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案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教案(优秀8篇)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教案(优秀8篇)人教版八年级地理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并掌握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冬季0℃等温线所穿过的地区;理解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掌握温度带的划分标准及分布。
2、通过学习气温分布特点,培养学生使用等温线图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气温分布特点成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气温及温度带的讲解,使学生更加体会我国疆域的辽阔,气候资源的优越,从而为祖国大好河山而自豪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重点:1.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及成因。
2.温度带的划分及分布。
本节难点:生长期和积温等概念的理解及温度带的具体分布。
教学方法讲解法与练习法相结合。
教具一、七月等温线图,温度带的划分图,三地在冬至日和夏至日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表(投影片)。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讲到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第二课时讲温度带的划分及分布。
)教学提纲一、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1、特点2、原因二、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1、特点2、原因三、温度带1、生长期和积温的概念2、划分温度带的依据3、温度带的分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都有亲身的感受,每当冬季来临的时候,天气变得十分寒冷,夏季到来时,天气又变得十分温暖。
大家知道,我国国土辽阔,南北跨度很大。
那么,我国南方和北方气温有没有差别呢?如果有的话,又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学习新教材[阅读思考] 结合课本第43页插图,阅读课本第一、二自然段,说明哈尔滨和广州气温有什么不同?第二节气温分布和温度带[板书]一、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板书][教师归纳] 同是除夕之夜,北国的哈尔滨冰天雪地,十分寒冷;而南国的广州却鲜花斗艳,温暖如春。
这一自然现象充分说明,同是冬季,我国南方和北方气温相差悬殊。
[读图练习] 读“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回答下列问题:1、秦岭-淮河一线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度?2、从秦岭-淮河一线往北,气温变化趋势如何?最北端气温是多少度?从秦岭-淮河往南气温变化趋势如何?最南端气温是多少度?我国冬季南北温差是多少度?[教师归纳]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冬季0℃等温线穿过的位置。
初中地理温度带教案
初中地理温度带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温度带的划分及其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各个温度带的分布范围。
3. 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内容】1. 温度带的划分2. 各个温度带的特点3. 温度带的分布范围【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植物,提问:为什么这些植物能在教室里生长呢?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是因为教室内的环境适合这些植物的生长,就像地球上的生物也需要适应不同的环境一样。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出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不同颜色区域。
2. 提问:这些不同颜色区域代表了什么?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不同颜色区域代表了地球上的温度带。
三、温度带的划分(15分钟)1. 教师介绍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即地球上的平均气温。
2.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温度带划分,提问:你能说出热带、温带、寒带的分布特点吗?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热带位于赤道附近,气候炎热;温带位于热带和寒带之间,气候适中;寒带位于两极附近,气候寒冷。
四、各个温度带的特点(15分钟)1. 教师分别介绍热带、温带、寒带的特点,如植被、动物、人类活动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温度带分布,提问:你能说出热带、温带、寒带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吗?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热带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温带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寒带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
五、温度带的分布范围(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你能指出世界上主要的热带、温带、寒带分布地区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热带主要分布在非洲、南美洲、亚洲和太平洋岛屿;温带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亚洲和澳大利亚;寒带主要分布在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你能总结一下温度带的划分及其分布范围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温度带是根据地球上的平均气温划分的,包括热带、温带、寒带,它们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各有特点。
高三地理《中国的气候之气温分布与温度带》(1)
形成原因 :
(1)纬度因素:一方面太阳直射南半球, 北方正午太阳高度较南方小;另一方面北 方昼长较南方短。 (2)北方近冬季风源地,深受冬季风影 响,更加剧北方的寒冷,越往南去,冬季 风受山岭的重重阻挡,势力和频度都大为 减弱,使南北温差增大。
黑省北部 南海诸岛
黑省北部 南海诸岛 南北温差约12o C
针叶林
不同的温度带,呈现出不同的自然景观,反映在 农业上,有耕作制度的不同和作物品种的不同。
温度带的划分及其分布
温度带 热带 范围 琼全部和台南部、粤 南部(雷州半岛)、 滇南部(西双版纳) ≧1000℃积温 作物熟制 一年三熟,我国热带作 物和热带经济林的重要 产区
>8000℃
亚热带
秦岭-淮河以南 (即我国东南部)
D
C A
B
(3)C地附近地处_______板块与__________
板块的交界处,加之当地气候的影响,多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D
C A
等地质灾害。
B
(3)C地附近地处_______板块与__________
板块的交界处,加之当地气候的影响,多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2、甲、乙两地可能分别位于: A. 华北平原、鄱阳湖平原 B. 三江平原、洞庭湖平原 C. 鄱阳湖平原、河套平原 D. 宁夏平原、江汉平原
A
3、下图是我国某地区七月平均气温图。读图,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说出图中A、B两地的气温值可能分布 的范围。
A. _________ B. _________
4500~8000℃
一年两熟到三熟。稻麦 两熟或双季稻。双季稻 加冬作油菜或冬小麦。 我国水稻、油菜及亚热 带水果、经济林的重要 产区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中国的气温和温度带教学设计 (新版)湘教版
