃料的燃烧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进而加剧气候变化。
其次,我们大量依赖于核能发电,但核能发电存在辐射风险和核废料的问题。
为了减少能源资源消耗的负面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如太阳能、风能和水能。
这些能源是无限的,而且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其次,加强能源的节约利用,提倡智能家居、能效电器和节能灯具的使用。
最后,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鼓励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开发新能源技术。
二、水资源消耗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但由于人类的行为,全球水资源日益减少,且面临着污染和不合理利用的问题。
首先,由于人类追求经济利益,大量取水用于农业灌溉和工业生产,导致江河湖泊的水量减少、干旱灾害频发。
其次,由于不良的排污和污水处理,河流和湖泊的水质受到了严重污染。
再次,气候变化也导致了水资源的不稳定。
为了有效管理和保护水资源,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利用,通过改进灌溉技术和水资源的回收利用来减少农业和工业用水量。
其次,加强水源地的保护,加强环境监测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以确保水质达到标准。
同时,要加强全球水资源的合作与管理,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鼓励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土地资源消耗土地资源是人类农业生产和居住的基础,但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土地资源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浪费。
首先,城市化进程导致大量土地被用于工业和住宅建设,大规模的土地开垦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环境的影响和自然资源的使用与消耗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环境的影响和自然资源的使用与消耗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通过对环境的影响和自然资源的使用与消耗而实现的。
长期以来,人类为了满足各种需求,不断地开发利用环境和自然资源,使得环境遭受破坏,自然资源大量消耗。
然而,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凸显,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探索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例如工业生产、能源消耗、城市化进程等。
过度的工业排放、能源开采和化学物质的释放,导致空气、水质和土壤的污染,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大量森林砍伐、土地开垦和水域填海等行为,破坏了生物多样性,破坏了许多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
第二,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使用与消耗是巨大的。
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资源等。
人类需要大量的水资源用于生活、农业和工业生产。
然而,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日益短缺。
土地资源被广泛用于农业、工业、城市建设等,导致大量的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
能源资源主要来自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它们的使用不仅导致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还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
然而,人类社会已经认识到环境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开始采取积极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各国政府加强了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以限制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其次,人们逐渐转变了对发展的看法,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推动可持续发展,通过使用清洁能源、改善资源使用效率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再次,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不断增强,开始重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参与到环保活动中。
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更多的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努力。
首先,必须加强全球环境治理,建立有效的国际合作机制,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
其次,要加强环境监测和预警能力,及时发现和应对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
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影响与保护
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影响与保护一、前言自然资源是指在自然环境中存在、具有使用价值或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和能源,如水资源、矿产资源、动植物资源等。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然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却不一定能够做到合理、平衡。
为此,本文将就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影响与保护进行探讨。
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影响1. 自然资源的开发与消耗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和生产需求。
不论是水资源、森林资源还是矿产资源等,都遭受过人类的开采和消耗。
长期以来,人类过度开采和使用自然资源,导致很多资源越来越稀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枯竭。
这种行为不仅会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还会造成全球性的资源危机。
2. 自然资源的污染和破坏人类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与污染也越来越明显。
如化学品对水资源的污染、气候变化对土地覆盖和植被的影响、大面积的森林砍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等,这些人为因素都严重影响了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协调发展。
而这些污染和破坏,也给人类带来了各种医学、社会、经济等方面的问题。
三、自然资源的保护对策1. 加强法律规范在自然保护领域,法律规范是至关重要的。
各国家与政府应统一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等方面的行为进行立法,切实保护自然资源。
并对违反立法者依法惩处,树立法律权威,维护资源保护的质量和效果。