第二节中国的气温和温度带、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中国的气温和温度带》是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材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中的内容。
《中国的气温和温度带》这一部分内容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中国的气温冬、夏季南北差异及成因;第二部分中国温度带的划分是本课的重点。
2、教学内容的拓展及依据。
中国的气温冬、夏季气温最高和最低在什么地方,分析原因,依托原有知识进行解答。
中国的温度带与地球五带的区别,并且说出各自的作物熟制和农作物。
3、教学重点及难点。
气温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和温度带的划分是本节的重点。
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的原因是难点。
二、目标分析:课程标准中对《中国的气温和温度带》学习的基本要求是如下阐述的:a、能运用气候资料,包括地图(如气温、降水量分布图)气候统计资料等,归纳出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气温和降水特征);b、能简单分析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
根据这一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学生特点,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与应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与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能让学生感受祖国的伟岸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开发祖国的雄心壮志。
三、教学手段:本课时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形象、直观以及显示地理事实材料方面的优越性,营造探究情境,突出重点、淡化难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法学法:本课时将“探究式学习”引入课堂,以“问题解决式”学习为主要教学方式,灵活运用演示、讲述、暗示、讨论、引导学生发现等教法,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经过一年多的地理学习,八年级学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知识,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及探究能力,但还缺乏方法与深度。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气候——气候复杂多样气温分布及温度带》教学设计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气候复杂多样气温分布及温度带班级:初二(4)班授课教材: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初步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划分和分布,及其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理解气候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形成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使他们懂得利用不同的热量资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2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气候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点:1.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及温度带的划分2.我国南北气温悬殊的原因【三】教学难点:冬季我国南北气温悬殊的原因。
【四】课堂类型:讲授、探究等综合课【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学法指导学会运用气温图等资料说出我国气温分布特征并探求其原因,鼓励学生依据资料、事实等去主动地探求发现结论,就能品尝到科学探索成功的喜悦。
【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八】教学方法:读图比较分析法、探究法、讨论法【九】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说到了自然地理环境都包括哪些组成要素?(地形、气候、河流、动植物等)。
同时我们也学习了其中的一个要素……地形。
那么这节课开始,我们接着学习另外的一个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气候。
【展示】2月份的漠河与海南的景观图【设问】同学们,思考一下,造成我国黑龙江的漠河与海南岛景观有如此大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气温)那么我国的冬季到底各地的气温情况如何呢?【提问】:接下来我们具体地分析一下我国冬季的气温分布特点: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读图讲解】:①让学生根据图例,观察图中气温数值的变化规律。
【小结】:根据图例和气温数值,可以看出我国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是由南向北递减,即越往北去,气温越低。
初中地理气温分布教案
初中地理气温分布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气温的概念,掌握气温的计量单位;2. 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能运用气温分布图进行分析;3. 探索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提高综合思维能力;4. 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气温的概念及计量单位;2. 世界气温分布规律;3. 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教学难点】1. 气温分布图的阅读与分析;2. 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材、地图;2. 气温分布图;3. 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概念,提问:“气温是什么?常用的计量单位有哪些?”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世界气温分布规律,提问:“世界气温分布有哪些特点?请举例说明。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分析气温分布图,提问:“如何阅读气温分布图?请举例说明。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四、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10分钟)1. 讲解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提问:“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2. 学生解答,教师批改。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课堂练习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了气温的概念、计量单位、世界气温分布规律以及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但部分学生对气温分布图的阅读和分析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地理气候带分布与特点教学教案
地理气候带分布与特点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地理气候带分布的原因和特点。
3.能够根据气候要素的分布绘制气候带分布图。
教学重点:1.地理气候带的分布和特点。
教学难点:1.掌握气候要素如:温度、降水量等对气候带形成的影响。
2.了解气候带的形成与地理条件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材:地理教材、地图教材等。
教具:PPT、黑板、粉笔、气候带分布图、国际气候分区图等。
教学流程:步骤一:导入课题,引发学生兴趣。
教师通过展示不同气候景观图片,引发学生对气候和气候带的兴趣。
提问:“为什么地球上会有不同的气候?”步骤二:讲授气候带分布原因教师通过PPT或板书,介绍气候带的形成原因,包括:太阳辐射的影响、地球自转、大气环流等。
提问:“太阳辐射对气候带的形成有什么影响?”步骤三:讲授气候带分布与特点教师通过世界气候分区图,讲解各个气候带的分布和特点,包括:热带气候带、温带气候带和寒带气候带。
引导学生发现各个气候带的不同之处,并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各气候带的特点。
提问:“热带气候带和寒带气候带有什么不同?”步骤四:讲授气候要素的分布教师介绍不同气候带各气候要素(温度、降水量等)的分布情况,引导学生理解气候要素对气候带形成的影响。
提问:“为什么高纬度地区会很冷?”步骤五:绘制气候带分布图教师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绘制一张气候带分布图,标出各个气候带及其特点。
学生可以使用地图教材等参考资料,绘制辅助线和标注。
提醒学生注意标注清晰和准确。
步骤六:巩固与评价教师通过课堂小测、讨论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巩固与评价。
提问:“为什么南美洲的气候带差异大?”步骤七:拓展延伸教师布置相关阅读、地理实验、网上等作业,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知识广度。
教学辅助方法:1.通过多媒体展示世界气候分区图和气候景观图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前设计一些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能力。
3.组织学生参加小组讨论、小组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初中地理教案(精选7篇)
初中地理教案(精选7篇)初中地理教案篇一知识目标1.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2.了解我国主要的温度带以及划分的标准。
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形成原因。
2.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德育目标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点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教学难点1.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2.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观察对比等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1.投影仪、录像带以及有关图片。
2.绘制有关复合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经常收听天气预报,联系七年级所学地理知识,可以知道天气方面的要素有哪些呢?在众多的天气要素中,气温和降水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我国的'气温分布以及因它而划分的温度带。
(板书)第二节气候(观看图片)从图片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冬季不仅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同时也有鲜花盛开、绿草茵茵的南国景致。
可见,同是冬季、同是春节期间,我国南北的气温和景观差别很大。
一、南北气温的差异1.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讲授新课](提问)那么在“我国一月份的平均气温分布图”上是否也可以分析出同样的结论呢?看《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图2.13)(读图观察)下面同学们仔细阅读一下代表北半球我国冬季的《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怎样读懂这幅图呢?①搞清图例和气温数值,仔细观察气温递变有什么规律?(学生答后,教师小结:我国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是由南向北递减,即越往北去,气温越低)②海南与黑龙江的漠河气温大约相差多少度?③秦岭-淮河一线一月平均气温大约多少度?(教师小结)由此可见,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越往北去,气温越低,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
(板书初中地理教案篇二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澳大利亚的地形与气候特点;2、会解释澳大利亚的气候地形与牧羊带分布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探究意识,提高自主探究、合作研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精选初中地理教案4篇
精选初中地理教案4篇初中地理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阅读等温线分布图,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
2.说出1月0C等温线的大致分布。
3.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
4.读图说出我国主要的温度带及其大致的分布。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我国一、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进一步学会判断、分析等值线分布图,初步学会分析形成气温特点的原因。
2.从一月等温线图上,找出1月0C等温线的大致分布。
3.进一步学会运用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气温及温度带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我国疆域辽阔,地区差异大的特点。
2.通过气候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的分析,进一步明确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道理。
【教学重点】1.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2.我国1月0℃等温线的分布。
3.我国温度带的分布。
【教学难点】阅读我国一月、七月气温分布图,分析概括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本节教学1课时。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你喜欢旅游吗?国庆节去哪里旅游了?你穿的衣服和现在有什么不同?(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新课)【请你当参谋】大连的小红同学也很喜欢旅游,今年,她打算到哈尔滨的奶奶家过春节,你能告诉她需要准备哪些服装吗?姑姑说,可能还要带她去广州玩,她还要另外做哪些准备?【承转】同是春节,为什么到哈尔滨和广州穿的衣服差别这么大呢?【指导读图】我们比较一下哈尔滨和广州两地冬季的气温。
(课件展示哈尔滨和广州气温曲线图)计算哈尔滨和广州两地1月份气温相差多少?【转折过渡】两地1月气温相差近35℃,难怪两地在衣着上相差那样悬殊。
要了解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还要看我国的1月平均气温图。
初一我们学过世界气温分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等温线?同一条等温线上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指导读图】读“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上找出秦岭----淮河,秦岭----淮河一线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度?在图上用笔描绘出来0℃等温线,说出0℃等温线的大致分布。
(八年级地理教案)第二节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第二节气温分布和温度带八年级地理教案【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使学生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3.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等温线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技能,以及运用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2.我国温度带的分布。