2. 建立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为有效保护自然资源而设立的土地。
它不仅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景观等,而且可以保护和开发旅游资源,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因此,在保护自然资源方面,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3. 促进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加强资源保护,推广绿色科技,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产业结构等措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同时,普及环保教育和媒体宣传,使公众更加认识到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资源的分配和消耗
资源的分配和消耗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的分配和消耗。
在这个资源有限但需求无限的世界中,如何公平合理地分配资源,并有效地避免过度消耗,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角度,探讨资源的分配和消耗的挑战和对策。
一、社会角度资源的分配不公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和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现象十分普遍。
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中,资源的分配主要受供需关系和收入差距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调控资源的分配。
例如,实行税收政策来减少财富差距,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来提高弱势群体的福利水平等。
同时,公民也应该有自觉地追求公平和正义,用自身行动对抗不公。
二、经济角度资源的分配和消耗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
经济增长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而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加剧了资源的消耗。
以能源资源为例,过度依赖化石燃料会导致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
因此,应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和节约能源的技术,减少对非可再生资源的依赖。
此外,科技的发展也对资源利用有重要影响。
通过不断创新,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
政府和企业应该投入更多资源用于科技创新,推动社会朝着更加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三、环境角度人类过度消耗资源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例如,森林的砍伐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引发了水源枯竭等。
为解决这一问题,保护环境变得尤为重要。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考虑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
同时,个人也应该养成环保的生活习惯,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的伤害。
例如,开展家庭垃圾分类,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
资源的分配和消耗问题不是简单的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各国政府和全球社会应共同努力,通过合作来解决资源的分配不平衡和消耗过度的问题。
只有达到资源的公平合理分配和可持续利用,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希望看到一个更加繁荣,平等和可持续的社会。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问题与环境管理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
环境科学所说的环境问题不包括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变化,所指的是狭义环境问题。
二、环境科学与环境管理1.环境科学的产生:环境科学是伴随着对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研究而诞生和发展的。
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交叉为特点的综合科学,它以环境学位核心,包括环境自然科学、环境工程科学、环境社会科学、环境人文科学、环境管理科学等主要分支学科。
2.环境科学的内涵、功能与作用:环境科学不仅要研究自然环境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调整和控制人类行为的方法以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协同演进的目的。
从根本意义上来看,这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关于人类活动的组织、协调、控制活动的全过程。
三、环境管理任务1.转变环境观念2.调整环境行为3.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4.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第二节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一、政府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二、企业1.作为管理主体的企业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三、公众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公众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第三节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于发展一、环境管理学的形成1、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末2.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手段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 90年代初3.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年,又通过了《里约宣言》4.把解决环境问题作为人类文明演替推动力的新阶段二、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1.环境管理学: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科学。
环境管理所需要解决的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也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同自然环境相协调的问题。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整理
第一章资源和环境经济学应用经济理论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来解决自然资源和环境舒适的供给、配置、分配以及保护等公共政策问题。
研究对象:“人类和环境”这对矛盾之间的关系。