【教学难点】阅读我国一月、七月气温分布图,分析概括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教具准备】1.我国一月平均气温挂图2.我国七月平均气温挂图3.我国温度带分布挂图4.用小黑板或投影片绘制以下表格(1)我国各温度带≥10℃的积温表(2)我国温度带分布地区的填充表(3)我国各温度带的作物熟制、主要农作物品种表【教学课时】本节教学可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复习已学知识,引入新课。
具体步骤如下:[提问] 我们在初一学过“世界的气候和自然带”。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是怎样的?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复习] 教师提示,启发引导学生得出答案。
[承转] 那么,我国气温分布有哪些特点,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同学们知道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这节课也可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引入。
教师讲述:第四章的标题为“中国的天气和气候”,上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天气的有关知识,今天我们要开始学习我国的气候。
首先,让我们看看我国气温分布的情况是怎样的。
)[板书]一、气温的分布[展示图片] 哈尔滨“冰灯游园会”和广州“迎春花市”的照片(也可让学生看课本封页彩照16和17)。
[提问] 这两张照片都是春节前后拍摄的。
从照片上看,冬季我国南北两地的气温有什么差异?[讲述] 哈尔滨的冰灯中外闻名。
当地人利用冬季封冻的松花江天然冰块,精心雕刻成各种奇异壮观的冰雕艺术品,在各色灯光的映照下,色彩缤纷。
冰灯游园会一般从元旦开始,一直延续到春节以后。
每年都吸引很多游人冒着严寒前来观赏。
而南国的广州,素有“花城”的美称。
但花色最多、品种最齐、赏花人最多的要算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了。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第二节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使学生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3.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等温线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技能,以及运用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2.我国温度带的分布。
【教学难点】
2.读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图4·5),看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气温各约多少摄氏度?为什么四川盆地冬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地区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教师提示,学生回答。从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上看,四川盆地在4℃以上,长江中下游平原在4℃以下。这两个地区虽然纬度相似,但四川盆地的地形封闭,受冬季风的影响要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小得多,所以冬季气温比长江中下游平原高。)
(这节课也可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引入。教师讲述:第四章的标题为“中国的天气和气候”,上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天气的有关知识,今天我们要开始学习我国的气候。首先,让我们看看我国气温分布的情况是怎样的。)
[板书]第二节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一、气温的分布
[展示图片]哈尔滨“冰灯游园会”和广州“迎春花市”的照片(也可让学生看课本封页彩照16和17)。
[板书]1.温度带划分的指标:≥10℃积温
[展示表格]用小黑板挂出我国各温度带的≥10℃积温表。让学生说出我国共有哪几个温度带,从家温带到热带≥10℃积温的变化情况。
[挂图]挂出我国温度带分布图。
[指图讲述]根据≥10℃积温的多少,我国自北向南可以分为五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另外,由于青藏高原海拔特别高,形成了一个天高地寒的高原气候区。
阅读我国一月、七月气温分布图,分析概括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为《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气温的概念、单位、变化规律以及分布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关于天气和气候的基本知识,对气温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实例和图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掌握气温的概念、单位和变化规律。
2.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3.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4.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变化规律。
2.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3.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
2.使用图表和实例,直观地展示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情况。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增强课堂互动。
4.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表和实例,用于展示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情况。
2.准备案例素材,用于分析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3.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天气预报节目引入气温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气温变化的图表,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总结气温的变化规律。
4.巩固(5分钟)针对气温的变化规律,设计问题进行巩固练习。
5.拓展(5分钟)展示世界气温分布的图表,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气温的变化规律、分布特点以及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湘教版八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案
教案:中国的气候【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32-P45。
主要包含“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多气象灾害”等内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分析其形成原因。
2.掌握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熟悉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三、核心素养1.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能够运用资料说明中国气温和降水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教材分析】本节课以气温和降水两个组成气候的基本要素为线索,重点介绍了其分布的特点与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气候特点进行了概况总结。
教材内容包括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等图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气候特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播放视频或展示图片,介绍候鸟老人从东北飞往海南过冬的现象,引出气候对动植物迁徙的影响。
二、讲授新课第一部分:气温的分布和温度带1.展示中国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及其原因。
2.讲解温度带的概念及其分布,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水果种植区域),让学生理解温度带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降水的分布特点1.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逐月分配图,引导学生分析降水的空间和时间分布特点。
2.讨论降水对农业生产、河流水量以及生态系统的影响,强调降水不均匀性带来的挑战。
三、巩固练习1.设计填空题和选择题,检测学生对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的理解情况。
例如:2.我国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相比之下,冬春季雨水要少些。
3.我国是世界上气候类型最多的国家之一,自南而北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四、归纳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温度带
谢谢大家!
冬至日下列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概况
地点
纬度
正午太阳高 度 13°4′
昼长时间
漠河
53°29′N
7时30分
北京 广州
39°54′N 23°8′N
26°40′ 43°25′
9时12分 10时43分
特点
成因
第二节 我国气 温分布 及温度 带
1.纬度位置不同(主要因素) 冬季南北 2.冬季风的影响 温差很大 3.南北昼长不同,南长 北短
夏季南北 1.太阳直射北半球 温差不大 2. 南北昼长不同,南短 北长 划分依据:气温南北差异和农业 生产实际 类型:寒温带 中温带 暖温带 亚 热带 热带 (由北-南)
第一课时气温分布和温 度带
哈尔滨的冬天
海南岛的一月
一、冬季南北温差大
原因:
主要原因: 纬度因素的影响(太阳高度角且南方白天比北 方时间长) 次要原因: 冬季风的影响(西北风对北方的影响大于南方)
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形成原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地形因素(最冷的是青藏高原地区)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北方地区比 北方地区日照时间长弥补了纬度因素对 气温的影响
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案气温
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案气温教学目标:1. 理解气温的概念与测量方法。
2. 掌握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
3. 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教学重点:1. 气温的概念与测量方法。
2. 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
3. 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1. 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
2. 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教学准备:1. 教材《地理》七年级上册。
2. 气温变化图。
3. 气温分布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温度计,提问:“你们知道这是用来测量什么的吗?”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是用来测量气温的。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气温的概念: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通常用摄氏度(℃)表示。
2. 讲解气温的测量方法:气温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常用的有酒精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
3. 提问:“你们知道气温是如何变化的吗?”4.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气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什么时间。
三、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10分钟)1. 教师展示气温变化图,引导学生观察: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是什么?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通常出现在下午两点左右,最低值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
3. 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规律呢?”4.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是因为太阳的辐射作用和地球的自转导致的。
四、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10分钟)1. 教师展示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是什么?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世界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呈现出纬度递减的趋势。
3. 提问:“为什么世界气温会呈现出这样的分布特点呢?”4.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是因为太阳辐射的强度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减弱,导致气温降低。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气温的概念与测量方法,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2. 提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绘制一张气温变化图,标注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的时间。
初中地理五带教案
初中地理五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表面的温度带划分及各自的特征。
2. 掌握热带、温带、寒带的纬度范围。
3. 能够识别和描述热带、温带、寒带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
教学重点:1. 地球表面的温度带划分及特征。
2. 热带、温带、寒带的纬度范围。
教学难点:1. 热带、温带、寒带的纬度范围的划分。
2. 热带、温带、寒带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特点。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球平面图。
2. 温度带特征的图片或图表。
3. 热带、温带、寒带的例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植物,提问:为什么有些植物在教室里能够生长,而有些植物则不能?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是因为地球上的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气候条件,从而导致了不同的植被分布。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出示地球仪或地球平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温度带划分。