环境经济学在环境科学中的地位:环境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科学,是经济学和环境科学相交叉的学科,它利用综合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研究和解决环境科学领域中的经济现象、经济关系、经济问题和经济政策,与福利经济学、公共经济学、资源经济学有着密切关系。
环境经济学的地位或作用:1、指导制定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计划;2、指导环境政策制定和环境项目评估;3、指导管理环境和自然资源;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三个主题:效率(efficiency)最优(optimality)可持续性.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解释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定义:库兹涅茨在20世纪50 年代提出一个假说,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差距先扩大再缩小这一收入不平均和人均收入之间的倒U 形关系被称为库兹涅茨曲线。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经济发展的较低阶段,由于经济活动的水平较低环境污染的水平较低;在经济起飞制造业大发展阶段,资源的耗费超过资源的再生,环境恶化;在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经济结构改变,污染产业停止生产或被转移,经济发展带来的积累可以用来治理环境,人们的环境意识也加强了,因此环境状况开始改善.这样就形成了一条倒U 形曲线。
环境恶化的经济学原因:1、从经济学角度看环境的基本功能:环境可以被理解为限定人类活动空间的所有自然条件。
环境的基本功能:消费品;资源的供给性;废弃物容纳所;区位空间;2、自然资源与环境状况取决的经济因素:经济活动的水平和规模;经济结构;技术水平;环境保护政府管制的方式和效果;环保支出及效果;3、环境恶化的经济学原因:公有地的悲剧,环境资源的免费使用;环境问题的经济学本质:外部性稀缺性:生产要素:被投入生产过程用以生产满足人们欲望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资源;自由取用物品和经济物品;与人类无穷的欲望相比,经济物品的数量、质量和种类总是不足的,这种不足就是稀缺性。
环境道德规范之保护环境
Department of Resource Management,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Department of Resource Management,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清洁生产
⒋清洁生产(Cleaner Production)的目标 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能源的 利用,以及节能、降耗、节水,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减缓资源的耗竭。 减少废物和污染物的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消 耗过程与环境相融,降低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 险。
要能带来物质上的富裕和精神上的充实 应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杜绝浪费和对生 态环境的破坏
Department of Resource Management,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适度消费
2.崇尚简约生活,反对奢侈浪费
节俭是人类的一种传统美德,它倡导的是一种节制的、 简朴的生活方式。 美国学者布朗曾这样估价说:“自愿的简化生活,或 许比其他任何伦理更能协调个人、社会、经济以及环 境的各种需求。它是对唯物质主义空虚性的一种反应。 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实行了自愿的简化生活,可以缓 和人与人之间的疏远现象,并可缓和由于争夺稀少资 源而产生的国际冲突。”
Department of Resource Management,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环境经济学总结
1.环境经济学的定义。
环境经济学既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环境科学与经济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相互交叉的产物,是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2.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环境恶化的经济学根源。
经济发展早期:经济发展处于一种生存维系状态,资源消耗有限,排放的废物量少且可生物降解,以致环境退化程度有限;经济起飞阶段:出现农业现代化经营和工业化的起飞状态,资源消耗激增超出资源更新速率,环境呈现出大规模的破坏;经济发达阶段:环保意识增强,环保投资增加,生产技术更先进,环境退化得以遏制并逐步得到逆转。
市场失灵。
市场的非对称性和外部性,环境物品是公共物品。
政府失灵。
政府环境保护管制与政策的失效;国家环保投资不足及其使用上的非有效性;地方保护主义;经济政策与贸易自由化的负环境效应。
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负环境效应。
生产规模扩大,资源消费大量增加;产业结构不合理,制造业比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比重小;技术水平与资源利用效率低;城市规模扩大,规划与分布不均。
人口增长的环境压力。
人口持续高速增长和分布不均;食品消费数量结构与方式变化;人口素质差,环境意识淡薄。
3.马斯洛的需求的层次理论。
第一,基本的生理需要,即生存的需要,如饮食等,这是最低层次的需要。
第二,安全和保障的需要,如免受伤害、免受剥夺、生活上有保障等。
第三,归属感与爱的需要,如所属社会阶层的认同感等。
第四,尊重的需要,这既包括得到别人的尊重,也包括尊重别人。
第五,认知需要,即求知欲。
第六,审美需要,如喜爱将东西放得井井有条。
第七,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个人潜力的实现,也包括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4.市场机制中的为需求、供给、市场均衡市场需求:表示在某一特定市场和某一特定时期内,所有购买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将购买的某种商品的各种数量。
市场需求是个人需求的加总。
市场供给: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生产某种商品的所有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人一生的资源产出:
一个人一生吃掉的东西:
4头牛,15头猪,21只羊,1200只鸡,13000只鸡蛋;
5000多只苹果,1万多个胡萝卜;
3吨面包,630公斤巧克力;
2吨葡萄酒,11吨啤酒;
18吨的牛奶,75000杯茶;
相当于装满一个浴缸的罐头豆子;
一生总共吃下约50吨食物。
一个人一生所产生的生活垃圾:
一个人一生产生的全部生活垃圾约有40吨。
包括厨余、废弃衣物、废纸屑、包装袋等等,
这些垃圾将为环境自净能力带来负担。
一个人一生的资源产出:
资源分为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
自然资源有阳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这些资源大多数由自然所创造,人类可以净化空气、保护森林、繁殖牲畜,我认为这些行为结果可以算是人类的自然资源产出。
社会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经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等,这类资源是占据人类资源产出的一大部分。
人类本身的生存、劳动、发展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形态、社会交往、社会活动中实现的,劳动力资源、技术资源、经济资源、信息资源等社会资源无一例外,而社会资源可为人类发展带来巨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