2. 教师讲解热带、温带、寒带的纬度范围及划分依据。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出示热带、温带、寒带的例子,引导学生分析各自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特点。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热带、温带、寒带的特征。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对温度带的理解。
2. 教师选取部分答案进行讲解和分析。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收获。
教学延伸:1. 邀请气象专家或环境科学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气候和环境的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观察不同温度带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教案气温分布和温度带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正确描述1月0oc等温线的分布,知道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有关地理图表的能力。
2.通过读图和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各温度带的主要分布地区及温度带的划分标准。
3.使学生正确认识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理解气候与人类生活密切,从而增强环境意识,懂得利用不同的热量资源,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
4.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农作物品种多样世界罕见的国情,增强爱国情感。
5.通过分析、讨论所给资料,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类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降低气候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教学建议知识结构:本节教材从春节我国南北两地的不同景观入手,引出了我国南北气温差异这一话题。
通过安排学生阅读等温线分布图,使其了解我国气温在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上的特点。
紧接着,教材又通过表格、图片、文字及一系列思考题,让学生结合纬度位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形等方面的知识来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教材又介绍了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这一部分现作为选学内容),以及温度带对我国各地农业的影响,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密切的关系,温度带是连接我国气温基础知识和农业生产的纽带,是基础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重点: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规律。
2、我国1月0°c等温线的分布。
3、绘制、阅读和分析有关地理图表。
难点:冬季我国南北气温悬殊的原因。
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本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关系极为密切:首先,我国南北气温的地域性差异是由于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形、洋流等因素造成的;其次,这种差异会造成各地区在民俗、建筑、饮食等各方面的不同,尤其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更是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各种实例使学生对气候在自然地理要素中的重要位置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从学科能力上来讲,本节侧重于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等温线图。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等高线图,本节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形成读等值线图的思维方式。
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对于P40的阅读材料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一段,在学生阅读之后,可以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冬季最冷的地方在漠河容易理解,因为它的纬度在我国最高。
但为什么最热的地方不在曾母暗沙而在吐鲁番?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使其认识到地理要素之间密切的关系。
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用地理的头脑分析现实问题的意识。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该对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密切关系有更为深刻的体会。
关于“冬季温差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教法建议关于冬季我国温差大,而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原因:这一问题合起来一起分析可能更利于学生理解。
首先引导学生看“冬至日三地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逐渐地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三地的纬度有什么不同?随着纬度的变化太阳高度和昼长是怎样变化的?太阳高度的大小和白昼的长短说明了什么?”然后让学生简单的列出一个示意性表格(如表一),再沿着这种思路考虑夏季的情况。
通过列表分析,思路就比较清楚了。
太阳高度角(辐射强度)昼长(辐射时间)北小短南大长表一(冬季)太阳高度角(辐射强度)昼长(辐射时间)北小长南大短表二(夏季)除了纬度这一重要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加剧了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这就是北方接近冬季风的发源地,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因“高”,海南岛和台湾岛因“远”而少受冬季风的影响。
关于“等温线的判读”的教法建议关于等温线的判读: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经对等值线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己去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安排他们读图,看他们能读到什么,能分析到什么程度,当学生遇到障碍的时候再进行讲解,这样的效果可能更好一些。
另外,最好还要让学生反思总结一下读等值线图应该遵循什么思路,注意什么问题,最终目的是使他们掌握读等值线图的方法。
分析时可以按照以下层次:什么是等温线?怎样读某一点的气温值?0oc 等温线大体在什么位置?我国最北、最南端气温大体是多少?温差多大?最后总结冬季气温和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第一课时教学媒体: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挂图”。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关于各地欢度节日的报道,结合书上的课文。
同是春节,我国南方与北方的气温和景观为什么相差这么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第二节气温的分布和温度带〔转折过渡〕要了解全国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需要看我国的1月、7月平均气温图――等温线分布图。
〔指导读图〕首先看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要求观察:(1)黑龙江最北部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2)海南省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3)我国南北1月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4)找出0°c等温线,并在图上用彩笔描绘出来;观察0°c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5)比较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一看等温线疏密程度如何?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1)冬季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冬季南北温差大。
黑龙江最北部1月平均气温在32°c一下,海南省1月平均气温在16°c以上,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2)1月平均气温0°c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板书〕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么悬殊呢?〔出示投影片〕“冬至日的光照及昼夜“再读课本中“冬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
〔组织讨论〕①冬至日,太阳光直射哪个半球?②这时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高还是低?为什么?③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个昼长?为什么?④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里获得的太阳光照多?〔结论〕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将近50个纬度。
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太阳高度角小,阳光斜射。
再加上北方昼长也比南方短,自然北方获得的太阳光热就比南方少。
除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这两个因素,还有冬季风的影响。
〔读图〕引导学生读课本图,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讨论〕(1)冬季风的源地是哪儿?风向如何?(2)冬季风对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的影响在程度上有什么差别?(3)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和台湾岛能否受到冬季风的影响?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冬季风南下,我国北方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
且冬季风在南下的过程中,受崇山峻岭阻挡,势力渐弱,故南方受冬季风的影响而降温的程度远低于北方。
综合以上因素,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冬季风南下对北方的影响显著是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的形成原因。
〔启发提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很大,那么夏季气温是不是相差也很大呢?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引导读图〕用同样方法,分析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
读图要求(可要求学生依据1月平均气温图的方法,分组讨论,列出读图提纲):(1)黑龙江最北部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2)海南省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3)找出我国7月气温最低的地区在哪儿?那里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为什么这里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1)夏季全国等温线排列稀疏,除青藏高原外,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为20°c以上,说明我国普遍高温。
(2)黑龙江省北部7月平均气温为16°c,海南省南部7月平均气温为28°c,我国南北平均气温相差仅为12°c左右,气温差别不大。
(3)7月我国气温最低的地区在青藏高原内部。
因为青藏高原地势很高,故青藏高原内部成为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板书〕二、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呢?依据刚才学过的分析冬季气温分布的原因的方法,同学们课下可讨论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可以参照课本上“夏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表”。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悬殊,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同学们想一想这些特点对我们平时生产和生活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讨论回答〕(1)夏季全国普遍高温;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热量资源,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2)冬季北方严寒,使北方取暖的燃料造成很大损失,另外,容易使北方农作物造成冻害等。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了解这些知识便于我们掌握规律,趋利避害,让大自然能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
板书设计第二节气温分布和温度带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二、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第二课时教学媒体: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挂图”。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冬天就要到了,同学们有没有在冬天去过南方的?那里和北方在植被景观方面有什么不同?(南方郁郁葱葱,北方一片凄凉)有的同学想把南方的植物在冬天移植到北方,给北方增添点绿色,这样做可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那里的温度较低,热量不足)〔讲解〕什么样的温度才能使农作物活跃生长呢?当日平均气温升到10度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平均气温小于10度,农作物就不能活跃生长。
因此,现在种的小麦不能今年收获。
我们把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度的持续期,叫做作物的生长期。
把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积温。
积温与农作物种植有直接关系。
比如位于北纬45度45分的哈尔滨,年平均气温是度,比北纬51度的伦敦低6度以上。
伦敦附近只能种植低热量的多汁牧草、蔬菜或花卉,种高热量的作物成熟不了;而哈尔滨附近则可以种植高热量的水稻,并且产量较高。
从积温上看,10度以上的积温,哈尔滨比伦敦多500度。
看来积温与农作物的种植有很大关系。
〔板书〕三、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探究活动活动目的:使学生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情况;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我国农业生产与热量状况的密切关系。
活动步骤:1.请学生查找资料,包括各种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条件。
(每人至少查一种农作物的有关资料)2.每人选择一种你最想种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包括糖类作物、油料作物、蔬菜等)。
3.根据温度带图和你选择的各种作物,选择最佳的种植地区。
4.全班一起交流评判,并一起考虑:如果所选的几种作物对热量的要求非常不一致,该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经济效益达到最高。
地理教案气温分布和温度。